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训练:社科类文本阅读精练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6

2/26

剩余2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人教版高考语文版块二第一部分社科类文本阅读精练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五小题。①“阐释”,最早指的是探索词句或作品文本的意义,尤其是确立“上帝之言”的意义。到19世纪初,徳国的施莱尔马赫创立《圣经》阐释学,试图建立一种阐释《圣经》和基督教经典的阐释学方法论。在他看来,由于作品与阐释者之间存在距离,阐释的过程总是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误解,所以,尽可能探究文本(尤指《圣经》)的意义而避免误解是阐释学的核心问题,这也导致了对文本的意义的高度自觉。到了19世纪末,狄尔泰将这种《圣经》阐释学进一步推向普遍化和理论化,将阐释确定为“理解人类的精神创造物、探讨整个‘精神科学’的基础”。因此,他反对仅仅对文本作消极的阐释,而主张把阐释学融进历史哲学。他认为历史是人在生活中留下的一系列符号和痕迹,是生命的表现。透过生命的表现,才能跨越时空距离认识历史,从而获得对文本及其作者的真正理解。也就是说,这种生命的表现应该是理解的最终对象。无论施莱尔马赫的《圣经》阐释学,还是狄尔泰的哲学阐释学,都贯穿着明显的客观主义与实证主义精神,即阐释学应该努力帮助读者去把握文本的原意和作者的原意,以克服误解现象的发生,这也是传统阐释学一致的主张。②当历史进入20世纪,西方阐释学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向,出现了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哲学阐释学。③海德格尔吸取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通过经验世界存在的人(即此在)去把握作为本体的存在,把阐释学发展为一种新型的本体论和论证人的存在的方法。他认为,阐释必须采取现象学的方法,即让对象直接呈现在人的意识中,通过内心体验去研究对象在人的意识中直接呈现的经验。一切解释都产生于一种先在的理解,而解释的目的则是达到一种新的理解,使其成为进一步理解的基础。因此,理解不是要把握一个事实,而是要理解一种可能性,理解我们的存在。伽达默尔从海德格尔的阐释学思想出发,把阐释学现象看作是人类的世界经验,通过强调理解的普遍性,确立了阐释学作为一种以理解问题为核心的哲学的独立地位。1960年,伽达默尔巨著《真理与方法》出版,系统推出了他的现代哲学阐释学理论,彻底否定了传统阐释学的客观主义精神,也将阐释学推向了兴盛。他认为,传统的客观主义阐释学的缺陷在于一味迷信文本作者的原意,而没有看到人类理解的历史性。理解总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无论是理解者本人,还是理解的对象文本,都是历史地存在着的,也就是说,都是处于历史的发展演变之中。这种历史性就使得对象文本和阐释主体都具有各自的处于历史演变中的“视界”,因此,理解不是消极地复制文本,而是进行一种创造性的努力。所谓理解就是文本所拥有的过去视界与主体的现在视界的叠合,伽达默尔称之为“视界融合”。这样,人们面对文本所达到的理解就永远只能是文本与主体相互融通的产物。④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现代阐释学内部也存在着分歧。⑤就在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如日中天之际,美国著名文论家赫施于1967年出版了《解释的有效性》一书,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捍卫文本作者原意、张扬客观主义精神的主张。赫施区分了“含义”与“意义”的不同。在他看来,伽达默尔所说的理解的历史性,并不是指文本作者的原初含义发生了变化,而是文本的意义发生了变化。赫施指出,“发生变化的实际并不是文本的含义,而是文本对作者来说的意义”,“文本含义始终未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含义的意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选自季进《论钱锺书与阐述学》)(1)第①段中加点词“距离”的意思是。(2)根据第①段内容,对“阐释学”下定义。(3)关于阐释学的发展,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德国施莱尔马赫创立了阐释学的方法论,奠定了阐释学的基础。B.狄尔泰将阐释学推向了普遍化和理论化,扩大了阐释学的范围。C.海德格尔把阐释学发展为新型的本体论,创新了阐释学的思路。D.伽达默尔确立了阐释学的哲学独立地位,提升了阐释学的价值。(4)调整语序并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下面三个单句组合成一个复句,使之成为第⑤段的结尾句。A.走向了对文本作者原意的否定B.无法正确地解释理解的历史性C.看不到文本含义与意义的区分(5)结合本文相关知识,说说你对宋代理学家陆九渊“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的理解。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二维码与现代生活①近几年,二维码已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如影随形”。二维码是一种按照一定规律分布在平面上(二维方向上)的黑白相间的特定几何图形,是一种用来记录数据信息的条码。它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二维码通过图像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的自动识读,可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这些看似简单的图码一旦与手机结合就能产生奇妙的效果。②首先,现在市场上几乎所有的智能手机都能够通过扫描,以识读二维码。这种功能在户外广告上正得到大量应用。例如,当你走在路上,看到《至暗时刻》的电影海报想一睹为快,了解相关信息时,你只要打开手机扫描功能,扫描一下海报上显示的二维码,就能直接登录到相关预订网站,甚至还可以看到与影片相关的花絮。③其次,当你的手机中储存了特定的二维码时,手机就能瞬间化作“手机钱包”,可轻松自如地为餐饮、购物等消费活动付费。比如你想去电影院购票看《至暗时刻》时,只需将手机打开,在一个特定的机器上扫描,你的观影时间、场次、座位等,都能即时显示,无需纸质票子,因为你的手机上就已经生效了一个“二维码电影票”。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④此外,手机对二维码的应用不仅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为企业和商家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营销平台。这使他们在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和互联网媒体之外拥有另一种营销渠道。他们可以在现有的任何形式的广告中设置二维码,消费者只需扫描,就可以随时随地对产品进行了解。这种了解是全方位的,不是原有的简单户外广告或平面媒体广告可以比拟的,更不是短短的几十秒的广告可以实现的。户外广告受面积的限制,平面媒体受版面的约束,电视广告有经费的考虑,互联网媒体更受时间的局限,而二维码则无此担忧,它拥有极大的信息量,可供人们用手机浏览网页上的所有内容,且不必固定坐在电脑前。而且,原先在手机上编辑网址获取信息的方式,既费时费力,又容易出错,而运用二维码,只要一拍一刷,即可迅速进入网站,可谓“弹指一挥间”。⑤众所周知,每届国务院两会报告总要经过字斟句酌地修改后,才能公之于众。以往,一些人大代表反映,由于报告内容高度凝练,许多事项只能一笔带过,然而很多人希望看到详解,但详加注解又势必拉长报告的篇幅,而采用二维码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困惑。今年两会报告就新增了二维码,扫描它后即可看到一个跳动的页面。它通过时尚的动画视频和图表,对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任务指标完成情况作了形象解读,以更直观的方式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其他公众了解政府的工作概况。⑥比如,在解释我国2017年污染物排放量呈下降趋势时,动画中的天空颜色逐渐由灰变蓝;为了说明广义货币的增幅,动画里出现了一张“存折”;用于表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时则采用了“菜篮子”和“超市购物车”等图样。为了便于人大代表审议文字报告时,与上一年度政府提出的主要任务指标两相对照,二维码里存储的图表使用了32组醒目的对比数据来说明兑现情况。李克强总理曾表示,中国将不遗余力地持续推进政务公开,“公开是惯例,不公开是例外”。果然,今年在他本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使用了二维码,接受了数千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以及中外记者一览无余地“扫码”。⑦总之,二维码作为现代生活发展的一种新的物品标识和新的信息载体标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不过,与国外相比,我国对二维码的运用还存在着基础专利薄弱、标准应用不够广泛等缺陷,它也可能带来其他新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1)第①段加点词语“如影随形”在文中的意思是。(2)纵观全文,二维码与手机结合的奇妙效果具体表现为接收户外广告、、等方面。(3)第④段运用什么手法突出了二维码怎样的特点?(4)下列对文中以两会运用二维码为例的用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意在说明扫码运用的便捷性。B.意在说明扫码运用的直观性。C.意在说明扫码运用的广泛性。D.意在说明扫码运用的公正性。(5)文章结尾提出二维码“也可能带来其他新的问题”,试从某一方面预测问题所在,并简要陈述应对方法。(80字以内)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五小题。①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说成史官文化,或许过于夸大,却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史”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尽管在儒家经典独尊之后,史官的地位逐渐降低,史学的基本功能也有所变化,但记录和传承却始终受到重视。在古代中国,历史记忆的重要正体现在《易经》所说的“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事功上无表现,并不意味着在历史上无意义。历史记载的一个目的,是要使读史者自身能有道德的提升。②回溯往昔,以历史记录和著述的持续和连贯而言,中国可说是世界之最。而对历史的重视,也非比寻常。在“经”的崇高地位被确立以前,“史”是礼法之所从出,也是行为和决策的思想资源。在近代经学被推出历史舞台后,史学又曾一度登上高峰。“五四”后胡适推动整理国故时,甚至以为国故就是中国文化史。直到1940年,对史学不甚满意的林同济仍说,“史学在中国,似乎是注定的百学之王、百政之始”。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③然而,百多年来历史功能和历史内容的改变,带来了很多困惑。在目前矛盾纷呈的社会里,不讲规则的举止风起云涌,思出其位的言行此起彼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分享着“人心不古”的忧患意识;也有不少人习惯了推卸自身的责任,把今日的问题归咎于历史和传统。另一方面,在全社会都强调“有用”的世风激荡之下,“历史有什么用”的外国疑问,也已引进中国;从老百姓到学者,很多人都分享着类似的问题。就像“五四”后许多人既认为传统已“古董化”,又对这“古董”保持着警惕一样,上述三种态度揭示岀社会的群体意识仍处于紧张而无所适从的状态。④实则历史本是一种存在,无所谓有没有用的问题;大部分人质疑的历史,大概就是史学。