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史版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3走向“大一统”_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课题综合检测含解析20230322166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课题综合检测(三) 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秦代郡级政区的幅员与自然地理区域存在相互对应的关系,或者是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或者数郡组成一个完整的地理区域,少数情况下一郡包含几种不同的地貌类型。这一划分(  )A.侧重于军事和边防管理 B.以自然地理环境为依据C.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D.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D [材料表明秦代郡级政区的划分尊重自然区域的关系,这有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当时的划分是以山川地理为依据,排除B项;当时国家已经实现了统一,排除C项。]2.(2020·广州三模)汉武帝时期刺史的职责有监督“二千石(郡守)”选署不平,任人唯亲一项,唐代监察官员的职责中已不存在此项目。这一变化的出现是由于(  )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选官制度的变革C.中央集权趋势的加强D.专制皇权的强化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官员不可能通过任人唯亲的方式产生,因此,唐代监察官员的职责中已不存在此项目,故选B项;汉代、唐代儒学都占正统地位,A项不能说明变化的原因,排除;唐代监察官员的职责中已不存在“任人唯亲一项”,无法体现中央集权加强,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君主权力的强化无关,排除D项。]3.(2020·济宁模拟)客卿是战国时期对到其他诸侯国被委以重任的人才的通称。下面是当时秦国重用的客卿及其事迹简表。时期客卿主要事迹秦孝公时期卫国人商鞅两度推行改革,厉行法治,使秦国日渐富强秦惠文王时期魏国人张仪提倡“连横”,诱使各国与秦结交,瓦解六国联盟秦昭王时期魏国人范雎献“远交近攻”之策秦王嬴政时期楚国人李斯献离间计策,分化六国,帮助秦国逐一消灭六国\n该表反映出当时的秦国(  )A.顺应历史潮流不断推进改革B.重视引进人才促进了统一大业C.通过笼络人才削弱其他国家D.以重用外来人才打击本国贵族B [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众多被秦国所重用的客卿的主要事迹,大都涉及秦国的富强和统一六国的计谋,据此可知,这反映出秦国比较重视引进外来人才,以促进其统一六国的大业,故选B项;表格中所列诸多客卿的主要事迹,不仅涉及秦国的改革,还有统一六国的计谋,排除A项;秦国大量重用客卿,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统一六国的宏大志向,而不仅仅是削弱其他国家,排除C项;通过题干表格中所列举的诸多客卿的事迹可知,其活动内容与打击本国贵族无关,排除D项。]4.(2020·淮北模拟)先秦时期,卿多指爵位;及至秦汉,卿在保留爵位内涵的同时又渐向官职靠拢,逐渐形成了包括九卿制度在内的三公九卿制。这一变化体现出(  )A.政治模式的演进   B.等级体制的强化C.爵位制度的成熟D.贵族政治的发展A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先秦时期,卿大多是爵位的象征,到秦汉时期,卿除去爵位象征之外,又增加了“官职”的含义,这体现出从秦朝开始,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这属于政治模式演进的范畴,故选A项;“卿”的含义由“爵位”向“官职”演进,不涉及等级体制的变化,排除B项;秦汉时期是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演进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官僚政治并没有成熟,排除C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卿”内容的变化,反映出贵族政治的弱化,而不是发展,排除D项。]5.(2020·呼和浩特调研)秦朝的廷议制度主要讨论有关国家的基本制度和重要的方针政策。参加廷议的既有位高权重的三公九卿,还包括职卑权轻的博士(皇帝的顾问、智囊)。秦始皇让博士参加廷议旨在(  )A.加强君主的独断裁决B.监督制约丞相的权力C.扩大统治集团的基础D.提高儒生的政治待遇C [根据材料秦朝能够参加廷议的人员既有位高权重的三公九卿,还包括职卑权轻的博士可知,皇帝是为了扩大统治集团的基础,故选C项;多人廷议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的独断裁决,排除A项;让博士参加廷议不是为了制约丞相,排除B项;让博士参加廷议不能提高儒生的政治待遇,排除D项。]6.(2020·太原模拟)湖北睡虎地出土秦简中有当地郡守发布的告示,其内容包括:法律命令就是要教导百姓,去掉淫恶的行为,清除坏的习俗,使他们能够行善。这反映了(  )A.秦秉承儒家的民本思想B.儒法结合巩固了秦朝统治\nC.秦重视社会秩序的构建D.秦始皇希望成为仁王圣主C [材料中“教导百姓”“去掉淫恶的行为”“行善”说明郡守告示体现了法律防止恶行出现,促使百姓行善,民众行善事则社会稳定,说明秦朝重视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时法家思想占据主要地位,秦朝并未秉承儒家民本思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并未实行儒法结合,而是尊崇法家思想,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劝导民众行善的方式仍是“法律”,结合秦朝尊崇法家思想,可知秦始皇是要成为“霸主”而非做“仁王”,排除D项。]