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书信类文言文阅读 分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7

2/47

剩余4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书信类文言文阅读分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与王定国①书苏轼某再拜。递中领手教,知已到官无恙,自处泰然,顿解忧悬。又知摄二千石②,风采震于殊俗,一段奇事也。某羁寓粗遣,但八月中丧一老乳母,悼念未衰,复闻堂兄中舍卒于成都。异乡罹此,触物凄感,奈何奈何!近颇知养生,亦自觉薄有所得,见者皆言道貌与往日殊别,更相阔数年,索我阆风之上③矣。兼画得寒林墨什,已入神品,行草尤工,只是诗笔殊退也,不知何故。子由在筠,甚苦局事烦碎,深羡老兄之安逸也。非久,冬至,已借得天庆观道堂三间,燕坐其中,阖户反视,想当有深益也。定国所寄临江军书,久已收得。二书反复议论及处忧患者甚详,既以解忧,又以洗我昏蒙,所得不少也。然所谓“非苟知之,亦允蹈之”者,愿常诵此语也。杜子美在困穷之中,一饮一食,未尝忘君,诗人以来,一人而已。今见定国,每有书皆有感恩念咎之语,甚得诗人之本意。仆虽不肖,亦尝庶几仿佛于此也。文字与诗,皆不复作。近为葬老乳母,作一志文,公又求某书,辄书此奉寄。今日马铺李孝基送君谟④石刻一卷来,其后有定国题字,又动我相思之怀,作恶久之。数日前,沈达过此,亦云与定国熟,船中会话半夜,强半是说定国。近有人惠丹砂少许,光彩甚奇,固不敢服。然其人教以养火,观其变化,聊以怡神遣日。宾去桂不甚远,朱砂若易致,或为致数两,因寄及,稍难即罢,非急用也。穷荒之中,恐亦有一二奇士,当以冷眼阴求之。大抵道士非金丹不能解化,而丹材多出南荒,故葛稚川乞岣嵝令,竟化于广州,不可不留意也。道术多方难得其要然以某观之惟能静心闭目以渐习之但闭得百十息为益甚大。知有杀卖鹅鸭甚便,此间无有,但买斫脔鱼,亦足矣。廪入虽不继,痛自节俭,每日限用百五十,自月朔日取钱四千五百足,系作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明以画杈子挑取一块,即藏去杈子,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可谓至俭,然犹每日一肉,盖此间物贱故也。囊中所有,可支一年以上,日下未须虑也。儿子正如所料,不肯出官。信笔乱书,无复伦次,不觉累幅。书到此,恰二鼓,室前霜月满空,想识我此怀也。言不可尽,惟万万保啬而已。(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苏轼文》)第47页共47页\n【注】①王定国:名巩,出身名门,从苏轼游,在苏轼被贬后,遭牵连。②二千石:代指知州。汉太守俸禄为二千石,宋代知州相当于当汉太守。③阆风之上:阆风,山名泛指仙界。④君谟:宋代书法家蔡襄的字。1.对下列向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坐其中             燕:通“宴”,安定,安闲。B.近有人惠丹砂少许       惠:赠送C.不觉累幅             累:拖累D.惟万万保啬而已             保啬:保重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段奇事也             斯固百世之遇也B.定国所寄临江军书       若属皆且为所虏C.作恶久之             苟以天下之大D.观其变化             吾其还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关心朋友到任后的情况,勉励朋友,寄送文章,并不时流露思念之情,可见作者与王定国友情甚笃。B.作者认为自己在养生上颇有心得,服食丹砂等养生法让他的精神面貌有很大变化,诗书画都有很大进步。C.作者与朋友似是相对而谈,语言质朴而亲切;最后在谈及节省家用妙法的时候,细碎具体而又幽默风趣。D.文章从回应友人信件开始,穿插了对自己当下生活的叙写和思考,以对友人的关切叮嘱收尾,结构紧凑。.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第47页共47页\n道术多方难得其要然以某观之惟能静心闭目以渐习之但闭得百十息为益甚大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二书反复议论及处忧患者甚详,既以解忧,又以洗我昏蒙,所得不少也。(2)数日前,沈达过此,亦云与定国熟,船中会话半夜,强半是说定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尚德缓刑书(汉)路温舒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古人有言:“山薮臧第47页共47页\n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关梁,一远近                 一:把……同等看待B.涤烦文,除民疾                 文:法律条文C.治狱之吏是也                    治狱:管理监狱D.山薮臧疾                       臧:同“藏”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桓公以兴                    思垂空文以自见B.援而立之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C.然太平未洽者                    吾所以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今治狱吏则不然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文是汉宣帝刚登上皇位时,路温舒所上的奏折。路温舒认为,时局动荡政局变化之后,朝廷应该有特殊恩典来昭示天命所归,而此特殊恩典就是“尚德缓刑”。B.选文首段叙说孝文帝继位后能以仁德治天下,尊重贤人,关怀百姓,以至社会安定,天下太平;而昭帝却心神淫乱,结果自取灭亡,一正一反,论证了”尚德缓刑”之必要.C.选文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法密政苛,重用狱吏;而当今天下,虽已没有战争、饥寒之患,但治狱严苛之弊依然。同时指出了官吏治狱严苛并非灭绝人性而是为求自保。D.选文最后表明藏污纳垢是天地间的正常现象,作为一国之君应该有其格局和气度,能够不计较臣民之“谤言”,广开言路,宽缓刑罚,如此方有实现太平盛世的可能。第47页共47页\n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2)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与高司谏书(节选)(宋)欧阳修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以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已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第47页共47页\n(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足下厕其间             厕:参与,置身B.其后更十一年             更:经历,经过C.而不责以必以能也       责:要求,求取D.故辄布区区                 区区:拳拳,形容感情恳切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                         吾尝终日而思矣C.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D.又畏有识者之责己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由年少之事写起,先回顾自己对高司谏由闻名到相识,多次怀疑他的为人,再联系他的所作所为得出“决知足下非君子”。B.第二段为范仲淹辩护,在揭露高司谏趋炎附势前先荡开两笔,一说人性的刚果懦弱不可勉强,二说身惜官位乃庸人之常情。C.文章实写高司谏的正直,虚写他的虚伪、不担当。作者褒贬分明,体现了一代文豪不存芥蒂的畅达胸怀和硬朗豪迈的气节风骨。D.与其说欧阳修对范仲淹充满同情,不如说在心底潜隐着“惺惺相惜”之意,更表现出他对范仲淹刚正与博学的推重与赏识。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第47页共47页\n才谏官尔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2)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与邓卫玉书[清]郑日奎阅来谕,其论次仆文,似多假借,不敢当。至谓仆以京华清署,日与诸名公卿负海内文章重望者游,以故风气日上,似有所师承云云,仆捧读之余,不胜悚息。以仆文为佳,固末也;谓有师承,则无之矣。夫长安人物所萃,巨公名流多在焉,则就地正有道,是其地;又仆前官翰林,文学臣也,近虽改部郎,部务亦甚简,与读书论文事不妨,是其时矣;又仆嗜诗文,尝乐得从胜己者游,非专己自是者比,是其人。以是三者,宜乎来谕云云乃尔也。抑知有大不然者乎?仆负性素拙且介,足下所知,雅不乐游尊显者门。或当迁除,朝参后,故例必往谒,不获己、问道已经,得其状,赧甚,然不可免也。姑造焉,则必先贿阍者,为婉词求其通。阍者犹不遽达,直曰:“属方有公事,君且去。”约以他日。既不敢强,复不敢违约。如期往,或不值;值矣,则下马拱立门外,阍者将刺入,良久,始出报曰:“属方倦,少憩也。”或曰:“甫进餐。”或曰:“方与某客谈未竟,君姑俟。”乃引至别室中,几席略不备,苟然命坐。良久,口且燥,腹且饥,或疲欲就卧。当此之时,面目不可以告妻子,每愤起欲弃去不顾,度于理又不可,勉俟之。良久,阍者趋前曰:“请见矣。”急从之入。相见时,尊显者礼殊简贵;坐定,慰劳外,寥寥数语,都不及文章事。然公卿大臣,立功报主,是其职也。固不当仍话措大①生计;乃修己治人之方,经时济物之道,略不一进教之,岂我辈未可与言耶?抑尊卑相见之礼,自古而然耶?茶罢,三揖而别,如是而已。如是者一且甚,其可再乎?夫今之负海内文章望者,大半皆居尊显、据要路者也。一旦以闲署郎官骤通其门,而曰余以。文章求教者也,谁则信者?今既无以厌。阍者欲,初至必姑辞之;再则且箕踞以对:三往,鲜不笑且骂之矣。此虽主人之意必不然,然谒者之难,昔人已叹之,况我辈尚未得入其门,登其堂,奉其色笑,又安测主人意旨所在哉!仆性既拙且介,不工为佞,一旦作此举动,足未进,口未言,面已发赤;即使请益有获,所得几何,所丧已大,是以离群索居,不能坐进于此道,明矣。第47页共47页\n且夫文章信有师承,抑师又何常之有乎?韩得于《左》,柳得于《国》,庐陵得于西汉,眉山父子得于《战国策》,固未尝亲炙其人,受其提命者也。昔有问善画马者以何师,答曰:“厩马万匹,皆吾师也。”是真善得师者今名公卿手笔固所景慕然得其诗若文读而私淑之足矣无已更进而求之古亦当有得。既万无所得,亦可无所失也,若如昌黎所云:“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而内以欺于心,则岂郑子所敢出哉!足下深于古者也,肯进而教之以匡所不逮,亟请得执鞭以从。(选自《国朝文录初编·郑静庵集》)【注】①措大:旧时对读书人的贱称。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胜悚息                           悚息:恐惧叹息。B.属方有公事                    属:适值。C.如期往,或不值             值:值得。D.今既无以厌阍者欲             厌:满足。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获己、问道已经,得其状             其皆出于此乎?B.