五十多年之前,史学虽已衰落,还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中国的科学院里,一个学科通常只有一个研究所,而与历史相关的研究所,至少曾有三个。在最近二十多年间,不仅社会科学院里与历史相关的研究所颇有寂寥之感,大学里的历史系也已开始出现“危机”意识。⑤不过,史学从业者生计的转变,甚至史学在社会中地位的转变,都不算什么“危机”。史学的真正危机,在于往昔本身的意义日渐萎缩,导致史学社会角色的转变,即其已淡出时人行为和决策的基础思想资源了。⑥群体的“我”,从来是立体的,不仅有四面八方,并贯穿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而史学曾是一门可以通过判定过去的“对错”以解释现在的学问,其解释并为社会所接受,影响着群体的行为。当其不能像以前一样对当下的社会问题给出答案、为将来的前行提供方向,或者不被需要答案和方向的社会所期待时,它就只能接受一个相对边缘的位置,扮演着字面意义的“守先待后”角色,在含英咀华中待叩而鸣。⑦很多时候,危机也意味着因危而生的机遇。在一个纷乱的社会中,多元与断裂实较亲近,都不那么一脉相承。面临变化急剧的时代,文化认同的意义被重新唤起。当自然和社会现象日趋复杂,而科学家的答案又过于辩证(例如说严寒即是气候变暖的表征)时,大众又开始寻找不一样的答案。已经有好些年了,坊间卖得最好的,据说仍是历史类的书籍(却多非专业史家看重之书)。在“历史知识”已部分被改变的同时,中国和中国人的往昔,又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一项中心议题。对史学而言,这一新来的关注是福是祸,也只有让历史来证明了。⑧亨廷顿(S.P.Huntington)曾论及一个现象:当非西方国家在追求以富强为标志的“现代化”时,它们竞相往西方寻求成功的秘诀;而在这些国家达到相当程度的“现代化”后,又转而声称是其本土文化——而不是从西方寻来的秘诀——促进了它们的成功。他进而推论:国家的富强可能导致本土文化的复兴。近年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国学热”的同步,似可支持他的推论。⑨但文化复兴的前提,是文化并未断裂。至少要有少数君子,能够多识前言往行,以守先待后。另一种颇不乐观的可能是:当中国逐步实现长期追求的“富强”目标,因而出现传统文化复兴的需求时,包括“专家”在内的国人,对传统文化实已相当隔膜。近年“国学”方面的种种创新型表述(包括言和行),似也印证着这一可能性。⑩面对这样的状态,史学究竟何去何从?(节选自罗志田《守先待后——史学在中国》)(1)第⑤段所强调的史学“往昔本身的意义”具体表现为:(1)(2)(2)第⑥⑨两段反复提到的“守先待后”其实暗示了全篇之旨,它的具体含义是(3)第⑧段提到亨廷顿“曾论及一个现象”的作用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4)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史官文化的集中体现,其地位远在经学之上。B.作为“经”的崇高地位被确立的重要标志是儒家经典被确立为独尊思想。C.中国史学的发展前景是危机与机遇同在,关键取决于传统文化是否断裂。D.近年关于“国学”的种种创新型表述,体现出对传统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5)文章最后提出了“面对这样的状态,史学究竟何去何从”的现实困惑。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试就当今史学家如何应对这一现实困惑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大数据:智慧城市的智慧引擎①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向智慧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同时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整体发展。而由城市数字化到城市智慧化,关键是要实现对数字信息的智慧处理,其核心是引入了大数据处理技术,这必将成为智慧城市的新引擎。②从智慧城市的体系结构来看,由于智慧城市的基础在于互联网技术,因此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和互联网的体系结构相类似,也可分为四层,分别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应用层。智慧城市相对于之前数字城市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了智慧的处理,因此也可以认为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升级版。③感知层是智慧城市体系对现实世界进行感知、识别和信息采集的基础性物理网络,海量的数据在感知层产生。以视频监控为例,北京目前用于视频监控的摄像头有50万个,一个摄像头一个小时的数据量就是几G,每天北京市的视频采集数据量在3PB左右,而一个中等城市每年视频监控产生的数据在300PB左右,这些摄像头实时回传的信息,海量数据对数据存储、并发处理的要求是近乎苛刻的。同时,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不单是智慧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对IT投资的一种保护,否则非但不能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还将为海量数据所累。图:智慧城市的大数据处理应用④从上图可以看出,大量各种类型的数据进入数据库,经过组织、分析、决策之后,将最后的处理结果提供给决策者供参考,形成了完整的大数据处理流程。如在智慧交通领域,目前已经实现了通过对交通流量的监测,从而动态调节红绿灯的间隔时间,实现缓解拥堵的目的,此外还可以为司机提供优化的行车路线,避开拥堵路段。由此可见,面对智慧城市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大数据技术将是必然的选择。⑤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而大数据就像血液一样遍布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生活等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城市管理正在从“经验治理”转向“科学治理”。⑥大数据为智慧城市的各个领域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在城市规划方面,通过对城市地理、气象等自然信息和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人文社会信息的挖掘,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强化城市管理服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在交通管理方面,通过对道路交通信息的实时挖掘,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并快速响应突发状况,为城市交通的良性运转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安防与防灾领域,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可以及时发现人为或自然灾害、恐怖事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网络與情监控方面,大数据也为城市提供了智慧支持。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⑦大数据是智慧城市各个领域都能够实现“智慧化”的关键性支撑技术,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大数据。建设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范式和新战略。大产业布局和规划,直到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方式,都将在大数据支撑下走向“智慧化”,大数据成为智慧城市的智慧引擎。(1)第①段加点词“新引擎”的含义是。(2)分析作者认为“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升级版”的依据。(3)文中插图的作用是。(4)下列对文意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数据处理技术能提高人们对海量数据的运用效率,提升数据的价值。B.数据海量的增长迫使大数据对数据存储、并发处理的要求苛刻到极点。C.数据的爆发式增长客观上要求城市在智慧化建设中走向“科学治理”。D.大数据为城市从“数字化”走向“智慧化”提供强大决策和技术保障。(5)文章第⑥段说“网络舆情监控方面,大数据也为城市提供了智慧支持”。请根据全文内容,推断“大数据”是如何在网络舆情监控方面为城市提供智慧支持的?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①电影《流浪地球》大年初一上映,不出意料地占领了春节档票房和话题的榜首。这部被称为中国硬科幻开山之作的电影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刘慈欣始终探索着汉语表达宇宙、时空、技术的可能性,尝试用科幻抒发当代中国人特有的豪迈和悲悯。②有评论家说得颇有见地:刘慈欣的文字体现着“轻与重”之间的巨大张力。他的轻往往来自,他的重则往往来自对贫瘠中国的体认和觉醒。③一方面,作为阿瑟·克拉克的仰慕者,刘慈欣一再追忆着《2001:太空漫游》曾带给他的灵魂震撼,希望自己也能追随偶像,引领读者去仰望星空,探索感受宇宙那如水晶般坚硬、纯粹、透明的空灵之美。另一方面,作为一名长年生活在基层的火电厂工程师,他对中国的贫穷和落后有着深刻的体验,明白在这片土地上,“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出出空灵思想与沉重肉身之间量子纠缠式的戏剧。④比如在《中国太阳》里,水娃从赤贫的故乡走向大城市,从摩天大楼外的“蜘蛛人”变成“人造太阳”上的镜面清洁员,最终,与霍金的对话激发了他对宇宙的向往。个体的思想蜕变,寓意着古老农耕民族的觉醒,也隐伏着“轻”与“重”之间的对立统一。人类情感在冰冷宇宙中得以释放温度,卑小的个体与壮阔的时空实现了联结。【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⑤而最能体现刘慈欣对“重量”感受的,莫过于《流浪地球》。⑥尽管地球赋予了我们对诸多事物的重量感,但当它被想象成无尽星海中的一颗小小行星时,自身却缺少重量感。正是安置在亚洲和美洲大陆的一万两千台行星发动机,让母星59万亿亿吨的质量有了可感性。鲜明的重量感显然能瞬间锲入读者的意识深处。而滔天巨浪漫过城市的废墟,洪水退潮时从摩天大楼的残骸中倾斜而下的道道瀑布,穿越小行星带时流星不断撞击造成的漫天尘埃经年不散……这只是一百代人类将要经历的连番劫难的序章。显然,这个关于“逃逸”的故事以不断“叠印”沉重感为乐事。刘慈欣说,在为命运一点点加速直到它逃出死亡的引力前,我们必先付出沉重的代价。【2】⑦其实,面对命运的“重量”,中国人早就有向星际求索的表达欲望了。⑧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被拖入了西方主导的民族大竞争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渐成公理。连番的挫败催生了文化革新的诉求,国人对科幻小说的兴趣也从此而来。光绪二十八年,梁启超主张通过小说改造民众,包括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在内的科幻小说成为备受青睐的类型之一。光绪二十九年,23岁的周树人为他的科幻译作《月界旅行》写下一篇序言:“作为一种渴望不断进步的生物,人类通过不懈的奋进,努力摆脱着自然的奴役,逐步走向更高的自由”。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中国人历经磨难才赢回世界的几分尊重,中国科幻也几经沉浮才终于在新千年里结出硕果。当对“怪力乱神”无感的理论家们寻找着能让人类彼此和谐共处的新思想时,来自山西娘子关的工程师刘慈欣却只想提醒:思考一下灭顶之灾降临时人类该如何逃生吧!【3】⑨在华夏文学长河中,伟大而浪漫的心灵虽然一次次奏响过生命的律动,创造了众多不朽的篇章,但如何用汉语去表现科学革命之后的时空之广袤、探索之艰辛、定律之奧妙、技术之恢弘,抒发现代中国人的豪迈和悲悯,则是一个多世纪前才出现的全新任务。