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作业提升练十七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含毛泽东思想含解析202303221140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十七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含毛泽东思想)(40分钟 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32年《浙江教育行政周刊》刊登《小学中高年级东北事件教学大纲》,提出了各学科在处理同一国耻事件时,结合学科特点各有侧重(部分如下表)。这反映出当时( )科目内 容社会事件本体之研究:东北研究、东北事件之原因近果、抗救方案国语读:东北枪声、被压迫者的呼声等算术事件损失方面的计算:建筑物的损失、工商业等音乐国耻歌、义勇军歌等A.学校教育对民族精神和责任的重视B.国耻教育始终是近代学校教育的主题C.国民政府为全面抗战进行舆论准备D.教育界要求建立统一战线的愿望强烈【解析】选A。材料体现的是民国时期小学中高年级各学科教学中都在渗透东北事件的影响,这说明学校教育对民族精神和责任的重视,A正确;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此时国民政府的重点在剿共,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2.从1938年至1941年,日本占领当局在蒙疆地区设立的日资公司达73个,主要有“蒙疆畜产股份有限公司”“大青山碳矿股份有限公司”等。日本设立这些公司旨在( )A.以华制华B.掠夺国统区财富C.以战养战D.封锁抗日根据地【解析】选C。根据材料“日本占领当局在蒙疆地区设立的日资公司达73个”意在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物力和财力,继续扩大战争,故C正确。\n3.1940年12月1日,日本天皇提出这样的疑问:“侵入莫斯科的拿破仑就是败在消耗战与游击战上,日本军在中国是否感到无法应付了?”这从侧面反映出( )A.日本在侵华战略上开始被动B.日军的作战计划被彻底打乱C.国民政府一直坚持积极抗战D.国共合作共同抗战威力巨大【解析】选D。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1941年12月,日本的战略方针进行了调整,并未陷于被动,A错误;作战计划被彻底打乱的表述太绝对,B错误;C与史实不符;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相互支援、配合共同给日军沉重的打击,D正确。4.(2021·昭通模拟)1939年3月,国民政府制定《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提出了“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的共同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 )A.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B.有利于激发民族意识以抵御外侮C.推动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D.表明国民政府开始重视社会动员【解析】选B。从材料中“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可以看出国民政府是想以此来激发民族意识来抵抗外敌入侵,故选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早在1937年就已经形成,排除A;1939年并没有进入反攻阶段,【加固训练】下图为廖冰兄1938年创作的政治讽刺漫画《失败的堆积》。作者创作这幅漫画的主要意图是( )A.讽刺敌人的外强中干、色厉内荏B.揭示日军在正面战场溃败的事实真相C.揭露日寇的嗜杀凶残、阴险狡诈D.增强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斗志和信心\n【解析】选D。漫画反映的是日本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当时很强大,故A错误;日军在正面战场溃败违背史实,故B错误;材料无从体现“嗜杀凶残、阴险狡诈”,故C错误;漫画主旨在于激励人民打败外国侵略者,故D正确。5.(2021·玉溪模拟)20世纪30年代,“农村危机”成为非常强烈的呼声,“复兴农村”“农村改进”“改革土地制度”成为一股强劲的潮流。大批知识分子毅然放弃城市生活,投身乡村,形成了全国性运动。这表明当时( )A.日本侵华使中国农村陷入危机B.社会各界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C.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取得迅速进展D.列强入侵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解析】选B。依据“20世纪30年代”可知,当时日本对中国进行侵略,民族危机严重,材料中“复兴农村”“农村改进”“改革土地制度”正是在民族危机严重情况下,社会各界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故B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日本侵华使中国农村陷入危机,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排除C;D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6.(2021·贵州模拟)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国民党军事系统的最大特点是主力军、地方军与民兵、自卫队相互转化、相互依靠、三位一体。中国共产党能在敌后长期游击的“秘诀”并不在于“游击战术”,而在于数量庞大的地方武装、人民武装。其意在强调( )A.人民力量的强大B.中国共产党军事体系完善C.枪杆子里出政权D.两党抗战路线不同【解析】选A。据“数量庞大的地方武装、人民武装”可知该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敌后长期游击的主要原因在于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实际上是人民力量的强大,故选A;材料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体系,无法体现整个军事体系的完善,排除B;C提出于八七会议,当时抗日战争尚未爆发,与抗日战争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国共两党抗战路线的内容,排除D。【加固训练】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曾表明抗战不是一年半载可以了结之事,必须“抱定三年五年如一日的精神……铲除短期得失之念,不致因小胜而浮动,因小败而丧气”。“中国持久抗战,\n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段话主要说明( )A.国民党承认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合法性B.