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1.材料阅读。材料一:彭士禄:一辈子只做两件事①彭士禄是广东籍中国工程院院士,今年3月22日,他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②“一个漆黑的夜里,奶妈背着我逃难”,彭士禄回忆,“我3岁时母亲牺牲,4岁时父亲就义。奶妈背着我东逃西藏。”彭士禄14岁便独自出门寻找革命队伍,在惠州加入东江抗日游击队;15岁辗转来到延安,于194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③20世纪50年代,彭士禄赴苏联留学。1956年,彭士禄即将毕业,被正在苏联访问的国防部副部长陈赓召到中国驻苏大使馆。陈赓告诉他:“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④“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彭士禄坚定地回答。自此,他的人生与核动力结缘。⑤20世纪50年代末,学成回国的他被安排在原子能所工作,主攻核动力。1958年,我国启动核动力潜艇工程项目。1959年,苏联以技术复杂、中国不具备条件为由,拒绝为研制核潜艇提供援助。没有图纸资料,没有权威专家指导,大多数人也不懂核,搞核潜艇全靠“自教自学”,这是彭士禄和同事们必须面对的现实。⑥为了大量获取前沿知识,他带领团队恶补英语,用两年时间攻克了英语阅读关,摸清了国外核电站、核动力装置的基本情况。“每天晚上,彭士禄办公室的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一位同事回忆说。⑦1965年,核潜艇项目正式启动。彭士禄告别妻子儿女,走进深山,参与筹建中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没有电脑,仅有一台手摇计算器,靠拉计算尺、打算盘计算。但仅用6年,1970年8月30日,中国建造的1:1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启动试验,实现了满功率运行。仅约4个月后,1970年12月26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艇上零部件4.6万个,需要的材料1300多种,但没有用一颗外国螺丝钉。中国由此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⑧1979年,彭士禄被任命为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1983年,他又被任命为中国首座大型商业核电站建设总指挥。从军工领域转到民用领域,彭士禄为我国核电走“以压水堆为主的技术路线”起到关键作用。他还提出大亚湾核电站的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控制,为大亚湾核电站的上马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任秦山二期核电站董事长时,他提出股份制,建立董事会制度,是将招投标制度引入核电工程的第一人。⑨工作中的彭士禄,获得了“彭大胆”“彭拍板”的外号。他常对科研人员说:“第134页共134页,做实验,用数据说话,最后,我来签字。对了,成就归大家;错了,我来负责。”⑩有人把彭士禄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核电站创建人”,彭士禄坚决不同意。他说:“中国核潜艇研制成功绝不是一两个人的作用所能及的,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充其量就是核潜艇上的一枚螺丝钉……”⑪从踏循父辈足迹追求光明进步,到投身我国核动力事业,彭士禄走在了时代前沿。他似竹石,经千磨万击仍坚劲向上;,。(选自《羊城晚报》,作者董柳,有删改)材料二:晚年,彭士禄在自述中谈“明白与糊涂”时说:“凡工程技术大事必须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数,一点儿也不能马虎。做一个明白人谈何容易?他要有超前意识,对问题有新思路、新见解……但当一个糊涂人则更难,难得糊涂。凡对私事,诸如名利、晋升、提级、涨工资、受奖等,越糊涂越好。”(1)材料一以 为顺序,依次介绍了彭士禄院士一辈子只做的“两件事”: 和 。(2)下面对选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生红色家庭、从小就投身革命和所接受的教育,对彭士禄一生影响深远。B.苏联拒绝为研制核潜艇提供援助,落后的研究条件,衬托了核事业的艰难。C.坚决不接受他人给自己取的任何外号、称号,体现了彭士禄倔强的性格。D.彭士禄的回忆、自述和同事的话语,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真实而且生动。(3)①仿照前文,把材料一最后一句补充完整。②结合选文内容,写出彭士禄院士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两点精神品质。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两位小保姆刘醒龙①小时候住在山里,每当黄昏来临,如果没有别的事情,我就会出神地望着远处山腰上的那棵大樟树。传说黄昏是一天当中灵魂开始出没的时候,月光落地,清风入夜,这些都是它的背景。②女儿尚小的那几年,家里前后请过几位小保姆。之所以做不长,多是因为她们思家心切,但也有两位例外。③早来的那个女孩,初中毕业。朋友特地介绍说,她家离大樟树只有两里路。大樟树是一棵有名的树,那地方原本叫满溪坪。也就二三十年的时间,作为地名的满溪坪就没有人叫了,而换成了大樟树。女孩来之前在山上采茶。一见面我就问她,那棵大樟树还在不在。女孩回答说,在,已被县里列为重点保护的古树了。④第134页共134页,女孩一来就明确地表示自己最多做半年。我开始还不太在意,以为是想家的另一种说法,后来才发现女孩是当真的。她之所以愿意出来,是想挣钱给父亲治病。从中介绍的朋友先前就说过,女孩的父亲患了食道癌。所以,女孩拿到第一份工资后就委托我们替她存起来,连一分钱都舍不得花。⑤女孩来我家正好半年的那天晚上,她突然对我们说,她要去汉口中山大道的某个地方买能治食道癌的药。女孩要买的那种灵芝做成的药,已不止一次在媒体上被披露,其治癌的功效是假的。女孩言之切切的样子让我们不好直接提出忠告,我只好答应说,我先去看看情况,然后再带她去。我费尽心机地将披露相关情况的文章找出来,放到她的房间里,希望她看过后能改变主意。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女孩反而更加迫切地反复催问我们,何时让她去汉口买药。从汉口回来后,她一分钟都不肯等待,当即就要去车站。她说:“我要给父亲送药回去。”⑥送别的路上,我有些恍惚。坦率地说,这半年我们对女孩的表现并不是十分满意。在车站里,她上了车后,回头默默看我的那一眼,突然让我感到心酸极了。⑦几年后的某一天,在东湖边的一家咖啡馆里,很静的时候,忽然听到邻座的人轻声提及一个曾经耳熟能详的名字。女孩走后不到一年,这种曾名噪一时的所谓特效药,便从社会信息传播途径中全面消失了。邻座的人说,他父亲生病后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不肯吃药花冤枉钱,也不知为什么,大概是广告做得太诱惑人了,父亲突然同意试试这种药。他花了几万元买回来的药,父亲还没吃完,就走了。其实,他明白那药是假的,可是父亲都病成那个样子了,做儿子的还能做什么呢!他的声音听起来十分深情,但从面容上看,他十分平静,就像长在几里外的大樟树,即使风暴来袭,也吹不动它一片叶子。⑧乡村的大樟树是一种活生生的哲理。在远处遥望樟树的人,内心比每天都能享受樟树荫蔽的人还要丰富。明白真相后,我们的内心变得格外无助。⑨之后来家带孩子的第二个女孩,心地十分善良,女儿和妻子十分满意,过年时,我还专门开车送她到离家最近的小路口。说好过完年她就回来,并且我将回程的车票钱都给了她。我远看着女孩穿着妻子送给她的那件红色呢绒大衣,在冬日的原野上一路走走停停。我们一直等她到正月底,仍没有任何音讯。难得这个女孩让全家都很满意,她的不辞而别,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打击。我们决定不再找小保姆了,家务事请钟点工来做,孩子则由自己来带。这样过了半年之后才听说,那个女孩非常想再来,却没有钱搭车来,因为连同我们给的返程车票钱,她都给了母亲,一半用作长期卧病不起的父亲的医疗费,一半用作年后弟弟上学时的报名费。我得到消息的时候,女孩已再次来到武汉,跟着同村人一起在离我们家不远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做零工。⑩几年之后,妻子还时常提起这个女孩,想不通那个工地离我家如此近,她到武汉后,即便不来打个招呼,怎么也不肯来个电话呢?或许,是那张返程车票梗在中间,成了打不通的大岭关山。⑪第134页共134页,其实,真正惭愧的是我们,我们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中过得久了,用以体察周围的智慧锈蚀了。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并非总是伴随命运的起承转合。有时候,它宁可成为一张车票,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借灵芝之名的药。(摘自《读者》2020第8期)(1)阅读全文,依据提示,梳理作者对第一个小保姆的情感变化过程。不是十分满意—— ——格外无助—— (2)文章第⑦段用较多的笔墨写邻座的人的经历有何作用?(3)联系上下文,揣摩第⑨段中女孩再次来到武汉却不和我们联系时的心理,以第一人称描写。(60字左右)(4)阅读全文,品味“锈蚀”,理解结尾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3.阅读《那一年吃过的藕》回答问题。那一年吃过的藕陈艳平①那一年是1985年。那一年我9岁,正上小学三年级。②那一年父亲还在汉寿县洲口的水电站上班。一直到农历腊月廿八才回家。收收捡捡后,忙碌的一天过去了,夜色墨一样黑。乡村的夜晚自带几分深沉。偶尔几声狗吠相互呼应,勃勃生气在夜色中弥漫。堂屋老树蔸的火苗调皮地一蹿一蹿,全家人围坐一处,享受这难得的闲暇时刻。妹妹在烤糍粑,我和姐姐们叽叽喳喳,在火边打闹。父亲和母亲在商量着过年的菜谱。③我忽然想起中午时,隔壁龚家奶奶炖了藕。她的孙女把藕穿在筷子上,想吃的时候随时咬上一口,像握着一串珍宝。我眼馋嘴也馋。④我脱口就说我要吃藕。话一出口,我就为自己的莽撞懊恼。老家虽然在湖区,我们村却没有藕塘,挖藕要到对河的隔壁村。村里的壮劳力大都三五人结伴而行,天未亮便早早过河,再约好返回的时间让船夫来接。何况现在都已经过了挖藕的时节了。很少会有人在除夕的前一天出去挖藕。⑤父亲和母亲对视了一眼,再也没有说话。那一夜我们破例早早睡了。⑥第二天还在睡梦中,就被母亲催促着起床。屋前屋后都没有发现父亲的身影,母亲淡淡一句:“挖藕去了。”我安静了下来。那一天几姐妹都老老实实地跟在母亲身后忙碌,为第二天年夜饭做准备。⑦冬日光阴短,黑得早。吃晚饭的时候父亲还没有回来。母亲把饭菜放在锅里,把灶膛里的火用灰埋上,给饭菜保温。然后母亲又跑到河边央求船夫“再等一等”。如果没有船直接过河的话,父亲要绕道十几里路才能回家。一等再等,父亲的身影始终没有出现。夜色越来越深,河风也开始肆虐。船夫无奈地表示,他不能再等了,因为也要回家过年。⑧第134页共134页,母亲步履踉跄地回来,坐在堂屋的火堆旁,火光忽明忽暗,映照在母亲脸上,忧思的神色又添了几分。家里的小黑狗,一有动静就站起来摇尾巴,门一次次被打开,风一次次灌了进来。全家人都在沉默中等待。⑨终于,门外响起父亲的声音,我们雀跃起来。父亲进门就放下担子,脱下防水服,一屁股歪坐在椅子上,一言不发。父亲显然累坏了,脸上溅满泥巴,身体几乎被冻透,把手放在火上烤一下,火苗都怕那份寒气,斜逸着躲开。等父亲缓过神来后,母亲示意我们去睡,她陪伴父亲。⑩次日早上醒来,满屋飘满藕香,是腊肉骨头的醇厚与藕的清香碰撞产生的奇妙香味。母亲说是七孔藕,适合炖汤。她把藕切了滚刀块,用腊肉骨头炖了一大锅,汤汁呈好看的乳白色。那一年的年夜饭,母亲给我盛了一大碗藕。我低着头,吃得很慢,一小口一小口地咀嚼,软糯香甜。这滋味从此长留心中,而另一些滋味则需要慢慢地品。⑪父亲没有给我们说过那次挖藕的经历,我也没有问过。直到前几年看《舌尖上的中国》,有一个篇章介绍挖藕人,腰弯成弓,在泥水里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行,才对父亲当年挖藕的辛劳有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那一天父亲挖了一根比自己个子还要高的藕,想要展示给我们看。他不忍折断,便让藕靠在自己身上。我脑补着画面,一根藕依靠着父亲,依靠着这个带自己走出泥沼,让自己见到光亮的人。一人一藕,相互依偎,在黑暗中前行。(1)阅读文章第⑤段,说说为什么“父亲和母亲对视了一眼,再也没有说话。”?(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面两句话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第⑥段“我安静下来”第⑧段“母亲步履踉跄地回来”(3)那一年的年夜饭,母亲给我盛了一大碗藕。为什么我“吃得很慢”?(4)试分析第⑩段加点字“另一些滋味”都包含哪些滋味。(5)细读文章,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4.现代文阅读。母亲节的礼物①红灯,公交车缓缓停下,全车人都欣赏着窗外的流光溢彩,忽然一声清脆的童音响起:“母亲节!妈,是你的节日。”②母亲节?糟糕,我还没买礼物,该死,如此重要的节日我竟忘了,好在为时未晚,来得及弥补。只是,该买什么礼物呢?③第一次过母亲节是在别人指导下,买了最最标准的礼物——康乃馨。平生头一次买花,花送给母亲。她的惊讶和激动在我意料之外,更让我不安:仅仅一束花,母亲就那么高兴.她的易满足使我醒悟平日的疏忽,愧疚慢慢袭上心头:明年,明年一定买件特别的礼物!④第二年。我找了好几条街巷,才买回了母亲时常提及却难以购到的特色糕点。看到这件“礼物”第134页共134页,的一刹那,母亲额头细细的皱纹似乎熨平了:糕点,我和姐姐分享完了,那漾着笑意的眼睛却始终在记忆里浮动。触动之下,我暗暗思索:明年,明年我要让母亲大吃一惊。⑤可是,买什么样的礼物能使母亲所有的皱纹全熨平呢?正想着,童音忽然又响起:“妈,你要我送你什么——我没有钱,什么都买不了……”声音渐趋沮丧。做母亲的于是笑着逗儿子:“怎么办呢?你没有钱,那我的礼物不是得不到了?”“有了!”童音兴奋起来,“今晚我不睡觉,给你当保镖送你上班。”这种郑重其事令众人哑然失笑。那母亲的声音格外轻柔:“好儿子,妈不用你当保镖。”“为什么?那是我的礼物!”母亲的声音一定一顿地响起:“你的礼物,妈已收下!”⑥“收下了?”几乎同时,车上的每一个人除了小男孩外,都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几分钟前还在困扰我的难题也在这母子的对话中忽地解决了,心头顿时一松:其实母亲节的礼物是最好、最容易送出的。(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弥补 熨平 (2)摘录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3)本文的线索是 A.母亲B.母亲节C.母亲节的礼物D.礼物(4)本文使用的最为主要的描写手法是 。(5)第⑥自然段的开头句是个问句,提出疑问的人是 A“我”B.小男孩C.车上的乘客D.孩子的母亲(6)为什么说“母亲节的礼物是最好、最容易送出的”?(7)本文共六个自然段,从记叙顺序上看,第③④属于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一路母爱唐厚梅①十二岁那年,我的父亲因病去世了。家里一下子少了主心骨,那时外婆已六十多岁了,姐姐上初中,弟弟上小学,最小的妹妹只有三岁。②第134页共134页,那些日子,母亲几近将一生的眼泪哭干了。外婆忍着极大的悲痛,她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在古稀之年看到女儿沦落到这样的地步。她对母亲承诺,只要她在这世上活一天,就要为抚养我们尽一天力。③自母亲一脚踏进田地后,家里的一切都丢给了外婆。她们商量,孩子们都应该让他们读书,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在这方面,外婆与母亲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一面。可是,四个孩子读书,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呀。④为此,外婆拾掇出了那辆古老的石磨,浸泡糯米,开始做起手磨汤圆,在老家门前,有一棵年岁很老的桂花树,一到桂花开季节,外婆就拿张席子摆放在树荫里,只等桂花簌簌飘落,然后收拾干净,加上白砂糖,腌渍在玻璃缸中。当将煮熟的汤圆舀在洒了桂花的自酿米酒中时,香味能随风飘得很远、很远。而我心底对外婆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⑤那几年,天不亮,我在朦胧中听到“吱吱”的磨响,外婆的头顶有一盏昏花的油灯,她的头发由花白渐渐白满了头。灯光映照着她老人家沟壑纵横的脸庞,如刀刻一般坚毅。可是那些年,我从没看见外婆吃一碗汤圆。⑥有一天放学,我听到村子里有鞭炮的声音,噼里啪啦,当时油菜花开得正火,已是黄昏,路过的村里人告诉我,说你外婆去世了。我心里一惊,我根本不相信这是真的,这根本是个玩笑。我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门口,看见外婆静静地躺在一张席上,脸上依然是那么安详,仿佛累得睡着了一般。在她的旁边,有一半已磨好的汤圆,两页石磨紧紧的相咬在那里,米浆无语一点一点仍在流淌,仿佛泪水一般。⑦外婆是忽然脑溢血离去的。母亲这次没有哭,但泪水在眼眶中打圈,她的嘴唇不停地哆嗦,有太多的话,她无法对她的母亲说起。我清楚地记得,外婆曾经对母亲说过,不管发生什么事,记住不哭啊,不然她会不高兴的。⑧外婆走之前,留下了一小捆理得整整齐齐的钞票。每到一定的时候,母亲就抽出一部分,叮嘱我们说,这些都是外婆的命换来的,你们可要珍惜啊。⑨靠着这些恩赐,我们读书的路上平坦了许多,母亲身上的担子也减轻了不少。⑩若干年后,我们都考了出去,带着母亲进了城。母亲如愿地做起了外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母亲在家里做起了当女儿时才做的布鞋之类的活,她说城里人喜欢穿它,养脚。每次进家门,我总看见从窗外照进了一束夕阳,母亲一动也不动地凝在那里,一边纳鞋一边低头想心事,仿佛一道剪影。由于做女工离她已是遥远的事,她的那双手总是被针扎得伤痕累累。我心里满是心疼,却也不好阻止老人想为家里出力的良苦用心。⑪那个夏天,女儿从我身体里带出的胎毒又复发了,长出了一个很大的脓包。每次去医院,医生都是拿针管加棉球去吸拭,但感染后的疮口却越来越大。女儿痛痒得难受时,我心痛得要命。这一次,母亲当着医生与我的面,却表现出少有的果敢,她低下头,将那个疮口含在嘴中,将一股脓血吸吮了出来,医生看到这一举动,睁大了眼睛,几个年轻的护士吓得跑开了。几天后,女儿的疮口愈合,并出了院。⑫第134页共134页,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殷实,我却觉得母亲比从前更加孤独,我恍然悟到,母亲一定是因为肩上的担子卸下了许多,而有一种虚脱的落寞。她有几次提出要回老屋去,都被我拒绝了。⑬这一年八月十五,母亲执意要回老家,大有不依不饶之势。当车行到山口,母亲要求下来一会,天有点阴,狗尾草在风中不停地摇曳。我担心母亲受凉,近些年来,母亲的身体一直不大好。她径直朝着那块坟地走去,走到外婆的坟前,她拿出一盒汤圆,用碗盛满,一下子跪倒在外婆的坟前,弓着背影,在那里老泪纵横。她有太多话多年前说不了,这会却说不完。而对于父亲的坟,她表现出像是多年前的一个久谙于心的故人一样,最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此时,母亲已七十有五了。⑭母亲是在那天夜晚走的。那夜的月亮好圆好圆,乡村与城市处于一片水晶宫中。那天晚上,母亲比往年多吃了几个汤圆。第二天早上,阳光透进浮尘飞舞的屋子时,母亲平生第一次没有早起。外婆真的走了?女儿泪满满面地问道。⑮我叹了一口气,将她紧紧搂在怀中,仿佛又看到岁月深处、在遍地黄花分外香里、高喊着外婆、一路朝家的方向狂奔的那个长发飘飘的少女。(摘自《齐鲁晚报》)(1)阅读文章,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后填写下表。时间情节我的感情十二岁那年父亲去世外婆卖汤圆补贴家用敬佩有一天放学① 悲痛若干年后母亲做布鞋补贴家用② ③ 母亲为我的女儿吮吸脓血惊讶这一年中秋母亲回老家去祭奠外婆后过世④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说说文章第⑥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在她的旁边,有一半已磨好的汤圆,两页石磨紧紧的相咬在那里,米浆无语一点一点仍在流淌,仿佛泪水一般。(3)文章标题中的“母爱”具体包含了哪些母爱,请结合文章内容、主题以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母爱的伟大体现在哪些方面?【链接材料】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摘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6.阅读《散步》中的一段话,回答问题。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第134页共134页,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1)在散步时,发生的分歧是什么?“我”的决定是什么?”我”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2)为什么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说一说你的理解。(3)“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淡淡流年香①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很辛苦,一个人养活两家十几张嘴。父亲很节俭,印象里他最大的奢侈,就是吃块鸡蛋饼。那时,母亲常变换花样,做出不同口味的鸡蛋饼。那段清贫的岁月,一旦被轻轻翻动,便溢出香喷喷的美好来。②哪怕再窘困,母亲也很少让父亲挨饿,家境好点的时候,常给父亲做几个馒头。等父亲下班后,母亲将馒头切成薄片,两面裹上鸡蛋液,放在热油锅里,煎得两面金黄,齐展展码在盘子里。馒头穿着金色的衣裙,油画一般明艳,香气浓浓,口感极其酥脆。③饼做好了,父亲并不先吃,总叫我端几块给奶奶。奶奶每次吃着饼,嘴里都含含混混,念叨着父亲的好。她干瘦的身体,在黑色大襟棉袄里,微微颤抖,眼角濡湿。奶奶一生不曾生养,抱养了一个儿子,结果却英年早逝。父亲来到她家里,担负起瞻养她老人家的责任。④父亲吃的并不多,为数不多的几块饼,还要留下大部分分给我和姐姐们。馒头片脆脆的,咬一口,饼屑纷纷掉下,似白色落英,散发出岁月的清香。⑤那时,父亲时常夜晚出诊,为附近的乡邻看病。母亲就坐在灶房,我们围着她,要她讲故事。母亲说着说着,眼睛就瞟向窗外,有些心不在焉,我知道,她心里牵挂着父亲。⑥第134页共134页,等月亮爬上柴扉,远处传来几声犬吠,父亲裹着一身月色回来了,母亲便忙活起来。她拿出一枚鸡蛋,取一把面粉,切一些葱花,舀一瓢清水,和成流动的面糊。这时,姐姐已把柴火烧得旺旺的,母亲向热锅里倒一勺菜籽油,油热腾腾时,就倒入面糊。面糊“咳噬”作响,一会儿,就鼓成厚厚的饼块。待底部烙香,再翻个个儿烙一下,两面金黄后,用锅铲切成小方块,葱花蛋饼盛装出“炉”。⑦鸡蛋饼色泽金黄,有了葱花,便绿莹莹、油亮亮的,看一眼就馋得口水直流。照例还是先送给奶奶,父亲没吃几块,就说饱了,碗底的那几块,自然是我和姐姐们的了。⑧我捧着蛋饼,起初并不舍得吃,轻轻闻着它散发的香味。父亲笑眯眯地看着我,直到母亲催我时,我才小口小口地品尝。鸡蛋香混着葱香,从舌尖一直渗透到心头。瞬间,身心俱暖,寒冬似乎悄然隐去,春天在心底生出繁花嫩叶来。⑨早春二月,天气渐暖,母亲在院子里,支起整子烙煎饼,满院的风里流动着煎饼的香味。见我馋猫似的坐在边上,她会从鸡窝里掏出一枚鸡蛋,切一把小葱,舀两勺油,摊一张属于我专人享用的煎饼。⑩母亲摊的煎饼薄而脆,蝉翼一般,手指轻轻一弹,饼就四碎成片。她在摊好的煎饼上,刷一层油,把鸡蛋在整边一磕,鸡蛋就顺着鳌子滑动了。接着,她手拿刮片,按住鸡蛋,轻轻一刮,煎饼上就现出图案:有的地方似金色的锦缎,有的地方如洁白的云朵。待图案定型后,再撒上一层绿色的葱花,煎饼便飘出香香的热气。然后用刮片,左右一折,上下一叠,一块煎饼就做好了,方方正正。⑪我吃一口脆脆的煎饼,就几块萝卜干,或者苏北特有的酱豆,再喝一口青菜咸稀饭,心里觉得无比满足。⑫有一回,父亲给我讲起鸡蛋煎饼的故事:山东人最会做煎饼,民国有个叫徐少成的山东人,他怀揣摊煎饼的技艺,闯关东来到沈阳。到了后,他发现沈阳东街,到处都有山东煎饼,心里喜忧参半。为了在沈阳立足,他潜心研究,后来在鸡蛋中找到灵感,自创徐家鸡蛋煎饼。不久,徐家鸡蛋煎饼风靡整个沈阳城。⑬一张简单的煎饼,带给我们的幸福,胜过一切春暖花开。父亲讲的故事,隐约给了我一把打开春天大门的钥匙。⑭春天到了,母亲的菜篮子丰富了,鸡蛋饼的花样也多了。母亲随时都能从田里挎回一篮菜蔬:新生的韭菜、淡紫的香椿、绿色的蒜苗……天气暖了,鸡下蛋也勤快许多。每一天,鸡窝里都会躺着几枚鸡蛋。母亲做鸡蛋饼的次数也多了,里面的蔬菜也放得多,满溢着春天特有的芬芳。⑮童年时,苏北乡村的生活,清贫又简单。几个鸡蛋,在母亲手里,就能变出许多花样。不起眼的鸡蛋饼,让贫瘠的日子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那个饿肚子的年代,母亲总能想出办法,让我们吃上鸡蛋饼。而她,很少吃上一口,在她的观念里,家人的肚子饱了她就不会饿。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1)文章主要写了哪四件与鸡蛋饼有关的事?请分条概括。第134页共134页,(2)第⑩段细致描写了母亲摊煎饼的过程。请从修辞手法或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3)第⑬段中的句子应如何理解?请结合上下文分析。(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题目“淡淡流年香”的作用。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林海音①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②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我捡起小青石榴。③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你说什么?老高。”④“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⑤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⑥爸爸的花儿落了。⑦我已不再是小孩子。(1)第②自然段画“____”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2)本文着力表现“我”的成熟与长大,但为什么还写弟弟妹妹的年幼无知,竟然还在家里嬉戏,好像压根父亲病重与之毫无关系?(3)试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第⑥⑦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文中写“我是小小的大人”,感到自己长大了。你在家中感到自己长大了吗?请写出某段情景。(不超过60字)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绳子那头①我的父亲是一个修理空调的工人。②第134页共134页,暑假的一天,天气闷热,整个城市的空调机都拼命地转着。我感觉实在无聊,便要求与父亲、母亲一起出去干活。父亲原先不同意,但在我的纠缠下,他还是允许了。正午烈日当头,父亲匆匆出门,回来时手里拿着一瓶新买的防晒油,在我身上细细抹了个遍,然后才放心地带着我走出家门。这是我第一次与父亲出去干活。③我们爬上六楼来到雇主家。了解了空调的问题后,父亲从工具袋中拿出一条毛巾,叠好,围在我的腰上,又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手中外面缠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然后,父亲高兴地对母亲说:“这回不用你来了,儿子拉着我就行了。他拉着我,我更踏实,你只管递工具就行。”④说完,父亲就要从窗户内往外爬。我一把拉住他:“你这是要干啥?多危险啊!”父亲却只是笑笑。接着,他爬出窗户,我照母亲的话,慢慢地放绳子,父亲就这样一点点爬到楼外,吊在距地面十几米的墙上。⑤太阳仿佛从来没有这样近过,它肆意地释放着热量,大地仿佛是一块红薯,被无情地烘烤着,发出阵阵热气。我站在窗户边,热气迎面吹来,额头上的汗滴总往眼睛里跑。我的胳膊刚到窗台就猛地缩回,墙已经被晒得滚烫了。⑥绳子那头传来父亲的声音:“手套!”母亲慢慢递下一双粗糙的手套。“这么热的天还要戴手套?”我不解地问。⑦“你爸好出汗,他怕手一滑,工具会脱手掉下去,砸着人可就不好了。“母亲回答说。我握着手里的绳子,听着绳子那头传来的敲击声,眼睛有些湿润,以前我从来不知道父亲做的是这样的工作。⑧突然,我感到绳子那头重重地下坠,幸好我眼疾手快,迅速地拉回绳子。绳子那头传来父亲的声音:“踩空了,吓死我了……”⑨“你没事吧?”我和母亲焦急地问。“没事,没划伤,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父亲的话带着笑意,而我却很想哭。⑩绳子那头喊了声:“把我拉上去一些!”我便用力把他拉回墙边。父亲艰难地爬着,他的双手有些发抖,等到他踩到空调外机上,他的身体全部进入我的视野:皮肤黝黑,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我蓦地发现,这么多年,我竟没有如此认真地观察过他。他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可是他才四十多岁啊!岁月啊,你过早地变老了我的父亲!⑪一会儿,雇主拿来一支雪糕送给正在干活的父亲。父亲接过雪糕,道了声谢。然后,他摘下脏手套,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了我。⑫“天儿太热,小心中暑,儿子你吃吧。”他笑着说。“我不吃,你吃吧……”“让你吃你就吃。”父亲似乎有点不高兴。我拆开包装袋,咬了一口冰凉的雪糕,一股清爽的感觉流遍全身,父亲笑着看我吃完整块雪糕。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雪糕。⑬父亲又要下去干活了,我慢慢地放着绳子,我感到一股神奇的力量从绳子那头传来,那是一种亲切厚重的感觉,一种踏实的感觉。第134页共134页,⑭我紧紧地握住手中的绳子,紧紧地拉住绳子那头的人——那是一个伟大的人。(选自《意林》合订本第44卷,有改动)(1)分别概括最能体现父亲呵护儿子的三处细节。(2)简析第⑤段环境描写的作用。(3)阅读第⑦﹣⑨段,回答问题。①父亲踩空了,心里很害怕,在回答“我”和母亲的询问时,为什么还带着笑意?②父亲带着笑意说没划伤,还夸我劲儿大,为什么“我”却很想哭?(4)第⑩段画线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5)分析第⑫段中画线句的含义。(6)父亲是一个普通的空调修理工,为什么“我”却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写出三条理由。10.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为梦想拼尽全力①从小到大我栽过的第一个跟头应该是中考。在那个燥热的夏天,我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却在最后一门英语考试时忘了带准考证,等我返回住处拿到准考证重新进入考场,时间已经过了20分钟。成绩出来,满分120分的英语我只考了89分。老天跟我开的这个致命玩笑,致使我以一分之差与日思夜想的高中实验班失之交臂。②那种感觉就像你跋山涉水终于赶到了心心念念的城堡,却发现那扇门关上了。那个假期,我把自己关在房里,嘴里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脸上没有丝毫笑意,整天都在埋怨:我的运气怎么这么差?偶尔打开窗户,看看窗外的那片天,也总是阴郁灰暗,完全没有了夏日的晴朗高远。③进入高中后,我像变了一个人,不似初中那般神采飞扬,整个人内敛沉默了很多。尖子生们组建的实验班,在很多人心里都是神一般的存在,甚至有老师开玩笑说,进了实验班就是踏进了重点院校的大门。论正常实力,我就应该属于那里,然而因为中考那个意外,我却被无情地拒之门外,心底的不甘和委屈只有自己知道。每次从实验班门前经过,我都会特意从门口假装不经意地往里面瞟一眼,偷偷对那些埋头苦读的身影流露出羡慕之情。④我的好朋友林悦就在实验班。在食堂吃饭遇上时,她会主动跟我说起一些班里的事情,这些事情让我那颗心变得越发躁动不安。“我要冲进实验班”这个念头不时冒出来拉扯着我,曾经的遗憾与不甘,都化作内心的春雨,那里草木葱茏,一片繁盛。⑤第134页共134页,高一那段时间,我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天早上5点准时起床,洗漱完毕去操场跑完两圈到教学楼,我总是最早到的那个人。时间长了,楼管爷爷认识了我,每天早上都会准时跟我打招呼:“闺女,今天早上又是第一个,好好加油!”⑥每天清晨,我坐在靠窗的位置上,一边争分夺秒地大声晨读,一边看天空渐渐亮起来……⑦一个学期后,我的势头越来越猛,不仅稳居年级第一,而且与第二名的差距越来越大。班主任很器重我,好朋友林悦也向我投来了佩服的目光。那几年,我不仅在考试的红榜上始终排名第一,课余时间写的文章也陆续在各杂志发表,拿了好几个作文比赛和学科竞赛的奖项,生活好像将之前亏欠我的一一做了补偿。随着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摆在我的面前,一直蒙尘在我脸上的阴云,如被利剑割开,久违的笑容绽放了出来。⑧即便如此,我依旧不敢掉以轻心,坚持与时间赛跑,继续脚踏实地努力。高考那年,我考取了一个不错的分数,更重要的是,我的英语成绩是142分。手里紧紧攥着成绩单的我,整颗心一下子透亮起来,一种想在夏风里大声欢叫的冲动,让我有说不出的畅快!放眼远望,阳光明媚,碧空如洗,周边的一切都让人赏心悦目。⑨中考时那种被命运一拳打倒在地的感觉,经过三年的隐忍与蜕变,终于成为我身后迈过的一道坎儿。现在想起来,甚至会有些感激自己在人生最顺遂的时候跌过一跤。正因为这样,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才更加懂得努力的意义。⑩在拼尽全力之前,永远别说自己运气不好。因为,最努力的时候运气才最好。(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2)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词句。A.请写出第⑦段中加点词“割开”的含义。B.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文章最后一段说“最努力的时候运气才最好。”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11.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所有美好都值得等待①孩子十岁那年,我带着他去了一趟庐山。孩子最想看的,还是庐山瀑布,因为他从小就会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②到了庐山瀑布前,孩子很是失落:“没有三千尺啊,太夸张了吧,飞流直下一百米最多了!”周边游客见一个小孩子这么说,都笑了。此时正值早晨,太阳还没有高高升起。我说:“也许等一下,诗里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境就会产生了,再来读这首千古名句说不定就完全不一样了。”③我们坐在瀑布前的石椅上,看着远处的阳光在山峦上慢慢移动,看清爽的山风一阵一阵地拂动着杂树林,看天空中的浮云舒舒展展,看游人在瀑布前的小广场上嬉嬉闹闹……不知过了多久,终于,金色的阳光移过来了,它像舞台上的聚光灯一样,照射到瀑布飞流直下激荡而起水雾中,变幻出一段一段的'絢丽多姿的彩虹,时有时无,若隐若现。它是飘逸的,又是升腾的,真的像极了香炉点燃时升腾而起的烟。第134页共134页,在那个初秋的庐山瀑布前,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最美好的地方。④那天晚上,我对孩子说:“我还想带你看一场庐山日出。”孩子欣然应允。第二天凌晨四点,我把睡梦中的孩子叫醒,开着车到了含鄱口。含鄱口还在夜色笼罩之下,我也不知道从何处上山,把车停在山道之上。听到远处有人声,于是循着人声找到了一群正准备上山看日出的队伍。走了将近半个小时才到达山顶。山上的风很大,加之气温逼近零摄氏度,我和儿子紧紧依偎着,看着远处鄱阳湖的方向。鄱阳湖上空出现淡淡的白,但云层很厚。有人说,也许今天看不到日出了。还有人说,好不容易来到这里,还是再等等吧。⑤与我们一起的年轻人,有的架起了三脚架拍摄,但也有的开始撤离。时间又过了半小时,似乎已经过了最佳的观赏日出的时间了,更加担心看不到今天的日出了。⑥突然有人惊呼起来:“太阳出来了!”果然,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从乌云之中挣扎而出,满身通红,它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把所有身体都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然后笑出万道光芒,瞬间染红了半边天。几乎所有人都站在山顶在惊叫,在呼喊。这样的日出美景,太震撼人心了。⑦多年之后,我总是想起庐山之行,想总结一些意义和哲理,但又不知从何说起。⑧记得听杭州一位摄影家的讲座,他给我们看了一张获得大奖的照片,那张照片摄于贵州顺义山区,照片反映的是清晨中的深沉大山,远处有一道光。摄影家说,那道光第一次发现时,他来不及拍摄。于是他在那里露营,等待第二天再拍,但一直等到第三天,那道光才再次出现,终于被他拍摄下来。⑨后来他才知道,那道光是一位老师打的手电光,当时那位老师正领着村里的孩子走在去学校上课的路上,当我看到那张照片中唯一的光亮,听摄影家讲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我真的被感动了。⑩当下的世界过于喧嚣浮躁,所有的事,都在期待最后的结果,有的连几分钟也等不起。但我还是相信,这世上所有的美好,都是值得等待的。(1)选出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A.本文的标题“所有美好都值得等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明确了一种生活态度。B.文章多次提到“等待”,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结构更完整、更严谨。C.③段划线部分,作者细致描摹了庐山瀑布美景,其目的是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D.选文⑤段交代“有的人开始撤离”,与“我”的等待形成对比,告诉人们不愿等待就会错失人生的美好。(2)概括文中写到的因等待而得以遇见美好的几件事。(3)选文②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第134页共134页,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从乌云之中挣扎而出,满身通红,它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把所有身体都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然后笑出万道光芒,瞬间染红了半边天。(5)选文⑨段中写到“我真的被感动了”,感动的原因是什么呢?(6)文章结尾段写到“这世上所有的美好,都是值得等待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最值得你等待的美好是什么,你又准备如何去迎接它呢?12.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满①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②父亲就像一个熟悉的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③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会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④有一次,父亲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我一看,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助威的“大兵小将”。他欣然地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说可以搬到学校坐,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这一刻,我无比自豪。⑤可有时候,他也会两手空空,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手无寸铁。⑥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叹息着,灰头灰脸,嘴唇起了白皮儿,他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差了什么东西。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看到父亲这个样子,我也有些难过。⑦又一次,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来了;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的空旷冷清。⑧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矮,这时候却像变得更矮。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在我的记忆里,这情景不止十次,这饭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只有节日里才有的大块萝卜炖小块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上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疑惑不解:母亲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归来的将军?⑨父亲并没有上床休息,而是无牵无挂地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还有摊开的被单,母亲将其搭到绳子上,被单慢慢滴出水,水拉着被单,起初还显得紧致,慢慢地灌满了风,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鼓舞人心的“鼓点”,那声音灌满了我们的耳朵。那些红的、绿的、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院子。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第134页共134页,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以甜美的笑声收场。这时候,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有了奇迹,有了满足,有了激动。⑩父亲看着看着就笑了,然后躺到床上,当一块做梦的“石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噜声。⑪再后来,父亲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可是屋子里总是这里还缺一个柜子,那里还少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终于有一天,他们都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⑫我们会的,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还有他们心里梦里空着的地方。