刘慈欣的写作,正代表了中国作家在尝试承担这一使命时的某种可能性。在这个充满挫折和挑战的过程中,他至少为汉语文学贡献了生猛、奇崛、壮阔的意象,勇毅、果决、进取的气质,崇高、悲怆、庄重的语调,而所有这些共同塑造了他的文学语言质地。【4】⑩是的,太阳完了,太阳系完了,可是,地球还没完。我们要用笨重可笑、破破烂烂的设备,拖拽着遍体鳞伤的母星,逃向新的家园。请不要问为什么,这就是生存意志的最后表达。(本文有删改)(1)根据上下文,在第②段横线上仿写一个短语。他的轻往往来自。(2)下面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文中,位置合理的一项是这种对生存的焦虑、对进化的执着以及对科学的崇拜,正是近现代中国核心命题在星际尺度上的再表达。A.【1】B.【2】C.【3】D.【4】(3)下面对文中材料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以《流浪地球》上映的轰动开头引起读者兴趣,引出本文讨论的话题。B.第④段举《中国太阳》的例子是为了后文《流浪地球》的重要性作铺垫。C.第⑧段举梁启超等人的例子来构成近代中国科幻探索的实证,确有必要。D.文章末段以一种文艺抒情的笔调,再次强化了《流浪地球》的情感共鸣点。(4)第⑤一⑨段论述层层推进,请加以分析。(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有人认为刘慈欣以一已之力为中国科幻文学打开了新局面,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五小题。形而上仰望——人文学家说火星登陆美国“勇气”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这是人类首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宇宙间星际直播,举世瞩目。因为4亿公里的造访实在太远,因为迁徙火星的构想实在太玄,因为直播中的话语听得已经太熟,就在“勇气”号机器人在红土地上打盹的时候,我们支楞起耳朵,认真地开始倾听人文学家们的,心对星的声音。最远的叩问记者:此次登陆火星的一大使命,为了寻找生命的痕迹,如此巨大的投入去证实一个几近无望的假想,有意义吗?胡守钓(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科学的意义并非都是立竿见影。阿基米德定义圆锥曲线时,纯粹是为了“有趣”,直到几百年后,开普勒以此为蓝本推导出奠定宇宙学基础的“三定律”,人们才认识到它的价值。最初都可能源于一个假想,甚至一种游戏。记者:毕竟几百年后还是“用”上了,那么远的火星,也许永远也“用”不上。胡守钧:人类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不断地探求未知。探求未知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我从哪来?我到哪去?在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答案,人便将追问的目光投向浩淼的太空。记者:你是说,探测太空,是人类以另一种方式追问生命?胡守钧:关于生命的思考与追问,是一切文化的最初起源,也是终极命题。天文学的“鼻祖”是占星术,主要目的就是预测命运、占卜生死。而万物之中只存在于人类的丧葬仪式,实际上寄托着“人对去路的着迷”。现代科学的触角延展了许多,基因技术是寻求微观的生命解释,太空探测是寻找宏观的生命解答。人类一次次地,以各种途径在追问着——我从哪来?我到哪去?从这个意义上说,登陆火星寻找生命,是人类有史以来离地球最远的一次生命叩问。是对生命大不敬吴晓明(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恕我直言,这是人类理性又一次没有实际内容的、形式上的扩张。不可否认,自启蒙运动以来,人类依靠理性取得了很多建树,它体现在现代文明遍及每一个角落。但任何一种形式的理性都有衰退期,就像中国古代的科举。人类理性进展到二十世纪之后,鲜有建设性的成绩,更多的是量的扩张。记者:库恩的说法,我们正处在“科学大革命”后的“做作业”阶段。吴晓明:“作业”做到现在,人类把粒子越分越小,在太空里越走越远,但正如怀特所说:“对越来越少的东西知道得越来越多”,却恰恰遗忘了最紧迫的东西——对自身的了解,对人文的关怀。记者:这次登陆火星,不就是为了解答生命起源,为人类寻找未来新家园吗?吴晓明:人完全可以在地球上生活得很好,为什么要远赴火星?家是与之熟悉、有亲切感归宿感的所处。理性主义往往导致虚无,两次世界大战、核竞赛、伊拉克战争,都与理性主义有必然联系。理性孕育了奇迹般的物质文明,也让人被“连根拔起,无家可归”。没有根的文明是脆弱的,这就像坐在飞机上与坐在树墩子上,哪一个让你更踏实?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记者:你是说现代文明有游离生命本义的倾向?吴晓明:当水被分解为氢和氧后,它已经不再是生命之源了。我感觉人类正处在“这样一个”绝对的科学主义、无批判的实证主义阶段,这是对生命的大不敬。我希望这个必然过程能够更短些,人类应该有更文明、更人性、更美好的生活方式。________,________江晓原(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探测火星,寻找生命的痕迹,我认为不是什么人类哲学思考的冲动,而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实到人类移民搬家的问题。记者:大规模移民火星,有这种可能吗?江晓原: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遥远。移民火星比移民没有大气层的月球操作性强多了,火星的大气虽然稀薄,但完全可以改造啊。我想人类移民火星,也就三五百年的事。记者:人类在地球上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大动干戈移民火星?江晓原:地球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能源压力,至多再撑一万年。更不可测的危险是小行星对地球的冲撞,说不定几百年后就发生了。未雨绸缪,当然要准备好将来人类的家园。记者:你的意思,科学研究最终目的都很现实,且不管实现的距离有多远?江晓原:我举个例子,有的国家正资助科学家秘密研究一项计划,要把太阳系里最大的行星——木星拆掉,做成一个巨大的金属球壳,把太阳和地球都包在里面,这样人类就有了近乎取之不尽的太阳能。需要多少人工?什么时候才能实现?我无从回答。这听起来是不是比移民火星更天方夜谭?但这确实事关人类的生死存亡,而不仅仅是满足科学家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更不是哲学命题的叩问。(1)第一段访谈中“立竿见影”的意思是。(2)在第一段访谈中,胡守钧为什么要提及占星术和人类的丧葬仪式?(3)在第二段访谈中,记者的提问有哪些技巧?(4)请为第三段访谈拟一个小标题。(5)面对同样的火星登陆问题,三位人文学家为什么态度会如此大相径庭?1.阅读下文,完成下题。常人欣赏文艺的形式(节选)宗白华①一切所谓典型的文艺都下意识地有几分适合于一般人,所谓“俗人”或“常人”的文艺欣赏的形式和要求。我们研究常人欣赏文艺的心理形态绝不含有看轻它的意味。反过来说,我们还正想从这里去了解世界第一流典型文艺的特点和构造。但这人间第一流的文艺纵然是同时通俗,构成它们的普遍性和人间性,然而光是这个绝不能使它们成为第一流;它们必同时含藏着层最深的意义与境界,以待千古的真正的知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每个伟大文人和艺术都不免这孤寂的感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②所谓“常人”,是指那天真朴素,没有受过艺术教育与理论,却也没有文艺上任何主义及学说的成见的普通人。他们是古今一切文艺的最广大的读者和观众。文艺创作家往往虽看不起他们,但他自己的作品能传播与保存还靠这无名的大众。常人的朴素的宇宙观是一切宇宙观的基础,常人的艺术观也是一切艺术观的基本形式。常人的艺术观并不就等于儿童的艺术观。因为儿童中有所谓“神童”,他的艺术禀赋却在一般常人之上,像莫扎特之于音乐。而常人则不限于任何年龄。常人的芑术观也并不就等于所谓“平民的”。因为在社会的及教育的各阶级中都有艺术鉴赏上的“常人”。但常人的立场又不就等于“外行”,它只是一种天真的,自然的,朴质的,健康的,并不一定浅薄的对于文艺鉴赏的口味与态度。③常人在艺术欣赏的“形式”和“对象”方面都表示一种特殊的立场与范围,这是值得注意的。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常人在形式方面是“不反省地”“无批评地”,这就是说他在欣赏时不了解不注意一件艺术品之为艺术的特殊性。他偏向于艺术所表现的内容,境界与故事,生命的事迹,而不甚了解那创造的表现的“形式”。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个秘密”。至于常人所欣赏的对象的范围,则爱好那文艺中表现他们切身体验的生活范围以内的事物,或是他生活所迫切感到的缺陷与希求追想的幻境。对于常人,“艺术真是人生的表现和人生的憧憬”。④所以常人真能了解及爱好的艺术,是那接触到他生活体验范围以内的生命表现,倒不在乎时代的今和古。古人的小说只要它所描写的生活情调与我们相近,就不嫌其古。今人的小说如果所描写的太新太奇而没有抓住我们生活的体验内容,就会不为一般人所了解与欢迎。至于艺术“形式”方面、技术方面的艺术价值则根本不为常人所注意与了解。他们的兴趣与感动都在活泼强烈的生命表现,尤其是切近自己生命内容的。常人对于他的现实世界以及他的艺术世界的关系表现为以下三特点:(一)常人眼中的一切都是具有生命的,一切是动,是变化,是同我们一样的生命。(二)常人相信艺术中所表现的物象也是具有同样的生命。不唯宗教信徒相信神像是代表神灵,一般人也相信大艺术家能创造生命。各国古代都有关于画家、雕塑家的神话,相信他们的作品能代表真生命,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往往成为民众信仰中真实的人格。(三)常人尤爱以“人性”附与万物。诗人,小孩,初民,这些十足的常人都相信“花能解语”“西风是在树林间叹息”。⑤一言以蔽之,对于常人,艺术是“真实的摹写”,是“生命的表现”。而着重点尤在“真实”,在“生命”,并不在摹写与表现。技术在他是门外汉,“形式”在他更是微妙不可把握的神秘,至多也是心知其美而口不能言。他所能把握、所能感受刺激引起兴奋的是那活泼的真实的丰富的生命的表现。他们虚心地期待着接受着这“感动”,以安慰自己的生命,充实自己的生命。至于这“生命的表现”是如何地经过艺术家的匠心而完成的,借着如何微妙的形式而表现出来,这不是他所注意,也不是他所能了解的。他是笔直地穿过那艺术的形式——艺术家的匠心——而虚怀地接受那里面的生命表现。这生命的表现动摇他,刺激他,使他悲,使他喜,使他共鸣,使他陶醉。这是对于他的生命有关,这是他的真实,他的真理。能满足这要求的艺术是好的艺术。不符合他这真理的艺术,就引起他的惊异,而认为不满。常人的艺术心理也是矛盾的。他要求现实,但同时也要求“奇迹”,憧憬于幻景。他不仅是要求一幅山水,可以供他的卧游,他更幻想着诡奇的神话的境界。中国通俗文学如《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都在写实的故事中掺杂些神话与奇迹在里面。这正符合常人的文艺欣赏的形式。歌德也曾说过:“平凡的要和那不可能的很美丽地交织着。”⑥总而言之,常人要求的文学艺术是写实的,是反映生活的体验与憧憬的。然而这个“现实”却须笼罩在幻想的诡奇的神光中。(选自《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版,有删改)(1)第①段中加点词“这孤寂的感觉”在文中是指。(2)第②段详细列举“常人”与其他几种人的区别,对其写作意图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明重视“常人”文艺鉴赏口味的理由。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B.证明“常人”在文艺欣赏方面有天然的倾向。C.对本文的论述对象“常人”做一个科学界定。D.说明“常人”的文艺欣赏口味与他人迥然不同。(3)概述“常人”对于艺术形式的看法。(4)下列推断与这篇文章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A.常人要求一件艺术品,在形式结构上要简单、明晰。B.艺术的形式不能流于完全的写实。C.中国最好的小说,其内容都是最丰富的、最热闹、最紧张的人生描写。D.山水画与抒情诗也能获得“常人”的欣赏。(5)简析本文的写作思路。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六小题。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节选)朱光潜①人像物质一样有惰性,要想他动,也必须有动力。