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二轮专题
>
(福建专用)2022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三) 文言文阅读二
(福建专用)2022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三) 文言文阅读二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8
2
/8
剩余6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2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福建专用):(三) [文言文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5分)苏廷评①行状苏 轼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注〕①廷评,即廷尉平,又称廷平。苏序:苏轼之祖父,苏洵之父,一生都未踏入仕途。苏轼在“行状”中称其为“苏廷评”,估计是父因子贵。行状:古文体名,苏廷评事略,就是讲关于苏廷评这个人的一些逸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操兵乘城 乘:登。B.而公独治丧执礼执礼:遵奉礼制。C.会皇考病没没:通“殁”,去世。D.所以劝导成就者所以:……的原因。2.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3分)( )①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 ③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④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⑤公始命其子涣就学 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到了壮年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B.-8-\n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增加日常支出或者把它赠与他人,即使因为这样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C.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苏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地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D.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这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是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5分)新建云霄石矾塔碑记[清]薛凝度云霄故郡治,扶舆①磅礴,名山环映,独缺东南一面。漳江自西林至佳洲,合南北港过石关,逶迤弥漫,由是入海。内有南北涂塞其口,外有南北岐束其腰,出两岐山,始潴而成巨浸。有小岛突起,其中,巉岩秀削,适当其缺,高数丈如笋尖,旧名石矾。形家谓之华表②捍门,足以钟灵毓秀,故此地前明科甲极盛。国朝海氛时,为巨寇系船曳倒,震撼粉碎,云霄文物③由是就衰。康熙时,邑绅陈公天达,于岛石上,募建石塔以补其缺,高不盈丈,低小不称。乾隆戊戌、己亥间,少尹李公维瀛,相视地形,复与诸生议增其制,以经费维艰中止。倾颓缺陷,客过是间,辄流连叹息,盖越百余年于兹矣!岁甲戌夏五,诸生集书院会议,照移建文祠捐金例,捐造石塔。询谋佥同,呈请前任王兰题序,劝捐得集金四千七百有奇,鸠工伐石。经始于初秋月吉日,阅四月相轮④完具,而塔告成。扩其址周七丈二尺,增其高计八丈二尺七寸,空其中分为七层,方其外熨为八面,上各辟四门,玲珑洞彻。其正门颜曰:“斯文永昌”,与将军山对峙,具天乙、太乙两峰,拱护胜概,以壮云霄舆图。云之士庶,买舟往视者日以百计,咸称巨观云。又以余金砌石蛇尾渡头⑤,石磴十余丈,乌坵渡头⑥津亭一椽,以利济者。夫是议之兴也,百年废坠,创兴一朝,宜有难焉者矣!乃陈公募建而规模未称,李公议增而经费难筹,今则一倡议,而绅士皆有同心,殷富乐输。所有雨风顺轨,朝夕安流,不数月而蒇⑦事,若有阴驱而默相之者。是何前此之难,而今日之易欤?岂石矾之兴废,固自有其时欤?抑亦云霄之文物,由衰将盛,灵秀之气,散而复钟,天将启之,而石矾不得不砥柱中流,为东南补其缺,有莫之为而为者欤!余虽不能文,而幸莅兹土,以观厥成,且深望乎云霄之人士,争自濯磨相与,文物声名克复其始,以大副乎!石矾之钟灵毓秀于是也。因勉徇绅士之请,纪其兴废之由,盛衰之异,修补之难,创造之始,经画之规,率作省成之年月日时。俾后之登览者,知石矾之成,非偶然焉。文之工拙不暇计矣,是为纪。〔注〕①扶舆:盘旋而上。②华表: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③文物:礼乐典章制度。④相轮:塔星根金属部分的总称,塔刹的主要部分。