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专用)2022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二) 文言文阅读一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福建专用):(二) [文言文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5分)顾恺之晋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人。多才气,尤工丹青,傅①写形势,莫不妙绝。谢安谓长康曰:“卿画自生人已来未有。”又云:“卿画苍苍,古来未有。”曾以一橱画暂寄桓玄,皆其妙迹所珍秘者,封题之。其后玄闻取之,诳云不开。恺之不疑被窃,直云:“妙画通神,变化飞去,犹人之登仙也。”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又尝悦一怜女,乃画女于壁,当心钉之。女患心痛,告于长康,康遂拔钉。乃愈。又尝欲写殷仲堪真,仲堪素有目疾,固辞。长康曰:“明府②无病,若明点瞳子,飞白③拂上,便如轻云蔽日。”画人物,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貌,正在阿堵④之中。”又画裴楷真,颊上乃加三毛。云:“楷俊郎,有鉴识。具此,观之者定觉殊胜。”嵇康赠以四言诗,画为图。常云:“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又画谢幼舆于一岩中,人问其故。云:“一丘一壑,此子宜置岩壑中。” 长康又尝于瓦棺寺北殿内画维摩居士,画毕,光辉月余。《京师寺记》云,兴宁中,瓦棺寺初置僧众,设刹会,请朝贤士庶宣疏⑤募缘。时士大夫莫有过十万者,长康独注百万。长康素贫,众以为大言。后寺僧请勾疏,长康曰:“宜备一壁。”闭户不出一月余,所画维摩一躯工毕。将欲点眸子,乃谓僧众曰:“第一日观者,请施十万;第二日观者,请施五万;第三日观者,可任其施。”及开户,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及百万。刘义庆《世说》云,桓大司马每请长康与羊欣讲论画书,竟夕忘疲。(选自《太平广记·名画记》)〔注〕①傅:涂抹。②明府:眼睛。③飞白:中国画中一种枯笔露白的线条。④阿堵:此处指眼睛。⑤疏:祝祷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多才气,尤工丹青        工:擅长。B.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蚩:通“媸”,丑。C.及开户,光照一寺及:等到。D.每请长康与羊欣讲论画书,竟夕忘疲竟:竟然。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顾恺之讲求绘画构思的一组是(3分)(  )①乃画女于壁,当心钉之 ②若明点瞳子,飞白拂上,便如轻云蔽日 ③又画裴楷真,颊上乃加三毛 ④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⑤一丘一壑,此子宜置岩壑中 ⑥长康又尝于瓦棺寺北殿内画维摩居士,画毕,光辉月余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④⑤⑥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桓玄将顾恺之的画偷走,却骗他没打开过柜子,顾恺之毫不怀疑,认为好画能通神,幻化成仙飞走了。B.顾恺之家境清贫,他却为寺院募得百万钱。这百万钱是他以画维摩图吸引众多观看的人向寺里施的,可见他绘画的吸引力。C.