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岳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单元质检卷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单元质检卷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山东临沂二模)1953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一九五三年向全国人民提出了三项伟大的任务:第一,继续加强抗美援朝的斗争,争取更大的胜利;第二,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和超额完成一九五三年度建设计划;第三,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这说明当时中国(  )A.核心任务是变革生产关系B.面临较缓和的国际环境C.法治国家建设开始起步D.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2.(2021·河北石家庄二模)下面是1953—1955年职工人数和住宅投资数据表(部分)。项目住宅投资占全国投资比重新增住宅资产占新增固定资产比重中国职工人数(万人)1953年12.4%12.6%18561954年9.3%11.4%20021955年6.6%7.1%2162由上表可知,国家旨在(  )A.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B.推进社会主义改造步伐C.保障工业化战略的实施D.奠定“二五”计划基础3.(2021·广东深圳一模)1961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认真进行调查工作问题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的一封信》,其中附有毛泽东1930年写的《关于调查工作》(后发表时改名为《反对本本主义》,“本本主义”即教条主义),要求各级领导机关联系实际深入学习。这一指示旨在(  )A.肯定毛泽东革命年代的贡献B.推进国民经济建设战略转变C.变革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D.纠正思想路线右倾主义错误4.(2021·安徽“五校联盟”二联)20世纪60年代初,广东农村采用超产奖励与评比奖励两种形式,试行田间管理责任制,奖励超产农户;1963年,这种类似“包产到户”的办法在全省其他的一些生产大队得到推广。该做法(  )A.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B.揭开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C.有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D.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5.(2021·云南昆明“三诊一模”模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务院作出决定,粮食统购价格从1979年夏粮上市的时候起提高。农业机械、化肥等农用工业品销售价格,在1979年和1980年降低一定的比例。这一决定(  )A.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nB.有利于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进程D.表明我国农业生产逐步实现机械化6.(2021·云南昆明九模)1977年,扩大引进成为讨论的焦点之一,国家计划委员会提出要在五年到八年的时间内,把我们急需的国外先进技术拿到手。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推进经济体制改革B.追求现代化的迫切心情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对外开放国策逐步形成7.(2021·山西晋中三模)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记载,1989年下半年,全国个体户注册数减少300万户,私营企业从20万家下降到9万家左右,减少一半多。其中很多是主动地把工厂交给了“集体”。这说明(  )A.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B.私营经济受对外开放冲击C.经济改革迫切须解放思想D.城市的经济改革亟待开展8.(2021·河南平顶山、许昌、济源二模)下面为《人民日报》关于一段时间中国对外援助与外国援华的报道数量比重变化图。其中20世纪80、90年代的报道数据整体上反映出(  )A.当时政治经济的双重需求B.改革开放影响着外交政策C.经济体制出现了重大革新D.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变9.(2021·广东茂名五校联盟第一次联考)1979—1986年,市场在中国农产品价格中的作用日益明显。1985年国家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扩大市场调节,农产品价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86年,全国农业总产值达到3947亿元,比1979年增长了两倍多。由此可以看出(  )A.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农业发展B.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C.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的改变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10.(2021·安徽皖北协作区4月联考)下图分别按1978年、2008年和2010年的贫困人口标准列出了中国的贫困人口比例。观察图片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n按各年不同标准的中国贫困人口比例(1978—2020年)A.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减贫成果具有连续性B.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同时贫富差距扩大C.贫困标准的变化说明原有标准不合理D.中国减贫成果与经济发展不同步11.(2021·湖南适应性考试)20世纪90年代以来,原来局限于商业领域的“市场”“推销”“包装”“成交”“投资”“老板”等词汇意义泛化,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这反映(  )A.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B.流行语言随社会变迁而逐渐改变C.外来文化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涵D.丰富的物质文化改变了精神生活12.(2021·辽宁大连二模)1949—1957年,随着战后经济恢复以及“一五”计划顺利推进,我国城市化率由10.6%升至15.4%;1961—1965年,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出现了“中国式”的逆城市化现象;1978年至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这一切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A.