国民党认识到人民抗战力量的重要性C.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解析】选B。A材料中未体现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政权的看法;根据“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可知国民党认识到了持久战中人民抗战力量的重要性,故B正确;C错在以偏概全;D不符合史实。7.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的整个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矿业、冶炼、纺织等都全面发展起来了。有数据表明,抗战期间,云南工业发展超过了过去几十年的总和。这最能说明( )A.云南是抗战时期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B.抗战时期民营企业是受益最大的产业C.近代中国经济不平衡的状况有所缓解D.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致力于发展经济【解析】选C。A中的“最快”体现不出来,只能说明云南和以前相比发展较快;题干中没有说明“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故B错误;抗战前,中国的企业多分布于沿海地区,内地基本无从发展,而抗战期间云南地区工业发展较快,一定程度上改变不平衡的状态,故选C;题干没有体现政府的政策,故D错误。8.(2021·贵阳模拟)1940年,国民政府将中央农业试验研究所改为粮食增产委员会,由政府拨给经费。先后改良水稻、小麦品种90余种。同时,改变西南地区冬季农闲不种的做法,首先在四川推广冬季稻耕作。这些措施( )A.适应了民族战争的实际需要B.有利于敌后战场坚持长期抗战C.有助于减轻英美盟国的援华负担D.触及了农村落后的生产关系【解析】选A。根据题干所述,国民政府的做法有助于粮食增产,有助于坚持长期抗战,故A正确;材料中做法发生在国统区,与敌后战场无关,故排除;1940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尚未建立,故C排除;材料只是单纯涉及粮食增产,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无关,故D排除。\n9.“现在抗战胜利的日子快到,真正民族工业宣告破产,为抗战服务之从业员工,则困守山城而不知所措。反不如陷区投机取巧者,拥有雄资,正可以工业建国为己任,事之不平,孰甚于此!”这说明( )A.民族工业极度缺少发展的资本B.民族工业产业结构出现新调整C.国民政府主导了国家工业建设D.政府对民族工业缺少合理作为【解析】选D。材料表明,在重庆等西南地区的民族工业不知所措,而原先沦陷区的民族工业却有可能获得生机,说明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内,民族工业的发展并没有得到重视,反映了政府对民族工业缺少合理作为,故D正确。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产业结构,故排除B。材料反映出国民政府在国家工业建设上并不重视,故C错误。10.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样的战略态势( )A.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B.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后C.得益于进军大别山的行动D.表明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解析】选C。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与材料中“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相符,故C正确。【拓展延伸】人民解放战争的特点人民解放战争,一年一个主题:(1)第一年,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这是从抗日战争向国内战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蒋介石采用反革命两手来对付中国共产党,一手是假和平,一手是真内战;中国共产党则是采用革命的两手,一手尽力争取和平民主,一手准备自卫战争。(2)第二年,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这是战争的第一年,这一年,蒋介石发动了全面进攻、重点进攻;中国共产党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3)第三年,1947年6月至1948年8月,这是战争的第二年。中国共产党转入战略反攻,这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n(4)第四年,1948年9月至1949年9月,这是战争的第三年,战略决战,国民党主力被消灭,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被推翻。11.据统计,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当时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解放区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B.华北和华东良好的农业基础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D.受到解放全中国的激情鼓舞【解析】选A。材料强调了人民战争和民工支前的极端重要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景,主观上受到了解放全中国的鼓舞,客观上是由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选A。12.下表是1942年中国的国家资本企业与私人资本企业类别比较表。以下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1942年中国的国家资本企业与私人资本企业类别比较表企业类别国企(%)私企(%)企业类别国企(%)私企(%)水电工业8911木材及建筑工业496冶炼工业9010化学工业7525机械制造工业7327饮食品工业2377电器制造工业8911纺织工业4951A.国家资本重点发展重工业有利于持久抗战B.私人资本重点发展轻工业满足了人民需要C.私人资本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据优势D.国家资本企业控制在买办大资本家的手里【解析】选A。由表格数据可知,重工业中国家资本企业比例高,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期间,国家资本重点发展重工业有利于保障持久抗战,保持国家对重工业的控制有利于抗战胜利。故A正确。二、非选择题(37分)\n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华中地区被作为日本在战争期间经济立足的基本“生存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在上述地区都扶植了相应的傀儡政权,以便于其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掠夺。