文章从多角度表现了顾恺之精湛的画技,不仅有正面描写,还有谢安的评价、桓大司马请他讲论书画等侧面描写。-8-\nD.顾恺之的人物画有独到之处,他画人物从不点睛,因为如果画上眼瞳,会如同轻云蔽日,影响绘画的传神写意。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曾以一橱画暂寄桓玄,皆其妙迹所珍秘者,封题之。(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又尝欲写殷仲堪真,仲堪素有目疾,固辞。(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5分)曹野人先生传[清]易顺鼎曹野人先生,名宗先,字述之,野人其号也。远祖官益阳,占籍焉。曾祖某,迁龙阳之鹿溪,遂为龙阳人。五世祖某,尝为明显宦,多藏书。先生诵其清芬,记睹淹博。性敏慧,下笔成文。蔡忠烈公为长沙推官,见其制艺①,以为古岸奇特。入益阳县学,甫冠,即食廪饩②。席先业,资甚丰,一旦叹曰:“士君子立身何等,乃驰逐于富贵之场而已乎?”遂弃家资,薄举子业,辟地读书,殚心濂、洛③,作乐饥之文以自勉。乐饥者,非以饥为乐也,乐其所乐,虽饥而乐自在也。其文云云,大抵皆言刻苦自修,淡名利,寡嗜欲,以蕲④及于“乐天知命”者之所为。又好读仙佛家书,久之,自谓有得。见于行事,多意料所不及,乡里目为异人。然志在用世,言事深中时弊,上邑令张际熙书数千言,穷治乱之原,具忠爱之志,蔡忠烈尤重之。谓其理论至是,欲为下拜。盖生平知己,忠烈一人而已。事亲孝,以天下大乱,患无以全其母,每囊沙于足而行,人或以为狂。崇祯癸未,流贼张献忠至,负母急走二百里外,得免。色养慎终。后自髡⑤其顶。初先生美风度。无须,遇髯道人,脱其须赠之,遂美髯焉。顺治甲申仲春卒。山东人许尚忠者,好道,与友隐居鲁山之丹霞洞。以是年遇髯僧,奇其语,师事之。僧深穆寡言,问姓氏里居,不答。居三年始去。以所说经为一书,授尚忠,曰《通源集》,复留一偈,署“楚益阳曹氏行尸”。康熙甲辰,尚忠官常德,以丈量役至鹿溪,宿曹氏。初不知即先生家,见案头有稿本,署“曹宗先野人著”,与《通源集》无异也。大惊,讯之,始知所师事者,即先生化身矣。(节选自《虞初近志》,有删改)〔注〕①制艺:指八股文。②廪饩:公家按月供给的粮食等生活物资。③濂、洛:北宋理学的两个学派。“濂”指濂溪周敦颐;“洛”指洛阳程颢、程颐。④蕲:祈求。⑤髡:剃去头发。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远祖官益阳       官:为官。B.甫冠,即食廪饩甫:始,才。C.穷治乱之原治:治理。D.大惊,讯之讯:询问。6.将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曹野人是“异人”的一项是(3分)(  )①尝为明显宦,多藏书-8-\n②遂弃家资,薄举子业③见于行事,多意料所不及④然志在用世,言事深中时弊⑤每囊沙于足而行⑥与友隐居鲁山之丹霞洞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7.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野人出身官宦人家,从小就广泛阅读,加上他天资聪敏,文章写得又快又好。B.蔡忠烈欣赏曹野人八股文的古朴不俗,对他写给张际熙的意见书更是赞赏有加。C.曹野人空有一身才能,却无法实现其远大抱负,失望之余便转而迷上仙佛之道。D.文章简洁有力,如对曹野人的语言描写,用语不多便勾画出其淡泊名利的形象。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负母急走二百里外,得免。(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是年遇髯僧,奇其语,师事之。