⑬但是我又懂得,在那些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是满满当当的,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1)初读全文,从“我”的角度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表。段落④⑤⑥⑦⑧主要情节父亲拉着桌凳等满车礼物回家父亲两手空空、疲惫沮丧地回家母亲用丰盛的饭食“招待”做生意亏本的父亲我的心理A B C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⑥段中的划线句子。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总在家外的原因是为一家人的生活而奔波劳累。B、选文第③段写了父亲带回来的东西繁多而丰富,表现“我”对父亲带回的东西的新奇喜悦;表现了父亲的勤劳能干和父亲对我们的爱。C、选文第⑦⑧段中,当父亲两手空空回来时,母亲不说话也不笑是因为心中埋怨父亲。D、第⑬段中,“我”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之所以不缺不空是因为有着父母的关爱。(4)选文中父母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我”却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结合本文与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你的理解与感悟。第134页共134页,链接材料:有些人外出打工,起初是因为穷,但他们挣到钱以后,很多人并没有选择回家和孩子在一起,而是继续挣钱。他们用挣来的钱在农村老家盖大房子,逢年过节回趟家,节一过完又收拾行囊逃离了农村,留下年事已高的父母和未成年的孩子们。很多父母认为在外面辛苦挣钱为了家、为了孩子,以为给孩子充足的生活费就尽到了父母的责任。我想,他们中的很多人即使创业成功,孩子也是留守儿童,是精神上的“留守儿童”。13.阅读《愈是大家愈和气》,完成问题。愈是大家愈和气徐沙沙①牛气冲天的未必是大家。相反,愈是大家愈和气。②孙绍振教授是南方人,听他讲话,像是一缕春的和风,吹到人的脸上软软的、暖暖的,能把整个春天的温情都绽开在你面颊上;又像是一杯温水,温和、清甜却又绝不温吞。③知道孙绍振这个名字大概是在六七年前的一次培训上。④那天,进了讲堂,我特地找了个前排的位子,方便结束后直接窜上前找先生签字、拍照。谁知坐定一看,书却忘拿了。正懊恼着,一阵掌声从前到后,海潮一样层叠响起,只见一位白头发的长者被簇拥着走了进来。花白头发,我心头一惊!先生竟然已这等高龄了!这些年见他的新作一本一本面世,看他在博客上关心时事,评议高考,我似乎从未关注过什么年龄!大概潜意识里以为,这样敏锐、热情又勤勉的人怎么可能是位头发花白的长者?想来,我的确是错了。⑤然而他开口一讲话,我再一惊,自己又错了,头发花白又能表示什么呢?⑥先生说话,声音饱满,笑声朗朗。当主持人请他坐着开讲时,他歪起嘴巴一笑,说:“好吧,站着坐着总相宜。”定睛望去,黑框眼镜后的世界,还像孩童一样澄澈、透亮,又盈满喜悦。⑦先生的南方口音虽然教人听不懂个别字句,但也没有关系,笑语里的真诚就像是某种神奇的溶液一般,无形化开言语的“隔”,使人真正安坐下来,沉浸在每个懂的或不懂的字眼里。单单开口说话这件事,先生就让人感觉那么和气。⑧讲座的主题是“情之动”。先生谈他独到的研究成果,讲到开心处,他两手叉腰,头往后一仰,满脸的欣喜、自信,比初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还要神气三分。一会又变个花样儿,两个胳膊往身后一划一划的,像驾个轻舟渡进了芙蓉浦上。⑨就这样,讲着讲着。讲到激动处,情不自禁地抬起右手,左右拨拉,又用食指使劲地甩、甩、甩,力度大的,像柄震动中的弹簧刀似的。待到简单陈述时,手的节奏又舒缓下来,手指头匀称地往下一点一点,就像孩子们唱歌时悄悄在裤兜旁边打着节拍。少顷,一指禅又变作神掌,往旁干脆一推,半点也不拖泥带水,颇有一股子指点江山的豪情与快意。这时节,他的眼睛里仿佛有道道璀璨而含笑的光直直地投进听者的眼眸,融进心底。⑩我觉着有趣,拿笔在笔记纸的边缘给他临场“素描”起来,描得正高兴,台上的先生嗓门陡然提了半分。呵,又到他得意的新发现了!不信你瞧,他的眼里闪烁着一道道亮光,一道道“悟道明见”后的喜悦,再看那两手,左挥右舞,又在欢快地助阵。第134页共134页,⑪这个先生啊,真是有着一股子天然的“调皮”,如孩童般透亮,让人放下心来,只觉得和气。⑫谈“情”,从诗歌谈到散文,先生举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说到有些评论家批评朱自清出门散步不带太太,刚刚还在胸前顿挫的食指忽地一收,插到腰间,“……不带太太的太多了,好不好!”一时间,台下惊笑一片,都和着拍掌笑起来。他也眯眼一笑,嘴角一动一动地上扬。⑬这个先生啊,真是一身的真性情,也许这也是一种和气。⑭……渐渐的,前排草绿色的座椅陆陆续续空了几许。我并不觉得奇怪。再不走,该是回家最堵的时候了。先生却好像并未注意到这些,表情、语气,演讲的兴致没打半点折扣,依旧是喜悦、热情、不疾不徐,对鉴赏方法的讲解也并未因会场的变化有丝毫潦草、轻慢,依旧是一脸和气、一腔真挚。⑮五点二十二。礼堂外已如墨染,混着雾色的浓稠浑浊,仿佛要吞掉这一室的清新、明亮。老先生似乎也注意到了时间,“今天没时间讲了”,他顿了顿,“但还要讲一点。这个很重要!唉,没时间了……还是要好好讲一讲的。”全场皆笑,他也笑。掌声里,那很重要的一点紧凑地铺展开,简明扼要,直入人心。“超过了很多时间,但我还有很多话要讲。但是就到这里吧,这会儿北京可能会堵车,很抱歉!”⑯晚上六点整。这位头发花白,架副黑框眼镜的先生,坐在台上,已整整三个钟头!其间没休息过一次,似乎连面前的水杯也没工夫动一动……⑰我没有上前要签名,也没有要求拍照。那天看到、听到的一切已经足够,不需要更多的东西来做纪念。胡老师说过“愈是大家愈和气”,便盗了这句话到此处,做题目。(有删改)(1)文章表现了孙绍振教授“愈是大家愈和气”的特点。根据⑥一⑯段的内容,将下列空白处补充完整。①孙绍振开场说话时话中带笑,给人真诚、轻松的感觉。② 。③ 。④孙绍振超出预定时间还在讲,让人感受到他的认真、投入。(2)文章第④段和第⑤段中两处写到“惊”。请根据上下文,简要回答这两处“惊”的原因。(3)请以第⑧段或第⑩段为例,分析本文如何运用描写的手法将孙绍振先生塑造得具体可感的。14.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小说,完成问题。七块红烧肉①第134页共134页,我十三岁那年的正月十三,天下着蒙蒙细雨,母亲挑着担子送我去五校读书。那是我第一次离家住校。担子一头是两床被子,一头是衣物和米,还有一罐子咸菜。②担子很重,一路泥泞,母亲不能放下歇肩,只能以换肩的方式来放松疼痛的肩膀。③“姆妈,我来挑一截路。”④“不要的,我行。”⑤顺着山道走下去,径直穿过西湾的田野,到枫河入江的狭长河道时,乘渡船而过,爬上河埂,便可望见五校的校舍。后面的路途是沉默的,只有细雨洒在盖物的薄膜上的沙沙声和胶靴拔泥而出那令人疲惫的声响。我们到达河边时,已是午后一点多。母亲已经累了,身子随着担子摇晃着。⑥“姆妈,让我来。”我到母亲身边。⑦“我行。”母亲不让。她大声喊:“有人吗?有人吗?”⑧岸上红砖房的门开了,一个人走下来。也不用划桨,人站在船上,手抓着粗绳,把船悠到对岸。那是个穿蓑戴笠的女人。她不要钱,只是看着我们发出一连串的叹息,目送我们走进五校。⑨很快就报完名,我住进了宿舍。母亲帮我铺好被子,一边铺,一边流泪。被子被细雨打湿了半边,她叮嘱我,一出太阳就抱出去晒。她跟我的同学们请求带我睡几夜,直到我晒干被子,但终究不放心,叮嘱我不要睡湿的那边。收拾完,她正要把我托付给同学们,他们忽然“呼啦”一声全飞走了。“我走了,你记得四点去换饭票啊!”我点点头。走廊上只有我一个人,还有几只叽叽喳喳的麻雀。⑩“你一定别忘了。”她穿好雨衣,走进细雨之中。远方,山色已经苍茫。我看见她不停地回望,但终究消失在了远方。⑪她是在第三天赶来的。来的时候,我快上下午课了,便匆匆去食堂为她打饭。我打了半斤饭两个菜——一个炸酱,一个红烧肉,一共一块五毛五。⑫“你一定要吃掉,我要上课了。”⑬下课的时候,母亲已经走了。饭盒里,炸酱没动,十块红烧肉还剩七块,整整齐齐地挨着。酱红色的浓汁,隐隐的油光,肥厚的肉块儿。为她吃掉了三块红烧肉,我开心得流泪。那时候,我一周只有五块钱的伙食费。那是我在五校第一次吃红烧肉,也是最后一次。⑭有一个黄昏,我到河埂上背课文,遇到了上次撑船的那个女人。她看着我说:“那天你妈妈送你报名回去时,胶靴里都是水。我让她坐在床上,帮她使劲儿拽,半天才拽下来。我收不住势头,一屁股坐在地上,摔得不轻。靴子拽下来,也把她的眼泪和哭声拽了出来。她是哭着走回去的。”⑮她深深地看着我,又说:“你妈后来给我带了三块红烧肉,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红烧肉。你有一个好妈妈。”⑯我沿着河埂跑起来,我不要她看见我的泪水……第134页共134页,(1)下面对本文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是我在五校第一次吃红烧肉,也是最后一次”这句话说明“我”是一个节俭的孩子,也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B.撑船的女人渡“我”和妈妈过河不要钱,妈妈带三块红烧肉给她吃,表明妈妈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C.因为“我”没有帮妈妈挑担子,所以撑船女人看着我们发出一连串的叹息。D.第⑨、第⑩段中画线句是妈妈反复的叮咛,看似啰嗦,但倾注了妈妈的关切与牵挂。(2)请根据文章中的时间提示,概括文意。十三岁那年的正月十三: 第三天:母亲到校看望我,我以为她吃了三块红烧肉,开心得流泪。有一个黄昏: (3)文中两次写到母亲的眼泪,请你说说母亲这两次流泪的原因。①母亲帮我铺好被子,一边铺,一边流泪。②靴子拽下来,也把她的眼泪和哭声拽了出来。她是哭着走回去的。(4)请简要赏析文章的最后两段。15.阅读下面的题目,完成问题。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我知道,那是母亲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第134页共134页,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⑪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⑫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⑬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⑭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⑮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脖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⑯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⑰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一直不愿带“我”去田野是嫌弃我是个哑巴。B.母亲和父亲平摊了帮“我”办酒席“冲喜”的费用。C.“我”没有举起头巾是因为“我”想跟母亲捉迷藏。D.文章的主旨是要我们懂得母亲的爱并及时回应。(2)选文第③段在结构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①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赏析加点词语)第134页共134页,②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4)母亲对“我”的爱,体现在方方面面,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中两处。(5)“血红的头巾”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16.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一杯温开水①这是朋友对我讲的故事。②10年前,他还在深圳打工,整天帮人家掏下水道,身上总有一股下水道的异味,让人侧目。所以,他一般不到热闹的地方去。那个城市的繁华和优雅是那个城市的,装不进他兜里一点点儿,他住工棚,倚墙角,吃冷馒头。③一日,天下着雨,是深秋的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他当时已掏好一家酒楼的下水道,雨大,回不了家,就倚在酒楼的檐下躲雨,掏出了怀里的冷馒头吃。④冷。他抱臂,转过脸,隔着酒楼玻璃的窗,望着里面蒸腾的热气和温暖。一些人悠闲地在吃饭,他想,若是有一杯热热的茶喝,多好。他在心里面笑着对自己摇头,我怎么可以那样奢望呢?他看天,只等雨歇,好回他的工棚去。⑤这时,酒楼的门忽然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位服务员,服务员径直走到他跟前,彬彬有礼地对他说:“先生,您请进。”他愣住了,结巴着说:“我……我……不是来吃饭的,我……只是躲会儿雨。”服务员微笑着说:“进来吧,外面雨大。”朋友拒绝不了那样的微笑,跟进去了。他暗地里想,想宰我?我除了身上的破衣裳,什么也没有。⑥他被引到一张椅子上坐定,另一个服务员端来一杯温开水。“先生,请喝水。”同样彬彬有礼。朋友不知道她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心想,既来之,则安之。遂毫不客气地端起茶杯,把一杯水喝得干干净净,且把怀里的另一冷馒头掏出来吃了。服务员又帮他续上温开水,他则接着喝,喝得身上暖暖的,额上渗出了细密的汗,舒坦极了。⑦后来,雨停了。他以为那些服务员会来收钱的,但是没有。他等了一会儿,还是没有一个人来问他的事。刚才喊他进来的服务员正站在大门口送客,他忍不住走过去问:“开水多少钱?”服务员微笑:“先生,我们这儿的白开水是免费的。”⑧那一杯白开水的温暖从此烙在了朋友的记忆里。每每谈到深圳人,朋友的眼里都会升起一片感激的雾来。朋友后来从深圳回来发展,也开了一家酒楼。在酒楼里,他定下了一条规定:凡是雨天在他檐前躲雨的人,都要请到店里来坐,并且要给人家倒上一杯温开水。世界的美好,因此放大在一杯温开水之中。(1)第四自然段中的“那样奢望”指的是 A.悠闲地吃饭B.喝一杯热茶C.雨赶紧停第134页共134页,D.回他的工棚(2)服务员对他很客气,而他端杯喝水时却“毫不客气”是因为 A.他觉得他是顾客,受到礼待理所当然。B.他觉得服务员地位比他低下。C.他误解了服务员的本意,以为服务员要宰他。D.他虽然没有钱,但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3)文章结尾“世界的美好,因此放大在一杯温开水之中”,语言简洁却耐人寻味,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即使是“一杯温开水”,也能温暖人心,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关爱。B.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C.在结构上呼应了文章的题目,使文章完整紧凑。D.表明了作者对朋友因“一杯温开水”而感激涕零,显得有点放大事实。(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5)文章以“一杯温开水”为题好在哪里?(6)第④段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17.文学类文本阅读。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袁隆平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②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看安江这个地方。③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④还记得吗?19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⑤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⑥第134页共134页,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⑦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⑧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⑨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丁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⑩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此文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八十岁生日晚会上的致辞,略有改动)【链接】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午,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人定下了。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平定,絮叨起来。母亲便宽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节选自鲁迅《社戏》(1)《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文中作者说“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请根据第⑨节的内容,概括出母亲对作者的成长有哪些影响,(2)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第⑨节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第134页共134页,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蕴含了作者对母亲哪些丰富的感情。(4)《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采用第二人称“您”、《社戏》采用第一人称“我”分别有什么好处?(5)两篇选文中的母亲各有哪些优良品质?试结合内容分析,1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霜来秋色浓陈爱民①秋天往深处走,霜肯定来。霜来得轻巧,悄无声息。某一个早晨,瓦檐上闪烁着粉粉的光,那就是霜了。节令的抵达是时间发出的号令。霜由水汽凝结,万物染上或深或浅的白华,霜降正像时间的一场仪式。【甲】②霜,只有在晴天里才会生成。霜降霜降,其实,霜是生成的、是集结的,甚至是铺排的。说“降”,是人的心理作用,表明一种空阔、一种自然而然。天气确实更凉了,北方开始大面积冷起来,霜只是把大地和天空拓展得更为苍茫和澄澈而已。经了霜“打”的好多蔬菜和果实,变得甜起来脆起来,比如萝卜、白菜、红薯、柿子、枣儿等等。③霜在秋夜里喧哗得紧,数着丰收的故事,到早上,就在阳光的宁静中升腾自己。田里到处是白光流淌,稻草垛憨憨的。好多鸟雀混迹于鸡鸭鹅中间,一起收拾收割后漏下的谷粒,它们是一朵朵蹦跳的火焰,也是一簇簇迷离的浪花。等霜全部离开,一沟沟、一冲冲、一垄垄的田,都列着阵,老老实实,规规矩矩。【乙】④五彩缤纷,是山的姿态和行头,虽然有些芜杂,却因了霜的洗涤,显得更加明静。所有的颜色都酣畅到了极致。【丙】苦楝的果实和一茎茎的叶,把鹅黄全抖出来了。银杏到底老辣,举重若轻,一树金黄就是一树景观。山毛榉没有服输,褐的底色中生出星星点点。栗树的每一片叶子都写满了阳光的斑斑驳驳。鹅掌楸挺秀的身材棱是棱、角是角。皂角把果实撑得紫黑油亮,叶子和树干有浓浓的烟火色。至于枫树,烈焰飞奔,自有不凡的气势。再看柏和松,葱茏转深翠,更显高洁。【丁】⑤“霜降抢秋,不抢就丢。”虽说气候南北差别大,但农事在这个时节没有闲下来。农谚说得明白,“霜降见霜,谷米满仓”“霜降快打场,抓紧入库房”“红薯霜降下手收,豆到寒露没等头”,等等。湘中地区开始种油菜,等到阳春,油菜花炫目的金色会排山倒海,那些布谷的欢唱倒显得轻浅了;一些农家也在田里撒紫云英草籽,开春后,紫云英自成一景,细小的花骨朵笑成一堆,随风轻漾,猛不丁,一只只野蜂就跌进这紫色的湖泊里。⑥第134页共134页,关于霜降,有两件事情,我记忆深刻。一是摘棉花。晴好的天气,母亲都要去摘棉花,我常常跟着。我家的棉花地在山顶,霜降时,棉花骨朵纷纷绽开,像举着的一个个半攥的拳头;棉杆像刀子削过一样,瘦,但有劲道。母亲走进地里,一次次弯腰,用拇指食指轻轻探进骨朵里,再用力一捏,一扯,再一投,棉花就“啵”的一声,躺到了箩筐里。霜风虽不刺骨,但总是把母亲的脸吹出一道道沟纹。母亲用这些棉花,一部分卖了补贴家用,一部分用来给我们兄妹做棉鞋棉衣。如今老家生活殷实得很了,但母亲还是每年要种一块地的棉花,每年给城里的我寄一双棉鞋。她总说,好鞋子买得到,好棉鞋难得找,土办法做的棉鞋,一针一针紧出来的,穿得久,保护脚呢。这都是实话,而且,母亲的针线功夫,在方圆十几里数得上。几次回老家,看见母亲在村头采摘棉花,腰已经挺不起了。我立马跑过去,和母亲一道,把棉花运回家。还有一件事,就是父亲对田里下的功夫,总比别人下得久、下得多、下得深。霜降后,他把自家的所有责任田里都要筑一个池子用来沤肥;春耕时,把池子扒开,父亲会笑得特别舒畅。⑦“千树扫作一番黄”,霜降一过,大伙儿又各有各的忙碌,各奔各的希望了。《人民日报》2020年10月28日)(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不得不承认,时间的霜,是清醒,是砥砺,是温婉,也是旷达。A.【甲】B.【乙】C.【丙】D.【丁】(2)阅读全文,说说霜来时有哪些特点?(3)第⑤段多处引用有关“霜降”的农谚,有什么表达效果?(4)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①好多鸟雀混迹于鸡鸭鹅中间,一起收拾收割后漏下的谷粒,它们是一朵朵蹦跳的火焰,也是一簇簇迷离的浪花。(从修辞手法的角度)②母亲走进地里,一次次弯腰,用拇指食指轻轻探进骨朵里,再用力一捏,一扯,再一投,棉花就“啵”的一声,躺到了箩筐里。(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加点字)(5)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1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北京人五子①我初识五子是在去年夏天,他当时穿了件带荧光的短袖,他一边搅动着小锅,一边儿自嘲,说:“你看我跟这儿,是不是特别显眼,我往这儿一站,亮堂堂的,自己个儿就是个活广告。”我微笑着应和他,但引起我注意的,并不是他的衣服,而是他的口音。我试探性地问了句:“听您说话,是北京人么?”他抿抿嘴,说:“是,没见过北京人练摊儿吧。”我点点头,接过他递给我的爆米花,想再跟他搭腔时,他已经转过身去,开始洗锅,为另一单生意作准备了。第134页共134页,②每次路过那儿,我都会要上一份,一方面是出于对他身份的好奇,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真香。他卖的爆米花,一共有俩口味,“奶油的十块,巧克力的二十”。要是有人撇嘴,觉得巧克力的有点儿贵时,五子就会操着一口京腔,然后从小口袋里摸出一整条德芙,说:“我用得都是好料,这在超市也七八块钱呢,良心价,绝对不坑人。”③其实五子原本并不是个摆摊为生的人。往前数上个十年,他那时还是个装修公司的头头儿,“我跟一哥们儿合伙做的,最开始弄得不错,收入也挺好,后来有一回我们投了大项目,把积蓄都压上了,但没想到,那孙子卷钱跑了,我亏得血本无归,想再干点儿别的时候,发现一没钱,二没其他的营生儿。”他本打算找些旧友,借一笔钱东山再起,但那些生意上认识来的伙伴,一听到他要借款,就找很多理由来搪塞他。吃了几回“闭门羹”之后,他索性也就不去求人了。习惯了自己单打独斗的五子,也不愿意找个班上,“你说把一只老鹰关笼子里,那能行么?”他翻来覆去琢磨了一阵,决定出去摆摊。没别的原因,只因为自由。但在摆什么摊儿的问题上,他也没太多主见。有一天,他闲逛时,猛地想起来,北京这些施工场所有很多工人,他们总得吃饭吧。“你说出来的人,下馆子吧,贵,自己弄吧,还累,当时我就想着给这群人做盒饭吧。”④他专程去书店买了几本书,里面有很多菜式。他一早起来就开始研究,叮叮咣咣地围着灶台做实验。放多少肉,才能不赔钱,放多少调料,味儿才好,这都是他关注的。差不多过了一个星期,他摸索出一些门道后,就开干了。他四点多起床,去菜市场进货,回来洗菜切菜,然后焖几锅米饭,再颠着大勺炒菜。等都齐备了,他就蹬三轮到工地守着去。就这么,他卖起了盒饭。⑤这样的生活大概持续了两年,五子有了些积蓄,于是他萌生了转行的想法,“当时想干点儿别的,因为这活儿太熬人了,我都四十好几了,每天早上四五点起,晚上十二点睡,身体撑不住啊。”就当他准备转行的时候,一场胃出血把他带进了医院。那次手术,切掉了他半个胃,张罗着换活儿的他,暂时也不提这茬了。“大夫建议我修养,可我哪能修养啊,孩子上学正是用钱的节骨眼儿,媳妇挣得也不多,我不使使劲,那不就得干瞪眼了。”在外界的认知里,北京人手握着售价极高的房子,生活吃穿都不愁,但实际上,对五子来说,生活也不容易。“你说我把房子卖了,我住哪儿,北京人也一样,生活所迫,该摆摊就摆摊,我从来没觉得有什么的。”⑥养病的那段时间,他在家附近到处闲逛,“我总能闻见一股香味儿,后来一瞧,原来是幼儿园门口卖爆米花的。”出于好奇,他每天都过去和摊主聊天,聊着聊着,也就掌握了这项技能。“这活儿不累人,还能维持个生计,也挺好的。”打那往后,他就在周边做起这个生意了,夏天的时候,还连带着卖些水果。五子一干就是三年。⑦但最近两年,五子“佛系”多了,一方面是因为女儿大学毕业了,已经开始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对生活有了新的体悟。“开开心心地过就行了,年轻时候起起伏伏,没什么问题,到了我这岁数,就没什么要争要抢的了。”第134页共134页,所以,五子现在很随性,想出摊儿就出,不想就窝在家里闲着。(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人五子和课文中的“老王”“阿长”“父亲”都是小人物,都面对生活的不容易,但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着优秀品格的光辉。B.文中的“我”起线索作用,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小人物五子的艰辛和奋斗。C.五子练摊的故事,是告诉读者“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达到某种人生境界”。D.文中结尾提到五子的“佛系”,是为了突出五子女儿的能干,已经能撑起一个家。(2)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大夫建议我修养,可我哪能修养啊,孩子上学正是用钱的节骨眼儿,媳妇挣得也不多,我不使使劲,那不就得干瞪眼了。”(3)人力车夫祥子经历了三起三落,五子的谋生也经历了三起二落。请简要概括。一起:是装修公司的头头儿,弄得不错;一落: 二起: 二落: 三起: (4)文章中的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5)同样是在北京城谋生的“小人物”,祥子最后的结局是惨败,为什么五子的结局却很不错?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钥匙林文月①小时候,最羡慕母亲袖子下挂着的一串钥匙。母亲无论夏冬都穿着旧式旗袍,总是将一串沉甸甸的钥匙系牢在袖下的第一个纽扣上,除非晚间休息,那一串钥匙总是跟着她的身影转动,叮当作响。②我如今回想起来,当时那么羡慕,大概与那些钥匙所代表的权威感有关联也说不定。譬如说,有些崭新的衣物锁在厨柜里,过年的时候,母亲用其中的一把钥匙打开橱门,将那些五彩缤纷的衣服从里面取出,满床摊开,分与我们。那时我和弟妹们围观,就像是看变魔术一般不可思议。我们也知道有一些文具是锁在五斗柜上层的抽屉内,总是再三央求。母亲检点确实短缺不敷用,才慎重打开那个抽屉,取出文具。我经常都是趁机踮起脚尖浏览一番,那种经验,也实在是奇妙难忘的。③第134页共134页,我连一把钥匙都没有,所以放学回家,都得按门铃,由阿姨慢吞吞出来开门。等开门的时候,我常常会感到自己的渺小无力,像一只被囚禁的笼中鸟。第一把属于自己的钥匙,是书桌抽屉的铝制钥匙。第一次拥有钥匙,不只是满足了对独立和自由的渴望,似乎也另有一些成长的喜悦吧。其实,那个抽屉里面又能放置什么贵重物品呢?还不是纸笔一类文具罢了,我那时甚至连值得避人耳目的日记都没有。尽管如此,我还是为自己拥有一个独立空间而雀跃欢欣。于是,小心翼翼用毛线编织成链子,将那把薄薄的铝制钥匙贯穿起来,拿在掌中心。④而后,我自己的钥匙也不知不觉中增多起来。有一天,发现竟然有了一串沉甸甸的钥匙。钥匙设置的目的,是在开启门扉;而锁的设置,是在防备他人;至于他人,则恒常是假设为“于我不利的人”。然而,若换一个角度来看,我,又何尝不相对成为他人假想中“于我不利的人”呢?⑤这个推想,颇令我悻然。但我仍然不得不每天携带着那一串琳琅满目、叮当作响的钥匙进退。每一把钥匙,似乎都在说明我对他人的不信任,这个念头一生,便更增加了它们的重量,和我自己心上的负荷。我厌恶这种重量与负荷。⑥我家的保姆,二十多年前来自民风朴厚的乡村,她当时骤入繁华的都市,许多事物风俗都不能适应,包括处处上锁的门,各式各样的钥匙。我向她说明用锁是为了防止小偷,千万大意不得。⑦【A】“哪里来那么多小偷啊,你别诅咒自己了!”她甚不以为然。她的家乡我曾住过几天,当时的确是单纯可爱的村庄,入夜无须闭户,更莫道门上加锁了。⑧然而,在都市住了二十多年,耳濡目染,单纯朴厚的保姆也逐渐变得小心谨慎起来。我们搬家后,她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舒适房间,每回上市场买菜前,她总是谨慎地锁门。有时我不免同她说笑:“我就坐在这里,你还要锁门?难道是防我不成!”她倒也泰然幽默地回答:【B】“谁知道什么人是好人,什么人是坏人?”保姆与初来时颇不一样,包括学会使用各种各样的锁。如果她的幽默是出自多年来观察人事的结果,则恐怕还要包括不再是坦然开敞的心扉吧。这个改变,委实令人惊讶。⑨今年夏天,我家遭贼。事后检查,发现家里前后里外设置三四道锁,根本影响不了贼心。看来,锁与不锁,都起不了真正防范小偷的作用。去年退休的保姆秋初来访,得悉此事后说:【C】“唉,财去人安。连我们乡下,现在也常闹小偷啊!”据说,现在乡村的风尚也不再纯厚,种田人做活儿,也得锁门带钥匙出外。⑩我对于钥匙的印象,早已不再存着孩童时期的浪漫向往了。我也明白它所代表的不是成长,而是自欺欺人的护身符。⑪许多设计灵巧的锁,其实并不能封锁叵测的阴险;而人人自防,心扉紧锁,又有何种神妙的钥匙,能够开启彼此的心房呢?⑫如今,我宁愿不必携带任何一把钥匙,但我几乎天天都得成为钥匙的奴隶,难以逃离它的掌控。(选自《林文月作品集》,有删改)第134页共134页,(1)作者叙述与“钥匙”相关的经历和见闻,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文章【A】【B】【C】处三句话,均出自“保姆”之口,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3)第二段中画线的比喻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那时我和弟妹们围观,就像是看变魔术一般不可思议。(4)文章第十二段以一句话收束全文,这样结尾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泉养活(作者:刘予儿)①有一些年里,泉水油汪汪的,像森林的眼,从深山里淌到山口处,再从丘陵一直淌到戈壁边上。它们的清凉一直伸进夜晚,伸进地下最深处,够得着一颗柔软的心脏了。②甚至还不甘心,又一直向北流进了沙漠里。泉水在这片大地上的路真长,把各个乡都联系起来。把高处和低处也联系起来。水草就各处长起来,送过去一程一程的风,气息里甘美葱茂。夏有夏的样子,秋有秋的样子。木垒除了几条季节性河流外,也就有了不枯的活命的水。③靠近山里的乡,泉眼都多。博斯塘有四百多眼泉,滚绣球一样,咕嘟嘟终年冒出绿来。让人觉得,夜晚也像醒着。照壁南山里据说光是石人子沟就有七十二眼泉。它们作为水源之一汇向最大的龙王庙水库。白杨河乡的地下泉水就更多了。各种沟汊中涌出的泉水,梳理着粗粝的山石,凸出的红色山崖,无时不流过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头。太阳和泉水是石头的叫声。尤其从春天到夏季,经过村庄的水流速越来越急,流水溅在石头上,就碰出阳光的火花。就像一个人年轻的时候。还有许多无名的泉群,像古代的无名氏一样。所以,就有人在文史中总结说:木垒土沃泉滋。其实,在蒲类后国时的木垒原本是汪洋一片,蒲类海变成了现在的巴里坤湖,面积确实缩小了十几倍。这缩小在时空中经过了几千年的时间。也许只是一滴水的瞬间。“木垒”这个名字有可能就来自“蒲类”的转音。泉水是这因果。泉水聚成了湖泊,又流成无数小溪、小河,滋养出一片片美丽的草地,羊群总是吃着绿色的草。后来,人又幸福地吃着一只只草羊,木垒的羊也出名了。④过了木垒的东大门大石头,风就渐渐小下来,平原近处的山地逐渐开阔,闻名的一碗泉就流淌在由木垒到巴里坤公路边的一处沟口中。⑧这是一眼过路泉。无数人西出阳关经它而过:流放官员、诗人、军队、匪徒、商旅、饥民,它映出失魂落魄者的面容与饥渴的心灵。因为处在北疆入关与东来西域的咽喉要道上,与三十里烽燧相望,村子周围地下挖出的麻钱和坛坛罐罐多,挖出的铅弹也多。⑥这眼终年不枯的泉水,养活了一碗泉村的半村人、半村子牲畜和半村水地。⑦第134页共134页,大概清末民初,终于有人在泉边停下脚步,在古驿站的遗址上开起了车马店,后来又经战祸,这户人家也不知所踪。⑧在村里老人的记忆里,最终在泉边的坡地上安了家的是一户回族人。一碗泉村真正冒出炊烟,成了一个有三百多口回汉杂居的村庄,是又过了几十年的事情了。⑨在泉边住了半辈子的马奶奶,有时会瘪着没牙的嘴低声嘀咕:这眼过路泉,照见的亡灵多,救活的路人多。⑩那些走到一碗泉边的人,都是有福的人。⑪近百年前,住在白杨河和照壁山南庄湾里的小孩子,常常看见附近山头上两伙人打仗,有时是几伙人。他们操着异乡的语言,穿着不同的服装,还有些长着白胡子。这些大大小小的队伍,有的从最南边的达坂翻过来,有的从东边的关口冲进来。他们在木垒河边打,也在山梁山脚下打。一直打到平原戈壁上……。⑫夜里,厮杀声、枪炮声,贴着地皮传过来,火光隔着火焰传过来,黑被压实了。一村人都喘不过气来。人们藏进山洞里,藏进自家的地窖里,藏进粮仓里,藏进白天夜晚找不见的地方。这些人总是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一股风般吹来荡去,把自己的黑影子留在风里。听他们召唤的那些人,也像被风卷着跑。有人死了,他们胯下的白马、黑马、枣骝马,却定定地站住不动。像给死亡竖的一面旗子。失败的一方从大石头的山口处往回跑,打胜的人就往西开进。⑬他们打来打去,眼睛杀红了,脑袋打丢了,却没有人注意到这些一直流到路边的泉水。⑭他们顾不上润一下喉咙,顾不上听听水流声。⑮活着的人只顾争斗。死了的人身体和心灵都不再饥渴。⑯在更早前,一程一程的烟火时常在丝路中道和北道上,连起一幅奇异的图标。⑰在另一些时空里,那些停下来的人,他们饥渴的身体发现了山里生长四季的草木,发现了隐隐流淌的不竭水源,发现了可滋粮食生长、羊群牧放的大好山河,发现了一种更大的历史之外的生命力。⑱他们终于住了下来。春种秋收,生儿育女。木垒就有了一个个靠着一眼泉水生活的村庄那些早年看见战争的孩子,在东天山的庄湾、山沟里,也已经荫下了一大家族人。(选自2020年第5期《青年作家》)(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柔软的心脏”形容流动泉水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既对应标题,又点明中心。B.第③段“泉水是这因果”的“因”指泉眼无数,汇聚成湖:“果”指泉水滋养,土沃民福。C.文中多处运用反复修辞手法,如,②段“联系”,⑥段“半”,⑫段“藏”,句式显单一。D.文章行文流畅,词句转承自然。如,第②段开头“甚至”,第①段“在另一些时空里”第134页共134页,(2)文中说“那些走到一碗泉边的人,都是有福的人”。文章是从哪三个方面表现的?(3)⑪至⑯段写来木垒的异乡人争斗战争场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①四百多眼泉,滚绣球一样,咕嘟嘟终年冒出绿来。让人觉得,夜晚也像醒着。(赏析句子)②羊群总是吃着绿色的草。后来,人又幸福地吃着一只只草羊,木垒的羊也出名了。(赏析加点词语)(5)文章以“泉养活”为标题,有哪三层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2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鳝鱼骨的滋味林清玄①在北京,刚刚飘起小雪的日子。听说更北的地方还有一波寒流将至。围炉吃火锅,是对寒流最好的准备了。朋友们特地带我去一家城西的老店。红灯笼、黄木板,每一桌上都有一口热气腾腾的铜锅。②朋友点了一个大号的酸菜白肉锅。加了几盘羊肉。我也点了几个菜,特别点了爆炒黄鳝和韭黄炒鳝。跑堂的过来,看了看菜单,好意地探询:“先生,您点了两道鳝鱼呢!”③“对了,我喜欢吃鳝鱼!”④“老师怎么爱吃鳝鱼的呢?”朋友问。⑤我沉思了一下,就在水汽淋漓的火锅店里,简单地说起一段往事。小时候,我家门前摆了一个鳝鱼摊子,专卖炒膳鱼和鳝鱼面。摊子黄昏才开张,那正是我放学返家的时间,我远远就会看到爆炒鳝鱼的大烟,嗅觉似乎与视觉同时抵达,香味猛然飘进我的鼻子,把我勾到摊子前面,我便低着头绕过巷子,回到家里。⑥为什么要低着头呢?⑦因为妙膳鱼的价钱很高,我们根本吃不起。不要说炒鳝鱼,连鳝鱼面也吃不起。我们家兄弟姐妹很多,一人吃一碗面,恐怕是一星期的饭钱了。⑧妈妈经常向卖鳝鱼的妇人央求拜托,杀了鳝鱼剩下的骨头,一定要留给我们。妈妈深信鳝鱼的骨头充满钙质,还有各种维生素,对我们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大有帮动。⑨每天晚上,妈妈总会从鳝鱼摊提回大袋的骨头,洗也不洗就丢到大锅里熬煮。⑩为什么洗也不洗?⑪因为,妈妈说鳝鱼骨头上还带着鲜血,那是最为滋补的,洗净多么可惜!⑫熬过两三个小时,鳝鱼骨头几乎在锅中化完,汤水变成咖啡色,水面上浮着油花,这时,妈妈会撒把葱花,关火。鳝鱼骨汤熬成时,夜已经深了。⑬第134页共134页,妈妈把我们叫到灶间,一人一碗汤,再配上她在另一家面包店要来的面包皮,在锅里烤热了,变成香味扑鼻的饼干。我们细细地咀嚼面包皮,配看清甜香浓的鱼骨汤,深深感觉到生活的幸福。虽然吃不起鳝鱼与面包。但是鳝鱼与面包是有钱就吃得到,鳝鱼骨和面包皮却是只有深爱我们的妈妈才做得出来。⑭只要卖膳鱼的来摆摊,我们一定会喝鳝鱼骨汤。奇怪的是,我从来没有喝腻过,而且一直觉得过是人间至极的美味。妈妈担心我们会吃腻,有时会在汤里加点竹笋,或下点蛋花;有时会用豆腐红烧,或海萝卜同卤……用的固然都是普通的食材,如充满了美味的魔术。⑮最神奇的,算是炸鳝鱼骨了。鳝鱼骨本来是歪曲扭动的,下油锅时忽然就被拉直了,一条一条就像薯条一样,起锅时撒一些胡椒、盐、香、酥、脆,真是美味极了。⑯我吃了好几年的鳝鱼骨头,一直到我到外地念书。偶然回到乡下,喝到妈妈亲手熬的汤,总是觉得美味如往昔,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妈妈把深情与爱熬进了那平凡的汤里,使我们身强体健。在普遍营养不良的乡下孩子中,我们总是气色红润、精神饱满。⑰“也许是小时候吃不到鳝鱼,长大之后,只要到馆子吃饭,看到有卖鳝鱼的,总会点两道来吃,一边吃一边怀念那一段艰苦的岁月。”我对北京的朋友说。大家听得入神,纷纷夹起鳝鱼,细细咀嚼,当然,有故事加味,鳝鱼也变得别有滋味了。⑱晚饭后,在飘着小雪的北京街头漫步,想到我们的生命正是鳝鱼骨这类看似微贱的东西,累积出无价的意义,使我们感到丰盈。该能告诉我。鳝鱼骨一斤多少钱?面包皮一袋多少钱?市场里捡来的青菜一斤多少钱?只要有爱,就是无价的。⑲妈妈早已离世,在北京的雪夜中,我想到再也喝不到清炖的鳝鱼骨汤,再也不能,一口一口,细细体会妈妈的深情。⑳想着想着,我的眼泪一滴一滴地落下,像空中飘落的雪花。(选自《林清玄散文精选》有删改)(1)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①吃火锅时点了两道鳝丝,引发回忆→A →②深夜细品妈妈熬的鳝鱼骨汤、炸的鳝鱼骨,深感幸福→B →③长大后,每到饭馆见到卖鳝鱼的,总点两道菜,怀念妈妈(艰苦岁月)→C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爱吃鳝鱼。(3)请按要求回答问题,体会林清玄散文的语言魅力。①妈妈早已离世,在北京的雪夜中,我想到再也喝不到清炖的鳝鱼骨汤,再也不能,一口一口,细细体会妈妈的深情。(赏析加点词的用法)②想着想着,我的眼泪一滴一滴地落下,像空中飘落的雪花。(说说这句语在文中的作用)2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海棠花在否第134页共134页,张丽钧春尚在,草木未及醒。香报来盆浓烈的花,说:“海棠,让你眼睛先尝个鲜。”——端的懂我,知我眼馋,送我一盆不嗜睡的妖娆。①好稀罕的海棠!铁色枝干,如焦似枯,失尽了生气;而在这焦枝之上,竟簪花戴彩般地缀了一串串娇姿欲滴的花朵。没有叶——保守的叶,或许还在慢条斯理地数着节气的脚步,②花们却早耐不住了,你推我搡,捷足先登地抢了风头。仔细端详那花与那枝,仿佛是不相干的两样东西——盛放与焦枯,奇迹般地同台演出,却又精彩得令人击节称赏。这一盆“迷你”春天,婴儿般吸摄了我母性的心。暖气房太燥,天天提个喷壶,给她殷勤喂水。喷多了,怕浇熄烈焰;喷少了,又怕她喊渴。便忍不住怨她:“海棠海棠,你总该开个口,为自己讨要一场无过、无不及的春雨呀。”每日里一进家门,心中问的第一句话必是:“海棠花在否?”——是韩偓的一句诗呢。青葱岁月里,欢悦地背诵过它;纵然我再善于舒展想象的翼翅,又怎可逆料,那诗句,竟是妥帖地预备了给我用在这里的。璎珞敲冰,梅心惊破,好花前吟诵好诗,在我,是多么奢华的时刻!可笑如我,竟毫无理由地以为,我的海棠愈开愈妍,定是得了我与韩偓的双重问候。海棠花没有媚人的香,但这不妨碍我将自己融进她虚幻的香氛里。我想,安静地坐下来,与她长久对视。我想,如果我是一株植物,如果“焦枯”跋扈地定义了我的枝干,我还会葆有开花的心志吗?明知凋零就潜藏于日后的某一个时刻,我还会抗逆令人畏缩的萧疏,毅然向世界合盘端出我丰腴的锦灿吗?“若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这是川端康成的《花未眠》里面的句子。曾有个女生擎了书,认真问我:“为什么看到一朵花很美,人就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呢?这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吗?”——这个问题,问得多好啊!我一直执拗地相信,好的问题本身就是包裹了一个好的答案,犹如花朵包裹着花蕊一般。我没有急于为这些女生作答,或者换言之,我舍不得A_____【毅然、贸然】作答——我愿意将这个问题交给流光。一朵花,她的象征意义委实值得玩索。当她在浩渺的时空坐标上多情地寻到你,当她以生命的炽热燃烧慨然地点化你,如果你不曾在这一场特别的约会中汲取到强大的精神能量,你不该为自己的愚钝而捶胸叹惋吗?——绽放,是一笔美丽的债,来人间还债的花与人,有福气了。坐在海棠花影重,想着这B_____【缤纷、纷乱】心事,突然不再担忧日后那场躲不过的凋零。当我再小心翼翼问起“海棠花在否”,即使我听不到枝头那热烈的应答,我也会用想象的丹青绘就一幅空灵画卷,供思想的蝶雍容栖止花间。海棠不曾负我,我亦未负海棠,我还要那些个赘余的幽怨怅恨派什么用场呢?第134页共134页,——“焦枝海棠”,你喜欢我这样唤你吗?冰欺雪侮,夺了你枝上的颜色,你却以焦枯之躯,勤心供养出酬酢季节的娇美花串。焦枝是你的风骨,海棠是你的精魄。你可知,你至刚至柔的一句花语,怎样幽禁了我,又怎样救赎了我……(1)在A、B两处选择恰当的词填入横线上。A (毅然、贸然)B (缤纷、纷乱)(2)“海棠花在否”这一标题好不好?为什么?(3)文章开头,作者对海棠进行了生动细腻的描写。请从修辞的角度,任选一句进行简要赏析。(4)结尾一段,作者以第二人称的手法,表情达意,书写了对海棠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2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老街邹宏基①我总会在这种家乡市井的喧闹中,寻得些许静谧。可能,这就是我与这座城市之间的联系。不管隔了多久、离了多远,我总会回忆起家乡的那条街市。②童年时,夏日里,我总是独自坐在桌前,看着窗外焦灼的阳光下,绿荫摇曳出的微风吹过草地。屋外的静一遍遍地击打着我躁动的心,盛夏的空气中总是充斥着慵懒,困乏时不时地蔓延。③每当这时,我总是盼望着屋外响起喧闹声,那是各种好玩、好吃的东西吸引孩子们发出的嬉闹声,穿过街巷的喧嚣,让我顿时兴奋起来。任凭楼下市井的趣味把我的心拽出好远,而我就在这样的温度和蓝得发亮的天空下肆意地听着、跑着、打闹着……④故乡初冬的街市,呈现出与盛夏时完全不一样的景象。