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届高考小说语言特点冲刺专练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届高考小说语言特点冲刺专练考点:1.侯德云《卖葱》2.李汀《山里红心》3.刘国芳《习惯》4.蒋冬梅《大湖》5.乔叶《给母亲洗澡》【考点研究】一、鉴赏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说话的语言风格不一样:或幽默,或庄重;或委婉含蓄,或直来直去;或简洁,或啰唆;或羞羞答答,或大大方方;或粗野,或文雅。二、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这里的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等;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饰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等。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特别要注意的是,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与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是不能等同的。三、鉴赏语句“四角度”角度一:从丰富内涵的角度品味。答题要点:赏析语言在描摹人物时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等方面的艺术魅力。角度二:从个性化的角度品味。答题要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能表现人物独特的性格,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角度三:从表达形式的角度品味。答题要点:赏析语言使用的修饰手法,其中词语的使用特点(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等)、句式特点(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等都要注意。角度四: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品味。答题要点: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蕴藉、清新明快、自然质朴、绚丽华美等。答题规范:明确技巧(特色)+例证分析+作用效果。【考题对接】一、侯德云《卖葱》卖葱侯德云朋友老刘在晚宴上讲一个卖葱的故事,刚起头我就笑。老刘瞪我一眼,说笑什么笑?我说,我想起《手机》里的卖葱。老刘发愣,手机里卖葱?电子商务啊。我说不是,作家刘震云有个长篇小说叫《手机》,里边有个卖葱的故事。老刘说,噢。老刘没问《手机》里怎么卖葱。他不问我也得说,话头赶到这里了嘛,对不对?我说,《手机》里边的主角叫严守一,哎哎,拍成电影了嘛,电影也叫《手机》,老刘你没看过?老刘摇头。我用眼睛扫别人,也都摇头。嗨,你说这都是些什么人啊……我接着讲卖葱。严守一他爹老严,跟谁一起卖葱(那人我给忘了),一天说话不超过三句的人,跟那谁卖葱,卖得眉开眼笑,都会讲笑话了。老严的变化,让严守一觉得,世上最好的事,好不过卖葱。只不过年底时老严跟那谁算总账,那谁在账上做手脚,还背地里骂老严傻,让老严听见,那个气啊,从此不卖葱。老严委屈啊,说一辈子就遇到一个能说上话的,还骂我傻。老刘笑了,说《手机》卖葱,不如我的卖葱。我赶紧收起下巴,说,你说你说。旁边哥几个也催促,你说你说。下边是老刘讲的卖葱。15 很长时间的事,隔现在,差不多十七八年。那时候,钱还当钱,不像这阵儿,一百块的票子,你刚掏出来,嗖一声,没了。我记得那时候我的工资也就千把块钱。东山早市,有两口子,四十多岁的样子,天天来卖葱。不卖别的,只卖葱。一辆三轮车,装满满一车葱。半头晌散市,卖光的时候比较少,大多时候,要剩一些。这两口子的长相怪有意思,男的细长,女的墩粗。男的不光身子细长,脑袋也细长;女的不光身子墩粗,脑袋也墩粗,还没脖子,像个碾盘倭瓜……说到这里,老刘张开两手比划了一下,“碾盘倭瓜”你们知道吧?哥几个都点头,谁不知道呢?就是偏呼呼圆咚咚的那种大倭瓜嘛。看我们点头,老刘放心了,接着说,女的那脑袋,像个碾盘倭瓜直接放在倒置的宝葫芦上。两个人的脚也一样,对比强烈。男的细而长,三五鞋的宽度四五鞋的长度;女的宽而短,四五鞋的宽度三五鞋的长度。俩人搁在一块,看着特滑稽。他们的三轮车也滑稽。一个车轱辘,指定是手推车轱辘。另一个,指定是自行车轱辘。也不知怎么安上的。三轮车的车座,一般都是六根弹簧上面,蒙一层皮革。他们的车座不是,是三根弹簧上面,缠几道塑料布,透明的。还没车闸。车架子上绑一块胶皮,胶皮就是车闸。胶皮拖地,需要刹车时,男的用右脚,猛踩胶皮。天天踩,鞋底的前半截,踩出一道沟。总之这两口子,从人到车,都是一副尴尬相,看着让人心酸。我常去买他们的葱,比别处便宜嘛。时间长了,混个脸熟,有时还互相唠几句闲嗑。赶上星期天,闲着没事,我会在葱摊上站一会儿,看他们忙忙叨叨地卖葱。我觉得挺有意思。那天我去得晚,他们的葱已经卖完。七月的半头晌,有烧烤感,两人却不急着走。女的在清点卖葱的钱。男的在一边看。两人脸上都笑眯眯的。我也在一边看。我看那两口子,两口子不看我。女的清点完,对男的说,今天不赖,净挣三十六块一毛五。说完咧开大嘴,无声一笑。男的也咧开嘴,也是无声一笑。女的瞅男的,说,二十块,给咱爹买点东西。男的瞅女的,点头,说嗯。女的说,十块,给咱闺女买个裙子。男的点头,说嗯。突然又说,闺女有裙子,你买件衣裳吧。女的说,我不买,我有衣裳,要不给闺女买个书包,她的书包太旧了。男的点头,说嗯。女的说,六块,给你买两包烟一瓶酒,晚上你喝点儿。男的努起嘴唇,是飞吻的姿势,然后咧开嘴,说,你呢,你什么都不买?