(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5分)砚庄记戴名世世之人以授徒卖文称之曰“笔耕”,曰“砚田”。以笔代耕,以砚代田,于义无伤,而藉是以供俯仰,此贫穷之士不得已之所为也。余家世耕田读书,故称饶裕。余始祖自婺源迁桐,至先王父①凡十世,未有以授徒卖文为生者。明崇祯中遭贼乱,家破。久之,先王父募人垦荒田数百亩,聊足自给。先人兄弟三人,而先人所分受田宅仅十之二,食指②甚多,不能给,于是始授徒他方,以糊其口,而匮空日益甚。先人既没,所遗债负若干,余次第偿之,丧葬之事,余独任其费,而所遗田宅及室中之需尽归于吾弟。余脱身游,或教授生徒,或卖文制碑,东西奔走,何啻二三万里!所与士大夫交游颇多,然无度外之人为一悯其穷而援之者;而每岁所获存家中,尽为戚党奸人盗去。计自岁丁卯至壬午,凡十五六年,存与友人赵良治所者凡千金。是时吾县田直甚贵,而良治为余买南山冈田五十亩,并宅一区。田在腴瘠之间,岁收稻若干。屋多新筑,颇宏敞,屋前后长松不可胜计。良治复代余名堂额曰“砚庄”,而余以岁壬午冬自江宁归居于此。家众凡十余人,皆游手惰窳③,不谙种植,岁所收稻,仅足供税粮及家人所食。而余遂不能常居砚庄,每岁不过二三阅月,即出游于外,奔走流离,而余已浸寻④老矣。余之归也,年已五十,尚无子,家之人遂有觊觎此土而欲攘而有之者。余自维潦倒一生,未曾凭藉先世尺寸,忧愁勤苦之余,仅仅有此,皆得之笔耕,用以休息余年,终吾世则已矣,遑惜其后哉!请姑待之。(选自《南山集》)〔注〕①王父:祖父。②食指:家中人口。③窳:懒惰。④浸寻:渐进。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藉是以供俯仰     藉:凭借。B.是时吾县田直甚贵直:一直。C.不谙种植谙:熟悉。D.余自维潦倒一生维:思。-8-\n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叙述自己之穷的一组是(3分)(  )①明崇祯中遭贼乱,家破 ②食指甚多,不能给③或教授生徒,或卖文制碑 ④无度外之人为一悯其穷而援之者 ⑤岁所收稻,仅足供税粮及家人所食 ⑥出游于外,奔走流离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⑤⑥D.④⑤⑥1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关爱弟弟,独自承担了父亲的丧葬费用,还将父亲留下的田宅和家中所需都留给了弟弟。B.屋多新筑,宽敞宏阔,苍松环绕檐前屋后。这些描写表现出作者高远的志向和高洁的志趣。C.赵良治所题“砚庄”之名,既体现了庄主的文人身份,又暗示了田庄是主人靠“笔耕”的收入购建的。D.文章叙事井然,感情真切,字里行间表露了一个贫穷之士不满现实而又无力抗争的忧忿之情。12.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此贫穷之士不得已之所为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家之人遂有觊觎此土而欲攘而有之者。(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n2022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福建专用):(二)1.D [解析]D项“竟”与上文没有转折之意,不能译为“竟然”,在文中应为“整整,从头到尾”之意。2.C [解析]本题的难点在于“绘画构思”,所谓“构思”,指的是对所画内容的安排、设想,目的是使画更有特色或美感。根据这一筛选条件,首先可排除①句,因为此句中的“当心钉之”,目的在于求得怜女,并不是为了使画更有特色的“构思”;其次可排除⑥句,此句只是讲顾恺之的画技精湛,未涉及构思。3.D [解析]D项“从不点睛”错,从“数年不点目睛”“将欲点眸子”等描写可看出不是不点睛,而是不轻易点睛。