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一轮复习
>
2023年高考语文第一周题组训练主题--高考语用Ⅰ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带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第一周题组训练主题--高考语用Ⅰ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带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47
2
/47
剩余45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第一周题组 训练主题——高考语用Ⅰ+名句默写+诗歌鉴赏 小题基础天天练1一、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农耕民族推崇 的自然经济,手工业随之发达。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面朝黄土耕作,利用工暇之时制作生活工作所需,凡用具、工具、农具、家具以及衣帽鞋袜,都自己动手制作,久而久之,手工成为了手艺。较之工业文明,手工业文明更能寄托人类的情感:人们将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化解,成为一条条有效的途径,打开幸福之门。( )。中国手艺的积累大都以实物诉说。中华文明硕果累累,仰韶的彩陶、良渚的玉器、先秦的青铜、汉代的漆器、唐之金银、宋之陶瓷,元明清时期的手工艺品更是 ,中国古人的手艺不经意间将生活艺术化,让后人仰而视之, 。而劳作之中,工具成为帮手,让手工业趋于便利,然后得以长足发展。中国传统手工业在生活与工作两大领域 :生活上,中国人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将手工艺术化;工作上,工具的发明及使用成就了几千年的中华灿烂文明。手艺具有思想,思想能放出光芒。对中国人来说,手艺是古代中国的命根子,我们曾长久地攥着这命根子,让民族长寿至今。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自食其力 俯拾即是 肃然起敬各显神通B.自食其力 不胜枚举 诚惶诚恐大显身手C.自给自足 不胜枚举 肃然起敬大显身手D.自给自足 俯拾即是 诚惶诚恐各显神通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47\nA.人们用思想和双手在生活中提高质量,在工作中提高效率,编制生活景象,制造工作便利B.人们用思想和双手制造工作便利,在工作中提高效率,同时,编制生活景象,在生活中提高质量C.人们用思想和双手制造生活便利,在生活中提高质量,同时,编制工作景象,在工作中提高效率D.人们用思想和双手编制生活景象,制造工作便利,在生活中提高质量,在工作中提高效率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将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化解,成为一条条有效的路径,打开幸福之门。B.人们将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化解,使之成为一条条有效的途径,通向幸福之门。C.人们将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化解,使之成为一条条有效的途径,打开幸福之门。D.人们将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化解,成为一条条有效的路径,通向幸福之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当下,人们越来越 异于他人的自己,“我就是我”成为一种正当合理的立场。这种多元化的深入发展必然导致社会有机体的 ,呈现出个体化、原子化的迹象,单人火锅、单人电影、单人旅行等成为时尚。( )。毕竟,多元化、个体化与传统的宗族模式相悖,也与注重集体主义的组织原则不符。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社会也出现了个体化倾向,而网络技术的发展,更加固了这种人与人之间群体交流的藩篱。越是多元化的时代,越是需要共处、共情、共生。在实现多元化时代的和合共生方面,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日发布了《学会融入世界: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提出七个教育宣言以勾勒2050年及以后的教育远景,其中之一便是要培养 的品质,让个人主义的自我文化成为过去。对于社会中坚力量的后备军,青少年理应积极创造共同经验,参与集体生活,从而在不远的未来承担起社会进步的责任。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接纳 分化 大有裨益 乐于助人B.悦纳 异化 大有可为 乐善好施C.接纳 异化 大有裨益 乐善好施D.悦纳 分化 大有可为 乐于助人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47\nA.有人可能会说,这只是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形态,中国社会不至于如此。B.有人可能会说,中国社会不至于如此,这只是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形态。C.这只是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形态,中国社会不至于如此,有人可能会说。D.中国社会不至于如此,这只是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形态,有人可能会说。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社会中坚力量的后备军,青少年理应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创造共同经验,从而在不远的未来承担起社会进步的责任。B.对于社会中坚力量的后备军,青少年理应积极创造共同经验,参与集体生活,从而在不远的未来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C.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后备军,青少年理应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创造共同经验,从而在不远的未来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D.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后备军,青少年理应积极创造共同经验,参与集体生活,从而在不远的未来承担起社会进步的责任。二、名篇名句默写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的《离骚》中表现诗人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的句子是: , 。(2)岳阳楼的一副长联里有“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的佳句,《岳阳楼记》中对应“两字关情”的两句是: , 。(3)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以登山为喻通过对比阐明学习可以弥补人天生不足的句子是: , 。(2)《师说》中以孔子为例,指出师生的关系其实是辩证的,这是因为: ,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以众多历史人物为例,指出上天用各种苦难磨炼人的身心,可以达到“ , ”的效果。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急流和瀑布47\n在千沟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2)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能表现诗人在极端贫困中却有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的名句是: ,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并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 , 。三、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责子①[晋]陶渊明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注】 ①陶渊明另有《命子》诗,中有“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句。另有《与子俨等疏》一文,文中有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晋代另一位文学家左思写过《娇女诗》,诗中写小孩子顽皮活泼,把衣衫弄得一塌糊涂,让大人恼火“当与杖”,但却是一段矜惜怜爱之情,富有生活情趣。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写自己两鬓白发和肌肤松弛,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年老,为后面内容做铺垫。B.诗歌写自己的五个儿子皆不成器,尤其阿舒二十八岁了,还是懒惰得世上无双。C.阿宣行将十五岁却不爱学习,雍、端十三岁还不识数,通子快九岁了只知贪吃。D.诗人将儿子一一数落了一番后,表示假若天意真是如此,那就暂且还是喝酒吧。11.杜甫认为《责子》是在批评儿子不求上进,而黄庭坚却予以否认,认为是戏谑的慈祥。你赞同谁的观点?请结合你的理解,简要分析。答: 47\n(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13题。送《朝天续集》归诚斋①,时在金陵姜夔②翰墨场中老斫轮③,真能一笔扫千军。年年花月无闲日,处处山川怕见君。箭在的中非尔力,风行水上自成文。先生只可三千首④,回施江东日暮云⑤。【注】 ①诚斋:杨万里,号诚斋,自创“诚斋体”。《朝天续集》是他的诗集。②南宋淳熙年间,姜夔经人介绍,在杭州谒见诗坛耆宿杨万里。绍熙二年初夏,姜夔自合肥至金陵,再谒杨万里,为杨之诗集《朝天续集》题此诗。③斫轮:指经验丰富、技艺高超者。④三千首:出自欧阳修诗《赠王介甫》,指李白的作品数量。⑤江东日暮云:出自杜甫诗《春日怀李白》。附: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老斫轮”“扫千军”称赞友人创作功力老到,有横扫千军之气势。B.第四句拟人,山川怕被摄入笔下勾去精魄,以山川之“怕”显笔法之精妙。C.第五句写射箭正中靶心非靠蛮力,是对友人作诗过于耗费心力的善意提醒。D.尾联用典,将两句提及李白的诗句整合,言杨万里之诗可与李白诗相匹配。13.今人评价姜夔此诗“概括了诚斋的艺术成就、创作风格、表现手法”,请你结合姜夔诗颔联、颈联所体现的“诚斋体”创作风格对《小池》作简要分析。答: 小题基础天天练2一、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47\n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域传播,总会有 的不同,这是个非常复杂的发生学、传播学过程。但是就影响力而言,层级越高,就越带有超越性和高尚性。一村一落的民俗,只要满足普通人六畜兴旺、 、老少平安的基本愿望就可以了;而一省一市一个国家的民俗,则必然要承担起更为普适、包容、美好的社会责任。民俗的层级越高,就越是摆脱了具体的实用价值,越具有某种道德和信念的力量。那是一种普通人 ,但是值得所有人仰望追寻的“星空”。也就是说,( ),包含着从平庸生活中超拔出来的向上的渴望。根据这个意义上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在作祟。为了旅游开发而编造的“传说”,为了贪污腐败不被发现而塑立的“禄神”,为了开车违章免于被罚而生造的“车神”,都属于 的伪民俗、丑民俗、恶民俗,是走向了“文化”反面的精神霉菌。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形形色色 风调雨顺 难以逾越不登大雅B.林林总总 风调雨顺 难以企及不登大雅C.形形色色 五谷丰登 难以企及不上台面D.林林总总 五谷丰登 难以逾越不上台面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民俗最终指向雅,却出自于俗B.民俗出自于俗,却最终指向雅C.俗是民俗的源起,雅却是它的旨归D.雅是民俗的旨归,俗却是它的源起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这个意义上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在作祟。B.根据这个意义来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在作祟。C.从这个意义上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在作祟47\n的产物。D.根据这个意义来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在作祟的产物。(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红色经典音乐,以艺术化的方式对党史国史进行记录,对红色精神进行阐释讴歌。对红色经典音乐的每次聆听和传唱,对个体都是一次精神洗礼,能够为我们继续前行提供 的力量。例如《长征组歌》的10个部分描绘了完整的长征过程,歌曲中的战斗生活场面 ,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融合在一起,汇成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表现了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今天,哪怕对长征历史 的人听了《长征组歌》,也会被旋律中闪动着的革命激情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感动。同样,红岩精神之于《红梅赞》,是在用音符为今人架设与历史对话,是在用旋律对于红色精神进行传递和弘扬。今天,很多地方和单位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唱红歌活动。一些年轻人可能不明白,为何要反复吟唱红歌。红歌不同于其他歌曲,其蕴含着红色基因,承载着革命精神,( )。唱红歌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文娱活动,而是在跟历史对话。在对历史的一次次回眸中,一些红歌渐渐 ,成为经典。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源源不断 丝丝入扣 一无所知深得人心B.