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A卷(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十单元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B卷滚动提升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52年,毛泽东同志估计过渡时期,大约需要十八年,即三年恢复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加上三个五年计划。据此可知A.党对经济建设的探索脱离实际B.苏联的经验影响国家建设决策C.社会主义全面建设要结合国情D.我国迫切建立社会主义的愿望2.早在1959年秋,农村周期性的集市已在我国一些地方重新开放。1961年春,中央下文规定公社社员可以经营自留地。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这些政策在当时A.解决了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B.纠正了当时党内“左”的错误C.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D.有力地减轻了市场的供应压力3.1953年到1954年,新中国连续两年农业生产增长速度相比1952年有所下降,导致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开工不足,其中仅棉纱棉布卷烟麻袋这四种产品的减少,就使全国工业增长速度降低4%。针对此现象国家采取的对策是A.制定国民经济建设的计划B.积极开展土地改革运动C.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D.把工业建设放在第一位4.“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两只巨手提江河,霎时挂在高山尖。”这首民谣创作的时代背景应是()A.延安大生产运动B.农业合作化高潮C.“大跃进”运动D.土地改革5.观察下表,对于该统计表分析正确的是建国初新解放区土改前后农村人口各阶级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nA.农村土地私有制得到根除B.多数农民经济状况得到改善C.初步建立起互助合作制度D.保护富农的经济政策得到贯彻6.196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际经济委员会党组《关于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的报告》,批准在全国试办12个托拉斯。之后,建立了如同中国烟草工业公司等批专业性大公司。到1965年,全国工业产值比1962年增长了8.5%,成本降低了9.5%,这表明中共中央意在A.采取具体措施纠正农村工作失误B.探索新型工业管理体制促进经济发展C.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专业市场D.利用有利国际形势发展外向型经济7.有学者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最初实行的本意是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然而,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更多关注了‘分’而忽视了‘统’,……实际上成为‘有分无统’的‘农民小规模经营’,土地均分承包,分散经营,细碎耕作……”。这里,作者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B.是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C.极大地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D.背离了土地公有制的性质8.下面为1958—1962年中国财政收入与支出变化数据统计表(单位:亿元),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当时中国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B.实行财政赤字政策C.基建投资规模不断扩大D.调整经济发展战略9.1979年,国家对粮食统购价格提高20%,超购部分再加价508:1985年,国家物价局等\n部门下发通知,允许企业对“计划外”的超产部分自主定价销售。这些政策主要是为了A.提高劳动者积极性B.完善生产承包责任制C.平衡工农业产品价格D.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10.下表是“中国1957年和1978年的三农数据比对表”。据此可知,这20年间我国A.农业现代化进程基本停滞B.城镇化推动了农村发展C.农村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D.农业剩余人口问题严重11.1953年,苏联对我国“一五”计划提出一些建议,例如:要十分注意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大量生产质量好、价格低的农机具和肥料,还要保证工业品对农村的供应,发展城乡物资交流等。基于此,我国对“一五”计划作了较大的调整。这一调整A.推动了农业专业化的实现B.避免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C.有利于工业化举措的完善D.实现了国民经济结构的均衡发展12.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人民面对困难坚韧顽强,砥砺前行。回首过去,1990年同样也是不平凡的一年,下列项中发生在这一年的是A.上海合作组织成立B.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C.中英签署联合声明D.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13.1979年5月,国家经委在北京、天津、上海选择了首都钢铁公司、天津自行车厂等八家大中型国营企业进行试点,将生产计划、资金使用、产品销售、利润分配、人事安排等方面权力下放给企业。当时这一做法意在A.增强企业活力B.放弃计划经济C.建立市场体制D.推动改革开放14.有学者明确指出:无论是在对邓小平生平思想的研究中,还是在对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研究中,“南方谈话”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该学者做出上述论断的主要依据是,“南方谈话”()A.确立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B.推动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nC.体现了中国发展道路的新构想D.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15.1984年1月26日,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在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稍后,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邓小平的题词和讲话A.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对外开放B.证明了深圳特区的繁荣兴旺C.明确了我国必须发展生产力D.标志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6.真正的改革先锋不是国营企业,而是那些落后的、被边缘化的群体。在这些“边缘革命”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变革是在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中爆发。中国政府于1979年着手改善农业环境,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改革是自下而上展开的。从长远角度看,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这里农民获得“经济自由”的含义是A.开始改变人民公社体制B.摆脱计划经济的阴影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D.改变了土地经营权和使用权17.1987年8月5日,国务院发布《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采取鼓励个体工商业发展、加强管理、逐步引导的做法。