4.(1)(顾恺之)曾经将一橱柜的画暂时寄放在桓玄家里,都是他珍藏的未面世过的上品,并贴上封条。(“妙”“秘”各1分,句式1分)(2)(顾恺之)曾想为殷仲堪画一幅像,殷仲堪一向有眼疾,坚决辞谢。(“素”“固”各1分,语句通顺1分)[解析]第(1)句的难点在于“皆其妙迹所珍秘者”,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考试说明》对这一句式不作要求,但考试中可能涉及,并从句意通顺的角度赋分。翻译时,应将“所珍秘”移到“妙迹”之前翻译,“珍”译为动词“珍藏”,“秘”译为动词“秘藏”,“迹”译为名词“作品”。另外,“封”应译为“密封”,“题”译为“题写封条”。第(2)句的难点在于句意理解,“写殷仲堪真”即“对殷仲堪进行写真”,“写真”为绘画术语,可译为“画像”。另外,“素”应译为“一向”,“固”应译为“坚决”。[参考译文]晋顾恺之,字长康,小名叫虎头,晋陵人。顾恺之很有才气,尤其擅长作画。他的画构图勾线,涂抹写意,没有不绝妙的。谢安对顾恺之说:“你的书法,自从有人类存在以来没有过你这样的。”又说,“你的画郁郁苍苍,也是自古以来所未有的。”顾恺之曾经将一橱柜的画暂时寄放在恒玄家里,都是他珍藏的从未面世过的上品,并贴上封条。后来恒玄听说橱柜里盛的都是顾恺之自己的上品画作,便打开柜将画取走,并欺骗顾恺之说他并没有打开柜子。顾恺之不怀疑他柜子里的画是让人给偷走了,而是自我解释说:“好画能通神,幻化成仙飞走了,就像人修炼成仙一样。”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顾恺之曾经爱过邻居的一位姑娘,将这位姑娘的画像画在墙上,用钉子钉在心上。这位姑娘马上心疼,将这事告诉了顾恺之。顾恺之马上拔走画像上的钉子,这位邻家姑娘的心马上不疼了。还有一次,顾恺之曾想为殷仲堪画一幅像。殷仲堪一向有眼疾,坚决辞谢。顾恺之说:“画像上你的眼睛没有病,我画人物从来不点眼睛。若明点眼瞳,涂上一笔,便如同轻云蔽日一样,那不好。”顾恺之画人物,多年不画眼睛。有人问他不画眼睛的原因,他回答说:“画人物,身体四肢画得好与不好,没有多大关系,传神之笔,就在这不画眼睛中呢!”顾恺之给裴楷画像,脸颊上加上三根毛,说:“裴楷长相英俊,有鉴识,就画在此处。看画的人一定感觉这个人很不寻常。”嵇康赠给顾恺之四言诗一首,顾恺之将诗意绘成画,常常指着这幅画说:“画上的这个人物,画他挥手弹琴很容易,画他目送归飞的鸿雁就难了。”顾恺之又作一幅画,画的是谢幼舆站在山谷中。有人问他怎么这样画。回答说:“一山一谷,这个人适合将他放在山谷中。”顾恺之曾经在瓦棺寺北殿的墙壁上画维摩居士像,画好后维摩头顶华光四射,月余不散。《京师寺记》上记载说:“兴宁中年,瓦棺寺刚建成住进僧人,设置法会,请朝中贤士、世间庶人捐款赞助,当时的官员文士捐款没有超过十万钱的,唯有顾恺之捐资百万钱。”他家一向清贫,人们都认为他在说大话。后来法会上宣读的捐款祝祷文上写的数额付款时,顾恺之对僧人说:“请贵寺选一面空白墙壁,我去到那里后,关好门户,不许他人进入。”-8-\n顾恺之在寺里整整待了一月有余,在这面墙壁上绘一幅巨大的维摩画像,将要画眼睛时,顾恺之对僧人说:“这幅画作好后,第一天来观看的人,请让他向寺里施钱十万,第二天来观看的施钱五万,第三天来看的随便施多少都可以了。”到打开门时,壁上的维摩巨像,光耀整个寺院。前来观看布施的人群堵塞寺门,挤满了寺院,不到一会儿工夫,就集资上百万钱。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说:“桓玄大司马,每次请顾恺之与羊欣讲论画书时,一谈就是一个通宵,连疲劳都忘记了。”5.C [解析]C项“治”与“乱”相对,作为“原”的定语,词性应为形容词,意为“安定太平”。6.B [解析]题干包含的筛选条件有两个,一是“曹野人”,从这一筛选条件出发,可排除①句和⑥句,①句写的是曹野人五世祖的事情,⑥句写的是许尚忠的事情。