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提升训练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滑雪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生活技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滑雪器具不断得到新的改良,滑雪活动不再仅仅出于维持生存的本能需求,逐鹿雪原与赛场成为深融于中华民族血液的基因密码。20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新疆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自治乡东北约4公里的敦德布拉克河上游沟谷东侧的1号岩棚内,发现了早期人类的滑雪岩画。其中第三组画面中,10人为一字排开,皆呈弓身屈腿站立状,脚下有延伸物。从画面中人物上体前倾、膝部前屈,具有明显动感的特点来看,符合滑雪者的姿态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左边四人脚踏的滑雪板非常明显,滑雪者手持单杆滑雪的动作形态栩栩如生。通过研究,滑雪专家认为,岩画中这类滑雪者或为多人呈纵排式滑雪,也可能是一位滑雪者流畅地由眼前滑向远方的连续性的练习动作。而滑雪者的姿态,与阿勒泰地区至今农牧民穿用古老滑雪器具的滑雪姿态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关于这组滑雪岩画产生的年代,经考古、历史和民族学专家的研究与论证,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一万余年左右,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我国范围内较早的反映滑雪内容的形象资料。在唐代的《隋书》中,有北室韦“气候最寒,雪深没马……地多积雪,惧陷坑阱,骑木而行”的记载。意即北室韦所在地区气候最寒冷,积雪深厚,甚至淹没高头大马。而人们怕陷入积雪的深坑之中,于是出门便“骑木而行”。这里“骑木而行”,实为脚踏木马器具而行,“木马”即为古代滑雪板。由于木板制作的滑雪器具可以增加受力面积,减少局部压强,而且行走迅速,犹如骏马,故称“木马”,“骑木而行”,即骑木马而行。元朝官修地理志《元一统志》还记载:“开元路有狗车、木马轻捷利便。木马形如弹弓,长四尺,阔五寸,一左一右,系于两足,激而行之雪中、冰上,可及奔马。狗车以木为之,其制轻简,形如船,长一丈,阔二尺许,以数狗拽之,二者止可于冰上、雪中行之。”生活在开元路一带的部落,寒冷的冬天会踏着“木马”滑雪板或乘坐“狗车”出行,非常便利。历史延至明清,滑行于雪上的雪橇已十分普及。明人吕毖的《明宫史》记载说:“冬至河冻,可拖床,以木作平板,上加交床或稿荐(草垫),一人在前引绳,可拉三二人,行冰如飞……”这时的雪橇又叫拖床,一般在木板上添加折叠椅(胡床),或者在木板上垫以草席,由一人牵引拖曳,可以坐两三人。除了驰骋于雪上,亦可滑行于冰上,雪橇成为人们冬季休闲的重要娱乐形式。清代末年,西方现代雪上竞技项目开始传入华夏大地。1932年12月,黑龙江省阿城市玉泉镇北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建有越野和高山滑雪线路的现代化滑雪场;20世纪30年代,现代雪橇运动出现在东北地区的哈尔滨铁路局。伴随着这些西方现代雪上竞技项目的传入,由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传统雪上活动,与西方现代雪上竞技一起,在共同发展中,融进了中国近现代雪上运动的历史大潮中,并最终走入当代生活之中。(摘编自崔乐泉《“骑木而行”的中国古代雪上运动》,《光明日报》2022年2月15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发现的滑雪岩画属旧石器时代,是现存最早的反映滑雪内容的形象资料。B.木板制作的滑雪器增加了受力面积,减少了局部压强,所以行走迅速,犹如骏马。C.“木马”“狗车”都是木制,两者作为常用交通工具,也可以在雪上、冰上滑行。D.20世纪30年代,我国东北地区出现了建有越野、高山滑雪线路的现代化滑雪场。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通过描述岩画中滑雪者穿用的滑雪器具,论证了随着社会进步,滑雪器具在不断改良。B.作者以详实的考古实证和文字史料为依据,介绍了我国古代雪上运动的历史沿革,写作态度严谨。C.明代刘若愚《酌中志》所载:“坐拖床者艳素相间,交拉如织。亦有豪兴乘醉而频频往返者。”可作第六段论据。D.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雪上交通工具,较为清晰地展现了我国雪上活动的历史传承与发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滑雪工具的不断变化中,可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又“善假于物”。B.明清时期雪橇已十分普及,因此到了近代,雪上运动能够发展为冰雪竞技活动。C.从因生存需求产生的“骑木而行”,到雪上竞技,雪上运动精神价值也在发展。D.依据历史规律可知,随着东西方冰雪文化的不断融合,必将衍生出新的冰雪文化。参考答案:1.D2.A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是现存最早的反映滑雪内容的形象资料”说法错误,依据“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我国范围内较早的反映滑雪内容的形象资料”可知,原文有多处限定“现存”“我国范围内”,因此选项表述绝对化、局限化;B.强加因果。依据原文“由于木板制作的滑雪器具可以增加受力面积,减少局部压强,而且行走迅速,犹如骏马,故称‘木马’”可知,原文原因表述是并列关系,但选项却强加因果关系。C.“也可以在雪上、冰上滑行”错。原文第5段有“二者止可于冰上、雪中行之”,其中“止”为“只、仅仅”意,选项“也”表示相同,逻辑上包含其他情况。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选项有两个错误。一是“描述岩画中滑雪者穿用的滑雪器具”信息列举不全。第二段还描述了岩画中的滑雪姿态;二是“论证了随着社会进步,滑雪器具在不断改良”写作目的表述不当,第二段的目的在于佐证第一段“滑雪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引起下文内容。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明清时期雪橇已十分普及,因此……”说法错误,选项原因概括不全,由最后一段可知,还有“西方现代雪上竞技项目的传入”等其他因素。故选B。