方与某客谈未竟                           彼与彼年相若也C.三揖而别                                        到则披草而坐D.余以文章求教者也                           樊哙侧其盾以撞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中先提出来信者的论点,认为作者在京任职,“日与诸公卿负海内文章重望者游”,因此必有师承,所以提高写作很快,作者也认同这一点。B.作者指出诸名公卿骄人傲物。求见一次很困难,见到后又非常冷淡,表现了对上层统治集团的不满。第47页共47页\nC.在谈到向人聆听、写作的师承问题时,作者主张另辟蹊径,反对摩拟,不要迷信那些有名气的人。D.这封书信委婉曲折,说理透辟,作者善于用形象的叙述,代替概念化的论说,增加了书信的的文学性和说服力。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是真善得师者今名公卿手笔固所景慕然得其诗若文读而私淑之足矣无己更进而求之古亦当有得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岂我辈未可与言耶?抑尊卑相见之礼,自古而然耶?(2)况我辈尚未得入其门,登其堂,奉其色笑,又安测主人意旨所在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上欧阳内翰①第一书苏洵内翰执事: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与余公、蔡公为谏官②。而洵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不幸道未成,而范公西,富公北,执事与余公、蔡公分散四出。洵时在京师,亲见其事,忽忽仰天叹息。既复自思,念往者众君子之进于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今之世无复有善人也矣。如其不然也,吾何忧焉?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伤?退而处十年,虽未敢自谓其道有成矣,然浩浩乎其胸中若与曩者异。而余公适亦有成功于南方,执事与蔡公复相继登于朝,富公复自外入为宰相,其势将复合为一。喜且自贺,以为道既已粗成,而果将有以发之也,今将往见之矣。富公为宰相,远方寒士,未可遽以言通于其前;余公、蔡公,远者又在万里外,独执事在朝廷间,而其位差不甚贵,可以叫呼扳援而闻之以言。执事之文章,洵窃以为知之特深,愈于天下之人。何者?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而其锋不可犯。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执事之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无艰难劳苦之态。此三者,皆断然自为一家之文也第47页共47页\n。夫乐道人之善而不为谄者,以其人诚足以当之也;彼不知者,则以为誉人以求其悦己也。夫誉人以求其悦己,洵亦不为也;而其所以道执事光明盛大之德,而不自知止者,亦欲执事之知其知我也。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圣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嘻!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集》,有副改)【注】①欧阳内翰:即欧阳络,当时他为翰林学士。唐宋时也称前林内翰。②范公、富公、余公、蔡公:分别指范仲淹、富弼、余靖、蔡襄等人。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忽忽仰天叹息       忽忽:忧愁的样子。B.而其位差不甚贵       差:差别。C.执事之文,纡余委备       纡余:曲折。D.然犹未敢以为是也       是:正确。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洵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   其可怪也欤B.而其锋不可犯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皆断然自为—家之文也       吾其还也D.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       圣人不凝滞于物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采用层层剥笋之法,从诸贤的离合变故之中,层层转换分离,最终点出欧阳修,把十年求贤之心归于一人,又为后文张本。第47页共47页\nB.第二段,用孟子,韩愈的文章来衬托欧阳之文,以说明了解欧阳修文章之深。不仅评文精当,而且使文章气势起伏。波澜开阔。C.第三段,作者说年轻时不学无术,一直到二十五岁才读书;此时,他明白自己年纪大了,于是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总是认为自己的学问差得太远,于是把自己以往写的文章全部烧掉。D.此文是苏洵写给时任翰林学士欧阳修的—封自荐信。文章恣逞笔力,结构精致细密,叙事、议论、抒情融于一体,把苏洵的敬贤之心求荐之意、平生之志叙述得既曲折周详,又委婉得体。2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2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退而处十年,虽未敢自谓其道有成矣,然浩浩乎其胸中若与曩者异。(2)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答谢景山①书[宋]蔡襄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不移者。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词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无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在数顷田,必归耕海上。”第47页共47页\n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妄与狷,君子皆不由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②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斯亦景山未之思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愤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见信,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恨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不宣。襄顿首上。(选自《全宋文》)【注】①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许州法曹,有《谢景山诗集》。②佛肸(xǐ):人名,与孔子同时。2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唱于人                                 唱:称道,赞扬。B.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          病:批评,不满。C.君子皆不由也                           由:遵循,遵从。D.而恨其所不至                           恨:遗憾,后悔。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困于道者多矣                    移其栗于河内B.委乎天而待用者也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             其翼若垂天之云第47页共47页\nD.以道所怀                              作《师说》以贻之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道”是“文”的银本,“文”是“道”的体现,对谢景山沉溺文辞,倒置文道的写作倾向,抱有质疑、商榷的态度。B.谢景山年过四十,仕途不顺、感叹世间少有知己伯乐,怨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于以文求进,却又轻言放弃,常常急躁不安。C.作者希望谢景山能潜心向道,增进才识,不轻易为他人言语议论左右,不仿效前代高位之人自进的方式,不攀附孔、孟圣人。D.本文采用逐层辩驳的手法,表达作者淡泊名利,乐学自信,温厚雅正的处事态度,行文真诚坦荡,理直气刚。措辞精确凝练。2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3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话。(1)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2)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捉其发。当是时,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如是,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于周公者哉?第47页共47页\n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如周公之心,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暇食与沐矣,岂特吐哺捉发为勤而止哉!维其如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岂尽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捉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愈之待命四十余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阁下其亦察之。古之士三月不仕则相吊,故出疆必载质。然所以重于自进者,以其于周不可,则去之鲁;于鲁不可,则去之齐;于齐不可,则去之宋,之郑,之秦,之楚也。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故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已矣。山林者,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之所能安也。如有忧天下之心,则不能矣。故愈每自进而不知愧焉,书亟上,足数及门,而不知止焉。宁独如此而已?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贤之门下是惧,亦惟少垂察焉。渎冒威尊,惶恐无已。愈再拜。(选自《昌黎先生集》)3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               举用:被举荐任用B.四海岂尽无虞                         虞:料想C.古之士三月不仕则相吊            吊:慰勉D.