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一轮复习
>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B卷(Word版带解析)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B卷(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3
2
/23
剩余21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第一单元古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B卷滚动提升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分析殷墟1004号大墓出土的两件方鼎(如图)时指出:来源不同的多类神兽融合成混合性的造型,取代了单一独特的崇拜对象,将不同地区的礼仪崇拜合并成共同信仰。这说明A.中国的原始文化星罗棋布B.B.各地接受商王族信仰崇拜C.商朝已形成统治地方力量D.D.蕴含着大一统的权力模式2.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据此可知分封制中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A.有利于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B.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C.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D.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3.西周青铜器以礼器为主,纹饰以重环纹、波带纹、窃曲纹较为流行,种类不多,风格简洁朴素。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用途转向实用化,纹饰以抽象的几何纹为主,并出现宴乐、射猎、战争等装饰题材,呈现多样化的风格。这种变化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nA.尚武风气成为主流B.青铜纹饰趋向生活化C.政治秩序出现变革D.审美观念趋于感性化4.公元前106年,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刺史的职能范围以六条为标准,第一条是针对地方强宗豪右,其余五条皆是针对地方二千石官吏。汉武帝的这一措施A.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B.维护了思想上的统一C.确保了地方长治久安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5.汉代太常的职责是掌管祭祀祖先鬼神,引导天子祭祀。太常的“常”同“尝”,乃依四时奉献时物让祖先鬼神时时尝新之意。太常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兼管文化教育,皇陵所在县的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据此可知,汉代的太常A.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B.成为了当时级别最高的官职C.强化了神权和王权的结合D.延续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传统6.《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B.社会阶层缺乏流动C.军功爵制不合时宜D.九品中正制有局限7.从大量记载中可以看到,唐代皇帝和中央对各地各部门的各项行政过程、行政结果实施追踪式的连续控制。许多在汉代无须也不可能由皇帝过问的事情,现在都要奏报呈送.经过三省和政事堂的审理,取得皇帝的旨意之后,再以诏令的方式下达指令。这反映出唐朝A.行政制度的日益完备B.皇权与相权矛盾缓和C.皇权不受制度的限制D.专制集权体制的强化\n8.它对上能有效地发挥辅佐皇帝的功能,而不致危及皇帝的权力,对下则能有效地行使其管理和统治功能;从其自身来说,由于职掌上的严格界定和行使职权上的严格程序,因此,能有效地减少政策失误。材料描述的“它”是A.汉代的内朝B.唐代的三省C.明代的内阁D.清代军机处9.唐朝和五代科举的实际主持人为知举官,达官贵人或社会名流得发“公荐”给知举官,知举官依据“公荐”推选名单、参考举人考试成绩决定录取名单,故有“通榜”之称,通常皇帝不参与录取之事。这说明当时A.考试成绩是取士的主要标准B.社会重学的风气逐渐地形成C.取士方式并不利于中央集权D.科举取士难以选拔优秀人才10.据统计,唐代宰相共计369名,出自98个家族;宋代宰相共有134名,出自126个家族。这说明宋代A.宗族性家族制度的形成B.宰相人数大为减少C.分散相权方式发生变化D.政治开放性的加强11.北宋规定,凡十五岁以下儿童,学业有成能通经作诗赋者,即可由所在州府解送京师。国子监审验后,送中书复试,合格者即由皇帝殿前亲试之,一般赐予出身,其中殿试优秀者可以拜官。这一规定A.选拔了大批栋梁之才B.促进了州府教育发展C.弥补了科举制的不足D.杜绝了考试舞弊现象12.某学者在评唐朝前期设立的政事堂时指出:“当时以皇帝诏敕形式颁布的政府诏令,既需要皇帝画敕,又必须有中书、门下两省的认可,并加以政事堂盖印,否则便是违制。”由此可知A.政事堂是独立于皇权的行政决策机构B.政事堂具有民主政治的特征\nC.唐朝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D.皇权和相权都受到了限制13.宋代科举制着眼于防范作弊、保护“公平竞争”的考虑,设计的考试程序及规则,“一切以程文(固定章法、格式)为去留”,这模糊了儒家重视个人品德及才行的理想标准,并且最终发展为束缚人才的桎梏。以上信息表明科举制A.目标与手段存在矛盾B.难以选拔对社会有用人才C.注重选才公平与开放D.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14.《宋大诏令集卷第六十五》中记载:“居元首者,实赖于股肱。济巨川者,必资于舟楫。”据此,其反映的是A.农业与商业关系B.民族关系C.君权与相权关系D.对外关系15.元代规定行中书省为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高级长官由蒙古人、色日人担任,中下级官员由汉人担任。行省官员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A.扩大了对地方监察权B.弱化了其政权的民族色彩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有利于集思广益制定决策16.忽必烈意取传统经典《易经》中“至哉坤元”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向来以正统皇帝自居的朱元璋称各民族“华夷一家”,雍正帝宣称清朝建立是“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这说明A.