女的说,还有一毛五,买根冰棍,我咂咂就行了。说完,有些不好意思的样子,脸上绽开一朵大丽花。我看见男的突然变成顿号,愣在那里不说话,眼圈渐渐泛红。我不忍心再看,扭过身子,快走几步,看别的菜摊。等我再回头,两口子已经蹬上三轮,准备出发的样子。我冲他们摆摆手。男的背对我,没看见。女的看见了,也摆摆手。女的好像对男的说了句什么,随之男的扭头看我,笑笑。我原地不动,看他们,直到他们的背影在我眼前消失。老刘的卖葱故事,起初,引起酒桌上一阵阵哄笑。有人笑得直拍桌子,有人笑得岔气,还有人不断插话。可越往后,笑声越少,结尾处,全场静默。故事讲完,老刘的话还在继续。老刘说,那天,我想了很多事,想自己的种种不如意,想到最后,想开了,我怎么就不能用别人的阳光来照亮自己呢?话音刚落,桌上响起掌声。老刘脸色通红。(有删改)1.有人评价侯德云的小说语言朴素又充满张力的美感,干净利落,充满生活味儿,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小说的语言特色。                                                  15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了两个卖葱的故事,其中《手机》中严守一的父亲卖葱的故事意在揭示人性之恶,放在小说开头,能引出老刘讲的卖葱的故事。B.老刘讲的卖葱的故事,比大作家刘震云《手机》中的卖葱故事更震撼人心,它展示的虽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却能给读者以人生的启迪。C.卖葱的父亲给人十分滑稽的感觉,小说对夫妻俩的外貌和他们的三轮车做了十分生动细致的描写,主要目的是充分呈现这个滑稽感。D.小说结尾写大家的掌声和老刘的脸色通红,与开头大家的哄笑、老刘讲出故事的滑稽感形成鲜明的对比,并揭示主题,引发读者思考。3.小说在创作手法上借鉴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即对比与反衬,请结合文本从人物塑造和主题表现两方面对此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一、侯德云《卖葱》【答案】1.①语言生活化,多用口语来表达。如“笑什么笑”“话头赶到这里了嘛”“今天不赖”等,就是完全的口语,生活化的语言,让人感到亲切。②语言准确、富有表现力。如“女的那脑袋,像个碾盘倭瓜直接放在倒置的宝葫芦上”,生动而准确地勾勒出女人外在的“丑”的形象。再如,“脸上绽开一朵大丽花”,比喻贴切,很有表现力,写出了女人幸福的笑容。③语言幽默。在对卖葱夫妻的描写上,注重夸张、对比与幽默,用“碾盘倭瓜”来形容脑袋,男瘦女胖、男细女粗的对比,很滑稽,让人忍俊不禁。但在笑过之后,引人沉思。2.C【解析】“主要目的是充分呈现这个滑稽感”错,这样理解太表面化,这里是为了对比,以外在的丑反衬内在的美。3.(1)人物塑造上的美丑对照:①男瘦女胖、男高女矮、男俊女丑,构成鲜明的对比。外在的不协调反衬出内在协调和夫妻相爱相敬的幸福。②妻子的外丑内美,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外表的丑反衬内在的美,从而有力地表现出妻子的品行之美。③夫妻俩的三轮车之丑同其他三轮车的对比,更加衬托出夫妻俩外在的滑稽形象,也有力地揭示出夫妻二人生活的艰辛。(2)主题表现方面的美丑对照:①以人物的外丑和生活的艰辛来反衬内心的美和阳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妻子虽丑,夫妻却十分默契,彼此照顾,共同努力,生活虽艰辛,15 一家人却过得其乐融融。②以这对夫妻的生活来同老刘对比。老刘作为有着许多不如意的普通人,能够从卖葱夫妻的故事中获得照亮自己人生的阳光,展示了其乐观、阳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二、李汀《山里红心》山里红心李汀一轮似圆非圆的月儿伴我们进山。九龙山,汽车在峡谷陡坡上缓行,月光朗朗,微风凉凉,心田爽爽。汽车拐进一个开阔地带,月光铺了一地,我们的笑声铺了一地。溪水潺潺,虫鸣唧唧,山野的声响此起彼伏,一声息了,一声又响,阵阵相随,阵阵相连。主人把桌子摆在月光下,一桌饭菜敬月光,也敬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开始大家都有些拘谨,几杯酒和月光下肚,心间的诗意泛滥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酒已满,秋月已满,仿佛世间的喧嚣已远。我离席去了田间。在月下,我独立田间张望,那些高山稻谷,那些远山近水,那些落叶秋风,那些晨起露珠,沾满了我的衣袖。我静静地走在田间小径上,尽量放轻自己的脚步,尽量放缓自己的呼吸。可那些沾在衣袖上的沉重,还是惊动了草丛中的秋虫。它们集体屏住呼吸,没了声息,四野萧然。它们感应到了我世俗的脚步,知道自己的世界闯进了一个不速之客。它们试探性地叫一声,我讨好地学它们应了一声。它们吓了一跳,在心里反复揣摩这遥远陌生的声响。最后,它们浪潮般地笑了。也许,这时候我只有坐在田坎上倾听。秋风来了,把它揽在怀里;月光来了,把它盛在心里;露珠来了,把它装在衣兜里。远处的山峰沉默不语,我和山峰对峙着。山峰是有语言的,看它笑容可掬,唇色丰美,轮廓分明,是一个美女子。不过山不会跑来跑去,它站在那里就站在那里,不轻易变化姿势和容颜。山更不会巧舌如簧、滔滔不绝,它懂得倾听。许多时候,它更像一个沉默的老人,静静地看着一点点风雨飘下,静静地看着雪花一片片把大地覆盖。田坎上一对男女在说悄悄话。男的说:“这猕猴桃快成熟了,这娃儿的学费也就有了,有点余钱,再给你买件过年的新衣服。”女的赶快应着说:“别,别再给我买啥新衣服了,我衣服够多了。你一年累到头,给你整两斤好酒喝喝。”男的不高兴了,接着说:“咋说呢,你嫁给我就没买过一件值钱的衣服,这次整件贵点的,也在村里洋盘一下。你看王家媳妇整了一件毛毛衣服在穿,你也整件。”