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高三文言文阅读分体裁训练题:序跋,书信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4

2/84

剩余8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文正公集》叙苏轼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注】,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以争天下。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元祐四年四月十一日。(节选自《东坡先生全集》,有删改)【注】韩、范、富、欧阳: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B.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C.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D.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叙”即序,苏轼的祖父名苏序,古人遇到尊亲名字不直接写出,这里讳用序字,改序为叙。B.总角,古时女孩子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也称少女为“总角”,《诗经》中有“总角之宴”。C.仲,排行第二,古代以伯、仲、叔、季为兄弟间长幼的排列次序,文中“仲子”即“次子”。D.孝悌,孝指善事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儒家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进入乡校之后,从石守道的《庆历圣德诗》中知道了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从那时起就在心底记住了他们。B.苏轼参加进士考试时,得到欧阳修、韩琦、富弼的赏识推荐,此时范仲淹已经离世,苏轼和他的三个儿子同朝为官,相见如故。C.苏轼提及伊尹、姜太公、诸葛亮等功业卓著的历史人物,表明范仲淹跟他们一样,很早就具有心忧天下、安定国家的雄才大略。D.范仲淹曾经向朝廷呈送万言书,后来由担任将领晋升为执政,一生建功立业,著述丰富,在诗赋、文章等方面皆有造诣。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2)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上范待制①书(节选)李觏②觏,建昌南城人也,生二十有九年矣。龆龀喜事,以进士自业。摘花蕊,写云烟,为世俗辞语,颇甚可取。愚不惟道之隆替,时之向背,辄游心于圣人之蕴志,将以尧吾君,羲吾民。视阙政如己之疾,视恶吏如己之仇,恨无斗水以洗濯瑕秽。然而命薄计拙,动成颠仆。乡书之不录,况爵命乎?孤贫无依,载其空文走南北。楫焉而川泽竭,蹄焉而道路穷。尝游京邑,凡时之所谓文宗儒师者,多请谒焉。但伏执事之名,时最久矣。谋之于儒林,则又谓执事表知乐之士,有自褐衣而得召者。如觏等辈,庶可依归。不幸未及弛担而执事以言左迁。时异事变,卒无所遇。彷徨而归,又黜乡举。身病矣,力穷矣,仰喜朝车,适留兹土,故不远五百里,犯风雨寒苦,来拜于庑下。古之君子居易以俟命,不患人之不己知。今觏也,踽踽而来,若行贾之为者,其故何哉?伏念家世贫乏,幼孤无兄弟,老母年近六十,饥焉而无田,寒焉而无桑,每朝夕进侧,则见发斑体臞而食淡衣粗。乌鸟之情,痛劈骨髓。王城百舍,天门九关,铢铜不畜,何路自达?遐方小郡,知己断绝。身无油脂,日就干腊。往时多事,勤苦成疾。今兹忧愁,益复发作。长恐医饵不继,忽沉沟壑。内孤慈母,上负明时;所怀不伸,抱恨泉壤。以此计校,不宜默默。是以来也。伏惟执事以文学名家,以公忠许国。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不日祗奉明诏,归于帝右,持衡制事,当不因循。然则仕籍未甚清,俗化未甚修,赋役未甚等,兵守未甚完。异方之法乱中国,夷狄之君抗天子。长驱大割③,用工非一。肘腋咨议,岂宜少人?渐而收之,盍自今日。觏虽不才,以备一人之数,顾不可乎?(选自《四库全书·盱江集》)【注】①范待制:指范仲淹,时任天章阁待制。待制,为侍从顾问之职。②李觏(1009—1059):字泰伯,人称盱江先生,北宋著名学者。③大割:指古时杀割群牲以祭祀。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B.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C.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D.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书,周制,三年大比一次,乡老和乡大夫等遴选贤能之士上书推荐给天子。B.“幼孤无兄弟”和“可谓智力孤危”(《六国论》)中的“孤”含义不同。C.伏惟,叨扰求教,旧时下对上有所陈述时表示谦敬之辞,多用于奏章、书信。D.夷狄,古时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四境未开化的民族。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觏刻苦自励,胸怀大志。他从小奋发向学,崇尚圣贤,有安国济民之志,但却乡举不中,屡屡受挫,难以找到施展才能的机会。B.李觏渴望被荐,难以遂愿。他早知道范仲淹举荐人才不拘身份,但未及拜谒,范却遭受贬谪,李觏借荐举寻找仕进之路无果而终。C.李觏家境贫寒,力图改变。父亲早亡,母亲年老体衰,生活饥寒交迫,穷困潦倒,迫使李觏屈尊易志,以求五斗米来奉养老母亲。D.李觏毛遂自荐,愿效其力。他深深敬佩范仲淹的报国忠心和坦荡胸怀,故不畏路途遥远、风雨寒苦,前往自荐,愿为其担事分忧。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视阙政如己之疾,视恶吏如己之仇,恨无斗水以洗濯瑕秽。(2)内孤慈母,上负明时;所怀不伸,抱恨泉壤。9.文末作者认为现在要招徕人才的原因是什么?阅读下文,完成题目。送李材叔知柳州序(宋)曾巩①谈者谓南越偏且远,其风气与中州异。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车船未行,辄已屈指计归日。又咸小其官,以为不足事。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解弛,无忧且勤之心。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馀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故越与闽、蜀,始俱为夷,闽、蜀皆已变,而越独尚陋,岂其俗不可更□?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噫!亦其民之不幸也已。②彼不知由京师而之越,水陆之道皆安行,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则均之吏于远,此非独优欤?其风气吾所谙之,与中州亦不甚异。起居不违其节,未尝有疾。苟违节,虽中州宁能不生疾邪!其物产之美,果有荔子、龙眼、蕉、柑、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属,食有海之百物,累岁之酒醋,皆绝于天下。人少斗讼,喜嬉乐。吏者唯其无久居之心,故谓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③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薰蒸渐泽,今大者专一州,岂当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其事出千馀年之表,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④材叔又与其兄公翊仕同年,同用荐者为县,入秘书省,为著作佐郎。今材叔为柳州,公翊为象州,皆同时,材又相若也。则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势之便,可胜道也夫!其越之人幸也夫!其可贺也夫!10.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欤B.也C.耳D.乎11.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往南越的路途较闽蜀之途更加安全。B.南越风气和中州无异,一般不会生病。C.南越的花果海产酒醋等物产质量上乘。D.南越百姓性格平和,非逞勇斗狠之徒。12.本文是一篇赠序,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揭露自古以来官场对南越的偏见,感慨越人的不幸,并认为南越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偏远鄙陋。B.南越交通便利,风俗气候与中原相近,只是人们不愿久居,才传言说那里落后。C.古人治理乡县,能够以道德仁爱来教化百姓,无论治理之地是大是小,都应当如此。D.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复鲁絮非书(节选)(清)姚鼐①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     )。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值其时其人,告语之体,各有宜也。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有弗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鸪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②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①,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故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文之多变,亦若是也。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夫论文者,岂异于是乎?宋朝欧阳、曾公②之文,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欧公能取异己者之长而时济之,曾公能避所短而不犯。观先生之文,殆近于二公焉。抑人之学文,其功力所能至者,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舍,繁简廉肉③不失法;吐辞雅驯④,不芜而已。古今至此者,盖不数数得,然尚非文之至。文之至者,通乎神明,人力不及施也。先生以为然乎?[注]①绌(chù):通“黜”,退。②曾公:指宋代散文家曾巩。③廉肉:《礼记·乐记》:“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孔颖达疏云:“廉,谓廉棱,肉,谓肥满。”比喻风格峻峭硬瘦和丰满润泽。④雅驯:典雅,顺畅。古人多称文辞善于修饰为“雅驯”。13.可填入第①段括号处的虚词是(     )A.哉B.矣C.也D.耳14.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文章是天地的精华,是由阴阳刚柔生发而来的。B.作者认为只有圣人的话才能使阴阳刚柔之气会合而不偏颇。C.作者认为四书五经中也偶尔有刚柔可以相分的情况。D.作者极力赞颂具有阳刚之美的文章,而认为阴柔的文章不免让人感到悲哀。15.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到今能够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有法度,语言典雅的文章并不太多,但这还不是最好的文章。B.从古到今能够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有法度,语言典雅的文章已经是最好的文章了。C.人们学习写文章,重要的是要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有法度,语言要典雅,这才是最好的文章。D.人们学习写文章,首先要将道理说明白,然后再考虑结构和语言,才能写出好文章。16.对第①段画线句加以赏析。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中山诗钞》序高士奇①尝考古直臣亮节,威棱严峻,不畏强御,非仅以猎取声势而已。□忠爱之忱根于性,□又有学识以济之。识高则审微知著,洞见本末,胸中如烛照数计,故能言之凿凿,略无畏葸瞻顾之态,《山公启事》①曰:“侍御史王启,识朗明正,后来之俊。”夫惟识朗,故明正。善乎巨源之言,可谓知人。②雪海先生昔按两川,经理军务,绸缪周匝。方是时,吴逆拥重兵,专制西南。先生独与之抗,无少挠挫,且预识其有不臣心,非其天性恳笃,卓识过人,能如是乎?又唐中宗授谏臣制曰:“寒暑不易其心,始终勿亏其度。”期直节之有恒也。夫美玉经三火而增辉,贞松历严霜而弥茂,惟宝光动节,靡所假饰,以炫美一时,是以屡试而不变。先生自铁岭②归,复膺台秋,视鹾江淮,建节粤西,所历之地,声施煊赫,后先若符节焉。咦!本朝台谏,岳岳如先生者,诚不多觏,宜乎为宛平、蔚州两公所推重。圣天子知而用之,俾大展其蕴负也。③夫言者,心之声也。文章小技,虽建勋策名者所弗尚顾。先生于政治之暇,读书讲学,喜论古今盛衰本末,与夫山川阨塞,辄成经世之业,以垂不朽,间发为诗歌,则浩浩落落,无意求工,而纵横豪迈,自不可及。盖先生之长留天壞,与日月争光者,在气节与事功,而炳炳竹素,使后之人得想见先生之性情学问者,端赖诗文以传也,今先生奄然物化,仲君中美③,示余斯集,挑灯读之,泫然泪下。因缀数言,不自知其不文云。【注】①《山公启事》:山涛(字巨源)任吏部尚书时选用官吏都亲作评论,人称《山公启事》。②铁岭:郝浴被流放后,谪居铁岭十八年。③仲君中美:郝浴次子郝林。17.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因     则B.以     乃C.其     而D.夫       然18.对本文引用《山公启事》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达对山巨源选用官员标准的认可。B.表达对侍御史王启正直品行的赞赏。C.呼应上文作者对于学识重要性的强调。D.引出下文对郝浴“卓识过人”的评价。19.结合《清史稿•郝浴列传》以及本文两个语段的内容,下列能够对郝浴一生进行全面评价的一项是(     )A.立脚莫从流俗走,置身宜与古人争。B.发愤读书以圣贤为宗,才气卓荤有经济之志。C.在蜀蜀祠,在淮淮颂,当世称之,后世扬之D.吏事明敏,气节激昂:潜心圣学,为文奇崛。20.结合文本,赏析第②段画线句。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节选自《滕王阁序》)2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千里逢迎B.孟学士之词宗C.穷且益坚D.无路请缨2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A.梓泽丘墟B.窜梁鸿于海曲C.腾蛟起凤D.屈贾谊于长沙23.下列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A.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B.奉晨昏于万里C.都督阎公之雅望D.童子何知24.对文中的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思念皇宫却看不见,等待在宣室召见又是何年?B.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屈原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喝了贪泉的水,仍觉得心境清爽,处在奄奄待毙的时候,仍然乐观开朗。D.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自己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像班超那样)有投笔从戎的胸怀,也仰慕宗悫“乘风破浪”的志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与宋公子牧仲【注】书侯方域某叨受太保先公深知,尝援其难,公子又不以仆为不肖,数下交质以所为文业。仆窃见郡中自吴徐二三子凋谢之后,近二十年绝无有清才标映如公子者,尝心口叹颂不能置。今有所欲言,伏惟公子听之。仆闻之贾子曰:诸人以太保既薨,有愿公子出而结交天下贵人,一如太保在日,以为克似太保者。窃谓太保在日,乃天下贵人,皆愿一当以交太保,非太保之交之也。今论者顾欲公子求而交之,以为克似太保,此不惟不似,而固以相远甚矣。往郡中贵达子弟,固有然者,然皆以财力自雄,周旋良苦。今公子善病,体不任衣。太保清节,仆之所谅未有厚资贻公子也。所谓财与力者,公子自审能之乎?破其业以致贫,劳其身以致病,而徒博一交结贵人之名,仆窃为公子不取也。抑人之所谓克似其先者有道,不可以不辨。有以卿相之子,世为卿相而不必不辱其先;有以卿相之子,乃甘为介之士,而足以光益其祖父者。若公子不深察其道,即如诸人所云,亦不过仿太保在日存其门户,方幅外似之耳,非谓公子遂真似太保为宰相也。公子之家昔为宰相今为秀才何可强同顾舍其力之所能可以得其真似而必出于不可得之数以为聊似其外者。何也?夫克似之道,在于守道,读书。公子才气超轶,何施不可?愿且朝夕自爱调病,病愈之后,以诸人所陈交结之才,多收古今书籍;以交结之力,闭户力学而笃行之。如此一二十年,亦不必之作太保。即不然,太保亦必含笑于九泉,决不以公子甘为一介之士,遂以为不克似之也。某皇恐再拜。【注】宋牧仲,即宋荦(1634-1713),清河南商丘人官至吏部尚书。诗与王士祯齐名,有《西陂类稿》三十九卷。2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不任衣                                                  任:经受B.仆之所谅未有厚资贻公子也                       谅:相信C.而足以光益其祖父者                                 益:更加D.闭户力学而笃行之                                     笃:忠诚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公子又不以仆为不肖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B.有愿公子出而结交天下贵人                  去今之墓而葬焉C.抑人之所谓克似其先者有道                  臣之辛苦D.太保亦必含笑于九泉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荦似其先人,守道读书。作者自认为郡中自从吴、徐二三君去世以后,近二十年来,再也没有像宋荦这样有才气的人了。作者曾在心中和口头不止一次地赞颂过。B.许多人认为太保公去世了,希望公子能出面结交天下的贵人,就像太保在世时一样,做一个能像太保的人,作者对此也表示首肯。C.别人认为宋荦应该像先辈一样,仿照太保公活着时的排场,才算有出息,作者认为这样做只不过是求得表面上的相似罢了。D.本文“悉事入情,文笔之妙不必言”,在叙述中,作者以情驭文,叙眷念之情,情笃意深。2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公子之家昔为宰相今为秀才何可强同顾舍其力之所能可以得其真似而必出于不可得之数以为聊似其外者2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而徒博一交结贵人之名,仆窃为公子不取也。(2)夫克似之道,在于守道,读书。公子才气超轶,何施不可?阅读下文,完成各题。《郁离于》序吴从善古之君子,学足以开物成务,道足以经纶大经,必思任天下之重,而不私以善其身。故其得君措于用也,秩之为礼,宣之为乐,布之为纪纲法度,施之为政刑文明之治,洽乎四海,流泽被于无穷,此奚特暇言以自见哉?①及其后也,虽孔子之圣,可大有为,而犹不免述作以传道,况其下乎!然则必假夫文以自见者,盖君子不得已焉耳矣!君子以为学既不获措诸设施,道不行于天下,其所抱负经画可以文明治世者,独得笔之方册,垂示千百载之下。知而好者,或推以行,是亦吾泽所及,其志岂不为可尚矣夫?然自秦汉而降,能言之士何限?非不欲如前所云也。②率多淫于异端,失于伪巧,诡而不正,驳而不纯,弗畔夫道固鲜。人苟用之以求致治,殆犹适燕而南其辕乎!阐天地之隐,发物理之微,究人事之变,喻焉而当,辩焉而彰,简而严,博而切,反覆以尽乎古今,恳到以中乎要会,不袭履陈腐,而于圣贤之道若合符节,无一不可宜于行,近世以来未有如《郁离子》之善者也。夫郁郁,文也;明两①,离也;郁离者,文明之谓也。非所以自号,其意旧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底文明之治耳。呜呼,此宁虚语□?从善少尝受读,叹其义趣幽赜,岐绪浩穰,或引而不发,或指近而归远,惜乎莫测其所以然,逮阅之之久,触类而求,然后稍得窥夫涯浚。③窃譬诸医师之笼,一二药必治一病,玉石、草木、禽兽之属皆可以已疾延年,无长物也。此其为书所以深得古君子立言之旨,使其得君而措于用,④其文明之治益天下后世为不薄,讵止度越诸子而已耶!是书为诚意伯刘先生所著。先生尝自任以天下之重,于经纶之道,开物成务之学,素所蓄有。曾以其慨,划当今之运,辅大明之业,昭昭矣存诸方册者。故御史中丞龙泉章公虽已刊置乡塾,然未盛行于世。先生之子仲景与其兄之子荐谋重刻以传。嗟呼,兹岂一家得而私之者哉!僭为叙其大略,俾贻方来云尔。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诸生吴从善序。【注】①明两:《易·离》:“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后以“明两”指太阳。30.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耳B.哉C.耶D.乎31.文章开篇就写古之君子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32.第①段画曲线的句子围绕《郁离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此书进行了评价。33.对文中四句画直线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句意在表明孔子“述作传道”,比不上古之君子。B.第②句意在表明后世大多数著作不能起到“致治”的功用。C.第③句意在赞美《郁离子》的每篇文章部有疗救社会的作用。D.第④句意在评价《郁离子》不仅传承诸子思想,更有益于现实,泽被后世。34.本文是一篇书序,意在评价《郁离子》,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寅白徴明君卿:窃尝闻之,累吁可以当泣,痛言可以譬哀。故姜氏叹于室而坚城为之隳堞;荆轲议于朝而壮士为之征剑。良以情之所感,木石动容;而事之所激,生有不顾也。昔每论此,废书而叹;不意今者事集于仆。哀哉哀哉!此亦命矣!计仆少年不幸多故哀乱相寻父母妻子接踵而没丧车屡驾黄口嗷嗷加仆之跌宕无羁不问生产何有何无付之谈笑。荒秽日积,门户衰废,柴车索带,遂及褴褛。犹幸藉朋友之资,乡曲之誉,公卿吹嘘,援枯就生,起骨加肉,猥以微名,冒东南文士之上。方斯时也,缙绅交游,举手相庆,将谓仆滥文笔之纵横,执谈论之户辙。岐舌而赞,并口而称。墙高基下,遂为祸的。侧目在旁,而仆不知;从容晏笑,已在虎口。庭无繁桑,贝锦百匹;谗舌万丈,飞章交加。至于天子震赫,名捕诏狱。身贯三木,卒吏如虎,举头抢地,涕泗横集。而后昆山焚如,玉石皆毁;下流难处,众恶所归。积丝成罗网,狼众乃食人,马蹩切白玉,三言变慈母。海内遂以寅为不齿之士,握拳张胆,若赴仇敌。知与不知,皆指而唾,辱亦甚矣!窃窥古人,墨翟拘囚,乃有薄丧;孙子失足,爰著兵法;马迁腐戮,《史记》百篇;贾生流放,文词卓落。不自揆测,愿丽其后,以合孔氏“不以人废言”之志。亦将隐括旧闻,总疏百氏,叙述十经,翱翔蕴奥,以成一家之言,传之好事,托之高山。没身而后,有甘鲍鱼之腥而忘其臭者,传诵其言,探察其心,必将为之击缶命酒、击节而歌呜呜也。嗟哉吾卿!男子阖棺事始定,视吾舌存否也?仆素佚侠,不能及德,欲振谋策,操低昂,功且废矣。若不托笔札以自见,将何成哉?譬若蜉蝣,衣裳楚楚,身虽不久,为人所怜。仆一日得完首领就柏下见先君子,使后世亦知有唐生者!岁月不久,人命飞霜,何能自戮尘中,屈身低眉,以窃衣食,使朋友谓仆何?使后世谓唐生何?素自轻富贵犹飞毛,今而若此,是不信于朋友也。寒署当迁,裘葛可继,饱则夷犹,饥乃乞食,岂不伟哉?但吾弟弱不任门户,傍无伯叔,衣食空绝,必为流殍。仆素论交者,皆负节义。