源源不断 环环相扣 一无所知深入人心C.源远流长 环环相扣 一窍不通深入人心D.源远流长 丝丝入扣 一窍不通深得人心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红岩精神之于《红梅赞》,是在用音符为今人架设与历史对话,是在用旋律对红色精神进行传递和弘扬。B.红岩精神之于《红梅赞》,是在用音符为今人架设与历史对话的桥梁,是在用旋律对于红色精神进行传递和弘扬。C.《红梅赞》之于红岩精神,是在用音符为今人架设与历史对话的桥梁,是在用旋律对47\n红色精神进行传递和弘扬。D.《红梅赞》之于红岩精神,是在用音符为今人架设与历史对话,是在用旋律对于红色精神进行传递和弘扬。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也许少了些个体的小悲欢,却是对历史的大书写B.也许少了些个体的小悲欢,却是大大书写了历史C.也许是对历史的大书写,却少了些个体的小悲欢D.也许是大大书写了历史,却少了些个体的小悲欢二、名篇名句默写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 , ”两句谴责了秦统治者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用起来却毫不吝惜。(2)杜鹃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就表达了这样的感情。(3)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了一幅昼夜交替、冬春更迭的画面,蕴含着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逍遥游》中,斥认为自己腾跃而起,“ , ”,是自己飞翔的极致,这就与大鹏的扶摇而上九万里形成了鲜明对比。(2)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 , ”两句,运用燕昭王筑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感激皇恩、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3)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说的“ , ”,在反腐倡廉的今天,可以用来表明那些清廉不贪的官员的内心思想。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赤壁赋》中以人生与长江相对照,感叹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无穷的名句是: , 。(2)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描摹当地风俗画卷,赞美古老乡土文化的句子是: ,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五丁开山”的传说描写出蜀道的高与险的句子是: , 。47\n三、诗歌鉴赏(一)[2021·八省市联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幽州新岁作张说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分别写两地物候,以雪喻梅,又以梅喻雪,循环往复,颇有意趣。B.诗人慨叹人事无常,不能自主,但面对新春去而复来,还是感到欣慰。C.颈联写新年伊始,普天同庆,不论京都边塞,全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D.诗人暗自祝祷,待到重返长安的那一天,必将把酒尽欢,为自己祝寿。1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 (二)[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13题。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 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47\n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13.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答: 小题基础天天练3一、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众所周知,西汉时期形成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商品贸易之路,东起汉代都城长安(今西安),西至古罗马,全程六千四百四十公里,是一条 的商道。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里,人们用脚力、驮马运送着沿途各地的商品用以交换,以此来满足彼此的生活需求;与此同时,沿途各国各族的人们也交流着彼此的生活文化信仰和思想。因此,( )。在这条路上,商品 是最主要的角色。在那时,发达的丝织业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在很多地方一度达到家家养蚕、户户纺织的地步。这些 的原料或成品,曾是罗马人、埃及人 的奢侈品。在这条丝路上,商人们把美丽的中国丝绸运往西方的同时,将西方国家特产的名贵香料运到中国,比如郁金香、迷迭香、安息、乳香等。一切令这个东方大国所迷醉的芳香,通过漫长的旅途,逐渐走入中国人的生活。这些便是魏文帝曹丕在《迷迭赋》中所感叹的“越万里而来征”的异城芬芳。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名副其实 的确 美轮美奂 钟爱B.名不虚传 诚然 美轮美奂 喜欢C.名不虚传 的确 琳琅满目 喜欢47\nD.名副其实 诚然 琳琅满目 钟爱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B.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D.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条路在那个时期便让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也担起了东西方文化与商品交流的重任B.那个时期的这条路便担起了改变世界格局的重任,让东西方文化与商品相互交流起来C.这条路在那个时期便担起了东西方文化与商品交流的重任,让世界格局也发生了改变D.那个时期的这条路便让东西方文化与商品相互交流起来,担起了改变世界格局的重任(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语言癌”这一新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闹,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乃因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达,已然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积弊已久。当手机点赞大面积代替词语表达,当音频和视频大范围代替文字表达,当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吞噬语言规范的中文,当“西语”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语言癌”就在这一片雾霾中渐渐生成。( ),笔者并不以为然,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对此,著名作家余光中认为,“语言癌”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加上电视、网络 ,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台湾作家张晓风还分析说,电视记者常在现场连线时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 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观众,“癌细胞”就一点点扩散了。这些分析无疑是 的。咱们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病态中文”在现实生活中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 。比如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47\nA.推波助澜 人云亦云 针砭时弊比比皆是B.推波助澜 不知所云 切中肯綮俯拾皆是C.兴风作浪 人云亦云 切中肯綮比比皆是D.兴风作浪 不知所云 针砭时弊俯拾皆是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也许有人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台湾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B.有人也许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大陆较为明显,台湾地区症状略轻C.有人也许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大陆较为明显,在台湾地区略轻D.也许有人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台湾地区较为明显,在大陆略轻6.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语言癌”这一新概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闹,乃因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B.“语言癌”这一新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乃因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C.“语言癌”这一新概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D.“语言癌”这一新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二、名篇名句默写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中,作者用“ ”来描写琵琶女表演前调试琴音的动作;表演到中途时,作者又用“ ”的手部动作来具体描写琵琶女的弹奏技法。(2)《次北固山下》中,“ , ”是从舟上旅客的视角来描写途中波平浪静、大江直流的风光实景的。(3)《桃花源记》里的世界,是借渔人之眼来观察描写的,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其总体感受是“ ”。因长久的与世隔绝,让桃花源人对外来的人与事极度好奇,47\n从“ ”中可以看出村民们围观八卦的热情。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不会因世人称誉或非议而奋勉或沮丧,能够“ , ”,但也不过如此而已。(2)韩愈《师说》中指出“ , ”。这一观点与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说法基本相同。(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 , ”两句,借两个地名巧妙地写出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陋室铭》中,刘禹锡以古代贤人自况,同时表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 , ”。(2)《琵琶行》中,写白居易和友人探寻琴声,琵琶女欲答话却又迟疑的句子是“ , ”。(3)苏轼《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对生命短暂、个体渺小之慨叹的句子是“ , ”。三、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送梓州李使君①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文翁③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注】 ①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联连接紧凑,描绘了一幅富于立体感的山水画,把读者带入一个清新、明快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B.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令人耳目47\n应接不暇,气象阔大。C.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地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D.颈联写蜀中民情,“汉女”“橦布”“巴人”“芋田”,紧扣蜀地特点,以及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非常贴切。11.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围绕诗题中的“寻”字展开,情与景交融,写景富有层次,结构严密紧凑。B.颔联选取白云、静渚、春草、闲门等意象,动中有静,营造出凄清死寂的氛围。C.颈联炼字工稳,仅用一个“过”字就生动描绘出雨霁云收之后翠绿如新的松色。D.本诗结尾处的“相对亦忘言”写出了和陶渊明“欲辨已忘言”相似的哲理意趣。13.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答: 小题基础天天练4一、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47\n党史学习教育要增强实效性,就要创新内容、形式、方法,用好红色资源。首先,讲好红色故事,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百年党史中有很多 的动人故事,要把这些红色故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红色故事的宣讲不能局限于图文展板和讲解员进行讲解的传统手段,而应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以年轻人 的形式,在更大范围、以更快的速度形成红色文化的品牌效应,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其次,办好红色旅游,在 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红色旅游景点是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 )。