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浙江卷语文模拟卷汇编——名著阅读(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4

2/24

剩余2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浙江卷语文模拟卷汇编——名著阅读一、【2021-2022学年高三5月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模拟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8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1.“友善柔”的意思是。“举直错诸枉”中的“枉”解释为。(2分)2.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孔子“正直”观念的意义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答案】1.跟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不正直。2.①交友方面,坚持跟正直的人交朋友。不跟谄媚逢迎、态度伪善、巧言善辩的人交友。②对待亲人方面,孔子提倡“亲亲相隐”,认为“大义灭亲”并不是正直的表现。他认为孝道为德行的根本。做到了孝和忠,“正直”也就包蕴在其中。③为政方面,要举正黜恶。选拔正直贤能的人并任用他,将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百姓也就会归顺服从。【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善柔”,意思是态度伪善,这里活用作名词,态度伪善的人;“友”,名词作动词,与……交友。“友善柔”,跟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举直错诸枉”意思是,提拔忠直的人,置于奸佞的人之上。“枉”与“直”相反,指不正直。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和思想观念的整体把握能力。结合“友直,友谅……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可知,孔子认为,跟正直、诚信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跟谄媚逢迎、态度伪善、巧言善辩的人交友是有害的。可见,交友方面,要坚持跟正直的人交朋友,不跟谄媚逢迎、态度伪善、巧言善辩的人交友。结合“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可知,孔子认为孝道为德行的根本,儿子告发父亲,是为不孝,对父亲不孝者就难以对君主做到忠,所以孔子不赞成儿子去告发父亲偷羊。对待亲人方面,孔子提倡“亲亲相隐”,做到了孝和忠,“正直”也就包蕴在其中。“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意思是,提拔忠直的人,置于奸佞的人之上,人民就会服从;任用奸佞的人,置于忠直的人之上,人民就会不服从。可见,为政方面,孔子主张要举正黜恶。选拔正直贤能的人并任用他,将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百姓也就会归顺服从。【参考译文】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论语·季氏》叶公告诉孔子说:“我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便出来告发。”孔子说:“我家乡正直的人与这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这里面了。”《论语·子路》)鲁哀公问孔子:“怎样做才能使人民服从呢?孔子回答道:“提拔忠直的人,置于奸佞的人之上,人民就会服从;任用奸佞的人,置于忠直的人之上,人民就会不服从。(《论语·为政》)二、【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浙江省精诚联盟适应性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8分)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1.(1)第一则材料中,“廋”的意思是_____。(1分)(2)从第一则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交友要想做到不失误,首先需要学会_______。在第二则材料中孔子强调群居时谈论内容要符合_______的原则。(2分)2.第三则材料中的“无友不如己者”,杨伯峻先生译为“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李泽厚先生译为“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你认同哪一种?试分析。(5分)【答案】1.隐藏    识人(察人)    义(道义、仁义,意思相近即可)2.(1)认同杨伯峻“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①孔子交友强调以“仁(义)”为标准,交友应选择志同道合之人,看重朋友的德行。②“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强调不去结交道义(德行)还不如自己的朋友,这是对君子自身道义上的要求。(2)认同李泽厚“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①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要看到朋友的长处。②表明朋友各有长处,要取长补短,才能有所增益,这是一种友善的交友观。【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名著中心思想的能力。(1)“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廋”,意为隐藏,藏匿。(2)根据“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可见,要学会观察这个人的言行举止以判断他的心理动机,即要“察人”。第二空,根据“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可见,孔子反对“言不及义”,认为这样的人很难教导,那么言谈内容就必须要符合“义”。2.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有创意阅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式问答,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认同的观点,结合学过的《论语》中的相关句子进行论证。如认同“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可以根据孔子择友的方式,从三则材料来看,孔子在选择朋友时会“察人”,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人做朋友,要求“群居”之人要符合“义”,在道义上没有达到要求的人便不应与之相处;认为君子必须“重”“忠信”,如果在这些方面比不上自己,那就不要和这类人做朋友,是从“道义”“道德”方面来作出的要求,故而“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如认同“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可结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等句子分析,他认为“无友不如己者”是指自己应看到朋友的长处,即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要怀着取长补短,看到别人优点的态度去交友,才能有所增益。