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与练】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考点4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含解析) 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考点4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抗日战争1、2、3、4、5、6解放战争7、8、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2022唐山三模)1935年清明节前夕,国民政府规定每年清明日为“民族扫墓节”,由中央政府派要员前往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祭扫。这一做法旨在(  )A.东北沦陷,誓师抗日B.表彰先贤先圣功绩,鞭策民族自信心C.向中国共产党表达合作抗日的意愿D.消弭国民党内派系纷争解析: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信息——1935年,此时,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民政府的这一做法旨在鞭策民族自信心,B项正确。但是此时,蒋介石仍未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A、C两项错误,D项材料无法体现。2.(2022淄博二模)蒋介石在1935年7月表示:“和平未至绝望时期,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至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1937年7月又宣示:“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绝不求战。”导致蒋介石对日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失败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C.日本逐步扩大对华侵略战争D.全民族抗战局面的推动解析:C 材料反映了蒋介石对日本侵华的态度由1935年的不轻言开战到1937年的“准备应战”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从“攘外必先安内”逐渐转向“抗日”,主要原因是1937年7月发生了七七事变,日军由局部侵华转变为全面侵华。3.在陕甘宁边区,丁玲在回答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的询问时说:“一个作家今天只有一项重任,那就是拯救中国,帮助推动救亡运动。我们演出戏剧,公开演讲,在农村墙上画漫画,还必须教会农民唱救亡歌曲。”促使作家坚持这种文艺方向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B.文艺工作者思想觉悟的提高C.毛泽东思想的影响D.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解析:D 注意抓住关键信息“陕甘宁”“拯救中国”,由此可以判断是抗日战争时期,是民族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出现的情况。4.(2022威海一模)日本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称:“日本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间战争,从1938年到1941年间多次通过各种渠道向中方提出和平方案,但都没有成功。”其实,当时的历史真相是(  )A.日本对中国华北、华东等地的进攻被击退,损失惨重B.相持阶段日本希望与中国和平谈判,“化干戈为玉帛”5\nC.日本速决战计划破产,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D.中国开辟了国外战场,与盟军联合打击日军,日军被迫提出议和解析:C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5.如图展现的是近代中国某一时期延安大礼堂门口的场景。这一时期(  )A.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成为时代的潮流B.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成为国共两党的政治追求C.中华民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空前团结D.召开政协会议筹建新中国成为各党派的共同需求解析:C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延安”(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国共产党党旗和青天白日旗同时悬挂,说明国共处于合作时期。6.(2022汕头调研)如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由此可见,当时(  )A.蒋介石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D.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解析:D 陕甘宁边区是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蒋介石下令不允许刊登与之有关的新闻,实际上反映了国民政府在社会舆论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压制,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即1943年,国共两党相互合作,坚持抗战。因此反映了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7.(2022嘉兴二模)对导致下表数据变化的重要原因分析最确切的一组是(  )1936~1947年中国进口贸易价值中各国所占比重表各期各国总计=100年份日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苏联其他193616.619.611.715.91.90.134.219471.750.16.9/1.20.339.8A.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西欧的衰落B.德、日的投降;中美新的不平等条约签订C.西欧的衰落;苏联的崛起D.德、日的投降;国共内战的爆发5\n解析:B 从材料可以看出,到1947年中国从美国进口贸易所占比重最大,增长的最快,说明当时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导致这一情形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二战中日本、德国投降,中美于1946年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攫取了在中国政治、经济等特权,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故B项正确。8.1945年8月,《大公报》社评说:“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该报道反映了当时国人期盼(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B.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C.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D.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时间:“1945年8月”,可判断这一社评发表于重庆谈判时期,此时抗日战争已基本取得胜利,要和平、要民主成为当时民众的呼声。9.(2022郑州期末)漫画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揭露现实的本质。如图漫画反映了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政府的真实意图是(  )                  A.建设民主国家B.反对一切外国侵略者C.独裁内战D.惩治政府腐败现象解析:C 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时间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从漫画中“逆我者亡”可以判断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10.(2022皖南联考)“三军配合”“两翼牵制”是对一次近代战争的描述,与此相对应的军事行动应该是(  )A.日本军队分三路大军由武汉开进B.国民党进攻山东解放区以失败告终C.人民解放军分三路发动渡江战役D.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反攻序幕解析:D 依据作战战略“两翼牵制”“三军配合”可知,这与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有关。