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言文书信类阅读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书信类阅读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上梅直讲书苏轼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乎此矣。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斗升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诚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人,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注: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容何病             病:担心,忧虑B.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       游:出游C.执事爱其文            执事:主事的官吏D.诚不自意             诚:实在,的确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常窃悲周公之不遇       臣闻求木之长者B.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       架梁之椽,多于南亩之农夫C.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     貌恭而心不服D.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       得无教我猎虫所邪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B.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C.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D.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4.下列各组语句中能表明苏轼自我得意之情或对欧阳修、梅尧臣崇敬之心的一组是(     )①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②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21\n③其后益壮,是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④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⑤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⑥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轼参加礼部考试取得第二名之后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畅谈了士遇知己的快乐,也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得到讲一步培养的愿望。B.苏轼在这封信中用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来比照欧阳修、梅尧臣与自己的关系,这样写表明自己对欧、梅二人学识与人品的高度推崇。C.苏轼说自己小时候读书就听说欧阳修的文章和孟子、韩愈等人的文章齐名,而且还知道欧阳修的性情潇洒,能自得其乐。D.苏轼在这封信中认为人不能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空守着贫贱,而如果自己能和大贤人一样也能成为贤人,那就十分快乐了。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2)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谏太宗十思疏【唐】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虽臣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答司马谏议书【宋】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21\n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豫游,指出游,游乐。帝王春天出巡为“豫”,秋天出巡为“游”。B.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体现人们的“好生之仁”。C.“昨日蒙教”,“蒙教”指的是承蒙您赐教(指来信),是一种谦辞。D.“见恕”,请对方原谅自己。类似的表达还有“见教”“见谅”“见外”。8.下列句子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是古代特有的一种文体,一般以书信的形式呈现,可叙事,可描述,可说明,可议论。本文重在议论。B.“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指“谏议大夫”;“答司马谏议书”可理解为“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C.疏,奏文的一种。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比较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D.太宗,中国古代帝王谥号。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谥号通常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帝王的谥号多为“太宗”。9.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太宗十思疏》第二段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发人深省。B.《谏太宗十思疏》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的核心是正己安人。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C.《答司马谏议书》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D.《答司马谏议书》第三段紧承“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从历史角度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摇的立场和决心。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2)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上范司谏书欧阳修前月中得进奏吏报,云自陈州召至阙拜司谏,即欲为一书以贺,多事匆卒未能也。司谏,七品官尔,于执事得之,不为喜,而独区区欲一贺者,诚以谏官者,天下之得失、一时之公议系焉。今世之官,自九卿、百执事外,至一郡县吏,非无贵官大职可以行其道也。然县越其封,郡逾其境,虽贤守长不得行,以其有守也。吏部之官不得理兵部,鸿胪之卿不得理光禄,以其有司也。若天下之失得、生民之利害、社稷之大计,惟所见闻而不系职司者,独宰相可行之,谏官可言之尔。故士学古怀道者仕于时,不得为宰相,必为谏官,谏官虽卑,与宰相等。立殿陛之前与天子争是非者,谏官也。九卿、百司、郡县之吏守一职者,任一职之责;宰相、谏官系天下之事,亦任天下之责。然宰相、九卿而下失职者,受责于有司;谏官之失职也,取讥于君子。21\n有司之法行乎一时君子之讥著之简册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甚可惧也夫七品之官,任天下之责,惧百世之讥,岂不重耶!非材且贤者,不能为也。近执事始被召于陈州,洛之士大夫相与语曰:“我识范君,知其贤也。他日闻有立天子陛下,直辞正色面争庭论者,非他人,必范君也。”拜命以来,翘首企足,伫乎有闻而卒未也。窃惑之,岂洛之士大夫能料于前而不能料于后也,将执事有待而为也?今天子躬亲庶政,化理清明,虽为无事,然自千里诏君而拜是官者,岂不欲闻正议而乐谠言乎?然今未闻有所言说,使天下知朝廷有正士,而彰吾君有纳谏之明也。