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浙江卷语文模拟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9

2/49

剩余4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浙江卷语文模拟卷汇编——文言文阅读一、【2021-2022学年高三5月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模拟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0分)示弟立志说王阳明予弟守文来学,告之以立志。守文因请次第其语,使得时时观省;且请浅近其辞,则易于通晓也。因书以与之。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故程子曰:“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非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欤?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务去人欲而存天理,则必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则必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而凡所谓学问之功者,然后可得而讲。夫所谓正诸先觉者,既以其人为先觉而师之矣,则当专心致志,惟先觉之为听。言有不合,不得弃置,必从而思之;思之不得,又从而辨之,务求了释,不敢辄生疑惑。故《记》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言之而听之不审,犹不听也;听之而思之不慎,犹不思也。是则虽曰师之,犹不师也。夫所谓考诸古训者,圣贤垂训,莫非教人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若《五经》《四书》是已。吾惟欲去吾之人欲存吾之天理而不得其方是以求之于此则其展卷之际真如饥者之于食求饱而已;病者之于药,求愈而已;暗者之于灯,求照而已;跛者之于杖,求行而已。曾有徒事记诵讲说,以资口耳之弊哉?夫立志亦不易矣。孔子,圣人也,犹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者,志立也。志岂可易而视哉!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一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住不得矣。自古圣贤,因时立教,虽若不同,其用功大指无或少异。《书》谓“惟精惟一”,《易》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孔子谓博文约礼,曾子谓“忠恕”,子思谓“尊德性而道问学”孟子谓集义养气,“求其放心”,虽若人自为说,有不可强同者,而求其要领归宿,合若符契。何者?夫道一而已。道同则心同,心同则学同。其卒不同者,皆邪说也。后世大患,尤在无志,故今以立志为说。中间字字句句,莫非立志。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若以是说而合精一,则字字句句皆精一之功;以是说而合敬义,则字字句句皆敬义之功。其诸“格致”“博约”“忠恕”等说,无不吻合。但能实心体之,然后信予言之非妄也。(选自《传习录》,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则必正诸先觉                       先觉:觉悟早的人B.以资口耳之弊哉                    资:帮助C.其卒不同者                       卒:最终D.后世大患                         患:忧虑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夫学莫先于立志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C.惟先觉之为听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D.正目而视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的写作缘由是作者应弟弟之请求,把关于立志的道理写出来。本文语言浅近,易于通晓,说理之中包含有谆谆劝诫之意,辞意恳切。B.作者直接点明立志的重要性后,从反面说明不立志的危害,再用程子的观点加以证明然后层层推进,得出“去人欲”“存天理”的方法,即学习研究古圣先贤的教导。C.作者认为立志贯穿求学始终,人一旦立了志便会有了根本,便会心凝神聚,神清气明,如此这样,也正合乎古人所谓“惟精惟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的奥妙与精髓。D.全文紧紧围绕着“立志”二字,层次清晰,引经据典,正反结合,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寓理于情,运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文采斐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吾惟欲去吾之人欲存吾之天理而不得其方是以求之于此则其展卷之际真如饥者之于食求饱而已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4分)(2)而求其要领归宿,合若符契。何者?夫道一而已。(4分)【答案】1.D2.A3.D4.吾惟欲去吾之人欲/存吾之天理/而不得其方/是以求之于此/则其展卷之际/真如饥者之于食/求饱而已5.(1)一个人假如确实有想成为圣人的志向,那么他必定会思考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在哪里。(2)可是探求一下他们的主要精神和指归(目的),又是十分契合的(像符契一样相合)。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道理只有一个(道理是一样的)。【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患:名词,弊病。句意:后代社会的最大弊病。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比。句意:做学问,没有比立志重要的/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B.连词,因/介词,用。句意:只是因为他们心里是纯粹的天理而有人欲的私心/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C.助词,提宾/助词,的。句意:只是一心听老师所讲的道理/认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D.修饰、承接/却。句意:睁大眼睛看/依靠别人的力量却伤害他。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D.“多种表达方式,寓理于情”错。本文以说理为主,表达方式是议论,寓情于理。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正因为想去掉人欲而保持天理,但找不到好的办法,所以在书上寻求。那么,打开书本,就会像饿了的人找到了饭食,就想着吃饱罢了。“去吾之人欲”与“存吾之天理”是对称结构,中间断开;“而”用于句首,表转折,其前断开;“是以”,“所以”“因此”之意,用于句首,引出下面的结论,其前断开;“则”连词,表顺承,用于句首,其前断开;“其展卷之际”为句首状语,表时间,其后断开;“饥者之于食”与“求饱”是两个谓语结构,中间断开。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苟”,假如;“诚”,确实;“安在”,在哪里。(2)“归宿”,目的;“合若符契”,像符契一样相合;“道一”,道理是一样的。【参考译文】我的弟弟守文来求学,我给他讲了一番要立志的道理,守文就要我把我讲的话按顺序写下来,以便经常能够学习警醒;且要我写得浅显一点,以便于读懂。于是我写下来交给他。做学问,没有比立志重要的。不树立志向,就好像没有树根却一味地浇水培土,辛辛苦苦却不会有收获。世上那些人之所会懒惰闲散,得过且过,随世俗浮沉,染上许多不好的习惯,最终成为卑劣的人,都是因为没有树立坚定的志向。所以,程子说:“只有想做圣贤的志向,才能与他一起学习。”人如果真的有想成为圣贤的志向,就一定会想,圣贤成为圣贤的原因在哪里。是不是因为他们的心里纯粹是天理而没有普通人的私心?圣贤成为圣贤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心里是纯粹的天理而,没有人欲的私心,那么,我想成为圣贤,也就只是要我的心纯粹是天理而没有人欲罢了。要我的心纯粹是天理而没有人欲,就一定要去掉人欲而保持天理。要去掉人欲而保持天理,就一定要找到怎样去掉人欲保持天理的方法。要寻求怎样去掉人欲血保持天理的方法,就一定要向觉悟早的人请教,要学习古人的教导,而所有的所谓学问的功夫,才能够去讲。所谓向觉悟早的人请教,既然认为那人是觉悟早的人而把他当作老师,就要专心致志,只是一心听老师所讲的道理。如果老师讲的道理与你想的不一样,不要简单地不听老师的话,一定要认真体会,思考老师讲的道理;如果思考没有结果,就要找人讨论,一定要想办法弄清楚,不能动不动就怀疑老师。所以《学记》说:“老师庄重威严,道就会受到尊崇;道受到尊崇,百姓才知道问学。”如果没有尊重崇敬、真诚信服的心,就一定会有轻视、瞧不起的想法。老师讲了你没有用心听,就如同没有听一样;听了却思考得不认真,就如同没有思考一样。这种情况,虽然说是拜师学习,就如同没有老师一样。所谓学习古人的教导,圣贤留下教导,无非是教人去掉人欲而保持天理的方法,像《五经》《四书》就是此类。我正因为想去掉人欲而保持天理,但找不到好的办法,所以在书上寻求。那么,打开书本,就会像饿了的人找到了饭食,就想着吃饱罢了;就像病了的人找到了医生,只是想着治好病而已;就像在黑暗中的人对于灯光,希望照亮自己就可以了;就像腿不好的人对于拐杖,希望能够行走就满足了。怎么会有只想着记忆背诵,口中讲说,以使自己嘴巴和耳朵快活的做法呢?树立坚定的志向也不容易。孔子是圣人,仍然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时才有所树立。”所谓立,就是立定了志向。虽然是到了“不超越规矩”,也只是志向不超越规矩。树立志向哪里能看得很容易呢?志向是气质的统师,是人的生命、树木的根本、水流的源泉。源泉不疏通水就不流,树根不培育树木就要枯死,生命不延续人就会死亡,志向不树立气质就会昏昧。因此,君子讲学,无时无刻不想着树立志向。睁大眼睛看,看不到其他的事;侧起耳朵听,听不到其他的事。就像猫捉老鼠,就像母鸡孵蛋,精神心思都高度集中,而不再知道有其他的事情,这样才能做到志向总是立定,而精神气质健康明朗,道理清清楚楚。一有了私欲,马上就会醒悟觉察,自然不能容留。从古以来,圣贤根据时代社会的不同而进行教导,虽然教导的话看起来不一样,但功夫的大意却没有丝毫的区别。《书经》说精诚专一。《易经》说以敬谨使内心正直,处事合宜以使对外方正。孔子说广求学问,恪守礼法。曾子说尽心为人,推已及人。子思说尊重德性而从事学问。孟子说积累正义的行为,培养自己的气,寻找自己的放失之心。虽然好像人人说的都不一样,有不能强求统一之处,可是探求一下他们的主要精神和指归(目的),又是那样一致(像符契一样相合)。为什么呢?因为道只有一个。道一致,心也会一致;心一致,学问就会一致,而最终不一致的,就是邪说了。后代社会的最大弊病,更是因为没有立志,所以,现在强调要树立志向。中间的字字句句,无非都是讲的要树立志向。因为一辈子的学问功夫,只是立定志向而已。如果用这个说法去理解“精、一”,那么,一字一句都是“精、一”的功夫;用这个说法去理解“敬、义”,那么,一字一句都是“敬、义”的功夫;至于“格致”“博约”“忠恕”等说,没有不吻合的。只要能够真心实意地去体会,就会相信我说的没有错。二、【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浙江省精诚联盟适应性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生员论(中)[清]顾炎武废天下之生员,而官府之政清;废天下之生员,而百姓之困苏;废天下之生员,而门户之习除;废天下之生员,而用世之材出。今天下之出入公门,以挠官府之政者,生员也;倚势以武断于乡里者,生员也;官府一拂其意,则群起而哄者,生员也。上之人欲治之而不可治也,欲锄之而不可锄也。小有所知,则曰:是杀士也,坑儒也。百年以来,以此为大患,而一二识体能言之士,又皆身出于生员,而不敢显言其弊,故不能旷然一举而除之也。故曰:废天下之生员,而官府之政清也。天下之病民者有三:曰乡宦,曰生员,曰吏胥。是三者,法皆得以复其户,而无杂泛之差,于是杂泛之差乃尽归于小民。今之大县至有生员千人以上者,比比也。富者行关节以求为生员,而贫者相率而逃且死,故生员之于其邑人,无秋毫之益,而有丘山之累。然而一切考试科举之费,犹皆派取之民,故病民之尤者,生员也。故曰:废天下之生员,而百姓之困苏也。天下之患,莫大乎聚五方不相识之人而交之使为朋党。生员之在天下,近或数百千里,远或万里,语言不同,姓名不通,而一登科第,则有所谓主考官者,谓之座师;有所谓同考官者,谓之房师;同榜之士,谓之同年。朋比胶固,牢不可解。书牍交于道路,请托遍于官曹。其小者,足以蠹政害民,而其大者,至于立党倾轧,取人主太阿之柄而颠倒之,皆此之由也。故曰:废天下之生员,而门户之习除也。国家之所以取生员而考之以经文、论、策、表、判者,欲以明六经之旨,通当世之务也。今以书坊所刻之义,谓之时文,舍圣人之经典、先儒之注疏与前代之史不读,而读其所谓时文。时文之出,每科一变,五尺童子能诵数十篇而小变其文,即可以取功名,而钝者至白首而不得遇。老成之士,既以有用之岁月,销磨之场屋之中;而少年捷得之者,又易视天下国家之事,以为人生之所以为功名者,惟此而已。故败坏天下之人材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夫然后寇贼奸宄得而乘之敌国外侮得而胜之。苟以时文之功,用于经史及当世之务,则必有聪明俊杰通达治体之士,起于其间矣。故曰:废天下之生员,而用世之材出矣。(选自《顾亭林诗文集》,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废天下之生员而门户之习除       除:清除B.而有丘山之累             累:负担C.朋比胶固             朋比:互相勾结D.而钝者至白首而不得遇       遇:相逢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而不敢显言其弊             吾尝终日而思矣B.今之大县至有生员千人以上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C.生员之在天下             安能以身之察察D.今以书坊所刻之义       以资政殿学士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开宗明义,开篇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废生员之制才能解决各种弊端的观点,然后层层深入地加以论述,得出结论。B.文章指责时弊,切实有力,明清时,凡经过省内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都称为“生员”,其矛头指向当时的科举制度。C.作者希望生员专注于经史及当代的政务,那么将会出现经世治国之才,国家也能够取胜于外来侵侮者,不会败亡。D.本文讲述生员制度造成的严重后果,结构严密,逻辑性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战斗性,显示作者高超的说理艺术。