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1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含解析岳麓版2023032721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单元过关测试(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0·潍坊模拟)周族的先祖曾任夏的长官,又曾为商的方伯。周建国后,夏、商二族又成为周的诸侯。商灭夏后,夏商二族融合;周灭商后,夏商周三族进一步融合,于西周末期形成了华夏族。这反映了(  )A.政治体制不成熟导致王朝更迭B.长期战乱促进了多民族的交融C.分封制确立强化了周王朝统治D.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D [根据材料“夏商周三族进一步融合,于西周末期形成了华夏族”可知,华夏族是在夏商周民族融合基础上形成的,从而说明中华民族构成多元化,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夏商周三族融合构成华夏族,而非政权更替,排除A项;长期战乱不利于社会稳定,一定程度上激化民族矛盾,排除B项;到了西周末期,诸侯强大威胁周王朝的统治,排除C项。]2.(2020·茂名一模)“西周以前所传的,只有后世认为共主之国一个国家的历史……东周以后则不然,斯时所传者,以各强国和文化较发达的地方的事迹为多,所谓天子之国,转若在无足重轻之列。”这一变化反映了(  )A.分封宗法制趋向衰落B.周王室力量弱化C.诸侯国力量强大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A [从西周时期的“天下共主”到东周以后的“天子之国无足重轻”,这说明在周天子势力衰落的同时诸侯国力量逐渐强大,两层含义共同反映了分封宗法制趋向衰落,故选A项;B、C两项都只反映了题干的部分含义,排除;贵族世袭特权并非东周时期才确立,排除D项。]3.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A [根据材料“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可知,这一时期,地主绅士依旧是秦王朝基层政权的根基,故A项正确;富庶家族仅仅占据着乡、里、亭这些基层政权而非各级政权,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秦王朝非常注重基层政权的建设和控制,故C项错误;秦王朝完全废除了分封制而代之以全新的郡县制,故D项错误。]\n4.(2020·肇庆质检)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烦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  )A.制约丞相权力B.提高行政效率C.加强中央集权D.监察三公九卿B [材料表明建立中朝的原因是三公九卿“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烦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故选B项;中朝的建立有利于制约丞相权力,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中朝的建立有利于君主专制,而非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中朝不属于监察机构,与“监察三公九卿”无关,排除D项。]5.唐玄宗开元年间,一些政务文书署名出现“中书省官员署名之后,门下省官员写上‘奉敕如右,牒到奉行’,注明时间并署名”现象。这表明(  )A.两省职权模糊互不牵制B.中枢权力体系发生变化C.两省共同草拟政务文书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削弱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职责明确,相互牵制,材料并未表明这种情况的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书省官员署名之后,门下省官员……注明时间并署名”可知,部分政务由中书和门下两省共同发布,体现出中枢权力体系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一些政务文书署名”可知门下省参与政务文书署名而不是草拟,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制下政务的决策权在皇帝手中,中央集权并未削弱,故D项错误。]6.(2020·中山模考)读下面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小姓,是非士族的地主;寒族,是一般的平民;制举,是皇帝临时举行并亲自参与的科举考试)类别士族小姓寒族人数总计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进士58971.010913.113215.9830明经8163.31814.02922.7128制举8865.7107.43626.9134据此可推知,唐代(  )A.士族阶层拥有科举特权B.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C.家族地位决定着中举率D.国家选才侧重政治素养B [由表格数据可知,士族出身的官员相对数量较多,但是也有了小姓和寒族子弟,说明在唐朝时期,由于科举制的实行,官员的来源广泛,改变了魏晋时期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做官的局面,故选B项;表格数据体现不出贵族在科举考试中拥有特权,排除A项;科举考试以考察人的才学为标准,排除C项;表格数据体现不出科举考试所侧重的内容,排除D项。]7.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马端临在论述三省制度形成时,认为“魏晋以来,\n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究其原因:“汉之典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这说明(  )A.内朝制逐步孕育出三省制度B.三省制是削弱宰相权力的具体举措C.三省的建立打破了旧有体制D.三省制是加强皇帝权力的必然结果A [由材料可知,汉朝时期设立了由皇帝左右的亲信构成的内朝,逐步孕育出了后来的三省制度,故选A项;材料探究的是三省制度形成的原因,并未体现其削弱宰相权力、加强皇权和打破旧体制的内容,排除B、C、D三项。]8.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记载了进士中榜的情况。其中601名进士中,平民家庭出身的有417人,官僚家庭出身的只有184人。这反映了当时(  )A.门第观念的淡化B.社会控制程度有所松弛C.