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现代文阅读Ⅰ实用类--方法技巧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8

2/48

3/48

4/48

剩余4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方法1 新闻、报告的阅读解题步骤1.看材料,了解文体特征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体裁各异,要重点把握这些材料的文体特点。比如报告,首先应把握调查的主题、对象(人物或事件);其次要把握调查得出的结论、数据,调查方法,等等。新闻综述要抓住其专题性、评述性等特点。新闻,要抓住它的六要素。时评,要紧扣作者的观点与评论对象。2.抓要素,把握新闻内容新闻要素要结合新闻文体特征来把握,消息、通讯离不开人物、时间、方法技巧\n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时评、报告、新闻综述、访谈也各有特点,要按照文体分类把握。3.明手法,用好三步解题新闻阅读,采用的是非连续性材料,主要从“理解”的角度和“分析”的角度考查考生对文本信息的掌握程度。从命题角度看,这类题目的命制方式与论述类文本相似,其设误角度也有相同之处,因而解题方法仍是:标注敏感点,找准对应点,落实设误点。\n例(2018课标全国Ⅱ)阅读文章,回答问题。材料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是加快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顺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就必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摘编自社论《播撒创新种子,守护创新中国——写在2018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之际》,《中国知识产权报》2018年4月20日)\n材料二:2011~2016年遭遇过专利侵权的比例(单位:%)(摘编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n材料三:继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继取得突破后,近日,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的“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技术专利,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司,许可使用费超过1亿元。双方将共同组建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的产业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基础理论研究,拥有深厚研发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未能将智力资源转化成市场价值。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藩篱,鼓励高校对持有的科研成果采取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摘编自王康等《创新为市场,转化显效益》,《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年9月29日)\n材料四: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中,高校普遍遇到了一些障碍。首先,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长期存在。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高校的成果很难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其次,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高校传统体系是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设计制订的,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摘编自胡罡等《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n1.看材料,了解文体特征材料一是一段“综述”性文字。材料二是报告中的图表。材料三是一则新闻。材料四是一篇时评性文章。2.抓要素,把握新闻内容材料一围绕“创新引领发展”这一观点,阐述了如何对待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的问题。材料二用形象的柱状图形式对比了2011~2016年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个人和总体遭遇专利侵权的情况。\n材料三对中南大学科研团队一科技成果的转让问题进行报道。材料四指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中,高校普遍遇到的两大障碍。3.明手法,用好三步解题①标注敏感点。对选项中的关键词句、敏感信息做标记,这是重点思考的部分。②找准对应点。将文本中与题目相对应的内容,圈画标注出来。这一步,最重要的是找准、找全,不要遗漏,也不要随意扩大范围。③落实设误点。看选项是否存在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有些选项,概括的范围较大,可能是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在文中没有直接对应处,这时就要采用深刻分析的方式来判断正误。\n一、图表材料的信息筛选“三步法”筛选图表信息第一步,整体认读图表内容。关注题目、表头,明确图表主题或方向。第二步,关注图表细节数据。注意图表细节,如图表下“注”等提示文字;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个问题,这可能正是图表的关键处,也是信息的源头。第三步,把握选项转述词语。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n标注敏感点找准对应点落实设误点A.2011到2013年,科研单位遭遇侵权的比例由25.3%下降到13.4%,降幅较为明显,但2014年有微小回升,2015年则回落至8.4%。从柱状图看,2011年为25.3%;2012年为21.5%;2013年为13.4%;2014年为14.6%;2015年为8.4%。分析科研单位5年来的数据情况可知,表述正确。B.2015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总体侵权比例也略有反弹;而2016年各项侵权比例均呈下降态势,总体遭遇侵权比例为10.7%。2015年企业与前四年对比,由29.7%、22.7%、19.3%、18.4%到19.5%,2015年高校与前四年对比,由28.2%、23.1%、6.7%、5.5%到8.8%。2016年企业为13.4%,高校为7.5%。总体为10.7%。将企业与高校数据纵向排列对比发现,“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错,应为“较上两年有所提高”。\nC.2012至2016年间,比例一直下降的仅有个人遭遇侵权这一项,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总体这四项数据,均有回升的现象发生。