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故败坏天下之人材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夫然后寇贼奸宄得而乘之敌国外侮得而胜之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天下之患,莫大乎聚五方不相识之人而交之使为朋党。(4分)(2)而少年捷得之者,又易视天下国家之事,以为人生之所以为功名者,惟此而已。(4分)【答案】1.D2.B3.C4.故败坏天下之人材/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夫然后寇贼奸宄得而乘之/敌国外侮得而胜之。5.(1)天下的忧患,没有比聚合各方互不相识之人使之相勾结而成为私党这件事更大的了。(2)而很快得到(功名)的年轻人,又把天下国家的事情看得很轻而易举,认为人生用来取得功名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D.遇:际遇,机会。“得遇"意为能够得到赏识。句意:而那些不卖乖讨巧的老实人到头发白了也不能得到赏识。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所以:连词,表因果。句意:因此他们不敢明言其弊病。所以:连词,表修饰。句意: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B.者:皆为定语后置标志词。前句句意:如今生员达到千人以上的大县。后句句意: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答复的使者。C.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句意:生员遍布天下。之: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后置句中,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怎么能用皎洁的身体。D.以:介词,把。句意:现在把书坊刻印的经义。以:介词,凭……身份。句意:凭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出行。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C.“作者希望生员专注于经史及当代的政务,那么……国家也能够取胜于外来侵侮者,不会败亡”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苟以时文之功,用于经史及当世之务,则必有聪明俊杰通达治体之士,起于其间矣”,可见,“国家也能够取胜外来侵侮者,不会败亡”与“作者希望生员专注经史及当代的政务”未能构成因果关系。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因此败坏天下的人才,以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然后寇贼、犯法作乱的人能够乘机而起,敌对国家、外来侵侮者能够取胜。“故败坏天下之人材”,句意:因此败坏天下的人才。“败坏”作谓语,“天下之人材”作宾语,故应在“人材”后停顿。“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句式对称,应在其后分别停顿。“夫”用于句首,引起下面的议论,故“夫”之前应停顿;“寇贼奸宄得而乘之”和“敌国外侮得而胜之”句式也对称,故其后应停顿。综上分析,该句的特点如下:故败坏天下之人材/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夫然后寇贼奸宄得而乘之/敌国外侮得而胜之。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题得分点:“患”,忧患;“乎”,相当于“于”,比;“交”,结交,勾结。第(2)题得分点:“捷得”,很快得到;“易视”,看得轻易;“所以”,用来……的办法(本事)。【参考译文】废除天下的生员,官府的政治就能清明;废除天下的生员,老百姓的困穷就能得到解救;废除天下的生员,结党营私的恶习就能清除;废除天下的生员,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就会出现。如今天下能够出入于衙门并且阻挠官府政事的,是生员;凭借权势在乡里横行霸道的,是生员;官府一旦违背他们的意愿,就群起作乱的,是生员;上面的人想惩办他们而又不可能惩办,想除掉他们而又不可能除掉,要是对他们稍稍加以惩罚,就会说这是杀士,是坑儒。一百年以来,因此而成为大患,而少数几个懂得治国大体、能够发表有益言论的人,又都是生员出身,他们不敢明言其弊病,因此不能公开地一一列举而除掉他们。因此说废除天下的生员,官府的政治就能清明。天下危害老百姓的有三种人:一是乡宦,一是生员,一是吏胥。这三种人,根据法律都可以免除他们家的徭役和赋税,又没有各种杂项差使,于是就把这些全归老百姓来负担。如今生员达到千人以上的大县,到处都是。富有的人通过行贿托情而取得生员资格,贫穷的人则一个接一个逃跑或死亡,因此生员对于本县的人来说,不仅没有丝毫的好处,反而带来沉重的负担。然而一切科举考试的费用,还都从老百姓那里派取。因此,危害老百姓最严重的,是生员。所以说废除天下的生员,老百姓的困穷就能得到解救。天下的忧患,没有比聚合各方互不相识之人使之相勾结而成为私党这件事更大的了。生员遍布天下,相隔近的有数百千里,相隔远的有万里,语言互不相同,姓名互不通晓,但一旦考中了科举,那么有所谓主考官的人,称之为座师;有同考官的人,称之为房师;同榜的士人,称之为同年。这些人结成死党,就像胶粘在一起,牢不可破。书信往来于道路,请托蔓延于官府。这种关系小则足以败坏政事、危害百姓,大则发展到建立党派,互相倾轧,夺取国君的大权,倒行逆施,这都是由于生员的缘故。所以说废除天下的生员,结党营私的恶习就能消除。国家录取生员之所以用经义、论、策、表、判等文章来考试他们,是为了使生员了解六经的旨意,通晓当代的政务。现在把书坊刻印的经义称之为时文,舍弃圣人的经典、先儒的注疏和前代的史书不读,而去读那些所谓时文。时文产生以后,每一科变化一次,小孩子只要能背诵几十篇,并且稍为改变一下原文,即可以取得功名,而那些不卖乖讨巧的老实人到头发白了也不能如愿以偿。年高持重之士,他们已经把有用的岁月,消磨在考场之中。而年轻快中的人,又把天下国家的事情看得很轻而易举,认为人生用来取得功名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因此败坏天下的人才,以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然后寇贼、犯法作乱的人能够乘机而起,敌对国家、外来侵侮者能够取胜。如果把用于攻读时文的功夫,用于经史及当代的政务,那么必定会有聪明俊杰通达治国大体的人,出现于其中了。所以说废除天下的生员,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就会出现了。三、【2021-2022学年高三5月浙江省金华市、丽水市、衢州市十二校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读通鉴论王夫之夫人之持志以务修能,亦难乎其始耳。血气未定,物诱易迁,智未开,守未固,得失贞淫治乱之故未熟尝,而易生其骄惰;及其年富力强,见闻益广,浮荡之志气已敛,声色之娱乐已厌,而好修之成效有可居,则靡而淫,玩而弛,纵而暴,皆日损以向于善;此中人之恒也。太甲、成王终为令主,亦此而已矣。夫苟以修德为心与?德者,无尽之藏也,未之见,则一善成而已若有余矣;既见之矣,既习之矣,仁不熟不安于心,义未精不利于用,浩乎其无涯矣,森乎其不可犯矣,亹斖乎相引以深密。若登高山,愈陟而愈见其峻,勿容自释也。故所患者,始之不自振也,继之不自省也,而不患其终之不自保也。苟其以立功为心,而不知德在己而不在事与?则功者,有尽之规也,内贼未除,除之而内见清矣;外寇未戢,戢之而外见宁矣;百姓未富,富之而人有其生矣;法制未修,修之而国有其典矣。夫既内无肘腋之奸,外无跳梁之敌,野鲜流亡,而朝有纲纪,则过此以往,复奚事哉?志大而求盈,则贪荒远之功;心满而自得,则偷晏安之乐;所愿者在是,所行者及是,所成者止是,复奚事哉?邪佞进,女宠兴,酣歌恒舞,而曰与民同乐;深居晏起,而曰无为自正。进厝火积薪之说者,无可见之征;抱蚁穴金堤之虑者,被苛求之责。智浅者不可使深,志小者不可使大,度量有涯,淫溢必汛,盖必然之势矣。古之圣王后治而先学贵德而贱功望之天下者轻而责之身心者重故耄修益勤死而后已,非以为天下也,为已而已矣。为已者,功不欲居,名不欲立,以天子而无殊于岩穴之士,志日专,气日敛,欲日憺忘,心日内守,则但患其始之未正也,不患其终之不永也,无可见之功勋,则无告成之逸豫也。唐以功立国,而道德之旨,自天子以至于学士大夫置不讲焉,三君①之不终,有以夫![注]①三君:唐代以贞观、开元、元和为年号的三位君主。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此中人之恒也                  恒:常态B.仁不熟不安于心               安:安全C.戢之而外见宁矣               戢:平定D.则无告成之逸豫也            逸豫:闲适安乐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外无跳梁之敌                 鹏之徙于南冥也B.则贪荒远之功                 则群聚而笑之C.而曰与民同乐                 缇骑按剑而前D.智浅者不可使深             客有吹洞箫者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作为,开始时因血气不稳定、心智未开化等原因,很难实现,因此要等到年富力强之时。太甲、成王最后成为好的君主,就是源于此。B.道德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宝藏,研究学习道德的人未发现它时,会容易对自己满足,了解熟悉它之,后就会担心不能振作、反思自己,不担心无法保全自己。C.作者认为唐代的三位执政者在位期间有始无终的原因,是君主及臣子只专注于建立功业而忽视了对道德意义的探究,这和古代的圣王有相似之处。D.为了更形象地论述唐代三君的执政之失,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并大量使用对仗、排比等句式,引古鉴今、文采飞扬、议论纵横。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古之圣王后治而先学贵德而贱功望之天下者轻而责之身心者重故耄修益勤死而后已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人之持志以务修能,亦难乎其始耳。(4分)(2)若登高山,愈陟而愈见其峻,勿容自释也。(4分)【答案】1.B2.B3.C4.古之圣王/后治而先学/贵德而贱功/望之兵下者轻/而责之身心者重/故耄修益勤/死而后已5.(1)人们心怀远大志向而追求卓越的才能,难在它的开头。(2)就像攀登高山,越攀登越能够见出它的险峻,不容许放弃自己。【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安:安全”错误,译为安定。句意:仁爱未做到内心就不安。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结构助词,的。句意:国外又没有猖獗跋扈的敌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B.连词,表顺承。句意:就会贪图荒远的功业。连词,表顺承。句意:那么这些人聚集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就嘲笑他们。C.连词,表转折。句意:却说与民同乐。连词,表修饰。句意:差役们按着剑柄上前。D.助词,指……的人。句意:才能一般的人不能让他们担任大任。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这和古代的圣王有相似之处”错误。“唐以功立国,而道德之旨,自天子以至于学士大夫置不讲焉,三君之不终,有以夫”,唐代凭借功业建立国家,对于道德这些东西,从天子到学士大夫都搁置不谈论,三位天子有始无终,也是因为这个。文中圣人是“贵德而贱功”,古代圣王是重视道德,轻视功业。“有相似之处”错误。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古代圣明的君王,先学习德行再治理国家,重视品德轻视功绩,轻视天下的名望,重视身心的修为,所以步入晚年会更加勤奋,一直到生命停止才结束。抓住“先”“后”,“贵”“贱”及两个“而”分析,“后治而先学”“贵德而贱功”为并列的成分,“古之圣王”为这两句子的主语,所以“学”“功”后面都需要断开。后面根据“轻”“重”分析,用连词“而”联系前后语句,“轻”后面需要断开。“故”为连词,表结果,前面需要断开。其他地方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断句。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持”,怀有;“修能”,卓越的才能;“始”,开头,开始。(2)“陟”,登,上,一般指登山或登高;“峻”,险峻;“勿容自释也”,正常语序为“勿容释自也”,“自”为宾语,宾语前置句。【参考译文】人们心怀远大志向而追求卓越的才能,难在它的开头。(因为)血气还没有稳定下来,容易受事物的引诱而改变志向,聪明才智还求开化,坚守志向也就不牢固,得到与失去、坚贞与淫逸、安定与动乱的原因并未清楚,因此容易产生骄傲怠惰的心理;等到年富力强,见识听闻日渐增多,轻浮放荡的志气已经收敛,对声色娱乐已经厌倦,道德修养的成效有所可观,那么奢靡荒淫,贪图玩乐志向松弛,纵欲暴怒这些不良的习气都日渐减损而趋于良善;这是一般人的常态。太甲,成王最后成为好的君主,也是这个道理。如何把修德作为根本呢?道德,是无穷无尽的宝藏,没有发现他的时候,那么做成一件善事好像已经有余了;已经发现它了,已经实践它了,仁爱未做到内心就不安,道义未做到精深就会对行动不利,浩浩荡荡就如同没有边际一样,庄重而不可侵犯,不知疲倦地进入深密义理中。就像攀登高山,越攀登越能够见出它的险峻,不容许放弃自己。所以担心的是开始自己不振作,接着是不进行自我反省,却从不担心最后自己能否保全自己。假如他们把建立功业作为心中的追求,怎能不知道道德在于自身而不在于事迹功业呢?功业,有详尽的标准,国内盗贼没有铲除,铲除了其国内也就太平了;外敌没有平定,平定宁边关也就安宁了;百姓没有富裕,使他们富足了那么百姓的生活也就没有忧虑了;法律制度没有修治;修治好了那么国家就有法可依了。国内没有作乱的奸佞小人,国外又没有猖獗跋扈的敌人,民间很少出现逃亡的百姓,朝廷也有了纲纪,自此以后,还有什么事情呢?志向远大希求完满,就会贪图荒远的功业;心满自得,那就会贪图宴饮欢乐的生活;所希望的是这些,所做得又是这些,所成就的也只是这些,还有什么要从事的呢?邪恶奸佞的人被重用,宠幸女子的情况兴盛,整日酣酒狂歌醉舞,却说与民同乐;深居晚起,却说这是无须作为国家就会治理好。有人提出国家潜伏着很大的危险,却说没有看见这样的征兆;提出牢固的水坝会溃于蚁穴建议的人,反而受到苛责。才能一般的人不能让他们担任大任;志向小的人不能使他们担当大政,度量有一定的限度,放纵了一定泛滥,这是情势必然的发展趋向。古代圣明的君王,先学习德行再治理国家,重视品德轻视功绩,轻视天下的名望,重视身心的修为,所以步入晚年会更加勤奋,一直到生命停止才结束,不是为了天下,只是为了自己罢了。为了自己的人,有功业不想占有,名望也不想建立,认为天子和隐士没有什么不同,志向日益专一,浮气日益收敛,欲望也就渐渐安定淡忘,内心坚守志向,只是担心开始不端正,不担心自己最终不长久,没有什么显著的功勋,也就没有大功告威的放纵。唐代凭借功业建立国家,对于道德这些东西,从天子到学士大夫都搁置不谈论,三位天子有始无终,也是因为这个。