幸捐狗马余食,使不绝唐氏之祀,则区区之怀,安矣,乐矣,尚复何哉?唯吾卿察之。(选自唐寅《与文徵明书》,有删改)4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计仆少年/不幸多故哀乱/相寻父母妻子接踵而没/丧车屡驾/黄口嗷嗷加/仆之跌宕无羁/不问生产/何有何无/付之谈笑。B.计仆少年/不幸多故/哀乱相寻/父母妻子/接踵而没/丧车屡驾/黄口嗷嗷/加仆之跌宕无羁/不问生产/何有何无/付之谈笑。C.计仆少年不幸/多故哀乱相寻/父母妻子接踵而没/丧车屡驾黄口嗷嗷加/仆之跌宕无羁/不问生产何有何无/付之谈笑。D.计仆少年不幸/多故哀乱相寻/父母妻子接踵而没丧/车屡驾黄口嗷嗷/加仆之跌宕无羁/不问生产/何有何无/付之谈笑。4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十岁以下儿童为“黄口”。B.缙绅:古代官员上朝时插笏于绅带间,是官宦的装束。后来借指士大夫。C.三木:古代刑具头枷、手铐、脚镣的合称。此处指唐伯虎入狱受到刑罚。D.裘葛:裘,指冬天的衣服;葛,指夏天的衣服。此处指冬夏两季的衣服。4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寅写给文徵明的书信首先援引“姜氏”“荆轲”之典,感慨自己遭遇不幸、命运不公,甚为悲切。B.书信第二段回顾了自己命途多舛的身世:家道衰败,不善经营,以致生活困顿潦倒,衣食难以为继。C.虽然后来唐寅自力更生,奋发有为,声名鹊起,但又因小人谗言不幸遭遇牢狱之灾,大受其辱。D.经历牢狱之灾后,唐寅虽感慨人生短暂,但不愿意自暴自弃,沦落尘俗,也不愿追求荣华富贵。4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自揆测,愿丽其后,以合孔氏“不以人废言”之志。(2)但吾弟弱不任门户,傍无伯叔,衣食空绝,必为流殍。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温病条辨》序(清)而世之俗医遇温热之病,无不首先发表,杂以消导,继则峻投攻下,或妄用温补,轻者以重重者以死幸免则自谓己功致死则不言己过即病者亦但知膏肓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父以授子,师以传弟,举世同风,牢不可破。肺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余年,略同—辙,可胜慨哉!我朝治洽学明,名贤辈出,咸知溯原《灵》《素》,问道长沙①。自吴人叶天士氏《温病论》《温病续论》出,然后当名辨物②。好学之士咸知向方,而贪常习故之流犹且各是师说,恶闻至论。其粗工则又略知疏节,未达精旨,施之于用,罕得十全。吾友鞠通吴子,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嗜学不厌,研理务精,抗志以希古人,虚心而师百氏。病斯世之贸贸③也,述先贤之格言,抒生平之心得,穷源竟委,作为是书。然犹未敢自信,且惧世之未信之也,藏诸笥者久之。予谓学者之心固无自信时也,然以天下至多之病,而竟无应病之方,幸而得之,亟宜出而公之,譬如拯溺救焚,岂待整冠束发?况乎心理无异,大道不孤,是书一出,子云④其人必当旦暮遇之,且将有阐明其意、裨补其疏、使夭札之民咸登仁寿者。此天下后世之幸,亦吴子之幸也。若夫《折杨》《皇苓》,听然而笑,《阳春》《白雪》,和仅数人,自古如斯。知我罪我,一任当世,岂不善乎?吴子以为然,遂相与评骘而授之梓。嘉庆十有七年壮月既望,同里.愚弟汪廷珍谨序。【注】①长沙:借指汉朝名医张仲景,相传他曾任长沙太守。②当名辨物:谓按照事物的名称求取事物的内容。③贸贸:目不明貌,引申为不明方向。④子云:指扬雄,西汉辞赋家、思想家,以博学多才著称。4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轻者以重/重者以死/幸免则自谓己功/致死则不言己过/即病者亦但知膏肓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B.轻者以重/重者以死/幸免则自谓/己功致死/则不言己过/即病者亦但知膏肓/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C.轻者以重/重者以死/幸免则自谓己功/致死则不言己/过即病者/亦但知膏肓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D.轻者以重/重者以死/幸免则自谓己功/致死则不言己过/即病者亦但知膏肓/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4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温热之病,即温病,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属广义伤寒范畴。B.束发,本义指束扎发髻;古代汉族男孩15岁束发为髻,以示成童,因此束发又指成童的年龄。本文取本义。C.壮月既望,壮月是农历八月的别称,《尔雅》有“八月为壮”;既望指农历每月十五。D.里,古代居民区名;一里所含居民家数,说法不一;《周礼》“五家为邻,五邻为里”。4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鞠通聪明好学。他天资聪颖,又虚怀若谷,勇于钻研,博采众家之长,最终写出了《温病条辨》。B.吴鞠通医术高明。他所处的时代,医者大多贪求常规,沿袭旧法,俗医们对典籍又不求甚解,很少能取得满意疗效。C.吴鞠通品格高尚。他不满当世俗医误人,立志救世,想用自己平生所学心得,拯救对温病蒙昧不清的世人。D.吴鞠通不够自信。他因为不自信,又怕世人不相信自己的书,所以将著作放置很久,最后在汪廷珍的劝说下才付印著作。4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嗜学不厌,研理务精,抗志以希古人,虚心而师百氏。(2)知我罪我,一任当世,岂不善乎?吴子以为然,遂相与评骘而授之梓。阅读材料,完成各题。今时为文者至多可喜者亦众然求如足下闲暇自得清美可口者实少也敬佩厚赐不敢独飨当出之知者。世间唯名实不可欺。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先后进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则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轼于黄鲁直、张文潜辈数子,特先识之耳。始诵其文,盖疑信者相半,久乃自定,翕然称之。轼岂能为之轻重哉?非独轼如此,虽向之前辈亦不过如此也。(节选自苏轼《答毛滂书》①)【注】①毛滂:字泽民,曾任杭州法曹、武康令,著有《东堂集》。元祐初年苏轼任翰林学士时,毛滂曾专门写信与苏轼谈论对奖掖后进、擢拔贤能的看法。本文为苏轼的回信。48.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今时为文者至多可喜者亦众然求如足下闲暇自得清美可口者实少也敬佩厚赐不敢独飨当出之知者。49.文中的黄鲁直、张文潜本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空白处填入名)50.根据材料,概括苏轼关于引荐人才的观点。阅读材料,完成各题。唐人学汉魏变汉魏,宋学唐变唐。其变也,非有心于变也,乃不得不变也。使不变,则不足以为唐,不足以为宋也。先生许唐人之变汉魏,而独不许宋人之变唐,惑也!且先生亦知唐人之自变其诗,与宋人无与乎?初、盛一变,中、晚一变,至皮、陆二家,已浸淫乎宋氏矣。风会所趋聪明所极有不期其然而然者故枚尝谓变尧舜者汤武也;然学尧舜者,莫善于汤武,莫不善于燕哙。变唐诗者,宋、元也;然学唐诗者,莫善于宋、元,莫不善于明七子。(节选自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5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风会所趋聪明所极有不期其然而然者故枚尝谓变尧舜者汤武也52.袁枚的《__________》是清代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旨在倡导“________说”。他的散文代表作《_________》,哀婉真挚,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齐名。53.在袁枚看来,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有哪些?阅读材料,完成各题。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诋排前人。韩文公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无乃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以倡道之欤?(节选自归有光《项思尧文集序》)54.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55.归有光是“_______________”(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56.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观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当今文章一事,贱如粪壤,而仆无他嗜好,独好此不厌。生平尤留心先朝文献,二十年来,蒐求遗编;讨论掌故,胸中觉有百卷书,怪怪奇奇,滔滔汩汩,欲触喉而出。而仆以为此古今大事,不敢聊且为之,欲将入名山中洗涤心神餐吸沆瀣息虑屏气久之乃敢发凡起例次第命笔。而不幸死丧相继,家累日增,奔走四方,以求衣食,其为困踬颠倒,良可悼叹,同县方苞以为“文章者穷人之具,而文章之奇者,其穷亦奇,如戴子是也。”(节选自戴名世《与刘大山书》)[注]①蒐:搜寻。57.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58.方苞是(填朝代)散文家,是派散文的创始人之一。59.根据材料,概括文中戴名世和方苞对文章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与丘长孺书袁宏道去岁一秦贾至,曾寄丘郎书,书中言小修①被盗事甚悉,长几丈余。来札至,突云无书,丘郎偶忘之耶?抑贾不甘作附书邮邪?可怪!世人无敢不答书者,必如丘郎乃敢不书,然亦真不须书也。何也?他人无书必嗔,嗔必怪,怪必毒,丘郎即不免嗔,然决无毒我理,不须书一。丘郎所喜者,豪侠之客,妖冶之容,山水之胜,病子虽更吴两裁,耳实未闻,眼实未见,口实未谈,顾安得如上事与丘郎描写之,不须书二。所见伊何?案牍比练也。所闻所谈伊何?扎火园也,明见万里也,并实打三十竹皮也。丘郎闻之,亦当为我解否耶?不须书三。夫以三不须与之丘郎,而遇懒一忙二病三之袁仲子,然则蟀鸿之未使,踪迹之靡定,贾人之浮沉,又可勿论矣。读来诗,无一字不佳,五七言古及诸绝句,古质苍荐,气韵沉雄,当为诗中第一。五言律不浮次之,七言律又次之。大抵物真则贵,真期我面不能同君面,而况古人之面貌乎?唐自有诗也,不必《选》体也;初、盛、中、晚自有诗也,不必初、盛也。李、杜、王、岑、钱、刘,下追元、白、卢、郑各自有诗也,不必李、杜也。赵宋亦然。陈、欧、苏、黄诸人,有一字袭唐者乎?又有一字相袭者乎?至其不能为唐,殆是气运使然,犹唐之不能为《选》,《选》之不能为汉、魏耳。今之君子,乃欲概天下而唐之,又且以不唐病宋。夫既以不唐病宋矣,何不以不《选》病唐,不汉、魏病《选》,不《三百篇》病汉,不结绳鸟迹病《三百篇》耶?果尔,反不如一张白纸,诗灯一派,扫土而尽矣。夫诗之气,一代减一代,故古也厚今也薄。诗之奇之妙之工之无所不极,一代盛一代,故古有不尽之情,今无不写之景。然则古何必高,今何必必哉?不知此者,决不可观丘郎诗,丘亦不须与观之。弟一病数月,上官已许放归矣。过团风幸出一会,弟先速人报知。近作颇有得意处,刻成当呈。(选自《锦帆集》,有删改)[注]①小修,指袁中道,作者之弟。6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人无书必嗔          嗔:生气B.踪迹之靡定             靡:无,不C.殆是气运使然          殆:大概D.又且以不唐病宋       病:忧虑6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高度评价丘长孺寄来的诗稿,认为其诗作文质兼美,气韵雄健,都可称得上一流好诗。B.作者认为“真”就是我的面貌不同于你的面貌,如唐代有自己的诗风,诗人各有自己的诗风,不必拘泥于其他诗人的诗风。C.从作者致丘长孺的信中可以推断,袁宏道对汉、唐其实并没有偏见,有的只是对当时人云亦云没有个性的时弊的不满。D.作者在信的最后表示,希望自己路过团风镇时,有幸与丘长孺见面,而且对自己近来的作品很有些自鸣得意之处,待刻印成书之后一定呈送给对方。6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来札至,突云无书,丘郎偶忘之耶?抑贾不甘作附书邮邪?(2)夫诗之气,一代减一代,故古也厚今也薄。63.简要概括作者认为“然亦真不须书”的原因。阅读材料,完成各题。自周之衰,以至于今,历岁千数百矣。太平之遗迹,扫荡几尽,学者所见,无复全经,于是时也,乃欲训而发之,臣诚不自揆,然知其难也,以训而发之之为难,则又以知夫立政造事追而复之为难。然窃观圣上致法就功,取成于心,训迪在位,有冯有翼,亹亹乎乡六服承德之世矣,以所观乎今,考所学乎古所谓见而知之者臣诚不自揆妄以为庶几焉故遂昧置自竭而忘其材之弗及也。(选自王安石《<周礼>义序》,有删节)64.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考所学乎古所谓见而知之者臣诚不自揆妄以为庶几焉故遂昧冒自竭而忘其材之弗及也。65.儒家经典中“三礼”是《周礼》、《》、《》的统称。66.从材料来看,王安石认为自己训释《周礼》难度很大的原因有哪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答尹似村书(清)袁枚书来,怪仆悖宋儒解《论语》,仆颇不谓然。孔子之道大而博,当时不违如愚者,颜氏子而已。有若、宰我,智足以知圣人,终有得失。趋庭如子思,私淑如孟轲,博雅如马、郑,俱有得失。岂有千载后奉一宋儒,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易》曰:“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苟其得,虽童子,歌之而心通;苟其失,虽颜回,瞻之而在后①。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仆虽不肖,或较童子有余,安见宋儒尽是,而仆尽非也?《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书》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有肯自用者乎?若一闻异己者而即怒,乌乎贤?必欲抹杀一切,而惟宋儒是归,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古之人有往往始愿不及此,而后人报之已过者。关忠武忠于汉室,此其志也,岂料后之隆以帝称哉?宋儒阐宣周、孔,此其志也,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且安知其著书时,不望后世贤人君子为之补过拾遗,去其非,存其是,以求合圣人之道乎?自时文兴,制科立,《大全》颁②,遵之者贵,悖之者贱,然后束缚天下之耳目聪明,使如僧诵经、伶度曲而后止。此非宋儒过,尊宋儒者之过也。今天下有二病焉,庸庸者习常隶旧,犹且不暇,何能别有发明?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凡此者,皆非尊宋儒也,尊法令也。法令与宋儒,则亦有分矣。仆幼时墨守宋学,闻讲义略有异,辄掩耳而走。及长,读书渐多,入理渐深,方悔为古人所囿。足下亦宜早自省,毋抱宋儒作狭见之迂士,并毋若仆闻道太晚,致索解人不得。(取材于《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改)(注释)①《论语·子罕》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形容孔子学问高深。②《大全》即《性理大全》,内容为宋代理学著作与理学家言论。6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   遽:断然B.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裕:渊博C.岂料后之隆以帝称哉           隆:盛大D.则亦有分矣                        分:区分6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孔子之道大而博/ 若一闻异己者而即怒B.仁者见之谓之仁/凡此者,皆非尊宋儒也C.以求合圣人之道乎/尊宋儒者之过也D.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方悔为古人所囿6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宋儒虽贤明,终究比不上颜回、曾参B.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这也就像把持市场的市侩之徒罢了C.遵之者贵,悖之者贱遵循宋儒学说的就能成为显贵,违背它的就只能处于卑贱的地位D.致索解人不得导致无法探索了解这样的人7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的话意在表明“道”并不是难以理解的。B.文章第三段以关武帝之事说明后人不必将宋儒之说视为法令。C.作者认为宋儒解释《论语》错误很多,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D.作者恳劝尹似村早些觉悟,不要作那种见识狭窄的迂腐之士。71.尹似村写信来责怪作者违背宋儒的认识解释《论语》,而作者却“颇不谓然”。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不谓然”的理由。疾困与吴主笺周   瑜瑜以凡才,昔受讨逆①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②,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④,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④,疆场未静,刘备寄寓⑤,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选自《三国志·鲁肃传》注引《江表传》)【简注】①讨逆:孙权长兄孙策,孙策受汉封为讨逆将军。②志执鞭弭:拿着鞭和弓(表示参加战争)。③威灵:国家(或帝王、祖先)的神力。④曹公:曹操。北:中原。⑤寄寓:寄住(在我们的土地上)。当时刘备在荆州。荆州原是刘表统治的地区,赤壁之战后,东吴认为应该归他占有,所以说刘备是借住的客人。【阅读指要】这是周瑜病危时写给吴主孙权的信。在信中,周瑜为自己身患重病,无法施展个人志向而深感遗憾;同时真诚推荐鲁肃继任,以成就大业。此信诚挚恳切,充分表达了臣子尽忠之情,是一篇幅感人肺腑的优秀作品。【阅读训练】7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委以腹心()               (2)遂荷荣任()(3)昨自医疗,日加无损()(4)鲁肃忠烈,临事不苟()73.下列句中“特”与“昔受讨逆殊特之遇”中“特”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B.丧母过哀,帝以是特亲爱之C.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D.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74.下列句中“以”“瑜以凡才”中“以”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乃奋臂以指拨眦B.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C.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魅父之丘75.文章第二段“傥或可采”中“傥”是个通假字,通________,意为________;这段还有一个成语,是________。76.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2)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②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甲]定,[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①,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③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苏轼《教战守策》(节选)[注]钝眊:衰颓。77.对“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现在不为它谋划,今后就会有不可挽救的危险了。B.即使今天不被别人算计,将来还会有不可救药的时候。C.假如今天没有制定计划,今后就不会有来救你的人了。D.如果现在不为它考虑,今后别人想来挽救也来不及了。78.文章第二段[甲]、[乙]、[丙]三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A.乃故乃B.既则则C.虽乃则D.以因而79.文章第二段中“迂儒”的“迂”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80.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主旨。81.简析第三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上欧阳学士第一书[北宋]曾巩学士执事①:夫世之所谓大贤者,何哉?以其明圣人之心于百世之上,明圣人之心于百世之下。其口讲之,身行之,以其余者又书存之,三者必相表里。其仁与义磊磊然横天地,冠古今,不穷也;其闻与实,卓卓然轩士林,犹雷建震而风感驰,不浮也。则其谓之大贤,与穹壤等高大,与《诗》《书》所称无间,宜矣。夫道之难全也,周公之政不可见,而仲尼生于干戈之间,无时无位,存帝王之法于天下,俾学者有所依归。仲尼既没,析辩诡词,骊驾②塞路,观圣人之道者,宜莫如于孟、荀、扬、韩四君子之书也,舍是确矣。退之既没,骤登其域,广开其辞,使圣人之道复明于世,亦难矣哉。近世学士,饰藻绘以夸谓,增刑法以趋向,析财利以拘曲者,则有闻矣。仁义礼乐之道,则为民之师表者,尚不识其所为,而况百姓之赏董乎!圣人之道派泯没没,其不绝若一发之系千钓也,耗矣哀哉!非命世大贤,以仁义为己任者,畴能救而振之乎?巩自成童,闻执事之名,及长得执事之章,口诵而心记之。观其根极理要,拨正邪僻,掎挈当世,张皇大中,其深纯温厚,与孟子、韩吏部之书为相唱和,无半言片辞踳驳于其间,真六经之羽翼,道义之师祖也。既有志于学,于时事,万亦识其一焉。则又闻执事之行事,不顾流俗之态,卓然以体道扶教为己务。往者推吐赤心,敷建大论,不与高明,独援摧缩,俾蹈正者有所禀法,怀疑者有所问执,义益坚而德亦高,出乎外者合乎内,推于人者诚于己,信所谓能言之,能行之,既有德而且有言也。韩退之没,观圣人之道者,固在执事之门矣。天下学士有志于圣人者,莫不攘袂引领,愿受指教,听诲谕,宜矣。窃计将明圣人之心于百世之下者,亦不以语言退托而拒学者也。巩性朴陋,无所能似,家世为儒,故不业他。自幼逮长,努力文字间,其心之所得庶不凡近,尝自谓于圣人之道,有丝发之见焉。周游当世,常斐然有扶衰救缺之心,非徒嗜皮肤,随波流,搴枝叶而已矣。惟其寡与俗人合也,于公卿之门,未尝有姓名,亦无达者之车回顾其疏贱,抱道而无所与论,心常愤愤悱悱,恨不得发也。今者,乃敢因简墨布腹心于执事,苟得望执事之门而入,则圣人之堂奥室家。巩自知亦可以少分万一于其间也。执事将推仁义之道,横天地,冠古今,则宜取奇伟闳通之士,使趋理不避荣辱利害,以共争先王之教于衰灭之中。谓执事无意焉,则巩不信也,若巩者,亦粗可以为多士先矣,执事其亦受之而不拒乎?伏惟不以己长退人,察余言而矜怜之,知巩非苟慕执事者,慕观圣人之道于执事者也,是其存心亦不凡近矣。若其以庸众待之,寻常拒之,则巩之望于世者愈狭,而执事之循诱亦未广矣。窃料有心于圣人者,固不如是也。觊少垂意而图之谨献杂文时务策两编其传鐥不谨其简帙大小不均齐巩贫故也观其内而略其外可也干浼清重惊风悚仄。不宣。巩再拜。(选自《曾巩集》)【注】①学士:官名。景布(宋仁宗赵祯年号,1034一1038年)元年,欧阳修参加学士院考试,授宣德郎。宣德郎是学士院官员,所以称学士。②丽驾:双马驾的车。这里指非儒家的人。8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与《诗》《书》所称无间          无间:没有间隙。