个人2012年至2016年的比例分别是22.2%、16%、11.4%、10.8%、8.2%。结合上面对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分析以及对总体数据的观察,可知C项表述正确。D.专利侵权总体比例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当然,我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专利侵权的比例。近6年遭遇过专利侵权的总体比例分别为28.4%、22.6%、17.1%、14.5%、18.1%、10.7%。虽然不是一直持续下降(2015年略升),但曲线反映的整体情况是下降的。从图上的曲线和数字看,专利侵权总体比例下降,原因分析也正确。\n二、文字材料的信息筛选1.找准。通读材料和选项,找出文本与选项的对应处,这是阅读的第一步,这一步的关键是准确,不遗漏。2.比对。这与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答方式是一致的,也是多重比对,还要比对文体特征、新闻手法等。比对要细心,不遗漏,不添加。3.深析。题目中有些选项,在文中可能没有直接的对应文字,但其观点来源于文本,要善于依据文本分析。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n标注敏感点找准对应点落实设误点A.只有大力倡导创新文化,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增加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才能够形成全民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材料一中“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A项仅强调了“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没有强调“知识产权保护”等,以偏概全。B.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判断科技创新方向,充分考虑、合理安排成果转化中企业方的利益诉求,这样才能体现出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材料三中“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探寻科技创新方向……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原文没有“充分考虑、合理安排成果转化中企业方的利益诉求”的表述,选项属于无中生有。\nC.随着高校的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同合作的创新路径日益受到重视,一些科技成果正被逐渐转化为可以实现市场价值的高质量专利。材料三中“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藩篱……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及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成果转让许可使用费超过1亿元。对材料三整体内容的概括分析。正确。D.高校在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材料四中“高校普遍遇到了一些障碍……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只是遇到了一些障碍,并不是“无法直接转化”。程度不同。\n三、内容要点的概括分析“三步法”概括内容要点第一步,通读确立问题意识,要带着问题仔细通读所给的材料,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内容。第二步,提取新闻内容要点的提取,因新闻体裁不同而各异。报告看结论、观点,消息看标题与导语,时评看作者的观点句,新闻综述看文章层次与材料。第三步,整合根据题目要求,用简明的语言作答;有时还需要分点作答。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n解析作答本题,第一步是审题,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方,二是“各方所起的作用”。第二步,根据原文内容,确定第一问中的“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方。从材料二、三里很容易就找到“高校”“企业”这两方;再结合材料一中的“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材料三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可知还有一个重要的“相关方”,即“政府”。第三步,回到原文,找到与三方作用相关的表述,并进行归纳整合,形成答案要点。根据材料三“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转化成市场价值”等,可知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和知识储备,较强的研究和开\n发能力,是相关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提供方;根据材料三“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司,许可使用费超过1亿元”等,可知企业是科技成果的需求方,可以提供较为充裕的转化资金;根据材料一“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和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知政府具有较强的组织调控能力,可以创造良好的转化环境,给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政策动力。答案相关方:①高校;②企业;③政府。作用:①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和知识储备,较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是相关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提供方;②企业是科技成果的需求方,可以提供较为充裕的转化资金;③政府具有较强的组织调控能力,可以创造良好的转化环境,给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政策动力。\n四、多则新闻材料的异同比较比较新闻材料的异同涉及的三个维度1.新闻的对象。依据文体确定比较对象。这类题目,在新闻材料的对象上基本相同,都是针对某一现象进行报道的。2.新闻的深度。有的新闻材料,是就某一专题、某一现象进行调查、分析、评论;有的新闻材料仅就新闻事实进行报道,典型的特征是仅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而有的新闻为综述类,除一般新闻要素外,还有新闻背景、原因分析和结果预测。3.新闻的宽度。所谓新闻的宽度,就是新闻涉及内容的广度,反映现实的广泛性,新闻话题的大众性和新闻中心的公共性。有的新闻,涉及面比较窄,仅就某一新闻事件进行客观报道;有的新闻,不仅是对这一事件的报道,还有与之相关或相似的事件报道。\n方法2 四步骤读懂人物传记步骤一:通读全文,弄清线索弄清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文章的。