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第33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时2课件(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6
2/56
3/56
4/56
剩余5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十四单元历史第33讲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时二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交往以及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2023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GAOZHONGZONGFUXIYOUHUASHEJI\n课标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2.了解当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3.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n备考指导1.归纳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表现形式及意义2.梳理当代中国的外交发展历程,认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意义;结合国内外形势,理解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的特点及成因;体会中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的贡献3.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国际法的发展,分析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对欧洲近代化的影响,认识国际法的发展对世界历史的影响\n内容索引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n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n知识点一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交往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2.秦汉时期: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1)通道:汉朝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2)中国与大秦:97年,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3)中国与日本: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n3.隋唐时期(1)隋朝①管理: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②海路交流: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2)唐朝①中国与大食国:两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②中国与日本: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遣唐使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n4.宋元时期(1)宋朝①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②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③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④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2)元朝①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②13世纪,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后来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n5.明清时期(1)特点①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②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2)表现①中俄: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②中英:清朝皇帝拒绝了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n问题释疑明清时期对外交往呈现的新特点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到闭关自守;侵略与反侵略成为此时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出现西学东渐。\n二、当代中国的外交1.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结束百余年来旧中国屈辱外交,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型外交关系创造了前提。\n(2)内容: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①“另起炉灶”的核心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③“一边倒”,就是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n(3)成就\n\n2.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1)背景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②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n(2)成就①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②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③世纪之交,解决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④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⑤中国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的关系也取得新进展。⑥2000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论坛,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合作内容不断丰富,规模迅速扩大。\n⑦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⑧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起创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为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⑨中国还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认真履行有关职责,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n3.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1)背景①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②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2)特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n(3)成就①建立与不同国家的合作关系\n②建立新型国际关系a.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b.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③中国方案a.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一贯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大力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b.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n知识点二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1.专制王权国家(1)背景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②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2)表现①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②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n2.民族国家的产生(1)背景①13世纪,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②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③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④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⑤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2)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3)特点: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n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1.原因(1)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2)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n2.过程(1)《战争与和平法》\n(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3)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n3.意义(1)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2)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维也纳体系。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n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1.表现(1)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以后①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由于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③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是,公约并未真正得到实行。\n(2)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以后①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联合国宪章》。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③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在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人权、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n2.影响: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国际法的实施仍然有很多局限性。\n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n[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材料一1950年2月14日晚6时,中苏两国政府最高领导人在克里姆林宫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议》等文件。条约、协定的签订,宣告1945年旧的中苏条约的废除,苏联也将在1952年归还其在中国东北所取得的特权,并承诺在经济与军事上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摘编自柳绩《从同盟互助到分裂对抗的中苏关系(1945—1960)》\n材料二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尼克松材料三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邓小平接见外宾时的讲话(1984年5月)\n[研读分析](1)材料一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2)材料二反映了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n[探究运用](1)材料一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方针?为什么要确立这样的外交方针?