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一)阅读《母爱,踩着云朵而来》。回答22—25题。(共9分)母爱,踩着云朵而来①父亲说,你妈现在不中用了,在家门口都迷路。母亲小声争辩,是夜里黑,看不见嘛。②母亲去亲戚家做客,当夜搭了顺路车回来,车子停在离家半里路的河对岸,过了新修的桥,就到家了。可她却找不着回家的路,稀里糊涂踏上了相反的路,越走离家越远,幸好遇到晚归的村里人,把她送回家。③母亲老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她再也没有从前的利索和能干了。我看着母亲,百感交集,想起了多年前与她相关的一件事,我一直觉得它是奇迹。④那年,我在外地上大学,第一次离家上百里,想家想得厉害,便写了一封家书。字里行间都是浓稠的想念。母亲不识字,让父亲念给她听,她竟一刻也坐不住了,决定坐车去学校看我。⑤母亲是从未出过远门的,大半辈子只圈在她那一亩三分地里。可她决心已下,任谁也阻拦不了。她去地里拔了我爱吃的萝卜,烙了我爱吃的糯米饼,用雪菜烧了小鱼……临了,母亲又去和邻居在婶借了做客的衣——一件鲜艳的碎花绿外套。母亲考虑得周到,她不想让在大学里念书的女儿丢脸。⑥左挎右掮的,母亲上路了。那时去我的学校,需要在中途转两次车。到了终点站还要走十来里路。我入学报到时,是父亲一路陪着的。上车下车,穿街过巷,直转得我头晕,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记不住路。⑦然而我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却准确无误地摸到我的学校。我清楚地记得,那是秋末的一天,黄昏降临了。风起,校园里的梧桐树,飘下片片金黄的叶。最后一批菊花们,在秋风里,掏出最后一把热情,黄的脸蛋红的脸蛋,笑得满是皱褶。我在教室里看完书,正要收拾东西回宿舍,一扭头,竟看见母亲站在窗外,冲着我笑。我以为是眼花了,揉了揉眼,千真万确是母亲啊!她穿着鲜艳的碎花绿外套,头上扎着的方格子三角巾,被风撩起。黄昏的余辉,在母亲身上镀一层橘粉,她像是踩着云朵而来。第79页共79页,⑧那日,我们的宿舍,过节一般。女生们个个都有口福了,她们咬着母亲带来的大萝卜,吃着小鱼,还有糯米饼,不住地说,阿姨,好吃,太好吃了。而母亲,不大听得懂她们说的话,只是那么拘谨地坐着,拘谨地笑着。那会儿,一定有风吹过一片庄稼地,母亲淳朴安然得犹如一棵庄稼。⑨一路之上,母亲是如何上车下车,又是如何七弯八拐到达我们学校的,后来,她又是如何在偌大的校园里,在那么多的教室中,一眼找到了我的,这成了一个谜。⑩我曾问过母亲,她始终笑,不答。现在我想,这些问题根本无需答案,因为她是母亲,所以她的爱能踩着云朵而来。22.请从描写角度赏析文章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23.文章第④段写道:“母亲不识字,让父亲念给她听,她竟一刻也坐不住了,决定坐车来学校看我。”请发挥合理的想象,补写母亲听完信后的心理活动。(2分)2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25.文章以“母爱,踩着云朵而来”为题,有何妙处?(2分)(二)阅读《无字碑》,回答22~25题。(共9分)无字碑第79页共79页,①张总来到安岳连云山,仰着头从峡谷底向山顶张望,慢慢地将脸仰成平面,戴着的帽子忽地掉在了地上,才看到一条线似的天空。张总的心冷了半截,在这个地方投资,又没公路,要想在此发展,难呀。②陪同的安岳老区建设促进会郭会长见状,不再提投资之事,对张总微微一笑说:“我们这儿有座神仙坟,很值得一看。”③“神仙坟?不外乎唬唬外人吧,有什么好看的?”张总摇了摇头。④“这座坟不是唬人的,里面埋着一位红军战士。”郭会长解释道。⑤“埋着一位红军战士?”张总一下子肃然了。⑥“1935年7月,中央红军长征来到四川,一位红军战士受伤后走失,来到安岳,被当地村民藏在地窖里。后来民团探到了消息,将村民赶到村口。村民不愿交出红军战士。民团团长咆哮说如不交出红军战士,就要烧光村子、杀光村民……就在这危急之时,那位红军战士从地窖里走了出来,面对凶恶的民团,毫不畏惧,对乡亲们说,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就是我死了,也会护佑你们……”郭会长继续说道。⑦张总眼里充满敬意。⑧“民团枪杀那位红军战士后,不准村民们掩埋尸体。是夜,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第二天,人们看到一堆沙丘将红军战士掩埋了。村里人都说,是从山上冲下的泥沙将红军战士掩埋的。”郭会长说。⑨“应该是村里人趁着暴雨将那位红军战士掩埋的吧?”张总问道。⑩“反正没有人承认。即使是,也不会有人承认的。后来,这里发生了一件奇事。”郭会长说罢便看着张总久久不语。⑾“什么奇事?”张总按捺不住了。⑿“不久,一位村民说,他多日咳嗽不止,迷糊中有位仙人立于床前,对他说,村外的沙丘上有艾蒿,开水泡后饮之即愈。翌日,此人来到掩埋红军战士的沙丘旁,果然看到沙丘上有一株艾蒿、遂掐尖摘叶,回家泡水饮之,真的病愈。这个村民还说,仙人说这座坟是天葬的,如果谁毁了,必遭天谴,灭门绝后。那时人们对神灵是很敬畏的。团丁听了,自然不敢毁坟。这座坟因此得到保存。”郭会长答道。⒀“这是村民为保护红军战士坟墓故意编撰的故事吧?”张总说。⒁郭会长答道:“也许是吧。后来,村里人手伤了,或发烧了,或家中有蚊虫了,将坟上的艾割回去捣烂敷之,或煎水服之,或文火熏之,那些人手伤好了,烧退了家中蚊虫灭了。村里人都说那是红军战士在佑他们。于是他们将此坟称为神仙坟,并在坟前立碑,因不知道红军战士姓名,碑上没有刻字,对外称为无字碑,暗地叫红军碑’”⒂“即使知道红军战士名字,也不敢剥他的姓名吧?”张总说。⒃“是的。后来,村里人每到红军战士的祭日,都要到坟前祭拜。”郭会长回答道。⒄张总闻言,眼里亮光闪闪,激动地对郭会长说:我们也去察拜祭拜吧。”第79页共79页,⒅张总一行来到峡谷口、果然看到一丘,土面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艾蒿,微风吹过,艾蒿弯腰点头,似对他们到来的欢迎。⒆张总眼里顿时盈满泪水对着坟墓和石碑,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双手合十,恭恭敬敬作了三个挥。⒇四张总从坟前站起来,对郭会长说:“这两天我在附近走了走,看到这里群众还不富裕,特别是上山下山全靠步行,倒约了产业发展。我回去后,立即安排,先修建从峡谷到山顶的盘山公路,再组织村民栽种艾(21)“种植艾蒿?”郭会长有些不解(22)“其实艾蒿清热解毒,是一种中药材。我这次来很受启发,发展这个产业,既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也是群众意愿,更是继承先烈遗志吧。”张总答道。(23)郭会长闻言,紧紧握着张总的手说:“我代表老区人民感谢你。”(24)“说感谢的应该是我!”张总说,“你知道吗?我爷爷也是一位红军战士,长征时牺牲了,至今还没有找着尸骨。这次看到老区人民对无名红军战士修坟树碑,虽然是无字碑,但他们年年去祭拜,相信牺牲的烈士都能含笑九泉了,因为这些烈士永远活在人民心中。”22.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23.从描写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张总眼里顿时盈满泪水,对着坟墓和石碑,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双手合十,恭恭敬敬作了三个揖。2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中张总的人物形象。(2分)25.文章以“无字碑”为题目,有何作用?(2分)第79页共79页,(三)阅读《老周》,回答22~25题。(共9分)老周尚书华①家中洗漱间的水管突然漏了,水“哗哗”地淌了一地。情况严重,必须马上找人修理。②来到零工市场,没待我张口,手持维修项目牌子的师傅们立刻拥上推介自己。倒是有一个人,坐在那一直没起身,看上去六十岁左右,面无表情地瞅着我。那神情给我的感觉是:自信,用不着跟别人争抢。我冲他一招手,师傅点下头跟我走了。③到家后,师傅看了看漏水的地方说:“有点麻烦,管子折在墙里了。”④我说:“可不是嘛,若不是折在墙里我自己就修了。没工具。”⑤师傅蹲在地上,仰脸瞅我一眼:“怎么,这活儿你会干?”⑥“我哪会?就是瞎鼓捣。过日子总不能事事都求人吧。”⑦“哎,这话我爱听。不管哪一行,能学就学点,手艺多了不压人,学在身上谁也抢不走。”⑧师傅边聊边从工具兜里翻出工具,凿墙、掐管没用多长时间,就修理好了。⑨我问:“多少钱?”师傅张开巴掌:“五十。”⑩我一愣,是不是要得少了点?去年下水道堵了,找人来疏通,收了两百元。⑪师傅见我没吭声,以为要多了。问我:“那你想给多少?”⑫我说:“八十。”⑬这回轮到师傅发愣了,瞪大眼睛反问一句:“多少?八十?”⑭我点点头,掏出一张百元钞票递给他。他疑惑地打量我一眼第79页共79页,,把钱接过去,不声不响又给我找回一张五十元,说:“谢谢你的好意。我只收五十。我是个手艺人,靠手艺吃饭。今天这点活儿就值五十,不能多收你的钱。”临出门时送我一张名片,告诉我他姓周,让我以后有事直接打电话找他,用不着再跑市场。⑮我家楼房住得久了,设施难免老化。没过多久,厨房棚顶粘的树脂板开始一块块掉落。我自己鼓捣半天,修不了,只好打电话找老周。⑯不多时,老周来了,气喘吁吁。进屋水也没喝一口,操起家什就开始干活。我夸他真行,啥活儿都会干。他嘿嘿笑着说:“这都是后来学的一些小手艺。我的老本行是打水桶、炉筒、洗衣盆什么的,那才是我的拿手活儿。退回三四十年,我那手艺很吃香呐!”我笑着答道:“那是真的,当年有你这手艺可不得了,吃香的喝辣的。”他听这话很受用,感叹一句说:“现在老百姓生活好了,没人再用这些老物件,我那手艺用不上喽,淘汰喽。”听他的语气有点感伤,我赶紧说:“你这不挺好嘛,这个年纪身体棒棒的,还能靠劳动、凭手艺赚钱,服务于民,效力社会,多好啊!”⑰忙完手上的,他扭头跟我说:“手艺被淘汰了,那是社会进步的结果;这人要是被淘汰了,那是不求进取的结果。按理说,我自己有社保,够吃够喝,可以享清福了。可我就是闲不住,愿干活儿,看见活儿手就痒痒。所以,这些年我不断学些新手艺,就是不想被这个时代淘汰,我这个人没念几年书,可脑子不笨,手也算巧,修修补补的小活儿,我看两遍就会。”我听得连连点头。⑱他哈哈一笑,摆手说:“不唠了,干活。”操起钉枪,啪啪啪,一阵有节奏的声响,很快活儿干利索了。再看那棚顶,树脂板重新粘过,又添上钢钉加固,结实程度自不必说,就连那细密的钉眼都呈现出好看的图案。到底是手艺人!我心中暗自佩服。⑲活干完后,我又想多给些。他连连摆手“不用。我挣的都是功夫钱,多要心里不踏实。”这时他电话响了,接完电话,冲我一努嘴:“瞧,又来活儿了,我得赶紧走。”说完,拎上工具兜,推开门走人了。⑳我望着他匆匆下楼的身影,蓦然觉得老周这个人生活得很有幸福感……(2021年5月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22.请用简洁的语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分)23品析文章第⑯段中加点的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不多时,老周来了,气喘吁吁。第79页共79页,24.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⑬段画线句子。(2分)这回轮到师傅发愣了,瞪大眼睛反问一句:“多少?八十?”2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蓦然觉得老周这个人生活得很有幸福感”呢?(3分)(四)阅读《一副不同寻常的肩章》,回答22~25题。(共9分)一副不同寻常的肩章①我一直小心地珍藏着一副空军列兵肩章,它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②爸爸在县人武部工作,我和哥哥从小就受了军装的熏陶,也从小就有了当兵的梦想。2001年的冬天,哥哥终于如愿以偿地穿上了军装,实现了他那遥想多年的从军梦。告别了亲人和故乡,又经过近一天一夜的长途奔波,哥哥踏进了南昌市空军某部成为一名空军战士。三个月紧张的摸爬滚打之后,哥哥下到警卫连走上了哨兵的工作岗位。日日夜夜,风风雨雨,哥哥在平凡的三尺哨台上一站就是两年,直至他退伍的前一天。③哥哥当兵我特别羡慕,对军营生活的极度向往使我一次次地拿起笔写信给哥哥,希望能通过他的描述使我进一步了解军营生活,体验一下当兵的感觉。但哥哥向来老实巴交,不善言谈,没能满足我的愿望。后来哥哥想出一个好办法,给我寄来了他的一副空军列兵肩章,这使我兴奋了好些日子。那副肩章我视为珍宝,整天揣在兜里,时不时掏出来仔细端详一阵。有时我还把肩章套在迷彩服上,站在镜子前我左看右看看不够。第79页共79页,从那副天蓝色的肩章上,我仿佛看到了哥哥站岗值勤的情景,看到了那火热的军营生活。那副肩章凝聚着我们兄弟俩的手足情,也是哥哥辛苦一年的见证。④2003年冬,哥哥光荣退伍了,而我也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入伍通知书,在北京某部,成为和哥哥一样的哨兵。在那些站岗值勤的日子里,我常把哥哥的那副肩章佩戴在肩上。是一种回望,更是一种激励。⑤真正成为一名哨兵才真正懂得了哨兵的苦与累哨台是铁打的,不论冬夏,不管雨晴,都必须坚守岗位。冬天有刺骨的寒风、鹅毛的大雪,夏季有炙热的骄阳烦人的蚊子。最重要的还是累,一班岗下来,腰也疼了,腿也麻了。不知不觉中我开始埋怨,后来及产生了调走的念头。哥哥从爸妈那里得知了我的想法,当天就给我写了封信过来,信俚写道:这点苦都吃不了还当什么兵?你丢警卫战士的脸,你不配要我那副肩章!⑥那天夜里我失眠了。我仿佛看到了哥哥顶风冒雨站岗值勤的情景,我感觉哥哥仿佛就站在我面前一声不吭地时着我。我明白了,哥哥费那么大的劲顶住那么大的压力把肩章送给我,其实是想把一种责任传递给我呀!他知道我是早晚都要当兵走的。一时间,我惭愧得无地自容,所有动摇的想法都四散而去。我在心里说:哥哥,我要继续站岗,我要对得起你送我的这副肩章,我要对得超身上的这身军装,我要对得起自己曾经的梦想!⑦第二天,哨台上的我军姿更挺拔了……⑧哥哥得知我的转变后又给我来了一封信,信里写着这样朴实的话:佩戴一天军衔,就当一天兵。当一天兵,就要尽一天责。军衔虽小,任重大……这是一个退伍老兵最真切的心里话,也是对我们现役战士最深情的勉励啊!⑨想一想,这副肩章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经历啊!它曾伴着哥哥沐浴了一年南昌的阳光和风雨,而两年后它又陪着我沐浴了一年北京的阳光和风雨。这副肩章真是幸运了!⑩而今我已是一名上等兵了,也早已服从组织安排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可我仍小心地珍藏着那副肩章。我知道,那副不同寻常的肩章,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情愫和往事。22.文中两次写到“我仿佛看到了哥哥站岗值勤的情景”。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2分)产生联想的时间心情想法第一次刚收到肩章时①向往火热的军营第二次收到哥哥来信的夜里惭愧②23.请从描写角度赏析文章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2分)那副肩章我视为珍宝,整天揣在兜里,时不时掏出来仔细端详一阵。有时我还把肩章套在迷彩服上,站在镜子前我左看右看看不够。第79页共79页,24.请你根据文章,概括出肩章不同寻常的原因。(2分)25.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也有某种物品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或给你以激励和启迪。请你写出来与大家分享。(3分)(五)阅读《院子里的葡萄树》,回答22----25题。(共9分)院子里的葡萄树①老王一直很喜欢自家院子里的葡萄树。②那棵葡萄树是他父亲栽种的。几十年了,长得很茂密,枝条纠缠着,扯满了多半个院子。③他看着它从幼苗长成这样大,它也看着他从一个小男孩长到一个八十岁的老头子。曾经有多少次,还是一个孩子的老王,趴在葡萄树下,眼巴巴地搜寻着每一粒快要成熟变黑的葡萄,摘下来,连洗也不洗,塞进嘴里,一咬,凉甜可口,那种香味,似乎要穿透口腹之中的每一个细胞。④每当这个时候,父亲就会一边含笑看着他,一边吸口旱烟,母亲总会叮嘱一句:洗一洗再吃。⑤后来,老王也含笑着看自己的儿子在葡萄架下四处搜寻的身影,直到儿子长大成人,外出上学,又在外地安了家。儿媳妇第一次领着小孙子回来的时候,小孙子看到这么大的葡萄树,惊讶得眼睛都是圆的。⑥老王就笑了,笑得很开心。他赶紧给孩子摘下来好几串,用清水洗干净了,送到孩子手里:“赶紧吃,可甜呢。”老王坐在那儿一边笑,一边吸旱烟。⑦“爷爷也吃。”孙子给他嘴里塞了一颗,一瞬间老王的心都要融化了。他咧开嘴笑着,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第79页共79页,⑧这葡萄可真甜!⑨接下来的几年里,孙子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回来。回来以后,每天早晨的任务就是,仰着脖子在葡萄架下,一串挨着一串细细查看,哪一串熟了。老王陪在身边像个忠实的老奴,随时准备给孙子摘下他看中的那串葡萄。⑩时间就像流水,不,就像风,总是那样急匆匆吹过,吹旧了屋檐,吹老了枝干,吹白了头发,吹走了那些年所有的欢笑。⑾老王越来越老,越来越老,老得有时候走路都需要拄着拐杖。⑿院子里的葡萄树,奶旧那么茂密,枝叶如盖,果实垂累。小鸟不时往鸣叫,偶尔啄食架下成熟的葡萄粒。老王静静地看着,仿佛看到自己的儿孙在葡萄架穿梭往来寻觅。偶尔他嘴角露出一丝微笑院子里菊萄树的每一个枝叶似都透露着一丝清冷和寂寞。⒀邻居家的小儿子时不时过来,一边笑着,一边喊:“爷爷,我要吃。”⒁“你要吃什么啊?”老王坐在小椅子上,弯着腰问道。⒂“葡萄!”孩子还小,总是把葡萄说成“不到”⒃老王高兴地呵呵笑着⒄他的口袋里偶尔也会装几块糖,掏出来放在手心柔声呼唤着:“宝宝过来,爷爷给你糖。”⒅宝宝快步跑过来,一把抓起糖块,还忘不了在老生的脸上亲上一小口。⒆这是老王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候。⒇葡萄熟了后,老玉总忘不了给左邻右舍送上几串。(21)团邻居们就会喷喷称叹几十年的葡药树了,竟然还长得这样好!你们家的风水就是好!不但葡萄长得好,儿孙们也有出息。(22)葡萄树是好,儿孙们也好,可是想见一面都难。老王有时候也心生疑惑,东头牛婶家的几个孩子都在跟前,最远也就在县城上班。一到星期天,那个小院子里就热闹非常。老王看着只能美慕。西头刘三家的孩子们喜欢吵架,一吵起架来就是疾风暴雨。粗喉咙大嗓门,骂人的脏话整条巷子都听得一清二楚。可是老王有时候竟然也美慕。有时候能吵架也是好的。自己家永远风平浪静,就连吵架都不知道找谁去吵。老王有时候甚至想孩子们学习差点也是一种幸福。(23)第79页共79页,唉!除了一声叹息,还能做什么?孤独就像是二胡的那根弦,一旦拉起就如潮水一样连绵不绝。(24)院子里的葡萄树,枝繁叶茂,枝枝叶叶甚至都爬到了墙外。墙头,不知道什么时候挂了一串紫红的葡萄。22.文章开头说“老王一直很喜欢自家院子里的葡萄树”。试分析老王喜欢葡萄树的原因。(2分)23.如何理解文章第⑧段“这葡萄可真甜!”的含义?(2分)2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3段中的画线句子。(3分)孤独就像是二胡的那根弦,一旦拉起就如潮水一样连绵不绝。25.文章多处描写葡萄树和院子里的场景有什么用意?(2分)(六)阅读《酸橙》,回答22~25题。(共9分)酸橙①金华的亲戚送了我家一麻袋的橙子。橙甜,汁液淌嘴角。吃了橙,手也舍不得马上洗,用舌头舔一遍,把橙汁舔干净。村里没有人种橙。父亲说,这个橙好吃,下次来你带两棵橙苗来。②第二年,我家后院的空地种上了橙苗。③又三年。橙子树高过了瓦屋,开了花。树冠伞形,圆圆的,撑开的伞一样。橙子花白白的,五片花瓣,中间黄色的花蕊。满树的花,绿叶白花披在树上。我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便是去看橙子花。花开时节正是雨季,雨滴滴答答,也不停歇。每下一次暴雨,花落一地,树下白白的一片。雨季结束,花也谢完了。花凋谢了,青色的黄豆大的橙子结了出来。第79页共79页,④橙子的皮还没发黄,青蓝青蓝,但个头已经塞满一只手掌心了。我便跑去摘橙子吃,用刀切开,掰开肉瓤,黄白色汁液饱胀。我塞进嘴巴,又马上吐出来,眯起眼睛,浑身哆嗦。母亲笑了起来:“是不是很酸啊。”我说“牙齿都酸痛了,没见过比它更酸的东西,比醋还酸。”母亲说:“没熟透的果子都酸不溜秋的,等皮黄熟透了、酸就变成甜了。”过了冬至,剥橙子吃还是酸。⑤金华的亲戚又来了,我们这才知道原来是他给错了树苗。我们全家彻底死心了。橙子吊在树上,再也无人问津。⑥过了几年,橙子树蓬蓬勃勃,树冠有一个稻草垛那么大。有一次,我表哥来,他是镇里有名的厨师,看着树上黄澄澄的橙子说:“酸橙?这可是个好东西!烧鱼,用半个橙子,放点盐煮,比什么都鲜,什么佐料也不用放。”我母亲说:“哪有用酸橙子烧菜的?”