四、【2022届浙江省Z20名校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0分)答彭尺木进士书袁枚来书教以禅学,引文文山①诗语云云。似乎文山不遇楚黄道人,便不能了死生者。仆不以为然。古豪杰视死如归,不胜屈指,倘必待禅悟而后能死节,则佛未入中国时,当无龙逢、比干。居士之意,以为必通禅而后能了生死耳。殊不知从古来不能了生死者,莫如禅。夫有生有死,天之道也。养生送死,人之道也。今舍其人道之可知,而求诸天道之不可知,以为生本无生,死本无死,又以为生有所来,死有所往。此皆由于贪生畏死之一念萦结于胸而不释,夫然后画饼指梅,故反其词以自解,此洪炉跃冶,庄子所谓不祥之金也。其于生死之道了乎否乎?子路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当时圣人若逆知后之人必有借生死以惑世者,故于子路之问,萌芽初发而逆折之。来书云:生死去来,不可置之度外。尤谬。天下事有不可不置之度内者,“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也。有不可不置之度外者,“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是也。若以度外之事而度内求之,是即出位之思,妄之至也。虽然,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使佛果能出死入生,仆亦何妨援儒入墨。而无如二千年来凡所谓佛者率皆支离诞幻如捕风然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祷之而不应。如来、释迹与夏畦之庸鬼同一虚无,有异端之虚名,无异端之实效,以故智者不为也。试思居士参稽二十年,自谓深于彼法者矣。然而知生之所由来,能不生乎?知死之所由去,能不死乎?如仆者自暴自弃,甘心为门外人矣。然而不知生之所由来,便不生乎?不知死之所由去,便速死乎?生死去来,知之者与不知者无以异也,盍亦听其自生自死、自去自来而已矣。《易》曰:“乾坤毁,则无以见易。”言乾坤有时而生死也。《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言陵谷有时而来去也。生死去来,天地不能自主,而况于人?居士宁静寡欲,有作圣基,惜于生死之际,未免有己之见存,致为禅氏所诱。有所慕于彼者,无所得于此故也。独不见孟子之论生死乎?曰:“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陶潜之论生死乎?曰:“浮沉大化中,不恋亦不惧。”士君子纵不能学孟子,亦当法渊明,奚必他适!昔曹操聘虞翻,翻笑曰:“孟德欲以盗贼馀赃污人耶?”居士招我之意有类孟德,故敢诵仲翔之语以奉谢。【注解】①文文山:文天祥。彭尺木来信云:“昔文信公在燕狱时遇楚黄道人,受出世法,始得脱然于生死之际。”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养生送死,人之道也                 养:供养B.萌芽初发而逆折之                    逆:预先C.试思居士参稽二十年                 稽:跪拜D.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             贰:两样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今舍其人道之可知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B.富而可求也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C.致为禅氏所诱                       然此可为智者道D.故敢诵仲翔之语以奉谢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对于彭尺木借文天祥来劝说自己修佛学禅,作者不以为然,并以龙逢、比干为例加以反驳,证明自古以来豪杰们舍生取义并非因为“禅悟”而为。B.作者反对友人舍弃现实人道、追求虚妄来世的做法,认为这样做混淆了生死之别,无非是以探究天道为名,掩盖贪生怕死的实质。C.作者认为修德讲学是不可不放在心上之事,死生富贵是可置之度外之事,而彭尺木恰是将度内之事放在度外求之,这是非分之想。D.本文针对彭尺木来信,以儒家学说为根据,通过论证,主张注重人道,不盲从天道;全文破立结合,语言明快简洁。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而无如二千年来凡所谓佛者率皆支离诞幻如捕风然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祷之而不应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生死去来,知之者与不知者无以异也,盍亦听其自生自死、自去自来而已矣。(5分)(2)士君子纵不能学孟子,亦当法渊明,奚必他适!(3分)【答案】1.C2.B3.C4.而无如二千年来/凡所谓佛者/率皆支离诞幻/如捕风然/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祷之而不应5.(1)(对于)生死来去这些事,明白的人和不明白的人并没有什么区别,何不也听凭他们自生自灭、自去自来罢了呢。(2)读书人纵使不能学孟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也应当效法陶渊明,何必要到别人那里去呢!【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C.“稽:跪拜”错误。“稽”,考查。句意:居士您拜佛、考查佛法二十年。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如今您摒弃了可以预知的人类法则。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哀叹这座墓空有碑石(而为它作了碑记)。B.连词,表假设,如果;句意:但是财富如果可以合理求得的话。连词,表假设,如果;句意:如果秦国用城来请求交换赵国的璧而赵国不许可。C.介词,表被动,“为……所”表被动;句意:以致被禅学所诱惑。介词,表对象,对;句意:然而,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D.连词,表目的,来;句意:因此我冒昧地用虞翻的话来送给您并谢绝您。连词,表结果,以致,从而;句意: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能力。C.“而彭尺木恰是将度内之事放在度外求之,这是非分之想”错误。联系材料第三段“若以度外之事而度内求之,是即出位之思,妄之至也”,指将生死这可置之度外之事放在度内求之是非分之想,荒诞至极。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但是,令人无奈的是,这两千年来,所有称作“佛”的,全都是离奇虚妄、荒诞虚幻的东西,就好像捕风捉影一般,看佛却不见佛,听佛却不闻佛,向佛祈祷,佛却没有回应。“而无如二千年来”作状语,单独成句;“凡所谓佛者”,“者”,……的人,一般位于句末,断句标志,其后断开;“率皆支离诞幻”,“支离诞幻”作“率皆”的宾语,动宾结构,其后断开;“如捕风然”,“如……然”,好像……一样,固定词组,前后断开;“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祷之而不应”结构对称,各自断开。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无以”,没有(什么);“异”,区别;“盍”,何不;“听”,听凭;(2)“纵”,纵使;“法”,效法;“奚”,何;“奚必他适”,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奚必适他。【参考译文】(您)来信拿禅学教导我,其中引用了文天祥的一些诗句等等。(在您看来)似乎文天祥如果没有遇到楚黄道人的话,就不能够领悟生和死了。我却不认为你这种看法是对的。古代的英雄豪杰视死如归,这样的人扳着手指头也数不完,如果非要等领悟了禅道之后才能为气节而死的话,那么当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原的时候,必然不会有龙逢和比干这样的人了。作为一个信佛之人,您的想法是认为一定要先通晓禅学,然后才能领悟生死罢了。(您)竟然不知道自古以来不能领悟生死的(学说),没有什么比得上禅学的。(世上)有生有死,这是自然法则。供养活着的人、送走死去的人,这是人类的法则。如今您摒弃了可以预知的人类法则,反而去追求不可预知的自然法则,认为“活着原本就是没有活着,死去原本就是没有死去”,又认为“生自有来处,死自有去处”。这些想法都是因为贪生怕死的这一念头萦绕郁结在您的心中而无法放弃,这样之后就会像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那般空想一番,您故意说那些相反的话来自我辩解,这就好比大火炉中铁块跳起来想成为宝剑莫邪,这正是庄子所说的不祥之铁啊!对于生死之道,你是真领悟了呢,还是没领悟呢?从前子路问孔夫子关于死亡的事情,孔夫子说:“还没弄明白生,怎么明白死呢?”当时的孔圣人好像预知到后人中肯定会有借生死之事来蛊惑世人的人,因此他对于子路之问的回答,就好比植物的嫩芽刚冒出来就将它事先折断。您的来信说:生死去来这等大事,不可将它们放在心外。这种说法更加错误。天下有不能不放在心上的事情,那就是“不修德行,不讲学问”。也有不可不放在心外的事情,那便是“死生自有天命,富贵自有天意”。如果把考虑之外的事来当作考虑之内的事情加以追求,这就是出格的想法,荒谬到了极点。虽然这样,但是财富如果可以合理求得的话,即使是执鞭驾车之人,我也愿意去做。倘使佛真的能超出死亡进入永生,那么我把儒家思想引入墨家又有何妨(意思是:我从信儒改为信佛)。但是,令人无奈的是,这两千年来,所有称作“佛”的,全都是离奇虚妄、荒诞虚幻的东西,就好像捕风捉影一般,看佛却不见佛,听佛却不闻佛,向佛祈祷,佛却没有回应。什么如来佛祖,什么释迦牟尼,跟夏天农田里的平常鬼魂一样都是荒诞无稽的,徒有异端之说的虚名,却没有异端之说的实际效用,所以聪明的人才不会这么做。试想一下,居士您拜佛、考查佛法二十年,自以为对那佛法十分精通。如此,那么您知道了生是从哪来的,您就能做到不生吗?您知道了死后去往何处,您就能不死吗?所以说像我这样自甘落后、不求上进的人,就心甘情愿地做个佛法的门外汉吧!如此,那么不知道生从何来的人,便不用活着了吗?不知道死往何处去的人,就都要快快去死吗?对于生死来去这些事,明白的人和不明白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何不也听凭他们自生自灭、自去自来罢了呢。《易经》说:“天地毁灭,那么就无法看见易理。”说的就是天地也有它生死存灭的时刻。《诗经》中写道:“高山变成深谷,深谷变成山陵。”说的就是山陵山谷自有其来去变化的时刻。所以说生死来去之事,天地都不能主宰自己,更何况对于人呢?居士您内心清静,少有欲望,有望成为圣人之学(指儒学)的基石,可惜对于生死之时,免不了有自己的顾念,以致被禅学所诱惑。对那佛法有所仰慕,却在这件事上一无所获。您难道没看见孟子论述生死吗?他说:“短命与长寿没什么两样,以加强自身的修养静待天寿之命。”您难道没看见陶渊明论述生死吗?他说:“在宇宙中或沉或浮,不贪恋也不惧怕。”读书人纵使不能学孟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也应当效法陶渊明,何必要到别人那里去呢!从前曹操聘请虞翻(字仲翔),虞翻笑着说:“孟德想要用盗贼抢来的财物来玷污我吗?”居士您招揽我学佛的意思有点像曹操的做法,因此我冒昧地用虞翻的话来送给您并谢绝您。五、【2022届浙江省高考模拟金标卷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20分)读通鉴论·叙论四王夫之治道之极致,上稽《尚书》,折以孔子之言,而蔑以尚矣。其枢,则君心之敬肆也;其戒,则怠荒刻霰,不及者倦,过者欲速也;其大用,用贤而兴教也;其施及于民,仁爱而锡以极也。以治唐、虞,以治三代,以治秦、汉而下,迄至于今,无不可以此理推而行也;以理铨选①,以均赋役,以诘戎兵,以饬刑罚,以定典式,无不待此以得其宜也。至于设为规画,措之科条,《尚书》不言,孔子不言,岂遗其实而弗求详哉?以古之制,治古之天下,而未可概之今日者,君子不以立事;以今之宜,治今之天下,而非可必之后日者,君子不以垂法。故封建、井田、朝会、征伐、建官、颁禄之制,《尚书》不言,孔子不言。岂德不如舜、禹、孔子者,而敢以记诵所得者断万世之大经乎?《夏书》之有《禹贡》,实也,而系之以禹,则夏后一代之法,固不行于商、周;《周书》之有《周官》,实也,而系之以周,则成周一代之规,初不上因于商、夏。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何以足,何以信,岂靳言哉?言所以足,而即启不足之阶;言所以信,而且致不信之咎也。孟子之言异是,何也?战国者,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也,侯王分土,各自为政,而皆以放恣渔猎之情,听《耕战》《刑名》《殃民》之说,与《尚书》、孔子之言背道而驰。勿暇论其存主之敬怠仁暴,而所行者,一令出而生民即趋入于死亡。三王之遗泽,存十一于千百,而可以稍苏,则抑不能预谋汉、唐已后之天下,势异局迁,而通变以使民不倦者奚若。盖救焚拯溺,一时之所迫,于是有“徒善不足为政”之说,而未成乎郡县之天下,犹有可遵先王之理势,所繇与《尚书》、孔子之言异也。要非以参万世而咸可率繇②也。编中所论,推本得失之原,勉自竭以求合于圣治之本;而就事论法,因其时而酌其宜,即一代而各有弛张,均一事而互有伸诎,宁为无定之言,不敢执一以贼道。有自相跖盭④者矣,无强天下以必从其独见者也。若井田、封建、乡举、里选、寓兵于农、舍笞杖而行肉刑诸法,先儒有欲必行之者矣。袭《周官》之名迹而适以成乎狄道者宇文氏也据《禹贡》以导河而适以益其溃决者李仲昌也。尽破天下之成规,骇万物而从其记诵之所得,浸使为之,吾恶知其所终哉!(节选自《读通鉴论》)【注】①铨选:选才授官。②率繇:遵循,沿用。③诎:同“屈”。④跖盭(zhílì):乖舛,谬误。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上稽《尚书》                  稽:考察B.君子不以垂法                  垂:接近C.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也        会:聚合D.浸使为之                        浸:逐渐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仁爱而锡以极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无不可以此理推而行也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C.初不上因于商、夏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D.存十一于千百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尚书》提出治国的要领,即君主要遵守制度,戒除懈怠,做事不过分苛刻,任用贤者以兴教化并且能够对百姓施加仁爱。B.作者认为,古时的法制能否限制今日发展,今日的法规能否决定以后的事情,往往在于君子是否愿意以之为规并将其流传。C.作者认为,战国时期的统治者穷兵黩武,听从兵、法、农等家的学说主张,对百姓实施暴政,将三王遗留的美德挥霍殆尽。D.《读通鉴论》一书既推求政事得失的根本,使其符合于圣人治理的根本,而且能够就事论法,通过议论来发表个人的见解。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袭《周官》之名迹而适以成乎狄道者宇文氏也据《禹贡》以导河而适以益其溃决者李仲昌也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以饬刑罚,以定典式,无不待此以得其宜也。