不如夏的热闹,却也散发出别样的味道。街市上,人来往得匆忙,喧闹声却不减丝毫。⑤每每溜达其中,且不说随处可见能让人吃得满嘴甜腻的云朵状棉花糖,或是被一个老人推着、盖着厚厚棉被的冰糕,就是冒着浓香气息且极其便宜的烤地瓜,也是寒冷冬日的绝美搭配。⑥围着旧式小烤炉,一个不够再烤一个。伴着蒸腾的热气,一口咬进泛着金黄的地瓜,烤出的香气一下子冲进等待已久的味蕾,咀嚼中,留下久久挥散不去的余香。⑦嗅着熟悉的味道,伴着冬日里即将落山的暖阳,享受着独有的时光,那种满足徜徉在内心深处。⑧落叶任秋风吹下,时光钟摆上的痕迹却在身后层层地腐朽。再一年的秋天,我已经离开了家乡,走过无数的路口,始终没有回望出发的地方。⑨第134页共134页,刚离开家乡的时候,梦中还美美地在街市中奔跑,醒来,看到窗外大都市特有的川流不息和灯光璀璨,心中那熟悉的地方,却怎么也亮堂不起来。⑩时间久了,想家的时候也少了,想家乡街市的时候更少。每天在周而复始的忙碌中生活,周围的一切,激不起内心一丝的感动与惊奇。⑪再次回到家乡,虽说我已成长了许多,对周遭的事物似乎也多了一份淡然,可是,当再次踏上这片魂牵梦萦的土地,不觉中,早已泪眼婆娑……街市的路面依然那样光亮,如同镜面,倒映着天空和街道两侧变幻不定的店舍。时间的痕迹,似乎并没有在此停留,平静地诉说着正在发生的一切。⑫看得见的现实终究抵不过时间。“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它走了,像一滴水重归江湖,我也如释重负地走远,因为我看过它最好的一面。⑬那天晚上,我又梦见了那条熟悉的街市,穿梭于熙攘的人群中,像我当时一样大的孩子们,在街上跑着、嬉闹着,他们的笑脸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好看……(1)在作者的印象里,故乡的老街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概括。(2)这篇文章语义丰富,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①刚离开家乡的时候,梦中还美美地在街市中奔跑,醒来,看到窗外大都市特有的川流不息和灯光璀璨,心中那熟悉的地方,却怎么也亮堂不起来。②“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3)结合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4)请分析全文并梳理:作者与老街之间的关系经历了怎么样的变化过程?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老街什么样的情感?25.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地铁站台的背影(1)“请退回黄色安全线内!”(2)“列车马上要关门了,不要再上了!”(3)地铁站台上的人群在列车即将关门的时候,总是特别疯狂,仿佛因挤不上列车而被迫与人分离,是一件比割肉还痛苦的事。(4)这是“国庆黄金周”出行高峰期。拥挤的人群,密集的脚步声,生怕走散的高声叫喊,都在人们的意料之中。(5)“请排队有序等候列车!”(6)小析的叫喊声淹没于一片嘈杂声浪。他只有打开喇叭,扯着嗓门大喊,并辅之以疏导人流指示动作,才得以被人注意。(7)“请排队有序等候列车!”(8)几个小时过去,小析已精疲力竭。他是一名地铁志愿者,每当人流量激增的节假日或周末,他都会来到站台维持秩序,保证乘客的安全。第134页共134页,(9)事实上,小析的穿着十分显眼:荧光背心,红色绶带“地铁志愿者”的金字闪闪发光。在等候列车的空当,虽身在人群之中,小析的心思已放空。他想起了他已一整年未回的遥远的家。(10)小时候,母亲总是在小析放学到家前,就做好了一桌热腾腾的饭菜。快到家门口的小析闻到饭菜香,就迫不及待地冲上楼。后来,小析的身高蹭蹭蹭地一下子超过了同龄人,并顺利入选进了市篮球队。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加,学业负担的加重,小析想要逃离这里的一切。最后,他考到了离家很远的大学,小析在新环境里适应良好,结交了许多新朋友,也加入了志愿者这个大家庭。一年过去了,这一年,他再没回过家。(11)“列车即将进站,请乘客们注意安全……”(12)广播响起,把小析拉回到了现实。他赶忙打开喇叭,指引着乘客们有序等候。“先下后上,那位小伙子,请等一下!”两个方向的人流碰撞,又是一阵混乱。在忙乱之间,突然,小析看到在前一节列车排队等候的乘客里有一个熟悉的身影。(13)“妈!”那不就是一年没见的妈妈?她难道是在找我吗?霎时间,小析湿了眼眶。(14)那个在人群中显得弱小的背影,就是记忆中每天做好一桌丰盛的菜等我回家的妈妈?可是眼下,这节车厢的乘客正往车内挤,在小析面前,隔着一道坚固的流动的人墙……(15)“列车即将关门,注意安全!”(16)小析回过神来,赶忙阻止了还在车门与站台间不甘放弃的一位大叔,“您别挤了,您的背包上不了啦!”车门关上了,小析抬眼望去,那个身影已不见。他追着车跑,但始终再也没有看见她……(17)“喂,妈!我看见你了!”小析慌忙掏出手机,打给母亲。(18)“什么?你回来了吗,儿子?”母亲的语气里流露出惊喜。(19)“妈,你在家?”小析听出电话里的背景并不嘈杂。(20)“在啊,在准备午饭呢。你这孩子,回家了也不说声!”母亲这时停下手中的活,语气中的惊喜依然不减。(21)“妈,对不起……”小析明白过来,刚才那个背影并不是母亲,只不过是他认错了。(22)“妈,我刚刚把别人的背影认成你了。妈,我好想你!我在当志愿者,别人放假的时候都是我最忙的时候。我过年的时候,一定回家。”(23)小析不知不觉流下了热泪。他终于明白他其实很想家,更想念妈妈可口的饭菜,想念小时候妈妈温暖的怀抱和鼓励的眼神。(24)“儿子,妈妈想告诉你,你真让我骄傲。为别人付出,无私奉献,不求回抿,你做志愿者,妈妈很开心。”第134页共134页,(25)小析听着,泪流满面。他知道,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奋斗着的人,都是不平凡的。而正是有这么多人并肩作战,无私付出,这个社会才会越来越好。小析越来越觉得,自己身上佩戴的“地铁志愿者”绶带,分量沉甸甸的……(1)阅读全文,从文中人物“小析”的角度理清文章脉络。等候列车,回忆往事→① →② →得到赞扬,承诺回家(2)选文第(10)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3)结合全文,说说文末画线句中,小析觉得“身上佩戴的‘地铁志愿者’绶带”“分量沉甸甸”的原因。(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国庆黄金周”地铁站人群拥挤、人声嘈杂的环境烘托出小析不能回家的沮丧。B.第9段中的“放空”意思是小析在候车时暂时忘了在国庆期间当地铁志愿者的劳累。C.第4段结尾,“他追着车跑”,强调小析渴望见到母亲的急切。D.标题暗示本文采用误会法设置情节,含蓄写出小析对母亲的思念。26.阅读文章,回答问题。黄油烙饼萧胜满七岁,这些年一直跟着奶奶过。他爸爸的工作一直不固定,他妈妈也是调来调去。奶奶一个人在家乡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奶奶不怎么管他。奶奶有事要做。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褂子,接裤子。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奶奶把饭做好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她有个气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萧胜躺在炕上,听奶奶喝喽喝喽地喘。睡醒了,还听她喝喽喝喽。他想,奶奶喝喽了一夜。可是奶奶还是喝喽着起来了,喝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去年冬天,爸爸回来看过奶奶,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一定要给奶奶留下。奶奶把两瓶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浑身都肿。她求人写信叫儿子回来。爸爸赶回来时,奶奶已经咽了气。萧胜第一次经历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眼泪淌湿了枕头。爸爸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装在网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第134页共134页,走了很久,爸爸说到了!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花雪随风摇摆着。不远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这就是爸爸工作的“马铃薯研究站”。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爸爸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妈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大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笔地画。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他采了很多蘑菇。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大队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这是是干啥呢?爸爸说,要开三级干部会。三级干部会开了三天,吃了三天饭。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南食堂飘出的各种香味。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他连闻都没闻过。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他们开会。”“开会干吗吃黄油烙饼?”“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粱饼子吧!”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从柜子里( )出一瓶黄油,( )开瓶盖,( )了一大块,( )了一把白糖,( )了两张黄油发面饼。抓了一把莜麦秸塞进灶火,烙熟了。黄油烙饼发出香味,和南食堂里的一样。妈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别问了。”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萧胜一边流着一串一串的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1)在文中括号中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取启挖抓擀B.启抓取挖擀C.取挖启抓擀D.启取挖擀抓(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了萧胜与奶奶相依为命的生活,着力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从奶奶“第134页共134页,一道道”为萧胜接成的衣服就可以看出。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的情感,奶奶对萧胜的疼爱,就是通过病重时仍然喘着气起床、喘着气去食堂打饭等细节表现出来。C.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塑造人物性格,萧胜离开奶奶前后的生活环境、爸爸妈妈与奶奶对萧胜的态度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D.小说以散文笔法叙事,表现了在那个困难的年代里人们的生活与情感,情节简单而贴近生活,语言平实,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3)小说中三次写到萧胜流泪,三次流泪的时间、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请简要分析小说中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5)这篇小说以“黄油烙饼”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27.阅读文本,回答问题。小步舞[法]莫泊桑大灾大难不会使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给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他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大开顶针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止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常微笑。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第134页共134页,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的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在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他也鞠了个躬:“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先生,我的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我一吃完上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他意外地打了个哆嗦。“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也没听懂。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小木偶,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坏了。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第134页共134页,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了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朱光潜《无言之美》(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二者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B.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C.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泄,说明当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D.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尔提到的“国王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2)小说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塑造老舞蹈师的形象的?请结合作品的具体描写简要分析。(3)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请结合《小步舞》一文的阅读理解,举一例论述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真切。28.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贫困户郑俊甫①去年年初的时候,单位在扶贫驻点村开展了一项“一对一帮扶”活动。我接到了任务,帮扶对象是一个女孩。②女孩从小父母就不在了,她是跟着姑妈长大的。女孩很懂事,也知道用功,高中毕业考上了外地的一所大学,学医。她说,她这些年里遇到了太多的好人,觉着只有学医,才能报答于万一。③女孩的扶贫项目很简单,我只需要帮她准备资料,申请扶助资金就可以了。但是领导不这么认为,领导觉得扶贫不单单是物质上的,精神层面的也很重要。于是,我加了女孩的微信。女孩很腼腆,很内向,在我的再三要求下,她才同意每天晚上八点以后,跟我在微信上聊聊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兼而发上一条朋友圈,算是给过去的一天画上一个句号。第134页共134页,④女孩的朋友圈和她的生活一样,清汤寡水,每次都是两张图,一句话。图片的拍摄地点大都是在教室或者图书馆,作为主角的女孩,短发、圆脸,一身非黑即白的运动装,眼睛永远盯着书本,像是书本上藏着她所有的远方和希望。⑤一开始,我并没有在意。学生嘛,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大家也许都这样吧。久了,又觉得不解,大学的生活难道不是斑斓多彩、摇曳多姿的吗?为什么要把日子过成素描的样子?⑥那天,我很随意地问了一句:“每天都是这样学习到很晚吗?”⑦她“嗯”一声,又在微信里发出一个摇头的表情包,说:“也不是,有时候……嗯……也跟同学出去玩儿。”⑧“可我从来没见你在微信里发过。下次跟同学一起出去的时候,也发个朋友圈好吗?”我提醒道。⑨①女孩不吭声儿,半天,才小心地回了一个字:“嗯。”像是躲在街角,怕被人撞见的一只猫咪。⑩可是一连几天,我还是在朋友圈里见到她清心寡欲静坐读书的样子。困在我的朋友们发布的关于一顿美食、一场电影、一件华服抑或一段诗与远方的旅行的动态中间,她的朋友圈动态像是闯进鹤群的一只小鸡,格格不入。⑪我觉得有必要跟她认真谈一谈了,这样压抑的生活,会让一个人的心理出现问题的。于是,我就问了,很郑重很严肃地问了。我问她为什么不愿意跟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哪怕是点点滴滴的快乐,也是生活的调料和颜料啊!⑫女孩又一次沉吟良久,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说:“我是贫困户,我花的钱都是助学金和扶贫资金,怎么可以在朋友圈晒美食晒旅行?那不是太不懂事了吗?”⑬原来如此。我觉得自己太大意也太失职了。一对一帮扶了这么长时间,每天自以为很贴心地嘘寒问暖,竟然不知道对面的那个人在想什么,不知道她的内心背负着一块沉甸甸的石头。⑭我把女孩的情况向局领导做了汇报。领导是个有点儿文艺情结的中年男人,他叹了口气,说:“多善良的女孩呀!心地善良才会背负这么大的心理包袱,总觉得欠了别人什么。以后要做的,就是打消她的心理负担。”顿了一下,领导又盯着我,挥着手强调说:“我说的是打消她的心理负担,不是打消她心底的那份善良。明白吗?”⑮我点了点头,然后上网淘了两本心理学方面的书,一边临时抱佛脚,一边寻找着突破口。为了改变她的观念,我花了相当大的精力、相当长的时间,跟她聊生活的本质和扶贫的意义。聊到最后,我总结了一句话:“除了个别好吃懒做的寄生虫特质的人,大部分人的贫困都不是自身的错,而让他们和正常人一样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是这个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有权利站在阳光下笑,站在草地上歌唱,也有权利把笑声和歌声传达给更多的人。”第134页共134页,⑯女孩显然认可了我的观点,慢慢地,她开始在朋友圈分享她的快乐了。她坐在校园的餐厅里,开心地啃着一只鸡腿;她走在那个城市的小巷,用心地拿镜头捕捉着经年的建筑和爬满高墙的青藤;她跟朋友骑着单车,穿行在城市自由的风里;她举着一张电影票,瞪大着一双美丽的写满倾诉欲望的眼睛。⑰我每次都在下面点赞,顺便听她分享一些快乐背后的故事。那些故事很小,很不起眼儿,但却洒满了阳光,让人在冬日里每每念及,心生温暖。⑱帮扶任务结束那天,我给她留言说:“②生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方向,把生活过成雨后彩虹的样子。”她很快就回复了,三个字:“谢谢您!”她的话后面,跟着两个可爱的表情,一个是“加油”,一个是“微笑”。(选自《小小说选刊》,有改动)(1)选文中女孩的“善良”有哪些表现?(2)有同学发言认为,第⑯段画波浪线句子删去后不影响内容完整,且更简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3)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①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的句子反映的女孩的心理,并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女孩不吭声儿,半天,才小心地回了一个字:“嗯。”女孩心想:“ 。”②同桌李林觉得下面的句子引人深思,但说不出所以然来。请你给她解析。生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赤橙黄绿青蓝紫。(4)在小组讨论时,有同学认为,选文标题换为“不一样的帮扶”更好,请谈谈你的意见和理由。29.阅读《善的回音壁》一文,回答问题。善,穿越古今,绵延千年,在你我心田,矗立成一面亘古的回音壁……一老大的双胞胎儿子都考上了大学,光学费就一万多元。老大东跑西颠,跑细了腿儿,也没把钱凑够。为这事,老大吃不香,睡不安,愁起满嘴的燎泡。媳妇说:“该借的都借了。实在不行,你跟老二张个口吧!”老大一听,咧了嘴:“去年,老二盖鸡场鸭场,跟咱借两千元,可咱连百十元都没借给他。这个时候找他,我咋张得开口?”“那……咱儿子的大学就不上了?”媳妇担心地问道。老大点支烟,狠狠地抽几口,烟雾缭绕,罩着老大那张愁苦的脸。这时,有人敲门。老大开门一看,竟是老二。老二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风尘仆仆地站在门口,说:“俩侄子考上了大学,担心哥凑不够学费,就给哥送来三千元……”第134页共134页,说着,老二从口袋里掏出厚厚一沓钱,放在面前的桌子上。老大羞愧难当,一张脸涨成了红高粱。老大说:“老二,哥对不起……去年你盖鸡场鸭场,跟哥借两千元钱,可我……”老二摆摆手说:“哥的家庭我知道,嫂子有病,俩侄儿要上学,你打工也挣不了几个钱。再说,你去年不是还借给我五百元吗?”“五百元?”老大一头雾水。“对呀,”老二说,“哥,你忘了吗?那五百元,是你托娘捎给我的啊!”老大终于明白,不禁跪倒在娘的遗像前,发出一声内心的呼喊:“娘啊——”二节日期间,在由杭州开往成都的列车上,旅客严重超员。一个靠窗坐着的老大爷正跟邻座的人分享他的幸运经历,原来,他是到上饶的,买的是无座票,上车后抱着侥幸心理事先占了个好座,没想到直到开车也没人上来。紧靠老大爷座椅的通道中挤着好几个人,其中有一位瘦弱的姑娘,看上去不到20岁的样子,被来往穿行的旅客挤得东倒西歪。看着这情景,老大爷关切地问:“闺女,这么站着遭罪,你要像我一样早点儿上车来找个座。到哪儿下啊?”“我没事的,爷爷,我到荆门。”“那得明天下午才到呢,这么远一直站着可怎么办?”老大爷摇着头表示担忧。过了一会儿,老大爷又转过脸和蔼地说:“闺女,等我下了之后你就过来坐这里。”“嗯,好的,谢谢您啦。”姑娘甜甜地应了一声。列车员开始检姑娘的票,奇怪地问:“你不是有座吗?怎么不坐?”姑娘微笑着悄悄向老大爷的方向努努嘴:“70多岁的老人家了,一直站着会吃不消的。让他知道了,他就该坐不踏实了。”列车员回头瞅了瞅睡着的老大爷,小声说:“跟我去餐车吧,我帮你找个座。”跟前的几个人听到了,赞叹着给姑娘让出了一条道。三一辆轿车从度假村出来后,在乡村的泥道上抛锚了,一身名牌的车主焦急地对围观的人喊着:“谁愿意帮我爬进车底锁一下螺丝啊?”原来车子的油管出了问题,漏出来的油已经流到地面,而那里离最近的加油站有上百公里,难怪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身旁的女子蛊惑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他赶紧掏出一张大钞:“谁帮我锁紧,这钱就是他的了。”围观的人群里有个小伙子动了一下,却被他的同伴拉住说:“别相信有钱人的话!”这时只见一个小孩子走了过去,说:“我来吧!”第134页共134页,操作很简单,小孩在那人的指挥下不到一分钟就锁好了螺丝。爬出来后他就用期待的眼神看着那人,男人刚想把钞票递给小孩,却被女人呵斥:“你还真打算给他啊?给他一点零钱就好了!”于是男人从女人手里接过零钱后递给小孩,小孩摇了摇头。听见人群中的嘘声,男人只好拿出大钞,小孩子竟然还是摇头,男人有些生气了:“你嫌少?再嫌,小钱都不给你了。”“不,我没有嫌少,我们老师说,帮助人时不要报酬的!”男人很纳闷:“那你怎么还不走?”小孩说:“我在等你跟我说谢谢。”(1)概括三则故事的情节内容,填写下表。内容故事一故事二故事三主要矛盾冲突老大想找老二借钱却担心借不到② 车主悬赏修车却无人响应化解人① 列车员小孩(2)请从描写角度赏析“故事一”中画横线的句子。(3)故事三的结尾有何妙处?(4)标题“善的回音壁”的含义是什么?文中的三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0.阅读并完成问题。赔偿余显斌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补我钱。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地离开了。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墙头上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我停止歌唱,加快了脚步。身后又传来喊声:“先生,请停一下。”我侧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原来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④“是叫我吗?”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我赶忙摇头。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盒:“这就是啊!”⑤我脸一红,声音不再柔和,厉声问道:“咋的,有啥问题吗?”老人轻轻地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简直是极品!第134页共134页,⑥老人举起泥塑,“噗”的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⑦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看我一脸疑惑,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但是,绝不能是棉团。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会鼓包,甚至鼓裂。⑧我理解了,又迷糊了。“你咋知道这些啊?”“我就是‘泥人曾’。”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那……年轻人?”“是我儿子。”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⑨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⑩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说着,拿出两个纸盒,打开来,一尊是“千里走单骑”,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有一种流畅自然之感。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另一尊是“雪夜上梁山”,林冲披着斗篷,戴着斗笠,扛着花枪,双眼微眯,望着远方。枪上挑着一个酒葫芦,斗笠和斗篷上都盖着一层白雪,给人一种寒浸浸的感觉。⑪我结结巴巴道:“我……只买一个。”老人将泥塑放进纸盒,用丝带小心扎好,说:“‘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老人站起来,将纸盒递给我,拍拍我的肩,笑道:“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⑫我红着脸,接过纸盒,没有说话。迟疑片刻,我从钱夹里拿出两尊泥塑的钱,塞在老人手里,对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老人愣住了,我赶紧转身离开。背后传来老人的喊声:“这两尊是赔偿的,不要钱。”⑬可是,我已经迅速消失在小巷的拐角处,钻进了人群。因为,只有我知道,我在店里给的是假钞。(1)小说有两条情节发展线,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梳理补充完整。以老人的活动为明线:追赶买主→① →双倍赔偿。以“我”的活动为暗线:② →被追上,知真相→获赔偿,付真钞。(2)⑤⑥⑫段中都写到了“我”脸红。请选择其中两处,简析“我”脸红的原因。(3)阅读全文,概括老人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赔偿”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也是小说的主旨所在。请简要概括文中“赔偿”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第134页共134页,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材料阅读。材料一:彭士禄:一辈子只做两件事①彭士禄是广东籍中国工程院院士,今年3月22日,他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②“一个漆黑的夜里,奶妈背着我逃难”,彭士禄回忆,“我3岁时母亲牺牲,4岁时父亲就义。奶妈背着我东逃西藏。”彭士禄14岁便独自出门寻找革命队伍,在惠州加入东江抗日游击队;15岁辗转来到延安,于194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③20世纪50年代,彭士禄赴苏联留学。1956年,彭士禄即将毕业,被正在苏联访问的国防部副部长陈赓召到中国驻苏大使馆。陈赓告诉他:“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④“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彭士禄坚定地回答。自此,他的人生与核动力结缘。⑤20世纪50年代末,学成回国的他被安排在原子能所工作,主攻核动力。1958年,我国启动核动力潜艇工程项目。1959年,苏联以技术复杂、中国不具备条件为由,拒绝为研制核潜艇提供援助。没有图纸资料,没有权威专家指导,大多数人也不懂核,搞核潜艇全靠“自教自学”,这是彭士禄和同事们必须面对的现实。⑥为了大量获取前沿知识,他带领团队恶补英语,用两年时间攻克了英语阅读关,摸清了国外核电站、核动力装置的基本情况。“每天晚上,彭士禄办公室的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一位同事回忆说。⑦1965年,核潜艇项目正式启动。彭士禄告别妻子儿女,走进深山,参与筹建中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没有电脑,仅有一台手摇计算器,靠拉计算尺、打算盘计算。但仅用6年,1970年8月30日,中国建造的1:1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启动试验,实现了满功率运行。仅约4个月后,1970年12月26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艇上零部件4.6万个,需要的材料1300多种,但没有用一颗外国螺丝钉。中国由此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⑧1979年,彭士禄被任命为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1983年,他又被任命为中国首座大型商业核电站建设总指挥。从军工领域转到民用领域,彭士禄为我国核电走“以压水堆为主的技术路线”起到关键作用。他还提出大亚湾核电站的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控制,为大亚湾核电站的上马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任秦山二期核电站董事长时,他提出股份制,建立董事会制度,是将招投标制度引入核电工程的第一人。⑨工作中的彭士禄,获得了“彭大胆”“彭拍板”的外号。他常对科研人员说:“做实验,用数据说话,最后,我来签字。对了,成就归大家;错了,我来负责。”第134页共134页,⑩有人把彭士禄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核电站创建人”,彭士禄坚决不同意。他说:“中国核潜艇研制成功绝不是一两个人的作用所能及的,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充其量就是核潜艇上的一枚螺丝钉……”⑪从踏循父辈足迹追求光明进步,到投身我国核动力事业,彭士禄走在了时代前沿。他似竹石,经千磨万击仍坚劲向上;,。(选自《羊城晚报》,作者董柳,有删改)材料二:晚年,彭士禄在自述中谈“明白与糊涂”时说:“凡工程技术大事必须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数,一点儿也不能马虎。做一个明白人谈何容易?他要有超前意识,对问题有新思路、新见解……但当一个糊涂人则更难,难得糊涂。凡对私事,诸如名利、晋升、提级、涨工资、受奖等,越糊涂越好。”(1)材料一以 时间 为顺序,依次介绍了彭士禄院士一辈子只做的“两件事”: 造核潜艇 和 建核电站 。(2)下面对选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出生红色家庭、从小就投身革命和所接受的教育,对彭士禄一生影响深远。B.苏联拒绝为研制核潜艇提供援助,落后的研究条件,衬托了核事业的艰难。C.坚决不接受他人给自己取的任何外号、称号,体现了彭士禄倔强的性格。D.彭士禄的回忆、自述和同事的话语,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真实而且生动。(3)①仿照前文,把材料一最后一句补充完整。②结合选文内容,写出彭士禄院士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两点精神品质。【分析】本题是关于“彭士禄”的主题阅读,第一题考查材料的写作顺序和材料内容的概括能力,第二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信息比对能力,第三条考查了句子的补写能力和人物品质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1)材料一中,根据“14岁便独自出门寻找革命队伍,在惠州加入东江抗日游击队;15岁辗转来到延安,于194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世纪50年代,彭士禄赴苏联留学”“20世纪50年代末,学成回国的他被安排在原子能所工作,主攻核动力”“1965年,核潜艇项目正式启动”“1979年,彭士禄被任命为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1983年,他又被任命为中国首座大型商业核电站建设总指挥”等句子提示,材料一是按照时间为顺序,依次介绍了彭士禄院士一辈子只做的“两件事”:造核潜艇和建核电站。(2)这是一道选择题,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找出各选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选择。ABD.正确。C.有误,“体现了彭士禄倔强的性格”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二第⑨⑩第134页共134页,段可知,坚决不接受他人给自己取的任何外号、称号,是为了突出彭士禄的勇于担当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故选:C。(3)①上一句是“他似竹石,经千磨万击仍坚劲向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要突出彭士禄的不争名逐利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即可。②)依据材料“1958年以优异成绩从苏联学成回国”可以得出爱国主义;依据“彭士禄勇担重任”可以得出勇于担当;依据“研究全靠‘自教自学’”“从零起步克服种种难题”可以得出艰苦奋斗;依据“核潜艇陆上试验开始并取得了圆满成功,同年,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下水了”可以得出开拓创新;依据“我一概不知,也不打听。国家给我的太多了”可以得出无私奉献。答案:(1)时间造核潜艇建核电站(2)C(3)①示例:又如幽兰,虽不争艳却久而自芳。②爱国主义、无私奉献、勇于担当、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等精神。【点评】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两位小保姆刘醒龙①小时候住在山里,每当黄昏来临,如果没有别的事情,我就会出神地望着远处山腰上的那棵大樟树。传说黄昏是一天当中灵魂开始出没的时候,月光落地,清风入夜,这些都是它的背景。②女儿尚小的那几年,家里前后请过几位小保姆。之所以做不长,多是因为她们思家心切,但也有两位例外。③早来的那个女孩,初中毕业。朋友特地介绍说,她家离大樟树只有两里路。大樟树是一棵有名的树,那地方原本叫满溪坪。也就二三十年的时间,作为地名的满溪坪就没有人叫了,而换成了大樟树。女孩来之前在山上采茶。一见面我就问她,那棵大樟树还在不在。女孩回答说,在,已被县里列为重点保护的古树了。④女孩一来就明确地表示自己最多做半年。我开始还不太在意,以为是想家的另一种说法,后来才发现女孩是当真的。她之所以愿意出来,是想挣钱给父亲治病。从中介绍的朋友先前就说过,女孩的父亲患了食道癌。所以,女孩拿到第一份工资后就委托我们替她存起来,连一分钱都舍不得花。⑤第134页共134页,女孩来我家正好半年的那天晚上,她突然对我们说,她要去汉口中山大道的某个地方买能治食道癌的药。女孩要买的那种灵芝做成的药,已不止一次在媒体上被披露,其治癌的功效是假的。女孩言之切切的样子让我们不好直接提出忠告,我只好答应说,我先去看看情况,然后再带她去。我费尽心机地将披露相关情况的文章找出来,放到她的房间里,希望她看过后能改变主意。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女孩反而更加迫切地反复催问我们,何时让她去汉口买药。从汉口回来后,她一分钟都不肯等待,当即就要去车站。她说:“我要给父亲送药回去。”⑥送别的路上,我有些恍惚。坦率地说,这半年我们对女孩的表现并不是十分满意。在车站里,她上了车后,回头默默看我的那一眼,突然让我感到心酸极了。⑦几年后的某一天,在东湖边的一家咖啡馆里,很静的时候,忽然听到邻座的人轻声提及一个曾经耳熟能详的名字。女孩走后不到一年,这种曾名噪一时的所谓特效药,便从社会信息传播途径中全面消失了。邻座的人说,他父亲生病后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不肯吃药花冤枉钱,也不知为什么,大概是广告做得太诱惑人了,父亲突然同意试试这种药。他花了几万元买回来的药,父亲还没吃完,就走了。其实,他明白那药是假的,可是父亲都病成那个样子了,做儿子的还能做什么呢!他的声音听起来十分深情,但从面容上看,他十分平静,就像长在几里外的大樟树,即使风暴来袭,也吹不动它一片叶子。⑧乡村的大樟树是一种活生生的哲理。在远处遥望樟树的人,内心比每天都能享受樟树荫蔽的人还要丰富。明白真相后,我们的内心变得格外无助。⑨之后来家带孩子的第二个女孩,心地十分善良,女儿和妻子十分满意,过年时,我还专门开车送她到离家最近的小路口。说好过完年她就回来,并且我将回程的车票钱都给了她。我远看着女孩穿着妻子送给她的那件红色呢绒大衣,在冬日的原野上一路走走停停。我们一直等她到正月底,仍没有任何音讯。难得这个女孩让全家都很满意,她的不辞而别,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打击。我们决定不再找小保姆了,家务事请钟点工来做,孩子则由自己来带。这样过了半年之后才听说,那个女孩非常想再来,却没有钱搭车来,因为连同我们给的返程车票钱,她都给了母亲,一半用作长期卧病不起的父亲的医疗费,一半用作年后弟弟上学时的报名费。我得到消息的时候,女孩已再次来到武汉,跟着同村人一起在离我们家不远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做零工。⑩几年之后,妻子还时常提起这个女孩,想不通那个工地离我家如此近,她到武汉后,即便不来打个招呼,怎么也不肯来个电话呢?或许,是那张返程车票梗在中间,成了打不通的大岭关山。⑪其实,真正惭愧的是我们,我们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中过得久了,用以体察周围的智慧锈蚀了。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并非总是伴随命运的起承转合。有时候,它宁可成为一张车票,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借灵芝之名的药。(摘自《读者》2020第8期)(1)阅读全文,依据提示,梳理作者对第一个小保姆的情感变化过程。第134页共134页,不是十分满意—— 心酸极了 ——格外无助—— 惭愧 (2)文章第⑦段用较多的笔墨写邻座的人的经历有何作用?(3)联系上下文,揣摩第⑨段中女孩再次来到武汉却不和我们联系时的心理,以第一人称描写。(60字左右)(4)阅读全文,品味“锈蚀”,理解结尾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分析】文章主要写了两个小保姆的故事,第一个小保姆出来挣钱是给自己患食道癌父亲买药治病,即使是假药也在所不惜,第二个小保姆连同返程的票车钱都给了母亲,表达了对儿女们孝敬父母、敬爱父母的赞美讴歌。【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从第⑥自然段“在车站里,她上了车后,回头默默看我的那一眼,突然让我感到心酸极了”可以知道,作者对作者对第一个小保姆的情感变化过程从不是十分满意到突然感到心酸极了,从第⑪自然段“其实,真正惭愧的是我们,我们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中过得久了,用以体察周围的智慧锈蚀了”可以知道,作者对第一个小保姆的情感变化从格外无助,变化成了惭愧。(2)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理解。领座的人说“他父亲生病后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不肯吃药花冤枉钱,也不知为什么,大概是广告做得太诱惑人了,父亲突然同意试试这种药。他花了几万元买回来的药,父亲还没吃完,就走了。其实,他明白那药是假的,可是父亲都病成那个样子了,做儿子的还能做什么呢”有力地映衬出了第一个保姆的行为,表现了对儿女们孝敬父母、敬爱父母的赞美。(3)本题考查对心理描写的掌握。女孩再次回到武汉,却不好意思再回到作者家中,因为女孩把作者给的返程车票钱也给了母亲,此时女孩的内心肯定是惭愧又内疚的,那种想解释却又觉得无能为力的心理,注意语言通顺,言之有理即可。(4)本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锈蚀”的意思是因生锈而腐蚀,因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中过得久了,所以用以体察周围的智慧锈蚀了,这就写出了在衣食无忧中无法理解和体谅贫穷者的自责,以及对第二个女孩不辞而别来以及不来电话原因的猜想与反思。答案:(1)心酸极了;惭愧(2)有力地映衬出了第一个保姆的行为,现了对儿女们孝敬父母、敬爱父母的赞美。(3)我再次来到武汉,却不好意思再回到原来工作的地方,那一家人心地善良,把返程的车钱都给了我,可是为了给母亲治病,我不得不把返程的车钱也拿出来,我的内心内疚极了,多么想解释一下,把误会解释清楚,可是,好像说什么都是徒劳的。