B.增刑法以趋向                            趋向:追求,向往。C.俾蹈正者有所禀法                      俾:使。D.不以己长退人                            退:使……退,推诿。8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明圣人之心于百世之上       以勇气闻于诸侯B.则有闻矣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C.文益坚而德亦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而执事之循诱亦未广矣             苟以夫下之大8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为跟随欧阳修学习、深造,以便弘扬儒学,在天下实行先王之道写给欧阳修的第一封信,虽然未曾相识,然而劳神费心,言辞真诚。B.文章从儒家及其学说的历史与现状写来,具高屋建领之势,再反复申说自己的志向,表明自己心系先王之道的兴衰,对欧阳修要求自在情理之中。C.开篇以大贤起笔,为下文写欧阳修能振兴当世儒学大贤张本,写研读欧阳修文章的体会与耳闻他的行事,正面赞誉欧阳修,却又是客观平实之论。D.作者记叙自己的朴陋、努力及自己的追求,不讳言贫穷,流露了正能量,自然引起欧阳修的同情心。有叙有议,言必有据,字斟句酌,构思精巧。8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觊   少   垂   意   而   图   之   谨   献   杂   文   时   务   策   两   编   其   传   缮   不   谨   其   简峡   大   小   不   均   齐   巩   贫   故   也   观   其   内   而   略   其   外   可   也   干   清   重   悚仄   悚   仄。8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非命世大贤,以仁义为己任者,畴能救而振之乎?(2)周游当世,常斐然有扶衰救缺之心,非徒嗜皮肤,随波流,寨枝叶而已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与戴少望书叶适①少望兄足下:十日前,与陈傅良遇于黄岩,说足下决以此月初三日行天下求世外之道,欲抵书已无及,徒益怅恨。昨日里人来,知尚因循未果行。始在韩丈②时,屡闻少望此言,心谓戏耳,不识诚有之。少望天下奇才,于今世不过数人,造物者所庇惜,奈何以少得丧、一不当意,遂为此等绝世自好、苍莽不可知之事?窃计诸公已有为少望留行者,若犹未也.则愿进其愚。往时陆惟忠学内外丹法,东坡先生谓之曰:“子神清而骨寒,其神可以仙,其寒亦可以死。”惟忠学之,每几乎成,物辄有以害之。则叹田:“吾真坐寒而死矣。”今为足下言不可出之故,不但寒耳。古之至人,未有闻也,未有行也。必疲筋骨,极精神,甘贱役,甚至侮蛟龙,冒锋镝,竟其死而不知倦,然犹有不闻,闻之而不行者。吾料足下是数者皆不能尽。平时拣求美便,斥弃酸咸,尊夫人贤兄佳爱,故曲徇其所欲耳。步行至十里外,足弱不能前而反,非舟车不能越乡。将遂舍之而去,道里甚远,荆襄、江淮土俗嗜好不同东浙。即不幸一日有饥寒劳苦之间,风雨雾露之气从而乘之,疾病且作旁无亲党药物不至则为之奈何无乃贼其所爱之身失天生贤之意废于贤母兄之望乎?想少望一读至此,可以遂释前念也。列仙者,必用心于寂寞,笃学于无为,已而道充其中,大发乎外。是以旦暮于吴越之区,飞翔乎秦汉之郊,纵意所如,无留焉者。足下犹未能充也,遂肆然发之,恐力穷气尽,则必有俟之者焉。故为少望计,当杜门端居,危坐深念,时用《参同契》《九龠》之书、老氏《道德》言,以增益其所未定,道引关节,屏闲思虑,以远去少年之习。仆旧读柳子厚文,独爱其《送娄图南秀士游淮南将入道序》.言极有理,使世之君子畔其道以从异学,劳而无成者,可以自镜。愿足下深思惟忠之事,而反复子厚之意,救世俗之失,正诸子之非,明圣人之经,是所期于少望者。鄙言可听,不可忽。岁行尽矣,寒苦,惟厚自爱!(选自《水心集》,有删改)【注】①叶适(1150--1223),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所创立的永嘉学派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②韩丈:地名。8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徒益怅恨                 恨:遗憾B.苍莽不可知之事       苍莽:渺茫C.当杜门端居             杜:堵塞、封闭D.而反复子厚之意       反复:一遍又一遍地8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物辄有以害之            填然鼓之B.竟其死而不知倦        吾其还也C.以增益其所未定        以旌其所为D.是所期于少望者        其势弱于秦8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对一位心血来潮、欲“求世外之道”的朋友的规劝文章,作者直接指斥这些“世外之道”荒诞无稽,告诫朋友应当脚踏实地,充实自身。B.文中还援引苏轼、柳宗元等人对求仙问道者的忠告,其中提及的柳宗元《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应是一篇赠序。C.作者提倡的“杜门端居,危坐深念,时用《参同契》(九龠》之书”的修持方法,也有其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并不完全值得效仿。D.此文言语恳切而措词委婉,透露出对朋友的一片珍重爱惜之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打消对方不切实际的幻想,深得规劝之旨。9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疾病且作旁无亲党药物不至则为之奈何无乃贼其所爱之身失天生贤之意废于贤母兄之望乎9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窃计诸公己有为少望留行者,若犹未也,则愿进其愚。(2)使世之君子畔其道以从异学,劳而无成者,可以自镜。文段三:与孙以宁书方苞昔归震川①尝自恨足迹不出里闬hàn,所见闻无奇节伟行可记。承命为征君作传②,此吾文托记以增重也,敢不竭其愚心。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体要盖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义侠之迹活盛称门墙广大海内向仰者多。此三者,皆征君之末迹也,三者详而征君之事隐也。古之晰于文律者,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太史公传陆贾,其分奴婢、装资,琐琐者皆载焉。若萧、曹世家而条举其治绩,则文字虽增十倍,不可得而备矣。故尝见义于《留侯世家》,日:“留侯所从容与上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此明示后世缀文之士虚实详略之权度也。宋元诸史,若市肆簿籍,使览者不能终篇,坐此义不讲耳。征君义侠,舍扬、左之事③,皆乡曲自好者所能勉也:其门墙广大,乃度时揣己,不敢如孔、孟之拒孺悲、夷之④,非得已也:至论学,则为书甚具。故并弗采著于传上,而虚言其大略。昔欧阳公作《尹师鲁墓志》,至以文自辩。而退之之志李元宾,至今有疑其太略者。夫元宾年不及三十,其德未成,业未著,而铭辞有曰:“才高乎当世,而行出乎古人。”则外此尚安有可言者乎?仆此传出,必有病其太略者,不知往昔群贤所述,惟务征实,故事愈详而义愈狭。今详者略,实者虚,而征君所蕴蓄转似可得之意言之外。他日载之家乘,迭于史官,慎毋以彼而易此。惟足下的然昭晰,无惑于群言,是征君之所赖也,于仆之文无加损焉。如别有欲商论者,则明以喻之。【注】①归震川,即归有光。②征君;即孙奇逢。③杨、左之事:指孙奇逢营救杨涟、左光斗的事。④孺悲:鲁人,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礼,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夷之:墨家信徒,曾通过徐辟求见孟子,未见。9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公传陆贾          传:为……作传。B.不可得而备矣          备:具备。C.坐此义不讲耳          坐:因为。D.必有病其太略者       病:批评,指摘。9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惑于群言                       月出于东山之上B.以虚实详略之权度也          以有尺寸之地C.三者详而征君之事隐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退之之志李元宾                 句读之不知9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写人的文章,其中所记载的人物事迹,一定要与所写对象的行为规范、事业格局相称,并以此来确定文章中材料的详略。B.作者认为,如果写人物传记有闻必录,如“市肆簿籍”一般,读者很难将一篇文章读完,人物的精神品格反而会被淹没,因此不如“详者略,实者虚”。C.在作者看来,司马迁写《陆贾传》和《留侯世家》,在采择人物生平事迹材料方面,都是详略轻重处理得较好的范例。D.作者在孙奇逢传记中,主张只选择孙奇逢参与过的“杨左之事”以及其师门盛况和论学成就逸三个方面的典型事迹来详写,其它事迹,为节省笔墨起见,—概不予记载。95.用“/”给文段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体要盖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义侠之迹或盛称门墙广大海内向仰者多96.翻译文段一、二的划线句子(1)在军中与参佐部曲论事,言人人异,珙徐以片语折衷,众志皆惬。(2)涿郡卢辩见而异之,令入太学,专精不倦,同辈皆共推伏。(3)尚希性弘厚,兼以学业自通,甚有雅望,为朝廷所重。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昔韩退之作《诤臣论》以讥阳城不能极谏卒以谏显人皆谓城之不谏盖有待而然退之不识其意而妄讥修独以谓不然。当退之作论时,城为谏议大夫已五年,后又二年始庭论陆贽,及沮裴延龄作相欲裂其麻,才两事尔。当德宗时,可谓多事矣:授受失宜,叛将强臣罗列天下,又多猜忌,进任小人。于此之时,岂无一事可言,而须七年耶?当时之事,岂无急于沮延龄、论陆贽两事也?谓宜朝拜官而夕奏疏也。幸而城为谏官七年,适遇延龄、陆贽事,一谏而罢,以塞其责。(节选自欧阳修《上范司谏书》)97.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昔韩退之作《诤臣论》以讥阳城不能极谏卒以谏显人皆谓城之不谏盖有待而然退之不识其意而妄讥修独以为不然。98.“韩退之”与唐代的另一位文学家__________,是唐代__________运动的倡导者。99.作者与韩退之对“阳城”的评价是否相同,理由是什么?(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司马温公行状苏轼公讳光,字君实。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未上,丁太夫人忧。未除,丁天章公忧。执丧累年,毁瘠如礼。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画策:“宜因州中旧兵,益禁兵三千,筑二堡河西,可使堡外三十里虏不敢田,则州西六十里无虏矣。募民有能耕闲田者,复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士之忠信者,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由是天下服公先知。公历事四朝,皆为人主所敬。然神宗知公最深。公思有以报之,常摘孟子之言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谓吾君不能谓之贼。”故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10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太夫人忧                           忧:父母丧事B.籍请公按视                           按:追究C.复其税役十五年                    复:免除D.天下晏然,衣食滋殖             晏:安宁10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因父亲在杭州任职,为了就近侍奉,辞去所任的官职,请求调任苏州,终因双亲离世,连续守孝服丧,未能成行。B.庞籍在麟州任职时,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进行防卫。但因手下军官狂妄,夜晚外出遇敌战死,而受到牵连,被朝廷降职调离麟州。C.给皇帝讲读时,王安石提出先王治国之法,有几年一变的,也有百年不变的,主张进行变法。司马光则认为现在国家不具备变法的条件。D.司马光侍奉的四朝皇帝都很敬重他。神宗时,他的言论经常会违逆皇上的心意,但他认为这样做才是对皇上的恭敬和报答。102.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②士之忠信者,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103.司马光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请依据文意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赵清献公神道碑苏轼故太子少师清献赵公,既薨之三年,其子除丧来告于朝曰:“先臣既葬,而墓隧之碑无名与文,无以昭示来世,敢以请。”天子曰:“嘻,兹予先正,以惠术扰民如郑子产,以忠言摩士如晋叔向。”乃以爱直名其碑,而又命臣轼为之文。公讳抃,字阅道。少孤且贫,刻意力学,中景祐元年进士乙科。为武安军节度推官。民有伪造印者,吏皆以为当死。公独曰:“造在赦前,而用在赦后。赦前不用,赦后不造,法皆不死。”卒免死。一府皆服。阅岁,徙通判宜州。卒有杀人当死者,方系狱,病瘫未溃。公使医疗之,得不瘐死。会赦以免。公爱人之周,类如此。公得虔州,地远而民好讼,人谓公不乐。公欣然过家上冢而去。既至,遇吏民简易,严而不苛,悉召诸县令告之:“为令当自任事,勿以事诿郡,苟事办而民悦,吾一无所问。”令皆喜,争尽力,虔事为少,狱以屡空。改修盐法,民赖其利。神宗即位,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自成都还,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为言。上曰:“用赵某为谏官,赖其言耳。苟欲用之,何伤!”及谢,上谓公:“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龟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耶?”公知上意,将用其言,即上疏论吕诲、范纯仁皆骨鲠敢言,久谴不复,无以慰缙绅之望。上纳其说。熙宁三年四月,除资政殿学士知杭州。公年未七十,告老于朝,不许,请之不已。元丰二年二月,加太子少保致仕。时年七十二矣。退居于衢,有溪石松竹之胜,东南高士多从之游。始公自杭致仕,杭人留公不得行。公曰:“六年当复来。”至是适六岁矣。杭人德公,逆者如见父母。以疾还衢,有大星陨焉。二日而公薨。实七年八月癸巳也。讣闻,天子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卷九十七)10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惠术扰民如郑子产          扰:安抚B.卒免死       卒:最终C.遇吏民简易                       遇:遇见D.杭人德公       德:感激10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抃去世三年之后,苏轼受皇帝之命,为他撰写了这篇碑文。B.为了使一个伪造印章的人免于被处死,赵抃巧妙地修改了赦令。C.赵抃上疏请求起用被贬的吕诲等正直敢谏的臣子,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D.赵抃从杭州退休,当地百姓苦苦挽留,赵抃说六年后会再回来。10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卒有杀人当死者,方系狱,病瘫未溃。(2)为令当自任事,勿以事诿郡,苟事办而民悦,吾一无所问。107.请简要概括赵抃为政方面的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今人作文,皆不足为文,大抵专务节字更易新好生面辞语至说义理处又不肯分晓观前辈欧苏诸公作文何尝如此?圣人之言坦易明白,因言以明道,正欲使天下后世由此求之。使圣人立言要教人难晓,圣人之经定不作矣。若其义理精奥处,人所未晓,自是其所见未到耳。学者需玩味深思,久之自可见。(节选自朱熹《文论》〉108.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109.与朱熹同为“程朱理学”代表人物的“二程”分别是谁?110.作者认为今人作文怎样才能“足为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予既有志读史矣,而欲待博群书以悉其所闻,历名山大川以穷其所见,度必不能。然则予将作如何读法而后可邪?常观世之乐于读史者,类多颖悟绝人之士一目数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读时不求甚解会心在牝牡鹿黄之外。故观史务求其祥,论史必归于雅,而若予之拙者,欲求读史之法宁简毋详,宁陋毋雅,庶乎其得之邪?(节选自吴楚材《尺木堂纲鉴易知录序》)11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112.吴楚材等编的散文总集是。113.史学家司马迁“悉其所闻”、“穷其所见”,这可从他的一文中得到印证。114.作者从哪几方面谈论读史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二、选择类1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伯父墓表苏辙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待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待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选自《苏辙集》,有删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身居要职者写信,说他可以担当重任。B.苏涣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去官职,后又被起用。他任职期间尽职尽责,管理宽和,却又举措得当,百姓十分敬畏。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想让儿子在自己离任后接任。苏涣认为他儿子没有资格担任相关职务,坚决不同意。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下父亲的遗事,并遵照父命交给苏辙修改;苏辙略作补充写成这篇墓表。三、非选择类116.用“/”给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后世良知之学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轧,是以人各有心,而偏琐僻陋之见,狡伪阴邪之术,至于不可胜说。外假仁义之名,而内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实;诡辞以阿俗,矫行以干誉。忿以相胜而犹谓之徇义,险以相倾而犹谓之疾恶。相陵相贼,自其一家骨肉之亲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彼此藩篱之形而况于天下之大民物之众又何能一体而视之则无怪于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选自王阳明《答聂文蔚书(其一)》]1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答李端叔书苏轼轼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犹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①,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于此,而足下终不弃绝,递②中再辱手书,待遇益隆,览之面热汗下也。足下才高识明,不应轻许与人,得非用黄鲁直、秦太虚辈语,真以为然耶。不肖为人所憎,而二子独喜见誉,如人嗜昌歜③、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以二子为妄则不可,遂欲以移之众口,又大不可也。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至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真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谗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己,何足为损益。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必喻此意。岁行尽,寒苦。惟万万节哀强食。不次。(原文有删改)【注】①斩然在疚:卧病在床。②递:传递,传送。③昌歜:菖蒲根的腌制品。又称昌菹。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至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真可笑也参考答案:1.D2.B3.B4.(1)淮阴侯韩信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短处和长处,谋划夺取三秦。(2)(范仲淹)即使玩弄文辞、嬉戏话语,随意写作,也一定要归结到这(义理)上面。【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嘉祐二年,我参加进士考试,到达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能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则范公殁”中“范公”是主语,“殁”是谓语,句子结构完整,在后面断开,排除AC。“曰”是“流涕”之后的又一动作,前后宜断开,排除B。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B.“古时女孩子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也称少女为‘总角’”错误,“总角”,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也称童年为“总角”。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能力。B.“苏轼参加进士考试,得到欧阳修、韩琦、富弼赏识推荐”错误,结合原文“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应是苏轼考中进士之后,才被欧阳修赏识推荐,后来通过欧阳修认识了韩琦、富弼。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见高帝于汉中”,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汉中见高帝”;“短长”,短处和长处、优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画”,谋划。(2)“虽”,即使;“弄翰”,执笔、玩弄文辞;“率然”,随意、顺着本性。参考译文:庆历三年,我还是小孩就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问先生。