首页

2020-2021学年昆明十二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4

2/24

剩余2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0-2021学年昆明十二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5.0分)1.下列关于碳及碳的化合物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石墨的化学式都是C,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属于化学变化B.实验C、CO2的转化,只能通过燃烧的方式C.二氧化碳有毒,因此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之前,必须先做灯火实验D.CO是一种能溶于水的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所以在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CO中毒2.奠定近代化学基础的是(    )A.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B.绿色化学的提出C.纳米技术D.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3.某气体通常情况下为气体,不具有可燃性,但具有助燃性,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该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    )A.21%B.78%C.0.03%D.0.97%4.如图所示,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燃烧B.检验气密性C.加热液体D.过滤5.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不合理的推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会生成CO2,燃烧能生成CO2的物质一定含碳元素B.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C.碱溶液的pH都大于7,pH大于7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6.下列对有关事实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干冰”升华体积增大:二氧化碳分子的体积变大B.用活性炭做净水剂:活性炭具有吸附性C.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两种溶液中都含有酸根离子D.金属氧化物通常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金属氧化物与酸发生了中和反应7.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宏观事实微观解释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B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构成二者的分子不同C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小于100mL分子之间有间隔D6000L氧气经压缩储存在40L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体积变小A.AB.BC.CD.D8.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下列推理得出的相关结论合理的是(    )A.阳离子一定带正电荷,所以带有正电荷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C.因为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D.同种元素的粒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一定属同一种元素9.下列几种微粒:①原子:②质子;⑧分子;④核外电子:⑤中子;⑥原子核;⑦阳离子:⑧阴离子,其中带正电荷的微粒有(    )A.②④⑥B.②⑤⑥⑦C.②⑥⑦D.①③⑤⑦10.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物质杂质(少量)所选试剂 操作方法 AH2O  臭味物质活性炭  吸附B N2O2 足量木炭粉  点燃C KCl KClO3少量的MnO2  加热后冷却D CuO C足量氧气  灼烧A.AB.BC.CD.D11.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再加热至沸腾,其颜色的变化是(    )A.紫色→红色→无色B.紫色→红色→紫色C.紫色→无色→红色D.紫色→蓝色→红色 12.图中字母代表含硫元素的物质,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物质a在纯氧中燃烧可以生成物质bB.物质h属于盐,可能是可溶的硫酸钡C.物质d可能是H2S溶于水形成的酸D.物质d、e和f中一定都含有氢元素13.小乐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和药品进行实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实验中的反应物只有过氧化氢,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过程中其溶液总质量不变B.小乐想多次重复该实验以获得普遍规律,但是实验中的二氧化锰不能重复利用C.由于反应时快速产生氧气使得广口瓶内气压不断增大,气球会变小,红墨水会左移D.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仪器是长颈漏斗14.锰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属于金属元素B.核内中子数为25C.核外电子数为30D.在地壳中的含量为54.94%15.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C.化肥硫酸铵与熟石灰固体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的瓶盖,观察到瓶口处有白雾产生 16.下列有关叙述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所属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A.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4P+5O2- 点燃  2P2O5    化合反应B.用氢氧化镁治疗胃酸过多:Mg(OH)2+2HCl=MgCl2+2H2O    中和反应C.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Zn+H2SO4=ZnSO4+H2↑    置换反应D.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CO+Ca(OH)2=CaCO3↓+H2O    复分解反应17.银杏果中含有银杏酸(银杏酸化学式为C22H34O3),下列有关银杏酸说法正确的(    )A.银杏酸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B.银杏酸能使酚酞溶液变红C.银杏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D.银杏酸由22个碳原子、3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18.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B.若D为单质,则C、D质量比为9:14C.该反应一定为置换反应D.该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改变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等质量的O2和O3所含氧原子数目相同;②含有氧元素的物质都是氧化物;③石油是一种常见的化工产品;④煤气是一氧化碳、甲烷、氢气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⑤可燃冰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⑦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A.③⑤⑥⑦B.①④C.①③④D.②③④⑥20.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推理必须科学、严谨。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能燃烧,所以氧气具有可燃性B.活性炭有吸附性,所以能用于脱色制白糖 C.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故所有原子核中都一定含有质子和中子D.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因此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21.用化学用语填空:(1)3个氮分子______;(2)熔点最低的金属______;(3)标出氯酸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______;(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______;(5)质子数为108的碳单质分子______。22.书写下列方程式(1)酒精燃烧的方程式______.(2)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______.(3)碳还原二氧化碳的反应______.三、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23.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由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样品的组成,某小组取适量样品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2)滤渣a全部溶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若有多个写出一个即可);(3)样品中一定含有的是______,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有______;(4)若现象①“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他现象不变,则原样品中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物质是______。