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一轮复习
>
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3内忧外患与近代前期的抗争探索含解析岳麓版2023032728
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3内忧外患与近代前期的抗争探索含解析岳麓版2023032728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0
2
/10
剩余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单元过关测试(三) 内忧外患与近代前期的抗争、探索(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有史学家指出:“如果用短近的眼光来看,这场战争对中国似乎只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但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他意在强调这场战争( )A.使中国蒙受屈辱 B.成为中国历史转折点C.激发了救亡意识D.引发瓜分中国的狂潮C [材料“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体现出鸦片战争激发了救亡意识,故选C项;“似乎只是”说明A项不是史学家强调的,排除;材料意在强调鸦片战争是“一个新的起点”,并不是历史转折点,排除B项;甲午战争引发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项。]2.《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了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这说明( )A.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有限B.清政府愚昧不谙熟国际公法C.清政府积极争取国家主权D.协定关税提高中国关税收入B [《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该条约危害性很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协定后的关税税率,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外交的成功”可知清政府并未意识到关税需要与英国商定不符合国际公法,说明清政府没有主权意识,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清政府不谙熟国际公法,而不是提高中国关税收入,故D项错误。]3.(2020·株洲模拟)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的关税固定为4%,但外商在广州卸货需要给官员打点,大概会占到英商进出口货物的10%-40%。《南京条约》英方关于关税的约定是:“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主要体现了( )A.英商对华进行商品倾销B.英国要求清政府明定关税C.中英两国走向正常贸易D.外商反感清政府税制腐败B [由材料可知鸦片战争之前,外国人来中国贸易交纳少额关税,但需要花大额金钱给官员打点,这样便提高了商品贸易的成本,\n因而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英国要求清政府将关税“颁发晓示”,即明定关税,故选B项。]4.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主要表明当时的中国( )A.“天朝上国”观念发生变化B.政府开始建立总理衙门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A [在1858年所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规定,在以后所颁布的各式公文中,只要涉及英国官民,都不得使用“夷”字,说明随着中国大门的被打开,清政府的“华尊夷卑”思想理念即“天朝上国”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政府外交中的“平等”理念,并不是崇拜西方,故选A项,排除C项;总理衙门于1861年设立,排除B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5.外国使节自1861年起进驻北京,但他们觐见皇帝的请求却一再被拒绝。清政府的解释是因为皇帝年幼、不便见人,而真正原因在于《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这一事件反映出清政府( )A.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完整B.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观念C.华夷等级观念根深蒂固D.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约束C [根据清政府不接见外国使节的原因是“《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可知,清政府对于外国使节不行跪拜礼而耿耿于怀,体现出其华夷等级观念仍根深蒂固,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捍卫国家主权,排除A项;材料不能表明清政府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观念,也不能体现清政府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约束,排除B、D两项。]6.1873年,英国修筑吴淞铁路时,为了不触犯“风水”禁忌,不惜成本将挡道的大树移栽至别处,而不是一砍了之;还将周边的征地拆迁户们纳入自己的统一战线来,他们大量雇佣所征地的村民,工资给到了每天200文,“乡人皆踊跃从事,毫无怨怒”。由此可见( )A.英国修筑铁路得到周边民众普遍欢迎B.政府利用英资修筑吴淞铁路造福周边C.英国刻意淡化侵略注重争取当地民意D.英国修筑铁路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C [由材料信息可知,因为给周边居民带来了一些经济好处,英国修筑吴淞铁路时得到了当地人支持,但不能体现英国修筑铁路得到周边民众普遍欢迎,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的功能,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吴淞铁路是英国在没有得到清政府允许的情况下独自修筑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英国修筑铁路的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哪个较重,故D\n项错误。从材料中英国注意不触犯当地禁忌,而且高薪雇佣当地人而得到当地人的支持可知,英国淡化了其侵略本质,注意争取民意。]7.1894年7月,日本袭击中国租借的英国高升号运兵船。根据国际法,8月3日英国认定日本应对英国的人身和财产损失负责,12日英国仍重申这一立场,20日英国转而声称中国应负赔偿责任。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英日矛盾因战争爆发而消除B.中国在中日的舆论战中失利C.事件责任的裁定受利益主导D.中国战败导致英国态度转变C [英国由控诉日本到要求中国赔偿高升号运兵船损失,期间英国与日本讨价还价,日本对英国让步,双方签订了《英日通商航海条约》,可见英国的声明改变基于英国的利益,故选C项;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英国为提防俄国而拉拢日本,以图英国在华利益最大化,但英日矛盾不可能消除,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中日双方舆论战,排除B项;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标志是1895年1月的威海卫战役,排除D项。]8.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百姓争先恐后应募日军的招工,盼望能获得一份差事。这直接反映出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 )A.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对日本的正确认识B.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C.自然经济瓦解背景下中国百姓生存堪忧D.