先生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参加进士考试,到达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能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杰出人才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此后三年,我路过许州,才认识了范公的二儿子现在的丞相范纯仁。又过了六年,才在京城见到范公的三儿子范纯礼。又过了十一年,就与他的小儿子范德孺一起在徐州当官。我们都一见如故,而且三位托付我为范公的遗稿作序。又过了十三年,我才能够写出它来。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我都能够跟和他们交往,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集中挂名,从而使自己成为范公最后的门生,难道不也是向来的愿望吗?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原本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淮阴侯韩信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短处和长处,谋划夺取三秦。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所定的计策,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国家形势,争夺天下。这难道是听取别人的口头传授,尝试着进行而侥幸成功的吗?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间,为母亲守孝时,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察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现在范公文集有二十卷,计收诗赋二百六十八首,文章一百六十五篇。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不得不这样的。(范公)即使玩弄文辞、嬉戏话语,随意写作,也一定要归结到这(义理)上面。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元祐四年四月十一日。5.D6.C7.C8.(1)看待政治弊病如同自己的疾病,看待凶暴奸佞的官吏如同自己的仇敌,遗憾的是自己没有些许清水来洗涤杂质污秽(或:遗憾的是自己没有些许机会来匡正时弊)。(2)在家里使慈母孤单一人生活,对上辜负清明的时代: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在黄泉之下也心怀遗憾(或:怀着遗憾死去)。9.①仕籍、俗化、赋役、兵守等内忧尚存,有待改进完善;②外患未除,边境不稳,异域外族还在骚扰对抗;③用兵、祭祀,助手、顾问等诸多方面都广需人才。【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上书进谏,对于母子夫妻之间的事没有什么隐瞒忌讳;在朝廷上与宰相辩论而言辞不能屈服,这说明您的心志是要做一番大事。“封书言事”中,“事”是“言”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此……也”是固定句式,判断句,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伏惟,叨扰求教”错误。应该是俯伏思量,伏在地上想,旧时下对上有所陈述时表示谦敬之辞。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C.“迫使李觏屈尊易志”错误。根据原文“龆龀喜事,以进士自业”“游心于圣人之蕴志,将以尧吾君,羲吾民。视阙政如己之疾,视恶吏如己之仇……乡书之不录,况爵命乎”可见,他一直以来都渴望能够在仕途上有一番成就,并非“屈尊易志”。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阙政”,政治弊病;“仇”,仇人;“恨”,遗憾;“瑕秽”,杂质污秽,此处指时弊。(2)“孤”,使……孤单;“负”,辜负;“伸”,施展;“抱”,怀着。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仕籍未甚清,俗化未甚修,赋役未甚等,兵守未甚完”可知,仕籍、俗化、赋役、兵守等内忧尚存,有待改进完善。“异方之法乱中国,夷狄之君抗天子”可知,外患未除,边境不稳,异域外族还在骚扰对抗。“长驱大割,用工非一。肘腋咨议,岂宜少人可见,用兵、祭祀,助手、顾问等诸多方面都广需人才。参考译文:李觏我是建昌南城人,已经二十九岁了。孩童时就喜欢做事,把考中进士作为自己的事业。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世俗文章,都很有可取之处。我不思考世道的盛衰,时代的拥护和反对,总是倾心于圣人的志向,将要凭借它来像尧、羲一样教化我们的百姓。看待政治弊病如同自己的疾病,看待凶暴奸佞的官吏如同自己的仇敌,遗憾的是自己没有些许清水来洗涤杂质污秽。然而命运不好,不善谋算,动不动就让自己遭遇挫折一蹶不振。连乡中长老推举贤能尚且不能名列其中,更何况是封爵受职呢?我孤独贫苦,无依无靠,载着自己的文章在大江南北游走。想要乘船破浪而川泽枯竭,想要奋蹄扬鞭而道路已尽。我曾经到京师游历,凡是当时人们所说的文宗儒师,大多都请求拜谒了。只有您的名声,时间持续最久。在儒者中间商议,则又说您乐于了解士人,也有从平民身份而得到召见的。像我这样的人,或许可以归附于您。不幸的是没有等到我前来投靠而您已经因为言论而被贬谪。时代变化,世事变迁,最终没有遇到赏识我的人。我彷徨着回去,又在乡举中受挫(没能考中)。身体已病,力气已尽,仰慕喜爱朝廷,刚好您留在那片土地上,所以不以五百里路为远,冒着凄寒苦楚的风雨,前来您的房门下拜谒。古代君子态度平易来等待自己的命运,不担心别人不理解自己。而今天的我,却孤独无依地前来,就好像商人所做的事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只是想到自己家世代贫穷困乏,自幼孤独而没有兄弟,老母亲已年近六十,挨饿而没有田地耕种获得粮食,寒冷却没有桑蚕吐丝织成衣服,每次早晚在侧服侍,就看见她头发斑白、身体瘦弱却只能吃着清淡的饮食,穿着粗布衣服。乌鸟孝顺之情,使我痛彻骨髓。王城方圆百舍,天门九重关卡,一分钱的积蓄也没有,有什么路可以使自己通达呢?身处远方小郡县,知己都断绝音讯。身上没有脂膏,一天天向一具干瘪的肉体靠近。从前事情太多,辛勤劳苦成疾。如今这些忧愁,更加反复发作。经常害怕医药饵食不能持续,忽然丧生。在家里使慈母孤单一人生活,对上辜负清明的时代: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在黄泉之下也心怀遗憾。因为这些计较,不应再默默承受,所以我来到您的这里求职。俯伏思量您凭借文学而成名家,把公正忠诚奉献给国家。上书进谏,对于母子夫妻之间的事也没有什么隐瞒忌讳;在朝廷上与宰相辩论而言辞不能屈服,这说明您的志向是要做一番大事。不久将要奉英明的昭示,回到皇帝身边,公允地评判人才,处理重大事务,应当不会再因循守旧。然而现在这样,官吏名籍的簿册尚未清理,世俗教化尚未修明,赋税劳役尚未一致,军队守卫尚未完善。外国的法度扰乱中原,少数民族的君主与天子抗衡。军队迅速地向远方挺进长驱千里,杀割群牲以祭祀,所用之人不是一个就能完成的。亲信咨询商议,怎么能缺少人才呢?渐渐地聚集人才,何不从今日开始?我虽然不才,也想充这一人之数,难道不可以吗?10.A11.B12.C【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虚词用法的能力。A.“欤”:文言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B.“也”:经常表示判断或解释的语气词;也可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还可表示句中的停顿。C.“耳”:相当于“而已”,常与副词“仅”“徒”“只”“特”“直”“惟(唯)”“但”等相呼应,可译作“罢了”。D.“乎”:表示疑问、反问、选择、揣度、祈使的语气词。该句“岂其俗不可更□”,翻译为“难道那里的风俗不能改变吗”,这是一个反问句,故要选择表达反问语气的词;“岂……欤”是固定结构,如“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意为“难道……吗”。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段内容的能力。A.文中“彼不知由京师而之越,水陆之道皆安行,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翻译为“那些到南越做官的人不知道从京师开封去到南越,水上陆上的道路都能安全行走,不像福建的溪流、三峡一段的长江、四川的栈道危险难料”,可见选项正确。B.“南越风气和中州无异,一般不会生病”错误,文中“其风气吾所谙之,与中州亦不甚异。起居不违其节,未尝有疾。苟违节,虽中州宁能不生疾邪?”译为“那里的风俗气候是我熟悉的,同中原相比也不是差别很大。日常生活不违背季节,就不会生病。如果违背了节候,即使在中原地区难道能不生病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选项有两个错误点,一是“无异”,文中是“不甚异”,二是“不会生病”,文中有一个前提条件,即“日常生活不违背季节”。故错误。C.文中“其物产之美,果有荔子、龙眼、蕉、柑、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属,食有海之百物,累岁之酒醋,皆绝于天下”译为“南越物产丰饶,果物有荔枝、龙眼、香蕉、柑橘、橄榄;花卉有素馨、山丹、含笑等种类,食品有海中的各种物产,陈年的酒醋,都在全天下绝无仅有”可知,该项正确。D.文中“人少斗讼,喜嬉乐”译为“那儿的人很少争斗打官司,喜好嬉戏娱乐”可知,该项正确。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并认为南越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偏远鄙陋”说法错误,原文是“谈者谓南越偏且远……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可见,认为南越偏远落后是“谈者”的观点,而作者认为南越的落后是因为当地官员不能用心治理教化。B.“交通便利”错误,文中说的是“偏且远”但“水陆之道皆安行”,即交通比较安全,但称不上便利;“只是人们不愿久居”错误,通过文中“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可知,是官员不愿久居。D.唐宋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并无黄庭坚。故选C。参考译文:一般人都说南越偏僻又遥远,那里的风俗习惯与中原不一相同。所以派去做官的人都不打算长期在那里供职,往往车船还没出发,就已经扳着手指头在计算返回的日期。他们又都嫌那里的官职小,认为不值得认真去做。他们预先替自己考虑到这样的地步,所以他们到任后,全都动摇懈怠,没有忧虑民生和勤勉办事的心思。这种风气自古以来就这样,若不是这样,为什么从南越同中原地区交往以来已经一千多年了,但是说得上能够安抚那里百姓的官员,不超过几个人呢?所以南越同福建、四川一样,最初都是蛮夷之地,福建、四川都已经变先进了,而唯独南越这么不开化,难道那里的风俗不能改变吗?大概是因为官员没能尽到治理教化的心意啊!唉!这也是南越百姓的不幸啊。那些到南越做官的人不知道从京师开封去到南越,水上陆上的道路都能安全行走,不像福建的溪流、三峡一段的长江、四川的栈道危险难料,那么同样是到远地做官,南越这里不是特别优越吗?那里的风俗气候是我熟悉的,同中原相比也不是差别很大。日常生活不违背季节,就不会生病。如果违背了节候,即使在中原地区难道能不生病吗?南越物产丰饶,果物有荔枝、龙眼、香蕉、柑橘、橄榄;花卉有素馨、山丹、含笑等种类,食品有海中的各种物产,陈年的酒醋,都在全天下绝无仅有。那儿的人很少争斗打官司,喜好嬉戏娱乐。官员只因为没有长期供职(或长期居住)的心思,所以就说这地方呆不得。如果他们有长期供职的心思,还有什么做不了的呢?古代的官员治理一乡一县,他们的道德、仁义、恩惠、慈爱还足以熏陶感染本地百姓(改变那里的习气),现在统辖范围大的官员独自掌管一州,难道应当认为官小而不认真做事呢?如果他们能得知我的主张而思索一番,人人都有长期供职(或长期居住)的想法,又不认为官职小,就能为南越百姓荡涤不好的习俗,引导他们达到文明开化,超过福建、四川。使南越百姓没有不幸的慨叹,他们的事业就超过了一千多年的历史,那么他们壮美的政绩是大是小便可以知道了。但是,不是才干出众超过常人的人是不能做到的。在南方做官的人太多了,我知道的才干出众超过常人,又能够实践我主张的人,只有李材叔罢了。李材叔早年与他的兄长李公翊在同一年出仕做官,因为他人推荐而出任县令,入秘书省担当著作佐郎。现在李材叔出任柳州知州,李公翊出任象州知州,都是同一时间,才干又相当。这样看来,二州相互交流他们的治政措施,那施政的迅速,情势的便利,可以说得完的吗!这真是南越百姓的幸运啊!这真是可喜可贺的事啊!13.C14.D15.A16.此句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排比,形象地写出了阳刚的文章之美,把原来抽象的文章风格问题说得具体形象。语言生动,声韵铿锵,色彩鲜明,气势流宕。【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句意:是阴阳刚柔生发而来的。由语境“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     )”可知,这是一个判断句,前面是“者”,后面应是“也”,构成“……者,……也”的判断句。A.“哉”,句末语气词,表感叹或跟疑问词合用,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B.“矣”,句末语气词,表感叹或表陈述,与“了”相同。D.“耳”,放在句末,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或者表示“罢了”。C.“也”,放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认为阴柔的文章不免让人感到悲哀”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后半部分就是对具有阴柔之美的文章的赞颂,并无否定的意思。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句意:自古至今能做到这一点的,不是太多,但这还不是最好的文章。B.“已经是最好的文章”错误,画线句中“然尚非文之至”是说“这并不是最好的文章”。C.“这才是最好的文章”错误,画线句中“然尚非文之至”说这仍不是最好的文章。D.“首先要……然后再……才能……”错误,文中并无先后顺序,“其功力所能至者,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舍,繁简廉肉不失法;吐辞雅驯,不芜而已”只是陈述其文章达到的水平,并不是教人如此写作。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理解句意。这段话是说“那些得到阳刚之美的,他们的文章如雷霆,如闪电,如山谷中的强风,如高山峻岭,如决流的大河,如奔腾的骏马;他们的光芒如明亮的太阳,如烈火,如黄金镂嵌的铁器;得到阳刚之美的人,如登高望远,如帝王接见臣民,如鼓舞千万名勇士去战斗”。然后结合手法、语言分析效果。由“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可知,这段话是写阳刚的文章之美;“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如杲日”“如火”“如金铁”“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既使用了比喻,“如”是比喻词,也使用了排比,“如……”“如……”“如……”句式一致。文章的风格本是抽象的概念,而在这里却变成生动可观可感之物,如雷霆,如闪电,如山谷中强风,如决流的大河,如奔腾的骏马,等等,借助这些喻体将具有阳刚之美的文章特点呈现在读者面前,语言铿锵有力。参考译文:我听说天地的大道理就是阴阳刚柔罢了。文章是天地的精英,是阴阳刚柔生发而来的。只有圣人的话,能够使二气会合而不偏颇。但是《易》、《诗》、《书》、《论语》中也偶尔有刚柔可以相分的情况。那个时代和那时的人,以语录为体裁,各有其适合之处。从诸子以下,他们写文章没有不各有所偏的。那些得到阳刚之美的,他们的文章如雷霆,如闪电,如山谷中的强风,如高山峻岭,如决流的大河,如奔腾的骏马;他们的光芒如明亮的太阳,如烈火,如黄金镂嵌的铁器;得到阳刚之美的人,如登高望远,如帝王接见臣民,如鼓舞千万名勇士去战斗。那些得到阴柔之美的,他们的文章如旭日东升,如清风、云霞、轻烟,如深林间弯曲的小河,如水的波纹,如珠玉的光辉,如鸣叫的鸿雁飞入空阔的天际;得到阴柔之美的人,深沉得像是叹气,高远得像是有所思考,火热得像是高兴异常,伤心得像是悲哀无比。看他们的文章,听他们的声音,可见写文章人的性格气质及外在表现,全部都不相同啊!阴阳刚柔,起初是两个方面,上天把它们糅为一体,但气有多有少;加以增减,那么品类等次就有亿万,以至于不能穷尽,万物就产生了。所以说:“一阴一阳就是道。”文章富于变化,也是如此。混杂之后偏重于某一方面是可以的,偏重到极端,刚和柔只有一种而另一种丝毫没有,和那种不刚不柔的都不可称为文章。现在那些粗野的俗人和小孩子听音乐,认为是歌声和弦乐管乐的汇聚;假如懂音乐的人去听,那么五音十二律,必定一一区别,耳朵一听就能分辨清。论文的道理难道和这个有什么不同吗?宋朝的欧阳修、曾巩的文章,他们的文采都偏重于阴柔之美。欧阳修能取别人的长处而不时地吸收,曾巩能避开自己的短处而不再犯。看您的文章,比较接近欧、曾二公了。人们学习写文章,他功力所能达到的,不过是能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繁简不失法度,语言典雅修洁、不芜杂罢了。自古至今能做到这一点的,不是太多,但这还不是最好的文章。最好的文章,通于神明,人力难以达到。您说对吗?17.C18.B19.D20.借物喻人,表现郝浴的高风亮节、坚贞不屈。句式整齐,文采斐然。【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虚词的能力。句意:他的忠君爱国的热忱根植于本性,并且又有学问见识来辅助。“忠爱之忱根于性”与“又有学识以济之”二者是并列关系,第二空排除用于表转折的“然”以及用于表顺承、承接关系的“乃”“则”,排除ABD。第一空填“其”,“他的”之意,也符合语境。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由后文“夫惟识朗,故明正。善乎巨源之言,可谓知人”可知引用《山公启事》的话用意并不是表达对侍御史王启正直品行的赞赏,而是赞赏山巨源善于识人,认可山巨源选用官员的标准。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需要结合《清史稿·郝浴列传》里的内容,主要讲了他的政治才能、气节。由“尝考古直臣亮节,威棱严峻,不畏强御”“雪海先生昔按两川,经理军务,绸缪周匝”“在气节与事功,而炳炳竹素,使后之人得想见先生之性情学问者,端赖诗文以传也”等可知本文主要讲了先生的气节、政治才能、以及文学才能。A.强调不随从世俗,敢与古人一争高下,不是郝浴主要方面。B.强调发愤读书以古代圣贤的思想为宗旨,才气卓越有经世济民的志向,没有涉及人品和文学等方面,不够全面。C.在蜀地人们为他立生祠,在淮地人们称颂,受到当世人以及后世人的称扬。主要强调的是郝浴的政治才能,没有涉及其它,不够全面。D.强调政事能力强,有气节,潜心学问,写文章奇特。概括了郝浴的政治才能、为人有气节、潜心做学问,文学才能等方面,比较全面。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美玉经三火而增辉,贞松历严霜而弥茂”以美玉、贞松来衬托雪海先生的高风亮节、百折不挠。“美玉经三火而增辉,贞松历严霜而弥茂”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颇具文雅之气。参考译文曾经考察古代正直的大臣的高风亮节,他们很有威势很严厉,不怕豪强有势力的人,并不是仅仅用来求取声威和气势罢了。他的忠君爱国的热忱根植于本性,并且又有学问见识来辅助。见识高远就能识见微知著,洞见事情从头到尾的经过,胸中就像烛火照着一样,所以能说得非常确实,一点都没有畏怯瞻前顾后的情态。《山公启事》说:“侍御史王启,见识清朗能辨是非守正道,是后来居上的才俊。”只有见识清朗,所以才能辨是非守正道。山巨源的话确实说得好啊,可以说善于识人。雪海先生以前执掌两川,经营管理军务,筹划周密。正当这个时候,吴逆拥有重兵,专权统治西南。雪海先生独自与吴逆抵抗,并不屈服,而且预先洞见吴逆有叛逆之心,如果不是他天生性情诚恳坚定,才华卓越见识过人,能像这样吗?而且唐中宗交给谏臣规章制度时说:不管天寒还是酷暑都不要改变你们的心,自始至终都不要亏损你们的节操气度。”期望正直的气节恒久保持。美玉经过三次火淬从而增加光辉,松树经历寒霜越发茂盛,只有神奇的光辉摇动,没有假借饰物,来炫耀一时的美丽,所以多次试验也不改变。雪海先生从铁岭回来,又光荣地获得台秋一职,视查江淮,在粤西树立节操的典范,所到之处,声威显赫,就好像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一样。呀!本朝台谏大臣,像先生一样刚正不阿的,确实不多见,先生被宛平、蔚州两公所推荐看重也是理所应当的了。圣明的皇上了解他任用他,使他大大施展他深藏的抱负。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感的反映。文章是小技,即使是那些想建立功勋追求名声的人都不会顾及。先生在政事的闲暇时间,读书讲学,喜欢讨论古往今来盛衰的从头到尾的经过,和那山川阨塞,于是成就了经世的伟业,来永垂不朽,偶尔生发写成诗歌,浩荡磊落,并不刻意追求功巧,而是纵横豪迈,自然不可企及。大概先生长留天际,与日月争光的地方,在于气节和事业功绩,而光彩照耀于史册,使后人得以想见先生的性情学问的,只有依赖诗词文章来传颂,现在先生突然去世,郝浴的次子郝林给我看这本诗集,我挑灯夜读,泫然落泪。因此缀文写上这些话,不知道自己没有文采(谦虚说自己写得不好)。21.D22.A23.C24.B【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逢迎”: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古今异义。B.“学士”: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义,常用来指学位。古今异义。C.“穷”:古义,困厄,处境艰难;今义,没有钱,穷困。古今异义。D.“请缨”:古义今义相同,均指投军报国。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丘墟”,名词用作动词,成为丘墟。B.“窜”,动作使动,使……逃窜。C.“腾”,动作使动,使……腾飞。D.“屈”,动作使动,使……委屈。故选A。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判断句。译为“我年龄幼小,身份低微,只是个无足轻重的读书人。”B.“奉晨昏于万里”状语后置句,“于万里”是“奉”的状语,后置了。C.“都督阎公之雅望”定语后置句,“雅望”是“都督阎公”的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D.“童子何知”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做动词“知”的宾语,前置了。故选C。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B.“屈原贾谊贬到长沙”理解错误。“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中“屈”是动词的使动,意思是“使……委屈”,这句话的翻译为“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选项中解释为“屈原”错误。故选B。参考译文: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暂留。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杰出的友人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高贵的宾客,文章的气势像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文坛领袖孟学士,藏有像紫电、青霜这样锋利的宝剑。王将军的武库里,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萍水偶尔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怀念着君王的宫门,但却不被召见,什么时候才能够去侍奉君王呢?