社会阶层的流动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 [材料反映出宋代平民出身的进士比例较高,占到绝对多数,说明下层平民逐渐获得了大量的升迁机会,社会阶层的流动增强,故C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官僚家庭出身的只有184人”可知,门第观念仍然具有影响,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宋朝是封建社会,不可能实现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排除D项。]9.宋代规定,枢密院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武府”,其长官“枢密使”不得由武将担任,只授予文职官员。此规定(  )A.不利于充分发挥军队战斗力B.提高了官员的军事理论水平C.形成了军政和行政互相制衡D.扩大了宰相对军事的监督权A [根据材料“‘枢密使’不得由武将担任,只授予文职官员”可知,这一规定不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升,故A项正确;文官担任军事长官,有纸上谈兵之嫌,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军政,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行政权与军政权相分离,故D项错误。]10.(2020·潍坊五县联考)下图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据此可知,北宋四监司(  )\nA.明确各级职责提高行政效率B.实行地方分权,完善决策机制C.加强对地方机构的制约与监察D.健全完善地方权力组织架构C [材料中的北宋四监司是路的下属机构,路是北宋的监察区,四监司分化了地方的军权、司法权、财政权等,这说明北宋四监司加强了对地方机构的制约与监察,故C项正确;北宋采取的分化事权措施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四监司不是决策机构,排除B项;D项“完善”说法错误,故排除。]11.“(元代)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据此材料,指出史家认为的“元承宋制”的表现为(  )A.中书省与行省制B.中书省和枢密院C.枢密院与宣政院D.行省制与御史台B [本题考查元代政治制度。根据材料“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宋朝中央官制相似,因此史家认为的“元承宋制”的表现为中书省和枢密院,故B项符合题意;行省制是元朝创设的,故排除A、D两项;宣政院是元朝设置的,故排除C项。]12.古代中央政府派三省官员出使地方称行省。《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十一年》记载:“(金)户部尚书瓜勒佳必喇为翰林学士承旨、权参知政事,行省于辽东。”陆游在《纵笔》一诗中也写道:“行省当年驻陇头,腐儒随牒亦西游。”有人据此认为行省制度开始于宋代。由此可知(  )A.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较低,不宜采信B.宋代行省与元代行省同名异物,没有任何联系C.利用以诗证史的方法可证明行省制度确立在宋代\nD.元代吸收了前代地方治理与统治的经验D [由材料“行省当年驻陇头,腐儒随牒亦西游”等信息可知在宋代已经出现了类似于“行省”的行政区划,说明元代行省制是在吸收了前代地方治理和统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但不能就此推断行省制度出现于宋代,故选D项,排除C项;文学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A项;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与前代的一些史实具有联系,排除B项。]13.(2020·梅州月考)明初朱元璋发布的《教民榜文》规定:“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若系奸盗诈伪、人命重事,方许赴官陈告。”这一制度(  )A.利于维护基层社会稳定B.减少了官民间的冲突C.消除了尖锐的社会矛盾D.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A [由材料可知,“本里老人、里甲”负责判决“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等一切小事,官府负责“奸盗诈伪、人命重事”等比较重要的事情,这说明明初《教民榜文》的相关规定有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故选A项;题干中都属于民事纠纷,排除B项;《教民榜文》的规定不能消除社会矛盾,排除C项;题干所述内容与儒学的世俗化无关,排除D项。]14.《皇朝掌故汇编》记载:“雍正元年,世宗御乾清宫西暖阁,召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九卿入,面谕:建储,亲书名,密封藏于匣内,置乾清宫世祖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这一现象说明了(  )A.乾清宫是紫禁城政治活动的中心B.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C.乾清宫是雍正帝处理政务的地方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 [雍正帝推行密建皇储制,保证了皇权交接的有序进行,完善了皇帝制度,由皇帝全权决定皇位继承人,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B项;从雍正元年开始,养心殿成为清代宫廷政治活动的中心和雍正帝处理政务的地方,排除A、C两项;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15.据记载,康熙帝时期“御门听政”成为中枢决策的主要形式,也就是皇帝定期在乾清门听取内阁等各部院衙门官员的奏事,或即时裁决,或留给相关部门进行商定。据此可知,“御门听政”(  )A.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B.提高了皇权统治效能C.剥夺了内阁的决策权D.减轻了君主政务负担B [“御门听政”减少了处理政务的环节,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故选B项;“御门听政”不一定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排除A项;内阁没有决策权,排除C项;“御门听政”体现了皇权对政务的参与,不利于减轻君主负担,排除D项。]16.(2020·汕头月考)清初,先是言官本章“是与不是必须封进听旨定夺”,\n阁臣不得过问。之后又以“陈奏本章,照故明例,殊觉迟误”为借口,规定:“今后部院一切疏章,可即速奏候旨遵行”,部分恢复了关外奏议不经票拟的传统。