(4)这句话的含义是人在衣食无忧中很难理解贫穷者,要我们学会换位思考。写出了在衣食无忧中无法理解和体谅贫穷者的自责,以及对第二个女孩不辞而别以及不来电话原因的猜想与反思。【点评】准确把握物象作用“4角度”,①第134页共134页,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作了映衬,如梅、玉、竹等。②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从环境方面思考: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④从主题方面思考:“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3.阅读《那一年吃过的藕》回答问题。那一年吃过的藕陈艳平①那一年是1985年。那一年我9岁,正上小学三年级。②那一年父亲还在汉寿县洲口的水电站上班。一直到农历腊月廿八才回家。收收捡捡后,忙碌的一天过去了,夜色墨一样黑。乡村的夜晚自带几分深沉。偶尔几声狗吠相互呼应,勃勃生气在夜色中弥漫。堂屋老树蔸的火苗调皮地一蹿一蹿,全家人围坐一处,享受这难得的闲暇时刻。妹妹在烤糍粑,我和姐姐们叽叽喳喳,在火边打闹。父亲和母亲在商量着过年的菜谱。③我忽然想起中午时,隔壁龚家奶奶炖了藕。她的孙女把藕穿在筷子上,想吃的时候随时咬上一口,像握着一串珍宝。我眼馋嘴也馋。④我脱口就说我要吃藕。话一出口,我就为自己的莽撞懊恼。老家虽然在湖区,我们村却没有藕塘,挖藕要到对河的隔壁村。村里的壮劳力大都三五人结伴而行,天未亮便早早过河,再约好返回的时间让船夫来接。何况现在都已经过了挖藕的时节了。很少会有人在除夕的前一天出去挖藕。⑤父亲和母亲对视了一眼,再也没有说话。那一夜我们破例早早睡了。⑥第二天还在睡梦中,就被母亲催促着起床。屋前屋后都没有发现父亲的身影,母亲淡淡一句:“挖藕去了。”我安静了下来。那一天几姐妹都老老实实地跟在母亲身后忙碌,为第二天年夜饭做准备。⑦冬日光阴短,黑得早。吃晚饭的时候父亲还没有回来。母亲把饭菜放在锅里,把灶膛里的火用灰埋上,给饭菜保温。然后母亲又跑到河边央求船夫“再等一等”。如果没有船直接过河的话,父亲要绕道十几里路才能回家。一等再等,父亲的身影始终没有出现。夜色越来越深,河风也开始肆虐。船夫无奈地表示,他不能再等了,因为也要回家过年。⑧母亲步履踉跄地回来,坐在堂屋的火堆旁,火光忽明忽暗,映照在母亲脸上,忧思的神色又添了几分。家里的小黑狗,一有动静就站起来摇尾巴,门一次次被打开,风一次次灌了进来。全家人都在沉默中等待。⑨第134页共134页,终于,门外响起父亲的声音,我们雀跃起来。父亲进门就放下担子,脱下防水服,一屁股歪坐在椅子上,一言不发。父亲显然累坏了,脸上溅满泥巴,身体几乎被冻透,把手放在火上烤一下,火苗都怕那份寒气,斜逸着躲开。等父亲缓过神来后,母亲示意我们去睡,她陪伴父亲。⑩次日早上醒来,满屋飘满藕香,是腊肉骨头的醇厚与藕的清香碰撞产生的奇妙香味。母亲说是七孔藕,适合炖汤。她把藕切了滚刀块,用腊肉骨头炖了一大锅,汤汁呈好看的乳白色。那一年的年夜饭,母亲给我盛了一大碗藕。我低着头,吃得很慢,一小口一小口地咀嚼,软糯香甜。这滋味从此长留心中,而另一些滋味则需要慢慢地品。⑪父亲没有给我们说过那次挖藕的经历,我也没有问过。直到前几年看《舌尖上的中国》,有一个篇章介绍挖藕人,腰弯成弓,在泥水里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行,才对父亲当年挖藕的辛劳有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那一天父亲挖了一根比自己个子还要高的藕,想要展示给我们看。他不忍折断,便让藕靠在自己身上。我脑补着画面,一根藕依靠着父亲,依靠着这个带自己走出泥沼,让自己见到光亮的人。一人一藕,相互依偎,在黑暗中前行。(1)阅读文章第⑤段,说说为什么“父亲和母亲对视了一眼,再也没有说话。”?(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面两句话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第⑥段“我安静下来”第⑧段“母亲步履踉跄地回来”(3)那一年的年夜饭,母亲给我盛了一大碗藕。为什么我“吃得很慢”?(4)试分析第⑩段加点字“另一些滋味”都包含哪些滋味。(5)细读文章,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分析】文章讲述了因“我”想吃藕,父亲在除夕的前一天一个人出去挖藕,深夜才到家的一则表现父爱深沉的故事。【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第④段“我们村却没有藕塘,挖藕要到对河的隔壁村。村里的壮劳力大都三五人结伴而行,天未亮便早早过河,再约好返回的时间让船夫来接。何况现在都已经过了挖藕的时节了。很少会有人在除夕的前一天出去挖藕”说明挖藕的路远,且危险。说明了挖藕之难,但父亲和母亲为了让我们吃上藕,对视了一眼后,决定去挖藕,这是不需要言语表明的父母对孩子的爱。(2)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那天一早,“屋前屋后都没有发现父亲的身影”,结合第④段“挖藕要到对河的隔壁村。村里的壮劳力大都三五人结伴而行,天未亮便早早过河,再约好返回的时间让船夫来接。何况现在都已经过了挖藕的时节了。很少会有人在除夕的前一天出去挖藕”可以知道挖藕艰难,“我安静下来”是因为“我”为自己昨天说要吃藕感到后悔,同时很震撼父亲什么都没有说,可是却去做了。结合文章第⑦段“母亲把饭菜放在锅里,把灶膛里的火用灰埋上,给饭菜保温。然后母亲又跑到河边央求船夫'再等一等'”,可以知道母亲很担心父亲,所以才会步履踉跄。(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第⑩段说“第134页共134页,这滋味从此长留心中,而另一些滋味则需要慢慢地品”可以知道,“我”吃得很慢是因为“我”除了品尝到藕的软糯香甜外,还品尝到父亲对“我们”儿女深沉又无言的爱。这是父亲千辛万苦为“我们”挖来的藕,所以要细细品尝。(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主旨的理解。父亲千辛万苦为“我们”挖藕深夜才归家,母亲焦急地等待,一句“我想吃藕”,父母费尽这么大的力气,说明了父母对“我们”的无言的爱。所以这“另一些滋味”包含了父母对孩子的爱,父亲挖藕时的艰辛。(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分析。“那一天父亲挖了一根比自己个子还要高的藕,想要展示给我们看。他不忍折断,便让藕靠在自己身上”“一根藕依靠着父亲,依靠着这个带自己走出泥沼,让自己见到光亮的人”作者是在隐喻自己就是那藕,父亲就是那个把自己带出泥沼,见到光亮的人。一人一藕,相互依偎,在黑暗中前行,说明了父亲挖藕之辛劳,同时又点明主题,表达了对深沉父爱的感恩。答案:(1)因为现在不是挖藕的季节,父亲一个人挖藕很艰难,但父母对孩子的共同心意是不需要用言语表明的,即使再难,也要去克服。(2)第⑥段“我安静下来”表明“我”为自己的话感到后悔并且震撼父亲什么都没有说,可是却去做了;第⑧段“母亲步履踉跄地回来”表明母亲内心很担心父亲。(3)因为“我”除了品尝到藕的软糯香甜外,还品尝到父亲对“我们”儿女深沉又无言的爱。这是父亲千辛万苦为“我们”挖来的藕,所以要细细品尝。(4)包含了父母对孩子的爱,父亲挖藕时的艰辛。(5)说明了父亲挖藕之辛劳,同时又点明主题,表达了对深沉父爱的感恩。【点评】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4.现代文阅读。母亲节的礼物①红灯,公交车缓缓停下,全车人都欣赏着窗外的流光溢彩,忽然一声清脆的童音响起:“母亲节!妈,是你的节日。”②母亲节?糟糕,我还没买礼物,该死,如此重要的节日我竟忘了,好在为时未晚,来得及弥补。只是,该买什么礼物呢?③第一次过母亲节是在别人指导下,买了最最标准的礼物——康乃馨。平生头一次买花,花送给母亲。她的惊讶和激动在我意料之外,更让我不安:仅仅一束花,母亲就那么高兴.她的易满足使我醒悟平日的疏忽,愧疚慢慢袭上心头:明年,明年一定买件特别的礼物!④第二年。我找了好几条街巷,才买回了母亲时常提及却难以购到的特色糕点。看到这件“礼物”第134页共134页,的一刹那,母亲额头细细的皱纹似乎熨平了:糕点,我和姐姐分享完了,那漾着笑意的眼睛却始终在记忆里浮动。触动之下,我暗暗思索:明年,明年我要让母亲大吃一惊。⑤可是,买什么样的礼物能使母亲所有的皱纹全熨平呢?正想着,童音忽然又响起:“妈,你要我送你什么——我没有钱,什么都买不了……”声音渐趋沮丧。做母亲的于是笑着逗儿子:“怎么办呢?你没有钱,那我的礼物不是得不到了?”“有了!”童音兴奋起来,“今晚我不睡觉,给你当保镖送你上班。”这种郑重其事令众人哑然失笑。那母亲的声音格外轻柔:“好儿子,妈不用你当保镖。”“为什么?那是我的礼物!”母亲的声音一定一顿地响起:“你的礼物,妈已收下!”⑥“收下了?”几乎同时,车上的每一个人除了小男孩外,都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几分钟前还在困扰我的难题也在这母子的对话中忽地解决了,心头顿时一松:其实母亲节的礼物是最好、最容易送出的。(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弥补 mí 熨平 yùn (2)摘录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3)本文的线索是 C A.母亲B.母亲节C.母亲节的礼物D.礼物(4)本文使用的最为主要的描写手法是 心理描写 。(5)第⑥自然段的开头句是个问句,提出疑问的人是 A“我”B.小男孩C.车上的乘客D.孩子的母亲(6)为什么说“母亲节的礼物是最好、最容易送出的”?(7)本文共六个自然段,从记叙顺序上看,第③④属于 插叙 。【分析】本文通过讲述三次为母亲准备节日礼物,自己每一次都不够满意,不知道要送什么,最后被路上的小孩所感动,从而明白了母亲需要的并不一定是具体的礼物,而是“儿女的关怀与孝敬”。【解答】(1)本题考查汉字注音。弥补的“弥”应读mí,熨平的“熨”应读yùn。(2)本题考查成语积累。文中的成语有:流光溢彩、郑重其事、哑然失笑等等,摘录其中两个即可。第134页共134页,(3)本题考查文章线索。本文主要讲述第一次,第二次送母亲节礼物,但是觉得实在不能让母亲开心,因此这次想好好送礼,但是不知道送什么,最后被小男孩送礼举动感动,文中一直围绕“母亲节”送礼讲述,所以线索是“母亲节礼物”。故选:C。(4)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文中主要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写一路上为母亲准备礼物的心理活动,从“母亲节?糟糕,我还没买礼物,该死,如此重要的节日我竟忘了,好在为时未晚,来得及弥补”“心头顿时一松:其实母亲节的礼物是最好、最容易送出的”可见,心理活动很丰富。(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上文母亲的声音一定一顿地响起:“你的礼物,妈已收下!”可知下文第⑥的“收下了?”是小男孩说出的话。故选:B。(6)本题考查文章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从小男孩说不睡觉,要做妈妈的保镖送妈妈上班,孩子母亲很高兴收下礼物可知,这是一种陪伴,不一定是金钱的给予,而是一种时间的给予和爱的守护,所以母亲需要的并不一定是具体的礼物,而是“儿女的关怀与孝敬“。(7)本题考查文章记叙顺序。文章先描写了“我”忘记给妈妈准备母亲节礼物,随后回忆起第一次第二次送礼,总感觉得母亲不怎么吃惊,想送一个让母亲惊喜而感动的礼物,最后在车上被小男孩给妈妈送的礼物而感动。这里属于插叙的手法。答案:(1)míyùn(2)流光溢彩、郑重其事(3)C(4)心理描写(5)B(6)因为母亲需要的并不一定是具体的礼物,而是“儿女的关怀与孝敬”。(7)插叙【点评】记叙顺序一般有顺叙、补叙、插叙、倒叙等等。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一路母爱唐厚梅①十二岁那年,我的父亲因病去世了。家里一下子少了主心骨,那时外婆已六十多岁了,姐姐上初中,弟弟上小学,最小的妹妹只有三岁。②那些日子,母亲几近将一生的眼泪哭干了。外婆忍着极大的悲痛,她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在古稀之年看到女儿沦落到这样的地步。她对母亲承诺,只要她在这世上活一天,就要为抚养我们尽一天力。③第134页共134页,自母亲一脚踏进田地后,家里的一切都丢给了外婆。她们商量,孩子们都应该让他们读书,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在这方面,外婆与母亲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一面。可是,四个孩子读书,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呀。④为此,外婆拾掇出了那辆古老的石磨,浸泡糯米,开始做起手磨汤圆,在老家门前,有一棵年岁很老的桂花树,一到桂花开季节,外婆就拿张席子摆放在树荫里,只等桂花簌簌飘落,然后收拾干净,加上白砂糖,腌渍在玻璃缸中。当将煮熟的汤圆舀在洒了桂花的自酿米酒中时,香味能随风飘得很远、很远。而我心底对外婆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⑤那几年,天不亮,我在朦胧中听到“吱吱”的磨响,外婆的头顶有一盏昏花的油灯,她的头发由花白渐渐白满了头。灯光映照着她老人家沟壑纵横的脸庞,如刀刻一般坚毅。可是那些年,我从没看见外婆吃一碗汤圆。⑥有一天放学,我听到村子里有鞭炮的声音,噼里啪啦,当时油菜花开得正火,已是黄昏,路过的村里人告诉我,说你外婆去世了。我心里一惊,我根本不相信这是真的,这根本是个玩笑。我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门口,看见外婆静静地躺在一张席上,脸上依然是那么安详,仿佛累得睡着了一般。在她的旁边,有一半已磨好的汤圆,两页石磨紧紧的相咬在那里,米浆无语一点一点仍在流淌,仿佛泪水一般。⑦外婆是忽然脑溢血离去的。母亲这次没有哭,但泪水在眼眶中打圈,她的嘴唇不停地哆嗦,有太多的话,她无法对她的母亲说起。我清楚地记得,外婆曾经对母亲说过,不管发生什么事,记住不哭啊,不然她会不高兴的。⑧外婆走之前,留下了一小捆理得整整齐齐的钞票。每到一定的时候,母亲就抽出一部分,叮嘱我们说,这些都是外婆的命换来的,你们可要珍惜啊。⑨靠着这些恩赐,我们读书的路上平坦了许多,母亲身上的担子也减轻了不少。⑩若干年后,我们都考了出去,带着母亲进了城。母亲如愿地做起了外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母亲在家里做起了当女儿时才做的布鞋之类的活,她说城里人喜欢穿它,养脚。每次进家门,我总看见从窗外照进了一束夕阳,母亲一动也不动地凝在那里,一边纳鞋一边低头想心事,仿佛一道剪影。由于做女工离她已是遥远的事,她的那双手总是被针扎得伤痕累累。我心里满是心疼,却也不好阻止老人想为家里出力的良苦用心。⑪那个夏天,女儿从我身体里带出的胎毒又复发了,长出了一个很大的脓包。每次去医院,医生都是拿针管加棉球去吸拭,但感染后的疮口却越来越大。女儿痛痒得难受时,我心痛得要命。这一次,母亲当着医生与我的面,却表现出少有的果敢,她低下头,将那个疮口含在嘴中,将一股脓血吸吮了出来,医生看到这一举动,睁大了眼睛,几个年轻的护士吓得跑开了。几天后,女儿的疮口愈合,并出了院。⑫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殷实,我却觉得母亲比从前更加孤独,我恍然悟到,母亲一定是因为肩上的担子卸下了许多,而有一种虚脱的落寞。她有几次提出要回老屋去,都被我拒绝了。第134页共134页,⑬这一年八月十五,母亲执意要回老家,大有不依不饶之势。当车行到山口,母亲要求下来一会,天有点阴,狗尾草在风中不停地摇曳。我担心母亲受凉,近些年来,母亲的身体一直不大好。她径直朝着那块坟地走去,走到外婆的坟前,她拿出一盒汤圆,用碗盛满,一下子跪倒在外婆的坟前,弓着背影,在那里老泪纵横。她有太多话多年前说不了,这会却说不完。而对于父亲的坟,她表现出像是多年前的一个久谙于心的故人一样,最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此时,母亲已七十有五了。⑭母亲是在那天夜晚走的。那夜的月亮好圆好圆,乡村与城市处于一片水晶宫中。那天晚上,母亲比往年多吃了几个汤圆。第二天早上,阳光透进浮尘飞舞的屋子时,母亲平生第一次没有早起。外婆真的走了?女儿泪满满面地问道。⑮我叹了一口气,将她紧紧搂在怀中,仿佛又看到岁月深处、在遍地黄花分外香里、高喊着外婆、一路朝家的方向狂奔的那个长发飘飘的少女。(摘自《齐鲁晚报》)(1)阅读文章,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后填写下表。时间情节我的感情十二岁那年父亲去世外婆卖汤圆补贴家用敬佩有一天放学① 外婆去世 悲痛若干年后母亲做布鞋补贴家用② 心疼 ③ 那个夏天 母亲为我的女儿吮吸脓血惊讶这一年中秋母亲回老家去祭奠外婆后过世④ 遗憾、无奈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说说文章第⑥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在她的旁边,有一半已磨好的汤圆,两页石磨紧紧的相咬在那里,米浆无语一点一点仍在流淌,仿佛泪水一般。(3)文章标题中的“母爱”具体包含了哪些母爱,请结合文章内容、主题以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母爱的伟大体现在哪些方面?【链接材料】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摘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分析】本文记叙了外婆在父亲去世后,担起家庭重担,为供孩子们读书,起早贪黑做汤圆;外婆突然去世,母亲坚强面对;“我”离婚后母亲为补贴家用为人做布鞋;母亲为“我”的女儿吸毒疮。文章赞扬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有一天放学,我听到村子里有鞭炮的声音,噼里啪啦,当时油菜花开得正火,已是黄昏,路过的村里人告诉我,说你外婆去世了”,①第134页共134页,概括为:外婆去世。结合“我心里满是心疼,却也不好阻止老人想为家里出力的良苦用心”,②概括为:心疼。结合“那个夏天,女儿从我身体里带出的胎毒又复发了,长出了一个很大的脓包”,③概括为:那个夏天。结合“我叹了一口气,将她紧紧搂在怀中”,④概括为:遗憾、无奈。(2)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这句话中的“相咬”“无语”等词语赋予了石磨、米浆以人的情态,是拟人手法;“仿佛泪水一般”则使用了比喻手法,进而分析这句话表现了外婆在临死前还在劳作及她的突然离世带给“我们”的悲伤,也表现了外婆的勤劳,临死前依然在做活。(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我”的成长历程也道出了母爱的绵长,母爱既指外婆给予母亲的爱,也指母亲给予“我”的爱。文章记叙了外婆在父亲去世后,担起家庭重担,为供孩子们读书,起早贪黑做汤圆;外婆突然去世,母亲坚强面对;母亲为补贴家用为人做布鞋;母亲为“我”的女儿吸毒疮。联系文章内容,全面理解。结合链接材料“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分析母爱是无私和伟大的。答案:(1)①外婆去世;②心疼;③那个夏天;④遗憾、无奈。(2)拟人、比喻修辞,生动地写出了外婆突然去世给“我们”带来的悲伤与痛苦,侧面表现了外婆勤劳。(3)母爱是无私和伟大的,“我”的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有母爱的伴随。父亲去世后,外婆撑起这个困苦的家,“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母爱。外婆去世,母亲扛起家庭重担,母亲为补贴家用为人做布鞋,母亲为“我”的女儿吸毒疮“我”一次又一次感受到了母爱。【点评】解答梳理情节类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关键语句,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6.阅读《散步》中的一段话,回答问题。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第134页共134页,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1)在散步时,发生的分歧是什么?“我”的决定是什么?”我”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2)为什么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说一说你的理解。(3)“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分析】《散步》讲了作者的母亲,作者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散步之时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她希望在她剩下的日子里也能走得顺畅;而作者的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毕竟,小孩都是贪玩的。后来,作者决定委屈儿子,毕竟作者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而伴母亲的时日已短,但母亲决定走小路,于是“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阅读选文,可以看出作者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散步之时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她希望在她剩下的日子里也能走得顺畅;而作者的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毕竟,小孩都是贪玩的。后来,作者决定委屈儿子,毕竟作者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而伴母亲的时日已短,但母亲决定走小路,于是“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做好此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文章的主旨。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有时,无法兼顾两头,就像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只能顾一头。“决定委屈儿子”,就是顾老的一头。这里有一个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语言的品读欣赏能力。品味关键词要分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慢慢地”是说速度慢,“稳稳地”是说脚步沉重而有分寸,“很仔细”形容走路很留神,形象地写出了“我”和妻子对家人,对生活具有高度的使命感。答案:(1)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决定:走大路。原因:作者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而伴母亲的时日已短。(2)因为“我”是家庭的主导,如果处理不好母亲、儿子间的“分歧”,也会影响和谐,把处理这种分歧视为责任重大,表现了“我”的责任感和对母亲、儿子的浓浓深情。(3)“慢慢地”是说速度慢,“稳稳地”是说脚步沉重而有分寸,“很仔细”形容走路很留神,形象地写出了“我”和妻子对家人,对生活具有高度的使命感。【点评】做题时要牢牢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第134页共134页,,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原文、忠实于作者的主张。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淡淡流年香①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很辛苦,一个人养活两家十几张嘴。父亲很节俭,印象里他最大的奢侈,就是吃块鸡蛋饼。那时,母亲常变换花样,做出不同口味的鸡蛋饼。那段清贫的岁月,一旦被轻轻翻动,便溢出香喷喷的美好来。②哪怕再窘困,母亲也很少让父亲挨饿,家境好点的时候,常给父亲做几个馒头。等父亲下班后,母亲将馒头切成薄片,两面裹上鸡蛋液,放在热油锅里,煎得两面金黄,齐展展码在盘子里。馒头穿着金色的衣裙,油画一般明艳,香气浓浓,口感极其酥脆。③饼做好了,父亲并不先吃,总叫我端几块给奶奶。奶奶每次吃着饼,嘴里都含含混混,念叨着父亲的好。她干瘦的身体,在黑色大襟棉袄里,微微颤抖,眼角濡湿。奶奶一生不曾生养,抱养了一个儿子,结果却英年早逝。父亲来到她家里,担负起瞻养她老人家的责任。④父亲吃的并不多,为数不多的几块饼,还要留下大部分分给我和姐姐们。馒头片脆脆的,咬一口,饼屑纷纷掉下,似白色落英,散发出岁月的清香。⑤那时,父亲时常夜晚出诊,为附近的乡邻看病。母亲就坐在灶房,我们围着她,要她讲故事。母亲说着说着,眼睛就瞟向窗外,有些心不在焉,我知道,她心里牵挂着父亲。⑥等月亮爬上柴扉,远处传来几声犬吠,父亲裹着一身月色回来了,母亲便忙活起来。她拿出一枚鸡蛋,取一把面粉,切一些葱花,舀一瓢清水,和成流动的面糊。这时,姐姐已把柴火烧得旺旺的,母亲向热锅里倒一勺菜籽油,油热腾腾时,就倒入面糊。面糊“咳噬”作响,一会儿,就鼓成厚厚的饼块。待底部烙香,再翻个个儿烙一下,两面金黄后,用锅铲切成小方块,葱花蛋饼盛装出“炉”。⑦鸡蛋饼色泽金黄,有了葱花,便绿莹莹、油亮亮的,看一眼就馋得口水直流。照例还是先送给奶奶,父亲没吃几块,就说饱了,碗底的那几块,自然是我和姐姐们的了。⑧我捧着蛋饼,起初并不舍得吃,轻轻闻着它散发的香味。父亲笑眯眯地看着我,直到母亲催我时,我才小口小口地品尝。鸡蛋香混着葱香,从舌尖一直渗透到心头。瞬间,身心俱暖,寒冬似乎悄然隐去,春天在心底生出繁花嫩叶来。⑨早春二月,天气渐暖,母亲在院子里,支起整子烙煎饼,满院的风里流动着煎饼的香味。见我馋猫似的坐在边上,她会从鸡窝里掏出一枚鸡蛋,切一把小葱,舀两勺油,摊一张属于我专人享用的煎饼。⑩第134页共134页,母亲摊的煎饼薄而脆,蝉翼一般,手指轻轻一弹,饼就四碎成片。她在摊好的煎饼上,刷一层油,把鸡蛋在整边一磕,鸡蛋就顺着鳌子滑动了。接着,她手拿刮片,按住鸡蛋,轻轻一刮,煎饼上就现出图案:有的地方似金色的锦缎,有的地方如洁白的云朵。待图案定型后,再撒上一层绿色的葱花,煎饼便飘出香香的热气。然后用刮片,左右一折,上下一叠,一块煎饼就做好了,方方正正。⑪我吃一口脆脆的煎饼,就几块萝卜干,或者苏北特有的酱豆,再喝一口青菜咸稀饭,心里觉得无比满足。⑫有一回,父亲给我讲起鸡蛋煎饼的故事:山东人最会做煎饼,民国有个叫徐少成的山东人,他怀揣摊煎饼的技艺,闯关东来到沈阳。到了后,他发现沈阳东街,到处都有山东煎饼,心里喜忧参半。为了在沈阳立足,他潜心研究,后来在鸡蛋中找到灵感,自创徐家鸡蛋煎饼。不久,徐家鸡蛋煎饼风靡整个沈阳城。⑬一张简单的煎饼,带给我们的幸福,胜过一切春暖花开。父亲讲的故事,隐约给了我一把打开春天大门的钥匙。⑭春天到了,母亲的菜篮子丰富了,鸡蛋饼的花样也多了。母亲随时都能从田里挎回一篮菜蔬:新生的韭菜、淡紫的香椿、绿色的蒜苗……天气暖了,鸡下蛋也勤快许多。每一天,鸡窝里都会躺着几枚鸡蛋。母亲做鸡蛋饼的次数也多了,里面的蔬菜也放得多,满溢着春天特有的芬芳。⑮童年时,苏北乡村的生活,清贫又简单。几个鸡蛋,在母亲手里,就能变出许多花样。不起眼的鸡蛋饼,让贫瘠的日子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那个饿肚子的年代,母亲总能想出办法,让我们吃上鸡蛋饼。而她,很少吃上一口,在她的观念里,家人的肚子饱了她就不会饿。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1)文章主要写了哪四件与鸡蛋饼有关的事?请分条概括。(2)第⑩段细致描写了母亲摊煎饼的过程。请从修辞手法或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3)第⑬段中的句子应如何理解?请结合上下文分析。(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题目“淡淡流年香”的作用。【分析】本题通过记叙鸡蛋饼相关的四件事,刻画了父母无私付出的形象,点明在物资贫乏的年代,父母亲的付出带来了生活的美好,散发着心灵美的芬芳。【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根据“等父亲下班后,母亲将馒头切成薄片,两面裹上鸡蛋液,放在热油锅里,煎得两面金黄,齐展展码在盘子里”可概括出:父亲下班回家,母亲给他做馒头片鸡蛋饼吃。根据“父亲时常夜晚出诊,为附近的乡邻看病”“等月亮爬上柴扉,远处传来几声犬吠,父亲裹着一身月色回来了,母亲便忙活起来。她拿出一枚鸡蛋,取一把面粉,切一些葱花,舀一瓢清水,和成流动的面糊,葱花蛋饼盛装出炉”可概括出:父亲夜里出诊看病回来,母亲给他烙葱花蛋饼吃。根据“早春二月,天气渐暖,母亲在院子里,支起鏊子烙煎饼,满院的风里流动着煎饼的香味。见我馋猫似的坐在边上,她会从鸡窝里掏出一枚鸡蛋,切一把小葱,舀两勺油,摊一张属于我专人享用的煎饼”可概括出:早春二月,母亲在院子里烙煎饼,摊鸡蛋煎饼给“我”吃。根据“春天到了,母亲的菜篮子丰富了,鸡蛋饼的花样也多了”第134页共134页,可概括出:春天蔬菜生长,母亲做鸡蛋饼的次数和花样更多了。(2)本题考查修辞或描写方法的作用。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蝉翼一般”“有的地方似金色的锦缎,有的地方如洁白的云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煎饼薄脆、漂亮、色彩丰富的特点,表现出母亲心灵手巧,烙煎饼手艺高超。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刷一层油,把鸡蛋在鏊边一磕”“手拿刮片,按住鸡蛋,轻轻一刮”“撒上一层绿色的葱花”“左右一折,上下一叠”等动作,准确细致地写出母亲摊煎饼动作的熟练、轻巧、优美,表现出母亲心灵手巧,烙煎饼手艺高超。(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结合后文“不起眼的鸡蛋饼,让贫瘠的日子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分析可知,“一张简单的煎饼,带给我们的幸福,胜过一切春暖花开”是指不起眼的鸡蛋饼,让贫瘠的日子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包含着一家人的团结和睦、幸福美好的回忆,故“胜过一切”;结合前文“有一回,父亲给我讲起鸡蛋煎饼的故事:山东人最会做煎饼,民国有个叫徐少成的山东人,他怀揣摊煎饼的技艺,闯关东来到沈阳。到了后,他发现沈阳东街,到处都有山东煎饼,心里喜忧参半。为了在沈阳立足,他潜心研究,后来在鸡蛋中找到灵感,自创徐家鸡蛋煎饼。不久,徐家鸡蛋煎饼风靡整个沈阳城”等内容分析可知,“父亲讲的故事,隐约给了我一把打开春天大门的钥匙”是指“我”从父亲讲的故事中得到了启发:只有敢于直面困难,并不断克服困难,才能打开“春天大门”;只有不断研究,不断创新,多动脑筋,才能改变命运,迎来充满希望的明天。(4)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可知,标题“淡淡流年香”中的“香”指记忆中鸡蛋饼的香气,这作为文章的叙事和感情线索贯穿全文,不起眼的鸡蛋饼,让“我们”贫瘠的日子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包含母亲的巧手操作、父亲的言传身教、一家人的团结和睦、幸福美好的回忆,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即在物资贫乏的年代,父母亲的付出带来了生活的美好,散发着心灵美的芬芳。答案:(1)示例:①父亲下班回家,母亲给他做馒头片鸡蛋饼吃;②父亲夜里出诊看病回来,母亲给他烙葱花蛋饼吃;③早春二月,母亲在院子里烙煎饼,摊鸡蛋煎饼给“我”吃;④春天蔬菜生长,母亲做鸡蛋饼的次数和花样更多了。(2)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煎饼“蝉翼一般”,图案像“金色的锦缎”“洁白的云朵”,生动形象地写出煎饼薄脆、漂亮、色彩丰富的特点,表现出母亲心灵手巧,烙煎饼手艺高超。示例二:运用动作描写。“刷”“磕”“拿”“按”“刮”“撒”“折”“叠”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细致地写出母亲摊煎饼动作的熟练、轻巧、优美,表现出母亲心灵手巧,烙煎饼手艺高超。(3)“一张简单的煎饼,带给我们的幸福,胜过一切春暖花开”,不起眼的鸡蛋饼,让“我们”第134页共134页,贫瘠的日子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包含母亲的巧手操作、父亲的言传身教、一家人的团结和睦、幸福美好的回忆,所以会“胜过一切”。“父亲讲的故事,隐约给了我一把打开春天大门的钥匙”,年幼的我,从徐少成潜心研究,自创鸡蛋煎饼的故事中得到启发:只有敢于直面困难,并不断克服困难,才能打开“春天大门”;只有不断研究,不断创新,多动脑筋,才能改变命运,迎来充满希望的明天。(4)作为叙事和感情线索贯穿全文,点明主旨,即在物资贫乏的年代,父母亲的付出带来了生活的美好,散发着心灵美的芬芳。【点评】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林海音①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②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我捡起小青石榴。③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你说什么?老高。”④“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⑤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⑥爸爸的花儿落了。⑦我已不再是小孩子。(1)第②自然段画“____”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第134页共134页,(2)本文着力表现“我”的成熟与长大,但为什么还写弟弟妹妹的年幼无知,竟然还在家里嬉戏,好像压根父亲病重与之毫无关系?(3)试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第⑥⑦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文中写“我是小小的大人”,感到自己长大了。你在家中感到自己长大了吗?请写出某段情景。(不超过60字)【分析】这篇文章选自《城南旧事》,作者是林海音。本文写了正当“我”小学毕业之际,爸爸在医院已经去世了,表达了“我”悲痛沉重的心情,也表达了“我”突然之间长大了,想承担起父亲在世时原有的责任。【解答】(1)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画线句描写的是夹竹桃因没有收拾而败落的景象,是自然环境描写。从前文可知,这些花都是爱花的爸爸种的,这里描写它们的败落,一是表现爸爸病重而不能照顾它们,二是以花落来暗示爱花的爸爸去世了。(2)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掌握。写弟弟妹妹的年幼无知,与“我”的成熟与长大形成反衬,从而突出了“我”需要承担爸爸去世后家庭的重担。此题要从反衬表现手法的角度作答。(3)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此题已明确要求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作答。结构上,“爸爸的花儿落了”照应标题,总结全文。内容上,“爸爸的花儿落了”写爱花的爸爸去世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写“我”长大成人,要挑起家庭重担。(4)本题考查情景描写能力。此题运用人物描写,写一段情景,能够表现自己懂事、长大即可,注意字数限制。答案:(1)自然环境描写。侧面烘托爸爸身体不好,将要离开人世。(2)运用反衬的表现手法,用弟弟妹妹的年幼无知反衬“我”的长大与成熟,写出“我”应当挑起家庭的重担。(3)在结构上是末尾点题,总结全文;在内容上是“一语双关”:既写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了人世,又暗示“我”长大成人,理应挑起家庭的重担。(4)示例:我看到妈妈正在厨房忙碌,于是默默走过去,洗菜,切好,放在妈妈旁边。妈妈一回头才发现我,欣慰地笑了。【点评】分析某一句话(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1、结构方面要看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句子(段落)在开头的作用:(1)开篇点题;(2)设置悬念,引起下文;(3)总领全文。句子(段落)在文章中间的作用:(1)埋伏笔;(2)承上启下;(3)照应上文;(4)为下文作铺垫。句子(段落)在结尾的作用:(1)总结全文;(2)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第134页共134页,2、句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结尾的抒情议论句还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一般分析句子(段落)的作用,要把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绳子那头①我的父亲是一个修理空调的工人。②暑假的一天,天气闷热,整个城市的空调机都拼命地转着。我感觉实在无聊,便要求与父亲、母亲一起出去干活。父亲原先不同意,但在我的纠缠下,他还是允许了。正午烈日当头,父亲匆匆出门,回来时手里拿着一瓶新买的防晒油,在我身上细细抹了个遍,然后才放心地带着我走出家门。这是我第一次与父亲出去干活。③我们爬上六楼来到雇主家。了解了空调的问题后,父亲从工具袋中拿出一条毛巾,叠好,围在我的腰上,又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手中外面缠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然后,父亲高兴地对母亲说:“这回不用你来了,儿子拉着我就行了。他拉着我,我更踏实,你只管递工具就行。”④说完,父亲就要从窗户内往外爬。我一把拉住他:“你这是要干啥?多危险啊!”父亲却只是笑笑。接着,他爬出窗户,我照母亲的话,慢慢地放绳子,父亲就这样一点点爬到楼外,吊在距地面十几米的墙上。⑤太阳仿佛从来没有这样近过,它肆意地释放着热量,大地仿佛是一块红薯,被无情地烘烤着,发出阵阵热气。我站在窗户边,热气迎面吹来,额头上的汗滴总往眼睛里跑。我的胳膊刚到窗台就猛地缩回,墙已经被晒得滚烫了。⑥绳子那头传来父亲的声音:“手套!”母亲慢慢递下一双粗糙的手套。“这么热的天还要戴手套?”我不解地问。⑦“你爸好出汗,他怕手一滑,工具会脱手掉下去,砸着人可就不好了。“母亲回答说。我握着手里的绳子,听着绳子那头传来的敲击声,眼睛有些湿润,以前我从来不知道父亲做的是这样的工作。⑧突然,我感到绳子那头重重地下坠,幸好我眼疾手快,迅速地拉回绳子。绳子那头传来父亲的声音:“踩空了,吓死我了……”⑨“你没事吧?”我和母亲焦急地问。“没事,没划伤,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父亲的话带着笑意,而我却很想哭。⑩绳子那头喊了声:“把我拉上去一些!”我便用力把他拉回墙边。父亲艰难地爬着,他的双手有些发抖,等到他踩到空调外机上,他的身体全部进入我的视野:皮肤黝黑,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我蓦地发现,这么多年,我竟没有如此认真地观察过他。他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可是他才四十多岁啊!岁月啊,你过早地变老了我的父亲!第134页共134页,⑪一会儿,雇主拿来一支雪糕送给正在干活的父亲。父亲接过雪糕,道了声谢。然后,他摘下脏手套,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了我。⑫“天儿太热,小心中暑,儿子你吃吧。”他笑着说。“我不吃,你吃吧……”“让你吃你就吃。”父亲似乎有点不高兴。我拆开包装袋,咬了一口冰凉的雪糕,一股清爽的感觉流遍全身,父亲笑着看我吃完整块雪糕。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雪糕。⑬父亲又要下去干活了,我慢慢地放着绳子,我感到一股神奇的力量从绳子那头传来,那是一种亲切厚重的感觉,一种踏实的感觉。⑭我紧紧地握住手中的绳子,紧紧地拉住绳子那头的人——那是一个伟大的人。(选自《意林》合订本第44卷,有改动)(1)分别概括最能体现父亲呵护儿子的三处细节。(2)简析第⑤段环境描写的作用。(3)阅读第⑦﹣⑨段,回答问题。①父亲踩空了,心里很害怕,在回答“我”和母亲的询问时,为什么还带着笑意?②父亲带着笑意说没划伤,还夸我劲儿大,为什么“我”却很想哭?(4)第⑩段画线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5)分析第⑫段中画线句的含义。(6)父亲是一个普通的空调修理工,为什么“我”却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写出三条理由。【分析】本文写“我”暑假期间跟随父亲去修理空调,父亲买来防晒油并给“我”涂上,在缠“我”的绳子里垫上毛巾,又把雇主给的雪糕让给“我”吃,使“我”感到浓浓的父爱,也感受到父亲工作的艰辛、危险,体会到父亲为家庭的责任感而深深感动。【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事件概括。阅读文章,找到父亲关爱儿子的段落,根据相关句子概括。根据第②段“父亲匆匆出门,回来时手里拿着一瓶新买的防晒油,在我身上细细抹了个遍,然后才放心地带着我走出家门”可知,父亲慈爱地买来防晒油,并把“我”全身涂遍防晒油。根据第③段“父亲从工具袋中拿出一条毛巾,叠好,围在我的腰上,又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毛巾外面缠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可知,父亲细心地将毛巾垫在绳子里边缠在“我”腰上。第⑪段“父亲接过雪糕,道了声谢。然后,他摘下脏手套,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了我”可知,父亲慈爱地将擦干净的雪糕给“我”吃。(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及作用分析。此句描写“太阳……肆意地释放着热量,大地.....被无情地烘烤着,发出阵阵热气”,可知是环境描写,交代当时的天气状况,突出天气的炎热程度,为下文父亲在这样的环境下艰辛的工作作铺垫。(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人物心理活动揣摩。①结合前后文内容来分析,“第134页共134页,绳子那头传来父亲的声音:‘踩空了,吓死我……’”“‘你没事吧’我和母亲焦急地问”,父亲知道“我”和母亲很担心他,所以“父亲的笑”是因为看到“我”和妈妈害怕而故意装出来的,是为了安慰“我”和母亲,不想让“我们”担心和着急;“没事,没划伤,你看儿子劲就是比你大”看到儿子能帮助自己,父亲心里高兴。②“我的哭”很明显是因为“我”看到父亲工作的危险、艰苦,心里无比的难受,感到害怕、担心和心疼,也为父亲在如此危险之下,还不忘安慰“我”和母亲,心里感动万分。(4)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揣摩。结合第①段上文所写的内容,“皮肤黝黑,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是对父亲外貌的描写,父亲才四十多岁,就已经如此的苍老,这些都是因为父亲长年累月辛苦工作所致,父亲过早的苍老和工作的艰辛让“我”心疼不已,也为自己没有认真观察过父亲,对父亲的忽略而深感内疚。(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我”要和父亲一起去工作,父亲买来一瓶防晒油给“我”擦上,可知父亲是一个爱孩子的人;天气如此炎热,父亲还要在室外工作,可知父亲是一个勤劳、能吃苦的人;父亲要戴手套,是为了不想工具掉不去砸到人,可知父亲是一个善良的人;雇主给父亲一根雪糕,父亲真诚道谢,可知父亲是一个淳朴的人;父亲对“我”和母亲的安慰,说明他是一个体贴细心的人;父亲身上体现出的慈爱、吃苦耐劳、善良淳朴、对家庭的责任感等,让儿子认为父亲是一个伟大的人。