渎冒威尊                              渎冒:亵渎,冒犯3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周公以圣人之才   洎牧以谗诛B.其所求进见之士   其皆出于此乎第47页共47页\nC.故愈每自进而不知愧焉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D.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贤之门下是惧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头极力铺陈周公的治绩,有力地突出了周公“吐哺握发”行为的难能可贵,刻画了周公求贤若渴、谦虚纳才的形象。B.作者向宰相表明,自己上书、拜访不得结果,却始终坚持,不愿放弃,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报国忧天下的赤诚之心。C.作者直接批判了宰相对待人才的态度,表达了他对不重视人才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他将会退隐山林的心志。D.本文有感而发,有的放矢,据理直言,内容上古今对比,句式整齐中见错落,体现了韩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的风格。3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3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2)愈之待命四十余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送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西蜀周公致仕序(明)丘浚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西蜀周公尧弼,以年至乞致仕。上命乘传以行陛辞,特敕光禄赐酒馔,内帑①赐宝镪三千贯。于时同朝公卿,谓公行不可无言以赠。既而西洛耿公适来,代公与其僚倪张二公议,谓予与公同官;且偕出翰林,有斯文之好,而以赠言见属。第47页共47页\n公,蜀人也。自古蜀多文学之士,入皇朝来,百年于兹,而蜀之文名,始大著于公。公始以尚书蔡氏传发解②于乡,入对大廷,赐进士及第,擢官翰林、在馆阁二十余年,凡国家大制作、大纂修,无不与焉。既而出教两京太学,为天下儒宗。晋陟春官③长贰者,逾十年,稽古礼文之事多所建明。属朝廷更化,大礼仪、大丧纪,丛于一时。如祧庙祔庙之议,皆百年以来无前比者,经公裁酌,遂为定制。他如亲藩典制,外夷朝聘与夫学校科贡之类,举有成规。公于春官邦礼之任,可谓克称而无负矣。然而喋喋者,犹或不满于公,岂孔子所谓命也哉?盖天之于贤人君子也,每欲成全而扶持之,使其道大行于天下。然亦或有泥之者,使之不尽行。虽若废之,而实所以振励激昂之,使成全其大者焉。公自幼有志于圣贤之学翻阅简册辄有著述之意其在太学也尝与诸生疑辨辑录成书归而进于朝矣。盖当道学大明之世,众人剿说雷同之时,进步于极高之颠,求罅于至足之余,甚欲以其所见表著于世,补昔人之所未备,而为之忠臣。然以拘于职务,方为圣天子所委注,未暇也。兹以年至,方将具疏,乞身于九重,以偿其夙昔之志。而喋喋者乃趣其行,岂天欲成全公之素志,汲汲然惟恐其缓而尚或未决耶?公归矣,古之圣贤不求合于时,而求合于道;不求知于人,而求知于天。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其所著述多在晚年,及是时成一家之言,补先儒之阙,垂后世之训,留不朽之名于天地间,此予素所望于公者也。恶知喋喋于我者,非所以尽忠益于我者哉?公其念之哉!好恶出于一时,是非定于百世,人其如命何?公行矣,予且尾公后。公居西蜀,我居海南,相望数千里间,幸而不死,尚及见书之成。(选自《丘浚集》,有删节)【注】①内帑国库。②发解:明清时乡试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中举人第一名为“发解”。②春官:唐光宅年间曾改礼部为春官,后“春官”遂为礼部的别称。3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陟春官长贰者                         陟:提升,提拔。B.属朝廷更化                                属:适逢。C.方为圣天子所委注                      委注:信任,重用。D.以偿其夙昔之志                         偿:回报。3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偕出翰林                    示赵弱且怯也第47页共47页\nB.使成全其大者焉             蛟龙生焉C.兹以年至                       请以剑舞D.尚及见书之成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为周尧弼公告老还乡所作的赠序,作者因与周公同朝为官,且同出翰林院,还有共同的诗文爱好,所以在众人提议下,当仁不让地接下了写序的任务。B.作者回顾了周公在翰林院、两京太学、礼部等处的工作经历,盛赞周公在典章制度修纂和礼仪文化改革等方面作出的贡献,表达了对周公才干的钦慕之情。C.文章中提及的“喋喋者”对于周公的不满和催行,表面上看是一种排挤,而实质上是为了刺激周公,激励周公退休后专心致志研究圣贤之学,以流芳百世。D.作者不仅是周公的同僚,更是周公的知音,他在叙写周公的履历和遭际时,以古代圣贤为榜样,情不自禁地融入了自己的精神追求,甚至甘愿追随周公而去。3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公自幼有志于圣贤之学翻阅简册辄有著述之意其在太学也尝与诸生疑辨辑录成书归而进于朝矣4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而喋喋者乃趣其行,岂天欲成全公之素志,汲汲然惟恐其缓而尚或未决耶?(2)补先儒之阙,垂后世之训,留不朽之名于天地间,此予素所望于公者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上韩昌黎书张籍古之胥教诲,举动言语,无非相示以义,非苟相谀悦而已。执事不以籍愚暗,时称发其善,教所不及,施诚相与,不间塞于他人之说,是近于古人之道欤。籍今不复以义,是执竿而拒欢来者,乌所谓承人以古人之道欤?第47页共47页\n顷承论于执事,尝以为世俗陵靡,不及古昔,盖圣人之道废弛之所为也。宣尼没后,杨朱、墨翟恢诡异说,干惑人听,孟轲作书而正之,圣人之道,复存于世。秦氏灭学,汉重以黄老之术教人,使人寝惑,扬雄作《法言》而辨之,圣人之道犹明。及汉衰末,西域浮屠之法入于中国。中国之人世世译而广之;黄老之术,相沿而炽。天下之言善者,惟二者而已矣。昔者,圣人以天下生生之道旷。乃物其金、木、水、火、土、谷、药之用以厚之;因人资善,乃明乎仁义之德以教之,俾人有常,故治生相存而不殊。今天下资于生者,咸备圣人之器用;至于人情,则溺乎异常,而不由乎圣人之道,使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义沉于世,而邦家继乱,固仁人之所痛也。自扬子作《法言》,至今近千载,莫有言圣人之道者,言之者惟执事焉耳。习俗者闻之,多怪而不信,徒相惟訾,终无裨于教也。执事聪明,文章与孟轲、扬雄相若,盍为一书,以兴存圣人之道,使时之人、后之人知其去绝异学之所为乎?曷可俯仰于俗,嚣嚣为多言之徒哉?然欲举圣人之道者,其身亦宜由之也。比见执事,多尚驳杂无实之说,使人陈之于前以为欢,此有以累于令德;又商论之际,或不容人之短,如任私尚胜者,亦有所累也。先王存六艺自有常矣有德者不为犹以为损况为博塞之戏与人竞财乎君子固不为也。今执事为之,以废弃时日,窃实不识其然!且执事言论文章,不谬于古人。今所为或有不出于世之守常者,窃未为得也。愿执事绝博塞之好,弃无实之谈,弘广以接天下士,嗣孟轲、扬雄之作,辨杨、墨、老、释之说,使圣人之道,复见于唐,岂不尚哉?籍诚知之,以材识顽钝,不敢窃居作者之位,所以咨于执事而为之尔。若执事守章句之学,因循于时,置不朽之盛事,与夫不知言亦无以异矣。籍再拜。4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苟相谀悦而已                 悦:喜悦B.圣人以天下生生之道旷       生生:维持生计C.使人寝惑                           寝:逐渐。D.以材识顽钝                       顽:愚昧4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执竿而拒欢来者             曩者辱赐书第47页共47页\nB.汉重以黄老之术教人          以其无礼于晋C.不谬于古人                       故燕王欲结于君D.籍诚知之                           填然鼓之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籍在给韩愈的信中力主兴复儒学,排斥佛老异说,以挽救当日所谓“邦家继乱”的颓势,维护唐王朝的统治。B.张籍在信中同时也劝告韩愈“绝博塞之好,弃无实之谈”,并谦虚地表示要多咨询韩愈的意见,共同写一部阐扬圣人之道的书。C.这封信张籍尽朋友之义去写,一开篇就点明古人相处的原则是“相示以义”,这就为下文直言规谏韩愈的过失作了伏笔。D.虽说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结构严谨,层次有序,文笔质朴,不露雕琢痕迹,也可说不失为一篇逻辑严密的论说文。4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先王存六艺自有常矣有德者不为犹以为损况为博塞之戏与人竞财乎君子固不为也4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习俗者闻之,多怪而不信,徒相惟訾,终无裨于教也。(2)比见执事,多尚驳杂无实之说,使人陈之于前以为欢,此有以累于令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答李诩第二书(宋)欧阳修修白:前辱示书及《性诠》三篇,见吾子好学善辩,而文能尽其意之详。今世之言性者多矣,有所不及也,故思与吾子究其说。修患世之学者多言性,故常为说曰:夫性,非学者之所急,而圣人之所罕言也。“六经”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是以言之甚详。至于性也,百不一二言之,或因言而及焉,非为性而言也,故虽言而不究。第47页共47页\n予之所谓不言者,非谓绝而无言,盖其言者鲜,而又不主于性而言也。《论语》所载七十二子之问于孔子者,未尝有问性者。孔子之告其弟子者,凡数千言,其及于性者一言而已。《语》曰“性相近习相远”者,戒人慎所习而言也。《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者,明性无常,必有以率之也。然终不言性果善果恶,但成人慎所习,而勤其所以率之者尔。予曰因言以及之而不究也。修少好学,知学之难。凡所谓“六经”之所载、七十二子之所问者,学之终身,有不能达者矣;于其所达,行之终身,有不能至者矣。以予之汲汲于此而不暇乎其他,因以知七十二子亦以是汲汲而不暇也,又以知圣人所以教人垂世,亦皇皇而不暇也。今之学者,于古圣贤所皇皇汲汲者学之行之,或未至其一二,而好为性说,以穷圣贤之所罕言而不究者,执后儒之偏说,事无用之空言,此予之所不暇也。或有问曰:“性果不足学乎?”予曰:性者,与身俱生而人之所皆有也。为君子者,修身治人而已,性之善恶不必究也。使性果善邪,身不可以不修,人不可以不治;使性果恶邪,身不可以不修,人不可以不治。不修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能修其身,虽小人而为君子。故为君子者,以修身治人为急,而不穷性以为言。或又问曰:“然则三子言性,过欤?”曰:不过也。“其不同何也?”曰:始异而终同也。使孟子曰人性善矣,遂息而不教,则是过也;使荀子曰人性恶矣,遂弃而不教,则是过也;使扬子曰人性混矣,遂肆而不教,则是过也。