【参考译文】孔子说:“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孔子说:“整天聚在一起,言语都和义理不相关,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很难教导。”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三、【2021-2022学年高三5月浙江省金华市、丽水市、衢州市十二校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8分)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1.材料一中“上智”的意思是________;材料二中有一个成语______。(2分)2.结合上述材料,阐述孔子的“愚智”观。(6分)【答案】1.最上等的有智慧的人    大智若愚2.①承认人有智愚之别,肯定智愚具有一定的先天性;②根据时代的变化择机而行,灵活选择个人的进退,突出智慧在于通达权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中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材料一,句意:上等的智者和最下等的愚笨之人,不容易改变。所谓“上智”,就是最上等的有智慧的人;所谓“下愚”,就是最最愚笨的人;所谓“移”,就是转移,改变。材料二,句意: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宁武子外露的智慧很多人都能做到。可在政治昏暗之时,能够做到明哲保身,不为功名利禄而装糊涂的人却少之又少。这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由此得出成语是“大智若愚”。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一可知,孔子认为最有智慧的人,都已经觉悟,明了自性,明白了世间万事万物的规律,他有自己的主张,不会违背规律去自讨苦吃,更不会违背自己的自性,别人想转移他,想影响他,当然就不容易了。人要是笨到极点,他的自性,也就是本性,保持的就比较完美,受到外界所影响的就少。可见孔子认为人有智愚之别,肯定智愚具有一定的先天性。②根据材料二“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可知,孔子认为人觉得在政治开明的时候,宁武子外露的智慧很多人都能做到,可在政治昏暗之时,能够做到明哲保身,不为功名利禄而装糊涂的人却少之又少。所以人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择机而行,灵活选择个人的进退,突出智慧在于通达权变。【参考译文】     孔子说:上等的智者和最下等的愚笨之人,不容易改变。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四、【2022届浙江省Z20名校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8分)材料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材料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材料三:子张问崇德①,子曰:“主忠信,徙义②,崇德也。”(《论语·颜渊》)【注】①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②包咸注:“徙义,见义则徙意而从之。”1.材料一中的“文”意指______,材料二中的“被发左衽”意味着________。(2分)2.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孔子关于“信”的论述,并作简要评价。(6分)【答案】1.文化典籍或文献    沦为蛮夷或沦为不开化的民族2.(1)概括:①做子弟的年轻人应当恪守信用;②当小信和大义发生矛盾时,应选择遵从大义,而不应拘于小信;③“信”应当以“义”为前提,灵活变通。(2)评价:孔子对“信”的论述堪称至理名言,至今仍有践行价值。【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名著文本内容和词语含义的能力。“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文化典籍或文献。“被发左衽”意思是: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这句话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蛮夷或沦为不开化的民族。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思想观点的能力。由“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可知,孔子认为作为弟子,应当做到言行要谨慎,诚实可信。由材料二可知,子贡认为管仲没有诚信,因为桓公杀了管仲辅佐的公子纠,管仲不但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而孔子认为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这是遵从了天下大义,放弃了小的诚信。由材料三“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可知,孔子认为诚信要以义为前提。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人要有诚信,但是当诚信与“义”矛盾时,要遵行大义。这一理论指点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在今天仍然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材料二: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材料三: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去提高品德修养和辨别是非。孔子说:“以忠厚诚实为主,行为总是遵循道义,这就可以提高品德。”五、【2022届浙江省高考模拟金标卷语文试题】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8分)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刘宝楠《论语正义》)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史记·孔子世家》)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3分)(1)子贡所言“文犹质也”中的“文”是指,“小人有过则谢以文”中的“文”是指。(2)关于“过”,孔子留下了许多名言,试写出一则。2.根据材料,简析君子应如何面对过错。(5分)【答案】1.(1)文采花言巧语(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2.君子面对错误绝不狡辩,会用实际行动来道歉。【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及识记名言名句的能力。(1)“文犹质也”的意思是:文采如同本质。文,文采。“小人有过则谢以文”的意思是:小人有了过错则用花言巧语来道歉。文,花言巧语。(2)孔子有关“过”的名言如“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的意思是:君子有了过错就用实际行动来道歉,小人有了过错则用花言巧语来道歉。可见,君子面对错误绝不狡辩,而是真心认错,并且会用实际行动来道歉。【参考译文】棘子成说:“君子有好本质就行啦,要文采做什么呢?”子贡说:“可惜呀!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采,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假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有文采的皮毛,那这两样皮革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论语·颜渊》)“质”是内在的品德,“礼”没有“内在品德”就无法立身;没有修饰就不能表现。