步骤二:把握文章结构,概括每段段意结构是思路的具体表现,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阅读传记文本,可以从划分段落层次、观察段与段的衔接、判断叙事的详略、抓过渡句和关联词语等方面入手,快速理出文章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段意。另外,“相关链接”的内容是对传记正文的重要补充,主要表现为对传主的身份、功绩和精神品质等方面的评价,阅读时要把它当成一个段落来概括。\n步骤三:概括主要事件,弄清中心意思文章写了什么人?(主要人物及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主人公的?(一般是通过叙事来表现这个人物)做了什么事?主人公具有哪些品质特征?这个人怎么样?(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提取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信息,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感知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认识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明确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或者传主的自我评价;等等。一般按“事实要点+品行、德行要素(或精神内涵)”的结构来概括,这也是答题时的表述形式。\n步骤四:分析表达技巧,弄清塑造人物的方法传记采用的表达技巧与一般记叙文相似。结构章法上,有单线推进,有双线并行;表达方式上,以记叙、描写为主,记叙是其基本特征,此外还有议论、抒情等,用以揭示传主的历史贡献、思想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等,要关注事件的因果关系、作者的评论或抒情,从中发现表现传主形象特点的内容;描写方法上,人物描写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表现手法上,有对比、衬托、象征等。\n方法3 传记客观选择题的八大设误类型及识别方法课标全国卷考查传记阅读时,选择题是其中的一种考查形式,一般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命题者对文本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时,往往通过增添、删减、拼凑、调换等方式,改变原文说法,让考生判断正误。熟知设误陷阱,是解答选择题的突破口。传记客观选择题的常见八大设误类型如下:\n设误类型把个别的、特殊的、局部的、少数的表述成普遍的、全部的、整体的、多数的。[选项信息] 1999年,吴良镛起草的《北京宪章》在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通过,这标志着中国的建筑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原文信息] 在1999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者,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比对分析] 原文“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不能涵盖“中国的建筑理论”;“接受和推崇”“扭转……局面”不能表述为“占主导地位”。选项以偏概全。识别方法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看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统一而论还是具体分析。一、以偏概全\n设误类型选项在肯定与否定、是与非、有与无、表扬与批评等方面设置干扰,与原文相悖,造成与事实不符。[选项信息] 克罗齐主张,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都以人为焦点,历史与艺术的区分界限在于真实和虚构。[原文信息] 他结合自己从未放弃的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他发现,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则。艺术不是世俗理解中的娱乐手段,它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历史则提供实有的真实,表现为真实发生过的一切。[比对分析]    选项与原文观点相反:选项认为“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原文认为“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一般法则”;选项认为“历史与艺术的区分界限在于真实和虚构”,原文认为艺术“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没有说“虚构”。选项混淆是非。识别方法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关注原文中阐述观点、明确是非、陈述有无的句子。二、混淆是非\n三、夸大缩小设误类型①描述或陈述性语句,程度、情状与原文不符,故意加重或减轻。②条件、范围与原文不符,故意扩大或遗漏。[选项信息] 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原文信息] 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比对分析] 选项中“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不恰当,把原文的“所念者”说成了“唯一放心不下的”,缩小了范围,与原文不符。识别方法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关注原文表程度、情状、条件、范围的词句。\n四、无中生有设误类型①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提及。②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暗示或根据,属臆断。[选项信息] 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原文信息]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比对分析] 选项中“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错,原文只说他特意抄录并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并没有提到他自幼熟读成诵的信息,故该项无中生有。识别方法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看原文有无此说法,或原文有无支持此说法的依据。\n五、张冠李戴设误类型①在有关联的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把甲事物说成乙事物,或把甲人的事迹、言行、成绩说成是乙人的。②在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设置干扰,把同一事物的甲方面说成乙方面,如把某一时间、地点、事件说成另一时间、地点、事件。