表哥掌勺,烧了鱼,烧了酸汤。我母亲吃了说,确是好味道,一个酸橙,烧出两个好菜。邻居知道了酸橙可烧鲜鱼,烧酸汤,家里做喜事,提一个篮子来向我母亲要十几个酸。提篮里,还拎十几个鸡蛋来。我母亲怎么也不收,说以前觉得没用,现在可以提鲜,算是没白白种了它。⑦有一年,村里来了一个收木料的人,对我父亲说:“这棵树要不要卖呢?我出好价钱。”父亲说:“收它干啥?”收木料的人说,“酸橙木打木床,比任何木头都好,蚊子不进屋。”我父亲说:“钱再多,也会用完,树却年年开花,是钱换不来的。”(选自《意林》2021年第12期)22.文章以“酸橙”为标题有什么作用?(2分)23.请从描写角度赏析文章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24.品析文章第④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我塞进嘴巴,又马上吐出来,眯起眼睛,浑身哆嗦。25.读罢此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至少写出两点)(2分)(七)阅读《叹气的是软骨头》,回答22~25题。(共9分)叹气的是软骨头第79页共79页,①记得有一年梅雨季节,老家连下了二三十天雨,月底最后几天,家中不仅没粮,没盐,没油,连野菜也没了,甚至连煮饭的柴火也没了,既没有米下锅,也没有柴生火。肚子饿得咕咕直叫,下顿饭又没有着落。陶渊明所感叹的“瓶无储粟”,比起我家当时的惨况只是小儿科。我和弟弟经常向邻居借盐,借油,借米,借火柴,但每次都只借一样,很少出现样样都要借的情况,这次家里真的已经山穷水尽了。②弟弟比我小六七岁,他哪知道家中粒米不剩,只一个劲儿地缠着妈妈要东西吃,爸爸铁青的脸好像凝冻了一样,我瘫坐在凳子上连声叹气。③看到我的样子,妈妈十分严厉地对我说:“叹气的是软骨头!”④她连夜去亲戚家借了点干苕片和盐,向邻居借了一捆柴,叫我去野外挖了些野菜。一连吃了两天苕片煮野菜后,生产队里就发了下月的口粮,天也很“友好”地放晴了。⑤这一经历让我后来朋白,“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要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不仅要有过人的才气,而且要能保证有饭吃,也就是说,肚子里除了有才还得有米。在连绵阴雨中饥肠辘辘,还会觉得“山色空蒙雨亦奇”,那我就真信了你的个邪!太阳一出来我就跑到山上砍柴,谁还能比我更能感受“雨过天晴”的快意?⑥苏轼说“人生识字忧患始”,爸爸书读多了容易多愁善感,遇事反而不像妈妈那样胸有成竹,更不像妈妈那样豁达坚韧。在妈妈眼中“天下无难事”,我还真没有见过妈妈叹气。⑦“叹气的是软骨头”,妈妈骂我的这句话,刻在了我的骨头上,融化在我的血液里。⑧母亲节,弟弟与我在微信上越洋聊天说:“小时候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苦难,是我一生最大的财富;妈妈面对苦难的冷静乐观,更是我一生学习的典范。在美国每次遇到困难,我就想到小时候的饥饿,自然而然就想起了妈妈。”⑨我也是一样,每当心情沮丧的时候,我也会无意识地想起妈妈。在妈妈的字典里,永远都找不到“沮丧”二字。⑩只有人才会把自已逼向绝路,而天从无绝人之路,妈妈用她的一生向我们演绎了这个深刻的道理。任何时候只要你不绝望,那希望就会在前面等着你。(选自《特别关注》2021年第8期,有删改)2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2分)太阳一出来我就跑到山上砍柴,谁还能比我更能感受“雨过天晴”的快意?23.赏析文章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第79页共79页,24.文中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25.文章结尾处写到“只有人才会把自己逼向绝路,而天从无绝人之路”。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八)阅读《一棵西红柿》,回答22~25题。(共9分)一棵西红柿①现在我种花,不施肥,不松土,不捉虫,愿者开花。没想到,五角星花开得那么灿烂,爬满了阳台。没想到,向日葵开得那么热烈,点燃了阳台。更没想到,几棵娇嫩的格桑花也在风中轻轻摇曳,顾盼生姿,柔情似水。②正当别的花开得明媚欢快时,一直占据C位的西红柿只幸存一棵。两个多月过去了,仍是灰毛毛的叶子。从它发芽那天起,我觉得它就是一株生病的秧苗。叶子总是向下垂,不够绿的叶子上长满了小灰毛,就像没睡好觉的孩子耷拉着脑袋。虽然向日葵的叶子也长满小灰毛,可是人家叶子长得大气,连刺都是硬的,浑身积聚着积极向上的劲儿。可是在西红柿身上,我没看到植物应该有的样子。或许它天生就这样吧。③我只好把这棵西红移到了角落。浇水时,我偶尔会怜爱地看它一眼,可更多的是直接忽略。没想到,这棵西红柿也开了花,嫩黄嫩黄的,和叶子一样向下垂,还是病妖恹的。和它同一时期种下的种子早已繁华落尽,它才慢悠悠地开花。有一次,好几天没给它浇水,叶子都皱成了苦瓜皮。“它会死掉的。”我漠不关心地说。孩子把它裸露在外的根部用泥土盖好,又给它浇了水,坚定地对我说:“它不会死的。”小孩子,对一切总抱着美好希望。④有一天,孩子在阳台惊呼:“妈妈,妈妈!”我还以为发生什么天大的事情,赶紧跑出去。孩子捧着那盆我不屑一顾的西红柿,笑着向我走来。“妈妈,你看,你看!”顺着胖乎乎小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它竟然结出了两个嫩绿嫩绿的小果。呵,原来它在默默生长!第79页共79页,⑤这棵西红柿树一共就结了两个果子。虽然后来也陆续开了一些小花,但都没有结成果。果宝宝绿中发白,圆润润的笑脸在那些灰灰的叶子中显得特别可爱。孩子天天守着那棵西红柿,由青变黄再到红,发现能成果的只有那么两个。小家伙有点失望。在他的想象中,既然开出了那么多花,就会有不少果实。小家伙失望地说:唉,怎么只有两个呢?”“已经很多了。它能活下来就很不错了,居然还能开花结果。”⑥是的,这棵西红柿经拼尽全力了。其实,人也一样。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尽力就好。“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有的成长过程很漫长,我们需要耐心等待。即使不会长成参天大树,即使不会花儿朵朵,即使不会果实累累,也会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也会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存在。这是一棵默默无闻的西红柿,是一棵有理想的西红柿,一棵沉默不语却努力生长的西红柿。“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即使生活环境再差,旁人再冷眼轻视,也改变不了一颗上进的心。无论出身多么卑微,成长过程多么平淡,生于平凡却不甘平凡,努力而又坚持不懈,终会收获属于自己的硕果!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筚路蓝缕、自强不息,有多少人沐雨栉风、勇往直前,有多少人卧薪尝胆、苦尽甘来……⑦“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很多年前,伟人这句话语就给了我们最好的提醒和鼓励!22.赏析文章第④段中加点词语“竟然”的表达效果。(2分)2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⑤段中的画线句。(2分)果宝宝绿中发白,圆润润的笑脸在那些灰灰的叶子中显得特别可爱。2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一说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2分)25.文章第⑥段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请任选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联系实际简要阐述理由。(3分)(九)阅读《你的笑,一直在柳枝上摇曳》,回答22~25题。(共9分)你的笑,一直在柳枝上摇曳第79页共79页,①曾经无数次想过母亲苍老时会是什么样子,也曾在擦肩而过的老人中,复制、粘贴记忆影像,寻找或者可以属于母亲的那一份姿态。可是,内心深处终是好叹,母亲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太年轻,她穿着绣花衬衫,笑容灿烂盛开的样子,无法覆盖。②静静思考的时光,习惯隐藏的东西似乎也汩汩涌来。女儿站在旁边,我顺手把正在切的水果夹一块塞到她嘴里,看着她被宠溺的笑脸,我柔软的笑容下,凉沁的河沙在心里铺陈,关于母亲的记忆缓缓流过。③母亲曾经带着五个年幼的孩子和家私细软,骑着骆驼,从冀中平原一路走到关外辽西的小山村。回忆里,父亲和母亲曾经谈到那次旅行,母亲坐在炕沿上,正午的阳光照着她瘦软瘠弱而青白的脖颈,一缕灰白的卷发卷在耳后。父亲拍着她的肩,对我的哥哥姐姐们说,你妈妈那时身子骨壮着呢。母亲只是垂着头微微地笑了。那一刻,我心中有数不清的感动,情节至今历历在目。自从我有记忆起,母亲便是瘦弱的,我从未见过她“壮实”的样子。母亲一直是垂着头忙碌,不是在做家务,就是盘腿坐在炕上读书,一本又一本,安静如周遭的空气。所有的不容易,似乎都融于那浅浅的、若无其事的淡然微笑里。母亲让我想起那句话:好女人就是一部经典巨著。④母亲留给我们的东西不多,一些书,包括一本只读了一百多页的《隋唐演义》,那清晰的折痕明确了她在这本书里的足过;一沓未做完的剪纸,小剪子,一些粗糙、细碎的彩纸;一方她一直带在身边的砚台,很重的方砚,岁月已磨去了砚台上的刻字,红皮的、变形的、水迹斑斑的日记本,以及少量衣物和一双毡嘎达鞋。我看见这双鞋眼泪就要流下来。因为母亲从前是穿皮鞋的,她本该穿着白格子衬衫,站在三尺讲台上循循善诱。⑤我总想,母亲趿拉着坚硬笨重的毡嘎达鞋走在凸凹不平的土屋地时,她到底要用多大的意志力,才能用微笑来面对那些琐碎、困苦的日常?母亲会想起曾经宽敞明亮的教室、皮鞋踏在平滑水泥地面咔咔的回响声吗?母亲一定想过,那些回想也一定忧伤她的晨昏,侵蚀她的睡眠。可母亲仍然温暖,坚持读书,家里的读完了,便拜托父亲到同事家里、城里的图书馆去借。我想,母亲一定在书里找到了自己和曾经的繁华岁月。⑥母亲有一个小小的药杆,木制的冲筒,里面有隐隐的草木香,泛黄的木底是一种无声的诉说。母第79页共79页,亲粗略学了点中医,懂些药草,自己或家人有些小病小痛,她就去采些草药,也为乡邻制些方子。食不果腹的母亲带我去采野菜,我们总走背静的地方,她不愿意看见人家怜悯的目光,更不愿意接受人家的施舍。我幼时便朦胧地觉得母亲不会永远属于这个小山村,可是没想到她会以这种方式离开,四十多岁返回她魂牵梦绕的故乡医病,从此永诀。⑦乡人惋惜母亲没福,因为那时我家的生活正开始好转。可我想起史铁生的一句话:“上帝怜悯于她在人间所受的苦难,所以召她回去了。”母亲的离去,不仅是我们家的巨大损失,还是那个小村庄的损失,许多年之后,她还被人不断地说起。⑧母亲永远不会消失吧!因为在我和乡人的记忆里,她年轻的微笑一直在清明的柳枝上摇曳。(选自《知识窗》2020年11月30日)22、文章以“你的笑,一直在柳枝上摇曳”为题,有什么妙处?(3分)23请从描写角度赏析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2分)24文章第③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2分)25文章引用了史铁生的话:“上帝怜悯于她在人间所受的苦难,所以召她回去了。”那么“妈妈”一生经历了哪些苦难?(2分)第79页共79页,(十)阅读《难忘生命救援的那些瞬间》,回答22~25题。(共9分)难忘生命救援的那些瞬间洪水肆虐中,一位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不惧危险伸出援手,挽救生命于危难。凡人善举,人间大爱。地铁急救20日下午6时,郑州地铁5号线,原本正常行驶的列车突然停下,灯光熄灭。“进水了!”感到脚下有水的乘客尖叫起来。雨水灌入地铁,车厢内水位迅速上涨。地铁工作人员打开于逸飞所在的第一节车厢的门,位置靠前的他半跑半游,爬上站台,“暂时安全了”。这时,地铁通道传来一阵阵呼救声——“有医生吗?这里需要医生!”于逸飞来不及思索,跑到地下二层。有人因为溺水、失温而休克。地铁工作人员拿来急救箱,可需要急救的人多,懂急救的人风太少。于逸飞掏出背包里的白大,披在身上。这是他的第一件白大褂。这天他去郑州人民医院报到,刚刚进入试用期。“医生来了!”站台上的乘客激动地大喊。水势越来越大。于逸飞跪在地上,为伤者做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他一边救治,一边告诉旁边的年轻人动作要领,地更多人参与救人。急救人员到边现场时,于逸飞已经救助了十几个人。下午6时到晚上12时、于逸飞儿乎一直跳在冰冷的地面上救助伤者。膝盖跪肿了、破了,鞋也找不到了。他的手机被池,包被泡,脚被玻璃划伤。凌晨,地铁里的人员已经逐步疏散。于逸飞这才蹬着水离开。他发了一条朋友圈:“包里有今天医院新发的白大褂,披上,逆行。心肺复苏耗尽了所有体力,瘫坐在地上无法站起。”现在,于逸飞已被郑州人民医院免去试用期直接录用。接力转移22日,郑州东郊,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已是一片汪洋。第79页共79页,断水、断电、断网,一层、负一层、负二层全部被淹,1000多名病人、4000多名家属和医护人员被困,食品告急、药品告急。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接力救援,正在上演。救护车冒雨驶向医院。“上车前,一定要再核对下孩子信息,每个孩子由一名家长陪护……”汽车的马达声、人们的呼喊声,让医院冠心病一病区护士长阙静不得不大声呼喊。“5名婴儿,5名陪护,核对无误,可以上车。”清点了两遍人数,护士李莹莹高声回应。车上的儿童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大的两三岁,最小的才出生几天。还有一个孩子,刚做完手术,如果不能尽快转运,后果不堪设想。周学凯,是商丘工学院的大三学生、退役军人。他联系微信群里的20多名退役军人,第一时间赶来。从早上到傍晚,从医院到高速路口,他和战友们随车运送物资、转运病人,只吃了一顿饭。“这是我退役后第一次参加救援,以后有危险我还要上。”上了转运车,周学凯再也支撑不住,把头埋到救生衣里,沉沉睡去。当晚8时,最后一批病人及家属登上大巴车。“获救了,转出来了,真好!”车上,一位来自民权县的病患家属通过视频和家人报平安,泪流满面。与山洪赛跑20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师乘大巴经310国道,自巩义市竹林镇返回郑州。途中,雨越下越大,中午时分,车辆驶至米河镇高庙村突遇山洪。“车上有40多人,”亲历者芮永要回忆、山洪夹着碎石打破了岸窗,前面的4辆车全被冲走了。”河上的桥被冲塌,堤岸被洪水冲破了好几道口子大巴车的一只轮子被卡在路边下水道内无法动弹。眼看着洪水越来越大,乘客们开始砸碎车窗玻璃,随时准备跳车,但车下水流湍急,水势上涨急速,十分危急。关键时刻,一名男子开着铲车赶来救援。先救婴幼儿上铲车,然后女老师,最后男老师,每次10余人。连续两个多小时,铲车司机救出两辆大巴车上近70名被困人员。救完人,铲车司机就走了。有人把救援照片发到网上,网友们都说:“铲车师傅好样的,一定要找到他。”第79页共79页,众里寻他千百度,终于,英雄找到了。他叫刘松峰,是米南村村民,从事工程机械维修。“后怕吗?要是再遇到类似的事儿,还救不?”有人问刘松峰。“救啊!必须得救,那可是咱眼前的人命,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没了!”(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7月26日)22.文章写了哪些生命救援的难忘瞬间?请概括具体内容。(3分)23.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1)于逸飞来不及思索,跑到地下二层。(2)上了转运车,周学凯再也支撑不住,把头埋到救生衣里,沉沉睡去。24.这些救援人员是一群怎样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25.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给你感动,总会有一些事给你温暖、让你感动。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件事写下来,分享给大家。(2分)(十一)阅读《被母亲逼着搬出去住的那些天》,回答22~25题。(共9分)被母亲逼着搬出去住的那些天①生日那天,母亲招待他吃了一顿大餐,跟他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勒令他搬出去住。第79页共79页,②他的脑门上仿佛响了一道焦雷。彼时,他已经在本市读了四年大学和三年研究生,并就地找了一份工作。父母把房子买在江北的滨江公窝,可以目睹下游的长江滚滚而过,天气晴朗时还可以看到江豚的脊背在水面上翻滚。当母亲严肃地说“我不能再伺候一个好像永远长不大的高中生”后,他感到自尊心受到了深深的冒犯。③他赌气立刻联系中介小哥看房子,拿出他所有的压岁钱,支付了三个月的房租和保证金,搬了出去。他记得搬家那天,母亲正好在外地出差,父亲去了医院陪护外公,他连一个可以示威的对象都没有。④他在单位附近租了一套年纪比他还大的房子,每个月的租金3500元。搬完家,将所有的日用品和衣物归位,他只倒在床垫上叹了十分钟的气,就立马出门了。他必须立刻去家具大卖场买转椅,买晾衣架,买鞋柜,否则他只能坐在房东留下的塑料凳上坚持工作,脱下的外套只能放在床垫上。⑤他生平第一次搞清楚洗衣液与柔顺剂的区别,搞清楚滚筒洗衣机上面十几个按钮的不同含义。如今,离开了母亲的呵护,他不得不亲自打扫卫生,亲自洗碗、擦拭灶台和油烟机表面,把地拖干净,徒手把浴室下水道中积攒的落发掏出来。他学会了熨烫衬衣,擦皮鞋,拆洗窗帘。当发现所有的纱窗都是可以卸下来用浴室花冲刷时他惊讶极了。⑥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他被母亲赶出来满两年了。他意识到自己对时间与金钱的认知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之前,母亲揽下了所有的家务,他双休日能赖床到下午2点,而今,即使在周末,每天7点半,他身体里的闹铃就响了。他知道早市的蔬菜水果最新鲜,而厨余垃圾的回收时间上午最晚是⑨点,最好赶在那之前将垃圾送到回收点,否则家里容易滋生蟑娜。他的作息正常了,早睡早起,居然一年可以读二十多本书,还把注册会计师证考了下来。⑦他偶尔还回父母家去,但是那股微妙的尴尬似乎尚未完全消失。母亲一如既往地招待他,知道他新交了女朋友,听他讲述工作和感情生活的进展,但从不过问他的生活细节。他一直想对母亲之前25年的照料表示感谢,但他一直拖延着,迈不出对自家人说体己话这一步⑧直到有一天,他在厨房吊柜里发现了母亲的日记。鬼使神差地,他翻到了两年前,母亲逼自己搬出去住的那些天,母亲写道,自己争取了出差任务,躲了出去,是生怕目睹独生子搬家的场景会掉眼泪。她怕自己是一只溺爱孩子的老鹰,舍不得做出将儿子啄离的决断,把儿子这只本可展翅翻翔的小鹰,圈养成了不舍离巢的肥胖家禽。⑨他吃了一惊,急速地往后翻,终于发现一桩母亲没有告诉他的事实:习惯他搬出去住的这种变化,她吃了整整三个月的安眠药。而她在儿子面前表现出的,却是一副如释重负的轻快感。⑩深谋远虑的中国父母,从来都控制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坐等孩子去发现与感悟。(选自《意林》2021年第22期,有改动)第79页共79页,22.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写的事件,并归纳出本文的中心。(2分)23.文章第⑦段中加点的“微妙的尴尬”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24.请从文中找出与第③段中的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2分)25.读了本文之后,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3分)(十二)阅读《8848.86米的征途》,回答22~25题。(共9分)8848.86米的征途①那是一双遇难者的眼睛,半眯着,露着一道缝。52岁的陈是距离他只有20厘米,瞬间感觉“将被拉入死亡的境地”。那是陈是在长达45天的珠峰之旅中,距离死神最近的一次。②2021年4月14日,陈抵达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4月16日,一架载有12人的小飞机将他们送往海拔2845米的小村卢卡拉,接下来的12天,他们将徒步攀登至海拔6119米的罗布切峰,再步行至海拔5400米的珠峰大本营。