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能了解时机,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仍觉着神清气爽,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也是欢乐无比。北海虽然十分遥远,雅浩的宫殿可以联通;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我王勃,地位卑微,只是一个书生。却无处去请缨杀敌。虽然和终军一样年已二十一,也有投笔从戎的志向。我羡慕宗悫那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英雄气概,如今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到万里之外朝夕侍奉父亲。……呵!名胜之地不能常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逢,兰亭宴集已为陈迹,石崇的梓泽也变成了废墟。25.D26.C27.B28.公子之家昔为宰相/今为秀才/何可强同/顾舍其力之所能/可以得其真似/而必出于不可得之数/以为聊似其外者29.(1)而只是为了博得一个交结贵人的名声,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可取的。(2)能够达成真正相似,在于守道和读书。公子才气超群,干什么不可?【解析】【分析】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D.“闭户力学而笃行之”的大意理解是“关起门来努力治学”,由此可见,这里的“笃”是“努力,笃定,坚定”的含义。故选D。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把。B.均为连词,表承接。C.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D.均为介词,在。故选C。2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B.“作者对此也表示首肯”错误。结合结尾段“抑人之所谓克似其先者有道,不可以不辨”分析,作者并不认可结交权贵的说法,劝告宋荦守道,读书,不要结交天下权贵,“夫克似之道,在于守道,读书。公子才气超轶,何施不可”。故选B。2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本句大意是“公子家过去是宰相,现在是秀才,怎么能强求相同呢?你想不顾自己的力所不及,去求得真相似,结果是一定不能相似,只是表面相似罢了”。再联系断句的一般规律,如“今”“何”“顾”“可以”“而”“以为”这些虚词一般用于句首,名词宾语“宰相”“秀才”“所能”“数”后停顿,“者”句末停顿,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了。29.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得分点:“徒”,只、只是;“仆”,我;“窃”,私下;“为”,认为。第二句得分点:“克”,能够;“之”,的,结构助词;“道”,途径;“超轶”,同义复合词,超越、超群;“轶”,超过;“施”,做;“何施不可?”宾语前置局,“施何不可”。参考译文:我蒙受令尊太保公的深知,在危难中曾受到他的救援,您也不因为我学识浅薄,几次将作品拿来和我商榷。我自认为郡中自从吴、徐二、三君去世以后,近二十年来,再也没有像公子这样才华出众的人了,曾在心中和口头不止一次地赞颂过。现在我有些话要谈谈,恳切希望公子能听进去。我听贾开宗说,许多人认为太保公去世了,希望公子能出面结交天下的贵人,就像太保在世时一样,做一个能像太保的人。我认为太保公在世时是天下的贵人,大家都愿意主动地去接近他,并不是太保公自己去结交他们的。现在提建议的人,却是想要公子主动去寻求和结交他们,认为这样就能像太保了。其实这样不只是不像,而实在是距离更远了。以前郡中的贵达子弟当然是有这样做的,但他们都有着雄厚的财力,(这样的)周旋交往也是煞费苦心的。现在公子常有病,衰弱到体不胜衣的程度。太保公一生清廉,我相信他不会有多少资财留给公子。所说的财与力这两方面,公子自己估量一下能有吗?破了家业遭致贫困,劳累身体招来病痛,而只是为了博得一个交结贵人的名声,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可取的。至于别人所讲的能像先辈一样才算有出息,不应该不加以分析。有的人是卿相的后代,也接续做卿相,但也不一定不辱没他的先人;有的人同样是卿相的后代,却甘心情愿做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也一样可以为祖辈父辈增光。如果公子不深入考虑这方面的道理,就像众人所说的那样去做,也不过仿照太保公活着时的排场,求得表面上相似罢了,不能说是公子已真像太保一样是宰相了。公子家过去是宰相,现在是秀才,怎么能强求相同呢?你想不顾自己的力所不及,去求得真相似,结果是一定不能相似,只是表面相似罢了。这是为什么呢?能够达成真正相似,在于守道和读书。公子才气超群,干什么不可?希望你暂且早晚爱惜调养身体,病好之后,用众人所说的交结的才能,多收集古今书籍;用交结的力量,关起门来努力治学,专心修养德行。这样一二十年以后,也不一定去作太保。就是不去作太保,太保也一定含笑九泉。决不因为公子甘心当一个普通读书人,就会认为不能够像他一样。我恭敬地再次向你致意。30.B31.和后世的君子形成对比,引出下文对刘基及其《郁离子》的高度评价32.    内容    语言风格    地位33.A34.通过古之君子和后世君子的对比,对《郁离子》做了高度评价。同时赞扬刘基是学、道俱足,通天地、古今、人事;有济世之心或责任感;善于写作,有治世之能的君子和国之栋梁。并希望以此来垂范后人。【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耳”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译为“罢了”;“哉”表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呢”;“耶”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呢”;“乎”表示疑问或表示感叹;句子“呜呼,此宁虚语□?”的意思是“唉!这难道是一句空话吗?”此处为反问的语气,所以应该用词语“哉”。故选B。3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文中在描写“古之君子”之后,又提到了“后世的君子”,“古之君子,学足以开物成务,道足以经纶大经,必思任天下之重,而不私以善其身。故其得君措于用也,秩之为礼,宣之为乐,布之为纪纲法度,施之为政刑文明之治,洽乎四海,流泽被于无穷,此奚特暇言以自见哉?”和“及其后也,虽孔子之圣,可大有为,而犹不免述作以传道,况其下乎!”两者之间形成对比,从而引出下文对刘基及其《郁离子》的高度评价。3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的能力。“阐天地之隐,发物理之微,究人事之变”阐明内容;“喻焉而当,辩焉而彰,简而严,博而切”明确语言风格;“尽乎古今,恳到以中乎要会,不袭履陈腐,而于圣贤之道若合符节,无一不可宜于行,近世以来未有如《郁离子》之善者也”明确地位。所以第①段画曲线的句子围绕《郁离子》的内容、语言风格和地位对此书进行了评价。3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A.“比不上古之君子”错误。由原文“及其后也,虽孔子之圣,可大有为,而犹不免述作以传道,况其下乎!”可知,等到后世,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圣贤,可以有很大的作为,却仍然不免通过撰写文章来传播自己的思想学说,何况是在圣贤之下的人呢!由此可知,原文没有将孔子与上古君子进行比较。故选A。3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古之君子,学足以开物成务,道足以经纶大经,必思任天下之重,而不私以善其身。故其得君措于用也,秩之为礼,宣之为乐,布之为纪纲法度,施之为政刑文明之治,洽乎四海,流泽被于无穷,此奚特暇言以自见哉?”和“及其后也,虽孔子之圣,可大有为,而犹不免述作以传道,况其下乎!”通过古之君子和后世君子的对比,对《郁离子》做了高度评价。由原文“阐天地之隐,发物理之微,究人事之变,喻焉而当,辩焉而彰,简而严,博而切,反覆以尽乎古今,恳到以中乎要会,不袭履陈腐,而于圣贤之道若合符节,无一不可宜于行,近世以来未有如《郁离子》之善者也”可知,所以阐述天地之间深奥的道理,发觉万物道理中的细微幽深之处,用比喻的方式说明这些道理显得恰当,辨析这些道理从而使得它们明确,语言简洁严谨,学问广博深刻,反复思考来穷尽古今的至理,恳切到极点故而能合乎事物的关键,不沿袭以前迂腐的学说,却合乎圣贤的思想,没有一点不适于实行操作,近世以来没有像《郁离子》这样好的了。由此可知,赞扬刘基是学、道俱足,通天地、古今、人事,有济世之心或责任感。由原文“先生尝自任以天下之重,于经纶之道,开物成务之学,素所蓄有。曾以其慨,划当今之运,辅大明之业,昭昭矣存诸方册者”可知,先生曾经自愿承担匡扶天下的重任,治理天下的纲纪需要的道德、通晓万物之理并据此取得成功所需的学问,向来为其所有。曾经用其中的大略来辅佐当今的国运,成就大明的基业,他的功绩明明白白地存在于典籍之中。由此可知,善于写作,有治世之能的君子和国之栋梁。由原文“故御史中丞龙泉章公虽已刊置乡塾,然未盛行于世。先生之子仲景与其兄之子荐谋重刻以传。嗟呼,兹岂一家得而私之者哉!僭为叙其大略,俾贻方来云尔”可知,已故的御史中丞龙泉章公虽然已经刊印此书之后放在家乡的学校,但是没有在世间盛行。先生的儿子仲景和他兄长的儿子屡次谋求重新刻印流传。唉,这样的书难道只是被一个家族得到之后私自占有的吗?冒昧地叙述它的主要内容,把它留给后来的人。由此可知,并希望以此来垂范后人。翻译:《郁离于》序吴从善古代的君子,学问足以通晓万物的道理而得到成功,品德足以掌握治理天下的纲纪,一定想着承担天下的重任,而不是私下独善其身。所以当他得到君主的赏识被安置在有大用的地方,把这些道理纲纪整理成为礼,宣扬成为乐,公布成为政策法令、文教昌明遍布天下,恩泽覆盖后世直至无穷。这样的话为什么只借助言辞来表现自己呢?等到后世,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圣贤,可以有很大的作为,却仍然不免通过撰写文章来传播自己的思想学说,何况是在圣贤之下的人呢!这样的话,那么一定要借助文章来表现自己,是君子不得不这样做罢了。君子认为学问不能付诸实行,思想不能在天下施行,他所怀抱、筹划的造就文教昌明的治世的策略,只能书写在典籍之中,流传给千百年之后的人看了。懂得并且喜欢这些策略的人。或许把它们推广实行,也算是自己的恩惠流传到后世了,他们的志向,难道不是值得崇尚的吗?自从秦汉以来,能言善辩的人士无数,不是不想像先前说的(那些君子)那样。大多对异端邪说过于沉溺,在伪诈奸巧上犯过失,诡诈而不正直,驳杂而不纯粹,不判离正道的确实很少。人们如果寻求这样的人来谋求到达治世,大概就像要去燕地却让车子往南走吧!所以阐述天地之间深奥的道理,发觉万物道理中的细微幽深之处,用比喻的方式说明这些道理显得恰当,辨析这些道理从而使得它们明确,语言简洁严谨,学问广博深刻,反复思考来穷尽古今的至理,恳切到极点故而能合乎事物的关键,不沿袭以前迂腐的学说,却合乎圣贤的思想,没有一点不适于实行操作,近世以来没有像《郁离子》这样好的了。郁郁是有文采的意思,明就是离。郁离说的就是有文采而光明灿烂。这不是用来称呼自己的。他的意思是天下后世如果采用这样的言论,一定可以到达文教昌明的治世。唉!这难道是一句空话吗?我年少时曾经受人教导阅读此书,感叹它旨意趣味深奥,各种思绪浩瀚众多,有时启发引导却不直接说出答案,有的主旨内涵浅近却寄托深远,我懵懂无知,无法测知之所以这样的原因,等到阅读的时间长了,接触同类事物不断探求,然后稍稍能够探知它的边际。私下认为可以把它比作医生的药箱,其中的一种药必定可以医治一种疾病,玉石、草木、禽兽这一类东西都可以治愈疾病,延长寿命,没有其他多余的东西了。他写作这本书深切地得到了古代君子著述立言的旨趣,假使他遇到了赏识他的君王并且被安放到能有大用的位置上,他开创的文教昌明的治世有对后世的益处绝不是微不足道的,他的成就岂止能超越诸子百家而已!这本书是诚意伯刘先生所写。先生曾经自愿承担匡扶天下的重任,治理天下的纲纪需要的道德、通晓万物之理并据此取得成功所需的学问,向来为其所有。曾经用其中的大略来辅佐当今的国运,成就大明的基业,他的功绩明明白白地存在于典籍之中。已故的御史中丞龙泉章公虽然已经刊印此书之后放在家乡的学校,但是没有在世间盛行。先生的儿子仲景和他兄长的儿子屡次谋求重新刻印流传。唉,这样的书难道只是被一个家族得到之后私自占有的吗?冒昧地叙述它的主要内容,把它留给后来的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诸生吴从善作序。40.B41.D42.C43.(1)(我)不能揣度自己的能力,希望依附圣贤之后,用来契合孔夫子“不以人废言”的心志。(2)只是我弟弟体弱难以担当门户,又无叔伯亲戚依靠,缺衣少食,势必会成为因流亡而饿死的人。【解析】4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哀乱”做“相寻”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哀”前断句,排除选项A;“多故”是“不幸”的内容,中间不能断开,“丧”修饰“车”,中间不能断开,“加”是“再加上”的意思,应该在句首,所以“加”前断句,排除选项CD。故选B。句子翻译:回想我年少时,不幸家门频生变故,灾事祸乱不请自来,父母妻儿,接连去世。丧车屡屡进出,室中稚儿,嗷嗷待哺。再加上我落拓不羁,未尝从事养家之道,家中生计何者尚有,何物已缺,全然付之笑谈。41.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此处指冬夏两季的衣服”错误,此处泛指一年四季的衣服。故选D。4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项,“虽然后来唐寅自力更生”错误,由原文“犹幸藉朋友之资,乡曲之誉,公卿吹嘘,援枯就生,起骨加肉,猥以微名,冒东南文士之上”可知,多亏借朋友的资助,同乡的称誉,公卿的吹嘘,方又如枯木逢春,白骨生肉,惶恐以些微名声,忝列东南众多名士之前。由此可知,唐寅是受到友人、乡里和公卿等人的资助,不是自力更生。故选C。4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不自揆测: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揆测自”。揆测:揣度。愿:希望。以:用来。合:契合。(2)但:只是。傍:依靠。为:成为。流殍:流亡而饿死的人。【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翻译:       唐寅致意文徵明君:我私下曾经听说,多次吁叹以当作哭泣;悲痛的言辞可以倾诉哀伤。所以,孟口姜女在家中悲叹,坚固的长城为之倾毁;荆轲在朝廷议论事,有壮士为他送上(刺秦王的)宝剑。都是因为情之所钟,感动土木砖石;事理所激,义士奋不顾身。往日,每论及此,便忍不住放下史书,感叹再三;却未料到,今日,事情竟发生在我的身上。可痛可哀,这也是命中注定吧!       回想我年少时,不幸家门频生变故,灾事祸乱不请自来,父母妻儿,接连去世。丧车屡屡进出,室中稚儿,嗷嗷待哺。再加上我落拓不羁,未尝从事养家之道,家中生计何者尚有,何物已缺,全然付之笑谈。田园荒芜日久,家道衰败,于是只好乘柴车,系草绳,甚至落到衣衫褴褛的地步了。       多亏借朋友的资助,同乡的称誉,公卿的吹嘘,方又如枯木逢春,白骨生肉,惶恐以些微名声,忝列东南众多名士之前。方此之时,士绅友朋,竞相来贺,都说我的文笔奔放自如,谈论引领潮流。恨不得把一个舌头分成两半来称赞我,众口一词都是赞誉之声。高墙之下,基础不牢,于是便成为我的取祸之由。嫉妒之人,早在一旁冷眼相看,而我却全然不知;从容谈笑,不知已在虎口。院内未种桑树,贝锦却已百匹;谗言四起,一道道奏章在朝廷飞驰。最终龙颜震怒,下旨捕我入狱。身上披枷锁,狱卒似虎狼。不住以头撞地,涕泗横流。昆山起火,玉石俱焚;身处逆境,谗毁皆至。积纤丝可成罗网,聚豺狼则必吃人。一根马尾,切得开白玉,三番误言,令慈母变心。天下之人,于是认为我是不齿之士,握紧拳头放开胆量,像对仇敌一般。无论知情与不知情,都指着唐寅唾骂。这种耻辱,实在是太厉害了。       (我)私下对照古代圣贤,墨子被囚于宋,才有了《节葬》的著作;孙膑遭刖刑于是写成《孙膑兵法》;司马迁受腐刑,著成百篇《史记》;贾谊被流放,文辞卓尔不群。(我)不能揣度自己的能力,希望依附圣贤之后,用来契合孔夫子“不以人废言”的心志。也想搜集改写古代见闻,总结整理百家之说,叙述儒家经典,探寻其中蕴藏的深奥道理,以成我的一家之言。写就之后,托付热心者,藏之名山中。身死之后,或许会有愿读其书而忘其行的人,传诵我的文章,探索我的用心。他们定会为之击缶命人拿酒,打着节拍唱歌。感叹啊,我的朋友!大丈夫的功过要到盖棺之日方可论定,就看我这三寸之舌还在与不在了。       我素来任侠尚义,不能顾及德行,想要振作出谋划策,砥砺节操,功底都荒废了。如果再不托文章来表明心志,还会有么成就?譬如蜉蝣,羽衣鲜亮,虽然活不了多久,却为人怜爱。我如能有保全身首而死,在九泉之下见先人,也让后人知道世间曾有一位叫唐寅的人。岁月飞快,人生短似霜,又怎能自己失落在尘世中,卑身屈体,低声下气,以窃取华衣美食,那将让朋友如何看待我?又会让后世人怎样评价唐某呢?平生,我把荣华富贵看得轻如毛,现在,如果那样去做,是不被朋友信任的。寒暑季节变换,有裘衣葛衣可以为继,饱时,便晏然自得,饥时,就求乞于人,难道不伟大吗!只是我弟弟体弱难以担当门户,又无叔伯亲戚依靠,缺衣少食,势必会成为因流亡而饿死的人。我平时交往的人,都背信弃义。希望接济一些狗马余食,使得唐氏宗祀不至绝后,那么我这不值一提的小人物,就心满意足了。还要求什么呢?(唐某一片苦衷)只希望我友你能够明察体谅。44.A45.C46.C47.(1)酷爱学习,从不满足,研究医理力求精深,立下高尚志向,仰慕古代名医,虚怀若谷,效法各家。(2)了解我或者责备我,完全听凭当代的社会舆论,难道不好吗?吴先生认为我的话正确,于是共同讨论评定后交付刊印。【解析】4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本题中,“幸免则自谓己功”和“致死则不言己过”是两个句式结构相同的句子,因此应在“功”后,“过”后都要断开,故排除BC;“知”所领起的句子和“不悟”所领起的句子的主语都是“病者”,“而”作为转折连词使前后两句构成转折关系,故应在“而”前断开,排除D。故选A。45.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既望指农历每月十五”说法错误,“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是指农历每月十六。故选C。46.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C项,“他不满当世俗医误人”说法不当,属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写吴鞠通对俗医误人表示出不满的意思,只是作者写出俗医误人的情况,另外有“病斯世之贸贸也”这句话,意思是:他担忧这个社会对温病蒙昧不清,不是不满。故选C。4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得分点:(1)“嗜学”,酷爱学习;“厌”,满足;“务”,致力于;“师”,效法。(2)“罪”,责备;“一任”,完全听凭;“岂”,难道;“然”,正确;“相与”,一起,共同;“梓”,刊印。参考译文:社会上的平庸医生遇到温热病,就没有不首先发汗解表,用消积导滞法搀杂,接着就猛用攻下法或者乱用温补法,轻病因为这个缘故而加重,重病因为这个缘故而死亡。如果侥幸不死就吹嘘是自己的功劳,造成死亡便闭口不说是自己的过失,即使病人也只知道重病难以挽救,却不解药物杀人。父亲把这一套方法传给儿子,老师把这一方法授与学生,整个社会同一风气,牢不可破。肺腑不能说话,冤鬼深夜号哭,两千多年,大略相同,令人感慨不已!我朝政治和协,学术昌明,著名的医家一批批地出现,都知道从《灵枢》《素问》探求医学的本源,向张仲景的著作求教。自从苏州人叶天士先生《温病论》《温病续论》出现,然后依照温病的名称求取温病的内容。喜爱学习的医生都知道趋向正道,但是贪求常规的医生仍旧略自认为老师的学说正确,厌恶听取高明的理论。那些技术不高明的医生又只稍微了解一些粗浅的内容,不能明白精辟的含义,在医疗实践中运用它,很少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我的朋友吴鞠通先生怀有救世的抱负,具有超人的智慧,酷爱学习,从不满足,研究医理力求精深,立下高尚志向,仰慕古代名医,虚怀若谷,效法各家。他担忧这个社会对温病蒙昧不清,于是传述前代医家的可为法式的语言,抒发平生的心得,穷尽温病的源流,写成这部书。但是仍旧不敢自信,同时顾虑社会上的人也不相信这部书,因此在书箱里收藏的时间很久。我认为学者的心本来没有自信的时候,可是因为天下有非常多种温病,却竟然没有对付温病的方法,幸运地获得了这个方法,就应当赶快拿出来使它公开,比如拯救被水淹、被火烧的人,难道还等待整理帽子束结头发吗?况且人们的心理没有不同,高明的医学理论不会与世隔绝,这部书一旦出现,扬子云那样内行的人必定很快遇到,并且将有阐明其中的主旨,弥补其中的疏漏,使遭受瘟疫的人都有登上长寿境域的可能。这是天下后代的幸运,也是吴先生的愿望啊。《折杨皇菩》这类通俗的歌曲,人们都能领会,张嘴而笑,《阳春白雪》这类高雅的歌曲,能跟着唱和的却只有几个人,从古如此。了解我或者责备我,完全听凭当代的社会舆论,难道不好吗?吴先生认为我的话正确,于是共同讨论评定后交付刊印。庆十七年八月月半后,同乡愚弟汪廷珍恭敬地作序。48.今时为文者至多/可喜者亦众/然求如足下闲暇自得/清美可口者实少也/敬佩厚赐/不敢独飨/当出之知者49.    黄庭坚    张耒50.(1)被引荐者要名实相副;(2)推荐者应审慎;(3)需要众人的评判。【解析】4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及对偶、反复等修辞。句意是:如今作诗文的人很多,写得好的也不少。不过像你的文章这样闲暇自得、自然清新的却太少了。我很是敬佩,感谢你的赠文,不敢自己独自欣赏,于是推荐给了一些通晓诗文的人。从句式结构看,“为文者至多”与“可喜者亦众”结构一致,且完整,二者之后均需停顿。“然”在句首,表转折并领启整句话,“也”是句末语气词,所以“也”后应停顿。“闲暇自得”与“清美可口”是并列短语,中间应停顿。从内容上看,“敬佩厚赐”“不敢独飨”“当出之知者”是写我拿到诗文后的做法,先表示敬佩感谢,再说不敢独自欣赏,最后说推荐给精通之人。根据以上分析,正确的句读是:今时为文者至多,可喜者亦众。然求如足下闲暇自得,清美可口者实少也。敬佩厚赐,不敢独飨,当出之知者。49.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一般包括中外作家作品,古代文化知识,文体知识与类别等。学生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认真审题,抓住题干提示信息。审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是人物本名的考查。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张耒,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宋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成为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根据原文提示“轼于黄鲁直、张文潜辈数子,特先识之耳”,结合平时积累可确定答案。5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要求勾画关键语句;最后分类整理,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本题要求概括“苏轼关于引荐人才的观点”。首先,结合原文语句“不敢独飨,当出之知者”分析,对毛滂代为推荐的请求,苏轼的回答是同意将毛谤的诗文推荐给懂文学的人共同鉴赏,可见,苏轼认为作为推荐者应采取审慎的态度。其次,原文中苏轼说“世间唯名实不可欺”,并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即“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文章的好坏是由文章本身的质量决定的,而不是依靠某个人提携或吹捧就能达到目的的。可见,苏轼认为名实相符,才是做人的根本。还有就是苏轼强调“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他认为至于文章等级的高下,那要交给众人去议论,决不是一个人能够贬低或提高的。文章水平的高低,是社会上的共同认识。结合以上分析,分三点概括作答即可。【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如今作诗文的人很多,写得好的也不少。不过像你的文章这样闲暇自得、自然清新的却太少了。我很是敬佩,感谢你的赠文,不敢自己独自欣赏,于是推荐给了一些通晓诗文的人。