同天的《人民日报》发表报道:变单一经营为集体个体双规并进,宁波乡镇企业结构出现新格局。”这表明,此时中国A.经济体制改革源于人民实践B.政府致力于消除城乡经济差异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市场经济促进所有制结构调整18.1979年7月,中美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为期3年的中美贸易协定,规定双方互享最惠国待遇。这一协定对中国产生的直接作用是A.使14个沿海开放城市确立B.推动了上海浦东开放进程C.加快了“复关”谈判开启D.与经济特区的设立相适应1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对计划与市场的提法不断调整(见下表)。这说明改革开放时间内容1978年权力下放,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1979年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81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n1987年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1992年计划和经济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B.不断增强企业经营自主权C.突出经济发展规划的功能D.发展经济以改善人民生活20.德国学者韩博天说:“中国政府经常运用一种‘试点’的方法,即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地方经验会被吸收到中央的政策中,继而在全国推广。”这种方法的运用体现在①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21.材料: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据材料,对表格内容解读错误的是A.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发展B.个体经济得到了发展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D.经济成分逐渐多元化22.1980年,中国恢复世界银行席位;1984年,天津成为沿海开放城市: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些行动表明,中国A.国际地位显著提高B.主动的融入全球化C.市场体制不断完善D.成为多极力量之一23.同学们在学习高中历史的过程中,经常把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这两个概念弄混淆,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根据以上标准,判断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A.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nB.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C.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质上仍属于小农经济,其性质与以往的小农经济相同D.当代小农经济土地为集体所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小农经济24.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这三十年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据此可知A.经济全球化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B.经济全球化与改革开放同步进行C.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步主导全球化D.改革开放使中国抓住了发展机遇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25.【滚动考查中国近代经济】1840年以来,经济现(近)代化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一个重大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64年,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材料二19世纪末,张謇创办南通大生纱厂。他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是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这就是号称儒者应尽的本分,我知道我们政府,绝无希望,只有我自己在可能范围内,得尺得寸,尽可能的心而已。”材料三1992年,邓小平指出:“我们真正干起来是1980年。1981、82、83这三年,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1984年重点转入城市改革。”他进而号召:“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外国利器”和“制器之器”的涵义。简述该认识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末我国经济现代化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及结合所学,列举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改革的重要举措。26.【滚动考查中国古今经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n材料一明清时期,以农村、市镇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手工棉纺织逐渐成为上海地区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无论东部产棉区,还是西部产粮区,普遍盛行手工棉纺织。有资料表明,明万历年间上海县30万城乡人口中,大约有20万人从事手工棉纺织者及有关的经济活动。据估计,如果以现今上海地区范围为,其棉布年生产量,明后期大致在3000万——3500万匹,清中叶可能达到4500万——5000万匹。明中后叶上海棉布的国内市场已经北至九边、山陕、京师,南到江广、滇路、闽粤,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摘编自张忠民《区域发展与经济支柱产业:以明清上海地区为例》材料二光绪初年的《嘉定县志》載,“吾邑土产,以棉布为大宗,纳赋税,供徭役,仰事俯育,胥取给于此。近来货日滞,价日贱,故民日困……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赢,仅得往日之半耳。”嘉定县钱门塘乡的“居民向以花布为生。同光年间,男耕女织,寒署无间。迩来沪上设有纺织等厂,女工被夺,几无抱布入市者。——摘编自刘华明《近代上海地区农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的变迁》材料三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为适应城市功能转型,上海国有纺织企业进入了长达20多年的大规模调和战略转型。上海纺织集团通过产业结构、企业结构、资本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大规模调整,不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集成优势、锐意创新,全国布局、海外发展,目前已经成长为一家以科技为先导,品牌营销和进出口贸易为支撑,以纺织先进制业和时尚产业为核心,拥有较完整的纺织服产业链、集贸科工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国,跨国企业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作为中国时尚纺织产业的领军者,经过创新转型,上海纺织集团拥有了多个“第一”、“唯一”和“领先”。——摘编自严伟勇《上海纺织:在转型升级中实现华丽转身》(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上海地区家庭棉纺织业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上海地区家庭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并说明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海纺织集团取得众多成就的原因及其意义。