深受国家政策和制度的影响B.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C.逐步形成了合理的城市体系D.走协调发展的多样化道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1·陕西宝鸡训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春秋战国到南宋末年,城市人口由15.9%上升到最高峰的22%,最大的城市规模也由二三十万人不断上升到250万人。人口虽然增加了,但增加率不高;而在同一时期,耕地面积略有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也有相当幅度的提升,粮食生产能供养这些非农业人口。江南地区正是当年的农业高产区,加以水道分布理想,运输便捷,到了南宋,这种发展趋势达到顶点。南宋以后,人口快速增加,耕地虽然也扩展了一些,但远远追不上人口之增殖。农民可能供养的非农业人口之比重便随之下降,也因为余粮率下降,每个大城市必须扩大其采集余粮的地理范围,运粮成本上升,最后终于达到极限。到了19世纪上半叶,城市人口比重已降至6.9%的谷底。19世纪40年代五口通商,从此开始中国与西方各国密切接触,各大商埠相继开辟,\n城市内的现代工业逐渐兴起。大量的洋米洋面可以从商埠进口,城市人口不再完全仰赖本国农业部门的粮食供应,余粮率所形成的制约减弱。到了19世纪末,城市人口比重已回升到7.7%。——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材料二 1955年,国务院公布了市和镇的设置标准:凡常住人口2万人以上的居民点被列为市;2000人以上而同时非农业人口占50%以上的居民点列为镇。中国推动的五年计划以及国家城市发展策略都建基于这些市镇单位。自1955年的设市标准实施后,至1957年,全国城市增至179个,其中71个是新设的。新市大都位于内陆省份,是依赖本地资源并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新建工矿企业为依托的新建城市,如包头、克拉玛依、白银、兰州、大同等。在沿海地区,有23个原城市被取消了城市地位。这些发展体现了新政府由沿海转入内陆的新的工业化空间政策,城市发展动力在空间上出现变化。1949—1957年,城市化高速发展,中国城市化比率由10.6%升至15.4%。——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以前中国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的特点,并分别简析材料中古代和近代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带来的影响。(1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发展的原因。(8分)14.(2021·四川南充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回顾我国已经编制实施的13个五年计划(规划),以史为鉴,对我们更好地制定和实施“十四五”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历程中心任务编制与实施理念影响和冲击突出成就“一五”计划(1953—1957年)至“五五”计划(1976—1980年)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强调通过完全的政府计划指令性方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第一批国产汽车出厂,第一架国产飞机试飞,第一座原子反应堆投入运转;“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南京长江大桥、成昆铁路、大庆油田等“六五”计划(1981—1985年)至“十五”计划(2001—2005年)改革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搞好综合平衡,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实现强国与富民的统一;坚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亚洲金融危机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异军突起,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繁荣兴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十一五”规划加快转型,“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n(2006—2010年)至“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国际金融危机,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总体改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2分)答案:1.A 解析由材料“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年计划中有三大改造的内容,属于变革生产关系,宪法是为了确立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也是生产关系的范畴,可见生产关系的调整是主要内容,故选A项;“继续加强抗美援朝的斗争”说明正与美国交战,可见国际环境恶劣,排除B项;材料内容未提及法治国家的建设,排除C项;“社会主义革命”完成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而1953年刚刚开始,排除D项。2.C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1953—1955年职工人数不断增长,但住宅投资占全国投资比重、新增住宅资产占新增固定资产比重却不断下降,这与国家集中财力物力保证大规模经济建设(“一五”计划)有关,故选C项;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一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材料不涉及,排除A项;社会主义改造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的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排除B项;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奠定了“二五”计划的基础,而材料是保障“一五”计划的实施,排除D项。3.B 解析据材料“1961年3月”可知,这一时期针对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提出了“八字”方针,其中“调整”是核心,调整国民经济结构,要纠正之前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促进农业、轻工业发展,是建设战略改变,故选B项;1961年是建设时期,非革命时代,排除A项;此时的调整只是局部调整,非变革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纠正的是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排除D项。