夫布衣韦带之士,穷居草茅,坐诵书史,常恨不见用。及用也,又曰彼非我职,不敢言;或曰我位犹卑,不得言矣;又曰我有待;是终无一人言也,可不惜哉!伏惟执事思天子所以见用之意,惧君子百世之讥,一陈昌言,以塞重望,且解洛之士大夫之惑,则幸甚幸甚!(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有删节)【注】文中范司谏即为范仲淹。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司之法行乎一时/君子之讥著之/简册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甚可惧也B.有司之法行乎/一时君子之讥/著之简册/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甚可惧也C.有司之法行乎一时/君子之讥著之简册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甚可惧也D.有司之法行乎/一时君子之讥著之简册/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甚可惧也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可是指对对方的敬称。在本文中意为前者。B.兵部:尚书省下辖的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以及兵籍、兵械、军令等事宜。C.宰相:泛指高级执政者,也指辅佐皇帝执政的最高行政长官,不全同于丞相。D.布衣:布制衣服,代指平民。文中“韦带”用法、意义与“布衣”基本相同。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谏官虽然卑微,但关系到天下得失、民生社稷,与宰相共担天下之责,因此他对范仲淹任此职寄予厚望。B.作者提醒范司谏宰相、九卿等官员失职要受责于有司,而谏官失职会被君子讥讽,载入书册流传后世,非常可怕。C.范仲淹刚在陈州被召之时,洛阳士大夫认为他必能在朝堂之上论争。但后来一直未听闻到他进言,作者感到疑惑。D.作者对布衣韦带之士因出身贫寒、不被任用而未能进言的人生境遇感到惋惜,借此文表达了对他们的理解与同情。14.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立殿陛之前与天子争是非者,谏官也。(2)然自千里诏君而拜是官者,岂不欲闻正议而乐谠言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上范待制①书(节选)李觏②觏,建昌南城人也,生二十有九年矣。龆龀喜事,以进士自业。摘花蕊,写云烟,为世俗辞语,颇甚可取。愚不惟道之隆替,时之向背,辄游心于圣人之蕴志,将以尧吾君,羲吾民。视阙政如己之疾,视恶吏如己之仇,恨无斗水以洗濯瑕秽。21\n然而命薄计拙,动成颠仆。乡书之不录,况爵命乎?孤贫无依,载其空文走南北。楫焉而川泽竭,蹄焉而道路穷。尝游京邑,凡时之所谓文宗儒师者,多请谒焉。但伏执事之名,时最久矣。谋之于儒林,则又谓执事表知乐之士,有自褐衣而得召者。如觏等辈,庶可依归。不幸未及弛担,而执事以言左迁,时异事变,卒无所遇。彷徨而归,又黜乡举。身病矣,力穷矣,仰喜朝车,适留兹土,故不远五百里,犯风雨寒苦,来拜于庑下。古之君子居易以俟命,不患人之不己知。今觏也,踽踽而来,若行贾之为者,其故何哉?伏念家世贫乏,幼孤无兄弟,老母年近六十,饥焉而无田,寒焉而无桑。每朝夕近侧,则见发斑体臞而食淡衣粗,乌鸟之情,痛劈骨髓。王城百舍,天门九关,铢铜不畜,何路自达?遐方小郡,知己断绝,身无油脂,日就干腊。往时多事,勤苦成疾,今兹忧愁,益复发作。长恐医饵不继,忽沉沟壑。内孤慈母,上负明时,所怀不伸,抱恨泉壤。以此计校,不宜默默,是以来也。伏惟执事以文学名家,以公忠许国。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不日祗奉明诏,归于帝右,持衡制事,当不因循。然则仕籍未甚清,俗化未甚修,赋役未甚等,兵守未甚完,异方之法乱中国,夷狄之君抗天子。长驱大割③,用工非一,肘腋咨议,岂宜少人?渐而收之,盍自今日。觏虽不才,以备一人之数,顾不可乎?(选自《四库全书·盱江集》)【注】①范待制:指范仲淹,时任天章阁待制。待制,为侍从顾问之职。②李觏(1009—1059):字泰伯,人称盱江先生,北宋著名学者。③大割:指古时杀割群牲以祭祀。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B.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C.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D.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龆龀,指儿童乳齿脱落、换新齿的年纪,代指童年,如“齠齔励志,白首不衰”。B.乡书,周制,三年大比一次,乡老和乡大夫等遴选贤能之士上书推荐给天子。C.乌鸟之情,原指小乌鸦长成后能够反哺其母,后常以此比喻奉养长辈的孝心。D.伏惟,叨扰求教,旧时下对上有所陈述时的表敬之辞,多用于奏章、书信。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觏奋发向学,崇尚圣贤,但乡举不中,仕途受挫,于是他到京师游历,以求门路。B.李觏知道范仲淹荐贤不拘身份,但未及拜谒,范却遭贬谪,此次求仕之路无果而终。C.李觏茕茕孑立,贫弱交加,为求生路,他只能屈尊易志,以求“五斗米”维持生活。D.李觏敬佩范仲淹的报国忠心和坦荡胸怀,相信他要做一番大事业,愿为其担事分忧。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视阙政如己之疾,视恶吏如己之仇,恨无斗水以洗濯瑕秽。(2)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蜀;本图宦达,不矜名节。19.范仲淹后多次向朝廷举荐李觏,这篇“求荐信”打动范仲淹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与元微之书①21\n白居易四月十日夜,乐天白: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②,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且云:危慑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选自《白氏长庆集》,有删节)【注】①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微之,即元稹,为白居易好友,当时被贬为通州司马。②牵挛乖隔:牵制隔离。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B.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C.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D.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B.胡越,胡与越,北方称胡,南方称越。亦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C.谪,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有很少的时候用于表示升职。D.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与元稹虽然身处南北异地,但是彼此牵念,情意深厚,心志相通。而三年之别,近两年未接书信,让白居易不禁悲叹人生短暂,对命运、未来深感凄楚无奈。B.白居易被贬时,元稹用诗叙述了他在凄寒雨夜残灯之下,听闻消息病体惊起而坐,伤痛之情溢于言表,而白居易每次吟诵此诗,也因担忧元稹病况悲伤不已。C.白居易家里人丁不少,其俸禄不多,节俭用度,亦能衣食自给。而所居江州环境宜人、酒食美妙、所住草堂风景秀丽的细致描绘也显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D.白居易在拂晓之际,为元稹回赠诗篇,诗中以往昔之富贵反衬今日之沦落,以“笼鸟槛猿”比喻自己和好友均遭贬谪的困顿处境,寄寓了作者抑郁不平之气。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2)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21\n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答司马谏议书【宋】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选自《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反覆不宜卤莽  反覆: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B.