目前,参加红色旅游的人群大多是年轻人,因此,红色旅游针对青年群体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应当注意的是,红色旅游设施的建设应同红色纪念设施相得益彰,重视教育引导作用,努力保持 ,坚持为爱国主义教育服务,让人们体会到革命年代的艰苦,真正受到教育。再次,用好革命文物,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革命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作为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和鲜活载体,每件革命文物都十分珍贵、引人深思,便于从中解读我们党的初心。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感人肺腑 喜闻乐见 潜移默化 原汁原味B.声泪俱下 津津乐道 潜移默化 原封不动C.声泪俱下 喜闻乐见 悄无声息 原封不动D.感人肺腑 津津乐道 悄无声息 原汁原味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能让党员干部群众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B.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能让党员干部群众接受红色精神洗礼C.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蕴含其中,能让党员干部群众接受红色精神洗礼D.因为它能让党员干部群众接受红色精神洗礼并且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参加红色旅游的人群大多是年轻人,因此红色旅游是针对青年群体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47\nB.参加红色旅游的人群大多是由年轻人组成,因此,红色旅游是针对青年群体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C.参加红色旅游的人群大多是由年轻人组成,因此,红色旅游针对青年群体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D.参加红色旅游的人群大多是年轻人而组成的,因此,红色旅游是针对青年群体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近年来,我们都身陷屏幕包围之中。设想将来电子信息技术更加发达,我们或许可以建造一个穹顶形的屏幕将整间房屋都罩起来。穹形屏幕与圆形地毯无缝衔接,浑然一体,让你完全感觉不到屏幕的存在,自有 之感。人类的第一“虚幻”是语言。借助于语言,人们仅凭他人述说就可以在头脑中幻化出当时的场景。( ),它是一种凝固了的语言,本质上仍应该归附于“语言”之属。文字优于语言之处就在于它可以长久保存并远距离传播这些 的语言。近几百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文字发挥了自身充分优势,从而大大增进了文化的传播。音乐也是一种“虚幻”的语音符号。五线谱中一串“蝌蚪”按作曲家的意愿排成“乐谱”,大型交响乐团却能借助这一行行虚幻的“蝌蚪”演奏出 、动人心弦的贝多芬《英雄交响曲》。中国古琴的“工尺谱”与“蝌蚪音符”有 之妙。《列子·汤问》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如此虚幻的《高山流水》琴声,唯有知音深解其意。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设身处地 昙花一现 雷霆万钧 鬼斧神工B.身临其境 转瞬即逝 气势磅礴 异曲同工C.身临其境 昙花一现 气势磅礴 鬼斧神工D.设身处地 转瞬即逝 雷霆万钧 异曲同工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47\nA.文字的出现使人类之“虚幻”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B.文字的出现是一个更高级的阶段,人类因此变得“虚幻”C.使人类之“虚幻”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是文字的出现D.人类之“虚幻”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是文字的出现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近几百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文字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从而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B.近几百年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文字发挥了自身充分优势,从而大大增强了文化的传播能力。C.近几百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文字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从而大大增进了文化的传播。D.近几百年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文字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从而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二、名篇名句默写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苏轼以“ , ”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曹操率领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能文能武、志得意满的一代英雄形象。(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描写渭水、樊川两条河流水流平缓地经过阿房宫的两句是“ , ”。(3)在《离骚》中,屈原面对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现实,却以“ , ”两句,表达了即便境遇悲惨也决不媚俗取巧的态度。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行人步履艰难、抚胸叹息的两句是“ ,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抓住季节典型特征,描绘春、夏景色的句子是“ , ”。(3)“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但若不吸取教训,历史就会重演,如同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感叹的“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7\n(1)《诗经·氓》中,“ , ”两句叙写了古代劳动妇女在家庭生活中起早睡晚、日日不息的辛劳。(2)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3)《劝学》中体现君子涉猎广泛而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的句子是“ , ”。三、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题老学庵壁①陆游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茅只数椽。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注】 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宋朝的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老学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B.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C.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却依然心系天下,希望百姓生活太平、无忧。D.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充满生活气息。11.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的内容简要分析。答: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13题。鹧鸪天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注】 ①玉瀣:一种美酒的名称。②黄庭:一种道经。47\n1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第一句以自豪的口吻赞美了居住地的环境,暗示纷繁的人世无法比拟。B.下片头三句表明词人贪图这种自在的生活,即使身体“衰残”也不放弃。C.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创作的本意,“心肠别”戳穿了最高统治者的嘴脸。D.全词写闲居生活的感受,但基调苍凉悲壮,直陈不能为国效力的惆怅失意心情。13.分析“家住苍烟落照间”一句的意境,试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诗句作对照分析。答: 小题基础天天练5一、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类社会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只会随着时间的 进一步彰显和强化。目前,人类命运 的意识已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接受。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它们的繁荣和富强都是在开放的条件下取得的。人类不同文明形态彼此有别又 的历史大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但会有新的内涵和特点。人类社会本来就是由不同文明组成的集合体。各个国家在制度安排和治理方式方面各具特色,需要平等相待,取长补短;交流互鉴,开放合作。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 )。新冠肺炎疫情启示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的地球村里的我们,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合作沟通,才能成功面对全球性挑战。文明共生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人类文明的互动与 只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推移 休戚与共 互通互鉴 融合B.流逝 休戚与共 互通互鉴 融汇C.推移 和衷共济 互通有无 融合D.流逝 和衷共济 互通有无 融汇47\n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复杂而具体的人类社会生活实践把这一观点再次证明了B.这一观点再次被复杂而具体的人类社会生活实践证明C.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复杂而具体把这一观点再次证明了D.这一观点被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复杂而具体再次证明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的地球村里的我们,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合作沟通,才能成功面对全球性挑战B.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的地球村里,只有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沟通,才能成功面对全球性挑战C.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的地球村里,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合作沟通,才能成功应对全球性挑战D.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的地球村里的我们,只有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沟通,才能成功解决全球性挑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在脑科学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 的发展快车道。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 ,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尽管中国不是人工智能的策源地,但在当前人工智能的这一轮技术爆发中,正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小到手机语音助手,大到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广泛应用,它们连同中国顶尖科技公司所拥有的人才一起,充分证明中国在人工智能的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都 。同时也要冷静看到,国内互联网公司搭建的人工智能平台,与亚马逊、谷歌等相比差距仍然不小。比如,在围棋人工智能领域,腾讯的“绝艺”还不敢说能和“阿尔法狗”相媲美。只能站在同一起跑线,说明具备站位优势,更重要的还是精准发力、好好蓄力,力争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故事才刚刚开始,从基础研究、技术发展,到 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规范,人工智能的未来面临着无数挑战和变化。