这表明当时内阁(  )A.成为承旨办事的执行机构B.票拟权受到了严格的限制C.提高了中央机构办事效率D.使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强化B [材料“今后部院一切疏章,可即速奏候旨遵行”“部分恢复了关外奏议不经票拟的传统”表明票拟权受到严格的限制,说明清朝内阁权力遭到削弱,故选B项;A项是军机处的职能,排除;材料未体现提高中央机构办事效率,排除C项;使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强化的是军机处的设立,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计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的长城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这些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交汇和交界的地区、长城往往就出现在那些文化梯度最大的自然过渡地区:在北方,长城是我国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过渡的交界地区,南方长城建筑在云贵高原边缘,是历史上“生苗”和“熟苗”的分界。……北方长城是“牛文化”和“马文化”这两种异质文化在中华大地上长期冲突的结晶,南方长城是汉文化和苗文化长达数千年矛盾冲突的结果。……由于它的封锁和阻隔作用,使长城两边文化差异并在一定时期内更加明显,特色更加显著,比如“生苗”区使用苗语,而“熟苗”区则用汉语交流。……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交流不是山川湖海所能阻隔,也不是长城兵营所能分隔的,凤凰作为历史上的边疆重镇和大湘西的统治中心,成了汉文化、苗文化和土家文化融合的交点,正是这种民族文化融合的魅力,造就了今天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摘编自王亚力《从南方长城看长城文化》材料二 秦始皇和李斯是秦帝国缔造者,他们的治国思想秉承了法家传统,是以“法”治国主张的信奉者、实践者。秦帝国的立法指导思想以“争强”“治民”和“帝王之具”为指南。秦始皇之“法”:“诽谤者,族诛”,“以古非今者,族诛”,“偶语诗书者,弃市”。秦始皇二十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后诛轲九族,其后志恨不已,复夷轲之一里,一里皆灭”。——摘编自《也谈先秦政治思想中的“法”》(1)根据材料一归纳王亚力关于中国长城的基本观点。(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秦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历史背景。简要分析法治实践加速秦帝国灭亡的原因。(7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长城是我国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过渡的交界地区……是历史上‘生苗’和‘熟苗’的分界”“\n中国的长城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这些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交汇和交界的地区、长城往往就出现在那些文化梯度最大的自然过渡地区”“北方长城是‘牛文化’和‘马文化’这两种异质文化在中华大地上长期冲突的结晶,南方长城是汉文化和苗文化长达数千年矛盾冲突的结果”“由于它的封锁和阻隔作用,使长城两边文化差异并在一定时期内更加明显,特色更加显著”“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交流不是山川湖海所能阻隔,也不是长城兵营所能分隔的”等信息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秦朝商鞅变法,统一前治国的原则、统一后社会矛盾等相关史实说明。第二小问,可结合秦朝的法治实践具有严刑酷法的特点回答。[答案] (1)长城是我国民族交界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长城是我国文化梯度的地理标志;长城是我国历史上异质民族文化矛盾冲突的产物;长城是民族文化的功能界线;长城是中国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见证。(2)背景:商鞅变法,形成了秦国重法传统;秦国历代统治者厉行法治,效果明显;秦帝国初建,各种反对势力依然存在。原因:统治者主张严刑酷法,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秦帝国的覆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然而更矛盾的却在于,科举考试内容与科举制宣扬的选拔人才的目的,完全不相符。如其说科举及与其伴行的学校,在于养成或鉴定从政文官,则学校所习、科考所试,应针对其从政所需。笼统的经义,特别是以特种文字格式讲经载道的八股,可以说是与实际政治毫无关系的,而抒情言性、吟花弄月的诗赋更是相去十万八千里。这种离奇现象的解释,真如有些人所说,是由于当时君主大臣们都相信“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都相信经通一切皆通么?不是的……如其我们不否认科举制也希望达到选贤任能的目的,但它更大的目的,却在于使人们的思想拘囚于一定范式中;在于使人的意志集中到一定目标上;在于以形式平等的文化手段,笼锢智识水准逐渐提高了的一般人士的种族或阶级意识。——摘编自王亚南《支持官僚政治高度发展的第二大杠杆——科举制》材料二 科举考试所带来的社会流动“量”的大小不仅是一个绝对量,还是一个相对量的问题。清代虽然只有十分之一的贡生、举人和进士是从没有功名的人家选拔出来的,但科举时代的社会流动途径似小非小、似窄非窄。实际上,科举考试带来的社会流动更是一种价值导向:一个实现了自下而上社会流动的成功案例,往往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人效仿。这种社会流动不仅具有示范效应,还有蝴蝶效应。通过个人努力可以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这种价值观一旦为社会所认可,会有很多人虽然不走科举通道,但仍会试图通过其他方式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摘编自张天虹《“走出科举”:七至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流动研究的再思考》(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8\n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社会影响。