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B卷(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5

2/25

剩余2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十单元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A卷基础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一五计划期间,一批过去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包括制造飞机、汽车、拖拉机、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重型和精密机器等新的工业部门,在我国建立起来了。这反映出我国A.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C.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D.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确立2.据统计,1949~1952年,山西忻县有8253户农民出卖土地39912亩,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3年比1952年都增加5倍多。这一现象A.反映了土地改革过程的曲折性B.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农业合作化步伐C.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稳固性D.说明农村城镇化的效果显著3.下面是1953—1957年中、英、美三国工业发展年均增长速度的相关统计表(%)。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一五”计划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B.重化工业成为三国国民经济的主导C.美英两国逐渐放松国家对经济干预D.美英的工业生产能力呈下降的趋势4.照片往往能记录一个个历史上的重要瞬间,下图照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nA.人民公社运动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D.大炼钢铁运动5.从1953-1957年,我国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该计划体现了党的主要指导思想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B.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C.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D.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治制度建设6.“炼铁何难复炼钢,超英赶美可非狂!手工操作君毋笑,中国人多力量强。“这首诗反映出的精神比较符合哪个历史时期A.第一次五年计划B.改革开发新时期C.20世纪五六十年代D.抗美援朝运动期间7.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农村改革的这30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1988年的黄金十年……第二阶段1988—2002年的曲折十五年……第三阶段:2003—2007年的历史跨越五年……三个阶段都有一些相应的关键词,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一五计划”“信用卡”“互联网”B.“合作社”“包产到户”“上山下乡”C.“三大改造”“国企改革”“市场经济体制”D.“家庭联产承包”“民工潮”“新农村建设”8\n.美国《时代周刊》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反映着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下图是1983年9月该刊的封面人物:邓小平。这表明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的热点问题是A.抛弃“左”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经济开放区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地区9.1957—1978年,中国能源消耗量增长了6倍多,从9644万吨增加到57144万吨。但每吨能源生产的国民收入却是下降的,从942元下降到527元,减少了44%,这说明A.计划经济体制有优势B.经济建设全面衰退C.国民经济发展代价大D.阶级斗争破坏建设10.1953年3月16日,发布《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3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领导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的社论,这些文件指出领导农业生产要从小农经济现状出发,生产关系的改变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否则,生产会受到损失。这说明中共中央认识到()A.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要保护个体农民利益B.农业生产要走合作化道路C.只有以小农经济为主体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D.以钢为纲,全面跃进已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11.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做法符合\nA.市场经济一定要取代计划经济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C.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能并存D.计划经济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绝对,排除;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可以并存,C错误;计划经济也能适应经济和生产力发展,D错误。12.“春耕已经开始,所有的家庭都忙成了一团。哈呀,多年来大家都是在一块劳动,现在一家一户出山,人们感到又陌生又新奇,同时也很激动。从今往后,自己的命运就要靠自己掌握了,哪个人再敢耍奸溜滑不好好劳动?”(路遥《平凡的世界》)这段话可以用来解读新中国的()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八字”方针的实行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3.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B.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城市改革刚刚起步C.中共十三大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巨大作用D.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贸易迅速发展14.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的长远意义在于A.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B.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现代化C.使农村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D.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15.在编制“一五计划”初期,中财委根据测算结果,提出工业的发展速度以每年递增百分之十四为宜。周恩来赴苏谈判前,李富春同志把它改为百分之二十点四。这一发展速度和指标的设定是为了出访苏联、听取苏联意见和争取苏联援助做的准备。材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A.经济建设方案受制于苏联B.经济建设领域内滋生冒进情绪C.外交方面实行一边倒政策D.国际形势主导着国内经济建设\n16.截止到2003年10月,我国95%以上的社会商品价格都由市场来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其中农产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已全部取消。这说明我国A.深受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影响B.国家已经失去对商品市场的控制力C.商品市场秩序趋向制度化和规范化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17.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规定了“不许分田单干”和“不许包产到户”的“两个不许”。1979年,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的《决定》则把“两个不许”改为“不许分田单干”和“不要包产到户”的“一个不许、一个不要”,口气明显和缓。这说明A.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已得到彻底贯彻B.摆脱“左”的思想束缚历程艰难C.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工作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党中央的一致认可18.“深圳在建特区的25年间,用前18年的时间使GDP达到了1000亿元人民币,接着用了5年时间使GDP达到了2000亿元人民币,然后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使GDP达到了500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接近30%,一再创造经济奇迹的‘深圳速度’成为深圳一张闪亮的名片。”下列相关解读正确的是A.深圳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过程B.