⑤石蛇尾渡头:地名。⑥乌坵渡头:地名。⑦蒇(chǎn):完成。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阅四月相轮完具 阅:经历。B.绅士皆有同心,殷富乐输输:运输。C.灵秀之气,散而复钟钟:积聚。D.文物声名克复其始,以大副乎副:符合。-8-\n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石矾塔建成“非偶然”的一组是(3分)( )①形家谓之华表捍门,足以钟灵毓秀 ②国朝海氛时,为巨寇系船曳倒,震撼粉碎 ③倾颓缺陷,客过是间,辄流连叹息 ④劝捐得集金四千七百有奇,鸠工伐石 ⑤上各辟四门,玲珑洞彻 ⑥绅士皆有同心,殷富乐输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⑤⑥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填补东南缺口,陈天达在岛上建造石塔,但因募集款项不足,只建了高不满一丈,低小不相称的石矾塔。B.重建石矾塔时,由于风调雨顺,潮水平稳,工人们奋力工作,只花了四个月的时间,相轮建造完备,石矾塔告成。C.石矾塔填补了云霄东南的缺口,与将军山相对而立,云霄山水形成环绕守护的景象,使云霄的地界变得壮观。D.本文为应邀之作,作者借此表达了热切希望云霄人民互相团结、积极进取,并恢复云霄原有的礼乐典章制度的愿望。8.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复与诸生议增其制,以经费维艰中止。(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云之士庶,买舟往视者日以百计,咸称巨观云。(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5分)姚沉记黄宗羲①《淮南子》曰:“历阳之都,一夕而反为湖。”以为寓言,今乃信之。庚午七月二十二夜,大雨,明晨,山水大至,平地骤高二丈。庐舍大者沉,小者飘流。人民之在高阜者,见其号呼求救,亦无从措手。有小舟载十七妇女而过,树上有一女哀哭。扶而下之舟覆并十七人亦死楼房之乘流下者其灯尚未灭未几没矣。二十八日,水减三四尺。谣言初三水再至,姚邑当沉。阖城父老,于是祭告城隍之神。八月初二夜,果大风雨,明日,水长如二十四日,稍缩一二尺。居民皆发屋瓦,骑危而爨,缚门板为筏,捞取水底禾头,刈而作糜。雨无俄顷之懈,饿死者又不知凡几。禾稼一空,人号鬼哭。余生长乱离,屯苦②备经,冀以衰暮饰巾③首丘④,不意复见此景象。《易》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解者以为卦影虚设,岂知山崩则水出皆黄,海溢则水上皆玄,玄黄夹杂,象皆实事也。有疑天岂无权,顾令孽龙肆毒至此?年来人心败坏,通都穷谷,黄童白叟,无不以机械⑤为事。五行于智属水,智既邪出,水亦横行,一气毛感召,天亦不能如之何矣。人诚有鉴于此,则风雨露雷,无非教也。相传东浙之水,余姚为甚;余姚之水,黄竹浦为甚:姜、黄二姓之人,靡有孑遗矣。或曰:“梨洲亦为不吊之人欤?”或曰:“梨洲无死法,天或留之。”余闻之,以为两者皆非也:以丁玉夫之贤,而死覆舟;以王槐野之文,而死地震。大化流行,愚贤一例。余愚者也,余之受溺,不足为异;余之不溺,又何可必,亦曰幸而免耳。(摘编自《黄宗羲全集》,卷十)〔注〕-8-\n①黄宗羲:明末清初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绍兴府黄竹浦人。②屯苦:艰难困苦。③饰巾:《仪礼·士丧仪》规定,士死不得戴冠,只能以巾饰之。此处指代死。④首丘:典出“狐死首丘”,此处比喻归葬故乡。⑤机械:机巧,机诈。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民皆发屋瓦,骑危而爨 危:危险B.余生长乱离,屯苦备经备:全部C.顾令孽龙肆毒至此顾:但是D.余之受溺,不足为异溺:淹死10.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现余姚水灾惨状的一项是(3分)( )①阖城父老,于是祭告城隍之神 ②捞取水底禾头,刈而作糜 ③玄黄夹杂,象皆实事也 ④禾稼一空,人号鬼哭⑤姜、黄二姓之人,靡有孑遗矣 ⑥五行于智属水,智既邪出,水亦横行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1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浙江东部发大水,山洪迅猛到来,平地骤然涌起两丈高的洪水,使作者认识到《淮南子》里所说的不是杜撰,而是事实。B.黄宗羲一生长久处于变乱流离之中,经历过艰难困苦,本来只是希望在晚年死后归葬故乡,没有料想到会遭遇水灾。C.用“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和人的心智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属水,来推算出孽龙肆毒,表现了黄宗羲知识渊博。D.生命留存于世,无论愚笨还是贤明,存活的机会都是一样的,没有例外,作者认为自己没有死于洪水,只是幸免于难罢了。12.翻译与断句。(6分)(1)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雨无俄顷之懈,饿死者又不知凡几。(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3分)扶而下之舟覆并十七人亦死楼房之乘流下者其灯尚未灭未几没矣。