人的动力就是他自己的意志力。意志力愈强,动愈容易成功;意志力愈弱,动愈容易失败。不过人和一般物质有一个重要的区别:一般物质的动都是被动,使它动的动力是外来的;人的动有时可以是主动,使他动的意志力是自生自发自给自足的。在物的方面,动不能自动地随抵抗力增加而增加;在人的方面,意志力可以自动地随抵抗力之增加而増加,所以物质永远是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而人可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物的动必终为抵抗力所阻止,而人的动可以不为抵抗力所阻止。②照这样看,人之所以为人,就在能不为抵抗力所屈服。我们如果要测量一个人有多少人性,最好的标准就是他对于抵抗力所拿出的抵抗力。我说“可以”不说“必定”,因为世间大多数人仍是惰性大于意志力,欢喜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抵抗力稍大,他就要缴械投降。惰性是我们的仇敌,要克服惰性,我们必须动员坚强的意志力,不怕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走通了,抵抗力就算被征服,要做的事也就算成功。举一个极简单的例子。在冬天早晨,你睡在热被窝你很舒适,心里虽知道这应该是起床的时候而你总舍不得起来。你不起来,是顺着惰性,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但是最大抵抗力的征服,你的企图成功了。③这是一个琐屑的事例,其实世间一切事情都可以如此看。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之所以能有伟大成就,大半都靠极坚强的意志力,肯向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例如孔子,他是当时一个大学者,门徒很多,如果他贪图个人舒适,大可以坐在曲阜过他安静的学者生活。但是他东奔西走,席不暇暖,在陈绝过粮,在匡遇过生命的危险,他那副栖栖惶惶的样子颇受当时隐者的嗤笑。他为什么要这样呢?就因为他有改革世界的抱负,非达到理想,他不肯罢休。《论语》长沮桀溺章足以见出他的心事。长沮桀溺看天下无道,就退隐躬耕,是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孔子看天下无道,就牺牲一切要拼命去改革它,是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他说得很干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④这是比较显著的例子。其实我们涉身处世,随时随地都横着两条路径,一是抵抗力最低的,一是抵抗力最大的。比如当学生,不死心塌地去做学问,只敷衍功课,混分数文凭;毕业后不拿出本领去替社会服务,只奔走巴结,夤缘幸进,以不才而在高位;做事时又不把事当事,只一味因循苟且,敷衍公事,甚至于贪污淫逸,遇钱即抓,不管它来路正当不正当——这都是放弃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而走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这种心理如充类至尽,就可以逐渐使一个人堕落。我曾穷究目前中国社会腐败的根源,以为一切都由于懒。懒,所以因循苟且,做事不认真;懒,所以贪小便宜,以不正当的方法解决个人的生计;懒,所以随俗浮沉,一味圆滑,不敢为正义公道奋斗;懒,所以遇引诱即堕落,个人生活无纪律,社会生活无秩序。知识阶级懒,所以文化学术无进展;官吏懒,所以政治不上轨道;一般人都懒,所以整个社会都“吊儿郎当”暮气沉沉。懒是百恶之源,也就是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如果要改造中国社会,第一件心理的破坏工作是除懒,第一件心理的建设工作是提倡奋斗精神。⑤生命就是一种奋斗,不能奋斗,就失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能奋斗,则世间很少有不能征服的困难。能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是人的特点。一个人的生命之强弱,以能否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为准。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也是如此。⑥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过许多波折,从先秦到现在,没有哪一个时代我们不遇到很严重的内忧,也没有哪一个时代我们和邻近的民族挣扎,我们爬起来蹶倒,蹶倒了又爬起,如此者已不知若干次。从这简单的史实看,我们民族的生命力确是很强旺,它经过不断地奋斗才维持住它的生存权。这一点祖传的力量是值得我们尊重的。⑦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于今我们的时代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了,孟子所说的种种磨折,我们正在亲领身受。我希望每个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们,要明白我们的责任,本着大无畏的精神,不顾一切困难,向前迈进。(1)第①段中加点词“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在文中是指。(2)第①段对人和一般物质加以区别,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证明了人意志力愈弱,行动也就愈容易失败。B.说明物质动是来自外力,而人动则是主动的。C.运用类比来帮助读者理解人的意志力的特点。D.为不为抵抗力所屈服是人性的看法提供依据。(3)本文举例的特点是什么?请简要评析。(4)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②段在第①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文章的总观点。B.第③段正反对比,论证了实现理想需要坚强的意志力。C.第④段对存在的堕落腐败现状作层层推进地深入分析。D.第⑤⑥段总结并补充了上文,使观点更加全面。(5)联系全文,说说我们要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的原因是什么。(6)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一人为例,谈谈你对文中孟子的话的理解。屈原苏轼苏武毛泽东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五小题。上海的豫园与内园陈从周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①豫园与内园皆在上海旧城区城隍庙的前后,为上海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旧园林。上海市文化局与文物管理委员会十分重视这个名园,除加以管理外,并逐步进行了修整,给人口密度最多的地区以很好的绿化环境,作为广大人民游憩的地方,充分发挥了该园的作用。近年来我参与此项工作,遂将所见,介绍于后:②一、豫园是明代四川布政使上海人潘允端为侍奉他的父亲——明嘉靖间尚书潘恩所筑,取“豫悦老亲”的意思,名为豫园。从明朱厚熜(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开始兴建,到朱翊钧(神宗)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完成,前后花了十八年工夫,占地七十余亩,为当时江南有数的名园(潘宅在园东安仁街梧桐路一带,规模甲上海,其宅内五老峰之一,今在延安中路旧严宅内)。十七世纪中叶,潘氏后裔衰落,园林渐形荒废。清弘历(高宗)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该地人士集资购得是园一部分,重行整理。当时该园前面已在清玄烨(圣祖)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筑有“内园”,二园在位置上所在不同,就以东西园相呼,豫园在西,遂名西园了。清道光间,豫园因年久失修,当时地方官曾通令由各同业公所分管,作为议事之所,计二十一个行业各处一区,自行修葺。曼宁(宣宗)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鸦片战争时,英兵侵入上海,盘踞城隍庙五日,园林遭受破坏。其后奕詝(文宗)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英法军队又侵入城隍庙,造成更大的破坏。清末园西一带又辟为市肆,园之本身益形缩小,如今附近几条马路如凝晖路、船舫路、九狮亭等,皆因旧时凝晖阁、船舫厅、九狮亭而得名的。③豫园今虽已被分隔,然所存整体,尚能追湖其大部分,上海市的新规划,将来是要将它合并起来的。今日所见豫园是当年东北隅的一部分,其布局以大假山为主,其下凿池构亭,桥分高下。隔水建阁,贯以花廊,而支流弯转,折入东部,复绕以山石水阁,因此山水皆有聚有散,主次分明,循地形而安排,犹是明代造园的一些好方法。④萃秀堂是大假山区的主要建筑物,位于山的东麓,系面山而筑。山积土累黄石而成。出叠山家张南阳之手,为江南现存最大黄石山。山路泉流纡曲,有引人入胜之感。自萃秀堂绕花廊,入山路,有明祝枝山所书“溪山清赏”的石刻,可见其地境界之美。达巅有平台,坐此四望,全园景物坐拥而得。其旁有小亭,旧时浦江片帆呈现槛前,故名望江亭。山麓临池又建一亭,倒影可鉴。隔池为仰山堂,系二层楼阁,外观形制颇多变化,横卧波面,倒影清晰。水自此分流,西北入山间,谷有瀑注池中。向东过水榭绕万花楼下,虽狭长清流,然其上隔以花墙,水复自月门中穿过,望去觉深远不知其终。两旁古树秀石,阴翳蔽日,意境幽极。银杏及广玉兰扶疏接叶,银杏大可合抱,似为明代旧物。大假山以雄伟见长,水池以开朗取胜,而此小流又以深静颉颃前二者了。在设计时尤为可取的,是利用清流与复廊二者的联系,而以水榭作为过渡,砖框漏窗的分隔与透视,顿使空间扩大,层次加多,不因地小而无可安排。⑤小溪东向至点春堂前又渐广(原在点春堂前西南角建有洋楼,1958年拆除,重新布置)。“凤舞鸾鸣”为三面临水之阁,与堂相对。其前则为和煦堂,东面依墙,奇峰突兀,池水潆洄,有泉瀑如注。山巅为快阁,据此东部尽头西眺,大假山又移至槛前了。山下绕以花墙,墙内筑静宜轩。坐轩中,漏窗之外的景物隐约可见,而自外内望又似隔院楼台,莫穷其尽。点春堂弯沿曲廊,可导至情话室,其旁为井亭与学圃。学圃亦踞山而筑,山下有洞可通。点春堂,在清奕詝(文宗)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上海人民起义时,小刀会领袖刘丽川等解放上海县城达十七个月,即于此设立指挥所,因此也是人民革命的重要遗迹。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⑥二、内园原称东园,建于清玄烨(圣祖)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占地仅二亩,而亭台花木,池沼水石,颇为修整,在江南小型园林中,还是保存较好的。晴雪堂为该园主要建筑物,面对假山,山后及左右环以层楼,为此园之主要特色,有延清楼、观涛楼等。耸翠亭出小山之上,其下绕以龙墙与疏筠奇石。出小门为九狮池,一泓澄碧,倒影亭台,坐池边游廊,望修竹游鱼,环境幽绝。此池面积至小,但水自龙墙下洞曲流出,仍无局促之感。从池旁曲廊折回晴雪堂。观涛楼原可眺黄浦江烟波,因此而定名,今则为市肆诸屋所蔽,故仅存其名了。⑦清代造园,难免在小范围中贪多,亭台楼阁,妄加拼凑,致缺少自然之感,布局似欠开朗。内园显然受此影响,与豫园之大刀阔斧的手笔,自有轩轾。然此园如九狮亭附近一部分,尚曲折有致,晴雪堂前空间较广,不失为好的设计。⑧总之,二园在布局上有所差异,但局部地方如假山的堆砌,建筑物的零乱无计划,以及庸俗的增修,都是清末叶各行业擅自修理所造成的后果。今后在修复工作中,还是要留心旧日规模,去芜存菁,复原旧观才是。⑨其他如大荷池、九曲桥、得月楼、环龙桥、玉玲珑湖石、九狮亭遗址等,均属豫园所有,今皆在市肆之中,故不述及。(作者按:在1958年的兴修中,玉玲珑湖石及九狮亭、得月楼等皆复原,并在中部开凿了大池。)(选自《文物参考资料》)(1)根据上下文推测第⑦段中加点词“轩轾”在文中的意思是。(2)下列表述或推断,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豫园”和“内园”的称呼源自此二者地理位置的不同。B.豫园现存的整体布局,仍能充分体现明代造园循地形而安排的特点。C.清代因为园西一代辟为市肆,故在小范围里贪多,令内园显得局促。D.豫园是当时江南著名的私人园林,它的主人是明嘉靖尚书潘恩。(3)比较明清两代在造园上的差异。