女的压低声音说:“啊呀,不要和人攀比,嫁给你,就是过踏实日子。要不是照顾老爷子生病,我们还不是修了楼房。有你这个心,我就知足了。”夫妻俩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声音逐渐低了,低到了田坎的草丛里。我在暗处听到他们的对话,既感到惊讶又觉得感动,这比任何一句“我爱你”的表达都要珍贵得多。这一对幸福夫妻经营着怎么样的一地猕猴桃?月光下,我望见一树树的猕猴桃挂着累累果实,那浅浅的绒毛隐约可见。我想,也许这一对夫妻,一辈子干不了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他们只会这么平平淡淡生活着。衰老还是贫穷,他们都这么平淡地生活下去。不管头发白了,还是眼花了,他们都彼此望着对方微笑的皱纹守候着。就是这么一会儿,我困顿于喧嚣的心情,变得开阔舒畅起来。不知不觉中,有雨从山间飘来。刚才的月儿躲进云层,不见了踪影。一会儿云层变薄,月儿钻出云层,高傲地俯视着我们。细细的雨,有的像雾裹在田野、缠在树枝上,田野、树枝似披上了一袭月光袈裟;有的凝成亮晶晶的水珠,滴在树叶上,滴在田野的草丛中,滴到我的手掌和脸上,沁人的凉。这时候的月儿,挂在山峰,低低地微笑着。一边月儿,一边下雨,清新的空气里荡漾着歌声:“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啊!一块月饼一片情啊……献给爷爷一片心哪……”歌声里,我嗅到撩人的桂花的香,这香气是从月宫飘来的,也是从雨中飘来的。只有月光,才会这么内敛低调;只有夜雨,才会这么隐秘纯净。我站在秋雨中,似那一夜秋雨染红的枫叶,似那月光镀亮的一座山峰。15 回到月光坝坝的饭桌上,饭菜已经撤走,换上了山里的特色小吃。一盘猕猴桃,一盘核桃果,一盘新鲜花生。主人拉我坐下,顺手递给我一颗猕猴桃:“尝尝山里的红心猕猴桃。”我惊讶了:“红心的?”主人说:“我们这里是红心猕猴桃原产地,正宗得很。你手里拿的就是这两口子种的。”主人指了指坐在我对面的夫妻俩,男的赶忙摇着手说:“才上路啰。”一听声音,我吃了一惊,这不是刚才在地里说话的夫妻俩吗。女的站起来一拐一瘸地走到我身边,再递给我一颗猕猴桃说:“这是我们家的金蛋蛋,他是我的金蛋蛋,都是一颗红心呢。”我一时反应不过来,只觉得这猕猴桃咪咪甜,甜得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席间,我知道了这红心猕猴桃成了全县的致富支柱产业,成了脱贫产业示范。这世上的果可谓多矣,且各有其立世之本,行走之道。这红心猕猴桃能在此地坐大称王,原因何在?主人说了一句话:“这两口子种的是良心果,红心嘛。”我在心里想,这果实之所以行走江湖而不败,关键是一群人像种植自己爱情一样在种植猕猴桃。爱情不败,红心猕猴桃不败。一缕月光打过来,覆盖着田野的声音。我不由在心里说:珍惜今夜月光,珍惜这一颗红心。但愿我转身走出大山,多年后我进山还能看见这些朋友。(有删改)1.本文作者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各具特色,相得益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品以“一轮似圆非圆的月儿”开篇,以“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的民歌穿插,以“珍惜今夜月光”收束,月亮作为主要线索使叙事更为集中紧凑。B.作品准确地抓住了山间阴晴不定、雨月相映成趣的特点,以雨衬月,描绘出一幅别致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渲染出山村夜晚的静谧祥和。C.“这世上的果可谓多矣,且各有其立世之本,行走之道。”这一句意蕴丰厚,发人深省,表面上说的是果树,实际上也在谈论人的安身立命之道。D.作品以作者深入九龙山的切身经历和真实见闻.描述了山里群众生活上的变化,凸显了山里淳朴的民风,讴歌了为幸福而奋斗的时代精神。3.作品以“山里红心”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李汀《山里红心》【答案】15 1.①叙述语言生动优美,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富有抒情性。叙事如“一桌饭菜敬月光”“几杯酒和月光下肚”,写景如“它们集体屏住呼吸”“它们浪潮般地笑了”,抒情议论如“爱情不败,红心猕猴桃不败”。②人物语言质朴自然,富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适当使用方言词如“整两斤好酒”“在村里洋盘一下”,使用口语如“咋说呢”“才上路啰”。③叙述语言便于写出作者感受到的山里世界的景物美和人情美,抒发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人物语言便于真实具体地刻画人物形象。二者相得益彰,使作品情韵悠长,更具感染力。2.A【解析】“月亮作为主要线索使叙事更为集中紧凑”错误,“红心”是线索。   3.①山里种植红心猕猴桃,并将之发展成致富支柱产业,“山里红心”指猕猴桃和猕猴桃种植产业;(2分)②两口子像种植自己爱情一样种植猕猴桃,种的是良心果,“山里红心”喻示忠贞的爱情和纯美的心灵;(2分)⑧扶贫政策引领山里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山里红心”寄寓山里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2分)三、刘国芳《习惯》习惯刘国芳老人挑一担莴笋上街去卖,老人早上四点出门,天蒙蒙亮的时候,老人到街上了。路上落了雨,老人身上淋湿了,天还凉,老人在风中冷得发抖。有人上街买菜,看见老人在发抖,就说:“落雨就不要出来呀。”老人说:“不要紧。”买菜的又问:“莴笋几多钱一斤?”老人说:“五角。”买菜的没讨价还价,称了三棵,把钱給老人时,买菜的又说:“你这是何苦呢,五角钱一斤的莴笋,你这一担总共也卖不了几个钱,淋病了划不来。”