辟邪说,难壬人  难:排斥C.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恩惠,名词活用作动词。D.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故今具道所以  ②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B.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①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  ②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D.①为天下理财②不为征利2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以“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等言辞,表现出对改革的坚定信心。B.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C.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最后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D.作者在第二段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27.请将文中划线的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上范待制①书(节选)李觏②21\n觏,建昌南城人也,生二十有九年矣。龆龀喜事,以进士自业。摘花蕊,写云烟,为世俗辞语,颇甚可取。愚不惟道之隆替,时之向背,辄游心于圣人之蕴志,将以尧吾君,羲吾民。视阙政如己之疾,视恶吏如己之仇,恨无斗水以洗濯瑕秽。然而命薄计拙,动成颠仆。乡书之不录,况爵命乎?孤贫无依,载其空文走南北。楫焉而川泽竭,蹄焉而道路穷。尝游京邑,凡时之所谓文宗儒师者,多请谒焉。但伏执事之名,时最久矣。谋之于儒林,则又谓执事表知乐之士,有自褐衣而得召者。如觏等辈,庶可依归。不幸未及弛担而执事以言左迁。时异事变,卒无所遇。彷徨而归,又黜乡举。身病矣,力穷矣,仰喜朝车,适留兹土,故不远五百里,犯风雨寒苦,来拜于庑下。古之君子居易以俟命,不患人之不己知。今觏也,踽踽而来,若行贾之为者,其故何哉?伏念家世贫乏,幼孤无兄弟,老母年近六十,饥焉而无田,寒焉而无桑,每朝夕近侧,则见发斑体臞而食淡衣粗。乌鸟之情,痛劈骨髓。王城百舍,天门九关,铢铜不畜,何路自达?遐方小郡,知己断绝。身无油脂,日就干腊。往时多事,勤苦成疾。今兹忧愁,益复发作。长恐医饵不继,忽沉沟壑。内孤慈母,上负明时;所怀不伸,抱恨泉壤。以此计校,不宜默默。是以来也。伏惟执事以文学名家,以公忠许国。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不日祗奉明诏,归于帝右,持衡制事,当不因循。然则仕籍未甚清,俗化未甚修,赋役未甚等,兵守未甚完。异方之法乱中国,夷狄之君抗天子。长驱大割③,用工非一。肘腋咨议,岂宜少人?渐而收之,盍自今日。觏虽不才,以备一人之数,顾不可乎?(选自《四库全书·盱江集》)【注】①范待制:指范仲淹,时任天章阁待制。待制,为侍从顾问之职。②李觏(1009—1059):字泰伯,人称盱江先生,北宋著名学者。③大割:指古时杀割群牲以祭祀。2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只有一处错误的选项是(     )A.①辄游心于圣人之蕴志 于是,就   ②列坐其次 旁边   ③形影相吊 安慰B.①适留兹土 恰好          ②而刘夙婴疾病 缠绕   ③逮奉圣朝及、至C.①日就干腊接近,趋近   ②吾妻归宁   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③善万物之得时羡慕D.①盍自今日 为什么不   ②聊乘化以归尽依靠,依赖   ③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积蓄,财物2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A.①以进士自业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B.①不患人之不己知                  ②不知老之将至C.①则见发斑体臞而食淡衣粗     ②儿之成,则可待乎!D.①渐而收之                            ②遂而鸡豚21\n3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B.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C.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D.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龆龀,指儿童乳齿脱落、换新齿的年纪,代指童年,如“龆龀励志,白首不衰”。B.尧、羲,是指唐尧和伏羲,均为上古明君,尧乃五帝之一,伏羲为三皇之一。C.乌鸟之情,原指乌鸦哺育尚不能飞的幼鸟,后以此比喻长辈抚养后辈的辛苦。D.伏惟,俯伏思量,旧时下对上有所陈述时的表敬之辞,多用于奏章、书信。3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觏奋发向学,崇尚圣贤,但乡举不中,仕途受挫,于是他到京师游历,以求门路。B.李觏知道范仲淹荐贤不拘身份,但未及拜谒,范却遭贬谪,此次求仕之路无果而终。C.李觏茕茕孑立,贫弱交加,为求生路,他只能屈尊易志,以求“五斗米”维持生活。D.李觏敬佩范仲淹的报国忠心和坦荡胸怀,相信他要做一番大事业,愿为其担事分忧。3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视恶吏如己之仇,恨无斗水以洗濯瑕秽。(2)内孤慈母,上负明时;所怀不伸,抱恨泉壤。34.范仲淹后多次向朝廷举荐李觏,这篇“求荐信”打动范仲淹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上范司谏书[宋]欧阳修前月中得进奏吏报,云自陈州召至阙拜司谏,即欲为一书以贺,多事匆卒未能也。司谏,七品官尔,于执事得之,不为喜,而独区区欲一贺者,诚以谏官者,天下之得失、一时之公议系焉。今世之官,自九卿、百执事外,至一郡县吏,非无贵官大职可以行其道也。然县越其封,郡逾其境,虽贤守长不得行,以其有守也。吏部之官不得理兵部,鸿胪之卿不得理光禄,以其有司也。若天下之失得、生民之利害、社稷之大计,惟所见闻而不系职司者,独宰相可行之,谏官可言之尔。故士学古怀道者仕于时,不得为宰相,必为谏官,谏官虽卑,与宰相等。立殿陛之前与天子争是非者,谏官也。九卿、百司、郡县之吏守一职者,任一职之责;宰相、谏官系天下之事,亦任天下之责。然宰相、九卿而下失职者,受责于有司;谏官之失职也,取讥于君子。有司之法行乎一时君子之讥著之简册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甚可惧也夫七品之官,任天下之责,惧百世之讥,岂不重耶!非材且贤者,不能为也。近执事始被召于陈州,洛之士大夫相与语曰:“我识范君,知其贤也。他日闻有立天子陛下,直辞正色面争庭论者,非他人,必范君也。”拜命以来,翘首企足,伫乎有闻而卒未也。窃惑之,岂洛之士大夫能料于前而不能料于后也,将执事有待而为也?今天子躬亲庶政,化理清明,虽为无事,然自千里诏君而拜是官者,岂不欲闻正议而乐谠言乎?然今未闻有所言说,使天下知朝廷有正士,而彰吾君有纳谏之明也。21\n夫布衣韦带之士,穷居草茅,坐诵书史,常恨不见用。及用也,又曰彼非我职,不敢言;或曰我位犹卑,不得言矣;又曰我有待;是终无一人言也,可不惜哉!伏惟执事思天子所以见用之意,惧君子百世之讥,一陈昌言,以塞重望,且解洛之士大夫之惑,则幸甚幸甚!(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有删节)【注】文中范司谏即为范仲淹。3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司之法行乎一时/君子之讥著之/简册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甚可惧也B.有司之法行乎/一时君子之讥/著之简册/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甚可惧也C.有司之法行乎一时/君子之讥著之简册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甚可惧也D.有司之法行乎/一时君子之讥著之简册/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甚可惧也3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可是指对对方的敬称。