(4)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是什么?(5)文中第④⑤两段都是写豫园风景,但行文思路各有特色。请任选一段作具体分析。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论文人钱锺书①文人是可嘉奖的,因为他虚心,知道上进,并不拿身份,并不安本分。真的,文人对于自己,有时比旁人对于他还看得轻贱;他只恨自己是个文人;并且不惜费话、费力、费时、费纸来证明他不愿意做文人;不满意做文人。在这个年头儿;这还算不得识时务的俊杰么?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②所谓文人也者,照理应该指一切投稿、著书、写文章的人。但是,在事实上,文人一个名词的应用只限于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之类的作者;古人所谓词章家,“无用文人”“一为文人,便无足观”的就是。至于不事虚文、精通实学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专家,尽管也洋洋洒洒发表着大文章,断不屑以无用文人自居——虽然还够不上武人的资格。不以文人自居呢,也许出于自知之明;因为白纸上写黑字,未必就算得文章。讲到有用,大概可分两种。第一种是废物利用,譬如牛粪可当柴烧,又像陶侃所谓竹头木屑皆有用。第二种是必需日用,譬如我们对于牙刷毛厕之类,大有王子猷看竹,“不可一日无此君”之想。天下事物用途如此众多,偏有文人们还顶着无用的徽号,看了竹头木屑牙刷毛厕,自叹不如,你说可怜不可怜?对于有用人物,我们不妨也给与一个名目,以便跟文人分别。譬如说,称他们为“用人”。“用人”二字,是“有用人物”的缩写,恰对得过文人两字。这样简洁浑成的名词,不该让老妈子小丫头包车夫们专有。并且,这个名词还有两个妤处。第一,它充满了革命化的平等精神,专家顾问跟听差仆役们顶了一个头衔,站在一条线上。第二,它不违背中国全盘西化的原则:美国有位总统听说自称为国民公仆,就是大家使唤得的用人;罗马教皇自谦为奴才的奴才或用人的用人;法国大革命时,党人都赶着用人叫“哥哥”;总统者君也,教皇者父也,哥哥者兄也,在欧美大国都跟用人连带称呼,中国当然效法。③用人瞧不起文人,自古已然,并非今天朝报的新闻。例如《汉高祖本纪》载帝不好文学,《陆贾列传》更借高祖自己的话来说明云:“乃公马上得天下,安事诗书?”直捷痛快,名言至理,不愧是开国皇帝的圣旨。从古到今反对文学的人,千言万语,归根还不过是这两句话,“居马上”云云,在抗战时期读来,更觉得亲切有味。柏拉图《理想国》排斥诗人文人,哪有这样斩截雄壮的口气?陈石遗先生诗说:“工于语言者,于法老不贵;颐指气使人,安能为词费?”所以汉高祖能够实做其皇帝,而柏拉图空抱了一部建国方略,一部建国大纲,只能梦想着“哲人为王”,来过他的政治瘾。照此看来,不但文人是贱骨头,不配飞黄腾达,就是那些反对文学的名流,也似乎文章做得太长,议论发得太多,不像个话少官高的气概。柏拉图富有诗情,汉高祖会发时兴,吟过大风歌,他们两位尚且鄙弃词章,更何怪那些俗得健全的灵长动物。高地耶在《奇人志》里曾说,商人财主,当害奇病,名曰诗症,病原如是:财主偶尔打开儿子的书桌抽屉,看见一堆写满了字的白纸,既非簿记,又非账目,每行第一字大写,末一字不到底;细加研究,知是诗稿,因此怒冲脑顶,气破胸脯,深恨家门不幸,出此不肖逆子,神经顿呈变态。其实此症不但来源奇特,并且富有传染性;每到这个年头儿,竟能跟夏天的霍乱、冬天的感冒同样流行。药方呢,听说也有一个:把古今中外诗文集部付之一炬,化灰吞服。据云只要如法炮制,自然胸中气消,眼中钉拔,而且从此国强民泰,政治修明,武运昌盛!所以古罗马教宗土兜铃在象教论里主张若要大道光明,极乐世界实现,非铲除文学不可。至于当代名人与此相同的宏论,则早已在销行极广的各种大刊物上发表,人人熟读,不必赘述。④文学必须毁灭,而文人却不妨奖励——奖励他们不要做文人。朴伯(蒲柏)出口成章,白居易生识之无,此类不可救药的先天文人毕竟是少数。至于一般文人,老实说,对于文学并不爱好,并无擅长。他们弄文学,仿佛旧小说里的良家女子做娼妓,据说是出于不甚得已,无可奈何。只要有机会让他们跳出火坑,此等可造之才无不废书投笔,改行从良。文学是倒霉晦气的事业,出息最少,邻近着饥寒,附带了疾病。我们只听说有文丐;像理丐,工丐,法丐,商巧等名目是从来没有的。至极傻笨的人,若非无路可走,断不肯弄什么诗歌小说。因此不仅旁人鄙夷文学和文学家,就是文人自己也填满了自卑心结,对于文学,全然缺乏信仰和爱敬。譬如十足文人的杨雄在《法言》里就说:“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可见他宁做壮丁,不做文人。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⑤陆克哈替他岳父作传,记司各德(司各特)自恨只能为大伟人记载武功,而自己不能够也轰轰烈烈做番功业。嚣俄(雨果)记童时一诗里,也有同感。此等人尚且怨命,侮做文人,何况其他。因此,我们看见一个特殊现象:一切学者无不威风凛凛,神气活现,对于自己所学专门科目,带吹带唱,具有十二分信念;只有文人们怀着鬼胎,赔了笑脸,抱愧无穷,就使偶尔吹牛,谈谈“国难文学”“宣传武器”等等,也好像水浸湮的皮鼓,敲擂不响。歌德不做爱国诗歌,遭人唾骂,因在《语录》里大发牢骚,说不是军士,未到前线,怎能坐在书房里呐喊做战歌。现代的文人比歌德能干多了;在善造英雄的时势底下,能谈战争,能作政论,再不然,能自任导师,劝告民众。这样多才多艺的人,是不该在文学里埋没的,也不会在文学里埋没的,只要有机会让他们交换,他们可以立刻拋弃文艺,别干营生。在白郎宁的理想世界里,面包师会做诗,杀猪屠户能绘画;在我们的理想世界里,文艺无人过问,诗人改而烤面包,画家变而杀猪——假使有比屠户和面包师更名利双收的有用职业;当然愈加配合脾胃。⑥雪莱在《诗的辩护》里说文人是人类的立法者,卞莱尔在《英雄崇拜论》里说文人算得上英雄。现在的文人有点不同;他们只想做英雄,希望变成立法者或其他。竟说是英雄或立法者,不免夸大狂;想做立法者和英雄呢;那就是有志上进了。有志上进是该嘉奖的。有志上进;表示对于现实地位的不满足和羞耻。知耻近乎勇。勇是该鼓励的,何况在这个时期?⑦要而言之:我们应当毁灭文学而奖励文人——奖励他们不做文人,不干文学。(1)第③段中画线句是指(2)第①段中说“文人是可嘉奖的”,第④段中说“文人却不妨奖励”,这两句话的意蕴是否相同?(3)第⑤段中写司各德的自恨、嚣俄的同感、歌德的牢骚,与前文引用的目的有何不同?(4)本文语言特色鲜明,请具体分析。(5)文本列举大量文学史上的名人,请任选一人作简要介绍。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答案1.【答案】(1)阐释者在文本理解(认识)上与文本原意的差距(2)阐释学是为了克服文本阅读中误解现象的发生,努力(尽可能)帮助读者去把握(探究)文本的原意和作者的原意的理论。(3)A(4)如果(只要)看不到文本含义与意义的区分,就无法正确地解释理解的历史性,从而(最终)走向了对文本作者原意的否定。(5)“我注六经”就是尽量客观地理解文本的原意,“六经注我”就是阅读者利用经典的话来解释自己的思想,体现阅读的创造性努力。在踏踏实实的文献研究方面,“我注六经”更值得推崇,而在自成一家方面应该是“六经注我”更让人有启发。或:“我注六经”,指阅读者尽量客观地、历史地理解文本与作者的本意(原意),这是严谨、科学的文献研究态度;“六经注我”,指阅读者不拘泥于文本的原意,对原著引申、发挥而有新发现、新解释,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这是立足于发展创新的研究方法或精神。【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其基本要点是把这个词语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特别注意不要改变词语的词性。“距离”在这里是名词,它的意思是,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相隔,也比喻两者间的差距。在文中,“距离”是用其比喻义。与狄尔泰强调理解作者的原意,要“跨越时空距离”理解生命的表现不同,此处,施莱尔马赫则是强调阐释者在文本理解上与文本原意的差距。(2)本题考查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规律。下定义就是要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其技巧是先确定事物的类别(即属概念),再写好其本质属性和特征。比如,人是一种动物,文字是一种符号。而这里的“阐释学”明显是一种学术理论。至于其属性特征,则可依据文章第①段的内容来概括,尤其是段末作者对“阐释学”的目的和基本主张的总结性表述。(3)本题考查运用语文知识,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排序、补充、判断等。A项词语理解错误。原文是“试图创立”,实际没有真正创立方法论。而且从传统阐释学到现代阐释学,阐释的方法随着理论的不断革新而发生变化。(4)本题考查运用语文知识,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排序、补充、判断等。首先确定这几句话与前文的关系。很明显,从话题的一致性看,应该是C项与前文衔接最好。而且,C项应该是从反面来进一步论证赫施关于“含义”与“意义”的不同的阐述。关联词最好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如果”“假如”等。而A、B项都是对假设结果的分析,从逻辑和表述看,都应该是先B项后A项,A项是最终的结果和作者议论的目的。(5)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答题要点是:首先明确理学家陆九渊“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这两个词语的不同含义,然后,结合文章的相关阐释学知识,来解释“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之间的不同,指出其不同的学术价值和思维特点。2.【答案】(1)二维码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不可或缺/密切相关(2)变成“手机钱包”或者化作手机钱包;创造营销平台或者创造营销渠道(3)对比手法。突出二维码信息量更大、更便捷等优势。(4)D(5)二维码有可能被“李代桃僵”。若贸然扫描,恐会落入圈套。因此,除非官方的或者熟悉的二维码,陌生的应慎重扫描,尤其涉及支付类的更是要核实收款人是否正确后才可扫描。【解析】(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本题考查的是词语语境义指向,既需要关注上下文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更需要把比喻义还原。“如影随形”这个成语本义是指影子好像老是跟着身体一样,比喻两个事物关系密切或两个人关系密切不能分离。在这道题中,应该先把“影子”“身体”这两个比喻的本体找对,分别是“二维码”与“现实生活”,之后再答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可或缺(密切相关)。(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概括能力。题干中的“纵观全文”这四个字已经告诉我们,答题时不可以只拘泥于局部,必须放眼全文。另外,请注意出题者给的提示“接收户外广告”。这其实也是一个限制,暗示我们回答的短语也应该是一个结构类似的动宾式短语。(3)本题考查点有两个,一个是对说明方法知识性的知晓;另一个是归纳能力。第④段原文中有这样的语句:“这种了解是全方位的,不是原有的简单户外广告或平面媒体广告可以比拟的,更不是短短的几十秒的广告可以实现的。”这实际上就是拿二维码和传统类型的广告在作对比。另外,题干中“突出了二维码怎样的特点”,这则要求在答题时要把二维码的比较性优势罗列出来。从“而二维码则无此担忧,它拥有极大的信息量,可供人们用手机浏览网页上的所有内容”这句话可以归纳出二维码信息量更大的优势;从“只要一拍一刷,即可迅速进入网站”这句话可以归纳出二维码更加便捷的优势。(4)本题考查对文章事例作用的分析与理解。由于设置四个选项中有一个与文章的内容不致,所以要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段落范围进行一一比照和判断。题干中的“用意”应该是“意向;意图”的意思,那就要从“目的性”去考虑,其中A项中的“便捷性”、B项中的“直观性”和C项中的“广泛性”在文中均有对应的内容,但是D项中的“公正性”在文中是找不到对应点的。(5)本题考查的是在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自己的思辨力和对社会的关注程度。其中,“预测”要求放开眼光,不拘束于材料所举出的问题,而是要有所拓展;“某一方面”要求不要面面俱到,而是明确列出一个问题即可;而“应对方法”则要求提出的方法必须是具体可行且可信的。