老人说:“劳惯了,不要紧。”买菜的不再说了,走了。天完全亮了,街上人也多了。一个孩子跟着大人过来买菜,孩子也看见老人在寒风中冷得发抖,孩子于是跟大人说:“我们买莴笋吧?”大人说“你不是不喜欢吃莴笋吗?”孩子说,“你看那老奶奶,一身都湿了,我们买了她的莴笋让她早点回家。”大人听从了孩子,过去问着老人说:“莴笋几多钱一斤?”老人说:“五角."大人和孩子也没还价,拿了几棵给老人称,老人称着时,孩子问着老人说:“奶奶,你冷吗?”老人说:“不冷。”孩子说:“下雨就不要出来呀?”老人说:“不要紧。”孩子和大人走开后,孩子跟大人说:“我觉得这奶奶好可怜。”孩子说着时,到处看,忽然,孩子发现街两边除了一些菜贩子外,卖菜的全是一些老人。孩子惊讶于自己的发现,孩子说:“妈妈,街两边卖菜的怎么全是老人呀?”大人说:“现在乡下年轻人都不愿作田,只有老人作田。”孩子说:“为什么只有老人作田?”大人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孩子说:“所以,这上街卖菜的都是老人。”大人点头。卖菜的老人还在那儿,一个人过来买莴笋,又一个人过来买莴笋,他们都看见老人淋得一身,看见老人冷得发抖,瑟瑟发抖,如同一头孤独地站在寒风中的老牛。他们就很同情老人了,他们说:“落雨就不要出来呀,一担莴笋又卖不了几个钱。”老人说:“习惯了,不出来倒不晓得做什么?”买菜的就不作声,买了莴笋走人。很快,老人挑来的莴笋卖完了,老人挑了空担子往回走。街边有人卖包子,老人摸摸索索掏出一块钱买了两个包子,然后边吃边往回走。15 半路上又落起雨来,老人到屋檐下躲雨,躲着时,一辆汽车停在老人跟前。随后,车上走下来一个人,这人跟老人说:“娘呀,你怎么又出来了,跟你说了多少次了,别出来卖菜,你怎么不听?”明显,这人是老人的儿子,老人回答儿子说:“不出来卖菜,你叫我做什么?”老人的儿子说:“淋病了怎么办?”老人说:“哪那么容易生病。”老人的儿子让老人上车,老人不上,老人说:“过一会就不下了,你走吧,我不习惯坐车,我喜欢走,我还是走回去。”老人的儿子抬头看看天,雨小了,老人的儿子便摇摇头,开车走了。儿子把车开走后不久,老人也往家里去。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后,老人到家了。一到家,老人便放下担子,然后往地里去。落了雨,地里的菜青翠碧绿,面对一地的青青翠翠,老人笑靥如花……(本文有删改)1.概括本篇小说的语言特点。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人的话语大都简短甚至重复,符合老人淳朴的性格特点和吃苦耐劳的劳动者身份。B.卖菜的老人数量多从侧面反映了种植业面临的尴尬处境,年轻人在逐渐远离土地。C.孩子和大人的对话表现了人们对老人的同情,买菜的人们不能理解老人雨天卖菜。D.老人雨天卖菜,不舍得花钱,她的儿子却开着车进出,此处描写有明显的讽刺意味。3.下列与文本及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微型小说,篇幅短小,情节单一,人物也不多.取材于卖菜买菜这样一件日常生活小事,但却小中见大。B.多用对话形式.使叙事更加集中。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尾方式,使小说的意蕴更加丰富。C.小说中类似情节的反复运用,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D.如今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在家干活这种情形也成了习惯,引起我们对空巢老人现象的关注。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三、刘国芳《习惯》【答案】1.①叙述语言简洁,口语化,符合人物的身份。②人物语言具有反复性,能更好地凸显人物朴实吃苦耐劳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特色的能力。可从叙述语言、人物语言两个角度鉴赏。叙述语言,如“老人挑一担莴笋上街去卖,老人早上四点出门,天蒙蒙亮的时候,老人到街上了”,语言多用短句,简洁清晰地交代了时间、人物和事件;“蒙蒙亮”“几多钱”这样的词语很口语化,使得整个文章的风格很平实、自然;人们劝老人下雨就不要出门时,老人答“不要紧”,有人问她莴笋的价格时,老人回答“五角”,都很简短;15 人物语言,如“你看那老奶奶,一身都湿了,我们买了她的莴笋让地早点回家”,很符合儿童的思维和语言特点,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娘呀,你怎么又出来了,跟你说了多少次了,别出来卖菜,你怎么不听?”儿子的语言带有抱怨与心疼的语气,也很符合人物身份;其他如老人的语言很简短,也符合人物年龄;“落雨就不要出来呀”“不要紧”,“下雨就不要出来呀?”“不要紧”,这样重复性的对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老人总是说“不要紧”,能更好地凸显人物朴实吃苦耐劳的特点。2.D【解析】D.“此处描写有明显的讽刺意味”错,写老人的行为不是为了讽刺她的儿子,因为她的儿子不想让母亲卖菜,也想让她坐车,但是老人习惯了原来的生活方式,拒绝了儿子的善意和孝心。3.C【解析】C.“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错。类似情节的反复运用,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4.①场景描写,简单勾勒了故事发展的环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神态、细节描写,刻画了老人在等待卖菜时湿冷的样子。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了老人坚韧、隐忍和勤劳的特点。④语言描写,体现了买菜人对老人的同情。