答案:(1)买并涂防晒油;垫毛巾;让雪糕。(2)环境描写,突出天气的炎热程度,为下文父亲在这样的环境下艰辛的工作作铺垫。(3)①故作轻松掩饰自己的紧张害怕;安慰焦急的妻儿,消除他们的担心;为儿子长大了能帮自己而欣慰。②父亲的工作危险艰辛,“我”心疼他;父亲身处险境,还安慰“我”和母亲,“我”很感动。(4)因自己长时间忽略父亲而愧疚;因父亲过早衰老而心酸。(5)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吃苦耐劳的品质,强烈的责任感,让儿子认为父亲是一个伟大的人。【点评】理解句子含义的角度有:(1)句子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意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2)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写文章时,为了突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10.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第134页共134页,为梦想拼尽全力①从小到大我栽过的第一个跟头应该是中考。在那个燥热的夏天,我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却在最后一门英语考试时忘了带准考证,等我返回住处拿到准考证重新进入考场,时间已经过了20分钟。成绩出来,满分120分的英语我只考了89分。老天跟我开的这个致命玩笑,致使我以一分之差与日思夜想的高中实验班失之交臂。②那种感觉就像你跋山涉水终于赶到了心心念念的城堡,却发现那扇门关上了。那个假期,我把自己关在房里,嘴里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脸上没有丝毫笑意,整天都在埋怨:我的运气怎么这么差?偶尔打开窗户,看看窗外的那片天,也总是阴郁灰暗,完全没有了夏日的晴朗高远。③进入高中后,我像变了一个人,不似初中那般神采飞扬,整个人内敛沉默了很多。尖子生们组建的实验班,在很多人心里都是神一般的存在,甚至有老师开玩笑说,进了实验班就是踏进了重点院校的大门。论正常实力,我就应该属于那里,然而因为中考那个意外,我却被无情地拒之门外,心底的不甘和委屈只有自己知道。每次从实验班门前经过,我都会特意从门口假装不经意地往里面瞟一眼,偷偷对那些埋头苦读的身影流露出羡慕之情。④我的好朋友林悦就在实验班。在食堂吃饭遇上时,她会主动跟我说起一些班里的事情,这些事情让我那颗心变得越发躁动不安。“我要冲进实验班”这个念头不时冒出来拉扯着我,曾经的遗憾与不甘,都化作内心的春雨,那里草木葱茏,一片繁盛。⑤高一那段时间,我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天早上5点准时起床,洗漱完毕去操场跑完两圈到教学楼,我总是最早到的那个人。时间长了,楼管爷爷认识了我,每天早上都会准时跟我打招呼:“闺女,今天早上又是第一个,好好加油!”⑥每天清晨,我坐在靠窗的位置上,一边争分夺秒地大声晨读,一边看天空渐渐亮起来……⑦一个学期后,我的势头越来越猛,不仅稳居年级第一,而且与第二名的差距越来越大。班主任很器重我,好朋友林悦也向我投来了佩服的目光。那几年,我不仅在考试的红榜上始终排名第一,课余时间写的文章也陆续在各杂志发表,拿了好几个作文比赛和学科竞赛的奖项,生活好像将之前亏欠我的一一做了补偿。随着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摆在我的面前,一直蒙尘在我脸上的阴云,如被利剑割开,久违的笑容绽放了出来。⑧即便如此,我依旧不敢掉以轻心,坚持与时间赛跑,继续脚踏实地努力。高考那年,我考取了一个不错的分数,更重要的是,我的英语成绩是142分。手里紧紧攥着成绩单的我,整颗心一下子透亮起来,一种想在夏风里大声欢叫的冲动,让我有说不出的畅快!放眼远望,阳光明媚,碧空如洗,周边的一切都让人赏心悦目。⑨第134页共134页,中考时那种被命运一拳打倒在地的感觉,经过三年的隐忍与蜕变,终于成为我身后迈过的一道坎儿。现在想起来,甚至会有些感激自己在人生最顺遂的时候跌过一跤。正因为这样,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才更加懂得努力的意义。⑩在拼尽全力之前,永远别说自己运气不好。因为,最努力的时候运气才最好。(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2)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词句。A.请写出第⑦段中加点词“割开”的含义。B.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文章最后一段说“最努力的时候运气才最好。”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分析】本文记叙了中考失利后,“我”没有放弃,继续为梦想拼尽全力,终获成功。文章告诉我们运气往往是为那些努力付出的人准备的,越是努力,运气越好。【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从小到大我栽过的第一个跟头应该是中考”“高一那段时间,我像打了鸡血一样”“一个学期后,我的势头越来越猛,不仅稳居年级第一,而且与第二名的差距越来越大”“即便如此,我依旧不敢掉以轻心,坚持与时间赛跑,继续脚踏实地努力。高考那年,我考取了一个不错的分数”,概括为:中考失利后,“我”没有放弃,继续为梦想拼尽全力,终获成功。(2)A.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理解。结合“那几年,我不仅在考试的红榜上始终排名第一,课余时间写的文章也陆续在各杂志发表,拿了好几个作文比赛和学科竞赛的奖项,生活好像将之前亏欠我的一一做了补偿”“随着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摆在我的面前”,“割开”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经过努力取得优异成绩后,信心骤增的心理。B.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作用分析。“看看窗外的那片天,也总是阴郁灰暗,完全没有了夏日的晴朗高远”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结合“从小到大我栽过的第一个跟头应该是中考”分析,衬托出“我”中考失利后伤心、失落、沮丧的心境。(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这篇文章记叙了中考失利后,“我”没有放弃,继续为梦想拼尽全力,终获成功。可知这句话是说运气往往是为那些努力付出的人准备的,越是努力,运气越好。答案:(1)中考失利后,“我”没有放弃,继续为梦想拼尽全力,终获成功。(2)A.“割开”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经过努力取得优异成绩后,信心骤增的心理。B.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衬托出“我”中考失利后伤心、失落、沮丧的心境。(3)运气往往是为那些努力付出的人准备的,越是努力,运气越好。【点评】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1、人物描写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第134页共134页,2、景物描写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11.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所有美好都值得等待①孩子十岁那年,我带着他去了一趟庐山。孩子最想看的,还是庐山瀑布,因为他从小就会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②到了庐山瀑布前,孩子很是失落:“没有三千尺啊,太夸张了吧,飞流直下一百米最多了!”周边游客见一个小孩子这么说,都笑了。此时正值早晨,太阳还没有高高升起。我说:“也许等一下,诗里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境就会产生了,再来读这首千古名句说不定就完全不一样了。”③我们坐在瀑布前的石椅上,看着远处的阳光在山峦上慢慢移动,看清爽的山风一阵一阵地拂动着杂树林,看天空中的浮云舒舒展展,看游人在瀑布前的小广场上嬉嬉闹闹……不知过了多久,终于,金色的阳光移过来了,它像舞台上的聚光灯一样,照射到瀑布飞流直下激荡而起水雾中,变幻出一段一段的'絢丽多姿的彩虹,时有时无,若隐若现。它是飘逸的,又是升腾的,真的像极了香炉点燃时升腾而起的烟。在那个初秋的庐山瀑布前,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最美好的地方。④那天晚上,我对孩子说:“我还想带你看一场庐山日出。”孩子欣然应允。第二天凌晨四点,我把睡梦中的孩子叫醒,开着车到了含鄱口。含鄱口还在夜色笼罩之下,我也不知道从何处上山,把车停在山道之上。听到远处有人声,于是循着人声找到了一群正准备上山看日出的队伍。走了将近半个小时才到达山顶。山上的风很大,加之气温逼近零摄氏度,我和儿子紧紧依偎着,看着远处鄱阳湖的方向。鄱阳湖上空出现淡淡的白,但云层很厚。有人说,也许今天看不到日出了。还有人说,好不容易来到这里,还是再等等吧。⑤与我们一起的年轻人,有的架起了三脚架拍摄,但也有的开始撤离。时间又过了半小时,似乎已经过了最佳的观赏日出的时间了,更加担心看不到今天的日出了。⑥突然有人惊呼起来:“太阳出来了!”果然,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从乌云之中挣扎而出,满身通红,它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把所有身体都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然后笑出万道光芒,瞬间染红了半边天。几乎所有人都站在山顶在惊叫,在呼喊。这样的日出美景,太震撼人心了。⑦多年之后,我总是想起庐山之行,想总结一些意义和哲理,但又不知从何说起。⑧记得听杭州一位摄影家的讲座,他给我们看了一张获得大奖的照片,那张照片摄于贵州顺义山区,照片反映的是清晨中的深沉大山,远处有一道光。摄影家说,那道光第一次发现时,他来不及拍摄。于是他在那里露营,等待第二天再拍,但一直等到第三天,那道光才再次出现,终于被他拍摄下来。第134页共134页,⑨后来他才知道,那道光是一位老师打的手电光,当时那位老师正领着村里的孩子走在去学校上课的路上,当我看到那张照片中唯一的光亮,听摄影家讲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我真的被感动了。⑩当下的世界过于喧嚣浮躁,所有的事,都在期待最后的结果,有的连几分钟也等不起。但我还是相信,这世上所有的美好,都是值得等待的。(1)选出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C A.本文的标题“所有美好都值得等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明确了一种生活态度。B.文章多次提到“等待”,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结构更完整、更严谨。C.③段划线部分,作者细致描摹了庐山瀑布美景,其目的是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D.选文⑤段交代“有的人开始撤离”,与“我”的等待形成对比,告诉人们不愿等待就会错失人生的美好。(2)概括文中写到的因等待而得以遇见美好的几件事。(3)选文②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从乌云之中挣扎而出,满身通红,它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把所有身体都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然后笑出万道光芒,瞬间染红了半边天。(5)选文⑨段中写到“我真的被感动了”,感动的原因是什么呢?(6)文章结尾段写到“这世上所有的美好,都是值得等待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最值得你等待的美好是什么,你又准备如何去迎接它呢?【分析】这篇文章记述了“我”带儿子等待了很长时间看到庐山瀑布美景,“我”带儿子经过很长时间的等待在庐山看到日出的美景,一位摄影家讲自己经过等待终于拍到满意的照片并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等三个故事,表现了这世上所有美好,都是值得等待的。【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理解分析。ABD.正确;C.有误,“其目的是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错误,目的是说这世上所有美好,都是值得等待的。故选:C。(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也许等一下,诗里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境就会产生了,再来读这首千古名句说不定就完全不一样了”“终于,金色的阳光移过来了,它像舞台上的聚光灯一样,照射到瀑布飞流直下激荡而起水雾中,变幻出一段一段的'絢丽多姿的彩虹,时有时无,若隐若现。它是飘逸的,又是升腾的,真的像极了香炉点燃时升腾而起的烟”,概括为:因为耐心等待,“我”和儿子看到庐山瀑布美景;结合“时间又过了半小时,似乎已经过了最佳的观赏日出的时间了,更加担心看不到今天的日出了”“第134页共134页,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从乌云之中挣扎而出,满身通红,它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把所有身体都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然后笑出万道光芒,瞬间染红了半边天”,概括为:因为耐心等待,“我”看到庐山日出美景;结合“记得听杭州一位摄影家的讲座,他给我们看了一张获得大奖的照片……于是他在那里露营,等待第二天再拍,但一直等到第三天,那道光才再次出现,终于被他拍摄下来”,概括为:因为耐心等待,摄影家终于拍到满意的照片,获得大奖。(3)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判断与作用分析。“没有三千尺啊,太夸张了吧,飞流直下一百米最多了”写了儿子的语言,同时“失落”一词是对他的神态描写,表现儿子在看到庐山瀑布后,内心的失望。(4)本题考查语句赏析。“挣扎”指的是用力支撑。在这里表述的对象是太阳,以此来形象地突出太阳冲破乌云的用力与艰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也写出了太阳升起后的恢宏壮丽,表现了“我”的兴奋、喜悦之情。(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于是他在那里露营,等待第二天再拍,但一直等到第三天,那道光才再次出现,终于被他拍摄下来”“那道光是一位老师打的手电光,当时那位老师正领着村里的孩子走在去学校上课的路上,当我看到那张照片中唯一的光亮,听摄影家讲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分析,是因为摄影师经过三天漫长的等待给我们留下美好的瞬间而感动;为照片中的老师不辞辛苦用手电筒照亮孩子们上学的路而感动;为照片中那束光带给孩子们、带给我们的温暖和希望而感动。(6)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生活实际,写出等待的美好,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写出做法即可。答案:(1)C(2)因为耐心等待,“我”和儿子看到庐山瀑布美景;因为耐心等待,“我”看到庐山日出美景;因为耐心等待,摄影家终于拍到满意的照片,获得大奖。(3)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儿子没看到“飞流直下三千尺”之景的失望。(4)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一方面生动地写出了太阳冲破乌云的缓慢与艰难,同时生动写出了太阳升起后的恢宏壮丽,表现了“我”的兴奋、喜悦之情。(5)为摄影师经过三天漫长的等待给我们留下美好的瞬间而感动;为照片中的老师不辞辛苦用手电筒照亮孩子们上学的路而感动;为照片中那束光带给孩子们、带给我们的温暖和希望而感动。(6)示例:每到新年,我都会收到礼物,有妈妈给我买的文具,有爸爸给我买的图书,也有爷爷奶奶给我的压岁钱。虽然现在是暑假还有些遥远,但是我一定会认真学习,争取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不辜负他们的期望,让他们为我骄傲和自豪的。【点评】第134页共134页,阅读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难度相对降低。解答此类题,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答案相对应的内容,再将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通过分析与比对得出答案。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句中的细微错误,如一些限定性的词语有没有丢失,使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等。12.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满①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②父亲就像一个熟悉的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③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会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④有一次,父亲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我一看,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助威的“大兵小将”。他欣然地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说可以搬到学校坐,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这一刻,我无比自豪。⑤可有时候,他也会两手空空,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手无寸铁。⑥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叹息着,灰头灰脸,嘴唇起了白皮儿,他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差了什么东西。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看到父亲这个样子,我也有些难过。⑦又一次,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来了;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的空旷冷清。⑧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矮,这时候却像变得更矮。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在我的记忆里,这情景不止十次,这饭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只有节日里才有的大块萝卜炖小块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上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疑惑不解:母亲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归来的将军?⑨父亲并没有上床休息,而是无牵无挂地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还有摊开的被单,母亲将其搭到绳子上,被单慢慢滴出水,水拉着被单,起初还显得紧致,慢慢地灌满了风,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鼓舞人心的“鼓点”,那声音灌满了我们的耳朵。那些红的、绿的、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院子。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以甜美的笑声收场。这时候,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有了奇迹,有了满足,有了激动。第134页共134页,⑩父亲看着看着就笑了,然后躺到床上,当一块做梦的“石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噜声。⑪再后来,父亲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可是屋子里总是这里还缺一个柜子,那里还少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终于有一天,他们都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⑫我们会的,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还有他们心里梦里空着的地方。⑬但是我又懂得,在那些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是满满当当的,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1)初读全文,从“我”的角度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表。段落④⑤⑥⑦⑧主要情节父亲拉着桌凳等满车礼物回家父亲两手空空、疲惫沮丧地回家母亲用丰盛的饭食“招待”做生意亏本的父亲我的心理A 无比自豪 B 有些难过 C 疑惑不解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⑥段中的划线句子。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父亲总在家外的原因是为一家人的生活而奔波劳累。B、选文第③段写了父亲带回来的东西繁多而丰富,表现“我”对父亲带回的东西的新奇喜悦;表现了父亲的勤劳能干和父亲对我们的爱。C、选文第⑦⑧段中,当父亲两手空空回来时,母亲不说话也不笑是因为心中埋怨父亲。D、第⑬段中,“我”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之所以不缺不空是因为有着父母的关爱。(4)选文中父母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我”却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结合本文与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你的理解与感悟。链接材料:有些人外出打工,起初是因为穷,但他们挣到钱以后,很多人并没有选择回家和孩子在一起,而是继续挣钱。他们用挣来的钱在农村老家盖大房子,逢年过节回趟家,节一过完又收拾行囊逃离了农村,留下年事已高的父母和未成年的孩子们。很多父母认为在外面辛苦挣钱为了家、为了孩子,以为给孩子充足的生活费就尽到了父母的责任。我想,他们中的很多人即使创业成功,孩子也是留守儿童,是精神上的“留守儿童”。第134页共134页,【分析】文章围绕“满”来写,开头写父亲拉着桌凳等满车礼物回家,接着写母亲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父亲面前,后来写“我们”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满”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解答】(1)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歌的梳理。由“这一刻,我无比自豪”可提炼出A处答案:无比自豪;由“看到父亲这个样子,我也有些难过”可提炼出B处答案:有些难过;由“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疑惑不解:母亲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归来的将军”可提炼出C处答案:疑惑不解。(2)本题考查赏析语言。解答此题,要先准确判断使用的修辞方法,再结合句子分析其表达作用。这个句子把父亲的腰身比作“无箭可射的猎弓”,把父亲的疲累比作“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腰身弯曲和身体疲劳的情态。这是父亲从外地工作回来时的样子,由此可以让人感受到父亲工作的辛苦。(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各选项,找出与原文不一致之处,再作出判断。ABD.正确;C.有误,由“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可知,母亲体谅、心疼父亲,而不是“心中埋怨父亲”。故选:C。(4)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表明不矛盾,再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进行分析。“我”和父母是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父母认为家中“空着的”需要“填满”的是“物品”,而“我”认为家里“不缺不空”,指的是父母给予“我们”的关爱。文中的父亲尽管时时奔波在外,但他始终在为一家人的生活而奔波忙碌,同时也时时刻刻关注着“我”的学习生活;母亲也在尽自己的所能为“我们”营造起温馨而愉快的家庭氛围,他们让“我”感受到浓浓的爱。材料中的父母因家庭生计而忽略了对子女的关爱与陪伴,造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匮乏。父母给予孩子精神上的陪伴与关爱,在某种程度上比物质上的给予更加重要。答案:(1)A.无比自豪;B.有些难过;C.疑惑不解(2)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腰身弯曲和身体疲劳的情态,表现出父亲工作的艰辛不易。(3)C(4)不矛盾。因为父母认为家中“空着的”需要“填满”的是“物品”,而“我”认为“不缺不空”的是父母给予“我们”的深厚丰盈的爱。【点评】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不能脱离文本,要在把握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加以引申。第134页共134页,13.阅读《愈是大家愈和气》,完成问题。愈是大家愈和气徐沙沙①牛气冲天的未必是大家。相反,愈是大家愈和气。②孙绍振教授是南方人,听他讲话,像是一缕春的和风,吹到人的脸上软软的、暖暖的,能把整个春天的温情都绽开在你面颊上;又像是一杯温水,温和、清甜却又绝不温吞。③知道孙绍振这个名字大概是在六七年前的一次培训上。④那天,进了讲堂,我特地找了个前排的位子,方便结束后直接窜上前找先生签字、拍照。谁知坐定一看,书却忘拿了。正懊恼着,一阵掌声从前到后,海潮一样层叠响起,只见一位白头发的长者被簇拥着走了进来。花白头发,我心头一惊!先生竟然已这等高龄了!这些年见他的新作一本一本面世,看他在博客上关心时事,评议高考,我似乎从未关注过什么年龄!大概潜意识里以为,这样敏锐、热情又勤勉的人怎么可能是位头发花白的长者?想来,我的确是错了。⑤然而他开口一讲话,我再一惊,自己又错了,头发花白又能表示什么呢?⑥先生说话,声音饱满,笑声朗朗。当主持人请他坐着开讲时,他歪起嘴巴一笑,说:“好吧,站着坐着总相宜。”定睛望去,黑框眼镜后的世界,还像孩童一样澄澈、透亮,又盈满喜悦。⑦先生的南方口音虽然教人听不懂个别字句,但也没有关系,笑语里的真诚就像是某种神奇的溶液一般,无形化开言语的“隔”,使人真正安坐下来,沉浸在每个懂的或不懂的字眼里。单单开口说话这件事,先生就让人感觉那么和气。⑧讲座的主题是“情之动”。先生谈他独到的研究成果,讲到开心处,他两手叉腰,头往后一仰,满脸的欣喜、自信,比初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还要神气三分。一会又变个花样儿,两个胳膊往身后一划一划的,像驾个轻舟渡进了芙蓉浦上。⑨就这样,讲着讲着。讲到激动处,情不自禁地抬起右手,左右拨拉,又用食指使劲地甩、甩、甩,力度大的,像柄震动中的弹簧刀似的。待到简单陈述时,手的节奏又舒缓下来,手指头匀称地往下一点一点,就像孩子们唱歌时悄悄在裤兜旁边打着节拍。少顷,一指禅又变作神掌,往旁干脆一推,半点也不拖泥带水,颇有一股子指点江山的豪情与快意。这时节,他的眼睛里仿佛有道道璀璨而含笑的光直直地投进听者的眼眸,融进心底。⑩我觉着有趣,拿笔在笔记纸的边缘给他临场“素描”起来,描得正高兴,台上的先生嗓门陡然提了半分。呵,又到他得意的新发现了!不信你瞧,他的眼里闪烁着一道道亮光,一道道“悟道明见”后的喜悦,再看那两手,左挥右舞,又在欢快地助阵。⑪这个先生啊,真是有着一股子天然的“调皮”,如孩童般透亮,让人放下心来,只觉得和气。第134页共134页,⑫谈“情”,从诗歌谈到散文,先生举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说到有些评论家批评朱自清出门散步不带太太,刚刚还在胸前顿挫的食指忽地一收,插到腰间,“……不带太太的太多了,好不好!”一时间,台下惊笑一片,都和着拍掌笑起来。他也眯眼一笑,嘴角一动一动地上扬。⑬这个先生啊,真是一身的真性情,也许这也是一种和气。⑭……渐渐的,前排草绿色的座椅陆陆续续空了几许。我并不觉得奇怪。再不走,该是回家最堵的时候了。先生却好像并未注意到这些,表情、语气,演讲的兴致没打半点折扣,依旧是喜悦、热情、不疾不徐,对鉴赏方法的讲解也并未因会场的变化有丝毫潦草、轻慢,依旧是一脸和气、一腔真挚。⑮五点二十二。礼堂外已如墨染,混着雾色的浓稠浑浊,仿佛要吞掉这一室的清新、明亮。老先生似乎也注意到了时间,“今天没时间讲了”,他顿了顿,“但还要讲一点。这个很重要!唉,没时间了……还是要好好讲一讲的。”全场皆笑,他也笑。掌声里,那很重要的一点紧凑地铺展开,简明扼要,直入人心。“超过了很多时间,但我还有很多话要讲。但是就到这里吧,这会儿北京可能会堵车,很抱歉!”⑯晚上六点整。这位头发花白,架副黑框眼镜的先生,坐在台上,已整整三个钟头!其间没休息过一次,似乎连面前的水杯也没工夫动一动……⑰我没有上前要签名,也没有要求拍照。那天看到、听到的一切已经足够,不需要更多的东西来做纪念。胡老师说过“愈是大家愈和气”,便盗了这句话到此处,做题目。(有删改)(1)文章表现了孙绍振教授“愈是大家愈和气”的特点。根据⑥一⑯段的内容,将下列空白处补充完整。①孙绍振开场说话时话中带笑,给人真诚、轻松的感觉。② 孙绍振讲座时肢体语言丰富,神采飞扬,让人感受到幽默和真性情,觉得和气 。③ 孙绍振不因听众离开而有丝毫潦草、轻慢,让人感受到负责和真挚 。④孙绍振超出预定时间还在讲,让人感受到他的认真、投入。(2)文章第④段和第⑤段中两处写到“惊”。请根据上下文,简要回答这两处“惊”的原因。(3)请以第⑧段或第⑩段为例,分析本文如何运用描写的手法将孙绍振先生塑造得具体可感的。【分析】本文围绕“愈是大家愈和气”,写了自己听孙绍振先生一次讲座的经历:他开场说话时话中带笑,给人真诚、轻松的感觉;讲座时肢体语言丰富,神采飞扬,让人感受到幽默和真性情,觉得和气;不因听众离开而有丝毫潦草、轻慢,让人感受到负责和真挚;超出预定时间还在讲,让人感受到他的认真、投入。【解答】(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已明确答案所在区域是第⑥——⑯第134页共134页,段,要围绕“愈是大家愈和气”的特点,仿照例句进行概括。第①句“孙绍振开场说话时话中带笑,给人真诚、轻松的感觉”对应第⑥⑦段。第④句“孙绍振超出预定时间还在讲,让人感受到他的认真、投入”对应第⑮⑯段。第②空,可根据第⑧至⑬段内容概括为:孙绍振讲座时肢体语言丰富,神采飞扬,让人感受到幽默和真性情,觉得和气。第③空,可根据第⑭段内容概括为:孙绍振不因听众离开而有丝毫潦草、轻慢,让人感受到负责和真挚。(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此题要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理解。第④段,结合“先生竟然已这等高龄了!这些年见他的新作一本一本面世,看他在博客上关心时事,评议高考,我似乎从未关注过什么年龄”“这样敏锐、热情又勤勉的人怎么可能是位头发花白的长者”等语句可知,这里“惊”的原因是:孙绍振先生新作频繁面世,关心时事,“我”没想到这样敏锐、热情又勤勉的人是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感到意外。第⑤段,结合“自己又错了,头发花白又能表示什么呢”“先生说话,声音饱满,笑声朗朗”“好吧,站着坐着总相宜”“黑框眼镜后的世界,还像孩童一样澄澈、透亮,又盈满喜悦”等语句可知,这里“惊”的原因是:孙绍振先生声音饱满,笑声朗朗,目光澄澈,活泼阳光,不像老年人,让作者感到自己的想法错误了。(3)本题考查赏析描写方法的能力。此题要求以⑧段或第⑩段为例,第⑧段“他两手叉腰,头往后一仰”“一会又变个花样儿,两个胳膊往身后一划一划的”、第⑩段“再看那两手,左挥右舞,又在欢快地助阵”是动作描写。第⑧段“满脸的欣喜、自信”、第⑩段“他的眼里闪烁着一道道亮光,一道道‘悟道明见’后的喜悦”是神态描写。这些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孙绍振先生讲座时肢体语言丰富,神采飞扬,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特点。第⑩段“我觉着有趣,拿笔在笔记纸的边缘给他临场‘素描’起来”是侧面描写,以“我”的反应表现出孙绍振先生讲座幽默、吸引人的特点。可据此作答。答案:(1)②孙绍振讲座时肢体语言丰富,神采飞扬,让人感受到幽默和真性情,觉得和气。③孙绍振不因听众离开而有丝毫潦草、轻慢,让人感受到负责和真挚。(2)第④段:孙绍振先生新作频繁面世,关心时事,“我”没想到这样敏锐、热情又勤勉的人是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感到意外。第⑤段:孙绍振先生声音饱满,笑声朗朗,目光澄澈,活泼阳光,不像老年人,让作者感到自己的想法错误了。(3)示例:①本文对孙绍振先生进行动作、神态描写,使其形象具体可感。如第⑧段“两手叉腰,头往后一仰”“两个胳膊往身后一划一划的”是动作描写,“满脸的欣喜、自信,比初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还要神气三分”是神态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孙绍振先生讲座时肢体语言丰富,神采飞扬,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特点。②运用侧面描写,如第⑩段“我觉着有趣,拿笔在笔记纸的边缘给他临场‘素描’起来”以“我”第134页共134页,的反应,从侧面表现出孙绍振先生讲座幽默、吸引人的特点。【点评】描写的定义和分类:1、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体化。2、描写角度:正面(直接)、侧面(间接)描写;人物描写分为: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等;景物描写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描写景物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14.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小说,完成问题。七块红烧肉①我十三岁那年的正月十三,天下着蒙蒙细雨,母亲挑着担子送我去五校读书。那是我第一次离家住校。担子一头是两床被子,一头是衣物和米,还有一罐子咸菜。②担子很重,一路泥泞,母亲不能放下歇肩,只能以换肩的方式来放松疼痛的肩膀。③“姆妈,我来挑一截路。”④“不要的,我行。”⑤顺着山道走下去,径直穿过西湾的田野,到枫河入江的狭长河道时,乘渡船而过,爬上河埂,便可望见五校的校舍。后面的路途是沉默的,只有细雨洒在盖物的薄膜上的沙沙声和胶靴拔泥而出那令人疲惫的声响。我们到达河边时,已是午后一点多。母亲已经累了,身子随着担子摇晃着。⑥“姆妈,让我来。”我到母亲身边。⑦“我行。”母亲不让。她大声喊:“有人吗?有人吗?”⑧岸上红砖房的门开了,一个人走下来。也不用划桨,人站在船上,手抓着粗绳,把船悠到对岸。那是个穿蓑戴笠的女人。她不要钱,只是看着我们发出一连串的叹息,目送我们走进五校。⑨很快就报完名,我住进了宿舍。母亲帮我铺好被子,一边铺,一边流泪。被子被细雨打湿了半边,她叮嘱我,一出太阳就抱出去晒。她跟我的同学们请求带我睡几夜,直到我晒干被子,但终究不放心,叮嘱我不要睡湿的那边。收拾完,她正要把我托付给同学们,他们忽然“呼啦”一声全飞走了。“我走了,你记得四点去换饭票啊!”我点点头。走廊上只有我一个人,还有几只叽叽喳喳的麻雀。⑩“你一定别忘了。”她穿好雨衣,走进细雨之中。远方,山色已经苍茫。我看见她不停地回望,但终究消失在了远方。⑪她是在第三天赶来的。来的时候,我快上下午课了,便匆匆去食堂为她打饭。我打了半斤饭两个菜——一个炸酱,一个红烧肉,一共一块五毛五。第134页共134页,⑫“你一定要吃掉,我要上课了。”⑬下课的时候,母亲已经走了。饭盒里,炸酱没动,十块红烧肉还剩七块,整整齐齐地挨着。酱红色的浓汁,隐隐的油光,肥厚的肉块儿。为她吃掉了三块红烧肉,我开心得流泪。那时候,我一周只有五块钱的伙食费。那是我在五校第一次吃红烧肉,也是最后一次。⑭有一个黄昏,我到河埂上背课文,遇到了上次撑船的那个女人。她看着我说:“那天你妈妈送你报名回去时,胶靴里都是水。我让她坐在床上,帮她使劲儿拽,半天才拽下来。我收不住势头,一屁股坐在地上,摔得不轻。靴子拽下来,也把她的眼泪和哭声拽了出来。她是哭着走回去的。”⑮她深深地看着我,又说:“你妈后来给我带了三块红烧肉,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红烧肉。你有一个好妈妈。”⑯我沿着河埂跑起来,我不要她看见我的泪水……(1)下面对本文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那是我在五校第一次吃红烧肉,也是最后一次”这句话说明“我”是一个节俭的孩子,也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B.撑船的女人渡“我”和妈妈过河不要钱,妈妈带三块红烧肉给她吃,表明妈妈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C.因为“我”没有帮妈妈挑担子,所以撑船女人看着我们发出一连串的叹息。D.第⑨、第⑩段中画线句是妈妈反复的叮咛,看似啰嗦,但倾注了妈妈的关切与牵挂。(2)请根据文章中的时间提示,概括文意。十三岁那年的正月十三: 母亲挑着担子送“我”去五校读书。 第三天:母亲到校看望我,我以为她吃了三块红烧肉,开心得流泪。有一个黄昏: “我”在河埂上背书,遇到撑船的女人,得知母亲并未吃那三块红烧肉,从而震惊、流泪。 (3)文中两次写到母亲的眼泪,请你说说母亲这两次流泪的原因。①母亲帮我铺好被子,一边铺,一边流泪。②靴子拽下来,也把她的眼泪和哭声拽了出来。她是哭着走回去的。(4)请简要赏析文章的最后两段。【分析】这篇文章主要讲母亲挑着担子送“我”去五校读书。担子很重,途中“我”多次想挑担子,但母亲不让。到学校后,反复叮嘱“我”不要睡湿的这边被子。母亲来看“我”,“我”为母亲打了半斤饭两个菜,一个炸酱,一个红烧肉。母亲走后,饭盒里,炸酱没动,十块红烧肉还剩七块,只少了三块红烧肉。有一个黄昏,“我”到河堤上背课文,遇到了上次撑船的那个女子,才知道红烧肉母亲并没有吃。“我”为母爱而感动。【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34页共134页,ABD.正确;C.有误,文中没有依据表明撑船女人发出叹息是因为“我”没有帮妈妈挑担子。故选:C。(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事件的能力。此题根据提示找到相关语段,再以“什么人什么事”的模式进行概括。“十三岁那年的正月十三”对应第①至⑩段,可概括为:母亲挑着担子送“我”去五校读书。“有一个黄昏”对应第⑭至⑯段,可概括为:“我”在河埂上背书,遇到撑船的女人,得知母亲并未吃那三块红烧肉,从而震惊、流泪。(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第①题,结合“那是我第一次离家住校”可知,母亲的流泪是心疼“我”年纪小小就离家读书,担心“我”适应不了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为与“我”分离而难过。第②题,结合“担子很重,一路泥泞,母亲不能放下歇肩,只能以换肩的方式来放松疼痛的肩膀”“胶靴里都是水。我让她坐在床上,帮她使劲儿拽,半天才拽下来”可知,母亲挑着担子非常劳累,在孩子面前一直强忍着,现在才敢哭出来。并且受到撑船女人的关心,因感激而落泪也是部分原因。(4)本题考查赏析语段的能力。“你妈后来给我带了三块红烧肉,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红烧肉”补充了文章情节内容,解释了“饭盒里,炸酱没动,十块红烧肉还剩七块”的真相,原来母亲一块也没舍得吃红烧肉,而是送给了免费送自己过河的撑船女人,这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和节俭、善良、知恩图报的品质,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我沿着河埂跑起来,我不要她看见我的泪水”写出“我”受到感动的表现,突出了对母亲的感激、赞美之情,升华文章主旨。答案:(1)C(2)①母亲挑着担子送“我”去五校读书。②“我”在河埂上背书,遇到撑船的女人,得知母亲并未吃那三块红烧肉,从而震惊、流泪。(3)①一方面是因为母亲心疼“我”年纪小小就离家读书,担心“我”适应不了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母亲想到马上要和“我”分别,感到不舍。②因为母亲送“我”上学,一路上在泥泞中艰难行走,挑着担子不能歇息,非常艰辛劳累,但在孩子面前一直强忍着;在撑船女人面前,因撑船女人的关心而不再掩饰自己的劳累和心酸,所以痛哭流泪。(4)文章最后两段写“我”从撑船女人那里得知,母亲并未吃那三块红烧肉,因心疼母亲而流泪。情节发生了陡然转折,出乎“我”的意料,也出乎读者的意料,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同时更加突出了母亲关爱孩子、淳朴、善良的形象。【点评】解答概括事件类习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15.阅读下面的题目,完成问题。第134页共134页,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我知道,那是母亲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⑪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⑫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⑬第134页共134页,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⑭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⑮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脖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⑯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⑰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母亲一直不愿带“我”去田野是嫌弃我是个哑巴。