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岳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单元质检卷六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单元质检卷六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四川遂宁三模)下图为河南安阳出土的汉代斗牛画像砖,画中斗牛士拿着器械斗牛。古人认为被牛踩踏过的庄稼幼苗更耐倒伏,并可以比其他田块获得更好的收成,由此发展出了斗牛活动。据此可知(  )A.劳动实践是民俗文化发展的源泉B.中原民间盛行尚武之风C.铁犁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斗牛活动D.文人画创作蕴含农本观2.(2021·天津二模)中国古代农业文化包括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两大系统。汉代的农牧界限相比战国时期,整体向西推移,农耕区域扩大到了河套平原与酒泉、敦煌一带,导致农牧界限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农耕生产方式的变革B.民族交融程度的加深C.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D.经济重心南移的推动3.(2021·河南期末联考)“物勒工名”制度是指将器物制造者、建造者、制造机构等信息刻在器物上。汉代的这种勒名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工官(生产机构)+监造官员+主造官员+生产工匠(2)工官+官吏名+工匠名(3)仅刻制造机构:工官或亭、市和市府(4)仅刻工匠名据此判断,这一制度(  )A.规范了手工业产品生产与流通B.推动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与发展C.有利于提高手工业产品的质量D.削弱了私营手工业的市场竞争力4.据研究,在战乱频仍的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田庄式经营比较盛行;而西汉和盛唐时,租佃经营则较为常见。由此可见,汉代到唐代(  )A.精耕细作农业发展B.人身依附关系强化C.政局影响生产关系D.民族交融不断增强\n5.(2021·黑龙江哈尔滨三模)在唐贞观、永徽时期,永业田只有五品以上勋官和“家贫卖供葬”及“狭乡乐迁就宽”的一般百姓方可货卖;开元时期,该制度又增补了流移者,包括未经政府批准的流亡人户,也可货卖。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  )A.土地集中痼疾难返B.自耕农经营占主导C.流民问题日趋严重D.以均田制限制兼并6.(2021·贵州贵阳模拟)唐宋之后的封建政府对农民的脱户、逃亡等脱离户籍的现象逐渐漠视,而把更多精力放在核对土地面积登记是否属实,是否存在土地隐报上。这反映出当时(  )A.民本思想得到有效贯彻B.政府管理职能渐趋弱化C.赋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D.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7.(2021·湖北武汉一模)在西安隋唐墓的随葬陶俑中,有许多深目高鼻、头戴尖顶帽、身穿折领衣的商人形象,他们或抱西域乐器,或牵引驼马,常年风尘仆仆地奔波于沙漠、山岭和丘陵之间,这些现象主要反映出隋唐时期(  )   骆驼胡人俑   阿拉伯人俑A.丝绸之路的繁盛B.中华文明的奠基C.朝贡贸易的发达D.民族交融的深入8.(2021·福建福州模拟)据史书记载,宋元之际棉花种植已在闽、粤、川等地区出现。元政府出版了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明太祖曾下诏要求“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这表明我国古代(  )A.政府重视棉纺织业的发展B.棉纺织技术领先世界C.政府放松了重农抑商政策D.棉纺织地位逐渐上升9.明清时期,江南的苏州地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达到了“五年耕而余二年之食”的水平。丝织业出现了生产绫和绢等纺织品的专门织机。这说明苏州地区(  )A.经济结构已出现变化B.成为江南地区的工商业中心C.社会生产力水平较高D.丝织业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10.(2021·黑龙江哈尔滨五模)明代松江地区农家收支情况如下表所示,对下表中的现象解读最合理的是(  )\n项目明前期明中后期东部西部东部西部收入7.5两62.5两35两80两支出21.88两68.65两31.25两74.6两收支相抵-14.38两-6.15两+3.75两+5.4两A.松江地区实现了均衡发展B.引进作物新品种提高了粮食产量C.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质变D.市镇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11.(2021·福建三明三模)明清时期苏州农村有很多规模大、影响深的庙会,如立春行春会、东岳生日会、城隍解粮会等。这些庙会活动是(  )A.农耕文明的生动再现B.资本主义萌芽在农村的反映C.江南市镇兴起的标志D.政府推崇封建崇拜的产物12.(2021·河南洛阳期末)康熙年间,清政府宣布开海设关,在东南沿海设立闽、粤、浙海关开海贸易,闽粤两省设满、汉海税监督各一人,笔贴式(翻译官)各一人,两年一易。清政府的这一做法(  )A.表明朝贡贸易体系正逐渐解体B.有利于沿海经济恢复和发展C.说明海禁政策抵制了外国侵略D.体现了官方对外贸易的繁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1·天津河东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北宋建立后致力于发展经济,商业活动越来越发达。当时的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且以后者为主。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当时,与宋王朝有海上贸易的国家几乎遍布东南亚,进出口货物包括各个领域,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港口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n——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13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唐宋时代的商人群体是富民阶层(没有政治特权,仅仅占有财富和拥有良好的文化教育,依然属于“民”的范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宋商人群体是在国家管制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这种官商模式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有利于商人财富迅速扩大,但也隐藏了严重的社会后患,那就是日益壮大的商人群体逐渐演变成为旧体制的忠实维护者而不是革命者。这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的富民阶层不是向市民阶层转化,而是向士绅阶层转化,富民社会没有走向市民社会,而是走向了没落。——摘编自张锦鹏、杜雪飞《商人群体:唐宋富民阶层的重要财富力量——兼论商人群体的时代局限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出现“商业革命”的依据,对“富民社会没有走向市民社会”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12分)答案:1.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画像砖的内容是当时劳动实践的反映,故可印证劳动实践是民俗文化发展的源泉,故选A项;材料中涉及的是农耕,而不是武力,排除B项;材料不能证明斗牛的出现与铁犁牛耕的推广有关,排除C项;题干中的画像砖不属于文人画,排除D项。2.