在本文中意为前者。B.兵部:尚书省下辖的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以及兵籍、兵械、军令等事宜。C.宰相:泛指高级执政者,也指辅佐皇帝执政的最高行政长官,不全同于丞相。D.布衣:布制衣服,代指平民。文中“韦带”用法、意义与“布衣”基本相同。3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谏官虽然卑微,但关系到天下得失、民生社稷,与宰相共担天下之责,因此他对范仲淹任此职寄予厚望。B.作者提醒范司谏宰相、九卿等官员失职要受责于有司,而谏官失职会被君子讥讽,载入书册流传后世,非常可怕。C.范仲淹刚在陈州被召之时,洛阳士大夫认为他必能在朝堂之上论争。但后来一直未听闻到他进言,作者感到疑惑。D.作者对布衣韦带之士因出身贫寒、不被任用而未能进言的人生境遇感到惋惜,借此文表达了对他们的理解与同情。38.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自千里诏君而拜是官者,岂不欲闻正议而乐谠言乎?(2)伏惟君思天子所以见用之意,惧君子百世之讥,一陈昌言,以塞重望。附:参考答案1.B21\n2.A3.C4.C5.C6.(1)颜回,如果你有很多财产,我替你管账。(2)如果侥幸获得一时的成功,带着成队的车马和几十个随从,使得里巷的小百姓围着看并且赞叹他。(3)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敌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游:出游”错误,应该译为交往。句意:又有一位梅公,跟欧阳公交游。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总是暗暗地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句意: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B.介词,在。句意:看到孔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介词,比。句意: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C.连词,表顺承。句意:退下来思考这件事,觉得人不能够苟且追求富贵。连词,表转折。句意: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D.所字结构。句意:然而跟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名词,处所。句意:恐怕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吧。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先生的名声满天下,但官位不过五品;先生的面色温和,没有怒容;先生的文章宽厚质朴,没有怨言。这心定是对圣人之道有很深的爱好呢。我希望听到生生的教导啊。“温然”,温和貌,修饰“容色”,不需要断开,排除AB。“乎”相当于“于”,和后面内容不需要断开,排除D。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①然而跟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光这一点也就值得快乐了。②从前十多年里听到名声却不能进见的人,一下子竟成为知己。表明苏轼自我得意之情。③后来年纪大了,才能够读他们的文章词赋,想见他们的为人。④有大贤人而能成为他的学生,那也就可以依靠了。表明对欧阳修、梅尧臣崇敬之心。⑤先生喜欢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风格。表明苏轼自我得意之情。⑥如果侥幸获得一进的成功,带着成队的车马和几十个随从,使得里巷的小百姓围着观看并且赞叹他,又怎么抵得上这种快乐。①③⑥均与题干无关。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自己小时候……而且还知道欧阳修的性情潇洒,能自得其乐”错误。“其后益壮,是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后来年纪大了,才能够读他们的文章词赋,想见他们的为人,料想他们潇洒地脱离世俗的所谓快乐,而自己爱好圣人引为快乐的事。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使”,假使,如果;“尔”,你,你的;“宰”,主宰,管理。(2)“苟”,如果,假如;“从”,使……跟从,带领;“聚观”,群聚观看。(3)“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人;“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挟持;“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被动句。参考译文:21\n我每次读到《诗经》的《鸱鸮》,读到《书经》的《君奭》,总是暗暗地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等到读了《史记》,看到孔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而弹琴唱歌的声音没断绝过,颜渊、仲伯等学生,互相问答。孔子说:“不是兕,不是虎,却要在旷野上奔波,我的主张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这田地?”颜渊说:“先生的主张极为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虽然这样,没人接受又有什么害处?并且没接受,然后才显出你是君子。”孔子温和地笑着说:“颜回,如果你有很多财产,我替你管账。”虽然天下没有人接受孔子的主张,但他的学生竟能够自我满足而且是这样的快乐。现在我才知道,周公的富贵实在还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像召公这样的贤人,管叔、蔡叔这样的亲属,却不能够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跟谁一同享受这富贵的快乐?然而跟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光这一点也就值得快乐了。我七八岁的时候,才知道读书。听说如今天下有一位欧阳公,他的为人就像古你孟轲、韩愈一类人。又有一位梅公,跟欧阳公交游,并且和他上下议论。后来年纪大了,才能够读他们的文章词赋,想见他们的为人,料想他们潇洒地脱离世俗的所谓快乐,而自己爱好圣人引为快乐的事。我当时正在学做诗赋骈文,想求得微薄的俸禄,自己估量没有办法进见诸位先生。来到京城一年多,不曾登门求教。今年春天,天下的读书人聚集在礼部,先生和欧阳公亲自考试我们。我没有想到,竟得了第二名。后来听说,先生喜欢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风格。而欧阳公也因为我能够不受世俗文风的影响而录取了,因此我留在这里。不是左右亲近的人先替我疏通关节,不是亲戚朋友为我请求嘱托,从前十多年里听到名声却不能进见的人,一下子竟成为知己。退下来思考这件事,觉得人不能够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够空守着贫贱。有大贤人而能成为他的学生,那也就可以依靠了。如果侥幸获得一进的成功,带着成队的车马和几十个随从,使得里巷的小百姓围着观看并且赞叹他,又怎么抵得上这种快乐。《论语》上说:“不怨天,不怪人”,因为从容自得啊,能够度过我的天年。先生的名声满天下,但官位不过五品;先生的面色温和,没有怒容;先生的文章宽厚质朴,没有怨言。这心定是对圣人之道有很深的爱好呢。我希望听到生生的教导啊。7.B8.D9.D10.(1)虽然用严刑来督责人们,用声威来震慑他们,(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表面上恭敬而内心却不服气。(2)士大夫们多把不忧虑国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美德。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了理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帝王春天出巡为‘豫’,秋天出巡为‘游’”错误。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C.“是一种谦辞”错误。用于对方,是敬辞。D.“类似的表达还有……‘见外’”错误。见外,对人因过分客气而显得疏远,如同对陌生人一般,不是对自己怎么样。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太宗,中国古代帝王谥号”错误。