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第27讲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1

2/51

3/51

4/51

剩余4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27讲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n必备知识•自主排查关键能力•素养提升命题溯源•聚焦高考\n必备知识•自主排查\n课程标准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2.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n知识点一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一)国家的宏观调控1.背景:(1)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2.特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不同程度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调整。\n3.主要措施(1)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等。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各国再次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2)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n(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1.背景:(1)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2.主要内容: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3.影响: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n(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1.主要原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表现(1)社会结构: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2)“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保持在人口比例的25%~30%。\n(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1.“福利国家”(1)含义: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2)评价①“福利国家”的建立,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②社会福利毕竟由国家财政负担,因此,当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减少福利就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2.社会运动(1)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社会矛盾,但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2)概况:美国黑人民权运动、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运动、美国学生反对越南战争的运动。\n知识点二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发展: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2.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3.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①内容: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②意义: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n(2)勃列日涅夫改革①前期: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但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②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3)戈尔巴乔夫改革①经济领域: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成效甚微。②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4.解体: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n(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1.社会主义建设: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社会主义改革:南斯拉夫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取得一定成效。3.东欧剧变: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n(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自此以后,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n1.构图解史——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n2.学术情境——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其特点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激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思考: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提示: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n3.构图解史——近现代历史上的三个时代\n4.学术情境——福利国家亚当·斯密曾经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思考: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提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n5.构图解史——“福利国家”的发展历程\n6.学术情境——苏联建设的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等。思考:苏联取得这些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n7.构图解史——数字法巧记苏联改革\n8.构图解史——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不代表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1)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形态,它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所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属于正常的历史现象。(2)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是苏联模式的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相反,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n关键能力•素养提升\n探究点一 计划多一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学术前沿]国家干预经济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灵丹妙方是: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这些办法在相当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1945~1988》[思维激活]材料体现的是凯恩斯学派国家干预主义的经济指导思想;材料主张通过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等来调节经济发展,实质上是主张放弃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n[史料实证]福利制度的推行史料社会福利活动的范围在20世纪中期取得了标志性的扩展。收入保障之基本计划——退休、失业和工伤的范围和覆盖率逐步上升,为越来越多的人口提供了保护,同时也占用了越来越多的预算。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些原先设计为解决狭隘条件下和特定人群的计划被放宽限制、修订并拓展到覆盖全民。与此同时,最初设定为接近最低生存标准线的援助水平也被放宽到符合主流社会之合理标准的水平。——摘编自尼尔·吉尔伯特、保罗·特雷尔《社会福利政策导论》[解读]史料反映了社会福利的范围逐步扩大,社会福利的标准不断提高。\n[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福利国家”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提示:主要成就:大规模失业现象得到遏制,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社会福利项目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福利覆盖的人群从一部分人扩展到全民;社会保障水平逐渐提高。\n[历史解释]资本主义国家加大宏观调控的作用(1)积极作用:首先,它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使生产、技术改造过程更加社会化,从而可在更大程度上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同现代化巨额投资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市场的供需关系得到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局限性: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n[唯物史观]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变化的实质(1)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2)新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和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吸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n探究点二 市场多一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学术前沿]东欧剧变的原因东欧剧变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长期以来多种矛盾总爆发的结果。在内因上,战后40多年来,由于苏联的干预和阻挠,由于教条主义的桎梏,东欧国家始终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外因上,西方的“和平演变”、苏联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政策变化和东欧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都是原因之一。有些学者提出,东欧国家地缘政治和基本国情的相似性构成了多米诺骨牌的一张张牌,使其在政局动荡中彼此作用,并发生连锁反应,加快了剧变的速度,这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因素。——高歌《国内有关东欧国家政治转轨的研究综述》[思维激活]材料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东欧剧变的原因,特别提到了地缘政治加速了东欧国家剧变的速度。\n[史料实证]苏联解体史料一有人说,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一些地区性冲突至今难以合理解决,继续影响着地区局势的发展;从两极格局至新格局出现之前的过渡期内,地区战乱和冲突不断;留存于世的大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仍在危及人类的安全……这些,不妨称之为“伤痕遗产”。史料二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原因有二:其一,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其二,1945年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双方都不得轻举妄动,都得阻止任何导致核战的可能。而今,苏联对那些国家的约束作用没有了。