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岑参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6

2/56

剩余5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岑参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江上阻风雨(唐)岑参①江上风欲来,泊舟未能发。气昏雨已过,突兀山复出。积浪成高丘,盘涡为嵌窟。云低岸花掩,水涨滩草没。老树蛇蜕皮,崩崖龙退骨。平生抱忠信,艰险殊可忽。江上阻风(清)宋琬②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注】①此诗大约是大历二年(767年)六月岑参从成都赴嘉州刺史任,船在岷江上为风雨所阻时所作的。②顺治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永平兵仆道、宁绍台道。被诬陷下狱三年。清康熙十一年(1672)冤情得以昭雪,年近花甲的宋琬被起用,授与四川按察使。本诗即写于赴任途中。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琬的《江上阻风》首句“无聊”直接点明此时的心情,“倚舵楼”是他此时心理的真实写照。B.岑参的《江上阻风雨》,前两句点题,江上风雨欲来,舟泊岸边,诗人滞留。C.宋琬诗写瞿塘峡山势险要,诗人西望,长路漫漫,不见尽头!一语双关表面写瞿塘峡的险要景观,实际是指仕途虽经历坎坷,终峰回路转,可以宏图大展。第56页共56页\nD.“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新奇。2.这两首诗都以行舟水上,行程因风雨受阻为内容,而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作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3.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月出”指月亮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升高。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C.诗歌前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句句用韵,两句一转,兼用顶真,构成朗朗上口的咏唱情调。D.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都写秋天,写夜饮,写音乐,但两首诗的意境氛围和其中寄寓的情感却有很大的不同。4.后人评价此诗“能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表现出来的“盛唐气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西掖省即事①第56页共56页\n岑参西掖重云开曙晖,北山疏雨点朝衣。千门柳色连青琐,三殿花香入紫微②。平明端笏陪鹓列③,薄暮垂鞭信马归。官拙自悲头白尽,不如岩下偃荆扉。[注]①西掖省:中书省。②紫微:紫微宫,朝会时皇帝所在的宫殿。③鹓列:朝官的行列。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律诗首联本不需对仗,而本诗却以骈偶开篇,且严整精工,文采斐然。B.颔联从视觉和嗅觉角度展开描摹,着力表现皇宫景色明丽华贵的特点。C.颈联中“陪”与“信”字传达出诗人闲散无聊、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感。D.前三联叙写诗人从出发、朝会至归家的行踪,环环相扣,明晰而有序。6.本诗的尾联情感丰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六月三十日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岑参亭晚人将别,池凉酒未酣。关门劳夕梦,仙掌①引归骖。荷叶藏鱼艇②,藤花罥③客簪。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失路情无适,离怀思不堪。赖兹庭户里,别有小江潭。【注】①仙掌:华山有仙人掌峰。唐代一度改华州为仙掌,后遂称华州及华阴县为仙掌。②鱼艇:指轻便渔船。③罥:挂;缠绕。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56页共56页\nA.诗歌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并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B.“关门劳夕梦”指向诗人自己,而“仙掌引归骖”则扣题,点明了友人的去向。C.“藏”表现了荷叶茂密、连绵的特点,与“接天莲叶无穷碧”描绘的画面相似。D.本诗格调高昂,意象选取别具匠心,意境鲜明独特,展现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8.诗歌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范公丛竹歌并序(节选)岑参职方郎中兼侍御史范公乃于陕西使院内种竹,新制丛竹诗以见示,美范公之清致雅操,遂为歌以和之。为君成阴将蔽日,迸笋穿阶踏还出。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君莫爱南山松树枝,竹色四时也不移。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的首句说竹子长大成荫可以为人们遮蔽日光,带来清凉,呼应了序言。B.第二句写竹笋破土猛长,不怕践踏,用多个动词突出了丛竹生命力的顽强。C.三、四句借竹守节虚心喻指历史上那些御史和郎官的品格,既写竹又写人。D.第五句语言口语化,音节自然,体现出了盛唐歌行体较为灵活自由的特点。10.诗歌最后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①(节选)岑参第56页共56页\n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②西门伫献捷。【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或天宝十四载(755年),当时岑参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系作者为封常清出兵西征而创作的送行诗。②为唐北庭都护府治所庭州,今新疆乌鲁木齐东北。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交代地点,第三句紧扣“风”字落笔,捕捉住“风色”,但见狂风怒卷,黄沙漫天,风之猛烈历历在目。B.诗歌描写了将士们气势高昂,军纪严明,英勇无畏的征战生活,热情地歌颂了他们的爱国精神,令人感佩振奋。C.全诗句句押韵,三句一换韵,节奏急促有力,如进行曲激越雄壮,既渲染紧张激烈气氛,更突出高昂的战斗激情。D.全诗语言细腻,摹写生动。“平沙莽葬”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浓墨重彩,描写狂风险境,写得惊心动魄。12.本诗善于运用衬托增强表达效果,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②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注释: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南。②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第56页共56页\n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写出了环境之恶劣和李副使的毅然决绝。B.诗歌颔联写了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愁见”二字直写他长期驰骋疆场,时常惹起乡愁。C.诗歌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祗向马上取”,语气恭敬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D.诗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并且有别于其他送别诗,读来不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14.同是送别诗,试比较本诗与《别董大·其一》在表情达意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作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月出”指月亮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升高。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C.诗歌前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的咏唱的情调。D.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都写秋天,写夜饮,写音乐,但两首诗的意境氛围和其中寄寓的情感却有很大的不同。(2)“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描写了怎样的景象?(3)请结合结尾四句,分析岑参本诗中表现出来的“盛唐气象”。第56页共56页\n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林卧岑参偶得鱼鸟趣,复兹水木凉。远峰带雨色,落日摇川光。臼中西山药①,袖里淮南方②。唯爱隐几③时,独游无何乡。【注】①西山药:仙药。②淮南方:一说为失传医药著作。一说为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的《淮南子》,书中内容有神仙黄白之术。③隐几:靠着几案。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题目仅有两字却蕴含丰富,“林”点明地点,“卧”摹写出诗人的情态。B.“鱼鸟”是隐逸诗中常见景物,第一句写偶然体会到观赏山林中鱼鸟的趣味。C.“兹”指现在、此时,第二句从触觉来写诗人此时又感受到水木带来的阴凉。D.颈联中的“西山药”“淮南方”表明了诗人立志修仙从而脱离凡世的决心。17.这首诗颔联和尾联分别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西亭送蒋侍御还京岑参忽闻骢①马至,喜见故人来。欲语多时别,先愁计日回。山河宜晚眺,云雾待君开。为报乌台②客,须怜白发催。[注]①东汉时桓典任侍御史,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骢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②西汉时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后因称御史台为乌台。第56页共56页\n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蒋侍御的身份,用平实的语言抒发了诗人与老朋友忽然相逢的惊喜之情。B.作者与友人久别重逢,乍逢又别,相聚苦短,欲语先愁,颔联中的矛盾心情真切感人。C.颈联即景抒情,既照应了诗题西亭送别,又以阔大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祝福与期盼。D.诗歌脉络清晰,从见面到送别,从朋友到君王,从个人悲喜到国家兴亡,愈转愈深。19.本诗首尾两联都运用典故,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1】【唐】岑参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到陇山头。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西来谁家子【2】,自道新封侯。前月发安西【3】,路上无停留。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4】。十日过沙碛【5】,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山口月欲出,先照关城楼。溪流与松风,静夜相飕飗。别家赖归梦,山塞多离忧。第56页共56页\n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注释:【1】天宝八年(749),岑参为安西四镇节度使(兼任都护)高仙芝幕府掌书记,本诗为作者首次赴安西途中所作。宇文判官,高仙芝属下。【2】谁家子:指字文判官。【3】安西:指安西节度使治所龟兹镇。【4】西州:唐时州名,在吐鲁蕃一带。【5】沙碛:沙漠、戈壁。【6】飕飗:风声。20.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驿”两句写西行路程的遥远,同时也写出行进的迅速。B.“沙尘”两句勾画出一个餐风宿露、鞍马风尘的骑者形象。C.“自道”一句点出骑者身份与近况,又暗示其兴奋与自豪。D.“十日”四句写作者此次西行的沿途景况,描绘非常真切。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初次赴安西边塞,因为过陇山途中的艰难和边塞的艰辛等,情怀悲壮。B.诗人既赞赏宇文判官的坦率真诚,也对其戍边是为妻子而打算的想法不解。C.本诗写事、写景、写情真切,展现了当时戍边将士的生活图景和精神世界。D.本诗采用近体诗的形式,格律严谨,对仗工整,一韵到底,富有音乐美感。22.本诗前面已说“令人愁”,结尾又说“不愁”,前后是否矛盾?