不是谥号,是庙号。选项中的“谥号”均应为“庙号”。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从历史角度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摇的立场和决心”错误。应是王安石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说明。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董”,督责;“虽董之以严刑”,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严刑董之”;“苟”,苟且;“貌”,名词用作状语,表面上;(2)“以”,介词,把;“恤”,忧虑;“媚于众”,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众媚”。参考译文:谏太宗十思疏21\n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非常注意加强自我修养,谦虚出世、自律言行,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答司马谏议书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名气符合实际后,天下之间的道理就得到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陛下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陛下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陛下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11.C12.A13.D21\n14.(1)可以站在宫殿台阶之前与天子争论是非的人,就是谏官。(2)然而把您从千里之外召到朝廷就任谏官,难道不是为了听到公正的言论,喜欢听到正直的言辞吗?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关部门的法律只能施行于一时,君子的谴责则会写在书册上而明白显著,流传百世也不泯灭,十分可怕啊!“一时”作“乎”的宾语,之间不断开,介词结构作“行”的补语或者后置状语,突出施行的时间短,排除BD。“著之简册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句式对称,应分别在其后断开,排除A。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执事……在本文中意为前者”错误,本文中,“执事”是对范司谏的尊称,从“近执事始被召于陈州”“将执事有待而为也”可见,此时对方并未主持什么工作,故而是对对方的敬称。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借此文表达了对他们的理解与同情”错误,根据原文“常恨不见用。及用也,又曰彼非我职,不敢言;或曰我位犹卑,不得言矣;又曰我有待;是终无一人言也,可不惜哉”可见,常常抱怨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到被任用,又说那不是我的职责,不敢进言;或者说我的地位卑微,不能进言;能进言,又说我有所等待。这样最终也没有一个人进言,难道不可惜吗。作者并非是表达对他们不被任用的理解和同情,而是表达对他们被任用后,常常用各种借口不肯进言而感到遗憾惋惜。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立”,站立;“是非”,对与错,正确和谬误;“……者……也”,判断句。(2)“拜”,任命,授予官职;“乐”,喜欢,以……为乐,“谠言”,正直的言论。参考译文:前月中旬,看到进奏的吏报,上面说你从陈州被召到京城,担任司谏,我当时就想写一封信来道贺,多事匆忙,未能如愿。司谏,只是七品官,对于您来说担任这官职不算喜事,可是我独自想道贺一下,确实是因为谏官关系到天下的得失,联系着一时的公正的议论。如今世上的官吏,从九卿、百执事外,到一个郡县的官吏,不是没有身份尊贵、职责重大的官员可以行进谏之道。然而遍寻郡县境内外,即使有贤能的太守长官也不能行,因为他们有所守卫。吏部的官员不能够插手兵部,鸿胪寺卿不能管理光禄寺,因为他们各自有自己的衙署职权。如果天下的得失,百姓的利弊,社稷的大计,只凭所见所闻而不必关系到职权部门的,只有宰相可以施行,谏官可以进言罢了。因此那些学习古人风尚,心怀道德的士人在如今做官,不能做宰相,就一定要做谏官。谏官的地位虽然卑微,但他的职能范围却与宰相相等。可以站在宫殿台阶之前与天子争论是非的人,就是谏官。九卿、百官、郡县的官吏,担任一个职务,就只能承担这一职务的责任;而宰相、谏官则关系着天下所有的事,也承担着天下所有的责任。然而宰相、九卿以下如果失职,要在有关部门受责罚;谏官如果失职,就会被君子指责。有关部门的法律只能施行于一时,君子的指责则会写在书籍上而明白显著,流传到百世也不泯灭,十分可怕啊!这七品之官,却担负着天下的责任,恐惧着百代的讥嘲,怎么能不重要呢!不是有才能且贤能的人,不能做谏官啊。最近您才刚从陈州被召见,洛阳的士大夫相互说道:“我认识范君,知道他很贤能。将来若听说站在天子台阶之下,直言正色当面在朝廷上争论的,不是别人,一定是范君了。”您接受任命以来,我抬着头踮起后脚跟,长久地站立着想听到您的谏言,可是终于没有听到。我私下里感到困惑,难道洛阳的士大夫能从以前的行为预料却不能料想到将来,还是您有所期待才进谏呢?当今天子亲自处理朝政,天下太平,虽然没有什么事端发生,然而把您从千里之外召到朝廷就任谏官,难道不是为了听到公正的言论,喜欢听到正直的言辞吗?然而到现在还没有听到您对朝廷有所进言,以让天下的人知道朝廷有正义之士而显示天子有纳谏的明智之举。21\n贫寒穷苦的读书人,困厄地居住在茅草屋里,坐着诵读经书史籍,常常抱怨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到被任用,又说那不是我的职责,不敢进言;或者说我的地位卑微,不能进言;能进言,又说我有所等待;这样最终也没有一个人进言,难道不可惜吗?希望您想想天子任用自己为谏官的本意,警惕君子百代的谴责,陈述你正直的言论,以满足众人的期望,而且消除洛阳的士大夫们对您的疑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真是太荣幸了,太荣幸了。15.B16.D17.C18.(1)看待治政的弊病如同自己的疾病,看待凶暴奸佞的官吏如同自己的仇敌,遗憾的是没有些许清水来洗涤恶行(杂质污秽)。(2)再说臣年轻时曾在伪朝做官,历任郎官之职,本来就希图官位显达,并不想顾惜名誉与节操。19.①李觏不仅有远大而坚定的志向,而且才华出众。②李觏孝心可嘉,令人感动。③李觏前来拜谒的态度真诚恳切。④李觏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和自信。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上书进谏,对于母子夫妻之间的事没有什么隐瞒忌讳;在朝廷上与宰相辩论而言辞不能屈服,这说明您的心志是做一番大事。本题中,“封书言事”中,“事”是“言”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此……也”是固定句式,判断句,中间不应断开,应在“此”前面断开,排除D。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伏惟,叨扰求教”错误,应该是俯伏思量,伏在地上想,旧时下对上有所陈述时表示谦敬之辞。故选D。17.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C.“屈尊易志”错误,本文是一封拜谒书信,作者还没有功名,向朝廷大臣范仲淹引荐自己,不能说是“屈尊”;作者本就“以进士自业”,有志于为国效力,此次拜谒正是为此,故也不能说是“易志”。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阙政”,政治弊病;“仇”,仇人;“恨”,遗憾;“瑕秽”,杂质污秽,此处指时弊。(2)“仕”,做官;“历职”,历任;“矜”,顾惜。1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结合“摘花蕊,写云烟,为世俗辞语,颇甚可取”“愚不惟道之隆替,时之向背,辄游心于圣人之蕴志,将以尧吾君,羲吾民”分析可知,李觏不仅有远大而坚定的志向,而且才华出众。结合“朝夕近侧,则见发斑体臞而食淡衣粗,乌鸟之情,痛劈骨髓”分析可知,李觏孝心可嘉,令人感动。结合“内孤慈母,上负明时,所怀不伸,抱恨泉壤。以此计校,不宜默默,是以来也”分析可知,李觏前来拜谒的态度真诚恳切。结合“长驱大割,用工非一,肘腋咨议,岂宜少人?渐而收之,盍自今日。觏虽不才,以备一人之数,顾不可乎?”分析可知,李觏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和自信。