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B [当时清朝百姓的做法不等同于当时所有中国人对日本缺乏正确认识,排除A项;清朝百姓期望在甲午战争的日军中找到差事说明清朝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及寻求差事的清朝百姓源于自然经济瓦解的农民,排除C项;清朝百姓到日军中寻求差事不能说明两者制度间的差异,排除D项。]9.中国近代某一时期,民间有提出“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等主张。这些主张最可能出现在( )A.鸦片战争时期B.太平天国运动时期C.戊戌变法时期D.义和团运动时期D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这与材料中“民间有提出‘各国兵船’”“归朝廷治罪”相符,故选D项;“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表明题干涉及的时间是甲午战争后,排除A、B两项;戊戌变法时期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是自上而下的运动,排除C项。]\n10.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B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转而扶植在华代理人,实行“以华制华”,故B项正确;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与近代列强侵略的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是列强侵华的进一步深入,故D项错误。]11.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太平天国( )A.革命纲领具有落后性B.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C.其失败缘于时代局限D.阶级局限导致革命失败C [根据材料“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可知当时社会仍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农民阶级不可能独立领导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胜利,故C项正确。]12.洪仁玕主张向西方学习,一个根本性的内容,就是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促使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希图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一主张( )A.与《天朝田亩制度》一脉相承B.通过立法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C.继承并发展了《天朝田亩制度》D.实际上否定了空想的平均主义D [材料“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促使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表明洪仁玕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这否定了《天朝田亩制度》,故选D项;材料中洪仁玕的主张与《天朝田亩制度》不同,排除A、C两项;由材料“希图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可知洪仁玕仅是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而非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排除B项。]13.(2020·汕头统考)冯友兰讲:“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钱穆说:“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的失败了。”两位史学家这样说的根本原因是( )A.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B.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C.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空想性\nD.太平天国运动遭到列强的镇压A [两位史学家都认为太平天国的成功是历史“倒退”和“失败”,原因就在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太平天国运动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目标,不能顺应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故A项正确;B、C两项非根本原因,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14.据统计,从武昌起义爆发到1913年底,全国各地新成立的社团近700个,这些社团绝大多数是私法社团,而且种类很多,如,联谊类79个,实业类72个,公益类53个,学术类52个,教育类28个,慈善类20个,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社团中,政治类312个,占总数的45.7%。当时社团大量涌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B.民众的民主意识逐渐觉醒C.《中华民国约法》颁布D.民主共和观念被民众接受B [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民开始觉醒,因此政治类社团占据近一半,故选B项;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只是提供了政治环境,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工具,排除C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不能说被所有民众接受,排除D项。]15.学者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 )A.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B.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C.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D.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D [材料主旨是对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的评价,没有反映民主革命力量不足,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而材料是对新政体的评价,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否定辛亥革命的方式,没有赞成社会改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知,费正清认为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故D项正确。]16.严泉在《历史变迁的制度透视》中写道:在责任内阁制国家里,当政府与议会发生异议时,政府拥有解散权,即有权提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立法机关。而《临时约法》却没有规定解散权,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这表明《临时约法》( )A.降低了国家行政权力B.赋予议会过大权力C.政体的构建存在缺陷D.目的在于维护共和C [由“当政府与议会发生异议时,政府拥有解散权,即有权提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立法机关。而《临时约法》却没有规定解散权,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可知无法保证政府与议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n材料一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学说的倡兴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民族与国家的内忧外患更甚,人们强烈要求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中国。