请结合诗歌内容简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①唐·岑参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②。第56页共56页\n【注释】①李侍郎,李进,掌管兵部的高级官员。②《西京杂记》有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此处作者化用其事。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标题可知,这是一首进献诗,推测作者将要集中地表达自身的诉求。B.本诗开篇直言诗人已年过四十,鬓发全都斑白,透露出自伤自怜之感。C.雨后苔痕侵上台阶,风中梧桐叶片也已飘然落下,处处充满萧瑟肃杀。D.尾联巧借凿壁偷光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于先贤学者刻苦学习的仰慕。24.本诗颈联写到“惊蝉”和“旅雁”,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②西使还已到晋昌岑参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③。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敞裘④。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注】①武威:一作“武城”,即凉州。下文的“晋昌”、“瓜州”都是地名,即今甘肃敦煌。②宇文判官,岑参的好友。③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④敝裘(bi   qiú):破旧的皮衣。2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春暮”点出了时节,“武威”和“晋昌”交代了地点,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情感真切。B.首联写边塞登楼所见之景,漫漫春雨,声声鹂鸣,令诗人流连忘返。C.颔联,融情于景,景中有情。既有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绘,又有游子客身的情感抒发。D.颈联直抒胸臆,与李白在《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抒发的情感是一致的。26.诗歌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请作简要概括。第56页共56页\n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火山云歌送别岑参火山①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②。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注释】①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横亘于吐鲁番盆地的北部,西起吐鲁番,东至鄯善县境内,全长160公里,火焰山主要为红砂岩构成,在夏季炎热的阳光照耀下,红色砂岩熠熠发光,犹如阵阵烈焰升腾,故名火焰山。②戍:戍楼。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以火山开头,大笔勾勒,写五月的火焰山高高耸立在赤亭口,其上的火云浓厚,寄寓诗人的惊异之情。B.三、四句紧承并重提“火云”,以“满山凝未开”正面状写火云之厚实,又借“飞鸟”的表现进行侧面烘托。C.九、十句暗点诗题“送别”,收束前八句,使得对火山云的描写实际成了送别的环境背景,路途遥遥,行路艰难。D.通过对火山、火云的描写,表现出塞外边疆的荒寒,寄寓诗人别时的感伤和凄冷,孤云独马更强化这层意蕴的表达。28.简要赏析“吞”“半”二字的表现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①岑参第56页共56页\n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君从万里使,闻己到瓜州。【注】①武威:即凉州,诗人所在地。宇文判官:岑参好友。晋昌:瓜州,今甘肃敦煌。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边塞登楼所见之景,黄鹂为力塞雨过城头的恶劣环境增添了一抹亮色。B.“白发悲明镜”与李白“高堂明镜悲白发”的诗句,都抒发了年华浙去的感伤。C.“青春换敝裘”道出了“白发悲明镜”的缘由,诗人对自己虚掷光阴万分悔恨。D.尾联紧扣题目,作者为自己的好友宇文判官出使西域顺利返回而由衷地高兴。30.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指出并简要分析。31.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作答。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岑参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那:奈何。(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第56页共56页\nB.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C.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D.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胜过对百姓的关注。(2)本诗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①岑参鸡鸣紫陌②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独有凤凰池③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注】①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春天,时官军击败安史叛军并收复洛阳及中原大片土地。贾至先作《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岑参以此诗和之。②紫陌:京城的道路。③凤凰池:在大明宫内,中书省所在地。3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通过描绘早朝场面,暗示天下大治的兴旺繁华,反映诗人渴望唐朝中兴的心境。B.首句用“鸡鸣”“曙光”“寒”点出大臣们早朝上路之早,暗示大家心情愉悦。C.颔联正面描写早朝的场面,表现了浩浩荡荡的气势,营造了皇宫雍容华贵的氛围。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充满对当今皇上的赞颂之情和恭敬之态。33.杨万里曾说:“和诗者,岑诗云‘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最好。”请结合全诗对这两句进行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登古邺城第56页共56页\n岑参①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城隅南对望陵台②,漳水东流不复回。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注]①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②望陵台,又名铜雀台,建安十五年建筑,为曹操当年饮酒作乐的地方。3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五七言并用,是一首近体诗,为岑参诗歌代表作之一。B.整首诗写了诗人登临邺城的所见所感,流露了怀古悲戚之情。C.“为谁来”照应“复何见”,两处疑问加深了凭吊叹惋的分量。D.全诗语言素淡自然,颇有汉魏古诗悲凉慷慨的风格。35.“空”字为诗眼,统领全篇。“空”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崔全被放归都觐省岑参夫子不自衍①,世人知者稀。来倾阮氏酒②,去著老莱衣③。渭北草新出,关东④花欲飞。楚王犹自惑,宋玉且将归⑤。第56页共56页\n【注】①衍,一作炫。②阮氏酒:西晋阮籍避祸全身,远离司马氏政权,以嗜酒为由,求为步兵校尉,终日酩酊,遗落世情。③老莱衣:春秋时的隐者老莱子。老莱子行年五十,父母犹存,着五彩斑斓衣以娱双亲。后常以“老莱衣”表示孝养父母至老不衰。④关东:函谷关以东地区。此处指崔全回归的洛阳。⑤《对楚王问》载,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其有遗行(失检之行为)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引用“曲高和寡”的故事,谓己有“魂意琦行(不寻常的思想行为)”,不能为“世俗之民”所理解。宋玉,一作片玉。3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起笔直写崔全不自我夸耀的品格,叹息世人难识英才,义愤填膺、仗义伸屈之情溢于言表。B.颔联用典,化用阮籍和老莱子的典故,暗合诗题“觐省”之意,是为了赞美崔全孝敬父母的品行。C.尾联上句中,诗人用楚王自惑喻崔全不得君臣遇合,暗指崔全被放归的原因,深沉含蓄,耐人咀嚼。D.结句再次用典,暗喻友人的磊落胸襟,友人如良玉之器却不得重用,如璞玉之真却难以被赏识。37.颈联在情感抒发上既自然又巧妙,请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月②。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注)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南。②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3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又以“岂能”带出未至的“轮台”,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B.颔联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第56页共56页\nC.颈联诗人招呼、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惜别之景跃然纸上,悲情切切,感人至深。D.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以友人的身份表情达意,语言明快浅近,令人耳目一新。39.诗歌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送王大昌龄赴江宁【1】岑参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旧家富春【2】渚,尝忆卧江楼。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3】。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注释:【1】公元740年,51岁的王昌龄被更为江宁县丞。江宁,在今江苏南京。作者在长安与他饮酒道别。【2】富春:富春江,即浙江流经富阳县的那一段。下句的卧江楼是指富春江畔的楼。【3】南徐州:在今江苏镇江。作者父亲曾在当地为官。40.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时”句是说王昌龄在政治清明之时得不到重用。B.“泽国”句是说王将奔波千里赴江宁水乡任一小职。C.“旧家”句是说作者由江宁联想到岑氏旧家所在。D.“穷巷”句是说作者联想朋友到任江宁后的处境。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公”句中对比明显,作者使用“独”字寄予情感沉重。B.作者回忆曾与王昌龄在南徐州,风雪夜抱被长谈之事。第56页共56页\nC.作者想象朋友到达京口见到桃花盛开,写诗消解苦闷。D.作者认为王是深藏的潜龙,今后必将如“黄鹄”高飞。4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对朋友寄予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卫节度赤骠马歌①(节选)岑参骑将猎向南山口,城南孤兔不复有。草头一点疾如飞,却使苍鹰翻向后。忆昨看君朝未央,鸣珂②拥盖满路香③。始知边将真富贵,可怜人马相辉光。男儿称意得如此,骏马长鸣北风起。待君东去扫胡尘④,为君一日行千里。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时神策军节度使卫伯玉得到一匹赤骠马,岑参作此诗咏之。②珂,玉石,这里指马勒上的装饰品。③满路香:满路好名声。④胡尘,这里指安史乱军。4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节度跨上骏马在南山口射猎,狐兔被猎杀殆尽,从而突出了赤骠马奔跑的迅捷。B.“草头一点”表现赤骠马姿态的轻快飘逸;“苍鹰翻向后”衬托其奔跑“疾如飞”。C.卫节度朝拜皇帝,前呼后拥,马勒上的装饰叮叮作响,路人交口赞誉,威武而荣耀。D.作者认为,虽然边镇大将人马互相辉映,无限威风,但只追求荣华富贵依然令人可惜。44.诗歌后四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碛西头送①李判官入京岑参第56页共56页\n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寻河②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注】①碛西: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在今新疆库米什附近。②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的源头。