“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人工智能47\n的前景无限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全力奔跑。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日新月异 增强 不落人后 雨后春笋B.日积月累 提升 不落窠臼 未雨绸缪C.日新月异 提升 不落人后 未雨绸缪D.日积月累 增强 不落窠臼 雨后春笋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很多人被认为第一次同科技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B.被很多人认为第一次同科技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C.很多人被认为同科技发达国家第一次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D.被很多人认为同科技发达国家第一次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站在同一起跑线,只能说明具备站位优势,力争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更重要的还是精准发力、好好蓄力。B.只能站在同一起跑线,更重要的还是精准发力、好好蓄力,力争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说明具备站位优势。C.站在同一起跑线,只能说明具备站位优势,更重要的还是好好蓄力、精准发力,力争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D.只能站在同一起跑线,说明具备站位优势,力争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更重要的还是好好蓄力、精准发力。二、名篇名句默写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逍遥游》中,“ ”一句写大鹏“怒而飞”后翅膀的状态,“ ”一句写“水之积也不厚”的结果。(2)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比起菊花的隐逸和牡丹的富贵,他只喜爱莲花的“ , ”,表达了自己对高尚情操的追求。(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引用刘裕北伐的典故,表现出刘裕统率精锐部队勇战强敌的英雄气概。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柳宗元《小石潭记》中,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折射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47\n的愉悦的心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 , ”,则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反映。(2)屈原《离骚》一文中“ , ”两句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3)苏轼《赤壁赋》用高超的手法描写了动人的音乐,“ , ”两句,通过蛟龙和寡妇的反应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从侧面写箫声的魅力。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高》中“ , ”两句描写了诗人饱经沧桑、年华已老、因病戒酒的境况。(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两句是“ ,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表达对人的思念和抒写回乡感受的两句是“ , ”。三、诗歌鉴赏(一)[2021·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注】 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11.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答: 47\n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13题。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注】 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15公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B.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C.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13.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答: 循环定向集中练1 (定点1:论述类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文学艺术,包括戏剧、曲艺、舞蹈、音乐等姊妹艺术,都讲时代精神,花鸟画同样需讲时代精神。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时代精神,就看你如何加以捕捉,并画出有新时代精神的中国花鸟画。宋代花鸟画,反映的是当时升华了的艺术,讲究意境,讲究笔情墨趣。这种意境通过构思,反映出诗意,通过作品可以深刻地领悟到当时的气息与情境。如:《踏花归来马蹄香》,47\n蝴蝶在马蹄的旁边追逐,而画面中没有一朵花,却使你感觉到马蹄在花丛中踏过带有香气的一种意境;《深山藏古寺》,没有直接画出古寺庙,但是通过小和尚在挑水可以想象寺庙就在不远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要懂得诗情,才能写出画意。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国出了很多大家,但现代如何体现出一种时代感,深入到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画家一定要面向生活、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深入到生活当中去,只有深入生活、植根生活,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作品,否则就只是表象。花鸟画家要深入生活,深入观察,要在实践当中去寻求创作素材,有了大量的素材,才能在需要的时候有强大的支撑。写生是画家与生活的对话,只有把花草当成老朋友,才能带着感情去看待它。我把牡丹当成老朋友,到山东菏泽、河南洛阳是见老友了,而不是单纯地去写生,是带着情怀去的。当然,除了写生,观察也很重要。清代画家李晴江说:“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需三两枝。”花鸟画家主要是画近景,即折枝花卉,当然也有一些特别的。他们画得很仔细,一花一草的结构需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画得很轻松,若想得其精气神,必须对它了如指掌。画的形也很重要,通过形体的刻画和描写,写出一种时代感。我们画梅兰竹菊不能停留在明清之前的模式,而要画出这个时代一花一草的精神,因为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们不仅是要体现“触目横斜”与“水清浅”的一种境界,更是要表现一片大好春光或烂漫秋色。否则你既无法达到古人的境界,也无法触及当下的时代精神。花鸟画的时代精神就是要对生活有较深的理解、较深的情怀,然后不断地观察,写出它的生命之气。比如,徐青藤的芭蕉画,用水用得非常好,五百年了还是湿淋淋的。此外,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与眼力很重要,要用高深的理念来指导创作。现在年轻人在选择绘画上都愿意选择工笔画,因为工笔画相对来讲容易出效果,的确,画写意画非常难,要想在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更是难上加难,黄宾虹说:“集大成而自创新格者为上,专学古人者为次之,不学古人而学当今者为次次之。”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中国花鸟画,要从源头学起。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书入画,要学乎其上,广采博取,以表现新时代精神为目标,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拼搏,才能不断奋进。(摘编自何水法《花鸟画的时代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时代精神,只有少数的艺术家和有限的艺术门类能反映时代精神。47\nB.宋代花鸟画讲究笔情墨趣和意境,而意境构思反映出诗意,通过画作的诗意领悟其画意。C.梅兰竹菊是山水画的传统题材,深入研究古代画技,就能创作出有新时代气息的画作。D.优秀的花鸟画家往往把花草当成感情深厚的老朋友,把写生看作是与生活的深层对话。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文学及其姊妹艺术都讲时代精神谈起,引出“花鸟画也要讲时代精神”的观点。B.以宋代画《踏花归来马蹄香》《深山藏古寺》为例,说明优秀花鸟画应有的艺术特征。C.文章主体部分既有一般理论分析,也有写生、观察、画形等创作方面的指导。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如倒数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论述生命之气的重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鸟画家主要是画近景,所以要观察得仔细,不放过一花一草,观察其结构,这样才能得其精神。B.花鸟画家要体现“触目横斜”与“水清浅”的艺术境界,也要通过大好春光或烂漫秋色表现时代精神。C.徐青藤画的芭蕉,五百年了还是湿淋淋的,用水用得恰到好处,所以仍然表现出芭蕉的生命之气。D.现在年轻人在选择绘画上都愿意选择工笔画而不愿意选择写意画,主要原因是缺乏高深理论的指导。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道德与法律是古代中国国家和社会治理的两种主要手段。在不同历史时期,二者具有不同的理论表达,对这两种手段的运用方式也各有侧重。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德治法治并重逐渐形成传统。当前,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需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充分发挥法律和道德共同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德治是对儒家为政以德、以礼治国的一种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法家思想,强调通过严明法令来维护君主统治和社会秩序。许多学者认为,“商周之变”与“秦汉更替”的治理思想变化,对古代中国德治法治并重模式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商周之变”是德法关系47\n的一次大变革。“商周之变”颠覆了商朝“祖先即为天神”的天命观,把天塑造为具有道德人格的主体,确立了天命靡常、与天同心才能以德配天的观念。以德配天要求从内心检视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欲望,从而符合天道的要求。这就使得“礼”这一德的规范化形式在整个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以德节制罚、以德引导政令的治理理念逐步形成。“秦汉更替”是德法关系的又一次大变革。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秦以专任法治而强,实现大一统。代秦而兴的汉朝,经过数十年思想更迭,逐渐接受儒家“为政以德”的理念,确立了“德主刑辅”治理思想。到隋唐时期,“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疏议》)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日趋成熟。古代中国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具有鲜明特征。为政以德关乎能否服众,一旦失德,就是有违天命,政令、刑罚就会失去正当性。德治法治并重是一种建立在共同价值取向基础上的秩序追求,即以价值共识、道德教化、礼制规范以及一定的国家强制,实现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的善治秩序。刑罚也是一种维系秩序的重要手段,但在传统价值取向上只是为了“济德礼之穷”,不可以滥用。德治与法治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共同维系国家长治久安。礼法结合、德法共治是中华传统法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德治和法治都认同儒家伦理观念,在内在价值方面具有共同基础。德治法治并重的重要思想,在规范体系和实施体系上都得到充分体现。德治与法治各有其“典”“则”。“典”是指礼法体系的基本经典、基本法则,确定国家治理的主流价值和主要规范。德治之“典”主要是官方倡导学习的一系列儒家经典,法治之“典”主要是历代的刑书与律典。“则”是各种形态的具体规则,规定行为准则、政务标准等。德治之“则”主要散见于各种礼制、民约与规则之中,法治之“则”主要表现为各种政令、条例、事例和司法成案等。这种“德”“法”各“有典有则”的规范体系是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综合为治的。德治法治并重不仅体现在规范体系的融通上,还体现在实施体系的完备上。古代中国把家庭、家族视为个人人格养成的亲属团体。家被赋予一定的自治权,亲属之间的纠纷有些可以在家的内部自行解决。地方政府负责本区域内律典、政令的实施,以强制力保障秩序安定,同时又注重道德教化作用。国家对大典、大政负责,但也允许乡贤、书院、家族、牙行等团体,以内部章程、规约、自律规则等规范形式实行自治。新时代法治与德治的内涵和方式与古代有很大差异,但在两者结合方式、规范体系融通、组织实施方面,传统治理经验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摘编自张生《从德治法治并重传统中汲取治理智慧》)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47\nA.“以德配天”的观念使商朝“祖先即为天神”的天命观受到颠覆,也为周代形成“明德慎罚”“以德制罚”的理念打下了思想基础。