(4分)(2)孔子曰:“足兵足食,民信之矣。”何以足,何以信,岂靳言哉?(4分)【答案】1.B2.D3.C4.袭《周官》之名迹/而适以成乎狄道者/宇文氏也/据《禹贡》以导河/而适以益其溃决者/李仲昌也5.(1)用它来整治刑罚,用它来规定典章,没有一个不是依赖这个而得好处的。(2)孔子说:“使食物充足,使士兵充足,百姓守信。”怎样才能充足,怎样才能诚实可信,难道是不愿意说吗?【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B.“垂,接近”解释错误,应是“流传”的意思。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而”,第一个,连词,表并列;第二个,连词,表递进。B.“以”,第一个,介词,用;第二个,介词,凭借。C.“因”,第一个,动词,因袭;第二个,介词,通过。D.“于”,第一个,介词,在;第二个,介词,在。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将三王遗留的美德挥霍殆尽”表述不准确,原文说“三王之遗泽,存十一于千百”。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依据语法结构,“袭”和偏正短语“《周官》之名迹”构成动宾结构,句子完整,后边应断开;两个连词“而”引出下一个句子,“而”前断开;“……者,……也”是一个判断句,中间应断开;“据《禹贡》”作状语,之前断开;“以”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之间不断开;“导河”是一个动宾结构,句子完整,后边应断开;第二个“而”后边又是一个以“……者,……也”为标志的判断句,中间应断开。所以正确的段句是:袭《周官》之名迹/而适以成乎狄道者/宇文氏也/据《禹贡》以导河/而适以益其溃决者/李仲昌也句意:沿用《周官》的办法,实行起来很合适,于是便形成少数民族的法规,这是宇文氏所做的。根据《禹贡》来疏导河流,对治理江河溃决有用处,这是李仲昌作的。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注意以下词的解释:(1)“以”,介词,用;“饬”,整治;“定”,规定;“待”,依靠。(2)“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充足”;“何以”,介词的宾语前置,“凭什么”;“岂……哉”,“难道……吗”“靳言”,“靳”即是“吝啬”,不愿意。【参考译文】管理国家的最高的境界,可以向上追溯到早期的《尚书》里考察,以孔子的言论加以判断,好到不能再好了。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君主是否遵守制度;应戒除的是懈怠政事,过分苛刻,达不到就厌烦,超过了就想更快一些,它最大的用处,在于任用贤人使他们兴教化;行施于民,君主应该对人民仁爱并且给他们更多的利益。用它来治理唐尧、虞舜,治理三代,治理秦朝、汉朝,直到今天,都可以用这个道理来推行;用它来整饬官吏的选拔,用它来平均赋役,用它来整顿军队,用它来整治刑罚,用它来规定典章,没有一个不是依赖这个而得好处的。至于设计规画,筹措科条,《尚书》中没有说,孔子也没有说,难道是留下实际情况而不求于详细吗?以古时的法制,治古时的国家,但是却不能限制今日,这是因为君子不以它为法规;用今日的法规,治今日之天下,而不能决定以后的事情,这是君主不愿使此法流传,所以封建、井田、朝会、征伐、建官、颁禄这些制度,《尚书》中不论及,孔子也不论及。难道德不如舜、禹、孔子的人也敢凭他记诵所得的知识来判断那万世的大经吗?《夏书》中有《禹贡》,这是真的,但它是联属于禹的,所以夏代的法制,在商、周时事不实行的。《周书》中有《周官》,这是真的,但他联属于周,所以成周一代的法规,最初没有沿袭于夏、商。孔子说:“使食物充足,使士兵充足,百姓守信。”怎样才能充足,怎样才能诚实可信,难道是不愿意说吗?说他为什么充足,要立刻说出不足的理由,说他为什么诚实,就要求找到不诚实的原因。孟子的言论和这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战国时期,是古今一大变革聚合的时期。侯王分疆裂土,各自为政,但是他们全都放纵恣肆捕鱼打猎贪逐美色,听从那些《耕战》《刑名》《殃民》的学说,这些都是和《尚书》、孔子的言论背道而驰的。没有功夫去讨论那时君主们的诚敬荒怠仁爱凶暴的行为,他们所作的,是一下令然后百姓就要趋向死亡。三王遗留的美德,在千百之中只有十分之一,虽然可以稍有恢复,但仍不能预料到汉、唐以后的情况,时势不同,时局变迁,而变通不使百姓厌烦的政策又在哪里呢?救火和救落水者,全是时事所迫,于是便有“只有善政是不能称作为政”的说法。但是国家还没有施行郡县治,还仍有先王的理势存在,原因就在于和《尚书》、孔子的言论有差异。世上决没有一成不变的法规可以遵循。本书中所论述的,推求政事得失的根本,使自己穷尽勉强符合于圣人治理的根本;而且就事论法,是因时制宜的,即每一代的法令都有松有紧,同样的事情却都互有伸屈,我宁可把这些作为不确定的议论,也不敢偏执不正确的言论,这里有自相矛盾的议论,我不敢强使天下人信从我个人的见解。像井田、封建、乡举、里选,寓兵于农、去掉鞭笞、杖锤而施行残害身体的刑罚,这些法律以前的读书人想一定要这样实行。沿用《周官》的办法,实行起来很合适,于是便形成少数民族的法规,这是宇文氏所做的。根据《禹贡》来疏导河流,对治理江河溃决有用处,这是李仲昌作的。尽破天下的成规,惊骇于万物而依据他记诵所得的东西,逐渐实行,我怎会知道它的结果会如何。六、【2022届浙江省杭州市高三二模二模(4月份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谏买浙灯状(宋)苏轼臣伏见中使传宣下府市司买浙灯四千余盏,有司具实直①以闻,陛下②又令减价收买,见已尽数拘收,禁止私买,以须上令。臣始闻之,惊愕不信,咨嗟累日。何者?窃为陛下惜此举动也。臣虽至愚亦知陛下游心经术动法尧舜穷天下之嗜欲不足以易其乐尽天下之玩好不足以解其忧而岂以灯为悦者哉?此不过以奉二宫③之欢,而极天下之养耳。然大孝在乎养志,百姓不可户晓,皆谓陛下以耳目不急之玩,而夺其口体必用之资。卖灯之民,例非豪户,举债出息,畜之弥年;衣食之计,望此旬日。陛下为民父母,唯可添价贵买,岂可减价贱酬?此事至小,体则甚大。凡陛下所以减价者,非欲以与此小民争此豪末,岂以其无用而厚费也?如知其无用,何必更索;恶其厚费,则如勿买。且内庭故事,每遇放灯,不过令内东门杂物务临时收买,数目既少,又无拘收督迫之严,费用不多,民亦无憾。故臣愿追还前命,凡悉如旧。京城百姓,不惯侵扰,恩德已厚,怨讟易生,可不慎欤!可不畏欤!方今百冗未除,物力凋弊,陛下纵出内帑④财物,不用大司农钱,而内帑所储,孰非民力,与其平时耗于不急之用,曷若留贮以待乏绝之供。故臣愿陛下将来放灯与凡游观苑囿宴好赐予之类,皆饬有司,务从俭约。顷者诏旨裁减皇族恩例,此实陛下至明至断,所以深计远虑,割爱为民。然窃揆其间,不能无少望于陛下,惟当痛自刻损,以身先之,使知人主且犹若此,而况于吾徒哉。非惟省费,亦且弭怨。昔唐太宗遣使往凉州讽李大亮献其名鹰,大亮不可,太宗深嘉之。诏曰:“有臣若此,朕复何忧。”明皇遗使江南采鵁䴖,汴州刺史倪若水论之,为反其使。又令益州织半臂背子、琵琶捍拨、镂牙合子等,苏许公不奉诏。李德裕在浙西,诏造银叠盝子妆具二十事,织绫二千匹,德裕上疏极论,亦为罢之。使陛下内之台谏有如此数人者,则买灯之事,必须力言。外之有司有如此数人者,则买灯之事,必不奉诏。陛下聪明睿圣,追迹尧舜,而群臣不以唐大宗、明皇事陛下,窃尝深咎之。臣忝备府寮,亲见其事,若又不言,臣罪大矣。陛下若赦之不诛,则臣又有非职之言大于此者,忍不为陛下尽之。若不赦,亦臣之分也。谨录奏闻,伏候敕下。(有删减)【注】①直:通“值”。②陛下:指宋神宗。③二宫:指神宗祖母曹氏、母亲高氏。④内帑:内库,指皇帝、皇室的私财、私产。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且内庭故事                                        故事:先例,旧例。B.然窃揆其间                                        揆:估量,揣测。C.讽李大亮献其名鹰                              讽:委婉暗示、劝告。D.臣忝备府寮                                       备:预备,准备。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皆谓陛下以耳目不急之玩                    安能以身之察察B.不能无少望于陛下                            寄蜉蝣于天地C.使知人主且犹若此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而群臣不以唐太宗、明皇事陛下          简能而任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对神宗下令减价购买、禁止私买浙灯一事,作者态度鲜明地表示反对,并指出兹事体大,容易滋生民怨,故宜采取审慎态度。B.作者提出,在百冗未除、物力凋弊的情况下,君主应厉行节俭,能裁减皇族恩例固然体现其圣明,但还要减少自身用度,亲身垂范。C.作者一方面以唐太宗等君主的做法劝谏宋神宗,另一方面则借李大亮等臣子的行为批评群臣不能力谏,流露出自己为国建言的坚定决心。D.本文借买灯事件指出弊政,并围绕君民关系层层剖析,提出“割爱为民”的核心观点,反映出作者关注民生、敢于进言的态度和精神。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3分)臣虽至愚亦知陛下游心经术动法尧舜穷天下之嗜欲不足以易其乐尽天下之玩好不足以解其忧而岂以灯为悦者哉?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卖灯之民,例非豪户,举债出息,畜之弥年;衣食之计,望此旬日。(4分)(2)而内帑所储,孰非民力,与其平时耗于不急之用,曷若留贮以待乏绝之供。(4分)【答案】1.D2.C3.D4.臣虽至愚/亦知陛下游心经术/动法尧舜/穷天下之嗜欲/不足以易其乐/尽天下之玩好/不足以解其忧/而岂以灯为悦者哉?5.(1)卖灯的百姓,一般都不是豪门大户,借债付息,积聚整整一年;吃穿的生计,都寄望于这十来天了。(2)然而内库积蓄的钱物,哪些不是来自民众的劳力,与其平时耗费不着急使用的钱物,还不如留存贮藏着等待缺乏、断绝(供应不继)时供应。【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备”,凑数、充数。句意:我凑数成为您身边的内臣。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①结构助词,的,句意:都会说陛下是为了满足那些并不是急需的耳目之欲②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怎么能用皎洁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世事呢?B.①介词,对,句意:又不能不对陛下提一个小建议。②介词,在,句意:(我们)如同蜉蝣置身在广阔的天地中。C.①尚且,句意:使大家知道陛下您尚且都如此。②尚且,句意:“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意义和用法相同。D.①连词,表转折,可是,句意:可是群臣却不能像对待唐太宗、唐明皇那样去侍奉陛下。②连词,表顺承,句意:选拔有才能的人从而任用他们。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提出‘割爱为民’的核心观点”分析不当,原文为“顷者诏旨裁减皇族恩例,此实陛下至明至断,所以深计远虑,割爱为民。然窃揆其间,不能无少望于陛下,惟当痛自刻损,以身先之”,可知作者是赞赏皇上能割爱为民,这并不是苏轼本文的核心观点。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即便我很愚蠢,我也知道陛下是专心于圣人的学问,效法尧舜的行为,即使用天下所有的诱惑,不足以改变您的志趣;用尽天下所有的宝物,不足以化解您的忧虑,浙灯又怎么会取悦于您呢。“臣虽……亦……”在关联词“亦”的前面断开,形成两个分句;“亦知陛下游心经术”中“陛下游心经术”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作“知”的宾语,中间不宜断开,在后面断开;“动法尧舜”省略了主语“陛下”,是完整的句子,在前后断开;“穷天下之嗜欲”与“尽天下之玩好”是对称结构,“不足以易其乐”“不足以解其忧”是对称结构,分别在它们前后断开。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息”,利息;“畜”,积蓄;“弥年”,整整一年;“计”,生计;“旬日”,十来天。(2)“内帑”,内库;“民力”,民众的劳力;“曷若”,还不如;“乏绝之供”,缺乏、断绝(供应不继)时的供应。【参考译文】臣下我看到中使向府市司传达旨意要采购浙灯四千余盏,府市司呈送了报价,陛下又要求降价采购,看到浙灯已经全部扣留,禁止私自买卖,等待上面的命令。我刚听说时感到震惊,不能相信,叹息了好几天。为什么呢?我为陛下的做法感到惋惜。即便我很愚蠢,我也知道陛下是专心于圣人的学问,效法尧舜的行为,即使用天下所有的诱惑,不足以改变您的志趣;用尽天下所有的宝物,不足以化解您的忧虑,浙灯又怎么会取悦于您呢。您这只不过是要讨二宫皇太后的欢心,而尽到天下儿女的孝心。况且大孝在于顺遂愿望。可百姓不可能每户都能明白这些,都会说陛下是为了满足那些并不是急需的耳目之欲,而夺去了百姓必须的衣食之需。卖灯的百姓,照例都不会是有钱的人家,借钱还要还息,存了整整一年,衣食的来源,就指望这十几天。陛下作为百姓的父母,只能加价收购,怎么可以低价支付呢?此事很小,但关系重大。凡是陛下要减价的东西,您并不是要与小民争此微利,不就是觉得它无用又要破费的缘故吗?如果知道它无用,何必还要去找寻?厌恶它破费,还不如不买。况且内庭的惯例,每逢正月十五,只是让内东门的管理杂物的事务官临时采购花灯,因为数目不多,又没有扣留和督促的严令,所需费用不多,百姓也没有什么遗憾的。所以我愿请求您收回成命,还是按照惯例办。京城的百姓,不习惯侵扰,享受国家的恩德已久,侵扰容易生出仇怨,不能不慎重!不能不敬畏!而今百废待兴,财力困乏,纵然陛下用皇室财力,不用政府财力,可皇室财力,不也是取自于民吗?与其平时把钱花在这些不急的地方,何不积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所以我希望陛下将来正月十五赏灯,和凡是游览观赏园林,宴请,赐予之类,都要求政府部门务必俭约办理。近来颁布旨意裁减皇族人员的供奉,这实在是陛下英明果断的决定,您之所以要这样深谋远虑,就是要为百姓忍痛割爱。然而我暗自思量,又不能不对陛下提一个小建议,只有先忍痛约束自身,以身先行,使大家知道陛下您尚且都如此,更何况我们这样的。这不但是为了节省费用,更能化解怨恨。从前唐太宗派使臣去凉州劝李大亮贡献他的名鹰,李大亮谏言,认为不妥,太宗非常嘉许。诏书说:“有这样的大臣,我还有什么忧愁的。”唐明皇派使臣去江南捕捉鸟,汴州刺史倪若谏言反对,唐明皇收回成命。又命令益州织造半臂背子、琵琶捍拨、镂牙合子等,时任益州长史的许国公苏颋没有遵照执行。李德裕在浙西时,接到宫里的诏命,要制造银盝子妆具二十件,织绫二千匹,李德裕上疏反对,皇上也因此放弃了。如果陛下招纳的台谏官有如上述所列的人那样,那么买浙灯的事,一定会有人谏言反对。而外面官府里有如上述所列的人那样,那么买浙灯的事,就一定不会被执行。陛下您是聪明睿智的圣主,追寻着尧舜的足迹治国,可是群臣却不能像对待唐太宗、唐明皇那样去侍奉陛下,我暗自感到深深的自责。我作为您身边的内臣,亲眼看到了这件事,若又不能谏言,我的罪过就大了。若陛下能不责怪我的冒昧,那么我还有不是我职责范围内,但又比这件事更重要的事情,不忍心不向陛下倾诉。若不能宽恕我,这也是我应尽的本分。恭谨呈上,静候指示。七、【2022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20分)与王定国①书苏轼某再拜。递中领手教,知已到官无恙,自处泰然,顿解忧悬。又知摄二千石②,风采震于殊俗,一段奇事也。