4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目来看,诗歌与送别相关,应是诗人在边塞送自己友人回京时所作,B.第三句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以人格,表现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C.诗人用张骞典故表明边疆广阔,好像要到天地的尽头,突出旅途的艰辛。D.诗人送别友人之后想到了家人,在酒醉中写下家书,托李判官带给家人。46.请简要分析首句中“一身”和“万里”内涵,二者结合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九日使君席奉饯①卫中丞赴长水岑参节使横行西出师,鸣弓擐②甲羽林儿。台上霜威凌草木,军中杀气傍旌旗。预知汉将宣威日,正是胡尘欲灭时。为报使君多泛菊③,更将弦管醉东篱。注:①奉饯:恭敬地饯行。②擐:穿。③泛菊:古人于重阳节登山宴饮菊花酒的活动。4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通过“横行”“鸣弓”“擐甲”等词语描绘了出征军队威武雄壮的气概。B.颔联以寒霜摧残草木之景渲染了出征前的悲壮气氛,有“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意。第56页共56页\nC.颈联借汉将击溃胡人、平定边塞的历史,表达此次出兵边塞必胜的信心。D.尾联写在重阳节这一天,州郡长官设下宴席,为即将奔赴边关长水的卫中丞壮行。48.本诗与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都写到饮酒,请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词简要分析。4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1)这首诗写了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②西使还已到晋昌③岑   参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注】①武威:凉州(边塞),今甘肃武威,诗人所在地。②宇文判官:岑参好友。③晋昌:瓜州,今甘肃敦煌。5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景物描写似有一丝苍凉,而黄鹂成了这边塞城楼的一抹亮色,有一缕温情蕴含其中,彰显了诗歌的含蓄之美。第56页共56页\nB.“边柳挂乡愁”运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把无形的、抽象的乡愁化为有形的、可观可触的具体事物,并且与“柳”联系在一起,是为了突出乡愁的沉重。C.颈联作者以“敝裘”代指自己官职低微,委婉地表达了年华易逝的苦闷与哀愁。D.诗题“春暮”点出了时节,“武威”和“晋昌”交代了地点,全诗结构谨严,对仗工整,情感真切而又有波折变化。51.从整首诗来看,尾联在内容表达上有“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得阳字)【唐】岑参双凫①出未央,千里过河阳。马带新行色,衣闻旧御香。县花②迎墨绶,关柳拂铜章。别后能为政,相思淇水长。【注】①双凫,指地方官。②县花,潘岳做河阳县令时,满县栽花。后遂用“河阳一县花、花县”等用作咏花之词,或喻地方之美或地方官善于治理。5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阳字,即拈得“阳”字韵作此诗的韵脚,这是古代的一种诗歌“游戏”。B.尾句在表现手法上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异曲同工。C.本诗善用动词和形容词,这些词语使用富有特色,主要从正面刻画人物形象。D.本诗为送别诗,虽暗含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却并没有强烈悲伤之感。53.岑参的诗言短意长,情感丰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而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①第56页共56页\n岑参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却向嫖姚②幕,翩翩去若飞。【注】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落入叛军手中,逃出后,欲重归河阳幕府。②嫖姚: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此处借指李光弼,点题“再归河阳幕府”。5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B.“胡尘”借指叛军,此处“误落胡尘里”是说裴判官不幸落入叛军手中。C.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主动请缨出使,深入敌营不辱使命。D.全诗充满了对守节不移、忠义报国之人的赞美之情,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55.本诗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什么作用?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唐】岑参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和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明】张楷高台秉烛看剑舞,四坐欢声杂鸣鼓。酒阑罗袖动轻寒,门外萧萧杏花雨。5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56页共56页\nA.岑诗以“剑舞”“击鼓”写出戎旅间的酒会特色,点染边地酒会的气氛。B.张诗善写细节,“动”字描写罗袖在微寒的夜风中轻轻飘动,尽显柔美。C.岑诗“能剑舞”与张诗“看剑舞”均暗含对自己不能舞剑的遗憾之情。D.张诗以“欢声”写出座中人的情感,与岑诗中的“断人肠”截然有别。57.两首诗的结尾同是一个“雨”字,在内容呈现和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而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送崔全被放归都觐省岑参夫子不自衍,世人知者稀,来倾阮氏酒①,去著老莱衣②。渭北草新出,关东③花欲飞,楚王犹自惑,宋玉④且将归。【注】①阮氏酒:西晋阮籍为避祸全身,以嗜酒为由,远离权贵与政治。②老莱衣:春秋时的隐者老莱子行年五十,父母犹存,着五彩斑斓衣以娱双亲。后常以“老莱衣”表示孝养父母至老不衰。③关东:函谷关以东地区。此处指崔全回归的洛阳。④宋玉:战国著名辞赋家,曾仕楚顷襄王,但不受重用,仕途颇不得志。5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门见山,点明了崔全“知者稀”的原因在于不自我夸耀以求闻名,引出了颔联对其进一步的叙写。B.颔联运用“老莱衣”的典故,既暗合诗题“觐省”,表现了人物的品行,又使诗歌含蓄蕴藉,耐人咀嚼。C.颈联以景物暗示季节,虚实结合,通过描写花与草的蓬勃生机表达作者对好友崔全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D.本诗在语言风格上,通俗质朴与含蓄委婉兼备,将作者对崔全的深情谊寓于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之中。第56页共56页\n59.前人论此诗,认为“豪迈之中述真情”,诗中的“真情”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山房春事二首岑参其一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数枝门柳低衣桁①,一片山花落笔床。其二梁园②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注释】①衣桁(héng):犹衣架,挂衣服的横木。②梁园:兔园,俗名竹园,也有人称之为睢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周围三百多里。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6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的“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蝶飞蜂忙的景象,表现了山房春日的勃勃生机。B.其一的第三、四两句写柳枝与山花来写风,彰显出诗人观察的细微与笔力的不凡。C.其二的最后一句,诗人在萧条的主画面背景上添上几笔艳丽的色彩,构思精巧。D.这两首诗的语言清新明快,风格近于田园诗,迥异于岑参为人所熟知的边塞诗风。61.这两首诗均写了山房春光,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①(节选)岑参第56页共56页\n如莲花,舞北旋,世人有眼应未见。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曼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裾转袖若飞雪,左旋右旋生旋风。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始知诸曲不可比,《采莲》《落梅》徒聒耳。世人学舞只是舞,姿态岂能得如此?[注]①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似作于出塞、入塞途中,岑参参加了一次田使君举办的宴会,欣赏了北旋表演,有感而写。6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这是从源起和观者的感受两个角度来赞叹北旋舞的奇妙。B.从“曼脸”至“生旋风”,诗人依次描写了舞者的面容、身材、穿着及舞姿的刚健、旋转的迅捷。C.在听《出塞》《入塞》曲时,诗人仿佛听到寒风在茫茫白草胡沙上吹过,这是形容乐曲的粗犷。D.诗人用名曲《采莲》《落梅》来与诗中的胡地曲舞对比,对北旋之舞与舞北旋之人作了高度评价。63.请简要赏析结尾句“世人学舞只是舞,姿态岂能得如此?”的妙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第56页共56页\n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6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紧扣诗题中的“凉州”与“夜”,运用动静结合法,写出了月亮逐渐升高,银光谱泻全城的凉州夜色。B.“七里十万家”,写出了凉州成规模之大;“半解弹琵琶”写出了胡人虽对琵琶一知半解,却喜爱弹奏的风情。C.“肠堪断”,写出了琵琶声之动人;“风萧萧兮夜漫漫”,写出了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给人的感受。D.前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运用顶针句法,句句用韵;后六句正面描写宴会,句法和用韵有变,意蕴丰富深长。65.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山房春事》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注:梁园:园圃名,汉梁孝王建,为游赏与延宾之所。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后。6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借暮鸦乱飞的描写,衬托今日梁园的颓败。B.第二句中“三两家”是虚写,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梁园的萧条。C.尾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恢复梁园昔日繁盛的愿望。D.这首吊古诗作,主旨是抒发诗人对世事盛衰无常的慨叹。第56页共56页\n67.说说这首诗在抒情方面的表达技巧。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②西使还已到晋昌③(唐)岑参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注】①武威:凉州(边塞),今甘肃武威,诗人所在地。②宇文判官:岑参好友。③晋昌:瓜州,今甘肃敦煌。6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武威”和“晋昌”交代了地点,“暮春”点出了时节,全诗结构谨严,情感真切又有变化。B.首联的景物描写似有一丝苍凉,而黄鹂成了边塞城楼的一抹亮色,有一缕温情蕴含其中,彰显了诗歌的含蓄之美。C.“边柳挂乡愁”运用了比喻手法,化乡愁为实体物质,乡愁挂满了边塞的杨柳树,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游子的乡愁。D.颈联“白发悲明镜”与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情感一致,都抒发了年华逝去的感伤。69.从整首诗来看,尾联在内容表达上有“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岑参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第56页共56页\n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独有凤凰池①上客,阳春②一曲和皆难。【注】①凤凰池,禁苑中池沼。魏晋南北朝时设中书省于禁苑,掌管机要,接近皇帝,故称中书省为“凤凰池”。