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9.0分)24.在元素周期表的指导下,利用元素之间的一些规律性知识来分类学习物质的性质,就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如图所示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第二周期9F氟19.0010Ne氖20.18第三周期11Na钠22.9912_镁24.3113_铝26.9814Si硅28.0915p磷30.9716s硫32.0717_氯35.4518Ar氩39.95(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______(写元素符号).(2)地壳中硅元素的含量仅次于氧元素,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3)第三周期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的原子序数为______,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4)第11号元素到第18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______.(5)如图所示的微粒中,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填序号)25.(1)探究物质的性质  同学们在学习了氧气的性质时做了如下实验:将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拿掉玻片后一瓶正放一瓶倒放,15秒后分别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发现甲中小木条不复燃,乙中小木条复燃。过1分钟后再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乙中,小木条不复燃。请你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①该实验能说明氧气的一条物理性质和一条化学性质,它们分别是:;               。 ②从微观的分子特征角度解释,1分钟后乙瓶中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不复燃的原因                         。 (2)探究物质的用途水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物质之一。它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有广泛的用途。下面三个实验中都用到水,我能说明水的作用。①三个实验中水的作用各不相同,我能一一说出。A瓶中的水:       ;B中集气瓶中的水:       ;C水槽中的水:        。②B实验方案相比教材的实验方案有一个明显的优点,会避免有关不当操作带来的误差,该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电解水实验中____号试管中收集的为氧气(1或2填空),如何检验该气体:_______                 ____________。(3)探究物质的组成艾化学同学以木条为基本原料,进行了如下一系列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方法提炼点燃干燥的木条,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一会儿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木条中一定含有      元素根据一切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        不变,同时根据表格中的实验                              可以推测出实验结论。继续把火焰靠近烧杯底部一会儿烧杯底部出现一层黑色物质木条中一定含有      元素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0分)26.请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填空。(1)仪器②的名称是______。(2)实验室用B装置制备氧气时,仪器①中加入的药品是______(写化学式)。(3)用C装置制备CO2气体,使反应停止的操作方法是______。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4)实验室常用加热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来制备甲烷气体。甲烷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则制备并收集纯净的甲烷可用图中的______(填字母标号)组合。27.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呢?【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不变.【设计实验】甲、乙、丙三位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分别如图A、B、C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和准确的称量. (1)写出A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实验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__.(2)丙进行了图C所示的实验,用细铁丝系住铜棒使之平衡,然后在铜棒一端用酒精灯加热.左端铜棒加热数分钟,停止加热后冷却,他观察到的现象是加热的一端铜棒变黑,铜棒加热的一端下沉.写出C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实验结论】甲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乙、丙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不相等.(3)你认为______的结论正确,请你认为丙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是:______.【实验反思】:要使乙的实验能达到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以做出的改变是______.六、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28.晴晴同学为测定某纯碱样品中纯碱的质量分数(杂质不与酸反应),向42.4g纯碱样品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共生成二氧化碳8.8g。试计算该纯碱样品中,纯碱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A解析:解:A、金刚石、石墨的化学式都是C,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B、实验C、CO2的转化,不只能通过燃烧的方式,故选项说法错误.C、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不能供给呼吸,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之前,必须先做灯火试验,故选项说法错误.D、CO是一种不溶于水的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A、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转化,进行分析判断.B、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C、根据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一氧化碳的水溶性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答案:D解析:解:A、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属于古代阶段成果,还处于表象阶段,所以错误。B、绿色化学的提出是现代化学理念,原子论和分子学说早以确立很久,所以错误。C、纳米技术是现代化学科技成果,原子论和分子学说早以确立很久,所以错误。D、原子论和分子学说是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及本质的基础,从而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近代化学基础,所以正确。故选:D。根据化学发展的历史阶段判断,化学的发展分为古代阶段、近代阶段、现代阶段,在古代阶段,人类对化学的认识还停留在表象阶段,到了近代,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分别提出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这些观点成了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及本质的基础,从而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近代化学基础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符合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 3.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某气体通常情况下为气体,不具有可燃性,但具有助燃性,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据此结合空气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判断.4.答案:B解析:解: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里要放入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以防止生成的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B。A、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B、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5.