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第33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0

2/50

3/50

4/50

剩余4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33讲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n必备知识•自主排查关键能力•素养提升命题溯源•聚焦高考\n必备知识•自主排查\n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2.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3.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n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秦朝:秦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郡管理。2.汉朝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出击匈奴:汉初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89年,东汉派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2)西通西域:西汉设置“河西四郡”,和西域都护府。(3)屯戍政策:汉朝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3.隋朝: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也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管理和对流求的联系。\n4.唐朝:负责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5.两宋:宋朝先后与辽、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没有中断过。6.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7.明朝:除礼部、鸿胪寺外,设提督四夷馆。(1)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2)互市贸易: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3)机构设置:在东北、西南等边疆地区设置不同形式的管理机构,加强对边疆的管理。\n8.清朝:设立理藩院(1)对蒙古:通过满蒙联姻、军事斗争等手段,巩固了北部、西北边疆。(2)对西藏: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3)对西南地区: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n(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汉朝: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2.隋唐: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通过海路,日本大量遣唐使来到唐朝,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3.宋代: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4.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马可·波罗抵达中国,后来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5.明清: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海禁、闭关锁国。\n知识点二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1.王权国家: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3.民族语言:英国和法国先后将英语和法语定为官方语言,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4.法国革命: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还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n(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1.近代国际关系规则的建立(1)奠定基础: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2)确立原则: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3)外交制度: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4)维也纳体系: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地方。\n2.对近代国家关系规则的评价(1)积极: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2)局限: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n(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2)成立国际联盟,签署《非战公约》。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1945年,《联合国宪章》签署。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各类国际组织数量的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n知识点三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一)民族政策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法律依据: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法律基础。(2)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n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1)中共十八大以来:“两个共同”和“五个认同”。(2)中共十九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二)当代中国的外交1.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外交政策: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2)外交活动:1954年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n2.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1)改革开放初期的外交: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2)21世纪初的外交:中国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3.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1)外交布局: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2)外交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3)国与国交往: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不断扩大同各国利益的交汇点,谋求共同发展。(4)全球治理: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大力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积极探索解决国际热点问题;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n1.史学新论——“羁縻怀柔”政策实施的前提能够实施“羁縻怀柔”需要两个前提:一个是主体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后盾,一个是客体在“羁縻怀柔”关系中得到存在和发展。当中央王朝出现内乱,被羁縻的各方就很可能出现动乱,这种动乱导致的不是“脱离”,而是“内侵”或者“入主中原”。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中国是东方文明和财富的中心。——吴楚克《构建中国边疆治理与防御理论的几个问题》\n2.构图解史——唐朝的边疆机构\n3.学术情境——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造成了中国的落后鲁迅在《看镜有感》中指出:“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敝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思考:鲁迅在《看镜有感》中认为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由对外开放、互相取长补短到闭关锁国、害怕接受外来事物。\n4.学术情境——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指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乃是欧洲在19及20世纪主导的现代性民族自决和自治概念及实践,与18世纪欧洲的传统帝国或王国不同,民族国家成员效忠的对象乃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认同感的来源可以是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体。因此,从一个民族构成政体,或者由数个民族经同一共享的政体构成的国族,都是民族国家的可能结合形式。思考:民族国家与传统帝国有何不同?提示:民族国家成员忠于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而不是某个个人。\n5.构图解史——维也纳体系\n6.