3.【答案】(1)(1)史学曾是礼法确立的现实依据。(“礼法之所从出”)(2)史学曾是人们行为和决策的思想资源。(2)中国史学具有坚守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既要能为后人传播历史知识,也要能提升人们的道德素养,更要能为当今时代的人们提供行为和决策的基础思想资源。(3)提出国家的富强可能导致本土文化的复兴的观点,进而印证中国史学在当今急剧变化的时代也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4)B(5)这一现实困惑是当逐步走向富强的中国需要传统文化的复兴时,包括“专家”在内的国人对传统文化却已相当隔膜的现实矛盾的必然反映。作为当今史学家应该有别于其他的一般“专家”,对推动史学的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其中重要的责任是深入地研究历史、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帮助国人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传统,使历史成为提升人们思想道德的有用教材,使历史真正成为现代经济社会中人们日常行为与决策的思想基础的源泉。【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从上下文的关系看,本题所涉及的第⑤段与第②段相呼应,在揭示史学“往昔本身的意义”时,第⑤段只从反面陈述的角度,强调了今天的史学已发生了社会角色的转变,即已淡出时人行为和决策的基础思想资源,由此可知史学往昔的意义之一表现为曾是人们行为和决策的思想资源,但真正完整的内容概括则在第②段的正面陈述中,即强调“‘史’是礼法之所从出,也是行为和决策的思想资源”这句话中。所以在概括局部语段的内容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中的相关句、段,特别是从相关的中心句或过渡句中找到有效暗示,以增强解題的准确性和完整性。(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理解,事实上也考查了对文章主旨的整体把握。根据文章出处的提示,本文核心论题是探讨史学在中国独有的“守先待后”的文化意义。文中反复提到“守先待后”,也正是作者着力阐述的中心主旨所在,“守”是对过去的一种坚守与传承,“待”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与发展,而至于要坚守什么和展望什么,则要通过整体把握本文的内容来概括。从全文看,作者所要强调的是,历代史学无论经过怎样的时代发展变迁,都无法改变其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历史地位,它对当今时代的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正是“守先待后”的具体含义所在。(3)本题考查对文章运用材料作用的分析。实质上考查的是对论据与观点关系的把握。从第⑧段看,亨廷顿在描述现象的基础上,明确推断出“国家的富强可能导致本土文化的复兴”这一结论,这是分析作者运用这一材料来展开论述的依据所在,而本段真正要论述的观点却落在第⑦段的中心句即“危机也意味着因危而生的机遇”上。所以解答此类题目时,既要准确理解论据材料的内容,更要明确它所指向的观点,要特别关注有关段落的中心句。(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由于设置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与文章的内容相一致,所以要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段落范围进行一一比照和判断。其中A项与第①段所说的“儒家经典独尊之后,史官的地位逐渐降低”的事实不符;B项则是对第①段内容的合理推断;C项与第⑨段强调的“文化复兴的前提,是文化并未断裂”相出入,属于移花接木式的错误;D项则与第⑨段中作者对近年来人们在国学方面的种种创新型表述所持的否定态度相矛盾。(5)本题考查对文中所指定的问题进行合理探究并形成自己的建议或见解。解答本题时,要在全面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作者在文章结尾所提出的现实问题,进行合理分析与推断,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作者在文章结尾呼唤“至少要有少数君子,能够多识前言往行,以守先待后”,特别指出了包括“专家”在内的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隔膜。所以本题特别要求从史学家的解读角度出发,就如何应对这一现实困惑来提出合理建议。答案的要点包括归因分析和对策探讨两个方面,这样可以使“建议”做到“事出有因”,以增强针对性和可行性。4.【答案】(1)推动城市发展、实现智慧化的关键性支撑技术(或动力)(2)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和互联网的体系结构相类似,在感知层和数字城市一样都能获取大量数字信息,但智慧城市要实现对数字信息进行智慧处理,功能明显优于数字城市。(3)运用图表直观地说明大数据处理应用流程,为下文举例说明和进一步阐释“大数据技术是智慧城市中产生的海量数据的必然选择”提供清晰明了、简洁有力的依据(4)B(5)示例:在网络舆情监控方面,通过网络关键词搜索,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抓取及语义智能分析,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为客户全面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能提高舆情分析的及时性、全面性全面掌握社情民意,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应对网络突发的公共事件,打击违法犯罪。【解析】(1)本题考查对词语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般要求根据词语所在的特定语境,推断其引申义、修辞义(如比喻、反语等)、临时义和指代义等。本题偏重于理解词语在段落中特定的比喻义。根据上下文,尤其是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述,可从第⑦段的第一句话中迅速提炼出“新引擎”的含义。(2)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整合与概括(或对相关信息的筛选)。根据题意,“升级版”一词包含对原版与新版的比照,必然涉及对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异同的比较,且最终要落在不同点上。对本题的解答既要写出两者之间的相似点,又要突出两者最大的区别,即后者优于前者的原因所在。(3)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本题考查对图表(非连续文本)内容的理解及其在文中的作用分析。解题时首先要从图题、图示的结构流程及文字说明等方面整体把握图表内容,并能用简要的文字加以概括,即完成图文转换;再结合上下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文中插入图表对阐释相关问题的作用。本题的答案要点包括揭示图表特有的直观、具体、形象等特点及其为下文阐释观点所起到的依据、参照作用。要注意的是,不能只是笼统地写出“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作铺垫”等。(4)本题考查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解题时,要求根据选项所涉及的内容范围进行一一比照和推断。如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答案B项涉及对文中第③段内容的分析理解,文中只强调了“近乎苛刻”,选项的表述则偏于绝对。其他选项,如A项对应第③段、C项对应第⑤段、D对应第⑥⑦两段,均是对文意的准确理解与合理推断。(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推断。推断题一般要求根据题目设置的特定问题或观点,结合文中有关内容,通过合理联想、想象,进行必要的分析、阐述与推论。本题要求根据文中所提供的观点,运用相关论据材料,对大数据是如何在网络舆情监控方面发挥作用的进行补充性阐释。解题时,可以参照本段对大数据在交通、安防和防灾等领域如何发挥“决策支持”作用的论述,着重分析大数据在舆情控制方面如何获取、组织信息进而分析信息和形成决策的。5.【答案】(1)对空灵宇宙的仰望和探索(对话)(2)C(3)B(4)先从《流浪地球》中对于人类命运“重量”以及为命运的“逃逸”所付出的代价谈起,自然引出早期国人对星际求索表达的欲望。再通过先人在这方面所做的具体努力,表明刘慈欣的成果是水到渠成的使然。接着与理论家的思考比较,突出刘慈欣的表达更切中生存实际,富有悲悯情怀。最后,更进一步褒奖了刘慈欣在文学层面的贡献。这几段论述由点及面,由历史到现实,层次清晰。(5)同意:刘慈欣始终探索着以汉语表达宇宙、时空、技术的可能性,尝试用科幻抒发当代中国人特有的豪迈和悲悯。他贡献了由生猛、奇崛、壮阔的意象,勇毅、果决、进取的气质和崇高、悲怆、庄重的语调共同构成的文学语言质地。在刘慈欣之前,我们还缺少类似这样的本土科幻作品,也缺少一定的影响力。不同意:鸦片战争后,近代国人已经开始了对科幻的探索和写作。刘慈欣的作品不过是一种中国科幻在当代的“再表达”。而且除了他之外,也有很多国人走在创作、推广、译介中国科幻的道路上。刘慈欣获得当前的关注度,也与当代读者们的阅读取向日益多元化有关。【解析】(1)仿句训练并不是全新的题型,它早在之前的高考试题中就曾出现过,只不过在近几年模拟卷中出现得不多而已。2004年上海高考现代文阅读的第二大题“我看舞蹈之美”中就出现了这样一道试题:“用以下例句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不能用文中句子)。例句:当斗牛士的乐曲响起时,那狂热的西班牙舞步,便是催人上阵的鼓点,我们激动、昂奋,仿佛一场决斗就在眼前。当_____,那_____,便是_____,仿佛_____。”因此,设计这道题的目的就是拾遗补漏。至于仿例句的要求不外是两个,一是“形”,要求从句式、修辞角度着眼,写出“形”与例句相同的句子来,字数和结构必须和例句一致;二是“神”,要求对语段进行仔细分析品味,揣摩出例句中所蕴含的意义并使之连贯。(2)本题是语句复位题,考查缀句成文的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属于常见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最主要的是看表述是否合理,也就是看句子之间的关系要符合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至于具体到这道题目,可以先看所给的这句话,抽出其中的几个关键词:一是“焦虑”;二是“崇拜”;三是“中国核心命题”。然后再找与之相符合的段落内容,便很容易找到是文章的第⑧段。因此答案是C项。(3)B项错在没有理解作者为什么写《中国太阳》。作者写《中国太阳》,目的是上承第③段,为了通过水娃这个例子说明我们这个民族并不鲜见那“一出出空灵思想与沉重肉身之间量子纠缠式的戏剧”,只不过水娃是一个成功者的代表罢了。(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本题考查层层推进的论证方式。近年来,对议论文文本内在逻辑思路考查的题目逐渐已经固化为基本的题型。做这类题目,我们必须领悟文本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出文本的层次。一旦层次划分妥当,厘清其间的逻辑思路也就不是难事了。需要留心的是,议论文为了增强文章说服力,往往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这种方式使文章各部分之间连接紧密,它的内容呈现是逐层深入式的。(5)这是一道开放题,考查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同时也是考查思维的迁移能力,有一定的深度不管同意与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6.【答案】(1)科学研究能马上看到效果(或迅速得到收获)(2)占星术是天文学的“鼻祖”,而丧葬仪式寄托着“人对去路的着迷”。