中华文化凝聚力很强B.传统华夷观已经被摒弃C.民族平等思想的发展\nD.少数民族融入中原文化17.明代《正德会典》载:“凡文职本身并族属有女为王妃或夫人,男为仪宾等项,俱各见在及有子孙者,不许升除京职。”这说明A.血缘政治存在的稳定性B.下层进入统治层的复杂性C.铲除地方势力的必要性D.法律对皇权政治的制约性18.明宣德二年(1427年)的会试首次实行南北卷制度。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为55%、35%和10%。这一做法A.保证了科举制公平公正选拔人才B.有利于科举人才来源的相对平衡C.推动了明代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D.促进了全国范围内尚学风气形成19.清崇德元年(1636年),设蒙古衙门,置承政、参政各官,负责蒙古各部的编旗、会盟、赏赐、司法等事务,崇德三年(1638年)更名理藩院。蒙古衙门的创立不仅使清朝有了管辖蒙古事务的专门机关,其作为理藩院的前身也对日后理藩院的发展和壮大有着重大意义。下列选项中对理藩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总揽全国军政大权的最高国家机构B.统治蒙藏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央机构C.负贵掌管全国佛教事宜的政教机构D.协助皇帝处理民族事务的助理机构20.在努尔哈赤、皇太极统治时期,“中国”、“南朝”等词都用于对明朝的称呼。顺治时期,“中国”一词在朝廷政治文书中已指清朝的全部统治区域。1767年,乾隆皇帝明确规定:“夫对远人颂述朝廷,或称天朝,或称中国,乃一定之理。”这反映了这一时期A.满清统治区域的日益扩大B.“中国认同”不断发展深化C.中央与地方矛盾有所缓和D.民族交流消除了民族差异21.克里斯提尼改革肃清了氏族残余,结束了雅典平民反对贵族的长期斗争,最后完成了雅典由氏族过渡到国家的历史过程,确立了奴隶主民主政治。促成这一变化的措施是\nA.制定了陶片放逐法B.成立十个地区部落代替血缘部落C.建立十将军委员会D.设立五百人会议代替四百人会议22.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富人失去了运用财富和地位等方面影响选举的可能,为普通公民提供了在古代条件下最广泛也最平等的参政机会。这表明当时A.富人社会地位下降B.贫富均等保障了民权C.民主政治得以完善D.轮番而治得到了实现23.《十二铜表法》对债的“执行”有以下步骤:第一,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30天的法定宽限期。第二,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第四,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可自备伙食,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饼一磅。这些规定反映了A.罗马法形成比较完善的债权制度B.法律不再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C.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和理性思想D.平民的利益得到了全面的保护24.罗马法假设“自然”规定了某些必须遵循的规范。法的戒律是让人活着而有尊严,而不是损害他人,法保障每个人各得其所,正义是在法的范围内保护人的权利。这说明A.罗马法注重保护公民权利B.罗马法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罗马法具有人文主义色彩D.自然法为罗马确立社会行为规范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25.(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宗庙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的昭穆制度与宗庙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礼记·中庸》谓:“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这里既有宗统关系的宗族亲属远近的亲疏之序,又有君统关系的君臣等级之别。周朝就是依靠宗庙昭穆秩序的排列法,用血缘亲属关系维系着等级尊卑关系,以达到巩固周天子君临天下的统治地位的目的。——摘编自刘海文《西周昭穆制度的几个问题》\n材料二唐太宗对于宗庙建制的认识和态度与以往的君主有所不同。他认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比较重视现实功业而不追求宗法传承。唐太宗时期对宗庙的态度是比较淡漠的,究其原因,恐怕是宗庙(制度)讲究的是维持宗法继承关系的隆重仪式。故其有意忽视讲究严格的宗法程式,而重视现实功绩的思想就很自然地占据了主要地位。——摘编自盖金伟、董理《论东都太庙与唐代政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宗庙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西周宗庙制度(观念)相比,唐太宗宗庙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26.(18分)国家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中展开的,只有对疆域进行有效的管控和治理,才能推动国家的存续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n(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述两种划界方式的差异。并分析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划是不断演变的原因是什么?(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8分)27.(16分)民主与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和发展进程中的大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伯里克利在悼念公元前431年因与斯巴达人作战而倒下的雅典英雄的葬礼演说中,完全有理由自豪地宣称:我们的政体并不与其他人的制度相敌对。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的政体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学者认为这一制度“具有民主色彩”,请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8分)(2)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优越性。