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考点1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含解析) 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第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1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2、3、4、5、6探索与失误7、8、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2022广州调研)宣传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右图宣传画应创作于( )A.北伐战争时期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解析:B 根据图中“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建设我们的祖国”分析,此时处于中苏关系密切的新中国成立初期,选项中最接近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是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2.(2022聊城模拟)某同学利用下表开展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1950年1954年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贫农、中农85.5%45.2%92.1%91.4%富农、地主14.5%54.8%7.9%8.6%A.土地改革——农民在经济上翻了身B.合作化运动——消灭了私有制度C.宪法颁布——建立了社会主义D.人民公社化——迈步走向共产主义解析:A 从材料中两类阶层的人口比重及其土地占有比重的变化等信息可以看出,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使广大贫农、中农得到了土地,经济上翻了身。B、C、D三项结论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3.(2022年浙江文综,19)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6\n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抗美援朝时期D.大跃进时期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鞍山钢铁厂”,据此可以排除A、B两项,因为鞍山钢铁厂建立于“一五”计划时期。从材料中的“多消灭一个敌人”可判断出当时正处于战争时期,据此可排除D项。抗美援朝战争发生于1950~1953年,符合题干材料的要求,故C项正确。4.(2022南通期末)如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部分情况,该图反映了( )A.“一五”时期我国的工业发展非常缓慢B.“二五”时期我国的农业比重明显上升C.中共八大路线的贯彻使工业比重明显上升D.计划经济的实行导致服务业比重基本稳定解析:D “一五”时期我国重点发展重工业,工业发展迅速,但由于底子薄、基础差出现图示中“一五”时期的工业发展状况,A项错误;“二五”时期,第一产业(农业)下降,B项错误;总体比较两个时期第三产业(服务业)变化不大,D项正确;“二五”时期(1958~1962年)“大跃进”运动导致工业发展迅猛,而非八大路线贯彻的结果。5.(2022临沂期中)1956年2月,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上海永安公司董事长兼经理崔琳爽在大会上表示:“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个人向工人阶级转化。”这表明( )A.工商业改造成为必然趋势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C.过渡时期总路线得以实现D.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表明资本主义工商业要转变为国营企业,而资本家也要变成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说明了工商业改造成为必然趋势。6.(2022年天津文综,4)下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1963年1月10日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解析:B 本题考查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抓住图中的时间信息“1963年”及“粮票”6\n这一特定历史事物,根据题干要求,可判断B项正确。A、C、D三项均属于历史表象而非实质,应排除。7.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如果采取消极态度,就会妨碍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发展( )A.重点是沿海地区B.开始调整区域布局C.内地和沿海同等对待D.开始调整行业布局解析:B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十年经济建设。“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是为了促进内地工业的发展,排除A、C两项;材料所述为工业的区域布局而不是行业布局,排除D。8.“社东有条清水河,河岸是个小山坡;社员坡上挖红薯,闹闹嚷嚷笑呵呵。忽听河里一声响,河水溅起一丈多,吓得我忙大声喊:‘谁不小心掉下河?’大家一听笑呵呵,一位姑娘回答我:‘不是有人掉下河,是个红薯滚下坡!’”这首歌谣体现了哪个历史时期的特色( )A.“大跃进”时期B.农业合作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解析:A 本题考查“大跃进”时期的特点。该歌谣字里行间均是对公社所种红薯不切实际的夸大,可见当时浮夸风盛行,这符合“大跃进”时期的特点,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左”倾错误泛滥的产物,A项正确。9.(2022宁波一模)“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议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看,认为 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这段文字中看不清的“ ”处应该是( )A.“一五”计划B.三大改造C.“大跃进”D.人民公社解析:D 材料中的空白处事件违背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指人民公社,A、B两项并未违背规律。“大跃进”的错误在于夸大人的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不涉及生产关系。10.右面图片材料《好大的南瓜呀!》若用于研究中国农业发展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重要的原始资料B.它是虚假的人造史料C.它没有任何史料价值D.它反映了农业实际状况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学基本理论素养。图片中宣传画所反映的是历史事实(“大跃进”运动),从史料价值来说,图片属于当时的历史遗存,是第一手史料,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认识错误。11.(2022年全国大纲文综,17)如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6\nA.经济政策的变化B.工业结构的调整C.农业经济的波动D.中苏关系的变化解析:A 图中1960~1962年工业总产值呈下降趋势,1962~1965年呈上升趋势,这与1960年党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有关,自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因此A项符合题意。“八字”方针中的“调整”是调整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不仅仅局限于工业结构的调整,由此排除B项;农业经济的波动也会引起工业总产值的变化,但不是主要因素,由此排除C项;1960~1965年间,中苏关系恶化,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由此排除D项。12.据有关资料显示:1967年至1976年的10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1%,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4.9%。具体到各年,动乱最严重的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9.6%,1968年比上年又下降4.2%。其余各年均为正增长。如果上述史料真实可信,那么这一时期保持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A.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C.邓小平的“全面整顿”D.领导集团的团结奋进解析:B 本题考查“文革”期间国民经济发展的原因。A、D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发生于1975年,故排除A、C、D三项;这一时期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该体制在一定时期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二、非选择题13.物价的稳定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社会的安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长期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政府的搜刮、连年战争破坏,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不畅,物资奇缺,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在国民党长期通货膨胀政策下培养出的巨量投机资本,利用国家的经济困难,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全国出现4次大规模上涨风。物价的大波动,给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都造成巨大困难。材料二 城乡居民人均消费量(千克)粮食植物油猪肉1957年2032.45.11960年163.51.851.55材料三6\n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危害。(2)材料二中表格数据反映了什么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格所反映的情况出现的原因。为扭转这种局面,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3)材料三中的票证反映了我国怎样的经济体制?分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票证制度的原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抓住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工农业生产下降”“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巨量投机资本”“给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都造成巨大困难”来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危害。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及相关史实,概括回答,注意时间。第(3)问结合计划经济体制的相关史实,概括回答。答案:(1)原因:①工农业生产下降。②国家财政基础薄弱。③投机资本造成市场不稳。危害:造成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的巨大困难。(2)情况:农副产品消费量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努力: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3)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原因: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的影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产品短缺。14.(2022南京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在工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对外受到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很快实现了工业化。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对外方面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党终于选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材料二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选择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主要原因。材料中的“经济建设实践”主要是指什么?(2)材料二中“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的含义是什么?有何意义?此后,中共八大对我国工业化建设明确了怎样的任务?(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我国工业化道路在发展重点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有哪些认识?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第(1)问,结合苏联工业化模式的特点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回答,据所学可知“实践”指实施“一五”计划。第(2)问,据材料信息“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6\n来回答第一小问,这说明我国一定程度上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据所学回答第二小问。第(3)问,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走信息化道路的转变,这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关,受经济全球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等的影响。第(4)问,结合上面三问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原因:苏联工业化模式有许多成功之处;国防安全保障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实践:实施“一五”计划。(2)含义: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轻工业和农业。意义:标志着我国开始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变化:由重工业变为信息化。原因: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和挑战;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和推动。(4)认识:要从国情出发,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