既能立身又能表现,这才是中庸。(刘宝楠《论语正义》)君子有了过错就用实际行动来道歉,小人有了过错则用花言巧语来道歉。(《史记·孔子世家》)六、【2022届浙江省杭州市高三二模二模(4月份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8分)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荀子·子道》)1.从材料看,孔子、荀子对“孝”的看法有哪些不同?(4分)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理解。(4分)【答案】1.孔子认为“三年无改父之道”是孝,荀子则认为要“从义不从父”;孔子认为入孝出悌是仁的根本,荀子则认为是“人之小行”。2.孔子这里的提出的“道”应该是正道,是仁的开端和根本,孔子借此句表达对孝和志行的重视。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观点则略显板滞,执守和变更两者兼具,更能体现孝道。【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根据《论语》中的两则材料,孔子认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认为只有做到“孝”“弟”“信”“爱”,才会对自己的行为有着良好的规范,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有仁德之心的人。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入孝出悌是仁的根本。根据“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可知,荀子认为对于父亲要遵从道义而不是尊卑,不能迷信权威,只追求“入孝出弟”只是“人之小行”。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孔子认为做儿子的应当谨慎地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倘若发现父母给自己制订的行为准则出现了错误,也不要急着提出来,应当慢慢地改,不能一下子就掀翻父母的理论,这才是孝子所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达孔子对孝和志行的重视。其实,有些事情是勉强不来的,即便是父子之间也是各有其志。虽然古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子承父业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但也难保有人不会跳出家族的禁锢而另谋生路。此时,他们虽然改了“父之道”,只要心里对父母的意志保有足够的尊敬,也不算是不孝。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观点则略显板滞,执守和变更两者兼具,更能体现孝道。【参考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了。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书本知识。”在家孝敬父母,出外敬爱兄长,这是做人的最起码的道德操守;对上顺从,对下厚道,这是做人的中等道德操守;顺从正道而不顺从君主或领导,顺从道义而不顺从父亲,这是做人的最高准则。至于那志向根据礼义来安排,说话根据法度来措辞,那么儒家之道也就完备了。七、【2022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8分)材料一: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材料二: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①者与?无乃为佞②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③也。”(《论语·宪问》)【注】①栖栖:奔波忙碌。②佞:显示自己的口才。③疾固:讨厌那些顽固不化、不愿采纳自己主张的人。1.《论语》中“辟世之士”除长沮、桀溺、微生亩外,还有_________(举出一例)。材料一中“怃然”的意思是_________。(2分)2.材料二中孔子回答微生亩的话体现了他怎样的处世态度?请简要评价。(6分)【答案】1.接舆、荷蓧丈人、晨门、荷蒉者等(写出一个即可);怅惘失意的样子。2.①从“疾固也”可以看出,孔子对游说对象的认识是清楚的,但他仍在坚持,这体现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②政治主张不能为人理解和接受,孔子仍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因为他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乎仁道。这种执着于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对我们今天来说,依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应该继承和发扬。【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以及对文言实词意思的理解的能力。第一问,考生需要理解“辟世之士”的意思。“辟世之士”即隐士,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微子》中“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中的接舆,《论语•微子》中“遇丈人,以杖荷蓧”的“荷蓧丈人”,《论语•宪问》中“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的“晨门”,《论语•宪问》中“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的“荷蒉者”,这些都是“辟世之士”。第二问,“夫子怃然曰”意思是“孔子怅然若失地说”,“怃然”是形容孔子怅惘失意的样子。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先看微生亩的话,微生亩对孔子说“您为什么如此奔波忙碌呢?不是为了显示您的才辩吧”,在他看来,那是一个不可为的时代,做什么都不能改变这个乱世,因而不如退而求其次,管好自己。再看孔子的话,孔子说“我不敢显示我有才辩,只是讨厌那种顽固不化的人”,由“疾固”可知,孔子对自己游说的对象是清楚的,但他仍然为实现理想四处奔走,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思想,虽屡屡碰壁,饱受困厄却始终不渝;尽管一直不被周围的人理解,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忍受着周围人的非议,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他这种执着于理想、坚守信念的精神,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应当为后世所继承。【参考译文】长沮和桀溺两人一起在田里耕种。孔子一行人路过此地,派子路去问渡口在那里。长沮反问说:“那车上拉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说:“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回答:“是的。”桀溺说:“动乱不安的状况像滔滔大水,天下到处都一样,和谁去改变它呀?况且你与其跟着(孔丘那种)避人的人士,倒不如跟着(像我们这样)避世的人士呢!”说完,不停地继续用土覆盖种子。子路回来向孔子报告了。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是不可以和山林的鸟兽同群啊!我不和这些世人共同生活,那么要和谁共同生活呢?如果天下有道,我孔丘也就不必和谁来变革它了。”(《论语·微子》)微生亩对孔子说:“您为什么如此奔波忙碌呢?