柏拉图认为“极端的自由结果只能变为极端的奴役”,他对雅典民主制的批判着眼于什么?(8分)第一单元古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B卷滚动提升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分析殷墟1004号大墓出土的两件方鼎(如图)时指出:来源不同的多类神兽融合成混合性的造型,取代了单一独特的崇拜对象,将不同地区的礼仪崇拜合并成共同信仰。这说明\nA.中国的原始文化星罗棋布B.B.各地接受商王族信仰崇拜C.商朝已形成统治地方力量D.D.蕴含着大一统的权力模式【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殷墟作为商都,其出土文物呈现出“来源不同的多类神兽融合成混台性的造型,取代了单一独特的崇拜对象”可知,商代出现了文化融合的趋势,说明商朝在政治力量方面出现了整合的趋势,即已经形成统治地方的国家力量,故选C;材料强调的是融合,而非多样,排除A;礼仪崇拜合并成共同信仰,并不意味看各地区接受了商王族的信仰,排除B;选项D不符合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排除。2.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据此可知分封制中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A.有利于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B.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C.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D.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分封制让族群关系进行了重新组合,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促进了姬姓与非姬姓氏族之间的融合,氏族之间相互学习,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交\n流与融合,故A项正确。原族群被纳入分封制的体系中,根据A项分析,原族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故B项错误。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血缘关系仍然发挥重要影响(宗法制),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正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的,姬姓与非姬姓氏族各自的血缘关系都得到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华夏民族的内容,且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材料没有体现形成过程已经完成,故D项错误。3.西周青铜器以礼器为主,纹饰以重环纹、波带纹、窃曲纹较为流行,种类不多,风格简洁朴素。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用途转向实用化,纹饰以抽象的几何纹为主,并出现宴乐、射猎、战争等装饰题材,呈现多样化的风格。这种变化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尚武风气成为主流B.青铜纹饰趋向生活化C.政治秩序出现变革D.审美观念趋于感性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青铜器中礼器种类不多,是礼乐等级制度的体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转为实用性,风格多样,突破了原本礼乐制度对等级的严格要求,出现“礼崩乐坏”的变革,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尚武风气,故排除A;青铜器纹饰趋向生活化是变化的具体表现而不是变化反应的实质问题,故排除B;材料中没有涉及感性和理性的分析,故排除D。4.公元前106年,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刺史的职能范围以六条为标准,第一条是针对地方强宗豪右,其余五条皆是针对地方二千石官吏。汉武帝的这一措施A.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B.维护了思想上的统一C.确保了地方长治久安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设立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其余五条皆是针对地方二千石官吏”可知汉武帝设立刺史重在加强对地方太守的监察,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刺史不是监察诸侯王的实力,A错误;刺史制度不是思想上的统一,B错误;材料加强对地方的治理,不能说“确保”地方长治久安,说法绝对化,C错误。\n5.汉代太常的职责是掌管祭祀祖先鬼神,引导天子祭祀。太常的“常”同“尝”,乃依四时奉献时物让祖先鬼神时时尝新之意。太常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兼管文化教育,皇陵所在县的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据此可知,汉代的太常A.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B.成为了当时级别最高的官职C.强化了神权和王权的结合D.延续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传统【答案】D【解析】由材料“汉代太常的职责是掌管祭祀祖先鬼神”“太常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兼管文化教育,皇陵所在县的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可知,太常不仅掌管祭祀,也要监管文化教育以及行政,结合所学,家国一体是以伦理秩序为政治本体所构建而成的家国同构的政治管理结构,故汉代太常延续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传统,D项符合题意。材料主要体现中央内部的关系,与地方无关,排除A;太常为汉朝九卿之首,而九卿之上还有三公,故“级别最高的官职”这一说法错误,排除B;太常负责引导天子祭祀祖先,这并不能体现出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征,毕竟普通人每到清明也都会各自祭拜自己的祖先,排除C。6.《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B.