⑤“一个”“又一个”等词语的运用,突出了人们关注、同情老人的普遍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体现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的人文关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划线句“卖菜的老人还在那儿,一个人过来买莴笋,又一个人过来买莴”“老人冷得发抖,瑟瑟发”,这些是场景描写,写出了当时老人卖菜的环境,因为看到老人很冷,引发后文人们的同情,他们都来买菜,并劝说老人,因此这个场景描写勾勒了故事发展的环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老人冷得发抖,瑟瑟发抖”,因为淋了雨,老人身上又湿又冷,因此冻得“瑟瑟发抖”,这是对老人的神态描写,也是细节描写,刻画了老人在等待卖菜时湿冷的样子。“如同一头孤独地站在寒风中的老牛”,运用比喻手法,把在寒风中卖菜的老人比作一头孤独地站在寒风中的老牛,语句饱含同情,同时也写出老人坚持卖菜的坚韧、隐忍和勤劳的特点。“落雨就不要出来呀,一担莴笋又卖不了几个”,这是人们劝说老人的语言描写,表达了对老人的同情;“一个人过来买莴笋,又一个人过来买莴笋”,“一个”“又一个”等词语,写出来买老人的菜的人很多,写出很多人都在关注、同情老人,写出社会风气的普遍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让这么多人都来关注老人,关注弱势群体,也体现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的人文关怀。四、蒋冬梅《大湖》大湖蒋冬梅鱼把头站在冰面上,一千年前这样站,一百年前也这样站。他是查干湖的一只鱼鹰,心里装着整个大湖。传说查干湖有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人人都在期盼着大鱼,可今年冬捕的重头戏,师傅决意不来了。刚入冬,师傅就带着另一队人马,跑内蒙了。他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鱼把头说:“查干,就交给你啦!”这让把头想起,大鸟把小鸟喂养大,就离开了那片树林。寒冷把天地和大湖冻在了一起,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车马从切口里闯了进去,马的影子跑在冰里。马匹背对着光亮,把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窜出的火苗。赶在太阳升起之前,人马齐备,大战在即。马嘶,狗吠,号角声里,把头像一个将,统领着一切。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他看不见鱼,但鱼的呼吸会暴露自己。“鱼知水性,人知鱼性!你喘气儿鱼也喘气儿!”鱼把头想起了很多年前,师傅趴在冰面上,寻找大鱼吐出的气泡。寒冷冻不僵男人的血性,师傅的脸冻得皴裂流血了,他让把头朝他脸上喷一口烧酒,再使劲朝大湖喊一嗓子,就又朝冰面趴下了。今年的冰层从未有过的奇异,鱼呼吸的气泡都被冰层深深地锁住了,透过冰面看到的尽是形状怪异的花纹。这些异象让人们对大鱼的出现,更加想入非非。15 供桌,敖包,鼓声,铃音,口口相传的经文在叩问,一千年前这样叩问,一百年前也这样叩问。风吹得非常烈,把头的心有些乱了,可他不能让人看出他的乱!师傅带着把头上冰很多年了,每当冬捕遇到情况时,有师傅在,把头的心就落了底。“公家把这个事儿交给咱,咱就得担得起!”年年冬捕,师傅都说这句话。冬捕前的那些天,师傅天天带着把头到冰面上探冰。查干湖渔场多少口子人呢,一半的日子要指靠着冬捕。一场冬捕在哪儿凿开冰洞,就像打井找水眼一样重要。他记得冬捕前的很多天,嗜酒的师傅从来滴酒不沾,直等到选定冰眼,凿出湖水的那一刻,师傅才拿出酒壶,狠狠地灌起来,他抓着酒壶的手,都在剧烈地抖动。这一刻,把头的手也在抖动着。冰面上是有山丘和低谷的。把头辨识着那些矮小的山丘,一脉水波拱起一座山丘,山丘下将喷发鱼的讯息。从前他拿不准水眼的位置时,师傅总是说:“你一定得信自己,一半经验,一半信,才能找到鱼!”把头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坚定地砸下鱼铲,在冰花的绽放里,叩问大湖的安静,钻木取火般凿开一眼泉,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凿出的冰洞一字排开,四匹马拉着铰盘,拖动大网向湖中布阵。水冻成透明的玉,数尺之下能看见网在游。把头跟着网,像追着一只大鸟,大鸟张开翅膀,自由舒放,仿佛要揽过整个大湖。网入大湖纵横成田,鱼像秧苗布立其间,每个网眼四寸大,拦住大湖也放过大湖。人,马匹,狗在冰上踢踏,纷乱着破晓的早晨。几十号人在冰封的大湖上耕耘,索取在夏秋肥美起来的大鱼。太阳照在人头顶的时候,该起网了,鱼儿带着热气,被网裹挟着出水。把头抱着第一条出水的鱼,在镜头面前笑着。人们欢呼雀跃,将把头抬起,抛向空中。但把头知道,更多的人在翘首等待传说中的大鱼。把头拎着一瓶烧锅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去。刚才在镜头前的笑容,渐渐褪去,他没有把握捕到那条大鱼。他想起有一次,同样没有像人们盼望的那样,捕到更多的大鱼。那时把头还年轻,有些垂头丧气的,师傅递过来的酒他也没心思喝。师傅独自喝了几口,突然给他讲起了从前的事:“十六岁那年,听人说黑龙江有大鱼,我们就从白洋淀往那奔。没想到半道上,火车让洪水拦下了,我们就在查干湖下了车。谁曾想,一下车就在这停了一辈子!人都说一场洪水把我拦下了,其实是大湖把我拦下了。”把头叹了口气:“人人都稀罕大鱼,你捕了一辈子鱼,可谁知道大鱼在哪呢!”“你记着,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那一刻,两人站立在查干湖的湖心,像大鱼游曳在无边的湖水。