学术观点——联合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舞台李琳琦在《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历史比较》中指出:“联合国又不是对国联的简单继承和翻版,不是试图恢复过去,而是在创造未来。相对国联,联合国的突出变化,在于开始摆脱少数大国控制的局面,而越来越表达出世界人民的呼声。”思考:联合国相比国联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由大国控制的工具变为世界人民伸张正义的舞台。\n7.构图解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n8.知识拓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1)一个中心:是指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外交应以服务于国家发展为中心,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两个基本点:是指中国外交要维护中国在世界上的正当利益和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n关键能力•素养提升\n探究点一 海纳百川——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学术前沿]中国古代的和平交往以礼仪之邦、“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古代统治者将对外交往纳入朝贡制度的框架,目的在于和平自守,维护农业文明社会的稳定,并且通过和平方式将中华文明带给周边少数民族和国家。费正清认为,“对于中国的统治者而言,朝贡的道德价值是最重要的;对于蛮夷来说,最重要的是贸易的物质价值”。朝贡制度建立的前提是政治上的臣属,它以中国为中心,周围“夷狄”各国接受册封。在明清时期,朝贡制度与“海禁”政策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其“防”“禁”特色十分鲜明,——李云泉《万邦来朝:朝贡制度史论》\n[思维激活]材料反映了中国的朝贡制度具有和平主义的性质。与近代欧洲国家对外扩张的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是否朝贡也是朝贡国的自愿行为,不受中国武力左右。\n[史料实证]隋唐民族政策史料隋唐时期汉族与突厥、吐谷浑、吐蕃、羯、回纥、南诏、西域等民族广泛融合,形成中华民族新的代称——“唐人”,奠定了现代中华民族的基础。至今,海外的唐人街、唐服唐装、东亚一些国家的唐代建筑等,无一不是唐代民族融合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结果。——公茂虹《解读中国梦:一个古老民族的百年梦想》[解读]唐太宗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从而推动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n[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民族政策推动民族融合。提示:唐太宗实行积极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妥善处理与东突厥、西突厥的关系;采用和亲政策处理与吐蕃的关系,如文成公主入藏。\n[历史解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1)革命性①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②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三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n(2)结盟性①“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②这一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所决定的。(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大外交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n[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1)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坚守。(2)保障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和祖国统一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取向。(3)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石。(4)坚定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纲领和方向指南。(5)坚持和完善民族政策是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保障。(6)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n探究点二 归属认同——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学术前沿]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16世纪上半期,英国进行宗教改革,与罗马教会决裂,确立了自己的民族教会安立甘教会,国王成了英国教会的最高首领。国王是这块国土上最高的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国王对教会是王权至尊。王权至尊的背后不仅是政教的一体化,也代表了对国家及国家主权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正是民族国家兴盛所必不可少的。正是在宗教改革的历程中,英国民众开始认为英国不同于并且高于其他欧洲国家,这种民族内部的认同感和相对于其他民族的优越感以后持续增长,到了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年)达到了最高峰。学者们一致认为,伊丽莎白时代标志着英国民族国家的兴盛。——蔡骐《论英国宗教改革的政治遗产》[思维激活]材料从英国宗教改革与民族国家产生的关系的角度认识民族国家形成的因素。\n[史料实证]近代中西民族主义的比较史料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清末民初,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其特征为:新(近代民族主义)旧(传统民族主义)杂糅,而“新”的量在增加,“旧”的量在减少;反对国外民族压迫与反对国内民族压迫,亦即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平等斗争交织在一起;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结合,亦即推翻国外和国内民族压迫的斗争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斗争结合起来。第二阶段,五四时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反帝与反封建结合;从思想文化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结合。第三阶段,“九·一八”后到抗日战争结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其特征为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国内各个阶级、各党各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集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摘编自郑大华《中国近代思想史学术前沿诸问题》\n史料二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但一般认为以民族主义为寄托的民族国家构建始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霍布斯鲍姆认为,“现代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是一个以法国大革命为契机的近代现象”。民族主义是伴随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构建而出现的,它表现出一个简单的政治原则即“坚持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必须一致”……民族主义是一种以民族共同体为依托,强化民族意识和情感、维护民族传统和特点、强调民族利益的思想观念,它可以发展为一种最具民众动员力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运动,其终极目标是建立属于自己民族的民族国家。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起来,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通过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争取公民自由和民主权利,开始构建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近代民族国家。这一阶段民族主义思潮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求实现民族自决,建立自己独立的民族国家。——摘编自罗富明、罗绍明《中国近代国家建构思想与西方民族主义》\n[解读](1)史料一从“清末民初、五四运动时期、抗战时期”三个阶段介绍了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2)史料二介绍了西方现代民族主义的产生及影响。