[选项信息] 侯仁之发现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受损严重,便强烈呼吁保护卢沟桥,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最终使卢沟桥得到了妥善保护。[原文信息] 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比对分析] “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是北京市政府的决定,原文只提到侯仁之“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选项张冠李戴。识别方法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核对,注意原文涉及的人、事、物、理的对应关系。\n六、混淆时态设误类型命题者故意把现实中未发生的事(又称“未然”)表述为已发生的事(又称“已然”),或把已发生的事说成还未发生的事。[选项信息] 侯仁之主张沙漠研究要走出小书房,走进现场,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他在陕北榆林附近沙漠的考察研究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原文信息] 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侯仁之多次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比对分析] 原文用“证明”“打下了认识基础”来叙述、评价侯仁之的研究,选项用“纠正了”一词,把未然表述为已然,选项混淆时态。识别方法在辨析选项时,应当注意表时态的词语,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n七、偷换概念设误类型把原材料中某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故意换成其他内容。[选项信息] 在卢作孚看来,中国战后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减轻人民的痛苦,增进人民的幸福,造公众福,急公众难,并为此身体力行,全力趋赴。[原文信息] 相关链接② 乡村建设在消极方面是要减轻人民的苦痛,在积极方面是要增进人民的幸福。造公众福,急公众难。……我们要做这样的事业,便要准备人、准备钱、准备东西、准备办法,尤其要许多人分工合作,继续不断地去办。(卢作孚《乡村建设的意义》)[比对分析] 原文的“乡村建设”被表述为“中国战后建设”;乡村建设的“消极方面”和“积极方面”被表述为“首要目标”,选项偷换概念。识别方法在辨析选项时,应当注意所表述的名词同原文的内容在概念上是否相符,有无遗漏或偷换了原文中的一些重要内容。\n八、因果混乱设误类型①因果颠倒:把“因”说成“果”、“果”说成“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②强加因果: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选项信息] 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原文信息] 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比对分析] 原文中顾炎武成就了著述事业与他“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并无因果关系,而与其治学方法、治学品格、治学宗旨等有关。选项强加因果。识别方法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n方法4 传记阅读常见题型的答题方法1.如何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阅读文章,梳理出主要事件,通过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同时还要注意细节描写。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的角度去把握传主形象。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这类题目通常是简答题,要注意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并举\n出文中的具体例子加以分析论证。2.如何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的传记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分析。如自传一般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风趣,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一般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其次,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判断。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3.如何解答传记的探究题解答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或时代精神的试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紧扣文本的主旨大胆探索,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切忌脱离文本任意发挥。解题思路:①明确表述观点;②分点列出事实依据(或理由);③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合理分析;④联系现实,对相关内容做个性化解读。\n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朱东润自传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n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n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n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n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有删改)相关链接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n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由题目“朱东润自传”可知,本文属于传记中的自传,传主是朱东润。通读全文后,可知本文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传主的传记文学观的形成过程。\n第一部分(1—3段):以时间为序,叙写了自己受教育和任教的经历,特别指出了自己研究传记文学的原因:一是当年某所大学的中文系开设了研究韩柳文的传记研究课,二是作者有兴趣研究传记文学。第二部分(4—6段):探讨古代经典传记作品对近代传记文学是否有用处,吸取别传作品写作方法中的精华。