B.母亲和父亲平摊了帮“我”办酒席“冲喜”的费用。C.“我”没有举起头巾是因为“我”想跟母亲捉迷藏。D.文章的主旨是要我们懂得母亲的爱并及时回应。(2)选文第③段在结构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①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赏析加点词语)②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4)母亲对“我”的爱,体现在方方面面,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中两处。(5)“血红的头巾”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分析】本文主要记叙了两件事,一件是母亲为了使作者能够开口说话,与父亲分财产,杀了辛苦养了一年半的猪办酒席给作者“冲喜”;另一件事是在作者的一再恳求下,母亲终于带他去了田野,但约定要举起红头巾来回应母亲的呼喊及之后发生的故事。【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有误,从“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可以看出,母亲不愿带“我”到田野是因为害怕我有危险,却叫不出声。而不是因为嫌弃我才不愿带“我”去田野,故错误。B.有误,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可以看出这费用是母亲一个人出的,故错误。C.有误,从“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可以知道“我”拿母亲的头巾去抓鱼,结果把头巾弄脏了,所以不敢举起头巾,故错误。D.正确。故选D。第134页共134页,(2)本题考查的是段落的作用。第③段在文章的中间,前半句“我还是不能说话”承接第②段的内容,后半句“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开启下文母亲带“我”去田野的事情,所以这是一个过渡段,过渡段结构上的作用就是承上启下。(3)①本题考查的是对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迅速”一词指速度非常快,母亲迅速弯下腰继续劳作,看出母亲急于劳作的心理,而母亲在等看见“我”的头巾,找到“我”之后才继续劳作,可以看出母亲要看到“我”才放心继续劳作。②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赏析。“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是为了表明母亲带“我”来到田野,“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表明了心情无限之好。(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第②段“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第③段“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第⑤段“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第⑩段“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第⑯段“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爱。(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线索和主旨的把握。“血红的头巾”在文中反复出现,全文围绕这一条血红的头巾来写,故这是文章的线索。这条血红的头巾是母亲为了能找到“我”而给“我”的,从中可以体现出母亲对“我”的无私的爱。“我”经历了母亲寻找“我”的过程后,明白了“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由此看出“我”对母爱有了深刻的理解。答案:(1)D(2)承上启下(过渡)。(3)①“非常快”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母亲找到“我”之后放心和急于继续劳作的心理。②夸张,非常形象地表明“我”的心情无限之好。(4)①为了能让“我”说话,不惜与父亲分割财产,摆几十桌为“我”“冲喜”。②为了“我”的安全,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③带“我”去田野,嘱咐“我”“听到她的叫声,就举起头巾”,让她放心。④在没有看到“我”举起头巾后,疯狂地哭喊找“我”。⑤找到“我”后,“替我擦着泪水”“安慰着我”。(5)①线索;②形象地表现母亲对“我”无私的爱;③表现“我”对母爱的理解。【点评】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第134页共134页,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16.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一杯温开水①这是朋友对我讲的故事。②10年前,他还在深圳打工,整天帮人家掏下水道,身上总有一股下水道的异味,让人侧目。所以,他一般不到热闹的地方去。那个城市的繁华和优雅是那个城市的,装不进他兜里一点点儿,他住工棚,倚墙角,吃冷馒头。③一日,天下着雨,是深秋的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他当时已掏好一家酒楼的下水道,雨大,回不了家,就倚在酒楼的檐下躲雨,掏出了怀里的冷馒头吃。④冷。他抱臂,转过脸,隔着酒楼玻璃的窗,望着里面蒸腾的热气和温暖。一些人悠闲地在吃饭,他想,若是有一杯热热的茶喝,多好。他在心里面笑着对自己摇头,我怎么可以那样奢望呢?他看天,只等雨歇,好回他的工棚去。⑤这时,酒楼的门忽然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位服务员,服务员径直走到他跟前,彬彬有礼地对他说:“先生,您请进。”他愣住了,结巴着说:“我……我……不是来吃饭的,我……只是躲会儿雨。”服务员微笑着说:“进来吧,外面雨大。”朋友拒绝不了那样的微笑,跟进去了。他暗地里想,想宰我?我除了身上的破衣裳,什么也没有。⑥他被引到一张椅子上坐定,另一个服务员端来一杯温开水。“先生,请喝水。”同样彬彬有礼。朋友不知道她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心想,既来之,则安之。遂毫不客气地端起茶杯,把一杯水喝得干干净净,且把怀里的另一冷馒头掏出来吃了。服务员又帮他续上温开水,他则接着喝,喝得身上暖暖的,额上渗出了细密的汗,舒坦极了。⑦后来,雨停了。他以为那些服务员会来收钱的,但是没有。他等了一会儿,还是没有一个人来问他的事。刚才喊他进来的服务员正站在大门口送客,他忍不住走过去问:“开水多少钱?”服务员微笑:“先生,我们这儿的白开水是免费的。”⑧那一杯白开水的温暖从此烙在了朋友的记忆里。每每谈到深圳人,朋友的眼里都会升起一片感激的雾来。朋友后来从深圳回来发展,也开了一家酒楼。在酒楼里,他定下了一条规定:凡是雨天在他檐前躲雨的人,都要请到店里来坐,并且要给人家倒上一杯温开水。世界的美好,因此放大在一杯温开水之中。(1)第四自然段中的“那样奢望”指的是 A.悠闲地吃饭B.喝一杯热茶C.雨赶紧停D.回他的工棚第134页共134页,(2)服务员对他很客气,而他端杯喝水时却“毫不客气”是因为 C A.他觉得他是顾客,受到礼待理所当然。B.他觉得服务员地位比他低下。C.他误解了服务员的本意,以为服务员要宰他。D.他虽然没有钱,但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3)文章结尾“世界的美好,因此放大在一杯温开水之中”,语言简洁却耐人寻味,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即使是“一杯温开水”,也能温暖人心,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关爱。B.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C.在结构上呼应了文章的题目,使文章完整紧凑。D.表明了作者对朋友因“一杯温开水”而感激涕零,显得有点放大事实。(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5)文章以“一杯温开水”为题好在哪里?(6)第④段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分析】本文以“一杯温开水”为线索,记叙了朋友在雨天得到了陌生人“一杯温开水”的关爱,他把这种关爱传递了下去。文章告诉我们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理解。结合”他想,若是有一杯热热的茶喝,多好。他在心里面笑着对自己摇头,我怎么可以那样奢望呢”分析,“奢望”是有一杯热热的茶喝。故选:B。(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根据上文第⑤段“朋友拒绝不了那样的微笑,跟进去了。他暗地里想,想宰我?我除了身上的破衣裳,什么也没有”和下文第⑦段“他忍不住走过去问:开水多少钱?服务员微笑:先生,我们这儿的白开水是免费的”分析,他误解了服务员,以为服务员要宰他。故选:C。(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ABC.正确;D.有误,“显得有点放大事实”有误。表明了作者对朋友因“一杯温开水”而感激涕零,这是小事情彰显大主题(以小见大)。故选:D。(4)本题考查概括能力。人物:朋友;事件:雨停了。他以为那些服务员会来收钱的,但是没有。他等了一会儿,还是没有一个人来问他的事。刚才喊他进来的服务员正站在大门口送客,他忍不住走过去问:“开水多少钱”,服务员微笑:“先生,我们这儿的白开水是免费的”第134页共134页,;朋友后来从深圳回来发展,也开了一家酒楼。在酒楼里,他定下了一条规定:凡是雨天在他檐前躲雨的人,都要请到店里来坐,并且要给人家倒上一杯温开水。据此概括为:朋友在雨天得到了陌生人“一杯温开水”的关爱,他把这种关爱传递了下去。(5)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文本讲述朋友在雨天得到了陌生人“一杯温开水”的关爱,他把这种关爱传递了下去的故事。故“一杯温开水”能够作为文章的线索。同时也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一杯温开水”设置了悬念,能够吸引读者兴趣。(6)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作用。根据“抱臂”“转过脸”“望着”等一系列动词分析,采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表现了他的寒冷。结合“他想,若是有一杯热热的茶喝,多好。他在心里面笑着对自己摇头,我怎么可以那样奢望呢”分析,采用了心理描写,写出了他窘迫、自卑,为下文得到了陌生人“一杯温开水”的关爱作铺垫。答案:(1)B(2)C(3)D(4)朋友在雨天得到了陌生人“一杯温开水”的关爱,他把这种关爱传递了下去。(5)通过“一杯温开水”这个线索很容易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也容易把握住文章所要表达的“关爱“情感。(6)心理描写,表现了他的寒冷、窘迫、自卑,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点评】阅读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难度相对降低。解答此类题,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答案相对应的内容,再将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通过分析与比对得出答案。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句中的细微错误,如一些限定性的词语有没有丢失,使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等。17.文学类文本阅读。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袁隆平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②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看安江这个地方。③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④还记得吗?19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第134页共134页,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⑤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⑥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⑦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⑧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⑨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丁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⑩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此文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八十岁生日晚会上的致辞,略有改动)【链接】第134页共134页,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午,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人定下了。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平定,絮叨起来。母亲便宽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节选自鲁迅《社戏》(1)《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文中作者说“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请根据第⑨节的内容,概括出母亲对作者的成长有哪些影响,(2)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第⑨节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蕴含了作者对母亲哪些丰富的感情。(4)《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采用第二人称“您”、《社戏》采用第一人称“我”分别有什么好处?(5)两篇选文中的母亲各有哪些优良品质?试结合内容分析,【分析】这篇文章围绕“妈妈我想您了”回忆了“我”与母亲的一些事情:母亲英语启蒙,让“我”开阔视野;母亲对“我”求学鼓励,让“我”获得胆识;母亲讲尼采,教育“我”坚定信心;“我”要到重庆工作,母亲支持和提醒“我”。文章突出了母亲为了支持儿子的事业,无条件付出母爱情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赞美和愧疚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与概括。通读全文,第⑫段“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写母亲英语启蒙,让“我”开阔视野;“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写母亲对“我”求学鼓励,让“我”获得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写母亲讲尼采,教育“我”坚定信心;第④段“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还记得吗?1957年,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写“我”要到重庆工作,母亲支持和提醒“我”。(2)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理解。“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指母亲在我幼年时种下的“种子”,即妈妈对“我”的启蒙,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在幼年时期就树立了远大理想,表现对母亲的启蒙教育对“我”影响之大。(3)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分析。“第134页共134页,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写母亲为了儿子,放弃在大城市的生活,突出母亲为了支持儿子的事业无条件付出母爱情怀,更突显了院士对母亲的感激和愧疚之情。结合第⑨段内容分析,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感激之情。结合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写了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思念;还写到觉得母亲生前没有好好的陪伴母亲,哪怕一次,作者为此充满愧疚;更写到了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让作者对母亲充满感激、敬重之情。(4)本题考查人称作用分析。本文用第二人称表达,有利于作者直接抒发强烈深沉的感情,用“您”较之于“你”更能表达对母亲的尊重;《社戏》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描写了“我”少年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戏的一段经历,真实可信亲切,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谊。(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本文:“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可以看出母亲是知识丰富的文化人,作者的视野、胆识、信念等方面有引领作用。袁隆平的母亲是自己启蒙老师,教子有方,引领他们走向成功,成为一代伟人。链接材料:“母亲便宽慰伊”表现了母亲孝顺;“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表现了母亲对“我”要求严格;“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侧面表现了母亲爱子。答案:(1)①母亲英语启蒙,让“我”开阔视野;②母亲对“我”求学鼓励,让“我”获得胆识;③母亲讲尼采,教育“我”坚定信心;④“我”要到重庆工作,母亲支持和提醒“我。(2)“种子”含义为小时候母亲对“我”的启蒙和教育。(3)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感激、敬重和思念之情。(4)本文用第二人称表达,感情强烈,更能表达对母亲的尊重;《社戏》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真实可信亲切,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谊。(5)袁隆平的母亲知识丰富,是自己的启蒙老师,教子有方,引领他走向成功,成为一代伟人。选文“母亲便宽慰伊”“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表现了母亲孝顺,对“我”要求严格、爱儿子。【点评】人物形象分析的答题方法:1、结合对人物描写的分析。人物描写细分为: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结合人物所做的事。3、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4、概括人物性格时一定要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在概括人物性格时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概括。1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霜来秋色浓第134页共134页,陈爱民①秋天往深处走,霜肯定来。霜来得轻巧,悄无声息。某一个早晨,瓦檐上闪烁着粉粉的光,那就是霜了。节令的抵达是时间发出的号令。霜由水汽凝结,万物染上或深或浅的白华,霜降正像时间的一场仪式。【甲】②霜,只有在晴天里才会生成。霜降霜降,其实,霜是生成的、是集结的,甚至是铺排的。说“降”,是人的心理作用,表明一种空阔、一种自然而然。天气确实更凉了,北方开始大面积冷起来,霜只是把大地和天空拓展得更为苍茫和澄澈而已。经了霜“打”的好多蔬菜和果实,变得甜起来脆起来,比如萝卜、白菜、红薯、柿子、枣儿等等。③霜在秋夜里喧哗得紧,数着丰收的故事,到早上,就在阳光的宁静中升腾自己。田里到处是白光流淌,稻草垛憨憨的。好多鸟雀混迹于鸡鸭鹅中间,一起收拾收割后漏下的谷粒,它们是一朵朵蹦跳的火焰,也是一簇簇迷离的浪花。等霜全部离开,一沟沟、一冲冲、一垄垄的田,都列着阵,老老实实,规规矩矩。【乙】④五彩缤纷,是山的姿态和行头,虽然有些芜杂,却因了霜的洗涤,显得更加明静。所有的颜色都酣畅到了极致。【丙】苦楝的果实和一茎茎的叶,把鹅黄全抖出来了。银杏到底老辣,举重若轻,一树金黄就是一树景观。山毛榉没有服输,褐的底色中生出星星点点。栗树的每一片叶子都写满了阳光的斑斑驳驳。鹅掌楸挺秀的身材棱是棱、角是角。皂角把果实撑得紫黑油亮,叶子和树干有浓浓的烟火色。至于枫树,烈焰飞奔,自有不凡的气势。再看柏和松,葱茏转深翠,更显高洁。【丁】⑤“霜降抢秋,不抢就丢。”虽说气候南北差别大,但农事在这个时节没有闲下来。农谚说得明白,“霜降见霜,谷米满仓”“霜降快打场,抓紧入库房”“红薯霜降下手收,豆到寒露没等头”,等等。湘中地区开始种油菜,等到阳春,油菜花炫目的金色会排山倒海,那些布谷的欢唱倒显得轻浅了;一些农家也在田里撒紫云英草籽,开春后,紫云英自成一景,细小的花骨朵笑成一堆,随风轻漾,猛不丁,一只只野蜂就跌进这紫色的湖泊里。⑥关于霜降,有两件事情,我记忆深刻。一是摘棉花。晴好的天气,母亲都要去摘棉花,我常常跟着。我家的棉花地在山顶,霜降时,棉花骨朵纷纷绽开,像举着的一个个半攥的拳头;棉杆像刀子削过一样,瘦,但有劲道。母亲走进地里,一次次弯腰,用拇指食指轻轻探进骨朵里,再用力一捏,一扯,再一投,棉花就“啵”第134页共134页,的一声,躺到了箩筐里。霜风虽不刺骨,但总是把母亲的脸吹出一道道沟纹。母亲用这些棉花,一部分卖了补贴家用,一部分用来给我们兄妹做棉鞋棉衣。如今老家生活殷实得很了,但母亲还是每年要种一块地的棉花,每年给城里的我寄一双棉鞋。她总说,好鞋子买得到,好棉鞋难得找,土办法做的棉鞋,一针一针紧出来的,穿得久,保护脚呢。这都是实话,而且,母亲的针线功夫,在方圆十几里数得上。几次回老家,看见母亲在村头采摘棉花,腰已经挺不起了。我立马跑过去,和母亲一道,把棉花运回家。还有一件事,就是父亲对田里下的功夫,总比别人下得久、下得多、下得深。霜降后,他把自家的所有责任田里都要筑一个池子用来沤肥;春耕时,把池子扒开,父亲会笑得特别舒畅。⑦“千树扫作一番黄”,霜降一过,大伙儿又各有各的忙碌,各奔各的希望了。《人民日报》2020年10月28日)(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D 不得不承认,时间的霜,是清醒,是砥砺,是温婉,也是旷达。A.【甲】B.【乙】C.【丙】D.【丁】(2)阅读全文,说说霜来时有哪些特点?(3)第⑤段多处引用有关“霜降”的农谚,有什么表达效果?(4)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①好多鸟雀混迹于鸡鸭鹅中间,一起收拾收割后漏下的谷粒,它们是一朵朵蹦跳的火焰,也是一簇簇迷离的浪花。(从修辞手法的角度)②母亲走进地里,一次次弯腰,用拇指食指轻轻探进骨朵里,再用力一捏,一扯,再一投,棉花就“啵”的一声,躺到了箩筐里。(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加点字)(5)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分析】本文描写了霜来时的特点:霜来得轻巧,悄无声息;霜,只有在晴天里才会生成;经了霜“打”的好多蔬菜和果实变得甜起来脆起来;山的姿态和行头,虽然有些芜杂,却因了霜的洗涤,显得更加明静。文章结尾以霜降带来树叶颜色变黄作结,宣告霜降节气的结束,开启新的忙碌与希望。【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位置判断。根据句子内容和前后文的关系来判定句子的位置。“不得不承认,时间的霜,是清醒,是砥砺,是温婉,也是旷达”是一个总结性的语句,文章第④段写山中的植物因了“时间的霜”的洗涤发生了“五彩缤纷”的变化,如“银杏到底老辣,举重若轻,一树金黄就是一树景观”“山毛榉没有服输,褐的底色中生出星星点点”“栗树的每一片叶子都写满了阳光的斑斑驳驳”“再看柏和松,葱茏转深翠,更显高洁”等,正与“时间的霜,是清醒,是砥砺,是温婉,也是旷达”相贴合。故选:D。(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题干要求,在文章中筛选关键语句进行概括作答即可。根据“霜来得轻巧,悄无声息”“霜,只有在晴天里才会生成”“经了霜‘打’的好多蔬菜和果实,变得甜起来脆起来”“五彩缤纷,是山的姿态和行头,虽然有些芜杂,却因了霜的洗涤,显得更加明静”等语句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3)本题考查引用作用分析。“霜降抢秋,不抢就丢”“霜降见霜,谷米满仓”“第134页共134页,霜降快打场,抓紧入库房”“红薯霜降下手收,豆到寒露没等头”等农谚的引用,说明霜降和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这些农谚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使文章富有文采。(4)本题考查词句赏析。①“它们是一朵朵蹦跳的火焰,也是一簇簇迷离的浪花”,把“鸟雀”比作“蹦跳的火焰”和“迷离的浪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鸟雀吃谷粒时活泼、美丽的姿态。②“捏”“扯”“投”都是动词,都是对母亲摘棉花时的动作的描写,这一连串动词的使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摘棉花时动作的娴熟和利落,突出母亲熟练的劳动技巧。(5)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解答时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从结构上来看,“霜降一过”照应开头“霜肯定来”,收束全文。从内容上来看,“千树扫作一番黄”,霜降带来树叶颜色变黄紧扣题旨,“霜降一过,大伙儿又各有各的忙碌,各奔各的希望了”表明霜降节气结束,人们又开始了新的忙碌与希望,使文章余味无穷。答案:(1)D(2)霜来得轻巧,悄无声息;霜,只有在晴天里才会生成;经了霜“打”的好多蔬菜和果实变得甜起来脆起来;山的姿态和行头,虽然有些芜杂,却因了霜的洗涤,显得更加明静。(3)多处引用有关“霜降”的农谚,不仅表明霜降与农事有着密切联系,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而且农谚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韵之美。(4)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鸟雀”比作“蹦跳的火焰”和“迷离的浪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雀吃谷粒时活泼、美丽的姿态。②这三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摘棉花动作的熟练、利索,表现了母亲娴熟的劳动技巧。(5)结构上,收束全文,照应开头;内容上,以霜降带来树叶颜色变黄作结,宣告霜降节气的结束,开启新的忙碌与希望。【点评】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1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北京人五子①我初识五子是在去年夏天,他当时穿了件带荧光的短袖,他一边搅动着小锅,一边儿自嘲,说:“第134页共134页,你看我跟这儿,是不是特别显眼,我往这儿一站,亮堂堂的,自己个儿就是个活广告。”我微笑着应和他,但引起我注意的,并不是他的衣服,而是他的口音。我试探性地问了句:“听您说话,是北京人么?”他抿抿嘴,说:“是,没见过北京人练摊儿吧。”我点点头,接过他递给我的爆米花,想再跟他搭腔时,他已经转过身去,开始洗锅,为另一单生意作准备了。②每次路过那儿,我都会要上一份,一方面是出于对他身份的好奇,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真香。他卖的爆米花,一共有俩口味,“奶油的十块,巧克力的二十”。要是有人撇嘴,觉得巧克力的有点儿贵时,五子就会操着一口京腔,然后从小口袋里摸出一整条德芙,说:“我用得都是好料,这在超市也七八块钱呢,良心价,绝对不坑人。”③其实五子原本并不是个摆摊为生的人。往前数上个十年,他那时还是个装修公司的头头儿,“我跟一哥们儿合伙做的,最开始弄得不错,收入也挺好,后来有一回我们投了大项目,把积蓄都压上了,但没想到,那孙子卷钱跑了,我亏得血本无归,想再干点儿别的时候,发现一没钱,二没其他的营生儿。”他本打算找些旧友,借一笔钱东山再起,但那些生意上认识来的伙伴,一听到他要借款,就找很多理由来搪塞他。吃了几回“闭门羹”之后,他索性也就不去求人了。习惯了自己单打独斗的五子,也不愿意找个班上,“你说把一只老鹰关笼子里,那能行么?”他翻来覆去琢磨了一阵,决定出去摆摊。没别的原因,只因为自由。但在摆什么摊儿的问题上,他也没太多主见。有一天,他闲逛时,猛地想起来,北京这些施工场所有很多工人,他们总得吃饭吧。“你说出来的人,下馆子吧,贵,自己弄吧,还累,当时我就想着给这群人做盒饭吧。”④他专程去书店买了几本书,里面有很多菜式。他一早起来就开始研究,叮叮咣咣地围着灶台做实验。放多少肉,才能不赔钱,放多少调料,味儿才好,这都是他关注的。差不多过了一个星期,他摸索出一些门道后,就开干了。他四点多起床,去菜市场进货,回来洗菜切菜,然后焖几锅米饭,再颠着大勺炒菜。等都齐备了,他就蹬三轮到工地守着去。就这么,他卖起了盒饭。⑤这样的生活大概持续了两年,五子有了些积蓄,于是他萌生了转行的想法,“当时想干点儿别的,因为这活儿太熬人了,我都四十好几了,每天早上四五点起,晚上十二点睡,身体撑不住啊。”就当他准备转行的时候,一场胃出血把他带进了医院。那次手术,切掉了他半个胃,张罗着换活儿的他,暂时也不提这茬了。“大夫建议我修养,可我哪能修养啊,孩子上学正是用钱的节骨眼儿,媳妇挣得也不多,我不使使劲,那不就得干瞪眼了。”在外界的认知里,北京人手握着售价极高的房子,生活吃穿都不愁,但实际上,对五子来说,生活也不容易。“你说我把房子卖了,我住哪儿,北京人也一样,生活所迫,该摆摊就摆摊,我从来没觉得有什么的。”⑥养病的那段时间,他在家附近到处闲逛,“我总能闻见一股香味儿,后来一瞧,原来是幼儿园门口卖爆米花的。”出于好奇,他每天都过去和摊主聊天,聊着聊着,也就掌握了这项技能。“这活儿不累人,还能维持个生计,也挺好的。”第134页共134页,打那往后,他就在周边做起这个生意了,夏天的时候,还连带着卖些水果。五子一干就是三年。⑦但最近两年,五子“佛系”多了,一方面是因为女儿大学毕业了,已经开始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对生活有了新的体悟。“开开心心地过就行了,年轻时候起起伏伏,没什么问题,到了我这岁数,就没什么要争要抢的了。”所以,五子现在很随性,想出摊儿就出,不想就窝在家里闲着。(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北京人五子和课文中的“老王”“阿长”“父亲”都是小人物,都面对生活的不容易,但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着优秀品格的光辉。B.文中的“我”起线索作用,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小人物五子的艰辛和奋斗。C.五子练摊的故事,是告诉读者“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达到某种人生境界”。D.文中结尾提到五子的“佛系”,是为了突出五子女儿的能干,已经能撑起一个家。(2)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大夫建议我修养,可我哪能修养啊,孩子上学正是用钱的节骨眼儿,媳妇挣得也不多,我不使使劲,那不就得干瞪眼了。”(3)人力车夫祥子经历了三起三落,五子的谋生也经历了三起二落。请简要概括。一起:是装修公司的头头儿,弄得不错;一落: 钱被卷走,血本无归,借钱无着。 二起: 卖起盒饭,有了积蓄。 二落: 切掉半个胃,生意无法继续。 三起: 养病期间,发现商机,卖起爆米花。 (4)文章中的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5)同样是在北京城谋生的“小人物”,祥子最后的结局是惨败,为什么五子的结局却很不错?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分析】文章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小人物——五子的艰辛和奋斗。面对生活的不容易,小人物身上又常常闪现着优秀品格的光辉。这篇文章告诉读者: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达到某种人生境界。【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分析。ABC.正确。D.有误,“五子女儿已经能撑起一个家”表述有误。从第⑦段可以看出,五子“佛系”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五子女儿已经开始工作,二是因为他对生活有了新的体悟。故选:D。(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大夫建议我修养,可我哪能修养啊,孩子上学正是用钱的节骨眼儿,媳妇挣得也不多,我不使使劲,那不就得干瞪眼了”第134页共134页,,这是五子说的话,属于语言描写;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五子大病后依然出来摆摊的原因,突出了五子的担当。(3)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梳理。根据“往前数上个十年,他那时还是个装修公司的头头儿,最开始弄得不错,收入也挺好”可知,五子是装修公司的头头,干得不错(一起);根据“后来有一回我们投了大项目,把积蓄都压上了,但没想到,那孙子卷钱跑了、我亏得血本无归。本打算找些曰友,借一笔钱东山再起,但那些生意上认识来的伙伴,一听到他要借款,就找很多理由夹塘塞他”可知,钱被卷走,血本无归,借钱无着(一落);根据“就这么,他卖起了盒饭。这样的生活大概持续了两年、五子有了些积蓄”可知,卖起盒饭,有了积蓄(二起);根据“那次手术,切掉了他半个胃,张罗着换活儿的他,暂时也不提这茬了。养病的那段时间,他在家附近到处闲逛”可知,切掉半个胃,生意无法继续(二落);根据“养病的那段时间,他在家附近到处闲逛,幼儿园门口卖爆米花的。出于好奇。他每天都过去和摊主聊天,聊着聊着,也就掌握了这项技能。这活儿不累人,还能维持个生计,也挺好的。打那往后,他就在周边做起这个生意了,五子一干就是三年”可知,养病期间,发现商机,卖起爆米花(三起)。(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认真阅读文本,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和事件,从中提炼概括即可。由“接过他递给我的爆米花,想再跟他搭腔时,他已经转过身去,开始洗锅,为另一单生意作准备了”可看出五子很勤快;由“要是有人撇嘴,觉得巧克力的有点儿贵时,五子就会操着一口京腔,然后从小口袋里摸出一整条德芙,说:‘我用得都是好料,这在超市也七八块钱呢,良心价,绝对不坑人”可知五子讲诚信,用好料;由“大夫建议我修养,可我哪能修养啊,孩子上学正是用钱的节骨眼儿,媳妇挣得也不多,我不使使劲,那不就得干瞪眼了”可以看出五子有担当、有责任心;由“他专程去书店买了几本书,里面有很多菜式。他一早起来就开始研究,叮叮咣咣地围着灶台做实验。放多少肉,才能不赔钱,放多少调料,味儿才好,这都是他关注的”可知五子是一个善于动脑、勤钻研的人;由“养病的那段时间,他在家附近到处闲逛,‘我总能闻见一股香味儿,后来一瞧,原来是幼儿园门口卖爆米花的’出于好奇。他每天都过去和摊主聊天,聊着聊着,也就掌握了这项技能”可知五子善于发现商机,脑瓜活络。由“他翻来覆去琢磨了一阵,决定出去摆摊。没别的原因,只因为自由”“没见过北京人练摊儿吧”可知五子非常务实。根据分析归纳作答。(5)本题考查阅读探究。开放题型,言之有理即可。联系作品内容和主旨分析。祥子挣扎在黑暗的旧社会,他个人的英雄主义注定是以悲剧结束。五子生活在新社会,再加上他的头脑活络,善于学习、能发现商机,并且五子勤劳务实,他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作支撑。围绕此分析作答。答案:(1)D第134页共134页,(2)示例: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五子大病后依然出来摆摊的原因,突出了五子的担当。(3)一落:钱被卷走,血本无归,借钱无着。二起:卖起盒饭,有了积蓄。二落:切掉半个胃,生意无法继续。三起:养病期间,发现商机,卖起爆米花。(4)①讲诚信:坚持用正规的德芙巧克力炸爆米花;②有担当:大夫建议修养,考虑到老婆孩子,坚持工作。③务实(踏实):一个北京人去练摊,并没有觉得这是丢脸的事。④勤劳:从“我点点头,接过他递给我的爆米花,想再跟他搭腔时,他已经转过身去,开始洗锅,为另一单生意作准备了”可以看出。⑤乐观(头脑活络):每一次人生低谷,都很快找到了新的出路。(5)①生活的时代社会不同。②五子的头脑更活络,能迅速改变自己适应环境。③五子有家庭的支撑。【点评】赏析句子,首先要找准赏析的切入点(从哪个角度入手),句子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词语运用、句式的结构特点等方面入手,落脚点在于分析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2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钥匙林文月①小时候,最羡慕母亲袖子下挂着的一串钥匙。母亲无论夏冬都穿着旧式旗袍,总是将一串沉甸甸的钥匙系牢在袖下的第一个纽扣上,除非晚间休息,那一串钥匙总是跟着她的身影转动,叮当作响。②我如今回想起来,当时那么羡慕,大概与那些钥匙所代表的权威感有关联也说不定。譬如说,有些崭新的衣物锁在厨柜里,过年的时候,母亲用其中的一把钥匙打开橱门,将那些五彩缤纷的衣服从里面取出,满床摊开,分与我们。那时我和弟妹们围观,就像是看变魔术一般不可思议。我们也知道有一些文具是锁在五斗柜上层的抽屉内,总是再三央求。母亲检点确实短缺不敷用,才慎重打开那个抽屉,取出文具。我经常都是趁机踮起脚尖浏览一番,那种经验,也实在是奇妙难忘的。③第134页共134页,我连一把钥匙都没有,所以放学回家,都得按门铃,由阿姨慢吞吞出来开门。等开门的时候,我常常会感到自己的渺小无力,像一只被囚禁的笼中鸟。第一把属于自己的钥匙,是书桌抽屉的铝制钥匙。第一次拥有钥匙,不只是满足了对独立和自由的渴望,似乎也另有一些成长的喜悦吧。其实,那个抽屉里面又能放置什么贵重物品呢?还不是纸笔一类文具罢了,我那时甚至连值得避人耳目的日记都没有。尽管如此,我还是为自己拥有一个独立空间而雀跃欢欣。于是,小心翼翼用毛线编织成链子,将那把薄薄的铝制钥匙贯穿起来,拿在掌中心。④而后,我自己的钥匙也不知不觉中增多起来。有一天,发现竟然有了一串沉甸甸的钥匙。钥匙设置的目的,是在开启门扉;而锁的设置,是在防备他人;至于他人,则恒常是假设为“于我不利的人”。然而,若换一个角度来看,我,又何尝不相对成为他人假想中“于我不利的人”呢?⑤这个推想,颇令我悻然。但我仍然不得不每天携带着那一串琳琅满目、叮当作响的钥匙进退。每一把钥匙,似乎都在说明我对他人的不信任,这个念头一生,便更增加了它们的重量,和我自己心上的负荷。我厌恶这种重量与负荷。⑥我家的保姆,二十多年前来自民风朴厚的乡村,她当时骤入繁华的都市,许多事物风俗都不能适应,包括处处上锁的门,各式各样的钥匙。我向她说明用锁是为了防止小偷,千万大意不得。⑦【A】“哪里来那么多小偷啊,你别诅咒自己了!”她甚不以为然。她的家乡我曾住过几天,当时的确是单纯可爱的村庄,入夜无须闭户,更莫道门上加锁了。⑧然而,在都市住了二十多年,耳濡目染,单纯朴厚的保姆也逐渐变得小心谨慎起来。我们搬家后,她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舒适房间,每回上市场买菜前,她总是谨慎地锁门。有时我不免同她说笑:“我就坐在这里,你还要锁门?难道是防我不成!”她倒也泰然幽默地回答:【B】“谁知道什么人是好人,什么人是坏人?”保姆与初来时颇不一样,包括学会使用各种各样的锁。如果她的幽默是出自多年来观察人事的结果,则恐怕还要包括不再是坦然开敞的心扉吧。这个改变,委实令人惊讶。⑨今年夏天,我家遭贼。事后检查,发现家里前后里外设置三四道锁,根本影响不了贼心。看来,锁与不锁,都起不了真正防范小偷的作用。去年退休的保姆秋初来访,得悉此事后说:【C】“唉,财去人安。连我们乡下,现在也常闹小偷啊!”据说,现在乡村的风尚也不再纯厚,种田人做活儿,也得锁门带钥匙出外。⑩我对于钥匙的印象,早已不再存着孩童时期的浪漫向往了。我也明白它所代表的不是成长,而是自欺欺人的护身符。⑪许多设计灵巧的锁,其实并不能封锁叵测的阴险;而人人自防,心扉紧锁,又有何种神妙的钥匙,能够开启彼此的心房呢?⑫如今,我宁愿不必携带任何一把钥匙,但我几乎天天都得成为钥匙的奴隶,难以逃离它的掌控。(选自《林文月作品集》,有删改)(1)作者叙述与“钥匙”相关的经历和见闻,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文章【A】【B】【C】处三句话,均出自“保姆”第134页共134页,之口,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3)第二段中画线的比喻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那时我和弟妹们围观,就像是看变魔术一般不可思议。(4)文章第十二段以一句话收束全文,这样结尾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分析】这篇散文以“钥匙”为线索,讲述了“我”幼年时期因为母亲对钥匙的执念、保姆对锁门的观点等事件,岁月流逝也改变了“我”对钥匙的情感。【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第②段句子“我如今回想起来,当时那么羡慕,大概与那些钥匙所代表的权威感有关联也说不定”“我经常都是趁机踮起脚尖浏览一番,那种经验,也实在是奇妙难忘的”可知:钥匙曾经代表了一种权成感,儿时的“我”对它充满向往。