B.德治以价值认同来凝聚共识、感染人心,法治以强制规范整饬秩序、纠正违失。在维系秩序方面,前者是观念,而后者是手段。C.官方倡导学习的儒家经典都是阐释德治义理的经典,包含礼的体系的基本经典与法则,为其他社会规范形式提供基本价值原则。D.当前,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古代德治法治并重的重要思想在规范和实施体系上都值得我们遵照和践行。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部分探讨了我国古代国家与社会治理模式中德治法治并重这一重要特征,从历史演变、鲜明特征、规范与实施体系等角度展开论证。B.文章第二段引用《唐律疏议》中的文字来说明唐代法律主张在治国方面德治和法治相互配合,德治法治并重,以表明这种治理模式的日趋成熟。C.文章在论证德治法治相互融通的规范体系时,既指出德治与法治各自的“典”“则”,又在对比中论证它们彼此的关系,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D.文章开头提出论述对象,接着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了古代中国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结尾点明写作目的。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周之变”与“秦汉更替”是我国古代治理思想的两次重要变化,它们标志着古代中国德治法治并重的治理模式的成熟。B.我国一些朝代的州县和乡里设有彰瘅亭和申明亭,由德高望重的乡绅旌表嘉善、申诫顽劣,说明地方政府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C.我国古代德治与法治在组织实施方面,既有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又倡导一定范围的自律自治,国家和民间各负其责,提升治理有效性。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这是通过立法推动美德落地生根的有益实践。 难点强化针对练1 (难点1: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47\n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以社稷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况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贞观七年,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是岁,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属,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B.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C.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D.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后借指国家。B.四夷,指古代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的泛称,是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的合称。C.癸丑,癸为天干,丑为地支,古人常用天干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来纪年、月、日。D.京师,在古代有首都、朝廷、天子的军队等意思,在本文中具体指唐朝都城长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47\nA.唐太宗认为只要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帝王心中怀有对天地的诚心敬意,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泰山封禅。B.魏征认为,不计其数的赏赐未免让远人产生厌倦心理,连续多年地免除赋税也不能补偿百姓的辛劳付出。C.唐太宗曾亲自审查监狱中的囚犯,怜悯应处死刑的犯人,放他们回家,但规定需按照约定期限回来就刑。D.刘仁轨因鲁宁当着百姓谩骂侮辱自己,气愤之下把鲁宁杀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想惩治刘仁轨。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译文: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六国论》)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吾与之地,智伯必骄,骄而轻敌,智氏之命必不长矣。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47\n图智氏矣。”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襄子曰:“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节)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B.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C.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D.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射御,文中指射箭、驾车,是当时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中的两种。B.伎艺,也为“技艺”,指手艺或艺术表演,或有技艺的人。文中指前者。C.为政,指执掌国政,也指执政者。这里指智瑶继承了王位执掌国政。D.万家之邑,意同“邑万家”,指拥有万户居民的封地。文中即为此意。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宣子要立智瑶为继承人,而智果则主张以智宵为继承人,并详加剖析利害,阐释智瑶当政的严重后果,但被智宣子拒绝。B.赵简子有两个儿子,伯鲁与无恤,赵简子将自己的日常训诫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并以此考察二人,最终赵简子立无恤为继承人。C.智襄子当政后,曾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欢宴;席间,智襄子戏弄韩康子侮辱段规,智国听说后劝谏,而智襄子不以为然。D.智伯先后向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索要土地,尽管三家均答应割让土地,但智伯仍率兵攻打赵襄子,迫使其逃往晋阳。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47\n译文: (2)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译文: 第一周题组周一 小题基础天天练11.C 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能力而生活。自给自足: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自食其力”与“自给自足”都强调依靠自己,而“自给自足”还强调自己的需求依靠自己来生产,这正是“自然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第一处横线上应选填“自给自足”。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俯拾即是”指只要低下头来拾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而“不胜枚举”指列举不过来,上文中“仰韶的彩陶……宋之陶瓷”均为列举,所以第二处横线上应选填“不胜枚举”。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诚惶诚恐:表示臣子对皇帝的敬畏。后也用来形容十分小心谨慎、极为害怕不安的样子。“中国古人的手艺……让后人仰而视之”这一语境蕴含的情感是“敬畏”,而“诚惶诚恐”不含敬意,所以第三处横线上应选填“肃然起敬”。各显神通:比喻在各自工作中显身手。大显身手:充分显露自己的本领。“各显神通”中的“各”是“各自”的意思,它表明这一成语的施动者有多个,而该句动作的发出者就是“中国传统手工业”一个,所以第四处横线上应选填“大显身手”。2.D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选项内部四句话的逻辑关系是:“编制生活景象,制造工作便利”是手段或途径,二者都依赖“思想和双手”,而“在生活中提高质量,在工作中提高效率”则是其结果,据此可以排除A。根据上文“人们将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化解”的语境提示,应先谈“生活”,后谈“工作”,据此可排除B。根据下文“手艺不经意间将生活艺术化”“劳作之中,工具成为帮手,让手工业趋于便利”的语境提示,手艺带给“生活”和“工作”的应该分别是“景象”和“便利”,据此可以排除C。3.B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第一、二分句之间前后脱节,致使“成为”主语残缺,应补上“使之”加以衔接,“之”既充当“使”47\n的宾语,又充当“成为”的主语,排除AD;二是“打开”与“途径”搭配不当,应改为“通向”,排除C。4.D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组,接纳:①接受(个人或团体参加组织、参加活动等)。②采纳。悦纳:欣然接纳。根据语境“人们”“异于他人的自己”分析,此处是讲人们对自己的接受态度,后文说“成为一种正当合理的立场”,应选“悦纳”。第二组,分化:性质相同的事物变成性质不同的事物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异化:①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②哲学上指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东西。此处讲“这种多元化的深入”会导致“社会有机体”的分裂,应选“分化”。第三组,大有可为:事情很值得做,很有发展前途。大有裨益:很有益处。此处语境强调教育可以做很多事情,应选“大有可为”。第四组,乐善好施:乐于行善,喜欢施舍。乐于助人:以帮助别人为乐。根据语境修饰“品质”,应选“乐于助人”。5.A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有人可能会说”举例表明观点,应该放在句首,“这只是”句与前文内容照应,代指前面举例内容,排除CD。“中国社会不至于如此”与后文内容“多元化、个体化与……则不符”“中国社会也出现了个体化倾向”等衔接,排除B。6.C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错误:①“对于社会中坚力量的后备军,青少年”搭配不当,青少年应该是“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后备军”而不是“对于社会中坚力量的后备军”,排除AB;②“承担起社会进步的责任”成分残缺,应改为“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排除AD;③“创造共同经验,参与集体生活”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应先“参与集体生活”再“创造共同经验”,排除BD。7.答案:(1)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2)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3)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8.答案:(1)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3)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9.答案:(1)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2)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10.B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B.“尤其阿舒二十八岁了,还是懒惰得世上无双”错误,“阿舒已二八”是说阿舒十六岁了。“尤其”意思错误,并没有突出哪个儿子更甚。11.答案:赞同杜甫,是批评儿子不求上进。理由:①诗题为“责子”,诗中确实有对47\n诸子不学无术的责备意思。②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陶渊明对于儿子的失望,暂且顺应天意,饮酒中有点消极之意。③通过《命子》和《与子俨等疏》中的句子可见,对诸子为学、为人是有着严格的要求。赞同黄庭坚,是一种戏谑的慈祥。理由:①语言风格是诙谐的,作者不是板着面孔在教训,而是出以戏谑之笔,显出一种慈祥的神情。②诗歌写法是夸张的漫画式的写法,儿子的缺点都是被夸大了的,批评中还有爱怜之意。③诗歌从生活中取材,富有生活情趣,叙说中采用有趣的手法,体现出作者又好气、又好笑的心情,带着笑意的批评,是老人的舐犊情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态度和个性化阅读赏析的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需要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如果赞同杜甫的看法,就分析哪句诗体现了责备。如:诗歌标题是“责子”,明确了本诗的主旨是责备孩子。诗中“总不好纸笔”“懒惰故无匹”“而不爱文术”“不识六与七”等句子一一责备几个儿子的不求上进,尤其是结尾“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表现了面对儿子不求上进的消极态度。如果赞同黄庭坚的看法,就结合诗歌分析哪句诗体现了“戏谑的慈祥”。“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总写五个儿子不好纸笔,然后写十六岁的阿舒懒惰无人可比,写十三岁的雍端到现在都不识六和七,无疑夸大了儿子的缺点,并用戏谑的语气教训他们,体现了老人的慈祥、舐犊情深。12.C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是对友人作诗过于耗费心力的善意提醒”错,使用比喻修辞,表达对友人不费心力自然成优秀诗文的能力的高度赞赏。