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教育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语委日前联合印发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提出2025年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质量全面提升的工作目标,通过“三大行动”,分类明确目标任务、实施路径和政策举措,并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推进法制建设、强化评估监测四个方面提出保障要求。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简称“通语”,是国家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的语言和文字,在当代中国就是普通话和简体汉字。通语是相对于少数族群使用的语言文字而言的。在现实社会中,通语使用范围和程度往往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素质、思维观念等密切相关。总体上来看,通语普及程度高的地方,往往市场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程度高,民众思维开放;反之,通语普及程度低的地方,其区域经济往往比较落后,民众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思维认知、家庭教育也相对落后。③通语普及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这种线性相关关系,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社会根源。早在1966年,有语言学家就说:“一个语言极度繁杂的国家,总是不发达的或半发达的;而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总是具有高度的语言统一性。”有学者在对统计数据做实证分析后发现,劳动者语言文字能力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程度在11.62%至15.60%之间,其内在逻辑主要在于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增加了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语言文字不只是语言文字,更是一种文化资本,是一种身体化的资本形式,它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劳动者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意味着劳动力资源质量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促进经济繁荣发展与社会进步。④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在脱贫攻坚战中,语言扶贫被当作是“一项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扶贫措施”。早在2016年,国务院就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了“加强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特困群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等语言扶贫举措。当前,我们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同时也迎来了乡村全面振兴的艰巨任务,更需要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素质,修筑乡村振兴的“‘通语’大道”,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⑤当然,在做好通语推广普及的同时,还应处理好通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地方方言的关系,促进少数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形成通语推广普及与少数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保护的有机统一,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这本身也是乡村全面振兴课题中的应有之义。(摘编自钟超《修筑乡村振兴的“‘通语’大道”》,原载《光明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四五”期间,教育部等部门将从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保障通语的推广普及。B.通语与少数族群使用的语言文字不同,它由国家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C.各地区的通语普及程度越高,往往该地区市场经济越发达、民众思维越开放。D.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消除了绝对贫困,实现了乡村全面振兴。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论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总领全文。B.文章第③段引用有关语言学家的论述,论证了通语普及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C.文章第④段以早在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为例,说明国家对语言扶贫的高度重视。D.文章最后指明推广普及通语的同时,应处理好通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地方方言的关系,论述严谨周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表明,劳动者语言文字能力对其收入存在一定的影响,劳动者语言文字能力越强其经济收入就越高。B.提升劳动者语言文字能力是提高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促进经济繁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首要途径。C.