不是为了显示您的才辩吧?”孔子说:“我不敢显示我有才辩,只是讨厌那种顽固不化的人。”(《论语·宪问》)八、【2022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8分)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1.“弟”字意为__________。“本立而道生”中的“道”主要指的是__________(用材料中的一个字)道。子游的话体现了儒家的__________思想。(3分)2.结合三则材料,简析有子、子游、孔子对“犯上”的不同态度。(5分)【答案】1.悌/顺从和敬爱兄长    仁    中庸2.①有子反对“犯上”,认为若好“犯上”,就会“好作乱”。②子游也反对“犯上”,他认为若侍奉君王不适可而止,而到了繁琐无度、冒犯君长的地步,就会自取其辱。(答“子游反对犯上,对君王应该是侍奉的态度”,或“子游并不反对犯上进谏,但主张如果君王不听取意见,在进谏次数上要适度,否则只会自取其辱”亦可。)③孔子认为可以犯上。为了君臣大义,国家大利,可以犯颜谏诤,但绝不可欺骗君王。【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把握观点态度的能力。“其为人也孝弟”意思是“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弟”同“悌”,敬爱兄长。“本立而道生”意思是“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这里的“道”是指仁道;要求使用材料中的一个字进行概括,可以结合后一句“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回答,即“仁”。子游认为进谏君主过于频繁,就会遭受侮辱;劝告朋友过于频繁,反而会被疏远。这是说人与人之间太过亲密或是太过疏远都不是最好的,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讲究的是恰到好处,体现的是儒家的“中庸”思想。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观点态度的能力。“犯上”是指触犯长辈或违抗君王。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结合三者关于“犯上”的言论概括其态度。如有子认为“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意思是“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是从来没有的”,这里明确了“犯上”和“作乱”之间的关系,一旦“犯上”有可能就带来“作乱”,而“不好犯上”就不会“好作乱”,这里指出“犯上”的危害,可见有子是反对“犯上”的。如子游认为,“事君数,斯辱矣”,意思是“进谏君主过于频繁,就会遭受侮辱”,这里强调一个“度”,侍奉君主要找到合适的距离,所以子游也是反对“犯上”的。如孔子,子路询问事君的事情,孔子说“勿欺也,而犯之”,意思是“不要欺骗他,但可以犯颜直谏”,可见孔子认为可以“犯上”,侍奉君主不能阿谀奉迎,对于原则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哪怕会引发君主的愤怒,也应该犯言直谏,这是为人臣者的本分;而且要尊重事实真理,不去欺骗他,对君主要忠诚,做人要正直。【参考译文】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子游说:“进谏君主过于频繁,就会遭受侮辱;劝告朋友过于频繁,反而会被疏远。”子路问怎样服侍君主。孔子说:“不要欺骗他,但可以犯颜直谏。”九、【2022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三模(高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8分)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述而》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①!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注]①射:指古代的射礼。1.第三则材料中,“孝”可分两层,其一为__________,其二为__________。(2分)2.结合第二、三则材料,简析第一则材料中孔子“未尝饱也”这一行为所隐含的儒家思想。(6分)【答案】1.有事情,年轻人为年长者效劳,有酒食,先给他们吃(“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物质之孝、孝养等)    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色”“色难”、精神之孝、孝敬等)2.示例一:体现儒家仁礼思想。儒家推礼,射箭讲究射礼,孝道讲究年轻人循礼服侍长者;儒家重仁,箭手之间彼此尊重(重视君子仁德修养),孝道更重视内心敬意。孔子于丧者之侧“未尝饱”,是对丧礼的重视与遵循,也体现他的恻隐之心(仁德等)。示例二:体现儒家的中庸思想。射箭既要争高低,又要彼此尊重;孝道既重精神之孝,也重物质赡养;孔子于丧者之侧“未尝饱”,内之恻隐与外现行为的关系以及外现行为的呈现,都体现儒家“适度”“执中”的中庸追求【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是第一层“孝”,若父兄有事,做子弟的帮忙代劳,为人子弟者有好的酒菜,请父兄先来享用,这些都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并不能作为判断孝顺与否的标准。第二层孝是行孝应当在表情上做到和颜悦色。指在侍奉父母的时候,想要长期保持着和颜悦色的状态很难。只有对自己父母有着深切笃定的孝心,才会由衷地表现出愉悦和婉的神色。所以说,若能在父母面前一直保持着和悦的神色,就能算作真孝顺了。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思想内容的能力。“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是说: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在有丧者之侧”,他从来没有吃饱过饭,是因为他看见有丧事的人,内心也会跟着悲痛起来,没有吃饭的心思了。孔子的这一自然之举,流露出的是恻隐之心。由“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可知,孔子认为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一定是比射箭了。比赛时,相互作揖谦让后上场。射完后,登堂喝酒。首先君子之争是尊重对手,即“揖让而升”;然后是公平之争,最后是竞争之后无论输赢一同饮酒,不互相怨恨、排挤等。“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体现出儒家思想对“孝”的推崇。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仁、礼、孝,即射箭讲究射礼,竞争讲究仁、对长者要按照理解服侍孝顺。孔子于丧者之侧“未尝饱”,是对丧礼的重视与遵循,也体现他的恻隐之心。【参考译文】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一定是比射箭了。比赛时,相互作揖谦让后上场。射完后,登堂喝酒。这是一种君子之争。”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十、【2022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一模(返校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8分)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子曰:“盖有不知①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当是时,作者备矣,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朱熹《论语集注》)【注】①知:知道,懂得。1.