某羁寓粗遣,但八月中丧一老乳母,悼念未衰,复闻堂兄中舍卒于成都。异乡罹此,触物凄感,奈何奈何!近颇知养生,亦自觉薄有所得,见者皆言道貌与往日殊别,更相阔数年,索我阆风之上③矣。兼画得寒林墨什,已入神品,行草尤工,只是诗笔殊退也,不知何故。子由在筠,甚苦局事烦碎,深羡老兄之安逸也。非久,冬至,已借得天庆观道堂三间,燕坐其中,阖户反视,想当有深益也。定国所寄临江军书,久已收得。二书反复议论及处忧患者甚详,既以解忧,又以洗我昏蒙,所得不少也。然所谓“非苟知之,亦允蹈之”者,愿常诵此语也。杜子美在困穷之中,一饮一食,未尝忘君,诗人以来,一人而已。今见定国,每有书皆有感恩念咎之语,甚得诗人之本意。仆虽不肖,亦尝庶几仿佛于此也。文字与诗,皆不复作。近为葬老乳母,作一志文,公又求某书,辄书此奉寄。今日马铺李孝基送君谟④石刻一卷来,其后有定国题字,又动我相思之怀,作恶久之。数日前,沈达过此,亦云与定国熟,船中会话半夜,强半是说定国。近有人惠丹砂少许,光彩甚奇,固不敢服。然其人教以养火,观其变化,聊以怡神遣日。宾去桂不甚远,朱砂若易致,或为致数两,因寄及,稍难即罢,非急用也。穷荒之中,恐亦有一二奇士,当以冷眼阴求之。大抵道士非金丹不能解化,而丹材多出南荒,故葛稚川乞岣嵝令,竟化于广州,不可不留意也。道术多方难得其要然以某观之惟能静心闭目以渐习之但闭得百十息为益甚大。知有杀卖鹅鸭甚便,此间无有,但买斫脔鱼,亦足矣。廪入虽不继,痛自节俭,每日限用百五十,自月朔日取钱四千五百足,系作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明以画杈子挑取一块,即藏去杈子,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可谓至俭,然犹每日一肉,盖此间物贱故也。囊中所有,可支一年以上,日下未须虑也。儿子正如所料,不肯出官。信笔乱书,无复伦次,不觉累幅。书到此,恰二鼓,室前霜月满空,想识我此怀也。言不可尽,惟万万保啬而已。(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苏轼文》)【注】①王定国:名巩,出身名门,从苏轼游,在苏轼被贬后,遭牵连。②二千石:代指知州。汉太守俸禄为二千石,宋代知州相当于当汉太守。③阆风之上:阆风,山名泛指仙界。④君谟:宋代书法家蔡襄的字。1.对下列向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燕坐其中             燕:通“宴”,安定,安闲。B.近有人惠丹砂少许       惠:赠送C.不觉累幅             累:拖累D.惟万万保啬而已            保啬:保重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一段奇事也             斯固百世之遇也B.定国所寄临江军书       若属皆且为所虏C.作恶久之             苟以天下之大D.观其变化             吾其还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关心朋友到任后的情况,勉励朋友,寄送文章,并不时流露思念之情,可见作者与王定国友情甚笃。B.作者认为自己在养生上颇有心得,服食丹砂等养生法让他的精神面貌有很大变化,诗书画都有很大进步。C.作者与朋友似是相对而谈,语言质朴而亲切;最后在谈及节省家用妙法的时候,细碎具体而又幽默风趣。D.文章从回应友人信件开始,穿插了对自己当下生活的叙写和思考,以对友人的关切叮嘱收尾,结构紧凑。.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道术多方难得其要然以某观之惟能静心闭目以渐习之但闭得百十息为益甚大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二书反复议论及处忧患者甚详,既以解忧,又以洗我昏蒙,所得不少也。(4分)(2)数日前,沈达过此,亦云与定国熟,船中会话半夜,强半是说定国。(4分)【答案】1.C2.A3.B4.道术多方/难得其要/然以某观之/惟能静心闭目/以渐习之/但闭得百十息/为益甚大。5.(1)两封信都反复谈论到处于忧患时应注意的事,非常详细,既可以用来解除我的忧愁,也可以用来洗涤我的愚昧,(我)收获不少。(2)几天前,沈达经过(我)这里,也说与你相熟,(我们)在船中谈话到半夜,大半说的是你。【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句意:不知不觉便连篇累牍。“累”应为连续、重叠、堆积。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也”,语气词,表判断语气。前一句句意:传为一段奇事。后一句句意: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啊。B.“所”,助词,用于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句意:定国您寄给临江军的信。/助词,和“为”一起表被动。句意:你们都将被他俘虏。C.“之”,音节助词。句意:悒郁不快很久了。/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D.“其”,代词,它的。句意:观看它的变化情形。/副词,还是,表商量语气。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服食丹砂等养生法让他的精神面貌有很大变化,诗书画都有很大进步”错误,服食丹砂与精神面貌变化很大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且原文说“只是诗笔殊退也”,可见诗并没有进步。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道术有很多方法,很难得其要旨。但以我看来,倘能内心平静,闭上双目,逐渐习惯,只要闭气数息百十次,益处很大。“道术”是主语,“方”的宾语,宾语后断开;“其要”是“得”的宾语,宾语后断开,且“然”作为转折连词,一般放于句首;“某观之”的“之”是音节助词,后面是“观”的内容,“之”后断开;“静心闭目”是两个动宾词组构成的并列结构,“目”后断开;“渐习”的宾语是“之”,宾语后断开;“百十息”是“闭得”的宾语,后面断开。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书”,书信;“以”,用来;“昏蒙”,愚昧;“所得”,所字结构,收获的东西。(2)“过”,经过;“云”,说;“熟”,相熟,熟悉;“强半”,大半。【参考译文】我苏轼再拜。在驿递中得到您的亲笔信,知道您已到官任,没有忧患,自持安然,我内心忧思挂念顿解。又得知您兼理知州,声威震慑着边远的地方,传为一段奇事。我寄居在这里大体上还过得去,只是八月中一位老乳母去世,悼念她的心情还未消退,又听说我的堂兄中舍(苏不欺)在成都去世了。我身处他乡遭遇此事,眼见的都是使人感到凄凉的事物,可怎么办呀!近来颇听闻养生之道,也自认为略有所得。看到我的人都说我的容貌与往日不同,更有和我相别数年之人,认为我有神仙之风。兼画有寒林墨什之作,已可列入神品之界,行书草书尤为工巧,只是诗歌创作有所退步,不知是何缘故。子由在筠州,很是苦于政事繁琐,非常羡慕我的安闲舒适。不久,冬至,我借得天庆观三间道堂,安闲坐于其间,关上门反思,想来应当有所收益。定国您所寄临江书信,早就收到。两封信都反复谈论到处于忧患时应注意的事,非常详细,既可以用来解除我的忧愁,也可以用来洗涤我的愚昧,(我)收获不少。然而所谓“不只是明白这些,还要信奉并履行这些”,我希望能经常诵读这些话语。杜子美在困窘之时,一饮一食之间未曾忘记君王,有诗人以来,惟他一人而已。现在看到您,每封信都有感念皇恩反省过失的话,非常能够体现诗人的本意。我虽然没有才能,也希望能够效法于此。文章和诗歌,都不再写了。近来为了安葬老乳母,写了一篇墓志铭。您又来请求我写,就写下这些寄给您。今日马铺李孝基送来蔡襄的一卷石刻,后面有定国您的题字,又牵动我的思念之情,悒郁不快很久。几天前,沈达经过(我)这里,也说与你相熟,(我们)在船中谈话到半夜,大半说的是你。近来有人赠送少许丹砂,光泽色彩很是奇特,我本来不敢服用。但那人教我用火燃烧,观察它的变化情况,姑且来怡养心神,打发时间。宾州距离桂州不是很远,朱砂也容易得到,可以寄几两,就寄过来,如果困难的话就作罢,并非急用。穷荒之地,恐怕也有一二奇特之人,替我暗中访求他们。大概道士没有金丹不能修行成道,而丹砂大多出自南荒之地,所以葛洪到岣嵝令寻找丹砂,最终在广州坐化,不可不留心一下。道术有很多方法,很难得其要旨。但以我看来,倘能内心平静,闭上双目,逐渐习惯,只要闭气数息百十次,益处很大。我知道您那里杀卖鹅鸭很是方便,但这里没有,只能买鱼,也足够了。薪俸虽然不能接续,尽量节俭,每天费用不准超过一百五十钱。每月初一就取出四千五百钱,把它分成三十份,挂在屋梁上,每天天一亮就用画叉挑取一份,然后把叉子藏起来。未用完的钱仍然用另外的大竹筒装好贮存起来,可以说非常节俭了,但仍然每天有一肉菜,大概因为这里物品便宜的缘故吧。估计袋中的钱还可用一年多,眼下不必忧虑。儿子正如我所预料,不肯离开京城到外地做官。信笔乱写,没有条理,不觉连篇累牍。信写到此,正好二更,室外明月当空,想来明白我的心志。言语不能写尽我内心所想,只希望您千万保重身体。八、【2022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宋】王安石臣窃观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而又公选天下之所愿以为辅相者,属之以事,而不贰于谗邪倾巧之臣。此虽二帝、三王①之用心,不过如此而已。宜其家给人足,天下大治。而效不至于此,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諰諰②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此其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不一,而欲一二修先王之政,虽甚愚者,犹知其难也。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相去盖千有余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虽然以方今之势揆之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也何也以方今天下之才不足故也。臣尝试窃观天下在位之人,未有乏于此时者也。夫人才乏于上,则有沈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臣又求之于闾巷草野之间,而亦未见其多焉。岂非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而然乎?臣以谓方今在位之人才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则可知矣。今以一路③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其能讲先王之意以合当时之变者,盖阖郡之间,往往而绝也。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臣故曰:在位之人才不足,而草野闾巷之间,亦未见其多也。夫人才不足,则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大臣虽有能当陛下之意而欲领此者,九州之大,四海之远,孰能称陛下之指,以一二推行此,而人人蒙其施者乎?臣故曰:其势必未能也。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非此之谓乎?然则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今之天下,亦先王之天下,先王之时,人才尝众矣,何至于今而独不足乎?故曰: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故也。(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注】①二帝、三王:二帝指唐尧、虞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②諰諰(xǐ):担心害怕貌。③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属之以事                              属:委托,托付B.嚣天下之口                            嚣:喧哗,使……议论纷纷C.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               不才:对自己的谦称,我D.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故也        陶冶:培育,造就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①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            ②死犹为厉鬼以击贼B.①而泽不加于百姓者               ②假舟楫者C.①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        ②知不可乎骤得D.①而亦未见其多焉                 ②子亦有不利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揭示了北宋王朝内外交困、财穷俗衰的深重危机,指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法令制度不够严密完备,并大胆提出变法改革的政治主张。B.作者认为,当今时代所面临的形势与先王时不同,不应照搬先王治国的具体措施,而应效法其治国用意,体现了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的思想。C.朝廷下达的法令本意很好,但在职的官吏不能推行,不能使朝廷的恩惠施予百姓,一些官吏甚至借机狼狈为奸,欺扰百姓,弊政改革难以实现。D.本文逐层剖析,得出“当下最紧迫的是人才问题”的结论,说理深刻透辟,议论方式多样;语言整散结合,张弛有度,多处运用反问句,增加了说理气势。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3分)虽然以方今之势揆之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也何也以方今天下之才不足故也。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4分)(2)孰能称陛下之指,以一二推行此,而人人蒙其施者乎?(4分)【答案】1.C2.D3.A4.虽然/以方今之势揆之/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也/何也/以方今天下之才不足故也5.(1)他们施行设置的措施也都不相同,然而他们治理国家的用意,主次先后的考量,并没有什么不同。(2)谁能符合陛下的意旨,来一一推行这些法令,使每一个人都能蒙受改革的好处呢?【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句意:没有才能、马虎草率、贪婪失德的人。“不才”是指没有才能,不是对自己的谦称。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①句意:天下的经济状况一天天困窘。“以”,连词,表修饰。/②句意:死后还要变成厉鬼去打击敌人。“以”,连词,表目的,来。B.①句意:但是他们的恩泽没有施予百姓(的原因)。“者”,助词,与后一句中的“也”一起表判断,引出后面的原因、解释等。/②句意:借助舟船的人。“者”,助词,……的人。C.①句意:不至于让国家动荡、让臣民恐慌。“乎”,介词,相当于“于”。