语言扶贫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发挥通语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乡村振兴就不再需要“输血”。D.在文化方面,推广普及通语与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有机统一,将有助于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参考答案:1.D2.A3.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D.“实现了乡村全面振兴”说法错误。原文第四段原文为“同时也迎来了乡村全面振兴的艰巨任务”,表明还没有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总领全文”的说法错误。本文围绕“修筑乡村振兴的‘通语’大道”,第①段是对方案内容总体概述,没有对全篇文章中心内容进行概括。第②段论述了通语与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素质、思维观念等联系;第③段论证了通语普及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第④段以早在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为例,说明国家对语言扶贫的高度重视;第⑤段指明推广普及通语的同时,应处理好通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地方方言的关系。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劳动者语言文字能力越强其经济收入就越高”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中提到“劳动者语言文字能力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程度在11.62%至15.60%之间”,并不是“劳动者语言文字能力越强其经济收入就越高”。B.“提升劳动者语言文字能力是……首要途径”于文无据。由原文第三段“劳动者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意味着劳动力资源质量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促进经济繁荣发展与社会进步”可知,应是有效途径之一。C.“乡村振兴就不再需要‘输血’”表述绝对。由第四段原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素质,……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可知,原文说的是“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故选D。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持续增大,“网对网”的交流模式逐渐成为人际沟通的主要方式,被称为“无接触时代”,该情况预计将延续到新冠疫情结束之后,成为新技术系统性创新的突破口。2021年10月28日,扎克伯格宣布将Facebook更名为Meta,这意味着其将在今后发展中转向以元宇宙(Metaverse)生态为主的发展领域。以此为分界点,元宇宙概念正式引发全球广泛关注,与元宇宙相关的虚拟货币、社交模式、沙盒游戏等探索形式纷纷涌现,其中既有对元宇宙技术、理念的合理期待与切实实践,也有对元宇宙非理性炒作的资本跟风与概念误用。因此,站在元宇宙概念发展的转折点,对其本质概念、发展逻辑与风险隐忧进行框限、厘清显得尤为重要。元宇宙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技术发展的长期驱动之下有机生成的,从欧美洞穴探险的游戏史前史,到计算机技术及其图形化应用的深入发展,元宇宙在理念构想与技术储备层面已具备现实基础。对元宇宙最常见的误解就是,将元宇宙等同于虚拟现实,事实上虚拟现实只是体验元宇宙的一种方式。1992年,元宇宙概念在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中首次被提出,书中描绘了人类通过数字替身在虚拟世界中生活的图景,这一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世界被称为“元宇宙”。从词源角度看,“元”意为“更高、超越”,据此,元宇宙可以被理解为由计算机生成的超越现实物质世界的宇宙空间,其发展的目标在于创造出虚拟与现实边界融合的新世界。元宇宙成为全球关注焦点以来,在世界各地已取得诸多新进展、新实践,出台了新政策,这对于进一步理解元宇宙发展前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元宇宙的具体实践正在逐渐廓清未来方向,发展逻辑也将在实践中逐渐明朗。目前的相关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业已产出的成果也大多停留在理念构想与虚拟现实的阶段。然而在目前的实践领域,“元宇宙+”已成为资本市场的热点方向,大量公司企业涌入元宇宙领域。元宇宙概念在这一过程不但没有逐步厘清,反而在不同主体的自我表达中走向更加模糊的概念状态。这一隐忧体现的是新兴概念或领域出现之后,概念炒作的显性风险。具体而言,在元宇宙发展初期就预想未来发展的最优解,这一趋势的落点可能并不在于元宇宙发展本身,更多地在于追求资本市场与流量市场的曝光率。对这一现实情况,大量专家与媒体也开始进行反思追问,试图让元宇宙的发展回归有序的正轨。对元宇宙的反思追问是理性声音的外化,但同样存在对元宇宙发展全盘否定的声音,这与元宇宙概念炒作一样,都属于不明概念本质的“自说自话”。元宇宙本身是一个系统的技术性概念,涉及一整套产业链发展,传统领域与新兴领域的碰撞既有可能促进产业发展,但也有可能阻碍新兴产业的布局。此外,对新兴领域,社会舆论本身也存在分化与排斥。因此,面对元宇宙的发展,学界与业界应当时刻保持理性状态,避免概念炒作的不利局面,同时也要避免对新兴领域的直接拒斥,保障技术发展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可能性推动。(摘编自黄楚新、陈智睿《“元宇宙”探源与寻径:概念界定、发展逻辑与风险隐忧》,《中国传媒科技》2022年1月15日)1.下列关于“元宇宙”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宇宙的概念产生于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因Facebook更名而受到广泛关注。B.元宇宙不等同于虚拟现实及其衍生技术,就如同互联网不能等同于应用程序。C.元宇宙是为了使人们能在虚拟世界中生活而存在的、与现实平行的虚拟世界。D.对元宇宙的反思追问和元宇宙概念炒作,都是因概念不清而产生的偏见行为。