②阳春:古曲名,即宋玉《对楚王问》中提到的《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后以之比喻作品高妙而懂得的人很少。7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阑”“寒”二字对应,写春日将尽、清晨寒凉,但结合整联看并未给人以衰残畏缩之感。B.中间两联描写早朝情形,既有整体呈现,也有细节特写,多角度展现出了百官入朝的盛大场面。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以花、柳之景衬托出武官得胜归来,军旗飘飘、佩剑入朝的威风与荣耀。D.整首诗对仗精工,前三联均用对仗,与早朝时那种左右分班、文武对列的严整朝仪协调一致。71.诗歌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C2.①岑参的诗中表现出的是对暴风雨视若等闲的豪迈情怀:前文极写水路艰险,最后两句“平生抱忠信,艰险殊可忽”,直接道出自己平生心怀忠信之念,艰难险阻完全可以忽略,诗人对眼前的暴风雨视若等闲,豪迈豁达之情跃然纸上。②宋琬的诗中表现出的是在高压统治之下惊惧惶恐、愤懑悲凉的思想感情,是对家乡的思念、对前路的担忧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第56页共56页\n【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C.“虽经历坎坷,终峰回路转,可以宏图大展”错误,该分析与全诗的情境不合,诗人一语双关,明写过了瞿塘峡这险要之处,西行之路还十分漫长;实写未来的仕宦之路,正如这瞿塘峡西面的水路一样险恶,一样漫长,体现出的应是“惊惧惶恐、愤懑悲凉”的思想感情,并非“峰回路转,可以宏图大展”。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岑参《江上阻风雨》是岑参从成都赴嘉州刺史任,船在岷江上为风雨所阻时所作,此时诗人是赴任途中,心情应是昂扬的;再看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如“积浪成高丘,盘涡为嵌窟”“云低岸花掩,水涨滩草没”“老树蛇蜕皮,崩崖龙退骨”,由江面到江岸,诗人描绘了夏天暴风雨在江上的肆虐,画面浩大,有震撼人心之力量,好似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豪迈情怀;如最后两句,“平生抱忠信,艰险殊可忽”,因为自己平生怀抱忠信之念,艰难险阻完全可以忽略,作者对眼前的暴风雨完全是视若等闲,豪迈豁达之情跃然纸上。《江上阻风》的作者宋琬却是被诬陷下狱三年,直到清康熙十一年冤情才得以昭雪,年近花甲之时才被起用,这其实也就暗示了人物的情感;再看诗中描绘的景,路悠悠、征人泪、巨浪、西风、白头这些意象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再看流露情感的词语,如“无聊”,直接点明此时的心情,因路途受阻而百无聊赖,接着由前路悠悠而想到自己仕宦之路的险恶漫长,内心流露出的是惊惧惶恐,最后以“征人泪”“共白头”展露了自己的故园之思,羁旅之愁,仕途之苦。3.B4.①凉州城人烟阜盛,繁华安定。“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写出了凉州人口密集、歌舞升平的景象,表现了盛唐气象。②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奋发有为。“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表现诗人想要建功立业、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之情。③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豪迈乐观。“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中的“笑”,表现出诗人对生活、对前途的信心,“醉倒”是豪迈乐观的醉,让人感受到了盛唐的时代脉搏。【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第56页共56页\n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错误,从诗中来看,两处所提到的琵琶声内容和情感是不相同的,第一次,“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指凉州城荡漾着的琵琶声,表现出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带有浓郁的边地情调;第二次,“琵琶一曲肠堪断”,这是指宴会上的演奏,由“肠堪断”可知,此时的琵琶声应是哀婉动人的。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能力。“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即“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明清诗论家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具体表现在政治的强大、经济的兴盛和诗人情感的豪放上。如诗歌三、四句,“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七里十万家”,勾画出凉州城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后一句是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这里可以看出“盛唐气象”;如第九、十两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这里是说“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岁月催人,不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这里可以看出“盛唐气象”;如最后两句,“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笑”字流露出对生活前途的信心,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醉倒”展现出人物情怀的豪放,这里也可以看出“盛唐气象”。考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答题即可。5.C6.①感伤为官失意、志不获骋。②悲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③向往自由生活、归隐田园。【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不愿同流合污”理解有误。早上拿着象笏去上朝,傍晚收起鞭子信马由缰地回来。“陪”与“信”传递出诗人闲散、无聊、悠闲,无法推断出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第56页共56页\n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官拙自悲头白尽”,官没做好,自我悲叹,头发已经快要全白了。此句感叹官途不顺,或者为官不如意,志向难以实现的苦闷等。“头白尽”,说明此时诗人年华已逝,慢慢老去,再想到为官失意,内心充满伤感。“不如岩下偃荆扉”,“不如”就是比不上的意思,“荆扉”释义为柴门,“岩下偃荆扉”指的是归隐田园的生活。诗人在官场中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内心苦闷,仕途不顺,引发诗人归隐田园的想法,向往自由的生活。7.D8.①因人生失意而不畅快;②因友人离别而愁苦;③“赖兹”是对人生失意和友人离别的无可奈何与自我安慰之语。【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本诗格调高昂”错误。本诗格调清丽俊逸。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失路情无适,离怀思不堪”意思是:人生失意,心情不畅,离怀愁绪,不堪忍受。此联终于不再借景,而忍不住直接倾吐胸中意绪了。人生失意,心情不畅,更兼离怀愁绪,不堪忍受。表达了因人生失意而不畅快与因友人离别而愁苦的情感。“赖兹庭户里,别有小江潭”意思是:幸好在这庭院中,仿佛能感到幽居江潭之上的别样意趣。作者仍善于自我排解,幸好在这庭院里,似乎还能感受到幽居江潭之上的别样意趣,“赖兹”是对人生失意和友人离别的无可奈何与自我安慰之语。9.C10.①使用衬托手法,用在寒天变黄落尽的草木衬托出青青竹色。②承接上句竹色四时不移的特点,赞美竹子耐寒的品格。③使用象征手法,以竹子在寒天的“犹自青青”来赞美友人范公的清致雅操和高尚气节。第56页共56页\n【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喻指那些御史和郎官的品格”错误,诗句中的“御史”和“郎官”,应为“范公”。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表达特色的能力。使用衬托手法,用草木变黄,万物凋零衬托出青青竹色,突出竹子耐寒、坚贞不屈的品格。“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冰冷的冬天,草木黄落,万物凋零,竹子却仍然保持青青的颜色,赞美竹子耐寒的品格,同时照应上文“竹色四时也不移”,进一步印证竹色四时不移的特点,点明主旨,收束有力。使用象征手法,这里表面上是写竹子耐寒,在寒冷的冬天仍然保持青色,其实是借竹子来赞美友人范公的清致雅操和高尚气节,借物喻人。11.D12.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另外也通过写敌人的胆怯衬托将士的勇猛可畏。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平沙莽莽黄入天”,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风头如刀面如割”,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衬托守边将士的爱国激情和不畏艰苦的高昂斗志、顽强精神。诗中虽然没有具体的战斗场面描写,却从出师军容的豪迈中烘托出战斗必胜的气氛。【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浓墨重彩”错,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并非浓墨重彩。故选D。第56页共56页\n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全诗可分三部分。前五句是第一部分,写西域风沙的险恶,表现行军的艰苦。以自然环境的艰苦反衬人物高尚的精神品质。开始两句先点明行军的路线:走马川、雪海边,向前眺望是风沙迷漫的大沙漠。“莽莽”二字写出了沙漠无边无际的昏暗景象,“黄入天”则写出风卷沙土弥漫天空的颜色。句中无一“风”字,却处处见风之猛烈。这是白天的景象。后三句写风在夜晚的景象,“轮台九月风夜吼”,一个“吼”字道出风声之大,又是在夜间,就更能渲染出可怕的气氛。“大如斗”,形容碎石之大。“石乱走”中的“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风力之猛,连那些大如斗的碎石都被刮得满地滚动。几句诗虽短,却把环境的险恶渲染得形象、可感、淋漓尽致,足见行军的艰苦。七至十四句是第二部分,描绘封常清冒雪出征,一路不畏苦寒的情景。“将军金甲夜不脱”是写将军常备不懈,带领士兵日夜挺进的精神状况;“半夜军行戈相拨”是刻画士兵在坎坷不平的路上摸黑前进的群像;“风头如刀面如割”是表现全军上下冒凛冽寒风而斗志不减的威武阵容。最后三句是第三部分,表现对封常清出师必胜的信心。通过以上对唐朝军威的描写,已可看出这支军队是不可战胜的。“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既是诗人对战情有事实根据的推断,也是诗人蔑视敌人,颂扬唐军的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所以最后一句“车师西门伫献捷”实为发自诗人肺腑的热烈祝愿。诗成功地运用了衬托手法,通过渲染飞沙走石,厉风寒雪的恶劣环境,反衬出将士们坚强豪迈的战斗精神。13.B14.相同处:两首诗都一反送别诗的离愁别绪,写得格调高昂,气势雄伟。本诗抒发了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别董大·其一》通过劝慰友人,表达了一种旷达之情。不同点:本诗字里行间作者只是以朋友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从自始至终全无离别的伤感。《别董大·其一》起笔“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营造了一种悲凉凄楚的氛围,让人伤感,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情感一转,变凄酸为爽健,变伤别为壮别,情感起伏较大。【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时常惹起乡愁”错,整首诗感情豪迈,虽写送别,但从“岂能”可以看出并没有悲伤之情,李副使对于出征已经习以为常。第56页共56页\n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别董大·其一》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既表露出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两首诗都一反送别诗的离愁别绪,写得气势雄伟,情感激昂,字里行间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不同点:这首送别诗,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诗的五、六两句,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诗末两句直抒胸襟,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本诗作者只是以朋友的身份说话行事,全无离别的伤感。