然三子者或身奔走诸侯以行其道或著书累千万言以告于后世未尝不区区以仁义礼乐为急盖其意以谓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恶者勒而教之则可使至于善;混者驱而率之,则可使去愚而就善也。其说与《语》之“性近习远”、《中庸》之“有以率之”皆合。夫三子者,推其言则殊,察其用心则一,故予以为推其言不过始异而终同也。予之所说如此,吾子其择焉。(本文有删改)4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辱示书及《性诠》三篇                         辱:承蒙B.率性之谓道                                             率:率真C.又以知圣人所以教人垂世                  垂:流传D.遂肆而不教                                      肆:放任4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第47页共47页\nA.故思与吾子究其说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B.皆人事之切于世者                                 凌万顷之茫然C.孔子之告其弟子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D.虽君子而为小人                                     摇尾而求食4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开门见山,盛赞李诩好学善辩、文能尽意并交代回信的原因,世人对人性的论述量多,但还不够深透,有待继续阐发。B.作者通过自己的求学经验,推断孔子和孔门弟子均无暇论述人性,而“今之学者”与“古圣贤”的学识相去甚远,却在这点上乐此不疲。C.文章最后两段以“问答”方式先阐明性善与性恶的具体区区别,再假设说理,以孟子、荀子、扬子三人为例,说明重要的是教人为善。D.本文表达上多对比和引用,语言整散结合,有感染力,而且构思别致,借批评“世之学者”委婉指出李诩存在的问题,启人深省。4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然三子者或身弗走诸侯以行其道或著书累千万言以告于后世未尝不仁又礼乐为急盖其意以谓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使至于善5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故为君子者,以修身治人为急,而不穷性以为言。(2)推其言则殊,察其用心则一,故予以为推其言不过始异而终同也。第47页共47页\n参考答案:1.C2.A3.B4.道术多方/难得其要/然以某观之/惟能静心闭目/以渐习之/但闭得百十息/为益甚大。5.(1)两封信都反复谈论到处于忧患时应注意的事,非常详细,既可以用来解除我的忧愁,也可以用来洗涤我的愚昧,(我)收获不少。(2)几天前,沈达经过(我)这里,也说与你相熟,(我们)在船中谈话到半夜,大半说的是你。【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句意:不知不觉便连篇累牍。“累”应为连续、重叠、堆积。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也”,语气词,表判断语气。前一句句意:传为一段奇事。后一句句意: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啊。B.“所”,助词,用于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句意:定国您寄给临江军的信。/助词,和“为”一起表被动。句意:你们都将被他俘虏。C.“之”,音节助词。句意:悒郁不快很久了。/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D.“其”,代词,它的。句意:观看它的变化情形。/副词,还是,表商量语气。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服食丹砂等养生法让他的精神面貌有很大变化,诗书画都有很大进步”错误,服食丹砂与精神面貌变化很大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且原文说“只是诗笔殊退也”,可见诗并没有进步。第47页共47页\n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道术有很多方法,很难得其要旨。但以我看来,倘能内心平静,闭上双目,逐渐习惯,只要闭气数息百十次,益处很大。“道术”是主语,“方”的宾语,宾语后断开;“其要”是“得”的宾语,宾语后断开,且“然”作为转折连词,一般放于句首;“某观之”的“之”是音节助词,后面是“观”的内容,“之”后断开;“静心闭目”是两个动宾词组构成的并列结构,“目”后断开;“渐习”的宾语是“之”,宾语后断开;“百十息”是“闭得”的宾语,后面断开。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书”,书信;“以”,用来;“昏蒙”,愚昧;“所得”,所字结构,收获的东西。(2)“过”,经过;“云”,说;“熟”,相熟,熟悉;“强半”,大半。参考译文:我苏轼再拜。在驿递中得到您的亲笔信,知道您已到官任,没有忧患,自持安然,我内心忧思挂念顿解。又得知您兼理知州,声威震慑着边远的地方,传为一段奇事。我寄居在这里大体上还过得去,只是八月中一位老乳母去世,悼念她的心情还未消退,又听说我的堂兄中舍(苏不欺)在成都去世了。我身处他乡遭遇此事,眼见的都是使人感到凄凉的事物,可怎么办呀!近来颇听闻养生之道,也自认为略有所得。看到我的人都说我的容貌与往日不同,更有和我相别数年之人,认为我有神仙之风。兼画有寒林墨什之作,已可列入神品之界,行书草书尤为工巧,只是诗歌创作有所退步,不知是何缘故。子由在筠州,很是苦于政事繁琐,非常羡慕我的安闲舒适。不久,冬至,我借得天庆观三间道堂,安闲坐于其间,关上门反思,想来应当有所收益。第47页共47页\n定国您所寄临江书信,早就收到。两封信都反复谈论到处于忧患时应注意的事,非常详细,既可以用来解除我的忧愁,也可以用来洗涤我的愚昧,(我)收获不少。然而所谓“不只是明白这些,还要信奉并履行这些”,我希望能经常诵读这些话语。杜子美在困窘之时,一饮一食之间未曾忘记君王,有诗人以来,惟他一人而已。现在看到您,每封信都有感念皇恩反省过失的话,非常能够体现诗人的本意。我虽然没有才能,也希望能够效法于此。文章和诗歌,都不再写了。近来为了安葬老乳母,写了一篇墓志铭。您又来请求我写,就写下这些寄给您。今日马铺李孝基送来蔡襄的一卷石刻,后面有定国您的题字,又牵动我的思念之情,悒郁不快很久。几天前,沈达经过(我)这里,也说与你相熟,(我们)在船中谈话到半夜,大半说的是你。近来有人赠送少许丹砂,光泽色彩很是奇特,我本来不敢服用。但那人教我用火燃烧,观察它的变化情况,姑且来怡养心神,打发时间。宾州距离桂州不是很远,朱砂也容易得到,可以寄几两,就寄过来,如果困难的话就作罢,并非急用。穷荒之地,恐怕也有一二奇特之人,替我暗中访求他们。大概道士没有金丹不能修行成道,而丹砂大多出自南荒之地,所以葛洪到岣嵝令寻找丹砂,最终在广州坐化,不可不留心一下。道术有很多方法,很难得其要旨。但以我看来,倘能内心平静,闭上双目,逐渐习惯,只要闭气数息百十次,益处很大。我知道您那里杀卖鹅鸭很是方便,但这里没有,只能买鱼,也足够了。薪俸虽然不能接续,尽量节俭,每天费用不准超过一百五十钱。每月初一就取出四千五百钱,把它分成三十份,挂在屋梁上,每天天一亮就用画叉挑取一份,然后把叉子藏起来。未用完的钱仍然用另外的大竹筒装好贮存起来,可以说非常节俭了,但仍然每天有一肉菜,大概因为这里物品便宜的缘故吧。估计袋中的钱还可用一年多,眼下不必忧虑。儿子正如我所预料,不肯离开京城到外地做官。信笔乱写,没有条理,不觉连篇累牍。信写到此,正好二更,室外明月当空,想来明白我的心志。言语不能写尽我内心所想,只希望您千万保重身体。6.C7.C8.B9.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10.(1)所以齐桓公,晋文公扶植、振兴衰微颓败的国家,尊崇周文王、周武王建立的功业,对百姓施加恩泽,功劳惠及诸侯,虽然赶不上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可是天下百姓都归附于他们的仁政。(2)判案,这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因为)被处死的人不能复活,人被砍断了肢体不能再给他接起来。【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第47页共47页\nC.句意:就是负责审案的官吏违法判案的问题。“治狱”,审理案件,管理诉讼。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两个“者”,都是判断句中表停顿的助词。A.“以”,介词,表凭借,借(此);连词,表目的,来。B.“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D.“则”,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而昭帝却心神淫乱”错误,原文为“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可知并非“昭帝”,而是“昌邑”。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朝时候,看不起文学,崇尚武勇精神,轻视奉行仁义的人,重视负责判案的官吏,正直的言论被认为是诽谤,阻拦犯错误的话被说成是妖言。“秦之时”作时间状语,后面断开;“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四句以“羞”“好”“贱”“贵”四个动词领起四句话,都是动宾结构,各自单独成句,前后断开;“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两句句式对称,中间断开。故断句为: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扶微兴坏”,扶植、振兴衰微颓败的国家;“虽”,虽然;“归”,归附(赞许)。(2)“狱”,判案;“者……也”,判断句;“绝”,砍断;“属”,连接。参考译文:第47页共47页\n             我听说齐国有了公孙无知杀死襄公的祸事,桓公才能够兴起;晋国发生了骊姬进谗那样的灾难,文公才能在诸侯中称霸;近世赵王未能寿终而死,诸吕发动叛乱,而孝文帝被尊为太宗皇帝。       由此看来,产生祸乱,将会为圣人出现开创机会。所以齐桓公,晋文公扶植、振兴衰败了的国家,尊崇周文王、周武王建立的功业,给百姓带来恩泽,功劳施及诸侯,虽然赶不上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可是天下人民都归附于他们的仁政。孝文帝常常想到如何具备最高的德行,来承受天意,他崇尚仁义,减轻刑罚,打通关隘、架起桥梁,远近如一,敬重贤人如同对待贵宾一样,爱护百姓如同爱护小孩,他用启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把内心觉得安适的事情推行到全国,因此监狱空无一人,天下太平。紧接社会变化以后即位的君主,一定会给人们带来不同往日的恩惠,这是贤明的圣人用来显示天意的行为。从前昭帝去世时没有儿子,大臣们忧愁得很,怀着焦急的心情共同商量,都认为昌邑王是尊贵的皇室亲属,推举他,把他立为皇帝,但是上天不肯授命,而是把他的心弄乱,于是便自己丢失了帝位。很深刻地考虑祸患事变发生的原因,这是伟大的上天用来开导最圣明的君主的手法。所以大将军霍光接受武帝的遗命,成为汉朝君主最得力的辅臣,他披肝沥胆,决定大计,黜退不讲仁义的人,立有德行的人为帝,辅助上天行事,这样祖庙才得安定,天下才都太平无事。       我听说《春秋》很重视君王登基的事,这是为了统一天下,为了慎重地对待开创事业。陛下刚登上帝位,与天意符合,应该纠正前代的过错,在承受天命继承帝业时慎重对待开始做的每一件事,去掉烦苛的法令,解除老百姓的疾苦,保存、继承将要消亡、断绝的好传统,用这些行动来应合天意。       