至于第二个筛选条件“异人”,由于担心存在一定争议,命题人有意回避了。本题也可以运用排除法,首先突破题干中有关“人”或“物”的筛选条件,依然是解答信息筛选题的主要方法。7.C [解析]C项对应的原文是“一旦叹曰:‘士君子立身何等,乃驰逐于富贵之场而已乎?’遂弃家资,薄举子业,辟地读书”和“又好读仙佛家书”,可见“迷上仙佛之道”与“无法实现其远大抱负”不存在因果关系。8.(1)曹野人背着母亲急速奔跑到二百里外的地方,母亲才得以避免战乱祸害。(大意译对、语言通顺得1分,“走”译对得1分)(2)许尚忠在这一年遇到一个长胡子的和尚,认为和尚的言谈十分奇特,便像对待师长一样侍奉他。(大意译对、语言通顺得1分,“以”“奇”“师”译对各得1分)[解析]第(1)句考查重点在于实词词义,应关注的实词有:“负”译为“背”,“走”译为“跑”,“得”译为“能够,得以”。另外,翻译时应注意补出主语“曹野人”。第(2)句涉及的文言特殊用法较多,实词有:“是”译为“这”;“奇”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奇怪”;“师”名词作状语,应译为“像对待老师一样”;“事”译为“侍奉”。虚词有:“以”作介词,译为“在”;“其”作代词,译为“他的”。另外,还应补出主语“许尚忠”。[参考译文]曹野人先生,名宗先,字述之,野人是他的号。他的远祖在益阳为官,于是就上了益阳户籍。他的曾祖调任到龙阳的鹿溪,于是就成为龙阳人。他的五世祖曾经担任过明朝的大官,有很多藏书。曹野人先生从小诵读那些藏书中的好文章,记诵阅读深入广博。曹野人天性机敏聪慧,下笔成文。蔡忠烈公担任长沙推官时,看过他所写的文章,认为他的文章古朴不俗、奇异独特。曹野人后来进入益阳县学读书,才刚满二十岁,就有资格享受公家按月供给的粮食等生活物资。他凭借祖辈留下的产业,拥有很丰厚的家产,有一天忽然感叹道:“君子应当靠什么来安身立命呢,难道仅仅是在富贵场上追名逐利而已吗?”于是放弃了家产,不再重视科举考试,选择了一个地方读书,全心钻研宋代理学,并写了一篇以乐饥为主题的文章来自勉。所谓“乐饥”,并非是把饥饿作为一种乐趣,而是为值得自己快乐的事而快乐,即使饥饿也有快乐自在心中。他的文章很多,大都是表达刻苦自修,看淡名利,减少嗜欲,以求达到“乐天知命”者的境界。曹野人又喜欢阅读仙道佛家的书籍,时间长了,自己认为有了心得。表现在他所做的事情,大多是人们意料不到的,乡里人因此把他看作异人。但曹野人的志向却在济世匡时,他谈论事情往往深切击中时弊,他呈送给邑令张际熙的意见书有几千字,寻究国家安定太平与动乱的根源,表达了忠君爱国的志向,蔡忠烈特别看重他。蔡忠烈认为他论辩是非达到了极为正确的高度,想要降低自己的身份与他交往。大概他生平的知己,只有忠烈公一人罢了。曹野人侍奉双亲十分孝顺,因为-8-\n当时天下大乱,曹野人担心没有什么办法来保全自己的母亲,于是常常在脚上包上沙袋行走,以致有人以为他癫狂不经。明崇祯癸未年,流贼张献忠到来,曹野人背着母亲急速奔跑到二百里外的地方,母亲才得以避免战乱祸害。曹野人极尽奉养之道,对母亲的丧事依礼尽哀。后来,曹野人自己剃去头发出家。起初,曹野人先生风度翩翩。曹野人没有胡子,后来遇到一个长胡子的道人,道人脱下自己的胡子送给他,曹野人于是就有了漂亮的胡子。曹野人先生在清顺治甲申年的仲春去世。山东人许尚忠,喜好仙道,与朋友一起隐居在鲁山的丹霞洞。许尚忠在这一年遇到一个长胡子的和尚,认为和尚的言谈十分奇特,便像对待师长一样侍奉他。这个和尚沉默寡言,许尚忠问他的姓氏和故乡,他都不回答。过了三年,和尚才离去。和尚临走前,把他所讲授的经文编为一本书,授给许尚忠,书名叫《通源集》,又留下一张偈词,署名是“楚益阳曹氏行尸”。清康熙甲辰年,许尚忠在常德为官,因为丈量土地的差事来到鹿溪,住在一个姓曹的人家里。起初不知这就是曹野人先生的家,后来看见案头上有一本书稿,上面写着“曹宗先野人著”,内容与《通源集》没有什么不同。