-8-\n2022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福建专用):(三)1.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既考查了实词,也涉及虚词。“所以”在文言中有两种主要用法,一是表原因,常译为“……的原因”;二是表方式,常译为“用来……”。从本题的语境看,“所以”应指“公”督促子女学习的方式,因此应译为“用来……的方法”。2.C [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应以人物为筛选标准,先排除不属于“苏序”所做之事的句子,据此,可排除⑥,此句表现的不是苏序,而是苏洵。其次,应以“有见识或有雅量”为标准,对其余句子进行筛选排除,其中①表现其为人洒脱,③表现其遇事从容镇定,均不合题干要求。3.A [解析]解答本题时,应注意将选项内容分别放回原文进行比对,以是否符合原文作为主要的判断依据。A项“到了壮年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的人不是苏序,而是苏轼的父亲苏洵,故A项错。4.(1)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语意通顺,1分;补主语,1分;输发府藏,1分)(2)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语意通顺,1分;素,1分;缘是大扰,1分)[解析]文言文翻译一般可按三个步骤进行,一是结合上下文,读懂大意;二是圈定带有特殊用法的文言实词,考虑其准确的翻译;三是适当关注虚词和文言句式。从本题看,第(1)句主要的难点是大意的理解,从上下文看,第一段讲述了苏序四件生活中的小事,都是为了表现其“疏达不羁”的个性,因此,全句的大意应是讲述苏序与人交往时的真诚与不拘礼仪。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应关注的实词有:知(了解),径(直接),造极(达到尽兴的地步),输发(打开,抒发),府藏(内心,肺腑);应注意的句式主要是省略句,翻译时要补出主语“苏序”。第(2)句的难点主要是文言实词的准确翻译,应注意的实词主要有:素(一向),缘(因为),讥(讽刺),另外,还要注意根据语意,将“大扰”翻译成被动语态。[参考译文]祖父,名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幼年时豁达开朗,不拘礼法,读书只求大体了解文中的要旨,就放弃不读。他为人谦逊,乐善好施,急人所困,甚于对待自己。衣食稍微有了结余,就增加日常开支,或者把财物施给他人,立即用完。因为这个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着穷困的生活,然而始终不后悔。不久又有了盈余,就说:“我本来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困住人(或:使人受困)。”更加不再吝惜(钱财)。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祖父说:“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或:随性地)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始终没有惩治他们,人们也不能揣测他的心理。李顺叛乱,围攻眉州。祖父当年二十二岁,每天拿着兵器登上城楼。恰逢他的父亲病逝,叛贼围攻更加紧急,城里的居民彼此看着对方哭泣,没有再活下去的念头。可是祖父独自办理丧事执守礼节,竭尽哀思就像平常一样。太夫人非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庆历年间,(朝廷)才下诏在州郡设立学馆,读书人欢快地谈论(这件事),朝廷将根据这个选拔人才,他们争着希望到学馆里尽职(或:学习)。祖父笑着说:“这是件好事,官员把这个当成美观罢了。”祖父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着进学馆读书。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的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8-\n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我)听说,自从五代动乱以来,蜀州求学的人减少,又因都心中留恋家乡,不愿意出来做官。祖父才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他用来劝导苏涣成才的方法,没有不用到的。等到苏涣凭进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乡,眉州的百姓争相观看,把这作为荣耀的事,都效仿苏氏的方法教导他们的子孙。从这以后,眉州求学的人,一天天的增加,增到千余人。然而我的父亲小时候独独不愿学习,到了壮年以后,还不能熟知诗书。祖父从来没有过问(他的学习)。有人拿这件事问他,祖父没有回答,过了很长时间,他说:“我的儿子还要担心他不学习吗?”不久,(我的父亲)果然自己发愤努力学习,最终在世上名声显扬。