孔子强调自己要“多闻”,其实在谈交友之道时他也说要“友直,__________,友多闻”。“折衷”一词意为“__________”。(2分)2.后人因对孔子评价的不同,对“述而不作”的理解也会不同。杨伯峻便认为,此处的“作”可解为“不知而作”,这与朱熹的看法有何差异?(6分)【答案】1.友谅    调和(整合/协调)2.杨伯峻认为“述而不作”不是完全不作,而是述中有作,孔子只是不会无知而妄作。这种观点强调孔子学说中的创造性。朱熹认为孔子是“集群圣之大成”,是在传述,但这种“述”的成就比作还要高。这种观点更强调“述”的成就。【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篇名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孔子讲交友之道,在《论语·季氏篇》,原文是“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意思是,夫子集合众多圣人的大成就而能够调和他们。“折衷”,调和(整合/协调)。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述而不作”,源自《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将古人的智慧心得加以陈述并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妄作的人,我没有这种毛病。可见,“述而不作”不是完全不作,而是述中有作,孔子只是不会无知而妄作。杨伯峻的观点强调孔子学说中的创造性。“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意思是,夫子集合众多圣人的大成就而能够调和他们。(夫子)做的事虽然是传述,但功劳是创作的数倍。认为孔子是“集群圣之大成”,是在传述,但这种“述”的成就比作还要高。朱熹这种观点更强调“述”的成就。【参考译文】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论语·述而》)孔子说:“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妄作的人,我没有这种毛病。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记在心里。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论语·述而》)这个时候,自创新说的人比较齐备,夫子集合众多圣人的大成就而能够调和他们。(夫子)做的事虽然是传述,但功劳是创作的数倍,对于这点(后人)不能不知道啊。(朱熹《论语集注》)十一、【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浙江省五校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8分)材料一: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材料二:孔子闻之,谓子贡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孔子家语》节选)材料三: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论语·颜渊》)1.材料二中“文”指_________,材料三中“文”指__________。(2分)2.概括上述材料中儒家对于“文”与“质”关系的论述并简要评析。(6分)【答案】1.文采    修饰(对外在形式的修饰和讲求)2.材料一认为言辞只要达意就可以了,反对过度追求文采的花言巧语;材料二文采可以用来完备语言,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久远;材料三子贡针对棘子成认为文饰没有必要的说法,提出文饰和本质同等重要。“文”和“质”应该配合适当,其中“质”是第一位的,更为重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中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材料二“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意思是:语言是用来充分表达作者心志的,文采是用来充分发挥语言功能的;“言之无文”意思是:说话没有文采。因此,“文”指文采。材料三“何以文为”意思是:要外在修饰干什么?“文犹质也,质犹文也”意思是:修饰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修饰。因此,“文”指修饰(对外在形式的修饰和讲求)。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材料一“辞达而已矣”是孔子关于文辞与意义关系的论述,他认为言辞不过达意罢了,反对过度追求文采的花言巧语;材料二“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认为语言是用来充分表达心志的,文采是用来充分发挥语言功能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可知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于世,强调了文采可以完备语言,指出文采的重要性;材料三“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可知棘子成认为文饰没有必要,依据“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可知子贡认为外在修饰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外在修饰,二者一样重要,“文”和“质”也应该配合适当,并强调“质”的重要性,反对“文”胜“质”。【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言辞表达清楚就行了。”材料二:孔子听了,对子贡说:“《志》上有这样的话:‘语言是用来充分表达心志的,文采是用来充分发挥语言功能的。’不说话,谁知道他的志向?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于世。”材料三:棘子成说:“君子有好本质就行啦,要外在修饰做什么呢?”子贡说:“可惜呀!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外在修饰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外在修饰。假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有文采修饰的皮毛,那这两样皮革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十二、【2021-2022学年高三4月浙江省湖州丽水衢州三地市教学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8分)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论语·公冶长》)子贡方人①,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论语·宪问》)注:①方人,指讥评别人。1.材料一中,孔子既肯定学生在______方面的博学,也指出他们在______方面的缺失。(2分)2.针对子贡“方人”的行为,孔子是如何“裁之”的?(6分)【答案】1.文(知识)    礼(德行)2.①指出子贡自身就存在不足,要反思自我;②以自己的做法暗示学者当以自治为先。【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语段的理解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准确理解句子含义。“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指出了其家乡弟子的特点,那就是志向远大而行为粗疏,文采虽然很可观,但他们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由此可判断,第一空,孔子肯定了他们“斐然成章”,就是文章或知识方面的博学。