深圳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C.证明私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D.表明中国外贸总量跃居世界前列19.关于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有学者总结如下:在所有制问题上没有建立纯而又纯的大型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所有制结构在计划经济的组织方式上表现出了更多的灵活性、有限性和分权性在工厂的经营管理方式上强调平等联合基础上的群众动员和民主管理\n由表格信息可知,该学者试图以此说明A.中苏建设模式的本质相同B.苏联模式对中国影响不大C.中国的企业管理制度科学完善D.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具有独特性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如果C项成立,那么改革开放后则不需要对城市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排除。20.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后,国务院副总理陈云认为解决当前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增加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他还号召动员大量城镇人口回乡生产,以压缩购买力。这则材料可用于说明A.土地所有制性质正在发生改变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背景C.调整国民经济的措施逐步实施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21.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据此,他提出A.实行改革开放政策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2.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是人类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下列关于这两次探索相同之处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都注重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B.都借鉴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验C.都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D.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23.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8条规定,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国投资;1988年通过宪法修正案,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确认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1993年修正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取代“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材料反映A.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B.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完善C.改革成果得到法律确认D.政府不再参与企业经营.\n24.1984年,连云港作为江苏省酋批被国家列入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之一,迎来了发展腾飞的新机遇。三十多年来,连云港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影响和推动该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断发展的因素有①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④作为经济特区,具有政策上的优势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对外开放是使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威远播的重要积极因素。唐朝的对外开放繁荣,除中外使节的往返,还有商旅流动、僧侣请益、留学生互派等形式。唐廷不仅采取了诸如任其往来贸易、开放官学等种种优惠措施,将大批商人、学者等吸引进来,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便于商品外销,手工业者专门制作具有外域文化特征的产品。唐太宗处理当时国际关系的宗旨是“德泽布”,即“天下和为一家”“中国贵尚礼义,不灭人国”。在此精神的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国家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摘编自周尚兵《唐代对外开放的特征及历史意义》材料二近代以来,通商口岸的作用和影响对于中国来说是“利害参半”。伍廷芳等诸多清朝官员认为,对外开埠通商“利多害少”\n,主张自开商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危局,推动了清王朝自开商埠的实施。清末新政时期,自开商埠为数更多,先后开放岳州、秦皇岛、济南等地。1905年,沙俄企图独占东北。为了抵御沙俄侵略,清政府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全面开放东北。自开商埠中的各方面主权完全属于中国,更不准在此设立租界。——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材料三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是中国近代以来付出巨大代价换回的历史教训,也是改革开放40年的宝贵实践经验。当今时代,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世界大势浩浩荡荡,开放融通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滚滚向前,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是对外开放的受益者,同时也在积极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中国贡献,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中国正在不断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摘自《学习习近平主席博鳌亚洲论坛主旨演讲系列评论之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外开放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自开商埠的原因。(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近代开埠通商相比,当今中国对外开放有哪些发展,并简要阐述谋求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料二:1958年毛泽东在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卷(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n27.阅读图文信息,完成以下要求。指出图1与图2之间的一种逻辑关系,并利用配图文字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种逻辑关系的认识。(要求,逻辑关系明确,认识合理。)例:转折关系:晚清华工出国是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是以被动的姿态融入世界潮流;1979年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优惠政策,是以主动的姿态投身全球化浪潮。尽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己有主动开放,但因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开放效果并不好,因此可以把改革开放作为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的真正转折点。第十单元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A卷基础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一五计划期间,一批过去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包括制造飞机、汽车、拖拉机、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重型和精密机器等新的工业部门,在我国建立起来了。这反映出我国A.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C.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D.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答案】C【解析】一五计划期间我国薄弱的基础工业得到加强,新的工业部门建立起来,说明我国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起来,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工业部门的建立,没有涉及工业布局,排除A;我国此时是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还没有实现,排除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确立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排除D。故选C。2.