7.(2020·皖南联考)曹参为汉相时,选择身边作为助手的官员,专门任用“木讷于文辞”的“忠厚长者”,而部下有言辞激切、刻意追求个人声名的,均予以斥退。这一做法(  )A.致力于强化相权B.顺应民心以否定秦法C.提高了行政效率D.体现无为的时代特征D [由材料“专门任用‘木讷于文辞’的‘忠厚长者’,而部下有言辞激切、刻意追求个人声名的,均予以斥退”可知曹参在官员选择方面选择老成持重之人,而不是急功近利之辈,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是西汉初年吸取秦暴政而亡的历史教训,实行无为而治的表现,故选D项;材料反映曹参的用人原则,不能说明其目的是强化相权,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秦法,排除B项;由材料难以判断曹参的用人原则能否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8.(2020·广东模拟)汉武帝曾将关中北部的东界由黄河一线向东推进至太行山一线,将关中中部的函谷关向东迁移了三百里,从而极大地拓广了关中范围。他还将此区域内的侯国一次性迁到太行山以东地区重新安置。汉武帝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王国经济实力B.巩固关中控御全国C.逐步废除分封制度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B [关中地区是汉朝都城所在地,是其统治的核心地区,拓广关中范围并迁徙其区域内的侯国,有利于加强对关中的统治,进而起到控御全国的作用,故选B项;材料仅提及将关中地区的侯国外迁,并未提及限制其经济发展等相关措施,无法体现削弱王国经济实力,排除A项;将关中地区的侯国外迁,引起的只是这些侯国地理位置的变化,并不能体现逐步废除分封制度,排除C项;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只是其目的之一,但并非主要目的,排除D项。]9.(2020·合肥质检)汉文帝时,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众建诸侯”,王国增至22个,王国四百石以上的官吏“皆朝廷为置,不得自置”。其意在(  )A.加强中央集权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平定“七国之乱”D.促进选官制度完善A [根据材料“汉文帝时,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众建诸侯’,王国增至22个,王国四百石以上的官吏‘皆朝廷为置,不得自置’”可知,汉文帝时增加王国的数量是为了制约原来诸侯国,而且王国重要官员的任免由中央决定,这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n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地方行政效率无关,排除B项;“七国之乱”是靠武力平定的,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汉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不是选官制度,排除D项。]10.(2020·遂宁诊断)汉初实行征兵制,但兵员由地方训练,中央的南军和北军由郡国轮流征调而来,汉武帝扩大了中央常备军的编制,还从边郡和少数民族中募兵,先后建立了“期门军”“羽林军”等,汉武帝这些措施(  )A.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使得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D.全面解决了北部边患问题A [材料中汉武帝时把原本训练兵员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扩大了中央常备军的编制,还从边郡和少数民族中募兵,先后建立了“期门军”“羽林军”等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汉武帝实施推恩令使得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排除B项;将训练兵员的权力收归中央可以削弱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但“消除了”过于绝对,排除C项;从边郡和少数民族中募兵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北部边患问题,但“全面解决了”过于绝对,排除D项。]11.(2020·宜春模拟)汉武帝时起用了提倡新儒学的董仲舒、打败匈奴的卫青、主张专卖的桑弘羊、汉赋大师司马相如、太史令司马迁等人才为官。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国家战略的需要 B.科举制度的发展C.大兴文治的结果 D.血缘政治的终结A [根据材料“汉武帝时起用了提倡新儒学的董仲舒、打败匈奴的卫青、主张专卖的桑弘羊、汉赋大师司马相如、太史令司马迁等人才为官”可知,汉武帝出于对大一统的国家战略需要,起用了各方面的人才,故选A项;科举制在隋朝才创立,排除B项;汉武帝起用卫青属于武功,排除C项;“终结”说法绝对,排除D项。]12.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这说明秦汉(  )A.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B.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C.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D.