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训练:史传类文言文阅读精练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7

2/37

剩余3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人教版高考语文版块四(一)史传类文言文阅读精练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五小题。①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②是时,少府五鹿充宗①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摄衣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左右。既论难,连折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③至成帝时,故丞相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1)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2)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④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户田,教授诸生。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⑤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选自《汉书·朱云传》)【注】①少府五鹿充宗:少府,官名。五鹿,复姓。(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i当世以是高之ii迁杜陵令iii以旌直臣iv从容谓云曰(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活用情况不同的一项是A.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单于壮其节B.廷辱师傅杖汉节牧羊C.时出乘牛车从诸生皆欲降之D.病不呼医饮药空以身膏野草(3)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i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ii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4)从全文看,朱云具有、、等性格特征。(5)根据文中对五鹿充宗、辛庆忌两个人物的具体写法,简析其对刻画朱云形象的不同作用。1.阅读下文,完成六道小题。①徐汧,字九一,长洲人。生未期而孤。稍长砥行,有时名,与同里杨廷枢相友善。廷枢,复社诸生所称维斗先生者也。天启五年,魏大中被逮过苏州,汧贷金资其行。周顺昌被逮,缇骑①横索钱,汧与廷枢敛财经理之。当是时,汧、廷枢名闻天下。②崇祯元年,汧成进士。中允黄道周以救钱龙锡贬官。倪元璐,道周同年生,请以己代谪,帝不允。汧上疏颂道周元璐贤且自请罢黜帝诘责汧。汧曰:“推贤让能,荩臣所务;难进易退,儒者之风。间者陛下委任之意希注外廷,防察之权辄逮阍寺②,默窥圣意,疑贰渐萌。万一士风日贱,宸向日移,明盛之时为忧方大。”帝不听。汧寻乞假归。还朝,迁右庶子,充日让官。③十四年,奉使益王府,便道还家。当是时,复社诸生气甚盛,汧与廷枢、顾杲、华允诚等往复尤契。居久之,京师陷。福王召汧为少詹事。汧以国破君亡,臣子不当叨位,且痛宗社之丧亡,由朋党相倾,移书当事,劝以力破异同之见。④明年,南京失守,苏、常相继下。汧慨然太息,作书戒二子,投虎丘新塘桥下死。临终言:“以此不屈膝、不剃发之身,见先帝于地下!”郡人赴哭者数千人。时又有一人儒冠蓝衫而来,跃虎丘剑池中,土人怜而葬之,卒不知何人也。(选自《明史》)【注】①缇骑:此指明朝的锦衣卫人员。②阍寺:宦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i生未期而孤ii汧与……等往复尤契(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i稍长砥行A.磨练B.扎实C.低调D.奋进ii间者陛下委任之意希注外廷A.小路B.近来C.暗中D.一会儿(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汧贷金资其行而余亦悔其随之B.中允黄道周以救钱龙锡贬官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C.福王召汧为少詹事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D.见先帝于地下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4)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汧上疏/颂道周元璐贤/且自请/罢黜帝诘/责汧B.汧上疏/颂道周/元璐贤/且自请罢黜/帝诘责汧C.汧上疏/颂道周元璐贤/且自请罢/黜/帝诘责汧D.汧上疏颂道/周元璐贤/且自请罢黜/帝诘/责汧(5)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且痛宗社之丧亡,由朋党相倾,移书当事,劝以力破异同之见。(6)文末专门写了一个“儒冠蓝衫”者的行为,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六小题。①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刘敬脱挽辂,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刘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②已而问刘敬,刘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刘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凡居此者,务以德致人,不欲依阻险,令后世骄奢以虐民也。及周之衰也,分而为两,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非其德薄也,而形势弱也。今陛下起丰沛,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③高帝罢平城归,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上患之。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陛下诚能以適长公主妻之,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高帝曰:“善。”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i终不敢易衣()ii务以德致人()(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i卒然有急A.土兵B.终于C.通“猝”,突然D.死亡ii资甚美膏腴之地A.资本B.资助C.依托D.物产(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士大夫之族B.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而此独以钟名,何哉C.兵可无战以渐臣也汉亦留之以相当D.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吾尝终日而思矣(4)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5)根据第②段,概述刘敬认为汉朝不能定都洛阳的原因。(6)刘敬的品性特征是、、。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五小题。①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淳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襄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②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及檄累下,淳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責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已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③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永人贫,生女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岁旱,劫掠公行,下令劫夺者死。有夺五斗米者,淳佯取死囚杖杀之,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众皆慑服。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④擢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时浙江有召募兵,抚按议散之,兵皆汹汹。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官终陕西政。(选自《明史·张淳传》)(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i淳阳笑曰()ii亟往视妇()(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i民有睚眦嫌A.嫌疑B.猜忌C.嫌弃D.怨恨ii谢病去A.感谢B.道歉C.推辞D.衰败(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因呼为“张一包”因醉而擒之B.谓其敏断如包拯也如言迹之C.闻淳言以告十八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D.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4)把第①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i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ii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5)请概括张淳生平政绩及其个性特点。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①范纯仁,字尧夫,仁宗皇祐元年进士第,调知武进县,以远亲不赴;易长葛,又不往。父没,始出仕,以著作佐郎知襄城县。襄城民不蚕织,劝使植桑有罪而情轻者视所植多寡除其罚。民益赖慕,后呼为“著作林”。②知襄邑县。县有牧地,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牧地初不隶县,主者怒曰:“天子宿卫,令敢尔邪?”白其事于上,劾治甚急。纯仁言:“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诏释之,且听牧地隶县。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振贷。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③移齐州,齐俗凶悍,人轻为盗劫。或谓:“此严治之犹不能戢,公一以宽,恐不胜其治矣。”纯仁曰:“宽出于性,若强以猛,则不能持久;猛而不夂,以治凶民,取玩之道也。”有西司理院,系囚常满,皆屠贩盜窃而督偿者。纯仁曰:“此何不保外使输纳邪?”通判曰:“此释之,复紊,官司往往待其以疾毙于狱中,是与民除害尔。”纯仁曰:“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期岁,盗减比年大半。④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三,有删节)(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i纯仁捕一人杖之ii擅发常平粟振贷iii会秋大稔iv系囚常满(2)第①段画线句应有两处停顿,请用“/”线标出。劝使植桑有罪而情轻者视所植多寡除其罚(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i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ii此严治之犹不能戢,公一以宽,恐不胜其治矣。(4)试简要概括能充分表现范纯仁“以民为本”治政理念的主要事迹。(5)请结合你对第④段最后一句的理解,简要评价范纯仁这一历史人物的现实意义。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①(欧阳)公讳颍,字孝叔。咸平三年,举进士中第。②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州,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州相次九领州而治之。一再至曰鄂州。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③其尤甚曰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曰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③之。