社会阶层缺乏流动C.军功爵制不合时宜D.九品中正制有局限【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寒门无望,联系所学可知,主要是当时九品中正制只注重门第,故答案为D;材料没有体现王沈缺乏治理才能,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BC内容,排除BC。【点睛】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解题关键词是“为时豪所抑”,并准确掌握九品中正制的时间及选官标准。\n7.从大量记载中可以看到,唐代皇帝和中央对各地各部门的各项行政过程、行政结果实施追踪式的连续控制。许多在汉代无须也不可能由皇帝过问的事情,现在都要奏报呈送.经过三省和政事堂的审理,取得皇帝的旨意之后,再以诏令的方式下达指令。这反映出唐朝A.行政制度的日益完备B.皇权与相权矛盾缓和C.皇权不受制度的限制D.专制集权体制的强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许多在汉代无须也不可能由皇帝过问的事情,现在都要写成奏章逐层呈送上去,经过三省和政事堂的审理,取得皇帝的旨意之后,再以诏令的方式下达具体的指令,可看出专制皇权的强化,故D项正确;行政制度的完备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皇权和相权的缓和没有体现,排除B项;皇权不受限制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8.它对上能有效地发挥辅佐皇帝的功能,而不致危及皇帝的权力,对下则能有效地行使其管理和统治功能;从其自身来说,由于职掌上的严格界定和行使职权上的严格程序,因此,能有效地减少政策失误。材料描述的“它”是A.汉代的内朝B.唐代的三省C.明代的内阁D.清代军机处【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的三省能有效地发挥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同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并且三省在行使职权时遵循严格程序,能有效地减少政策失误,故选B;汉代的内朝无法体现“职掌上的严格界定和行使职权上的严格程序”,排除A;明代的内阁、清代军机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不能对下有效地行使其管理和统治功能,排除CD。9.唐朝和五代科举的实际主持人为知举官,达官贵人或社会名流得发“公荐”给知举官,知举官依据“公荐”推选名单、参考举人考试成绩决定录取名单,故有“通榜”之称,通常皇帝不参与录取之事。这说明当时A.考试成绩是取士的主要标准B.社会重学的风气逐渐地形成C.取士方式并不利于中央集权\nD.科举取士难以选拔优秀人才【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取士权在知举官手中,这一规定成了产生朋党的温床,不利于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得到“公荐”,考试成绩再好,也可能落第,A项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0.据统计,唐代宰相共计369名,出自98个家族;宋代宰相共有134名,出自126个家族。这说明宋代A.宗族性家族制度的形成B.宰相人数大为减少C.分散相权方式发生变化D.政治开放性的加强【答案】D【解析】“唐代宰相共计369名,出自98个家族;宋代宰相共有134名,出自126个家族”说明更多的阶层参与到国家核心机构中,政治开放性的加强,故选D;“唐代宰相共计369名,出自98个家族”没有体现家族的宗族性,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宰相人数减少,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相权大小,无法体现分散相权方式,排除C。11.北宋规定,凡十五岁以下儿童,学业有成能通经作诗赋者,即可由所在州府解送京师。国子监审验后,送中书复试,合格者即由皇帝殿前亲试之,一般赐予出身,其中殿试优秀者可以拜官。这一规定A.选拔了大批栋梁之才B.促进了州府教育发展C.弥补了科举制的不足D.杜绝了考试舞弊现象【答案】B【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代的教育及选官史实的理解和认识。依据材料可知,这种方式可以鼓励地方的读书求学的积极性,促进州府教育的发展,故B项说法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这些“优秀者”以后是否成为栋梁之才,故A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也并未指出这样做弥补\n科举制的不足,本身也属于科举制的一中发展表现,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任何选官方式均不能杜绝考试舞弊,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12.某学者在评唐朝前期设立的政事堂时指出:“当时以皇帝诏敕形式颁布的政府诏令,既需要皇帝画敕,又必须有中书、门下两省的认可,并加以政事堂盖印,否则便是违制。”由此可知A.政事堂是独立于皇权的行政决策机构B.政事堂具有民主政治的特征C.唐朝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D.皇权和相权都受到了限制【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当时以皇帝诏敕形式颁布的政府诏令,既需要皇帝画敕,又必须有中书、门下两省的认可,并加以政事堂盖印,否则便是违制”说明皇权和相权都受到了三省六部制的限制,故D正确;政事堂是服务于皇权的,故A错误;中国古代没有民主政治,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三省六部对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错误。13.宋代科举制着眼于防范作弊、保护“公平竞争”的考虑,设计的考试程序及规则,“一切以程文(固定章法、格式)为去留”,这模糊了儒家重视个人品德及才行的理想标准,并且最终发展为束缚人才的桎梏。以上信息表明科举制A.目标与手段存在矛盾B.难以选拔对社会有用人才C.注重选才公平与开放D.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A【解析】宋代科举制中着眼于防范作弊、保护“公平竞争”的考试程序及规则最终却发展为束缚人才的桎梏。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目标与手段存在着矛盾,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宋代科举制难以选拔对社会有用人才,故B错误;注重选才公平与开放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C错误;科举制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14.