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华文明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经历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三个阶段。中国农耕文明是一种有着独特形态的文明,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特点。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经历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创造了繁荣的工业文明。而今中国迎来信\n息文明时代,将继续奏响华彩乐章。——摘编自姜义华《中华文明演进的三大乐章》请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任选一个文明阶段,提出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第十单元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B卷滚动提升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52年,毛泽东同志估计过渡时期,大约需要十八年,即三年恢复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加上三个五年计划。据此可知A.党对经济建设的探索脱离实际B.苏联的经验影响国家建设决策C.社会主义全面建设要结合国情D.我国迫切建立社会主义的愿望【答案】D【解析】由于过渡时期实际只有七年,即1949—1956年底,与毛泽东十八年的估计不符,体现了我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愿望,故D项正确;毛泽东的估计是实事求是的,符合中国的国情,排除A项;毛泽东的估计是正确的,不是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经验的反映,排除B项;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是从1956年底以后开始的,排除C项。2.早在1959年秋,农村周期性的集市已在我国一些地方重新开放。1961年春,中央下文规定公社社员可以经营自留地。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这些政策在当时A.解决了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B.纠正了当时党内“左”的错误C.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D.有力地减轻了市场的供应压力【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这些政策来看,在一定程度上纠正经济中的左倾错误,有利于农村经济恢复发展,故C正确;从史实可知,没有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故A排除;B项结论不能从题干\n中的信息中得出,故排除;D项说法夸大了这些政策的作用,排除。3.1953年到1954年,新中国连续两年农业生产增长速度相比1952年有所下降,导致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开工不足,其中仅棉纱棉布卷烟麻袋这四种产品的减少,就使全国工业增长速度降低4%。针对此现象国家采取的对策是A.制定国民经济建设的计划B.积极开展土地改革运动C.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D.把工业建设放在第一位【答案】C【解析】50年代初期由于农业生产不足导致工业生产受到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采取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措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故选C;ABD都不是国家为解决此问题所做出的对策,排除。故选C。4.“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两只巨手提江河,霎时挂在高山尖。”这首民谣创作的时代背景应是()A.延安大生产运动B.农业合作化高潮C.“大跃进”运动D.土地改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目中所给的民谣很明显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发展规律。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犯了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因此答案为C项。延安大生产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排除A;农业合作化高潮指我国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排除B;土地改革指1950-1952年,核心内容是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排除D。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名师点睛】“大跃进”运动的失误“大跃进”对自然环境、国民经济和当时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不利影响。(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在生态环境方面造成了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生物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严重后果。(2)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n盛行,各地纷纷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3)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在“大跃进”的社会环境下,造成了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躁、浮夸风、假话盛行。5.观察下表,对于该统计表分析正确的是建国初新解放区土改前后农村人口各阶级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A.农村土地私有制得到根除B.多数农民经济状况得到改善C.初步建立起互助合作制度D.保护富农的经济政策得到贯彻【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中的中农比例上升为80%左右、贫雇农减少到10%左右等信息可知,这是土地改革后大量农民得到土地所致,因此多数农民经济状况得到改善,故选B;土地改革建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仍属土地私有制,排除A;互助合作社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三大改造结束才标志着公有制的确立,这和土地改革不是同一时期,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富农的信息,排除D。6.196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际经济委员会党组《关于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的报告》,批准在全国试办12个托拉斯。之后,建立了如同中国烟草工业公司等批专业性大公司。到1965年,全国工业产值比1962年增长了8.5%,成本降低了9.5%,这表明中共中央意在A.采取具体措施纠正农村工作失误B.探索新型工业管理体制促进经济发展C.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专业市场D.