/②句意: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乎”,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起到调解音节的作用,不译。D.①句意:也没有看出人才多啊。“焉”,语气词,啊。/②句意:您也有不利的一面啊。“焉”,语气词,用于句末,加强语气,啊。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法令制度不够严密完备”错误,由第一段最后“此其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可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不懂得如何建立法令制度”。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虽然如此,根据今天的形势来考察衡量,陛下虽想改革国家的弊政,以符合先王的用意,依据现今的时势,必定不能做到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当今天下人才不足的缘故。“虽然”是古今异义词,“虽然如此”,独立断开;“以方今之势揆之”中“以方今之势”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揆”,“之”为宾语,其后断开;“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中“陛下”作主语,“欲”为谓语,其后主谓短语作宾语,其中“天下之事”作小谓语“改易更革”的宾语,其后断开;“合于先王之意”中介词“于”引出谓语动词“合”的宾语——“先王之意”,“意”后断开;“其势必不能也”独立成句,“其势”作主语,“也”为句末语气词,之后断开;“何也”,疑问句,独立断开;“以方今天下之才不足故也”是判断句,“以……故也”表判断。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施设”,施行设置;“方”,措施;“殊”,不同;“而”,表转折,然而;“为”,动词,治理;“本末”,主次。(2)“孰”,谁;“称”,符合;“指”,通“旨”,意旨;“以”,来;“蒙”,蒙受;“施”,恩泽,好处;“孰……乎”,谁……呢?【参考译文】我私下观察,陛下您有恭谨俭朴的品德,有聪明智慧的才能,早起晚睡,没有一天懈怠;又能公正地选拔天下人一致拥护的人担任辅佐大臣,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们,而不被谗佞奸邪的小人所迷惑。即使是二帝、三王那样的用心,也不过如此而已。按理应该家家丰给,人人富足,天下太平。但实际并不是这样,从内部来看还不能不对国家的命运担忧,从外部来看还不能不害怕异族的侵扰,天下的财力一天天地困窘穷乏,而社会风气一天天地衰颓败坏,天下的有志之士深深忧虑,常常担心天下不能长治久安。这是什么原因呢?弊病就在于不懂得建立法令制度的缘故。如今朝廷的法令严密详备,无所不有,而我却认为没有法令制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法令制度,大都不合先王治理国家的政策。孟子说:“国君有仁爱的心意和仁爱的声誉,但他的恩泽却不能施加到百姓头上,那是因为治国没有效法先王之道的缘故。”用孟子的话来考察当前的弊病,问题的关键正在这里。当今的时代,距离先王的时代已很久远,所遇到的变化、所面临的形势不同,而想一一重修先王的政策,即使是十分愚蠢的人,尚且知道它的困难。然而我之所以认为当今政策上的错误,弊病在于不效法先王的政策,是指应当效法先王的用意。二帝、三王的时代距今约有千年,其间治乱更迭,盛世衰世都有。他们所遇到的变化、所面临的形势,也各不相同,他们施行设置的措施也都不相同,然而他们治理国家的用意,主次先后的考量,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我说:应当效法先王的用意。效法先王的用意,那么我们所进行的变法改革,就不至于惊骇天下人的视听,使天下人议论纷纷,而这本身就已合乎先王的政策了。虽然如此,根据今天的形势来考察衡量,陛下虽想改革国家的弊政,以符合先王的用意,依据现今的时势,必定不能做到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当今天下人才不足的缘故。我曾试着观察天下在职的官吏,觉得人才从来没有比现在更为缺乏。上面缺乏人才,就会有人才沉沦废弃、隐伏埋没在下面,而不被当时执政的人所发现。我又到民间去访求,也没有发现有多少人才。难道不是由于培养造就人才的方法不正确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吗?我认为当今在职的人才不足的情形,根据我出使外地所接触到的现象,就可以知道了。现在一路方圆几千里之间,能够推行朝廷的法令,知道它的轻重缓急,而且一切措施都能让百姓做好他们本职工作的人才很少,而没有才能、马虎草率、贪婪卑鄙的人,却不可胜数。那些能够讲求先王的用意,以适应当下形势变化的人,大概整个州郡当中,往往没有一人。朝廷每一项法令下达,虽然本意很好,在职的官吏还是不能推行,使陛下的恩惠得以施予百姓,而一些官吏常常借机狼狈为奸,欺扰百姓。所以我说:在职的人才不足,而民间百姓当中,人才也不见得多。人才不足,那么陛下虽然想改革国家的弊政,使它合乎先王的用意,大臣当中虽然有能够符合陛下的心意而想承担改革任务的,但是九州这样大,四海这样远,谁能符合陛下的意旨,来一一推行这些法令,使每一个人都能蒙受改革的好处呢?所以我说:目前的形势一定不能做到。孟子说:“只有法令,它是不能自己施行的。”不正是说的这种情况吗?那么现在最紧迫的事,在于人才而已。今天的天下,也就是先王那时的天下。先王的时代,人才曾经很多,怎么会到今天人才就不足了呢?所以说:这是培养造就人才的方法不正确的缘故。九、【2022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三模(高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孝友堂记[明]刘基堂曰“孝友”,敦人伦也。善父母为孝,善兄弟曰友,陶君忱仲及其子凯,俱有孝友之行,于是临川葛元哲请以“孝友”名其堂。按《书》言:“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诗》言:“张仲孝友。”是皆天子之大臣,则不举其事业,而以孝友称之,盖以修身齐家为治国平天下之本也。故曰: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孝友也者,所谓懿德之首与。陶君者,台之临海人也,旧为巨室。生八年而母卒,继母弗能爱。及长娶吴氏,相与谨事母,母终不能容。君乃与妻出居于外,力勤苦,织绩以为食,朝夕入定省弗旷,而父与继母自治其产业,不使君与闻。久之,家日匮,父又且老,继母所生弟妹皆无以具婚嫁。君乃迎父及继母于已养,以其资为弟娶妇,嫁其妹,咸得所。由是继母大感悔。君益虔,门庭之内,穆穆如也。吴氏早丧父,其母沈无以养,君亦迎养之,以寿终于陶氏。凯读书有文行,为贫故,恒出外,以经学教授弟子。弟子自四方来从者甚众,故得以其束脩之入,佐父治丧葬,供祭祀,悉如礼。上世墓域有夺于势家者,咸赎而表之。凯无他兄弟,惟一妹,适顾氏,早卒。凯为有其子及女以成人,如己子。故乡党之称孝友,莫不曰陶氏父子。而士大夫又皆为诗以歌咏之,于是栝苍刘基既叙其事,复为之言曰:《诗》不云乎:“天生烝民①,有物有则,民之秉彝②,好是懿德”。夫孝友之在人心,不求诸外,而民鲜能者,欲昏之也。世教既衰,彝伦攸斁③,于是有借耰锄而德色,取箕帚而谇语④。如贾子之云者,况敢望其能奉不爱已之继母于艰苦之余哉?又敢望其施及于异产之弟妹哉?若陶君者,真可以当孝友之名矣乎。方其家之富也见弃于亲甘远身而不失于礼及其贫也弟妹无所托又竭力自任而不贻父母忧。呜呼,难哉,若陶君,可谓能尽孝友之道矣!抑亦可谓能处人伦之变矣!君陈、张仲皆以孝友施于政,而达于天下。陶君无其位,不得流其泽于民,而独行于家。至其子,又克类,天将昌陶氏乎?子类父,孙类子,绳绳焉而不绝,能无昌乎?善之有后,天之道也。凯字中立,今之乡贡乙科,为永丰县教谕,与余善。是为记。(选自《诚意伯文集》卷八《覆瓿集》,有删改)[注]①烝民:庶民,百姓。然:众。②秉彝(yí):常道,常理,常性。③彝伦:伦常。攸:语助词,无义。取:败坏。④借耰锄而德色,取笑带面谇(suì)语:出自西汉贾谊《治安策》,形容风俗牧坏,不仁爱。谇语:恶言。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敦人伦也            敦:敦促,督促B.朝夕入定省弗旷       定省:请安,问安C.不使君与闻          与闻:参与听闻D.适顾氏             适:女子出嫁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①而后民法之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B.①君乃与妻出居于外            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C.①织绩以为食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D.①上世墓域有夺于势家者          ②圣人不凝滞于物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本文叙议结合,由堂及人,因事见义,阐述了作者的“孝友”观,体现了“文以载道”的倾向。B.陶忱仲自幼丧母,一直不受继母喜欢,后主动将陷入困境的父亲、继母接来奉养,并为弟妹操办婚事,迎养寡居的岳母直至终老。C.作者认为“孝友”是美德之首,人既要孝敬父母,又要友爱兄弟姐妹,“友孝”能施行于政事,所谓“修身”乃“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D.文章开篇交代“孝友堂"名称由来,然后详述陶氏父子种种孝友之行,末段阐明世风败坏、孝友少见是因为人性本恶、天生糊涂。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方其家之富也见弃于亲甘远身而不失于礼及其贫也弟妹无所托又竭力自任而不贻父母忧。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由是继母大感悔。君益虔,门庭之内,穆穆如也。(4分)(2)子类父,孙类子,绳绳焉而不绝,能无昌乎?善之有后,天之道也。(4分)【答案】1.A2.D3.D4.其家之富也/见弃于亲/甘远身//而不失于礼/及其贫也/弟妹无所托/又竭力自任/而不贻父母忧。5.(1)由此继母非常感动惭愧(或译为:感动悔恨)。陶君(陶忱仲)待父母更加恭敬(虔诚),家庭和和美美(或译为:一家人都和睦客气的样子)。(2)儿子像父亲一样,孙子像儿子一样,代代延续不断,陶家能不昌盛发达吗?善行会有后报(或译为:善行后继有人),这是天道。【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敦:敦促,督促”错误。句意:要使人伦敦厚。“敦”应解释为“使……敦厚,使……淳厚,使……诚朴宽厚”。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①“之”:代词,他们。句意:那百姓就会主动向他学习了。②“之”: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无义。句意:战鼓咚咚敲响,两军已经交战了。B.①“乃”:副词,表承接,于是、就。句意:陶君于是和妻子搬出住在外面。②“乃”副词,表转折,竟然、却。句意:现在你却用选贤举能的道理来教导我。C.①“以”:介词,把、拿。句意:以纺织为生。②“以”:介词,凭借……身份。句意:当时以大中丞职衔作应天府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党羽毛一鹭。D.①“于”:介词,被。句意:上代墓域有被有权势的夺去的。②“于”:介词,被。句意:通达事理的人不被客观时势拘泥。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世风败坏、孝友少见是因为人性本恶、天生糊涂”错误。末段阐明了孝友源于内心而不需要向外寻求,世风败坏、孝友罕见是因为受一己之欲的迷惑。选项属于曲解文意。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正当他家境富裕的时候,被父母亲遗弃,却甘愿身居远处而不失每天请安的礼数。到了父母贫困的时候,弟妹无所依托,又竭力承担起责任,而不招致父母担忧。“也”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见弃于亲”被动句,意思是“被父母亲遗弃”,句子完整,其后断开;“及其贫也”与“方其家之富也”属于并列结构,“也”字是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又”常常位于句子开头,其前断开;“而”表示转折,其前断开。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感悔”,感动惭愧;“益虔”,更加恭敬(虔诚);“穆穆”,仪容或言语和美。(2)“类”,像;“绳绳焉而不绝”,代代延续不断;“能无昌乎”固定句式(反问句),能不昌盛发达吗;“善之有后”,善行后继有人;“天之道也”,判断句式。【参考译文】     堂称“孝友”,是要使人伦敦厚。善待父母为孝,善待兄弟称友。陶忱仲及他的儿子陶凯,都有孝友的善行,由此临川人葛元哲建议用“孝友”命名他家的堂。依照《尚书》说:“君陈,你有孝顺恭敬的美德,因为孝顺父母,又友爱兄弟,就能够迁移到为政上。”《诗经》言:“张仲孝顺父母,又友爱兄弟。”他们都是周天子的大臣,却不列举他们的事业,而以孝友称赞他们,这是因为把修身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所以说:他们对于父子兄弟来说值得效法(亦可译为:他们作为父子兄弟值得效法),而且后来的百姓都效法他们。孝顺父母而友爱兄弟,就是列于美德之首吧。     陶君,是台州临海人,祖上是大户人家。出生八年他的母亲死了,继母不喜欢他。长大后,娶吴氏为妻,两人都很恭谨地侍奉后母,后母始终不能容留他们。陶君于是和妻子搬出住在外面,非常勤劳艰苦,以纺织为生,早晚入门向父母请安一天也没有旷废耽误过。而父亲与继母自己管理产业,不让忱仲参与听闻(亦可译为:参与并知道内情)。时间长了,家境一天比一天差,父亲又逐渐老去,继母所生的弟妹都没有钱财置办婚礼嫁妆。忱仲于是把父亲和继母接过来自己奉养,还拿出自己的钱物为弟弟娶媳妇,把妹妹嫁出,都办得很得体。由此继母非常感动惭愧(亦可译为:感动悔恨)。陶君(陶忱仲)待父母更加虔诚,家庭和和美美(亦可译为:一家人都和睦客气的样子)。忱仲妻子吴氏早年丧父,她的母亲沈氏没人供养,忱仲也接过来奉养,直到终老在陶家。     陶凯读书有文才德行,因为贫穷的缘故,时常外出,拿经学教授弟子。从四方来向他学习的弟子很多,因此能以他的薪水收入(束:掴成一束的十条干肉,借指古时入学拜师的礼物,或送给教师的酬金),帮助父亲办理丧葬,供给祭祀,一切都依据礼数。上代墓域有被有权势的夺去的,他都用钱赎回并重新整修竖立标志。陶凯没有其他兄弟,只有一个妹妹,嫁给顾姓人家,过早地去世了。陶凯为她养育儿子及女儿成人,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因此乡里称赞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无不说陶氏父子的。而士大夫又都写诗来歌咏他们。由此括苍山(今名括苍山)刘基叙述他们的事迹后,再颂扬他们说:     《诗经》不这样说吗:“上天生下庶民,有形体有法则。人的常性与生俱来,追求善美是其德(亦可译为:喜爱这美德)。”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全在于人的内心,不需要从外界寻求,可是人们很少能做到,是私欲使人迷惑啊(亦可译为:是受私欲迷惑啊)。