③5月1日,队员们用5天时间,从大本营攀升至海拔7100米的C3营地。中途,他们途经昆布冰川,到达海拔6100米的C1营地。登山者们需要跨越14条几百米深的冰裂缝,每踩一步铝梯,就能听到“咯吱咯吱”的声音。陈旻专注地看着脚下,顾不上高原反应,等到海拔6800米时,脸肿得大了一倍,眼睛眯成一条缝,浑身没劲儿,双脚像被铁链子捆住了。第79页共79页,④5月15日,在大本营吃完饺子,他们准备冲顶。再次跨越昆布冰川很顺利。但他们走到2营地后,山顶开始出现乌云。这意味着,再往上攀升将面临未知的风险。大家决定等等看。⑤等到第四天,焦虑的情绪开始蔓延。陈是注意到,有人给向导交代后事。陈曼忍不住想,万一死在山上怎么办?她一层层检查衣服,看看有没有泥巴点或者破洞,想着即使死,也要给大自然呈现一个体面的自己。⑥他们最终决定登顶,那天天灰蒙蒙的,气温低至零下十几摄氏度。陈是不觉得冷,吸氧后,高原反应渐渐消失,她的状态越来越好。五六个小时后,队伍途经长达1200米的洛子壁,这里到处是陡峭的冰层。其中,最危险的一段路程是长30米左右的横切路段,只能容下一只高山靴。陈灵左手抓着绳子,右手边就是悬崖。越往后走风越大,走到海拔7800米时,风速达到每小时20千米,陈是被吹得东倒西至。到了℃4营地,风速已经升至每小时40千米。陈旻在帐篷里听到外面风雪呼啸,感觉帐篷要被掀翻。⑦休息了10多个小时后,陈曼开始冲顶。每是几步,就需要跺几下脚,防止脚麻。不知道走了多久,陈是感到有些疲惫,就停了下来。前方几米处的白玛拉了下绳子,示意她继续往前,陈是想迈脚,却感觉“被一座大山压着”。白玛发现情况不对,立即跑过来,在氧气面罩的吸气孔上使劲敲,随后一股凉气袭来,陈是贪婪地吸了几口,一下子活了过来。⑧5月23日早上6点,天空渐渐泛起亮光,先是浅白,然后是淡黄,紧接着是粉红。陈灵看到不远处的峰顶耸立在半空中,看上去那么冷峻、庄严。她平静地向峰顶走去,攀过岩石密布的希拉里台阶,在上午11点05分,来到海拔8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峰顶。“你今天成了。”陈是在心里对自己说。她刷新了纪录,成为中国登顶珠峰最年长的女性。在山顶待了2多分钟,陈是开始下撤,比队友快了一个半小时。⑨很快,她又来到了希拉里台阶,就是在这里,她突然看到了遇难者那双半眯着的眼睛。⑩这次珠峰之行教给她的最重要的一课:“生命无常,你怎么好好过这一生?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定要热烈。”陈旻觉得,登山就是她“生命最热烈的表达方式”。她领悟到:“真正的探险不是冒险,而是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认识自己,形成对人和事的独立思考。”(选自《中国青年报》2022年1月5日,有删改)2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第79页共79页,23.赏析文章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陈是贪婪地吸了几口,一下子活了过来。24.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何作用?(2分)25.陈旻攀登珠峰的经历,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3分)(十三)阅读《捡破烂儿的先生》,回答22~25题。(共9分)捡破烂儿的先生①我叫他先生,虽然他只是一个捡破烂儿的,②那一年,繁华的重庆路又大兴土木,这里将盖起一座、两座、三座,甚至四座非常豪华的商场,据说所卖物品皆为名牌,价格贵得惊人。是啊,这座城市有钱的人越来越多,有几座这样的商场也在情理之中。③我骑着自行车,从灰尘飞扬的工地穿过,准备去一家出版社送自己新写的文章第79页共79页,④在重庆路与一条小街的交叉路口,一处深深的门洞下,一道奇异的风景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一个两鬓斑白的老人,年纪在七十岁左右,靠在一辆架子车前,于一片喧嚣之中,静静地吃饭。他的饭很简单:地上一个罐头瓶子,里边是辣椒酱;罐头瓶子旁边是一个玻璃杯,杯中斟满白酒;左手一根葱,右手一个雪白的大馒头。⑤我不禁停下脚步。⑥老人吃饭不急不躁,喝一口白酒,吃一口大葱蘸酱,然后再咬一口馒头。⑦见我站的时间长,老人冲我招招手,又指指地上的东西,意思是让我过去一起喝点儿。我摸摸口袋,里边还有点儿钱,就一头扎进旁边的副食店,买了一斤猪头肉。⑧就这样,我和老人认识了。老人姓张,是电机厂的退休工人,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那年他71岁,退休整整八个年头了。他的儿子和女儿都有不错的工作和家庭,也很孝顺,可他谁家也不去,就一个人过。他退休之前,老伴就去世了。他把宽敞的房子让给儿女住,自己住一居室的小屋,过着清静的日子。⑨每天,他早早地出门,拉着架子车,报纸、书本、易拉罐、酒瓶子,只要能换钱的东西,他都捡都收。废品收购站下班之前他把捡到的、收到的东西卖掉,然后拉着空车回家。这是他的生活,很有规律。⑩老人酒量很好,口才一般·面色红润,身体健朗。⑾我们正喝酒,来了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家庭妇女,她拉着拖鞋,手里拎着两个空瓶子。⑿女人问:“茅台酒瓶子咋收?⒀“三十元。”老人回答。⒁女人把瓶子举到老人面前,絮絮叨叨地说:“这个瓶子的商标和瓶盖完好无损,应该多给点儿。”说完,还做出一副转身欲走的姿态。⒂“三十五元。”老人重新给了价。⒃女人悻悻地交出瓶子,数好钱,走了。第79页共79页,⒄不待女人走远,老人突然从身旁摸起一块石头,猛地向瓶子砸去。只听“砰”的一声,转瞬之间,两个完好的瓶子被砸碎了。⒅女人惊愕地停下脚步,我也瞪大了眼睛。⒆“您,怎么砸啦?”我问。⒇“砸了,他们就造不了假酒了。”老人淡淡地回答。(21)我还想说些什么。老人却笑了,端起酒杯,爽朗地冲我说:“来,干!”(选自《读者》2021年第23期)22.“我”为什么要称这位捡破烂儿的老人为“先生”?(2分)23.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不待女人走远,老人突然从身旁摸起一块石头,猛地向瓶子砸去。24.文章⑧⑨两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3分)25.文中捡破烂儿的老人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十四)阅读《一碗牛肉面》,回答22~25题。(共9分)一碗牛肉面①我刚上初中的时候,正值叛逆期自暴自弃,成绩一落千。基本已经无缘高中。第79页共79页,②老范是我初三的班主任兼物理老师整个人看起来悠态可掬,在学生面前也不端架子,大家都叫他老范。③十几岁的少年正是矫情的时候,我那时候笃定自己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脑子里总盘旋着一个问题:如果世界上什么都没有我是说,连时间和空间也没有,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想象不到,并为此苦恼。④一次上课,老范居然提到了这个问题,我大为震惊,破天荒地找老师请教。他说自己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但告诉我只要好好学习,总有一天会有答案,我深信不疑,并从此奉他为知己。⑤那天我回到家,家中又在发生无尽的争吵,陷入愤怒当中的两个人像野兽一样撕扯。我突然觉得疲倦,不知道回家的意义是什么,我心灰意冷地走了出去。我边走边掉眼泪,此时离完美演绎电影里的悲情主角只差一场恰到好处的雨。⑥雨没有下,但老范来了他骑车拦在我面前,大手一挥抹掉头上的细汗:“吃饭没有?”我哽咽着别过脸。⑦老范叹了口气,带我走进街边的店里,给我点了碗很奢侈的牛肉面。汤底醇厚,面条筋道,红油上漂着绿葱花,牛一片片地叠起来,甚为可口。我一时之间把所有烦恼都抛到了脑后,大快朵颐。⑧老范看我喝完最后一口汤拍拍我的肩语重心长地说:“好好学习,走出去。当你看到更大的世界,就不会因为眼前的苟且而过多伤心了。”老范说得真诚,我听着,狠狠地点了点头。⑨我从此抓紧一切时间死命学习。后来顺利地上高中,读大学,远离了那一地鸡毛。再回乡中探望老范时,他已经头发花白。⑩“其实那个问题,我是不经意间在你物理书上看到的。”我上课不爱听讲,总爱在书上写写画画。“你那时候,像颗蚌一样封闭自己。我一直在想,用什么方式才能把你‘撬开’。”⑾我好半天才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一时间五味杂陈。我失去了一个“知己”,但学生们多了一个愿意用心了解他们的好老师。⑿后来,我吃过很多碗牛肉面,但都再没有那天的味道。那碗牛肉面,那层鲜艳的红油和小葱花,我永远也不会忘记。22.请补写出相关的情节。(2分)第79页共79页,“我”在叛逆期,很苦恼→①→请吃牛肉面,受鼓励→②→铭记牛肉面,感师恩23.文章第⑥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24.请品析第⑩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你那时候,像颗蚌一样封闭自己。我一直在想,用什么方式才能把你‘撬开’。”25.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2分)(十五)阅读《拉大锯》,回答22~25题。(共9分)拉大锯⑴我第一次拉大锯是在12岁时,爹说他比我还早一年。⑵那是一个假期的早晨,爹将一段最好锯的梧桐木放上墨线,让我跟他一起锯。我从小见别人锯得轻轻松松、欢欢快快,但我第一次把大锯端在手中,却不知怎么拉下第一锯。爹在大锯另一头告诉我,两肩放平,两手端平锯梁,往怀中平拉就是。锯是带齿的,只要移动,自然就越拉越深。爹轻松地拉过去,轮到我拉过来时,不是锯条弹起来落不到墨线上,就是锯齿被卡住拉不动。⑶爹说:“锯条弹起来,是用力小了;锯齿卡住拉不动,是用力大了。应该两手放松,不要死死攥住锯把,这样,心也会放松,锯条才能轻松地拉过来,送过去。”⑷我照着他的说法试了几下,还行,锯条开始进入木头了。梧桐木木质软,好拉,但锯条也容易走墨。锯条偏右了,我就狠狠抬左臂,右臂使劲往下压,想把锯条折回来走正墨,但越用劲,越不行,锯条离墨越远。爹在另一头知道我拉走墨了,就跟我换过位置来,告诉我不要心急,不要用力太大,要把锯抬起,轻飘飘地往正墨上靠,这样锯条便走正道了。另外,初拉大锯,要目不斜视,才看得准,拉得准。我按爹说的话去做,虽说拉得好了一些,但还是“飞龙走蛇”,锯条弯来弯去。这一天,把两厘米厚的板子,拉得厚薄不平。第79页共79页,⑤第二天再拉,我不紧张了锯也拉好了。那时我个子矮,大人站在地上,我得站在矮凳上。到了十六七岁,我才能和爹站着平拉。但遇到长本头,两个人都须站到长凳上。我喜欢拉更长的木头,如果在两米以上,凳子就要搭得很高,站在上边,虽晃晃悠悠有些不稳,但居高临下看四周,很神气。后来,我不但学会了拉一抽锯,还学会了拉三抽锯。三抽锯就是拉过一段长的,再带两段小的,锯条的声响便由一抽锯的“嚓、嚓”变为“察、嚓嚓”,十分欢快。爹给拉三抽锯起了装个挺有诗意的名字,叫“凤凰三点头”。爹说:“名字虽好听,拉起来也欢快,出活却少,不如一抽锯,一下是一下,送拉的锯条长,出活多。”⑥拉大锯,拉个一天半天还耐得住劲,若拉时间长了,就觉得音调乏味了。记得上初中时有一个暑假,我拉了20天大锯,便想打退堂鼓。⑦爹看我不高兴,就对我说:“学木匠要先拉3年大锯,你知道为啥?不是说拉3年才能学会,是3年中让你悟两个理:一是懂得两个人配合才能完成一件事,不论干啥事,都要讲合作;二是磨磨性子,干事不图虚,要脚踏实地、一心一意。这两个理悟通了,即使这辈子不干木匠,你干啥都能干好。”⑧真没想到,在平平常常的拉大锯上,爹还讲出了这么多的道理。⑨当然,那时我还不完全懂。等我走上社会,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坎坷以后,回过头再回味一下爹的话,才理解了其中的含义。⑩干事业,还有做人,我何尝不是像拉大锯那样,目不斜视,照着墨线,一锯一锯地“拉”呢。(选自《读者》2021年第24期)22.文章用“拉大锯”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2分)23.赏析文章第④段中加点字“抬”“压”的表达效果。(3分)24.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25.父亲从拉大锯中悟出了深刻的道理。请你也写出下面这则小故事所蕴含的道理。(2分)猫头鹰碰见了斑鸠。斑鸠问:“你到哪里去啊?”猫头鹰说:“我打算搬到东边去住。”斑鸠又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西边的人们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想搬走。”斑鸠说:“如果你能改变自己的叫声,搬走是可以的。不然的话,迁到东边,那里的人一样会不喜欢你的叫声啊。”(刘向《猫头鹰搬家》)第79页共79页,(十六)阅读《方舱医院的伢们王》,回答22~25题。(共9分)方舱医院的伢们王①董江城在方舱医院住了半个多月后已痊愈,明天终于可以出舱了!与病友朝夕相处下来,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还真有点儿不舍,尤其是小刚、阿峰、小宝几个高中生,早已把他当成了“伢们王”(孩子王之意)②他天生一副娃娃脸,常带三分笑,看上去就像刚毕业的大学生。其实,他已接近而立之年,在师大毕业后去加拿大深造,获得硕士学位,又拿到教师证书,在多伦多已当了5年高中数学老师,深受学生喜爱。③刚踏进新一年的第一天,董江城的父亲在爬楼梯时不慎摔倒,断了几根肋骨。作为独子,他火速飞回家,悉心照料父亲。一周之后,老董伤势略有好转,但突然又发起了高烧,咳嗽不止,经过CT、核酸检测,确诊为新冠肺炎,马上住院治疗。3天后,江城的母亲也“中招”,住进同一家医院。江城每天去探望双亲,希望他们早日渡过难关。没想到,年过六旬的老两口都没能熬过春节,前后相差一天撒手人寰。江城悲伤得几乎崩溃,每天捧着双亲的遗像度日。④此时,董江城只能在家隔离、等待。远在多伦多的女友每天在视频中给他鼓励,成了他最大的安慰。到了2月初,他开始咳嗽、发烧,到医院检查,也未能幸免,火速住进了方舱医院。由于他属于轻症,每天服用中药汤剂、抗病毒药物,医护人员每天观察他的体温等生命体征。⑤入院后,他得知数个病友的家庭均遭受了灾难。他决定再也不能消沉下去,必须面对现实,强逼自己忙碌起来,也想借机让自己从双亲去世的痛苦中走出来。他做起了医院志愿者,每天帮助护士分发食物,照顾患者生活起居,将患者的心声转达给院方。几个高中生患者得知他是加拿大的老师,便请教他数学、英文问题,他总是有问必答,耐心辅导。更出奇的是,他还是一个电玩高手,每天都会与孩子们在手机上玩游戏,迅速与他们打成一片,给生活带来了光亮和笑声。⑥入住十多天后,江城经过两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血常规、T检查也属正常。结合临床诊断,专家组会诊认为他已达到出舱标准。今天院方正式通知他,明天将由社区对接安排到隔离点,继续观察两周。⑦江城正在收拾行李,小刚的妈妈走过来。见她欲言又止的样子,江城问:“小刚妈,有什么事需要帮忙吗?”“小刚后天也可以出舱了,我暂时还出不了院,他爸在北京工作,回不了家,家里第79页共79页,又没人照顾他……”⑧江城打断她的话:“我可以照顾小刚啊!过了两周观察期就住我家,一直到你出院。”“我可以付你钱。”江城有点儿生气:“大姐,讲钱我就不干了。”“那太感谢你了!”⑨“放心!我每天会督促小刚做功课,还会辅导他,也会控制他玩手机的时间。”⑩小刚的母亲走后,江城征得院方同意,召集病区的几十号大人碰头。江城说:“大家都知道,我明天出舱了,你们也快了。我刚才答应小刚的妈妈,在她没出院前照料小刚。”小刚的母亲说:“董老师真好!”江城说:“我们的命都是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救的,我只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⑾众人竖起大拇指。江城继续说:“不知其他人是否也有这个需要,我同样愿意效劳,完全免费。”⑿阿峰的父亲说:“我们家也碰到这个问题,就是不好意思向你开口。”⒀小宝的母亲说:“咱们家正在想法子,可能也要麻烦董老师。”⒁江城说:“那统统由我来照顾,反正暂时也回不了加拿大。”⒂阿峰的父亲说:“你不是真成‘伢们王’了吗?”江城说:“我本来就是啊!我喜欢与小伢在一起。”⒃雷鸣般的掌声萦绕在屋顶上,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2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23.文章以“方舱医院的伢们王”为题目,有什么妙处?(2分)24.文章第③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3分)25.联系上下文,说说董江城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十七)阅读《风雪夜归人》,回答22~25题。(共9分)第79页共79页,风雪夜归人①三十多年前,父亲在离家十里路的地方上班,他每天骑自行车往返②冬日的天,像个面无表情的冷面人。寒气阵阵,天空透着捉摸不透的意味。父亲抬头望了几次天,说:“这天阴了好几天了,雪也没下,我还是去吧,厂里一大堆事,耽搁不得。”母亲说:“下雪了咋办,还是别去了。”父亲犹豫了一下,推起车子出了家门。③过了一会儿,天阴得更沉了。没多久,雪纷纷扬扬不了起来。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片简直像羽毛一样,在风中乱舞。母亲叹口气说:“让你爸别去上班了,他偏不听,下雪了还咋回家!”父亲轻易不会歇班,他挣的钱要供我们一家开支呢。④到了下午,雪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母亲在屋里屋外团团转,雪地上留下她杂乱的脚印。“雪越下越大了,你爸可咋回来呀!”母亲语气里有明显的担忧和焦虑。“我爸今天也许不回来了呢,听他说那里有住的地方。”我安慰母亲。⑤黄昏时分,雪渐渐小了,但地上的雪更厚了,脚踩上去立即陷出深深的窝,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我问母亲:“我爸今天不回来了吧?”母亲无比笃定地说:“回来!他肯定回来!”夜色笼了过来,母亲站在门口翘首遥望,可路上连个人影也看不到。冰天雪地,我在呼啸的风中瑟缩着,感觉要被冻成一根冰棍。“妈,回家等吧!”我开口说话时,牙齿都要打战。母亲却目光专注地遥望着村口,一声不吭。她在飞扬的雪花中保持着一成不变的姿势和表情,那姿势和表情像雕像般肃穆。忽然,母亲说:“走!回家做饭,你爸回来得吃上热乎饭!”⑥母亲认定,父亲一定会回来。我跟着母亲在屋子里忙碌起来。小小的屋子里,炉火烧得正旺,温暖弥漫着,与屋外的世界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样的时候,分外觉得“家”这个字眼是那么可亲。母亲烧起灶火,忙着熬红薯粥。她嘱咐我在炉火上烧开水:“多烧点开水,你爸回家得赶紧让他用热水洗洗,暖和暖和。”灶火上熬着红薯粥,母亲开始切白菜,切豆腐,洗粉条,她要做父亲最爱吃的大炖菜。⑦屋子里,饭菜香味弥漫着,妹妹饿得叫起来:“妈,我要吃饭,爸爸今天肯定不回来了。”夜色漆黑,别人家已经过了晚饭时间,可父亲还没有回来。母亲的态度依旧坚定:“你爸一定会回来的,再等会儿!”我和妹妹围着炉火,静静等待。母亲则一趟趟往外面跑,脸上的表情越来越焦虑。第79页共79页,⑧后来母亲不再出门去,但她的焦虑在升级,眉头紧锁着。就在我们都等得心烦意乱的时候,屋门“吱呀”一声开了。“爸爸回来啦!”妹妹喊起来,我和母亲也一跃而起。我们面前的父亲,简直成了雪人!他衣服上都是雪,眉毛、胡须上也都是雪,整个人都是白的。“赶着做事回来晚了。”父亲开口说话,“三十里地,我一步步走回来的!”父亲的嘴巴像被冻僵了一般。母亲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使劲吸吸鼻子,为父亲拍打满身的雪。我赶紧把门关紧,让屋里的温暖一点点融化父亲的寒冷。这个世界有冰有霜,但幸好还有家;这个世界有风有雪,但幸好还有爱。夜归人,只要有人在风雪中为他守候,他就一定会回家。⑨父亲坐到餐桌前,看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张口想要说什么,又停了一下,终于说出一句话:“家里真暖和!”22.文章第②段中画线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2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2分)24.“母亲则一趟趟往外面跑,脸上的表情越来越焦虑。”请揣摩母亲此时的心理活动。(2分)25.“这个世界有冰有霜,但幸好还有家;这个世界有风有雪,但幸好还有爱。”家,因有爱而温暖。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十八)阅读《李阿婆的幸福生活》,回答22~25题。