利用有利国际形势发展外向型经济【答案】B\n【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63年”来看,试办托拉斯、建立专业性大公司是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而采取的措施,表明党中央探索新型工业管理体制促进经济发展,故选B;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建立专业性大公司与纠正农村工作失误无关,排除A;试办托拉斯、建立专业性大公司与“运用商品和货币的关系”无关,排除C;试办托拉斯、建立专业性大公司无法体现利用有利国际形势发展外向型经济,并且此时我国还没有对外开放,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63年”“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联系所学6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的史实分析解答。7.有学者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最初实行的本意是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然而,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更多关注了‘分’而忽视了‘统’,……实际上成为‘有分无统’的‘农民小规模经营’,土地均分承包,分散经营,细碎耕作……”。这里,作者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B.是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C.极大地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D.背离了土地公有制的性质【答案】A【解析】现代农业生产要求实行机械化、电气化、规模化、区域化,因此作者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形成的“土地均分承包,分散经营,细碎耕作”的生产方式,显然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等要求,故选择A项;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具有分散性、脆弱性、封闭性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作用,排除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依然是土地公有制,排除D项。8.下面为1958—1962年中国财政收入与支出变化数据统计表(单位:亿元),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当时中国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B.实行财政赤字政策C.基建投资规模不断扩大D.调整经济发展战略\n【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58年、1959年、1960年三年间财政收入均低于财政支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实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财政盲目投资。1961—1962年,财政状况好转,这是因为1960年冬国家着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使国民经济得到一定恢复和发展。综上故选D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不能完全解释表格信息,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不完全符合,排除;C项与1960—1962年史实不符。9.1979年,国家对粮食统购价格提高20%,超购部分再加价508:1985年,国家物价局等部门下发通知,允许企业对“计划外”的超产部分自主定价销售。这些政策主要是为了A.提高劳动者积极性B.完善生产承包责任制C.平衡工农业产品价格D.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答案】A【解析】对于超出政府计划订购的粮食和产品,政府予以加价收购或允许自主销售,这有利于提高农民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材料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关,排除B项;C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当时中国还没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10.下表是“中国1957年和1978年的三农数据比对表”。据此可知,这20年间我国A.农业现代化进程基本停滞B.城镇化推动了农村发展C.农村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D.农业剩余人口问题严重【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从1957年到1978年,农业人劳动人口迅速增加,但与此同时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近100倍,由此可知,农业机械化取代了一部分的劳动力。且农村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与农业劳动者的增长之间也不成正比,也可以看出农业剩余人口问题严重,故D项正确;从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近100倍来看,农业现代化进程在不断加快,A\n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城镇化,排除B项;材料的数据反映出农村改革中存在的一定问题,而不是强调其成效,排除C项。11.1953年,苏联对我国“一五”计划提出一些建议,例如:要十分注意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大量生产质量好、价格低的农机具和肥料,还要保证工业品对农村的供应,发展城乡物资交流等。基于此,我国对“一五”计划作了较大的调整。这一调整A.推动了农业专业化的实现B.避免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C.有利于工业化举措的完善D.实现了国民经济结构的均衡发展【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对我国“一五计划”的建议主要集中于工业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强调工业品要保证农村的需要,这有利于工业化措施的完善,故选C;材料信息与农业专业化无关,排除A;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没有避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这一调整的效果,排除D。12.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人民面对困难坚韧顽强,砥砺前行。回首过去,1990年同样也是不平凡的一年,下列项中发生在这一年的是A.上海合作组织成立B.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C.中英签署联合声明D.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90年我国对外开放了上海浦东,这是我国改革开放深化的表现,故选B;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是在1984年,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是1970年,排除ACD。13.1979年5月,国家经委在北京、天津、上海选择了首都钢铁公司、天津自行车厂等八家大中型国营企业进行试点,将生产计划、资金使用、产品销售、利润分配、人事安排等方面权力下放给企业。当时这一做法意在A.增强企业活力B.放弃计划经济C.建立市场体制D.推动改革开放【答案】A【解析】材料“将生产计划、资金使用、产品销售、利润分配、人事安排等方面权力下放给企业”\n体现的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A正确;当时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B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C排除;材料未涉及对外开放,D排除。