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选自《欧阳修全集》)【注】①狴(bì):监狱。②箦(zé):竹席。③鞫(jū):审讯。(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i公曰勿捕与购ii是素良子也(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i知建宁县A.知道B.主管C.了解D.经过ii不果行A.确实B.果然C.果断D.结果(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以治闻B.以母夫人老,不果行C.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D.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4)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5)下列句子中最能突出体现欧阳颍治理才能的句子是A.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B.由万州相次九领州而治之。C.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D.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6)联系全文,概括欧阳颍的性格特点。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徐文长传(节选)袁宏道①余少时过里肆中,见北杂剧有《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题曰“天池生”,疑为元人作。后适越,见人家单幅①上有署“田水月”者,强心铁骨,与夫一种磊块不平之气,字画之中,宛宛可见。意甚骇之,而不知田水月为何人。②一夕,坐陶编修②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恶楮③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稍就灯前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忽呼周望:“《阙编》何人作者?今耶?古耶?”周望曰:“此余乡先辈徐天池先生书也。先生名渭,字文长,嘉、隆④间人,前五六年方卒。今卷轴题额上有田水月者,即其人也。”余始悟前后所疑,皆即文长一人。又当诗道荒秽之时,获此奇秘,如魇得醒。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余自是或向人,或作书,皆首称文长先生。有来看余者,即出诗与之读。一时名公巨匠,浸浸知向慕云。③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⑤喜甚。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④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注】①单幅:单张书幅。②陶编修:陶望龄(1562~1609),字周望,号石篑,晚号歇庵居士。少有文名。万历十七年以会试第一、廷试第三任翰林院编修,参与编纂国史。③楮:纸的别名。④嘉、隆:指嘉靖、隆庆年号。⑤永陵:明世宗嘉靖皇帝的陵墓,此代指嘉靖本人。(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i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ii恶楮毛书iii属文长代作表iv一切疏记(2)用“/”为下列句子断句。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3)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4)选文主要表现了徐文长、的特点。(5)在《古文观止》中,本文开头两段被删去了。如果你是编者,你更赞同哪种开头处理方法,说你的理由。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六小题。①卢毓,字子家,涿郡涿人也。父植,有名于世。毓十岁而孤,以学行见称。时天下草创,多逋逃,故重士亡法,罪及妻子。亡士妻白等,始适夫家数日,未与夫相见,大理奏弃市①。毓驳之曰:“夫女子之情,以接见而恩生,成妇而义重。今白等生有未见之悲,死有非妇之痛,而吏议欲肆之大辟,则若同牢合卺②之后,罪何所加?苟以白等皆受礼聘,已入门庭,刑之为可,杀之为重。”太祖曰:“毓执之是也。”由是为丞相法曹议令史,转西曹议令史。②魏国既建,为吏部郎。文帝践阼③,徙黄门侍郎,出为济阴相,梁、谯二郡太守。帝以谯旧乡,故大徙民充之,以为屯田。而谯土地境瘠,百姓穷困,毓悯之,上表徙民就沃衍④,失帝意。遂左迁毓,使将徙民为睢阳典农校尉。毓心在利民,躬自临视,择居美田,百姓赖之。迁安平、广平太守,所在有惠化。③青龙二年,入为侍中。先是,散骑常侍刘劭受诏定律,未就。毓上论古今科律之意,以为法宜一正,不宜有两端,使奸吏得容情。及侍中高堂隆数以宫室事切谏,帝不悦,毓进曰:“臣闻君明则臣直,古之圣王恐不闻其过,故有敢谏之鼓。近臣尽规,此乃臣等所以不及隆。隆诸生,名为狂直,陛下宜容之。”在职三年,多所驳争。诏曰:“官人秩⑤才,圣帝所难,必须良佐,进可替否。侍中毓可谓明试有功,不懈于位者也。其以毓为吏部尚书。”使毓自选代,曰:“得如卿者乃可。”乃举阮武、孙邕,帝于是用邕。④前此诸葛诞、邓飏等驰名誉⑥,有四聪八达之诮,帝疾之。时举中书郎,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耳。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故古者敷奏⑦以言,明试以功。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进退,故真伪浑杂,虚实相蒙。”帝纳其言,即诏作考课法。毓于人及选举,先举性行,而后言才。黄门李丰尝以问毓,毓曰:“才所以为善也,故大才成大善,小才成小善。今称之有才而不能为善,是才不中器也。”丰等服其言。(选自《三国志·魏书》)【注】①弃市:与下文的“大辟”都是极刑。②合卺(héjǐn):结婚礼仪的一部分,指新郎、新娘在结婚当天的新房内共饮合欢酒。③践祚:皇帝登基。④沃衍:肥美平坦的土地。⑤秩:评定等级。⑥驰名誉:声名传得很远。⑦敷奏:陈奏,向君上报告。(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i故重士亡法,罪及妻子ii毓执之是也iii而以毁誉相进退iv才所以为善也(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夫女子之情,以接见而恩生B.散骑常侍刘劭受诏定律C.乃举阮武、孙邕,帝于是用邕D.选举莫取有名(3)第④段画线句应有两处停顿,请用“/”线标出。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4)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先是,散骑常侍刘劭受诏定律,未就。毓上论古今科律之意,以为法宜一正,不宜有两端,使奸吏得容情。(5)依据上文的相关内容,概括卢毓的为政主张,完成表格。相关内容卢毓的为政主张为亡人妇辩白(1)上表徙民就沃衍(2)替高堂隆求情(3)与李丰论才德(4)(6)根据本文内容,皇帝曾高度评价卢毓“明试有功,不懈于位”,是因为他具有、的品格。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六小题。宋太祖①遵诲父宗本,仕汉为随州刺史,帝微时尝往依之。遵诲凭藉父势,多所陵忽。尝论兵战事,遵诲理屈,即拂衣起,帝乃辞宗本去。及帝即位,遵诲累迁至骁武指挥使。一日,便殿召见,遵诲伏地请死,帝令左右扶起,慰之。俄而部下军卒有击登闻鼓诉其不法十余事,遵诲惶恐待罪,帝曰:“朕方赦过赏功,岂念旧恶邪!汝可勿复忧,吾将录用汝。”遵诲再拜感泣。帝问遵诲母所在,遵诲曰:“母在幽州,遭难睽隔。”帝因令人重赂边民,窃迎其母,送于遵诲,仍加优赐。至是帝以西蕃近边,命遵诲守通远军。遵诲尝遣其外弟刘综来贡巧,及还,帝解所服真珠盘龙衣,使赍赐之。②帝尝因北汉界上谍者谓北汉主曰:“君家与周氏世仇,宜其不屈。今我与尔无所间,何为困此一方人也?若有志中国,宜下太行以决胜负。”北汉主遣谍者复命曰:“河东土地甲兵,不足当中国之十一,区区守此,盖惧汉室之不血食也。”帝哀其言,笑谓谍者曰:“为我语刘钧,开尔一路以为生。”故终其世,不以大军北伐。③壬午,以刘鋹为右千牛卫大将军,员外置,封恩赦侯,俸外别给钱五万,米麦五十斛。鋹体质丰硕,眉目俱竦。性绝巧,有口辩,尝自以珠结鞍勒为戏尨之状以献。帝赏其精妙,給钱百五十万偿其直。因谓左右曰:“鋹好工巧,习以成性,倘能移于治国,岂至灭亡哉!”鋹在国时,多置酖毒臣下。一日,从帝幸讲武池,从官未集,鋹先至,诏赐卮酒,鋹疑之,奉杯泣曰:“臣承祖父基业。违拒朝廷,劳王师致讨,罪固当诛。陛下既待臣以不死,愿为大粱布衣,观太平之盛,未敢饮此酒。”帝笑曰:“朕推心置人腹,安有此事!”命取鋹酒自饮之,别酌以赐鋹,鋹大惭,顿首谢。(选自《续资治通鉴》,有删改)(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i帝微时尝往依之()ii使赍赐之()(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i从帝幸讲武池A.希望B.宠爱C.到达D.幸运ii鋹疑之,奉杯泣曰A.接受B.尊重C.信仰D.捧着(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帝因令人重赂边民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今我与尔无所间我与点也C.盖惧汉室之不血食也世言晋王之将终也D.别酌以赐铱吾以捕蛇独存(4)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臣承祖父基业,违拒朝廷,劳王师致讨,罪固当诛。(5)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帝令左右扶起B.若有志中国C.开尔一路以为生D.帝赏其精妙(6)概括宋太祖的性格特点。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六小题。万石君罗文传(节选)(宋)苏轼①罗文,歙人也。资质温润,缜密可喜,隐居自晦,有终焉之意。里人石工,猎龙尾山,因窟入见,文块然居其间,熟视之,笑曰:“此所谓邦之彦也,岂得自弃於岩穴耶?”乃相与定交,磨砻成就之,使从诸生学,因得与士大夫游,见者咸爱重焉。②武帝方向学,喜文翰,得毛颖之后毛纯,为中书舍人,纯一日奏曰:“臣幸得收录,以备任使,然以臣之愚,不能独大用,今臣同事,皆小器顽滑,不足以置左右,愿得召臣友人罗文以相助。”诏使随计吏入贡。蒙召见文德殿,上望见,异焉。使待诏中书,久之,拜舍人。③是时墨卿、楮先生皆以能文得幸,而四人同心,相得欢甚。时人以为文苑四贵。上尝叹曰:“是四人者,皆国宝也。”然厚重坚贞,行无瑕玷,自二千石至百石吏,皆无如文者。④上得群才用之,诏书符檄礼文之事,皆文等预焉。上思其功,其以歙之祈门三百户封文,号万石君。⑤文为人有廉隅,不可犯,然搏击非其任。喜与老成知书者游,常曰:“吾与儿辈处,每虑有玷缺之患。”其自爱如此,以是小人多轻疾之,或谗于上曰:“文性贪墨,无洁白称。”上曰:“吾用文掌书翰,取其便事耳,虽贪墨,吾固知,不如是,亦何以见其才。”自是左右不敢复言。⑥元狩中,诏举贤良方正,淮南王安,举端紫,与文并用事。紫虽乏文采,而令色可喜,以故常在左右,文浸不用。上幸甘泉,祠河东,巡朔方,紫常扈从,而文留守长安禁中。上还,见文尘垢面目,颇怜之。文因进曰:“陛下用人,诚如汲黯之言,后来者居上耳。”上曰:“吾非不念尔,以尔年老,不能无少圆缺故也。”左右闻之,以为上意不悦,因不复顾省。⑦文乞骸骨伏地,上诏使驸马都尉金日磾翼起之。日磾,胡人,初不知书,素恶文所为,因是挤之殿下,颠仆而卒。上悯之,令宦者瘗①於南山下。【注】①瘗:埋葬。(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i皆文等预焉()ii文浸不用()(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i磨砻成就之A.使……成才B.造就C.成果D.成全ii文乞骸骨伏地A.乞求尸骨B.告老还乡C.向尸骨拜D.请求饶恕(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隐居自晦,有终焉之意上望见,异焉B.因窟入见文因不复顾省C.然以臣之愚以是小人多轻疾之D.而四人同心而令色尤可喜(4)把第⑦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日磾,胡人,初不知书,素恶文所为,因是挤之殿下,颠仆而卒。(5)造成罗文最终悲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分条概述。(6)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看似风趣幽默,实有辛酸之情。请结合文本赏析它的“别具格”。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七小题。①荆罕儒,冀州信都人,少无赖,与赵凤、张辇为群盗。晋天福中相率诣范阳,委质①燕王赵延寿,得掌亲兵。开运末,延寿从契丹主德光入汴,署罕儒密州刺史。显德初,世宗战高平,戮不用命者,因求骁勇士。通事舍人李延杰以罕儒闻,即召赴行在,命为指挥使。②会征太原,命罕儒率步卒三千先入敌境。罕儒令人负束刍径趋太原城,焚其东门。擢为大剑直都指挥使。建隆初,升郑州防御,以罕儒为使。罕儒恃勇轻敌,尝率骑深入晋境,人多闭壁不出,虏获甚众。是年冬,复领千余骑抵汾州城下,焚其草市,案兵以退。夕次京土原,刘钧遣大将郝贵超领万余众袭罕儒,黎明及之。罕儒遣都监、毡毯副使阎彦进分兵以御贵超。罕儒锦袍裹甲据胡床享士,方割羊臂臑以啖,闻彦进小却,即上马麾兵径犯贼锋。并人攒戈舂之,罕儒犹格斗,手杀十数人,遂遇害。刘钧素畏罕儒之勇,常欲生致,及闻其死,求杀罕儒者戮之。太祖痛惜不已,迁其子为西京武德副使,因索京土原之不效命者。③罕儒在泰州,有煮海之利,岁入钜万,诏听十收其八,用犹不足。家财入有籍,出不问其数。