(6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科举考试内容与科举制宣扬的选拔人才的目的,完全不相符”“更大的目的,却在于使人们的思想拘囚于一定范式中……阶级意识”及材料二“清代虽然只有十分之一的贡生、举人和进士是从没有功名的人家选拔出来的”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更大的目的,却在于使人们的思想拘囚于一定范式中”“笼统的经义,特别是以特种文字格式讲经载道的八股”“抒情言性、吟花弄月的诗赋”及材料二“清代虽然只有十分之一的贡生、举人和进士是从没有功名的人家选拔出来的”等信息回答。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答案] (1)问题:选拔人才缺乏实用性;选拔目的的落后性;平民录取人数较少。原因:统治者维护统治的要求;科举考试内容的落后;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2)影响: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凝聚各阶层的力量,稳定统治秩序;有助于塑造社会价值观。局限性,深受政府、家庭影响,中下层民众的流动性较低。19.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的变迁集中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此长彼消的演变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汉武帝时,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四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和政权,州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州牧渐成割据独立之势。坚持二级制政区是统治者的愿望,所以隋统一后,撤销郡级政区,重新简化为州县两级。唐承隋设两级政区,但安史之乱以后,作为监察区的道和藩镇结合,又形成州以上的一级政区。材料二 为避免重蹈前代覆辙,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同样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难。为此,宋代统治者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宋代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行政区域。元明清三代都是国土广袤的大帝国,只能采用多级制的地方政府,如元代就形成了最多达五级的行政区划,但结果仍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自宋以后,古代中国历史上不再出现因割据而产生的分裂局面。——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沿革行政区划的举措,并概括东汉至唐末行政区划层级演变中的突出问题。(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行政区划的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的原因。(4分)(3)根据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基本规律。(2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沿革”即沿袭和变革,根据材料一“把秦郡划小”“\n设立了十四个监察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从不同朝代行政区划和特点上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高层政区……把路虚化”“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概括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元朝行省制的内容回答,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中央牢牢控制了行省。第(3)问,归纳基本规律需要综合材料一、二,抓住统治者为什么要调整行政区划以及怎样调整来解答,行政区划的变迁总是围绕加强中央集权而来的,总是围绕层级数和高层政区调整的,最基层的县级政区基本不变,每一次调整都是在前代基础上有所损益。[答案] (1)举措:仿秦实行郡县制;增加郡政区数量;分封诸侯王,郡国并行;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监察区。问题:二级制到三级制反复循环;监察区演变为高一级行政区。(2)创新:虚化高层政区;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原因: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实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中央政府牢牢控制行省权力。(3)加强中央集权是主因;县级政区保持相对稳定;沿袭前代制度,损益变革。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可知,制度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配合的。据此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制度入手即可,注意史论结合,论题清晰,史实充分。[答案] 示例:论题: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论述:秦朝建立之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但也埋下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隐患。汉代内外朝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均是为分散相权而做出的制度设计,但相权仍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威胁。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废除了丞相制度。可见,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君主专制不断发展的结果。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7:21:28 页数:9
价格:¥3 大小:167.5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