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第16讲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课件(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8

2/48

3/48

4/48

剩余4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八单元历史第16讲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023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GAOZHONGZONGFUXIYOUHUASHEJI\n课标要求认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n备考指导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概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史实,体会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3.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认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4.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及内在联系、地位\n备考指导5.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表现,知道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6.知道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史实,理解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的贡献\n内容索引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n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n知识点一 伟大的历史转折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标志: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论员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意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n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2.内容(1)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2)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3)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3.意义: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n三、拨乱反正1.开展: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2.成果(1)“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2)国家还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等等。\n四、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召开:1981年6月,在北京举行。2.成果: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3.意义: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五、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背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2.时间:1982年底。3.内容: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4.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n知识点二 改革开放进程一、改革开放的起步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到1983年,农民收入明显增加。思维点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后,以土地为核心的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农民没有所有权,只是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综合试点。3.迈出重大步伐: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n二、改革开放的新阶段1.理论准备(1)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2)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3)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n2.经济体制改革推进(1)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3.对外开放的推进(1)我国还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3)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n三、改革开放的推进: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n知识点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2.内涵:就是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3.实践(1)1984年12月,中国政府同英国政府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2)1987年4月,中国政府同葡萄牙政府签署了中葡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3)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n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1.《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人员往来。2.“九二共识”: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3.“汪辜会谈”: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n4.《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5.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n知识点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理论体系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n二、理论形成过程1.邓小平理论(1)背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2)阐明问题: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3)意义:邓小平理论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4)地位: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n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背景: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解决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3)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4)地位: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n3.科学发展观(1)背景: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的重大问题。(2)解决问题: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3)基本特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4)意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5)地位: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n三、理论的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中共十八大(1)召开:2012年,北京。(2)内容:明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4)领导核心: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n2.中共十九大(1)召开:2017年,北京。(2)内容:大会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大会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3)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4)作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n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通过: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内容:这次宪法修改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3.作用: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在总体保持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n知识点五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一、经济上,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二、基础设施建设上,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三、精神上,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为奋进的中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四、教育上,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中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五、文化上,文化产业持续发力,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文化创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n六、军事上1.国防和军队改革(1)格局: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2)作用: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中国人民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武器装备加速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2.解放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n知识点六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一、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二、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1.大国关系: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2.周边关系: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3.非洲关系: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4.其他关系:中国同欧洲、拉美之间也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n三、积极参与国际事务1.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2.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巴黎协定》生效。\n四、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1.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2.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是各方推动“一带一路”的重要共识,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等重要国际文件。3.影响: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n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六、启示1.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n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n[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新时期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材料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使得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首先在安徽、四川试行,然后逐步推广。在城市也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由点到面,先试点后推广。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摘编自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n材料二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n[研读分析](1)解读材料一时,注意按时间顺序梳理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实施的具体举措。(2)材料二阐述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邓小平认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别社会性质的标准;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n[探究运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特点: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如何认识材料二中的观点?认识:邓小平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的这些言论在当时起到了解放人们思想的作用,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n归纳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动1.第一次(1)调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2)原因:党中央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3)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4)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n2.第二次(1)调整: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2)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3)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4)结果: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n[新题验证]1984年,辽宁省沈阳市汽车工业公司在全国首开个人租赁国有中小型企业的先河。到1987年年底,全省大中型企业实行各种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占大中型企业总数的82%。同年,阜新市更是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大面积租赁制的城市。这表明()A.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C.辽宁国有企业改革核心是汽车工业D.国有企业积极探索经营形式改革D\n1984年以来,沈阳市在国企改革中通过个人租赁、承包经营责任制或租赁制等经营形式来增强企业活力,体现了国有企业积极探索经营形式改革,故选D项;题干材料未体现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排除A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初步建立,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企业经营形式改革的探索,不能说明国有企业改革核心是汽车工业,排除C项。\n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n[素养剖析]【例题1】(2020课标全国Ⅰ,31)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意图:本题考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判断出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然后正确分析题干材料的主旨,据此可知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使得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获得了较大利润,这为其他国营企业改革提供了借鉴。\n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允许国营制药厂被私人承包经营的做法,这一做法使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获得盈利,故D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与题干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涉及企业内部管理,不涉及政企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对国营企业的承包经营,不涉及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故C项错误。答案:D\n【例题2】(2020天津卷,8)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A.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B.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D.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对生产和分配有了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n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可知当时党中央对安徽、四川、贵州、甘肃等地农民自发包产到户表示认可,这说明党和国家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故C项正确;当时农村并未发展多元化经济所有制,故A项错误;我国在1992年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仅反映了党和国家对部分地区农民包产到户行为的认可,“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说法明显过于夸张,故D项错误。答案:C\n[典题实战]1.(2021山东卷,9)《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高频词汇包括()A.中国人民 侵略 中国 美帝国主义B.合作 改造 农业生产 先进C.技术 现代化 先进 科学D.开放 稳定 企业 改革C\n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基础上发表的,主要内容是强调要尽快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要解放思想,相信科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努力进行生产建设,故选C项;由“侵略”“美帝国主义”可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下所用的高频词汇,而1979年中国与美国正式建交,这些词汇与1979年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A项;“合作”“改造”“农业生产”等词汇是三大改造(1953年至1956年)时期所用的高频词汇,与1979年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B项;“稳定”“企业”“改革”等词汇应该是国企改革的高频词汇,“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高频词汇,与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不符,排除D项。\n2.(2020北京卷,10)下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C.探索民主管理机制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D\n题干表格中的法律文件主要不是关于政治领域的,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是探索民主管理的机制,排除C项;题干表格中的法律文件主要是关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安全等方面的,这些法律文件完善了我国相关法制体系,D项正确。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08 11:12:08 页数:48
价格:¥3 大小:2.00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