胡守钧回顾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这两种预测未来的古老文化现象,(再联系现代科学研究的本质)以此证明“关于生命的思考与追问,是一切文化的最初起源,也是终极命题”的观点,从而推导出他对于此次登陆火星寻找生命的理解——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离地球最远的一次生命叩问。(3)①引用经典的理论说法,引导访谈者进一步深入阐述观点。②带有质疑性质的提问(或反问),转换话题,同时促使访谈者能直接阐述其观点看法。③在概括访谈者的观点的基础上追问(承上启下),明确进一步谈论的方向。④记者在巧妙的设问中始终把握着访谈的话题指向。(4)未雨绸缪无关哲学(或移民火星未雨绸缪)(5)态度不同是因为他们对火星登陆的性质判定不同:第一位:中立态度,因为火星登陆的性质是追问生命、探求未知。第二位:反对火星登陆,因为火星登陆的性质是理性的形式扩张,将会导致虚无的后果。第三位:赞成火星登陆,因为火星登陆的性质是科学研究,关乎人类存亡,必须未雨绸缪。【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立竿见影”是一个常用词语,但是有比喻意味,所以在解释时要注意还原到文中具体的语境中。比如,“立竿”就是“进行科学研究”,很多同学可能会遗漏。还有,“马上”“迅速”“很快”等副词也是必须要强调的。(2)本题考查分析所用材料的作用。首先要明确“占星术”和“人类的丧葬仪式”这两个材料的作用,都是要证明本段中的观点句。所以,先要找到段首的观点句。其次就是“占星术”和“人类的丧葬仪式”这两个的古老文化现象要和登陆火星寻找生命的访谈目的关联上。这样答题思维才完整全面。(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写作手法。题干中“记者的提问技巧”,貌似有些远离同学的阅读理解常规思路,但是,却很能考查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对于“技巧”的把握,其实可以将其转换成“用了什么提问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的问题。这样,对于记者的三个提问的分析也就能迎刃而解了。当然,最好能把“引用”“反问”等相关术语也转换成对“提问技巧”的理解,这也是一种表达能力的体现。(4)本题考查整合、概括部分或整体的文章内容。概括时要注意先看看前两则标题——“最远的叩问”“是对生命大不敬”,然后归纳它们的共同都是对登陆火星的性质判断。然后要找到文中观点性的词句,如记者反复问到的“移民火星”,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各部分内容进行提炼,要能完整体现所有的内容,还要注意前后两句之间要有关联。如“移民火星,未雨绸缪”,后句就是对前句的性质判断如“未雨绸缪,无关哲学”就是同时进行肯定判断和排除错误认识。所以,不能写“探测火星,寻找生命”之类的,没有观点,也没有意义,而且与前两个标题也不合拍。(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各部分间的关系。答题时,应先分别阐明三位人文学家各自的态度是什么,再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态度。日常生活中,态度的不同一般应该是与访谈者的身份、地位、经历、教育背景、利害关系等有关。但是,在阅读中,还应依据文本信息,这就要联系文本中访谈者的观点来分析。一般来说,对同一件事的认识不同,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事件本身的性质判断差异。这就是我们写作时为什么一般要先写“是什么”的原因。7.【答案】(1)对自己艺术作品中最深的意义与境界无人理解而感到的孤独寂寞(2)D(3)(1)不了解也不关注形式本身;(2)不在乎艺术形式技术方面的价值;(3)不喜欢太新奇的艺术形式。(4)D(5)作者先提出研究常人欣赏文艺的心理形态的写作目的,然后把“常人”与几种易混淆的人加以区分,给“常人”的概念以明确的界定,接着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常人”的文艺欣赏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述,最后加以总结。内容上层层深入,结构上呈现层进式的特点。【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词语的理解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具体的,要能从文中寻找与之相关的语句,并准确理解其中的关联性。考查“孤寂的感觉”在文中的指代内容,相关语句是它前面“它们必同时含藏着一层最深的意义与境界,以待千古的真正的知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由此可知,这种孤寂感是由无法找到真正的艺术知己而引起的,是一种对自己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最深意义与境界无人能理解而感到的孤独寂寞。(2)本题考查对词句段在文中作用的分析能力。从本段内容看,A、B、D三项的说法都能从文中找到直接的证据。A项和文中的常人“没有文艺上任何主义及学说的成见的普通人。他们是古今一切文艺的最广大的读者和观众。文艺创作家往往虽看不起他们,但他自己的作品能传播与保存还靠这无名的大众”相符合。B项和文中的“一种天真的,自然的,朴质的,健康的,并不一定浅薄的对于文艺鉴赏的口味与态度”相符合。D项的说法只是对第二段部分内容的概括,但不是作者写作的最终意图。C项虽然没有明确的说法,但它反映的是作者为破除读者的误解而对“常人”的内涵和外延做的一个科学定义,体现了作者在论证上缜密严谨的科学态度。(3)本题考查文中信息的筛选与整合。题目要求的是从“艺术形式”角度进行概括。因此,要重点寻找文中与艺术形式有关的内容要点。这些内容散见于文章第③④段,第(1)点体现在原文第③段,比如“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常人在形式方面是‘不反省地’‘无批评地’,这就是说他在欣赏时不了解不注意一件艺术品之为艺术的特殊性……而不甚了解那创造的表现的‘形式’”等句子中。文中所引歌德的句子对此作了佐证。第(2)点体现在第④段中的“他们的兴趣与感动都在活泼强烈的生命表现,尤其是切近自己生命内容的”。对这些信息进行删繁就简的语言处理之后,得到的就是本题的答案。(4)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探究的能力。判断一个推断性的论断是否合理,关键是要找准推断的依据。这个依据通常就是文章的主要观点:常人要求的文学艺术是写实的,反映生活的体验与憧憬的。然而这个“现实”却又是须笼罩在幻想的诡奇的神光中。也就是说,既要运用写实手法,又要意境充满神奇活力。A项的说法符合“写实”的要求,B项的说法符合“这个‘现实’却又是须笼罩在幻想的诡奇的神光中”的要点,C项的说法既有人生的“写实”,又有最丰富的、最热闹、最紧张的“诡奇”要点,符合文中的说法。D项所提到的山水画与抒情诗采用写意的手法,缺少写实,内容表达上含蓄蕴藉,缺少对活泼强烈的生命的直接表现,尤其是缺乏切近“常人”生命内容,因而不会受到“常人”的欣赏。(5)从作者的行文思路上看,第①段交代本文的写作缘由,第②段是对“常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明确界定,第③段是从形式方面对“常人”的文艺欣赏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述,第④⑤段是从内容方面对“常人”的文艺欣赏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述,第⑥段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思路分析包括:(1)各层次内容的简要概括;(2)层次内容之间逻辑联系的说明,即内容上有什么关系,结构上有什么特点。8.【答案】(1)用自己的意志力主动去面对并战胜最大的阻力而前进(2)D(3)由浅入深,从日常起床的小事,到孔子的伟大事业,从设身处事,学生,知识阶层,官员,再到国家民族的传统精神。正反结合,不想起床和起床,孔子的进取和长沮桀溺隐退,现实的堕落腐败的现状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不断奋斗。典型举例和一般举例相结合,有点有面。最后结合孟子的话,例证法与引证法相结合。逻辑性强,有说服力。(4)D(5)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是测量一个人具有人性的最好的标准。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才能成就事业,实现生意义和价值。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才能改造中国社会的堕落和腐败现状。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是我们要继承发扬的民族的传统精神。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6)孟子的话关键有这样几点:有大任降身,能苦心忍性,终至增益其所不能。比如苏武,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渴了吃雪,饿了掘鼠食,甚至就嚼食羊皮袄。可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历经十九年,须发尽白,最终归汉。所受折磨,非人世所堪;其忠心,彪炳千秋。孟子所说的话,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苏武确实是具备了,做到了!【解析】(1)此题考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的能力。这类考题,需要根据组成词语的语素,或组成短语的词语,在语境中明确语素或词语的内涵,将其按照词语或短语的结构组合起来。首先,来看“抵抗力”一词。从上文看是指对物质施加的外力,而对人而言,人有意志力,“意志力可以自动地随抵抗力之增加而增加”,可见“抵抗力”也指人的意志力可以战胜的外部阻力。其次是看“路径”一词。“物质永远是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可见“路径”一词是指物质运动的方向。而“走”即是运动,对人而言就是前进。人不同于物质,有自发自给自足的意志力,可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也就是用自己的意志力主动去面对并克服最大的外部阻力而前进。(2)本题考查分析词、所用材料、方法的作用的能力,分析文章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能力。A项把人和物质对照区别,目的是为了突出人是主动的,人有意志力,人可以面对最大的外部阻力加以克服。虽然上文说了“意志力愈强,动愈容易成功;意志力愈弱,动愈容易失败”,但接着用“不过”作了转折,说人不同于物质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而是可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所以无法证明“意志力愈弱,动愈容易失败”的观点。B项原文说“人的动有时可以是主动”,而本句则说“人动则是主动的”,丢掉了“有时可以”的限制,其判断排除了人有时是被动的,就武断了,不客观了,所以本项是不正确的。C项人和物质是通过对比加以区别的,而非类比。类比需要由两个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性质的对象构成。所以本项不正确。D项第②段在第①段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结论,参照“照这样看”的过渡句,考虑到第①段和第②段开头两句的关系,本项的分析是正确的。(3)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本题考查分析所用材料、方法的作用的能力,评析文章所运用的材料、方法的逻辑性的能力。议论文免不了使用举例论证法,例证法是文章中提出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如果举例较多,就涉及到例证的组织问题。按照时间、地域行业等角度来组织是可以的。为了论证深入,例证则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性,比如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一般到特殊,由正到反或由反到正,等等。本文第③段和第④段开头分别写“这是一个琐屑的事例”“这是比较显著的例子”,可见其举例由浅入深,由小及大。这是正面的典型举例。