第二空,也指出“不知所以裁之”,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是礼仪或德行方面的缺失。据此得出两空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经典名著中语段含义和思想内涵的能力。依据第一则材料理解“裁之”,就是在礼仪或德行方面匡正自己。子贡“方人”,评论别人的短处,此行为是礼仪德行的不足之处,因此孔子首先说“赐也贤乎哉?”,反问他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指出了他的不足。然后表述“夫我则不暇”,意思是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通过自己的做法暗示学者当以自治为先,以此告诫子贡应如何做。十三、【2021-2022学年高三4月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8分)材料一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材料二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论语·子张》材料三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1.材料一中,孔子对“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2分)2.材料二子张认为“士”要“见危致命”,而材料三孔子却认为,“士”要“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请谈谈两者观点是否矛盾。(6分)【答案】1.追求正道,执守道德,依据仁爱,游习六艺。2.不矛盾。①子张主张“见危致命”,认为士应该在危急关头,为了正义事业敢于挺身而出,体现了士的担当精神。②孔子主张“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认为时代环境允许,就出来兼济天下;社会动荡,则保全性命,等待机会,反映出了士的进退取舍之道。③两者的观点都表现出贤士匡济天下、积极出仕的胸怀,同时,体现了儒家通权达变的态度。【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并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材料一的意思是:立志要高远,要从人德起步,依傍于内心,注重内心修养,个人知识学问要渊博。“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至于是否做得到,是另一回事。正如大家年轻时刚出社会做事,都立志取得功名富贵。孔子说,作学问要把目标放得高远。“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一种追求和坚守,“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依于仁”,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表现于外用的则是爱人爱物,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游于艺”,“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这一章讲述的是孔子教导弟子进德修业的秩序和方法,层次分明,像一个教学大纲。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道为方向,以德为立脚点,以仁为根本,以六艺为涵养之境,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并比较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二《子张》篇“见危致命”是说在危急关头,为了正义事业敢于挺身而出,就算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也毫不顾惜,这里说的是一种能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孔子虽然主张“见危授命”“仁者有勇”,但并不提倡毫无原则地以身涉险。所谓见危,即到了危机时刻,比如国家危亡、民族危亡,他人生命受到威胁等紧急关头,此时,士人可以或应该选择杀身成仁。见危致命一语,让我们看到了子张的勇气,看到了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勇于担当的精神。材料三中,孔子首先强调时代环境允许,就出来兼济天下;社会动荡,则保全性命,等待机会,此所谓君子不处危邦。这段话,很好地反映出了我国儒士的进退取舍之道。儒家富有政治智慧,特别讲究出来做官的环境和时机。环境的选择原则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所谓“危邦”,是指隐含着极大政治风险的国家或地区,这个国家或地区当时不一定是动乱的。而“乱邦”则是指已经陷入动乱的国家或地区,这样的环境,不要说施展才能建功立业,而且想保全性命都不容易,所以应避而远之。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就应积极地入世,为民众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倘若没有这样做,那就说明缺乏责任感和仁爱之心,而且德行才能都不够。因此而处于贫困低贱之中,那是非常可耻的。在国家无道、政治混乱的时候,趁乱谋取富贵,也是可耻的行为。本章中所阐明的入世态度,为人们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时,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是极为高明人生智慧。可见两则材料的观点并不矛盾,而是灵活变通的处世态度。【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材料二:子张说:“士人看见危险肯献出生命,看见有所得就想想是否合于义,祭祀时想到恭敬,服丧时想到悲痛,这也就可以了。”材料三:孔子说:“坚定地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学习它,誓死守卫保全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从政;天下无道,就隐居不仕。国家有道,而自己贫穷鄙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有显贵,也是耻辱。”十四、【2021-2022学年高三4月浙江省金华十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8分)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盂子·梁惠王上》)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敌其君,请讨之。”(《论语·宪问》)1.材料一中,“弑”的意思是__________,“诛”的意思是___________。(2分)2.孟子对“武王伐纣”和孔子对“陈成子弑简公”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弑”指子杀父,臣杀君    “诛”指合乎正义的讨杀2.(1)在孟子看来,周武王诛杀商纣王的做法,表面上是弑君行为,实则是给予百姓活路,不属于以下犯上。周武王此举是对破坏仁爱道义纣王的惩戒,属利国利民的大义之举。(2)在孔子看来,陈成子作为臣子杀死简公,致使齐国政权旁落,实属以下犯上、乱政不义之举。【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由“臣弑其君”“陈成子弑简公”可以看出,两种情况都是臣子杀死君主,由此推断出“弑”是不合道义的,指子杀父,臣杀君。由“闻诛一夫纣矣”可知,原文是说武王诛杀了无道的纣王,因此推断出“诛”指合乎正义的讨杀。2.本题考查对材料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探究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要求分析孟子对“武王伐纣”和孔子对“陈成子弑简公”的态度,解读时,需要明确观点,可抓住两人所处的时代及社会背景,以及两人各自的主要思想,知人论世。