《别董大·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让人伤感。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话说得响亮而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15.(1)B(2)描写了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写出了凉州城的宏大繁荣、人烟阜盛、歌舞升平的景象。(3)“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表现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奋发有为、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之情;“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中的“笑”,表现出对生活、对前途的信心,豪迈乐观。“醉倒”是豪迈乐观的醉,让人感受到了盛唐的时代脉搏。【解析】(1)第56页共56页\n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错误,从诗中来看,两处所提到的琵琶声内容和情感是不相同的,第一次,“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指凉州城荡漾着的琵琶声,表现出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带有浓郁的边地情调;第二次,“琵琶一曲肠堪断”,这是指宴会上的演奏,由“肠堪断”可知,此时的琵琶声应是哀婉动人的。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意思是:凉州方圆七里住着数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这是随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现了凉州的全貌。“七里十万家”,正是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而下一句,就更见出是甘肃凉州了。凉州在边塞,居民中少数民族很多。他们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不用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能力。先理解“盛唐气象”的内涵,再到诗歌中找出能与“盛唐气象”有关的内容,并进行分析即可。“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即“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明清诗论家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具体表现在政治的强大、经济的兴盛和诗人情感的豪放上。“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这里是说“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岁月催人,不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这里可以看出“盛唐气象”;最后两句,“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笑”字流露出对生活前途的信心,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醉倒”展现出人物情怀的豪放,这里也可以看出“盛唐气象”。考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答题即可。16.D第56页共56页\n17.颔联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来表情达意,通过远峰和落日来写山间傍晚的景色,抒发自己对山间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的愿望。尾联采用直抒胸臆的法式来表情达意,直接抒发自己对林中生活的喜爱之情。【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诗人立志修仙从而脱离凡世的决心”错误。“西山药”“淮南方”表明自己想要脱离尘世生活归隐山林的愿望和决心。故选D。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能力。颔联写到远处的山峰缭绕着阴云浓雾,雨意沉沉;落日的余晖在河水中闪动,波光粼粼。两句通过远山和落日写山间傍晚景色:“远峰带雨色”,苍翠润朗,“落日摇川光”,光色俱佳,所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山间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的愿望。尾联的意思是自己只喜爱靠着几案,在林间独自游玩甚至忘记方向。直接表达了自己对林中生活的喜爱之情,属于直抒胸臆。18.D19.首联反用骢马御史的典故,不避反喜,暗含对故人为官刚直的敬重;尾联运用乌台的典故,寄托对友人既在其位及时有为的劝勉。【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D.“从朋友到君王”错误。诗歌中“云雾待君开”中的“君”是指友人“蒋侍御史”,而非“君王”。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1)根据小注①可知,“避骢马御史”是指东汉时桓典任侍御史,当时宦官专权,桓典执政毫不畏惧回避他们。他常常骑着青白色的马,京城的人都十分畏惧他,说:“走着走着要停下来,以避开骑青白色马的御史。”足见马御史的为官正直,刚正不阿。首句“忽闻骢马至”反用了骢马御史的典故。“喜见故人来”句中一个“喜”字写出了诗人见到友人蒋侍御史,不避反喜,也暗含对故人为官刚直的敬重。(2)根据小注②可知,“乌台”指西汉时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后因称御史台为乌台。诗句中“乌台客”指的是在御史台供职者,此句运用典故,指友人“蒋侍御史”。“须怜白发催”的意思是“时间易逝,年华易换,应当珍惜今日时光。”劝慰友人既然在御史台为官,就要珍惜现在的时光,有所作为,诗中寄托对友人既在其位及时有为的劝勉。第56页共56页\n20.D21.C22.不矛盾。诗前面之“令人愁”,指因行役和思乡而愁。结尾“不愁”指诗人为宇文判官以身许国、公而忘私的戍边情怀和爱国精神所感染,要与他一道携手共赴边塞,为国效力,不再忧虑西行征途前路漫漫。全诗先“愁”后慷慨,以昂扬情感收结全诗,前后情感变化并不矛盾。【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写作者此次西行的沿途景况”错误,由“西来谁家子,自道新封侯”可知,写的是宇文判官西行的情景。故选D。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手法等的能力。A.“因为过陇山途中的艰难和边塞的艰辛等,情怀悲壮”错误,这首诗通过写过陇山途中的艰难和边塞的艰辛,歌颂宇文氏为国从军,不计个人得失的高贵品质,抒发了高扬的乐观无畏精神,所以其“情怀悲壮”更多是因为宇文氏在恶劣环境中的不计个人得失精神品质。B.“也对其戍边是为妻子而打算的想法不解”错误,“岂为妻子谋”意思是“岂是为了妻子儿女打算”,可见宇文判官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妻子儿女。D.“本诗采用近体诗的形式”错误,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且“对仗工整”也不正确,如“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不是对偶句,更不是对仗。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到陇山头。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叙述诗人离长安西行情景。“一驿过一驿”写路程的遥远,也透露着行进的迅速;“驿骑如星流”,写行进的迅速,包包含着路程的遥远。前四句从奔赴边关的急切方面写。后两句则从奔赴边关的悲愁方面写:“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写抵达陇山及产生的感受。诗人行军急促,离开长安,思念家乡,因此发愁。“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写宇文判官以身许国,公而忘私。结尾写“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表达诗人愿与为友携手同赴国事,不愁那前方的征途漫漫。因此,诗人后来被宇文判官以身许国、公而忘私的戍边情怀和爱国精神所感染,准备和他一起为国效力,不再发愁。第56页共56页\n诗歌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歌颂宇文氏为国从军,不计个人得失的高贵品质,抒发了高扬的乐观无畏精神。23.D24.①作者以“惊蝉”和“旅雁”两个意象自比,表明自己在宦海沉浮中的漂泊无依之苦;②希望李侍郎引荐、提携自己;③同时,还生发出对自己功业未成的遗憾和感慨,形成刚柔并济的劝进之力。【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表达了诗人对于先贤学者刻苦学习的仰慕”错误,诗中作者灵活化用匡衡凿壁偷光的典故,而不囿于此典,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意在“借”光,即希望李侍郎能够给予自己一些便利,让自己能够有所作为。故选D。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首先理解颈联的意思,然后结合“惊蝉”和“旅雁”的特点以及诗人写作这首诗歌的用意分析表达效果。“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是说蝉想求得高枝,雁也讨厌排在后面的行列;“蝉”是“惊蝉”,“雁”是“旅雁”,二者虽为物,但此处是以物自喻,结合首联“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可知,诗人此时年过四十,蹉跎宦海多年还身居低位,这与“惊蝉”“旅雁”的形象相近,所以先是借这两个意象来写自己漂泊无依的处境;结合这首诗歌的创作意图来看,这是一首进献诗,进献的对象李侍郎是“掌管兵部的高级官员”,所以诗人借助蝉之“求高树”,雁之“厌后行”来表达自己想要得到对方提携的意思委婉表达出来,当然借“惊蝉”之居低枝、“旅雁”之“后行”也委婉抒发自己身处低位功业无成的感慨。25.B26.(1)对家乡的思念。(2)年华已逝、功业未成的伤感。(3)好友归来的惊喜。(4)滞留边塞的无奈。【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第56页共56页\nB.“令诗人流连忘返”错误,岸雨飘过城头之后带来的漫天大雨,一只美丽的黄鹂鸟飞上了戍楼躲雨,首联写出边塞环境之苦之恶劣。故选B。2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颔联“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融情于景。一个“飘”字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述出来,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边柳挂乡愁”把游子的那种浓浓的乡愁具体化、形象化了,好像这乡愁变成了实体物质,挂满了边塞的杨柳树。这沉甸甸的乡愁,这思乡的痛苦,就很生动地表达出来了。颈联“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直抒胸臆,抒发的是年华已去而功业未成的感慨。“白发悲明镜”抒发的都是年华已去的感伤。而“青春换敝裘”则补充说明了为什么要悲白发。生老病死本是人生难免,而诗人对年华的失去如此悲伤,是因为大好青春年华居然没有建功立业,居然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裘”是名贵的皮大衣,是达官贵人才穿得起的,在这里暗指功业,“敝裘”说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得志。  尾联“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抒发了两种情感,一是为好友宇文判官出使顺利返回瓜州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但同时又为自己仍然滞留在边塞(武威)而归期无着落而感到伤感与无奈。高兴又伤感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的透露出来。27.D28.(1)“吞”字,赋予“火云”以生命力,表现出火云逐渐掩映铁关之树和交河戍楼的(动态)过程;(2)“半”字准确地写出了火云掩映铁关之树和交河戍楼(的静态),让铁关之树和交河戍楼呈现出一半清晰可见,一半模糊难识的奇异之美;(3)“吞”和“半”字,既有静态的描摹,又有动态的刻画,既有时间的变化,又有空间的展开,描绘了奇异壮丽的景象,营造了气势磅礴的意境。【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D.“寄寓诗人别时的感伤和凄冷,孤云独马更强化这层意蕴的表达”错误。