《宋大诏令集卷第六十五》中记载:“居元首者,实赖于股肱。济巨川者,必资于舟楫。”据此,其反映的是\nA.农业与商业关系B.民族关系C.君权与相权关系D.对外关系【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居元首者,实赖于股肱”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和丞相的关系,即君权与相权关系,故C正确;材料和农业与商业关系、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无关,故ABD错误。15.元代规定行中书省为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高级长官由蒙古人、色日人担任,中下级官员由汉人担任。行省官员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A.扩大了对地方监察权B.弱化了其政权的民族色彩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有利于集思广益制定决策【答案】D【解析】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官员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有利于集思广益制定决策,故D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对地方的监察,故A错误;材料和弱化政权的民族色彩无关,故B错误;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是为加强君主专制服务的,故C错误。16.忽必烈意取传统经典《易经》中“至哉坤元”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向来以正统皇帝自居的朱元璋称各民族“华夷一家”,雍正帝宣称清朝建立是“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这说明A.中华文化凝聚力很强B.传统华夷观已经被摒弃C.民族平等思想的发展D.少数民族融入中原文化【答案】A\n【解析】受《易经》启发蒙古国改国号元,朱元璋称各民族“华夷一家”和雍正帝称清朝建立是“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说明到封建社会后期,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日益加强,A项正确;传统的华夷观“被摒弃”与清代前期的“天朝上国”观念和理藩院等史实不符,B项错误;“民族平等思想”不是材料主旨,C项错误;少数民族融入中原文化不是三个做法的共同点,D项错误。17.明代《正德会典》载:“凡文职本身并族属有女为王妃或夫人,男为仪宾等项,俱各见在及有子孙者,不许升除京职。”这说明A.血缘政治存在的稳定性B.下层进入统治层的复杂性C.铲除地方势力的必要性D.法律对皇权政治的制约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有女为王妃或夫人”的人,其家属不得到京城任职,这是防止借与皇帝有亲戚关系而形成家庭势力,体现的是对皇权政治的制约性,故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防止血缘政治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防止部分特殊人群进入京城任职,而不是所有人,因此不能体现出其复杂性,故排除B项;材料与地方势力无关,排除C项。18.明宣德二年(1427年)的会试首次实行南北卷制度。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为55%、35%和10%。这一做法A.保证了科举制公平公正选拔人才B.有利于科举人才来源的相对平衡C.推动了明代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D.促进了全国范围内尚学风气形成【答案】B【解析】明代科举实行分地区录取的措施,主要是由于当时地区经济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这一做法有利于科举人才来源的相对平衡,故选B项;材料中的做法主要是为了保证人才人员相对平衡,并不是为了保证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排除A;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排除C;D项内容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故选B。\n19.清崇德元年(1636年),设蒙古衙门,置承政、参政各官,负责蒙古各部的编旗、会盟、赏赐、司法等事务,崇德三年(1638年)更名理藩院。蒙古衙门的创立不仅使清朝有了管辖蒙古事务的专门机关,其作为理藩院的前身也对日后理藩院的发展和壮大有着重大意义。下列选项中对理藩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总揽全国军政大权的最高国家机构B.统治蒙藏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央机构C.负贵掌管全国佛教事宜的政教机构D.协助皇帝处理民族事务的助理机构【答案】B【解析】根据“设蒙古衙门,置承政、参政各官,负责蒙古各部的编旗、会盟、赏赐、司法等事务,崇德三年(1638年)更名理藩院”可知理藩院是专门管理蒙藏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故B项正确;总揽全国军政大权的最高国家机构是清代军机处,故A项错误;元代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故C项错误;理藩院是正式机构非助理机构,故D项错误。20.在努尔哈赤、皇太极统治时期,“中国”、“南朝”等词都用于对明朝的称呼。顺治时期,“中国”一词在朝廷政治文书中已指清朝的全部统治区域。1767年,乾隆皇帝明确规定:“夫对远人颂述朝廷,或称天朝,或称中国,乃一定之理。”这反映了这一时期A.满清统治区域的日益扩大B.“中国认同”不断发展深化C.中央与地方矛盾有所缓和D.民族交流消除了民族差异【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清朝时期的几位皇帝对“中国”一词的不同指代,说明“中国认同”不断发展深化,故B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国认同”的不断发展,与满清统治区域的日益扩大、中央与地方矛盾有所缓和无关,故A、C错误;D说法绝对化,排除。21.克里斯提尼改革肃清了氏族残余,结束了雅典平民反对贵族的长期斗争,最后完成了雅典由氏族过渡到国家的历史过程,确立了奴隶主民主政治。