故选A。14.有学者明确指出:无论是在对邓小平生平思想的研究中,还是在对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研究中,“南方谈话”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该学者做出上述论断的主要依据是,“南方谈话”()A.确立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B.推动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C.体现了中国发展道路的新构想D.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还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极大的解放了思想,体现了中国发展道路的新构想,故选C;十四大确立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排除A;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排除B;十二大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排除D。15.1984年1月26日,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在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稍后,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邓小平的题词和讲话A.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对外开放B.证明了深圳特区的繁荣兴旺C.明确了我国必须发展生产力D.标志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答案】A【解析】我国从1980年开始创办经济特区,由于受“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对外开放受到质疑,为此,邓小平为特区题词,发表讲话,阐明对外开放的必要性,邓小平为对外开放明确了指导思想,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CD。16.真正的改革先锋不是国营企业,而是那些落后的、被边缘化的群体。在这些“边缘革命”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变革是在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中爆发。中国政府于1979年着手改善农业环境,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改革是自下而上展开的。从长远角度看,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这里农民获得“经济自由”的含义是\nA.开始改变人民公社体制B.摆脱计划经济的阴影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D.改变了土地经营权和使用权【答案】D【解析】根据“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可知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经济自由”指农民获得了土地经营权和使用权,故选D;A无法体现农民获得“经济自由”,排除;1979年我国仍然存在计划经济,排除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公有制,排除C。17.1987年8月5日,国务院发布《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采取鼓励个体工商业发展、加强管理、逐步引导的做法。同天的《人民日报》发表报道:变单一经营为集体个体双规并进,宁波乡镇企业结构出现新格局。”这表明,此时中国A.经济体制改革源于人民实践B.政府致力于消除城乡经济差异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市场经济促进所有制结构调整【答案】C【解析】材料“国务院发布《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采取鼓励个体工商业发展、加强管理、逐步引导的做法”体现的是政府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而增加社会发展的活力,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府主导的行为,A排除;材料与消除城乡差异无关,B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D排除。故选C。18.1979年7月,中美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为期3年的中美贸易协定,规定双方互享最惠国待遇。这一协定对中国产生的直接作用是A.使14个沿海开放城市确立B.推动了上海浦东开放进程C.加快了“复关”谈判开启D.与经济特区的设立相适应【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美贸易协定有助于外资和外国技术进入中国,这一协定满足了当时经济特区的需要,D正确;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而贸易协定为期三年,排除A;上海浦东开放是在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中美贸易协定早已结束,排除B;复关指的是恢复中国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缔约国的地位,提出时间是在1986年,与中美贸易协定期限不符,排除C。\n1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对计划与市场的提法不断调整(见下表)。这说明改革开放时间内容1978年权力下放,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1979年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81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7年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1992年计划和经济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B.不断增强企业经营自主权C.突出经济发展规划的功能D.发展经济以改善人民生活【答案】A【解析】根据“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计划和经济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信息可得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A项正确;B项只是一个方面,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规划的功能,排除C;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20.德国学者韩博天说:“中国政府经常运用一种‘试点’的方法,即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地方经验会被吸收到中央的政策中,继而在全国推广。”这种方法的运用体现在①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答案】C【解析】依据“中国政府经常运用一种‘试点’的方法,即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摸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成功的地方经验会被吸收到中央的政策中,继而在全国推广。”结合所学可知,\n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都是先试点然后推广,②③正确,故选C;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都不符合先试点然后推广的特点,排除①④,故排除ABD。21.材料: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据材料,对表格内容解读错误的是A.