有供奉官张奉珪使泰州,自言后唐张承业之子。罕儒曰:“我生平闻张特进名,幸而识其子。”厚加礼待,遗钱五十万,米千斛。④罕儒虽不知书,好礼接儒士。进士赵保雍登科覆落,客游海陵。罕儒问其所欲,保雍以将归京师,且言以丝易茗有厚利。罕儒立召主藏奴,令籍藏中丝,得四千余两,尽以与之。常欲削平太原,志未果而及于败,人皆惜之。(节选自《宋史》)【注】①委质:归顺、依附。(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i擢为大剑直都指挥使()ii夕次京土原()(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i罕儒令人负束刍径趋太原城A.捆好行李B.捆好的粮草C.整理行装D.结束行装ii案兵以退A.握着B.安抚C.考查D.控制(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因求骁勇士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分兵以御贵超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因索京土原之不效命者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幸而识其子门虽设而常关(4)把第④段画(波浪)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有煮海之利,岁入钜万,诏听十收其八,用犹不足。家财入有籍,出不问其数。(5)依据第②段、第④段画线句完成下列表格。人物表现形象特点罕儒锦袍裹甲据胡床享士,方割羊臂糯以啖,闻彦进小却,即上马麾兵径犯贼锋(1)、罕儒立召主藏奴,令籍藏中丝,得四千余两,尽以与之(2)、礼接儒士(6)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荆罕儒这个人物的。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六小题。仁宗在东宫,鲁简肃①公为谕德,其居在宋门外,俗谓之浴堂巷。有酒肆在其侧,号仁和酒,有名于京师,公往往易服饮其间。一日真宗急召公,使者及门而公不在。移时自仁和酒肆归,使与公约曰:“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语以对?”公曰:“以实告。”使曰:“然则当得罪。”公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使嗟叹而去。真宗果问使者,具如公对。真宗问公曰:“何故私入酒家?”公谢曰:“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具备,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真宗曰:“卿为宫臣,恐为御史所弹。”然自此奇公。殺殺(选自《归田录》)鲁简肃素与曹襄悼②不协。天圣间,因议茶法,曹力摘简肃,因得罪。上密其情,止从罚俸,独三司使李咨谪洪州。及简肃病,有人密报简肃,但云:“今日有佳事。”鲁闻之,顾婿张昷之曰:“此必曹利用去也。”试往侦之,果襄悼谪随州。简肃曰:“得上殿乎?”张曰:“已差人押出门矣。”鲁大惊曰:“诸公误也,利用何罪至此?进退大臣,岂宜如此之遽?利用在枢密尽忠于朝廷,但素不学问,倔强不识好恶耳,此外无大过也。”嗟惋久之。遽觉气塞,急召医视之,曰:“此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活。”是夕薨。李咨在洪州,闻简肃薨,有诗曰:“空令抱恨归泉壤,不见崇山③谪去时。”盖未知简肃临终之语也。(选自《续笔谈》)【注】①鲁简肃:宋代鲁宗道,谥简肃。曾任谕德,为太子从官。②曹襄悼:即曹利用,谥襄悼。③崇山:相传舜流放欢兜于崇山。(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i卿为宫臣,恐为御史所弹ii鲁简肃素与曹襄悼不协(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i止从罚俸A.停止B.阻止C.只是D.居住ii顾婿张昷之曰A.但是B.顾忌C.拜访D.回头看(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具如公对酒肆百物具备B.使嗟叹而去掩口胡卢而笑C.盖未知简肃临终之语也今已亭亭如盖也D.因议茶法因循守旧(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进退大臣,岂宜如此之遽?利用在枢密尽忠于朝廷,但素不学问,倔强不识好恶耳,此外无大过也。(5)第二段写李咨在洪州写诗一事有何作用?(6)简析第一段是如何表现鲁简肃的品德的。答案1.【答案】(1)i尊敬,以……为高ii升迁、提拔iii表彰iv随口地、随意地(2)B(3)i(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ii朱云向来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假如他说得有理,就不可诛杀。(4)洒脱不羁;不畏权势;刚直不阿(5)采用直接叙述及侧面描写等方法写五鹿充宗深得元帝尊宠,以致在诸儒面前威重一时,唯独朱云敢于同他分庭抗礼,反衬朱云不畏权贵的品格;运用语言、动作的描写方法直接刻画辛庆忌冒死为朱云抗争的正直形象,侧面烘托朱云刚正不阿的品格。【解析】(1)i“高”本为形容词,因后面带有“之”的宾语,而活用为动词,可根据语境解作“尊敬”,或解作意动用法“以……为高”。ii“迁”字后面紧跟官职名,一般可理解为调动官职,但根据前面内容,朱云的才能受到肯定,故解作“升迁”“提拔”更准确。iii“旌”字有些超出现行教材,但根据前后文意和“直臣”这一对象的搭配,当用作动词,联系“旌表”一词,便可推断为“表彰”之意。iv“从容”为古今异义双音节复合词,在句中用来刻画丞相薛宣说话时的态度,显然不同于今天所指的“言谈举止从容不迫”的意思,而有“随口”“随意”之意,对这类比较典型的双音节复合词,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加以积累。(2)从本题看,A项的“善”和“壮”,均为形容词意动用法,分别解作“认为……好”“认为……壮”。B项“廷”为名词作状语,解作介宾短语“当廷”,“杖”为名词作动词,有“手握”之意。C项“从”“降”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解作“使……跟从”“使……投降”。D项“病”“膏”均为名词作动词,分别解作“生病”“滋养”。(3)i句中承前省略主语“朝廷大臣”,首先需要将成分补足完整。翻译时需重点落实的词语有“匡”“亡以”“尸位素餐”等。“匡”即“匡扶、辅佐”之意,“亡以”相当于“无以”即“没有用来……的办法”,“尸位素餐”今天已为成语,即“空占职位,白白吃饭”之意。ii句中分句较多,主要包含两层假设关系,翻译时要整体把握。重点需要落实的词语有“素”“是”等,其中“素”即“向来”之意,“是”为“对的、有理的”之意,此外对“使”“固”等体现语义关系的关联词语也要翻译准确。平时训练时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4)第①段的末句“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可知,当时的人因为他具有“倜傥大节”的特点而高看他;第②③段在“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的情况下,朱云敢于当庭抨击被皇帝宠幸的充宗、张禹等人的举动,就可以看出他身上具有“刚直不阿”的特点;从第④段中拒绝丞相薛瑄邀请他“留我东阁”的举动,可看出朱云淡泊名利的特点。(5)首先要明确文中在刻画各个不同人物时分别运用了什么具体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其次明确在刻画人物的角度方面有何不同,如正面刻画、侧面衬托、对比反衬等分析时要能突出方法运用对刻画人物思想性格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参考译文】朱云,字游,鲁国人,后迁居平陵。年轻时(喜欢)结交游侠,借助宾客为自己报仇。他身高八尺多,仪容伟岸,以勇力闻名。到四十岁时,(他)才改变行节跟从博士白子友学习《易经》,又师从前将军萧望之学习《论语》,(他)都能传承师业。他洒脱不羁而能守大节,世人因此很尊重他。当时,少府五鹿充宗显贵,很得元帝宠幸,他治学《梁丘易》。汉宣帝在位时就赞赏梁丘氏的《易经》解说,元帝也很喜好其解说,想考辨梁丘氏与其他各家解说的异同,就命令五鹿充宗与《易经》学各家辩论。五鹿充宗凭仗着贵宠和能言善辩,诸儒不能与他相抗衡,都借口有病不敢和他辩论。有人推荐朱云,就把他召入。(朱云)提衣登堂,昂首提问,声音震动左右。开始辩论以后,他接连驳倒五鹿充宗。所以诸儒为他编了一句词儿:“五鹿高又高,朱云折其角。”由此朱云成了博士,升迁为杜陵县令。到成帝时,前丞相安昌侯张禹凭借皇帝老师的身份位至特进,(皇上)极为尊敬推崇他。朱云上书求见成帝,当时公卿大臣都在皇帝面前。朱云说:“现在,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臣请求陛下赐一把尚方斩马剑,斩一个佞臣,以此来劝勉其他人。”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答道:“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道:“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死不赦!”御史拉朱云下朝堂,朱云攀住殿上的栏杄,栏杆被他拉断。朱云大呼道:“微臣我得以和龙逢(夏桀时忠臣,因谏被杀)、比干(商纣时忠臣,因谏被杀)在九泉之下交往,已经满足了!只是不知圣朝将要怎样?”御史便把朱云拉了下去。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掉官帽,解下官印和绶带,在大殿之上叩头,说:“朱云向来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假如他说得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得不对,也应该宽容。臣斗胆以死相争。”辛庆忌叩头流血,(这样)成帝的怒气才消解,然后才饶了朱云。后来要修治栏杄,成帝说:“不要换了!照原样修补好,用它来表彰正直的臣子。”朱云从此后就不再做官。常居住在户县的颖村中,教授学生。有时带领着学生们乘牛车出来,所探访的人都对他很敬重。薛宣为丞相,朱云前往拜见。薛宣以宾主之礼相待,并趁机挽留朱云住宿,很随便地对朱云说:“您在田野间也没有事,暂且留在我的东阁中,可以看看天下的奇士。”朱云说:“小生想把我当成你的属吏么?”(一说是:我难道是想做丞相的小吏么?)薛宣就不敢再提这事。朱云七十多岁的时候,在家中去世。他病重时不请医不喝药。临终嘱咐用身上的便服入殓,棺木只需容身,墓穴只需容棺即可,(家人)只造个一丈五尺的小坟,(把他)埋葬在平陵东郭之外。2.【答案】(1)i周岁ii密切(2)iAiiB(3)B(4)B(5)(徐汧)又痛惜国家沦亡,是由于朋党互相倾轧,便写信给当权者,规劝他们努力破除党同伐异的成见(党派间不同的成见)。(6)6.衬托。既表现出了徐汧气节之高,声望和感召之大,又表现出了当时的士人是有民族大义的,这个士人就是其中的代表。【解析】(1)i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句子在诗文中的含义。复习文言实词,切不可死记硬背。从本题看,“期”应该是名词。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在《陈情表》中有“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不过,这两句话中的“期”都是“一整年”的意思,而在本语段中,其意思稍微有点变化。不过联系下文,便很容易判断出“期”应该解释为“周岁”。ii在汉语中,“契”即是指彼此间情感相合,如“默契”“契合”“契友”等,而题干中的“契”的前面有一个副词“尤”,那么可以判断“契”应该是形容词,所以便很容易判断出“契”应解释为“密切”。(2)i本题考查词语、句子在诗文中的含义。“砥”是个形声字,本指细的磨刀石,因为后面带有“行”的宾语,而活用为动词,可根据语境解作“磨炼”。ii“间者”这个词似乎有些超出现行教材,但我们如果联系《扁鹊见蔡桓公》中“立有间”,再根据前后文意,便不难判断出是“近来”之意。对这类比较典型的双音节复合词,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加以积累。可见,回归教材是我们文言文学习的重要路径。(3)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B项,两个“以”都是“因为”的意思。A项,他/自己。C项,担任/是。D项,在/到。(4)本题考查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断句、排序、判断等。文言文的断句是近年来常见的题目。做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其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节点找出来先行断开,这样可以逐步缩小范围,易于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最后再根据句子的含义和文章的内容核对一遍。就本题而言,首先通观全句,明白句子是围绕徐汧“上疏”来写的。再读之后应读懂徐汧上疏的内容:一是“颂……贤”,一是“自请罢黜”。然后读出“帝诘责汧”是上述的结果。这样就明白了句子所写的内容依次是:徐汧上疏——徐汧上疏的内容——徐汧上疏的结果。作为选择题,如果读文段时能够搞清楚“道周/元璐”是两个人,那么很容易判断是B项。(5)本题考查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该句由四个分句组成。前一分句成分不够完整,翻译时必须补齐主语“徐汧”,“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第二个分句“由”是表示原因,“相倾”是“彼此间相互倾轧”的意思。第三个分句中“书”就是“信件”,“移书”就是递交信件,“当事”是“掌权者”的意思。