(共9分)李阿婆的幸福生活第79页共79页,①菜市场里,白发苍苍的李阿婆拄着拐杖,步履缓慢,影子拖得老长。她看着摊子上各色各样的凉菜,自言自语:“这个我咬不动,那个我嚼不动,我只想找点咬得动的菜吃。”她一边挑,一边说话,夹了肉丝烧茄子,又选了几枚鸽子蛋。她挑完之后还晃了两下盆子,似乎在掂量有多重,把盆子递给店员,去皮一称还不到四两,仅仅三块五。她说过,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吃不了多少东西可以理解,可这也太少了!②如果老板娘在场,绝对不会为老人调菜的,她会说,调这么点菜还不够配料钱。只有店员小姑娘懒洋洋地为老人调菜,记下的菜谱,不知修改了多少遍。老人不断强调,不要放糖,少放点酱油,我家里有的是酱油。③可每当节假日,老人买菜的分量就特别大,她说家里人多,祖孙三代,整整十口人,买少了不够吃。“小姑娘,今天中秋节,给我选最好的菜,可要现场烧:鸡一定要白斩鸡,鸭要北京脆鸭,加上河里的虾,海里的蟹……我家老头与孩子可喜欢吃这些呢。”④店员小姑娘突然改变了不屑一顾的神色,为老人调菜。她一边动作利索地记下菜谱,准备一个又一个的装菜盒子,一边说:“阿婆,您孙女小雅是我初中同学,我们好久没见了,小雅回家时您一定得告诉我。”李阿婆说:“好,好,我孙女在外地打工赚钱回家时一定告诉你。很快就会回家的,很快就会回家的。”她说到后面,声音越来越轻。⑤“现烧热菜——清蒸鲤鱼,一定要记得在鱼身上开花刀,可以帮助调料的味道渗入鱼肉中。大葱、盐、胡椒粉、黄酒、玉米油、花椒、姜丝、葱段、八角、桂皮,要一起塞进鱼肚子的。”⑥小姑娘翘起嘴唇,不乐意起来。李阿婆继续说着:“这样就能够更完好地保持鱼肉的鲜嫩滋味,口感松软细腻,吃起来爽而不腻。小姑娘,吩咐厨师根据我的要求烧,不要搞错了!”⑦“再要一个红烧肉,用半肥半瘦的五花肉为主料,文火烧制,这样做出来的肉香甜松软,入口即化,肥而不腻。”⑧李阿婆等了两小时,接过热菜,看着香气扑鼻、色泽诱人的红烧肉,得意地抿着嘴笑了:“真是高手烧的,红烧肉味道很好,关键是他们火候处理得当,真是老少皆宜的美食。”接着,她颤抖着手拿出了她的“钱包”一破旧的尼龙袋,袋子皱巴巴的,看起来已用过很长时间。她大方地拿出好几张大钞:“你看,我有退休金,还花不了呢!”⑨“李阿婆,还是您幸福,不愁吃穿,孩子们都回家过节!”⑩“李阿婆,您买这么多菜家里肯定来了不少客人吧?”街坊们纷纷附和着说,无不投来美慕的目光。⑾“饭做好了。”有了智能电饭锅那温柔的提示音,家里温馨了许多,李阿婆的心情也愉悦了许多。“来啦来啦。”她总要回应一声才去打饭。李阿婆郑重地拿出一大摞饭碗、筷子,按顺序端端正正慢慢地摆放在桌面上。第79页共79页,⑿上座位置是留给她丈夫的,照片就挂在墙上,依然年轻英俊,眼睛直盯着餐桌呢。下面位置,依次是右边留给在深圳打工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女一家,左边留给在杭州工作的女儿女婿、外孙外孙女一家。她为每个空位发一只饭碗、一双筷子、一把调羹,再虔诚地为全家挨个祈祷一番后才庄严宣布:“开始用餐,尽管吃。”说完,她的眼里已经满含泪水。⒀接着,她拿出每天坚持画杠杠的小本子,数一数:丈夫离世4635天,儿子上次回家至今528天,女儿上次回家至今613天……2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2分)23.品析文章第段中加点词语“满”的表达效果。(2分)说完、她的眼里已经满含泪水。24.本文在描写店员小姑娘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25.本文一定触动到了你。谈谈你读完本文的感受。(3分)(十九)阅读《不灭的灯光》,回答27~31题。(共12分)不灭的灯光于年才 ①这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第79页共79页, ②田野上的高粱晒红了米,还没有收割。那天的夜色浓重,镰刀似的月牙儿时而从漆黑的云层里溜出来,泛着淡黄的光亮。九十点钟的光景,寂静的村路上,少年提着纸糊的灯笼,和他的影子相伴,行走在回家的路上。 ③还要走上多久才会到家,他算不准。只记得看见村口上的老槐树,再向左走上百八十步就是了。少年忽然间觉得通往家的路长了一大截儿。 ④不知过了多久,隐隐约约觉得那棵老槐树看到了自己,少年才舒了一口气。透过老槐树的枝桠,正有一束光照着少年,少年不由地睁大眼睛,被这束光暖到了。顷刻间,少年的鼻子一酸,泪水从眼角涌了出来。 ⑤家的大门是开着的,在记忆中是少有的事儿。透过窗棂发出来的光分外明亮,照在少年的脸上身上,少年的心一下子平静下来。熟悉的脚步声惊到了屋内的父亲和母亲。他们从屋内急忙走出来站在房门口,痴情地望着回家的少年。待少年走近他们,他们同时伸出手来,牵着少年的手走进有灯光的地方。 ⑥少年预想的责罚没有得到。第二天早上,父亲送他上学时告诉他:“你还没到家那会儿,你的妈妈不时地走到村口望上一阵,走了五六个来回。大门也不让关着,把过年才用的灯泡让我换上,说灯亮一些,让你远远地就能看见家的模样。”少年弯下腰默默地打量穿在脚上的新鞋子,泪珠儿禁不住落满了鞋面。 ⑦许多年过去了,少年依旧记得那一夜,家的灯始终亮着。灯光是那样柔和,暖暖的。直到自己为人父了,少年才明白那一夜的灯光一直闪烁是为了什么。虽然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却有浓浓的爱在里面。 ⑧那个少年是我。这个情景,是我读小学三年级时,和两个同学跑到离家五里多地的村上看完电影以后,独自回家的一个经历。⑨时常想起那一盏灯光来。特别是夜深人静加班回家的时候,瞥见灯火,总是会把这件事勾画出来。尽管它过去了好多日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10月16日第 07版)2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23.文章以“不灭的灯光”为题,有何妙处。(3分)第79页共79页,24.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②段中画线的句子。(2分)那天的夜色浓重,镰刀似的月牙儿时而从漆黑的云层里溜出来,泛着淡黄的光亮。25.家中闪烁的灯光总是那样柔和、温暖。请你写出生活中让你印象深刻的有关”灯光“的故事,与大家分享。(3分)(十九)阅读《不灭的灯光》,回答27~31题。(共12分)不灭的灯光于年才 ①这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 ②田野上的高粱晒红了米,还没有收割。那天的夜色浓重,镰刀似的月牙儿时而从漆黑的云层里溜出来,泛着淡黄的光亮。九十点钟的光景,寂静的村路上,少年提着纸糊的灯笼,和他的影子相伴,行走在回家的路上。 ③还要走上多久才会到家,他算不准。只记得看见村口上的老槐树,再向左走上百八十步就是了。少年忽然间觉得通往家的路长了一大截儿。 ④不知过了多久,隐隐约约觉得那棵老槐树看到了自己,少年才舒了一口气。透过老槐树的枝桠,正有一束光照着少年,少年不由地睁大眼睛,被这束光暖到了。顷刻间,少年的鼻子一酸,泪水从眼角涌了出来。 ⑤家的大门是开着的,在记忆中是少有的事儿。透过窗棂发出来的光分外明亮,照在少年的脸上身上,少年的心一下子平静下来。熟悉的脚步声惊到了屋内的父亲和母亲。他们从屋内急忙走出来站在房门口,痴情地望着回家的少年。待少年走近他们,他们同时伸出手来,牵着少年的手走进有灯光的地方。第79页共79页, ⑥少年预想的责罚没有得到。第二天早上,父亲送他上学时告诉他:“你还没到家那会儿,你的妈妈不时地走到村口望上一阵,走了五六个来回。大门也不让关着,把过年才用的灯泡让我换上,说灯亮一些,让你远远地就能看见家的模样。”少年弯下腰默默地打量穿在脚上的新鞋子,泪珠儿禁不住落满了鞋面。 ⑦许多年过去了,少年依旧记得那一夜,家的灯始终亮着。灯光是那样柔和,暖暖的。直到自己为人父了,少年才明白那一夜的灯光一直闪烁是为了什么。虽然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却有浓浓的爱在里面。 ⑧那个少年是我。这个情景,是我读小学三年级时,和两个同学跑到离家五里多地的村上看完电影以后,独自回家的一个经历。⑨时常想起那一盏灯光来。特别是夜深人静加班回家的时候,瞥见灯火,总是会把这件事勾画出来。尽管它过去了好多日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10月16日第 07版)2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23.文章以“不灭的灯光”为题,有何妙处。(3分)24.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②段中画线的句子。(2分)那天的夜色浓重,镰刀似的月牙儿时而从漆黑的云层里溜出来,泛着淡黄的光亮。25.家中闪烁的灯光总是那样柔和、温暖。请你写出生活中让你印象深刻的有关”灯光“的故事,与大家分享。(3分)第79页共79页,(二十)阅读《阳台上的花》,回答22~25题。(共9分)阳台上的花①意识到母亲喜欢花,已是她退休的时候了。记忆中,我们家阳台上也种植物,但很少见到花。②母亲不种花,可能也觉得花不好同候。我们一家五口人,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养花。种下的花如果不开花,还不如种小菜。母亲种菜是很积极的。小时候有那么几年时间,我们家安在一个半山腰的独间平房。房前有一片平地,被母亲用篱笆围成小菜园,里边种了不少蔬菜瓜果,基本上可供应一家人的日常需求。印象最深的是葫芦,藤蔓攀在篱笆上,果实藏在叶子下。我们三个小孩子会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小葫芦,用一根针,在葫芦瓜上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比赛哪一只长得又快又大,就像比赛自己的身高一样。母亲很懂种菜,在她特别的照顾下,刻有我们几个孩子名字的葫芦瓜,总是长势喜人,最终结出了皆大欢喜的果实。而刻着父亲母亲名字的那几只葫芦,远远落后于我们。我们欢天喜地地将自己的葫芦摘下来,挂在屋角,让它们跟我们的名字一起晒干、变黄,最终成为书桌上的摆设,权当一束不会调谢的花。头向食胖业,中部坐口入古③十七岁那年夏天,我到桂林读大学,父母送我去报到,趁机游览一下桂林山水。那是我第一次跟父母出远门,应该也是父母第一次一起出门旅游。我们住在一个简陋的小旅馆,窗外可以见到清澈的漓江水。旅馆对面有一个花坛,母亲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了一种奇怪的花。小小的五瓣花瓣,组合成一张人的脸谱,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五官是深紫色,脸膛是浅紫色或嫩黄色。我们第一次见到这么有趣的花,就像花坛里有一个小人国。母亲对花的知识匮乏,直接称之为“人脸花”。每次进出旅馆,我们都要去看看这些有趣的“人脸花”。分别的时候,母亲想找找有没有种子可以带回家,找了半天没看到一粒果实。突然,母亲指着一簇角落里的花,说:“这五朵,像不像我们一家?”那五朵花挨得特别近,都快叠到一起了,上边两朵稍微大一些,浅紫色的脸膛上有着近乎墨色的五官,下边三朵大小差不多,嫩黄色的脸膛上,五官是浅浅的紫色。我和父亲都笑了,说:“像。”我用手指点着那些小脸数过去,这是我,这是哥哥,这是姐姐。数完,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那之后的许多年,离别、想家成为一种习惯。后来,在一些地方,我多次看到过这种“人脸花”,每次看到,我都会朝这些“小脸”会心一笑,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想起我们一家五口人。第79页共79页,④母亲退休之后,阳台慢慢开始种起了花,盆栽从实用转变为审美。种的都是些好养的花,茉莉、海棠、三角梅、芍药、桂花之类。阳台角落还留着几棵实用的小葱和辣椒,稀稀拉拉,枯老了也没被摘下放到锅里。年份最久的当属那林海棠花。花树不高,却很结实,主干已经比我的拳头还粗。每年过年,它都不辜负花期,准时开起了红艳艳的花朵,仿佛要跟我完成一个共同的约定——每年过年回家后,我会挑一个阳光充足的中午,搬两张小椅子,让父亲母亲坐在这株海棠花下,我一点一点将他们花白的头发染黑。阳光把海棠花照得通红,也将父母的衰老照得纹路清晰。我站在他们背后,既感伤又幸福,皮诚地祈祷年年岁岁都拥有这相同的一幕。⑤除了在阳台种花,母亲也喜欢用花瓶插花。但我从来没在家里见过“人脸花”。近些年,家乡过年流行一种“年花”—五代同堂果。黄灿灿胖乎乎的果实,浆汁饱满,寓意子孙满堂,老少安康。去花市买一枝回来,不用费心管理,可以观赏半年之久。母亲会挑果实多的那一枝买回家。有一次,我用湿布给这些果实“洗澡”,指着最大的那两只说:“这是爸,这是妈,然后又分别按个头指定了我和哥哥姐姐。”母亲一听,笑了,看看那两只最大的果实,说:“不像,现在我们家里,我和你爸最瘦。”我愣了好一会儿,夸张地提高嗓门说:“再瘦也是最大的。”⑥今年,在小区散步的时候,突然发现小区围栏下新摆了一溜花盆,花盆里边挤挤挨挨地开满了一张张“小脸”。整齐的五瓣花瓣,嫩黄、粉红、紫色的脸膛,颜色各异,风一吹,像笑脸。我也笑了,站着看了很久。手机里有一款植物识别软件,几秒钟之后,我得以知道,“人脸花”真正的名字叫三色堇,花语是—请思念我。(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2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③④段围绕此线索写了哪两件事?(3分)23.文章第④段中的加点词语“感伤”和“幸福”应怎样理解?(2分)24.结合语境,揣摩第③段中“数完,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时“我”的心理活动。(60字左右)(2分)25.生活中,哪种“物(植物、动物或物件)”引发起你对亲情的联想?请写出来,与大家分享(2分)第79页共79页,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教师版(一)阅读《母爱,踩着云朵而来》。回答22—25题。(共9分)母爱,踩着云朵而来①父亲说,你妈现在不中用了,在家门口都迷路。母亲小声争辩,是夜里黑,看不见嘛。②母亲去亲戚家做客,当夜搭了顺路车回来,车子停在离家半里路的河对岸,过了新修的桥,就到家了。可她却找不着回家的路,稀里糊涂踏上了相反的路,越走离家越远,幸好遇到晚归的村里人,把她送回家。③母亲老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她再也没有从前的利索和能干了。我看着母亲,百感交集,想起了多年前与她相关的一件事,我一直觉得它是奇迹。④那年,我在外地上大学,第一次离家上百里,想家想得厉害,便写了一封家书。字里行间都是浓稠的想念。母亲不识字,让父亲念给她听,她竟一刻也坐不住了,决定坐车去学校看我。⑤母亲是从未出过远门的,大半辈子只圈在她那一亩三分地里。可她决心已下,任谁也阻拦不了。她去地里拔了我爱吃的萝卜,烙了我爱吃的糯米饼,用雪菜烧了小鱼……临了,母亲又去和邻居在婶借了做客的衣——一件鲜艳的碎花绿外套。母亲考虑得周到,她不想让在大学里念书的女儿丢脸。⑥左挎右掮的,母亲上路了。那时去我的学校,需要在中途转两次车。到了终点站还要走十来里路。我入学报到时,是父亲一路陪着的。上车下车,穿街过巷,直转得我头晕,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记不住路。⑦然而我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却准确无误地摸到我的学校。我清楚地记得,那是秋末的一天,黄昏降临了。风起,校园里的梧桐树,飘下片片金黄的叶。最后一批菊花们,在秋风里,掏出最后一把热情,黄的脸蛋红的脸蛋,笑得满是皱褶。我在教室里看完书,正要收拾东西回宿舍,一扭头,竟看见母亲站在窗外,冲着我笑。我以为是眼花了,揉了揉眼,千真万确是母亲啊!她穿着鲜艳的碎花绿外套,头上扎着的方格子三角巾,被风撩起。黄昏的余辉,在母亲身上镀一层橘粉,她像是踩着云朵而来。第79页共79页,⑧那日,我们的宿舍,过节一般。女生们个个都有口福了,她们咬着母亲带来的大萝卜,吃着小鱼,还有糯米饼,不住地说,阿姨,好吃,太好吃了。而母亲,不大听得懂她们说的话,只是那么拘谨地坐着,拘谨地笑着。那会儿,一定有风吹过一片庄稼地,母亲淳朴安然得犹如一棵庄稼。⑨一路之上,母亲是如何上车下车,又是如何七弯八拐到达我们学校的,后来,她又是如何在偌大的校园里,在那么多的教室中,一眼找到了我的,这成了一个谜。⑩我曾问过母亲,她始终笑,不答。现在我想,这些问题根本无需答案,因为她是母亲,所以她的爱能踩着云朵而来。22.请从描写角度赏析文章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运用环境描写,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渲染温馨、美好的气氛,为下文母亲的出现做铺垫,暗示“我”见到母亲时内心的喜悦与激动。23.文章第④段写道:“母亲不识字,让父亲念给她听,她竟一刻也坐不住了,决定坐车来学校看我。”请发挥合理的想象,补写母亲听完信后的心理活动。(2分)示例:女儿第一次离家这么远,这是想家了,我得去学校看看她。没去过没关系,一路打听,一定能找到的。我还要给女儿带点她爱吃的东西。我这就去准备。2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淳朴、能干,不怕困难,关爱子女25.文章以“母爱,踩着云朵而来”为题,有何妙处?(2分),运用拟人的修辞,富有文采,新颖别致,吸引读者,提示文章主旨,饱含对母亲的颂扬之情。(二)阅读《无字碑》,回答22~25题。(共9分)无字碑①张总来到安岳连云山,仰着头从峡谷底向山顶张望,慢慢地将脸仰成平面,戴着的帽子忽地掉在了地上,才看到一条线似的天空。张总的心冷了半截,在这个地方投资,又没公路,要想在此发展,难呀。②陪同的安岳老区建设促进会郭会长见状,不再提投资之事,对张总微微一笑说:“我们这儿有座神仙坟,很值得一看。”③“神仙坟?不外乎唬唬外人吧,有什么好看的?”张总摇了摇头。④“这座坟不是唬人的,里面埋着一位红军战士。”郭会长解释道。第79页共79页,⑤“埋着一位红军战士?”张总一下子肃然了。⑥“1935年7月,中央红军长征来到四川,一位红军战士受伤后走失,来到安岳,被当地村民藏在地窖里。后来民团探到了消息,将村民赶到村口。村民不愿交出红军战士。民团团长咆哮说如不交出红军战士,就要烧光村子、杀光村民……就在这危急之时,那位红军战士从地窖里走了出来,面对凶恶的民团,毫不畏惧,对乡亲们说,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就是我死了,也会护佑你们……”郭会长继续说道。⑦张总眼里充满敬意。⑧“民团枪杀那位红军战士后,不准村民们掩埋尸体。是夜,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第二天,人们看到一堆沙丘将红军战士掩埋了。村里人都说,是从山上冲下的泥沙将红军战士掩埋的。”郭会长说。⑨“应该是村里人趁着暴雨将那位红军战士掩埋的吧?”张总问道。⑩“反正没有人承认。即使是,也不会有人承认的。后来,这里发生了一件奇事。”郭会长说罢便看着张总久久不语。⑾“什么奇事?”张总按捺不住了。⑿“不久,一位村民说,他多日咳嗽不止,迷糊中有位仙人立于床前,对他说,村外的沙丘上有艾蒿,开水泡后饮之即愈。翌日,此人来到掩埋红军战士的沙丘旁,果然看到沙丘上有一株艾蒿、遂掐尖摘叶,回家泡水饮之,真的病愈。这个村民还说,仙人说这座坟是天葬的,如果谁毁了,必遭天谴,灭门绝后。那时人们对神灵是很敬畏的。团丁听了,自然不敢毁坟。这座坟因此得到保存。”郭会长答道。⒀“这是村民为保护红军战士坟墓故意编撰的故事吧?”张总说。⒁郭会长答道:“也许是吧。后来,村里人手伤了,或发烧了,或家中有蚊虫了,将坟上的艾割回去捣烂敷之,或煎水服之,或文火熏之,那些人手伤好了,烧退了家中蚊虫灭了。村里人都说那是红军战士在佑他们。于是他们将此坟称为神仙坟,并在坟前立碑,因不知道红军战士姓名,碑上没有刻字,对外称为无字碑,暗地叫红军碑’”⒂“即使知道红军战士名字,也不敢剥他的姓名吧?”张总说。⒃“是的。后来,村里人每到红军战士的祭日,都要到坟前祭拜。”郭会长回答道。⒄张总闻言,眼里亮光闪闪,激动地对郭会长说:我们也去察拜祭拜吧。”⒅张总一行来到峡谷口、果然看到一丘,土面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艾蒿,微风吹过,艾蒿弯腰点头,似对他们到来的欢迎。第79页共79页,⒆张总眼里顿时盈满泪水对着坟墓和石碑,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双手合十,恭恭敬敬作了三个揖。⒇张总从坟前站起来,对郭会长说:“这两天我在附近走了走,看到这里群众还不富裕,特别是上山下山全靠步行,制约了产业发展。我回去后,立即安排,先修建从峡谷到山顶的盘山公路,再组织村民栽种艾蒿。”(21)“种植艾蒿?”郭会长有些不解(22)“其实艾蒿清热解毒,是一种中药材。我这次来很受启发,发展这个产业,既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也是群众意愿,更是继承先烈遗志吧。”