世上只有名实不能假冒。文章也像黄金玉石一样,有着不同的价值,需要不同的人互相之间推荐,因为这种推荐才能使它们展现于世间,被人们认可。至于品评诗文的价值,要让大家共同来评价,不是一个人能够褒扬或是贬低的。我和黄鲁直、张文潜等数人,只是结交比你早(也都是通过诵读诗文才结交的)。开始品读他们的诗文时,认为好的认为不好的大约各占一半,过了很久自然有了定评,得到大家一致的称赞。我一个人又怎么能轻易地表示抑扬呢?并不是只有我这样,即使从前文坛的前辈,也不过这样吧。51.风会所趋/聪明所极/有不期其然而然者/故枚尝谓变尧舜者/汤武也52.    随园诗话    性灵    祭妹文53.时代发展趋势的推动;诗人聪明才智的发挥;学习前人基础上的创新。【解析】5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句意为:时代风格发展的趋势,诗人聪明才智的发挥,有原本并不希望它这样而自然变成这样的。所以我常说改变唐尧、虞舜的,是成汤、武王。“风会所趋”“聪明所极”两句话都是四字短语,依照形式和内容应当在中间断开。“故”引出后面的话,所以其前要断开。“……者……也”判断句式,所以在“者”后断开。5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这种题需要平时积累,时常记诵。答题的时候认真审题,比对选项,不要放过细节,出题时往往会在极微小处设置错误。本题,考查袁枚的作品及其主要内容。《随园诗话》是清代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其体制为分条排列,每条或述一评,或记一事,或采一诗(或数诗),乃随笔式。本书的编撰,旨在倡导性灵说诗论,以反对乾隆诗坛流行的沈德潜格调说与翁方纲以考据为诗的风气。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53.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相关材料,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题干要求答出在袁枚看来,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有哪些?“风会所趋”是在讲时代发展趋势的推动,“聪明所极”是在讲诗人聪明才智的发挥,“变尧舜者汤武也;然学尧舜者,莫善于汤武”是在讲学习前人基础上的创新。这些都是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学生将之归纳起来就好。【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唐代人学习汉、魏诗歌就变化汉、魏的诗歌风格,宋代人学唐诗就变化唐诗的风格。这种变化,不是有意要变,而是不得不变。假如不变,那么就不足以成为唐诗,不足以成为宋诗了。先生允许唐代人变化汉、魏风格,而独独不允许宋代人变化唐代风格,真令人不解。而且先生也知道唐代人自己也变化诗的风格,这和宋代人无关吧?初唐、盛唐风格一变,中唐、晚唐风格再一变,到皮日休、陆龟蒙两人,已几乎变得接近宋人风格了。时代风格发展的趋势,诗人聪明才智的发挥,有原本并不希望它这样而自然变成这样的。所以我常说改变唐尧、虞舜的,是成汤、武王,最善于学习尧、舜的也是汤、武,最不善于学习尧、舜的是燕王哙;改变唐诗风格的是宋代、元代,最善于学习唐诗的也是宋代、元代,最不善于学习唐诗的是明代七子。54.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无乃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以倡道之欤55.唐宋派56.为文要学古,不可附庸今人;如今所谓的文人不足以撼动古人的学问根基。【解析】5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其”,代词,他们,指前面的“宋元诸名家”,“其”前面需要断开;“世”是后面句子的主语,连词“而”和前面句子形成转折关系,“而”前面需要断开;“可悲也”表示感叹,为一个完整的句子。其他地方结合句意内容断句即可。句意:文章到了宋元两代那些名家手中,他们的能力足以追上数千年之前的大家并与其相抗衡,但是世上竟然有人用蚍蜉之力摇撼他们,可悲啊!这难道不是一两个狂妄庸俗的人作头领而发起的吗?55.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文学常识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等。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56.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观点”,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结合“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诋排前人”分析,为文要学古,不可附庸今人。结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可悲也,无乃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以倡道之欤”分析,如今所谓的文人不足以撼动古人的学问根基。【点睛】参考译文:现今世上那些所谓的文人就难说了。他们不曾钻研过古人的学说,随便找来一两个狂妄庸俗的人作他们的首领,争相附和他,来诽谤、诋毁前人。韩文公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文章到了宋元两代那些名家手中,他们的能力足以追上数千年之前的大家并与其相抗衡,但是世上竟然有人用蚍蜉之力摇撼他们,可悲啊!这难道不是一两个狂妄庸俗的人作头领而发起的吗?57.欲将入名山中/洗涤心神/餐吸沆瀣/息虑屏气/久之/乃敢发凡起例/次第命笔58.清代     桐城59.戴名世认为写文章是古今大事,不敢随便去做。方苞认为写文章是困窘失意之人的才能,困境奇特的人文章也写得奇特。【解析】5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洗涤心神”“餐吸沆瀣”“息虑屏气”是并列关系,应该断开;“久之”表示时间,可以单独成句;连词“乃”是才的意思,连接前后句子,应该断开。其他的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断开即可。句意:想要到名山中,洗涤心神,餐风饮露,平心静气,很久了才敢确定要旨,拟定体例,按序写来。58.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文学常识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等。方苞,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汉族,江南桐城人,清代文学家。方苞为学以程、朱为宗,提倡写古文要重“义法”,追求道与文并重。他以简严精实的文风,在“义法”理论指导下,把古文写得清新雅洁、自然流畅,并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在清初文坛独树一帜。方苞的思想在后世发展出了“桐城派”散文,方苞也因此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5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而仆以为此古今大事,不敢聊且为之”分析,戴名世认为写文章是古今大事,不敢随便去做。结合“文章者穷人之具,而文章之奇者,其穷亦奇”分析,写文章是那些处于困窘失意之人的才能,文章写得奇特,写文章的人的困境也奇特。【点睛】参考译文:当今社会,写文章这种事情,贱如粪土,但是我又没有其他的爱好,唯独喜好写文章而不厌倦。我平生特别留心前朝文献,二十年来,搜寻前人留下的著作,研究各种掌故,胸中感到有百卷书,怪异奇特,文思泉涌要一吐为快。然而我认为写文章是古今大事,不敢随便去做,想要到名山中,洗涤心神,餐风饮露,平心静气,很久了才敢确定要旨,拟定体例,按序写来。可是不幸的是,丧事接连不断,家庭的拖累一天天增加,我四方奔走,以求温饱,那困厄不顺的境遇很是让人悲叹。同县人方苞认为:“写文章是那些处于困窘失意之人的才能,文章写得奇特,写文章的人的困境也奇特,像戴先生就是这样的。”60.D61.A62.(1)你的来信收到了,突然说没见我的信,是你偶然忘了吗?还是商人不愿作传信人呢?(2)诗的气韵一代比一代减弱,因此古诗雄厚,今诗浅薄。63.①深知对方不会怨恨自己;②无法描绘对方所喜之事;③见闻难让对方开颜欢笑;④自己一懒二忙三病。【解析】60.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A项,“他人无书必嗔”的意思是别人没有回信,一定生气。其中,嗔:生气。B项,“踪迹之靡定”的意思是(你我)行迹的不定。其中,靡:无,不。C项,“殆是气运使然”的意思是大概是气韵使它这样。其中,殆:大概。D项,“又且以不唐病宋”的意思是而且又因为不像唐诗而指责宋诗。其中,病:批评,指责。故选D。6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有两处错误:一是“认为其诗作文质兼美”错误,根据原文“读来诗,无一字不佳,五七言古及诸绝句,古质苍荐,气韵沉雄,当为诗中第一”,可知作者认为丘长孺的诗作淳朴真挚,意境深远,而不是“文质兼美”;二是“都可称得上一流好诗”错误,根据原文“五言律不浮次之,七言律又次之”,可知作者认为丘长孺的五言律诗朴实无华列为第二,七言律诗列为第三,并不是“都可称得上一流好诗”。故选A。6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1)翻译时注意得分点:“札”,信件;“书”,书信;“偶”,偶然;“抑”,文言连词,表选择,相当于或是、还是;“贾”,做买卖的人、商人;“附”,捎带;“邮”,传送公文书信的人;“邪”,同“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2)翻译时注意得分点:“气”,气韵、气象;“减”,衰退、减弱;“故”,因此;“古”,形容词作名词,古代,此处指古诗(的气韵);“今”,形容词作名词,现在,此处指今诗(的气韵);“厚”,雄厚;“薄”,浅薄。6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题目要求简要概括作者认为“然亦真不须书”的原因。“然亦真不须书”位于选文第一段“世人无敢不答书者,必如丘郎乃敢不书,然亦真不须书也”,根据后文“何也”“不须书一”“不须书二”“不须书三”等内容,可知这些内容是对“然亦真不须书”的解释,即“然亦真不须书”的原因。根据原文“他人无书必嗔,嗔必怪,怪必毒,丘郎即不免嗔,然决无毒我理,不须书一”,可知作者认为如果没有写信,其他人肯定会生气、责怪、怨恨,但丘长孺也不会。根据原文“丘郎所喜者,豪侠之客,妖冶之容,山水之胜,病子虽更吴两裁,耳实未闻,眼实未见,口实未谈,顾安得如上事与丘郎描写之,不须书二”,可知丘长孺喜爱的是豪侠一类的客人,是美艳的容貌,是优美的山水,而作者这两年耳无所闻,眼无所见,无法描绘丘长孺喜爱的事物。根据原文“所见伊何?案牍比练也。所闻所谈伊何?扎火园也,明见万里也,并实打三十竹皮也。丘郎闻之,亦当为我解否耶?不须书三”,可知作者认为自己最近的见闻难以让自己发笑,更难让丘长孺喜笑颜开。根据原文“夫以三不须与之丘郎,而遇懒一忙二病三之袁仲子,然则蟀鸿之未使,踪迹之靡定,贾人之浮沉,又可勿论矣”,可知作者自己一懒二忙三病,无法及时给丘长孺回信。【点睛】文言文翻译方法: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需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参考译文:去年一位秦地商人到这里,我曾托他捎给你一封信,信中很详细地谈了小修家被盗的事,信纸有一丈多长。你的来信收到了,突然说没见我的信,是你偶然忘了吗?还是商人不愿作传信人呢?令人奇怪!世上的人没有敢不回信的,一定是像你那样的人才敢不回信,然而也真不需要回信。为什么呢?别人没有回信,一定生气,生气一定埋怨,埋怨就一定痛恨。你即使不免生气,却绝对不会有痛恨我的道理,这是不须写信的原因之一。你所喜爱的,是豪侠一类的客人,是美艳的容貌,是优美的山水。我病弱之身,虽然在吴县作了两年官,实在是耳无所闻,眼无所见,没有什么可谈的,怎么能有像上面所说的这类事情来描写给你看呢?这是不须写信的原因之二。我所看见的是什么呢?不过是官府的文书之类而已,所听所谈的是什么呢?不过是“打火囤”“明见万里”“着实打三十竹板”之类的,你听了这些,是否也会因我而发笑呢?这是不须写信的原因之三。因为这三条理由而不须要回信的你,遇上我这一懒二忙三病的袁仲子,那么,书信来往的不方便,你我行迹的不定,商人是否愿意传书,这种种原因,又可以不必计较了。读了你寄来的诗稿,没有一个字不佳,五言、七言古诗以及那些绝句,淳朴真挚,意境深远,气韵深厚雄健,称得上第一流好诗。五言律诗朴实无华列为第二,七言律诗列为第三。一般地说来,诗与其他事物一样,真就可贵,真就是我的面貌不同于你的面貌,更何况古人的面貌呢?唐代自有唐代的诗风,不必拘泥《文选》的体制和风格;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各有自己的诗风,也不必拘泥于初唐和盛唐诗的体制和风格。李白、杜甫、王维、岑参、钱起、刘长卿,下至元稹、白居易、卢仝、郑谷,各有自己的诗风,不必拘泥于李白、杜甫的诗风。到了宋代也是这样。陈师道、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人,诗中有一字是抄袭唐诗的吗?有一字是互相抄袭的吗?至于宋诗不同于唐诗,大概是气韵使它这样,就像唐诗不同于《文选》,“《文选》体”诗不同于汉魏诗歌一样。现今的文人学士,于是想让天下的诗歌都模仿唐诗,而且又因为不像唐诗而指责宋诗。既然因为不像唐诗而指责宋诗,为什么不因为不像《文选》而指责唐诗,不像汉、魏而指责“《文选》体”诗,不像《诗经》而指责汉诗,不像结绳记事、鸟迹篆书而指责《诗经》呢?果真那样,反而不如一张白纸,把写诗当作文字游戏的风气,就可以完全消除了。诗的气韵一代比一代减弱,因此古诗雄厚,今诗浅薄。诗的新奇、精妙、工整、题材广阔无所不写,一代盛过一代,因此古诗有抒不完的情,今诗没有不可写的景。既然如此,那么古诗为什么就一定高雅,今诗为什么就一定卑下呢?不理解这个道理的人,绝不能看你的诗,你也不须拿诗给他看。弟一病几个月,上司已经允许我辞官还乡了。我希望路过团风镇时,有幸与你见面,我将事先派人通知你。我近来的作品很有些自觉得意之处,刻印成书之后一定呈送给你。64.考所学乎古/所谓见而知之者/臣诚不自揆/妄以为庶几焉/故遂昧冒自竭/而忘其材之弗及也。65.《仪礼》《礼记》66.当今之世已无法看到《周礼》的全貌;自感能力有限。【解析】64.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乎古”是介词短语,作“所学”的状语,应在“乎古”后断开;“者”是句末语气词,“臣”作“诚不自揆”的主语,应在“者”与“臣”中间断开;“焉”是句末语气词,“故”表因果关系,引出下文,应在“焉”与“故”中间断开;“而”在这里表转折关系,所引领的句子与前文语意形成转折,应在“而”前断开。句意:推求从古代所学习的,所说观察并了解它,我确实不能估量自己,非分地认为或许可以,所以于是糊涂冒昧地自己用尽力量,却忘记自己的才能达不到。65.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儒家经典中“三礼”是《周礼》、《仪礼》、《礼记》的统称。《周礼》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汉世初出,因与《尚书·周官篇》相混,改为《周官经》。西汉末列为经而属于礼,故有《周礼》之名。这部书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取舍汇编而成。《仪礼》,又称《礼经》或《士礼》,是先秦五经之一,它最初直接被称作“礼”。该书大致形成于春秋后期,有人认为是孔子编订的。孔子确实将礼作为教学的实践环节。《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66.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做此类题时,回归原文,按照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结合文本内容,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归纳,语言要简洁准确。原文“太平之遗迹,扫荡几尽,学者所见,无复全经”,意思是“太平时期的遗留的政事,扫除涤荡得将近没有了,学者所看见的,没有完整的经书了”,可概括出“当今之世已无法看到《周礼》的全貌”;原文“而忘其材之弗及也”,意思是“却忘记自己的才能达不到”,可概括出“自感能力有限”。【点睛】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可根据文言虚词及名词作主语或宾语的情况断句。参考译文:自周代衰落,一直到现在,历经数千百年了。太平时期的遗留的政事,扫除涤荡得将近没有了,学者所看见的,没有完整的经书了,在这时,想要训释《周礼》,我确实不能估量自己,然而知道这件事是困难的,训释它是难事,又知道政事上追随并恢复如前,更是难事。然而我私下里观察圣上致力于法成就功业,学成于心,在位教诲开导,有贤才良士辅佐,勤勉不倦,是以前各地诸侯承受周王的德泽的时代,用现在所观察的,推求从古代所学习的,所说观察并了解它,我确实不能估量自己,非分地认为或许可以,所以于是糊涂冒昧地自己用尽力量,却忘记自己的才能达不到。67.C68.C69.D70.C71.答案示例:①《论语》博大精深,不能断然认定宋儒之学就都是对的;②自己虽然不才,但也可能有所得;③宋儒们应该也希望后来者对其学说补过拾遗;④人们尊崇宋儒学说是因为现实中求功名的束缚;⑤读书人不愿或不能深入探求学问,难有真知灼见;⑥作者自己的求学经历使作者更坚定地认为不能墨守宋儒之学。【解析】67.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含义是需要记住的。如本题“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C项,“岂料后之隆以帝称哉”,意思是:哪里料到后人尊崇他为帝呢?隆,意思是尊崇。故选C。68.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本题要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项,“孔子之道大而博”中“而”,并且,连词;“若一闻异己者而即怒”中“而”,就,副词。二者意义用法不同。B项,“仁者见之谓之仁”中“者”,……的人,代词;“凡此者,皆非尊宋儒也”中“者”,与后面的“也”一起表示判断,不译。二者意义用法不同。C项,“以求合圣人之道乎”中“之”,的,助词;“尊宋儒者之过也”中“之”,的,助词。二者意义用法相同。D项,“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中“为”,是,动词;“方悔为古人所囿”中“为”,与后面的“所”一起表示被动。二者意义用法不同。故选C。69.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子的能力。实际上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翻译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要求选出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项,“致索解人不得”中的关键词:致,导致,以至于;索,寻找;解,了解;得,能够。这句话的意思是,以至于找不到(不能寻找到)了解这个道理的人。故选D。70.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作者认为宋儒解释《论语》错误很多,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中“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说法绝对,据原文“安见宋儒尽是,而仆尽非也?”可知,作者只是对宋儒解释《论语》有些地方提出质疑,有自己的看法,觉得自己有些观点是合理的,并没有说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C错误。故选C。7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文本,了解文意。这类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能够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整合成新的语句,体现新的思维成果。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不谓然”的理由。先找作者相关的论述,再分析概括。据原文“孔子之道大而博”“岂有千载后奉一宋儒,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可知,《论语》博大精深,我们千年之后不能只尊奉宋儒一派,说孔子的道理都对;据原文“仆虽不肖,或较童子有余,安见宋儒尽是,而仆尽非也”可知,作者认为自己虽然不才,但是也可能有所体会,不可能宋儒之学全是对的,而自己的全是错的;据原文“且安知其著书时,不望后世贤人君子为之补过拾遗,去其非,存其是,以求合圣人之道乎”可知,作者认为宋儒们应该也希望后来者对其学说进行纠正补过拾遗;据原文“遵之者贵,悖之者贱,然后束缚天下之耳目聪明,使如僧诵经、伶度曲而后止”可知,很多人遵宋儒学只是因为谓了求取功名而并不是因它观点都是正确的;据原文“今天下有二病焉,庸庸者习常隶旧,犹且不暇,何能别有发明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凡此者,皆非尊宋儒也,尊法令也”可知,作者认为现在天下的读书人不愿或不能深入探求学问,难有真知灼见,其实不是在尊崇宋儒之学,而是在尊崇法令;据原文“及长,读书渐多,入理渐深,方悔为古人所囿。足下亦宜早自省,毋抱宋儒作狭见之迂士”可知,作者自己以往的求学经历让他更加坚定地认为不能对宋儒之学奉为圭臬,否则自己会被束缚,成为迂腐之人。【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您写信来,责怪我违背宋儒的认识解释《论语》,我实在不这么认为。孔子之道博大精深,当时像愚笨之人一样对它不加违背的,就只有颜回了。有若、宰我他们的智慧足以了解圣人,最终有得有失。子思直接受到孔子的教导,孟子是孔子的私淑弟子,后来的马融、郑玄(汉代为《论语》做过注的学者)称得上博雅,都有得有失。哪有数千年后只尊奉宋儒一派,而断然说孔子的道理全都是对的呢?《易经》说:“仁者见到它称之为仁,智者见到它称之为智。”孟子说:“道理像大路一样,哪里会难以理解!”如果有所得,即使是童子,也能吟唱而心与之相通;如果无所得,即使是颜回,也会觉得高深难解。宋儒虽然贤明,终究比不上颜回、曾参;我虽然没有才能,或许比那个童子要聪明一些,怎么知道宋儒都是对的,而我都是错的呢?《中庸》说:“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追问求教。”《尚书》说:“勤于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只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就办不成大事。”假如宋儒果真贤明,有不详细追问的人吗?会是只管自己的见识狭隘之人吗?如果一听到不同的意见就立刻发怒,哪里称得上贤明呢?如果一定要抹杀一切(解释《论语》的学说),只是依归宋儒,这也就像把持市场的市侩之徒罢了。古代人常常有开始并没有料到(惟宋儒是归这种情形),后人反应太过了的情形。关羽效忠于汉室,这是他的志向,哪里料到后人尊崇他为帝呢?宋儒阐发宣扬周公、孔子的道理,这是他们的志向,哪里料到后人尊崇其学说为法令呢?况且怎么知道他们著书时,不希望后世的贤人君子为他们匡正、改掉自己的过失,去除不对的,保存正确的,来求得合乎圣人之道呢?自从应试的文章兴盛,不定期非常规的考试制度确立、《性理大全》颁布以来,遵循宋儒学说的就能成为显贵,违背它的就只能处于卑贱的地位,这样之后就束缚住了天下耳聪目明之人,要使他们像僧人照着经文诵经、伶人照着乐谱歌唱一样才罢手。这不是宋儒的过错,是尊奉宋儒之人的过错。现在天下有两个弊病,平庸之人多习惯依附平常的旧习,尚且还来不及,哪里能有另外的发现?那些才能优秀之人,又多浮泛粗浅地读书,不愿意冒着犯错误被指责的风险去深入研究。凡这两种情形,都不是在尊奉宋儒,而是在尊奉朝廷的法律命令。法律命令与宋儒,也是有区分的。我自幼墨守宋学,听到讲义中有不同的观点,总是掩耳而逃。长大后,读书渐多,对道理的理解逐渐加深,才后悔被古人所束缚。您也应早早醒悟,不要固执宋儒的学说,成为孤陋寡闻的迂腐之人,并且不要像我这样因为闻道太晚,以致于找不到了解这个道理的人。72.    