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发展B.个体经济得到了发展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D.经济成分逐渐多元化【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此时时间不符合,C错误,符合题意;ABD均符合材料信息,不符合题意。故选C。22.1980年,中国恢复世界银行席位;1984年,天津成为沿海开放城市: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些行动表明,中国A.国际地位显著提高B.主动的融入全球化C.市场体制不断完善D.成为多极力量之一【答案】B【解析】中国恢复世界银行席位、开放天津、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说明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主动融入全球化,故选B;A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中国是多极力量之一,排除D。23.同学们在学习高中历史的过程中,经常把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这两个概念弄混淆,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根据以上标准,判断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A.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nB.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C.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质上仍属于小农经济,其性质与以往的小农经济相同D.当代小农经济土地为集体所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小农经济【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分类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规模小,但与商品经济并不对立,发展方向是市场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其“在本质上不再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C项符合题意;与商品经济对立的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一直延续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第一种说法与材料提供的标准符合,A项不符合题意;事实上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第二个说法符合材料提供的标准,B项不符合题意;“当代小农经济土地为集体所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小农经济”的说法与材料标准符合,D项不符合题意。24.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这三十年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据此可知A.经济全球化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B.经济全球化与改革开放同步进行C.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步主导全球化D.改革开放使中国抓住了发展机遇【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抓住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机遇,每一步都没有落空,逐渐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据此可知,改革开放使中国抓住了发展机遇,故D正确;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不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进行,且说法有问题,故B错误;“中国逐步主导全球化”说法错误,故C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25.【滚动考查中国近代经济】1840年以来,经济现(近)代化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一个重大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64年,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n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材料二19世纪末,张謇创办南通大生纱厂。他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是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这就是号称儒者应尽的本分,我知道我们政府,绝无希望,只有我自己在可能范围内,得尺得寸,尽可能的心而已。”材料三1992年,邓小平指出:“我们真正干起来是1980年。1981、82、83这三年,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1984年重点转入城市改革。”他进而号召:“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外国利器”和“制器之器”的涵义。简述该认识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末我国经济现代化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及结合所学,列举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改革的重要举措。【答案】(1)“外国利器”:指西方以“坚船利炮”为代表的军事武器。“制器之器”:指西方的大机器生产。影响: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推动了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推动了近代教育学堂的创办;促进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2)特点:民间投资增多;轻工业为主;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重视解决民生问题;经济发展环境相对宽松。(3)20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1)根据“1864年,李鸿章说”可知材料体现的使洋务思想,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利器”,指西方以“坚船利炮”为代表的军事武器,“制器之器”指西方的大机器生产。影响: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的影响,可从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推动了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推动了近代教育学堂的创办、促进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等方面分析总结。(2)特点:根据“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得出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根据“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得出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根据所学19世纪末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可从民间投资增多、轻工业为主、经济发展环境相对宽松等角度分析总结。(3)20世纪80年代:根据“我们真正干起来是1980年。