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 [根据材料“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可知,秦汉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故选B项;根据材料“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排除A项;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n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与材料所述时间“秦汉”不符,排除C项;秦朝郡县制的确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与材料所述时间“秦汉”不符,排除D项。]13.董仲舒为树立儒家之权威,曾建议对其他学派加以“灭”“绝”,但汉武帝并未实际推行,只是剥夺了其他学说在官方学校中的传授资格。就是在官场之中,武帝也重用了一批具有法家、黄老道家、阴阳家色彩的人物。这说明汉武帝(  )A.顾忌新儒家,承天意施政B.以“外儒内法”之术治国C.兼用百家之学以粉饰统治D.容许多元文化并存,统治开明D [依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既给儒家以尊崇的地位,又给其他学派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汉武帝容许多元文化并存,实行开明统治政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汉武帝顾忌新儒家,也无法体现对天意的顺承,A项错误;B项与重用阴阳家、道家等人物不符,排除;汉武帝兼用百家思想,并非只为粉饰统治,C项错误。]14.(2020·厦门质检)汉朝雩祭(雨神祭祀)中,有设土龙求雨的明确规定,包括了长短、数量、方位、距离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还辟专章详叙设土龙求雨的祭奠仪式。由此可见,当时(  )A.佛教龙王观念与本土崇龙传统融合B.神灵崇拜是巩固统治的重要方式C.龙的形象开始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D.道教方术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 [“雨神祭祀”“设土龙求雨”体现了通过神灵崇拜的方式追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理想,而汉朝将其作为一种祭祀礼仪专门进行了规定,说明当时神灵崇拜是巩固统治的重要方式,故选B项;材料仅提及“设土龙求雨”,并未提及佛教龙王观念,且董仲舒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佛教尚未传入中国,排除A项;C项“开始”一词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根据所学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知识可知,汉朝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受到道教方术的冲击,排除D项。]15.汉武帝令御史大夫调查文帝陵园被盗一案,时任御史大夫的张汤想依照律法追查丞相庄青翟明知故纵之罪,丞相对此非常忧虑。据此可知张汤(  )A.佐助丞相,协理朝政B.奉诏督办,并无实权C.职在监察,典正法度D.以卑临尊,架空相权C [由所学知识可知,御史大夫始设于秦朝,负责监察百官,典正法度,故选C项;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虽可以佐助丞相,协理朝政,但是材料中张汤依法追查丞相的做法并不是在履行这一职责,排除A项;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朝廷监察官,握有实权,排除B项;材料中张汤只是依法追查丞相的罪责,而并非要架空相权,排除D项。]\n16.(2020·潍坊一模)汉成帝改刺史为州牧,然废置无常。东汉末年,汉灵帝接受宗室刘焉建议,选派“清名重臣”出任州牧,掌一州军政,州牧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这一措施(  )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B.埋下了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C.体现了宗法观念根深蒂固D.有利于打破世家垄断入仕之途B [根据材料可知,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东汉末年,州牧由重臣担任,同时掌握了一州军政,州牧也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这种变化使州牧权力日益增强,为汉末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吏治的清明和高效,A项错误;材料是选派州牧,与宗法制无关,C项错误;打破世家垄断入仕之途的是科举制,与材料内容无关,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0·“皖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元朔二年(前127年)后,汉武帝出台了“推恩令”“附益法”“阿党法”等一系列措施,使各诸侯国的力量被大大削弱了。在此基础上,对官吏的监察被提上议事日程。汉初,各地方不定期地派遣御史去监察。汉文帝时因御史失职不监,因而特派遣丞相出刺,并监察御史。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以后部刺史又改称为刺史。当时,中央政权的稳定还存在隐忧,如丞相权力过大;军权分散。