据统计,1949~1952年,山西忻县有8253户农民出卖土地39912\n亩,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3年比1952年都增加5倍多。这一现象A.反映了土地改革过程的曲折性B.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农业合作化步伐C.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稳固性D.说明农村城镇化的效果显著【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由材料“1953年比1952年都增加5倍多”可知,农村重新出现土地买卖,证明土地私有制不符合社会主义方向,故要加快农业合作化步伐,推行农业集体化方针,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土地改革的问题,而是强调农村重现土地买卖的情况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农业合作化步伐,排除A。农村重新出现土地买卖,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排除C。材料强调农村重现土地买卖的情况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农业合作化步伐,而不是农村城镇化的效果显著,排除D。3.下面是1953—1957年中、英、美三国工业发展年均增长速度的相关统计表(%)。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一五”计划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B.重化工业成为三国国民经济的主导C.美英两国逐渐放松国家对经济干预D.美英的工业生产能力呈下降的趋势【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同时期中国的工业生产指数超过了英美两国,相应的产业指数也超过了英美两国。由此可知,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化有所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重工业,并没有提及其它产业部门的发展概况,因此B\n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英美两国对国家经济的干预程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英美三国在工业增长速度上的变化,不能反映出英美本国生产能力的变化趋势,故D项错误。4.照片往往能记录一个个历史上的重要瞬间,下图照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人民公社运动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D.大炼钢铁运动【答案】C【解析】图片反映的是1953年起,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场景,所学知识与农业合作化运动有关,故C项正确。A是1958年,B是1978年后,D是1958年,均与图片反映的时间不相符,故排除ABD。5.从1953-1957年,我国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该计划体现了党的主要指导思想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B.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C.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D.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治制度建设【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正确认知,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分析、认知的能力。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之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相关内容。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协调发展”,不符合史实;C项不够A\n项准确和核心;D项明显不符合“一五”计划史实。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之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改造6.“炼铁何难复炼钢,超英赶美可非狂!手工操作君毋笑,中国人多力量强。“这首诗反映出的精神比较符合哪个历史时期A.第一次五年计划B.改革开发新时期C.20世纪五六十年代D.抗美援朝运动期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诗歌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是反映的是1958年的大炼钢铁运动的,故选C。A项是在1953年到1957年,并未出现生产领域里的狂热的现象;B项错误,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以后,左倾错误得到纠正;D项是在1950年到1953年之间。考点:大跃进运动点评:1958年,在总路线的指导下,错误的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标志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左倾错误的发展。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左倾错误的发展,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巨大的灾难。7.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农村改革的这30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1988年的黄金十年……第二阶段1988—2002年的曲折十五年……第三阶段:2003—2007年的历史跨越五年……三个阶段都有一些相应的关键词,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一五计划”“信用卡”“互联网”B.“合作社”“包产到户”“上山下乡”C.“三大改造”“国企改革”“市场经济体制”D.“家庭联产承包”“民工潮”“新农村建设”【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互联网、国企改革与农村改革无关,故排除AC;合作社是农村社会主义改革时的产物,排除B。因此选D。考点:近现代社会生活\n点评:在解答历史选择题时可以有效地运用排除法。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意思,这是运用排除法的前提条件。当面对一道选择题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明确题干的意思,也可以说是题目的指向,即到底要考查什么知识点。只有准确理解了题干的意思,才能知道要排除哪些选项,做到有的放矢,使排除更加有针对性。8.美国《时代周刊》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反映着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下图是1983年9月该刊的封面人物:邓小平。这表明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的热点问题是A.抛弃“左”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经济开放区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答案】A【解析】注意材料给出的时间:1983年9月,人物:邓小平。这是新中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表现,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是1984年开始,时间不对;C选项发生在1992年;D选项也发生在1992年。9.1957—1978年,中国能源消耗量增长了6倍多,从9644万吨增加到57144万吨。但每吨能源生产的国民收入却是下降的,从942元下降到527元,减少了44%,这说明A.计划经济体制有优势B.经济建设全面衰退C.国民经济发展代价大D.阶级斗争破坏建设【答案】C\n【解析】材料反映了1957-1978年中国能源消耗量增长国民收入却下降,这说明此时期中国的经济的发展是付出了沉重代价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劣势而非优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全面衰退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能源消耗量增长和阶级斗争无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建设的高损耗低发展,特别是大跃进等。10.1953年3月16日,发布《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3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领导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的社论,这些文件指出领导农业生产要从小农经济现状出发,生产关系的改变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否则,生产会受到损失。这说明中共中央认识到()A.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要保护个体农民利益B.农业生产要走合作化道路C.只有以小农经济为主体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D.以钢为纲,全面跃进已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中1953年可知D不符合题意,排除。C有材料中可知,是保护而不是完全依靠,说法过于绝对。B材料中涉及,但不是主要谈及的内容。由材料中“从小农经济现状出发,否则,生产会受到损失”可知要保护小农经济。由此,A符合题意。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11.