4.C 解析据材料“广东农村采用超产奖励与评比奖励两种形式,试行田间管理责任制,奖励超产农户”可知,这些措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土地的使用权发生改变,排除A项;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广东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结合“20世纪60年代初”“1963年”可知,此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排除D项。5.B 解析据材料“粮食统购价格……提高……农用工业品销售价格……降低”等信息可知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降低农用工业品的销售价格,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实施,排除A项;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化提供基础,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排除C项;农业机械价格的降低有利于实现机械化,但无法得知农业机械的使用范围和比例,排除D项。6.B 解析据材料“在五年到八年的时间内,把我们急需的国外先进技术拿到手”可知中国对现代化追求的迫切心情,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引进外国技术,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开始,排除A项;1995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排除C项;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排除D项。\n7.C 解析据材料“1989年下半年,全国个体户注册数减少300万户,私营企业从20万家下降到9万家左右,减少一半多。其中很多是主动地把工厂交给了‘集体’”可知,这一时期因受国际上东欧剧变形势的影响,我国对私营经济和私有制是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尚有较大争议,私营经济发展受到了阻碍,故选C项。8.A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对外援助与外国援华的报道数量比重变化图”可知,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援外有所减少,外国援华、相互援助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外交政策更加全方位,中国对外援助与外国援华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双重需求,故选A项。9.A 解析根据材料“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扩大市场调节”“农业总产值……增长了两倍多”可知,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农业发展,故选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体现所有制的改变,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排除D项。10.A 解析根据图示可发现,按各年不同标准的中国贫困人口比例整体上都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减贫成果具有连续性,故选A项;题干中贫困人口标准无法反映贫富差距状况,排除B项;贫困标准不同时代具有不同内涵,是结合不同时期的实际以及和国际接轨的结果,不能说明原有标准不合理,排除C项;中国的减贫成果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相符,与经济发展同步,伴随经济发展,贫困人口比例减少,排除D项。11.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原来局限于商业领域的“市场”“推销”“包装”“成交”“投资”“老板”等词汇意义泛化,且使用范围扩大,主要是因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影响到了语言的流行,故B项正确;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革,排除A项;材料与外来文化没有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精神生活,排除D项。12.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49—1957年中国城市化率提升主要和经济恢复、“一五”计划的推进有关,20世纪60年代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主要和国民经济调整有关,1978年后城市化进程加快与改革开放有关,说明我国城市化进程深受国家政策和制度影响,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受国家形势的影响,与城市区域化倾向无关,排除B项;目前我国城市体系并不合理,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伴随国家政策调整而变化,与多样化道路无关,排除D项。13.参考答案(1)特点:城市人口比重经历了不断上升到持续下降到再度回升的过程;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是多因素影响的产物;古代与近代的变化原因不尽相同;变化带来的影响不同。影响中国古代:城市人口上升带来了城市商业空前繁荣,市坊界限被打破,纸币的出现;农村耕地的增加,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多人口也带来了人地矛盾突出,无法满足城市的需要,从而又限制了城市的发展。中国近代:传统农业手工业的衰落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乡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国门大开,中国被迫融入世界。(2)原因:新中国的成立;“一五”计划的推动,国家工业化展开;城市化的加快;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国家政策的调整。14.参考答案示例\n论题:用科学的理念,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制定和实施好五年规划。阐述:“二五”计划实施过程中,在急于求成的思想推动下,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浪潮,导致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改革开放后,我国注重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共十八大以后,我国更加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加注重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总之,五年规划的制定,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科学把握发展大势,做到顺势而为,才能确保规划任务目标如期实现。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17 16:52:03 页数:7
价格:¥3 大小:357.1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