祖父见解精确,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如此等等。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没有流传,不只是(因为)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所以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恭谨陈述。5.B [解析]本题考查的实词较生僻,考生应结合语境,用代入法合理推断。“输”结合上文,其省略的宾语应是“经费”,因此译为“运输”显然不合理,在文中应为“捐资”。6.B [解析]本题的难点在于对题干中“非偶然”的理解,“非偶然”即“必然”,其言外之意是“人们为建成石矾塔所作的努力”,理解了这一点后,考生就可以根据这一条件排除②句,此句介绍海盗曳倒石矾的情况,不能说明人们为建成石塔所作的努力;第⑤句只是介绍石矾塔的构造及特点,也与人们的努力无关。7.A [解析]A项中“但因募集款项不足”的事情应是乾隆戊戌、己亥间,是少尹李维瀛所做的事情,而不是陈天达所做的事。8.(1)(李公)又与众多读书人商议扩大它的规模,因为经费困难而中止。(3分。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制”“以”译对各1分)(2)雇船前往观看的云霄士人、百姓每天可以用百来计算,他们都称赞它是壮美的景象。(3分。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日”“观”译对各1分)[解析]第(1)句考查实词和虚词,“制”在文中作宾语,应译为“规模”;“以”为介词,表原因,应译为“因为”;“维艰”一词中,“维”作助词,无实义。第(2)句考查句式和实词,“云之士庶,买舟往视者”带有定语后置的特点,应将“买舟往视”调整到“云之士庶”之前翻译。定语后置虽然《考试说明》不作要求,但不懂得这一句式,往往会影响语意通顺,考生应有所了解。其他重要的得分点还有:“庶”译为“百姓”,“日”名词作状语,译为“每日”,“咸”译为“都”,“观”译为“景象”。[参考译文]云霄是原来的郡府治所,幅员辽阔,气势磅礴,名山环绕掩映,只有在东南面有一个缺口。漳江从西林到佳洲,汇合南北江水流经石关,蜿蜒曲折,江面宽阔,并从这里入海。江内有南北的泥沙堵塞它的出口,江岸有南北山脉束缚着它的中部,流出这两列山脉,起初江水聚集而后形成巨大的湖泽。有一个小岛耸起,它的中间,高而险的岩石秀丽陡峭,刚好挡住了江的缺口。高几丈像笋尖,过去名叫石矾。风水先生认为这是巨石守护着门户,足以钟灵毓秀。所以这里(云霄)在明代以前考中进士、举人的很多。我朝海盗猖獗时,(石矾)被众多的盗匪系在船上拉倒,震得粉碎,云霄当时的礼乐典章制度因此接近衰微。康熙时,乡绅陈天达公,在岛的石头上,募集款项建造石塔来填补那个缺口,高不满一丈,低小不相称。乾隆戊戌、己亥年间,少尹李维瀛公,察看地形,又与众多读书人商议扩大它的规模,因为经费困难而中止。(石塔)倾斜、倒塌、不完整,游客经过这里,总是流连叹息,到现在大概经过了一百多年了!-8-\n甲戌年五月,众多读书人聚集在书院开会商议,按照改建文祠捐钱的例子,捐款建造石塔。意见一致赞同,恭请前任官员王兰写序言,鼓励捐献,集资四千七百多两银子,召集工人采伐石头。于初秋月吉日开始建造,经过四个月奋力工作,相轮完备而塔告成。扩大它的地基周长为七丈二尺,增加它的高度共计八丈二尺七寸,让塔中为空,并分为七层,让塔的表面为方形并修造为八面形,上面各开四个门,明彻空明。它的正门额写着:“斯文永昌”,和将军山相对而立,(就像)拥有天乙、太乙两座山峰,(出现了)环绕守护的优美景象,来使云霄地界变得壮观。雇船前往观看的云霄士人百姓每天可以用百来计算,他们都称赞它是壮美的景象。又用剩余的钱修砌石蛇尾渡头,石阶长十多丈,又在乌坵渡头修建一座津亭,用来方便渡海(参观)的人。这倡议一经提出,废弃百年(的石塔),一朝得到修建,应该有它的难度啊!然而陈公募资建造而规模不相称,李公商议扩建而经费难于筹集。现在一倡议,而乡绅们都有共同的想法,富裕的人乐于捐献。(建造过程)风调雨顺,潮水早晚平稳地流淌,没有几个月而事情完成,好像有龙神驱使并暗中帮助。为什么以前(建造)如此困难,而今日这么容易呢?难道石矾塔之兴废,本来自有它的时运吗?或者是云霄礼乐典章制度,由衰微将要变成强盛,灵秀之气,失散而又将积聚,上天将要开启它们,而石矾塔不得不成为中流砥柱,替东南面填补了那个缺口,存在没有事物去填补(那个缺口)而它去续补(的情况)啊!我虽然不擅长写文章,而有幸到达这里,观看它的建成,并且深切希望云霄人民,竞相洗涤磨炼,互相团结,以求上进,礼乐典章制度的名声能够恢复它的原状,以达到真正的名副其实!石矾塔的钟灵毓秀就在这里。于是(我)竭力顺从乡绅们的请求,记载它兴废的缘由,盛衰的差异,修补的困难,创建的起始,规划的准则,带领建造及完工的年月日时。让后来登临游览的人,了解石矾塔的建成,并不是偶然的。文章的精巧、拙劣无暇计较,就写了这篇记。9.A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A项中,“危”所处的语境是“发屋瓦”,由此推理,居民做饭的地方应指“高的地方”,以便与全文描写发大水的情节相呼应。当然,高处自然有危险,但从语法结构的角度看,“危”在文中不可能作为形容词使用,应活用为名词。因此,“危”释为“危险”,肯定有误。10.C [解析]①是水灾间歇期间发生的情况,且未能表现“惨状”;③是解释水灾与《周易》所说的卦象相符,未体现惨状;⑥是解释“智”与五行中的“水”二者之间的关系,也不属于描写惨状。