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做法符合A.市场经济一定要取代计划经济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C.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能并存D.计划经济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答案】B【解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做法符合体现出当时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正确;A中一定要取代说法\n绝对,排除;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可以并存,C错误;计划经济也能适应经济和生产力发展,D错误。12.“春耕已经开始,所有的家庭都忙成了一团。哈呀,多年来大家都是在一块劳动,现在一家一户出山,人们感到又陌生又新奇,同时也很激动。从今往后,自己的命运就要靠自己掌握了,哪个人再敢耍奸溜滑不好好劳动?”(路遥《平凡的世界》)这段话可以用来解读新中国的()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八字”方针的实行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现在一家一户出山,人们感到又陌生又新奇,同时也很激动”、“从今往后,自己的命运就要靠自己掌握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揭示的是“分田单干”、“包产到户”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项与“现在一家一户出山”信息不符,排除;“八字”方针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炒大锅饭”,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故选D。13.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B.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城市改革刚刚起步C.中共十三大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巨大作用D.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答案】B【解析】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为1985年此时的农村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此时的城市体制改革刚刚起步,故使农村和城市的差别相对来说较小,故正确答案为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排除A;中共十三大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于1987年提出,与题干没有关系,排除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于2001年,排除D。\n14.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的长远意义在于A.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B.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现代化C.使农村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D.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只有通过合适的途径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才能推动当前一家一户小农式生产格局的改变,进而促使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故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农业的发展,无法体现A项;C项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经济基础,故D项错误。15.在编制“一五计划”初期,中财委根据测算结果,提出工业的发展速度以每年递增百分之十四为宜。周恩来赴苏谈判前,李富春同志把它改为百分之二十点四。这一发展速度和指标的设定是为了出访苏联、听取苏联意见和争取苏联援助做的准备。材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A.经济建设方案受制于苏联B.经济建设领域内滋生冒进情绪C.外交方面实行一边倒政策D.国际形势主导着国内经济建设【答案】B【解析】由“提出工业的发展速度以每年递增百分之十四为宜。周恩来赴苏谈判前,李富春同志把它改为百分之二十点四。”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就过分提高工业发展的速度,具有冒进的倾向,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受制于苏联”说法错误;C项不选,题干反映的是经济现象不是外交现象;D项说法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国际形势。16.截止到2003年10月,我国95%以上的社会商品价格都由市场来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其中农产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已全部取消。这说明我国A.深受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影响B.国家已经失去对商品市场的控制力C.商品市场秩序趋向制度化和规范化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答案】D【解析】\n我国95%以上的社会商品价格由市场商定,这体现了市场在社会经济中占居了主导作用,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建立,故答案为D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国家的宏观调控,与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不同,排除A项;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并不等于国家不能控制商品市场,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市场秩序问题,排除C项。17.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规定了“不许分田单干”和“不许包产到户”的“两个不许”。1979年,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的《决定》则把“两个不许”改为“不许分田单干”和“不要包产到户”的“一个不许、一个不要”,口气明显和缓。这说明A.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已得到彻底贯彻B.摆脱“左”的思想束缚历程艰难C.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工作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党中央的一致认可【答案】B【解析】材料中对于当时农村实行的“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的做法显然不放心,说明当时想摆脱“左倾”思想的限制仍然比较艰难,B正确;此时明显思想路线没有贯彻实事求是思想,A错误;材料中现象说明当时经济建设带有左倾思想,并没有完成拨乱反正思想,C错误;材料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存在顾虑,D错误。18.“深圳在建特区的25年间,用前18年的时间使GDP达到了1000亿元人民币,接着用了5年时间使GDP达到了2000亿元人民币,然后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使GDP达到了500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接近30%,一再创造经济奇迹的‘深圳速度’成为深圳一张闪亮的名片。”下列相关解读正确的是A.深圳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过程B.深圳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C.证明私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D.表明中国外贸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答案】A【解析】1980年深圳特区的建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深圳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而出现了“深圳速度”,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轨迹,故答案选A;依据“深圳”“建特区的25年间”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成就,而不是“\n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排除B;“私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与题干没有关系,排除C;依据材料中“GDP”等信息可知,这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过程,而不能表明中国外贸总量跃居世界前列,故排除D项。19.关于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有学者总结如下:在所有制问题上没有建立纯而又纯的大型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所有制结构在计划经济的组织方式上表现出了更多的灵活性、有限性和分权性在工厂的经营管理方式上强调平等联合基础上的群众动员和民主管理由表格信息可知,该学者试图以此说明A.中苏建设模式的本质相同B.苏联模式对中国影响不大C.中国的企业管理制度科学完善D.