——摘编自窦重山《浅论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和严密的法律体系。……由于监察主要以官为对象,因此在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度以后,监察制度才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凡属立法、人事、行政、经济、军事、司法、文教、礼仪、祭祀等均纳入监察的职掌范围。正是由于监察机关对国家的稳定起着一定的作用,历代统治者均极为重视。——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设立刺史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6分)[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使各诸侯国的力量被大大削弱了”得出封国问题基本解决,中央集权巩固;由材料一“汉文帝时因御史失职不监,因而特派遣丞相出刺,并监察御史”得出御史监察不力,监察制度有待改进;由材料一“中央政权的稳定还存在隐忧,如丞相权力过大;军权分散”得出政权存在隐忧,皇权不够集中。第(2)问,由材料二“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和严密的法律体系”得出历史悠久,\n制度完整、严密;由材料二“监察主要以官为对象”得出以监督政府官员为主;由材料二“凡属立法、人事、行政、经济、军事、司法、文教、礼仪、祭祀等均纳入监察的职掌范围”得出监察职责范围广。[答案] (1)背景:封国问题基本解决,中央集权巩固;御史监察不力,监察制度有待改进;政权存在隐忧,皇权不够集中。(答出两点即可)(2)特点:历史悠久;制度完整、严密;以监督政府官员为主;监察职责范围广。18.施政思想的变迁对于古代王朝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董仲舒把春秋战国时期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的学说,掺和于儒家的体系之内,据此来议论政治。其实质是把韩非的专制主义用儒学外衣包装起来,并进一步用阴阳术学加以理论化、神灵化……这一招胜于亡秦之焚书禁学、严刑酷法,不用杀人之身,就能灭人之心,成就韩非的“以法教心”的超常效果。显然其与孔孟的儒家治国之道大相径庭。——摘自薛国中《逆鳞集——中国专制史文集》材料二 “六艺”即“六经”……从战国到汉代,“六经”早已取得公认的“圣典”身份……是“古圣先王”治天下的记录,而“百家”则是战国以下诸子的私家言论……汉代人都相信孔子整理了“六经”,用为教学的基础文本,这才使“六经”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一伟大的功勋使他成为周公之后的第一人。——余英时《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1)指出材料一中董仲舒的治国思想与孔孟治国思想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的文化政策及其产生的影响。(8分)[解析] 第(1)问,董仲舒的治国思想,根据材料一“董仲舒把春秋战国时期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的学说,掺和于儒家的体系之内”可概括出特点是外儒内法,儒法并用;孔孟治国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仁政、德政。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思想上推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上重用儒生;表彰六经;推举孝廉和兴办太学等方面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政治统治、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角度回答即可。[答案] (1)区别: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外儒内法,儒法并用;孔孟思想的特点是施行仁政、德政。(2)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生;表彰六经;推举孝廉;兴办太学。影响:促进民族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教化百姓来巩固统治;扼制学术思想自由发展。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n。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而中国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迈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2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材料给出了两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观点,其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其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连续性与变革性。