孔子尊崇周礼,孔子依据周礼中的君臣等级制度,他认为陈成子是臣子,而简公是君主,臣子杀死君主这是不合礼法,不合道义的,属于以下犯上的行为,所以,陈成子弑简公,孔子义愤填膺,请求出兵讨伐他;孟子强调民本思想,结合“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分析可知,孟子说是‘诛一夫’,是肯定周武王的做法,他认为周武王这样做是诛杀暴君,解救百姓,属利国利民的大义之举。【参考译文】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真的有这些事件吗?”孟子答?“史料中有这种记载。”宣王问:“臣子犯上杀死君主,行吗?”孟子答:“破坏仁的人叫做‘贼’,破坏义的人叫做‘残’,毁仁害义的残贼,叫做“独夫”。(人们))只听说把独夫纣处死了,却没有听说是君主被(臣下)杀害了。”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国君杀了,请你出兵讨伐他。”十五、【2021-2022学年高三3月浙江省宁波“十校”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2)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3)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1.“游于艺”意思是______。(2分)2.2020年我国政府出台文件,提出要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请结合孔子的相关论述,概括重视艺术教育的意义。(6分)【答案】1.游习于六艺之中。2.艺术有完善品格的作用,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有养成作用,使思想教化得以完成;艺术有愉悦身心、安顿心灵的作用;艺术有教化百姓的作用,利于社会治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词语含义、基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游于艺”意思是“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即游习于六艺之中。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游于艺”意思是“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表明艺术有完善品格的作用,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成于乐”意思是“掌握音乐使所学得以完成”,表明音乐艺术有养成作用,使思想教化得以完成;“子在齐闲《韶》,三月不知肉味”意思是“孔子在齐国听到《韶》这种乐曲后,很长时间内即使吃肉也感觉不到肉的滋味”,表明音乐艺术有愉悦身心、安顿心灵的作用;“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意思是“君子学习了道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就容易使唤”,表明艺术有教化百姓的作用,利于社会治理。【参考译文】(1)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2)孔子说:“从学习《诗》开始,把礼作为立身的根基,掌握音乐使所学得以完成。”(3)孔子在齐国听到《韶》这种乐曲后,很长时间内即使吃肉也感觉不到肉的滋味,他感叹道:“没想到音乐欣赏竟然能达到这样的境界!”(4)孔子到了武城,听到管弦和歌唱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就容易使唤。’”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是同他开玩笑罢了。”十六、【2021-2022学年高三3月浙江省七彩阳光阶段性联考语文试题】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8分)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他人之贤者,丘陵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论语》)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史记·孔子世家》)(1)联系第一则材料,概括孔子为人的具体表现。(2分)(2)第二则材料中最能体现学生对孔子评价的词语是“__________”。(1分)(3)联系三则材料,概括后人了解孔子为人的一般方法。(5分)【答案】(1)孔子内心温和仪容举止庄重严肃;外表威仪,但不会咄咄逼人;恭而有礼,安详自适。|(2)“日月”(3)①依据《论语》著作中对孔子的直接描写;②阅读孔子弟子以及门人对孔子的评价;③借助史书中对孔子的评价。【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温而厉”,这是说孔子的内心温和,而仪容举止庄重严肃。所谓“即之也温,望之俨然”是也。孔子在外表上显得温和,很容易让人接近,但是他那稍稍显露的肃穆与严厉,又能让人从心底生出一股敬意,不敢过于随便。不过,孔子的“严厉”,并非是用语上的严厉,而是他对原则性问题的坚持。他从不徇情枉法,不营私舞弊,这种人自然会让人肃然起敬。“威而不猛”反映的是孔子的内在修养,他在外表上保持着足够的威仪,但不会让人感到那咄咄逼人的气势。作为普通人,能做到“不怒而令人敬畏”的人就已经不错了。毕竟大多数的人都是以“怒而令人生畏”,靠着自己的声色俱厉,为自己迎来些许的“威严”。像孔子这般不怒自威,正是他的自信和修养的体现,能够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并不多。而动辄发怒,以权势压人,既让人害怕又让人厌恶。“恭而安”这是对孔子内心状态的描述。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温”与“厉”兼而有之,威严之中必然会带有刚猛之劲,谦恭之时也会掺杂些许的拘束。但孔子不然,他不但恭而有礼,还不会产生拘束感,一切都显得那么安详自适。也只有他这种内外均修、德才兼备之人,才能显现出这样的气象。(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结合“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可知,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可见学生对仲尼的评价是“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所以最能体现学生对孔子评价的词语是“日月”。(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结合材料一“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可知,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谦恭而安详。由此可知,依据《论语》著作中对孔子的直接描写;结合材料二“他人之贤者,丘陵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可知,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由此可知,阅读孔子弟子以及门人对孔子的评价;结合材料三“太史公曰:……”可知,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子的书籍,心里总想象着他的为人。由此可知,借助史书中对孔子的评价。【参考译文】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谦恭而安详。