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岳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课时规范练19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课时规范练19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1.(2021·浙江金华4月模拟)列宁在《论粮食税》中写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战争”指的是1918—1920年的苏俄三年国内战争B.“经济破坏”的主因是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受挫C.“粮食税”政策规定实行余粮收集制D.“临时的办法”说明列宁彻底否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2021·山西吕梁期末)农民们普遍抗粮不交,粮食的征收不得不动用军队才能完成。农民与工人举行罢工活动,甚至把矛头指向了苏维埃政权。为缓解不满情绪,政府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A.在全国推行农业集体化B.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C.对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D.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3.(2021·山东济南5月诊断)列宁说:“我们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退到租让制、退到商业……我国经济既遭到破坏……不作这样的退却,我们就有革命的先头部队向前跑得太远而脱离农民群众的危险……就会葬送革命。”材料中的“退却”实际上是(  )A.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C.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有益补充4.(2021·山东临沂二模)苏俄(联)一位领导人说:“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群众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现在人民、全体劳动群众,对他们最重要的是切实帮助他们摆脱赤贫和饥饿,使他们能看到情况确有改善,而且符合农民的需要和习惯。农民熟悉市场,熟悉商业。”为此(  )A.颁布了《土地法令》B.废除了余粮收集制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D.实行粮食义务交售制5.下图为苏俄(联)1918—1928年飞机及航空发动机生产量统计。该图可以说明苏俄(联)(  )\n苏俄(联)飞机及航空发动机生产量(1918—1928年)A.“一五”计划的开展具备了一定条件B.航空工业发展领先于世界C.新经济政策推动工业化建设完成D.计划经济体制具备优越性6.(2021·山东聊城二模)近代以来,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在这一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变化。下图所示各国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应出现在(  )A.1922年B.1928年C.1937年D.1945年7.(2021·福建三明5月质检)1952年,苏联集体农庄播种机械化程度达到87%,联合收割机收割的农作物达到了70%,休耕犁耕机械化程度达到了96%,棉花种植机械化程度达到了98%,但是1952年的粮食产量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913年粮食产量差不多。这说明(  )A.苏联工业化的成效显著B.集体农庄与工业化相适应C.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D.新经济政策逐渐丧失作用8.(2021·江苏南京二模)下面是苏联20世纪50年代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状况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总产量生荒地的产量其他地区的产量195382.526.955.6195485.637.348.31955106.847.759.11956127.663.364.31957105.038.166.91958141.258.482.8A.新经济改革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B.集体农庄规模扩大提高农业产量C.政府政策调整引发粮食产量变化D.国营农场和农庄开始实行租赁制\n9.(2021·新疆乌鲁木齐三模)1979年,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的《关于改进计划工作和加强经济机制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的作用的决议》规定:从1981年起,工业中要基本上按照定额净产值制订产量、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基金计划。这一规定说明苏联试想(  )A.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控制B.通过经济效益来激励企业生产C.缩减企业的数量和规模D.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10.(2021·山东枣庄二模)1975年到1988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由是美国的0.4倍变成0.29倍,这一时期的苏联的核武器保有量则从是美国的0.84倍变成1.82倍。这说明这一时期的苏联(  )A.经济结构严重失衡B.军备竞赛影响经济发展C.军事实力超过美国D.经济改革的成效并不大11.(2021·四川成都三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一批以新闻记者和非职业历史学者为主的写手被西方势力买通,在各种传媒上“重新认识”“重新评价”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这导致苏联(  )A.历史虚无主义迅速蔓延B.社会科学研究百家争鸣C.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D.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滋生12.(2021·安徽怀宁月考)从1985年3月到1990年10月,短短五年多的时间,苏共中央曾先后推出12套经济改革计划……1990年2月出台“400天计划”,5月又出台“5年计划”,8月又随即出台“500天计划”,改革计划的混乱使地方层面根本无法落实。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改革(  )A.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B.把重心转向政治领域C.使苏联社会陷入失控D.具有盲目随意的特点二、非选择题13.(2021·江苏徐州月考)20世纪50—8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材料二 1986年在苏联流传着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n(1)从材料一看,两位人物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经济状况如何?(2)材料三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的根本原因何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14.(2021·辽宁葫芦岛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俄国是一个有370年沙皇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没有民主共和国的传统。文盲占总人数的80%,群众中有一种十分浓厚的、落后的小农思想,骨子里有着很深厚的尊君意识,这股庞大的力量足以营造起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当时的国际环境有着直接关系。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不得不用特殊的方式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摘编自孙利国《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材料二 不少学者认为,坚毅、刚强和政治敏感反映了斯大林个人品性的一个方面;而粗暴任性、强烈的权力欲,冷酷无情、崇尚暴力,主观片面、妒贤嫉能和孤僻,是反映斯大林个人品性的另一个方面。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也是十分复杂的人物,因此,他的个人品性对斯大林体制模式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也表现在很多方面。——摘编自陆南泉《斯大林模式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以上材料包含了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诸多因素。请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因素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证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一、选择题1.A 解析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1918年,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国内经济极端困难,为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战争的胜利,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A项。