世风教化已经衰败,伦常也随之败坏,于是就有“儿子借农具给父亲,脸上就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婆母前来拿簸箕扫帚,儿媳立即口出恶言”这样(风俗败坏)的事情发生,人们都像贾谊所说的那样了,哪还敢期望他能够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奉养不爱自己的继母呢?又怎么敢期望他把恩忠施加到异母弟妹呢?像陶君这样的人,真可以当得起孝友之名啊!正当他家境富裕的时候,被父母亲遗弃,却甘愿身居远处而不失每天请安的礼数。到了父母贫困的时候,弟妹无所依托,又竭力承担起责任,而不招致父母担忧。唉,多难啊!像陶君,可以说能尽孝友之道啊!或者也可以说能很好地处理人伦的变故啊!君陈、张仲都借用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美德来施政,从而闻名天下。陶君没有他们那样的地位,不能把他的德泽施加给百姓,而只施行给家人。到了他的儿子,又能同他一样。是上天将使陶家昌盛发达吧?儿子像父亲一样,孙子像儿子一样,代代延续不断,陶家能不昌盛发达吗?善行会有后报(亦可释为:善行后继有人),这是天道。陶凯字中立,今年的乡贡乙科,是永丰县教谕,与我友善。以此为记。十、【2022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一模(返校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一清泉记【明】刘震一清泉,出温州华盖山下东瓯王祠之左方也。前此地有东岳行宫,久且倾。成化壬寅(十八年),永嘉令刘逊时让①寓是,督版籍事,相视区画,改修今祠。以王受汉封,旧有功于兹土,故自海坛山徙祀之。又以祀必有敬,辟地为致斋所而得泉焉。泉甘且冽食者往往愈病温之士民遂相与矩凿为池砌以石而亭其上题曰一清泉盖喜其澄澈一色不染纤泥故名之以况令也。明年,馆是祠者李云从走币京师,因中书舍人黄君璨请予记。《礼》云:“王道和平而醴泉出。”李锡为芦城令,苦井变甘。予尝怪夫水泉无知而系人事,无乃政善民安而和气召之乎。令修民事而事神敬,清泉出而甘,其有由矣。予闻温人言:永嘉郡,事烦剧,案牍填委。令下车勤政,每忘食,首省浮费,禁雇纳,恤孤老,均科役。然后兴学养士,辨狱平冤,惩奸去魁,明版籍以止民伪,制军卫以除民梗,量涨地以补民业,葺正祠以风民义。暇则自为祠记碑文,以示当祀与前人贤否可劝戒者。于是人心悦,盗贼息,期月而政声著,三年而百务举。岁饥,不数日而输谷者六万余斛。吏舍火,吁天自罪而风焰息,禁库连椽不及灾。考绩当北上,民遮道泣留者数千人,恳谕五经宿而后出郭,犹趋送二百馀里。自郡长而上,凡浙之藩臬、巡守、行台诸使,羡赏一口,奏为令治第一。若此者,则其和气感召而得乎神人,岂独泉哉!虽然,因泉而知令之德与政终始,一清以为左验,则名泉之义又乌可忽也。嗟夫!贤如李锡而泉始甘,贤如令而泉甘以清,使天下之为县者皆然,则和气充洽极矣,何必醴泉出而后可占王道盛治耶?求玉于石,累金于沙,金玉固自少也。予于是知令之名与是泉同久矣。况泉因令而得美名,则令之贤又泉之遭际也不亦荣幸矣哉!予于令有师友谊,家同里,喜其行不负所学,故记泉而兼书之,以泄温人惓惓刻石之意,以告于后之为令者。(选自《弘治温州府志》,有删改)【注】①刘逊:字时让,曾为永嘉县令。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令修民事而事神敬                      修:治理B.葺正祠以风民义                         风:教化C.三年而百务举                            举:振兴D.以泄温人惓惓刻石之意               泄:表露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①旧有功于兹土                   ②当其欣于所遇B.①吁天自罪而风焰息             ②弃甲曳兵而走C.①喜其行不负所学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D.①以告于后之为令者             ②予之及于死者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名为“一清泉记”,实则以泉喻人,借“一清泉”的清澈澄净来比况永嘉令刘逊,塑造了一位勤政爱民、官声显著的地方官形象。B.刘逊在永嘉治上政绩卓著,不仅改革制度,整顿风气,而且重视教化,所以在因灾荒而离任时,当地数千百姓苦苦挽留,不愿放行。C.作者将刘逊比作稀有的金玉,以此表达对其人其行的高度赞美,并认为如果天下治县之人都如刘逊这般贤能,就预示着太平盛世的到来。D.文章语言简洁流畅,叙事和议论紧密结合;文章末段的议论,情理交融,体现了明朝士大夫关心吏治、心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泉甘且冽食者往往愈病温之士民遂相与矩凿为池砌以石而亭其上题曰一清泉盖喜其澄澈一色不染纤泥故名之以况令也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予尝怪夫水泉无知而系人事,无乃政善民安而和气召之乎。(4分)(2)因泉而知令之德与政终始,一清以为左验,则名泉之义又乌可忽也。(4分)【答案】1.B2.A3.B4.泉甘且冽/食者往往愈病/温之士民遂相与矩凿为池/砌以石而亭其上/题曰一清泉/盖喜其澄澈一色/不染纤泥/故名之以况令也。5.(1)我曾经对那水泉不能感知却能关联人事而感到奇怪,(现在看来)恐怕是政治清明、人民安定从而使它受到祥瑞之气的感召吧。(2)因着泉水而知道县令的美德与为政始终,一清泉作为证据(见证者),那么说出泉水的含义又怎么可以忽视呢。【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B.句意“修缮宗祠来传扬民间义勇”,“风:教化”“风”,使……成为风气,可意译为“传扬”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两个“于”均为介词,对于。B.连词,表承接,从而;连词,表修饰。C.助词,与动词结合构成名词短语,所学的知识;助词,表被动,不翻译。D.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能力。B.“因灾荒而离任”错误,原文信息是“考绩当北上,民遮道泣留者数千人”,可见是因为考核政绩而北上(回京)。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泉水甘甜而清澈,饮用的人往往疾病痊愈。温州的百姓于是共同挖凿池塘,用砖石修砌水池,在水池上方修建亭子,题名为“一清泉”。因为喜爱泉水清澈,洁净无比,因此用比况县令的方式命名。“泉甘且冽”中“泉”是主语,“甘且冽”作谓语,独立成句;“食者往往愈病”中“食者”为主语,“往往愈病”作谓语,独立成句;“温之士民遂相与矩凿为池”中“温之士民”为主语,“遂相与矩凿为池”作谓语,独立成句;“砌以石”与“而亭其上”均为状语后置句,承前省略或共用主语“温之士民”,独立成句,“而”为并列结构的连词,其前可以断开,也可以不断;“题曰一清泉”动宾结构,承前省略主语,独立成句;“盖喜其澄澈一色”动宾结构,承前省略主语,“喜”为谓语,“其澄澈一色”为宾语,独立成句;“纤泥”作“染”的宾语,“泥”后断开;“故……也”,独立成句。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怪”,意动用法,以……为怪/感到奇怪;“系”,联系,关联;“政善民安”,政治清明,人民安定;“无乃……乎”,恐怕(大概)……吧。(2)“因”,因为,凭借;“左验”,证据,证人;“名”,说出,表明;“乌”,反问语气词,怎么。【参考译文】一清泉,在温州华盖山下东瓯王祠的左方。以前这里有东岳行宫,时间久了将要倒塌。明成化壬寅,永嘉县令刘逊(字时让)寄住在这里,督促筑墙,登记事物,察看筹划,改建为现在的东瓯王祠。因为东瓯王曾受过汉王封赏,过去对这片土地有功绩,因此将它从海坛山迁徙到这里祭祀。又因为祭祀一定要表达敬意,(所以)开垦土地建造斋礼之所,从而在此发现这一泉水。泉水甘甜而清澈,饮用的人往往疾病痊愈。温州的百姓于是共同挖凿池塘,用砖石修砌水池,在水池上方修建亭子,题名为“一清泉”。因为喜爱泉水清澈,洁净无比,因此用比况县令的方式命名。第二年,管理祠堂的李云从在京城走动,通过中书舍人黄璨请我为“一清泉”作记。《礼》有记载:“仁道治国,政局安定,则出甘泉。”李锡担任芦城县令,苦井变甜。我曾经对那水泉不能感知却能关联人世间的事而感到奇怪,(现在看来)恐怕是政治清明、人民安定从而使它受到祥瑞之气的感召吧。县令刘逊治理百姓事务认真,侍奉神灵恭敬,清泉涌出即甘甜,大概是有原因的吧。我听温州人说:永嘉郡县,事务繁重,公文堆积。永嘉县令到任后勤于政事,常常忘记吃饭,首先节省不必要的开支,禁止雇佣他人做事和收受钱财的礼俗,救济孤独年老的人,均衡徭役,这以后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明辨案件平息冤情,严惩奸人铲除首恶,明确户籍来防止百姓弄虚作假,成立军营来消除民祸,丈量土地(河水上涨后泥沙堆积的陆地)来增补百姓的产业,修缮宗祠来传扬民间义勇。闲暇时就亲自撰写祠记碑文,以此来表明应当祭祀那些立身行事可勉励训诫后人的贤人。于是民心喜悦,盗贼平息,一月以后县令治理政事的声誉显著,三年后百事振兴。有一年发生灾荒,不过几天时间(官府)就赈输了六万多石粮食。吏员居住之处失火,(刘逊)向上天呼告自我请罪从而火灾停息,跟吏舍相连的仓库没有受灾。考核政绩应当北上京城,数千老百姓挡住道路哭着挽留他,(县令刘逊)诚恳地劝说了五天后方才出城,(百姓)仍然恭敬地送行二百多里。自郡长以上,所有浙江的藩司和臬司、巡守、行台各位使者,一致赞赏,上奏请求将永嘉令的为政成绩列为第一。像这样的人,是他的祥瑞之气感应上天,从而得到神人相助,哪里仅仅泉水是这样啊!虽然这样,因着泉水而知道县令的美德与为政始终,一清泉作为证据(见证者),那么说出泉水的含义又怎么可以忽视呢。唉!像李锡一般贤能,泉水才变得甘甜,像永嘉县令一般贤能,泉水甘甜而且清冽,假使天下治理县事的人都这样,那就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了,为什么要等到流出甘泉后才可推测政治清明呢?从石头中求取玉,在细沙中积累黄金,黄金玉石本来就很少。我从此知道县令的名声将和这泉水长存世间。况且泉水因为县令而得到美名,那么县令的贤能又因泉水的际遇而更加彰显,不也是荣耀而幸运的嘛!我和永嘉令有师友之谊,又是同乡,为他的行为没有辜负他的学问而感到高兴,所以为一清泉作记的同时也兼记永嘉令,以表露温州人诚挚地刻字于石(来纪念他)的情意,以此来劝勉后世做县官的人。十一、【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浙江省五校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论叙迁幸之由状①[唐]陆贽臣前日蒙恩召见,陛下叙说泾原叛卒惊犯宫阙②,及初行幸之事,因自克责,辞旨过深。臣奏云:“陛下引咎在躬,诚尧、舜至德之意,臣窃有所见,以为致今日之患者,群臣之罪也。”陛下又曰:“卿以君臣之礼,不忍归过于朕,故有此言,然自古国家兴衰,皆有天命,今遇此厄运,虽则是朕失德,亦应事不由人。”未及对诏之间,陛下遂言及宗祧,涕泗交集,主忧臣愤,人理之常,情激于衷,不觉呜咽。旋属游瑰④请对,臣言未获毕辞,今辄上烦,以尽愚恳。臣所谓致今日之患,是群臣之罪者,非敢徒饰浮说,苟宽圣怀,事皆有由,言庶可复。自安史之乱,遗患未除,朝廷因循,久务容养,事多僭越,礼阙朝会。……陛下急于靖难,累遣东征,边备空虚,亲军寡弱,寻又搜阅私牧以取马,簿责将家以出兵。凶卒鼓行,白昼犯阙。重门无结草之御,环卫无谁何之人。自古祸变之兴,未有若斯之易。陛下有股肱之臣,有耳目之任,有谏诤之列,有备卫之司,见危不能竭其诚,临难不能效其死,所谓致今日之患,是群臣之罪者,岂徒言欤?圣旨又以家国兴衰,皆有天命,今遇此厄运,应不由人者,臣志性介劣,学识庸浅,凡是占算秘术,都不涉其源流,至于兴衰大端,则尝闻诸典籍。……盖人事著于下,而天命降于上,是以事有得失,而命有吉凶,天人之间,影响相准。人事理而天命降乱者,未之有也;人事乱而天命降康者,亦未之有也。臣闻理或生乱乱或资理有以无难而失守有因多难而兴邦理或生乱者恃理而不修也乱或资理者遭乱而能惧也。今生乱失守之事,则既往不可复追矣;其资理兴邦之业,在陛下克励而谨修之。当至危至难之机,得其道则兴,失其道则废,其间不容复有所悔也。泾原乱兵,仓卒犯禁,盖上玄保祐陛下,恐陛下神武果断,有轻天下之心,使知艰难,将永福祚耳。伏愿悔前祸以答天戒,新圣化以承天休,勿谓时钟厄运而自疑,勿谓事不由人而自解。勤励不息,足致升平,岂止荡涤妖氛,旋复宫阙而已。愚臣不胜区区忧国奉君之至,诚有所切,辞不觉烦。伏惟陛下不以人废言,不以言废直,千虑一得,或有取焉。谨奏。(选自《陆贽集》,有删节)[注]①迁幸:帝王迁居他处。陆贽,唐政治家。②建中四年(783年),藩镇作乱,唐德宗发泾原兵救襄城。军士冒雨而来,五千兵至京城,希望能得重赏,未果,只有一些粗食作为慰劳。众军士大怒,于是发生哗变,立太尉朱沘为秦帝。陆贽随德宗避乱,出奔奉天。泾源,在今甘肃省。奉天,今陕西乾县。③宗祧:宗庙。④游瑰:韩游瑰,德宗朝大臣。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环卫无谁何之人                      谁何:盘查诘问B.臣志性介劣                            介:微末C.新圣化以承天休                      休:福祉D.勿谓时钟厄运而自疑               钟:聚集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卿以君臣之礼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B.是群臣之罪者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C.见危不能竭其诚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在陛下克励而谨修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被召见时陆贽劝德宗不必自责,将“今日之患”归罪于群臣,以安君心宽君怀。这样既守了君臣知止之道,又全了君臣进退之礼。B.自安史之乱平定以后,祸患并没有消除。朝廷因循守旧,一直容忍藩镇的骄横跋扈。诸侯臣属行为超越本分,朝见天子也缺少礼仪。C.陆贽将泾原兵变的原因归之于人,认为“亦应事不由人”,激励德宗谨修人事,恢复大业,希望德宗能采纳自己建议,“不以人废言,不以言废直”。D.本文叙议结合,感情诚挚,意实愤激,言则委婉。先叙动乱之颓势引君自警,继驳君之托辞去君之非,后献治理方略励君奋发以致升平。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臣闻理或生乱乱或资理有以无难而失守有因多难而兴邦理或生乱者恃理而不修也乱或资理者遭乱而能惧也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旋属游瑰请对,臣言未获毕辞,今辄上烦,以尽愚恳。(4分)(2)愚臣不胜区区忧国奉君之至,诚有所切,辞不觉烦。(4分)【答案】1.B2.C3.C4.臣闻理或生乱/乱或资理/有以无难而失守/有因多难而兴邦/理或生乱者/恃理而不修也/乱或资理者/遭乱而能惧也。5.(1)不久恰好韩游瑰请求奏对,我没能尽所欲言,于是就写了这个奏折,来表达我的愚衷。(2)我担忧国家、尊奉圣上的一片至诚之心,实在迫切,顾不得言辞絮烦。【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B.句意:我性情耿直、不好。介,耿直。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按照。句意:您按照君臣之礼。/连词,因为。句意: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B.助词,无实义。句意:这是群臣的罪。/助词,定后标志。句意:认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异姿态的山水。C.都是代词,他(们)的。