第四个分句中“劝”应是“劝告”之意。(6)这是写作手法中的正面衬托,也就是用与所写对象相似或相近的人或物从正面衬托所写对象的写作方法。这种正面衬托法,对所写人物有一种以高垫高、以深形深的突出强化作用,却不会喧宾夺主,冲淡主要事物或人物。同时,运用正面衬托法写人物还要注意正衬双方的内在联系。很显然,徐汧是文章最主要的人物,他的气节是作者特别褒奖的,为了彰显其卓越,在结尾处专门补上一笔,用一个同样气节不凡的无名英雄来衬托,同时以点带面,表现出当时的士人还是很有民族气节的。(注意“儒冠”是士人的标志)【参考译文】徐汧,字九一,长洲人。生下未满一岁就成了孤儿。稍为长大后他注重磨炼德行,在当时有名声,与同乡杨廷枢相亲近。廷枢,就是复社的生员所称为维斗先生的那个人。天启五年,魏大中被逮捕路过苏州,徐汧借钱资助他上路。周顺昌被逮捕,锦衣卫的官员蛮横地索讨钱财,徐汧与廷枢筹集钱财筹划这件事。当时,徐汧、廷枢的名声传遍天下。崇祯元年,徐汧成为进士。中允黄道周因为救援钱龙锡遭贬职。倪元璐,是道周的同榜进士,请求让自己代替道周受贬谪的处分,皇上不允许。徐汧上疏称颂道周、元璐贤良,并且自己请求免退,皇上责问徐汧。徐汧说:“推举贤才让位给能人,这是忠臣所做的事;进身慎重退位容易,这是儒者的风度。近来陛下很少对外面的朝廷大臣寄予信任,防范监察的权力总是交给宦官,他们悄悄地窥测圣上的心思,已逐渐萌生出对朝廷大臣的猜疑。万一士大夫的风气日益低下,皇上心意所向日益改变,国家盛世所带来的忧患会更大。”皇上不听从。徐汧随即请假回家。回到朝廷,升右庶子,担任日让官。十四年,‘徐汧’奉命出使益王府,顺路回家。当时,复社生员的气势很盛,徐汧与廷枢、顾杲、华允诚等人来往尤其密切。在家住了很久,京师陷落。福王召徐汧担任少詹事。徐汧认为国破君亡,臣子不应当贪图职位,又痛惜国家沦亡,是由于朋党互相倾轧,便写信给当权者,规劝他们努力破除党同伐异的成见。次年,南京失守,苏州、常州相继被清军攻下。徐汧激愤地长叹,写信告诫两个儿子(保全名节),自己投身虎丘新塘桥下而死。临死前说:“以此不屈膝、不剃发的身体去见在地下的先帝。”同郡赶来哭吊的有几千人。当时又有戴着儒冠穿着蓝衫的人前来,跳入虎丘剑池中殉死,当地人同情他并把他埋葬了,最终不知道这是什么人。3.【答案】(1)i更换ii努力从事(2)iCiiC(3)B(4)(当今朝廷)使天下百姓血流满地,父子尸骨暴露在荒郊之中,数都数不尽,(这种情况)却要同周成王、周康王时期比德行的高低,我私下认为这是不能相比的。(5)刘敬认为洛阳无险可守,定都洛阳要凭积累起来的盛德,但汉高祖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刘敬认为不能定都洛阳。(6)率性爽直;见识过人;善于谋略【解析】(1)i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句子在诗文中的含义。刘敬穿着一件羊皮要去见高祖,虞将军认为不合适,就给他换了一件鲜亮的新衣,刘敬没同意‘从文意看’“易”在这里应解释为“更换”。ii“务”有“事务、从事、追求、务必”等义项。从句子结构看,应为动词;从文意看,应为“从事”的意思。(2)i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句子在诗文中的含义。既然是急事,当然是事发突然。所以“卒”通“猝”,突然。ii“资”在句中带宾语,应为动词,宾语的内容是丰饶的物产,值得依靠。所以“资”是“依托”的意思。(3)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A项,代词/结构助词“的”。C项,表顺接/表目的;D项,表并列关系/表修饰;B项,均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然而、却”。(4)本题考查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文言翻译实际上是对文言基础的综合考查,要提高文言翻译的得分率,就要牢固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特殊句式,再参考语境作答。(5)本题考查整合、概括部分或整体的文章内容。这种题型一般称为“因果分析题”。要求为结果找到原因,为观点找到依据。本文中,不能定都洛阳是刘敬的结论、观点,依据是洛阳无险可守,唯德可依。高祖得到天下,杀戮甚众,故不能定都洛阳。(6)本题考查概括对象特点、文章主旨、思想观点。概括人物的性格是文言文常考的题型。人物传记是用事迹来突显人物,概括人物品性自然是根据人物的事迹来概括。简单地说,就是寻找事迹与人物品性的对应关系。刘敬穿着羊皮去见高祖,可见其性格很爽直;为什么周朝可以定都洛阳,刘邦就不能?刘敬说的一番道理令人折服,可见其见识过人;以和亲的策略征服了匈奴冒顿单于,可见其善于谋略。【参考译文】刘敬是齐国人。汉高帝五年(前202),他到陇西戍守边塞,路过洛阳,当时高帝正住在那里。刘敬(进城后)就摘下拉车子用的那块横木,穿着羊皮袄,去见齐人虞将军说:“我希望见到皇帝谈谈有关国家的大事。”虞将军要给他一件鲜洁的好衣服换上,刘敬说:我穿着丝绸衣服来,就穿着丝绸衣服去拜见;穿着粗布短衣来,就穿着粗布短衣去拜见:我是决不会换衣服的。”于是虞将军进宫把刘敬的请求报告给皇帝。皇帝召刘敬进宫来见,并赐给他饭吃。等了一会儿,皇帝就问刘敬(要谈什么大事),刘敬便劝说皇帝道:“陛下建都洛阳,难道是要跟周朝比试一下兴隆吗?”皇帝说:“是的。”刘敬说:“陛下取得天下跟周朝是不同的。周朝的先祖从后稷开始,积累德政善行十几代。凡是建都于此的,都想要像周朝一样努力用德政来感召人民,而不想依靠险要的自然形势,让后代君主骄奢淫逸来虐待百姓。到了周朝衰败的时候,分为西周和东周两小国,天下没谁再来朝拜,周室已经不能控制天下。不是它的恩德太少,而是形势太弱了。如今陛下从丰邑沛县起事,席卷蜀、汉地区,平定三秦,与项羽在荥阳交战,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使天下百姓血流满地,父子尸骨暴露在荒郊之中,数都数不尽,(这种情况)却要同周成王、周康王时期比德行的高低,我私下认为这是不能相比的。再说秦地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四面边塞可以作为坚固的防线,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况,百万之众的雄兵是可备一战的。借着秦国原来经营的底子,依托肥沃的土地,这就是所说的‘天府’之地啊。陛下进入函谷关把都城建在那里,山东地区即使有祸乱,秦国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并占有的。”汉高帝撤出平城返回朝廷,这时,冒顿是匈奴的君主,军队强大,勇士有三十万,屡次侵扰北部边境皇帝对这种情况很忧虑,(就问刘敬对策)。刘敬说:“汉朝天下刚刚平定,士兵们被兵火搞得疲惫不堪,对匈奴是不能用武力制服的。冒顿杀了他的父亲自己做了君主,凭武力树威势,是不能用仁义道德说服的只能够从长计议让他的子孙后代臣服汉朝了。陛下如果能把皇后生的大公主嫁给冒顿做妻子,冒顿在位,当然是汉朝的女婿;他死了,汉朝外孙就是君主。哪曾听说外孙子敢同外祖父分庭抗礼的呢?军队可以不出战便使匈奴逐渐臣服了。”高帝听后说:“好的。”便找了个宫女以大公主的名义,嫁给冒顿君主做妻子。4.【答案】(1)i通“佯”,假装ii急切(2)iDiiC(3)D(4)i(当时)打官司的有几千人,(张淳)判决像流水一样迅速顺利,官吏百姓大为吃惊,叹服不已,官司日渐减少。ii这个盗贼追捕得急就逃走,现在听说我离开就回来了。我是以道理来推断,哪里有什么神明呢!(5)生平政绩:做县令时,断案如流;仅仅两月,智擒巨盗;制止诬讼,救济贫弱;巧禁劫掠,预见盜至;做副使时,巧计防止兵变。个性特点:处事果断、谋略过人、见识高远。【解析】(1)i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句子在诗文中的含义。从语境看张淳是故作懈怠来诱骗卢十八放松警惕。所以“阳”在这里是通假字,通“佯”,假装的意思。ii文中写“吏某妇与十八通”,张淳设计把吏某妇关进牢里,所以卢十八要急切地去探望。“亟”在这里自然是急忙的意思。(2)i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句子在诗文中的含义。“睚眦”是瞪眼的意思,借指极小的仇恨,成语有“睚眦必报”,所以“嫌”在这里是“怨恨”的意思。ii此句是写张淳找个理由辞去官职。所以与题干中其他几个义项相比“推辞”最合适。(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于是/趁。B项,像/根据。C项,把/用。D项,都是连词,“就”的意思。(4)i本题考查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句子翻译要有得分点意识,得分点包括重点实词、重要的虚词及文言特殊句式。省略、介宾后置、骇、浸ii遁、卜、宾语前置(5)本题考查概括对象特点;整合、概括部分或整体的文章内容。传记文学的写作方式是以事立人,因此概括人物性格的方法是寻找人物事迹与其性格的对应关系。如本文写张淳判案,“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由此可见张淳的果断;设计诱捕奸猾的巨盗卢十八,可见其谋略过人;准确预见遁去的强盗回来,可见其具有“远见卓识”。【参考译文】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中进士,被授予永康知县一职。(永康)官吏和百姓大都一向奸猾,接连上告罢免了七个县令。张淳到任后,日夜翻阅公事文书。(当时)打官司的有几千人,(张淳)判决像流水样迅速顺利,官吏百姓大为吃惊,叹服不已,官司日渐减少。凡是前往官府申诉的,张淳当即定下审判日期,(到时)诉讼双方按照预先约定的日期到官府,很快审决案件没有拖延积压的。农民带一包饭就能结束诉讼,于是称他为“张一包”,是说他像包拯一样断案快速明白。有个叫卢十八的大盗抢劫了官库的钱财,过了十多年还没捕获,御史把这件事交给张淳办理。张淳限定三个月一定抓到大盗,并请求御史在一个月内下达数以十计的缉捕公文。等到公文接连下达,张淳假装笑着说:“大盗逃跑妤久了,到哪里去抓捕呢?”搁置着不去办理。有个官吏的妻子与卢十八暗中勾结,那官吏很留心案情,听到张淳的话就把它告诉了卢十八,卢十八心里安稳许多。张淳于是让差役诬告那个官吏欠了钱财,把官吏关入狱中。张淳暗地叫来这官吏,用勾结大盗应犯死罪来责罚他,又指示他可以请求让妻子代替自己坐牢,自己出去借钱来偿还。卢十八听到以后,急忙来探望这位妇人,(张淳等人)趁他喝醉了酒将他捉拿。等到上报御史,(捕获大盗)才仅仅过了两个月。百姓之间有一点小小的怨恨,常常夸大成命案般的大案来诉讼。张淳查证发现不属实就定诉讼者有罪,从此没有诬告者。永地人贫穷,生下女孩大多不抚养。张淳规劝非常耐心,贫穷而无力抚养的就捐献(自己的)俸禄供应物资,保全性命活下来的无以数计。大旱之年,抢劫公然发生,张淳下令将抢劫者处死。有人抢了五斗米,张淳假装把死囚用杖打死,却在张贴告示上定罪名为“这是抢夺米的人”,众人都因恐惧而顺服。过了许久,因政绩卓越前往应召,离开永地,刚上车,回头对下属说:“盗贼某人已经回来,离开此地只有数里地,你们可以替我捉拿他。”根据他的话追寻,发现盗贼正在河里洗脚,拘捕到官府,盗贼服罪。永地人对这件事感到惊奇,认为有神明告知。张淳说:“这个盗贼追捕得急就逃走,现在听说我离开就回来了。我是以道理来推断,哪里有什么神明呢!”(张淳)升任礼部主事,担任郎中,因病辞职离开。后担任建宁知府,升任浙江副使。当时浙江有招募来的士兵,巡抚和巡按商量将他们解散,士兵们(知道后)都骚乱不宁。张淳说:“这些骄横强悍的士兵,留下来有用处,淘汰的话不可预测。不如淘汰那些老弱的士兵,留下那些强壮有勇力的,那样的话,留下的不会想着叛乱,淘汰的也不能制造祸乱。”听从他的意见,事情就平定了。(张淳)最终做官做到陕西布政。5.【答案】(1)i施以杖刑ii同“赈”,救济iii谷物成熟,此指丰收iv关押(2)劝使植桑/有罪而情轻者/视所植多寡除其罚(3)i有人指责他保全救活灾民的数目不符合实际,(皇上)下诏派使臣查办(这件事)。ii对这里的百姓即使从严处治尚且不能使(他们)收敛,你若一概从宽治理,恐怕不能胜任治理之责。(4)①鼓励襄城百姓种桑养蚕,情系民生;②严处卫士牧马伤农事件,维护百姓利益;③据理开仓赈济百姓,解决百姓疾苦;④宽待囚犯,释放并训导罪民,使其改过自新,安抚民心。(5)范纯仁训诫子弟要用要求他人的用心来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用心去宽待他人,这是他平易宽厚的思想品性的自然流露,体现出古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君子风范。这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难能可贵的道德境界。不过他以此作为获取“圣贤地位”的途径来告诫子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时代的局限性。【解析】(1)i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句子在诗文中的含义。“杖”本是名词,因为后跟宾语“之”而在句中活用为动词,可解为“施以杖刑”。ii“振”与借贷的“贷”连用,又与饥荒之年发放粟米给灾民相关联,根据文义可推知,“振”同“赈”,为“救济”之意。iii“稔”可联系“熟稔”一词,并结合语境由秋季的谷物成熟引申为“丰收”之意。iv“系”可联系课文《指南录后序》中“几以捕系死”一句的“捕系”,又注意到与“囚”构成动宾关系,就能推断为“拘禁”“关押”之意。解题时,要注意根据词语所在位置及其与前后词语的搭配关系,准确推断其词性与含义,有时还要运用文言文特定的词法(如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等)、句法(如“对句”中,处于相应位置的词词性相同、相近或相反)以及各种文法知识来合理推断词义。(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结构特点及其内在语义关系的把握。本段画线部分承前省略主语“范纯仁”及所劝的对象“民”。根据前后“民不蚕织”和“民益赖慕”两句揭示的前因后果来分析,第①段画线部分的文字在内容上显然涉及范纯仁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具体包括“劝植”与“除罚”两方面。准确地断句首先基于对文字内容的大致理解与分析,然后逐一根据文言虚词“……而……者”在结构上所起的关联作用,找准停顿的分界所在。