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汉代的农牧界限与战国时期相比向西推移了,说明种植业的西进,牧区的西退,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农耕生产方式的推广,故选A项;民族交融加深不是农牧分界线向西推进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政府的政策与农牧分界线向西推进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与农牧分界线向西推进无关,排除D项。3.C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物勒工名”制度是将生产机构、主造或监造官员、生产工匠等信息刻在器物上,这样便于随时评价或监督产品的质量,从而有利于提高相关工匠或工官的责任心,进而有利于提高手工业产品的质量,故选C项;题干只涉及制造,未涉及流通,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技术的传承与发展,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判断该制度削弱了私营手工业的市场竞争力,排除D项。4.C 解析在战乱频仍的东晋和南北朝时期,自给自足并具有军事自卫功能的封建田庄经济盛行,而在社会相对稳定的西汉和盛唐,则是更为开放的租佃经济,这反映出从汉至唐时期农业生产经营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故选C项;精耕细作是指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采取的各项举措,材料中未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盛唐时期相较于东晋和南北朝时期,人身依附关系并未强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排除D项。\n5.A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随着土地兼并问题的日益严重,政府不得不调整相关的土地政策,这反映出当时土地兼并问题痼疾难返,故选A项;材料没有进行比较,不能得出自耕农经营占主导,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流民,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分授的均田中的永业田可以买卖的相关规定,不是强调以均田制限制土地兼并,排除D项。6.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以后,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符合材料“把更多精力放在核对土地面积……上”,故选C项;征税依据的调整是为了保障财政收入,不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有效贯彻,故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政府管理重心的变化,并未体现管理职能的强弱变化,故排除B项;唐宋调整征税依据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现象的加剧,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无关,排除D项。7.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隋唐墓的随葬陶俑中西域商人形象的陶俑较多,这些西域商人“或抱西域乐器,或牵引驼马,常年风尘仆仆地奔波于沙漠、山岭和丘陵之间”,这说明他们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进行商贸活动,反映了当时丝绸之路较为繁荣,A项正确。8.A 解析元政府出版植棉技术的书籍,劝民植棉,而明太祖直接下令要求民众种棉,说明政府重视种棉,从而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也不能说明棉纺织业地位上升,排除B、D两项;元明时期政府没有放松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9.C 解析材料“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达到了‘五年耕而余二年之食’的水平。丝织业出现了生产绫和绢等纺织品的专门织机”体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说明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指出经济结构其他方面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商业发展,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生产工具的进步,但无法证明生产关系变革,排除D项。10.D 解析材料表明松江府地区的农民由明前期的入不敷出变为明朝中后期的有盈余,由此可知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且其增长速度高于支出,该地区百姓相对富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松江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农产品出现商品化趋势,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镇经济的发展为农产品的售卖提供市场,故选D项;材料只是农家的收入,未涉及整个松江地区的全部行业,均衡发展的结论无从得出,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粮食产量,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松江多种植经济作物,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结构的信息,排除C项。11.A 解析材料中“农村有很多规模大、影响深的庙会,如立春行春会、东岳生日会、城隍解粮会”反映了明清时期农村地区有许多祈求丰收等主题的庙会,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这说明这些庙会的活动是农耕文明的生动再现,故选A项;题干未涉及商品生产及自由雇佣关系,因此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排除B项;题干讲述的是农村的现象,与市镇无关,排除C项;材料讲的是民俗,与政府无关,排除D项。12.B 解析由材料“海关开海贸易”“海税监督”和翻译官等可知,清政府的这些做法便于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相对于海禁政策而言,也有利于沿海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选B项。13.参考答案(1)表现:私营贸易迅速发展;设置专门的机构;颁布法律条文;贸易交往国家多,货物种类多,限制官员经商。影响:推动了宋朝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促使宋朝商业政策的松弛;有利于宋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2)原因: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的白银;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n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14.参考答案依据:商业突破时空限制;出现纸币——交子;市的服务设施趋于完备;海外贸易兴盛;都市商业繁荣。原因: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科举制的发展为商人提供入仕途径;传统观念的影响。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18 18:00:04 页数:6
价格:¥3 大小:142.9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