第47页共47页\n我听说秦朝有很多失误的地方,其中一条现在还存在,就是负责审案的官吏违法判案的问题。秦朝时候,看不起文学,崇尚武勇精神,轻视奉行仁义的人,重视负责判案的官吏,正直的言论被认为是诽谤,阻拦犯错误的话被说成是妖言,所以那些非常服从先王的儒生在那时不被重用,忠良恳切的言辞都郁积在胸中,称赞阿谀声天天响在他们耳边,虚伪的赞美迷住了心窍,而实际上存在的祸患被遮蔽、掩盖住了,这就是秦朝失去天下的原因。如今天下靠着陛下恩厚,没有战争的危险和饥饿寒冷的忧患,父子、夫妻合力安家,但是天下太平还未完全实现,原因就是判案的人把事情搞乱了。判案,这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被处死的人不能复活,人被砍断了肢体不能再给他接起来。《书经》上说:“与其杀死无罪的人,宁愿犯不遵守成规旧法酌错误。”现在负责判案的官吏便不是这样,上下相互驱使,把苛刻当作严明,判案严厉的获得公道的名声,判案公平的后来多有祸患。所以负责判案的官吏,都想把人置于死地,并不是他们恨别人,而是他们求得自身安全的办法就在于置人于死地。因此死人的血在街上漂流,受刑的人并肩站着,处死刑的人计算起来每年数以万计。这是奉行仁义的圣人感到悲伤的原因。太平未能完全实现,都是因为这引起的。       我听说鹞鹰下的蛋不会遭到毁坏,然后凤凰才会停留在树上;犯了诽谤罪的人不会受到惩罚,然后才有人向朝廷说出有益的话。所以古人有种说法:“山林水泽隐藏着毒害人的东西,河流湖泊容纳污秽的东西,美玉隐藏着瑕斑,国君能容忍辱骂。”愿陛下除去诽谤人的罪名,用来招致恳切的忠言,让天下人开口说话,扩大人们规劝、进谏的渠道,扫除造成秦朝灭亡的过错,尊崇周文王、周武王的德行,减省法制条文,宽缓刑罚,用这些来清除治狱的积弊,那么天下就可以出现太平的气象,长期和平安乐,和天地一样没有穷尽,那样,人民就太幸运了。11.D12.C13.C14.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15.(1)又担任谏官的职务,却随波逐流默默无言,与一般人没有区别,这果真是贤者吗?(2)有能力而不敢做,只是愚笨之人做不到;用小聪明掩饰自己的过错,这是君子的敌人。【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拳拳,形容感情恳切”错误。应该译为微不足道的。句意:因此就写了这微不足道的信。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向;介词,比。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C.介词,因为。D.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指示代词,这。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第47页共47页\nC.“文章实写高司谏的正直,虚写他的虚伪、不担当”有误。结合“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等分析,文章采用层层说理的论证方法,虚写高司谏正直,却以实写来揭穿其虚伪本性。改为“文章虚写高司谏的正直,实写他的虚伪、不担当”。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虽然是圣人,也不会用办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别人一定办到。如今您家中有老母,自身又爱惜官位,害怕忍饥受冻,顾念利益俸禄,因而不敢稍有违反宰相以致受刑遭祸。这也是平庸之辈的常情,只不过是做了一个不称职的谏官罢了。“责”的宾语为“人之必能”,为完整语句,“今足下家有老母”主谓宾齐全,表意完整,故在“能”与“今”之间断开,“老母”之后也应断开;“足下”分别为“惜”“惧”“不敢”的主语,“官位”“利禄”后面需要断开;“此”为代词,代指前面的内容,领起后句内容,前面需要断开;“不过……尔”,为只不过……罢了,固定句式,不需要断开。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为”,担任;“俯仰”,指随人高下,没有主见;“众人”,一般人,古今异义词。(2)“不逮”,不及;“文”,掩饰;“贼”,害虫,败类。参考译文:第47页共47页\n欧阳修叩头再拜,禀告司谏足下:我十七岁时,家住随州,看到天圣二年进士及第的布告,才知道了您的姓名。当时我年纪轻,尚未与别人结交,又住在僻远的地方,只听说布告上的宋舍人兄弟,以及叶道卿、郑天休等人,因文学著名于世,因此这次进士考试号称得到了人才。而您置身其中,单单没有突出的可以称道的地方,我因而怀疑您不知是怎样一个人。以后过了十一年,我第二次到京师,您已担任了御史里行,可还是没有机会与您见一次面。只是常常向我的朋友尹师鲁打听您的贤与不贤,师鲁说您“正直有学问,是一位君子”。我还有些怀疑。所谓正直,就是不可弯曲;所谓有学问,就一定能明辨是非。凭借着不可屈服的气节,有能辨是非的明智,又担任谏官的职务,却随波逐流默默无言,与一般人没有任何区别,这果真是贤者吗?这不能不使我怀疑啊!自从您担任了谏官以后,我们才认识了。您一脸正气,纵论前代之事,思路清晰十分引人。褒扬正义,贬斥奸邪,没有一点谬论。啊,据有这样的辨才向人显示,谁会不爱戴您呢?即使我仍然怀疑您是否是真正的君子。这是我自从听说您的姓名直到与您认识,十四年中却有三次怀疑的情况。如今推究您的实际行为再来仔细分析,然后断然肯定您不是个君子。前几天范希文贬官以后,我和您在安道家中会面。您极力诋毁讥笑希文的为人。我开头听到这些话,还怀疑您是讲着玩的。等到碰见师鲁,他也说您极力否定希文的所作所为,然后我就不再怀疑了。希文平生刚正、好学、博古通今,他立身朝廷始终如一,这是天下都知道的。如今又因为正直敢言触怒了宰相得到罪责。您既不能为他辨明无罪,又害怕有识之士会责备自己,于是就跟着别人来诋毁他,认为他应当受到贬斥,这真是太奇怪了。说起人的性格,刚正果敢,怯懦软弱的性格都受之于天,不可勉强改变。虽然是圣人,也不会用办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别人一定办到。如今您家中有老母,自身又爱惜官位,害怕忍饥受冻,顾念利益俸禄,因而不敢稍有违反宰相以致受刑遭祸。这也是平庸之辈的常情,只不过是做了一个不称职的谏官罢了。虽然是朝廷中的君子,也将怜悯你的无能,而不会用必须办到来要求您的。如今却不是这样,您反而昂然挺胸十分得意,没有一丝一毫的羞愧畏惧,随意诋毁希文的贤能,认为他应当遭受贬斥,希望以此掩盖自己不据理力争的过错。应该说,有能力而不敢去做,那只是愚笨之人做不到罢了;而用小聪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那就成了君子的敌人了。前几天您在安道家中,把我叫去议论希文的事情。当时有其他客人在,我不能畅所欲言。因此就写了区区此信,恭敬地希望您明察。不多言了,欧阳修再拜。16.C17.C18.A19.是真善得师者/今名公卿手笔/固所景慕/然得其诗若文/读而私淑之足矣/无己/更进而求之古/亦当有得20.(1)难道不值得和我们谈这些吗?还是尊贵之人见到我们这些小人物,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呢?(2)何况我们这些人尚且还未能进入他们的府邸,进入他们的厅堂,看其脸色,陪其笑脸,又怎么能料想主人的想法是什么呢?【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C.“如期往,或不值”的意思是按照日期前往,有时遇不到。“值”译为“遇到”。第47页共47页\n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其”,代词,那些;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语气副词,大概)。B.“与”,介词,跟,同;连词,表并列,和。C.“而”,都作连词,都表承接。D.“以”,介词,拿;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A.“因此必有师承,所以提高写作很快,作者也认同这一点”错。原文说“谓有师承,则无之矣”,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认为我有师承,却是没有这种事的。可见,作者显然是不认同自己是因为有师承,文章才提高快的。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是真善得师者”中,“是”为主语,“真善得师者”为谓语,“今”为后一句时间状语,故在“者”后停顿;“今名公卿手笔固所景慕”的大意是现在有名望的公卿亲手写的文章,本来就被我们仰慕的。“名公卿手笔”作主语,“固所景慕”作谓语,主谓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按可以停顿,故主语“今名公卿手笔”和谓语“固所景慕”之间可以停顿;“得”作谓语,“其诗若文”作“得”的宾语,应在“然得其诗若文”后停顿;“足矣”的意思是足够了。“足”作谓语,“矣”表陈述语气,用于句末,所以应在“足矣”的前后停顿;“更进而求之古”大意是再进一步求教于古人。“更进”作状语,“之”作“求”的宾语,“求之古”是“求之(于)古”的省略形式,“(于)古”是状语后置,修饰“求之”,这样就应该在“更进而求之古”的前后停顿。给画波浪线加上标点为:今名公卿手笔,固所景慕,然得其诗若文,读而私淑之,足矣;无已,更进而求之古,亦当有得。第47页共47页\n断句后疏通语意为:这是真正善于找到老师的人。现在有名望的公卿亲手写的文章,本来就被我们仰慕的,获得他们的诗歌和文章,读到这些诗文并私下深受其教而宗仰他们,就足够了。不得已,再进一步求教于古人,也应当有所得益。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题得分点:“岂……耶”,反问语气,难道……吗;“我辈”,我们这些人;“抑”,还是;“然”,这样。第(2)题得分点:“况”,何况;“其”,他们的;“奉其色笑”,看其脸色,陪其笑脸;“安”,怎么;“测”,料想。参考译文:读了你的来信,信中论定按时间顺序编次我的文章,似乎有许多的宽容,我不敢承当。至于说我在京华清贵的官署,每天与享有国内文章很高声望的各位名公贵卿交往,因这缘故气度一天天地长进,似乎有了师承的关系,等等。我捧读来信后,不胜惶恐。你认为我的文章好,本来就不是的呀;你认为我有师承,却是没有这种事的。长安是人才聚集的地方人,大人物和知名人士大多在这里,那么走进这里就靠近了正道,这是其它地方不具有的;我又之前在翰林任职,是文学大臣,近来虽然我改任部郎,部里的事务也很清简,与读书论文的事情没关系,这是那时的情况;我又特别爱好赋诗撰文,曾经快乐地跟从超过自己的人交往,这不是独断专行的人相比,这是这样的人。因为这三者,宜乎来告诉我这样那样做的很应该。或者还有知道有不这样的吗?我所拥有的秉赋一向就拙笨而又耿介,这是您所知道的,我素来就不喜欢奔走在显贵人家的府邸。有时遇到官职升迁,上朝参见皇上之后,按照惯例必须去拜谒显贵之人,不得已,询问已经拜访过的人的拜见方法,了解了情况后,就非常羞愧了,然而这是无法避免的。如果去拜访高官,就必须贿赂守门人,说好话请他通报一下。守门人仍然不能马上通报进去,就会直接说:“恰好主人有公事,您暂且离开吧!”约定其他日期再来。既不敢强求,又不敢违约。按照日期前往,有时遇不到;遇到了,就下马在门外拱手而立,守门人将名帖送进去,很久,才出来通报说:“恰逢主人疲倦,稍作休息呢。”有时说:“真吃饭呢。”有时说:“正与客人谈话,还未谈完,您姑且等一下。”就引导我到偏房,几桌坐席也省去不准备,草率地安排坐席,过了很久,口渴肚饥,有时疲惫得想要睡下去。在这个时候,自己的样子不能说给妻子儿女,常常愤然而起想要放弃离开不再顾及,但是顾虑到常理又不能离开,勉强继续等待。过了很久,守门人走过来说:“请您见面了。”急忙跟着他进去。见面时,显贵之人的礼节特别傲慢高贵。坐下来后,慰问之外,简单几句话,都没有谈及到文章之事。但是显贵之人,立下功勋报告皇上,这是他们的职分。本来就不应该持续谈论贫寒失意的读书人的生活的;于是修养自己,治理别人的策略,经时济人之方法,一点儿也不进步,难道我们不能和他们谈论呢?还是尊卑相见的礼节,自古以来就这样呢?喝茶之后,三次作揖告别,如此罢了。像这样的情况怎么能再一次呢?