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介绍时代背景及元宇宙发展现状,旨在明确本文出发点,突出研究意义。B.文章以小说《雪崩》内容为例,直观地解释了元宇宙,为后面的概念阐释作准备。C.文章用概念炒作和全盘否定两种极端情况,来说明元宇宙的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D.文章从概念界定、发展逻辑与风险隐忧三方面,分析了元宇宙的内涵与未来发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已经到来的“无接触时代”,元宇宙成为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的突破口之一。B.元宇宙产生的背后,既有技术长期发展的历史基础,也有技术演进的未来前景。C.用计算机生成虚拟与现实边界融合的全新世界,是促进元宇宙发展的主要途径。D.对元宇宙风险隐忧的反思不是对其本身的“唱衰”,而是在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参考答案:1.B2.C3.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A.“元宇宙的概念产生于新冠疫情暴发之后”说法错误。由第一段可知,新冠疫情暴发后人际沟通方式的转变是“新技术系统性创新的突破口”。且由后文第三段可知,早在1992年就已经出现元宇宙概念。且“因Facebook更名而受到广泛关注”句与原文比较少“正式”二字,表述也欠严谨。B.根据原文第2段,“事实上虚拟现实只是体验元宇宙的一种方式”可知。而“应用程序”也是体验互联网的一种方式,这种比喻是合理的。C.“是为了”表述不当。“人们能在虚拟世界中生活”只是小说中描绘的途径,并不能等同于元宇宙存在的目的。D.“对元宇宙的反思追问……都是因概念不清而产生的偏见行为”错,“对元宇宙的反思追问是理性声音的外化,但同样存在对元宇宙发展全盘否定的声音,这与元宇宙概念炒作一样,都属于不明概念本质的‘自说自话’”中,“这”指代的是“对元宇宙发展全盘否定的声音”,可见文中并未说“对元宇宙的反思追问”属于因概念不清而产生的偏见行为,选项表述绝对。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C.“来说明元宇宙的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错误,文中所举两种极端情况的目的是说明元宇宙存在风险隐忧,进而得出“学界与业界应当时刻保持理性状态”的结论。该选项侧重考查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C.“……是促进元宇宙发展的重要途径”错误,根据原文“其发展的目标在于创造出虚拟与现实边界融合的新世界”,可知“生成虚拟与现实边界融合的全新世界”是目的,而非“途径”,选项混淆了目的与手段。故选C。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986年,两处盛放大量青铜器、黄金、玉石、骨角器物的埋葬坑被发现,引发海内外学术界对位于中国西南的古蜀文明的重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讨论和疑问。为什么有这两个坑呢?虽然它们属于早晚不同的时代,但埋葬物的种类、堆放方式和顺序方向都大致相同,两坑大部分器物都被打碎了,但最上一层都摆放着象牙。面对这个问题,现在仍然有不同的观点。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外敌入侵,把神庙、宗庙给捣毁了。这种说法很难讲通,如果是这样,里边的器物完全可以毁了或者乱放,没必要按一定秩序整齐摆放。如果是当地人被敌人打败,逃跑撤退前要把很多东西埋掉,就属于窖藏。这种解释对于三星堆的两个坑来说也不成立,因为它们中的大多数器物是被打碎后才埋入的。我的看法是,这两个坑反映了当地固有的仪式和习俗,是为祭祀或者类似用途而设的。古蜀人经过一定的年限,或者在一种活动进行以后,就要做仪式,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好东西拿来祭祀,之后埋在坑里。因此,我们姑且把这两个埋葬坑定名为祭祀坑,这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但为什么要祭祀?是怎样祭祀的?还要进一步研究。此外,我个人认为,两个埋葬坑器物的主要类型基本一样,但还是有细微不同,这种区别也许反映了更大的问题,说明器物的主人或其反映的文化发生了一些变化。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三星堆祭祀坑中的器物都很大。纵观中国历史的各个朝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反映在物质文化上,通常是各种器物会做得很大。商代中晚期的器物就有大型化倾向,比如后母戊鼎是整个商代最大的,几百年后也没有器物从体量上超越它。商人庞大的墓葬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在殷墟可以看到,光殉葬的人就有上百,墓道有几十米长。K3(3号坑)出土的铜尊局部三星堆属商代晚期,跟中原的商文化同步,也有大型化倾向。除了青铜面具、青铜神树、青铜立人像,还有玉璋,也是一米多长。我们说三星堆时期是古蜀文明的巅峰,也是依据这些考古发现来推断的。现在来看,四川发掘了那么多古蜀文明的遗址,还是以三星堆为最,这里出土了蜀地最大的青铜器、最大的玉器、最重的金器。之后的古蜀文明再也没能达到三星堆时期的高度,这一点现在也基本可以确定。三星堆遗址有几个问题,我们要搞清楚。第一,几十年的考古发掘证实三星堆遗址的年代距今大约有4800年至3000年,延续了近两千年。从距今4800年到3500年左右这一千多年,它还是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没有进入文明阶段。中原地区以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为标志,进入国家文明。三星堆真正能够进入青铜文明的时间,现在看来不早于商代中期。第二,从这两个祭祀坑出土的文物来看,三星堆文明在商代中晚期确实是达到了古蜀文明的最高峰。三星堆文明以神秘、奇妙而引人注目,但即使这样,整体来说,并不意味着它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中原地区以商为代表的东亚文明的最高水平。第三,三星堆出土的这批东西,确实印证了古书上的记载。几千年来,我们研究四川地方史主要依仗两本书,一本是《蜀王本纪》,一本是《华阳国志》,但书中对古蜀的记载语焉不详,很多人觉得不可信。秦并蜀(公元前316)之前,为古蜀王国的传说时代。三星堆遗址以及其他遗址的考古发掘帮助我们填补了早期巴蜀文化的空白。(摘编自高大伦《拨开迷雾下的古蜀故都》)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物品的种类及埋葬方式推断,两个坑可能是反映当地固有的仪式和习俗的祭祀坑。