促成这一变化的措施是A.制定了陶片放逐法B.成立十个地区部落代替血缘部落\nC.建立十将军委员会D.设立五百人会议代替四百人会议【答案】B【解析】克里斯提尼用地区部落代替血缘部落,实质上是继梭伦之后进一步打击了雅典的氏族血缘关系,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B正确;ACD不是克里斯提尼改革肃清了氏族残余的措施,排除。故选B。22.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富人失去了运用财富和地位等方面影响选举的可能,为普通公民提供了在古代条件下最广泛也最平等的参政机会。这表明当时A.富人社会地位下降B.贫富均等保障了民权C.民主政治得以完善D.轮番而治得到了实现【答案】C【解析】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富人并不能影响选举,而普通公民获得了最广泛平等的参政机会,这意味着民主政治的完善,C正确;富人不能干预选举不等于其社会地位下降,两者不存在因果联系,排除A;当时依然存在富人阶层,说明不是贫富均等,排除B;题干内容与轮番而治无关,排除D。23.《十二铜表法》对债的“执行”有以下步骤:第一,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30天的法定宽限期。第二,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第四,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可自备伙食,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饼一磅。这些规定反映了A.罗马法形成比较完善的债权制度B.法律不再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C.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和理性思想D.平民的利益得到了全面的保护【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十二铜表法》对债务的偿还宽限期、债务人不偿还及拘禁期间有着严格的规定,是对私有财产和债务人的人身安全的一种保护,体现的是一种理性、法治精神,C正确;\n《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A排除;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24.罗马法假设“自然”规定了某些必须遵循的规范。法的戒律是让人活着而有尊严,而不是损害他人,法保障每个人各得其所,正义是在法的范围内保护人的权利。这说明A.罗马法注重保护公民权利B.罗马法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罗马法具有人文主义色彩D.自然法为罗马确立社会行为规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法让人活着而有尊严,保障每个人各得其所”等信息可得出罗马法注重维护人的尊严,重视保护人的权利,即体现了罗马法的人文精神,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法重视人的保护,体现了罗马法人文主义色彩,没有强调罗马法对公民权利的保护,A项错误;罗马法有阶级属性,并不给予奴隶法律平等地位,不能说罗马法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项错误;自然法提供法律原则,不提供具体的行为规范,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自然法为罗马确立社会行为规范,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25.(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宗庙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的昭穆制度与宗庙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礼记·中庸》谓:“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这里既有宗统关系的宗族亲属远近的亲疏之序,又有君统关系的君臣等级之别。周朝就是依靠宗庙昭穆秩序的排列法,用血缘亲属关系维系着等级尊卑关系,以达到巩固周天子君临天下的统治地位的目的。——摘编自刘海文《西周昭穆制度的几个问题》材料二唐太宗对于宗庙建制的认识和态度与以往的君主有所不同。他认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比较重视现实功业而不追求宗法传承。唐太宗时期对宗庙的态度是比较淡漠的,究其原因,恐怕是宗庙(制度)讲究的是维持宗法继承关系的隆重仪式。故其有意忽视讲究严格的宗法程式,而重视现实功绩的思想就很自然地占据了主要地位。——摘编自盖金伟、董理《论东都太庙与唐代政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宗庙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10分)\n(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西周宗庙制度(观念)相比,唐太宗宗庙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答案】(1)特点:以血缘亲疏和等级尊卑为标准;维护周天子的宗法和政治地位。原因:深受宗法制(血缘关系)影响;礼制的强化作用;加强政治统治的需要。(2)变化:重视功业而非单一受宗法观念影响。影响:促使宗法血缘观念弱化,淡化了宗族门第观念;有利于抑制世家大族势力,巩固专制集权统治。【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既有宗统关系的宗族亲属远近的亲疏之序,又有君统关系的君臣等级之别”得出以血缘亲疏和等级尊卑为标准;根据“以达到巩固周天子君临天下的统治地位的目的”得出维护周天子的宗法和政治地位。原因:根据“宗统关系的宗族亲属远近的亲疏之序”得出深受宗法制(血缘关系)影响;根据“与宗庙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得出礼制的强化作用;根据“以达到巩固周天子君临天下的统治地位的目的”得出加强政治统治的需要。(2)变化:根据“比较重视现实功业而不追求宗法传承”得出重视功业而非单一受宗法观念影响。影响:根据“其有意忽视讲究严格的宗法程式,而重视现实功绩的思想就很自然地占据了主要地位”得出促使宗法血缘观念弱化,有利于抑制世家大族势力,巩固专制集权统治。26.(18分)国家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中展开的,只有对疆域进行有效的管控和治理,才能推动国家的存续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n材料二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述两种划界方式的差异。