参考译文:21\n李觏我是建昌南城人,已经二十九岁了。孩童时就喜欢做事,把考中进士作为自己的事业。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世俗文章,都很有可取之处。我不思考世道的盛衰,时代的拥护和反对,总是倾心于圣人的志向,将要凭借它来像尧、羲一样教化我们的百姓。看待政治弊病如同自己的疾病,看待凶暴奸佞的官吏如同自己的仇敌,遗憾的是自己没有些许清水来洗涤杂质污秽。然而命运不好,不善谋算,动辄令自己遭遇挫折一蹶不振。连乡中长老推举贤能尚且不能名列其中,更何况是封爵受职呢?我孤独贫苦,无依无靠,载着自己的文章在大江南北游走。想要乘船破浪而川泽枯竭,想要奋蹄扬鞭而道路已尽。我曾经到京师游历,凡是当时人们所说的文宗儒师,大多都请求拜谒了。只有您的名声,时间持续最久。在儒者中间商议,则又说您乐于了解士人,也有从平民身份而得到召见的。像我这样的人,或许可以归附于您。不幸的是没有等到我前来投靠而您已经因为言论而被贬谪,时代变化,世事变迁,最终没有遇到赏识我的人。我彷徨着回去,又在乡举中受挫(没能考中)。身体已病,力气已尽,仰慕喜爱朝廷,刚好您留在那片土地上,所以不以五百里路为远,冒着凄寒苦楚的风雨,前来您的房门下拜谒。古代君子态度平易来等待自己的命运,不担心别人不理解自己。而今天我,却孤独无依地前来,就好像商人所做的事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只是想到自己家世代贫穷困乏,自幼孤独而无兄弟,母亲已年近六十,挨饿而没有田地耕种获得粮食,寒冷却没有桑蚕吐丝织成衣服。每次早晚在侧服侍,就看见她头发斑白、身体瘦弱却只能吃着清淡的饮食,穿着粗布衣服,乌鸟孝顺之情,使我痛彻骨髓。王城方圆百舍,天门九重关卡,一分钱的积蓄也没有,有什么路可以使自己通达呢?身处远方小郡县,知己都断绝音讯,身上没有脂膏,一天天向一具干瘪的肉体靠近。从前事情太多,辛勤劳苦成疾。如今这些忧愁,更加反复发作。经常害怕医药饵食不能持续,忽然丧生。在家里使慈母孤单一人生活,对上辜负清明的时代;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在黄泉之下也心怀遗憾。因为这些计较,不应再默默承受,所以我来到您的这里求职。俯伏思量您凭借文学而成名家,把公正忠诚奉献给国家。上书进谏,对于母子夫妻之间的事也没有什么隐瞒忌讳;在朝廷上与宰相辩论而言辞不能屈服,这说明您的志向是要做一番大事。不久将要奉英明的昭示,回到皇帝身边,公允地评判人才,处理重大事务,应当不会再因循守旧。然而现在这样,官吏名籍的簿册尚未清理,世俗教化尚未修明,赋税劳役尚未一致,军队守卫尚未完善。外国的法度扰乱中原,少数民族的君主与天子抗衡。军队迅速地向远方挺进长驱千里。杀割群牲以祭祀,所用之人不是一个就能完成的。亲信咨询商议,怎么能缺少人才呢?渐渐地聚集人才,何不从今日开始?我虽然不才,也想充这一人之数,难道不可以吗?20.A21.C22.B23.(1)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2)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中的猿猴和山谷里的鸟,发出啾啾鸣叫。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平生老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时突然产生。作诗的习惯牵动着我,使我写成了三韵的六句诗。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故人”“我”“此际”“余”“习”等,圈出动词,如“去”“牵”“成”,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万里”是形容“去我”的距离,“去”意思是“距离”,故二者不能断开,排除BD;“瞥然”意思是“忽然”,此处修饰“尘念”,即“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故二者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2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有很少的时候用于表示升职”错误,“谪”就是贬官。。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B.“而白居易每次吟诵此诗,也因担忧元稹病况悲伤不已”错误,文章第二段最后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意思是“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呢!到现在每吟诵起来,还悲伤不已啊”,文中只是说白居易悲伤不已,但并没有说是因“担忧元稹病况”。故选B。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仆”,我;“涉”,经过;“方寸”,内心,此处引申为“心情”。(2)“但”,只;“或”,有的;“闻”,听到。参考译文:四月十日夜晚,乐天告白:微之啊微之!不见您的面已经三年了,没有收到您的信快要两年了,人生有多少时日,我和您竟这样长久离别?何况把胶和漆一样紧紧相联的两颗心,分放在南北相隔的两个人身上,彼此上前不能在一起,后退不能相忘,内心牵挂,身体分离,各自的头发都要白了。微之啊微之,怎么办啊怎么办!天意确实造成这种际遇,对这怎么办呢!我刚到浔阳时,熊孺登来访,收到您前年病重时的一封短信,信上还说:病危时,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几包文章,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日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信。”21\n悲伤啊,微之对待我,怎么如此(信任)啊!又看到寄来的听说我被贬官的诗写道:“灯将燃尽啊,火焰将灭,人影摇摇晃晃,今晚听说您被贬谪到九江。将近死亡的我,在病中惊起而坐,夜风吹着雨进入寒窗。”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呢!到现在每吟诵起来,还悲伤不已啊。暂且放下这事不谈,大致叙述一下近来的心境。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下到家人,庆幸没有什么毛病。我大哥去年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各房孤小的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来了。不久前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出现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江州气候渐渐凉爽了,当地很少恶性传染病。浔江的鱼很鲜,江州的酒极美。其他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我家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的俸禄虽然不多,只要衡量收入,节俭用度,也可以自给自足。身上穿的,口里吃的,还不必求助于人,这是第二件安适的事。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盼望,现因此亲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我一条一条地写在后面吧。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子下面,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中的猿猴和山谷里的鸟,发出啾啾鸣叫。平生老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时突然产生。作诗的习惯牵动着我,使我写成了三韵的六句诗:“回忆从前给你写信的夜晚,是考中进士后的天亮前。今夜写信又在何处?在庐山草屋拂晓的灯前。笼中的鸟栏里的猿都未死,人世间你我相见是在哪一年!”微之啊微之!今夜我的心情您知道吗?乐天叩头。24.A25.B26.C27.(1)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一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2)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故而改变计划,这是因为迁都是经过周密考虑后的行动,认为这是正确的而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缘故。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字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A.