13.答案:①姜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体现了杨万里诗歌的创作风格:内容以山川花月居多,写景状物自然成文,清新晓畅。②《小池》通过描写清泉、细流、小荷、蜻蜓等自然景物,展现“小池”之诗情画意。③小荷含苞待放,而蜻蜓则立于嫩尖之上,写景状物非刻意为之,如“风行水上”,随笔而发,无斧凿之痕,清新晓畅。解析:对杨万里诗歌的风格,姜夔在诗中的颔联说“年年花月无闲日,处处山川怕见君”,意思是,四季的物象,不时地听候调遣,山川有灵,一定会远远避开,怕被您摄入笔下。用拟人的手法道出了杨万里诗歌的内容以山川花月居多这一诗歌创作上的特点。结合《小池》诗中“泉眼无声惜细流47\n,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这也是写景,有“泉”,有“树”,将自然景物入诗,符合姜夔所说诚斋体的特点。姜夔诗的颈联“箭在的中非尔力,风行水上自成文”意思是写诚斋的诗非强力所致,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正体现的是杨万里诗歌的风格是清新晓畅,如“风行水上”般流畅自然。结合《小池》诗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描写刚刚生出的新荷含苞待放,而蜻蜓则立于嫩尖之上,这一景象清新自然,诗情画意自在其中,毫无斧凿之痕。周二 小题基础天天练21.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种类很多。林林总总:形容杂乱众多;形容人或事物众多。“形形色色”和“林林总总”都有多种多样的意思,后者偏重指杂乱无章,不切合语境。故应选择“形形色色”。第二空,风调雨顺:形容风雨适合农时。五谷丰登:意思是指年成好,粮食丰收。与“风调雨顺”相比,“五谷丰登”与前后的“六畜兴旺”“老少平安”更协调,更符合“普通人的基本愿望”。故应选择“五谷丰登”。第三空,难以企及:没有希望达到。形容远远赶不上。难以逾越:意思是很难跨过。“企及”是达到,“逾越”是超过,前者更符合文意。故应选择“难以企及”。第四空,不上台面:比喻俚俗卑下,拿不出手,见不得人。不登大雅:不能登上高雅的厅堂。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上台面”强调卑劣,“不登大雅”强调粗俗,前者贬义更重,更适合形容“伪民俗”的特点。故应选择“不上台面”。2.B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前后文意和行文特点,此处应该以“民俗”为陈述对象,由此可以排除C、D两项。A、B两项中,B项内容显然与后文“包含着……渴望”更为贯通一致。3.C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根据这个意义上看”介词使用不当,改为“从这个意义上看”;二是“伪民俗”与“是……在作祟”成分残缺,“是……在作祟”改为“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在作崇的产物”。只有C项把这两处错误都改正了。4.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文中用来修饰“力量”,应选“源源不断”。第二空,丝丝入扣:纺织时,每条经线都要从扣齿间穿过,形容每一步都做得十分细腻准确(多指文章、艺术表演等)。环环相扣:一环扣一环,比喻若干事物之间密切相关。文中用来形容《长征组歌》中很多的战斗生活场面,应选“环环相扣”。第三空,一无所知:什么也不知道。一窍不通:比喻一点儿也不懂。文中指对“长征历史”的知晓,应选“一无所知”。第四空,深得人心: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深入人心:指理论、学说、政策等为人们深切了解和信服。文中修饰的主体是“一些红歌”,表达的是对红歌的了解与喜爱,应选“深人人心”。47\n5.C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三:①主客体不当,应将“红岩精神之于《红梅赞》”改为“《红梅赞》之于红岩精神”;②成分残缺,应在“对话”后加上“的桥梁”,使之与“架设”搭配;③介词使用不当,应改“对于”为“对”。6.A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前一句将红歌与其他歌曲对比,强调红歌高于其他歌曲之处,后一句先否定唱红歌是“简单的文娱活动”,再肯定唱红歌是“在跟历史对话”,因此,选填的内容要能体现出递进关系,排除C、D两项;“个体的小悲欢”与“大大书写了历史”形式不工整,排除B项。7.答案:(1)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2)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3)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8.答案:(1)不过数仞而下 翱翔蓬蒿之间 (2)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3)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9.答案:(1)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2)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3)地崩山摧壮土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0.D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为自己祝寿”说法错误。尾联的意思是向西遥望长安,希望回到朝廷,献酒于君王,祝他寿比南山。11.答案:①通过描写景物、气候的变化,抒发对南北流徙、时光荏苒的感慨,喜中寓悲;②抒发了诗人虽身在边关,但仍心系朝廷,渴望能早日回到长安,重新得到皇上的信任的心情。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全诗围绕“新岁”的景物来写。首联写诗人去年新年在荆州看到梅花遍地开放,如同漫天飘飞的雪花;今年新年在幽州看到雪花漫天飘飞,宛若遍地盛开的梅花。去年今岁,处境不同,暗示了诗人一年来的仕途遭遇。颔联中诗人感叹人事无常,变化不定,只有自然的时序,周而复始,不失常度。最后两联,写诗人由边镇将士庆贺新年的情景联想到京城灯火通明的新年景象,希望能回到长安,为皇上敬酒,祝皇上寿比南山,表达了希望重新得到皇上信任的情感。12.C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在。13.答案: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47\n解析: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周三 小题基础天天练31.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名不虚传:传出的名声不是虚假的。语境强调丝绸之路是事实上的商道,故选“名副其实”。第二空,的确:真实,确实。诚然:确实、实在。语境强调在丝绸之路上商品是最主要的角色,并非强调真实性,故选“诚然”。第三空,琳琅满目:比喻美好的事物很多。美轮美奂:原本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语境强调多,故选“琳琅满目”。第四空,钟爱:特别疼爱,非常喜爱。喜欢:特别爱。语境强调喜爱的程度更深,故选“钟爱”。2.B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的引号表示引用。A.表示强调;B.表示引用;C.表示反语;D表示特定称谓。3.C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这条路”紧承前文的“丝绸之路”,且“担起……重任”“让……改变”构成递进关系。4.B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推波助澜:比喻从旁助长或推动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扩大声势或影响。兴风作浪:原指神话小说中妖魔鬼怪施展法术掀起风浪,后多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或进行破坏活动。语境中说电视、网络“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指扩大声势或影响,推动坏的事物发展,用“推波助澜”。第二空,人云亦云: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形容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不知所云:意思是不知道在说什么,形容人说话逻辑混乱,表达不清,语无伦次。语境中指电视记者说话造成的啰嗦混乱等问题,用“不知所云”。第三空,切中肯綮:比喻最重要的关键,后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比喻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针砭时弊:意思是指出时代和社会问题,劝人改正。语境中肯定张晓风的分析切中要害,用“切中肯綮”。第47\n四空,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侧重东西多。比比皆是:意思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侧重经常见到。前面说“讲病态中文”在现实生活中更是常见,后面说“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多,避免前后重复,用“俯拾皆是”。5.D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下文“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余光中”“台湾作家张晓风”“咱们这边”可知,括号内应该先说台湾地区的情况,再说大陆的情况;又根据“笔者并不以为然”可知“也许”应修饰“有人认为”,排除B、C两项;A.成分赘余,“大陆症状略轻”中的“症状”与前一句“‘语言癌’的症状”表意有重复,也排除。6.C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线句子共有三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引起”与“热闹”搭配不当,应将“热闹”改为“热议”,排除A;二是语序不当,根据句意可知,应是先“迅速升温”,再“引起关注”,故应将“引起”一句放在“能够”一句之后,排除BD;三是成分残缺,应在“在一定程度上”前加上“其”,排除AB。7.答案:(1)转轴拨弦三两声 轻拢慢捻抹复挑 (2)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3)豁然开朗 咸来问讯8.答案:(1)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3)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9.答案:(1)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2)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 (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10.A A项,“清新、明快”说法错误。“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给人以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诗人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运用绘法入诗,将三维空间的景物叠合于平面画幅的二维空间,就像将最远处、高处的泉瀑画在稍近、稍低的树梢上。所以这两句应是描绘出“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11.答案:①前两联写景。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②第三联叙事。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③尾联用典。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并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47\n解析:解答此题要关注两个方面:“丰富的情感”——有哪些,“如何表现”——用了哪些技法。需要注意的是,这首送别诗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泛泛客套之语,却有对于国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关心。12.B B项,“营造出凄清死寂的氛围”分析错误。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渚是静的,白云、春草也是静静的。门“闭”,寻而不遇,诗人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这里的白云、静渚、春草、闲门,充满了静穆淡逸的氛围。13.答案:首联写清幽山径上的履痕给诗人带来会面在即的喜悦,颔联则蕴含着诗人寻访不遇产生的怅然,颈联则写诗人观察山景后又找到了另外的乐趣,尾联写诗人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体味到深层的精神愉悦。解析: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其情感变化可追随诗人的行走路线去梳理。(首联)诗人顺着莓苔履痕,一路寻来,履痕屐齿给来访的诗人带来希望和猜想,这时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颔联)然而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诗人怅然心绪油然而生。但渚“静”门“闲”,来访的诗人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平静、恬然。(颈联)以景带叙,一路景观,随山转折,缘山探源,林空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引人神游,启发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别有趣味。(尾联)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周四 小题基础天天练41.A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感人肺腑:形容使人内心深深感动。