第47页共47页\n如今国内享有文章声望的人,大半都是处在尊贵显扬的地位,占据显要地位的人。一旦凭着闲署郎官身份贸然进入他们的门庭,却说我是拿文章去求教的,谁能相信呢?况且既然无法满足守门人的贪欲,第一次到来时,守门人一定会暂且拒绝来访者;第二次到来时,守门人一定会叉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傲慢地面对来访者;第三次前往很少有不耻笑、辱骂的。这种情况即使主人的想法肯定不是这样的,然而拜谒人的艰难,古人已经对此有感叹了。何况我们这些人尚且还未能进入他们的府邸,进入他们的厅堂,看其脸色,陪其笑脸,又怎么能料想主人的想法是什么呢?我的秉性愚拙耿介,不擅长巧言谄媚,一旦做出这样的事情,脚还未进门,嘴还未出声,脸上已经变红了;即使请教增益有所收获,所得到的没有多少,而失去的已经很多了。所以远离人群,独自居住,不能深谙此道,也就清楚了。再说文章确实有师承,但是又何曾有过老师呢?韩愈得益于《左传》,柳宗元得益于《国语》,庐陵人欧阳修的散文得力于西汉作家,眉山人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得益于《战国策》,本来就未曾亲承著者的教导,接受著者的耳提面命,亲切教诲。从前有人问擅长画马的人凭什么作老师,回答说:“马厩里的一万匹马,都是我的老师。”这是真正善于找到老师的人。现在有名望的公卿亲手写的文章,本来就被我们仰慕的,获得他们的诗歌和文章,读到这些诗文并私下敬仰他们,这就足够了。不得已,再进一步求教于古人,也应当有所得益。既然一点都没有收获,也没有什么能失去的。像韩昌黎说的:“我能够这样,这样也就足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内心,那么这样难道是我敢作的吗?”您特别了解古代的事情,肯写信教导我,来纠正我没做好的地方,我急切地请求能够执鞭策马来跟随您。21.B22.B23.C24.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25.(1)退下来又过了十年,虽不敢说自己道已有所成,但是胸中自有一股浩荡之气,好像与过去不一样了。(2)区区个人的一点感想,(我一个小人物,这样自我介绍)不了解内情的人,又会以为我在自卖自夸(自我赞誉),以求得别人来了解自己。【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差别”错误,应该译为稍微。句意:您的地位还不是最高贵。第47页共47页\n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代词,自己;副词,加强语气。B.都是连词,表转折。C.表判断语气;表示祈使语气或婉商语气。D.介词,对;介词,表被动。故选B。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于是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总是认为自己的学问差得太远,于是把自己以往写的文章全部烧掉”错误。结合“以古人自期……则遂以为可矣”分析,应是“没有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看到同列不如自己,就认为自己可以了”。故选C。2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生二十五岁”表时间,可以独立成句,前后需要断开;第一个“而”为连词,表转折,联系前后两个句子,“而”前面需要断开;“皆不胜己”的主语应该是前面的“同列者”,承前省略了,“皆”前面需要断开;“则”为连词,于是的意思,表结果,领起后面的句子,“则”前面需要断开。其他地方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断开即可。句意:我少年时不学无术,到了二十五岁才知道读书,又未能刻苦磨砺意志、付诸行动,期望自己效仿古人,但看到和自己同列者,都不如自己,于是觉得自己可以了。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浩浩”,谓胸怀开阔坦荡;“曩”,过去,以前;“虽未敢自谓其道有成矣”,正常语序为“虽未敢谓自其道有成矣”,主谓倒装。(2)“区区”,(人或事物)不重要;“知”,了解情况,知道内情;“自誉”,自我赞誉。参考译文:内翰执事:第47页共47页\n我苏洵本是乡野平民,生活穷困,曾经私下叹息,觉得天下的人,不可能都是贤慧的,也不可能都不肖。所以贤明正直的人处在世上,有聚合必有分离,有分离又必有聚合。以前天子有意把国家治理好的时候,范仲淹公在宰相府,富弼公当枢密副使,执事您与余靖公、蔡襄公任谏官。可是我估量自己是一个愚钝鲁莽没有用处的人,于是就退下来修养身心,希望自己在道德学问方面有所成就。不幸的是道德学问未修成,而范公就被贬谪到西边,富公被贬谪到北边,您和余公、蔡公被贬到各地。我当时在京师,亲见这个事,忧愁地经常仰天叹息。后来又多次自思,想到以前众多君子能够被朝廷任用,开始一定有好人推荐:现在,也一定有小人离间他们。当今世上再也没有好人了。如果不是这样,我担忧什么呢?暂且修好我的心性,使自己道德学问有所成就而等待任用,又有什么妨碍呢?退下来又过了十年,虽不敢说道已有所成,但是胸中自有一股浩荡之气,好像与过去不一样了。而余靖公正好在南方有所成功,执事您和蔡襄公又相继登上了朝廷,富弼公又从外任调入朝廷当宰相,这样的形势又可合成一股力量了。真让人高兴而自我祝贺,以为道德学问已经略有成绩并且真将有施展的机会了,现在将能去见见他们了。富弼公学出任天子的宰相,边远地方的贫寒之士,没能马上在他面前说上话;而余靖公、蔡襄公,远在万里之外,只有执事您身在朝廷,您的地位还不是最高贵,正可以叫得应、拉得着、听得见我说的话。执事您的文章,苏洵我自以为知道得特别深刻,超过了天下之人。为什么这样说?孟子的文章,语言简约而意思详尽,然而话的锋芒却谁也不敢侵犯。韩愈的文章,好比长江黄河,浑然浩荡奔流宛转。而执事您的文章,委婉详备,来来回回多曲折变化;条理清晰通达,疏阔而畅适,无间隔不折断;气势造极而语言净尽,没有艰苦费力的表现。上述这三点,都足以断然使您自成一家。乐于称道人善良而不谄媚于别人,是因为他的为人确实经得起这样的称道;那些不知情的人,则认为赞誉人是为了求得别人的欢欣。赞誉人以求人喜欢的事,我苏洵是不会做的:之所以情不自禁要称道执事您的光明盛大的德行,而不自己停止的人,也是为了想让执事您知晓我是了解您的。第47页共47页\n我少年时不学无术,到了二十五岁才知道读书,又未能刻苦磨砺意志、付诸行动,期望自己效仿古人,但看到和自己同列者,都不如自己,于是觉得自己可以了。后来,我感到文思越来越窘困,然后拿出古人的文章来读,才开始觉得他们遣词立意与自己不同。当时再回头来看看自己,思量自己有多少才能,就又觉得好像不应该停留在这样的水平上。因此烧光了以前写的几百篇文章,取出圣人、贤人的文章端坐在那里,整天阅读七八年。开始的时候,深入钻研它们的实际内容,感到迷惑烦恼,浏览多了又令人吃惊。等到时间长了,读得更加精通,而我的胸中也豁然开朗起来,似乎觉得人的言论本来就应该这样,然而,就是这样也还不敢写出我想要说的话。时间久了,胸中积累的话越来越多,不能自我控制,就试着把它们写下来。然后反复诵读古人的书便觉得文思泉涌,写起来容易多了,然而就是这样也不敢自以为是。近来所写的《洪范论》《史论》总共七篇,您看怎么样?唉!区区个人的一点感想,不明白的人又会,把它看做是我在自我赞誉,以求得别人来了解自己。我只期望执事您会念在我十年来的用心,从而明察我并不是偶然才这样做的。26.A27.D28.C29.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益陈己之所守/抑未知亲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30.(1)(我)学习他们的精神,又学习他们的文词,还担心什么呢?并且(我)爱好韩愈的文章。想诱导他人与自己一样喜爱。(2)我又再次读信,更加感慨,难道是我立身行事的差错吗?【分析】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本句意为:只是您能带头倡导他人。唱,通“倡”,倡导。故选A。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A.介词,被;介词,到。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副词,表假设,如果;动词,像。D.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故选D。2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C.“不攀附孔、孟圣人”错误,原文“其称仲尼……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可见,作者并不是要求朋友不攀附孔孟,而是请朋友不要相信前世重人所说的孔孟也汲汲营营试图自谋仕进的说法,并为孔孟辩解他们不过“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并非自谋仕进。故选C。2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47页共47页\n本句意为:如今虽然言语诚恳反复告诫,并不是想要求得胜过景山,只不过是陈述我自己所坚守的道义;又不知道景山认为是正确还是错误。如果你真的认为不正确,幸亏我也已经说给你听了,我不敢再多次烦扰你了。“谆谆其词”其实是“其词谆谆”,指言语恳切,形容词谓语其后不带宾语,在其后断开。“景山”作“胜于”的宾语,在其后断开。“己之所守”作“陈”的宾语,在其后断开。“也”字表句末停顿,在其后断开。“非是”作“以为”的宾语,在其后断开。“焉”字句末语气助词,在其后断开。最终划分为: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关键词:(1)师:学习。意:精神。词:文词。何患:患何,担心什么。嗜:爱好。同:与……一样。所乐:所喜爱的。(2)复:再次,又。益:更加。悲:感慨。岂:难道。行己:自己立身行事。谬:错误。与:通“欤”,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吗”。参考译文:答谢景山书蔡襄顿首景山足下:夏季有辱您向我展示几十篇新文章,这中间景山你所称赞而我不愿意做的,通过一些事情而前往问询,幸而不时切中,想让景山你思考并听从我的想法,不敢在文辞中陈述。最近蒙受您给我写信,满满千百字,引喻称类,犹如固守信念而绝不动摇的样子。我想要始终不说出来,然而如果景山您顽固而不改变,只是你能倡导他人,这也是我的大过错。第47页共47页\n我曾经担心景山你喜欢称自己学习韩愈杜甫的笔法,对人说,如今说:“(我)学习他们的精神,又学习他们的文词,还担心什么呢?并且(我)爱好韩愈的文章,想诱导他人与自己一样喜爱。”我认为由学道而学文,只要道理通达了,文章也就写得好了;由学写文章而到学道,被道理困惑的人则很多。因此,“道”是文章之本,文章是“道”的外在形式。与其用文章诱导人,不如先用道理诱导人吧?景山上一次书信中主张文辞而说,因此我才说这些话。我哪里敢轻视您的文词呢?只是事情有先有后。我写文章,没有能超过他人的,句读的高下,有时也类似于古人,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又担心景山嗟叹世上的人不理解自己,一定要凭借文词来求得自己有地位,如今说:“我凭借文章向皇帝寻求正道,对于寻求正道来说也不受屈。古代的人看重自谋仕进,我仕途将要困顿跌落,向他人寻求了解并没有什么值得愧疚的。”又说:“如果我有几顷田地,一定回到湖海之上归耕田园。”景山为什么乐于自谋仕进,而又勇于自我退隐呢?这是还没有脱离浮躁心态啊。狂妄的人容易仕进却难以退隐,狷介的人难以仕进却容易退隐,狂妄与狷介,君子都不遵从。君子对于进退,只看重道义罢了。景山又多拿前代掌权之人的自我仕进来类比,如果他们的说法跟我不同,即使是前代掌权之人,我也不会听从的。他们称孔子、佛肸被召见就想要前去映照,孟子不被鲁侯重视,那么这二者追求的是什么呢?把自己的命运委托给上天而等着发挥才能罢了。又担心景山忧虑仕途的下降,如今竟然说:“并不是忧虑没有得到好的官职,而是愤怒遭受到意外的羞辱。”这也是景山没有考虑过的事吗?圣人的话,我敬畏它;贤人的约束,我惭愧自己没做到。