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9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含解析岳麓版20230327214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单元过关测试(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953年,在国家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家对上海的建设方针是“维持、利用、积极改造”,利用上海的工业为全国重点建设服务,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为全国服务的老工业基地。据此可推知(  )A.上海引领国营企业发展走向B.上海已成为新兴工业基地C.新中国工业布局将发生变化D.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起步C [根据材料“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利用上海的工业为全国重点建设服务”可见,上海不是国家“一五”计划建设的重点,意味着国家工业布局将发生变化,由沿海向内地发展,故C项正确;A、B两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2.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我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资总额为766.4亿元。“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行业工业农林水利邮电运输文教卫生城市公用事业贸易其他投资比例58.2%7.6%19.2%7.2%3.7%3.1%1.0%备注工业投资的88.8%用于重工业建设由上表可以推知,我国当时(  )A.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B.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和重建工作C.经济建设过程中脱离实际急躁冒进D.注重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统筹发展D [材料表格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在各部门的投资比例情况,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排除;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在1952年完成,且在材料中也未体现,B项错误;C项表述为1956年后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弊端,不符合“一五”计划时期的特征,排除;材料中各部门“一五”计划期间的投资情况突出反映了既定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思想,同时又兼顾各行各业,故D项符合题意。]3.1955年,一本面向农村的宣传读物上说:“(有些人)看到食糖、食油供应不够充分,就埋怨政府重工业发展多了,要求多发展轻工业,这是不对的。不着重发展重工业,哪来的新糖厂呢?到外国买机器?”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成共识\nB.“大跃进”运动造成物资供应紧张C.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优先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合理性D [材料“不着重发展重工业,哪来的新糖厂呢?到外国买机器?”说明新中国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带动轻工业发展,增加食糖、食油供应,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合理性,故选D项;根据材料“这是不对的”说明不是共识,排除A项;“大跃进”运动是在1958年,排除B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排除C项。]4.1959年8—9月,东三省减少轻工业用电2/3;1960年,山东省的轻纺、化工企业停工或半停工达3/4;1960年,全国城镇工矿业人口猛增,全民所有制职工由1957年的2450万人猛增到5044万人。这表明当时(  )A.工业化加剧了经济困难B.“一五”计划激发了人们的建设热情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国家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C [根据材料时间“1959年”“196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正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再根据材料“减少轻工业用电”“工矿业人口猛增”等信息可知,国家依然在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从而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C项正确;“经济困难”是政策因素导致的,而非工业化,A项错误;B项是在1953—195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农业粮食问题基本解决,才会出现剩余劳动力,而当时正处于粮食艰难时期,故D项错误。]5.(2020·济南模拟)1957到1978年间,我国农业劳动者从19316万人增加到29426万人,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95.8倍,而同期农业总产值仅增长84%。这一现象说明(  )A.农村经济体制亟待改革 B.城乡人口比例变化明显C.社会经济结构严重失衡D.国民经济发展增速缓慢A [由材料可知,在农业劳动者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迅速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较慢,说明这一时期的人民公社化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较低,农村经济体制需要改革,故选A项;题目中只有提及农业劳动者的数量,没有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前后对比,排除B项;在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和工业,材料中没有工业发展情况,无法了解社会经济结构情况,排除C项;农业总产值的速度是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一个方面,不能代表全体情况,排除D项。]6.1962年,中共中央制定“农村十六条”,规定:“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这一规定(  )A.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B.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C.意在调整农村的土地所有制\nD.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中央制定“农村十六条”,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故A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土地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农村十六条”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与产业结构无关,故D项错误。]7.下面为1949—196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恢复和增长期工农业增速表。出现下表中所述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1949—1952年1953—1957年1963—1965年工业36%19.2%7.9%农业14%4.5%11.1%A.利用市场调节手段  B.改变了所有制结构C.改善经济结构比例D.发挥政府主导作用D [材料中三个时期分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经济恢复时期、“一五”计划时期、国民经济的调整阶段,这三个时期工业和农业都有一定比例的增长,共同原因是政府的主导作用,故选D项;1956年计划经济体制确立,排斥市场调节,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排除B项;第一、二阶段国家有计划地在工业领域优先发展,第三阶段实行国民经济的调整,排除C项。]8.下表是我国1977—1979年名义GDP和实际增速统计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年份名义GDP(亿元)实际增速19773221.17.6%19783645.211.7%19794062.67.6%A.改革开放政策的成效初显B.“左”倾错误得到完全纠正C.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展开D.社会秩序趋于稳定D [由材料时间“1977—1979年”可以判断这一时期经济有所发展的原因是“文化大革命”结束,社会秩序逐步稳定,故选D项;改革开放的时间是1978年12月,无法整体说明1977—1979年的经济变化情况,排除A项;1977年“左”倾错误没有得到完全纠正,排除B项;1978年5月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排除C项。]9.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在政府的指导下,\n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二十多年价格几乎没变。对这种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A.实行大力发展民生的经济政策B.采用计划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C.有利于扩大消费搞活市场经济D.