张总答道。(23)郭会长闻言,紧紧握着张总的手说:“我代表老区人民感谢你。”(24)“说感谢的应该是我!”张总说,“你知道吗?我爷爷也是一位红军战士,长征时牺牲了,至今还没有找着尸骨。这次看到老区人民对无名红军战士修坟树碑,虽然是无字碑,但他们年年去祭拜,相信牺牲的烈士都能含笑九泉了,因为这些烈士永远活在人民心中。”22.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张总被“无字碑”的故事所感动,决定为老区投资。23.从描写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张总眼里顿时盈满泪水,对着坟墓和石碑,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双手合十,恭恭敬敬作了三个揖。运用动作描写,通过“盈满”“跪”“双手合十”“作揖”等一系列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张总祭拜红军战士的过程,表现了张总对红军战士的敬仰之情。2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中张总的人物形象。(2分)张总是一位有爱心、有责任感、懂得感恩的企业家。25.文章以“无字碑”为题目,有何作用?(2分)①交代文章内容;②贯串全文,是全文的线索;③揭示文章中心;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三)阅读《老周》,回答22~25题。(共9分)老周尚书华第79页共79页,①家中洗漱间的水管突然漏了,水“哗哗”地淌了一地。情况严重,必须马上找人修理。②来到零工市场,没待我张口,手持维修项目牌子的师傅们立刻拥上推介自己。倒是有一个人,坐在那一直没起身,看上去六十岁左右,面无表情地瞅着我。那神情给我的感觉是:自信,用不着跟别人争抢。我冲他一招手,师傅点下头跟我走了。③到家后,师傅看了看漏水的地方说:“有点麻烦,管子折在墙里了。”④我说:“可不是嘛,若不是折在墙里我自己就修了。没工具。”⑤师傅蹲在地上,仰脸瞅我一眼:“怎么,这活儿你会干?”⑥“我哪会?就是瞎鼓捣。过日子总不能事事都求人吧。”⑦“哎,这话我爱听。不管哪一行,能学就学点,手艺多了不压人,学在身上谁也抢不走。”⑧师傅边聊边从工具兜里翻出工具,凿墙、掐管没用多长时间,就修理好了。⑨我问:“多少钱?”师傅张开巴掌:“五十。”⑩我一愣,是不是要得少了点?去年下水道堵了,找人来疏通,收了两百元。⑪师傅见我没吭声,以为要多了。问我:“那你想给多少?”⑫我说:“八十。”⑬这回轮到师傅发愣了,瞪大眼睛反问一句:“多少?八十?”⑭我点点头,掏出一张百元钞票递给他。他疑惑地打量我一眼,把钱接过去,不声不响又给我找回一张五十元,说:“谢谢你的好意。我只收五十。我是个手艺人,靠手艺吃饭。今天这点活儿就值五十,不能多收你的钱。”临出门时送我一张名片,告诉我他姓周,让我以后有事直接打电话找他,用不着再跑市场。⑮我家楼房住得久了,设施难免老化。没过多久,厨房棚顶粘的树脂板开始一块块掉落。我自己鼓捣半天,修不了,只好打电话找老周。⑯不多时,老周来了,气喘吁吁。进屋水也没喝一口,操起家什就开始干活。我夸他真行,啥活儿都会干。他嘿嘿笑着说:“这都是后来学的一些小手艺。我的老本行是打水桶第79页共79页,、炉筒、洗衣盆什么的,那才是我的拿手活儿。退回三四十年,我那手艺很吃香呐!”我笑着答道:“那是真的,当年有你这手艺可不得了,吃香的喝辣的。”他听这话很受用,感叹一句说:“现在老百姓生活好了,没人再用这些老物件,我那手艺用不上喽,淘汰喽。”听他的语气有点感伤,我赶紧说:“你这不挺好嘛,这个年纪身体棒棒的,还能靠劳动、凭手艺赚钱,服务于民,效力社会,多好啊!”⑰忙完手上的,他扭头跟我说:“手艺被淘汰了,那是社会进步的结果;这人要是被淘汰了,那是不求进取的结果。按理说,我自己有社保,够吃够喝,可以享清福了。可我就是闲不住,愿干活儿,看见活儿手就痒痒。所以,这些年我不断学些新手艺,就是不想被这个时代淘汰,我这个人没念几年书,可脑子不笨,手也算巧,修修补补的小活儿,我看两遍就会。”我听得连连点头。⑱他哈哈一笑,摆手说:“不唠了,干活。”操起钉枪,啪啪啪,一阵有节奏的声响,很快活儿干利索了。再看那棚顶,树脂板重新粘过,又添上钢钉加固,结实程度自不必说,就连那细密的钉眼都呈现出好看的图案。到底是手艺人!我心中暗自佩服。⑲活干完后,我又想多给些。他连连摆手“不用。我挣的都是功夫钱,多要心里不踏实。”这时他电话响了,接完电话,冲我一努嘴:“瞧,又来活儿了,我得赶紧走。”说完,拎上工具兜,推开门走人了。⑳我望着他匆匆下楼的身影,蓦然觉得老周这个人生活得很有幸福感……(2021年5月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22.请用简洁的语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分)本文通过写老周两次为“我”家维修都不多收钱的事,表达作者对像老周这样普通劳动者的赞美、敬佩之情。评分标准2分。23品析文章第⑯段中加点的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不多时,老周来了,气喘吁吁。气喘吁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周接到我的电话之后匆忙赶来的样子,表现了他热心的性格特点。24.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⑬段画线句子。(2分)这回轮到师傅发愣了,瞪大眼睛反问一句:“多少?八十?”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周在听到我给的价格之后的惊讶、疑惑的心理,表现了老周正直质朴的品质。评分标准:2分,描写方法各0.5分,作用1分。2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蓦然觉得老周这个人生活得很有幸福感”呢?(3分)第79页共79页,老周的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身体健康,靠劳动、凭手艺赚钱,服务于民,效力社会。可见,老周的“幸福感”是因为赶上好时代,有社保,衣食无忧。再加上他聪明好学、有进取精神,手艺好,所以在老周的充实的日常生活中透露着幸福和踏实。(四)阅读《一副不同寻常的肩章》,回答22~25题。(共9分)一副不同寻常的肩章①我一直小心地珍藏着一副空军列兵肩章,它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②爸爸在县人武部工作,我和哥哥从小就受了军装的熏陶,也从小就有了当兵的梦想。2001年的冬天,哥哥终于如愿以偿地穿上了军装,实现了他那遥想多年的从军梦。告别了亲人和故乡,又经过近一天一夜的长途奔波,哥哥踏进了南昌市空军某部成为一名空军战士。三个月紧张的摸爬滚打之后,哥哥下到警卫连走上了哨兵的工作岗位。日日夜夜,风风雨雨,哥哥在平凡的三尺哨台上一站就是两年,直至他退伍的前一天。③哥哥当兵我特别羡慕,对军营生活的极度向往使我一次次地拿起笔写信给哥哥,希望能通过他的描述使我进一步了解军营生活,体验一下当兵的感觉。但哥哥向来老实巴交,不善言谈,没能满足我的愿望。后来哥哥想出一个好办法,给我寄来了他的一副空军列兵肩章,这使我兴奋了好些日子。那副肩章我视为珍宝,整天揣在兜里,时不时掏出来仔细端详一阵。有时我还把肩章套在迷彩服上,站在镜子前我左看右看看不够。从那副天蓝色的肩章上,我仿佛看到了哥哥站岗值勤的情景,看到了那火热的军营生活。那副肩章凝聚着我们兄弟俩的手足情,也是哥哥辛苦一年的见证。④2003年冬,哥哥光荣退伍了,而我也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入伍通知书,在北京某部,成为和哥哥一样的哨兵。在那些站岗值勤的日子里,我常把哥哥的那副肩章佩戴在肩上。是一种回望,更是一种激励。⑤真正成为一名哨兵才真正懂得了哨兵的苦与累哨台是铁打的,不论冬夏,不管雨晴,都必须坚守岗位。冬天有刺骨的寒风、鹅毛的大雪,夏季有炙热的骄阳烦人的蚊子。最重要的还是累,一班岗下来,腰也疼了,腿也麻了。不知不觉中我开始埋怨,后来及产生了调走的念头。哥哥从爸妈那里得知了我的想法,当天就给我写了封信过来,信里写道:这点苦都吃不了还当什么兵?你丢警卫战士的脸,你不配要我那副肩章!⑥那天夜里我失眠了。我仿佛看到了哥哥顶风冒雨站岗值勤的情景,我感觉哥哥仿佛就站在我面前一声不吭地时着我。我明白了,哥哥费那么大的劲顶住那么大的压力把肩章送给我,其实是想把一种责任传递给我呀!他知道我是早晚都要当兵走的。一时间,我惭愧得无地自容,所有动摇的想法都四散而去。我在心里说:哥哥,我要继续站岗,我要对得起你送我的这副肩章,我要对得超身上的这身军装,我要对得起自己曾经的梦想!第79页共79页,⑦第二天,哨台上的我军姿更挺拔了……⑧哥哥得知我的转变后又给我来了一封信,信里写着这样朴实的话:佩戴一天军衔,就当一天兵。当一天兵,就要尽一天责。军衔虽小,任重大……这是一个退伍老兵最真切的心里话,也是对我们现役战士最深情的勉励啊!⑨想一想,这副肩章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经历啊!它曾伴着哥哥沐浴了一年南昌的阳光和风雨,而两年后它又陪着我沐浴了一年北京的阳光和风雨。这副肩章真是幸运了!⑩而今我已是一名上等兵了,也早已服从组织安排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可我仍小心地珍藏着那副肩章。我知道,那副不同寻常的肩章,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情愫和往事。22.文中两次写到“我仿佛看到了哥哥站岗值勤的情景”。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2分)产生联想的时间心情想法第一次刚收到肩章时①兴奋向往火热的军营第二次收到哥哥来信的夜里惭愧②坚定信念,继续追梦23.请从描写角度赏析文章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2分)那副肩章我视为珍宝,整天揣在兜里,时不时掏出来仔细端详一阵。有时我还把肩章套在迷彩服上,站在镜子前我左看右看看不够。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揣、掏、端详、套、看”这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将肩章视为珍宝、爱不释手的情状,表现了“我”对肩章的喜爱之情。评分标准:(2分)描写方法1分,作用1分。24.请你根据文章,概括出肩章不同寻常的原因。(2分)①肩章曾伴着哥哥沐浴了一年南昌的阳光和风雨,而两年后它又陪着“我”沐浴了一年北京的阳光和风雨;②肩章凝聚着我们兄弟俩的手足情;③肩章是一种回望,更是一种哥哥对“我”的激励;④肩章是哥哥的一种责任的传递;⑤肩章是一个老兵对现役战士最深情的勉励;⑥肩章是兄弟俩爱国情感的体现。评分标准:(2分)写出一点得0.5分,写出四点得2分。25.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也有某种物品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或给你以激励和启迪。请你写出来与大家分享。(3分)(五)阅读《院子里的葡萄树》,回答22----25题。(共9分)第79页共79页,院子里的葡萄树①老王一直很喜欢自家院子里的葡萄树。②那棵葡萄树是他父亲栽种的。几十年了,长得很茂密,枝条纠缠着,扯满了多半个院子。③他看着它从幼苗长成这样大,它也看着他从一个小男孩长到一个八十岁的老头子。曾经有多少次,还是一个孩子的老王,趴在葡萄树下,眼巴巴地搜寻着每一粒快要成熟变黑的葡萄,摘下来,连洗也不洗,塞进嘴里,一咬,凉甜可口,那种香味,似乎要穿透口腹之中的每一个细胞。④每当这个时候,父亲就会一边含笑看着他,一边吸口旱烟,母亲总会叮嘱一句:洗一洗再吃。⑤后来,老王也含笑着看自己的儿子在葡萄架下四处搜寻的身影,直到儿子长大成人,外出上学,又在外地安了家。儿媳妇第一次领着小孙子回来的时候,小孙子看到这么大的葡萄树,惊讶得眼睛都是圆的。⑥老王就笑了,笑得很开心。他赶紧给孩子摘下来好几串,用清水洗干净了,送到孩子手里:“赶紧吃,可甜呢。”老王坐在那儿一边笑,一边吸旱烟。⑦“爷爷也吃。”孙子给他嘴里塞了一颗,一瞬间老王的心都要融化了。他咧开嘴笑着,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⑧这葡萄可真甜!⑨接下来的几年里,孙子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回来。回来以后,每天早晨的任务就是,仰着脖子在葡萄架下,一串挨着一串细细查看,哪一串熟了。老王陪在身边像个忠实的老奴,随时准备给孙子摘下他看中的那串葡萄。⑩时间就像流水,不,就像风,总是那样急匆匆吹过,吹旧了屋檐,吹老了枝干,吹白了头发,吹走了那些年所有的欢笑。⑾老王越来越老,越来越老,老得有时候走路都需要拄着拐杖。⑿院子里的葡萄树,奶旧那么茂密,枝叶如盖,果实垂累。小鸟不时往鸣叫,偶尔啄食架下成熟的葡萄粒。老王静静地看着,仿佛看到自己的儿孙在葡萄架穿梭往来寻觅。偶尔他嘴角露出一丝微笑院子里菊萄树的每一个枝叶似都透露着一丝清冷和寂寞。⒀邻居家的小儿子时不时过来,一边笑着,一边喊:“爷爷,我要吃。”⒁“你要吃什么啊?”老王坐在小椅子上,弯着腰问道。第79页共79页,⒂“葡萄!”孩子还小,总是把葡萄说成“不到”⒃老王高兴地呵呵笑着⒄他的口袋里偶尔也会装几块糖,掏出来放在手心柔声呼唤着:“宝宝过来,爷爷给你糖。”⒅宝宝快步跑过来,一把抓起糖块,还忘不了在老生的脸上亲上一小口。⒆这是老王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候。⒇葡萄熟了后,老玉总忘不了给左邻右舍送上几串。(21)团邻居们就会喷喷称叹几十年的葡药树了,竟然还长得这样好!你们家的风水就是好!不但葡萄长得好,儿孙们也有出息。(22)葡萄树是好,儿孙们也好,可是想见一面都难。老王有时候也心生疑惑,东头牛婶家的几个孩子都在跟前,最远也就在县城上班。一到星期天,那个小院子里就热闹非常。老王看着只能美慕。西头刘三家的孩子们喜欢吵架,一吵起架来就是疾风暴雨。粗喉咙大嗓门,骂人的脏话整条巷子都听得一清二楚。可是老王有时候竟然也美慕。有时候能吵架也是好的。自己家永远风平浪静,就连吵架都不知道找谁去吵。老王有时候甚至想孩子们学习差点也是一种幸福。(23)唉!除了一声叹息,还能做什么?孤独就像是二胡的那根弦,一旦拉起就如潮水一样连绵不绝。(24)院子里的葡萄树,枝繁叶茂,枝枝叶叶甚至都爬到了墙外。墙头,不知道什么时候挂了一串紫红的葡萄。22.文章开头说“老王一直很喜欢自家院子里的葡萄树”。试分析老王喜欢葡萄树的原因。(2分).葡萄树繁茂遮阴,葡萄凉甜可口;葡萄树下是老王的休闲地,承载着老王儿时的欢乐和与儿孙相处的美好记忆,慰藉了老王寂寞的心灵。23.如何理解文章第⑧段“这葡萄可真甜!”的含义?(2分)一方面是说葡萄凉甜可口;另一方面也指小孙子分享葡萄给老王,老王享受天伦之乐时心里的甘甜。2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3段中的画线句子。(3分)孤独就像是二胡的那根弦,一旦拉起就如潮水一样连绵不绝。第79页共79页,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独的绵长不绝,表达了老王内心的孤独、寂寞。25.文章多处描写葡萄树和院子里的场景有什么用意?(2分)开头与结尾处对葡萄树的描写,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院子里的场景描写,渲染气氛,将老王小时候和儿孙小时候的温馨、和谐场景与后来院子里的冷清场景做对比,突出老王的寂寞和对天伦之乐的向往,从而深化主旨。(六)阅读《酸橙》,回答22~25题。(共9分)酸橙①金华的亲戚送了我家一麻袋的橙子。橙甜,汁液淌嘴角。吃了橙,手也舍不得马上洗,用舌头舔一遍,把橙汁舔干净。村里没有人种橙。父亲说,这个橙好吃,下次来你带两棵橙苗来。②第二年,我家后院的空地种上了橙苗。③又三年。橙子树高过了瓦屋,开了花。树冠伞形,圆圆的,撑开的伞一样。橙子花白白的,五片花瓣,中间黄色的花蕊。满树的花,绿叶白花披在树上。我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便是去看橙子花。花开时节正是雨季,雨滴滴答答,也不停歇。每下一次暴雨,花落一地,树下白白的一片。雨季结束,花也谢完了。花凋谢了,青色的黄豆大的橙子结了出来。④橙子的皮还没发黄,青蓝青蓝,但个头已经塞满一只手掌心了。我便跑去摘橙子吃,用刀切开,掰开肉瓤,黄白色汁液饱胀。我塞进嘴巴,又马上吐出来,眯起眼睛,浑身哆嗦。母亲笑了起来:“是不是很酸啊。”我说“牙齿都酸痛了,没见过比它更酸的东西,比醋还酸。”母亲说:“没熟透的果子都酸不溜秋的,等皮黄熟透了、酸就变成甜了。”过了冬至,剥橙子吃还是酸。⑤金华的亲戚又来了,我们这才知道原来是他给错了树苗。我们全家彻底死心了。橙子吊在树上,再也无人问津。⑥过了几年,橙子树蓬蓬勃勃,树冠有一个稻草垛那么大。有一次,我表哥来,他是镇里有名的厨师,看着树上黄澄澄的橙子说:“酸橙?这可是个好东西!烧鱼,用半个橙子,放点盐煮,比什么都鲜,什么佐料也不用放。”我母亲说:“哪有用酸橙子烧菜的?”表哥掌勺,烧了鱼,烧了酸汤。我母亲吃了说,确是好味道,一个酸橙,烧出两个好菜。邻居知道了酸橙可烧鲜鱼,烧酸汤,家里做喜事,提一个篮子来向我母亲要十几个酸。提篮里,还拎十几个鸡蛋来。我母亲怎么也不收,说以前觉得没用,现在可以提鲜,算是没白白种了它。第79页共79页,⑦有一年,村里来了一个收木料的人,对我父亲说:“这棵树要不要卖呢?我出好价钱。”父亲说:“收它干啥?”收木料的人说,“酸橙木打木床,比任何木头都好,蚊子不进屋。”我父亲说:“钱再多,也会用完,树却年年开花,是钱换不来的。”(选自《意林》2021年第12期)22.文章以“酸橙”为标题有什么作用?(2分)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交代文章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内容;③点明文章写作对象;④暗示文章主旨:看似无用的东西,却另有珍贵的价值。23.请从描写角度赏析文章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运用景物描写,描写橙子花的颜色和数量,生动形象地写出橙子花的淡雅和茂盛,表现了“我”内心的愉悦和对甜橙的渴盼之情,与下文品尝到的酸橙形成强烈的反差。24.品析文章第④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我塞进嘴巴,又马上吐出来,眯起眼睛,浑身哆嗦。“塞、吐、眯、哆嗦”这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了“我”第一次吃酸橙的情态。“塞”字写出“我”吃酸橙的迫切的心理,“吐”字体现了“我”排斥酸橙的动作,“眯”“哆嗦”形象地反映了酸橙极酸的特点。25.读罢此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至少写出两点)(2分)示例:①看似无用的东西,却有特别珍贵的价值;②要善于多角度认识事物的价值;③任何事物都有存在的价值,要利用其所长,发挥其最大的价值。(七)阅读《叹气的是软骨头》,回答22~25题。(共9分)叹气的是软骨头①记得有一年梅雨季节,老家连下了二三十天雨,月底最后几天,家中不仅没粮,没盐,没油,连野菜也没了,甚至连煮饭的柴火也没了,既没有米下锅,也没有柴生火。肚子饿得咕咕直叫,下顿饭又没有着落。陶渊明所感叹的“瓶无储粟”,比起我家当时的惨况只是小儿科。我和弟弟经常向邻居借盐,借油,借米,借火柴,但每次都只借一样,很少出现样样都要借的情况,这次家里真的已经山穷水尽了。②弟弟比我小六七岁,他哪知道家中粒米不剩,只一个劲儿地缠着妈妈要东西吃,爸爸铁青的脸好像凝冻了一样,我瘫坐在凳子上连声叹气。③看到我的样子,妈妈十分严厉地对我说:“叹气的是软骨头!”④她连夜去亲戚家借了点干苕片和盐,向邻居借了一捆柴,叫我去野外挖了些野菜。一连吃了两天苕片煮野菜后,生产队里就发了下月的口粮,天也很“友好”地放晴了。第79页共79页,⑤这一经历让我后来朋白,“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要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不仅要有过人的才气,而且要能保证有饭吃,也就是说,肚子里除了有才还得有米。在连绵阴雨中饥肠辘辘,还会觉得“山色空蒙雨亦奇”,那我就真信了你的个邪!太阳一出来我就跑到山上砍柴,谁还能比我更能感受“雨过天晴”的快意?⑥苏轼说“人生识字忧患始”,爸爸书读多了容易多愁善感,遇事反而不像妈妈那样胸有成竹,更不像妈妈那样豁达坚韧。在妈妈眼中“天下无难事”,我还真没有见过妈妈叹气。⑦“叹气的是软骨头”,妈妈骂我的这句话,刻在了我的骨头上,融化在我的血液里。