1981、82、83这三年,改革主要\n在农村进行”得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1984年重点转入城市改革”得出城市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根据“1992年”,结合所学得出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6.【滚动考查中国古今经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时期,以农村、市镇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手工棉纺织逐渐成为上海地区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无论东部产棉区,还是西部产粮区,普遍盛行手工棉纺织。有资料表明,明万历年间上海县30万城乡人口中,大约有20万人从事手工棉纺织者及有关的经济活动。据估计,如果以现今上海地区范围为,其棉布年生产量,明后期大致在3000万——3500万匹,清中叶可能达到4500万——5000万匹。明中后叶上海棉布的国内市场已经北至九边、山陕、京师,南到江广、滇路、闽粤,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摘编自张忠民《区域发展与经济支柱产业:以明清上海地区为例》材料二光绪初年的《嘉定县志》載,“吾邑土产,以棉布为大宗,纳赋税,供徭役,仰事俯育,胥取给于此。近来货日滞,价日贱,故民日困……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赢,仅得往日之半耳。”嘉定县钱门塘乡的“居民向以花布为生。同光年间,男耕女织,寒署无间。迩来沪上设有纺织等厂,女工被夺,几无抱布入市者。——摘编自刘华明《近代上海地区农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的变迁》材料三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为适应城市功能转型,上海国有纺织企业进入了长达20多年的大规模调和战略转型。上海纺织集团通过产业结构、企业结构、资本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大规模调整,不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集成优势、锐意创新,全国布局、海外发展,目前已经成长为一家以科技为先导,品牌营销和进出口贸易为支撑,以纺织先进制业和时尚产业为核心,拥有较完整的纺织服产业链、集贸科工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国,跨国企业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作为中国时尚纺织产业的领军者,经过创新转型,上海纺织集团拥有了多个“第一”、“唯一”和“领先”。——摘编自严伟勇《上海纺织:在转型升级中实现华丽转身》(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上海地区家庭棉纺织业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上海地区家庭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并说明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海纺织集团取得众多成就的原因及其意义。【答案】(1)特点:地域分布广;从业人员众多;生产规模大、产量高;商品化程度高;运\n销范围广/市场广阔(2)状况:日趋衰落。原因:封建赋役负担沉重;洋货冲击;近代机器纺织业兴起。(3)原因:进行体制改革,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和结构调整;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意义:有利于带动全国纺织产业的创新升级;有利于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增强中国纺织品的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成为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力量。【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无论东部产棉区,还是西部产粮区,普遍盛行手工棉纺织”可归纳出地域分布广;根据材料“大约有20万人从事手工棉纺织者及有关的经济活动”可归纳出从业人员众多;根据材料“明后期大致在3000万——3500万匹,清中叶可能达到4500万——5000万匹”可归纳出产量大,质量高;根据材料“明中后叶上海棉布的国内市场已经北至九边、山陕、京师,南到江广、滇路、闽粤,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可归纳出商品化程度高和运销范围广。(2)状况:根据材料“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赢,仅得往日之半耳”可归纳出上海地区的家庭手工业发展状况是日趋衰败。原因:根据材料“纳赋税,供徭役”可归纳出封建赋役负担沉重;根据材料“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可归纳出洋货冲击;根据材料“迩来沪上设有纺织等厂,女工被夺,几无抱布入市者”可归纳出近代机器纺织业兴起。(3)原因:根据材料“为适应城市功能转型,上海国有纺织企业进入了长达20多年的大规模调和战略转型”可归纳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根据材料“目前已经成长为一家以科技为先导,品牌营销和进出口贸易为支撑”可归纳出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根据材料“跨国企业雏形已经基本形成”可归纳出重视对市场的开拓。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意义可从带动全国纺织产业的创新升级、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增强中国纺织品的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和成为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力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华文明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经历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三个阶段。中国农耕文明是一种有着独特形态的文明,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特点。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经历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创造了繁荣的工业文明。而今中国迎来信息文明时代,将继续奏响华彩乐章。——摘编自姜义华《中华文明演进的三大乐章》\n请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任选一个文明阶段,提出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围绕必修一或必修二所学内容展开论述即可,如:农耕文明:政治制度成熟、选官制度进步、科举制度先进、小农经济发达、手工业先进、商业活跃、城市繁荣等。工业文明:资本主义萌芽、洋务运动、近代化等、一化三改、五年计划、市场经济等。信息文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以及脑科学、生态科学、生命科学等。【解析】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任选一种文明形态,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角度分析说明,但要突出该文明形态的特质,比如农业文明阶段对土地、牲畜和劳动力的依赖最强,而工业文明阶段对矿产、能源和水资源的依赖性最强,而信息文明阶段对信息资源的依赖性最强。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26 18:55:10 页数:22
价格:¥3 大小:262.1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