\n[探究](1)根据史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与前两个阶段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提示:不同:前两个阶段注重学习外国先进文明,第三阶段则更加注重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前两个阶段强调反帝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第三阶段则更加强调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因素:国内,封建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激化;近代经济尤其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国际,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n(2)根据史料一、二,指出近代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差异性,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提示:差异:时间上,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晚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内涵上,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核心是反封建,建立民主政权,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有反封建求民主、反侵略求民族独立的双重含义。原因:中国受到西方侵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追求政治民主和民族独立的双重任务。\n[历史解释]国际法的发展对世界历史的影响(1)国际法是国家之间为建立正常的国际秩序而进行自我约束和相互约束的一种法律规范。(2)国际法是国家之间在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为自己确立各种具体的国家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依据。(3)国际法是衡量和裁判国际行为是非对错的法律标准,对一切国家都具有约束力。(4)国际法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减少战争行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5)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影响国际法的威信和发展。\n命题溯源•聚焦高考\n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示例][2018·全国Ⅰ卷,27]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答案:B\n[剖析领悟]\n[演练1][2021·八省联考辽宁卷]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多次派使节携带大量钱财布帛出使西域诸国。在大宛国一带,“以蒲陶(葡萄)为酒……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葡萄)、苜蓿极望”。这一记载反映了()A.葡萄、苜蓿种植已普及B.政治交往促进经济交流C.西汉社会风俗发生变化D.“丝绸之路”完全形成答案:B解析:汉朝派遣使者出使两域的过程中引入了西域的葡萄和苜蓿,说明政治交往中促进了经济的交流,故选B项;“已普及”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对西域农作物的引进,不能说明西汉社会风俗的变化,更无法体现“丝绸之路”是否已经完全形成,排除CD两项。\n[演练2][2020·海南]据钱乘旦等所著《世界现代化进程》记载,德国皇帝威廉二世(1859~1941)在位20多年,却从来没有读过宪法,也不了解宪法。威廉二世曾说:“把德意志帝国锤炼出来的是士兵和军队,而不是议会的决议。”这反映出()A.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尚未确立B.德国仍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C.普鲁士未占据帝国统治地位D.资产阶级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答案:D\n解析:材料“把德意志帝国锤炼出来的是士兵和军队,而不是议会的决议”体现的是德国军国主义色彩浓厚,说明其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故选D项;据材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1859~1941)在位20多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后,德国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排除A项;此时德意志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统一,而材料是对统一后德国体制特点的描述,排除B项;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排除C项。\n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1.[2022·山东淄博期末]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稻、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这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A.世界领先求同存异B.高度繁荣多元一体C.官府主导朝贡贸易D.对外开放互通有无答案:D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唐朝时期,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与此同时,“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这些现象充分证明其对外交往的特点是互通有无,故D项正确。\n2.[2022·山东威海期末]唐太宗对于降服或内附的少数民族,奉行“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的开明理念,推行以羁縻府州为主的和平民族政策,不轻易用兵,且以诚相待。据此分析,羁縻政策的推行()A.使寒门子弟可以加入统治阶级队伍中来B.为贞观之治赢得了一个和谐的民族环境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D.扩大了唐王朝的国际影响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推行以羁縻府州为主的和平民族政策,不轻易用兵,且以诚相待”可知,这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安定和发展,为唐代“贞观之治”奠定了稳定的民族环境,故选B项;“寒门子弟可以加入统治阶级队伍中来”,反映的是科举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唐代的民族政策,与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无关,排除C项;羁縻政策是唐代民族政策,非国际问题,排除D项。\n3.[2022·山东济宁期末]西夏常以马匹和盐通过边境互市换取北宋的谷物和茶,并铸造有汉文“天授通宝”的钱币;金后期出现我国货币史上第一次铸造法定计数的银币。材料主要反映了()A.互通有无活跃商业市场B.经济交流缓和民族关系C.汉文化在边境广泛传播D.少数民族商业发展面貌答案:D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西夏和北宋的贸易往来,以及西夏和金货币的发展状况,体现了少数民族商业发展的面貌,故D项正确;A项对材料概括不全面,而且“活跃商业市场”在材料中体现不明显,故A项错误;宋夏互市只是材料反映的一个方面,缓和民族关系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西夏和金商业及货币铸造情况,未涉及汉文化在边境广泛传播,故C项错误。\n4.[2022·山东菏泽期末]儒家提倡的“修文德以来之”的民族观,是历代封建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制定民族政策的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儒家的民族观()A.与我们现代的民族观基本相同B.是各朝代实施羁縻政策的思想渊源C.消除历代边疆地区的割据隐患D.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创造条件答案:D解析:根据“修文德以来之”可得出,儒家所倡导的民族观主张统治者要实行德治,各民族和谐共处,这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创造了条件,D项正确;儒家的民族观与现代的民族观并非完全相同,A项错误;羁縻政策指中央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的政策,而“修文德”强调发扬文治教化,二者并无渊源关系,B项错误;C项中“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n5.[2022·江西上饶六校4月联考]英国《自由大宪章》中涉及债务担保和连带责任的规定,与罗马法中“保证人在履行了担保责任之后可以向主债务人行使追索权”的规定如出一辙。据此可知()A.英国法律继承和发展了罗马法B.近代西方法律的源泉是罗马法C.罗马法中蕴含着天赋人权思想D.二者迎合了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由大宪章》和罗马法中的相关规定都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只列举了《自由大宪章》中的某些规定,A、B两项以偏概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方面的法律条款,与“天赋人权思想”无关,排除C项。\n6.[2022·江西抚州4月监测]1778年马萨诸塞的《埃塞克斯决议》论及政治自由时称:政治自由是“国家的每一个人所拥有的做任何他所同意的法律未禁止的事情的权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人要政治自由但也需要自律B.保障自由是人民结成政府的根本目的C.制定法律必须保障政治自由D.政治自由是有限制的,受到法律的约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每一个人都拥有政治自由的权利,政治自由要以法律的允许为前提,故选D项;材料没有强调自律,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保障自由与人民结成政府的关系,排除B项;保障政治自由不是制定法律的必要条件,排除C项。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08 18:28:03 页数:50
价格:¥3 大小:885.8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