市场上大米等商品粮供应充足B [材料反映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前我国物价几乎未变,这与大力发展民生无关,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前我国物价几乎未变,是因为实行国家计划定价,采取以计划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故B项正确;材料中物价二十多年不变,体现了计划经济特点,而非市场经济,故C项错误;联系史实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我国农业发展困难,粮食供应并不充足,故D项错误。]10.(2020·潍坊模拟)1987-1988年,乡镇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农村小企业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农民称之为“‘四个轮子’一起转,大家奋力奔小康”。与此同时,乡镇、村级集体办的较大企业出现了“迎头赶上”的新趋势,其数量日渐增多。这(  )A.实现了农村的工业化B.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C.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D.促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故选C项;乡镇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工业化,排除A项;乡镇企业发展能够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但“解决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排除D项。]11.1987年6月12日,《经济日报》头版刊登的读者来信中说:“我无论如何不能理解:过去微利、亏损,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的企业反而是社会主义,现在有了利润的企业反而是资本主义,真是怪事!”由此引发了全社会关于租赁企业姓“资”姓“社”的大讨论。这表明(  )A.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日益强化B.市场经济模式受到国人推崇C.国有企业改革即将全面开启D.国人思想观念亟待继续解放D [根据材料读者来信中可以看出,1987年人们对于企业改革性质存在迷茫,说明当时国人思想观念亟待继续解放,故选D项;1987年,改革开放已经是第9年,政府在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逐渐明确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B项;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启于1984年,排除C项。]12.20世纪80年代,以集体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独领风骚,吸纳了50\n%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邓小平称为中国农民自己的创造。但“南方谈话”后,乡镇企业因其发展已突破了地域、资金、业务范围等诸多限定,而失去了统计学的意义。这反映了(  )A.乡镇企业退出历史舞台B.“南方谈话”解放了企业家思想C.经济结构得到合理调整D.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增强D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主张加强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与“乡镇企业因其发展已突破了地域、资金、业务范围等诸多限定”相符,故选D项;乡镇企业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企业家思想的解放,排除B项;经济结构包括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而材料只涉及乡镇企业,C项属于过度解读材料,排除。]13.下表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据此可推知,新时期中国(  )1978年1985年1990年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3545901618668518942粮食产量(单位:万吨)30477379114462658958货物出口总额(单位:亿美元)9827462120487货物进口总额(单位:亿美元)10942353418184A.城乡经济差距逐渐缩小B.市场经济已据主导地位C.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D.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D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材料数据反映了1978年以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粮食产量、货物进出口总额大幅增知,说明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故D项正确;材料数据没有反映城乡经济差距逐渐缩小,故A项错误;题干数据不能说明市场经济已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国内生产总值、粮食产量、货物进出口总额大幅度增加不能得出“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结论,故C项错误。]14.面对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定,江苏省省委抓住机遇,果断决策,把“加快发展沿海、重点发展沿江”的战略列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八五”计划,并着重制定了开发建设沿江经济带的总体规划。这里的“重大决定”应该是(  )A.创办第一批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 [“重点发展沿江”体现了配合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带动长江流域的决策,故选C\n项;经济特区创办与江苏无关,故排除A项;沿海港口城市开放重点在沿海不是沿江,故排除B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与开发建设沿江经济带无关,故排除D项。]15.下面为1978-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及其所占的GDP比重变化示意图。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的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B.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C.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加优越D.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D [由材料可以得出1978年以来我国进出口总额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D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出超还是入超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不能体现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16.下表数据的变化主要说明我国(  )时间直接利用外资额(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额(亿美元)差额(亿美元)2011年11606005602012年11177723452013年11769022742014年119610291672015年1263118083截至2016年11月11381617-479A.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B.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总体呈下降趋势C.对外开放呈现跨越式发展D.对外贸易逆差呈增长趋势A [材料中国“直接利用外资额”“对外直接投资额”都整体呈现增长趋势,这说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中国的对外开放呈现逐渐发展,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变化,与对外贸易无关,故排除D项。]\n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指出大会的任务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对国内主要矛盾变化作出判断,并提出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周恩来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陈云针对急切期望实现“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的想法,指出:“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这些报告和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56—1965)》等材料二 下图所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国有企业的一种治理模式——摘编自《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召开这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大会所取得的“初步成果”。(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模式所体现的企业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适应了什么经济体制的要求?概括指出该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对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产生的重要影响。(6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是在“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并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背景下召开的;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刘少奇、周恩来、陈云三人的引言概括。