第④段列举学生学习到官员为官,又从反面现象列举,这是一般举例。第⑤段上升到中华民族在历史上表现的民族精神,又从正面列举事实。最后结合孟子的话,与引证法结合。所以运用例证法由浅入深、由点到面,正反结合,事理相济,使论证具有了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4)本题考查概括结构特点,梳理行文思路,分析文章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能力。A项,第①段区别人和物质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引出第②段的论述,论述中明确了文章的总观点,从而引领了后文。所以本项的分析是恰当的。B项,第③段举《论语》中的事例,长沮桀溺隐居,是向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孔子不达目标不罢休,是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正反对比,证明了本段开头提出的观点。所以本项分析是恰当的。C项,细看第④段,从堕落腐败的现状,到揭示其根源,再到改造的办法,都是作者层层推进地深入分析。所以本项分析是恰当的。D项,第⑤段的确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强化了文章的观点。但最后一句“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也是如此”,则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引出第⑥段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分析。显然这第⑥段的内容是对上文内容的升华和深化,而不是“补充了上文”。所以本项分析是不恰当的。(5)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需注意题干上类似“联系全文”的提醒。这就需要按照筛选的要求,从前到后依次筛选,以免漏掉信息。同时筛选信息往往离不开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分析,因为信息的不同意味着内容的不同,而这不同的内容也会分布在不同的层次里。所以筛选信息需要从整体的结构层次入手,才能更准确全面筛选出必要的信息。文章在提出观点前,首先表明“测量一个人有多少人性,最好的标准就是他对于抵抗力所拿出的抵抗力”。那么作为人就应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这是一个原因。第②③段都在证明中心观点: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才能成就事业,实现生命意义和价值。这又是一个原因。第④段反面联系实际,指出堕落腐败现状根源在于“懒”,而要改造中国,第一件心理的破坏工作是除懒,那就是“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所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才能改造中国社会的堕落和腐败现状。随着文章内容后文的升华深化,可以看到“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乃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需求。这样本题的信息筛选就准确全面了。(6)本题考查对指定问题进行探究,形成新的见解的能力。此类考题一般可以有两种类型:一是阅读文章提供了一种方法,要求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二是文章告诉了我们某种道理,要求通过对现实的分析和探究来阐释这一道理,形成自己的认知。思考这类题目,首先要掌握文章提供的方法或明确文章论述的道理,在解决问题或阐发道理时,关键要把握好文章与现实的契合点,逐步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本题属于第二种类型。首先需要分析孟子所说的道理关键点在哪里,再开始探究苏武这一人物现实经历。答题时重点扣住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契合度越高越好。9.【答案】(1)格局的高下(2)B(3)明代造园布局上主次分明,循地形安排;清代造园贪多拼凑,布局缺少规划。(4)介绍上海市政府的旧园林修复工作,为豫园的修复工作明确方针和定位。(5)第④段按照从山景到水景的空间顺序,先是以萃秀堂为起点,依次写了黄石山、山边石刻、山顶平台、台边的望江亭、山下的临池小亭、隔池的仰山堂,然后围绕水景,写了西北的水池、东边万花楼、两岸的古树银杏,最后点明了山水之美,设计之巧,景物虽多,但似移步换景,写来有条不紊,次序井然。或者:第⑤段先写了点春堂前的临水之阁“凤舞鸾鸣”、和煦堂、山顶的快阁、山下的静宜轩,然后从点春堂沿曲廊,写情话室及周边的井亭与学圃,最后回到点春堂,重点介绍这个历史遗迹。这样以点春堂为中心来写,重点突出,思路清晰。【解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能力。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其基本要点是把这个词语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注意不要改变词语的词性,有时还要兼顾结构的对应关系。车前高后低为“轩”,车前低后高为“轾”,“轩轾”本指高低轻重。结合本文第⑦段第一句“清代造园,难免在小范围中贪多,亭台楼阁,妄加拼凑,致缺少自然之感,布局似欠开朗”中提到上海的内园在格局上存在的问题,对于“轩轾”准确的理解应该是上海的内园与豫园格局的高下。(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表达的准确理解,在理解正确的基础能进行合理的推断。首先,需要学生一一找到选项所在的段落,然后将原文的表达与题干的表达进行仔细比照,依此判断正确与否。比如:A项的表达参照原文,可找到第②段明确写到“豫园”取“豫悦老亲”的意思,与题干表述的地理位置无关,故显然是错的。再比如B项中“豫园的主人”根据原文的表达应是潘允端。而C项中“清代因为园西一代辟为市肆”与“在小范围里贪多,令内园显得局促”,原文的表达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属于无中生有的逻辑。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原文相关部分的寻找,找到原文后再进行比照与判断。(3)本题考查文本筛选与比较的能力。答案可在第③段找到“山水皆有聚有散,主次分明,循地形而安排,犹是明代造园的一些好方法”,可在第⑦段中找到“清代造园,难免在小范围中贪多,亭台楼阁,妄加拼凑,致缺少自然之感,布局似欠开朗”的表述。语言提炼的难度不大,更侧重考查的是学生寻找说明文语段中概括性语句的能力。(4)本题考查理解与推断的能力。说明文的实用性强,一般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等。所以对于这篇说明文的写作目的的推断必须依据文本。第①段中提到的“上海市文化局与文物管理委员会十分重视这个名园,除加以管理外,并逐步进行了修整,给人口密度最多的地区以很好的绿化环境,作为广大人民游憩的地方,充分发挥了该园的作用。近年来我参与此项工作,遂将所见,介绍于后”可知。第⑧段中写到的“今后在修复工作中,还是要留心旧日规模,去芜存菁,复原旧观才是”。由此可以推断,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有二:一是向大家介绍作者所参加的这项市政府的工作;二是思考豫园的修复工作如何做得更好。(5)本题考查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虽然高考最近没有涉及说明文,但答题的基本步骤还是可以举一反三,有所借鉴,同样要注意在内容概括的基础上再来梳理清楚其相互关系,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作为说明文,可以借用说明顺序来解答,但一定要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作分析,不能简单套用术语就结束。答题时注意,一般用先总后分的结构,也可以先分后总,但不要忘了总体性的回答。10.【答案】(1)社会动荡(抗战、变革)(2)前者是褒扬文人的虚心、上进、识时务;后者是对全然缺乏信仰和爱敬的文人的摒弃,表示不屑为伍。(3)第⑤段中前两例是印证外国文人同样有文人无用之论,但其实是遗憾平生不能有更大的英雄作为。引用歌德是与下文对比,讽刺当时的中国文人利用时局,不务文学之正业,追名逐利。而前文引用,如第②段,或是提出观点,或是类比,以使文辞典雅;第③段中则是印证古今中外瞧不起文人的世风之久、流传之广。(前文引用较多,择其一处说明即可)(4)讽刺:文学为利益的“文人”,当然,如果出于自己的爱好并通过这项爱好来谋生亦可。自嘲:喜欢出于自己爱好文学而写作的文人,然无用。(或:正话反说;或:掌故如数家珍;或:文白相间……)(5)示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国唐朝中期最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并称“元白”,也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影响很大。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解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一般指代题的解答思路是往前找。在本段前面就有明确的跟时间有关的语句“在抗战时期读来,更觉得亲切有味”。然后,就是要试着把文中找到的相关信息放还到原来的句子中去检验。而且后文中还提到治疗“诗症”的“药方”“据云只要如法炮制,自然胸中气消,眼中钉拔,而且从此国强民泰,政治修明,武运昌盛!”由此可以反推出此时应该是乱世,或者说社会动荡之时。还有,第⑤段中,“谈谈国难文学,宣传武器等等”“歌德不做爱国诗歌,遭人唾骂”等语句,也可以印证相关信息。所以,此处的答案来自于文本的信息,要耐心读文章,然后根据常规解题思路来答题。(2)本题考查理解、辨析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句意的理解是要放在上下文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如第①段中说“文人是可嘉奖的”,后面紧接着就说因为他虚心,知道上进,并不拿身份,并不安本分……在这个年头儿,这还算不得识时务的俊杰么”,这就显然是在褒扬文人有“虚心”“上进”“识时务”的特点了。而第④段中说“文人却不妨奖励”,其后就解释道:“奖励他们不要做文人。”接着作者撇开少数“先天文人”,主要分析了“一般文人”的情况:对于文学,既不爱好,又不擅长,无奈从文,急于改行。最后归结到“就是文人自己也填满了自卑心结,对于文学,全然缺乏信仰和爱敬”。很明显,此处的“文人”是指那些充满自卑、不爱文学的人,所以,此句中说“文人却不妨奖励”其实有讽刺意味,是对“全然缺乏信仰和爱敬的文人”的嘲讽,是希望他们早点离开文学,从而间接表示了自己不屑与之为伍的态度。(3)本题考查分析所用材料、方法的作用——辨析文中多处引用的不同目的。引用的目的分析要结合文中作者的分析语句来进行。首先应分析第⑤段中三处引用。前两处引用可依据文中“有同感”“此等人”等合并分析,找到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外国文人,都为自己只能动笔、无所作为而感伤遗憾,怨愤不已。第三处引用歌德之事则可通过下文“现代的文人比歌德能干多了”体会对比手法与讽刺效果。至于前文的引用分析,则只需选择自己更有把握的一处辨析即可。(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钱锺书的文笔老辣幽默,有极强的讽刺意味,本文也能有所反映。答题时,需要先点明文章的语言特点,然后引用相关文本进行分析,要能具体指出文本中运用的基本手法(如反语、对比、反问等)或句式特点。(5)本题考查运用语文知识,依据语境、内容,进行补充、判断的能力。人物介绍的要点一般包括人名、国别、代表作、文风、历史评价等几个方面,应该全面兼顾到,不要有所遗漏,最好是有步骤有条理地介绍。这道题很考验考生的文学功底,所以提醒同学们复习时不能忽视这方面的梳理和积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03 13:05:57 页数:26
价格:¥5 大小:359.08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