许尚忠大吃一惊,询问曹家人,才知道他像对待师长一样侍奉过的和尚,就是曹野人先生的化身。9.B [解析]本题中,D项的“维”是难点,但代入原文,句意通顺,考生不应因自己的不熟悉而轻易判断D项有误。B项“直”意为“价值”,释为“一直”是典型的以今译古。一般而言,这种选项都是错误的。10.D [解析]本题题干表述有争议,“自己之穷”中的“自己”既可理解为“自己个人”,也可理解为“自己家庭”,许多考生就是把“自己”理解为“自家”,因此无法完成筛选。命题的本意应是要让考生理解为“自己个人”,即“自身”。而根据这一理解,则可排除①句和②句,因为这两句分别是“先王父”和“先父”的境况,不符合“自身”的要求。11.B [解析]本题的难点在于对文章写作意图的整体理解。全文主旨是表现作者生活的艰难和贫士的不满,因此B项中“高远的志向和高洁的志趣”的说法,属于以偏概全,过度解读。文中关于“松”的描写,目的仅在于交代居住环境,并没有象征的用意。12.(1)这是贫穷的读书人不得已而做的事。(大意对、语言通顺,1分;“为”1分,句式1分)(2)家族中就有人对“砚庄”存有觊觎之心而想侵夺占有它。(大意对、语言通顺,1分;“攘”和第二个“之”各1分)[解析]第(1)句考查句式和实词,主要得分点有:①判断句式,应补译判断动词“是”,②将“所为”译为名词,即“所做的事情”。第(2)句考查实词和虚词,主要得分点是:①遂:副词,于是,就。②觊觎:本义是“非分的希望或企图”,在文中充当“此土”的谓语,应译为动词,结合上下文,可理解为“窥视”。③攘:动词,侵夺,偷窃。④文中的虚词“之”,前一个作助词,译为“的”,后一个作代词,译为“它”。[参考译文]世人把收受弟子卖文为生的举动称为“笔耕”“砚田”。用笔来耕作,把砚当做田地,对道义没有妨害,凭借这种方式来获得应付日常生活的费用,这是贫穷的读书人不得已而做的事。我家世代耕田读书,可以称得上富裕。我的始祖从婺源迁到桐城,到先祖父那辈一共十代,还没有过靠收受弟子卖文为生的。明朝崇祯年间遭遇贼乱,家道破落。过了很久,先祖父招募人开垦了数百亩的荒田,依赖这些足以自给。先父有三兄弟,而先父所分的田宅仅有十分之二,家中人口很多,不够供给,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到他乡教授弟子,来养家糊口,然而家中的亏空日益严重。先父去世后,留下了一些债务,我陆续偿还了,丧葬方面的事情,我独自承担了费用,而将先父留下的田宅和家中所需都留给了我弟弟。我离家远游谋生,有时-8-\n教授学生,有时卖文撰写碑文,到处奔走,何止二三万里!我结交的士大夫很多,然而没有哪个肯因为我的窘迫而怜悯并援助我一下;而且每年存在家中的辛苦所得,都被亲戚中心术不正的人盗走。从丁卯到壬午年间,共十五六年,我存放在友人赵良治家中的共有一千两银子。当时我们县田价很贵,赵良治替我购买了南山冈的五十亩田地并一处住宅。田地不算肥沃也不贫瘠,每年能收获一些稻谷。房屋大多是新建的,颇为宏大宽敞,房前屋后高大的松树不计其数。良治还代我将堂额起名为“砚庄”,我在壬午年冬天从江宁回来,居住在这里。家中十几个人,都是游手好闲、懒惰无用的,不熟悉种植耕作,每年所收获的稻谷,仅仅够交粮税和家人吃饭。于是我就不能常住砚庄,每年不超过两三个月,就要出外远游,(为生计)奔走漂泊,而我也已渐渐地老了。我回来时,已经五十岁了,还没有子嗣,家族中就有人对“砚庄”存有觊觎之心而想侵夺占有它。我自思一生潦倒,不曾凭借先辈留下的一点点好处,在经历了忧愁和辛苦之后,仅仅拥有这些田宅,这些都是“笔耕”得来的,要用于晚年生活,度过我这辈子罢了,何必还要考虑这以后的事呢!姑且就这样对待吧。-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2:32:50 页数:8
价格:¥3 大小:61.36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