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版新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6单元第48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0

2/60

3/60

4/60

剩余5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十六单元 法律与教化\n时空坐标\n\n第48讲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n目标定位·明考向考点探究·释难点典例研析·立标杆主干梳理·理思路\n目标定位·明考向\n素养考向概念聚焦1.从历史解释的角度了解先秦时期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的内容和意义2.通过了解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的史实3.从历史解释的角度理解宋以后理学以乡约的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的意义4.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新中国的法治进程,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5.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成文法、德治与法治之争、汉代以后的礼法结合、宋代的基层教化、明清乡约。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法治成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n主干梳理·理思路\n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背景(1)西周统治者建立了礼制,提出“____________”思想。(2)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3)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敬天保民\n〔概念阐释〕周初“敬天保民”思想“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敬天保民”实质是人文主义思想,对儒家民本思想产生重要影响。\n[特别提示]子产“铸刑书”子产“铸刑书”限制贵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的利益。刑书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改革色彩,为法家的“以法治国”提供了经验,也为历代王朝法制建设的发展奠基,成为秦汉以后封建法制的滥觞。\n2.内容(1)儒家的德治思想①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②孔子提出,统治者要“____________”,不要过度消耗民力。③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为政以德\n(2)法家的法治思想①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________。②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____________阶级的权益。③韩非提倡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要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治新兴地主\n3.评价(1)儒家通过____________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战国时期。(2)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____________的愿望。(3)最终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____的封建国家的建立。道德礼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n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律的编纂。(2)汉承秦制,制成《九章律》。2.魏晋时期(1)特点:律令__________。(2)概况: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儒家化\n〔概念阐释〕法律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n3.唐朝(1)编纂《唐律疏议》①时间:唐高宗命人修订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②特点: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__________确立的标志。(2)提倡礼治:732年,颁行《大唐开元礼》,是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3)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中华法系\n[拓展]中华法系的特点法律以君主的意志为转移;法律以礼教为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法律以刑为主;重刑轻民;司法从属于行政。\n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编纂了《宋刑统》,著有《天圣令》。(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开创____________的体例。(4)清朝制定了《大清律例》。律例合编\n[特别提示]“律”与“例”的关系例是律的补充,同律一样,也是审理案件、定罪量刑的依据。不同在于,律的纂修比较慎重,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例可因时制宜,随时增删和修改,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法律形式,而且例的数量大大多于律条。在司法实践中,例的法律效用往往大于律,例成为统治者实行司法专横、鱼肉百姓的工具。\n2.教化(1)背景①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②________后期,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③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南宋\n(2)内容①宋朝以后,儒学人士以乡约教化乡里。②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③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3)特点:乡约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n[拓展]全面认识乡约制度(1)概念乡约是宋代地主阶级士大夫阶层在社会变迁面前提出的挽救社会危机的基本建制,它是通过士大夫自觉地义务地在乡村建立起来的开展思想教化的制度。\n(2)乡约的特点①由人民公约,而不是官府命令。②成文法则。中国农村的成训习俗向来是世代相续,口头相传。③以乡为单位而不是以县为单位,从小处着手,易收功效。④自愿加入,民主选举。⑤以聚会的形式,使乡人相亲,淳厚风俗。\n(3)作用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②有利于发展生产。③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n[拓展]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途径、方法1.强调示范,树立榜样。2.设官教民。3.依靠族规乡约以化民成俗。4.依靠各类道德教育读本推行社会教化。5.注重学风与世风的密切关系。\n四、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1)成就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②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2)作用: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建立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n2.中国法制建设的形成时期(1)中共中央强调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____________、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执法必严\n3.中国法制建设的完善时期(1)中共________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1999年和2004年,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3)到________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十五2010\n(4)中共十八大以来①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________权威。②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③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宪法\n④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⑤2018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⑥2020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n[拓展]编纂民法典的重大意义(1)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2)编纂民法典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3)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4)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n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背景:新中国百废待兴,物质匮乏。(2)表现①道德风尚:健康向上。②政治氛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③行动准则: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④人际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n2.改革开放后(1)背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表现①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②20世纪90年代: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③1994年,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基础工程加以推进。④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提出①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②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③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2)意义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n考点探究·释难点\n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中国古代法律[史料]中国历代有卷册浩繁、分支众多的法律,法有“六典”,刑有“八议”,都是对特权与等级的保护。