11.下列是某次会议与会各党派代表人数统计表,这次会议是(  )政党代表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无党派人士合计代表人数8795938A.国民党一大B.重庆政治协商会议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解析:B 由表格的人员组成来看各党派、无党派人士均有,且国民党的代表人数比共产党的代表人数多,则只能为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2.(2022南通调研)20世纪40年代后期,纽约《先驱论坛报》感叹,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役,南京、上海及武汉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威胁之下。这场战役是(  )                  5\nA.百团大战B.辽沈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解析:C 题干的有效信息是“最大规模的一场战役”“南京、上海及武汉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威胁之下”和“20世纪40年代后期”,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的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北的中下游地区,直接威胁了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等地,由此判断答案是C项。二、非选择题13.2022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近现代以来的历史进程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推进中国社会变革、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 每逢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新中国的心脏——天安门广场都摆放高6.18米、宽5.24米的孙中山画像。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浮雕,“武昌起义”与“南昌起义、抗日战争、渡江战役”等依次排列。这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胸怀和自信。它寓示着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联系,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历史观。……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曾经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刘新如《辛亥革命100周年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历史昭示》材料二 令侵略者想不到的是,这一事件激起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怒潮,中国人民以此为起点进行了长达14年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最终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历经列强蹂躏的中华民族,已经在日本帝国主义鲸吞中国的嚣张野心中彻底觉醒和顽强奋起了!——(2022年)人民日报社论《勿忘国耻 共襄复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阶级基础等角度分析“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2)材料二中“这一事件”指的是什么?有何严重后果?结合有关史实说明中华民族是如何“彻底觉醒和顽强奋起”的?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1)问,考查了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间的关系,注意按照题目限定的角度解答;第(2)问依材料二判断“这一事件”,从“中国人民以此为起点进行了长达14年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等可以分析出这一事件是九一八事变,其他几个问题根据有关知识进行回答。答案:(1)①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帝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②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③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基本矛盾更加激化,孕育着一场新的革命高潮;④辛亥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与民族觉醒,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⑤早期共产党人基本上都受过辛亥革命的洗礼和启蒙,后来转变为共产主义者。(2)九一八事变。后果:日本侵占整个东北,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史实: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1937年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全民族抗战,经过八年艰苦抗战,最终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14.国歌是一个国家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大清帝国国歌——《巩金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注:“金瓯”5\n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材料二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秀河山普照,喜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材料三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在讨论新中国国歌时,徐悲鸿建议采用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但有代表认为,这首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不可行,主张修改歌词。(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政府为何采用《巩金瓯》作为国歌?(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国歌》表达了怎样的政治愿望?为实现“揖美追欧”,民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方面有何措施?(各举一例)(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背景是什么?你是否同意有关代表主张修改歌词的建议?为什么?解析:第(1)问应抓住“1911年”这一关键信息点,从内忧外患两个方面分析。第(2)问应注意对材料的全面解读,不要忽略“世界和平永保”反映的信息。举例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应注意是《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背景,而非讨论新中国国歌的背景,是否同意是开放性的设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晚清列强入侵,清政府国土沦丧,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革命党人武装斗争,清朝统治岌岌可危。(2)愿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世界和平。措施:政治——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共和政体。经济——奖励实业,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3)背景: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严重。同意:新中国即将成立,原歌词已经不符合新中国的国情。或不同意:它能时刻提醒国人不忘历史,居安思危,勿忘国耻,进一步鼓舞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5:25:29 页数:5
价格:¥3 大小:152.27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