⑧母亲节,弟弟与我在微信上越洋聊天说:“小时候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苦难,是我一生最大的财富;妈妈面对苦难的冷静乐观,更是我一生学习的典范。在美国每次遇到困难,我就想到小时候的饥饿,自然而然就想起了妈妈。”⑨我也是一样,每当心情沮丧的时候,我也会无意识地想起妈妈。在妈妈的字典里,永远都找不到“沮丧”二字。⑩只有人才会把自已逼向绝路,而天从无绝人之路,妈妈用她的一生向我们演绎了这个深刻的道理。任何时候只要你不绝望,那希望就会在前面等着你。(选自《特别关注》2021年第8期,有删改)2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2分)太阳一出来我就跑到山上砍柴,谁还能比我更能感受“雨过天晴”的快意?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天晴后“我”可以上山砍柴、解决家里的困境的快乐心情。语气加强,感情强烈。23.赏析文章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刻”“融化”这两个动词,突出强调了妈妈的教诲对“我”的影响十分深远,令“我”终身不忘。24.文中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文中的妈妈是一个豁达坚韧、冷静乐观、持家有方的人。25.文章结尾处写到“只有人才会把自己逼向绝路,而天从无绝人之路”。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豁达、坚韧,只要不绝望、不放弃,就会有勇气战胜一切困难,从而创造美好的明天。第79页共79页,(八)阅读《一棵西红柿》,回答22~25题。(共9分)一棵西红柿①现在我种花,不施肥,不松土,不捉虫,愿者开花。没想到,五角星花开得那么灿烂,爬满了阳台。没想到,向日葵开得那么热烈,点燃了阳台。更没想到,几棵娇嫩的格桑花也在风中轻轻摇曳,顾盼生姿,柔情似水。②正当别的花开得明媚欢快时,一直占据C位的西红柿只幸存一棵。两个多月过去了,仍是灰毛毛的叶子。从它发芽那天起,我觉得它就是一株生病的秧苗。叶子总是向下垂,不够绿的叶子上长满了小灰毛,就像没睡好觉的孩子耷拉着脑袋。虽然向日葵的叶子也长满小灰毛,可是人家叶子长得大气,连刺都是硬的,浑身积聚着积极向上的劲儿。可是在西红柿身上,我没看到植物应该有的样子。或许它天生就这样吧。③我只好把这棵西红移到了角落。浇水时,我偶尔会怜爱地看它一眼,可更多的是直接忽略。没想到,这棵西红柿也开了花,嫩黄嫩黄的,和叶子一样向下垂,还是病妖恹的。和它同一时期种下的种子早已繁华落尽,它才慢悠悠地开花。有一次,好几天没给它浇水,叶子都皱成了苦瓜皮。“它会死掉的。”我漠不关心地说。孩子把它裸露在外的根部用泥土盖好,又给它浇了水,坚定地对我说:“它不会死的。”小孩子,对一切总抱着美好希望。④有一天,孩子在阳台惊呼:“妈妈,妈妈!”我还以为发生什么天大的事情,赶紧跑出去。孩子捧着那盆我不屑一顾的西红柿,笑着向我走来。“妈妈,你看,你看!”顺着胖乎乎小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它竟然结出了两个嫩绿嫩绿的小果。呵,原来它在默默生长!⑤这棵西红柿树一共就结了两个果子。虽然后来也陆续开了一些小花,但都没有结成果。果宝宝绿中发白,圆润润的笑脸在那些灰灰的叶子中显得特别可爱。孩子天天守着那棵西红柿,由青变黄再到红,发现能成果的只有那么两个。小家伙有点失望。在他的想象中,既然开出了那么多花,就会有不少果实。小家伙失望地说:唉,怎么只有两个呢?”“已经很多了。它能活下来就很不错了,居然还能开花结果。”第79页共79页,⑥是的,这棵西红柿经拼尽全力了。其实,人也一样。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尽力就好。“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有的成长过程很漫长,我们需要耐心等待。即使不会长成参天大树,即使不会花儿朵朵,即使不会果实累累,也会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也会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存在。这是一棵默默无闻的西红柿,是一棵有理想的西红柿,一棵沉默不语却努力生长的西红柿。“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即使生活环境再差,旁人再冷眼轻视,也改变不了一颗上进的心。无论出身多么卑微,成长过程多么平淡,生于平凡却不甘平凡,努力而又坚持不懈,终会收获属于自己的硕果!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筚路蓝缕、自强不息,有多少人沐雨栉风、勇往直前,有多少人卧薪尝胆、苦尽甘来……⑦“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很多年前,伟人这句话语就给了我们最好的提醒和鼓励!22.赏析文章第④段中加点词语“竟然”的表达效果。(2分)“竟然”表示出乎意料。表现了“我”对病恹恹的西红柿结出果实的惊讶之情。2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⑤段中的画线句。(2分)果宝宝绿中发白,圆润润的笑脸在那些灰灰的叶子中显得特别可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西红柿人格化,赋予西红柿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西红柿的可爱,表达了“我”对这两颗“果宝宝”的喜爱之情。2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一说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2分)结构上:总结全文。内容上:引用名言,进一步深化中心,点明文章的主旨,发人深思。25.文章第⑥段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请任选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联系实际简要阐述理由。(3分)示例:①即使生活环境再差,旁人再冷眼轻视,也改变不了一颗上进的心。理由:生活中,要接纳自己的平凡,不管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只要心中有目标、有理想,生活就有了奋斗的方向!②无论出身多么卑微,成长过程多么平淡,生于平凡却不甘平凡,努力而又坚持不懈,终会收获属于自己的硕果!理由: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平凡得如一棵野草,但我们又不甘于平凡,只要积极向上,拼搏进取,坚持不懈,即使路途再远,也能到达!(九)阅读《你的笑,一直在柳枝上摇曳》,回答22~25题。(共9分)你的笑,一直在柳枝上摇曳①曾经无数次想过母亲苍老时会是什么样子,也曾在擦肩而过的老人中,复制、粘贴记忆影像,寻找或者可以属于母亲的那一份姿态。可是,内心深处终是好叹,母亲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太年轻,她穿着绣花衬衫,笑容灿烂盛开的样子,无法覆盖。第79页共79页,②静静思考的时光,习惯隐藏的东西似乎也汩汩涌来。女儿站在旁边,我顺手把正在切的水果夹一块塞到她嘴里,看着她被宠溺的笑脸,我柔软的笑容下,凉沁的河沙在心里铺陈,关于母亲的记忆缓缓流过。③母亲曾经带着五个年幼的孩子和家私细软,骑着骆驼,从冀中平原一路走到关外辽西的小山村。回忆里,父亲和母亲曾经谈到那次旅行,母亲坐在炕沿上,正午的阳光照着她瘦软瘠弱而青白的脖颈,一缕灰白的卷发卷在耳后。父亲拍着她的肩,对我的哥哥姐姐们说,你妈妈那时身子骨壮着呢。母亲只是垂着头微微地笑了。那一刻,我心中有数不清的感动,情节至今历历在目。自从我有记忆起,母亲便是瘦弱的,我从未见过她“壮实”的样子。母亲一直是垂着头忙碌,不是在做家务,就是盘腿坐在炕上读书,一本又一本,安静如周遭的空气。所有的不容易,似乎都融于那浅浅的、若无其事的淡然微笑里。母亲让我想起那句话:好女人就是一部经典巨著。④母亲留给我们的东西不多,一些书,包括一本只读了一百多页的《隋唐演义》,那清晰的折痕明确了她在这本书里的足过;一沓未做完的剪纸,小剪子,一些粗糙、细碎的彩纸;一方她一直带在身边的砚台,很重的方砚,岁月已磨去了砚台上的刻字,红皮的、变形的、水迹斑斑的日记本,以及少量衣物和一双毡嘎达鞋。我看见这双鞋眼泪就要流下来。因为母亲从前是穿皮鞋的,她本该穿着白格子衬衫,站在三尺讲台上循循善诱。⑤我总想,母亲趿拉着坚硬笨重的毡嘎达鞋走在凸凹不平的土屋地时,她到底要用多大的意志力,才能用微笑来面对那些琐碎、困苦的日常?母亲会想起曾经宽敞明亮的教室、皮鞋踏在平滑水泥地面咔咔的回响声吗?母亲一定想过,那些回想也一定忧伤她的晨昏,侵蚀她的睡眠。可母亲仍然温暖,坚持读书,家里的读完了,便拜托父亲到同事家里、城里的图书馆去借。我想,母亲一定在书里找到了自己和曾经的繁华岁月。⑥母亲有一个小小的药杆,木制的冲筒,里面有隐隐的草木香,泛黄的木底是一种无声的诉说。母亲粗略学了点中医,懂些药草,自己或家人有些小病小痛,她就去采些草药,也为乡邻制些方子。食不果腹的母亲带我去采野菜,我们总走背静的地方,她不愿意看见人家怜悯的目光,更不愿意接受人家的施舍。我幼时便朦胧地觉得母亲不会永远属于这个小山村,可是没想到她会以这种方式离开,四十多岁返回她魂牵梦绕的故乡医病,从此永诀。⑦乡人惋惜母亲没福,因为那时我家的生活正开始好转。可我想起史铁生的一句话:“上帝怜悯于她在人间所受的苦难,所以召她回去了。”母亲的离去,不仅是我们家的巨大损失,还是那个小村庄的损失,许多年之后,她还被人不断地说起。⑧母亲永远不会消失吧!因为在我和乡人的记忆里,她年轻的微笑一直在清明的柳枝上摇曳。第79页共79页,(选自《知识窗》2020年11月30日)22、文章以“你的笑,一直在柳枝上摇曳”为题,有什么妙处?(3分)①妈妈的“笑”是行文线索,贯串全文;②“一直在摇曳”表明母亲的笑容始终印刻在“我”的记忆里,暗示文章主旨,表达“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③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和表现力。23.请从描写角度赏析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2分)运用动作描写,突出了母亲勤快、喜欢读书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敬佩之情。24.文章第③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2分)插叙。补充交代了母亲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和生活场景;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情节更完整,丰富了文章内容;为下文内容做铺垫;突出、丰富了人物形象;使文章结构紧凑,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25.文章引用了史铁生的话:“上帝怜悯于她在人间所受的苦难,所以召她回去了。”那么“妈妈”一生经历了哪些苦难?(2分)①早年为生活所苦,闯关东;②在新环境里,无法实现教书的梦想;③生活困苦,常食不果腹;④中年时身患重病。(十)阅读《难忘生命救援的那些瞬间》,回答22~25题。(共9分)难忘生命救援的那些瞬间洪水肆虐中,一位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不惧危险伸出援手,挽救生命于危难。凡人善举,人间大爱。地铁急救20日下午6时,郑州地铁5号线,原本正常行驶的列车突然停下,灯光熄灭。“进水了!”感到脚下有水的乘客尖叫起来。雨水灌入地铁,车厢内水位迅速上涨。地铁工作人员打开于逸飞所在的第一节车厢的门,位置靠前的他半跑半游,爬上站台,“暂时安全了”。这时,地铁通道传来一阵阵呼救声——“有医生吗?这里需要医生!”于逸飞来不及思索,跑到地下二层第79页共79页,。有人因为溺水、失温而休克。地铁工作人员拿来急救箱,可需要急救的人多,懂急救的人风太少。于逸飞掏出背包里的白大,披在身上。这是他的第一件白大褂。这天他去郑州人民医院报到,刚刚进入试用期。“医生来了!”站台上的乘客激动地大喊。水势越来越大。于逸飞跪在地上,为伤者做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他一边救治,一边告诉旁边的年轻人动作要领,地更多人参与救人。急救人员到边现场时,于逸飞已经救助了十几个人。下午6时到晚上12时、于逸飞儿乎一直跳在冰冷的地面上救助伤者。膝盖跪肿了、破了,鞋也找不到了。他的手机被池,包被泡,脚被玻璃划伤。凌晨,地铁里的人员已经逐步疏散。于逸飞这才蹬着水离开。他发了一条朋友圈:“包里有今天医院新发的白大褂,披上,逆行。心肺复苏耗尽了所有体力,瘫坐在地上无法站起。”现在,于逸飞已被郑州人民医院免去试用期直接录用。接力转移22日,郑州东郊,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已是一片汪洋。断水、断电、断网,一层、负一层、负二层全部被淹,1000多名病人、4000多名家属和医护人员被困,食品告急、药品告急。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接力救援,正在上演。救护车冒雨驶向医院。“上车前,一定要再核对下孩子信息,每个孩子由一名家长陪护……”汽车的马达声、人们的呼喊声,让医院冠心病一病区护士长阙静不得不大声呼喊。“5名婴儿,5名陪护,核对无误,可以上车。”清点了两遍人数,护士李莹莹高声回应。车上的儿童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大的两三岁,最小的才出生几天。还有一个孩子,刚做完手术,如果不能尽快转运,后果不堪设想。周学凯,是商丘工学院的大三学生、退役军人。他联系微信群里的20多名退役军人,第一时间赶来。从早上到傍晚,从医院到高速路口,他和战友们随车运送物资、转运病人,只吃了一顿饭。“这是我退役后第一次参加救援,以后有危险我还要上。”上了转运车,周学凯再也支撑不住,把头埋到救生衣里,沉沉睡去。当晚第79页共79页,8时,最后一批病人及家属登上大巴车。“获救了,转出来了,真好!”车上,一位来自民权县的病患家属通过视频和家人报平安,泪流满面。与山洪赛跑20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师乘大巴经310国道,自巩义市竹林镇返回郑州。途中,雨越下越大,中午时分,车辆驶至米河镇高庙村突遇山洪。“车上有40多人,”亲历者芮永要回忆、山洪夹着碎石打破了岸窗,前面的4辆车全被冲走了。”河上的桥被冲塌,堤岸被洪水冲破了好几道口子大巴车的一只轮子被卡在路边下水道内无法动弹。眼看着洪水越来越大,乘客们开始砸碎车窗玻璃,随时准备跳车,但车下水流湍急,水势上涨急速,十分危急。关键时刻,一名男子开着铲车赶来救援。先救婴幼儿上铲车,然后女老师,最后男老师,每次10余人。连续两个多小时,铲车司机救出两辆大巴车上近70名被困人员。救完人,铲车司机就走了。有人把救援照片发到网上,网友们都说:“铲车师傅好样的,一定要找到他。”众里寻他千百度,终于,英雄找到了。他叫刘松峰,是米南村村民,从事工程机械维修。“后怕吗?要是再遇到类似的事儿,还救不?”有人问刘松峰。“救啊!必须得救,那可是咱眼前的人命,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没了!”(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7月26日)22.文章写了哪些生命救援的难忘瞬间?请概括具体内容。(3分)①实习医生于逸飞在地铁通道中急救伤者;②周学凯和战友们同医院护士一起接力转运医院里的患儿;③刘松峰开铲车救出遭遇山洪的大巴车被困人员。23.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1)于逸飞来不及思索,跑到地下二层。“来不及”“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于逸飞内心的焦急与动作的迅速,表现了于逸飞的医者仁心。第79页共79页,(2)上了转运车,周学凯再也支撑不住,把头埋到救生衣里,沉沉睡去。“埋”“沉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周学凯运送物资、转运病人后的疲惫,表现了他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24.这些救援人员是一群怎样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有责任心,有爱心,无私奉献,勇敢无畏,不怕危险。25.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给你感动,总会有一些事给你温暖、让你感动。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件事写下来,分享给大家。(2分)示例:有一次,我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非常沮丧,好朋友小雨把他的学习笔记借给我,并在里面夹了一张纸条:“一次失败没什么,只要吸取教训,不断努力,我相信下一次你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这张纸条让我感受到了友谊的温暖,让我重拾信心。(十一)阅读《被母亲逼着搬出去住的那些天》,回答22~25题。(共9分)被母亲逼着搬出去住的那些天①生日那天,母亲招待他吃了一顿大餐,跟他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勒令他搬出去住。②他的脑门上仿佛响了一道焦雷。彼时,他已经在本市读了四年大学和三年研究生,并就地找了一份工作。父母把房子买在江北的滨江公窝,可以目睹下游的长江滚滚而过,天气晴朗时还可以看到江豚的脊背在水面上翻滚。当母亲严肃地说“我不能再伺候一个好像永远长不大的高中生”后,他感到自尊心受到了深深的冒犯。③他赌气立刻联系中介小哥看房子,拿出他所有的压岁钱,支付了三个月的房租和保证金,搬了出去。他记得搬家那天,母亲正好在外地出差,父亲去了医院陪护外公,他连一个可以示威的对象都没有。④他在单位附近租了一套年纪比他还大的房子,每个月的租金3500元。搬完家,将所有的日用品和衣物归位,他只倒在床垫上叹了十分钟的气,就立马出门了。他必须立刻去家具大卖场买转椅,买晾衣架,买鞋柜,否则他只能坐在房东留下的塑料凳上坚持工作,脱下的外套只能放在床垫上。⑤他生平第一次搞清楚洗衣液与柔顺剂的区别,搞清楚滚筒洗衣机上面十几个按钮的不同含义。如今,离开了母亲的呵护,他不得不亲自打扫卫生,亲自洗碗、擦拭灶台和油烟机表面,把地拖干净,徒手把浴室下水道中积攒的落发掏出来。他学会了熨烫衬衣,擦皮鞋,拆洗窗帘。当发现所有的纱窗都是可以卸下来用浴室花冲刷时他惊讶极了。第79页共79页,⑥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他被母亲赶出来满两年了。他意识到自己对时间与金钱的认知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之前,母亲揽下了所有的家务,他双休日能赖床到下午2点,而今,即使在周末,每天7点半,他身体里的闹铃就响了。他知道早市的蔬菜水果最新鲜,而厨余垃圾的回收时间上午最晚是⑨点,最好赶在那之前将垃圾送到回收点,否则家里容易滋生蟑娜。他的作息正常了,早睡早起,居然一年可以读二十多本书,还把注册会计师证考了下来。⑦他偶尔还回父母家去,但是那股微妙的尴尬似乎尚未完全消失。母亲一如既往地招待他,知道他新交了女朋友,听他讲述工作和感情生活的进展,但从不过问他的生活细节。他一直想对母亲之前25年的照料表示感谢,但他一直拖延着,迈不出对自家人说体己话这一步⑧直到有一天,他在厨房吊柜里发现了母亲的日记。鬼使神差地,他翻到了两年前,母亲逼自己搬出去住的那些天,母亲写道,自己争取了出差任务,躲了出去,是生怕目睹独生子搬家的场景会掉眼泪。她怕自己是一只溺爱孩子的老鹰,舍不得做出将儿子啄离的决断,把儿子这只本可展翅翻翔的小鹰,圈养成了不舍离巢的肥胖家禽。⑨他吃了一惊,急速地往后翻,终于发现一桩母亲没有告诉他的事实:习惯他搬出去住的这种变化,她吃了整整三个月的安眠药。而她在儿子面前表现出的,却是一副如释重负的轻快感。⑩深谋远虑的中国父母,从来都控制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坐等孩子去发现与感悟。(选自《意林》2021年第22期,有改动)22.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写的事件,并归纳出本文的中心。