并分析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划是不断演变的原因是什么?(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8分)【答案】(1)差异:图一“随山川形便”,依据山脉、河流湖泊等作为行政区域边界,行政区域与自然地理基本保持一致。图二是元朝的行省制,特点是犬牙交错,有意打破山川天然界限,将山川融入区域之内。原因:国家疆域的变化;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2)疆界意识的增强有利于摆脱陈腐的观念束缚,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促进了外交的近代化;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巩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析】(1)差异:从图一中的划分情况可以得出,“随山川形便”,依据山脉、河流湖泊等作为行\n政区域边界,行政区域与自然地理基本保持一致的特点。从图二的信息可以看出其是元朝的行省制,结合所学可得出特点是犬牙交错,有意打破山川天然界限,将山川融入区域之内。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国家疆域的变化、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等方面概括。(2)根据“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得出疆界意识的增强有利于摆脱陈腐的观念束缚,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根据“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得出促进了外交的近代化;根据“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得出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巩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7.(16分)民主与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和发展进程中的大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伯里克利在悼念公元前431年因与斯巴达人作战而倒下的雅典英雄的葬礼演说中,完全有理由自豪地宣称:我们的政体并不与其他人的制度相敌对。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的政体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学者认为这一制度“具有民主色彩”,请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8分)(2)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优越性。柏拉图认为“极端的自由结果只能变为极端的奴役”,他对雅典民主制的批判着眼于什么?(8分)【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理解:相对分散;互相牵制和监督;本质上加强君主专制的工具。(2)优越性:城邦权力属于全体公民(行政权掌握多数人手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着眼点:原始的直接民主使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n用。【解析】(1)制度:据材料“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三省六部制。理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相对分散,互相牵制和监督;本质上加强君主专制的工具等方面回答。(2)优越性:据材料“我们的政体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可知,行政权掌握多数人手里;据材料“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可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着眼点:结合所学可知,对雅典民主制的批判着眼于“参政方式”,即原始的直接民主使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2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优化提升(带解析)
2023届岳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单元质检卷二古代希腊、罗马和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Word版带解析)
2023届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练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Word版带解析)
2023届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版带解析)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A卷(Word版带解析)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B卷(Word版带解析)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A卷(Word版带解析)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B卷(Word版带解析)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A卷(Word版带解析)
202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质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民版202303181198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一轮复习
发布时间:2022-07-26 18:55:08
页数:23
价格:¥3
大小:936.6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