要注意的是,本题最后一个分句“视所植多寡除其罚”内“寡”字后面的停顿可断可不断,故不作停顿要求。给文言文断句时,要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易到难的原则。首先要对指定文句所在的上下文加以通读理解,在对文句内容有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能断开的部分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集中精力推敲错杂难断处,再结合上下文之间的语义关系,做出相应调整。切忌边看边断,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此外,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体裁、语言风格、修辞、句式运用等。(3)i本题考查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此句由两个分句组成。前一分句成分完整,关键要解准“或”(有人)“谤”(指责)和“所全活”(所字结构短语)等含义;后一分句是个省略了主语和宾语成分的省略句,翻译时需要补足成分,难点是对“按视”一词的理解。“按”有考查、巡视之意,“视”有视察之意,两字并列,属于同义相训。如“召有司案图”一句中,“案”同“按”,即察看之意。ii此句包括三个分句。前分句中“此……犹……”包含一种假设关系,“戢”字后承前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作合理推断。其中对“戢”字的解释,隐含着对读注的要求。当然,即便不给注解,也可联系“编辑”“缉拿”等词语中的形近字,采用“因形求义”的方法来探知其义。中间分句“一以宽”为“一(治之)以宽”的省略兼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需作补充和调整。后一分句则重点落实对“胜其治”的准确翻译。(4)本题考查整合、概括部分或整体的文章内容。根据“以民为本”这一线索,原文中凡是与范纯仁为民谋利有关的事件都在考查的范围内,只要逐段加以检索,并用简要的语言概述出来即可。本题所说的“主要事迹”即指文中人物在各地为官时为爱护当地百姓所做的重要事情。从内容看,原文第①段主要写了在襄城劝民种桑养蚕一事,第②段分别写了在襄邑处治卫士毁坏民田和在秦州开仓赈济百姓两件事,第③段则主要写了在齐州秉公执法、宽待罪民这件事。而第④段的内容写的是训诫子弟,这一事与爱民无关,不在本题考查之列。纵览全文,人物所到之处,即为事件转换的标志,据此逐条概括,不易出错。(5)本题考查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本题指定的句子涉及范纯仁在告诫子弟时的重要言论,集中体现了主人公的思想价值观。整句话由一个假设前提和一个结果组成,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告诫子弟懂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达到圣贤地位的必由之路;二是期望子弟努力通过自身修养去获得圣贤地位。通过对句意的理解分析,再联系当今时代来考查,可见范纯仁提出的修身方式是可取的,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所指向的有关句子的含义,能用简洁的语言揭示句子所包含的基本内容;然后运用辩证思考的方法,对历史人物的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品性、立场观点、是非功过等作出一分为二的客观评价。特别要注意联系当今时代,从进步与局限、积极与消极等角度加以辩证分析与论述,尽量避免评价的简单化和绝对化。【参考译文】范纯仁,字尧夫,宋仁宗皇祐元年举进士及第,调任武进县知县,但因为远离双亲而未赴任;又改派为长葛县知县,仍然不前往任职。直到父亲(范仲淹)死后,他才出来做官,以著作佐郎身份担任襄城县知县。襄城县百姓向来不养蚕织丝,纯仁劝百姓种植桑树,有罪而情节较轻的,就看他植桑多少而减少其所受处罚。百姓对他更加信赖和仰慕,后来将所植桑树称为“著作林”。(范纯仁)担任襄邑知县。县里有牧地,卫士牧马,践踏了百姓的庄稼,范纯仁逮捕一人并对他施以杖刑。牧地起初不属县管辖,主管此事的官员生气地说:“他们是皇帝宫廷的值宿护卫,你一个县令怎么敢这样对待?”把此事报告到朝廷,朝廷派人纠察治办,很是急迫。范纯仁说:“养兵的费用来自田税,假使毁坏百姓田亩而不能问罪,田税从哪里来?”皇帝下诏免究此事,并听任牧地由县管辖。(范纯仁)担任庆州知州时,秦中正遇饥荒,纯仁擅自打开常平的粮仓,用粟米救济灾民。他的下属官员请求先上奏朝廷并且等待批复,纯仁说:“等到有批复时就来不及了,我会独自承担责任的。”有人指责他保全救活灾民的数目不符合实际,(皇上)下诏派使臣查办(这件事)。正值秋天大丰收,老百姓高兴地说:“范公确实使我等活了下来,怎么能忍心牵累范公呢?”昼夜争着把粮粟运回。等到使者到来时,常平仓的粮食已经没有亏欠了。(范纯仁)调往齐州。齐州民俗凶悍,人们轻易地做些偷盗抢劫的事情。有人说:“对这里的百姓即使从严处治尚且不能使(他们)收敛,你若一概从宽治理,恐怕不能胜任治理之责。”范纯仁说:“宽容出于人性,若强硬而凶猛,则不能持久;凶猛而不能持久,凭此来治理凶悍之民,这是玩忽职守的做法。”有西司理院,关押的囚犯经常爆满,都是些因犯了盗窃罪而受督促赔偿的屠夫商贩之类的人。纯仁说:“为何不将这些人保外释放以使他们交纳(赔偿金)呢?”通判说:“此类人释放了,又会作乱,西司理院的狱吏往往待他们生病而死在狱中,这只是为百姓除害罢了。”纯仁说:“法律上不至于判死罪,却感情用事来诛杀他们,这难道合理吗?”把他们都叫到庭下,教训他们改过自新,就释放了他们。一年之后,盗贼比近年减少了大半。范纯仁性情平易近人、宽厚简朴,不以疾言厉色对待别人。但认为是符合道义之处却挺身而出,一点也不屈从。他每每训诫子弟说:“人即便非常愚钝,责备起别人来却很高明;即使十分聪明;如果宽恕自己就会导致糊涂。若能以责备别人的用心责备自己,以宽恕自己的用心宽恕别人,不担心不能达到圣贤的地位啊。”6.【答案】(1)i悬赏、征求ii一向,平素(2)iBiiA(3)C;D(4)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等到在某处取出他们所偷盗的那些物件时,(大家)才都认为欧阳颖公是正确的,然后欢呼着说:“欧阳颖公,真是有如神明啊。”(5)D(6)①尤善治理,“有能名”;②品行端正,有孝心;③断案如神,有智慧。【解析】(1)i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句子在诗文中的含义。这里涉及两个常见的实词。“购”这个词一共两个词义:悬赏、征求是其本意,另一义原指用重金收买,后泛指买。现代汉语中保留了第二个词义,但是其本义已不用了。“购”作为“悬赏”的词义其实在课内文言文中也曾出现过,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有“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的句子,就有此义。ii“素”是副词,可以解释为“一向、向来”等,我们常说的词语“素不相识”“素昧平生”中“素”都是这个意思。所以在文言文阅读中要多积累和关注这样的词义;做题时也不能随意根据汉代汉语来解释,而要学会联系课内文章,结合上下文来解释,这样才会提高答题的准确性。(2)i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句子在诗文中的含义。其实就是考查文言词语的词义解释。“知”是动词,解释为“主管、掌管”。这是一个常用词,古代的知府、知州等官职中的“知”字含义同此。ii“果”是副词,解释为“确实”,此处可引申为“真正地”。(3)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句子在诗文中的含义。其实就是考查对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掌握程度。“以”是常用虚词,义项很多,需要重点掌握。一般应对虚词考查时,可以先从词性入手解决问题,再明确词义。这样会大大提高准确率。本题中,只有A项是介词,因为后面的“治”活用作名词了。A项句意是凭着治理的才能出名。这个判断稍有难度。B项是连词,解释为“因为”,而C项和D项都是连词,表目的,解释为“来”或“用来”。所以选C、D。(4)本题考查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翻译时,先要注意特殊句式,如果是倒装句就要调整语序,如果是省略句就要补出必要的省略成分。其次不要忘了落实关键词语的解释。考生千万不要企图蒙混过关。因为文言翻译题是采用倒扣分制,只要答题点有遗漏就要扣分。比如本题中,“自诬”就是宾语前置句,“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不胜(刑讯之苦)”和“皆是(之)”都是省略句,“公,神明也”则是判断句。这些句式都要翻译到位。然后,就是句子中的“犹”“而”“及”“是”等词都要重点关注。尤其是“是”这个词,意动用法,“认为……是正确的”。本道翻译题很容易区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5)本题考查分析所用材料、方法的作用。本题A项通过峡路转运使薛颜的推荐写欧阳颍有治理才能。B项意为“从万州开始连续九次担任州级长官”,强调其连续任职的经历。C项意为“最后安排在嘉州,因为年岁已老,而告老还乡,也没有到任”,可以理解为年老还被任命。B、C两项写欧阳颖任职经历,与其有治理才能有间接关系。D项意为“真正治理的是七个州,大州繁杂宽广,小州民俗恶劣而奸诈,都是世人所指的难于治理的地方”。所以,根据各句的句意看,只有D项最能突出欧阳颍的治理才能。因为既写其治理地方之多,又写了治理地方之难。(6)本题考查概括对象特点。概括人物性格特点,一般要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梳理文章脉络,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具体事件来分析。比如,本文中写欧阳颍最多着墨的是他善于治理的才能,第②段最后主要写他断案的本领非凡,被誉为“神明也”,这是文章的核心。当然,文中还有一处提到他为了母亲老夫人而没有赴任,所以可以间接理解为这是他有孝心的表现。因为是简答题,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时要从多个侧面概括,最好要有行为事件,有判断依据,还要注意表述要完整连贯,思路清晰,表达要简洁,不啰嗦。【参考译文】(欧阳)公名颍,字孝叔。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考上了进士。开始担任峡州军事判官,因为有治理的才能而名声远扬,就被州中任命为秘书省著作佐郎,担任建宁县知县。不到半年时间,峡路转运使薛颜巡视检查到万州,撤换那些不称职的官吏,认为要替代那些不称职的官吏没有那些能力特别突出的官员是做不到的,因而上奏朝廷从建宁县派遣欧阳颖前往担任。(到任后)因为治理得力而闻名。从万州开始连续九次担任州级长官开展治理工作。一迁再迁而到那叫做鄂州的地方。他两次推辞没有到任。第一次是安排在彭州,因为母亲老夫人年岁太老,没有真正到任;最后安排在嘉州,因为年岁已老,而告老还乡,也没有到任。真正治理的是七个州,大州繁杂宽广,小州民俗恶劣而奷诈,都是世人所指的难于治理的地方。其中特别厉害的是歙州,这地方的百姓都熟悉法律令法,本性就喜欢诉讼,家家户户自备有簿书,凡是听闻到别人的一点点隐私,日常行坐起立的只言片语,慢慢地都记录下来,等到有诉讼的时候就拿出来作为证据。他们看入监狱戴枷锁,就像戴帽子束腰带,在竹席上睡觉一样,泰然自若。有强盗把当地百姓董氏杀死在大街上,捕捉了三年还是没有捉到,州太守一到,就把这强盗逮捕了并将他按法律处置了。又有一富家有盗贼夜晚进入他家仓库偷盗东西,有关部门千方百计地想要尽快捕捉到,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欧阳公说不要追捕和悬赏捉拿,只是召来了富家的两个儿子,把他两人戴上刑具关进监狱,审讯他们。州里的官吏百姓都说“这两人一向是好孩子呀”,感到非常奇怪,还有的疑虑弄错而相互到欧阳颖公处谏劝。欧阳颖公坚持没有回答,审讯更加急迫,这两个富家儿子认罪服法。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等到在某处取出他们所偷盗的那些物件时,(大家)才都认为欧阳颖公是正确的,然后欢呼着说:“欧阳颖公,真是有如神明啊。”他治理特别难治理的地方(都能)像这样,那些容易(治理)的地方可想而知了。7.【答案】(1)i全然ii粗糙iii通“嘱”,嘱咐iv奏章(2)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3)那时总督胡梅林公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军队,威名震动东南一带,身穿甲胄的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在地像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4)才华出众;豪放不羁(5)赞同删去。文中起笔侧面表现徐文长才华出众的特点,一则笔墨太多,二则后文对此也有所体现,删去显然更简洁。不能删去。起笔浓墨重彩地表现作者发现徐文长才华出众的过程,引发读者对徐文长身世遭遇的好奇,更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惊喜与敬佩之情。【解析】(1)i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句子在诗文中的含义。四个词语都是实词,一般考查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语法现象的掌握。“绝”是副词,意为“全然”。ii“毛”,意为粗糙的。iii“属”是通假字,意为“嘱咐”。iv“疏”,是文体名,指奏章的一种。这四个词语解释通常会在课内文言文中找到依据,比如“绝”的词义,就在《聊斋志异·促织》“绝无踪响”一句中可找到;“疏”的词义,就在《谏太宗十思疏》课文标题中找到;“属”则可以由《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中找到。