“反覆: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错,“于反覆不宜卤莽”的意思是“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反覆”此处是指“书信往来”。故选A。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前句“所”与“以”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意思为“原因”“缘故”;后句“所”加动词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该动词的名词形式。句意: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道理。/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辨的。B.两句中的“而”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句意: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就会智慧明达行为上没有过错了。C.前句“则”表转折关系,译为“却”,后句“则”表示结果,相当于“就”、“那么”。句意:我却认为遵从皇上的旨意。/那众多的反对者怎会不对我气势汹汹呢?D.前句“为”介词,意为“替”“给”,后句“为”是判断动词,相当于“是”。句意: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故选B。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接着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最后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错。按文章展开的逻辑过程来看,第二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无畏声言,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可知应该是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最后才是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21\n故选C。2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虽,即使;强,勉强;见,表被动,译为“被”;报,回复。(2)故,缘故;第一个“度”,计划;第二个“度”,考虑;是,认为正确。参考译文:安石敬白: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缘故吧。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一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后来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道理,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辨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如今您来信用以指教我的,认为我的做法是侵犯了官员的职权,惹事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反对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遵从皇上的旨意,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责成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英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事生非;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抨击荒谬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怨恨和诽谤如此众多,那是早就预知它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关心国事,附和世俗之见以讨好众人为得计。皇上却要改变这种状况,而我不去考虑反对的人有多少,愿意竭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众多的反对者怎会不对我气势汹汹呢?商王盘庚迁都时,连百姓都埋怨,还不仅仅是朝廷里的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故而改变计划,这是因为迁都是经过周密考虑后的行动,是正确的而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缘故。假如您责备我占据高位已久,没有能协助皇上大有作为,使百姓普遍受到恩泽,那么我承认错误;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也别干,只要墨守从前的老规矩就行,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没有机会见面,衷心想念和仰慕您。28.A29.D30.C31.C32.C33.(1)看待凶暴奸佞的官吏如同自己的仇敌,遗憾的是自己没有些许清水来洗涤杂质污秽(或:遗憾的是自己没有些许机会来匡正时弊)。(2)在家里使慈母孤单一人生活,对上辜负清明的时代: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在黄泉之下也心怀遗憾(或:怀着遗憾死去)。34.①李觏不仅有远大而坚定的志向,而且才华出众。②李觏孝心可嘉,令人感动。③李觏前来拜谒的态度真诚恳切。④李觏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和自信。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A.辄游心于圣人之蕴志:总是倾心于圣人的志向。“辄”翻译为“每每,总是”。B.全部正确。C.全部正确D.聊乘化以归尽: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聊”翻译为“姑且”。生生所资: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资”翻译为“凭借”。故选A。2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理解能力。A.以进士自业:把考中进士作为自己的事业。今以钟磬置水中: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以,均为介词,翻译为“把”。B.不患人之不己知: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不知老之将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之,均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C.则见发斑体臞而食淡衣粗:就看见她头发斑白、身体瘦弱却只能吃着清淡的饮食,穿着粗布衣服。儿之成,则可待乎: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则均为副词,翻译为“就”。21\nD.渐而收之:渐渐地聚集人才。而,连词,表修饰。遂而鸡豚: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而,通“尔”,你们的。故选D。3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上书进谏,对于母子夫妻之间的事也没有什么隐瞒忌讳;在朝廷上与宰相辩论而言辞不能屈服,这说明您的志向是要做一番大事。“隐讳”是一个词,意思是“有所忌讳隐瞒不说”,不应断开,排除AB;“此……也”是固定句式,判断句,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故选C。3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C.“乌鸟之情,原指乌鸦哺育尚不能飞的幼鸟,后以此比喻长辈抚养后辈的辛苦”错误。“乌鸟私情”指“乌鸦反哺其母,比喻孝亲之人、之情”。故选C。3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C.