有人对我评价,我把他的喜怒情绪放到一边而分辨他话语中的歪曲或真实。如果他的言语符合圣人贤者的言论,我敬畏而且感到愧怍;如果他的言语和圣人贤者不同,我将会同情他,怎么有空闲接受他的言论而感到受辱呢?小人受辱,而君子不受辱,景山你听取这个劝告吧,听取这个劝告吧,悲愤抑郁的心一天比一天损害你啊!景山又说:如果让我蔡襄也年已四十而地位卑微,未必就能像现在这样恬然自得而不苟且。我又再次读信,更加感慨,难道是我立身行事的差错吗?如果景山尚且不能相信我,尚且还指望普通人中的哪一个呢?虽然这样,我不打算向他人求得信任,我相信自己,十分明确。身处窘迫或泰达的境地,我不能知道,做学问的远近,只需要尽力就罢了,我所自信的,是不倒退而行,趋利而动。如今看看从前的日子,尚且能够为自己认为正确的高兴,而遗憾自己不能到的地方;如果年龄越增加而思虑得越广泛,怎么肯舍弃自己所喜爱的而遵从自己所遗憾的呢!和景山离别太久了,想着和你相见一次,来说清自己心中所怀着的想法。如今虽然言语诚恳反复告诫,并不是想要求得胜过景山,只不过是陈述我自己所坚守的道义;又不知道景山认为不是这样的。如果你真的认为不正确,幸亏我也已经说给你听了,我不敢再多次烦扰你了。不公开说出这些。蔡襄顿首上书。31.B32.C33.C34.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第47页共47页\n35.(1)天下的可以称为礼、乐、刑、政的教化制度,难道都已整理修定了?社会风俗难道都已变得厚道淳朴了?(2)我等候回音已四十多天了。连续两次上书,可我的志向仍然不能实现,多次登门求见,但都被您的看门人谢绝了。【分析】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B.本句意为:四海之内是否都已安然而没有忧虑?虞:忧虑。故选B。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A.介词,凭借/介词,因为。B.指示代词,那些/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C.均为连词,表转折。D.形容词词尾,......样子/兼词,在这里。故选C。3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赏析原文内容的能力。C.“同时也表达了他将会退隐山林的心志”错误,作者没有表达他得不到任用就会退隐山林的心志。故选C。3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本句意为:不但比不上周公,事实上在那些求见者中,他们的才能甚至不如当时的公卿百官,所以他们的计谋方略,很难对周公的德化有什么帮助了。然而周公求贤之心依然那样迫切,惟恐自己耳闻目见、思虑所及有不到之处,以致有负成王委托自己的意愿,失信于天下。“而已”是句末语气助词,在其后断开;两个“哉”都是句末语气助词,在其后断开。“计议”与“有所”,构成名词性短语,指他们所有的计谋,其后可断开也可不断。“如此其急”是前文的“求之”的补语,应归于上句,在其后断开。第47页共47页\n“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是对称句式,分别在其后断开。最终划分为: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具”,制度。“修理”,整理修定。“岂”,难道。“敦厚”,厚道淳朴。(2)“再”,两次。“通”,实现。“三”,多次。“辞”,拒绝,谢绝。参考译文: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再次恭敬地向相公阁下进言:我听说周公在辅佐成王的时候,因为求贤心切,吃一顿饭的工夫,三次放下饭碗接待来访;洗一次头发的时间,三次握着湿发与客人见面。在那个时候,天下的贤才都被任用;阴险狡猾、花言巧语、欺诈负义之徒都被清除;四海之内都安然无虞;边远少数民族全都归顺进贡;天灾时变、各类妖孽都已销声匿迹;天下凡是可以称为礼、乐、刑、政等教化制度都得以整顿;风俗习惯都变得敦厚淳朴;天地万物,凡是能得到风霜雨露滋润的,都已各得其所;吉祥的征兆、美好的符瑞,麒麟、凤凰、灵龟、蛟龙之类,都已全部出现。周公凭借他那圣人一样的才能,凭着天子叔父的亲情辅佐成王,承前启后,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把国家治理得尽善尽美。那些求见周公的人,难道还能比周公更贤能吗?不但比不上周公,事实上在那些求见者中,他们的才能甚至不如当时的公卿百官,所以他们的计谋方略,很难对周公的德化有什么帮助了。然而周公求贤之心依然那样迫切,惟恐自己耳闻目见、思虑所及有不到之处,以致有负成王委托自己的意愿,失信于天下。假如那时周公辅佐成王治理天下,继承先王德化还不能做到尽善尽美,而他又没有圣人之才,没有天子叔父的亲情关系,那将顾不上吃饭与洗发了,就是说远非仅仅做到吐哺握发就行了,正因为这样,所以到今天人们还不住地称颂成王的德行,称颂周公的丰功伟绩。如今阁下作为宰相,就辅佐君王来说与周公是一样的、天下的贤才难道都已被任用?阴险狡猾、花言巧语、欺诈负义之徒难道都已被清除?四海之内是否都已安然无虞?边远少数民族是否都已归顺进贡?天灾时变、各类妖孽难道都已销声匿迹?天下凡是可以称为礼、乐、刑、政等教化制度难道都已整顿制定?风俗习惯难道都已变得敦厚淳朴?天地万物,凡是能得到风霜雨露滋润的,难道都已各得其所?吉祥的征兆、美好的符瑞,麒麟、凤凰、灵龟、蛟龙之类、难道都已全部出现?那些要求进见的人,虽然不能希望他们具备极为美好的德行,但与您手下的办事官员相比,才能难道都在他们之下吗?进见者的计谋方略,难道对您一点帮助也没有吗?阁下纵然不能象周公那样吐哺握发、求贤若渴,也应该引见并考察这些人员,根据能力大小神墙决定去留,不能这样漠然置之啊!第47页共47页\n我等候回音已四十多天了。连续两次上书,可我的志向仍然不能使您了解,每次登门求见,都被您的门人拒之门外。只因我生性愚钝,不知道是否应该识趣走开,所以有上面一通关于周公的议论,希望您能理解。古时候的士人,三个月不能得到重用,就会相互慰勉,然后去别的国家寻找出路。他们之所以能够毛遂自荐,是因为若在周国不被任用,可以去鲁国;在鲁国不被任用,可以去齐国;在齐国不被任用,还可以到宋国,到郑国,到秦国或到楚国。现在天下只有一个君王,海内只有一个国家,除此之外,就只有去夷狄之国,那就是要离开自己的父母之邦了,那是万不可行的。所以读书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如果得不到朝廷的重视,无用武之地,就只能到山林中去隐居了。能够安于山林隐居生活的人,都是一些只顾独善其身,保养自己,不愿为天下苍生担忧的人;而真正胸怀天下兴亡的人,就不能安于过山林隐居生活。所以,我才会屡次自荐不得而仍不知惭愧,屡次求见不得而仍不知退却.还不仅仅如此,我每每遑恐不安,多么希望能成为您的门生,希望您能给我点机会.几次冒昧上书,渎犯您的尊贵和威严,心中惶恐不已!韩愈再拜36.D37.A38.C39.公自幼有志于圣贤之学/翻阅简册/辄有著述之意/其在太学也/尝与诸生疑辨/辑录成书/归而进于朝矣40.(1)但那些喋喋不休的人竟然催促他走,(这)难道不是上天想成全周公向来怀有的志向,急切地只担心他延迟或者还没有下定决心吗?(2)弥补先儒的不足,将自己的思想流传后世,在天地之间留下不朽的盛名,这是我向来对周公的期待啊。【分析】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句意:以满足他向来的志向。偿:满足、实现。解释错误故选D。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均为连词,而且,表并列;B.语气词,无实义/兼词,“于此”;第47页共47页\nC.介词,因为/介词,用;D.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故选A。38.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表面上看是一种排挤。面实际上是为了刺激周公,激励周公辞官退休后专心致志研究圣贤之学,以流芳百世”错。将客观效果当作主观意图了。这其实是作者化不利为有利,鼓励、劝慰周公的。故选C。3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为:周公从小有志于学习圣贤之书,阅读书籍后,就有自己著书述学的意愿。他在太学的时候,曾经和各太学生辨析疑虑之处,将它们编辑成书,回来后进献给朝廷。“自幼有志于圣贤之学”“翻阅简册”“辄有著述之意”的主语都是“公”,故中间应断开;“其”指的是“周公”,其前应断开;“在太学也”为时间状语,其后应断开;“与诸生疑牌”“辑录成书”是周公在“太学”时所做的两件事,中间应断开;“归而进于朝矣”是周公问朝后做的事情,前面应断开。4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趣”,同“促”,催促;“汲汲”,急切地;“惟”,只;“未决”,没有下定决心。(2)关键词“阙”,不足;“垂”,留下;“素”,向来。参考译文: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西蜀人周尧弼,因为年老辞官退休。皇帝命令他乘坐驿车离开朝廷,特别赐给他光禄大夫的职位和酒席,从国库中赐给他三千贯钱。那时同朝为官的公卿大臣,都说周公离开朝廷,大家不能不写文赠送。不久西洛耿公正好到来,代替周公和他的同僚倪、张二位商议,说我和周公在同署任职;而且都是翰林院出身,爱好共同的诗文,于是让我写下文章赠别。第47页共47页\n周公,是蜀地人。自古蜀地多出文学之士,本朝至今一百多年,然而蜀地文风盛行的名气,是从周公开始发扬光大的。周公最初是凭借尚书蔡氏传在乡试中取得魁首,进入朝廷策对,被朝廷赐进士及第,提拔到翰林院。在翰林院二十多年,但凡是国家的大型撰写、编修,没有不参与其中的。不久出任南京和北京国子监教员,是天下儒学的宗师。升任礼部的正副职长官。过了十年,在考查古事和礼乐仪制方面多有建树。适逢朝廷改革,大型礼仪、重要丧仪,都集中在那一时期。比如远祖庙和袝祭后死者于先祖之庙的议论,都是百年以来没有先例可以参照的,经过周公的裁度考虑,于是成为固定的礼制。其他的像分封帝王宗室亲属的典章制度,外国朝见天子和学校科举之类的事,都提出了固定的礼制。周公在礼部负责国家礼治之事,可以说是尽职尽责而没有辜负朝廷。然而那些喋喋不休的人,有的还对周公不满,难道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天意吗?大约上天对贤者和君子,往往想要成全,因而扶持帮助他们,让他们的德行在天下广为流传。然而也有时会出现拘泥不化的人,使他们的德行不能完全推行。即使看上去像是在为难他,但实际上是以此来激励振奋他,使他的成就更大啊。周公从小有志于学习圣贤之书,阅读书籍后,就有自己著书述学的意愿。他在太学的时候,曾经和各太学生辨析疑虑之处,将它们编辑成书,回来后进献给朝廷。大约正是道学昌盛的时代,众人都抄袭别人的言论为己说的时候,周公还能在极高的境界中进步,在极满的境界中寻求不足,他很想用将自己的见解记录下来昭著于当世,补充前人没有完备的地方,这样来做一位忠臣。然而他被职务所拘束,又被天子所信任,因此没有闲暇的时间。现在他因为年纪到了,才准备疏文,向朝廷辞官退休,以满足他向来的志向。然而那些喋喋不休的人于是催促他动身,这难道是上天想要成全周公的夙愿,急切地让他离开,唯恐他行动缓慢或者还没有下定决心吗?周公回乡了。古代的圣贤不追求符合时世,而追求符合道义;不追求被他人所了解,而追求被上天所了解。只要还有一口气,这个志向不容稍有懈怠。他的著作大多在晚年,到了那时就能成为自成体系的学术论著,补充先贤的缺失,给后世树立典范,留下不朽的名声在天地之间,这是我向来期望周公能做到的。怎么知道那些喋喋不休的人,不是在尽显忠义有益于我的呢?周公您还是想想这个吧!人的喜好和憎恶出于一时,是非曲直在百世之后才有定论,人能拿命运怎么样呢?周公你走吧,我即将跟随在你的后面(退休)。你住在西蜀,我住在海南,遥遥相望几千里,希望我不会亡故,还能见到你著作完成。41.A42.C43.B44.先王存六艺/自有常矣/有德者不为/犹以为损/况为博塞之戏/与人竞财乎/子固不为也45.(1)安于世俗的人听您说的这些道理,大都感到奇怪而不相信,只是说些诋毁的话。终究对接受教育(或教化)没有好处。第47页共47页\n(2)而我近来见到先生,大都喜欢那些杂乱无实际内容、只能供人逗乐的东西,这样有损于(会累及)您的美德。