(选自《山西文学》2020年第4期,有删改)【注】查干湖,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其大部分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自辽金以来,千百年间,历代帝王都到查干湖“巡幸”和“渔猎”。这里是中国最后的渔猎部落。查干湖冬捕,以其带有浓郁蒙古族风情的渔猎文化,成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5 A.小说开头交代了鱼把头的历史传承,今年鱼把头独当一面,在冬捕的过程中自然写到往年和师傅一起冬捕的场景。B.鱼把头冬捕时选定冰眼、凿出湖水以及灌酒等习惯,凸显了渔猎文化的集体个性,古朴而可贵,使人产生敬意。C.文中写网入大湖后,“拦住大湖也放过大湖”,这里的“拦住”指用渔网捕捞湖中的鱼,“放过”指不要一次打捞完,要为来年的捕捞留有余地。D.小说结尾“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表现出人的无力感,说明在自然面前人类永远都是失败者。3.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把冬捕队伍出发赶往湖面的场景描绘得充满气势。尽管天气寒冷,捕鱼队伍却紧张、兴奋。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如文中两次写到鱼把头手的颤抖,都能看出他在捕鱼前心中的担忧、紧张。C.小说中既有对鱼把头捕鱼的一系列娴熟动作的细致描写,同时也有对大伙整体协作的描写,点面结合,详略分明。D.小说以比喻收束结尾,既写出了师徒二人与查干湖的亲密融合,也表达出了他们对这份工作的坚守、憧憬,以及对这片大湖的热爱。4.小说中现实与回忆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分析。                                                                                                                                                      四、蒋冬梅《大湖》【答案】1.①使用比喻。如“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生动形象地写出冬捕队伍迅速、凌厉的气势。②“割”“闯”“跑”等一系列动词的使用,刻画出查干湖冬捕恢弘壮阔的场面。③以短句为主,简洁明快。【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的表达力的能力。这段文字写的是查干湖冬捕的场面,使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细节描写、巧用动词等手法,同时句式上以短句为主。例如,“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兼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写出冬捕队伍迅速、凌厉的气势。“马的影子跑在冰里”“把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窜出的火苗”是细节描写,由上而下,形象生动,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作者巧用“割”“闯”“跑”等一系列富有气势的动词,形象逼真地刻画出了查干湖冬捕恢弘壮阔的场面。句式上,“人马齐备,大战在即”“马嘶,狗吠,号角声里”运用短句,简洁明快,渲染出查干湖冬捕紧张的气氛。2.D【解析】D.“表现出人的无力感,说明在自然面前人类永远都是失败者”中的“无力感”“失败者”理解错误,此处表现的是自然的永恒、人对自然的敬畏。3.B【解析】B.“都能看出他在捕鱼前心中的担忧、紧张”说法错误。鱼把头的手第一次颤抖是在选定冰层、凿出冰洞之前,这时候的颤抖是因为第一次独自完成任务,没有师父指导陪伴,内心有所慌乱、紧张、担心。第二次颤抖是“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是凿开冰洞捕到鱼之后的兴奋、激动。因此,文中两次写到鱼把头手的颤抖,只有一次能看出他在捕鱼前的担忧、紧张。15 4.①在情节上,这种叙述方式能使行文富于变化,能让读者了解到大湖渔猎的历史,鱼把头的成长过程,避免情节单调,叙事平淡。②在人物形象上,这种叙述方式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鱼把头的形象,师傅是鱼把头形象的有机补充,鱼把头坚韧、勇敢、有担当的形象更加立体。③在主题上,这种叙述方式既能表现渔猎文化在当下的意义(对自然的敬畏、对坚韧的传承),又能看出文化传承的脉络,使主题内蕴更加深刻。④在读者阅读感受上。现实与回忆交织,产生时空转换(跨越时空)的效果,能够吸引读者阅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1)从情节安排上来看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方式融合了师傅与现任鱼把头两个人物的故事情节,呈现出更丰富的内容。如果只对鱼把头进行单线叙述,只是记叙现任鱼把头在师傅离开后独自一人进行冬捕的故事,交代捕前捕后的心理、动作,情节难免有些单调,叙事的效果则较为平淡。因此,这种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方式更加灵活、富于变化。(2)从人物上来看小说叙述现实时,说鱼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终于“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坚定地砸下鱼铲”,最后“拎着一瓶烧锅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这些内容写出了现任鱼把头的勇敢、坚毅、吃苦耐劳。