B.商代的后母戊鼎是整个商代最大的,反映了商代中晚期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C.三星堆文明达到了古蜀文明的最高峰,但并未达到或超越东亚文明的最高水平。D.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有助于填补早期巴蜀文化的空白,为古书的记载提供了实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始终围绕1986年三星堆发现的两个埋葬坑,首先探讨了这两个埋葬坑的属性。B.文章第四段对比了两坑物品类型的细微差异,这说明器物的主人或其反映的文化不同。C.文章第五自然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意在证明三星堆时期达到了古蜀文明的巅峰期。D.文章最后指出了三点明确的结论,表述客观严密,显示了考古工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三星堆发现的两个坑是祭祀坑只是业界的一种普遍看法。具体问题还需进一步证实。B.三星堆出土了蜀地最大的青铜器、最大的玉器、最大的金器,因此达到了古蜀文明的巅峰。C.虽然三星堆遗址有将近5000年的历史,但三星堆进入青铜文明的时间要晚于中原地区。D.几十年的考古发掘证实了三星堆遗址贯穿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的文明史。参考答案:1.C2.C3.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但并未达到或超越东亚文明的最高水平”错误,原文为“并不意味着它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中原地区以商为代表的东亚文明的最高水平”,结论是不确定的,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错误,文段把商代中晚期器物情况与文明程度和三星堆的作比较,得出三星堆时期达到了古蜀文明的巅峰期的结论。是类比论证的方法。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只是业界的一种普遍看法”错误,原文是“我的看法是,这两个坑反映了当地固有的仪式和习俗……姑且把这两个埋葬坑定名为祭祀坑,这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可知“是祭祀坑”的观点是作者提出来的,即作者的看法,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不是业界的一种普遍看法。选项曲解文意。B.“因此达到了古蜀文明的巅峰”错误,原文有“K3(3号坑)出土的铜尊局部三星堆属商代晚期,跟中原的商文化同步,也有大型化倾向。除了青铜面具、青铜神树、青铜立人像,还有玉璋,也是一米多长。我们说三星堆时期是古蜀文明的巅峰,也是依据这些考古发现来推断的。现在来看,四川发掘了那么多古蜀文明的遗址,还是以三星堆为最,这里出土了蜀地最大的青铜器、最大的玉器、最重的金器”,文中说三星堆文明达到了古蜀文明的巅峰的原因有多方面,可见选项以偏概全。C.“三星堆进入青铜文明的时间要晚于中原地区”错误,原文相关内容为“三星堆真正能够进入青铜文明的时间,现在看来不早于商代中期”,文中没有关于比较青铜文明谁早晚的内容,选项于文无据。故选D。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家喻户晓。不过,前几年,有人撰文指出,其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很可能出于后人修改,并非李白原作。文章是揣测之辞,但标题却是肯定的表达:“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是李白诗句。此论一出,网上迅速喧传,颇有些轰动效应。文章举出两个证据,来阐释“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非李白原作。其一,分别藏于中国北京国家图书馆和日本东京静嘉堂的两种宋版《李太白文集》、清乾隆刊本王琦注《李太白文集》和清缪曰芑刊本《李太白文集》,都指出这一句诗另有两种版本,“天生我身必有财”和“天生吾徒有俊才”。敦煌发现的唐代抄本,是“天生吾徒有俊才”。其二,从古体诗押韵惯例看,转韵之时,首句亦应入韵。例如本诗第一、二两句,“来”和“回”押韵,咍灰韵通押,平声韵;紧接着,转为入声韵,“发”“雪”“月”相押,月韵。转韵第一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末字“发”字入韵。而“天生我材必有用”,“用”字不能跟“千金散尽还复来”“会须一饮三百杯”中的“来”和“杯”字押韵。就是说,后人将其修改成“天生我材必有用”之后,打破了古体诗押韵的惯例。显然,修改此句的后人,不太懂古体诗韵例。其实,文章作者举证“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的异文,不必舍近求远,《四库全书》所收录的几种李白集都有标注。比如,《李太白文集》卷二于此句之下就注云:“又云‘天生我身必有财’,又作‘天生吾徒有俊材’。”《李太白集注》于此句之下也注云:“一作‘天生我身必有财’,又作‘天生吾徒有俊材’。”北宋初年编纂的大型类书《文苑英华》于此句之下也注云:“一作‘我身必有材’。”那么,上述这些异文是不是有助于文章作者对“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否定呢?并不能这样看。第一,上述几种文献依然把“天生我材必有用”作为诗的正文予以认可,而把异文只是列出,聊备一说而已。第二,从数量对比上看,多数收录李白这首诗的文献均记作“天生我材必有用”,而连异文完全不加提及。比如宋人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赟补注的《李太白集分类补注》,唐人殷璠编《河岳英灵集》,宋人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等。我以为这并非出于不知,而是大多出于对异文的无视,不予认可。此外,文章作者认为转韵首句的“必有用”与下句“还复来”不押韵,不符合古体诗押韵的惯例。这一从古体诗规则着眼的论据似乎很有力。但“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还有另一处异文,这就是《李太白文集》记录的“一作‘开’”,《李太白集注》记录的“又‘用’一作‘开’”。根据这个异文,全句当作“天生我材必有开”,若是这样,便与“千金散尽还复来”没有失韵的问题了。不知作者对这个异文是没有看到,还是有意回避?退一步说,古体诗的规则远没有近体诗那样严格。古体诗转韵尽管一般首句入韵,但也并非全部如此。以李白诗而论,《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转韵句就未首句入韵,也是如此。