声泪俱下:形容极其悲苦、激动。根据“红色故事让人感动”的语境,应用“感人肺腑”。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津津乐道: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乐道,喜欢谈讲。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语境是说应该选择年轻人喜欢的形式,应用“喜闻乐见”。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悄无声息:静悄悄的,听不到任何声音。指非常寂静。语境是说在红色旅游中让人的思想受到感染,应用“潜移默化”。原汁原味: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特点。原封不动:比喻保持原来的样子,一点不加变动。语境是说让红色旅游保持本来的特点,应用“原汁原味”。2.B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是对“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的阐述,应承接其后,据此可排除A、D两项,“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47\n滋养蕴含其中”与上下句不衔接,排除C项。3.B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存在以下语病:“人群大多是年轻人”搭配不当,排除A;成分残缺,应在“针对”前加“是”,排除C;D项“人群大多是年轻人而组成的”句式杂糅,删掉“而组成的”,排除。4.B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处,“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此处语境意思是好像自己亲临那种境地,故此应填“身临其境”。第二空处,“转瞬即逝”,形容很快就会失去或消失。“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语境强调的语意是语言消失之快而非美好,故此应填“转瞬即逝”。第三空处,“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雷霆万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语境强调的语意是气势恢宏,故此应填“气势磅礴”。第四空处,“鬼斧神工”,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异曲同工”,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语境强调的语意是相同,故此应填“异曲同工”。5.A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结合后文语境“它是一种凝固了的语言”,这里的“它”即文字,所以紧邻上句主语应该是“文字”,B项“人类因此变得‘虚幻’”重点强调“人类”,与下文衔接不紧,排除B;因为上文句末为句号,所填句必须有主语,排除C;D项强调的重点是“人类”,不符合文意。综合看,A项衔接最严谨。6.D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文字发挥了自身充分优势”成分残缺,“由于”和“使”引领句子,导致残缺主语,可以删掉“由于”或者“使”,排除A;“从而大大增进了文化的传播”动宾搭配不当,“增进”改为“促进”,或者“传播”后添加“速度”,改为“增强了文化的传播能力”也行,排除C;语序不当,“充分”应移到“发挥”前面,排除B。7.答案:(1)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2)二川溶溶 流入宫墙 (3)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8.答案:(1)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2)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9.答案:(1)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0.C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C项,“希望百姓生活太平、无忧”分析错误。“太平民乐无愁叹”是说国土沦丧,百姓却安于现状,只有高兴而没有愁叹,诗人为此而感到愤懑。47\n11.答案:①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诗人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③当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无所作为,百姓只有高兴而无愁叹,诗人为此而忧虑。解析:原因类考题,思考的层面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界的客观原因,二是内在的主观原因,然后结合诗句,筛选出相关信息,并整合归类。诗人“少睡眠”,原因多方面。一是自身原因,生活窘迫,年事已高;二是外在原因,百姓苟且偷生,统治者不思进取。12.D 本题四个选项针对作品中关键语句和词语的意思以及词人的思想情感进行命题。D项,“直陈不能为国效力惆怅失意的心情”有误,应是较为婉转地表达。13.答案:“家住苍烟落照间”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都写出了作者居住环境的优美纯净。“苍烟”如青烟,“落照”虽没有出现颜色,但其中暗含色彩,都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的喜爱之情。词人以“苍烟落照”四字写自己居住的环境,与龌龊的仕途作鲜明的对比。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意境是诗歌景物和情感相互融合而共同营造出的一种境界。因此对比分析时,要将景物和情感进行一一对照。首先考生要将“家住苍烟落照间”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相对应的诗句找出来,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它们都提到了“烟”。这两首诗共同营造了优美、纯净、宁静、恬淡的环境,表达的情感都是喜爱惬意的。周五 小题基础天天练51.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推移:意思是指物体移动或时间、形势等变迁。流逝:意思是像水流一样消逝。语境中说“只会随着时间的”,只强调时间的变化、变迁,而非消逝不见,应该用“推移”。第二空,休戚与共: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祸患共同抵挡,形容关系紧密,利害相同。和衷共济:意思是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开头说“人类社会相互依存、命运与共”,可见此处应该填“休戚与共”。第三空,互通互鉴:相互沟通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互通有无:意思是拿出自己多余的东西给对方,与之进行交换,以得到自己所缺少的东西。后文语境中说“需要平等相待,取长补短;交流互鉴,开放合作”,可见此处强调人类不同文明形态彼此有别但要相互交流借鉴,应该用“互通互鉴”。第四空,融汇:融合汇聚。融合:融成一体。前文语境有“集合体”,此处指人类文明互动后成为一体,用“融合”。47\n2.B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语境“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属于观点性质,后面应该强调这一观点,这样衔接才会更紧密,排除A、C。“复杂而具体”应该修饰限制“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使得施动者为“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也就是“实践”证明观点,而非“复杂而具体”证明观点,排除D。3.C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文有两处语病:第一处语病,中途易辙,前面的主语是“我们”,后面的主语又变成了“世界各国”,排除A、D。且D选项中“解决挑战”的搭配也不对。第二处语病,搭配不当,不能说“成功面对挑战”,应该为“成功应对挑战”,排除B。另外,B、D选项中,调整了关联词“只有”和主语“世界各国”的语序,此改法有误。后面“成功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主语也是“世界各国”,前后主语一致,主语应该位于关联词之前。4.C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组,日新月异:指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日积月累:形容长时间的积累,指一天天地不断积累。语境中强调人工智能有更大的发展进步,应该用“日新月异”。第二组,增强:增进;加强。提升:使位置、程度、水平、数量、质量等方面比原来高。语境中突出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等水平提高到惊人程度,应该用“提升”。第三组,不落人后:不落在别人的后面。形容人要强心盛,事事占先。不落窠臼:不落入老套子、旧格式,比喻不落俗套,有独创风格(多指文章、作品)。语境中指中国在人工智能的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都“不落人后”。第四组,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才能应对各种各样的变故。雨后春笋:指春天下大雨后发出来的竹笋,而且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语境中指在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规范方面要做好准备,应该用“未雨绸缪”。5.B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补写的能力。根据前文“正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是一个名词短语,应该作主语,参考前文语境,括号中信息应该是陈述语,即谓语,而A、C项均有主语“很多人”,排除A、C;根据状语排序的规则,引进对象的介词结构“同科技发达国家”应该紧邻谓语动词“站在”,可见“第一次”应该放在之前,排除D。6.C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精准发力、好好蓄力”语序不当。B.关联词语“只能”位置不当,分句间逻辑关系混乱,令人费解。D.“只能”放在“说明具备站位优势”之前,“站在同一起跑线”是“只能”的前提条件。“力争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更重要的还是好好蓄力、精准发力”不合逻辑。7.答案:(1)其翼若垂天之云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2)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47\n8.答案:(1)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2)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3)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9.答案:(1)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2)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3)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10.C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11.答案:诗人借助这两句对子孙提出要求:诗书无涯,发奋读书;法乎先圣,修身立事;心怀家国,永存社稷。解析:从题干来看,考生要理解“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的用意。首先分析诗歌的标题。诗歌标题是“示儿子”,可见这是一首教导儿子的诗歌。然后理解题干中两句诗的意思,进一步分析诗人这样的用意。“道在六经宁有尽”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学贯古今,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头”,诗人在此指出《六经》的意义,包含天下大道,这是要求儿孙能够熟读《六经》,发奋阅读,“宁有尽”是说没有尽头,这是让儿孙不能停止不前,不要自满,要谦虚以待。“熟读周公七月诗”意思是“切记一定要熟记背诵周公的七月诗啊”,周公为国为家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诗人要求儿孙好好学习周公的七月诗,勤俭耕种,发奋读书,报效家国,这是让儿孙学习先圣,心怀国家。12.B 颔联上句,“新”即新出来的,刚经历过的,石鼻城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下句“残山”谓山将尽处,一“送”字,谓度过时的轻松,石鼻城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不同感受。B项,“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说法错误。13.答案: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的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解析:对诗人的观点态度要多方位把握。首联说,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城古今变迁,说的是变,“征夫自不闲”说的是不变,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颔联说石鼻城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47\n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不同,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末两联说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由“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到“道边修竹水潺潺”,由“愁”到“风景变”,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周六 循环定向集中练11.