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具有独特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没有建立纯而又纯的大型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所有制结构”“表现出了更多的灵活性、有限性和分权性”“强调平等联合基础上的群众动员和民主管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前,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除了学习苏联模式,我们也有许多中国特色的创新实践,故选D。材料强调的主体是中苏在计划经济体制上的差异性,而不是两者的共性,排除A;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借鉴苏联建设经验,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如果C项成立,那么改革开放后则不需要对城市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排除。20.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后,国务院副总理陈云认为解决当前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增加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他还号召动员大量城镇人口回乡生产,以压缩购买力。这则材料可用于说明A.土地所有制性质正在发生改变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背景C.调整国民经济的措施逐步实施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答案】C【解析】\n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整。我国1960年~1965年进入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材料信息与此阶段特征相符合。故C项正确;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召开时间是1961年,当时土地所有制性质未发生改变,排除A;此时人民公社化运动已经开始,排除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间是1984年,与八届九中全会时间不符,排除D。21.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据此,他提出A.实行改革开放政策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D【解析】由“1992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要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结合“南方谈话”,可知D项正确;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A项错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1980年以后,B项错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是在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上提出的,C项错误。【点睛】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打破了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崇拜,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22.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是人类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下列关于这两次探索相同之处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都注重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B.都借鉴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验C.都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D.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借鉴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验,都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A、B、D各项表述正确。两国都没有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C项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C项。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n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23.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8条规定,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国投资;1988年通过宪法修正案,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确认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1993年修正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取代“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材料反映A.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B.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完善C.改革成果得到法律确认D.政府不再参与企业经营.【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宪法不断以法律形式规定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和新概念,说明改革成果得到法律确认,故C选项正确;1982年到1988年,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初步建立,故A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不是民主法制建设,故B选项错误;D选项过于绝对,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故D选项错误。故选C。24.1984年,连云港作为江苏省酋批被国家列入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之一,迎来了发展腾飞的新机遇。三十多年来,连云港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影响和推动该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断发展的因素有①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④作为经济特区,具有政策上的优势A.①②③\n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上海市自贸区是2013年设立的,不符合材料图片中所给的时间,排除带有④的BCD三项;①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农村普遍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是2001年我国加入的,③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这些改革开放的成果都对连云港的人均生产总值不断发展起到了影响和推动作用,①②③正确,故答案选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对外开放是使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威远播的重要积极因素。唐朝的对外开放繁荣,除中外使节的往返,还有商旅流动、僧侣请益、留学生互派等形式。唐廷不仅采取了诸如任其往来贸易、开放官学等种种优惠措施,将大批商人、学者等吸引进来,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便于商品外销,手工业者专门制作具有外域文化特征的产品。唐太宗处理当时国际关系的宗旨是“德泽布”,即“天下和为一家”“中国贵尚礼义,不灭人国”。在此精神的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国家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摘编自周尚兵《唐代对外开放的特征及历史意义》材料二近代以来,通商口岸的作用和影响对于中国来说是“利害参半”。伍廷芳等诸多清朝官员认为,对外开埠通商“利多害少”,主张自开商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危局,推动了清王朝自开商埠的实施。清末新政时期,自开商埠为数更多,先后开放岳州、秦皇岛、济南等地。1905年,沙俄企图独占东北。为了抵御沙俄侵略,清政府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全面开放东北。自开商埠中的各方面主权完全属于中国,更不准在此设立租界。——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材料三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是中国近代以来付出巨大代价换回的历史教训,也是改革开放40\n年的宝贵实践经验。