11.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综合理解。C项属于对全文主题思想的分析,对应的原文是“年来人心败坏,通都穷谷,黄童白叟,无不以机械为事”“智既邪出,水亦横行”,可见作者之所以要引经据典,主要目的在于借此鞭挞当时社会的人心不古,而不在于卖弄自己的才华。12.(1)大雨没有片刻减弱,(因此)饿死的人又不知道有多少了。(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俄顷”“懈”各1分)[解析]本句中涉及的语言点有:①俄顷,同义相用,都作为时间名词,都可译为“一会儿”;②懈,本义为松懈,在文中指雨的停歇;③凡,译为“一共”;④几,译为“多少”。(2)扶而下之/舟覆/并十七人亦死/楼房之乘流下者/其灯尚未灭/未几没矣。[解析]本题考查断句。判断时,应先根据主语的变化,确定几处较为明显的句读,如“舟”“楼房”“其灯”之前都应当停顿;然后再结合谓语和语言标志,确定几处难点,如“者”之后。最后就能确定出全句的断句。[参考译文]《淮南子》上说:“历阳城,一夜之间就(由城)变成湖。”(起初)我认为这是杜撰的话,现在才相信它。庚午年七月二十二日夜,天降大雨,第二天早晨,山洪迅猛到来,平地骤然涌起二丈高的洪水,大的房屋沉入水中,小的-8-\n房屋在水中漂流,在高处土山上的人,看见那些号呼求救的人,也无法出手相救。有一艘小船载着十七个妇女经过,树上有一个女子正在哀哭,(船上的人)扶她下来,船就翻了,女子和十七个妇女一起也都死了。顺流而下的楼房,灯火还没有熄灭,没有多久就被淹没了。二十八日,水减退了三四尺。有谣言说初三洪水会再来,余姚城一定会沉没水中。全城父老,于是祭告城隍庙的神灵。八月初二夜里,果然刮起大风,下起大雨。第二天,洪水上涨得像二十四日一样高,(之后又)稍退了一二尺。当地居民都揭开屋顶的瓦片,站在高处烧火做饭,捆扎门板做筏子,捞取水底下的禾头(未成熟的谷物),割下来煮粥。大雨没有片刻减弱,(因此)饿死的人又不知道有多少了。庄稼全都没有了,到处都是号哭声。我一生长久处于变乱流离之中,艰难困苦全都经历过,希望在晚年死后归葬故乡,没有料想到会遇见水灾。《周易》上说:“二龙在野外搏斗,流血浸染泥土,成青黄混合之色。”解读的人认为这个卦象是虚设的,哪里知道山崩后流出的水都是黄色的,海水溢出后都是青黑色的,青黄夹杂在一起,可见卦象所说的都是真实的情况。有人疑惑上天难道没有权力(干预),却让邪恶的龙肆意伤害百姓到这个地步?近年以来人心败坏,无论四通八达的都市还是穷困落后的山村,无论孩子还是老人,所做的都是机巧、机诈的事。五行之中智属于水,人用智既然不正派,水也就肆意横行,在这种邪气的感召下,(发生水灾)上天也无可奈何了。人确实要对此鉴戒,那么风雨露雷等自然灾害,无非是用来教训(人们)。相传浙江东部的大水,余姚最严重;余姚的大水,黄竹浦最严重:姜、黄二姓的人,没有残存者了。有人说:“黄宗羲是不为天所哀悯、庇佑的人吗?”也有人说:“黄宗羲没有死的道理,上天或许要留下他。”我听说这些话,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对:凭着丁玉夫的贤德,却死于翻船;凭着王槐野的文才,却死于地震。生命留存于世,愚笨和贤明(存活的机会)都一样,没有例外。我是个愚笨的人,我被洪水淹死,不值得感到奇怪;我不被洪水淹死,又怎么可能是必定的事情,这(只能)说是幸免于一死罢了。-8-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福建专用)2022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三) 小说阅读二
(福建专用)2022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一) 散文阅读二
(福建专用)2022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 散文阅读一
(福建专用)2022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五) 古代诗歌阅读二
(福建专用)2022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二) 文言文阅读一
(福建专用)2022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七) 文化经典阅读
(湖南专用)2022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九) 文言文阅读二
(江西专用)2022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一) 文言文阅读二
(广东专用)2022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 文言文阅读二
(山西专用)2022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二) 文言文阅读二 苏教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二轮专题
发布时间:2022-08-25 22:32:51
页数:8
价格:¥3
大小:62.63 KB
文章作者:U-336598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