至于“毛”是常用的词义,我们平时说“毛糙”,其实就是同义复词,可以由此入手解释词义为“粗糙,做工不细致”。所以,我们复习时还是要牢牢抓住教材,熟悉课本。(2)本题考查运用语文知识,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断句、排序、判断等。断句时先通读全句,找出节奏感明显的部分,如“读复叫、叫复读”,一般还要把关联性强的部分放在一起,把关联性弱的部分划开来,如“跃起”与“灯影下”要分开,是因为两者并无必然联系,而“灯影下”与“读复叫、叫复读”显然关系更近。其余部分就迎刃而解了。(3)本题考查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翻译时,要先通读全部内容,然后画出句子中含有特殊句式的部分,以及有特殊用法(如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的词语。如本句中,“数”“介胄”“膝语蛇行”等词语都是翻译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其中,“膝语蛇行”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可以由课内例句“斗折蛇行”类推。(4)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对象的特点。概括人物特点一般要先通读文章,在此基础上梳理文章脉络,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具体事件来分析。就本文而言,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首先是作者发现徐文长才华非凡的惊喜,其次是客观记叙徐文长的生平经历。两部分中,前一部分主要表现对徐文长才华的推崇,后一部分主要表现徐文长豪放不羁的个性,也有对其才华的表现。概括应该不难。(5)本题考查分析所用材料、方法的作用。本篇传记开头与众不同。在不同选文中有不同处理方法,应该是有不同的考量。袁宏道原文采用了非常规写法,更显个性化,更能表现作者的情感,而《古文观止》则更多考虑文章写法的规范性,作为文人的写作借鉴。所以,这道题两种回答其实都可以,只要能自圆其说。【参考译文】我年轻时经过家乡的店铺,看见有北杂剧《四声猿》,意趣和气概豪放旷达,与近年来书生所编写的传奇大不相同,署名为“天池生”,怀疑它是元代人的作品。后来到越地去,看见人家单张的书幅上有署款“田水月”的,笔法刚劲有力,一种郁结在胸中的不平之气,透露于字画中,仿佛可见。心中十分惊讶,却不知道田水月是谁。一天晚上,坐在陶编修家楼上,随意抽阅架上陈放的书,得《阙编》诗集一函。纸张装订都很差,刷板墨质低劣,字迹模糊不清。略凑近灯前阅读,看了没几首,不由得惊喜欢跃,连忙叫石篑,问他:“《阙编》是谁作的?是今人还是古人?”石篑说:“这是我同乡前辈徐天池先生著的书。先生名渭,字文长,嘉靖、隆庆间人,五六年前才去世。现在卷轴、题额上有署田水月的,就是他。”我方才明白前后所猜疑的都是文长一人。再加上如今正当诗歌领域荒芜浊污的时候,得到这样的奇珍秘宝,犹如在噩梦中被唤醒。我们俩跳起来,在灯影下,读了又叫,叫了又读,睡着的佣人们都被惊起。我从此以后,或者对人家口说,或者写书信,都首先提到文长先生。有来看望我的,就拿出文长的诗给他读。一时文学界著名的人物,渐渐地知道并向往仰慕他。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多次未被录取,性格直爽,无拘无束。总督胡梅林知晓他的才能,聘请他做幕客。文长与胡梅林讲定:“如果要我做幕客的话,要按照接待宾客的礼节,不规定时间,自由进出。”胡梅林都答应了他。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座,放言畅谈天下大事,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胡梅林非常高兴。那时总督胡梅林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军队,威名震动东南一带,身穿甲胄的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在地像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而文长作为部下一秀才而对他高傲自得,随心所欲地行事,任意谈论和开玩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正逢捕得一头白鹿,嘱咐文长代作贺表。表章上达,世宗皇帝看了很高兴。因此胡梅林更加看重他,一切奏疏、公文等,都请他代作。然而徐文长最终因为在当时不能伸展抱负,带着对人世的愤恨而去世了。8.【答案】(1)i牵连到ii正确iii诋毁iv用来……的(2)C(3)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4)在这之前,散骑常侍刘劭接受诏命制定法律,还没有完成。卢毓上书论述古今法律的意义,认为法律应该统一,不应有两样,使奸猾的官吏,能够容纳私情。(5)执法要宽以待民;为政要为民谋利;统治者要能容纳不同意见;选拔官员要重才,更要重德。(6)坚持真理(或:坚持原则、明辨是非);心平体正(或:心地公正、大公无私)【解析】(1)i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句子在诗文中的含义。整句说的是当时魏国刚建,战场上逃亡者很多,所以朝廷为了加重对逃亡者的惩处,还要牵连到逃亡者的妻子儿女。句中的“及”的本义是“到”,联系语境,句中义应该是“牵连到”的意思。ii整句话表达了太祖(曹操)对卢毓说法的肯定。由此推知句中的“是”是“正确”的意思。iii“毁誉”一词是个意义相反结构并列的复合词,从它与句后的“进退”相呼应的情况看,句中的“毁”应该是与“誉”词义相反的意思“诋毁”。iv此句表达的是对“才”的作用的看法,由此可推出句中的“所以”是“所用来……”的意思。《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类似用法。(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古今异义)。A项中的“接见”是接触、见面的意思。B项中的“定律”是制定法律的意思。D项中的“选举”是选拔、举荐的意思。这三项和今天的义项明显不同。只有C项中的“于是”和今天的含义相同,都是表承接的连词。大多数双音节的古今异义词,在今天是一个词,在古代其实是两个词。如果按照两个词语去思考,把每个字另行组词,就容易理解它的含义了。(3)本题考查运用语文知识,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断句、排序、判断等。这句话讲了三层意思:卢毓先是自谦地说自己能力不足,不能识别奇异的人才,但自己主持的事情又必须根据名声考察普通人才,所以只能在人才任职以后来检验他的政绩。同时,本句中“既……又……”就表明有两层意思,在它们之间就应断开;另外,连词“但”字表明后面又谈了一层意思,也应该在“但”字之前断开。(4)本题考查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这句话共有5个考点:①先是:在这之前。②定律:制定法律。③就:完成。④上:上书。⑤容情:容纳私情。文言句子的翻译主要考查对句中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确切理解。词语方面:主要集中在具有古今异义特点的词语上。比如上文的“先是”“定律”“就”。另外,有些词语还要明确其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比如“容情”,要能从上下文弄清“容”的是什么“情”。句式方面:判断句、被动句要按照今天的表述方式表达;倒装句要按照今天的习惯调整语序;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内容。此外,固定结构的翻译也要体现其特定的表述方式。(5)本题考查对整合、概括部分或整体的文章思路。(1)要紧密联系卢毓在处理亡人妇白氏问题上的立场“刑之为可,杀之为重”,表明他认为对白氏的处罚过重,这隐含着执法要“宽”的思想。(2)他上表徙民就沃衍,其目的是让百姓离开贫瘠的土地,改善贫困的境况,为百姓谋福利。(3)中的高隆堂以宫室事“切谏”,导致帝“不悦”。卢毓为他求情,劝皇帝容纳这个“狂直”之士,其实是劝谏皇帝容纳不同的意见。(4)中与李丰的一番对话表面是论述“才”与“德”的关系,其实阐明的是在官员选拔中重德甚于重才的观点。(6)本题考查对象特点(人物性格)的概括能力。从文中材料可以看出卢毓在各个方面都能坚持自己的主张,体现出近乎固执的执着性格。而他坚持的内容又是出自公心,站在正义的立场,着眼于国家、百姓的利益,这些体现出他的大公无私的品行。所填写的答案只要扣住“坚持”“公正”即可。建议考生复习时把人物品格方面的术语分类记住。做人方面——正直善良、淳朴厚道、心地仁慈、性格开朗、性情乐观、为人清高、特立独行、表里如一、明辨是非……做学问方面——勤奋刻苦、专心致志、聪明好学、博学多才、谦虚谨慎、知书达礼……做事方面——足智多谋、精明强干、持之以恒、沉着冷静、明察秋毫、随机应变、见多识广、高瞻远瞩、深思熟虑、一丝不苟对待名利——廉洁奉公、处事洒脱、淡泊名利……对待他人——诚实、宽容、热心助人、和衷共济、平易近人、心胸宽广……对待国事——尽心尽责、公而忘私、忍辱负重、廉洁奉公、正直无私、鞠躬尽瘁、身先士卒……对待黑暗现实——坚强不屈、坚贞不屈、嫉恶如仇、愤世嫉俗、豪放不羁、超然物外……对待困难、挫折——坚强乐观、意志坚定、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坚定不移…对待敌人、强权——正义凛然、威武不屈、刚正不阿、舍生取义……以上仅作示例,提供一种归纳思路。【参考译文】卢毓,字子家,涿郡涿人。父亲卢植在当时很有名气。卢毓十岁时成了孤儿,因学识和品行受人称道。当时魏国开始创建,有很多人逃亡,所以加重了对逃亡者的惩处,罪行还要牵连到妻子儿女。有个逃亡者的妻子白氏,刚刚嫁到丈夫家几天,还没和丈夫见面,大理寺上奏要判她极刑。卢毓反驳大理说:“这女子的感情,和丈夫见面接触后才能产生恩爱,成为夫妻后才情意深厚。现在白氏活着有没见到丈夫的悲伤,死后有没成为妻子的痛苦,而官吏却判决她处以死刑,那么那些已和丈夫过了夫妻生活的人,将怎样加重处罚呢?如果认为白氏接受了聘礼,已进到丈夫家门,对她用刑是可以的,但要杀掉她就太重了。”太祖说:“卢毓所持的看法是正确的。”于是就任命他为丞相法曹议令史,后转任西曹议令史。魏国建立后,卢毓任吏部侍郎。文帝登基后,转任黄门侍郎,相继出任济阴相,梁、谯二郡的太守。文帝因为谯郡是他的故乡,所以大量迁徙百姓,充实那里,让他们开垦荒地。可是谯郡土地贫瘠,百姓生活贫困,卢毓怜悯他们,上表请求把百姓迁徙到梁郡那平坦肥沃的地方,因而违背了文帝的心意。于是就降了卢毓的职,派他带领迁徙的百姓,担任睢阳典农校尉。卢毓把心思放在为百姓谋利上,亲自视察,选择肥美的田地,让百姓居住,百姓都信赖他。卢毓升任安平,广平太守,在他任职的地方,都给百姓带来恩惠和教化。青龙二年,卢毓入朝担任侍中。在这之前,散骑常侍刘劭接受诏命制定法律,还没有完成。卢毓上书论述古今法律的意义,认为法律应该统一,不应有两样,使奸猾的官吏,能够容纳私情。等到常侍中高堂隆多次因修建宫殿的事而恳切规劝皇帝时,皇帝很不高兴,卢毓进谏言说:“臣听说君主贤明,臣下就刚直,古代圣明的君王,担心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所以设置让臣下敢于进谏的鼓。亲近的臣子,尽心规劝,这正是臣等不如高堂隆的地方。高堂隆等儒生,有着狂放直爽的名声,陛下应当宽容他。”卢毓在侍中的职位上待了三年,提出了许多辩驳争论的意见。皇帝下诏说:“给人授予官职,量才确定品级,圣明的帝王也感到困难,必须要有好的辅佐大臣,选拔称职的,废弃不称职的。侍中卢毓可以说是经过考核具有功绩,在自己职位上努力不懈的人,任命卢毓为吏部尚书。”皇帝让卢毓自己挑选代替他原来职务的人,说:“能像你这样的人就可以。”于是就推荐了阮武、孙邕,皇帝就任用了孙邕。在这之前,诸葛诞、邓飏等人,名声传扬,有所谓四聪八达的讥讽,皇帝很厌恶他们。当时推举中书郎,皇帝下诏说:“能否得到合适的人,就在卢毓了。挑选举荐人,不要选取有名的,名声,就如同画在地上的饼,不可以吃。”卢毓回答说:“名声不足以招致奇异的人才,但可以得到普通的人才。普通的人才服从教化,仰慕善事,然后才有了名声,不应该厌恶他们。愚臣我既不能识别奇异的人才,主持的事情又是根据名声考察普通人才为职责,只应当在任职以后来检验他的政绩。所以古代先让被选拔的官员奏报执政的情况,再来检验他的实际政绩。现在考察官员的法令,已经废除,而根据人们的诋毁或者赞誉来升降官职,所以真假混杂,虚实难分。”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立刻下诏制定考察官员的制度。卢毓对人的品评和选拔、举荐,先要举出他的性格品性,然后再说到他的才干。黄门李丰曾经问卢毓为什么要这样做,卢毓说:“才干是用来做好事的,所以,有大才的人,做出大的善事,有小才的人,做出小的善事。现在成为有才干的人,却不能做善事,这样的才干,是不能器用的。”李丰等人很佩服他的见解。9.【答案】(1)i贫贱,地位卑下ii赠送(2)iCiiD(3)C(4)我继承祖辈父辈的基业,违抗朝廷,使得大王军队劳顿前来讨伐,按罪行本来就该被杀。(5)D(6)不计前嫌,言之有信,坦诚待人(宽容待人,有同情心)。【解析】(1)i“微”的含义有许多,比如“细小、地位低下、衰落、精深、暗中察访、没有”等。帝当年“微时”依随随州刺史,可见“微”是指当年地位低下的时候。ii“赍”这个词语,课文上已经出现过。如《古诗为焦仲卿妻所作》中的“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赍”是“赠送”的意思。联系本题的语境,可确认答案是“赠送”。(2)i“讲武池”是个地方,“从”是跟随的意思。“从帝幸讲武池”意思是跟随皇帝来到讲武池。ii从语境上看,皇帝已经下令把酒赐给刘鋹,此时刘鋹怀疑酒中有毒,酒在手中而不敢饮,“奉”不可能是奉命、献上的意思,只能考虑通假字:奉,通“捧”。《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有例句:“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3)A项,第一个是“因”“于是就”的意思,是连词,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事。第二个“因”是“通过,由经”的意思,则是介词。