但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使得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注意中国发展中应当避免的问题。于是在“救亡”与“救国”的相互推进中,时人有一个对西方民族国家思想和西方文化正反两面性的认识深化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出在国家与民族认同问题上逐步具有的中国化特色的认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材料二 在民族主义的感召和激荡下,英、法等民族国家先后建立。到19世纪前期,民族主义在西欧、北美取得了辉煌胜利,并为传播到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奠定了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欧美各国原有的民族国家内的市场已容纳不下急速膨胀的生产力。于是,这些国家利用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结,狂热地宣扬本民族优越论,打着“传播文明”和为本民族“谋福利”的旗号,进行野蛮的殖民侵略和掠夺,建立起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程人乾《论近代以来的世界民族主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5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9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内忧外患更甚”“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注意……”“时人有一个对西方民族国家思想和西方文化正反两面性的认识深化的问题”“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分析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对西方民族国家思想和西方文化正反两面性的认识深化”“具有的中国化特色的认识”“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概括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在民族主义的感召和激荡下,英、法等民族国家先后建立”可得出促进欧美民族国家的建立;根据材料二“传播到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得出促进亚、非、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根据材料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可得出推动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根据材料二“狂热地宣扬本民族优越论”可得出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民族主义对中国和材料二对西方的不同影响,可以得出民族主义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利益;从材料二中民族主义的两方面作用认识到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既要认识到民族主义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负面影响。总之,要发挥民族主义的积极作用。[答案] (1)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n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特点: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2)影响:促进了欧美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了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了亚、非、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认识:民族主义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利益;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国家发展,另一方面易演变为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应该发挥民族主义的积极作用。(如有其他认识,言之有理亦可)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省臣被派往地方执政,称为行中书省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其辖区逐渐稳定下来,进而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据《元史·百官志》整理材料二 辛亥革命的爆发,中断了清季外官改制进程,各省及其行政长官身份问题遗留下来,同时光复各省迫于内外压力,采联邦制自下而上组建南京临时政府。各省在用人、行政、理财等方面具有较大独立性,各省军政财等大权都掌握在都督手中。各省不仅直接办理外交和对外借债,对于临时政府要求的财政帮助亦不予支持。另外,北京公使团则明确表示,只有临时政府“有统一军队及财政能力,则可公认为政府”云云。南北和平实现统一后,南京临时政府虽迫于形势以及自身实力不及袁世凯,将统一政府的组织权交由袁世凯,但对袁世凯是否忠于共和仍存怀疑,为此处处防范其形成专制。包括省制在内的政制设计与巩固共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民国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经过了长时间的争论。讨论已经脱离了改良地方行政的初衷,而是各方政治势力政治斗争的工具之一。——摘编自周生春、孔祥来《民国初年的省制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确立的重大意义。(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关于省制改革长期争论不休的原因,并分析这一争论的特点。(8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省臣被派往地方执政,称为行中书省事……无不领之……进而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可得出巩固元朝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利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从辛亥革命的影响、南京临时政府的体制、帝国主义介入、防止袁世凯专权、成为政治斗争工具等方面分析,据所学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长时间的争论……脱离了改良地方行政的初衷,而是各方政治势力政治斗争的工具”可得出复杂性、长期性;与巩固共和制度紧密联系,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n[答案] (1)意义:巩固元朝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2)原因:辛亥革命中断了清朝外官改制进程,各省及其行政长官身份问题遗留下来;联邦制组建南京临时政府;帝国主义势力的介入;防范袁世凯专制;成为各方政治势力政治斗争的工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特点:复杂性、长期性;与巩固共和制度紧密联系;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874年,李鸿章就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观察后提出以下言论:“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摘自《李鸿章奏折选》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从上述言论中提取一个变化角度,概述体现中国变局的历史现象,并对此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逻辑清晰)(12分)[解析] 角度一:根据材料“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可得出边防重点的变化;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可得出近代西方列强由东南沿海入侵我国。