该诗的情感基调是临别不伤,通过歌咏塞外特有的奇丽不凡的景色为对方壮行。故选D。2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的能力。第56页共56页\n“吞”字是动词,富有强大的表现力,火云仿佛怪兽巨人一般“吞”下铁关之树和交河戍楼,既赋予火云以生命力,又呈现出火云渐渐掩盖眼前景物的动态之美。“半”字,写出火云掩映之下,铁关树和交河戍楼一半烟雾缭绕,朦胧模糊,一半清晰可辨的奇妙景象,让人啧啧称奇。这是描写火云笼罩下景物的静态之美。“吞”字写动,呈现出火云弥漫的时间变化;“半”字写静,呈现出辽阔空间下的壮观景象,让火云席卷而来的景象显得格外气势磅礴。29.C30.“飘”“挂”用得好。“飘”,把游子之泪随塞外飞花飘舞的情景描绘了出来,融情入景,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挂”,把游子的乡愁缀满边塞垂柳的情景描绘了出来,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象,传神地突出了乡愁的浓烈。【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C.“诗人对自己虚掷光阴万分悔恨”分析错误。“裘”是名贵的皮大衣,达官贵人才穿得起的,在诗中暗指功业;“敝裘”则暗指功业落空。诗人并未虚掷光阴,而是追求功名,但未遂愿,情感上是抑郁苦闷的,而不是悔恨。故选C。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本题需要明确用得好的字为“飘”“挂”,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塞花飘客泪”,塞花飘洒客子的泪水,一个“飘”字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述出来,思乡之泪漫天飞舞,融情于景,景中有情,情景互融,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边柳挂乡愁”,边柳牵挂行人的乡愁。而“挂”则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形象,把乡愁与杨柳联系在一起,诗人很巧妙杨柳意象中留别的内涵。“柳”和“留”同音,因而在古诗词中柳就有留恋之意。“边柳挂乡愁”把游子的那种浓浓的乡愁具体化、形象化了,好像这乡愁变成了实体物质,挂满了边塞的杨柳树。这沉甸甸的乡愁,这思乡的痛苦,就很生动地表达出来了。31.(1)D(2)尾联表现出诗人的晚年生活,不知道能把心事“向谁论”,只有江上蝉鸣的声音“空满耳”,由此,可以看作是诗人孤独、寂寞情感的真实写照。第56页共56页\n【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的能力。D.“对仕途的关心胜过对百姓的关注”错误。颔联“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表明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对“圣主”虽“莫言”,但对“苍生”却满含担忧,表明“胜过”说法错误。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尾联“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意思是满腹心事,无处倾诉,虽有江上蝉声满耳,却不仅不能排遣思绪,倒反更引出无穷愁烦。结合注释①可知,作者时至暮年,处境维艰,满腹心事;上句“不知”“向谁论”说明诗人内心的不快无处倾诉;下句写江上蝉声满耳,“空”字表明诗人的思绪不仅不能得到排遣,反而引出无穷愁烦。尾联两句是诗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32.D33.①紧扣“早”“朝”二字。“星初落”“露未干”突出“早”,“花迎剑珮”“柳拂旌旗”突出“朝”。②以景寓情(或寓情于景),通过“花迎”“柳拂”“星初落”“露未干”的暮春晨景的描写,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兴奋之情。③“迎”“拂”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表现出路边鲜花盛开、杨柳轻拂,旌旗招展,文武官员健步走来的情景。④“剑”“珮”采用借代手法,表现出满朝文武都来上早朝的盛况。【分析】3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对当今皇上的赞颂之情和恭敬之态”错,诗的结尾,响应贾至的倡议:唯有身居凤池的中书省贾舍人,你这一曲高雅的阳春自雪和起来实在困难。作为和诗,尾联点明题旨,表达对贾至的赞颂之情和恭敬之态。故选D。第56页共56页\n3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颈联“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句意是,鲜花迎接饰有佩剑的官员,柳条轻拂仪仗的旗帜,此时晓星方落,露犹未干。从结构和构思看,“星初落”“露未干”突出“早”,“花迎剑珮”“柳拂旌旗”突出“朝”。作为一首早朝诗,紧扣标题“早”“朝”二字,即在空间上围绕朝见之场面来写,在时间上又能体现出一个“早”字。从情景关系看,此联能将“花迎剑佩”、“柳拂族旗”之场面与“星初落”、“露未干”之时辰融为一体,以暮春晨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兴奋之情,以景寓情。从修辞手法看,“迎”“拂”两字把花、柳人格化,表现出路边鲜花盛开、杨柳轻拂的情景;“剑”“珮”运用借代手法,借代上朝的文武官员,表现出满朝文武都来上早朝的盛况。颈联着力渲染上朝的情景,展现了一幅繁华的上朝盛况。34.A35.①城空。邺都故址败落凄清,除“东风”“野火”外别无所见。②人空。武帝宫殿已变成废墟,人已去尽。③事业空。望陵台,为曹操当年饮酒作乐的地方,曾为曹操事业兴盛的标志,而如今高台空对,漳水依然东流,诗人借此感叹事业不常在。【分析】3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A.“近体诗,为岑参诗歌代表作之一”错,这首诗前面四句五个字,后四句七个字,押韵对仗都比较自由,是古体诗。也并非岑参的代表作品,岑参是典型的边塞诗人,以边塞诗见长。故选A。35.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第56页共56页\n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大意;然后结合全诗,分析鉴赏“空”的内容和含意;最后分点概括作答。首句点题,次句一个“空”字,统领全篇。此“空”,既是对邺都故址败落凄清环境的概括,又是诗人身临其境所产生的茫然无着心情的流露,悲戚怀古之情寓于其中。“复何见”三字,以一设问,自然引出中间四句的具体描绘。东风,在古诗中尤为常见,暗示出春天已到来,呼应结句“春色”。飞云殿,从名称上可以使作者想见当年的气势。而今,在这样一个暮春的傍晚,却只有东风阵阵,野火飘飘,通过凄凉景象,写出“人去尽”。这两句侧重从人事方面写“空”。以下两句侧重从事业方面写“空”。望陵台,为曹操当年钦酒作乐的地方,曾为曹操事业兴盛的标志,而如今漳水依然东流,高台却只与曹操陵墓空对,城角的高台与城北的流水这种种形象之间的对照和映衬,便透露出事业付流水之意。上文说“城空”,本不该再有所见,但实际上,这四句所见更突出了“城空”,并且使“空”的内容更具体化。诗的最后两句用“人去尽”总承上面四句,再度强调“空”,回应诗的开头,使“空”字成为首尾贯串的线索。春色依然,人事全非,这两句又是对春色的感叹,实际是对古人不常在,事业不常在的感叹。开头说“复何见”,结尾说"“为谁来”,两处问句迢迢呼应,加深了这种感叹的分量,全诗遂在不尽的感叹中结束。这首诗以“空”为主线,通过总括、细描、抒慨三个层次的渲染烘托,写出古都邺城的“四空”,凭吊古迹,惋叹人生,寓情于景。36.B37.①颈联写长安春草刚刚发出嫩芽,诗人想象崔全将去的洛阳也正值繁花烂漫之时。②以春之盎然生机抚慰友人被放归的孤寂苦闷。【解析】3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是为了赞美崔全孝敬父母的品行”不正确,化用阮籍的典故,旨在赞美崔全不媚权贵。故选B。3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颈联“渭北草新出,关东花欲飞”渭北、关东指崔全回归的洛阳。诗人想象崔全将去的洛阳,春草新发,繁花烂漫,以春之盎然生意抚慰友人远行被放的孤寂苦闷,以乐景来化解哀情,情感抒发自然但又显得新奇巧妙。38.C第56页共56页\n39.意为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夸赞,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同时也显示出自己的理想和壮志。【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悲情切切”错。“击胡”即点明此次西行的使命,因而本首诗歌与一般送别诗不同,无凄凄惨惨的离别之情,而是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故选C。3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以及作者情感的能力。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本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祗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这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英雄豪气使后世多少读者为之激动振奋。40.C41.B42.同情好友怀才不遇,远谪他乡;激励好友见美景要赋诗以振奋精神;劝慰好友珍重自我,葆光守真,以待人生之转机。【解析】4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含义的能力。C.“作者由江宁联想到岑氏旧家所在”错误,“家”在这里是“居住”的意思,句意指岑参过去曾随父居住在富春江畔。故选C。4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回忆曾与王昌龄在南徐州,风雪夜抱被长谈之事”错误,作者和王昌龄没有同在过南徐州。诗句是指作者此时的处境:穷巷独居,荧荧一盏孤灯相伴,北风卷着雪花在屋外肆意飞舞,如此寒凉之景,作者想起将远行的好友王昌龄,漫漫征程孑然独往,好友的凄凉光景当比自己尤甚;情动之下,临别之余,诗人邀好友再抱被同宿,一叙寒暖。故选B。第56页共56页\n4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此四句写为将赴贬所的王昌龄饯行,悲凉忧郁的气氛笼罩着大家。君子临治世,当有为于天下,而王昌龄却难君臣遇合,被贬外官。诗人叹息王昌龄徒有生花之诗笔和可干青云的文章,却得不到朝廷重用,以展自己的经世才华。同情好友怀才不遇,远谪他乡;“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此四句为诗人想象王昌龄南行至京口时,当是桃花烂漫的季节。虽然孤舟孑行,无人做伴,见此桃花纷纭、春意盎然之景也必当诗兴大发,佳篇连成,精神焕发起来。激励好友见美景要赋诗以振奋精神;“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此四句写诗人赞赏王昌龄的高才大器,虽不得明君赏识,一时重用,亦当如葆真之潜龙,待举之黄鹄,终有一日青云直上,鸿图再展。劝慰好友珍重自我,葆光守真,以待人生之转机。43.D44.①对卫节度及赤骠马的赞美、羡慕;②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③对卫节度平定叛乱的期望。【解析】4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形象及情感,鉴赏诗歌手法技巧的能力。D.“但只追求荣华富贵依然令人可惜”赏析错误。“始知边将真富贵”是对卫节度的富贵的赞颂;“可怜”,是值得羡慕的意思。故选D。4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男儿称意得如此,骏马长鸣北风起”意思是“男儿应当如此才称心意,骏马阵阵长呜北风吹起”,“当如此”诗人认为男儿应当像卫节度一样才算称心如意,表达了诗人对卫节度及赤骠马的赞美、羡慕。“待君东去扫胡尘,为君一日行千里”意思是“待您东去扫平战乱之日,骏马为您一日驰骋千里”。“扫胡尘”意思是“扫平战乱”。赤骠马为卫节度为国家扫平叛乱一日驰骋千里。这里以卫节度和赤骠马作结,扣应题目“卫节度赤骠马歌”,预言卫节度将获取更大战功,表达了诗人对卫节度扫平战乱的期望之情。第56页共56页\n诗的最后四句将人与马并写,男儿称意,马儿神骏,人马均属不凡。不凡的卫节度骑着日驰骋千里的赤骠马为国扫平叛乱。字里行间表现出诗人对为国扫平叛乱的卫节度的仰慕,表达了自己也渴望能像卫节度一样为国家出力,建功立业。45.D46.“一身”指孤身一人,“万里”指路途遥远;二者结合,塑造了一位投身边疆、不畏艰辛、矢志报国的诗人形象。【分析】45.本题考查学生对这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诗人送别友人之后想到了家人”错误,结合“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可知,诗人是送别之时就想到了家人。故选D。46.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写出了诗人受到召唤不远万里,孤身一人,从长安来到安西。“一身”与“万里”运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二者对比悬殊,表现出作者惊人而又超人的胆魄和勇气;同时,“一身”也包含离别家乡亲人之意,为下文写乡愁埋下伏笔。岑诗运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通过“一身”与“万里”的对比表现出作者超人的胆魄和勇气,二者结合,塑造了一位投身边疆、不畏艰辛、矢志报国的诗人形象。