考生可从中选择一个观点进行阐述,阐述时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答案] 示例: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阐述: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法家的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在统一性中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程朱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原因: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总结: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存在的特点,这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的。20.(2020·潍坊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南昌汉代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是近几年我国考古领域的重大发现。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不仅有200万枚(约10吨)五铢钱、478件(重达115公斤)马蹄金,还有编钟、琴、瑟等礼乐用器,以及各式棋盘、砚台和一件画有孔子像的屏风,此外还有大量记载着儒家经典著作的简牍。据《汉书》,刘贺为汉武帝之孙,袭昌邑王。公元前74年,汉昭帝崩,无子。刘贺为大司马霍光所诏,嗣为昭帝之后。然即位二十七日即被霍光废归昌邑。公元前63年,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后因扬州刺史奏言,刘贺被削去三千户。公元前59年薨于豫章(今南昌)。后又因豫章太守奏言,以为不宜立嗣,国除。(1)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6分)(2)海昏侯墓发掘后,刘贺的历史形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有人认为应该依据出土的文物,推翻众多史书对刘贺“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的记载,为其“正名”;也有人认为应当依据《汉书》等正史的记载,\n继续维持对刘贺的评价。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解析] 第(1)问,首先根据材料提取其中一个信息,然后指出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如:根据材料“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不仅有200万枚(约10吨)五铢钱、478件(重达115公斤)马蹄金”可以提取信息:海昏侯墓出土大量五铢钱、马蹄金;历史现象:可以从统治者的奢侈享乐来概括。如:根据材料“以及各式棋盘、砚台和一件画有孔子像的屏风,此外还有大量记载着儒家经典著作的简牍”“刘贺为大司马霍光所诏,嗣为昭帝之后。然即位二十七日即被霍光废归昌邑”“公元前63年,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后因扬州刺史奏言,刘贺被削去三千户”等都可以提取信息,再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现象即可。第(2)问,首先根据材料表明自己的观点,可以是材料中原有的观点,也可以是对材料的不同认识,不管选择哪种观点,都要根据所学知识和史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同时注意和史料运用的知识结合,要注意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历史价值和材料的结合和说明,实物史料和不同类型的文献史料的区分,同时注意各种史料的优缺点,要注意史料的综合验证。[答案] (1)信息一:海昏侯墓出土大量五铢钱、马蹄金。历史现象:汉代统治阶级集中了大量的财富,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信息二:海昏侯墓出土了孔子屏风和大量的儒家经典简书。历史现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社会上尊孔崇儒之风盛行。信息三:权臣霍光扶植刘贺从昌邑王到帝王,即位二十七日即被废黜。历史现象:权臣霍光可以决定皇帝的废立(外戚干政),说明皇权受到威胁。信息四:扬州刺史监督海昏侯刘贺的言行。历史现象:汉武帝时在地方上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郡国。(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若答出汉代手工业发达、侯国受属地太守管辖等答案亦可得分)(2)答案一:观点:应该依据墓葬出土的文物史料重新评价刘贺。理由:出土文物是实物史料,从出土的文物可推断,刘贺生前重视礼乐、尊孔崇儒,刘贺的形象是他在权力斗争失败后、权臣霍光刻意诋毁的结果。答案二:观点:应该依据众多文献资料的记载,维持对刘贺的评价。理由:中国古代史书编纂历来有秉笔直书的传统;众多史料都记载了刘贺的行为;刘贺的墓葬中不可能陪葬有自我诋毁之物,很多物件可能出于附庸风雅的目的;出土文物无法改变对他的评价。答案三:观点:应该综合运用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的相互验证,谨慎进行评价。\n理由:中国古代,正史多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往往代表着政治斗争中获胜一方的立场;出土文物虽是实物史料,但不能简单用来直接解释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应该将两者进行结合,并搜集更多史料进行相互印证,从而得出结论。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8:08:12 页数:10
价格:¥3 大小:111.5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