句意分别为:面临危难不能竭尽他的真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D.代词,那些事。句意:皇上要刻苦自励敬慎修习那些事。/代词,自己。句意:想不到将军宽容我到这种地步!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陆贽将泾原兵变的原因归之于人,认为‘亦应事不由人’”错误,“亦应事不由人”是唐德宗的观点。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听说天下安定有时也会发生祸乱,祸乱有时也会帮助安定。有因为没有困难而防地沦陷,有因为多灾多难而使国家兴盛。安定也许会发生祸乱,仰赖天下安定而不修炼;祸乱也许会帮助安定,遭遇祸乱而有所畏惧。“生乱”为动宾结构,后一个“乱”是下句的主语,所以两个“乱”中间停顿;“乱或资理”为主谓结构,“有以无难而失守”“有因多难而兴邦”结构相同,应在“理”“守”“邦”后分别断句;“理或生乱者”对应后文“乱或资理者”,“恃理而不修也”对应后文“遭乱而能惧也”,所以应在“者”“也”“者”“也”后分别断句。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旋”,不久;“属”,恰好;“毕辞”,尽所欲言。(2)得分点:“区区”,真情挚意;“诚”,实在;“切”,迫切。【参考译文】我前日蒙皇上召见,皇上叙说泾原叛兵惊犯皇宫,以及当初避乱出奔奉天之事,很是自责,文辞意旨很深沉。我启奏说:“陛下把过失归于自己,实在是尧舜一样至高无上的品德。我私下认为,导致今日这样的祸患的,是群臣的过错。”皇上又说:“你按照君臣之礼,不忍心将过错归于我,所以才这样说。然而自古以来国家的兴衰,都是天命。现在遭遇这个厄运,虽然是我的失德,也应是事不由人。”我还没来得及对答皇上发问,皇上就说到了宗庙,大声痛哭,皇上的忧虑臣子的激愤,都是正常的道德规范。内心激动,不禁伤心哽咽。不久恰好韩游瑰请求奏对,我没能尽所欲言,于是就写了这个奏折,来表达我的愚衷。我说今天的祸患是群臣的罪,不是只在修饰虚浮不实的言谈,姑且使圣上宽心。我的话都有事实根据,差不多可以得到验证。自从安史之乱,留下的祸患没有消除,朝廷遵循旧习而无所改动,一直容忍藩镇,以致他们行为超越本分,朝见天子也骄横跋扈缺少礼仪。……皇上急于平定叛乱,连续派兵东征,边防空虚,亲兵势孤力小,接着搜寻考核私人牧场来获取战马,根据册籍一一责成那些封疆大吏来出兵。泾原叛兵公然行动,光天化日侵犯宫阙。宫门里没有结草报恩的侍卫防御,没有宫廷的守卫军队稽查诘问。自古以来祸变的发生,没有如此容易的。皇上有辅佐的大臣,有任命的监视人员,有直言规劝的列位谏官,有负责防卫的官员,面临危难不能竭尽他的真心,不能誓死效忠,我所说的现在这个祸患,是群臣的过错,难道只是说说吗?皇上圣旨里认为家国兴衰,都是天命。现在遭遇这个厄运,应不是由人来(决定)。我性情耿直、不好,学识平庸浅陋,凡是占卜方术,都未有所涉猎(唐朝好几个皇帝都信任方士,比如唐代宗、唐德宗时期著名的方士桑道茂),至于兴衰的事由,则曾经在典籍里听说过。……人所能做的事显现在世上,上天旨意从天而降。所以事情有得有失,命运有好坏。天人之间,影响互相抵消。人所能做的事得到治理而上天降下混乱,是没有这种事的;人所能做的事混乱而上天降下安宁,也是没有这种事的。我听说天下安定(理,治也。唐人避唐高宗讳,皆以“治”为“理”)有时也会发生祸乱,祸乱有时也会帮助安定。有因为没有困难而防地沦陷,有因为多灾多难而使国家兴盛。安定也许会发生祸乱,仰赖天下安定而不修炼;祸乱也许会帮助安定,遭遇祸乱而有所畏惧。现在发生祸乱防地沦陷的事,已经发生的不能再追回来了;那些帮助天下安定、使国家兴盛的功业,皇上要刻苦自励敬慎修习它。在这十分危难的时机,得到道义就能使国家兴盛,失去道义就会使国家衰败,这之间不容许再有所后悔的。泾源乱兵,仓促触犯禁令,这是上天在护佑皇上,担心皇上神明英武果敢决断而有轻慢天下之心;使皇上知道治理天下的艰难而将江山永祚。谨愿皇上能追悔前面的兵变之祸来酬答上天的警示,创新天子的教化来顺应上天的美善。不要说时下聚集(钟,聚也)厄运而怀疑自己,不要说事情不由人决定而自我松懈。勤劳奋勉而不停止,足可以使天下太平,哪里只是清除妖孽(乱兵),回还皇宫呢。我担忧国家、尊奉圣上的一片拳拳之心,实在迫切,顾不得言辞絮烦。谨愿皇上不要因为某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听取他正确的言论,不要因为某人的话就否定他的价值。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还是有值得取用的地方。我郑重地向皇上奏议。十二、【2021-2022学年高三5月浙江省山水联盟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20分)论荣王符所谓贤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禄、富贵荣华之谓也,此则君子之所宜有,而非其所以为君子者也。所谓小人者,非必贫贱冻馁、辱恶厄穷之谓也,此则小人之所宜处,而非其所以为小人者也。奚以明之哉?夫桀、纣者,夏、殷之君王也,崇侯、恶来,天子之三公也,而犹不免于小人者,以其心行恶也。伯夷、叔齐,饿夫也,傅说胥靡①,而井伯虞虏也,然世犹以为君子者,以为志节美也。故论士苟定于志行,勿以遭命,则虽有天下不足以为重,无所用不足以为轻,处隶圉不足以为耻,抚四海不足以为荣。况乎其未能相县若此者哉?故曰:宠位不足以尊我,而卑贱不足以卑己。夫令誉从我兴,而二命②自天降之。诗云:“天实为之,谓之何哉!”故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或潜龙未用,或亢龙在天,从古以然。今观俗士之论也,以族举德,以位命贤,兹可谓得论之一体矣。尧,圣父也,而丹凶傲;舜,圣子也,而叟顽恶;叔向,贤兄也,而鲋贪暴;季友,贤弟也,而庆父淫乱,论若必以族,是丹宜禅而舜宜诛,鲋宜赏而友宜夷也。论之不可必以族也若是。昔祁奚有言:“鲧殛而禹兴,管、蔡为戮,周公佑王。”故《书》称“父子兄弟不相及”也。幽、厉之贵,天子也,而又富有四海。颜、原之贱,匹庶也,而又冻馁屡空。论若必以位,则是两王是为世士,而二处为愚鄙也,论之不可必以位也,又若是焉。故曰:仁重而势轻,位蔑而义荣。今之论者,多此之反,而又以九族,或以所来,则亦远于获真贤矣。昔自周公不求备于一人,况乎其德义既举,乃可以它故而弗之采乎?由余生于五狄,越蒙产于八蛮,而功施齐、秦,德立诸夏,令名美誉,载于图书,至今不灭。张仪,中国之人也;卫鞅,康叔之孙也,而皆谗佞反覆,交乱四海。由斯观之,人之善恶,不必世族;性之贤鄙,不必世俗。中堂生负苞,山野生兰芷。夫和氏之璧,出于璞石;隋氏之珠,产于蜃蛤。故荀有大美,可尚于世,则虽细行小瑕,曷足以为累乎?是以用士不患其非国士,而患其非忠;世非患无臣,而患其非贤。陈平、韩信,楚俘也,而高祖以为藩辅,实平四海,安汉室;卫青、霍去病,平阳之私人也,而武帝以为司马,实攘北狄,郡河西。惟其任也何卑远之有然则所难于非此土之人非将相之世者为其无是能而处是位无是德而居是贵无以我尚而不秉我势也。【注】①胥靡,一种罪刑的名称。②二命,指处于宠位和卑位。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奚以明之哉?                                    奚:什么B.处隶圉不足以为耻                               圉:囚徒C.况乎其未能相县若此者哉?                    县:通“悬”,悬殊D.实攘北狄,郡河西                              攘:侵犯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而非其所以为君子者也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B.管、蔡为戮,周公佑王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C.或以所来                                      将以有为也D.乃可以它故而弗之采乎?                    夫晋,何厌之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君子小人,阐明宠位不足为荣,卑贱不足为耻,指出判别“荣”的标准在于心行善、志节美。B.作者认为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因为好名声靠自己取得,富贵贫穷的命运由老天安排。C.作者认为论人要重视仁义而轻视权势,蔑视地位而称赞德义,因此君主担心所选人才不是一个国中最优秀的。D.本文文约义丰,言简意赅,且多用整句,论证方法上有举例论证、正反对比等,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惟其任也何卑远之有然则所难于非此土之人非将相之世者为其无是能而处是位无是德而居是贵无以我尚而不秉我势也。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观俗士之论也,以族举德,以位命贤,兹可谓得论之一体矣。(4分)(2)故苟有大美,可尚于世,则虽细行小瑕,曷足以为累乎?(4分)【答案】1.D2.C3.C4.惟其任也/何卑远之有/然则所难于非此土之人/非将相之世者/为其无是能而处是位/无是德而居是贵/无以我尚而不秉我势也。5.(1)如今看那些见识浅陋之人的观点,(他们)根据家族门第推举(所谓)有德之人,根据地位给予人以贤名,这可以说是从人的某一侧面来评价他。(2)所以,如果(一个人)具有崇高的美德,就可得到社会尊崇,即使有一些小瑕疵,美名怎能因此而(被)玷污呢?【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D.“攘:侵犯”错误。句意:驱逐了北狄,立郡于河西。“攘”,驱逐。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但;句意:但不是判断(其)为君子的依据;第二个“而”,连词,表承接;句意:激于义愤死在这件事的。B.第一个“为”,介词,被;句意:鲧被杀而禹成功,管叔、蔡叔被诛,周公辅佐成王;第二个“为”,动词,当作;句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可以用芥草作船。C.第一个“以”,介词,凭借;句意:或凭借出身;第二个“以”,介词,凭借;句意:将要凭借这个有一番作为。D.第一个“之”,代词,他们;句意:难道可以因为其他原因而不选用(他们)吗?第二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君主担心所选人才不是一个国中最优秀的”错误。由文本中“是以用士不患其非国士,而患其非忠”可知,作者认为用人不担心他不是国中最优秀人,而担心他不忠诚。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只看他们的能力,哪管什么地位低下关系疏远呢?既然这样,那么所排斥的不是本土之人,(也)不是出身于将相之家的人,而是那些没有这种能力却处在这个位置上,没有这样的德行却得到这样的尊贵(地位),(所以)没有什么(令)我尊崇(的德能)就不要掌控我(赋予的)权势。“惟其任也”,“惟……也”,固定用法,前后断开;“何卑远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卑远之”,不可断开;“然则所难于非此土之人”,“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一般位于句首,其前断开;“难”谓语,“此土之人”宾语,“此土之人”后断开;“非将相之世者”,“者”,……的人,“将相之世”作“者”的定语,联系紧密,不可断开;“无是能而处是位”“无是德而居是贵”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无以我尚而不秉我势也”,“无以”,没有……的,一般位于句首;“而”,连词,连接的成分为短语,前后的成分不可断开;“我势”作“秉”的宾语,联系紧密,“也”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论”,观点;“德”,有德之人;“命贤”,给予人以贤名;“一体”,某一侧面。(2)“尚”,尊崇;“虽”,即使;“为”,被;“累”,牵连,玷辱。【参考译文】所谓贤人君子,不一定指的是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之人,这些(高官厚禄、富贵荣华)都是君子所应该享有的,但不是判断(其)为君子的依据。所谓小人,不一定指贫穷卑贱、屈辱困顿的人,这些(贫穷卑贱、屈辱困顿)应该是小人所承受的,但不是判断(其)为小人的依据。用什么来阐明这一道理呢?桀和纣,一个是夏的君主,一个是殷的君主,崇侯、恶来,居于三公之位,但还是免不了被称为小人,因为他们品行恶劣。伯夷、叔齐是挨饿之人,傅说是囚徒,百里奚也作过俘虏,然而天下人仍然视他们为君子,因为(他们)志向高洁、节操高尚。因此,如果论士以他的品行(为标准),不论他的遭际命运,那么即使(他)富有天下也无须看重,一无所有也不必看轻,身处奴隶囚徒的地位也不必以之为耻,占有四海也不必以之为荣。何况人之间的悬殊未必能有这样大呢?所以说,地位再高也不必自傲,身份卑微也不必自卑。好名声靠自己取得,富贵贫穷的命运由老天安排。《诗经》上说:“老天一定要这样,又有什么办法呢!”所以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有人像潜藏在地下的龙不能发挥作用,有人像在天空腾飞的龙,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如今看那些见识浅陋之人的观点,(他们)根据家族门第推举(所谓)有德之人,根据地位给予人以贤名,这可以说是从人的某一侧面来评价他。尧,是个圣明的父亲,可儿子丹朱凶残骄纵;舜,是个圣明的儿子,而他父亲瞽叟却愚妄而桀骜不驯;叔向,是个贤德的兄长,可弟弟鲋贪婪凶暴;季友,是个贤德的弟弟,可哥哥庆父却荒淫无道,假如一定以出身论人,那么丹朱应该受禅,而舜应该被杀,鲋应该得赏赐,而季友应该遭灭杀。不一定以门第论人,就是这个道理。以前祁奚说过这样的话:“鲧被杀而禹成功,管叔、蔡叔被诛,周公辅佐成王。”所以《尚书》认为“父子兄弟各不相干”。周幽王、周厉王贵为天子,而又富有四海。颜渊、原宪是地位卑下的平民,又受冻挨饿常处贫困。论人要是一定看地位,那么两位帝王就是贤能之士,而两位贫士就是愚昧鄙陋之人。不一定以地位论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论人要)重视仁义而轻视权势,蔑视地位而称赞德义。如今论人,多与此相反,凭借亲族或是出身,这就更加难以得到真正的贤人了。过去周公对人不求全责备,何况(对)德义双全的人,难道可以因为其他原因而不选用(他们)吗?由余出生在五狄之地,越人蒙出生在蛮地,而功及于齐、秦,德布于华夏,美好的名声载于史册,流传至今。张仪,是中原人;卫鞅,是康叔的子孙,却都谗邪奸佞反复无常,祸乱天下。由此看来,人的善恶,不一定由家族出身(决定);性格的贤鄙,也不一定按世俗眼光(评判)。中堂长有苴草和苞草,山野中却生长兰草与白芷。和氏之璧,出于藏玉之石;隋侯之珠,孕于蛤蚌。所以,如果(一个人)具有崇高的美德,就可得到社会尊崇,即使有一些小瑕疵,美名怎能因此而(被)玷污呢?因此,用人不担心他不是国中最优秀人,而担心他不忠诚;朝廷不担心没有臣子,而担心他不贤能。陈平、韩信,都是从楚俘虏来的,而高祖皇帝以他们为重臣,结果平定了天下,安定了汉室;卫青、霍去病,都是平阳公主的亲属,可汉武帝任他们为司马,结果驱逐了北狄,立郡于河西。只看他们的能力,哪管什么地位低下关系疏远呢?既然这样,那么所排斥的不是本土之人,(也)不是出身于将相之家的人,而是那些没有这种能力却处在这个位置上,没有这样的德行却得到这样的尊贵(地位),(所以)没有什么(令)我尊崇(的德能)就不要掌控我(赋予的)权势。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25 21:07:09 页数:49
价格:¥4 大小:129.41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