47.B48.范词写将士离家万里,只能用一杯浊酒消解乡愁,抒发的是凄凉愁苦的思乡之情;本诗写出征前饮酒饯别,劝将士痛饮美酒,表达的是渴望将士为国杀敌立功的豪迈情怀。【解析】4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渲染了出征前的悲壮气氛,有‘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意”错误,本句写景渲染的是军队的威武和杀气。故选B。4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首先确定题干要求,要求比较的是两首诗词借饮酒所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然后结合两首诗歌具体分析。第56页共56页\n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写道“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家万里”“归无计”显然体现出的是将士离家万里,思归而不得的凄凉愁苦之情,饮酒是为了消解乡愁。而此诗前三联渲染铺垫,尾联回归饯行的主题,诗人殷勤劝酒,希望卫中丞能够在建功立业杀敌报国前,能尽享音乐美酒,宾主尽醉在这东篱旁。尾联中战前的饮酒充满着我军战无不胜的自信,表达的是渴望将士杀敌报国的豪情。49.(1)    重阳节    “九日”、“登高”、“菊”(2)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以及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用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要辨别传统节日,可以从季节、景物、习俗等入手。如诗歌题目“九日”指九月九日,这是九九重阳;如第一句“登高”说的是重阳登高的习俗;如第二句“酒”说的是重阳登高饮酒这一习俗;如第三句的“菊”是重阳所观之景。所以根据这些即可判断是重阳节。(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抒情技巧的能力。由题干来看,先理解这两句的意思。这两句是说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然后分析抒情的技巧。“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而“怜”字则直接表达情感,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是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应”意思是“应该”,表明所写的都并非眼前所见,属于想象或虚写。诗人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在作者的想象中,此时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寂寞地开放着,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蹋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可悲可叹,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50.C第56页共56页\n51.①出人意料:尾联表达了好友出使顺利返回而感到由衷的高兴,而前三联主要表达诗人自己的乡愁和年华逝去功业未成的感伤,尾联与前三联的情感表达看似不相关,出人意料。②情理之中:尾联与诗题照应;尾联在为友人出使返回高兴之余,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仍然留守边塞的感伤,这与前三联表达的情感内容是紧密关联的【解析】5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委婉地表达了年华易逝的苦闷与哀愁”错误,应该是表达了边塞远客的不得志。“裘”是名贵的皮大衣,达官贵人才穿得起,在这里暗指功业。因为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讲究的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岑参毫无疑问也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一个“敝裘”很明白地说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得志。故选C。5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首联“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写边塞登楼所见之景:岸雨飘过城头之后带来的漫天大雨,从这雨就告诉读者这边塞环境之苦之恶劣。颔联“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中,一个“飘”字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述出来,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边柳挂乡愁”把游子的那种浓浓的乡愁具体化、形象化。颈联“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抒发了年华已去而功业未成的感慨。诗歌前三联,都表达了诗人的乡愁和年华逝去功业未成的感伤,从情感基调来说是悲伤的。但尾联笔锋一转,“此次您又承当了远行万里的使命,听说现在已经到了瓜州”,表达了为好友宇文判官出使顺利返回瓜州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之情,与前三联情感基调并不相同,显得出乎意料。同时,友人虽已经回到瓜州,而作者自己仍然滞留在边塞(武威),且归期无着落,在为朋友高兴之余,同时夹杂了作者自己的伤感与无奈,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仍然留守边塞的感伤,在情感表达上又显得情理之中了。而句中的“瓜州”也照应了诗歌标题的“晋昌”,在结构上前后照应,非常紧凑。52.C53.①和友人的依依惜别,前四句写友人从长安到外地做官,现在马上要动身了,暗含了离别的不舍。②对友人的赞美和勉励。颈联用典,把友人比作潘岳,赞美了友人的才能,尾联前一句也对友人提出了期望和勉励。第56页共56页\n③离别后对友人的相思之情。尾句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相思长比作淇水长,表达了浓浓的相思之感。【解析】5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C.“主要从正面刻画人物形象”错误,本诗首联点明友人将要离开京城,是正面写,颔联间接侧面写友人骑着的“马”“带新行色”(刚离开时样子),还能闻到友人身上留下的御香味道。颈联用典,通过写潘岳做河阳县令时,满县栽花,喻地方之美或地方官善于治理,借助“迎”字表达对友人的委婉间接的祝福;铜章,典故名,铜章指古代铜制的官印,“拂”字侧面表达了对友人的期许和赞扬。尾联一“能”一“长”两个形容词表达极高的赞誉和浓浓的相思之情,可见主要是侧面刻画人物形象。故选C。5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首联“双凫出未央,千里过河阳”照应标题,直接点明友人将要离开京城,到外地做官。颔联“马带新行色,衣闻旧御香”写马匹已经做好出行的准备,却还能闻到友人身上上朝时留下的御香的味道。由此可见前四句主要写了友人要从长安到外地做官,现在马上要动身了,诗人和友人的依依惜别,暗含了诗人对友人将要离去的不舍。②颈联“县花迎墨绶,关柳拂铜章”用典,潘岳做河阳县令时,善于治理。这里把友人比作潘岳,赞美了友人的治政才能。尾联前一句“别后能为政”也对友人提出了期望和勉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和激励。③尾联后一句“相思淇水长”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相思之情比作和淇水一般长,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浓浓的相思之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深深的眷恋之情。54.C55.(1)颈联描写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2)这样写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分析】5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赞扬裴判官主动请缨出使”错误,结合上联中“未解围”“忠义”等词可知,应是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像苏武一样,坚守气节,矢志不降。第56页共56页\n故选C。5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词的画面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1)作答诗词描绘的画面题,分析时要抓住体现时间、地点、景物特点和人物活动等词加以概括分析。本诗颈联抓住意象“帘”“山”“酒”“马”“雪”“衣”,结合动词“卷”“对”“上”“沾”,可知诗句描写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沾衣,策马奔驰的画面。(2)其中“雪沾衣”写出天气恶劣,大雪纷飞;通过“山”可见,诗人在雪中还要行山路。此联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结合下文“却向嫖姚幕,翩翩去若飞”,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英雄胆气与一腔豪情。56.C57.内容上:①岑诗的“雨”,运用比喻手法,描绘座中人相对而泣的悲痛情状,实际上是泪。②张诗的“雨”,是春夜的细雨。描绘了春夜和风细雨、杏花悄然绽放的美丽景象,情感表达上:①岑诗的“雨”,从侧面供托胡笳乐曲的感人力量,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巨大反差,引人遐思。②张诗的“雨”,渲染酒阑人散时闲适惬意的氛围,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映衬和呼应,饶有余韵。【解析】5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均暗含对自己不能舞剑的遗憾之情”错误,第一首诗开头两句在点出酒会及其时间地点的同时,便以“剑舞”、写出戎旅之间的酒会特色,点染着边地酒会的气氛,为“醉”字伏笔。故选C。57.本题考查学生查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的能力。从内容上看:岑诗中“座上相看泪如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泪”比作“雨”,指席间胡笳声起,催人泪下。第56页共56页\n张诗中“门外萧萧杏花雨”,意思是门外杏花飘落一地。此诗中的“雨”,是和风细雨,描绘了雨中杏花悄然绽放的美丽景象。从情感表达上看:岑诗中“座上相看泪如雨”,从侧面供托胡笳乐曲的感人力量,与前两句的欢宴“高堂置酒夜击鼓”场面形成巨大反差,引人遐思。何以“泪如雨”,这里没有交代,但隐含的情调却是慷慨悲壮的,这种气氛也为“醉”准备了条件。张诗中“门外萧萧杏花雨”,诗人在酒喝完之后才感觉到春夜雨中的一丝丝凉意,风吹杏花,纷纷落下。前一句“酒阑罗袖动轻寒”,渲染的是酒阑人散时闲适惬意的氛围,此时,酒宴结束,宾客尽欢,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呼应。58.C59.①对崔全不闻于世、不受重用的惋惜与不平。首联中“不自炫”“知者稀”与尾联表现出崔全不被人赏识、不受重用的现实,暗含了作者的惋惜与不平;②对崔全不媚权贵、孝敬双亲的赞美。通过颔联阮籍与老莱衣典故的使用,表现出对友人美好品行的赞美;③对友人远行被放的抚慰。诗人想象崔全将去的洛阳,以春之盎然生意抚慰友人远行被放的孤寂苦闷。【解析】5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C.“表达作者对好友崔全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错。作者以春之盎然生意抚慰友人远行被放的孤寂苦闷。故选C。5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夫子不自炫,世人知者稀”“来倾阮氏酒”,夫子:指崔全。自炫:自我夸耀以求仕进。阮氏酒:西晋阮籍避祸全身,远离司马氏政权,以嗜酒为由,求为步兵校尉,终日酩酊,遗落世情。此处指崔全不以干君、谄媚官宦为务,故而被放。写崔全因其洁身自好,不务谄媚,不矜夸以干人君,故而知音者少,名声不外达。虽微官暂寄,然遗落世情,终被再放归省。诗人表达对崔全人格的赞赏,也对其不被重用表示同情和惋惜。“楚王犹自惑,片玉且将归”,用楚王自惑喻崔全不得君臣遇合。片玉将归:喻崔全为怀瑾握瑜之才而不得重用,被放回乡。用典故暗喻友人的磊落胸襟、良玉之器不得重用,如璞玉之真价难以被人赏识。第56页共56页\n“去著老莱衣”,老莱衣:指春秋时的隐者老莱子。老莱子行年五十,父母犹存,着五彩斑斓衣以娱双亲。后常以“老莱衣”表示孝养父母至老不衰,见《初学记》卷十七《孝悌篇》。此处暗合诗题“觐省”意。这是对崔全不媚权贵、孝敬双亲美好品行的赞美“渭北草新出,关东花欲飞”,长安春草新发季,东都洛阳也值繁花烂漫时。诗人想象崔全将去的洛阳,以春之盎然生意抚慰友人远行被放的孤寂苦闷。60.D61.①其一通过描绘浓郁的春光和勃勃的生机,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或“对生活的热爱”)和内心的喜悦。