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时规范练2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课时规范练2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2021·江西九江模拟)1952年和1949年相比,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77.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45.1%,农业总产值增长了53.5%,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提高了70%,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26.4%上升到35.5%。这些成就的取得( )A.促使国民经济形成了完整的体系B.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C.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D.表明国家整体经济状况根本好转2.(2021·江苏南京三模)下图是创作于1953年的作品《农村风光》。在稻田里,人们有的低着头插秧,有的挑着担送秧,有的扶着镢头休息。该作品( )A.宣传农业生产技术革新成果B.体现积极生产的劳动风尚C.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D.突出“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3.(2021·黑龙江哈六中四模)1952年7月,《人民日报》刊发了《重庆一零一钢铁厂全体职工上书毛主席》,信中提到:成渝铁路的钢轨每一根都是我们亲手轧成的,那上面没有一个外国字。……毛主席,我们能在中国的钢铁事业中有这一点贡献,我们真是兴奋,我们……为党、为祖国骄傲。由此可见新中国( )A.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B.工人在工业化建设中起关键作用C.工人生产热情推动经济恢复发展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正在有序进行4.(2021·河北张家口模拟)1953年11月国家银行调整利率后,国营商业放款月息6.9‰,国营工业定额放款月息4.6‰,超定额放款月息4.8‰。私营工业放款为月息9‰到16.5‰,私营商业放款为月息13‰到19‰;公私合营工业放款为月息4.8‰到14‰。这一政策( )A.适应了变革生产关系的需要B.有利于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C.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D.践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5.(2021·山东日照模拟)新中国“一五”期间从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再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工人都实行统一分配,逐步形成了统包统配和能进不能出的“铁饭碗”的劳动体制。这样的做法旨在( )A.适应经济建设需要B.调动生产者积极性C.有效缓解就业压力\nD.实现资源合理配置6.(2021·湖南永州三模)1953年,党和政府提出了“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教育方针,明确了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中心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高、中级技术人才。这一教育方针在当时有利于( )A.完成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C.建立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D.推动国家的工业化建设7.(2021·山西太原模拟)据统计,1955年全国职工提出53万多件发明、技术改进和合理化建议,实施的有23万多件,仅其中6万多件全年节约和创造的价值就达9000多万元。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群众性劳动竞赛运动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D.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8.《人民日报》在某一时期曾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小麦亩产12万公斤》和《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B.农村生产合作社的建立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9.(2021·四川成都模拟)下面是1961—1963年国家投资项目数据统计表,表中信息变化的原因是( )1961—1963年国家投资项目数据统计表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落实C.照搬苏联建设模式D.过渡时期总路线全面实施10.1962年7月,邓小平在接见出席共青团七届三中全会全体与会者时表示,现在出现了一种新情况,如实行“包产到户”“责任田”等;又说,“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这段话表明邓小平( )A.倾向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强调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根本调整C.意识到人民公社体制的不足D.认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有了质变\n11.(2021·重庆模拟)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地区。1965—1975年,西南、西北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43.5%,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该地区占40%以上。这一举措是( )A.“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的战略部署B.改善国民经济布局的西部大开发政策C.实现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必由之路D.应对国际局势和战争威胁的战略决策12.(2021·四川绵阳三模)1962年3月,毛泽东针对公安工作指出:“不仅刑法要,民法也需要”,“没有法律不行”。1964年7月形成民法草案(试拟稿),该草案共3编、262条,包括总则、财产的所有、财产的流转。这反映出(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B.“左”倾错误得到全面纠正C.依法治国方针正式形成D.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二、非选择题13.(2021·辽宁丹东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我国环保工作重心在于如何防治工业发展过程中“三废”排放,促进“三废”的循环利用,但由于相关技术尚不成熟,环保工作进展不大。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大跨步地发展。1983年,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制定了中国环境保护的总方针、总政策,并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1986年,农村生态环境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农业污染的关注。1995年,首批对污染企业排污的生态补偿管理制度于浦东落地,制度本质是对新、改、扩项目征收排污费用,意味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由污染治理向生态补偿转变。1998年起,基于财政支付对森林、草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建立。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生态补偿制度日趋完善。然而,“政府主导,财政出资”的生态补偿模式存在局限性,中国已经开始生态系统服务建设多元化模式探索,关键是主体、资金、方式多元化,即更多依靠企业、贤达、民众的共同发力,激发潜在动力。——摘编自王思博等《新中国70年生态环境保护实践进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展缓慢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举措并说明其意义。14.(2021·山东青岛高三3月统一质量检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编订完成了十四个五年计划(规划),下面是部分五年计划(规划)的目标关键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n提取材料相关信息,围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规划)”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n课时规范练2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D 解析:材料反映了1952年我国恢复工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达到或超过历史最好水平,故选D项。2.B 解析:1953年我国开始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村风光》反映了农民在农业合作社的劳动情景,体现农民积极生产的劳动风尚,故选B项;图片反映农民插秧种稻的情景,无法体现农业生产技术革新成果,排除A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说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提出的,排除C项;“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3.C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能在中国的钢铁事业中有这一点贡献,我们真是兴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1952年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人的信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工人成为国家的主人,生产热情高涨,推动了经济恢复发展,故选C项。4.A 解析: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三大改造,题干中的措施反映了国家银行向国营企业倾斜,私营工商业的月息明显高于国营工商业,这适应了变革生产关系的需要,故选A项。5.A 解析:根据材料“逐步形成了统包统配和能进不能出的‘铁饭碗’的劳动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目的是最大化地利用人力资源,减少人力资源的流动,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以适应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故选A项。6.D 解析: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急需大量人才,而根据材料“特别是培养高、中级技术人才”可知,这一教育方针为工业化建设培养了人才,推动了工业化建设,故选D项。7.B 解析:根据材料“1955年全国职工提出53万多件发明、技术改进和合理化建议,实施的有23万多件,仅其中6万多件全年节约和创造的价值就达9000多万元”可知,此时工业化进程中工人阶级发挥主力军作用,“全国职工”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出谋献策,作出很大的贡献,这得益于当时群众性劳动竞赛运动,故选B项。8.A 解析:《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文章发表于“大跃进”运动时期,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是导致“大跃进”运动的重要原因,故选A项。9.B 解析:表中的基建和大中型施工项目的投资比例的不断下调,结合时间“1961—1963年”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了落实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故选B项。10.C 解析:由于人民公社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导致出现经济困难,邓小平说允许“包产到户”“责任田”等形式的存在,体现出对于人民公社体制不足的反思,故选C项。11.D 解析:材料中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国、苏联的战争威胁,我国在西南、西北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基本建设,故选D项。12.D 解析:结合材料“不仅刑法要,民法也需要”可知,毛泽东在1962年提出的法治建设思想,是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故选D项。13.参考答案:(1)原因: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我国经济落后,注重发展工业;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技术水平低;“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内政治动荡。(2)举措:加大力度,将环境保护上升为基本国策;拓展到农业和民众生活领域;由污染后治理向生态补偿转变;建立“政府主导,财政出资”的生态系统补偿模式;探索生态系统服务建设多元化模式。意义: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促进可持续发展;优化生产生活环境;展现我国良好形象;进一步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14.参考答案:示例\n观点:立足国情是制定和实施五年计划的前提。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发展重工业是巩固政权的重要任务。“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当时的主要任务,“六五”计划以来,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向小康迈进。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才能推进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