委托    担任,承担    加重    苟且马虎草率73.B74.D75.    倘倘若如果    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76.(1)人生来总归要死,生命的长短全在天意,这实在不值得叹惜,我只是遗憾个人志向无从实现,不能再受到您的教诲和差遣了。(2)天下大事,还不能预料最终的结局,这实在是朝廷文臣武将忙得为国忘食,圣明的君主为国思虑的时候啊。【解析】7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根据上下文理解。(1)句意:委托我很重要的事。委:委托。(2)句意:于是担负光荣的任务。荷:担任,承担。(3)句意:前些日子医治疗养,病却是日日加重不见减轻。加:加重。(4)句意:鲁肃是个忠诚严正的人,遇事不会马虎。苟:马虎,草率。7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代入法、排除法。“昔受讨逆殊特之遇”意为:过去受到讨逆将军的特别的厚爱。特:特别。A项,句意为: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特:三岁大兽。B项,句意:他母亲去世,特别哀痛,皇帝因此特别亲近喜欢他。特:特别。C项,句意:不只是朝廷的士大夫而已。特:只是。D项,句意:读书人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只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而已。特:独特,特殊。故选B。74.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A项,句意:奋力举起胳臂用手指拨开眼眶。以:用。B项,句意:认为天下的美是全部在于自己。以:认为。C项,句意:第二天,以资政殿学士的身分出行。以:以……身份。D项,凭借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以:凭借。故选D。75.本题考查对通假字的识记能力。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其中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①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②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③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解答此类需要平时注重积累,解题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傥或可采”中“傥”通“倘”,意为倘若。还考查辨识成语的能力。本句有一个八字成语: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意思是:人将死,都会希望忘记做人的痛苦和邪恶,而向往仅存的欢乐和纯洁。出自《论语·泰伯》。76.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基本上做到字子对译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1)中,修:长。诚:实在。足:值得。但:只是。恨:遗憾。展:实现。奉教命:受到您的教诲和差遣。(2)中,始终:偏义复词,最终的结局。旰食:忘食。秋:时候。至尊:君主。【点睛】参考译文:我凭借自己平凡的才能,过去受到讨逆将军的特殊的厚爱,委托我很重要的事。于是担负建威中郎将,统帅着兵马,指挥战斗,自己尽心效力于参与作战。规画平定了巴州蜀州,又接着占领荆州,凭借着国家(与吴主)的威力,觉得事业的成功好象就在手掌之中。后来因为不注意,中途得了急病,前些日子医治疗养,病却是日日加重不见减轻,人生必有一死,人的寿命有长有短,这实在不值得叹惜。只是遗恨平生的志向没能得到施展与践行,又不能再受到您的教诲和差遣了。  现在曹操在中原称雄,疆场未得平静,刘备寄住在荆州,实在象是养虎为患,天下的事还不知结局如何,这真乃多事之秋,是文臣武将忙得不能按时吃晚饭的时候,是主公思考焦虑的日子啊。(在这样的日子里)鲁肃是个忠诚严正的人,遇事不会马虎,他是可以代替我的人。人到临死时,他的话是善意的忠诚的,倘若对主公说来可以采用的,我死而元憾了。77.A78.B79.盲目效仿古代,要求去兵显礼,却未结合当下实际考虑造成的后果。80.居安思危81.内容上从唐朝治乱到宋朝国情,有所延伸;从回顾历史到关注现实,更有针对性。结构上首尾呼应,再次强调居安思危的观点,突出忧患意识。【解析】77.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计”谋划;“其后”今后;“救”挽救。前后分句的关系是假设关系复句。根据对选项翻译的把握,故选A。78.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本题“甲处”语境中说的是天下已经安定,根据语境此处应该填“既”,“既”是“已经”的意思;另外两处前后内容之间是承接关系,可以填“则”,意思是“于是,就”。故选B。7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中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认真结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进行概括和分析。本题题干要求是:文章第二段中“迂儒”的“迂”主要表现在。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这个迂腐的政策是:把解除军备当做君王的英明措施,天下既然安定了,就把装备武器收藏起来。根据对文意的把握,考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概况政策“迂腐”的表现。80.本题考查的是概括文本中心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回归文本内容,进行理解和充分的概括分析。根据对文本第三段内容的理解:再说天下本来就有意想不到的祸患。愚昧的人看到四面八方太平无事,就认为变故无从发生,这也是不对的。所以说,天下的人民只知道安乐而不知道危险,能够安逸而不能劳累吃苦,这是臣所认为的最大的祸患。考生根据对以上文意的理解,可以用成语去概括文意,“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都可以概括本文的中心内容。81.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本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简析第三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考生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其段落的作用。第三段的内容理解:再说天下本来就有意想不到的祸患。愚昧的人看到四面八方太平无事,就认为变故无从发生,这也是不对的。现在国家用来奉送给西夏、契丹的财物,每年的财物,每年以百万来计算。奉送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物的人是无满足的,这种形势必然导致战争。从内容上作者旨在将过去和现在充分结合,体现当下战争的重要意义。从结构上与首段形成首尾呼应,进一步证明了居安思危的战略意义。【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译文:现在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吃苦。这种祸患现在看不出来,但是将来会看出的。现在不给它想办法,那以后就有无法挽救的危险了。从前先王知道军备是不可以放弃的,所以天下虽然太平,(也)不敢忘记战备。秋冬农闲的时候,召集人民打猎借此教练武事,教他们学习前进、后退、跪下、起立的方法,使他们的听觉和视觉习惯于钟鼓、旗帜(这些军队的号令)之间而不迷乱,使他们的心意适于攻打杀戮的情形而不致恐惧。因此即使有盗贼的事件发生,而人民也不会惊恐溃乱。等到后代,采用迂腐的儒生建议,把解除军备当做君王的英明措施,天下既然安定了,就把装备武器收藏起来。几十年以后,装备武器都败坏了,人民一天一天地习惯于安乐生活;一旦忽然传来盗贼的警报,就彼此惶恐,传布谣言,不战就逃跑了。(唐)开元、天宝年间,天下难道不是很安定吗?就是因为那时人民习惯于太平生活的快乐,经常生活在酒食游戏里面,那坚强的意志和勇气逐渐减少以至于衰颓,(筋肉)萎缩僵化而振作不起来,因此小小的安禄山一旦乘机作乱,四方的人民就象鸟兽奔窜一样,求作囚犯和俘虏还来不及;国家分裂,而唐王朝当然因此而衰弱了。再说天下本来就有意想不到的祸患。愚昧的人看到四面八方太平无事,就认为变故无从发生,这也是不对的。现在国家用来奉送给西夏、契丹的财物,每年的财物,每年以百万来计算。奉送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物的人是无满足的,这种形势必然导致战争。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从我方开始,便从敌方开始,不发生在西方,便发生在北方;所不知道的,只是战争的发生有早有迟有远有近,总之,战争是不可能避免的。国家如果免不了用兵,而用兵不凭着逐步训练,却使人民从安乐太平的环境中,一下子投身军队走向生死决斗的战场,那他们的祸患必定有不可估计的危险。所以说,天下的人民只知道安乐而不知道危险,能够安逸而不能劳累吃苦,这是臣所认为的最大的祸患。82.A83.B84.C85.觊少垂意而图之/谨献杂文时务策两编/其传缮不谨/其简帙大小不均齐/巩贫故也/观其内而略其外可也/干浼清重/悚厌悚厌。86.(1)不是当代著名的大贤,把在天下推行仁义作为自己责任的人,谁能够拯救而振兴这种情况呢?(2)我普遍地阅历了当世,常常轻松愉快地产生扶助衰败、拯救残缺(的先王之道)的心,不只是喜好皮毛,随波逐流,采摘枝叶罢了。【解析】82.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A项,无间:没有差别。故选A。8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把握虚词的命题规律,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B项,“则”连词,就;A项,以:因为,连词/凭借,介词;C项,而:表示并列关系,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连词;D项,之:取消句子结构独立性,助词/表示定语后置标志,助词。故选B。8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认真研读文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C项,“正面赞誉欧阳修”理解有误。“写研读欧阳修文章的体会与耳闻他的行事”,是侧面赞誉欧阳修。故选C。8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末语气词、句首发语词、表对话的词语、对称的句式、顶针的修辞等进行断句,还可以抓住名词、动词,借助语法知识进行断句,也可以借助文言特殊句式进行断句,一般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从文本来看,“觊少垂意而图之/谨献杂文时务策两编/其传缮不谨/其简帙大小不均齐/巩贫故也/观其内而略其外可也/干浼清重/悚仄悚仄”,这句话的含义是:万望严肃认真关心并考虑这事,我恭谨地献上各类文体和现时重要事件处理办法的文章共两本给您,这些文章缮写得不好,两卷的大小又不整齐,这是我贫穷的缘故,请看它的内容而忽略它的外表就可以了。打扰,玷污(您的)高洁庄重,我惶恐内心不安。先借助句末语气词“也”断开两处,即“巩贫故也”和“观其内而略其外可也”;借助定语后置句断开“谨献杂文时务策两编”,“两编”是数量词,文言文中数量词做定语常后置,即“两编杂文时务策”,这又是“献”的宾语,而“谨”是表示“献”的恭谨态度,且“之”是“图”的宾语,这是两个独立的句子,“图之”和“谨献”之间可以断开;再看句式,“其传缮不谨”和“其简帙大小不均齐”的结构基本对称,都是介绍前面所献的“两编杂文时务策”,这里可以断开;“巩贫故也”是判断句,解释前面所献文章“缮不谨”“大小不均齐”的原因,这里可以断开;最后看“干浼清重悚仄悚仄”,“干浼”是动词,宾语是“清重”,动宾短语,结构完整,其后可以断开。86.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非”否定判断句,不是;“以”介词,把;“救”拯救;“而”承接连词。(2)“斐然”轻松愉悦的样子;“徒”只是;“嗜”喜好;“寨”采摘;“而已”罢了。【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译文:尊敬的学士先生:世人所说的大贤是什么样的人呢?因为他能够明白百代之上的圣人的心,能够使百代以下的人明白圣人的心。他口中讲的,自己就实践它,用余下的又写了保存下来,三者必定互相配合。他所讲的仁和义,高大得横贯天地,古今位居第一,没有穷尽;他的声誉与他的实际,在有身份的读书人中异常高大,像雷震震撼长空,像暴风席卷大地,毫不虚浮。那么那称为大贤的人,与天地同样高大,跟《诗经》《书经》所称颂的没有差别,是适宜的。先王治国之道难于完全体现出来,周公的政治业绩已不能见到,孔子生活在战乱之际,没有时机没有地位,但是帝王治国之法在天下保存下来了,使学习它的人所归依。仲尼已经逝世,诡辨奇特的言论兴起了,(纵横家与辩说之士)驾着车,塞满了道路,要研究圣人之道的具体内容,没有像孟轲、荀况、扬雄、韩愈四位君子的书适合的了,除掉这四人,其他的味儿就淡了。韩退之已逝世后,迅速地登上儒学的领域,广泛地写文章,使圣人之道又在世上重新昌盛起来,也困难了。近代的读书人,修饰辞藻,夸大言论,增加刑律法规来追求体禄,为分钱财利益来至曲圣人之道的人,就有听说的了。仁义礼乐的理论,就作为百姓师法的表率的人,还不了解他要干什么,何况无知的百姓呢?圣人之道泯灭消失,它不断绝好像一发系千钧一样危险,衰耗殆尽了,悲哀啊!不是当代著名的大贤,把在天下推行仁义作为自己责任的人,谁能够拯救这种情况呢?我从童年时起,就听见您的名声,到长大成人,得到你的文章,口里诵读心里记住它。研究文章的根本、标准、道理、关键,拨正不恰当的思想行为,指摘当代时弊,使圣人之道得到扩大尊重而处于中心地位,文章的深刻、纯粹、丰富,跟孟子、韩吏部的书互相唱和,没有(不恰当的)只言片语夹杂在中间,真是六经的羽翼,学习效法先王道义的好著作。我已经有学习先王之道的志向,对于当代适合于天时的事,也能够了解万分之一。我又听说您的行事,不顾及当代流行的世俗状态,独特地拿实行先王之道、帮助昌明儒家学说作为自己的事情。以往,推出赤诚之心,普遍建立宏大的理论,不顾及权贵,独自救助临近危亡的儒家学说,使行正道的人有承受的法规,使怀疑者有询问处而敬服,使道义更加坚实,道德也更加高尚,使文字上表现在外面的,合乎内心的想法,推行到别人的,是自己内心真诚的想法,真正是所说的能够讲出它,就能够实行它,既有道德又有言行。韩退之逝世后,要研究圣人之道,本来在您的那儿了。天下的读书人,对圣人之道有心实行的,没有谁不挽起袖子,伸长脖子,希望接受您的指教,听您的教诲的,这都应该啊。我私下考虑,将要使百代之下的人明白圣人之心的大贤,也不会用语言来推诿和拒绝向他学习的人的。我天性质朴知识浅薄,没有其他才干,家庭世代学儒,所以不把其他当作职业。从小到大,努力于读书写文章,我内心所得到的,几乎不是一般的进步,曾自认为对于圣人之道,有些微的发现。我普遍地阅历了当世,常常轻松愉快地产生扶助衰败、拯教残缺(的先王之道)的心,不只是喜好皮毛,随波逐流,采摘枝叶罢了。只是我少跟世俗之人交往,在公卿之门,没有姓名,也没有通达之人的车子看顾我的粗浅低下,怀抱着先王之道却没有所可以讨论的人,心中常常郁闷,恨自己想说又不能说出来。现在,我才敢用文字把内心剖露给您,假若能够望着您的门而进入,那么圣人的厅堂家室,我自认为也可以在当中得到万分之一。您将推广仁义之道,使它横贯天地,位居古今第一,那就应该选择奇特、雄伟、渊搏、通达的读书人,使他们追求道理而不躲避荣辱利害,来在衰败之中共同争取使先王的教导得以昌盛和实行。认为您对此无意呢,那我不相信,像我这样的人,也大致上可以算得众多读书人中的先进的了,您大概会接受我而不拒绝吧?我恭敬地想不因自己所长而拒绝人,望考察我的话语而怜悯我,知道我不是随随便便仰慕您的人,这是从您那儿仰慕研究圣人之道,这种存心也不是普通的、浅近的了。如果您以平庸普通人对待我,以平常人拒绝我,那么我对世上的人企望的更小,而您教导的也就不宽广了。我私下料想对实行圣人之道有心的人,本不应该像这样。万望严肃认真关心并考虑这事,我恭谨地献上各类文体和现时重要事件处理办法的文章共两本给您,这些文章缮写得不好,两卷的大小又不整齐,这是我贫穷的缘故,请看它的内容而忽略它的外表就可以了。打扰,玷污(您的)高洁庄重,我怕恐内心不安,惶恐内心不安。书不尽意。曾巩两次拜谢。87.D88.C89.A90.疾病且作/旁无亲党/药物不至/则为之奈何/无乃贼其所爱之身/失天生贤之意/废于贤母兄之望乎91.(1)我私下估计众人中已有挽留你的人了,如果还没有,那么(我)愿意进献我的愚拙的意见。(2)让世间那些背离正道而追随旁门左道,(结果)辛劳却没有成就的君子,可以用来审察自己。【解析】87.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反复:一遍又一遍地”中“反复”如解释为“一遍又一遍地”,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反复”应为动词,是再三考虑的意思。故选D。88.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第一个“之”是第三人称代词,第二个“之”为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B项,第一个“其”,是第三人称代词,;第二个“其”为语气词,“还是”。D项,第一个“于”,为介词,引出对象,第二个为介词,比。C项,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译成“来或用来”。故选C。8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作者直接指斥这些‘世外之道’荒诞无稽”错误,通观全文,没有“作者直接指斥”的信息。故选B。9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大意可以理解为“如果(你)将来生病了,旁边没有亲友服侍,缺医少药,将要怎么办呢?恐怕会损害自己珍爱的身体,丧失了上天赋予的聪明才智,辜负了母亲兄长的厚望吧?”“疾病且作”为假设的情况,而“旁无亲党”“药物不至”和“贼其所爱之身/失天生贤之意/废于贤母兄之望”属于句子结构一致,“则……奈何”“无乃……乎”为固定的句式。利用这些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了。91.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文言翻译必须指出句子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特殊句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窃计”,私下估计;“留行”,挽留;“犹未”,还没有;“进”,进献;“其愚”,我的愚拙的意见。第二句中,“畔其道”,背离正道;“从异学”,追随旁门左;“劳而无成”,辛劳却没有成就;“可以”,可以用来;“自镜”,审察自己。网上没译文。92.B93.C94.D95.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体要/盖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义侠之迹/或盛称门墙广大/海内向仰者多96.(1)他在军中与部下议论事情,人们说的都不一样,孟珙慢条斯理地用简短的话进行折衷,大家都很高兴。(2)涿郡人卢辩见了对他感到惊异(觉得他与众不同),让他进入太学就读(学习),杨尚希专心精研学业(聚精会神、用心专一),不知疲倦,同辈的人(同学)都推崇敬服他。(3)杨尚希心性(天性)宽宏敦厚(宽大忠厚),加之(加上)自己精通学业,有很好的名望(声望),被朝廷重视(尊重)。【解析】9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选项B,备:完备。故答案选B。9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言文虚词含义的能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选项A,表被动/从;选项B,介词,用/连词,才;选项C,都是表转折,却;选项D,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故答案选C。94.本题考查归纳文本要点,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选项D,只选择孙奇逢参与过的“杨左之事”以及其师门盛况和论学成就逸三个方面的典型事迹来详写,理解有误。根据理解文本内容:只采择“杨左之事”来详写,其他都略写或不写。故答案选D。9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体要盖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义侠之迹或盛称门墙广大海内向仰者多”,这句话的含义是“你给我看的那些别人给孙征君写的论述,都没有抓住最重要的东西。他们所写的,大致不超过三个方面:有的详细记述他平生讲学所宣扬的宗旨以及师友相承渊源关系;有的逐条列举他一生仗义行侠的事迹;有的极力称颂他弟子众多,国内向往仰慕他的人很多。”根据理解考生抓住几个词语即可断句:“皆”“或”“海内”,只要抓住以上词语,考生就能很好理解并进行断句。96.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异:不一样;徐:慢条斯理以片语折衷;惬:高兴。(2)异:意动用法,以……为异;专精:聚精会神、用心专一;推伏:推崇敬服。(3)弘厚:宽宏敦厚;兼:兼有、加上;雅望:美好的声望。【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译文:以前归有光曾经遗憾自己足迹没有出过乡里,所见所闻的人物中没有杰出节操、伟大行为可记述。我承蒙您嘱咐为征君作传,这是我的文章仰仗所记人物来增加分量的机缘,我岂敢不竭尽自己的心力。你给我看的那些别人给孙征君写的论述,都没有抓住最重要的东西。他们所写的,大致不超过三个方面:有的详细记述他平生讲学所宣扬的宗旨以及师友相承渊源关系;有的逐条列举他一生仗义行侠的事迹;有的极力称颂他弟子众多,国内向往仰慕他的人很多。这三个方面,都是征君细微的事迹。这三个方面写得详细,征君一生立志的大事反而被淹没了。古代明了作文规律的人,人物传记中所记载的事迹,一定与所记之人的行为规范、事业格局相对称。司马迁为陆贾作传,将陆贾给五个儿子分配奴婢财产等琐细的事情都写上去了。如果《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中也逐条例举二人的政绩,那么文字即使增加十倍,也不可能全都写下来。所以司马迁在《留侯世家》中标示了写作的道理:“留侯生平经常和高祖谈论天下之事很多,但不是关系到天下存亡的事,所以不记载。”这就明确地告诉了后世写作文章的人如何处理虚实详略的标准。宋、元各史书,就像街市店铺里的流水账簿,使得读者无法将一篇文章读完,就是因为(作者)不懂得这一原理。征君仗义行侠,除了营救杨涟、左光斗之事,其他的都是乡村里对自己的行为要求高的人能够努力做到的。他的弟子门人众多,是因为他能够审度时世,正确估价自己,不敢像孔子、孟子那样拒绝孺悲、夷之,是不得已的。至于他研究学问,他自己所写的书已说得很详细。所以这些我都没有写入传中,只是用虚笔写了一个大略情况。从前欧阳修作《尹师鲁墓志》,以至专门写文章为自己辩白,韩愈为李元宾作“墓志铭”,至今还有人对他写得过于简略表示疑惑。李元宾年纪不到三十,德行还没有修成,功业也不显著,而铭词中已说到:“才高于当世,而品行超过古人。”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我的这篇传公开后,一定会有人嫌我写得太简略,不知道以往各家的记述,只求验证事实,所以事迹写得越详细,而义蕴反而更狭小。我现在把要详写的事迹写得简略,具体的事迹写得概括,而征君的真正精神品格反而能够在文字之外表现出来,以后载入家谱,交送史官,千万不要用别人写的替换我这篇。只有您明辨是非,不被一般人的言论所迷惑,是征君所信赖的人,对我的文章并没有什么损害。如果还有别的什么要商量讨论的,就请明确告诉我。97.昔韩退之作《诤臣论》/以讥阳城不能极谏/卒以谏显/人皆谓城之不谏/盖有待而然/退之不识其意而妄讥/修独以为不然。98.    柳宗元         古文99.不同;韩退之认为“阳城”不尽责,而欧阳修认为“阳城”尽责。【解析】97.原文标点:昔韩退之作《诤臣论》,以讥阳城不能极谏,卒以谏显,人皆谓城之不谏,盖有待而然,退之不识其意而妄讥,修独以为不然。