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岳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单元质检卷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单元质检卷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山东青岛模拟)商代甲骨文“德”字没有“心”符,时人尊崇天命,认为一切都是神意赐予的结果;西周金文的“德”字加入了“心”旁,将人的行为和思想联系起来,由此产生了以德配天的政治法律观念。这说明西周( )A.强化了统治的神权色彩B.实行了严格的等级秩序C.天命观中蕴含民本思想D.君权神授的观念已消失2.(2021·河南中原名校二模)据载,太公吕尚受封营丘时,“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毗邻)莱,莱人,夷也”,“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由此可知,周初的分封制( )A.确立姜齐东方大国的地位B.使周天子实现了高度集权C.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促进了部族间的民族交融3.(2021·江西鹰潭二模)公元前609年,鲁文公卒,随之发生杀嫡立庶的君位之争,结果文公庶子鲁宣公即位。三桓(季氏、叔氏、孟氏)乘内乱之机发展势力,在各自的封地内修筑城池,并以此为根据地操纵鲁国,出现了“公室卑,三桓强”的局面。此据可知( )A.礼乐制度逐渐解体B.鲁国统治的瓦解C.分封制的完全崩溃D.平民阶层的崛起4.(2021·湖南长郡十五校一联)《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据材料可以推知( )A.丞相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B.朝议制度能减少决策失误C.君主专制受朝议传统反制D.君主懦弱致秦朝二世而亡5.(2021·新疆一模)秦统一后,对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一做法( )A.有利于发挥郡的政治辐射作用B.体现了“农工商皆本”的思想观念C.有利于对城市人口的行政管理D.体现了按“犬牙交错”划分的特点\n6.(2021·陕西宝鸡模拟)汉武帝元封五年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各设刺史一人,每年八月“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该举措的根本目的是( )A.监督和控制地方的豪强势力B.加强君主专制维护统治C.监督诸侯彻底解决王国问题D.监督地方加强中央集权7.(2021·北京房山一模)《礼宾图》(下图)是出土于陕西唐章怀太子墓中的壁画,描绘了鸿胪寺官员引见三位使节的情景。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反映了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B.鸿胪寺的职责仅限于管辖少数民族事务C.鸿胪寺是隶属于唐朝尚书省的官方机构D.说明唐朝与世界各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8.(2021·广东一模)十六国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变化。例如,后赵政权有孝廉试经的制度;北魏孝明帝以考试选拔御史,参加者八百余人;北齐文宣帝也曾通过考试选三百人,参加者达二三千人。上述材料表明十六国北朝时期( )A.君主权力有所强化B.九品中正制被废弃C.世族阶层已经没落D.儒学社会影响弱化9.(2021·浙江宁波期末)《元史》中记载:“至元十四年,始置江南行御史台……寻徙杭州,又徙江州。二十三年,迁于建康,以监临东南诸省,统制各道宪司,而总诸内台。”这说明元朝( )A.划分十三州部作为监察单位B.设立宣政院管理地方事务C.行省民政事务需呈报中书省D.中央设监察机构监督地方10.(2021·黑龙江哈尔滨二模)下表是对宋初政治的不同认识,据此分析,这些认识( )记述出处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师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n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A.拓宽了宋朝政治史研究的角度B.表明历史叙述不能准确反映历史事实C.因为互相矛盾而导致不足为信D.说明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11.(2021·江西鹰潭二模)从嘉靖元年到万历初年,内阁首辅更换十余个。朝中大臣为了争夺阁权,爱恶交攻,睚眦必报,排斥异己,不择手段,相互攻讦,使得朝廷政治相当混乱。这表明( )A.明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阁臣弄权是明亡的主要原因C.内阁倾轧成为明朝惯例D.封建制度在明朝发展到顶峰12.(2021·山东青岛期末)清雍正时期,要求部分下级官员对政务利弊、吏治勤惰、同僚品行、百姓生计、地方风俗等各方面事务,凡有重要问题,不必等到完全核实,即可先在奏折中“风闻”上报。该做法( )A.强化了对中枢机构的控制B.扩大了地方官的行政权力C.有利于更广泛地了解下情D.完善了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1·河北承德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唐代时期,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凡涉及军国大事的重要事宜都需要经过三省的审批,走三省的流程,即由中书省进行诏书的起草,门下省负责批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在贞观年间,唐太宗给予一些资历比较浅的官员“参知政事”的名号,给予一些资格较老的官员“平章事”或“同三品”的名号,以参与宰相事务。——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材料二 由于中枢缺乏协调,大量事务须由皇帝亲裁,导致政事拖延、决策失误。有鉴于此,朱元璋先后设立了四辅官、殿阁大学士辅佐决策。然终洪武一朝,设官参与决策始终是末流,并非常态。永乐时,明成祖朱棣以解缙等入值大内,作为近侍于内廷参与决策。这一做法在仁、宣两朝逐渐成为惯例。亲近重臣加大学士衔于大内当值,负责奏章的初步处理,为日后内阁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正统初年,外廷委任三杨,内廷宠信王振,开始了内阁类宰相化的特殊决策模式。——摘编自刘瑞华《明洪武至正统中枢决策制度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皇帝让众多官员参与宰相事务的目的,并简评唐代三省六部制。(15分)(2)根据材料二,概述明代洪武至正统年间中枢决策权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演变的原因。(10分)\n14.(2021·四川乐山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表明,适度的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统一国家的发展,当它与封建君主制结合在一起,不得不以君主制作为自己的历史形态时,其作用和意义也是历史性的。中央集权一旦与君主制度结合在一起,哪怕是往前走一小步,也极易造成君主权力的过度扩张,形成君主专制。但就中国封建社会的总体情况来看,我们并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君主专制,在思想上更不主张极端君主专制。真正的历史学家总能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双重制高点,对复杂的历史因素采取分而析之的态度,并且应时势变化而损益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而不是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摘编自周群《中央集权不等于专制》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答案:1.C 解析据材料可知,与商相比,西周在天命的基础上加上了“人的行为和思想”,体现了以德配天的政治法律观念,这蕴含了民本思想,故选C项;与商朝相比,西周在神权色彩中添加了民本思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天命观中的民本思想,与等级秩序无关,排除B项;“以德配天”说明神权观念并未消失,所以君权神授依旧存在,排除D项。