(2分)本文叙述了他工作后被母亲赶出家后,逐渐学会独立生活的事,阐释了深谋远虑的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让其自立、自信、自强地成长的道理。评分标准:(2分)23.文章第⑦段中加点的“微妙的尴尬”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指的是他对母亲逼着自己搬出去住这件事仍心存芥蒂。评分标准:(2分)24.请从文中找出与第③段中的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2分)母亲写道,自己争取了出差任务,躲了出去,是生怕目睹独生子搬家的场景会掉眼泪。评分标准:(2分)25.读了本文之后,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3分)第79页共79页,.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上不能一味地依赖父母,要养成独立做事的习惯,这样才能更坚强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与挑战,才能成为一个自信、自强的优秀的自己。评分标准:(3分)(十二)阅读《8848.86米的征途》,回答22~25题。(共9分)8848.86米的征途①那是一双遇难者的眼睛,半眯着,露着一道缝。52岁的陈是距离他只有20厘米,瞬间感觉“将被拉入死亡的境地”。那是陈是在长达45天的珠峰之旅中,距离死神最近的一次。②2021年4月14日,陈抵达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4月16日,一架载有12人的小飞机将他们送往海拔2845米的小村卢卡拉,接下来的12天,他们将徒步攀登至海拔6119米的罗布切峰,再步行至海拔5400米的珠峰大本营。③5月1日,队员们用5天时间,从大本营攀升至海拔7100米的C3营地。中途,他们途经昆布冰川,到达海拔6100米的C1营地。登山者们需要跨越14条几百米深的冰裂缝,每踩一步铝梯,就能听到“咯吱咯吱”的声音。陈旻专注地看着脚下,顾不上高原反应,等到海拔6800米时,脸肿得大了一倍,眼睛眯成一条缝,浑身没劲儿,双脚像被铁链子捆住了。④5月15日,在大本营吃完饺子,他们准备冲顶。再次跨越昆布冰川很顺利。但他们走到2营地后,山顶开始出现乌云。这意味着,再往上攀升将面临未知的风险。大家决定等等看。⑤等到第四天,焦虑的情绪开始蔓延。陈是注意到,有人给向导交代后事。陈曼忍不住想,万一死在山上怎么办?她一层层检查衣服,看看有没有泥巴点或者破洞,想着即使死,也要给大自然呈现一个体面的自己。⑥他们最终决定登顶,那天天灰蒙蒙的,气温低至零下十几摄氏度。陈是不觉得冷,吸氧后,高原反应渐渐消失,她的状态越来越好。五六个小时后,队伍途经长达1200米的洛子壁,这里到处是陡峭的冰层。其中,最危险的一段路程是长30米左右的横切路段,只能容下一只高山靴。陈灵左手抓着绳子,右手边就是悬崖。越往后走风越大,走到海拔7800米时,风速达到每小时20千米,陈是被吹得东倒西至。到了℃4营地,风速已经升至每小时40千米。陈旻在帐篷里听到外面风雪呼啸,感觉帐篷要被掀翻。⑦休息了第79页共79页,10多个小时后,陈曼开始冲顶。每是几步,就需要跺几下脚,防止脚麻。不知道走了多久,陈是感到有些疲惫,就停了下来。前方几米处的白玛拉了下绳子,示意她继续往前,陈是想迈脚,却感觉“被一座大山压着”。白玛发现情况不对,立即跑过来,在氧气面罩的吸气孔上使劲敲,随后一股凉气袭来,陈是贪婪地吸了几口,一下子活了过来。⑧5月23日早上6点,天空渐渐泛起亮光,先是浅白,然后是淡黄,紧接着是粉红。陈灵看到不远处的峰顶耸立在半空中,看上去那么冷峻、庄严。她平静地向峰顶走去,攀过岩石密布的希拉里台阶,在上午11点05分,来到海拔8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峰顶。“你今天成了。”陈是在心里对自己说。她刷新了纪录,成为中国登顶珠峰最年长的女性。在山顶待了2多分钟,陈是开始下撤,比队友快了一个半小时。⑨很快,她又来到了希拉里台阶,就是在这里,她突然看到了遇难者那双半眯着的眼睛。⑩这次珠峰之行教给她的最重要的一课:“生命无常,你怎么好好过这一生?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定要热烈。”陈旻觉得,登山就是她“生命最热烈的表达方式”。她领悟到:“真正的探险不是冒险,而是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认识自己,形成对人和事的独立思考。”(选自《中国青年报》2022年1月5日,有删改)2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52岁的陈曼克服种种艰难,最终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中国登顶珠峰最年长的女性。评分标准:(2分)23.赏析文章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陈是贪婪地吸了几口,一下子活了过来。“贪婪”这一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陈曼室息后重新获得自由呼吸时的畅快之感,表现了她对生命的渴望。评分标准:(2分)24.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何作用?(2分)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陈旻跨越冰裂缝时发生高原反应身心疲惫、极度虚弱的状态,反映了她的坚强的精神品质。评分标准:(2分)每种描写方法0.5分,作用1分。25.陈旻攀登珠峰的经历,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3分)第79页共79页,.①每个人都要充分地认识自己,然后不断地战胜自己、超越自己;②做任何事情都要充满热情,执着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③在学习中要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评分标准:(3分)(十三)阅读《捡破烂儿的先生》,回答22~25题。(共9分)捡破烂儿的先生①我叫他先生,虽然他只是一个捡破烂儿的,②那一年,繁华的重庆路又大兴土木,这里将盖起一座、两座、三座,甚至四座非常豪华的商场,据说所卖物品皆为名牌,价格贵得惊人。是啊,这座城市有钱的人越来越多,有几座这样的商场也在情理之中。③我骑着自行车,从灰尘飞扬的工地穿过,准备去一家出版社送自己新写的文章④在重庆路与一条小街的交叉路口,一处深深的门洞下,一道奇异的风景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一个两鬓斑白的老人,年纪在七十岁左右,靠在一辆架子车前,于一片喧嚣之中,静静地吃饭。他的饭很简单:地上一个罐头瓶子,里边是辣椒酱;罐头瓶子旁边是一个玻璃杯,杯中斟满白酒;左手一根葱,右手一个雪白的大馒头。⑤我不禁停下脚步。⑥老人吃饭不急不躁,喝一口白酒,吃一口大葱蘸酱,然后再咬一口馒头。⑦见我站的时间长,老人冲我招招手,又指指地上的东西,意思是让我过去一起喝点儿。我摸摸口袋,里边还有点儿钱,就一头扎进旁边的副食店,买了一斤猪头肉。⑧就这样,我和老人认识了。老人姓张,是电机厂的退休工人,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那年他71岁,退休整整八个年头了。他的儿子和女儿都有不错的工作和家庭,也很孝顺,可他谁家也不去,就一个人过。他退休之前,老伴就去世了。他把宽敞的房子让给儿女住,自己住一居室的小屋,过着清静的日子。第79页共79页,⑨每天,他早早地出门,拉着架子车,报纸、书本、易拉罐、酒瓶子,只要能换钱的东西,他都捡都收。废品收购站下班之前他把捡到的、收到的东西卖掉,然后拉着空车回家。这是他的生活,很有规律。⑩老人酒量很好,口才一般·面色红润,身体健朗。⑾我们正喝酒,来了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家庭妇女,她拉着拖鞋,手里拎着两个空瓶子。⑿女人问:“茅台酒瓶子咋收?⒀“三十元。”老人回答。⒁女人把瓶子举到老人面前,絮絮叨叨地说:“这个瓶子的商标和瓶盖完好无损,应该多给点儿。”说完,还做出一副转身欲走的姿态。⒂“三十五元。”老人重新给了价。⒃女人悻悻地交出瓶子,数好钱,走了。⒄不待女人走远,老人突然从身旁摸起一块石头,猛地向瓶子砸去。只听“砰”的一声,转瞬之间,两个完好的瓶子被砸碎了。⒅女人惊愕地停下脚步,我也瞪大了眼睛。⒆“您,怎么砸啦?”我问。⒇“砸了,他们就造不了假酒了。”老人淡淡地回答。(21)我还想说些什么。老人却笑了,端起酒杯,爽朗地冲我说:“来,干!”(选自《读者》2021年第23期)22.“我”为什么要称这位捡破烂儿的老人为“先生”?(2分).因为“我”从这位老人的身上看到、学到了俭朴、勤劳、正直、诚信的美好品格,称他为“先生”,以示敬重和褒扬。23.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不待女人走远,老人突然从身旁摸起一块石头,猛地向瓶子砸去。第79页共79页,“突然”“猛地”这两个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人砸碎酒瓶时的果决,表现了老人对制贩假酒的憎恶之情,反映了老人正直、诚信的精神品质。24.文章⑧⑨两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3分)插叙。补充介绍了老人的生活境况,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完整;丰富了人物形象;为下文砸茅台酒瓶做铺垫;使文章结构紧凑,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25.文中捡破烂儿的老人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俭朴、勤劳、自立自强、豪爽、正直、诚信。26.作文评价等级及赋分标准参见中考评分标准。(十四)阅读《一碗牛肉面》,回答22~25题。(共9分)一碗牛肉面①我刚上初中的时候,正值叛逆期自暴自弃,成绩一落千。基本已经无缘高中。②老范是我初三的班主任兼物理老师整个人看起来悠态可掬,在学生面前也不端架子,大家都叫他老范。③十几岁的少年正是矫情的时候,我那时候笃定自己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脑子里总盘旋着一个问题:如果世界上什么都没有我是说,连时间和空间也没有,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想象不到,并为此苦恼。④一次上课,老范居然提到了这个问题,我大为震惊,破天荒地找老师请教。他说自己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但告诉我只要好好学习,总有一天会有答案,我深信不疑,并从此奉他为知己。⑤那天我回到家,家中又在发生无尽的争吵,陷入愤怒当中的两个人像野兽一样撕扯。我突然觉得疲倦,不知道回家的意义是什么,我心灰意冷地走了出去。我边走边掉眼泪,此时离完美演绎电影里的悲情主角只差一场恰到好处的雨。⑥雨没有下,但老范来了他骑车拦在我面前,大手一挥抹掉头上的细汗:“吃饭没有?”我哽咽着别过脸。⑦老范叹了口气,带我走进街边的店里,给我点了碗很奢侈的牛肉面。汤底醇厚,面条筋道,红油上漂着绿葱花,牛一片片地叠起来,甚为可口。我一时之间把所有烦恼都抛到了脑后,大快朵颐。⑧老范看我喝完最后一口汤拍拍我的肩语重心长地说:“好好学习,走出去。当你看到更大的世界,就不会因为眼前的苟且而过多伤心了。”老范说得真诚,我听着,狠狠地点了点头。第79页共79页,⑨我从此抓紧一切时间死命学习。后来顺利地上高中,读大学,远离了那一地鸡毛。再回乡中探望老范时,他已经头发花白。⑩“其实那个问题,我是不经意间在你物理书上看到的。”我上课不爱听讲,总爱在书上写写画画。“你那时候,像颗蚌一样封闭自己。我一直在想,用什么方式才能把你‘撬开’。”⑾我好半天才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一时间五味杂陈。我失去了一个“知己”,但学生们多了一个愿意用心了解他们的好老师。⑿后来,我吃过很多碗牛肉面,但都再没有那天的味道。那碗牛肉面,那层鲜艳的红油和小葱花,我永远也不会忘记。22.请补写出相关的情节。(2分)“我”在叛逆期,很苦恼→①把老范当知己,信任他→请吃牛肉面,受鼓励→②回乡探望老师,知实→铭记牛肉面,感师恩23.文章第⑥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范老师的直爽,表现了范老师对“我”的关怀和爱护。24.请品析第⑩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你那时候,像颗蚌一样封闭自己。我一直在想,用什么方式才能把你‘撬开’。”“撬开”这一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范老师想要帮助“我”走出阴霾的决心和信心,体现了范老师对“我”的关怀和爱护。25.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2分).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题目和前文。内容上:点明事件的意义,深化文章中心,表达了对给予“我”关怀和鼓励的范老师的无限感激之情。阅读《拉大锯》,回答22~25题。(共9分)拉大锯⑴我第一次拉大锯是在12岁时,爹说他比我还早一年。第79页共79页,⑵那是一个假期的早晨,爹将一段最好锯的梧桐木放上墨线,让我跟他一起锯。我从小见别人锯得轻轻松松、欢欢快快,但我第一次把大锯端在手中,却不知怎么拉下第一锯。爹在大锯另一头告诉我,两肩放平,两手端平锯梁,往怀中平拉就是。锯是带齿的,只要移动,自然就越拉越深。爹轻松地拉过去,轮到我拉过来时,不是锯条弹起来落不到墨线上,就是锯齿被卡住拉不动。⑶爹说:“锯条弹起来,是用力小了;锯齿卡住拉不动,是用力大了。应该两手放松,不要死死攥住锯把,这样,心也会放松,锯条才能轻松地拉过来,送过去。”⑷我照着他的说法试了几下,还行,锯条开始进入木头了。梧桐木木质软,好拉,但锯条也容易走墨。锯条偏右了,我就狠狠抬左臂,右臂使劲往下压,想把锯条折回来走正墨,但越用劲,越不行,锯条离墨越远。爹在另一头知道我拉走墨了,就跟我换过位置来,告诉我不要心急,不要用力太大,要把锯抬起,轻飘飘地往正墨上靠,这样锯条便走正道了。另外,初拉大锯,要目不斜视,才看得准,拉得准。我按爹说的话去做,虽说拉得好了一些,但还是“飞龙走蛇”,锯条弯来弯去。这一天,把两厘米厚的板子,拉得厚薄不平。⑤第二天再拉,我不紧张了锯也拉好了。那时我个子矮,大人站在地上,我得站在矮凳上。到了十六七岁,我才能和爹站着平拉。但遇到长本头,两个人都须站到长凳上。我喜欢拉更长的木头,如果在两米以上,凳子就要搭得很高,站在上边,虽晃晃悠悠有些不稳,但居高临下看四周,很神气。后来,我不但学会了拉一抽锯,还学会了拉三抽锯。三抽锯就是拉过一段长的,再带两段小的,锯条的声响便由一抽锯的“嚓、嚓”变为“察、嚓嚓”,十分欢快。爹给拉三抽锯起了装个挺有诗意的名字,叫“凤凰三点头”。爹说:“名字虽好听,拉起来也欢快,出活却少,不如一抽锯,一下是一下,送拉的锯条长,出活多。”⑥拉大锯,拉个一天半天还耐得住劲,若拉时间长了,就觉得音调乏味了。记得上初中时有一个暑假,我拉了20天大锯,便想打退堂鼓。⑦爹看我不高兴,就对我说:“学木匠要先拉3年大锯,你知道为啥?不是说拉3年才能学会,是3年中让你悟两个理:一是懂得两个人配合才能完成一件事,不论干啥事,都要讲合作;二是磨磨性子,干事不图虚,要脚踏实地、一心一意。这两个理悟通了,即使这辈子不干木匠,你干啥都能干好。”⑧真没想到,在平平常常的拉大锯上,爹还讲出了这么多的道理。⑨当然,那时我还不完全懂。等我走上社会,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坎坷以后,回过头再回味一下爹的话,才理解了其中的含义。⑩干事业,还有做人,我何尝不是像拉大锯那样,目不斜视,照着墨线,一锯一锯地“拉”呢。第79页共79页,(选自《读者》2021年第24期)22.文章用“拉大锯”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2分)贴近生活,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线索贯串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晰;交代文章内容。23.赏析文章第④段中加点字“抬”“压”的表达效果。(3分)“抬”“压”两个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锯条走墨跑偏时,“我”想极力挽回的情形,反映了“我”当时焦急不安的心情,与父亲的沉稳冷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4.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技术娴熟、经验丰富、不急不躁、教子有方的好父亲。25.父亲从拉大锯中悟出了深刻的道理。请你也写出下面这则小故事所蕴含的道理。(2分)猫头鹰碰见了斑鸠。斑鸠问:“你到哪里去啊?”猫头鹰说:“我打算搬到东边去住。”斑鸠又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西边的人们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想搬走。”斑鸠说:“如果你能改变自己的叫声,搬走是可以的。不然的话,迁到东边,那里的人一样会不喜欢你的叫声啊。”(刘向《猫头鹰搬家》)示例:对于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抱着逃避的态度,要勇于面对和改正。(十六)阅读《方舱医院的伢们王》,回答22~25题。(共9分)方舱医院的伢们王①董江城在方舱医院住了半个多月后已痊愈,明天终于可以出舱了!与病友朝夕相处下来,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还真有点儿不舍,尤其是小刚、阿峰、小宝几个高中生,早已把他当成了“伢们王”(孩子王之意)②他天生一副娃娃脸,常带三分笑,看上去就像刚毕业的大学生。其实,他已接近而立之年,在师大毕业后去加拿大深造,获得硕士学位,又拿到教师证书,在多伦多已当了5年高中数学老师,深受学生喜爱。③刚踏进新一年的第一天,董江城的父亲在爬楼梯时不慎摔倒,断了几根肋骨。作为独子,他火速飞回家,悉心照料父亲。一周之后,老董伤势略有好转,但突然又发起了高烧,咳嗽不止,经过第79页共79页,CT、核酸检测,确诊为新冠肺炎,马上住院治疗。3天后,江城的母亲也“中招”,住进同一家医院。江城每天去探望双亲,希望他们早日渡过难关。没想到,年过六旬的老两口都没能熬过春节,前后相差一天撒手人寰。江城悲伤得几乎崩溃,每天捧着双亲的遗像度日。④此时,董江城只能在家隔离、等待。远在多伦多的女友每天在视频中给他鼓励,成了他最大的安慰。到了2月初,他开始咳嗽、发烧,到医院检查,也未能幸免,火速住进了方舱医院。由于他属于轻症,每天服用中药汤剂、抗病毒药物,医护人员每天观察他的体温等生命体征。⑤入院后,他得知数个病友的家庭均遭受了灾难。他决定再也不能消沉下去,必须面对现实,强逼自己忙碌起来,也想借机让自己从双亲去世的痛苦中走出来。他做起了医院志愿者,每天帮助护士分发食物,照顾患者生活起居,将患者的心声转达给院方。几个高中生患者得知他是加拿大的老师,便请教他数学、英文问题,他总是有问必答,耐心辅导。更出奇的是,他还是一个电玩高手,每天都会与孩子们在手机上玩游戏,迅速与他们打成一片,给生活带来了光亮和笑声。⑥入住十多天后,江城经过两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血常规、T检查也属正常。结合临床诊断,专家组会诊认为他已达到出舱标准。今天院方正式通知他,明天将由社区对接安排到隔离点,继续观察两周。⑦江城正在收拾行李,小刚的妈妈走过来。见她欲言又止的样子,江城问:“小刚妈,有什么事需要帮忙吗?”“小刚后天也可以出舱了,我暂时还出不了院,他爸在北京工作,回不了家,家里又没人照顾他……”⑧江城打断她的话:“我可以照顾小刚啊!过了两周观察期就住我家,一直到你出院。”“我可以付你钱。”江城有点儿生气:“大姐,讲钱我就不干了。”“那太感谢你了!”⑨“放心!我每天会督促小刚做功课,还会辅导他,也会控制他玩手机的时间。”⑩小刚的母亲走后,江城征得院方同意,召集病区的几十号大人碰头。江城说:“大家都知道,我明天出舱了,你们也快了。我刚才答应小刚的妈妈,在她没出院前照料小刚。”小刚的母亲说:“董老师真好!”江城说:“我们的命都是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救的,我只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⑾众人竖起大拇指。