(《论语》)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论语》)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子的书籍,心里总想象着他的为人。(《史记·孔子世家》)十七、【2021-2022学年高三5月浙江省山水联盟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8分)材料一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材料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材料三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韩非子·解老》)1.(1)材料一中,“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中“鞟”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是用了比喻手法,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2分)(2)儒家认为处理好文与质的关系才能称为君子,请写出一条类似的语录。(1分)2.子贡和韩非子对于“文”和“质”关系的认识有何差异?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赞同哪种“文质观”并简述理由。(5分)【答案】1.(1)去毛的皮,即革       文或修饰或礼节仪式等(2)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①子贡认为文和质同样重要;韩非认为文与质是对立的,本质很美的物品(包括人)根本不需要加以修饰。②示例一,我赞同子贡的观点。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注重仪容、举止、礼节等外在的修养,当代人更要注重内外兼修,不然纵有满腹才情,也可能会在人际沟通等方面出现问题,很难完全实现人生价值。示例二,我赞同韩非子的观点。过多外在的追求使人惑乱纠结,反而会妨碍内心的纯朴,比如一个学生过分注重自己的仪容,就可能会破坏自己内在的宁静,影响其人生成长。【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对经典名著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鞟”,去毛的兽皮。句意:假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有文采的皮毛,那这两样皮革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这句话使用比喻手法,子贡把“文”比作兽毛,认为去掉兽毛,虎豹之皮和羊犬之皮就没有区别了,也就是说强调“文”的重要性。这则材料谈的是“文”与“质”的关系,联系教材《论语》十二章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的是处理好文与质的关系才能称为君子。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第一问:根据“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可知,子贡认为应文质兼备,表里一致,文和质同样重要;根据“文为质饰者也”“好质而恶饰”“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可知,韩非认为文与质是对立的,本质很美的物品(包括人)根本不需要加以修饰。第二问:如果支持子贡的观点,就要分析“文质并重”理由。这一思想源于孔子。文采和本质同样重要,文采是以本质为基础的,离开了本质,那么文采就没有载体和方法得以彰显;而本质亦须文采来具体表现,离开了文采,本质也就无所依托。两者一内一外,互为表里,密不可分。而韩非子将文与质截然对立,互不共存,那是错误的。如果支持韩非子的观点,就要分析“质胜文”理由。首先强调质的重要性。因为质,是万事万物之根本,无需外饰。如果不求质而一味追求文,那就是舍本逐末,这是不对的。而子贡的文质并重,没有主次,那是错误的。【参考译文】棘子成说:“君子有好本质就行啦,要文采做什么呢?”子贡说:“可惜呀!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采,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假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有文采的皮毛,那这两样皮革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礼是人内在情感的外在表现,文采是人内在本质的修饰。君子注重的是真实情感,而抛弃情感的外在表现,注重内在本质而不喜欢外表的刻意修饰。那些企图通过外在表现来掩饰内在情感的人,他的真实情感是丑陋不堪的;那些试图通过一番刻意修饰来掩饰内在本质的人,他的内在本质是肮脏不堪的。十八、【2021-2022学年高三4月浙江省台州市调考语文试题】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8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①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孟子·离娄下》)【注】①由:同“犹”。1.颜回之“乐”指的是_______________,“乡人”可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2分)2.“人不堪其忧”的“忧”与“所忧则有之”的“忧”有何区别?请简析。(6分)【答案】1.乐:追求道(仁、礼等儒家思想)的快乐:    乡人:乡民(引申为“普通人”“平庸者”等也可)。2.前者是物质层面的忧,眼前之忧:后者是精神层面的忧,是长远之忧。或:前者是外部环境所加的忧,客观条件导致;后者是自身内部所加的忧,主观追求所致。【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1)从文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可知,用一个竹筐盛饭,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颜回却能照样快活。颜回的“乐”与物质生活无关,这种“乐”应该在精神方面,而联系孔子所提倡的“道”与“仁”的观点,颜回的“乐”应是追求道(仁、礼等儒家思想)的快乐。(2)在文中,“乡人”与“舜”所代表的“圣人”是一对相对的概念,由此可以推断,“乡人”在此是“普通人”的意思,即普通的“乡民”。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其内涵的能力。在第一则语录中,“人不堪其忧”中所忧内容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就是对饮食和居住条件简陋的担忧,这些都是物质上的忧,是对眼前事物的忧虑,是客观条件导致的外部环境所施加的忧患。而在第二则语录中,所忧的对象为“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也就是说舜已经成为天下的楷模,而我却还是一个普通的乡下人,这是一种“见贤思齐”式的忧,是内心对自己与贤人之间差距的忧虑,所以,这是精神层面的忧,是长远之忧。【参考译文】孔子说:“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用一个竹筐盛饭,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能照样快活。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论语·雍也》)因此,君子有长期的忧虑,但却没有短时的后患。这样的忧虑是有的:大舜是人,我也是人。大舜为天下作了榜样,名传后代,而我还不免是个普通的乡下人,这才值得忧虑。(《孟子·离娄下》)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25 21:07:08 页数:24
价格:¥4 大小:69.39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