句子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B项,第一个“与”是“和”,连词。整个句子是说:我和你没有矛盾。第二个“与”是“赞同”,动词。句子出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C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也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子出自《伶官传序》。所以正确的答案是C。D项,第一个“以”相当于“而”,连词,表示顺接关系。第二个“以”是介词,意思是“凭、靠”。句子出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4)本题考查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翻译的考查,不外乎考查实词、虚词、词法句法和对句子内容的理解。本题翻译的关键点:“祖父”,古今异义,解释为祖辈父輩;“劳”,使……劳顿;“致”,招来;“固”,本来;“诛”,被杀,被动句。(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解题思路是先寻找今天还在使用的词语,然后辨析这个词语的句中意,看其与今义有无区别。A项,“左右”,是指近臣、侍从,现代汉语中是指方位。B项,“中国”在本文中指中原地区,这一义项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和现代所说的中国不同。C项,“以为”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解释也不尽相同。有时是“认为”,有时是“把……当作”,有时是“认为……是”等。联系前文,北汉主说,坚守河东土地,是因为“惧汉室之不血食”,怕汉室无后继烟火,所以帝说“开尔一路以为生”。其意思是网开一面,来作为生路。所以,“以”相当于“而”,意思是“来”,连词;“为”,意思是“作为”,动词。D项,文章说“帝赏其精妙”,“其”是指代上文以珠结为戏龙之状的鞍勒,所以“精妙”和现代说工艺品精妙的“精妙”是一样的。(6)本题考查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对象特点、文章主旨、思想观点。本题是要求概括宋太祖的性格特,涉及文中的三件事,一是宋太祖和遵诲之间的事,从宋太祖对待少时依仗父势、多所凌忽自己的遵诲,先是累迁其官然后是扶起慰之,又窃迎其母,种种举动表现了他作为一代君主“不计前嫌”的宽阔胸怀。二是宋太祖和北汉主之间的事,对北汉主,先是许诺“开尔一路以为生”,然后是“终其世,不以大军北伐”,表现了宋太祖“言而有信”的可贵品质。三是宋太祖和刘鋹之间的事,对待“多置酖毒臣下”的刘鋹。在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怀疑诏赐卮酒有毒时,宋太祖命取鋹酒自饮之,以示酒中无毒,表现了宋太祖推心置腹、坦诚待人的磊落性格。诸如此类,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分析,不难得出答案。【参考译文】遵诲的父亲叫宗本,在汉做官担任随州刺史,皇上在身份低下的时候,曾经前往依随他。遵诲凭借父亲的权势,(对他)多有凌辱和轻慢。曾经一起讨论用兵打仗的事,遵诲理屈词穷,就一甩衣袖起身离去,帝于是就告别宗本离开了。等到皇帝即位,遵诲多次调官,直到任骁武指挥使。有一天,皇上在便殿召见遵诲,遵诲趴在地上请死,皇上命令身边近臣扶起他,安慰他。不久部下军队的士兵有人敲登闻鼓,告他十几件违法的事,遵诲惶恐等待着治罪,皇上说:“我刚赦免罪过,奖赏功劳,难道还想着过去的恶事吗!你可以不要再忧虑了,我将会录用你。”遵诲拜了两拜,感动得流泪。皇上问遵诲母亲在哪里,遵诲说:“母亲在幽州,遭遇灾难而分离了。”皇上于是就让人多多贿赂边境人,私下接来他的母亲,送到遵诲这里,依然大加优赐。到这时皇上因为西蕃接近边境,命令遵诲看管通远军。遵诲曾经派他的表弟刘综前来进贡马匹,等到返回时,皇上解下所穿的真珠盘龙衣,让他送去赏赐给遵诲。皇上曾经通过北汉边境上的间谍告诉北汉主说:“您家与周氏世代为仇,不屈服于他是应该的。如今我大宋朝和你没有矛盾,为什么要因一家一姓的缘故,困死一方之人呢?如果你有志于中原大地,可以率军下太行山与我一决胜负。”北汉主派间谍回复说:“河东土地甲兵不足以抵挡中原的十分之一,守此区区之地,只是怕北汉社稷无人祭祀罢了。”皇上同情他说的这番话,就笑着对间谍说:“替我告诉刘钧,我放他一条生路。”所以,刘钧到死,宋朝都未曾出军向北进攻。壬午时,让南汉主刘鋹担任右千牛卫大将军,安置在员外,封恩赦侯,俸禄之外另外给他五万钱,米麦五十斛。刘鋹体格高大,眉毛眼睛都竖着。天性极其灵巧,有辩才,曾经自己用宝珠在马鞍马笼头上,结成游龙戏珠的形状,来献给皇上。皇上欣赏制作的精妙,给了他一百五十万钱,按其价钱来偿还他。于是告诉身边臣子说:“刘鋹爱好精妙的技艺,习以成性了,如果他能转移到治理国家,哪里会落到灭亡的结局呢!”刘鋹在掌握国政的时候,多次安置毒酒毒死臣下。一天,跟随皇上来到讲武池,随从的官员还没有聚合,刘鋹先到了,皇上下令赐给他一杯酒,刘鋹疑心这杯酒,捧着酒杯流着泪:“我继承祖辈父辈的基业,违抗朝廷,使得大王军队劳顿前来讨伐,按罪行本来就该被杀。您既然以不杀之恩优待我,我愿意做大梁的百姓,看看昌盛的太平之世,而不敢喝下这杯酒。”皇上笑着说:“我对人推心置腹,怎么会有这等事!”下令取来刘鋹的酒亲自喝了它,另外斟酒来赐给鋹,鋹很惭愧,忙叩头谢罪。10.【答案】(1)i通“与”,参与ii逐渐,渐渐(2)iAiiB(3)C(4)金日磾是胡人,起初不通文墨,一向憎恨罗文的作为,趁此将罗文挤得摔在大殿的地上,(罗文)跌倒在地而亡。(5)罗文为人自爱自重,但不善与人争斗;为小人忌恨;皇帝的日渐冷落;金日磾挟私报复。(6)拟人化写法。本文将罗文砚视为人,赋予它人格化特征,借人物传记的写法为砚立传,是一篇别具格的传记。作者以罗文砚方正不阿、才学显赫却遭人嫉恨,最后悲惨而死的遭遇类比自身,寄托了对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以及对受到不公待遇的人才的惋惜和同情,这正是本文的辛酸之情所在。【解析】(1)i本題考查理解词语、句子在诗文中的含义。解答实词义,可联系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如苏辙《黄州快哉亭记》中“而风何与焉”一句,就有“参与”这个义项,课文《殺之战》中“蹇叔之子与师”一句,也有这个义项。解答实词义,还可根据整个句子的大意乃至上下文的联系来推断。ii如淮南王刘安举荐的端紫,与文一起用事。端紫“虽乏文采,而令色尤可喜,以故常在左右(被任用)”,与此相反,罗文却由起初“并用”变得“浸”不被用。明了句子大意,就可推出“逐渐、渐渐”的义项。(2)i本题采用选择题形式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成就”一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有明显差别,这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古今异义这一语法现象的掌握情况。ii“乞骸骨”意为请求使自己的骸骨归葬故乡,即请求回老家安度晚年。(3)本题考查对虚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的辨析和判断。A项的“焉”在“有终焉之意”中用作兼词,相当于“于此”的意思,而在“异焉”中用在句末,相当于语气助词。B项的“因”在“因窟入见”中用作介词,可翻译为“依着、顺着”;在“因不复顾省”中用作连词,可翻译成“于是、就”。C项的“以”在两句中都用作介词,可译为“因为”。D项的“而”字在两句中都是连词用法,在“而四人同心”中表并列关系,在“而令色尤可喜”中表转折关系。(4)本题考查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翻译关键要把握句式特点,落实重要词语。本题包含判断句、省略句两种句式,需要学生进行判断,并在翻译中体现出来。“日磾,胡人”需要翻译成“金日磾是胡人”,“颠仆而卒”的主语需要补充完整,故翻成“(罗文)跌倒在地而亡”。此外,“不知书”“素”“因是”也是重点考查的词语,需要学生进行准确得体地表述。(5)本题考查对原文信息进行筛选与概括的能力。这类考题需要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根据题干要求,细心梳理对象相关的事件,依此进行概括与提炼,导致其最终悲剧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罗文为人自爱自重,但不善与人争斗;为小人忌恨;皇帝的日渐冷落;金日磾挟私报复。(6)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与主旨情感的认知与赏析。这类题目往往在题干中包含有大的考查方向,学生需要仔细辨析题干。本题中“别具一格”是指本文看似为人物传记,其实所写的罗文并不是人,而是砚台。作品把罗文砚视为人,赋予它人格化特征的艺术手法正是它的“别具一格”。文中饱含的“辛酸之情”,是苏轼借罗文砚方正不阿、才学显赫却遭人嫉恨,最后悲惨而死的遭遇类比自身,寄托了对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以及对受到不公待遇的人才的惋惜和同情。【参考译文】罗文,歙县人。性情温润如玉,心思细密令人喜爱,深居乡野自隐才能,有终老山野之意。同乡石工到龙尾山采石,在山洞里发现了罗文,罗文安然地坐在山洞里,石工仔细地审视他,笑着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国家的俊才啊,(你)怎能把自己抛弃在山野呢?”于是与他结交为友,(石工与他)切磋探讨促使罗文成才,(随后)让他跟从一些读书人学习,(罗文)趁此得以和士大夫交游,见到罗文的人都很喜爱并且敬重他。汉武帝正有志于求学,热衷于书札、笔墨之事,用毛颖的后人毛纯做中书舍人。一天毛纯启奏说:“我有幸被您录用得以供您驱使。然而因我愚钝,不能独自担当重任。如今我的同僚们,不仅才能都不高,肚量都不大,又都愚妄奷猾,不足以侍奉在您的身边,希望能够征召我的朋友罗文来帮助您。”汉武帝下令让罗文随计吏入贡。(罗文)在文德殿被汉武帝召见,皇上看着罗文,大为惊奇。让罗文在中书省待命,不久授予罗文中书舍人的职位。此时,墨卿、楮先生,都因为擅长文墨而被宠幸,四人同心同德,意趣相投,相处非常愉快。当时人们称他们为文苑四贵。皇上曾慨叹说:“这四个人,都是国宝啊。”然而(罗文在四人中尤其显得)持重敦厚、节操坚定、品行高洁,(本朝)从二千石到百石的官吏中,都没有比得上罗文的。汉武帝拥有各色人才并任用他们,各种书札公文笔墨之事,都由罗文等人参与。皇上考虑到他的功劳,就把歙县祁门的三百户分封给罗文,号称万石君。罗文为人方正,不可侵犯,然而与人争斗不是罗文所擅长的,(罗文)喜欢与老成持重知书达礼的人交往,(他)常常说:“我与年轻后生相处,往往担心有被污损的危险。”他自重到这般境地,因此小人们大多对他怀有轻蔑痛恨之情。有人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罗文天性贪墨,没有廉洁的美誉。”汉武帝说:“我用罗文掌管笔墨之事,图的是利于治国罢了。罗文虽然贪墨,我原本是了解的,但不这样又如何显现他的才能呢?”从此左右的人不敢再说什么了。元狩年中,汉武帝下令天下举荐贤良方正之人。淮南王刘安推荐端紫,与罗文一起掌管文墨履行职责。端紫虽然缺乏才华,但善谄媚,特别讨人喜欢,因此常常伴随在汉武帝的左右,罗文渐渐不被重用。皇上亲临甘泉,(到)河东祭祀,巡视朔方,端紫往往随奉左右,而罗文留守在长安的宫中。汉武帝出巡归来,见罗文蒙尘垢面,非常怜惜他。罗文借此进言道:“陛下用人,确实如汲黯所说,后来者居上啊。”皇上说:“我并非不挂念你,因为你年纪大,不能稍有变通的缘故啊。”左右侍从听了汉武帝的话,以为皇上心里不再喜欢(罗文),于是不再顾恤省视罗文了。罗文伏地叩拜恳请告老还乡,皇上命令驸马都尉金日磾从旁搀扶起罗文。金日磾是胡人,起初不通文墨,一向憎恨罗文的作为,趁此将罗文挤得摔倒在大殿的地上,(罗文)跌倒在地而亡。皇上深为罗文而忧伤,令宦官将罗文安葬在南山下。11.【答案】(1)i提拔、提升、升任ii停留、驻扎(2)iBiiD(3)C(4)有海盐的收益,每年收入极多,(皇上)下诏听任(他)收八成的盐税,开销(费用、支出)仍然不够。家中财产收入有记录(登记),用出去的(却)不问数目。(5)(1)骁勇善战(勇猛善战)、豪爽平易(不拘小节、身先士卒)(2)轻财好施(6)作者通过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描写荆罕儒。对荆罕儒身先士卒带兵、深人敌境作战以及礼接儒士等事迹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刘钧求杀罕儒者和太祖痛惜不已等叙述侧面表现了荆罕儒的神勇。【解析】(1)i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擢”不太常用,但是考试中的高频词,而且在教材中出现过,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联系课文内容。“擢”在李密《陈情表》中有“过蒙擢拔,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意为提拔。ii“次”不太常用,但是考试中的高频词,而且在教材中出现过,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联系课文内容。“次”在《左传·秦晋崤之战》中有“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意为驻扎、停留。(2)i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这是两个关于实词的词语解释题。用选择题的方式其实是降低了难度。按照“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基本原则,在分析句子的结构特点及整体把握句义的基础上,根据词语所在位置及其与前后词语的搭配关系,准确推断其词性与含义。“束刍”一词,从原句“罕儒令人负束刍径趋太原城”中可以判断,前面的“负”是个动词,所以,“束刍”应该是个名词。“刍”可以让我们联想到“牛吃草反刍”,所以,“刍”应有“粮草”的意思。ii“案兵以退”中的“案”,应该是个动词。