任何作品一旦问世,便成为存在的客体,从接受心理学的角度看,读者接受什么,舍弃什么,其中也有存优汰劣的共同审美选择。这也同历史人物一样,其本来面目与后来形成的形象产生了距离。比如生前的孔子就和后来奉为圣人的孔子相隔天渊。后来的人物再塑造与作品再创作,更主要地左右着人们的认识。具体就李白这首诗来说,从唐代以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文字表达,已为人们所熟悉,并乐于接受。因此,实在没有质疑的必要。(摘编自王瑞来《“天生我材必有用”异文之我见》)1.下列选项中不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并非李白原作”这一观点证据的一项是(     )A.清代两个刊本中此句均另有“天生我身必有财”“天生吾徒有俊才”两个版本。B.在敦煌发现的唐代抄本中“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被写成“天生吾徒有俊才”。C.依古体诗押韵惯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用”不能跟“来”和“杯”押韵。D.《李太白集注》记录的“又‘用’一作‘开’”,此句应为“天生我材必有开”。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点明对原文章标题的看法,认为如此肯定表达观点的标题有哗众取宠之嫌。B.本文从异文位置、数量对比、古体诗规则三个不同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层次清晰。C.本文大量引用文献作品中的例子,既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又丰富了文章内容。D.文章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存在着转韵句未首句入韵的例子来反驳原作者的猜测。3.从接受心理学的角度看,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本来面目与后来形成的形象产生了距离”的一项是(     )A.生前的陶渊明和奉为隐逸之宗的陶渊明。B.生前的项羽和文艺作品中的项羽。C.生前的唐太宗和史书中的唐太宗。D.生前的曹操和戏曲中的曹操。参考答案:1.D2.A3.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D.   根据原文“根据这个异文,全句当作‘天生我材必有开’,若是这样,便与‘千金散尽还复来’没有失韵的问题了。不知作者对这个异文是没有看到,还是有意回避”,由此可见,这个论据证明的反而是该句为李白原著。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A.   “认为如此肯定表达观点的标题有哗众取宠之嫌”错误,原文第一段说“文章是揣测之辞,但标题却是肯定的表达……此论一出,网上迅速喧传,颇有些轰动效应”,只是论述事实,并没有表达作者认为标题“哗众取宠”的意思。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进行推断的能力。A.“生前的陶渊明和奉为隐逸之宗的陶渊明”形象一致,都是热爱田园生活,厌恶官场的形象,并不存在“本来面目与后来形成的形象产生了距离”的问题。B.“生前的项羽”是刚愎自用、优柔寡断、有勇无谋,文艺作品中往往把他美化为真挚、重义、痴情的人物。C.“生前的唐太宗”曾有过“玄武门之变”中残杀兄弟逼宫父亲的行为,还下令毁了魏征的坟墓,而“史书中的唐太宗”则侧重于他雄才大略、虚心纳谏等美好品质。D.“生前的曹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而戏曲作品中年的曹操被抽象化为了“奸臣”。故选A。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年来,围绕中国美学的话语体系构建,学界产生了很多讨论。如何对待中国古代美学,如何对待外国美学尤其是西方美学,如何对待中国现代美学,都成为学人思考的重要问题。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美学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进入现代以来西方美学的观念深入人心,由此断定中国已经形成新的美学传统。也有人认为,中国现代美学是舶来品,无论概念、范畴还是体系都来自西方,中国古代美学没有有效参与现代美学的话语构建。可以说,这些结论都不同程度涉及中国美学的中外古今问题。对此,我们应进行深入思考。就世界范围来说,美学确有共同性的问题。正因为这些共同性问题的存在,不同国家、民族的美学才需要交流对话,才能够交流对话。但这也让一些学者将美学同一化,认为美学研究不应该有中外之分。美学的研究确实需要这种放眼全球的普遍性研究,但这只是美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或者一种视野。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例如关于美的类型,中国人将其区分为阳刚与阴柔,而西方人将其区分为崇高与优美,尽管阳刚和崇高、阴柔与优美有某种程度的共同性,但差异依然明显。这些概念所蕴含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各自都被打上了鲜明的民族印记。这说明,美学的民族特色天然存在。构建中国当代美学话语体系,不能漠视民族特色。倘若将中国美学等同于德国美学、法国美学、英国美学、美国美学等,显然违背学术伦理。美学作为学科是西方学科分类精细化影响中国的产物,是现代文化、思想交流的结果。随着对西方科学观念的接受,现代中国模仿西方自觉进行学科构建。虽然中国古代没有美学学科,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古代没有美学,中国古人关于美的观念、美的意识遍及各个领域,形而上者如言“道”,形而下者如论“器”。西方美学有一套完整的话语系统,不论从整体上说还是从个体(单个的理论家)上说都是如此:而中国古代美学却是碎片化的,虽然从总体上能够归纳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但就个体来说,大多未能发展出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再加上中国古人擅长直观说理,短于西方意义上的逻辑思辨,使得中国古代美学与西方美学的论说方式表现出根本性不同。朱熹有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古代美学犹如一池活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为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中国古代美学不机械,充满生命的动感。