江城继续说:“不知其他人是否也有这个需要,我同样愿意效劳,完全免费。”⑿阿峰的父亲说:“我们家也碰到这个问题,就是不好意思向你开口。”第79页共79页,⒀小宝的母亲说:“咱们家正在想法子,可能也要麻烦董老师。”⒁江城说:“那统统由我来照顾,反正暂时也回不了加拿大。”⒂阿峰的父亲说:“你不是真成‘伢们王’了吗?”江城说:“我本来就是啊!我喜欢与小伢在一起。”⒃雷鸣般的掌声萦绕在屋顶上,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2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董江城在方舱医院住院期间,担任志愿者,与病友结下深厚友情,给病友的生活带来光亮和笑声。出院后,他又主动承担起照顾几位高中生的学习和起居的任务,成为真正的“伢们王”。23.文章以“方舱医院的伢们王”为题目,有什么妙处?(2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及主要人物;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突出了董江城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4.文章第③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3分)插叙。补充交代了董江城回国并感染新冠的原因;丰富文章内容,情节起补充作用,使情节更完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他面对现实,积极帮助方舱医院的护士与病友这一情节做铺垫;使文章结构紧凑,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25.联系上下文,说说董江城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董江城是一个孝顺父母、有爱心、乐于助人、乐观向上、知恩图报的人。(十七)阅读《风雪夜归人》,回答22~25题。(共9分)风雪夜归人①三十多年前,父亲在离家十里路的地方上班,他每天骑自行车往返②冬日的天,像个面无表情的冷面人。寒气阵阵,天空透着捉摸不透的意味。父亲抬头望了几次天,说:“这天阴了好几天了,雪也没下,我还是去吧,厂里一大堆事,耽搁不得。”母亲说:“下雪了咋办,还是别去了。”父亲犹豫了一下,推起车子出了家门。③过了一会儿,天阴得更沉了。没多久,雪纷纷扬扬不了起来。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片简直像羽毛一样,在风中乱舞。母亲叹口气说:“让你爸别去上班了,他偏不听,下雪了还咋回家!”父亲轻易不会歇班,他挣的钱要供我们一家开支呢。第79页共79页,④到了下午,雪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母亲在屋里屋外团团转,雪地上留下她杂乱的脚印。“雪越下越大了,你爸可咋回来呀!”母亲语气里有明显的担忧和焦虑。“我爸今天也许不回来了呢,听他说那里有住的地方。”我安慰母亲。⑤黄昏时分,雪渐渐小了,但地上的雪更厚了,脚踩上去立即陷出深深的窝,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我问母亲:“我爸今天不回来了吧?”母亲无比笃定地说:“回来!他肯定回来!”夜色笼了过来,母亲站在门口翘首遥望,可路上连个人影也看不到。冰天雪地,我在呼啸的风中瑟缩着,感觉要被冻成一根冰棍。“妈,回家等吧!”我开口说话时,牙齿都要打战。母亲却目光专注地遥望着村口,一声不吭。她在飞扬的雪花中保持着一成不变的姿势和表情,那姿势和表情像雕像般肃穆。忽然,母亲说:“走!回家做饭,你爸回来得吃上热乎饭!”⑥母亲认定,父亲一定会回来。我跟着母亲在屋子里忙碌起来。小小的屋子里,炉火烧得正旺,温暖弥漫着,与屋外的世界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样的时候,分外觉得“家”这个字眼是那么可亲。母亲烧起灶火,忙着熬红薯粥。她嘱咐我在炉火上烧开水:“多烧点开水,你爸回家得赶紧让他用热水洗洗,暖和暖和。”灶火上熬着红薯粥,母亲开始切白菜,切豆腐,洗粉条,她要做父亲最爱吃的大炖菜。⑦屋子里,饭菜香味弥漫着,妹妹饿得叫起来:“妈,我要吃饭,爸爸今天肯定不回来了。”夜色漆黑,别人家已经过了晚饭时间,可父亲还没有回来。母亲的态度依旧坚定:“你爸一定会回来的,再等会儿!”我和妹妹围着炉火,静静等待。母亲则一趟趟往外面跑,脸上的表情越来越焦虑。⑧后来母亲不再出门去,但她的焦虑在升级,眉头紧锁着。就在我们都等得心烦意乱的时候,屋门“吱呀”一声开了。“爸爸回来啦!”妹妹喊起来,我和母亲也一跃而起。我们面前的父亲,简直成了雪人!他衣服上都是雪,眉毛、胡须上也都是雪,整个人都是白的。“赶着做事回来晚了。”父亲开口说话,“三十里地,我一步步走回来的!”父亲的嘴巴像被冻僵了一般。母亲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使劲吸吸鼻子,为父亲拍打满身的雪。我赶紧把门关紧,让屋里的温暖一点点融化父亲的寒冷。这个世界有冰有霜,但幸好还有家;这个世界有风有雪,但幸好还有爱。夜归人,只要有人在风雪中为他守候,他就一定会回家。⑨父亲坐到餐桌前,看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张口想要说什么,又停了一下,终于说出一句话:“家里真暖和!”22.文章第②段中画线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渲染环境气氛,突出天气的寒冷;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后文下大雪埋下伏笔。2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2分)第79页共79页,.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雪下得猛烈,表现了母亲对父亲冒着风雪去上班的牵挂和担忧。24.“母亲则一趟趟往外面跑,脸上的表情越来越焦虑。”请揣摩母亲此时的心理活动。(2分)示例:他爸怎么还不回来?天色已晚了,饭都做好了,会不会出什么事情啊!真让人担心,我再出去看看。25.“这个世界有冰有霜,但幸好还有家;这个世界有风有雪,但幸好还有爱。”家,因有爱而温暖。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在学习和生活中,虽然我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挫折,但家总会给我们温暖和力量,做我们坚强的后盾。每当我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每当我被同学嘲讽时,每当我与朋友闹矛盾时,回到家,在父母的鼓励、指导和关爱下,一切不愉快都烟消云散。家,就是我的避风港,是指引我前行的灯塔。(十八)阅读《李阿婆的幸福生活》,回答22~25题。(共9分)李阿婆的幸福生活①菜市场里,白发苍苍的李阿婆拄着拐杖,步履缓慢,影子拖得老长。她看着摊子上各色各样的凉菜,自言自语:“这个我咬不动,那个我嚼不动,我只想找点咬得动的菜吃。”她一边挑,一边说话,夹了肉丝烧茄子,又选了几枚鸽子蛋。她挑完之后还晃了两下盆子,似乎在掂量有多重,把盆子递给店员,去皮一称还不到四两,仅仅三块五。她说过,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吃不了多少东西可以理解,可这也太少了!②如果老板娘在场,绝对不会为老人调菜的,她会说,调这么点菜还不够配料钱。只有店员小姑娘懒洋洋地为老人调菜,记下的菜谱,不知修改了多少遍。老人不断强调,不要放糖,少放点酱油,我家里有的是酱油。③可每当节假日,老人买菜的分量就特别大,她说家里人多,祖孙三代,整整十口人,买少了不够吃。“小姑娘,今天中秋节,给我选最好的菜,可要现场烧:鸡一定要白斩鸡,鸭要北京脆鸭,加上河里的虾,海里的蟹……我家老头与孩子可喜欢吃这些呢。”④店员小姑娘突然改变了不屑一顾的神色,为老人调菜。她一边动作利索地记下菜谱,准备一个又一个的装菜盒子,一边说:“阿婆,您孙女小雅是我初中同学,我们好久没见了,小雅回家时您一定得告诉我。”李阿婆说:“好,好,我孙女在外地打工赚钱回家时一定告诉你。很快就会回家的,很快就会回家的。”她说到后面,声音越来越轻。第79页共79页,⑤“现烧热菜——清蒸鲤鱼,一定要记得在鱼身上开花刀,可以帮助调料的味道渗入鱼肉中。大葱、盐、胡椒粉、黄酒、玉米油、花椒、姜丝、葱段、八角、桂皮,要一起塞进鱼肚子的。”⑥小姑娘翘起嘴唇,不乐意起来。李阿婆继续说着:“这样就能够更完好地保持鱼肉的鲜嫩滋味,口感松软细腻,吃起来爽而不腻。小姑娘,吩咐厨师根据我的要求烧,不要搞错了!”⑦“再要一个红烧肉,用半肥半瘦的五花肉为主料,文火烧制,这样做出来的肉香甜松软,入口即化,肥而不腻。”⑧李阿婆等了两小时,接过热菜,看着香气扑鼻、色泽诱人的红烧肉,得意地抿着嘴笑了:“真是高手烧的,红烧肉味道很好,关键是他们火候处理得当,真是老少皆宜的美食。”接着,她颤抖着手拿出了她的“钱包”一破旧的尼龙袋,袋子皱巴巴的,看起来已用过很长时间。她大方地拿出好几张大钞:“你看,我有退休金,还花不了呢!”⑨“李阿婆,还是您幸福,不愁吃穿,孩子们都回家过节!”⑩“李阿婆,您买这么多菜家里肯定来了不少客人吧?”街坊们纷纷附和着说,无不投来美慕的目光。⑾“饭做好了。”有了智能电饭锅那温柔的提示音,家里温馨了许多,李阿婆的心情也愉悦了许多。“来啦来啦。”她总要回应一声才去打饭。李阿婆郑重地拿出一大摞饭碗、筷子,按顺序端端正正慢慢地摆放在桌面上。⑿上座位置是留给她丈夫的,照片就挂在墙上,依然年轻英俊,眼睛直盯着餐桌呢。下面位置,依次是右边留给在深圳打工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女一家,左边留给在杭州工作的女儿女婿、外孙外孙女一家。她为每个空位发一只饭碗、一双筷子、一把调羹,再虔诚地为全家挨个祈祷一番后才庄严宣布:“开始用餐,尽管吃。”说完,她的眼里已经满含泪水。⒀接着,她拿出每天坚持画杠杠的小本子,数一数:丈夫离世4635天,儿子上次回家至今528天,女儿上次回家至今613天……2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2分)平日生活节俭的空巢老人李阿婆每逢节假日不惜花掉退休金置办丰盛的菜品模拟家人团聚的场景,以排遣孤独之情。23.品析文章第段中加点词语“满”的表达效果。(2分)说完、她的眼里已经满含泪水。第79页共79页,“满”这一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李阿婆热泪盈眶的样子,表现了她痛楚、悲伤的心理。24.本文在描写店员小姑娘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对比。将李阿婆买极少菜时店员小姑娘的冷淡、怠慢和买菜的分量大时的热情、周到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店员小姑娘的势力和虚伪。25.本文一定触动到了你。谈谈你读完本文的感受。(3分).示例:李阿婆晚年的孤独生活是当今部分老人生活真实的缩影。李阿婆晚年的境遇让人感慨。虽然空巢老人的孤独和对亲人陪伴的期望是我们无法体会到的,但我们要珍惜和长辈们相处的时间,尽量多陪伴他们,让他们的世界充满更多的欢声笑语。(十九)阅读《不灭的灯光》,回答27~31题。(共12分)不灭的灯光于年才 ①这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 ②田野上的高粱晒红了米,还没有收割。那天的夜色浓重,镰刀似的月牙儿时而从漆黑的云层里溜出来,泛着淡黄的光亮。九十点钟的光景,寂静的村路上,少年提着纸糊的灯笼,和他的影子相伴,行走在回家的路上。 ③还要走上多久才会到家,他算不准。只记得看见村口上的老槐树,再向左走上百八十步就是了。少年忽然间觉得通往家的路长了一大截儿。 ④不知过了多久,隐隐约约觉得那棵老槐树看到了自己,少年才舒了一口气。透过老槐树的枝桠,正有一束光照着少年,少年不由地睁大眼睛,被这束光暖到了。顷刻间,少年的鼻子一酸,泪水从眼角涌了出来。 ⑤家的大门是开着的,在记忆中是少有的事儿。透过窗棂发出来的光分外明亮,照在少年的脸上身上,少年的心一下子平静下来。熟悉的脚步声惊到了屋内的父亲和母亲。他们从屋内急忙走出来站在房门口,痴情地望着回家的少年。待少年走近他们,他们同时伸出手来,牵着少年的手走进有灯光的地方。 ⑥少年预想的责罚没有得到。第二天早上,父亲送他上学时告诉他:“你还没到家那会儿,你的妈妈不时地走到村口望上一阵,走了五六个来回。大门也不让关着,把过年才用的灯泡让我换上,说灯亮一些,让你远远地就能看见家的模样。”少年弯下腰默默地打量穿在脚上的新鞋子,泪珠儿禁不住落满了鞋面。第79页共79页, ⑦许多年过去了,少年依旧记得那一夜,家的灯始终亮着。灯光是那样柔和,暖暖的。直到自己为人父了,少年才明白那一夜的灯光一直闪烁是为了什么。虽然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却有浓浓的爱在里面。 ⑧那个少年是我。这个情景,是我读小学三年级时,和两个同学跑到离家五里多地的村上看完电影以后,独自回家的一个经历。⑨时常想起那一盏灯光来。特别是夜深人静加班回家的时候,瞥见灯火,总是会把这件事勾画出来。尽管它过去了好多日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10月16日第 07版)2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本文记叙了“我”三年级时跑到离家五里多地的村上看完电影后独自回家,看到父母点亮灯等“我”回来的一次经历,表现了父母对“我”浓浓的爱23.文章以“不灭的灯光”为题,有何妙处。(3分)①是全文的线索,贯串全文。②交代文章内容。③突出文章主旨:父母用灯光照亮孩子回家的路,表达了父母对孩子浓浓的爱。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4.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②段中画线的句子。(2分)那天的夜色浓重,镰刀似的月牙儿时而从漆黑的云层里溜出来,泛着淡黄的光亮。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漆黑、寂静的环境气氛;烘托了少年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急切、害怕的心理;为下文少年因看到家里的灯光而被感动的情节做铺垫。25..家中闪烁的灯光总是那样柔和、温暖。请你写出生活中让你印象深刻的有关”灯光“的故事,与大家分享。(3分)示例:我上八年级的时候,要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的乒乓球比赛,每天训练到很晚才回家。每次走进小区,抬头看到楼上家里温暖的灯光,我就知道是爸爸妈妈在等我回家。正是有父母的关爱与支持,我才能取得少年组冠军的好成绩。阅读《阳台上的花》,回答22~25题。(共9分)阳台上的花①意识到母亲喜欢花,已是她退休的时候了。记忆中,我们家阳台上也种植物,但很少见到花。第79页共79页,②母亲不种花,可能也觉得花不好同候。我们一家五口人,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养花。种下的花如果不开花,还不如种小菜。母亲种菜是很积极的。小时候有那么几年时间,我们家安在一个半山腰的独间平房。房前有一片平地,被母亲用篱笆围成小菜园,里边种了不少蔬菜瓜果,基本上可供应一家人的日常需求。印象最深的是葫芦,藤蔓攀在篱笆上,果实藏在叶子下。我们三个小孩子会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小葫芦,用一根针,在葫芦瓜上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比赛哪一只长得又快又大,就像比赛自己的身高一样。母亲很懂种菜,在她特别的照顾下,刻有我们几个孩子名字的葫芦瓜,总是长势喜人,最终结出了皆大欢喜的果实。而刻着父亲母亲名字的那几只葫芦,远远落后于我们。我们欢天喜地地将自己的葫芦摘下来,挂在屋角,让它们跟我们的名字一起晒干、变黄,最终成为书桌上的摆设,权当一束不会调谢的花。头向食胖业,中部坐口入古③十七岁那年夏天,我到桂林读大学,父母送我去报到,趁机游览一下桂林山水。那是我第一次跟父母出远门,应该也是父母第一次一起出门旅游。我们住在一个简陋的小旅馆,窗外可以见到清澈的漓江水。旅馆对面有一个花坛,母亲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了一种奇怪的花。小小的五瓣花瓣,组合成一张人的脸谱,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五官是深紫色,脸膛是浅紫色或嫩黄色。我们第一次见到这么有趣的花,就像花坛里有一个小人国。母亲对花的知识匮乏,直接称之为“人脸花”。每次进出旅馆,我们都要去看看这些有趣的“人脸花”。分别的时候,母亲想找找有没有种子可以带回家,找了半天没看到一粒果实。突然,母亲指着一簇角落里的花,说:“这五朵,像不像我们一家?”那五朵花挨得特别近,都快叠到一起了,上边两朵稍微大一些,浅紫色的脸膛上有着近乎墨色的五官,下边三朵大小差不多,嫩黄色的脸膛上,五官是浅浅的紫色。我和父亲都笑了,说:“像。”我用手指点着那些小脸数过去,这是我,这是哥哥,这是姐姐。数完,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那之后的许多年,离别、想家成为一种习惯。后来,在一些地方,我多次看到过这种“人脸花”,每次看到,我都会朝这些“小脸”会心一笑,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想起我们一家五口人。④母亲退休之后,阳台慢慢开始种起了花,盆栽从实用转变为审美。种的都是些好养的花,茉莉、海棠、三角梅、芍药、桂花之类。阳台角落还留着几棵实用的小葱和辣椒,稀稀拉拉,枯老了也没被摘下放到锅里。年份最久的当属那林海棠花。花树不高,却很结实,主干已经比我的拳头还粗。每年过年,它都不辜负花期,准时开起了红艳艳的花朵,仿佛要跟我完成一个共同的约定——每年过年回家后,我会挑一个阳光充足的中午,搬两张小椅子,让父亲母亲坐在这株海棠花下,我一点一点将他们花白的头发染黑。阳光把海棠花照得通红,也将父母的衰老照得纹路清晰。我站在他们背后,既感伤又幸福,皮诚地祈祷年年岁岁都拥有这相同的一幕。第79页共79页,⑤除了在阳台种花,母亲也喜欢用花瓶插花。但我从来没在家里见过“人脸花”。近些年,家乡过年流行一种“年花”—五代同堂果。黄灿灿胖乎乎的果实,浆汁饱满,寓意子孙满堂,老少安康。去花市买一枝回来,不用费心管理,可以观赏半年之久。母亲会挑果实多的那一枝买回家。有一次,我用湿布给这些果实“洗澡”,指着最大的那两只说:“这是爸,这是妈,然后又分别按个头指定了我和哥哥姐姐。”母亲一听,笑了,看看那两只最大的果实,说:“不像,现在我们家里,我和你爸最瘦。”我愣了好一会儿,夸张地提高嗓门说:“再瘦也是最大的。”⑥今年,在小区散步的时候,突然发现小区围栏下新摆了一溜花盆,花盆里边挤挤挨挨地开满了一张张“小脸”。整齐的五瓣花瓣,嫩黄、粉红、紫色的脸膛,颜色各异,风一吹,像笑脸。我也笑了,站着看了很久。手机里有一款植物识别软件,几秒钟之后,我得以知道,“人脸花”真正的名字叫三色堇,花语是—请思念我。(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2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③④段围绕此线索写了哪两件事?(3分)花。①十七岁那年夏天,父母送“我”去桂林读大学,在小旅馆见到“人脸花”。②母亲退休之后,每年过年回家,“我”让父母坐在海棠花下,给他们染发。23.文章第④段中的加点词语“感伤”和“幸福”应怎样理解?(2分)“感伤”指染发时看到父母的花白头发,为父母逐渐变老而感伤;“幸福”指自己能为逐渐变老的父母尽一点微薄之力(染发)而高兴,同时也为现在的父母虽然头发白了但身体依然健康而高兴。24.结合语境,揣摩第③段中“数完,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时“我”的心理活动。(60字左右)(2分)示例:爸爸妈妈很快就要回家了,况且好久也看不到哥哥和姐姐,这里只剩下一个孤孤单单、人生地不熟的“我”,真希望能永远和家人在起。25.生活中,哪种“物(植物、动物或物件)”引发起你对亲情的联想?请写出来,与大家分享(2分)第79页共79页,示例:我卧室里的十字绣。刚上初一的时候,不太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每天的作业又比较多,妈妈为了缓解我的紧张心理,陪我学习时就在旁边一针一针地绣这个十字绣。现在每当看到这个代表着亲情的十字绣,我就十分感谢当时妈妈的陪伴。第79页共79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