日本对华经济掠夺依据其制定的政治、经济侵略方针经过全面经济掠夺的准备阶段,全面统治和经济掠夺阶段,全面法西斯统治和疯狂开发掠夺三个阶段。日本对华经济掠夺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有学者指出,日本的侵略至少使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延误了20年时间。——《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经济资源的掠夺与影响》材料二 早在1931年9月,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就主张:中国求自卫应统制经济。另一学者张素民认为:“为苏民困,为速行工业化计,我国必须实行统制经济。”当统制经济这一学说在学术界深入讨论时,国民党以及政府上层、特别是掌管财政经济的各部门首长立即予以热烈的响应。在统制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国民政府于1935年制定了《三年国防计划》,并加快了金融改革与金融统制、重工业建设和铁矿统制以及交通运输建设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的研究》(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概括日本对华经济掠夺的特点,并谈谈你对“日本的侵略至少使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延误了20年时间”的理解。(1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推行统制经济政策的背景和作用。(12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以掠夺中国资源,实现“以战养战”为目的;扶植傀儡政权;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中地区;不同时期经济掠夺方针不同。第二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侵华战争造成中国社会长期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破坏了中国市场的统一;经济掠夺使中国丧失了工业化发展必要的资金、资源、劳动力;经济掠夺造成产业结构的不平衡。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影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效果;学术界兴起的统制经济思潮;政界重要人物的提倡和支持等。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缓解了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加快了民族工业发展的步伐;使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得到增强,为抗战胜利创造了一定条件。答案:(1)特点:以掠夺中国资源,实现“以战养战”为目的;扶植傀儡政权;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中地区;不同时期经济掠夺方针不同。(6分)\n理解:侵华战争造成中国社会长期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破坏了中国市场的统一;经济掠夺使中国丧失了工业化发展必要的资金、资源、劳动力;经济掠夺造成产业结构的不平衡。(7分)(2)背景: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影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效果;学术界兴起的统制经济思潮;政界重要人物的提倡和支持等。(6分)作用:缓解了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加快了民族工业发展的步伐;使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得到增强,为抗战胜利创造了一定条件。(每点2分,三点6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开过众多“革命借条”,如表所列的三张代表性“革命借条”。时间、地点名称内容1930年湖北孝感因我们红军现在擴大武裝經濟特向楊長銀先生借大洋四百元 经济困难隊長涂杏(印章) 红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七大隊孝感縣特務营第一分隊1945年湖南宝庚(今邵阳)借爱国人士周莲池先生大米陆拾肆斗、大肥猪壹条、银元肆佰贰拾块、钢钱伍佰块、小钱十贯,祖国统一时来中央。八路军贺龍(盖有贺龙和陈菊生的印章) 一九四五年三月1949年湖南宁远今借到张先生土荣家馬壹匹此据 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军区湘南司令部《朱印》 十一月十三日条——据《湖南发现1945年八路军借条》等整理根据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围绕“革命借条”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n【解析】联系所学史实可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出的“革命借条”均是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的不得已举措,这种“借条”的存在有一定的可能性,因此可以确定论题“艰难的革命环境催生‘革命借条’”,然后联系所学,从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开展斗争的需要来论证这种开“借条”的合理性,以及这种方式对革命斗争和最终胜利的影响。另外,这种“革命借条”也是史料的一种,因此也可以从对史料进行辨别的角度来进行论述。答案:示例一:论题:艰难的革命环境催生“革命借条”。(2分)阐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无产阶级的军队,财政来源少,经济困难,加上国民党的“围剿”与打压,不断扩充的革命队伍的吃穿与作战费用等必需品供应十分紧张。为了进步开展革命斗争,部队不得不借助于殷实之家。在当时无法偿还的情况下立下借据。这些从民间借来的钱物对民主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资助。(10分)示例二:论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出的“革命借条”的真伪需要辨别。(2分)阐释:“革命借条”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其真伪需要辨别。在辨别时,应注意以下要素:时间上,其使用的纪年方法是否正确;字体上,繁体与简体的使用是否合理;内容上,措辞是否得当,如“祖国统一”,字迹、署名和印章,是否与经办人相吻合等。(10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