这正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价值所在。进入现代以来,很多人漠视中国古代美学的鲜活,崇尚西方美学的教条,致使我国美学创新不够,及至当下,仍未建构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有民族特色的当代美学话语体系。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学习西方、模仿西方成为潮流,以西方问题作为中国问题成为时尚,但很多学者却忽略了这些问题与中国实际能否衔接、能否有效对应中国实践。例如20世纪初,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传入中国时,立即成为一种理论武器,及至80年代再度成为热点,以致出现了不少令人费解的结论。此时,大量西方美学理论被介绍到中国,美学界如饥似渴地接受着这些观念,现象学美学、存在论美学、符号学美学、接受美学、结构主义美学、解构主义美学、新历史主义美学,形式主义美学等都成为学界热点。但我们应该看到,由中国学者自己提出的带有创造性的、能够影响世界的理论还不够多。之所以如此,在我看来,最为关键的是因为文化的断裂使美学家丧失了创造性。长期忽视传统使我们很难从传统中受到启发,也难以在西方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我们并不反对接着西方的话题言说,关是西方的美学要能适应中国的实际,能够切实解决中国的美学问题,并有利于中国的美学创新。西方美学不能作为教条,只能作为借鉴。当前,中国美学研究必须处理好中外古今问题。我们要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话语体系,必须从中国古代美学中汲取营养,借鉴外国美学尤其是西方美学的精华,自觉创新,向世界发出中国美学自己的声音。(摘编自李健《中国美学的“中外古今”》)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美学的话语体系构建从不同层面展开讨论,却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B.美学的民族特色是天然存在的,漠视民族特色、将各个国家的美学等同起来是不科学的。C.中西方美学在论说方式上表现不同,其原因就在于中方擅于直观说理,西方长于逻辑思辨。D.我们要根据实情运用西方理论解决中国美学问题,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美学得到更好的发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先列出他人的观点,然后深入分析,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B.文章以中西方把美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为例,论证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的观点。C.文章以活水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论证了朱熹的美学是我国古代美学的典范,具有生命力。D.文末强调我们只有立足于本土文化,吸纳外来文化,才能够构建属于自己的美学话语体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美学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共同之处,这为不同国家、民族提供了交流对话的契机,将美学同一化是目前最为重要的美学研究方法。B.中国古代美学的价值在于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充满生命的动感,然而现在很多学者漠视这些美学价值,崇尚西方美学的教条。C.美学是西方特有的产物,西方美学无论是在整体上还是在个体上都形成了完整的话语体系,对中国进行学科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D.中国学者在美学研究上取得的带有创造性的、能够影响世界的理论成果不够多,这导致我国的文化断裂,美学家丧失创造性。参考答案:1.C2.C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其原因就在于中方擅于直观说理,西方长于逻辑思辨”错误。以偏概全,原文是“再加上中国古人擅长直观说理,短于西方意义上的逻辑思辨,使得中国古代美学与西方美学的论说方式表现出根本性不同”,“中方擅于直观说理,西方长于逻辑思辨”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C.“形象生动地论证了朱熹的美学是我国古代美学的典范,具有生命力”错误。文章用活水打比方,是为了论证中国古代美学不应该被条条框框限制,如果我们一味崇尚西方美学的教条,那么我国的美学发展将会是一条死路。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A.“将美学同一化是目前最为重要的美学研究方法”错误。原文是“美学的研究确实需要这种放眼全球的普遍性研究,但这只是美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或者一种视野”。C.“美学是西方特有的产物”错误。原文是“美学作为学科是西方学科分类精细化影响中国的产物”,美学不是西方特有的产物,我国自古也有美学。D.“这导致我国的文化断裂,美学家丧失创造性”错误。因果倒置,原文是“但我们应该看到,由中国学者自己提出的带有创造性的、能够影响世界的理论还不够多。之所以如此,在我看来,最为关键的是因为文化的断裂使美学家丧失了创造性”。故选B。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用文学讲述中国故事,是时代赋予文学的历史使命。作家需要以实践作答,将其落实到笔头上,用优秀的作品说话。否则,“用文学讲述中国故事”就可能成为一个喊得很响却难有着落的口号。用文学讲述中国故事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其关键是尊重文学的天性。“故事”冠以“国”字号,就要求大气、宏观。所以有评论家认为,相对于“个人叙事”“日常生活”和“私人生活”,中国故事应该更偏向于一种全新的、宏观的视野。这一观点固然很有道理,然而在具体创作中,作家所关注的往往是个体生命,很少有作家在叙述故事时只关注故事的框架是否足够宏大,视野是否足够开阔,再大的叙事格局也要落在具体而鲜活的生命上,所以如何刻画出鲜活生动的形象才是关键。以孙犁的《铁木前传》为例,作品关注的是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属于典型的中国故事。从审美角度看,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作者的生命叙事。