小说叙述回忆中有关师傅的情节,是对鱼把头形象的有机补充:师傅“带着把头上冰很多年了……师傅天天带着把头到冰面上探冰”,这说明鱼把头在正式承担职责之前,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经验;“从前他拿不准水眼的位置”,师傅鼓励他要自信,“一定得信自己”,这写出了鱼把头自信、勇于承担的由来;师傅安慰开解年轻时遇到失败的鱼把头,“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使鱼把头拥有智慧和朴实、勤劳的个性。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方式可以拉开时间距离,使人更加全面地认识鱼把头的形象,了解鱼把头的成长过程,鱼把头的形象因此更加立体。(3)从主题上看鱼把头是师傅一手教导出来的,小说穿插着回忆,在回忆里读者很容易地就能感受到师傅对鱼把头的影响。师傅带鱼把头上冰,寻找冰洞,确定开凿的位置;师傅离开后,鱼把头也像师傅那样,“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师傅凿开冰洞后才会双手颤抖地喝酒,师傅离开后,鱼把头也会在成功后“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师傅的言行与现任把头的形象处处照应,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方式,清晰地呈现出师傅对鱼把头的影响,从这种影响里,能够看出文化传承的脉络,体现出渔猎文化在当下的意义。(4)在表达效果上这种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叙述手法,使小说更显得真实可信。小说将过去师傅带领大家捕鱼和现在鱼把头带领人们捕鱼的过程联系起来,在师傅身上,能看到现任鱼把头所拥有的品质的来由;在现任鱼把头身上,也能看到师傅的影子。这样叙述产生了时空转换的效果,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五、乔叶《给母亲洗澡》给母亲洗澡乔叶“水小点儿,多费。”母亲说。我调整着花洒,让水流变小。“这城里水贵的,能赶上早些年的油价钱。”“瞧您说的。油都比水贵。”“那是。油不比水贵,那还能叫油?昨儿小娜才买的那油,叫啥瓜子油,恁小一瓶,都花了一百多哩。”“是葵花籽油。”“就你会洋气。葵花籽不是瓜子?”“是,是。”自从母亲中风后,我就不怎么顶撞她了,她的脾气也被我惯得没了边儿,动不动就指责我训斥我,在我跟前耍尽威风。15 “油跟水,不是一物,就不能比。人整天得喝水,谁整天喝油哩。油得炼,水用炼?天上下雨下雪那都是下水哩,啥时候见过天上下油?叫我说,水就不该叫人掏钱买。水跟土一样,都是老天爷赏人的。”中风一点儿都没有影响母亲的嘴皮子。利落得很,甚至更利落了。直到花洒冲洗发水的泡沫时,她才闭上了嘴。已经有五六年了吧,每年入冬之后,母亲都要来郑州住两个月。暖气开通一个月后来,在腊八之前一定回去。她原是不大愿意来的,每次来都要我和弟弟三求四请,软磨硬劝,她才会勉强答应。泥蛋儿出生之后,她就很情愿过来了。她跟我说,过来住一住,对谁都好。大儿子一家能好好松快一段时日,闺女和小儿子也能好好尽尽孝。谁的心里都得劲儿,谁的面子上都光鲜。“别以为我没看出来,你就是想多看看你这小孙子。”“那可是。”她慨然道。“大孙子不亲?”“你个挑事儿精。大孙子也亲,可那是老大家的。弟兄们再好,一门是一门的根儿。要算细账的话,我平日里亲大的多,还亏了这小的呢。”水流中,母亲脸上的皱纹更明显了,老年斑和黑痣也更明显了。在水光的润泽下,这些倒也不颓丧,是闪亮亮的一种明显。她的左眼角有一个月牙形的小疤。听她讲过很多遍,那是大跃进的时候,我姥姥在村外和社员们大炼钢铁,她和小伙伴们偷偷跑去看,你推我搡的,根本不知道害怕,越看离炉子越近,忽然间,炉子里爆出来那么一团火星子,直朝她飞过来,把她的一大片头发都烧焦了。还好没破相。每次她都会这么感慨。以往我都会回敬她“那是您有福气”之类的,这次我决定改个说法。“要是破了相,可怎么嫁进我们老李家哩。”“你个龟孙,花销起你老娘来了。”她骂。笑盈盈骂人的母亲,总是特别有光彩,那个神采奕奕的模样,好像根本不曾中过什么风。母亲中风大概是在十年前。那一年春天,我们家最靠北的那块地被上面“规划”了,说是要修一条高速公路。上面赔了一笔钱,说是收了当季麦子就不许再种庄稼,不定啥时候就会动工,到时候会毁庄稼,谁种谁心疼。有的人家就让地荒着,也有的人家不舍得让地荒着。在母亲的唠叨下,大哥大嫂就在那块地上种了玉米。进了农历八月,玉米穗眼看着一天天结实了起来,突然有一天就被工程队全部铲倒了。第二天,母亲就催着大哥大嫂和她去地里捡玉米。正值秋老虎的天气,那天也是热极了,一大片地里有好几个人中了暑,母亲则是中了风。中风后,母亲的后遗症并不怎么严重。我闻讯赶回家时,她都下了床在厨房门口择菜了。我埋怨她,你看看你,多不值当!地都是人家的了,你还非得要那点儿庄稼!母亲说,地是地,庄稼是庄稼。“人家不是把庄稼钱都给咱了吗?”“钱是钱,庄稼是庄稼!”母亲的神情都有些严厉了。我只好沉默。只听她自顾自地唠叨:“也不知道那些货们是咋想哩,恁造孽,不可惜庄稼。就不能跟咱们早说个一两天,容咱们收收?”母亲很快就开始了貌似正常的一切举止。其实那时她的右肢已经没有了韧劲儿,可她但凡在村里行走,就会格外注意保持平衡。她说不能让人看出来,不能让人笑话,也不能让人可怜。水汽氤氲中,母亲微闭着眼睛。这可以让我从容地看她。她在郑州期间,我的主要任务,一是给她一次全面体检,根据体检情况开药调理——只要不是大问题,母亲就绝不住院。她抗拒医院。她的口头禅是:那是啥好地方?不管身上有病没病,到了那个地方,心里就先病上了!二呢,就是常来看她,除了周末两天必陪,周三下班后也会抽空来一趟,送点儿吃喝穿戴,再给她洗洗头发,简单擦擦身子。