外交方针:“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2)材料二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变化:中美两国结束长期对立状态,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原因: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苏联的挑战;长期敌视中国政策的破产;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苏关系恶化。\n(3)材料三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并指出其影响。政策:独立自主,不结盟。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4)综合上述材料,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谈谈你的认识。认识: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必须符合国家利益;外交政策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n归纳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方针的调整变化及原因(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当时的世界分为两大阵营,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是维护自身主权、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2)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大力发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原因:中美关系仍然处于敌对紧张状态,中苏关系恶化。\n(3)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原因: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美苏争霸,美国急于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中国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结盟政策。原因:由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的经济建设也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和平相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n[新题验证]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交往实现了从“中国之世界”到“世界之中国”、从世界体系的“局外者”到“局内者”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我国()A.全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B.全方位地开展了多边外交活动C.结束了与美国等国的长期对抗D.开始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导向B题干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全方位地开展多边外交活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参与度及国际地位,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国际地位提高,体现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故A项错误;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前,中国已经开始逐步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导向,故D项错误。\n[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2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材料一西欧近代民族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设民族国家,第二阶段为民族侵略与扩张。中世纪的西欧,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十六七世纪,西欧摧毁普世世界国家,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家。刚开始资产阶级与王权相结合,但随着王朝国家不能体现他们的利益要求,他们展开了对王朝国家的批判,要求获得自由平等人权,要用新的政治原则、观念来构建民族国家。——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n材料二法国革命时代和拿破仑时期,民族主义得到发展。不得不动员国民军——法国革命时期建立了由渴望为祖国而战、有政治觉悟的公民组成的国民军队。法国革命要求所有的法国公民都说法语(即“中央的或国家的语言”),来代替许多地区方言,并建立了公立小学,教授法语并灌输对国家的热爱。法国革命还创立了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之类的民族主义仪式和象征。——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n[研读分析](1)材料一说明了近代西欧民族主义的产生、发展阶段及原因、内容。(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民族主义在法国革命时代和拿破仑时期的发展。\n[探究运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西欧近代民族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原因:宗教改革建立民族教会;专制王权加强,削弱地方贵族割据势力;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要求统一市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新航路开辟后,对外扩张带来巨大利益。(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民族主义在法国革命中是如何发展的。发展:建立国民军队;统一语言;通过小学教育宣传爱国主义;创立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之类的民族主义仪式和象征。\n归纳概括欧洲民族国家意识萌生的原因及表现(1)原因①城市的发展:欧洲自治城市的发展需要得到国王的保护,以制止封建贵族对城市的骚扰和镇压城市中的暴乱。②商业贸易的发展:为了保护跨国贸易的经济活动,国王必须强化本国的社会秩序,负责修筑本国范围内的道路、桥梁,同时还必须负责处理商业纠纷。随着这种权力的加强,近代国家观念逐渐清晰。③罗马教廷的衰落和神职人员威信的丧失:罗马教廷内部纷争不断,德国四分五裂。罗马教廷迫使教士向世俗民众索取更多的财产,此举导致了世俗民众对罗马教廷和神职人员的怀疑。这在客观上必然要求以民族为单位的政治体强化其治理功能,与之相伴的是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n(2)表现①挑战教皇权力,维护民族利益。②消除封建割据,实现政治统一。③排除教会干扰,维护国王权威。④民族语言出现,民族观念下移。\n[新题验证]1648年,欧洲诸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这对近代欧洲的重要影响是()A.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B.确立了教权与王权平等的原则C.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D.根除了天主教派在西欧的势力C《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欧洲30年宗教战争后签订的,是宗教改革以后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斗争的结果,但都属于基督教,故A项错误;欧洲没有确立教权与王权平等的原则,故B项错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尊重德意志大小邦国的主权地位,欧洲近代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故C项正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没有根除天主教派在西欧的势力,故D项错误。\n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n[素养剖析]【例题】(2019海南卷,11)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这一指示()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调整B.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施行指明方向C.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D.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意图:本题以中苏关系为依托,一是考查学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二是考查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n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可知有利于学习和利用各种技术为建设服务,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故选D项;题干材料主要涉及学习技术而不是外交政策,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材料主要强调技术问题应区别于政治而不是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地位,排除C项。答案:D\n[典题实战]1.(2021浙江1月选考,13)一次国际会议的公报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七部分。公报声明:“确认人民遭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是对基本人权的否定,是对联合国宪章的违反,是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一种障碍。”这次会议是()A.万隆会议B.巴黎和会C.日内瓦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A\n根据题干材料“确认人民遭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是对基本人权的否定”,可知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霸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故选A项;巴黎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主要战胜国的一次分赃会议,排除B项;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议题是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排除C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主要是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权问题,排除D项。\n2.〔2021浙江6月选考,15(改编)〕2005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堪称中非合作典范的中非峰会在北京召开。与会领导人郑重宣示,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回顾历史,下列选项中,体现中非友好交往、团结合作的史实有()①1954年,日内瓦协议达成,结束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战争②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与非洲民族独立国家掀起建交高潮③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的不结盟运动诞生④阿尔及利亚等国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C\n日内瓦会议是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并非中非会议,故①错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国家纷纷独立,中国与非洲新兴独立国家掀起了建交高潮,故②正确;不结盟运动诞生于1961年,中国并未参加不结盟运动,故③错误;20世纪70年代,阿尔及利亚等非洲国家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④正确。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n3.(2020课标全国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n材料二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n(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20世纪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德国统一,经济发达,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寻求政治大国地位;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n(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坚持独立自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摒弃冷战思维;奉行多边外交,推动全球化。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