结合第③段句子“第一次拥有钥匙,不只是满足了对独立和自由的渴望,似乎也另有一些成长的喜悦吧”可知:钥匙代表了独立和自由,拥有钥匙给了“我”成长的喜悦。结合第④段句子“钥匙设置的目的,是在开启门扉;而锁的设置,是在防备他人;至于他人,则恒常是假设为‘于我不利的人’然而,若换一个角度来看,我,又何尝不相对成为他人假想中‘于我不利的人’呢”和第⑤段句子“这个念头一生,便更增加了它们的重量,和我自己心上的负荷。我厌恶这种重量与负荷”可知:如今钥匙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戒备,“我”对它充满厌恶。结合第⑪段句子“许多设计灵巧的锁,其实并不能封锁叵测的阴险;而人人自防,心扉紧锁,又有何种神妙的钥匙,能够开启彼此的心房呢”可知:希望有一把能开启心扉的神妙钥匙,表达对彼此信任的渴望。(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作用。【A】句“哪里来那么多小偷啊,你别诅咒自己了!”来自乡下的保姆,生活在单纯可爱的村庄,那里入夜无须闭户,更莫道门上加锁了。因此她根本就不相信城里有小偷,因此这句话表现了保姆确信没有那么多小偷,体现她的单纯朴厚。【B】句“谁知道什么人是好人,什么人是坏人?”在城里住了二十多年的保姆,与初来时颇不一样了,包括学会使用各种各样比较复杂的锁。更包括她不再是坦然开敞的心扉了,因为她觉得自己都不能区分“好人”与“坏人”了。表现了保姆对好人坏人的不确信,体现她的小心谨慎。【C】句“唉,财去人安。连我们乡下,现在也常闹小偷啊!”保姆知道“我”家被小偷光顾,既愤怒又同情时说的话。曾经淳朴的乡下,也有小偷了,这里既是保姆对“我”的安慰,也是对纯朴不再的无奈。作用:三句话都出自保姆止口,表现了保姆的心态变化:淳朴——设防——无奈,折射出社会风尚的变化,深化了文章的内涵。(3)本题考查赏析比喻句的妙处。“那时我和弟妹们围观,就像是看变魔术一般不可思议”这个句子把“过年时,母亲为我们分发新衣的情景”比作“变魔术”,生动写出了过年时“我”和弟妹围观母亲分发新衣的情形。因为这个新衣是从橱里拿出来的,在平时又被“锁在厨柜里”第134页共134页,,只有过年时,母亲才用其中的一把钥匙打开橱门。这样看母亲开橱门拿新衣的过程,就像看母亲在变魔术,有着奇妙体验,表达儿时对钥匙所代表的权威感的向往。(4)本题考查理解结尾的妙处。“钥匙”表层意思是“开锁的工具”,深层含义是“生活中处处居心叵测、人人设防、个个心扉紧锁”;“钥匙的奴隶”是说“我”不得不天天携带钥匙,更深层的含义是“屈从于世间尔虞我诈的自欺欺人”。因此,这个句子,在内容上,写出了“我”不愿带钥匙却处处受制于钥匙的处境,折射出人与人相互戒备的社会现状。“我”不愿带着钥匙却必须天天带着,“我”渴望人与人之间有真挚的情感,却“屈从于世间尔虞我诈的自欺欺人”,因此,在情感上,突显“我”既厌恶人与人之间相互戒备,却又无力改变的矛盾无奈心情,含蓄表达对人与人之间开启心扉,心心相通的渴望。作者由儿时渴盼有一把自己的钥匙,到现在厌恶钥匙对自己的束缚,厌恶“钥匙”所代表的“人与人之间的设防”,因此在这里,作者把“钥匙”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钥匙对人心的束缚。答案:(1)钥匙曾经代表了一种权成感,儿时的“我”对它充满向往。钥匙代表了独立和自由,拥有钥匙给了“我”成长的喜悦。如今钥匙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戒备,“我”对它充满厌恶。希望有一把能开启心扉的神妙钥匙,表达对彼此信任的渴望。(2)【A】句表现了保姆确信没有那么多小偷,体现她的单纯朴厚。【B】句表现了保姆对好人坏人的不确信,体现她的小心谨慎。【C】句表现了保姆对我的安慰,和对纯朴不再的无奈。作用:三句话共同表现了保姆的心态变化,折射出社会风尚的变。(3)用看变魔术情形,生动写出了过年时“我”和弟妹围观母亲分发新衣的情形。看变魔术的惊奇感受,生动写出围观的奇妙体验,表达儿时对钥匙所代表的权威感的向往。(4)内容上,写出了“我”不愿带钥匙却处处受制于钥匙的处境,折射出人与人相互戒备的社会现状。情感上,突显“我”既厌恶人与人之间相互戒备,却又无力改变的矛盾无奈心情,含蓄表达对人与人之间开启心扉,心心相通的渴望。手法上,把“钥匙”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钥匙对人心的束缚,引人深思,意味深长。【点评】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的技巧:首先要找到涉及的句子,然后回顾鉴赏的角度,再分析所找到句子有无这方面的特点。最后答题时要按照如下思路进行:先指明手法技巧,比如修辞角度、感官角度、遣词造句角度、选材角度等,然后分析句中该技巧是如何使用的,最后分析该种技巧的表达效果。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泉养活(作者:刘予儿)①第134页共134页,有一些年里,泉水油汪汪的,像森林的眼,从深山里淌到山口处,再从丘陵一直淌到戈壁边上。它们的清凉一直伸进夜晚,伸进地下最深处,够得着一颗柔软的心脏了。②甚至还不甘心,又一直向北流进了沙漠里。泉水在这片大地上的路真长,把各个乡都联系起来。把高处和低处也联系起来。水草就各处长起来,送过去一程一程的风,气息里甘美葱茂。夏有夏的样子,秋有秋的样子。木垒除了几条季节性河流外,也就有了不枯的活命的水。③靠近山里的乡,泉眼都多。博斯塘有四百多眼泉,滚绣球一样,咕嘟嘟终年冒出绿来。让人觉得,夜晚也像醒着。照壁南山里据说光是石人子沟就有七十二眼泉。它们作为水源之一汇向最大的龙王庙水库。白杨河乡的地下泉水就更多了。各种沟汊中涌出的泉水,梳理着粗粝的山石,凸出的红色山崖,无时不流过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头。太阳和泉水是石头的叫声。尤其从春天到夏季,经过村庄的水流速越来越急,流水溅在石头上,就碰出阳光的火花。就像一个人年轻的时候。还有许多无名的泉群,像古代的无名氏一样。所以,就有人在文史中总结说:木垒土沃泉滋。其实,在蒲类后国时的木垒原本是汪洋一片,蒲类海变成了现在的巴里坤湖,面积确实缩小了十几倍。这缩小在时空中经过了几千年的时间。也许只是一滴水的瞬间。“木垒”这个名字有可能就来自“蒲类”的转音。泉水是这因果。泉水聚成了湖泊,又流成无数小溪、小河,滋养出一片片美丽的草地,羊群总是吃着绿色的草。后来,人又幸福地吃着一只只草羊,木垒的羊也出名了。④过了木垒的东大门大石头,风就渐渐小下来,平原近处的山地逐渐开阔,闻名的一碗泉就流淌在由木垒到巴里坤公路边的一处沟口中。⑧这是一眼过路泉。无数人西出阳关经它而过:流放官员、诗人、军队、匪徒、商旅、饥民,它映出失魂落魄者的面容与饥渴的心灵。因为处在北疆入关与东来西域的咽喉要道上,与三十里烽燧相望,村子周围地下挖出的麻钱和坛坛罐罐多,挖出的铅弹也多。⑥这眼终年不枯的泉水,养活了一碗泉村的半村人、半村子牲畜和半村水地。⑦大概清末民初,终于有人在泉边停下脚步,在古驿站的遗址上开起了车马店,后来又经战祸,这户人家也不知所踪。⑧在村里老人的记忆里,最终在泉边的坡地上安了家的是一户回族人。一碗泉村真正冒出炊烟,成了一个有三百多口回汉杂居的村庄,是又过了几十年的事情了。⑨在泉边住了半辈子的马奶奶,有时会瘪着没牙的嘴低声嘀咕:这眼过路泉,照见的亡灵多,救活的路人多。⑩那些走到一碗泉边的人,都是有福的人。⑪近百年前,住在白杨河和照壁山南庄湾里的小孩子,常常看见附近山头上两伙人打仗,有时是几伙人。他们操着异乡的语言,穿着不同的服装,还有些长着白胡子。这些大大小小的队伍,有的从最南边的达坂翻过来,有的从东边的关口冲进来。他们在木垒河边打,也在山梁山脚下打。一直打到平原戈壁上……。⑫第134页共134页,夜里,厮杀声、枪炮声,贴着地皮传过来,火光隔着火焰传过来,黑被压实了。一村人都喘不过气来。人们藏进山洞里,藏进自家的地窖里,藏进粮仓里,藏进白天夜晚找不见的地方。这些人总是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一股风般吹来荡去,把自己的黑影子留在风里。听他们召唤的那些人,也像被风卷着跑。有人死了,他们胯下的白马、黑马、枣骝马,却定定地站住不动。像给死亡竖的一面旗子。失败的一方从大石头的山口处往回跑,打胜的人就往西开进。⑬他们打来打去,眼睛杀红了,脑袋打丢了,却没有人注意到这些一直流到路边的泉水。⑭他们顾不上润一下喉咙,顾不上听听水流声。⑮活着的人只顾争斗。死了的人身体和心灵都不再饥渴。⑯在更早前,一程一程的烟火时常在丝路中道和北道上,连起一幅奇异的图标。⑰在另一些时空里,那些停下来的人,他们饥渴的身体发现了山里生长四季的草木,发现了隐隐流淌的不竭水源,发现了可滋粮食生长、羊群牧放的大好山河,发现了一种更大的历史之外的生命力。⑱他们终于住了下来。春种秋收,生儿育女。木垒就有了一个个靠着一眼泉水生活的村庄那些早年看见战争的孩子,在东天山的庄湾、山沟里,也已经荫下了一大家族人。(选自2020年第5期《青年作家》)(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开篇以“柔软的心脏”形容流动泉水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既对应标题,又点明中心。B.第③段“泉水是这因果”的“因”指泉眼无数,汇聚成湖:“果”指泉水滋养,土沃民福。C.文中多处运用反复修辞手法,如,②段“联系”,⑥段“半”,⑫段“藏”,句式显单一。D.文章行文流畅,词句转承自然。如,第②段开头“甚至”,第①段“在另一些时空里”(2)文中说“那些走到一碗泉边的人,都是有福的人”。文章是从哪三个方面表现的?(3)⑪至⑯段写来木垒的异乡人争斗战争场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①四百多眼泉,滚绣球一样,咕嘟嘟终年冒出绿来。让人觉得,夜晚也像醒着。(赏析句子)②羊群总是吃着绿色的草。后来,人又幸福地吃着一只只草羊,木垒的羊也出名了。(赏析加点词语)(5)文章以“泉养活”为标题,有哪三层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分析】文章以“泉”为线索,讲述了这些泉水的泉眼养活了沙漠的居民,救活了历史上西出阳关来往过客的无数生命,战争中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表达了对泉的赞美。【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第134页共134页,ABD.正确。C.有误,②段“联系”,⑥段“半”,①段“淌”等词,并没有体现出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不是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几句是从多方面概述,内容丰富不繁杂。故选:C。(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选文第⑤段中“无数人西出阳关经它而过”,第⑧段“最终在泉边的坡地上安了家的是一户回族人”“一碗泉村真正冒出炊烟,成了一个有三百多口回汉杂居的村庄”,第⑰段中“在另一些时空里,那些停下来的人”,可知“那些走到一碗泉边的人”主要指:西出阳关的过路人、一碗泉村的半村人、半村子牲畜、那些听下来的人们;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表现“那些走到一碗泉边的人,都是有福的人”:西出阳关的人靠泉水活命,他们经过泉眼“它映出失魂落魄者的面容与饥渴的心灵”;在泉边安家的人,靠泉水养活了自己;后来,那些停下来的人,发现了隐隐流淌的不竭水源,发现了可滋粮食生长、羊群牧放的大好山河,“他们终于住了下来”“木垒就有了一个个靠着一眼泉水生活的村庄那些早年看见战争的孩子,在东天山的庄湾、山沟里,也已经荫下了一大家族人”是泉水让来自各方的人们安家落户。由此解答。(3)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理解及文段的作用。文章第⑬⑭段中,那些来木垒的异乡人“他们打来打去,眼睛杀红了,脑袋打丢了,却没有人注意到这些一直流到路边的泉水。他们顾不上润一下喉咙,顾不上听听水流声”可见他们与那些停下来的人相比较,那些停下来生活在一碗泉边的人们是幸福的,文章结尾第⑱段“他们终于住了下来。春种秋收,生儿育女”可见那些停下来的人生活的宁静祥和,这与争斗战争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对那些珍爱生命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赞美,写木垒的异乡人争斗战争场面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①本句可从修辞角度考虑,句子把泉水滋养草木比拟成滚绣球、冒出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泉水滋养下草木的茂盛;从关键词语赏析的话,句子中的“冒”字用得生动形象,“冒”是透出、往上升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泉水滋养下草木的生机勃勃。②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羊群的生命,人们的幸福,木垒羊的出名,这些都来源于绿色的草,从第⑤段句子“水聚成了湖泊,又流成无数小溪、小河,滋养出一片片美丽的草地,羊群总是吃着绿色的草”可知,生命来源于泉水,人们的幸福也如泉眼里的水一样永不枯竭。“总是……又……也”连用写出了泉眼是生命链条的起点,句子“人又幸福地吃着一只只草羊”中,“幸福”表达了作者的满足、对泉水滋养的感激。(5)本题考查分析标题的含义。分析标题含义离不开文章内容,根据重点语句“泉水聚成了湖泊,又流成无数小溪、小河,滋养出一片片美丽的草地,羊群总是吃着绿色的草。后来,人又幸福地吃着一只只草羊,木垒的羊也出名了”“这眼终年不枯的泉水,养活了一碗泉村的半村人、半村子牲畜和半村水地”“第134页共134页,这是一眼过路泉。无数人西出阳关经它而过:流放官员、诗人、军队、匪徒、商旅、饥民,它映出失魂落魄者的面容与饥渴的心灵”“在另一些时空里,那些停下来的人”“发现了一种更大的历史之外的生命力”“靠着一眼泉水生活的村庄那些早年看见战争的孩子,在东天山的庄湾、山沟里,也已经荫下了一大家族人”等语句概括即可。答案:(1)C(2)示例:无数西出阳关过路人在疲惫饥渴时喝上泉水活命;一碗村一半的人们和生灵靠不枯的泉水养活;来自各方的人们靠泉水安家落户,形成多民族杂居的村庄。(3)示例:与下文取用泉水,安居乐业的场景形成对比;赞美创造美好生活、珍爱生命的人们(或:点明主题,说明大好山河要有热爱和平、珍惜生命的人们才能创造)(4)示例:①运用比拟手法,形象、精炼地描绘出泉水滋养带来草木生机,以及赋予的强盛生命力。②连词“总是……又……也”的连用,说明了泉眼与生命的链条关系,表达拥有泉水不枯泉的幸福感与满足感。(5)示例:泉眼养活为沙漠的居民提供良好生存环境;咽喉要道的泉水救活了历史上西出阳关来往过客的无数生命;战争中存活的人们学会爱惜泉水,珍惜生命,才有中华民族的绵远与永存。【点评】句子赏析的切入点一般有: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2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鳝鱼骨的滋味林清玄①在北京,刚刚飘起小雪的日子。听说更北的地方还有一波寒流将至。围炉吃火锅,是对寒流最好的准备了。朋友们特地带我去一家城西的老店。红灯笼、黄木板,每一桌上都有一口热气腾腾的铜锅。②朋友点了一个大号的酸菜白肉锅。加了几盘羊肉。我也点了几个菜,特别点了爆炒黄鳝和韭黄炒鳝。跑堂的过来,看了看菜单,好意地探询:“先生,您点了两道鳝鱼呢!”③“对了,我喜欢吃鳝鱼!”④“老师怎么爱吃鳝鱼的呢?”朋友问。⑤第134页共134页,我沉思了一下,就在水汽淋漓的火锅店里,简单地说起一段往事。小时候,我家门前摆了一个鳝鱼摊子,专卖炒膳鱼和鳝鱼面。摊子黄昏才开张,那正是我放学返家的时间,我远远就会看到爆炒鳝鱼的大烟,嗅觉似乎与视觉同时抵达,香味猛然飘进我的鼻子,把我勾到摊子前面,我便低着头绕过巷子,回到家里。⑥为什么要低着头呢?⑦因为妙膳鱼的价钱很高,我们根本吃不起。不要说炒鳝鱼,连鳝鱼面也吃不起。我们家兄弟姐妹很多,一人吃一碗面,恐怕是一星期的饭钱了。⑧妈妈经常向卖鳝鱼的妇人央求拜托,杀了鳝鱼剩下的骨头,一定要留给我们。妈妈深信鳝鱼的骨头充满钙质,还有各种维生素,对我们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大有帮动。⑨每天晚上,妈妈总会从鳝鱼摊提回大袋的骨头,洗也不洗就丢到大锅里熬煮。⑩为什么洗也不洗?⑪因为,妈妈说鳝鱼骨头上还带着鲜血,那是最为滋补的,洗净多么可惜!⑫熬过两三个小时,鳝鱼骨头几乎在锅中化完,汤水变成咖啡色,水面上浮着油花,这时,妈妈会撒把葱花,关火。鳝鱼骨汤熬成时,夜已经深了。⑬妈妈把我们叫到灶间,一人一碗汤,再配上她在另一家面包店要来的面包皮,在锅里烤热了,变成香味扑鼻的饼干。我们细细地咀嚼面包皮,配看清甜香浓的鱼骨汤,深深感觉到生活的幸福。虽然吃不起鳝鱼与面包。但是鳝鱼与面包是有钱就吃得到,鳝鱼骨和面包皮却是只有深爱我们的妈妈才做得出来。⑭只要卖膳鱼的来摆摊,我们一定会喝鳝鱼骨汤。奇怪的是,我从来没有喝腻过,而且一直觉得过是人间至极的美味。妈妈担心我们会吃腻,有时会在汤里加点竹笋,或下点蛋花;有时会用豆腐红烧,或海萝卜同卤……用的固然都是普通的食材,如充满了美味的魔术。⑮最神奇的,算是炸鳝鱼骨了。鳝鱼骨本来是歪曲扭动的,下油锅时忽然就被拉直了,一条一条就像薯条一样,起锅时撒一些胡椒、盐、香、酥、脆,真是美味极了。⑯我吃了好几年的鳝鱼骨头,一直到我到外地念书。偶然回到乡下,喝到妈妈亲手熬的汤,总是觉得美味如往昔,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妈妈把深情与爱熬进了那平凡的汤里,使我们身强体健。在普遍营养不良的乡下孩子中,我们总是气色红润、精神饱满。⑰“也许是小时候吃不到鳝鱼,长大之后,只要到馆子吃饭,看到有卖鳝鱼的,总会点两道来吃,一边吃一边怀念那一段艰苦的岁月。”我对北京的朋友说。大家听得入神,纷纷夹起鳝鱼,细细咀嚼,当然,有故事加味,鳝鱼也变得别有滋味了。⑱晚饭后,在飘着小雪的北京街头漫步,想到我们的生命正是鳝鱼骨这类看似微贱的东西,累积出无价的意义,使我们感到丰盈。该能告诉我。鳝鱼骨一斤多少钱?面包皮一袋多少钱?市场里捡来的青菜一斤多少钱?只要有爱,就是无价的。⑲妈妈早已离世,在北京的雪夜中,我想到再也喝不到清炖的鳝鱼骨汤,再也不能,一口一口,细细体会妈妈的深情。⑳想着想着,我的眼泪一滴一滴地落下,像空中飘落的雪花。第134页共134页,(选自《林清玄散文精选》有删改)(1)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①吃火锅时点了两道鳝丝,引发回忆→A 小时候,闻到炒鳝鱼的香味,渴望吃到 →②深夜细品妈妈熬的鳝鱼骨汤、炸的鳝鱼骨,深感幸福→B 深夜,细品妈妈熬的鳝鱼骨汤、炸的鳝鱼骨,深感幸福 →③长大后,每到饭馆见到卖鳝鱼的,总点两道菜,怀念妈妈(艰苦岁月)→C 长大后,每到饭馆见到卖鳝鱼的,总点两道菜,怀念妈妈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爱吃鳝鱼。(3)请按要求回答问题,体会林清玄散文的语言魅力。①妈妈早已离世,在北京的雪夜中,我想到再也喝不到清炖的鳝鱼骨汤,再也不能,一口一口,细细体会妈妈的深情。(赏析加点词的用法)②想着想着,我的眼泪一滴一滴地落下,像空中飘落的雪花。(说说这句语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本文通过回忆小时候家里因为贫穷,难得吃上鳝鱼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小时候艰苦岁月的怀念以及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根据提示确定需要概括的内容区域,再以什么人、什么事的模式进行概括。第一空可由第⑧至段的内容概括为:深夜,细品妈妈熬的鳝鱼骨汤、炸的鳝鱼骨,深感幸福。第二空可由第⑩段至文末的内容概括为:长大后,每到饭馆见到卖鳝鱼的,总点两道菜,怀念妈妈(艰苦岁月)。(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此题既要概括其表面的滋味,又要挖掘其深层的滋味。由“我从来没有喝腻过,而且一直觉得这是人间至极的美味”“起锅时撒一些胡椒、盐,香、酥、脆,真是美味极了”等语句,可从物的角度概括为:鳝鱼骨汤和炸鳝鱼骨的美味。由“妈妈把深情与爱熬进了那平凡的汤里,使我们身强体健”“总会点两道来吃,一边吃一边怀念那一段艰苦的岁月”等语句,可从情的角度概括为:鳝鱼骨所凝聚着的妈妈的爱。由“在飘着小雪的北京街头漫步,想到我们的生命正是鳝鱼骨这类看似微贱的东西,累积出无价的意义,使我们感到丰盈”,可从理的角度概括为:从中领悟到我们的生命正是一些看似微贱的东西,累积出些无价的意义,让我们感动充实。(3)本题考查语言赏析能力。①作者在第⑩段中,“我想到再也喝不到清炖的鳝鱼骨汤,再也不能”运用反复的手法,连用两个“再也”,可见作者内心的痛苦与遗憾,强烈表达了喝不到妈妈熬的鳝鱼骨汤的遗憾和对妈妈的思念。②文章结尾写“我的眼泪一滴一滴地落下,像空中飘落的雪花”,既呼应开头“在北京,刚刚飘起小雪的日子”,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这里作者将情感与下雪情景相结合,雪景起到了烘托情感的作用,使作者怀念母亲的情感得以艺术地表达。答案:(1)深夜,细品妈妈熬的鳝鱼骨汤、炸的鳝鱼骨,深感幸福第134页共134页,长大后,每到饭馆见到卖鳝鱼的,总点两道菜,怀念妈妈(2)鳝鱼骨汤和炸鳝鱼骨的美味;鳝鱼骨所凝聚着的妈妈的爱;从中领悟到我们的生命正是一些看似微贱的东西,累积出些无价的意义,让我们感动充实。(3)①作者在第⑩段中,运用反复的手法,连用两个“再也”,强烈表达了喝不到妈妈熬的鳝鱼骨汤的遗憾和对妈妈的思念。②文章结尾写“我的眼泪一滴一滴地落下,像空中飘落的雪花”,既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又起到了烘托情感的作用,使作者怀念母亲的情感得以艺术地表达。【点评】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2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海棠花在否张丽钧春尚在,草木未及醒。香报来盆浓烈的花,说:“海棠,让你眼睛先尝个鲜。”——端的懂我,知我眼馋,送我一盆不嗜睡的妖娆。①好稀罕的海棠!铁色枝干,如焦似枯,失尽了生气;而在这焦枝之上,竟簪花戴彩般地缀了一串串娇姿欲滴的花朵。没有叶——保守的叶,或许还在慢条斯理地数着节气的脚步,②花们却早耐不住了,你推我搡,捷足先登地抢了风头。仔细端详那花与那枝,仿佛是不相干的两样东西——盛放与焦枯,奇迹般地同台演出,却又精彩得令人击节称赏。这一盆“迷你”春天,婴儿般吸摄了我母性的心。暖气房太燥,天天提个喷壶,给她殷勤喂水。喷多了,怕浇熄烈焰;喷少了,又怕她喊渴。便忍不住怨她:“海棠海棠,你总该开个口,为自己讨要一场无过、无不及的春雨呀。”每日里一进家门,心中问的第一句话必是:“海棠花在否?”——是韩偓的一句诗呢。青葱岁月里,欢悦地背诵过它;纵然我再善于舒展想象的翼翅,又怎可逆料,那诗句,竟是妥帖地预备了给我用在这里的。璎珞敲冰,梅心惊破,好花前吟诵好诗,在我,是多么奢华的时刻!可笑如我,竟毫无理由地以为,我的海棠愈开愈妍,定是得了我与韩偓的双重问候。海棠花没有媚人的香,但这不妨碍我将自己融进她虚幻的香氛里。我想,安静地坐下来,与她长久对视。我想,如果我是一株植物,如果“焦枯”第134页共134页,跋扈地定义了我的枝干,我还会葆有开花的心志吗?明知凋零就潜藏于日后的某一个时刻,我还会抗逆令人畏缩的萧疏,毅然向世界合盘端出我丰腴的锦灿吗?“若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这是川端康成的《花未眠》里面的句子。曾有个女生擎了书,认真问我:“为什么看到一朵花很美,人就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呢?这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吗?”——这个问题,问得多好啊!我一直执拗地相信,好的问题本身就是包裹了一个好的答案,犹如花朵包裹着花蕊一般。我没有急于为这些女生作答,或者换言之,我舍不得A_____【毅然、贸然】作答——我愿意将这个问题交给流光。一朵花,她的象征意义委实值得玩索。当她在浩渺的时空坐标上多情地寻到你,当她以生命的炽热燃烧慨然地点化你,如果你不曾在这一场特别的约会中汲取到强大的精神能量,你不该为自己的愚钝而捶胸叹惋吗?——绽放,是一笔美丽的债,来人间还债的花与人,有福气了。坐在海棠花影重,想着这B_____【缤纷、纷乱】心事,突然不再担忧日后那场躲不过的凋零。当我再小心翼翼问起“海棠花在否”,即使我听不到枝头那热烈的应答,我也会用想象的丹青绘就一幅空灵画卷,供思想的蝶雍容栖止花间。海棠不曾负我,我亦未负海棠,我还要那些个赘余的幽怨怅恨派什么用场呢?——“焦枝海棠”,你喜欢我这样唤你吗?冰欺雪侮,夺了你枝上的颜色,你却以焦枯之躯,勤心供养出酬酢季节的娇美花串。焦枝是你的风骨,海棠是你的精魄。你可知,你至刚至柔的一句花语,怎样幽禁了我,又怎样救赎了我……(1)在A、B两处选择恰当的词填入横线上。A 贸然 (毅然、贸然)B 缤纷 (缤纷、纷乱)(2)“海棠花在否”这一标题好不好?为什么?(3)文章开头,作者对海棠进行了生动细腻的描写。请从修辞的角度,任选一句进行简要赏析。(4)结尾一段,作者以第二人称的手法,表情达意,书写了对海棠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分析】这篇文章讲述了“我”对海棠花的情感,“我”沉迷与它虚幻的香氛,想到海棠花不畏磨难、奋力拼搏的精神,表现出“我”对海棠花的推崇,展现出海棠花的品质。【解答】(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A.“毅然”表示毫不犹疑;“贸然”表示不加思考。结合A处语句语境可知应该选择“贸然”。B.“缤纷”表示繁多而凌乱;“纷乱”表示混乱、杂乱。根据B处“心事”的语境,可知应该选择“缤纷”。(2)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阅读文章内容可知,标题“海棠花在否”第134页共134页,是诗人韩偓的一句诗,引用诗句作为文章标题,增添了文章的意蕴;问句的形式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解答本题,应该先表明态度,再阐述理由。(3)本题考查修辞的赏析。“铁色枝干,如焦似枯,尽失了生气;而在这焦枝之上,竟簪花戴彩般地缀了一串串娇姿欲滴的花朵”中将海棠花的样式比作了“簪花戴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花们却早耐不住了,你推我搡,捷足先登地抢了风头”中“你推我搡”“捷足先登地抢了风头”赋予了花人的情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盛放与焦枯”将海棠花的两种状态进行了比较,运用了对标的手法。由此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即可。(4)本题考查对文章人称的理解。第二人称“你”,是作者将海棠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你却以焦枯之躯,勤心供养出酬酢季节的娇美花串。焦枝是你的风骨,海棠是你的精魄”突出了海棠不畏磨难、奋力拼搏的品质,“你可知,你至刚至柔的一句花语,怎样幽禁了我,又怎样救赎了我”展现了“我”对海棠花的称赞;这段作为结尾句,凸显了文章的中心。答案:(1)A.贸然B.缤纷(2)好。标题“海棠花在否”是韩偓的一句诗,而且是一个问句。引用这句诗作为文章的标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添文章的意蕴,引人入胜。(3)开头部分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铁色枝干,如焦似枯,尽失了生气;而在这焦枝之上,竟簪花戴彩般地缀了一串串娇姿欲滴的花朵”一句,作者把海棠一串串娇姿的“铁色枝干”说成“如焦似枯”,将“缀了欲滴的花朵”比作“簪花戴彩”,且对比鲜明,突出了海棠的浓烈娇艳。“保守的叶,或许还在慢条斯理地数着节气的脚步,花们却早耐不住了,你推我操,捷足先登地抢了叶的风头”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叶、花以人的灵性,表现了海棠的勃勃生机。(4)作者以第二人称的手法,将海棠称之为“你”,是将海棠拟人化,突出表现了海棠不畏磨难,奋力拼搏的精神和品格;对海棠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歌颂和赞美,有力地凸显了文章的中心。【点评】拟人修辞的作用:①可以使情景交融。②可以更好地烘托气氛,抒发感情。③使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人的言行和思想感情,更生动逼真。2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老街邹宏基①我总会在这种家乡市井的喧闹中,寻得些许静谧。可能,这就是我与这座城市之间的联系。不管隔了多久、离了多远,我总会回忆起家乡的那条街市。第134页共134页,②童年时,夏日里,我总是独自坐在桌前,看着窗外焦灼的阳光下,绿荫摇曳出的微风吹过草地。屋外的静一遍遍地击打着我躁动的心,盛夏的空气中总是充斥着慵懒,困乏时不时地蔓延。③每当这时,我总是盼望着屋外响起喧闹声,那是各种好玩、好吃的东西吸引孩子们发出的嬉闹声,穿过街巷的喧嚣,让我顿时兴奋起来。任凭楼下市井的趣味把我的心拽出好远,而我就在这样的温度和蓝得发亮的天空下肆意地听着、跑着、打闹着……④故乡初冬的街市,呈现出与盛夏时完全不一样的景象。不如夏的热闹,却也散发出别样的味道。街市上,人来往得匆忙,喧闹声却不减丝毫。⑤每每溜达其中,且不说随处可见能让人吃得满嘴甜腻的云朵状棉花糖,或是被一个老人推着、盖着厚厚棉被的冰糕,就是冒着浓香气息且极其便宜的烤地瓜,也是寒冷冬日的绝美搭配。⑥围着旧式小烤炉,一个不够再烤一个。伴着蒸腾的热气,一口咬进泛着金黄的地瓜,烤出的香气一下子冲进等待已久的味蕾,咀嚼中,留下久久挥散不去的余香。⑦嗅着熟悉的味道,伴着冬日里即将落山的暖阳,享受着独有的时光,那种满足徜徉在内心深处。⑧落叶任秋风吹下,时光钟摆上的痕迹却在身后层层地腐朽。再一年的秋天,我已经离开了家乡,走过无数的路口,始终没有回望出发的地方。⑨刚离开家乡的时候,梦中还美美地在街市中奔跑,醒来,看到窗外大都市特有的川流不息和灯光璀璨,心中那熟悉的地方,却怎么也亮堂不起来。⑩时间久了,想家的时候也少了,想家乡街市的时候更少。每天在周而复始的忙碌中生活,周围的一切,激不起内心一丝的感动与惊奇。⑪再次回到家乡,虽说我已成长了许多,对周遭的事物似乎也多了一份淡然,可是,当再次踏上这片魂牵梦萦的土地,不觉中,早已泪眼婆娑……街市的路面依然那样光亮,如同镜面,倒映着天空和街道两侧变幻不定的店舍。时间的痕迹,似乎并没有在此停留,平静地诉说着正在发生的一切。⑫看得见的现实终究抵不过时间。“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它走了,像一滴水重归江湖,我也如释重负地走远,因为我看过它最好的一面。⑬那天晚上,我又梦见了那条熟悉的街市,穿梭于熙攘的人群中,像我当时一样大的孩子们,在街上跑着、嬉闹着,他们的笑脸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好看……(1)在作者的印象里,故乡的老街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概括。(2)这篇文章语义丰富,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①刚离开家乡的时候,梦中还美美地在街市中奔跑,醒来,看到窗外大都市特有的川流不息和灯光璀璨,心中那熟悉的地方,却怎么也亮堂不起来。第134页共134页,②“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3)结合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4)请分析全文并梳理:作者与老街之间的关系经历了怎么样的变化过程?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老街什么样的情感?【分析】文章描写了老街的景色、老街的喧闹,又通过“我”离开家乡后对老街的惦念,表达了对老街和家乡的怀念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阅读全文,找到对老街描写的句子,提炼关键词即可。根据”穿过街巷的喧器,让我顿时兴奋起来。任凭楼下市井的趣味把我的心拽出好远,而我就在这样的温度和蓝得发亮的天空下肆意地听着、跑着、打闹着”“不如夏的热闹,却也散发出别样的味道。街市上,人来往得匆忙,喧闹声却不减丝毫”可概括老街喧嚣、热闹,充满着孩子们的嬉闹声,跑步声。由“我总会在这种家乡市井的喧闹中,寻得些许静谧”“嗅着熟悉的味道,伴着冬日里即将落山的暖阳,享受着独有的时光,那种满足徜徉在内心深处”可概括老街能让人从中寻得些许静谧和满足。(2)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①“亮堂”,指敞亮。结合语境“刚离开家乡的时候,梦中还美美地在街市中奔跑,醒来,看到窗外大都市特有的川流不息和灯光璀璨”分析,“亮堂不起来”,这里是指对老街的想念,对曾经在老街生活的怀念。②引用纳兰性德的诗句,意思是:回廊之处曾经留下了多少令人刻骨相思的痕迹,而今旧地重游,相思成灰。独倚回廊,只有天边落月孤独相伴。吹灭灯火,在月光下走近花阴,寻找过去的踪迹。十年前的踪迹宛然犹在,十年前的那颗心还依然在胸膛跳动。时光流逝,岁月无情,埋藏在心里的那份情感历久旋新弥新,难以忘怀。“十年”,指时间的流逝,这里指重游老街,物是人非,表达了作者对老街的怀念之情。(3)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上,“那天晚上,我又梦见了那条熟悉的街市”,写梦中老街的情景,表现老街在“我“心中的重要位置,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家乡老街的怀念之情;在结构上,与开头“我”总会回忆起家乡的那条老街市相照应。虚实结合,耐人寻味,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4)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变化的梳理。阅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段落层次。抓住文章中运用记叙和抒情表达方式的语句理解梳理。①~⑦段是作者回忆童年在老街生活的快乐时光;第⑧~⑩段是作者离开家乡。结合“刚离开家乡的时候,梦中还美美地在街市中奔跑“可知,作者刚离开家乡,还经常梦到老街;第⑪~⑬写作者再次回到家乡,结合第⑪段“再次回到家乡,虽说我已成长了许多,对周遭的事物似乎也多了一份淡然,可是,当再次踏上这片魂牵梦萦的土地,不觉中,早已泪眼婆娑”可知,再回家乡时,“我”有了一份淡然,老街成为“我”最美好的回忆。整篇文章以“老街”为线索,贯穿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家乡老街的怀念之情。第134页共134页,答案:(1)老街里充满着孩子们的嬉闹声,跑步声,它喧嚣,而又热闹、充满趣味,但却又能让人从中寻得些许的静谧和满足。(2)①作者是在想念老街,想念在老街的生活。②十年是指时间的流逝,物是人非。(3)内容上,通过梦境描写老街的情境,表达了“我”对老街深深的怀念之情,点明主旨。结构上,照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4)童年时在老街快乐的时光;刚离开家乡时,还经常梦到老街;再回家乡时,我有了一份淡然,老街成为我最美好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老街的怀念之情。【点评】理解词语含义注意: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25.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地铁站台的背影(1)“请退回黄色安全线内!”(2)“列车马上要关门了,不要再上了!”(3)地铁站台上的人群在列车即将关门的时候,总是特别疯狂,仿佛因挤不上列车而被迫与人分离,是一件比割肉还痛苦的事。(4)这是“国庆黄金周”出行高峰期。拥挤的人群,密集的脚步声,生怕走散的高声叫喊,都在人们的意料之中。(5)“请排队有序等候列车!”(6)小析的叫喊声淹没于一片嘈杂声浪。他只有打开喇叭,扯着嗓门大喊,并辅之以疏导人流指示动作,才得以被人注意。(7)“请排队有序等候列车!”(8)几个小时过去,小析已精疲力竭。他是一名地铁志愿者,每当人流量激增的节假日或周末,他都会来到站台维持秩序,保证乘客的安全。(9)事实上,小析的穿着十分显眼:荧光背心,红色绶带“地铁志愿者”的金字闪闪发光。在等候列车的空当,虽身在人群之中,小析的心思已放空。他想起了他已一整年未回的遥远的家。(10)小时候,母亲总是在小析放学到家前,就做好了一桌热腾腾的饭菜。快到家门口的小析闻到饭菜香,就迫不及待地冲上楼。后来,小析的身高蹭蹭蹭地一下子超过了同龄人,并顺利入选进了市篮球队。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加,学业负担的加重,小析想要逃离这里的一切。最后,他考到了离家很远的大学,小析在新环境里适应良好,结交了许多新朋友,也加入了志愿者这个大家庭。一年过去了,这一年,他再没回过家。第134页共134页,(11)“列车即将进站,请乘客们注意安全……”(12)广播响起,把小析拉回到了现实。他赶忙打开喇叭,指引着乘客们有序等候。“先下后上,那位小伙子,请等一下!”两个方向的人流碰撞,又是一阵混乱。在忙乱之间,突然,小析看到在前一节列车排队等候的乘客里有一个熟悉的身影。(13)“妈!”那不就是一年没见的妈妈?她难道是在找我吗?霎时间,小析湿了眼眶。(14)那个在人群中显得弱小的背影,就是记忆中每天做好一桌丰盛的菜等我回家的妈妈?可是眼下,这节车厢的乘客正往车内挤,在小析面前,隔着一道坚固的流动的人墙……(15)“列车即将关门,注意安全!”(16)小析回过神来,赶忙阻止了还在车门与站台间不甘放弃的一位大叔,“您别挤了,您的背包上不了啦!”车门关上了,小析抬眼望去,那个身影已不见。他追着车跑,但始终再也没有看见她……(17)“喂,妈!我看见你了!”小析慌忙掏出手机,打给母亲。(18)“什么?你回来了吗,儿子?”母亲的语气里流露出惊喜。(19)“妈,你在家?”小析听出电话里的背景并不嘈杂。(20)“在啊,在准备午饭呢。你这孩子,回家了也不说声!”母亲这时停下手中的活,语气中的惊喜依然不减。(21)“妈,对不起……”小析明白过来,刚才那个背影并不是母亲,只不过是他认错了。(22)“妈,我刚刚把别人的背影认成你了。妈,我好想你!我在当志愿者,别人放假的时候都是我最忙的时候。我过年的时候,一定回家。”(23)小析不知不觉流下了热泪。他终于明白他其实很想家,更想念妈妈可口的饭菜,想念小时候妈妈温暖的怀抱和鼓励的眼神。(24)“儿子,妈妈想告诉你,你真让我骄傲。为别人付出,无私奉献,不求回抿,你做志愿者,妈妈很开心。”(25)小析听着,泪流满面。他知道,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奋斗着的人,都是不平凡的。而正是有这么多人并肩作战,无私付出,这个社会才会越来越好。小析越来越觉得,自己身上佩戴的“地铁志愿者”绶带,分量沉甸甸的……(1)阅读全文,从文中人物“小析”的角度理清文章脉络。等候列车,回忆往事→① 疏导旅客,认错身影 →② 拨打电话,消除误会 →得到赞扬,承诺回家(2)选文第(10)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3)结合全文,说说文末画线句中,小析觉得“身上佩戴的‘地铁志愿者’绶带”“第134页共134页,分量沉甸甸”的原因。(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A.“国庆黄金周”地铁站人群拥挤、人声嘈杂的环境烘托出小析不能回家的沮丧。B.第9段中的“放空”意思是小析在候车时暂时忘了在国庆期间当地铁志愿者的劳累。C.第4段结尾,“他追着车跑”,强调小析渴望见到母亲的急切。D.标题暗示本文采用误会法设置情节,含蓄写出小析对母亲的思念。【分析】文章写了一对母子之间的深情。选文中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和教诲令人感动,孩子对母亲的思念和对社会的奉献精神令人动容。插叙的运用使文章结构紧凑。【解答】(1)本题考查筛选提炼信息。解答此题,要先读懂文意,再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概括。由“他赶忙打开喇叭,指引着乘客们有序等候”“突然,小析看到在前一节列车排队等候的乘客里有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不就是一年没见的妈妈?她难道是在找我吗?霎时间,小析湿了眼眶”可概括出①处答案:疏导旅客,认错身影;由“小析慌忙掏出手机,打给母亲”“小析明白过来,刚才那个背影并不是母亲,只不过是他认错了”可概括出②处答案:拨打电话,消除误会。(2)本题考查插叙的写法及作用。本文所写事件发生在地铁站,写小析疏导人群时,误将别人的身影认成母亲的身影,最后和母亲通话的事情,采用了顺叙。第(10)段写小析回忆了儿时放学回家闻到饭菜香的幸福,入选球队以及上大学之后的经历和心境,属于插叙的写法。第(10)段既交代了小析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的心境和一年未回家的原因,表现了小析对家和母亲的思念,也为下文他认错母亲的身影的情节作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3)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由“这是‘国庆黄金周’出行高峰期。拥挤的人群,密集的脚步声,生怕走散的高声叫喊,都在人们的意料之中”“他是一名地铁志愿者,每当人流量激增的节假日或周末,他都会来到站台维持秩序,保证乘客的安全”可知,小析认为在人流量激增的节假日到地铁站做志愿者责任重大;由“儿子,妈妈想告诉你,你真让我骄傲。为别人付出,无私奉献,不求回抿,你做志愿者,妈妈很开心”可知,小析当志愿者得到母亲的肯定和鼓励,从中感受到母亲的殷殷期盼。因此小析感到那条绶带沉甸甸的。(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各选项,找出与原文不一致之处,再作出判断。A.有误,“国庆黄金周”地铁站人群拥挤、人声嘈杂的环境,暗示地铁志愿者疏导人群、维护秩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衬托出小析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高尚品质,而不是“烘托出小析不能回家的沮丧”;BCD.正确。故选:A。第134页共134页,答案:(1)①疏导旅客,认错身影;②拨打电话,消除误会(2)插叙。插入了小析回忆母亲给他做饭,交代了他一年来不回家的原因,表现了他离家很久之后对母亲的思念,为他将别人认成母亲作铺垫,丰富了文章内容。(3)节假日地铁人流激增,小析要维持秩序保证旅客安全,他觉得自己责任重大;由母亲肯定、赞扬他当志愿者而体会到母亲的殷殷期盼。因此,小析感到那条绶带沉甸甸的。(4)A【点评】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不能脱离文本,要在把握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加以引申。26.阅读文章,回答问题。黄油烙饼萧胜满七岁,这些年一直跟着奶奶过。他爸爸的工作一直不固定,他妈妈也是调来调去。奶奶一个人在家乡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奶奶不怎么管他。奶奶有事要做。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褂子,接裤子。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奶奶把饭做好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她有个气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萧胜躺在炕上,听奶奶喝喽喝喽地喘。睡醒了,还听她喝喽喝喽。他想,奶奶喝喽了一夜。可是奶奶还是喝喽着起来了,喝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去年冬天,爸爸回来看过奶奶,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一定要给奶奶留下。奶奶把两瓶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浑身都肿。她求人写信叫儿子回来。爸爸赶回来时,奶奶已经咽了气。萧胜第一次经历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眼泪淌湿了枕头。爸爸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装在网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走了很久,爸爸说到了!