从具体语境来看,“领千余骑抵汾州城下,焚其草市,案兵以退”,“案”与“兵”搭配,不可能是“握着”“考查”这两个义项,“安抚”军队也不对,因为文中没有说士兵要造反,所以,句意应是“带领着军队撤退”,最接近的解释就是D项“控制”。(3)本題考查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本题考查对文言文重要虚词的掌握情况。各项采用将本段文句与课内文句相匹配的形式,重在考查由课内词语积累向课外运用迁移的能力。解题时要能准确理解各组中指定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并能准确判断虚词的意思与用法。在答题过程中,可以先考虑虚词的词性,然后根据情况判断意思。具体来看,A项,文中是连词,词义是“于是”,课内句子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因”是介词,词义是“经由,通过”。B项,文中是连词,词义是“来”,课内句子出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是介词,解释为“因为”。C项,文中是结构助词,“的”,课内句子出自韩愈《师说》,解释同前。D项,文中是连词,表修饰,课内句子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也是连词,表转折。答案由此可知。(4)本题考查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翻译时,先要注意特殊句式,如果是倒装句就要调整句序,如果是省略句就要补出必要的省略成分。其次不要忘了落实关键词语的解释。因为高考文言翻译题是采用倒扣分制,只要答题点有遗漏就要扣分。词句翻译中,首先要考虑句式,“诏听”的主语“皇上”和宾语“他”都省略了,要补上。其次是注意关键词,可以自己用笔一一标示出来,比如,“利、岁、诏、听、用、籍”等词语,要解释清楚,还要注意语义表达的连贯,不要疏忽遗漏。(5)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部分或整体的文章内容;概括对象的特点。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首先要注意结合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分析,概括其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由事见人,人物事迹与人物思想性格相照应。其次要特别关注文中评论性的词句,评论性的词句常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往往直接指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合理利用这些词句,可以提高概括的准确性。最后要用恰当的词语把人物的性格特征表述出来。总之,既要注意对内容占有的完整性,又要注意对要点概括的准确性。从本题而言,是根据给定的语句来分析人物性格。要尽量从文本中的不同细节入手概括。比如,第一空可以从“锦袍裹甲据胡床享士”“割羊臂鵬以啖”和“上马麾兵径犯贼锋”不同语句入手,第二空则可以从“得四千余两,尽以与之”入手。其次,在通读文章时,可以找到以下一些概括性的关键词语,如“求骁勇士”“罕儒恃勇轻敌”“刘钧素畏罕儒之勇”“罕儒虽不知书,好礼接儒士”等,可见文章对“罕儒之勇”是浓墨重彩的表现的,而这就是第一空中的答案之一。当然,语句组织上因为有了第二空中的“礼接儒士”作为样例,所以,你的答案也必须是四个字;至于表达是否也需要动宾结构,此处可以不必,有时候这也是需要注意的。答案表述时还要尽量从不同角度概括,比如,作战勇猛、为人豪爽等,不会造成重复答题,就显得更加切实可行。(6)本题考查分析所用材料、方法的作用。具体考查的是对传主荆罕儒这个人物的描写手法的分析。从文中看,作者对荆罕儒的描写主要在②③④三段。第②段中先是用大量笔墨写了荆罕儒的勇猛甚至到轻敌的程度,最后以致于丧命。然后用“刘钓素畏罕儒之勇”“太祖痛惜不已”写了荆罕儒死后敌人的异常反应和皇帝的行为,这些很明显是属于侧面描写了。第③段写了荆罕儒厚待张承业之子张奉珪,第④段写了荆罕儒厚待当时还未考取进士的赵保雍,都可以用文中语句概括为“礼接儒士”,或者自己概括其共同点为不重钱财,乐于助人等等。但因为考查的是“如何描写”,所以回答时一定要抓住“描写方法”这个方面来进行,如果只是从动作、语言等方面来概括,很明显就会遗漏了“刘钧素畏罕儒之勇”“太祖痛惜不已”这几句话,所以,回答的最佳角度就只能是“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了。这就是回答问题的严谨性。在答题中既要有直接对问题的回答,又要有结合文本的具体分析,所以总分结构可以保证答题的完整性,这也是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参考译文】荆罕儒,冀州信都人,年轻时不修德行,和赵凤、张辇一起做盗匪。后晋天福年间,他们相伴来到范阳,投靠燕王赵廷寿,掌管赵延寿的亲兵。开运末年,赵延寿随契丹国君耶律德光攻入汴州,暂时任命荆罕儒为密州刺史。显德初年,后周世宗皇帝大战于高平,杀了不听命令的将领,就寻求骁勇善战的人。通事舍人李延杰推荐了荆罕儒,世宗皇帝使召荆罕儒赶来相见,任命他为都指挥使。会战太原时,(世宗)命荆罕儒率领三千步兵先进入敌境。罕儒下令士兵背负捆好的粮草直接奔赴太原,焚毁太原的东门。(因战功)被提升为大剑直都指挥使。北宋建隆初年,荆罕儒升任郑州防御,以荆罕儒为防御使。荆罕儒自恃勇武轻视敌人,曾经率骑兵深入后晋境内,敌人大多闭城不出,荆罕儒率部掠获很多。这年冬天,荆罕儒又带着一千多骑兵抵达汾州城下,焚毁晋军草场,领军扬长而去。傍晚时荆罕儒率军在京土原扎营,刘钧派大将郝贵超带领一万多兵马来攻打荆罕儒,黎明时到了京土原。荆罕儒派都监、毡毯副使阎彦进分兵抵挡郝贵超。荆罕儒身着锦袍披盔甲坐在胡床上犒赏士兵,正割着羊腿大吃,听说阎彦进所部稍有退却,立即上马率兵径直攻向敌军。多名敌军一起拿戈攒击他,荆罕儒仍然力战不休,亲手杀死十几人,就这样遇害了。刘钧一直害怕荆罕儒的勇武,一直想活捉他,等到听说荆罕儒的死讯,就找出杀死荆罕儒的人,把他们杀掉了。宋太祖为荆罕儒的死痛惜不已,提拔他的儿子荆守勋为西京武德副使,然后追查京土原之战上不拼命作战的人。荆罕儒在泰州时,有海盐收益,每年收入极多,(皇上)下诏准许他收八成的盐税,开销仍然不够。家中财产收入有记录,用出去的(却)不问数目。曾经有供奉官张奉珪出使泰州,自己说是后唐张承业的儿子。荆罕儒说:“我一生只听说张特进的大名,终于有幸认识了他的儿子。”优厚地款待他,送他五十万钱,一千斛大米。荆罕儒不识字,却喜欢礼遇儒士。进士赵保雍科考落榜,游经海陵。荆罕儒问他的打算,赵保雍告诉(他)打算回京城去,还说用丝绸换茶叶有丰厚利润。荆罕儒立马召来管仓库的仆人,叫他打点仓库中丝绸,有四千多两,都给了赵保雍。(荆罕儒)一直想攻下太原,心愿没实现却战败身死,人们都为他感到惋惜。12.【答案】(1)i揭发,批评,弹劾ii和谐,调和(2)iCiiD(3)B(4)晋升和罢退大臣,难道应该像这样的匆忙?曹利用在枢密院对朝廷能尽忠心,是一向不学习不询问、性格固执、不识好坏罢了,此外没有大的过错。(5)李咨在洪州写诗说:鲁公生前没有见到曹被贬官,会抱憾而死去。而实际上鲁公正是为曹利用被贬而抱不平,最终气郁而死的。此处用李咨的庆幸心理和对鲁公的误解与鲁公形成对比,更加反衬出鲁公的宽大心胸和处事公正。(6)鲁简肃家贫无招待亲客的器皿,表现了他的为官清廉;使者准备帮鲁简肃找借口去回复皇上,而鲁简肃坚持要如实禀报,通过对比,突出了鲁简肃的诚实忠信;真宗从此认为鲁简肃奇异,又是从侧面表现了鲁简肃的为官清廉和诚实忠信。【解析】(1)i从本题看,“弹”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而真宗说“恐为御史所弹”,所以“弹”是动词。联系上下文,鲁简肃作为朝中官员,换了服装到酒馆吃酒,本是不应该的,使者都要帮他隐瞒,可见“被弹”,就是被揭发、被弹劾的意思。ii“鲁简肃素与曹襄悼不协这里“协”前面有否定词“不”,“协”应是动词。“协”本有和谐、共同、协助等意思。在这里说“不共同”是不通的。说鲁简肃不与曹襄悼协助或协作,也没有依据。后文说曹襄悼借机会找鲁简肃的过错,使他受到惩罚,可见“协”应该解释为“和谐”。(2)i止,有“停止”“阻止”“只是”“居住”等义项。联系语境看,上文说曹襄悼找鲁简肃的过错,而皇上“密其情”,意思是将实情保密下来,而对鲁简肃的处理是“止从罚俸”,可推知处罚是按轻处置,按照罚俸处理,所以“止”应是“只是”的意思。ii顾,有“但是”“顾忌”“拜访”“回头看”等义项,联系语境看,有人告诉鲁简肃说:“今天有好事。”他当时在家养病,听说后意识到应是关于曹利用的事情,想让女婿前去前往察看,所以“回头看”女婿来告诉,这是合理的。“顾忌”“拜访”则不合语境也不合身份,“但是”表示转折,在文意上也不通。(3)本题考查对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理解和掌握。A项前一个“具”是个通假字,通“俱”,有“全”“都”的意思。《鸿门宴》中有“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之例。后一个“具”,在这里应理解为“准备”的意思,《促织》中有“具资诣问”之例。B项两句中的“而”都是表修饰。C项前一个“盖”,是表示对原因的判断,可理解为“因为”。《游褒禅山记》中有“盖音谬也”一例。后一个“盖”是一个喻体,《项脊轩志》中用来比喻枇杷树的树冠,解释为“车篷”。D项前一个“因”,意思是“趁着”“乘着”,而后一个“因”与“循”近义词,解释为“沿袭”。《过秦论》中有“蒙故业,因遗策”一例。(4)本题考查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应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基本原则,力求达到“信”即忠于原文、字字落实,“达”即语序得当、文意畅通。具体方法可为留、换、增、减、移。翻译这一句子,人名、官名保留,介词结构后置要调整语序。“进退”一词可参照《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再联系上文“果襄悼谪随州”,可知“进退”即是晋升和罢退大臣的意思。“遽”一词,课文已有出现。《秦晋殽之战》中有“遂发命,遽兴姜戎”一句,“遽”意思是立即、匆忙。“尽忠于朝廷”为介词结构后置句,语序要调整过来。“倔强”一词有褒义和贬义之别,这里应作贬义理解,所以译为“固执”。“耳”翻译成“罢了”。(5)本题考查对作者运用材料的意图的理解能力。传记文学在叙写传主的时候,常常会借其他人物来侧面描写传主,或用他人来对比反衬以突出传主的某一方面的品质,或将传主和其他人物类比。诸如此类的写法,都是为写作传主服务的。曹利用极力告发,使得三司使李咨被贬到洪州,想来李咨对曹利用会怨恨至极。当听到曹利用被贬谪随州时,李咨自是暗自庆幸,而得知鲁简肃已经去世,又为鲁简肃没有看到曹利用被贬谪感到遗憾。可事实上,鲁简肃正是为曹利用被贬而抱不平,气郁而死的。这样李咨的庆幸心理和对鲁公的误解就与鲁公形成了对比,就更加反衬出鲁公的宽大心胸和处事公正。学生如对传记文学作品的这种常用手法有所了解和掌握,自会作出完整的答案。(6)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于文章使用手法的作用的分析能力。第一段文字较为简易,内容上不难理解,但答题却需认真审题和仔细答题。答题要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运用了什么手法,一是表现了传主怎样的品德。这样,答题的步骤也就自然明了了: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现了什么品德。首先文章写到鲁简肃家贫无招待亲客的器皿,可见他为官清廉;接着叙述了使者准备帮鲁简肃找借口去回复皇上,使者的这一做法,与鲁简肃的做法恰恰相反,这就形成了对比。通过对比,鲁简肃坚持要如实禀报更显得非同一般,这样就突出了鲁简肃的诚实忠信。最后是真宗对鲁简肃的赞赏,真宗从此认为鲁简肃很奇异,而这种赞赏是在全面了解鲁简肃的家境和忠实的基础上发出的,这又从侧面表现鲁简肃的为官清廉和诚实忠信。答案需写出三种写法,两种品德,分条有序地答题即可。若分析了方法,没有写出品德,或写出了品德,没有分析手法,都属于答题不全面。【参考译文】仁宗在东宫,鲁简肃公担任谕德一职,他的家就在宋门外面,俗称浴堂巷的地方。有一个酒馆在他家旁,名字叫仁和酒,在京师很有名,鲁公常常换上衣服在酒馆里喝酒。一天,真宗急着召见鲁公,使臣到了家门而鲁公不在家。等了一会,鲁公从仁和酒馆回来了,使臣和鲁公商量说:“皇上如果责怪您来迟了,应该假托什么话来对答呢?”鲁公说:“用实际情况告诉吧。”使臣说:“如果这样,那么您一定会获罪的。”鲁公曰:“喝酒,是人之常情,欺骗君主,是作为臣子的大罪。”使臣叹着气离开了。真宗果真询问了使臣,使臣都按照鲁公说的回答。真宗问鲁公说:“是什么原因您私自到酒馆去?”鲁公谢罪说:“我家境贫寒,没有器皿,酒馆里各种器皿准备齐全,客人到了如在家里。恰好我有乡里的亲近的客人从远方来,于是就和他们去喝了酒。”真宗说:“你作为宫中大臣,恐怕会被御史官所揭发。”然而从此也认为鲁公很奇异。”(选自《归田录》)鲁简肃向来和曹襄悼不和谐。天圣年间,借着讨论茶法,曹襄悼极力找鲁简肃的过错,于是(鲁简肃)获了罪。皇上把他的实际情况保密了下来,只是按照罚俸来惩罚他,只有三司使李咨被贬谪到了洪州。等到鲁简肃生病时,有人秘密报告鲁简肃,只是说:“今天有好事情。”鲁公听了这句话,回头看着女婿张昷之说:“这一定是曹利用要离开了。”他让女婿试着前去探查这事,果真是曹襄悼被贬官到随州。鲁简肃说:“还能来得及上殿吗?”张昷之说:“已经派人押出城门了。”鲁公大吃一惊,说:“各位都搞错了,曹利用有什么罪落到这种地步?晋升和罢退大臣,难道应该像这样的匆忙?曹利用在枢密院对朝廷能尽忠心,只是一向不学习不询问、性格固执、不识好坏罢了,此外没有大的过错。”嗟叹惋惜了好长时间。突然觉得气息堵塞,急忙召来医生诊视,医生说:“这是有很不顺心的事情,动了他的气息,脉象已经断了,不可能再活下来了。”这天晚上鲁公死了。李咨在洪州,听说鲁简肃死去,写下诗句说:“空令抱恨归泉壤,不见崇山谪去时。”这是因为他不知道鲁简肃临死时说的那些话。(选自《续笔谈》)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03 13:11:18 页数:37
价格:¥5 大小:103.68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