【分析】4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非苟相谀悦而已”的“悦”不是“喜悦”的意思,而是“讨好”的意思,全局翻译为“而绝不随声附合、奉承讨好他人”。故选A。4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者”是代词,“……的人”之意;第二个“者”是代词,用在表时间的词后面,“……的时候”之意。二者的意义和用法不同。B.第一个“以”是介词,“用”之意;第二个“以”是介词,“因为”之意。二者的意义和用法不同。C.两个“于”都是介词,“和、同、与”之意。二者的意义和用法相同。D.第一个“之”是代词,此文中是“我、自己”之意;第二个“之”是助词,用在动词后作补音的助词,无义,可不译。二者的意义和用法不同。故选C。4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并谦虚地表示要多咨询韩愈的意见,共同写一部阐扬圣人之道的书”表述有误。根据原文,“籍诚知之,以材识顽钝,不敢窃居作者之位,所以咨于执事而为之尔”,其意为“我实在了解我自己,凭我天资学识的愚笨,实在不敢去写那样一本书,所以同您商量,希望您能做这件事”,由此推知,此项无中生有、曲解文义,张籍并未表示要“多咨询韩愈的意见”并同韩愈“共同写一部阐扬圣人之道的书”。故选B。4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原句翻译为:先王保存了六艺,自此有了正确的道德准则;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学习实践它,尚且认为有所失,何况是做博塞的游戏,与人赌财物呢?有德行的人根本不做这样的事。第47页共47页\n根据文意,“先王存六艺”和“自有常矣”均独立成句,且“自有常矣”用于表述上一句,之间应该断开;“有德者不为”和“犹以为损”也是独立成句的,之间应该断开;“况”表示意思更进一层,领起“为博塞之戏”,且“况为博塞之戏”和“与人竞财乎”均有独立的谓语中心“为”和“竞”,二者之间应该断开,同时“乎”是句末语气词,其后要断开。故此句的句读为:先王存六艺/自有常矣/有德者不为/犹以为损/况为博塞之戏/与人竞财乎/子固不为也。45.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徒,只是;訾,诋毁;裨,益处,好处。(2)比,近来;尚,崇尚,喜欢;累,连累,损害;令德,美德。参考译文:古时的人相互教诲,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是表明一个“义”字,而绝不随声附合、奉承讨好他人。先生不因为我愚昧,时常表扬我的长处,指出我的不足,一片赤诚待我,不因别人离间而疏远我,这很接近古人互相相处的原则呀。而我现在不以义来报答您,这是以不友好的态度拒绝为交好而来的人,哪算是用古人之道来回报人呢?不久前聆听了您的高论,我曾认为世风变坏,不如古代,大概是圣人之道不被重视所造成的。自从孔子死后,杨朱、墨翟虚夸不实的学说,迷惑了人们正常的视听,孟轲著书纠正了这种现象,圣人的道理才又在社会上流行。秦朝焚书坑儒以后,汉代又以黄老之术教育人民,使人渐受迷惑,扬雄写了《法言》来分辨是非,圣人的道理才明白于天下。到汉朝衰落之时,西域的佛教传入中国,中国人世世代代翻译它推广了它;黄老之术也代代沿袭而越发昌盛起来。这时天下讲道德修养的学说,只剩下这两种了。以前,圣人因为天下谋生的方法缺少,就物色了金、木、水、火、土、谷、药等物质来施恩于老百姓;又因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就阐述清楚仁义道德来教导老百姓,使人们有了行动的准则,所以治与生是并存的,而不是割裂的。现在天下凡供给人们生存的器用都具备了;至于人的性情,却沉浸在邪说里,而没有遵循圣人的道理,从而使得处理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关系的正确道理被埋没了,因此国家相继发生动乱,这本来就是仁人所哀痛的事啊。自从扬雄写作《法言》算起,至今近千年了,没有谁再说起圣人的道理,唯一谈起这些的只有先生您啊,安于世俗的人听您说的这些道理,大都感到奇怪而不相信,只是说些诋毁的话。终究对接受教育没有好处。先生您很聪明,文章写得与孟轲、扬雄不相上下,为什么不写一本书,来复兴保存圣人的道理,使现在的人、后来的人知道您为排除异端邪说而作出的努力呢?怎能随波逐流,做一个吵吵闹闹多说话的人呢?第47页共47页\n然而想提倡圣人之道的人,他自身也应当实行它。而我近来见到先生,大都喜欢那些杂乱无实际内容、只能供人逗乐的东西,这样有损于您的美德;并且在商量讨论问题的时候,有时不能宽容别人的不足之处,就象那些好坚持己见以压倒别人为能事的人一样,这也有损于您的美德。先王保存了六艺,自此有了正确的道德准则;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学习实践它,尚且认为有所失,何况是做博塞的游戏,与人赌财物呢?有德行的人根本不做这样的事。如今先生做它,来浪费时光,我实在不知您为什么这样做!而且先生的言论文章,并不比古人差。现在所做的有时却不比世俗之徒高明,我认为很不合适。希望先生能去掉赌博的爱好,抛弃虚空的谈论,以广阔的胸怀来接纳天下的人材,继续孟轲、扬雄的作为,辨清杨、墨、老、释诸家的邪说,使儒家的学说重新在唐朝出现,难道不好吗?我实在了解我自己,凭我天资学识的愚笨,实在不敢去写那样一本书,所以同您商量,希望您能做这件事。如果您死守着章句之学,混迹流俗,放弃了这样不朽的大事,就同那些并不深通事理的人也没有什么不同了。张籍再拜。46.B47.B48.C49.然三子者/或身奔走诸侯以行其道/或著书累千万言以告于后世/未尝不区区以仁义礼乐为急/盖其意以谓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使至于善50.(1)因此,作为君子,应把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尽心治理百姓作为当务之急,不必为深究人性而大发议论。(2)推究他们的说法虽然不同,但仔细体察他们的用意却是一致的,因此我认为推究起来他们的言论(或主张)是开始不相同而结果(目的)相同。【分析】4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率性之谓道”意思是“遵循本性去做事叫做道”,“率”,遵循、顺着。故选B。4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之”,助词,均为定语后置的标志。A.“与”,和,介词。/和,连词。C.“者”,代词,……的话。/助词,引出原因。D.“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故选B。4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第47页共47页\nC.“先阐明性善与性恶的具体区别”错误,文章最后两段没有先阐明性善与性恶的具体区别,从文中来看,最后两段以“问答”方式先阐明不必深究人性的善恶。故选C。4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从对称句式的角度来看,“或身奔走诸侯以行其道”“或著书累千万言以告于后世”结构相似,是具体说明“三子者”的情况,分别断开;“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使至于善”结构相似,前面说的是“善者”,后面说的是“恶者”,“善者一日不教”与“恶者勤而教之”相对,“则失而入于恶”与“则可使至于善”相对,应分别断开。从固定句式的角度来看,“以……为”是固定结构,“急”是形容词作名词,意思是“首要任务”,做“为”的宾语,所以“急”后断开,“盖”放在句首,表示原因,“盖”前断开。5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1)“故”,所以,因此;“为君子”,作为君子;“以……为”,把……作为;“修身治人”,加强自身修养,治理百姓;“急”,形容词作名词,当务之急;“穷”,深究。(2)“推”,推究;“殊”,不同;“察”,体察;“一”,一致;“以为”,认为;“始异而终同”,开始不同而结果相同。参考译文:欧阳修禀告:上次承蒙你来信并给我看《性诠》三篇,发现你好学善辩,文章也能详尽地表达出你的意思。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在讨论人性,但都有讨论不到的地方,因此想与你将其讨论清楚。我担心社会上的学者过多的讨论人性问题,因此常常作出这样的论断:人性问题并不是学者们的当务之急,而古代圣人也是很少提到的。六经所记载的,都是现实生活中与社会人生密切相关的问题,所以记述得很详细。至于人性问题,论及的不到百分之一二,或者只是谈论其它问题而有所涉,不是围绕人性而谈论的,因此即使谈到也不做过多的探究。我所说的不谈人性,并不是说绝对不谈,只是说谈论得很少,而且不以人性作为议论的主题。《论语》记载七十二弟子向孔子请教的言论,没有人问过人性问题。孔子教育他的弟子的话,有几千字之多,其中讲到人性的,只有一句。第47页共47页\n《论语》说“人的本性大体是相近的,后天的习惯却相去很远”,这是为了告诫人们谨慎对待自己的积习而说的。《中庸》说“天所赋予的叫做性,遵循本性去做事叫做道。”这说明人没有固定不变的人性,一定要有什么方法来遵循它。然而始终没有讲性到底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只是劝告人们谨慎对待所习和所感,在遵循人性发展的道上下功夫。因此我说:圣人讲到人性只是顺便提及,没有作过多的探究。我自小好学,知道学问的艰难。凡是六经所记载的,孔子七十二弟子所问到的,学习一辈子,也有不能透彻领悟的地方。对于那些能够理解的,终生身体力行,但也有不能完全做到的地方。从我的一心专注于圣贤学问而没有闲暇顾及其它事情,可以想到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也一定是如此的。又由此知道圣人为了教导世人、留名后世,也是这样急急忙忙没有闲暇的。现在的学者,对于古代圣贤急急忙忙、专心致志追求的东西,即使学习实践,也没有达到其中的十分之一二,却喜欢发表关于人性的议论,想彻底弄清圣贤很少提到、并未深究的问题,抓住后世儒家学者的偏颇之说,从事毫无用处的空洞说教,我是没有空闲时间顾及这些的。或者有人会问:“关于人性的学问真的不值得学习吗?”我说:人性这东西,是与人的肉体同时诞生,每个人都具有的。作为君子,只要加强自身修养,尽心治理百姓就可以了,人性的善恶是不必深究的。假如人性果真是善的,自身不可不进行道德修养,百姓不可不加以治理;假如人性果真是恶的,自身也不可不进行道德修养,百姓也不可不加以治理。不讲道德修养,即使君子也会变为小人;能加强自身修养,即使小人也会变为君子。因此,作为君子,应把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尽心治理百姓作为当务之急,不必为深究人性而大发议论。又有人问:“既然这样,那么孟子、荀子、扬雄三人所的人性是错误的吗?”回答是:并没有错。又问:“他们三人观点不同,为什么呢?”答:他们的观点开始不相同,但结果是一致的。假如孟子说人性是善的,便因此懒得去教育,那便错了。假如荀子说人性是恶的,便因此放弃教育那也是错的。又假如扬雄说人性中善与恶混杂在一-起,便让他们放任自流不加教育,那也是错的。然而这三人,或亲身奔走于各诸侯之间以推行他们的政治主张,或写成千上万字的著作传于后世,没有一个不是真诚的以推行仁义礼乐为首要任务。这是因为他们都意识到,对性善的人一天不加以教育,就会使他迷失方向,加入恶人行列;对性恶的人勤加教育,就可使他变善;对善恶混合的人加以引导管促,就会使他们远离恶而接近善。他们的学说与《论语》的“本性相近而行为习惯相差很远”,《中庸》所说的“遵循有方”都是相合的。这三个人,推究他们的说法虽然不同,但仔细体察他们的用意却是一致的,因此我认为推究起来他们的理论是开始不相同而结果相同。我的看法就是这样,供您参考。第47页共47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9-20 13:01:33 页数:47
价格:¥8.88 大小:90.42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