答案:A解析:解:A、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会生成CO2,遵循元素守恒,则燃烧能生成CO2的物质一定含碳元素,也遵循元素守恒,故A正确;B、离子带电是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但带电的不一定是离子,如电子带负电,故B错误;C、碱溶液的pH都大于7是正确的,但pH大于7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是错误的,如Na2CO3属于盐,但其溶液的pH>7,呈碱性,故C错误;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是正确的,但物质不一定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离子,故D错误。故选:A。 类推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利用类推法来分析时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但要符合客观事实,不能臆造.本题考查类推法的应用,学生应能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6.答案:B解析:解:A、“干冰”升华体积增大,是因为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的体积不变,A错误;B、用活性炭做净水剂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B正确;C、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因为两种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C错误;D、金属氧化物通常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中和反应的反应物是酸与碱,金属氧化物与酸发生的反应不是中和反应,D错误;故选:B。A、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B、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分析;C、根据酸的组成分析;D、根据中和反应概念分析;明确分子基本性质、活性炭的吸附性、酸的化学性质及中和反应是解答本题关键。7.答案:D解析:解: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故选项解释正确。B、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C、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D、6000L氧气经压缩储存在40L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故选:D。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8.答案:B解析:解:A、阳离子一定带正电荷,但是带正电荷的粒子不一定是阳离子,比如原子核带正电,错误;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正确;C、因为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错误;D、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不一定属同一种元素,比如水分子和氖原子都含有10个质子,错误;故选:B。根据已有的离子的形成、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以及元素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考查化学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类推法,属于易错题目,因而建议学生对一些典型的概念、理论准确记忆,理解把握,并多涉猎题型进行训练。9.答案:C解析:解:①原子不带电荷;②质子带正电荷;③分子不带电荷;④电子带负电荷;⑤中子不带电荷;⑥原子核带正电荷;⑦阳离子带正电荷。⑧阴离子带负电荷;故选:C。微观粒子种类很多,有的带电荷,有的不带电荷。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它们构成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各种物质。10.答案:D解析:解: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应再进行过滤,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B、除去N2中的O2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且当氮气(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足量木炭粉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C、KClO3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锰,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C在足量氧气中灼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故选:D。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11.答案:B解析:解:二氧化碳进入石蕊试液中时,能和其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加热时,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石蕊试液又变成紫色。整个过程中颜色的变化是:紫色→红色→紫色。故选:B。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碳酸的热稳定性差,受热容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12.答案:B解析:解:A、字母代表含硫元素的物质,a是单质,则a是硫,在纯氧气中燃烧可以生成二氧化硫,物质b是硫的+4价的氧化物,是二氧化硫,故选项说法正确。B、硫酸钡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盐,故选项说法错误。C、由图示可知,物质d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可能是H2S,其溶于水后形成氢硫酸,故选项说法正确。D、d、e和f分别是硫为-2价、+4价、+6价的酸,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一定都含有氢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A、根据题意,字母代表含硫元素的物质,a是单质,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盐的溶解性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物质d中硫元素的化合价,进行分析判断。 D、d、e和f分别是硫为-2价+4价、+6价的酸,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图示的含义、盐的溶解性、掌握化合价的原则、酸的特征、氧气的化学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3.答案:C解析:解: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过程中其溶液总质量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B、小乐想多次重复该实验以获得普遍规律,实验中的二氧化锰可以重复利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由于反应时快速产生氧气使得广口瓶内气压不断增大,气球会变小,红墨水会左移,故选项说法正确。D、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仪器是分液漏斗,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A、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质量守恒定律、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4.答案:A解析: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锰,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5;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为25,而不是中子数为25,故选项说法错误.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5;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5,故选项说法错误.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4.94,而不是在地壳中的含量为54.94%,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及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15.答案:A解析: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C、化肥硫酸铵与熟石灰固体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故选项说法正确。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装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塞,瓶口上方有白雾产生,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A、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研磨后能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铵盐的化学性质、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等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烟和雾的区别。16.