……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的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摘编自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主题一\n[问题1]结合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历朝法律的基本特点。[提示1]特点:法律繁多,但仅仅是维护封建皇权及各种特权的工具;法律的界限模糊;法自君出,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n[史料二]早在周初,周公旦鉴于商朝失德亡国,提出了“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明德慎罚等主张,强调“明德”“敬德”“成德”作为施政的理论基础和以德化民的具体措施。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并将这种本用关系提升到与自然现象“昏晓阳秋”一样永恒而不变。明太祖在《大明律》成时,特别宣誓臣民“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n[问题2]根据史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积极作用。[提示2]法律传统:重视以德化民,强调德主刑辅。积极作用:德主刑辅给法律涂上了德的色彩,减少了推行法律的阻力;德礼入律,道德条文化、法律化增加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可行性,也促进了法律的稳定;古代中国以德化民;德主刑辅的法律传统有利于调控封建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稳定。\n[拓展](一)以儒家思想构建的“礼”“法”结合法律体系形成的原因及评价原因1.政治:官僚制度的等级结构是礼法融合的基础。2.经济: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根基,构建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体系,亲亲尊尊为核心的礼适合社会的需要。\n3.思想: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根深蒂固,重视血缘亲情;儒家思想自汉代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德主刑辅,礼刑互济,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等具有重要意义。\n影响1.由汉代创设的礼法结合综治模式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治国的主流模式,维护了皇权和封建等级,巩固了封建秩序,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2.重刑主义色彩逐步消退,立法上宽严适中,公允平缓,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气息。\n3.以礼入法使审理案件、定罪量刑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主观化。儒家经义内容与精神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使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模糊化,结果具有相当的主观性及随意性,不利于人们法治意识的形成。4.儒法结合重在礼法合一,纳礼入律,深刻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n(二)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1.刑为主,诸法合一:中国封建时代颁行的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典,但它包含了有关民法、诉讼法以及行政法等各个方面的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结构,且始终以刑法为主,并以统一的刑法手段调整各种法律关系。2.德主刑辅,以礼入刑:多种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古代法律的影响非常深刻,而其中最重要的沉淀物便是“德主刑辅、以礼入刑”的理论和实践。\n3.法有等级,法外特权: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权,其次是统治集团的成员,在不危害皇权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权。4.以法治吏,维护统治: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社会所说的人治其实就是官治。为了发挥官治的作用,那就需要治官,控制官吏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n典例研析·立标杆\n1.(2022·全国练习)孔子曰:“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这表明孔子主张()A.省刑慎刑B.废除刑法C.先礼后刑D.刑罚得当C\n[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的意思是孔子说:“圣人治理教化民众,必须是刑罚和政令相互配合使用。最好的办法是用道德来教化民众,并用礼来统一思想,其次是用政令。用刑罚来教导民众,用刑罚来禁止他们,目的是为了不用刑罚。对经过教化还不改变,经过教导又不听从,损害义理又败坏风俗的人,只好用刑罚来惩处。”由此可以概括出孔子主张先礼后刑,故本题答案选C项。综合上述可知A、B、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n2.(2021·衡阳)秦律诉讼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贼杀伤、盗它人为公室告”,而“主擅杀、刑、髡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属于公事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A.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B.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C.儒家伦理贯穿法治思想的必然产物D.巩固家庭与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B\n[解析]材料中“公室告”案件指的是危害社会秩序的案件,由官府进行处理。而“非公室告”案件则指的是家庭纠纷,由家长进行处理,主要是为了维护父系家长在家庭的权威地位。因此,为了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秦律关于这两者的诉讼存在明显差异,B项符合题意;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儒家的伦理,排除C项;秦律突出的特征是严刑酷法,理性选择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n3.(2021·汝城一中)下表所示为部分民间礼俗与唐律规定的对照情况。民间礼俗唐律规定“子不复仇非子也”“父为,人所杀而私和”者,有罪“闻丧即须哭泣”“闻父母若夫丧,匿不举哀”者,有罪“事亲有隐无犯”“侮骂殴打状告父母祖父母”者,有罪身为子孙应服从父母、祖父母之指挥“子孙违犯教令”者,有罪身为子孙对其父母、祖父母应当“以其饮食忠养之”“供养有缺”者,有罪\n从中可以看出()A.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B.唐朝基层教化被法律化C.唐律遵循轻罪重罚原则D.民间礼俗开始成文法化[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唐律吸收了民间礼俗的相关内容,这体现了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A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基层教化被法律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轻罪重罚原则,排除C项;民间礼俗开始成文法化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A\n4.(2022·福建连城)朱熹所作的《家礼》,由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五部分构成,全书以宗法理念为核心,围绕日常生活和冠、婚、丧、祭等人生中的重大事件,设定了详尽细致的礼仪规范。据此可知,《家礼》的传播()A.成就了理学思辨化特征B.确立了儒家的责任意识C.提升了士大夫道德修养D.扩大了理学的社会影响D\n[解析]根据“由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五部分构成,全书以宗法理念为核心,围绕日常生活和冠、婚、丧、祭等人生中的重大事件,设定了详尽细致的礼仪规范。”可以看出,《家礼》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理学的内容,因此扩大了理学的社会影响,D项正确;材料强调理学的世俗化,而不是思辨化,排除A项;确立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没有针对士大夫,排除C项。\n5.(2021·汕头澄海)1956年,王砚香从北京回到山区的供销店工作,他和同伴们长期坚持用背篓为农民送货,同时把农民的农副产品背下山。以他为原型的电影《红色背篓》公映,“背篓精神”也由此风靡全国。这()A.反映了艺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B.倡导了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新风尚C.说明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D.展现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B\n[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王砚香坚持长期用背篓帮助山区农民解决卖货难和购物难为原型的《红色背篓》,通过歌颂“背篓精神”,倡导了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新风尚,B项正确;艺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说法绝对,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C项错误;只一部电影不能说明新中国电影事业“蓬勃发展”,D项错误。\n6.(2022·乌鲁木齐)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中国()A.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B.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C.以法治作为反腐的工具D.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D\n[解析]从材料中的“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等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在努力推进依法治国,政权公民的守法意识,建设法治国家,故答案为D项;材料所述不是法制完善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守法的要求,不是对立法的要求,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法治与反腐的关系,排除C项。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08 14:50:06 页数:60
价格:¥3 大小:685.8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