②其二借梁园的萧条、颓败、寂寥之景,表达了诗人的伤感之情和物是人非的感慨。【解析】6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这两首诗的语言清新明快,风格近于田园诗”错误。第一首诗语言清新明快,写出了春日生机盎然的景象,风格近于田园诗;第二首则是凭吊梁园古迹的感怀诗,风格与田园诗相差较远,诗人在萧条的主画面背景上有几笔艳丽的色彩,但总体上是借梁园的萧条、颓败、寂寥之景,表达了诗人的伤感之情和物是人非的感慨。故选D。6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第一首诗写浓郁的春光充天塞地,不仅山野处处万紫千红,连山房书屋都被蜂蝶花木占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前途充满信心。作者先写近景,在他笔下,春风是柔和的,日光是温暖的,春意盎然。第二句选取了春天里很有代表性的生命——蝴蝶和蜜蜂,作者没有描写它们忙着采蜜的景象,而是写了它们误入厅房,并着一“乱”字,生动形象表现了蜂蝶之忙,进一步表现了春日的勃勃生机。第三、四句转入写静景,柳树的枝条在春风中飘舞,低过了晾衣的横木,在风的吹送下,一片山花落在了笔床上。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或“对生活的热爱”)和内心的喜悦。第二首诗是吊古之作。梁孝王曾在梁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到了春天,更见热闹:百鸟鸣啭,繁花满枝,车马接轸,士女云集。就是这样一个繁盛所在,如今所见,则是:“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这两句描画出两幅远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乱鸦聒噪;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人家。不言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自在其中。“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诗人不说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却偏从对面翻出,说是“庭树不知”;不说此时梁园颓败,深可伤悼,自己无心领略春光,却说无知花树遵循自然规律,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感情极沉痛,出语却极含蓄。表达了诗人的伤感之情和物是人非的感慨。第56页共56页\n62.B63.①内容:世上的人学舞只是舞蹈罢了,那神态、身姿哪里能够达到如此神奇的境界呢?②手法:以世人学舞与北旋舞作对比,对美人的舞蹈作进一步赞叹;以反问加强语气,使全诗在一种极度的赞叹声中结束。③结构:与开始四句中“世人有眼应未见”形成照应,使结构严谨。【解析】6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此处将“若飞雪”理解成“舞姿的刚健”错。“回裙转袖若飞雪,左旋右旋生旋风”的句意是:回环转动裙子,挥舞起袖子,仿佛满眼都是雪花在飞舞,左右旋动的身影好像是一股卷动的旋风。这是具体描写舞姿的轻盈和旋转的迅捷,而非“舞姿的刚健”。故选B。6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表达技巧以及重点诗句的作用的能力。首先,从内容上看,“世人学舞只是舞,姿态岂能得如此”两句的意思是:世上的人学舞只是舞蹈罢了,那神态、身姿哪里能够达到如此神奇的境界呢?由此突出美人舞蹈的曼妙。其次,从手法上看,此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世人学舞”与“北旋舞”作对比,把对美人的舞蹈的赞叹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同时,此两句还运用了反问的句式,从效果上看,反问句式的运用加强了语气,使全诗在一种极度的赞叹声中结束,强化了对“北旋舞”的赞美。最后,从结构上看,前面诗句中有“世人有眼应未见”,意思是:世上之人想必从未看见。而“世人学舞只是舞,姿态岂能得如此”两句正是照应了前面的“世人有眼应未见”一句,使诗歌的结构更加严谨,前后照应中彰显了对“北旋舞”的赞美之情。64.B65.①故人相聚的喜悦之情。“别来三五春”写出作者与朋友分别已久,暗含古人重逢的喜悦;宴会上听着动人的琵琶曲,“大笑”“斗酒”等渲染了宴会的场面,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②故人相聚的珍惜之情。“能几回”写出古人相聚的不易,“须醉倒”写出了作者对故人相聚不醉不休的豪情。③自勉之情和对故人的劝勉之情。“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句,抒发了岁月催人、时不我待,当赶快建功立业的壮志,表达了作者的自勉和对朋友的劝勉。第56页共56页\n【解析】6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对琵琶一知半解”错。“半解”是多半懂得的意思。“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意思是“凉州方圆七里住着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故选B。6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故人相聚的喜悦之情。“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大意是“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诗人与在幕府的多位老友,别后几年得以欢会重聚,“别来三五春”写出作者与朋友分别已久,暗含古人重逢的喜悦;宴会上听着动人的琵琶曲,“大笑”“斗酒”等渲染了宴会的场面,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②故人相聚的珍惜之情。“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大意是“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须痛饮醉倒”,“能几回”,写出古人相聚的不易,“须醉倒”,写出了作者对故人相聚不醉不休的豪情。③自勉之情和对故人的劝勉之情。“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大意是“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变老”,前句流露出时光流逝的感伤,后句展现的是一种想要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姿态,表达了作者的自勉和对朋友的劝勉。66.C67.诗人将吊古之情巧妙地融于景物描写之中。前两句“暮”“乱”和“萧条”等词语透露着诗人的伤感,后两句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借无知花树偏在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之景象,极为含蓄地表达了沉痛之情。【分析】66.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C.“直抒胸臆,表现恢复梁园昔日繁盛的愿望”错误,尾句不是直抒胸臆,应是写树木春来依旧开花,含蓄表达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故选C。67.本题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能力。第56页共56页\n前两句的意思是:梁园之中夕阳已西下,只有点点乱飞的乌鸦,放眼望去满目的萧条,零零落落三两户人家。先从听觉或视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抑或能听到归鸦鸣叫,平视前方一片萧条。黄昏日暮、乌鸦乱飞,从正面写出园林之萧条,而作者更以“萧条”二字直接点明荒凉之感,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的伤感;“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意思是园中树木你怎能知道,人已散尽失去了繁华,一年一度春风又吹过,依然开着昔日的鲜花。。诗人不说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却偏从对面翻出,说是“庭树不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说此时梁园颓败,深可伤悼,自己无心领略春光,却说无知花树遵循自然规律,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用了反衬的手法,用乐景写哀情,表现梁园萧条景象。表达了诗人的伤感、物是人非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68.C69.出人意料:尾联表达了好友出使顺利返回而感到由衷的高兴,而前三联主要表达诗人自己的乡愁和年华逝去功业未成的感伤,尾联与前三联的情感表达看似不相关,出人意料。情理之中:尾联与诗题照应;尾联在为友人出使返回高兴之余,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仍然留守边塞的感伤,这与前三联表达的情感内容是紧密关联的。【解析】6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比喻手法”错,“挂”字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形象,运用拟物手法,把游子的那种浓浓的乡愁具体化、形象化了,好像这乡愁变成了实体物质,挂满了边塞的杨柳树。故选C。6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写法等的鉴赏能力。抓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来解读。先看“出人意料”,尾联“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万里使”写出友人此次出使路途之遥远,行程之艰难可想而知;“已”字表达了一种终于回来的喜悦。此句作者为好友宇文判官出使顺利返回瓜州而感到由衷的高兴。第56页共56页\n然而前三联都不是表达“喜悦”之情,也不是写好友,首联“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写边作者塞登楼所见之景,岸雨飘过城头之后带来的漫天大雨,从这雨就告诉读者这边塞环境之苦之恶劣,而一只美丽的黄鹂鸟飞上了戍楼躲雨。这只黄鹂成了这环境恶劣的边塞城楼的一抹亮色。颔联一个“飘”字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述出来,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一个“挂”字运用拟物手法,把游子的那种浓浓的乡愁具体化、形象化了,好像这乡愁变成了实体物质,挂满了边塞的杨柳树。这是写诗人的思乡之泪、思乡之愁。颈联直抒胸臆,抒发的是年华已去而功业未成的感慨。由此可见,尾联与前三联的情感表达看似不相关,出人意料。再看“情理之中”。尾联为友人返回而高兴,从结构上看照应了诗歌题目“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从情感上看,尾联除了为好友宇文判官出使顺利返回瓜州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但同时又为自己仍然滞留在边塞(武威)而归期无着落而感到伤感与无奈。高兴又伤感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因此,尾联与前三联表达的情感内容是紧密关联的。70.C71.①尾联意为:只有凤凰池上的你,写了一首如《阳春》《白雪》曲般高妙的诗,大家都难于应和。②表达对贾至的赞扬。“独有”“凤凰池”暗指贾至独特出群、身份尊贵;“阳春一曲”赞扬贾至诗文高妙,才华不俗。③表现诗人的谦逊。“和皆难”,写出自己做此诗之难,表现自己的谦逊态度和对贾至的恭维。【分析】7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C.“衬托出武官得胜归来,军旗飘飘、佩剑入朝的威风与荣耀”错误。本句的意思是:殿前花色与佩剑的闪光交加辉映,天边的晨星才刚刚消隐。飘扬的旌旗轻拂着柳枝,枝头还沾带着夜来的清露。“剑佩”应指禁卫军的武装,武官不可能佩剑入朝,“旌旗”是旗帜的总称并非指军旗,此句也无得胜归来之意。故选C。7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尾联的意思是:只有凤凰池上的你,写了一首如《阳春》《白雪》曲般高妙的诗,大家都难于应和。“独有”是唯独、唯一的意思,“阳春”指“作品高妙而懂得的人很少”。贾至写出了如《阳春》《白雪》曲般高妙的诗,大家都难以应和,说明了贾至文采极高,这是对他才华突出的赞扬。“凤凰池”由注释可知,是“禁苑中池沼”,指贾至当官,官至中书省,能够“掌管机要,接近皇帝”,由此可知,贾至身份高贵。作者在尾句写了“和皆难第56页共56页\n”,而此诗题目是《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即是“和诗”,侧面反映了自己做此诗之难,这是作者自谦的说法,表现了谦逊的品格,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贾至的恭维第56页共56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9-02 22:37:25 页数:56
价格:¥15.88 大小:87.61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