点睛:断句时应注意“四要”。一、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了解大意。二、要把握重点词语,考虑句子成分。三、要记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当断则断,不当断则不断。四、要熟练掌握虚词的用法,利用它作为断句的参考。98.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复兴儒学。点睛: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 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99.从文中“修独以谓不然”这句话可知,欧阳修是不认同韩愈的观点的。文中“昔韩退之作《诤臣论》以讥阳城不能极谏”可知,韩愈认为其不尽责。而欧阳修认为其实尽责的。点睛: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与大纲说明对此考点的要求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两点均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它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评价。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事件细节的表述;(2)整个事件的概括;(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5)某个论点的依据;(6)对人物或事件的评述或争议等等。参考译文:从前韩愈写《诤臣论》,来批评阳城不能尽力进谏,后耒阳城因为敢于进谏而闻名。人们都说:阳城开始不进谏,是因为有所期待才那样做的,退之不知道他的用意而妄加批评;我独自认为这样说是不对的。当退之发出这样的议论时,阳城已经做了五年的谏议大夫,在这之后两年才开始在朝廷上为陆贽辩论,以及为阻止裴延龄作宰相而想撕裂用麻纸写的诏书,只不过这两件事罢了。当时德宗在位,社会上的灾难很多,诸如用人不当,叛将权臣遍及天下,天子又猜忌.任用奸诈小人。在那个时代,难道没有一件事可以进谏,而要等上七年吗?当时的事,难道没有比阻止裴延龄、为陆贽辩护这两件事更急迫的吗?我认为身为谏官就应该早晨领命晚上呈奏,幸而阳城做谏官七年,恰巧遇到裴延龄、陆贽的事,只进谏一次就被罢官,也算是尽到他的职责。100.B101.C102.(1)司马光在宫殿前守候,多次上书,请求独自承担这事的罪过,没有得到回复。(2)忠诚有信的士人,在您当权时,虽然与你意见不合,让人憎恶,以后一定会慢慢地得到他的帮助。103.有得守成之道的先例,不用改革;国家没到非改不可的程度,不需改革;国家不具备改革的条件,不能改革。【解析】100.试题分析:B项,按:巡视。故选B。101.试题分析:C项,给皇帝讲读的是吕惠卿。故选C。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C人物错误。102.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三”“坐”“报”“当路”“龃龉”的翻译。103.试题分析: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物象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注意抓住“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等作答。参考译文:公名光,字君实。十五岁时,书本上的知识没有不理解的。二十岁时,考中进士头等。改任为奉礼郎。因为父亲司马天章在杭州,就推辞了所任的官职,请求改任苏州判官以便于侍奉亲人,朝廷答应了。还没有上任,适逢母亲去逝。守孝还没有期满,又遇到父亲去世。连续几年守丧,哀伤过度而消瘦,仍按礼仪守丧。原宰相庞籍,见到公认为他很奇特,等到自己做了枢密副使,推荐公做馆阁校勘。天圣年间,朝廷禁止百姓到河西种田,敌人就得以渐渐地蚕食那里的土地,成为河东的忧患。庞籍请求公前往巡视查看。公为他出谋划策:“应该依靠州里的老兵,再增加三千禁兵,在河西筑起两处据点,可以使堡外三十里的敌人不敢来种田,那么州西六十里范围内就不会有敌人。招募有能力耕种闲田的百姓,免除他们十五年的赋税,官府虽然没有收入,但卖出的粮食就会便宜,可以渐渐地解救河东的百姓。”庞籍转任麟州,按照公的话去做。但是掌管军队的郭恩勇猛而又狂傲,夜里打开城门,带领一千多人渡过河水,运来酒食,遇到敌人战死。论罪的官员把罪责归于庞籍的身上,罢去了节度使的官职,改任青州知府。司马光在宫殿前守候,多次上书,请求独自承担这事的罪过,没有得到回复。王安石开始主持政事,在天下推行他的新法。迩英阁的臣子为皇上讲读,讲到萧何、曹参的事情。公说:“曹参没有改变萧何时的做法,得到安守天下的方法。所以孝惠帝和高后时期,天下太平,百姓衣食丰足。”过了几天,吕惠卿侍讲。就说:“先王的治国方法,有五年一变的,是巡查考核等制度。有三十年一变的,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调整刑法轻重。也有百年不变的,是父慈子孝兄和弟恭的礼仪。前日司马光说的不对,他意在讽刺朝廷变法,而且讥讽我是主管草拟条例的。”皇上问公“惠卿说的怎么样?”公说“诸侯有改变礼乐的,皇上在巡查的时候就会惩罚他,因为皇上自己没有改变。新建的国家用轻的刑罚,动乱的国家用重的刑罚,和平的国家用中等刑罚,这是刑罚根据社会情况确定轻重严宽,不是变化。况且治理天下,就像居住的房子,破旧了就修理,不是严重毁坏的就不重新建造。严重毁坏重新建造,没有好的工匠和上等的材料无法完成。现在二者都没有,我恐怕连风雨也无法遮蔽了。”惠卿不能回答。公就给王安石写信阐明这个道理,多次往返,尽力讲理,好在安石听从他作了修改。公又说:“巧言令色的人缺少仁义。忠诚有信的士人,在您当权时,虽然与你意见不合,让人憎恶,以后一定会慢慢地得到他的帮助。谄媚之人,在当下确实让人顺心痛快,一旦您失了权势,一定会出卖您来显扬自己。”就对宾客常常指点着说:“让王安石失败的,一定是吕惠卿。这之后六年,吕惠卿背叛王安石,上书告发他的罪状,只要可以用来挫败王安石的,他没有不做的。由此天下人佩服公有先见之明。公侍奉过四个皇帝,都被君王敬重。然而神宗了解他最深。公就想着来报答他,常摘引孟子的话说:“对君王责难这就叫做恭,向君王陈述好的意见,堵塞他的邪念这就叫做敬,认为君主不能行仁政这就叫做贼。”所以虽然公的言论常违背圣上心意,但神宗理解他的想法,更加厚待他。104.C105.B106.(1)有个因杀人被判死罪的士卒,正关押在牢狱里,生病瘫痪了,身体还没有溃烂。(“方”“系狱”“溃”)(2)做县令应当自己担当责任,不要把事情推诿给郡府,假如事情处理好了,百姓也高兴,我就一点也不过问了。(“任事”“诿”“苟”“一无所问”)107.仁爱宽厚;简政放权;严而不苛;清正廉洁。【解析】10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C项“遇吏民简易”的“遇”,结合“简易”分析,应该译为对待、相待。10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B项结合文本内容“造在赦前,而用在赦后。赦前不用,赦后不造,法皆不死”可知,赵抃灵活地利用了赦免令。10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方”译为正,“系狱”译为押在牢狱里,“溃”译为溃烂。(2)“任事”译为担当责任,“诿”译为推诿,“苟”译为假如,“一无所问”译为一点也不过问了。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10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信息筛选。赵抃为政方面的特点,“以爱直名其碑”“公爱人之周”“遇吏民简易,严而不苛”“以一琴一龟自随。为政简易”等。参考译文:亡故的太子少师赵清献公,去世三年以后,他的儿子守孝期满来向朝廷报告说:“先父已经安葬,然而墓道上的碑还没有名称和碑文,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显示给后人,(现在)冒昧地向朝廷请示。”皇上说:“啊,这位是我先前的贤臣,像郑国的子产一样用仁爱的方法安抚百姓,像晋国的叔向一样用忠厚的语言勉励士人。”于是用“爱直”命名他的墓碑,接着又命令我为他写碑文。赵公名抃,字阅道。(他)幼年丧父,并且家境贫困,他就专心致志努力学习,考取景祐元年的进士乙科。任武安军节度推官。有个伪造印章的百姓,官员们都认为他应当被被处死。只有赵公说:“(他的印章)伪造在大赦之前,使用在大赦之后。大赦之前没有使用,大赦之后没有伪造,依法都不应该处死。”最终(那个人)免于死罪,全府的人都很佩服。过了一年,改任宜州通判。有个因杀人被判死罪的士卒,正关押在牢狱里,生病瘫痪了,身体还没有溃烂。赵公派医官为他治疗,使他不至于死在狱中。后来遇上朝廷大赦天下,这个士卒获得了赦免。赵公关爱百姓的周到,大致都像这样。赵公主政虔州,(虔州)地处偏远,并且百姓喜欢在争辩诉讼,人们都认为赵公会不高兴(赴任)。(可是)赵公愉快地回到家里祭祀祖墓后就离家上任了。到了虔州,(赵公)对待官吏、百姓行事简易,要求严格而不苛刻。他把各县县令全都召集在一起,告诉他们:“做县令应当自己承担责任,不要把事情推诿给郡府,假如事情处理好了,百姓也高兴,我就一点也不过问了。”县令都很高兴,争相尽心尽力做事,虔州的案件因此减少,监狱里面也因此屡屡空了下来。他又修改盐法,百姓依靠这些措施获得了好处。神宗即位,召赵公回京掌管谏院。根据先例,皇帝身边的大臣从成都回到京城,将要被重用,必定先更换到朝廷一个部门任职,不能直接任命为谏官。大臣为此向皇帝进言。皇上说:“任用赵爱卿作为谏官,是要依靠他敢直言啊。暂且要这样任用他,有什么妨碍!”到了赵公谢恩时,皇上对他说:“听说你单身一人就入了蜀地,随身仅携带一张琴和一只龟,你处理政事的简易也与其相称吧?”赵公知道皇上的心意,将会采纳他的建议,就向皇上呈上奏章说吕诲、范纯仁都正直敢谏,被贬谪很久了还不起用,这没法用来慰抚官员的心。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熙宁三年四月,(皇上)授予赵公资政殿学士的官衔,让他主管杭州政务。赵公还没到七十岁,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没有被允许。他就不停地请求。元丰二年二月,加封太子少保的官职后退休。当时七十二岁了。赵公回到衢州老家居住,这里有溪水山石松树竹林等美景,吴越一带品行高尚的人都和他交往。赵公当初从杭州退休时,杭州人挽留他,他无法离开。赵公说:“六年以后我会再回来。”到这时刚好六年了。杭州人感恩赵公,迎接他就像见到了父母一样。赵公因为生病回到衢州,当时天上有一颗大星星坠落下来了。两天后赵公去世。这一天是元丰七年八月癸巳日。报丧的文告发布后,皇帝追封他为太子少师,谥号为“清献”。108.大抵专务节字/更易新好生面辞语/至说义理处/又不肯分晓/观前辈欧苏诸公作文/何尝如此109.程颢、程颐。110.言辞平易明白;言辞能够阐明道理。【解析】【分析】选自:《文论》       作者:朱熹            年代:明代10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文意,注意抓住标志性的词语,本句子中标志性的词有“更”“至”“又”“何”。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0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识记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这方面的知识。本题二程指的是,程颢、程颐。110.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意理解的一道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的内容,注意题干中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本题可以作答为,言辞平易明白;言辞能够阐明道理。111.类多颖悟绝人之士/一目数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读时不求甚解/会心在牝牡鹿黄之外。/112.《古文观止》113.《太史公自序》114.自身能力;读史方法;读史结果。【解析】111.试题分析:从停顿的标志词上说,“故”“而”(表句子转折)即指明了三处停顿;再从句式的对称上说,“贵……而贱……”与“先……而后……”,“贫者或不厌……”与“有国强者或并……”,亦有五处停顿(与“标志词”断句法有重合之处):6处断句应是很简单的!【考点定位】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技巧点拨】解答本题,考生先要将选项熟读,凭语感感知语句结构;重点抓文言虚词断句,对于干扰项,难以确定的,要结合语境进行语法分析。断句是间接地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鉴赏能力。如本题从句式的对称上说,“贵……而贱……”与“先……而后……”,“贫者或不厌……”与“有国强者或并……”,亦有五处停顿(与“标志词”断句法有重合之处)。112.试题分析:《古文观止》【考点定位】考查考生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技巧点拨】平时记忆要准确,古书分类常识为学生熟知,此题难度不大。113.试题分析:史学家司马迁“悉其所闻”、“穷其所见”,可以从《太史公自序》知道,学生比较熟悉。【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识记作家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技巧点拨】选修课本《<史记>选读》中有专门章节介绍。平时记忆要准确,古书分类常识为学生熟知,此题难度不大。11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压缩语段题。这种题型和普通的压缩语段有所不同,但方法大同小异。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可以从自身能力;读史方法;读史结果等方面谈论读史。【考点定位】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作答此题关键是在审题,从哪几方面谈论读史。题简却考的是考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取的词语必须包含整个语段的主旨,避免出现过宽或过窄的错误。而这些涵盖主要信息的关键词有无或是否齐全,将成为评分的重要依据。检查反馈原则。指选出的关键词,检查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合,如要点是否齐全,数量是否达标,是否字数超限等。既然有定词语数量的要求,那么超过这个限定是要扣分的。如本题可以从自身能力;读史方法;读史结果等方面谈论读史。字数不得超过20。115.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并遵照父命交给苏辙修改;苏辙略作补充写成这篇墓表”错误。由“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可知,“遵照父命交给苏辙修改”说是无中生有。故选D。参考译文:伯父名苏涣,最初取字公群,后来又取字文父。年少时很聪明有悟性,和他结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上了岁数的有德行的人。天圣元年,才参加乡试。第二年中举,被任命为凤翔府宝鸡县主簿。不久,调任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因为与章献太后是亲家,就仗势欺人,骄傲蛮横。王蒙正知道苏公贤能,屈心下意,礼待伯父,把郡中事物托付给苏公。伯父虽然因为职务关系侍奉他,但是鄙视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向朝廷举荐他,又给当权要官写信,说苏公可以被任用。苏公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把王蒙正写给权要的私人信件藏起来。不久,王蒙正失势落马,当时的士人因此称赞苏公。伯父因为给太夫人服丧而离任。后来被起用为开封士曹。雍丘有个百姓死在了监狱里,县里的官吏害怕担罪,说是那人得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这个案子,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等到苏公一去,就给他伸了冤。西夏人进犯边境。府中赎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充骑兵队伍,府尹把此事交给苏公,需要的马匹全部征得并且没有扰乱百姓。任阆州通判。伯父虽然处理政务非常宽松,但是用法十分恰当,吏民敬畏他并且安于他的治理。阆中人鲜于侁,年少时喜欢学习,品行醇厚。苏公非常礼待他,把他作为地方举荐的人选,他因此而得以进入仕途。他刚做官的时候,苏公又期望他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吏。后来鲜于侁做到谏议大夫,号称名臣。后来伯父被选任为祥符知县,乡里从事抄写工作的吏员张宗长久以来作奸犯科以权谋私,害怕苏公,借口有病,过了一百天就辞职了,又引荐他的儿子代替自己。苏公说:“按照法律,抄写人员应该任用三等人,你是第二等,不行。”张宗向来侍奉权贵,就向州府申诉。州府发函给祥符县,苏公把张宗打了一顿棍子。不久有地位的宦官来到州府,传达皇帝的旨意,让张宗担任书手,苏公根据法律不接受诏命。又有一个宦官来到说:“即使不合法,也一定要给予他这个职位。”苏公对府尹李珣说:“一个平民百姓就能如此扰乱法律。府中也不能办成什么事了,你为什么不用县里不同意的原因来争辩呢。”李珣听了苏公的话很惭愧,第二天入朝上奏此事。皇上说很好,派内侍查究此事。因为张宗贿赂了温成等人求情,就不再深究这件事,打了假传诏命的宦官一顿棍子,将之贬斥,整个府中都很震动。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赞叹道:“你凭借着一个县令的身份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官强太多了!”升任利州路提点刑狱。苏公到任一年多,弹劾了一个擅自杀人的城固县令,整个利州路的人都震动害怕,因此一县都太平无事。苏公死后年,不危(人名)叙述记录了苏公过去的事情,并交给我说:“先君已经去世了,只有我们小辈人了,不及时加以记录,时间长了会更加散佚湮灭,那我们就太不孝了。”我小时候在伯父跟前,听他说:“我小时候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一定的限量,不完成不罢休。到外面去的路上,言行都符合规矩,回到卧室,也没有怠惰的神情。所以在那个时候,别人没听说我有什么错误的品行。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也学习我少犯错误的作法就可以了。”我担心子侄辈每天懈怠,所以记录了我从伯父那听到的这些,来警示他们。116.自其一家骨肉之亲/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彼此藩篱之形/而况于天下之大/民物之众/又何能一体而视之/则无怪于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骨肉之亲”,偏正短语,“亲”为名词中心语,作主语,为了强调突出,其后可以断开;“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中“已”,副词作状语,紧邻谓语,“不能”能愿动词要紧邻中心语“无”,“尔我胜负之意”偏正短语作宾语,“意”后断开;“彼此藩篱之形”,比喻句,主谓宾均有,单独成句;“而况于天下之大”中“而”表递进关系的连词,之前断开;“民物之众”,强调突出,“众”后断开;“又何能一体而视之”中“又”引领并列关系的分句,照应上文“而”,“又”前断开;“则无怪于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中“则”表句前停顿,“矣”表句末停顿。参考译文:后世关于良知的学问不明朗,天下的人用个人智慧彼此倾轧,因此人各怀私心,而那些琐碎鄙陋的偏见,奸诈阴邪的方法,到了说都说不尽(的地方):在外假借仁义的名声,私下却做着自私自利的事;虚伪的言辞来迎合世俗,虚假的行为来求取名誉:用生气的方式相互压服,还说遵循公正合宜的道理,在险境中相倾轧,还说他是嫉恶如仇。一家骨肉之亲,已经不能没有你我胜负的心,彼此间像隔着篱笆一样,更何况天下之大,民众之多,又怎能平等相待呢?那么天下纷纷扰扰祸乱不断也就不奇怪了。117.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至/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真可笑也【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要求“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解答此题时要先全面分析各句间的逻辑关系,“故”在此表原因,应放在句首;“故”前的句子论述人不自知的情形,“既”“因”是断句的标志。“所谓”是议论句的提示词,应放在句首;“真可笑也”是作者的评价,应单独断开。再结合本句答题意思:人苦于没有自知之明,既然因为在这个名目下考中了,便认为确实在这方面有点才能,所以在文章中争辩、谈论,直到现在,因此而得罪差一点被处死,真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多么可笑啊。句子可以断开为: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至/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真可笑也。【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参考译文:我向您致敬。听到您的名字已很久了,又在熟识的朋友那里常常见到您所写的诗文,虽然不多,也足可以大体知道您的为人了。平常我们之间不通书信,怠慢的过错还可以宽恕;等到您痛苦地居丧,我也不曾写一个字来慰问;鄙人的弟弟子由来到这里,先承蒙您赐我书信,又一次因懒惰而没有立即回信。笨拙迟钝,不讲礼貌,到了这种程度,而您却到底没有弃绝我。近来在驿递之书信中又收到您的亲笔信,对我如此情深义重,我读后真要脸上发烧惭愧而汗下了。您才华高超识见明达,不应当随便称赞别人,是不是因为黄庭坚、秦观等人(称扬我)的话,您真认为是那样吗?我这不肖之人被世人所憎恨,而他们二人却喜欢称赞我,好比古人偏嗜菖蒲酱和羊枣,不容易追问出原因来是一样的。认为他们两人的看法虚妄,当然不可;而要想因此改变一般人对我的看法,那更加不可以啊。我年轻时读书写文章,只是专门为了参加科举考试罢了。等到中了进士以后,还贪心不足,又参加了制策的专科考试。其实有什么实际意义?而那次专科考试号称为“直言极谏”,所以常常谈今说古,考证评论是非,以求得符合“直言极谏”的名称罢了。人苦于没有自知之明,既然因为在这个名目下考中了,便认为确实在这方面有点才能,所以在文章中争辩、谈论,直到现在,因此而得罪差一点被处死,真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多么可笑啊。然而世上一般人便认为我要想标新立异,那就太过分了。胡乱地论述利害,评说得失,这正是参加制科考试的人的一种习气,好比候鸟和时虫,到时就叫,过时就停,对于当前的政治又有什么损害呢?我常常怪如今的人太过看重我,而您也这样地称扬我,更加不符合实际。我自从得罪以来,深自闭门,杜绝与外界的交往。常乘小船,穿草鞋,纵情于山水之间,跟樵夫渔父混杂相处。常常被醉汉所推搡责骂,反倒常常暗自高兴,因为逐渐使人们不认识自己了。平生的亲朋友好也无有一个字的信寄来,即使个别的有信寄来也不回信,自己庆幸差不多可以避免与世人交往了。而您又再称扬推重,这很不符合本人的愿望。树木长有赘瘤,石头上有晕圈,犀角中间相通,用这些特征来使人觉得它美而喜欢它,其实这都是这些东西有病之处、欠缺之处啊。我谪居到这里后无事可做,常默默地自我察看反省,回顾三十年以来的所作所为,大多都是这种有病之处。您所看到的都是过去的我而不是今天的我啊。恐怕只听到那种虚名而不考察真情,只注意那种现象而忽视了实质吧?或者是将要采取其中某一点吧?这件事不是见面无法详谈。我自从获罪以后,再也不敢写诗作文。这封书信虽然不是什么文章,但由于是信笔写出我内心的看法,不觉连篇累牍,也不必给人看,一定要理解我的意思。一年将尽,天气十分严寒,万望节制悲:衷多吃东西。其他情况不再赘言。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9-11 11:46:03 页数:84
价格:¥5 大小:180.15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