第(2)问,该模式中有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等,可见该模式管理科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是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所以我们的所有制结构必须随之变革,即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答案]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果:正确判断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了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思考计划与市场的作用。\n(2)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影响: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格局。18.(2021·广东选择考适应性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图1 印度棉布在英国东印度公司销往欧洲的亚洲商品总值中比重图2 英国棉纺织品出口总量图3 日本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占世界总额比重\n图4 中国服装出口总额——摘编自(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等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信息有关联,阐述合理并有史实依据)(14分)[解析] 示例一:根据材料中图3、图4两条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国家战略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从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和中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战略的角度进行阐述。示例二:根据材料中图2、图4两条信息,拟定一个论题——民族独立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从近代印度和现代中国两个角度进行阐述。还可以从材料中提取其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结合相关史实阐述即可。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示例一:论题:国家战略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阐述: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与执政者的胆识魄力息息相关。19世纪中后期,日本为摆脱受压迫奴役的境遇,“求知识于世界”,开启了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使日本走向了先进国家的行列,无疑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日本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逐年上升就是明证。20世纪90年代,中国确立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迎合世界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焕发了经济发展的潜力,中国服装出口与日俱增就是铁证。可见,高瞻远瞩的战略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定海神针。示例二:论题:民族独立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阐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发展经济,而经济发展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做后盾。近代史上,印度一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经济发展受东印度公司的掣肘,发展艰难;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经济上成为列强的附庸,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操控,艰难发展。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民族独立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令世界瞩目,1991年以来中国服装出口与日俱增就是明证。总之,经济要发展,民族独立是必不可少的保障。\n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面为1950-1980年主要年份中国及世界城镇人口比重表。年份中国总人口(万人)中国城镇人口(万人)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世界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195055196616911.228.81960662071307319.733.91970829921442417.437.51980987051914019.438.2——改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上表反映了中国及世界城镇人口变化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12分)[解析] 本题为开放探究型试题,分析说明应紧扣1950—1980年中国及世界城镇人口比重的变化,围绕一种趋势说明理由。[答案] 示例一:趋势:1950—198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呈增长态势,1960—1970年曾发生逆转。理由:增长的因素:对实现工业化的国策的执行;计划经济的执行;工业化进程加快;“三线”建设的促进。逆转的因素:经济上的“左”的错误;“文化大革命”初期的严重冲击;国际环境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示例二:趋势:1950—1980年世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理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早已实现工业化;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普遍开启本国工业化进程;现代化模式多样化;美苏冷战下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科技革命的推动;二战后体系化、制度化的国际经济体系的影响;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示例三:趋势:1950—198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理由:中国工业化起点低;全国范围内农村人口占绝对多数;政府控制严密、计划性强;忽视市场导向作用;受错误的经济政策的影响;政局不稳定;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大陆乡村都市化模式存在缺陷。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流行语,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下面是《流行词语:看中国(1978—2008)》选出的改革开放背景下,1979年的一组流行词语。流行语词语介绍\n1.哥德巴赫猜想一篇介绍陈景润事迹的报告文学2.科学的春天一次大会诗意的别称,也是大会上一篇热情洋溢的讲话稿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篇文章的题目,一场思想革命的前奏曲4.拨乱反正成语,“拨乱世,反诸正”。意指整顿混乱,使之恢复正常5.平反纠正历史错误或政治结论的行为6.恢复高考特指结束“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恢复高等教育入学考试7.伤痕文学一种文学思潮。作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也称“伤痕小说”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新时期的纪念碑,改革开放的转折点9.小岗村地名,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村庄10.望乡一部日本老影片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改革与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答案] 论题: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阐述:十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国错失了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复出,社会正处于百业待兴、百废待举的社会转折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中共中央纠正了“左”倾错误方针,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平反重大冤假错案;在经济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尝试;思想文化上,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了思想解放,尊重科学和教育,尊重知识和人才,文化生活逐步走向开放。对外关系上设立经济特区,开始发展外向型经济,拓展经济文化的交流。综上所述,改革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就是抓住历史机遇,推动社会发展和转型。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7:21:31 页数:11
价格:¥3 大小:389.5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