不管是木匠黎老东、铁匠傅老刚,还是他们的子女六儿、九儿,都十分鲜活。文学中的生命不同于哲学中的生命,哲学中的生命理念是对生命活动意义的体认,而文学中的生命理念则是对生命自身状态的体认。文学中的生命叙事是作家对自身生命状态的表达,既包括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一面,也不排除对现实困境、精神创伤的宣泄。在文学活动中,体验生命的现实状态、领悟生命的奥义、在感性层面增强叙事的张力,是文学家讲述中国故事的关键。文学的价值来源于生活,人物所具有的生命感、生命气场,才是散发强大艺术感发力量的源泉。生命感来自人的内在,其中凝聚着生命的张力。生命气场则来自人物的独立和个性,能够与同质化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所以最容易被读者所认同和接受,也最能引发其共鸣。正如英国美学家鲍桑葵在《个体的价值与命运》中所言:“最真实的个人情感是最普遍的。”与现实生活一样,文学中的每个生命个体都不是孤立、封闭的,他们身上都带有时代的印记。从这个角度讲,时代精神就蕴含在生命叙事之中,这一点已经为成功的文学作品所充分证实。例如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就是讲述中国故事的标志性作品,这部作品格局广阔,堪称表现农村生活的巨幅画卷,民族之魂、人文之髓、人性之杂都凝聚在主人公白嘉轩、鹿子霖和他们的后代,还有鹿三、黑娃、田小娥、朱先生、冷先生等一批有代表性的人物个体生命之中。对作家来说,时代为创作提供动力和资源,也给予作家一种紧迫感。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讲好这个时代里的生命故事。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面对的现实生命体十分复杂,但人性深处的复杂仍然有一种共同的趋向,那就是向善、向上、向自由、向光明。此外,讲好中国故事,还取决于作家对时代、历史、祖国、民族之间关系的微妙调节。美国著名小说家奥康纳说:“艺术需要一种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的微妙调节,无须改变它们各自的本质,它们就能通过对方彼此看见。”中国故事蕴含着中国人民的特殊经历,这尤为突出地表现在中国人在充满复杂和变化的现实中,面临生存和精神问题时的承受状态和解决方式。对于文学而言,中国故事既是源泉,也是内容。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能够推动文学重新进入中国变革与复兴的进程,也能呼唤作家融入现实、直面生活,深入解剖中国的社会肌理,展现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和精神欲求。(摘编自洪兆惠《在生命叙事中彰显时代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在讲述中国故事时,不要去关注故事的框架和视野,而要把重点放在对个体生命自关注上。B.文学生命理念与哲学生命理念的体认对象不同,前者侧重生命活动意义,后者侧重生命自身状态。C.作家在面对变化复杂的现实时,由于生存和精神问题等的困扰,可能会有对现实困境、精神创伤的宣泄。D.作家之所以要讲好中国故事,是因为时代对其施压,并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动力和故事资源。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先指出用文学讲述中国故事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再进一步点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B.文章立足于用文学讲述中国故事中的生命叙事,并运用具体事例阐释了作家应如何实践。C.文章引用鲍桑葵的话,有力论述了故事中人物的生命感凝聚着生命张力,并能引起读者共鸣。D.文章结尾既指明了中国故事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又强调了作家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故事固然不同于个人叙事,但创作时,它的叙事格局也要落在具体而鲜活的生命上。B.尊重文学的天性,离不开作家对生命现实状态的体验、生命奥义的领悟等方面。C.时代精神蕴含在生命叙事中,这一观点在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里得到充分证实。D.文学家只要把握好创作与时代、历史、祖国、民族之间的关系,就能讲好中国故事。参考答案:1.C2.C3.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不要去关注故事的框架和视野”分析错误,根据文中“很少有作家在叙述故事时只关注故事的框架是否足够宏大,视野是否足够开阔”的信息可知,不是“不要去关注”,而是“不能只关注”。B.“前者侧重生命活动意义,后者侧重生命自身状态”错误,“侧重生命活动意义”和“侧重生命自身状态”两者互换。D.“作家之所以要讲好中国故事,是因为……”因果不当,根据“时代为创作提供动力和资源,也给予作家一种紧迫感”的信息可知,时代只是为作家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条件,而不是其原因。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结构,分析文本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论证对象不当,“有力说明了故事中人物的生命感凝聚着生命张力,引起了读者共鸣”分析错误,根据“生命气场则来自人物的独立和个性……最真实的个人情感是最普遍的”的信息可知,引用鲍桑葵的话应是有力地说明了故事中人物的生命气场最容易被读者所认同和接受,也最能引发其共鸣。故选C。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D.表达绝对。“只要把握好创作与时代、历史、祖国、民族之间的关系,就能讲好中国故事”分析错误,根据“在文学活动中体验生命的现实状态、领悟生命的奥义在感性层面增强叙事的张力,是文学家讲述中国故事的关键”和“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讲好这个时代更的生命故事”以及“此外,讲好中国故事,还取决于作家对时代、历史、祖国、民族之间关系的微妙调节”的信息可知,这里的表达以偏概全,说法绝对。故选D。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14 12:32:26 页数:18
价格:¥5 大小:61.10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