——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生活在后美国世界》\n[解读](1)史料一“从两极格局至新格局出现之前”是关键信息,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2)史料二抓住“原因有二”进行理解,说明了苏联解体给美国带来的影响。\n[探究](1)根据史料一,分析冷战“退去”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冷战结束后,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什么局面?提示:原因:1991年,苏联解体。局面: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n(2)根据史料二,结合史实说明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提示:说明:西欧国家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国际关系出现新矛盾和新冲突,削弱美国霸权;国际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严重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核扩散问题等。\n[历史解释]邓小平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区别项目邓小平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以经济改革为主,主要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改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前期以经济改革为主;后期以政治改革为主,提倡“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特点先农村后城市,先试点后推广,循序渐进、步伐稳健在风险很大的政治体制改革中,激进冒险,企图一蹴而就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的完全否定结果取得巨大成就,使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改革失败,且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启示改革必须结合本国实际,走自己的路\n[家国情怀]苏联解体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的启示(1)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4)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5)我们在学习中既有成功,也会有暂时的失败,但是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毫不妥协,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方式、方法,取得好的成绩。\n命题溯源•聚焦高考\n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示例][2021·新高考广东卷,16]美国与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比较(单位:百万美元)该表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及其历史背景B.两极格局与西方国家滞胀的根源C.世界贸易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D.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年份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1948年3975821949年1457651950年1~6月41268答案:D\n[剖析领悟]\n[演练1][2019·全国卷Ⅱ,35]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答案:A\n解析:表格数据显示,1970年,苏联钢、煤、肉、蔬菜与瓜类的实际产量均低于1961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尤其是肉、蔬菜与瓜类的生产缺口更大,这反映出苏联经济建设中经济结构失调等问题积重难返,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苏联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涉及具体经济政策、经济改革重点的信息,B、C两项错误;1970年苏联肉、蔬菜与瓜类的实际产量远远低于1961年的预测或计划量,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不能满足社会生活需求,不能说明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D项错误。\n[演练2][2019·新高考海南卷,19]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举行,旨在解决经济危机问题。在会议中,英国强调稳定国际金融,力图以此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美国则认为政府的首要责任是恢复国内的繁荣,主张降低关税。会议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是因为()A.国家干预尚未成为西方经济政策的主流B.与会国没有合作意愿C.各国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同D.经济利己主义的盛行答案:D\n解析:从材料信息看,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上,英国希望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美国则主张降低关税。这种经济利己主义的盛行导致会议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故选D项。国家干预主要是针对国内,不会影响国际合作,排除A项;材料“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举行,旨在解决经济危机问题”说明与会国希望合作解决经济危机,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各国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排除C项。\n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1.[2022·山东滨州期末]1947年10月30日,美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关贸总协定的签订()A.是美苏冷战的必然产物B.是基于经济危机的深刻反思C.建立起永久性多边贸易体制D.源自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指导答案:B\n解析: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促使各国提高关税,加强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造成国际贸易的萎缩,深刻的教训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合作的必要性,从而才有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故答案为B项;关贸总协定是国际贸易合作的产物,不是美苏冷战的产物,排除A项;关贸总协定是一个临时性的多边贸易协定,排除C项;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关贸总协定作为国际贸易协定与其无关,排除D项。\n2.[2022·山东青岛平度质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张维护世界和平秩序的“和平学”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末的北欧学者区分了“积极的和平”与“消极的和平”。“消极的和平”,意指战争及战争因素的消除;“积极的和平”,则意指在更为深刻的社会文化基础上,结构性暴力的消除。以下体现“积极的和平”的是()A.古巴导弹危机B.美苏冷战C.“9·11”事件D.福利国家的建立答案:D解析:福利国家的建立使得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有利于从结构上减少战争因素,故选D项。古巴导弹危机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边缘,严重威胁世界和平,排除A项。美苏冷战使世界分割为两个阵营,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排除B项。“9·11”事件属于恐怖袭击,不利于世界和平,排除C项。\n3.[2022·山东菏泽一中月考]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公共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下列选项能体现出这一思想的是()A.1921年,俄共(布)十大宣布以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B.1930年,美国政府提高多种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关税C.1946年,法国政府成立电力集团负责全国电力业务D.1989年,英国政府向私人出售十家国有自来水公司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可知,1946年,法国政府成立电力集团负责全国电力业务,这是法国实施企业国有化,加大政府干预的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的体现。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错误,苏俄实行粮食税政策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与凯恩斯主义不符;B选项是美国政府构筑高关税壁垒,转嫁经济危机的体现,不是增加公共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排除;D选项体现的是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弱化了国家干预的作用,与凯恩斯主义不符。\n4.[2022·山东潍坊一模]下图为苏联1950~1963年的经济数据。由此可知,苏联()A.经济改革未取得重大突破B.扩大企业自主权取得明显成效C.彻底打破经济体制的束缚D.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改善答案:A\n解析:根据数据图可以看出,苏联1950~1963年的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自1953~1955年后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说明苏联经济改革未取得重大突破,故选A项;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扩大企业自主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排除C项;D项不符合1950~1953年的数据信息,排除。\n5.[2022·山东泰安期末]斯大林时期,国家不仅规定了集体农庄农作物结构、播种面积、产量,而且对作业方式和农产品的分配等也作了规定。1955年,赫鲁晓夫开始实施“以商品产品的产量为出发点”的新计划体制,国家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这表明当时苏联()A.否定了斯大林模式B.注重调整工农业比例C.谋求增强经济活力D.摆脱了农业生产困境答案:C\n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主要是减少了对集体农庄的行政干预,目的是通过扩大其自主权,增强经济活力,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并没有否定斯大林模式,排除A项;材料中只提到了农业,没有体现工业,更未涉及工农业比例,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成果有限,没有摆脱农业生产困境,排除D项。\n6.[2022·山东泰安宁阳摸底]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中形成了“共青团经济”,即: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结果,“国家官员、党的职能人员、共青团积极分子成为最初类型的俄罗斯企业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据此可知,当时苏联()A.仍然推行计划经济体制B.经济转型滋生腐败现象C.经济改革直接导致解体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改变答案:B\n解析:“国家官员、党的职能人员、共青团积极分子成为最初类型的俄罗斯企业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经济转型滋生腐败现象,B项正确;此时苏联经济体制开始转型,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导致苏联直接解体,C项错误;D项中“根本改变”说法错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08 18:28:03 页数:51
价格:¥3 大小:645.8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