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花雪随风摇摆着。不远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这就是爸爸工作的“马铃薯研究站”。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第134页共134页,爸爸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妈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大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笔地画。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他采了很多蘑菇。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大队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这是是干啥呢?爸爸说,要开三级干部会。三级干部会开了三天,吃了三天饭。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南食堂飘出的各种香味。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他连闻都没闻过。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他们开会。”“开会干吗吃黄油烙饼?”“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粱饼子吧!”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从柜子里( )出一瓶黄油,( )开瓶盖,( )了一大块,( )了一把白糖,( )了两张黄油发面饼。抓了一把莜麦秸塞进灶火,烙熟了。黄油烙饼发出香味,和南食堂里的一样。妈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别问了。”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萧胜一边流着一串一串的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1)在文中括号中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取启挖抓擀B.启抓取挖擀C.取挖启抓擀D.启取挖擀抓(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小说描写了萧胜与奶奶相依为命的生活,着力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从奶奶“一道道”为萧胜接成的衣服就可以看出。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的情感,奶奶对萧胜的疼爱,就是通过病重时仍然喘着气起床、喘着气去食堂打饭等细节表现出来。C.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塑造人物性格,萧胜离开奶奶前后的生活环境、爸爸妈妈与奶奶对萧胜的态度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第134页共134页,D.小说以散文笔法叙事,表现了在那个困难的年代里人们的生活与情感,情节简单而贴近生活,语言平实,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3)小说中三次写到萧胜流泪,三次流泪的时间、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请简要分析小说中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5)这篇小说以“黄油烙饼”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分析】本文记叙了爸爸带回黄油,奶奶一直舍不得吃,锁在柜子里,爸爸办完奶奶的丧事带萧胜离开时将黄油装进网篮,妈妈用黄油做成烙饼一事。文章表现了奶奶节俭、疼爱孙子,表达了作者对奶奶的思念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运用。“黄油”在柜子里,不能用“启”“挖”“抓”和“擀”,只能用“取”,即把黄油从柜子里取出来。排除B、D;“瓶盖”对用的动词只能是“启”,“启瓶盖”是打开瓶盖的意思。排除C项;再把剩余的词语“挖”“抓”“擀”放到文章中发现可以一一对应。故选:A。(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和概括。A.有误,“着力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说法错误,重点表现的是奶奶对萧胜的关爱;BCD.正确。故选:A。(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与概括。萧胜的三次流泪分别出现在文章第七、十三和二十自然段。根据“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他采了很多蘑菇。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萧胜一边流着一串一串的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可以分别概括萧胜这三次流泪的原因和时间。(4)本题考查景物描写作用分析。画线句子在文章的中间位置,情节上,呼应上文爸爸给奶奶半麻袋土豆的细节,为下文写萧胜自由玩耍的欢快生活作铺垫。人物上,所写景物景象开阔,色彩缤纷,表现了萧胜经过长期跋涉到达目的地时的愉快心情。环境上,交代爸爸妈妈工作生活的环境,昭示萧胜生活世界的变化。(5)本题考查标题理解分析。“黄油”是爸爸送给奶奶而奶奶舍不得吃攒下来的,以“黄油烙饼”为题,更充分地表现了奶奶节俭、疼爱孙子的特点。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对奶奶的怀念,小说表现了在艰苦环境中奶奶对孙子的疼爱以及萧胜对奶奶不竭的思念之情,从而表达作者对苦难中至真亲情的讴歌,以串起奶奶与孙子之间紧密关系的“黄油烙饼”为题,使主题更集中更含蓄。答案:(1)A第134页共134页,(2)A(3)第一次流泪:奶奶去世时。原因:失去奶奶而悲伤,对奶奶的怀念。第二次流泪:穿蘑菇时。原因:想念奶奶,为想报答奶奶却做不到而悲伤。第三次流泪:吃黄油烙饼时。原因:想念奶奶,感激奶奶,理解了奶奶的良苦用心。(4)①人物角度:所写景物景象开阔,色彩缤纷,表现了萧胜经过长期跋涉到达目的地时的愉快心情。②情节角度:呼应上文爸爸给奶奶半麻袋土豆的细节,为下文写萧胜自由玩耍的欢快生活作铺垫。③环境角度:交代爸爸妈妈工作生活的环境,昭示萧胜生活世界的变化。(5)从主题思想角度看:小说表现了在艰苦环境中奶奶对孙子的疼爱以及萧胜对奶奶不竭的思念之情,从而表达作者对苦难中至真亲情的讴歌,以串起奶奶与孙子之间紧密关系的“黄油烙饼”为题,使主题更集中更含蓄。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黄油”是爸爸送给奶奶而奶奶舍不得吃攒下来的,以“黄油烙饼”为题,更充分地表现了奶奶节俭、疼爱孙子的特点。从情节结构的角度看:爸爸带回黄油,奶奶一直舍不得吃,锁在柜子里,爸爸办完奶奶的丧事带萧胜离开时将黄油装进网篮,妈妈用黄油做成烙饼,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始终有黄油的“身影”。【点评】阅读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难度相对降低。解答此类题,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答案相对应的内容,再将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通过分析与比对得出答案。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句中的细微错误,如一些限定性的词语有没有丢失,使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等。27.阅读文本,回答问题。小步舞[法]莫泊桑大灾大难不会使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给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他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大开顶针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第134页共134页,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止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常微笑。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的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在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他也鞠了个躬:“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先生,我的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我一吃完上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他意外地打了个哆嗦。“第134页共134页,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也没听懂。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小木偶,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坏了。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了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朱光潜《无言之美》(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二者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B.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C.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泄,说明当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D.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尔提到的“国王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2)小说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塑造老舞蹈师的形象的?请结合作品的具体描写简要分析。(3)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请结合《小步舞》一文的阅读理解,举一例论述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真切。【分析】本文写“我”经常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有时会迎面遇到一个古怪的小老头儿。一个早晨,“我”注意到小老头儿每天上午都重复一套舞蹈动作,并和他打了招呼。一个星期后,“我”和小老头儿成了朋友,知道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有一天,“我”在小老头儿的介绍下认识了他的妻子,他们两个为“我”第134页共134页,表演了小步舞。可两年后,“我”重返巴黎时,没有了花园,“我”对老头夫妇的思念直到如今。【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与分析。ACD.正确。B.有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强加因果,老人避开别人的原因与出身、性格无关,他只是想在这个幽静的地方重温被人遗忘的舞步,享受这份独特的快乐。故选:B。(2)本题考查表现人物的手法。小说直接描写老舞蹈师的句子比较多,“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折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宽沿的怪诞的灰礼貌”“长的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属于外貌描写,“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损坏了”属于细节刻画,都表现了老舞蹈师的守旧和衰老;“他意外打了个哆嗦”“出人意料的相拥着哭起来”是细节刻画,“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有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是语言描写,表现了老舞蹈师谈起小步舞时的痛苦和无奈。对老人的侧面烘托主要集中在对花园的描写上,“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花园的幽静和消失都烘托了时代变迁使小步舞被渐渐遗忘所带给老人的痛苦和失落。(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本文开篇就对卢森堡公园的环境进行描写,公园里幽静宜人,而我“不太喜欢喧闹”,到公园散步“是我最喜爱的享受”,如此美好休闲画面自然为我和老人相遇提供了可能,同时又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背景;我和老人从相遇到了解再到感悟人生都是在苗圃这个特定的环境展开,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消失了的旧时代的芳华,“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这里不仅仅是一座苗圃,还是一个已逝时代的展现,所以苗圃自然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也展现了老人的一生,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我和老人的相失也是因为苗圃被铲平,留白式结尾“他们怎么样了”韵味无穷,容易引起读者思考。(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朱光潜是著名的美学大师。他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说话要留有余地,不可把话说透,这样,听众从中引发的想象就越丰富,从中获得的美的享受就越真切。本文倒数第二段交代“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并发出疑问“他们怎样了呢”,但作者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这样就引起了读者对于两位老人命运的猜测,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韵味无穷。答案:(1)B(2)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第134页共134页,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衬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3)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4)朱光潜的这句话表明了语言也是需要留有余味的,有时说的过于直白,反倒没有给读者留下思考猜测与回味的空间。例如本文,苗圃被铲平,所以我与老人之间的故事也随之结束了,作者,没有告诉我们“他们怎么样了”,反倒韵味无穷,容易引起读者思考。【点评】赏析语句的方法:①抓关键词语。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两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②抓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③抓句式特点。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④抓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⑤抓结构作用。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⑥抓思想内容。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28.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贫困户郑俊甫①去年年初的时候,单位在扶贫驻点村开展了一项“一对一帮扶”活动。我接到了任务,帮扶对象是一个女孩。②女孩从小父母就不在了,她是跟着姑妈长大的。女孩很懂事,也知道用功,高中毕业考上了外地的一所大学,学医。她说,她这些年里遇到了太多的好人,觉着只有学医,才能报答于万一。③女孩的扶贫项目很简单,我只需要帮她准备资料,申请扶助资金就可以了。但是领导不这么认为,领导觉得扶贫不单单是物质上的,精神层面的也很重要。于是,我加了女孩的微信。女孩很腼腆,很内向,在我的再三要求下,她才同意每天晚上八点以后,跟我在微信上聊聊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兼而发上一条朋友圈,算是给过去的一天画上一个句号。第134页共134页,④女孩的朋友圈和她的生活一样,清汤寡水,每次都是两张图,一句话。图片的拍摄地点大都是在教室或者图书馆,作为主角的女孩,短发、圆脸,一身非黑即白的运动装,眼睛永远盯着书本,像是书本上藏着她所有的远方和希望。⑤一开始,我并没有在意。学生嘛,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大家也许都这样吧。久了,又觉得不解,大学的生活难道不是斑斓多彩、摇曳多姿的吗?为什么要把日子过成素描的样子?⑥那天,我很随意地问了一句:“每天都是这样学习到很晚吗?”⑦她“嗯”一声,又在微信里发出一个摇头的表情包,说:“也不是,有时候……嗯……也跟同学出去玩儿。”⑧“可我从来没见你在微信里发过。下次跟同学一起出去的时候,也发个朋友圈好吗?”我提醒道。⑨①女孩不吭声儿,半天,才小心地回了一个字:“嗯。”像是躲在街角,怕被人撞见的一只猫咪。⑩可是一连几天,我还是在朋友圈里见到她清心寡欲静坐读书的样子。困在我的朋友们发布的关于一顿美食、一场电影、一件华服抑或一段诗与远方的旅行的动态中间,她的朋友圈动态像是闯进鹤群的一只小鸡,格格不入。⑪我觉得有必要跟她认真谈一谈了,这样压抑的生活,会让一个人的心理出现问题的。于是,我就问了,很郑重很严肃地问了。我问她为什么不愿意跟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哪怕是点点滴滴的快乐,也是生活的调料和颜料啊!⑫女孩又一次沉吟良久,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说:“我是贫困户,我花的钱都是助学金和扶贫资金,怎么可以在朋友圈晒美食晒旅行?那不是太不懂事了吗?”⑬原来如此。我觉得自己太大意也太失职了。一对一帮扶了这么长时间,每天自以为很贴心地嘘寒问暖,竟然不知道对面的那个人在想什么,不知道她的内心背负着一块沉甸甸的石头。⑭我把女孩的情况向局领导做了汇报。领导是个有点儿文艺情结的中年男人,他叹了口气,说:“多善良的女孩呀!心地善良才会背负这么大的心理包袱,总觉得欠了别人什么。以后要做的,就是打消她的心理负担。”顿了一下,领导又盯着我,挥着手强调说:“我说的是打消她的心理负担,不是打消她心底的那份善良。明白吗?”⑮我点了点头,然后上网淘了两本心理学方面的书,一边临时抱佛脚,一边寻找着突破口。为了改变她的观念,我花了相当大的精力、相当长的时间,跟她聊生活的本质和扶贫的意义。聊到最后,我总结了一句话:“除了个别好吃懒做的寄生虫特质的人,大部分人的贫困都不是自身的错,而让他们和正常人一样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是这个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有权利站在阳光下笑,站在草地上歌唱,也有权利把笑声和歌声传达给更多的人。”第134页共134页,⑯女孩显然认可了我的观点,慢慢地,她开始在朋友圈分享她的快乐了。她坐在校园的餐厅里,开心地啃着一只鸡腿;她走在那个城市的小巷,用心地拿镜头捕捉着经年的建筑和爬满高墙的青藤;她跟朋友骑着单车,穿行在城市自由的风里;她举着一张电影票,瞪大着一双美丽的写满倾诉欲望的眼睛。⑰我每次都在下面点赞,顺便听她分享一些快乐背后的故事。那些故事很小,很不起眼儿,但却洒满了阳光,让人在冬日里每每念及,心生温暖。⑱帮扶任务结束那天,我给她留言说:“②生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方向,把生活过成雨后彩虹的样子。”她很快就回复了,三个字:“谢谢您!”她的话后面,跟着两个可爱的表情,一个是“加油”,一个是“微笑”。(选自《小小说选刊》,有改动)(1)选文中女孩的“善良”有哪些表现?(2)有同学发言认为,第⑯段画波浪线句子删去后不影响内容完整,且更简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3)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①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的句子反映的女孩的心理,并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女孩不吭声儿,半天,才小心地回了一个字:“嗯。”女孩心想:“ 作为贫困户,我花的钱都是助学金和扶贫资金,如果在朋友圈晒跟朋友去玩的照片,别人会怎么想呢?叔叔的这个要求我不能答应,但也不好拒绝,先应付过去吧 。”②同桌李林觉得下面的句子引人深思,但说不出所以然来。请你给她解析。生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赤橙黄绿青蓝紫。(4)在小组讨论时,有同学认为,选文标题换为“不一样的帮扶”更好,请谈谈你的意见和理由。【分析】本文记叙了“我”在帮扶女孩时,主要做了一些事:帮女孩准备申请扶助资金的资料;加女孩微信,了解女孩的学习、生活情况,嘘寒问暖;学习心理学,帮助女孩打消心理负担;鼓励女孩坚定方向,快乐生活。揭示了女孩因为是贫困户而心理负担重以及“我”从精神层面帮助女孩真正脱贫的意义。【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抓住“善良”的关键词,在文中筛选重点语句即可,如“我是贫困户,我花的钱都是助学金和扶贫资金,怎么可以在朋友圈晒美食晒旅行?那不是太不懂事了吗”“她这些年里遇到了太多的好人,觉着只有学医,才能报答于万一”。还可以根据女孩对“我”和扶贫干部话语的配合、最后对“我”的感谢等内容进行理解。(2)本题考查对记叙顺序的掌握。根据第②段内容“女孩从小父母就不在了,她是跟着姑妈长大的。女孩很懂事,也知道用功,高中毕业考上了外地的一所大学,学医”第134页共134页,可知,这段介绍女孩的身世及经历,属于插叙。“女孩从小父母就不在了,她是跟着姑妈长大的”补充交代了女孩的身世,为下文写女孩腼腆、内向,心理负担重作铺垫,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先选取赏析角度,再分析其作用。①“短发、圆脸,一身非黑即白的运动装,眼睛永远盯着书本”通过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让读者了解女孩的长相、装扮,写出女孩的朴实、简约,表现了她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冀。②运用对比,把“我的朋友们发布动态”与“她的朋友圈动态”作对比,“她的朋友圈动态像是闯进鹤群的一只小鸡”,把“她的朋友圈动态”比作“一只小鸡”,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描绘了女孩朋友圈动态的单调,突出女孩因为是贫困户而心理负担重,为下文写“我”从精神层面帮助女孩真正脱贫作铺垫。(4)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分析。两个题目都可以选择,注意理由与观点一致,联系文章内容、人物、主旨、结构等角度阐述理由即可。如“不一样的帮扶”更好。“不一样的帮扶”让人联想,什么不一样?所以题目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帮扶”,体现了对贫困户的帮助,但本文不仅帮扶物质,也帮扶精神,体现了“不一样”。所以这个题目突出了选文的主要事件和帮扶重在解决思想问题的主旨。答案:(1)①懂得自己是贫困户,花的钱都是助学金和扶贫资金,不在朋友圈晒美食晒旅行;②以学医报答帮助过她的好人;③对扶贫干部“我”的要求尽可能配合和照办;④帮扶任务结束时对“我”的热情鼓励和帮助真诚地表达谢意。(2)不能删去。画波浪线的句子生动地描述了她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的快乐的具体生活情形,具体表现了她认可“我”的建议,放下了心理负担,变得更加快乐。(些句子符合文学作品追求画面感的特征,删去后虽然不影响内容的完整性,但显得抽象,不够生动、具体。(3)①示例:作为贫困户,我花的钱都是助学金和扶贫资金,如果在朋友圈晒跟朋友去玩的照片,别人会怎么想呢?叔叔的这个要求我不能答应,但也不好拒绝,先应付过去吧。(突出女孩不认可“我”的建议,但又不便拒绝的矛盾心理即可)②生活既有生存需要的物质条件,也应该有更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要努力追求快乐的美好生活。(4)示例一:“不一样的帮扶”更好。选文讲述了扶贫干部对一个贫困女孩保守的思想观念进行帮扶的故事,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帮扶。以此为题,能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突出了选文的主要事件和帮扶重在解决思想问题的主旨。示例二:原标题更好。“贫困户”是被帮扶女孩给自己的最初定位,这一自我定位导致女孩心理负担重,生活小心谨慎,“我”第134页共134页,的帮扶重在启发她放下自我压抑的思想包袱,实现思想上脱贫,以此为题能突出帮扶重在解决思想问题的主旨。【点评】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29.阅读《善的回音壁》一文,回答问题。善,穿越古今,绵延千年,在你我心田,矗立成一面亘古的回音壁……一老大的双胞胎儿子都考上了大学,光学费就一万多元。老大东跑西颠,跑细了腿儿,也没把钱凑够。为这事,老大吃不香,睡不安,愁起满嘴的燎泡。媳妇说:“该借的都借了。实在不行,你跟老二张个口吧!”老大一听,咧了嘴:“去年,老二盖鸡场鸭场,跟咱借两千元,可咱连百十元都没借给他。这个时候找他,我咋张得开口?”“那……咱儿子的大学就不上了?”媳妇担心地问道。老大点支烟,狠狠地抽几口,烟雾缭绕,罩着老大那张愁苦的脸。这时,有人敲门。老大开门一看,竟是老二。老二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风尘仆仆地站在门口,说:“俩侄子考上了大学,担心哥凑不够学费,就给哥送来三千元……”说着,老二从口袋里掏出厚厚一沓钱,放在面前的桌子上。老大羞愧难当,一张脸涨成了红高粱。老大说:“老二,哥对不起……去年你盖鸡场鸭场,跟哥借两千元钱,可我……”老二摆摆手说:“哥的家庭我知道,嫂子有病,俩侄儿要上学,你打工也挣不了几个钱。再说,你去年不是还借给我五百元吗?”“五百元?”老大一头雾水。“对呀,”老二说,“哥,你忘了吗?那五百元,是你托娘捎给我的啊!”老大终于明白,不禁跪倒在娘的遗像前,发出一声内心的呼喊:“娘啊——”二节日期间,在由杭州开往成都的列车上,旅客严重超员。一个靠窗坐着的老大爷正跟邻座的人分享他的幸运经历,原来,他是到上饶的,买的是无座票,上车后抱着侥幸心理事先占了个好座,没想到直到开车也没人上来。紧靠老大爷座椅的通道中挤着好几个人,其中有一位瘦弱的姑娘,看上去不到20岁的样子,被来往穿行的旅客挤得东倒西歪。看着这情景,老大爷关切地问:“闺女,这么站着遭罪,你要像我一样早点儿上车来找个座。到哪儿下啊?”“我没事的,爷爷,我到荆门。”“那得明天下午才到呢,这么远一直站着可怎么办?”老大爷摇着头表示担忧。过了一会儿,老大爷又转过脸和蔼地说:“闺女,等我下了之后你就过来坐这里。”“第134页共134页,嗯,好的,谢谢您啦。”姑娘甜甜地应了一声。列车员开始检姑娘的票,奇怪地问:“你不是有座吗?怎么不坐?”姑娘微笑着悄悄向老大爷的方向努努嘴:“70多岁的老人家了,一直站着会吃不消的。让他知道了,他就该坐不踏实了。”列车员回头瞅了瞅睡着的老大爷,小声说:“跟我去餐车吧,我帮你找个座。”跟前的几个人听到了,赞叹着给姑娘让出了一条道。三一辆轿车从度假村出来后,在乡村的泥道上抛锚了,一身名牌的车主焦急地对围观的人喊着:“谁愿意帮我爬进车底锁一下螺丝啊?”原来车子的油管出了问题,漏出来的油已经流到地面,而那里离最近的加油站有上百公里,难怪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身旁的女子蛊惑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他赶紧掏出一张大钞:“谁帮我锁紧,这钱就是他的了。”围观的人群里有个小伙子动了一下,却被他的同伴拉住说:“别相信有钱人的话!”这时只见一个小孩子走了过去,说:“我来吧!”操作很简单,小孩在那人的指挥下不到一分钟就锁好了螺丝。爬出来后他就用期待的眼神看着那人,男人刚想把钞票递给小孩,却被女人呵斥:“你还真打算给他啊?给他一点零钱就好了!”于是男人从女人手里接过零钱后递给小孩,小孩摇了摇头。听见人群中的嘘声,男人只好拿出大钞,小孩子竟然还是摇头,男人有些生气了:“你嫌少?再嫌,小钱都不给你了。”“不,我没有嫌少,我们老师说,帮助人时不要报酬的!”男人很纳闷:“那你怎么还不走?”小孩说:“我在等你跟我说谢谢。”(1)概括三则故事的情节内容,填写下表。内容故事一故事二故事三主要矛盾冲突老大想找老二借钱却担心借不到② 姑娘把自己的座位让给老大爷,自己站着 车主悬赏修车却无人响应化解人① 老二 列车员小孩(2)请从描写角度赏析“故事一”中画横线的句子。(3)故事三的结尾有何妙处?(4)标题“善的回音壁”的含义是什么?文中的三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分析】第134页共134页,本文以善良的传播为线索,写了三个故事:老二的善意使老大受到了震动,感到羞愧;女孩的善意受到了列车员和周围人的赞赏;小孩的善意引发读者的思考。文章以此告诉读者,善应该从个人做起,但是绝不会终止于个人,它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影响到社会、国家的精神文化建设。【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和信息筛选。第①空,结合故事一“‘俩侄子考上了大学,担心哥凑不够学费,就给哥送来三千元……’说着,老二从口袋里掏出厚厚一沓钱,放在面前的桌子上。老大羞愧难当,一张脸涨成了红高粱”可知,化解人:老二。第②空,结合故事二“列车员开始检姑娘的票,奇怪地问:‘你不是有座吗?怎么不坐?”姑娘微笑着悄悄向老大爷的方向努努嘴:‘70多岁的老人家了,一直站着会吃不消的。让他知道了,他就该坐不踏实了’”可概括主要矛盾:姑娘把自己的座位让给老大爷,自己站着。(2)本题考查描写赏析。“老大点支烟,狠狠地抽几口”是动作描写,“罩着老大那张愁苦的脸”是神态描写。“愁苦的脸”直接写出了老大因为儿子上大学借钱而愁容满面的样子,“狠狠”写出了老大吸烟动作的用力,写出了他內心烦闷之深,想要通过吸烟排遣,进而写出了老大内心的无奈和悲痛之情。(3)本题考查文章情节作用。概括结尾情节。男人反悔,只给了小孩一点零钱,小孩没收,当男人以为小孩要更多时,小孩却说只想要对方说句谢谢。男人的行为和小孩的行为形成了对比,用男人的虚伪衬托出小孩的纯真和善良,用小孩的话点明文章的主题:善良的举动是不需要用金钱来作为报酬的,善良的行为需要的是被肯定和认可。同时,小孩的话如同警钟一般,引起读者的深思:人们该如何面对善意。告诉人们对善意的人群,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学会从心灵深处感恩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小孩的话,升华主题,耐人寻味,引起共鸣。(4)本题考查题目含义和语言表达。第一问要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故事内容理解其深层含义。“回音壁”本义是指声音传播通过墙壁产生的回荡的效果。“善的回音壁”指善良传播出去产生扩散的效果。第一个故事里老二的善意使老大受到了震动,感到羞愧。第二个故事里女孩的善意,受到了列车员和周围人的赞赏。第三个故事里小孩的善意会引发读者的思考。所以在这里是指文中三个故事里的主人公把他们的善意传递出去,并且在人群周围产生了共鸣,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认可和称赞。第二问,要结合文章中三个故事,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收获的道理。文章中三位主人公都身体力行地做着善良的事,这份善或者感动身边人,或者引发身边人的思考,善应该从个人做起,但是绝不会终止于个人,它会形成个良好的氛围,影响到社会、国家的精神文化建设。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并且把这份善良传给身边的人们。答案:(1)①老二②姑娘把自己的座位让给老大爷,自己站着(2)这句话通过老大的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大因为儿子上大学借钱而愁容满面的样子,“狠狠”也写出了老大内心的无奈和悲痛之情。第134页共134页,(3)用小孩的话点明文章的主题:善良的举动是不需要用金钱来作为报酬的,善良的行为需要的是被肯定和认可。小孩的话,升华主题,耐人寻味,引起共鸣。面对善意的人群,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学会从心灵深处感恩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4)“回音壁”本义是指声音传播通过墙壁产生的回荡的效果。在这里是指文中三个故事里的主人公把他们的善意传递出去,并且在人群周围产生了共鸣,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认可和称赞。道理: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并且把这份善良传给身边的人们。【点评】描写的分类:正面(直接)、侧面(间接)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分为: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等。环境描写分为: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30.阅读并完成问题。赔偿余显斌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补我钱。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地离开了。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墙头上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我停止歌唱,加快了脚步。身后又传来喊声:“先生,请停一下。”我侧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原来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④“是叫我吗?”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我赶忙摇头。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盒:“这就是啊!”⑤我脸一红,声音不再柔和,厉声问道:“咋的,有啥问题吗?”老人轻轻地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简直是极品!⑥老人举起泥塑,“噗”的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⑦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看我一脸疑惑,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但是,绝不能是棉团。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会鼓包,甚至鼓裂。⑧我理解了,又迷糊了。“你咋知道这些啊?”“我就是‘泥人曾’。”第134页共134页,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那……年轻人?”“是我儿子。”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⑨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⑩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说着,拿出两个纸盒,打开来,一尊是“千里走单骑”,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有一种流畅自然之感。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另一尊是“雪夜上梁山”,林冲披着斗篷,戴着斗笠,扛着花枪,双眼微眯,望着远方。枪上挑着一个酒葫芦,斗笠和斗篷上都盖着一层白雪,给人一种寒浸浸的感觉。⑪我结结巴巴道:“我……只买一个。”老人将泥塑放进纸盒,用丝带小心扎好,说:“‘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老人站起来,将纸盒递给我,拍拍我的肩,笑道:“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⑫我红着脸,接过纸盒,没有说话。迟疑片刻,我从钱夹里拿出两尊泥塑的钱,塞在老人手里,对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老人愣住了,我赶紧转身离开。背后传来老人的喊声:“这两尊是赔偿的,不要钱。”⑬可是,我已经迅速消失在小巷的拐角处,钻进了人群。因为,只有我知道,我在店里给的是假钞。(1)小说有两条情节发展线,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梳理补充完整。以老人的活动为明线:追赶买主→① 摔碎泥塑,告知真相 →双倍赔偿。以“我”的活动为暗线:② 用假钞,买泥塑 →被追上,知真相→获赔偿,付真钞。(2)⑤⑥⑫段中都写到了“我”脸红。请选择其中两处,简析“我”脸红的原因。(3)阅读全文,概括老人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赔偿”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也是小说的主旨所在。请简要概括文中“赔偿”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这篇小说讲述了关于诚信的故事。“我”用假钞购买劣质泥塑,老人追赶过来揭穿泥塑存在问题,并赔付“我”两个泥塑,“我”抱着泥塑内心愧疚。小说通过老人的行为与“我”的感触揭示了诚信的主旨。【解答】(1)本题考查梳理文章脉络的能力。此题要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仿照给出的示例进行概括。第一题,根据第⑥至⑨段内容,将老人的行为概括为四字或八字短语,如:摔碎泥塑,告知真相。第二题,根据第①至③段的内容,将“我”的行为概括为两个三字短语,如:用假钞,买泥塑。(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此题要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其原因。第⑤段,由“我赶忙摇头。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盒:‘这就是啊’”可知,这时“我”的脸红,是谎言被揭穿后感到尴尬。第⑥段,由“泥塑顿时碎了一地”可知,这时“我”的脸红,是泥塑被摔碎后感到气愤。第⑫段,由“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第134页共134页,”“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因为,只有我知道,在店里我给的是假钞”可知,这时“我”的脸红,是获真诚赔偿后感到羞愧。(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由行为事件和动作、语言描写等方面入手。由“先生,请停一下”“原来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可知,老人气韵儒雅。由“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简直是极品”“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等语句可知,老人技艺精湛。由“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可知,老人诚实守信。由“我就是‘泥人曾’。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可知,老人非常自豪。(4)本题考查题目的含义。表层含义要联系文章情节进行概括,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进行探究。本文情节一方面是老人诚信经营,追上“我”,用两件真品赔偿“我”买到的次品;一方面是“我”最初用假钞买到泥塑,后来被老人的诚信品质所感动,用真钞赔偿老人。这是其表层含义。本文主旨是倡导诚信,因此题目的深层含义是以诚信之行赔偿欺骗之心。答案:(1)①摔碎泥塑,告知真相;②用假钞,买泥塑。(2)第⑤段:谎言被揭穿后感到尴尬。第⑥段:泥塑被拌碎后感到气愤。第⑫段:获真诚赔偿后感到羞愧。(3)①气韵儒雅。从语言(如“先生”“请“)、举止(如“慢条斯理”“轻轻拨弄“)等体现出来的温文尔雅的气度。②技艺精湛。三尊泥塑相栩如生。③诚实守信。“货不正宗,加倍赔偿“的规矩,不顾年迈追赶并赔偿的行为。④自豪。为自己是“泥人曾”而自豪。(4)表层含义:老人用真品赔偿次品,“我”用真钞赔偿假钞。深层含义:老人和“我”的行为都是用诚信之行对欺骗之心进行了赔偿,从而表达小说鞭挞欺骗,倡导诚信的主旨。【点评】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2.从侧面描写人物。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3.从细节描写入手。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第134页共134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