评述:首先我们定位东南沿海入侵我国的国家是欧美国家,再结合欧美国家崛起的历史以及欧美国家入侵近代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并带来的巨大变化评述。角度二:根据材料“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对西学态度变化。历史现象:根据材料“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由故步自封到开始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评述:联系中国近代史对西学的变化,以及提出变局论的李鸿章的主要行为——洋务运动是一场积极学习西方的事件,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来展开论述。[答案] 示例一:角度:边防重点的变化。历史现象:近代西方列强由东南沿海入侵我国。评述: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中国东南沿海不断遭到西方国家骚扰,如荷兰侵占台湾、葡萄牙侵占澳门等,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列强发动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由东南沿海而来的西方侵略势力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甚至有被亡国的危险。因此,中国的边防重点由西北向东南转移。示例二:\n角度:对西学态度变化。历史现象:由故步自封到开始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评述: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洋务派发起了“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开始创建近代海军,培养人才。这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洋务派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腐朽的清王朝不能挽救中国。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作为历史事件的义和团义和团大多数是本地人,在反教和排外活动中,他们不愿冒险远离家乡。1900年初,情况尤其如此,当时义和团的行动主要是在农村地区毁教堂(通常是放火)和抢掠教民的家产。然而,从5月份开始,这种模式发生了变化,义和团运动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义和团的行动由单纯的反教演变为广泛的排外。作为历史经历的义和团曾目睹天津义和团怪异举止的管鹤描述道:“有闭目缓行者;有目不斜视、端步前行者;有数人扶持一人者;有两人掖一人且斜步如醉酒者;有持大刀乱舞、行人躲避不及者;有数人持枪刀、鱼贯行动者……纷纷扰扰,无复人状。”作为历史解读的义和团1924年,陈独秀在《向导》杂志上刊文指出:“义和团诚然不免顽旧迷信而且野蛮,然而全世界(中国当然也在其内)都还在顽旧迷信野蛮的状态中,何能独责义和团,更何能独责含有民族反抗运动意义的义和团!与其憎恶当年排外的义和团之野蛮,我们宁憎现在媚外的军阀、官僚、奸商、大学教授、新闻记者之文明!”——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根据材料,围绕历史研究中史料运用应坚持的原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论题鲜明,论据结合材料并运用合理)(12分)[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三则史料中关于义和团运动的不同描述,根据每段材料的标题,认识叙述者的身份或立场,提出历史研究中史料运用的原则,进而运用全面的或辩证的史学研究方法进行全面论述。[答案] 示例:论题:历史研究应注意史料的“多样性”原则。阐述:多样性的史料才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实”。材料中提供了义和团运动三个不同角度的史料:“作为历史事件的义和团”是研究者叙述的史料,简要介绍了义和团运动的发展状况;“作为历史经历的义和团”是亲历者的记述,描述了义和团团员的举\n止;而“作为历史解读的义和团”则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政治人物的“褒扬”,蕴含着时代的需要。三段史料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历程与历史特征——农民阶级的局限及其民族抗争精神。单独运用上述史料之一,可能造成对义和团运动的研究有失偏颇。唯物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事件应作全面、辩证的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研究中注意史料的“多样性”。其他论题示例:可以关注史料的自身特征,如“史料的选取应遵循科学性(或典型性、针对性、适量性、系统性等)原则”“历史研究应注重一手资料的使用”等;可以强调唯物史观,如“历史研究应注重对史料的批判性使用”“运用不同史料作辩证分析”等;可以强调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如“史料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对历史研究的影响”“史料运用对历史真实的参照作用”“运用史料客观描述史实”等。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三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含解析岳麓版20230327299
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9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含解析岳麓版20230327214
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8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含解析岳麓版20230327213
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7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含解析岳麓版20230327212
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6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含解析岳麓版20230327211
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5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含解析岳麓版20230327210
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2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含解析岳麓版2023032727
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14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含解析岳麓版2023032726
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13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含解析岳麓版2023032725
(广东专用)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 阶段验收评估(四)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含解析) 岳麓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一轮复习
发布时间:2022-08-25 17:21:29
页数:10
价格:¥3
大小:110.5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