2.B 解析题干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后实行新经济政策,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选B项;A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排除;C项是1861年沙俄政府的政策,排除;D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3.C 解析根据材料“退到国家资本主义、退到租让制、退到商业”可知,列宁所说的“退却”指的是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即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故选C项;根据材料可知,“退却”是回到国家资本主义时代,而非社会主义改造,排除A项;多种所有制经济既有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也有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还包括拥有国有和集体成分的合资、合作经济,而题干并未提及,排除B项;“退却”是指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非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补充,排除D项。4.B 解析材料“符合农民的需要和习惯,农民熟悉市场、熟悉商业”说明允许商业市场的存在,这是新经济政策的表现,其中废除余粮收集制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故选B项;\n材料所表达的是苏联领导人准备实施新经济政策时的论述,《土地法令》是十月革命后发布的文件,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运动”是斯大林推行的政策,排除C项;“粮食义务交售制”是农业集体化的措施,是斯大林模式的重要内容,排除D项。5.A 解析据材料可知,随着新经济政策的推广等,苏俄(联)航空工业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这折射出当时的苏联工业也有了一定程度发展,从而为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提供了条件,故选A项;材料并未对比其他国家,无法得知是否领先世界,排除B项;苏联工业化的基本实现是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后,排除C项;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排除D项。6.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各国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中美国第一,苏联第二,并且苏联为欧洲第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迅速实现工业化,故选C项。7.C 解析材料反映虽然苏联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很高,但是粮食产量却没有较大增长,结合“1952年”可知,这反映了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故选C项。8.C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1953—1958年苏联生荒地和其他地区的粮食产量、粮食总产量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是因为赫鲁晓夫进行农业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选C项;新经济改革是在20世纪20年代,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集体农庄规模扩大是斯大林执政时期,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国营农场和农庄实行租赁制是在20世纪20年代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9.B 解析根据材料“从1981年起,工业中要基本上按照定额净产值制订产量,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基金计划”可知,1979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苏联希望通过工业改革,根据企业盈亏状况发展,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和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故选B项;因为国家对企业控制过多,所以改革就是要减少控制,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企业内部改革的计划,并不涉及整个国家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排除C项;“工业中要基本上按照定额净产值制订产量,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基金计划”实质上仍属于计划经济,排除D项。10.B 解析材料反映了1975—1988年,苏联的核武器保有量与美国相比大幅增加,而国民生产总值却与美国差距越来越大,这说明军备竞赛影响了苏联经济发展,故选B项;材料主要强调苏联在国民生产总值和核武器保有量的变化,未涉及苏联的经济结构,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核武器保有量的情况,无法体现苏联的整体军事实力情况,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军备竞赛对苏联经济的影响,未涉及经济改革成效,排除D项。11.A 解析根据材料“苏联一批以新闻记者和非职业历史学者为主的写手……在各种传媒上‘重新认识’‘重新评价’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可知,这种行为不利于人们了解真实的苏联,容易使历史虚无主义迅速蔓延,故选A项;材料中的行为并非社会科学研究,排除B项;根据材料“在各种传媒上‘重新认识’‘重新评价’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可知材料针对的是历史研究而非现实政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相关问题,排除D项。12.D 解析材料“苏共中央曾先后推出12套经济改革计划……改革计划的混乱使地方层面根本无法落实”反映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具有盲目性的一面,故选D项;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而题干强调的是经济改革,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政治领域的改革,排除B项;\n苏联社会陷入失控是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带来的结果,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3.参考答案(1)作用: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中存在的问题。状况:实际GDP平均为负增长,横向比较低于世界水平,纵向比较也是苏联经济史上的“低谷”,苏联经济已陷入危机边缘。(2)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严重阻碍。解决: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结果: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14.参考答案示例论题: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阐述:从历史方面来讲,俄国落后于西方国家且缺乏民主传统,从而使高度集中的模式成为可能。从现实政治经济状况来看,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上,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下,国际环境不利于苏联和平地发展社会主义,所以苏联国内社会生活的主题是备战与高速工业化。从现实政治经济状况来看,在经济上,斯大林模式的高速工业化,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搞国防重工业的做法,对于备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政治上,出于备战的需要,其高度集权的性质越发被推向高峰;在文化意识形态上,战争的威慑激发出全面的危机意识,政治干预学术的做法也就不断升级,乃至形成高度集中的文化意识形态领导机制。从个人原因上看,斯大林的粗暴任性等性格使他容易犯滥用权力、破坏法制等错误,从而使政治体制中的这一弊端不断发展;同时斯大林还不顾苏联的实际情况,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关于商品经济的论述,无视列宁的社会实践,主张取消商业,急于结束新经济政策,这样斯大林在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17 16:52:03 页数:6
价格:¥3 大小:430.6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