“……他只能屈尊易志,以求‘五斗米’维持生活”错误。由文章第一段“龆龀喜事,以进士自业”“游心于圣人之蕴志,将以尧吾君,羲吾民。视阙政如己之疾,视恶吏如己之仇……乡书之不录,况爵命乎”可知,他一直以来都渴望能够在仕途上有一番成就,并非“屈尊易志”。故选C。3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1)恨,遗憾;以,目的连词,来;瑕秽,杂质污秽。(2)孤,使动用法,使……孤独;上,名词作状语,对上;所怀,自己的抱负;恨,遗憾。3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①由文章第一段“摘花蕊,写云烟,为世俗辞语,颇甚可取。愚不惟道之隆替,时之向背,辄游心于圣人之蕴志,将以尧吾君,羲吾民”可知,其有文采,有远大志向,之后虽然仕途坎坷,但是他的志向未改;最后一段“然则仕籍未甚清,俗化未甚修,赋役未甚等,兵守未甚完。异方之法乱中国,夷狄之君抗天子”是他对现实政治的分析,可见他认识清晰,有政治才华。②由第二段“老母年近六十,饥焉而无田,寒焉而无桑,每朝夕进侧,则见发斑体臞而食淡衣粗。乌鸟之情,痛劈骨髓”可见其孝心,令人动容。③李觏知道范仲淹被贬,但“身病矣,力穷矣,仰喜朝车,适留兹土,故不远五百里,犯风雨寒苦,来拜于庑下”,可见其真诚。④“肘腋咨议,岂宜少人?渐而收之,盍自今日。觏虽不才,以备一人之数,顾不可乎?”李觏大胆提出求荐的想法,能看出他有毛遂自荐的自信、勇气。参考译文:李觏我是建昌南城人,已经二十九岁了。孩童时就喜欢做事,把考中进士作为自己的事业。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世俗文章,都很有可取之处。我不思考世道的盛衰,时代的拥护和反对,总是倾心于圣人的志向,将要凭借它来像尧、羲一样教化我们的百姓。看待政治弊病如同自己的疾病,看待凶暴奸佞的官吏如同自己的仇敌,遗憾的是自己没有些许清水来洗涤杂质污秽。然而命运不好,不善谋算,动辄令自己遭遇挫折一蹶不振。连乡中长老推举贤能尚且不能名列其中,更何况是封爵受职呢?我孤独贫苦,无依无靠,载着自己的文章在大江南北游走。想要乘船破浪而川泽枯竭,想要奋蹄扬鞭而道路已尽。我曾经到京师游历,凡是当时人们所说的文宗儒师,大多都请求拜谒了。只有您的名声,时间持续最久。在儒者中间商议,则又说您乐于了解士人,也有从平民身份而得到召见的。像我这样的人,或许可以归附于您。不幸的是没有等到我前来投靠而您已经因为言论而被贬谪。时代变化,世事变迁,最终没有遇到赏识我的人。我彷徨着回去,又在乡举中受挫(没能考中)。身体已病,力气已尽,仰慕喜爱朝廷,刚好您留在那片土地上,所以不以五百里路为远,冒着凄寒苦楚的风雨,前来您的房门下拜谒。21\n古代君子态度平易来等待自己的命运,不担心别人不理解自己。而今天我,却孤独无依地前来,就好像商人所做的事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只是想到自己家世代贫穷困乏,自幼孤独而无兄弟,母亲已年近六十,挨饿而没有田地耕种获得粮食,寒冷却没有桑蚕吐丝织成衣服,每次早晚在侧服侍,就看见她头发斑白、身体瘦弱却只能吃着清淡的饮食,穿着粗布衣服。乌鸟孝顺之情,使我痛彻骨髓。王城方圆百舍,天门九重关卡,一分钱的积蓄也没有,有什么路可以使自己通达呢?身处远方小郡县,知己都断绝音讯。身上没有脂膏,一天天向一具干瘪的肉体靠近。从前事情太多,辛勤劳苦成疾。如今这些忧愁,更加反复发作。经常害怕医药饵食不能持续,忽然丧生。在家里使慈母孤单一人生活,对上辜负清明的时代: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在黄泉之下也心怀遗憾。因为这些计较,不应再默默承受,所以我来到您的这里求职。俯伏思量您凭借文学而成名家,把公正忠诚奉献给国家。上书进谏,对于母子夫妻之间的事也没有什么隐瞒忌讳;在朝廷上与宰相辩论而言辞不能屈服,这说明您的志向是要做一番大事。不久将要奉英明的昭示,回到皇帝身边,公允地评判人才,处理重大事务,应当不会再因循守旧。然而现在这样,官吏名籍的簿册尚未清理,世俗教化尚未修明,赋税劳役尚未一致,军队守卫尚未完善。外国的法度扰乱中原,少数民族的君主与天子抗衡。军队迅速地向远方挺进长驱千里,杀割群牲以祭祀,所用之人不是一个就能完成的。亲信咨询商议,怎么能缺少人才呢?渐渐地聚集人才,何不从今日开始?我虽然不才,也想充这一人之数,难道不可以吗?35.C36.A37.D38.(1)然而把您从千里之外召到朝廷就任谏官,难道不是为了听到公正的言论,喜欢听到正直的言辞吗?(2)希望您想想天子任用自己为谏官的原因,警惕君子百代的谴责,陈述你正直的言论,以满足众人的期望。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关部门的法律只能施行于一时,君子的谴责则会写在书册上而明白显著,流传百世也不泯灭,十分可怕啊!“一时”做介词“乎”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D。“著之简册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句式对称,应分别在其后断开,排除A。故选C。3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执事……在本文中意为前者”错误,本文中,“执事”是对范司谏的尊称,从“近执事始被召于陈州”“将执事有待而为也”可见,此时对方并未主持什么工作,故而是对对方的敬称。故选A。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D.“借此文表达了对他们的理解与同情”错误,根据原文“常恨不见用。及用也,又曰彼非我职,不敢言;或曰我位犹卑,不得言矣;又曰我有待;是终无一人言也,可不惜哉”可见,作者并非是表达对他们不被任用的理解和同情,而是表达对他们被任用后,常常用各种借口不肯进言而感到遗憾惋惜。故选D。3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拜”,任命;“是官”,这个官职,指谏官;“岂”,难道;“乐”,喜欢,以……为乐,“谠言”,正直的言论。(2)“伏惟”,希望;“所以”,……的原因;“见用”,任用自己;“惧”,心怀恐惧,指警惕;“讥”,非难,指责;“陈”,陈述;“昌言”,正直的言论;“塞”,满足。参考译文:前月中旬,看到进奏的吏报上说,你从陈州被召到京城,担任司谏。我当时就想写一封信来道贺,多事匆忙,未能如愿。21\n司谏,只是七品官。对于您来说担任这官职不算喜事,可是我独自想道贺一下,确实是因为谏官关系到天下的得失,联系着一时的公正的议论。如今世上的官吏,从九卿、百执事外,到一个郡县的官吏,不是没有身份尊贵、职责重大的官员可以行进谏之道。然而遍寻郡县境内外,即使有贤能的太守长官也不能行,因为他们有所守卫。吏部的官员不能够插手兵部,鸿胪寺卿不能管理光禄寺,因为他们各自有自己的衙署职权。如果天下的得失,百姓的利弊,社稷的大计,只凭所见所闻而不必关系到职权部门的,只有宰相可以施行,谏官可以进言罢了。因此那些学习古人风尚,心怀道德的士人在如今做官,不能做宰相,就一定要做谏官。谏官的地位虽然卑微,但他的职能范围却与宰相相等。可以站在宫殿台阶之前与天子争论是非的人,就是谏官。九卿、百官、郡县的官吏抬太守,担任一个职务,就只能承担这一职务的责任;而宰相、谏官则关系着天下所有的事,也承担着天下所有的责任。然而宰相、九卿以下如果失职,要在有关部门受责罚;谏官如果失职,就会被被君子指责。有关部门的法律只能施行于一时,君子的指责则会写在书籍上而明白显著,流传到百世也不泯灭,十分可怕啊!这七品之官,却担负着天下的责任,恐惧着百代的讥嘲,怎么能不重要呢!不是有才能且贤能的人,不能做谏官啊。最近您才刚从陈州被召见,洛阳的士大夫相互说道:“我认识范君,知道他很贤能。将来若听说站在天子台阶之下,直言正色当面在朝廷上争论的,不是别人,一定是范君了。”您接受任命以来,我抬着头踮起后脚跟,长久地站立着想听到您的谏言,可是终于没有听到,我私下里感到困惑。难道洛阳的士大夫,能从以前的行为预料,却不能料想到将来?还是您有所期待才进谏呢?当今天子亲自处理朝政,天下太平,虽然没有什么事端发生,然而把您从千里之外召到朝廷就任谏官,难道不是为了听到公正的言论,喜欢听到正直的言辞吗?然而到现在还没有听到您对朝廷有所进言,以让天下的人知道朝廷有正义之士而显示天子有纳谏的明智之举。贫寒穷苦的读书人,困厄地居住在茅草屋里,坐着诵读经书史籍,常常抱怨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到被任用,又说那不是我的职责,不敢进言;或者说我的地位卑微,不能进言;能进言,又说我有所等待。这样最终也没有一个人进言,难道不可惜吗?希望您想想天子任用自己为谏官的本意,警惕君子百代的谴责,陈述你正直的言论,以满足众人的期望,而且消除洛阳的士大夫们对您的疑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真是太荣幸了,太荣幸了。21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09 22:22:04 页数:21
价格:¥6 大小:122.00 KB
文章作者:U-2009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