2.D 解析周初各诸侯在建国过程中开疆拓土,吸纳周边异姓异族部落共同开发地方经济、建设地方文明,从而促进了部族间的民族交融,故选D项;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B项与史实不符,C项周朝对地方实行间接管理,均不符合题意,排除。3.A 解析据材料“鲁文公卒,随之发生杀嫡立庶的君位之争,结果文公庶子鲁宣公即位。三桓(季氏、叔氏、孟氏)乘内乱之机发展势力,在各自的封地内修筑城池,并以此为根据地操纵鲁国”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逐渐解体,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鲁国统治内部混乱,并不是说鲁国统治瓦解,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分封制并未完全崩溃,排除C项;三桓属于贵族,并不是平民阶层,排除D项。4.C 解析秦朝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然而,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即君主专制受朝议传统反制,故选C项;有利于加强皇权,与材料中“赵高欲为乱”“阿顺赵高”不符,排除A项;材料“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表明未能减少失误,排除B项;材料无法推知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排除D项。5.A 解析据材料“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推广于四周”可知借助农耕经济发达的盆地和平原管理周边经济欠发展的高原和山地,这有利于发挥郡的政治辐射作用,故选A项;秦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郡的城市人口管理职能,排除C项;元代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个行省,排除D项。6.D 解析据材料“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可知,刺史的职责是监察地方长官,所以设置刺史能够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故选D项;监督和控制地方豪强势力是表现,不是目的,排除A项;设置刺史主要是为了监察地方,与君主专制关系不大,排\n除B项;彻底解决王国问题的是“推恩令”的实施,排除C项。7.C 解析根据材料“鸿胪寺官员引见三位使节的情景”可知鸿胪寺属于礼部主管外交的官员,而礼部属于尚书省,故选C项;材料并未提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内容,排除A项;“仅限于”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世界各地区”的说法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8.A 解析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按照门第进行选官,后期发生了变化。十六国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在于皇帝采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从而强化了君主权力,故选A项;九品中正制在十六国北朝时期得以延续,至隋代才最终被废除,排除B项;世族阶层在宋代才最终没落,排除C项;材料中后赵政权有孝廉试经的制度,表明儒学的社会影响力借助于选官制度并未弱化,排除D项。9.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江南行御史台是为了“监临东南诸省,统制各道宪司,而总诸内台”,这说明元朝中央在地方设置监察机构来监督地方,故选D项;A项是西汉时期设置刺史的举措,排除;宣政院主要管理西藏地区事务,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题干涉及的是行御史台,不是行省,排除C项。10.A 解析材料中《文献通考》是在强调宋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而《朱子语类》则强调宋朝过分加强中央集权而导致地方无权,最终导致靖康之祸,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宋朝政治的利弊,而且看法都是正确的,因此其拓宽了宋朝政治史研究的角度,故选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中的两种评价都是正确的,排除C项;D项中的“都是”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1.A 解析根据材料“从嘉靖元年到万历初年,内阁首辅更换十余个……使得朝廷政治相当混乱”可知阁臣争夺权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始终是内侍机构,阁臣的权力来自皇帝,因此明朝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选A项;材料内容无法推知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内阁倾轧成为明朝惯例,排除C项;封建制度在清朝发展到顶峰,排除D项。12.C 解析从材料中的“凡有重要问题,不必等到完全核实,即可先在奏折中‘风闻’上报”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做法减轻了官员的核实责任,鼓励官员积极上报,从而有利于朝廷更广泛更迅速地了解下情,故选C项;这一做法并非针对中枢机构,不能起到强化对其控制的作用,排除A项;“风闻”上报本来就属于地方官的权力,这一做法没有扩大其权力,排除B项;D项中“完善了”的说法绝对,排除。13.参考答案(1)目的:防止宰相专权﹐加强皇权﹔集思广益。评价:唐代三省六部在职权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互相监督,形成了比较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分散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提高了办事效率;但该制度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产物。(2)演变:由皇帝独掌决策转向内阁辅佐决策,类宰相化。表现(原因):废除宰相致使中枢决策协调机制缺失;决策权过分集中导致政务处理效率降低;后来的皇帝,缺乏国政决策经验,且政事过量,皇帝个人精力有限。14.参考答案示例观点:我认为“中央集权不等于专制”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评析:首先,作为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之间保持相对统一和协调的关系,而专制的基本特征是权力集中于一人或极少数人,即使在统治者内部也没有民主,中央集权并不必然导致专制。其次,中央集权是秦朝以后古代中国两千多年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适应了巩\n固和维护统一的政治需要,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认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一观点从基本概念出发,厘清了中央集权和专制的区别。因此,中央集权是统一国家形成和发展的产物,而非专制统治的工具。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