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第25讲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件(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5
2/35
3/35
4/35
剩余3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十二单元历史第25讲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2023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GAOZHONGZONGFUXIYOUHUASHEJI\n课标要求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备考指导1.掌握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历史意义2.了解十月革命的原因、过程、结果以及历史影响3.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以及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及影响,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影响\n内容索引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n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n知识点一 列宁主义的形成一、背景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3.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4.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5.思想: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二、形成: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n三、内容1.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四、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n知识点二 十月革命的胜利一、背景:二月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一直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反抗。二、战略和策略: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三、爆发: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四、结果: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n五、意义1.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2.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3.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4.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n知识点三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3.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4.影响(1)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2)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n二、新经济政策1.实施:1921年3月,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2.内容(1)农业: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2)工业: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3.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三、苏联成立: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n四、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形成:1924年1月,列宁逝世。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2.成就: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3.特点(1)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2)政治:权力高度集中。\n4.影响(1)积极影响: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2)消极影响: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n问题释疑列宁和斯大林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分别采取的方式(1)列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2)斯大林单纯利用行政手段,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过渡,造成农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n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n[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1早期国家的特征材料一1914—1917年,俄国有1500多万人应征入伍,大量的未成年人和妇女被赶进了工厂,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至1917年,俄国约有150万人死于战争,400多万人伤残。——摘编自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n材料二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性和组织性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层手中。这个过渡时期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列宁《四月提纲》\n[研读分析](1)材料一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导致罢工不断发生,并且规模越来越大。(2)材料二表明俄国革命应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阶段;革命的政权应当从资产阶级手中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层手中。\n[探究运用](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巨大伤亡;人民反战罢工不断;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依然很落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2)材料二反映了列宁最初主张用什么方式夺权?其原因是什么?方式:和平夺权。原因: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n归纳概括1.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1)客观原因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革命的发展,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③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俄国反动军队集中于前线,后方力量薄弱。(2)主观原因①革命得到人民支持,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②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③及时通过政治、经济、外交措施来巩固政权。④各国无产阶级的支援。⑤革命军队的英勇作战。\n2.十月革命的特点(1)从理论的角度看: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学说。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了胜利,这就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通过实践证明了列宁的学说。(2)从革命的道路看:由中心城市起义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3)从革命的阶段性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4)从革命实现的方式看:十月革命采取的是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的方式。\n[新题验证]1917年4月,列宁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逐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917年10月,党中央决定近期起义推翻临时政府。这一政策变化()A.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受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C.确立了社会主义革命方针D.满足了国民的和平要求D根据题干材料“1917年10月,党中央决定近期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可知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一次无产阶级革命,故A项错误;1917年,七月流血事件后,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临时政府镇压革命,党中央决定近期起义推翻临时政府,故B项正确;确立了社会主义革命方针是在《四月提纲》中,故C项错误;满足了国民和平要求的是《和平法令》,故D项错误。\n[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2苏联经济建设材料一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n材料二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3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n[研读分析](1)材料一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实质和列宁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认识。(2)材料二体现了苏联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原因。\n[探究运用](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列宁的思想存在哪些局限?特点:在无产阶级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局限:没有摆脱无私有制、无市场经济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束缚。(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为发展重工业而采取的措施。措施: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优先、片面发展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粮食、原料、资金等条件。\n归纳概括苏联模式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影响(1)形成原因①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②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分集中的客观因素。③封建专制、封建思想的残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④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及理论上的失误、思想方法的绝对化等,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n(2)特点①经济: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民利益以实现工业化;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单一的公有制。②政治: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n(3)影响①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②没有处理好生产者(农民)和生产成果(农产品)之间的关系问题,阻碍了生产力(农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中对农民和农业剥夺得太多,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停滞。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消费水平相对较低。\n[新题验证]“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再投资时,这便意味着低工资与消费品的短缺。一位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他们在付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上述材料主要表明苏联()A.工厂管理僵化,不能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B.轻重工业及农业结构严重失衡C.工业化模式未能使民众有获得感D.运用商品货币与市场关系发展经济C\n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工业化发展以牺牲农业及轻工业的发展为代价,采用了工业、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来积累工业化资金,这样势必会使民众缺乏获得感,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工厂管理的僵化,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工业与农业的结构失衡问题,排除B项;D项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故排除。\n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n[素养剖析]【例题】〔2020山东卷,13(改编)〕下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意图:本题以苏联农业播种方式为依托,一是考查阅读材料并灵活迁移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二是考查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等学科素养。\n解析: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1932年苏联的农业春播方式与1928年相比,马拉播种机和拖拉机牵引播种机占比上升,后者上升速度尤其明显,而手播方式虽然在下降,但是占比仍然较高,这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基础较为薄弱,故C项正确;1928—1932年,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已被取消,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工业与农业的比例结构,不能得出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的结论,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1932年苏联处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工业化发展迅速,故D项错误。答案:C\n[典题实战]1.(2021广东卷,15)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C.完善新经济政策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需要大量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所以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故选A项;苏联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目的是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而不是促进中等技术教育的普及,排除B项;苏联进入工业化建设时期以后,新经济政策已被逐渐废除,所以不是完善新经济政策,排除C项;题干材料中苏联的做法的目的是进行工业化建设,而不是冲破西方技术封锁,排除D项。\n2.(2020江苏卷,19)1921至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1921年苏俄约有79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初期()A.余粮收集效果良好B.数省保持经济独立地位C.农民税收负担较重D.农民无权支配税后粮食C题干材料说明苏俄虽然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但是农民交完税之后仍所剩无几,这说明新经济政策下实行的粮食税导致农民负担沉重,C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未涉及余粮收集制,排除A项;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并不意味着经济独立,排除B项;粮食税下农民有自主支配权,排除D项。故选C项。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