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只有少数的艺术家……能反映时代精神”表述错误,无中生有,文中的表述是“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时代精神,就看你如何加以捕捉,并画出有新时代精神的中国花鸟画”,并无“只有少数的艺术家和有限的艺术门类能反映时代精神”的描述。B.“通过画作的诗意领悟其画意”表述不准确。原文说“要懂得诗情,才能写出画意”是对绘画创作者的要求,“通过画作的诗意领悟其画意”是对观赏者的要求,但是从观赏者的角度则未必是这样。C.“深入研究古代画技,就能……”表述太绝对,由原文“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时代精神,就看你如何加以捕捉,并画出有新时代精神的中国花鸟画”可知“就能”表述过于绝对。故选D。2.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证过程的能力。D.“如倒数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论述生命之气的重要性”分析错误,根据文意可知,倒数第二段举徐青藤的芭蕉证明了画作的生命之气,引用黄宾虹的话论证了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故选D。3.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及简单推理的能力。D.“缺乏高深理论的指导”分析错误。根据原文,“现在年轻人在选择绘画上都愿意选择工笔画,因为工笔画相对来讲容易出效果”,而不是“缺乏高深理论的指导”。故选D。4.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A.“‘以德配天’的观念使商朝‘祖先即为天神’的天命观受到颠覆”错误,原文为“‘商周之变’颠覆了商朝‘祖先即为天神’的天命观,把天塑造为具有道德人格的主体,确立了天命靡常、与天同心才能以德配天的观念”,可见,颠覆商朝天命观的是“商周之变”而非“以德配天的观念”,该观念也是在商周之变后确立的。C.“官方倡导学习的儒家经典都是阐释德治义理的经典”错误,原文“德治之‘典’主要是官方倡导学习的一系列儒家经典”可见,并非“都是”,而是“主要是”。D.“古代德治法治并重的重要思想在规范和实施体系上都值得我们遵照和践行”错误,根据原文“在两者结合方式、规范体系融通、组织实施方面,传统治理经验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是借鉴而非“遵照和践行”。故选B。47\n5.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C.“又在对比中论证它们彼此的关系”错误,文中只是列举出它们各自的典和则分别是什么,并没有把它们二者进行对比。故选C。6.A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A.“‘商周之变’与‘秦汉更替’……标志着古代中国德治法治并重的治理模式的成熟”错误,原文说“到隋唐时期,‘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疏议》)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日趋成熟”,可见,“商周之变”与“秦汉更替”并不能标志治理模式的成熟。故选A。周日 难点强化针对练11.C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贞观初年的时候,陛下一心节俭,不倦怠地求谏。近来则营建修缮之类的事渐渐多起来。行谏都颇觉得触犯圣意,这就是与当年的不同处。“志在节俭”是动宾结构,意思完整,应在“节俭”后断开;“求谏不倦”的主语也是“陛下”,独立成句,其前断开,排除A、D;“营缮微多”是“比来”唐太宗的表现,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后面断开;且“谏者”为下句主语,其前断开,排除B。2.A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社’指谷神,‘稷’指土神”错,正好相反,“社”是土神,“稷”是谷神。3.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不计其数的赏赐未免让远人产生厌倦心理”错,原文是“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其中“厌”是“满足”之意,此句意思是“赏赐供给无数,也不能满足这些远方人的欲望”。4.答案:(1)希望陛下稍微停留十天半个月,等到粮食收割完毕,则对公对私都有好处。(2)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少”,稍微;“旬日”,十天;“俟”,等到;“毕”,完成;“济”,帮助、好处。(2)题得分点有:“洎”,及,等到;“以”,因为;“以谗诛”,被动句;“终”,坚持到底。【参考译文】贞观六年,文武百官一再请求唐太宗举行泰山封禅大典。太宗说:“你们都认为登泰山封禅是帝王的盛举,朕不以为然,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去封禅,又有什么47\n伤害呢?而且侍奉上天扫地而祭祀,何必要去登泰山之顶峰,封筑几尺的泥土,然后才算展示其诚心敬意呢!”群臣还是不停地请求,太宗也想听从此意见,惟独魏徵认为不可。太宗说:“你不想让朕去泰山封禅,认为大唐不安定吗?”答道:“安定。”“四方夷族未归服吗?”答道:“归服了。”“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行封禅礼?”答道:“陛下虽然有上述几点理由,然而承接隋亡大乱之后,户口没有恢复,国家府库粮仓还很空虚,而且远方少数民族首领都要跟从,这是引戎狄进入大唐腹地,并展示我方的虚弱。况且赏赐供给无数,也不能满足这些远方人的欲望;几年免除徭役,也不能补偿老百姓的劳苦。像这样崇尚虚名而实际对百姓有害的政策,陛下怎么能采用呢?”正赶上黄河南北地区数州县发大水,于是就停止封禅事。十二日,癸丑(初四),太宗与大臣们讨论安危的根本所在。中书令温彦博说:“深愿陛下能经常像贞观初年那样,那就好了。”太宗问:“朕近来听政有所懈怠吗?”魏徵说:“贞观初年的时候,陛下一心节俭,不倦怠地求谏。近来则营建修缮之类的事渐渐多起来。行谏都颇觉得触犯圣意,这就是与当年的不同处。”太宗拍掌大笑着说:“确有其事。”辛未(二十二日),太宗亲自审核监狱囚犯,见到应处死刑的人,内心怜悯他们,放他们回家,但约定明年秋季回来就死。于是下令全国的死刑犯人,均放他们回家,等到期限到了的时候赶到京城。贞观七年,上一年放回家中的死囚犯人共三百九十人,没有人监视管制,都按期限自己回到朝堂,没有一个人逃亡,太宗将他们全部赦免。这一年,公卿以下大臣请求太宗行封禅礼的络绎不绝,太宗传谕说“朕有气喘的老毛病,恐怕登高会加剧,你们不必再谈论此事”。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获罪被投入狱中,自恃品秩高,谩骂陈仓尉、尉氏人刘仁轨,仁轨命人将其乱杖打死。太宗大怒,命将刘仁轨押至长安当面质问他。刘仁轨说:“鲁宁当着陈仓百姓面却要如此羞辱我,我实在是忿恨之极,而将他杀掉。”魏徵说:“陛下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吗?百姓恃强而侵凌官吏,如同鲁宁一样的情况到处都是。”太宗高兴,提升刘仁轨为栎阳县丞。太宗将要去同州狩猎,刘仁轨上奏书说:“今年秋季粮食已成熟,百姓刚收割十分之一二,让他们承担狩猎事,筑路修桥,耗费一二万工力,实在是妨碍农事。希望陛下稍微停留十天半个月,等到粮食收割完毕,则对公对私都有好处。”太宗赐给玺书表示嘉奖他的意见,不久提升刘仁轨为新安县令。5.B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之”作“问”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C;“其辞”作“举”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句意:过了三年,赵简子询问他们竹简上的内容。大儿子伯鲁说不出来,让他拿出竹简,他说早已丢了。赵简子又问小儿子无恤,他则熟练地将竹简上的话背出,问他竹简在哪儿,他立即从袖中取出奉上。6.D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文中即为此意”错误,文中的“万家之邑”,应是“拥有万户居民的土地”而非“封地”。47\n7.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尽管三家均答应”错,“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韩康子、魏桓子答应给予土地,但赵襄子予以拒绝。8.答案:(1)一旦晋国发生危难,你不要认为尹铎地位不高,不要认为晋阳路途遥远,一定要把那里作为归宿。(2)主公不如给他土地来使他骄傲自大,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图谋对付智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无以”,不要认为;“少”,地位低下;“归”,归宿。(2)“骄”,使……骄傲自大;“择交”,选择盟友;“图”,图谋。【参考译文】当初,智宣子准备立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不如立智宵的好。因为智瑶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却有一点短处。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贤;擅长射箭,驾车有力,是二贤;技能出众,才艺超群,是三贤;巧言善辩,文辞优美,是四贤;坚强果决,刚毅勇敢,是五贤。虽然有如此的贤能,但他唯独没有仁德之心。如果他运用这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力行,谁能受得了呢?如果立智瑶为后,智氏种族必遭灭门之灾。”智宣子对此置之不理。智果为了避灾,改依别族为辅氏。赵国大夫赵简子的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即将选定继承人的时候,赵简子不知道立哪一个为继承人会更好,于是他把日常训诫之言刻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道:“用心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赵简子询问他们竹简上的内容。大儿子伯鲁说不出来,让他拿出竹简,他说早已丢了。赵简子又问小儿子无恤,他则熟练地将竹简上的话背出,问他竹简在哪儿,他立即从袖中取出奉上。通过这件事,赵简子认为无恤贤能,便立他为继承人。赵简子派尹铎去治理晋阳,尹铎请示:“您是打算让我去抽丝剥茧般地搜刮财富呢,还是把那里建为一道保障?”赵简子说:“建为一道保障。”尹铎减少交税的户数。赵简子对儿子无恤说:“晋国如果有祸乱,你不要嫌尹铎的地位低,不要嫌晋阳地方远,一定要以他那里作为依靠。”等智宣子去世后,智襄子智瑶继位当政,他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智襄子戏弄韩康子,又羞辱了他的国相段规。智瑶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便告诫说道:“主公,您不加提防,灾祸就一定会降临啊!”智瑶说:“别人的生死祸福都取决于我。我不降灾落祸,谁还敢兴风作浪?”智瑶不听。智瑶向韩康子提出割地要求,韩康子不同意。段规说:“智瑶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割地给他,他一定会讨伐我们,不如答应他。”韩康子说:47\n“好。”便派使臣去见智瑶,同意把一块有万户人家的土地割让给他。智瑶又向魏桓子提出割地要求,魏桓子打算不给他。任章说:“我们答应给地,他一定会骄傲。他因骄傲而轻视敌人,智氏的命运就不会长久了。主公不如先答应智瑶的要求,以助长他的骄横,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对付智氏。”魏桓子说:“好。”于是也把一块万户人口的土地割让给智瑶。智瑶又向赵襄子索要蔡和皋狼两处土地。赵襄子拒绝了他。智瑶勃然大怒,率领韩、魏的军队进攻赵氏。赵襄子准备外出避难,问道:“我到哪里去呢?”随从建议:“长子城最近,而且城墙坚厚完整。”赵襄子说:“百姓筋疲力尽才修好城墙,又要他们舍身入死地为我守御,谁能与我同心?”赵襄子说:“还是投奔晋阳吧,那儿是先主的属地,尹铎又待民宽厚,百姓一定会和我们同舟共济的。”于是赵襄子逃往晋阳。47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3年高考语文第八周题组训练主题--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文化常识诗歌鉴赏(带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第二周题组训练主题--高考语用Ⅱ名句默写文化常识文言句子翻译(带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第九周题组训练主题--高考语用Ⅰ诗歌鉴赏名句默写文言文阅读(带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第六周题组训练主题--高考语用Ⅰ名句默写文言文翻译(带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第七周题组训练主题--高考语用Ⅱ名句默写文化常识文言句子翻译(带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第十周题组训练主题--语言文字运用文化常识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带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第四周题组训练主题--高考语用Ⅰ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带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第五周题组训练主题--高考语用Ⅱ名句默写文言文断句(带解析)
2023年新教材高考语文第四周题组训练主题--新高考语用Ⅰ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带解析)
2023年新教材高考语文第一周题组训练主题--新高考语用Ⅰ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带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一轮复习
发布时间:2022-08-14 18:38:08
页数:47
价格:¥3
大小:77.7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