答案:C解析:解:A、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使用的是加热金属汞的方法,故选项错误。B、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但中和反应不是基本的反应类型,故选项错误。C、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正确。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该反应不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故选:C。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若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再根据反应特征确定基本的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本题难度不大,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7.答案:C解析:解:A.银杏酸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银杏酸是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说法错误;B.银杏酸显酸性,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说法错误; C.银杏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比是(12×22):(1×34):(16×3)=132:17:24,则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说法正确;D.银杏酸是由分子构成的,每个银杏酸分子是由22个碳原子、3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的,说法错误。故选:C。A.根据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来分析;B.根据物质的酸碱性来分析;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D.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8.答案:D解析:解:A、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故A错误;B、若D为单质,则D为氮气,方程式是:4NH3+5O2- 点燃  4NO+6H2O,则C、D质量比为(30×4):(18×6)=9:10,故B错误;C、氨气充分燃烧生成了一氧化氮和水,方程式是:4NH3+5O2- 点燃  4NO+6H2O,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是置换反应,故C错误;D、该反应有单质参加反应,一定有化合价的变化,故D正确。故选:D。A、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B、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进行计算;C、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D、根据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一定有化合价的变化分析。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表示,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图示结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19.答案:B解析:解:①等质量的O2和O3所含氧元素的质量相等,则含氧原子数目相同,故说法正确;②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Na2CO3,故说法错误; ③石油是一种常见的化工原料,而不是化工产品,选项说法错误;④煤气是一氧化碳、甲烷、氢气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选项说法正确;⑤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不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选项说法错误;⑥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与臭氧组成的混合物,选项说法错误;⑦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①根据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进行计算;②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来分析;③根据石油是一种化工原料来分析;④根据煤气的成分来分析;⑤根据物质的构成来分析;⑥根据单质的概念来分析;⑦根据酸雨的成因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20.答案:B解析:解:A、木炭在氧气中能燃烧,氧气不具有可燃性,氧气能支持燃烧,故选项推理错误。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能用于脱色制白糖,故选项推理正确。C、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并不是所有原子核中都一定含有质子和中子,如氢原子核内没有中子,故选项推理错误。D、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是催化剂,还要确定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故选项推理错误。故选:B。A、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常见原子核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催化剂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21.答案:3N2 Hg KCl+5O3 H2O C18解析:解:(1)3个氮分子就是在氮气化学式的前面加上数字3,故填:3N2;(2)熔点最低的金属是汞,故填:Hg;(3)氯酸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5,就是在氯酸钾化学式中氯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加上+5,故填:KCl+5O3;(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故填:H2O;(5)质子数为108的碳单质分子中含有碳原子的个数为:108÷6=18,故化学式为C18,故填:C18。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22.答案:C2H5OH+3O2 点燃  2CO2+3H2O;2Al+3CuSO4=Al2(SO4)3+3Cu;C+CO2 高温  2CO解析:解:(1)酒精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 点燃  2CO2+3H2O;(2)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化学方程式为:2Al+3CuSO4=Al2(SO4)3+3Cu;(3)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CO2 高温  2CO.故答案为:(1)C2H5OH+3O2 点燃  2CO2+3H2O;(2)2Al+3CuSO4=Al2(SO4)3+3Cu;(3)C+CO2 高温  2CO.(1)根据酒精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分析;(2)根据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进行分析;(3)根据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进行分析.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然后找出反应物、生成物,最后结合方程式的书写规则书写方程式.23.答案:(1)引流;(2)CaCO3+2HCl=CaCl2+H2O+CO2↑或Mg(OH)2+2HCl=MgCl2+2H2O; (3)氯化钡、氢氧化钠、碳酸钙和氯化镁;氯化钡、氢氧化钠;(4)氯化镁解析:解:(1)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2)根据题意可知,物质溶解过程中,碳酸钙不能溶解,剩余物质溶解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钡沉淀,根据过滤后的滤渣全部全部溶解,且产生无色气体,滤渣中一定含有碳酸钙,故滤渣与稀盐酸的反应,可以为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根据产生了0.44g无色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可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g,而实际滤渣有1.5g,故样品中一定含有氯化镁与氢氧化钠,也可以是稀盐酸与氢氧化镁反应,化学方程式为:Mg(OH)2+2HCl=MgCl2+2H2O;(3)滤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一定有钡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故原混合物中有氯化钡、氢氧化钠、碳酸钙和氯化镁,滤液中含有氯化钡、氢氧化钠;(4)若现象①“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他现象不变,可以知道沉淀a一定含有碳酸钙和硫酸钡沉淀,就不一定含有氢氧化镁沉淀,因此无法确定氯化镁的存在;本题为框图式推断题,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确定各种物质的存在性,最后确定混合物的成分。24.