在第4段和第5段中,作者不惜笔墨提及《晏子春秋》《孔子三朝记》《史记》《汉书》以及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等作品,意在表明自己广泛阅读了中国的各类传记作品,并比较过它们的异同,为下文写自己传记文学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6段,作者称赞“别传”,借此表明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即传记文学作品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n第三部分(7—9段):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传记作品应有入情入理的细致分析,不能太琐碎,也不能太简略。第四部分(10—11段):交代认识传记文学的阶段以及选择写作对象的原则。第10段,作者认为认识传记文学不仅要阅读传记文学作品、阅读传记文学理论,还要进行传记文学创作。第11段,作者选择为明代的张居正写传记,是因为张居正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这体现了作者的家国情怀。相关链接①介绍了关于“传叙文学”的内容,使读者对本文有更全面的了解。相关链接②介绍了作者的风度、品格,便于读者了解作者的传记文学观。\n一、综合选择题题 目解题锦囊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多项考点综合考查解题四步骤①快速浏览各个选项,将选项大致分成筛选信息(概括内容)和评价赏析两类。②圈画出评价赏析类选项中有关思路、主题判断、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内容的名称术语。③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信息,筛选信息类的选项注意是否改变原文内容,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圈画的名称术语是否有原文依据。④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分析不当的选项。\n答案C\n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题 目解题锦囊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①审清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②浏览全文,确定筛选的范围。③在筛选的范围内,分层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④按照考题的要求,从文中选择要点材料进行归纳和整合。\n答案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③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本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文章和相关链接,梳理朱东润传记文学观形成的大致情形。朱东润在本文中提及《晏子春秋》《孔子三朝记》《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和中国古代文人写的传、行状、神道碑和“别传”,并指出它们的优点和不足,说明他广泛阅读了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并进行了精细的比较,在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认识了什么是传记文学。当他在文中说史传和古代文人偏于歌颂传主的作品,不是实际意义上的传记文学,说勃路塔克的作品不重细致分析、《约翰逊博士传》过于琐碎、《维多利亚女王传》过于简约时,则意味着他开始在理论上思考什么是传记文学。这使他阅读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辨析自传和传人的关系,提出传叙文学的概念。因此,朱东润还通过理性思考加深了自己对传记文学的认知。但朱东润认为感性的经验和理性的思考都必须付诸实践,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算得上真正认识了什么是传记文学,因此他通过传记文学的写作实践验证了自己的传记文学观。\n三、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语言特色和主要表现手法题 目解题锦囊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①从选材组材上分析。作者在反映传主的事迹和表现传主的精神品格时,会选取真实可信且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选材上往往以小见大、点面结合。②从表现手法上鉴赏。如传记类文本用传主之外的人物来进行对比、映衬。③从语言风格上揣摩。相对而言,语言的风格有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平实、简洁与繁复等,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体会语言的特色和效果。\n答案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朱东润自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传记文学的,因此考生不难发现本文内容偏重于学术经历,主要写传主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但值得注意的是,传主的“学术经历”是传记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游离于传记之外的学术讨论。朱东润将自己的学术经历和生平融合在一起叙述,而且将自己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渗透到字里行间,很好地呈现了他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也就是说,学术对于朱东润来说,是他的生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关切现实的一种方式。或许是深知学者自传的特殊性,也深知学术话题的读者有限,朱东润有意采用了一种平易近人的叙述风格。从本文来看,可以发现作者用语平易,穿插使用口语,有问有答,如“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我写谁呢”等,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n四、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题 目解题锦囊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①亮出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可以是题目规定的,也可以是探究者针对文本中的某些问题自己得出的。②寻找支持理由。理由必须源于材料,必须于文有据,于情合理。③要尽最大的可能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与探究的问题建立起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后依照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顺序分条逐层地展示出认识的过程,让自己见解的正确性或合理性得到证明。\n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6-19 17:23:45 页数:48
价格:¥3 大小:1.20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