当今时代,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世界大势浩浩荡荡,开放融通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滚滚向前,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是对外开放的受益者,同时也在积极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中国贡献,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中国正在不断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摘自《学习习近平主席博鳌亚洲论坛主旨演讲系列评论之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外开放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自开商埠的原因。(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近代开埠通商相比,当今中国对外开放有哪些发展,并简要阐述谋求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答案】(1)特点:交往领域全面,形式多样;政府采取措施主动开放;大量利用国际人才资源;商品生产呈现外向型倾向;秉持“和平互利”的宗旨。作用:促进了唐朝的繁盛,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提升唐朝国际地位,推动“中华文化圈”发展。(2)原因:清政府认为自开商埠“利大于弊”;有识之士的推动;挽救危局,自开商埠;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3)发展:由被动融入到主动引领;由封闭半封闭的开放到全面开放;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多建设性贡献。(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有效途径:发展中国家要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加强南南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平解决各种矛盾冲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唐朝的对外开放繁荣”,“除中外使节的往返,还有商旅流动、僧侣请益、留学生互派等形式”,“将大批商人、学者等吸引进来,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便于商品外销,手工业者专门制作具有外域文化特征的产品”,“唐太宗处理当时国际关系的宗旨是‘德泽布’,即‘天下和为一家’”,“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政策、领域、形式、人才利用、商业生产和外交宗旨等方面,概括唐代对外开放的特点。作用:根据材料一中“对外开放是使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威远播的重要积极因素”,“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唐朝繁荣、长安繁盛、中华文化圈发展等方面,分析唐代对外开放作用。(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伍廷芳等诸多清朝官员认为,对外开埠通商‘利多害少’”,“\n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自开商埠中的各方面主权完全属于中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认知、有识之士推动、挽救危局需要和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等方面,说明清末自开商埠的原因。(3)发展:根据材料二中“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危局,推动了清王朝自开商埠的实施”,对比材料三中“(中国)在积极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做出中国贡献”,“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中国正在不断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中国近代开埠通商不同,当今中国对外开放由被动融入到主动引领,由封闭半封闭的开放到全面开放,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多建设性贡献。有效途径:根据材料三中“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是改革开放40年的宝贵实践经验”,“积极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做出中国贡献”,“中国正在不断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立足国情求发展、建立国际新秩序、推动南北对话、南南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的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平解决各种矛盾冲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等方面,简要阐述谋求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料二:1958年毛泽东在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卷(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答案】(1)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或严峻的国防形势、发展国防的需要等表述方式);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或苏联模式的影响)。(2)开展“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结果:浪费了人力和资源,破坏了环境。\n【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信息“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等角度分析。(2)依据材料二信息“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可知,其思想是用群众运动搞工业建设。“实施”,依据所学知识从开展“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的角度说明。“结果”,依据所学知识从浪费了人力和资源、破坏了环境等角度分析。27.阅读图文信息,完成以下要求。指出图1与图2之间的一种逻辑关系,并利用配图文字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种逻辑关系的认识。(要求,逻辑关系明确,认识合理。)例:转折关系:晚清华工出国是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是以被动的姿态融入世界潮流;1979年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优惠政策,是以主动的姿态投身全球化浪潮。尽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己有主动开放,但因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开放效果并不好,因此可以把改革开放作为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的真正转折点。【答案】分析论证例:转折关系:晚清华工出国是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是以被动的姿态融入世界潮流;1979年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优惠政策,是以主动的姿态投身全球化浪潮。尽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已有主动开放,但因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开放效果并不好,因此可以把改革开放作为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的真正转折点。答案一:因果关系:晚清准许华工出国,客观上造就了经广东、福建两省出国而有较多华侨的局面,这成为1979年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优惠政策的重要原因。晚清的被动开放客观上为当代的主动开放创\n造了条件。分布于东南沿海的闽粤地区在近现代都是对外开放的先行地区。答案二:递进关系:晚清允许华工出国是对全球化进程的一种被动适应,改革开放时期吸引华侨归国投资是对全球化进程的一种主动适应,在适应全球化进程上呈递进方式。中国自然经济的稳定性、较长的海禁历史和海洋意识的淡薄,使我国走向海洋,适应全球化浪潮的进程比较缓慢,适应过程有渐进性。(其他言之有理,均可酌情得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第一.根据图示和材料“1860-1890华工出国”“1979年-1980年华侨归国投资”可提炼观点为:左图与右图是一种因果逻辑关系。第二.结合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该观点,可已从晚晴华工出国的原因;实行改革开放后,华侨归国等两方面进行阐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第三.总结升华,正是因为有了晚晴时期华工出国,客观上为1979年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另:除了上述的因果关系外,还可以从转折关系(主要是从时代背景出发考虑:晚晴华工出国是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而1979年后中国是主动开放,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实现了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还可以从递进关系方面阐述,主要考虑晚晴华工出国、1979年华侨归国都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体现。总之逻辑关系明确,史论合理即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26 18:55:10 页数:25
价格:¥3 大小:503.4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