答案:Al 28.09 18  电子层数相同 BC解析:解:(1)地壳中前五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钙,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符号为:Al;故填:Al;(2)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故填:28.09;(3)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的原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表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元素氩元素,氩原子的核内为18个质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8;故填:18;;(4)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处于同一周期;故填:电子层数相同;(5)BC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所以化学性质相似;故填:BC.(1)根据地壳中前五位的元素回答;(2)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来分析;(3)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的原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4)根据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来分析;(5)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化学性质相似.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微粒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25.答案:(1)探究物质的性质 ① 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氧气支持燃烧;②氧气分子在不断的运动;(2)探究物质的用途   ①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防止污染空气;加速冷却,吸收五氧化二磷;反应物; ②防止点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过慢导致进入瓶中水大于五分之一;③ 1,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若复燃则是氧气或伸入燃着的小木条,若小木条燃烧更旺,说明是氧气;(3)探究物质的组成   实验结论:氢元素;碳元素;方法提炼:种类,现象.解析:(1)根据题干实验甲中小木条不复燃,乙中小木条复燃,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支持燃烧;过1分钟后再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乙中,小木条不复燃,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大部分的氧分子运动到集气瓶外,故答案为:①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氧气能支持燃烧;②氧气分子在不断的运动;(2)①硫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硫,它是一种有毒的气体,所以在做硫燃烧实验时,集气瓶中要放少量的水,其目的是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防止污染空气;在测定空气含量的实验中,事先在集气瓶中放入少量的水,其目的是加速冷却环境的温度,且防止磷燃烧的产物污染空气;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水是反应物。故答案为: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防止污染空气;加速冷却,吸收五氧化二磷;反应物 ; ②B实验方案相比教材的实验方案有一个明显的优点,防止点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过慢,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热,使瓶中部分空气受热膨胀而被赶出瓶外,导致进入瓶中水的体积大于原容积的五分之一,并且节能,故答案为: 防止点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过慢,导致进入瓶中水的体积大于原容积的五分之一 (或节能等,合理即可);③电解水的实验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中产生氧气,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中产生氢气,可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故答案为:1;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管口,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实验现象中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说明生成物中有水,证明了木条中含有氢元素;烧杯底部出现一层黑色的物质,说明生成物中有炭黑,证明木炭中含有碳元素;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将得出实验结论。故答案为:实验结论:氢元素;碳元素;方法提炼:种类;现象26.答案:集气瓶 H2O2 关闭活塞 CaCO3+2HCl=CaCl2+H2O+CO2↑ AD解析:解:(1)仪器②的名称是集气瓶。(2)B装置适合固液不加热的反应,所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过氧化氢溶液从分液漏斗加入。(3)选用C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使反应停止的操作方法是关闭活塞,关闭活塞时,反应继续进行,产生气体排不出去,试管内压强增加,将盐酸压回长颈漏斗内,反应停止。实验室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4)实验室常用加热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来制备甲烷气体,该反应是固体加热型,则应选择的发生装置A,甲烷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排水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纯。故答案为:(1)集气瓶;(2)H2O2;(3)关闭活塞;CaCO3+2HCl=CaCl2+H2O+CO2↑;(4)AD。(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分析。(2)根据装置B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药品制取氧气。 (3)根据化学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4)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27.答案:4P+5O2- 点燃  2P2O5 平衡装置内外的气压,防止瓶塞飞出 2Cu+O2-  △   2CuO 甲 铜棒加热时,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 把烧杯换成塞紧瓶塞的锥形瓶解析:解:(1)A实验中,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 点燃  2P2O5;实验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平衡装置内外的气压,防止瓶塞飞出.故填:4P+5O2- 点燃  2P2O5;平衡装置内外的气压,防止瓶塞飞出.(2)在铜棒一端用酒精灯加热,过程中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O2-  △   2CuO.故填:2Cu+O2-  △   2CuO.(3)甲的结论正确,这是因为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丙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是:铜棒加热时,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故填:甲;铜棒加热时,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实验反思】:要使乙的实验能达到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以做出的改变是:把烧杯换成塞紧瓶塞的锥形瓶.故填:把烧杯换成塞紧瓶塞的锥形瓶.(1)白磷燃烧时放热、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五氧化二磷;(2)加热条件下,铜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3)要使乙的实验能达到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以做出的改变是把烧杯换成塞紧瓶塞的锥形瓶,这样反应物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不能逸出装置.要使乙的实验能达到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也可以把药品换成铁和硫酸铜溶液,或换成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要注意理解.28.答案:解:设纯碱样品中纯碱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106                                   44x                                       8.8g10644=x8.8g  解得:x=21.2g纯碱样品中纯碱的质量分数是:21.2g42.4g×100%=50%。答:该纯碱样品中纯碱的质量分数是50%。解析:根据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可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再计算出纯碱的质量分数。本题主要考查了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难度不大,注意书写的格式要规范、计算的数据要准确。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化学
发布时间:2021-11-02 14:45:31 页数:24
价格:¥3 大小:164.27 KB
文章作者:likeziyuan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