痛快洗澡的日子都是在这样的周六晚上。周五我还要上一天班,太过紧张。周六上午能舒舒服服睡个大懒觉,午饭后到超市大肆采买一番,再来到弟弟家,给母亲洗晒一下床单衣物,然后早早吃过晚饭,细细致致地给她洗这个澡,顺便好好说说话。15 这两个月间,在我的反复恳请下,她也会光临一次我家,但绝不过夜,晚上必定要回到弟弟家。“没听说过‘七十不留住、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万一出了啥岔子,我可不能在别人家丢了最后那口气。”她说。“我这里又不是别人家。”“还就是别人家。”她叹口气,“闺女再好,也是门亲戚。”最初听到这话,免不了要跟她辩几句。后来就不辩了,随她。“唉,这日子多不经过,你老娘我可是都七十五啦。”母亲突然说。她总是这样,会突然强调一下自己的年龄,语气里有骄傲,也有感伤,似乎还有一种释然。“不算大。加把劲儿,再活个七十五!”我说。“油嘴滑舌。”母亲翘着嘴角,微微笑了。这是我的母亲。她总是自称老娘。有时我也这么叫她:老娘。娘老了,就是老娘。老了的娘,就是老娘。虽然没有了老爹,但我是个有老娘的人,这就不错。即使她中过风,也不错。(选自《北京文学》2020年第11期,有删改)1.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2.文中写母亲“她的左眼角有一个月牙形的小疤”,有何用意?                                                                                                    3.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母亲的形象。                                                                                                    4.探究文末“这就不错”“也不错”的意蕴。                                                                                                           15                                            五、乔叶《给母亲洗澡》【答案】1.①语言口语化,符合母亲农村妇女的人物形象:②运用了对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表现了母亲口齿伶俐、思维敏捷:③句式灵活,多为短句,写出母亲在女儿面前的放松的神情:④语言连贯,逻辑严密,反驳有力,符合上文母亲“要尽威风”一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画线句,首先是语言口语化。如“谁整天喝油哩”“都是老天爷赏人的”,这些语言符合母亲农村妇女的人物形象,从而让小说显得真实感人。其次,在语言描写中运用了对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如“啥时候见过天上下油?”“油跟水,不是一物,就不能比。人整天得喝水,谁整天喝油哩。油得炼,水用炼?”等,表现了母亲口齿伶俐、思维敏捷,更加全面的体现出母亲的形象。再次,语言句式灵活,多为短句,如“油得炼,水用炼”“油跟水,不是一物,就不能比”等,通过这种家长里短式对话,写出母亲在女儿面前的放松的神情。最后,母亲虽是一位农村妇女,但其言连贯,逻辑严密,反驳有力。如“油跟水,不是一物,就不能比。人整天得喝水,谁整天喝油哩。油得炼,水用炼?天上下雨下雪那都是下水哩,啥时候见过天上下油。”这些语言都符合小说中提到“自从母亲中风后,我就不怎么顶撞她了,她的脾气也被我惯得没了边儿,动不动就指责我训斥我,在我跟前耍尽威风”的特点。2.①引发母女间对话,表现母女亲情;②引出下文伤疤的来历和中风等情节:③插叙,荡开一笔来写,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摇曳多姿;④更全面地表现母亲的人物形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小说中在描写母亲洗澡时,借着描写母亲的外貌时,顺带写到“她的左眼角有一个月牙形的小疤”,由此,作者引出了对这块伤疤由来的插叙,这段插叙似乎与文章的主题关系不大,但此处宕开一笔,引入新的故事,让小说的情节显得丰富多彩、摇曳多姿。这一段描写,还引出了母女间对话,“要是破了相,可怎么嫁进我们老李家哩。”“你个龟孙,花销起你老娘来了。”这些幽默谐谑的对话表现出母女间深厚的情感,点明了小说的主题。这一描写还引出了对母亲中风的描述,她舍不得让土地白白荒废,结果因为地中的庄稼而导致自己中风。这一情节表达了母亲作为一个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也更加全面地表现了母亲的形象。3.①母亲省水。热爱土地和庄稼,珍视粮食,可见她淳朴节俭。②母亲对女儿、孙子们的体贴、理解和疼爱,可见她善解人意。③母亲中风后走路努力保持平衡,表现出她坚韧要强的一面。④母亲对生老病死较为达观,可见她热爱生活乐观随性。⑤母亲对医院(体检)、女儿的传统看法,表现出她传统守旧的一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小说中的“母亲”这一形象丰满真实,就犹如真实生活中一位农民母亲。从文中“水小点儿,多费”“这城里水贵的,能赶上早些年的油价钱”“母亲说,地是地,庄稼是庄稼”“钱是钱,庄稼是庄稼”等情节可以看出,母亲作为农民,有着天生对土地的热爱情感,也有着天生的节俭。从中可看出她淳朴节俭的性格。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一些细节展现出母亲善解人意的一面。如“她原是不大愿意来的,每次来都要我和弟弟三求四请,软磨硬劝,她才会勉强答应”“她跟我说,过来住一住,对谁都好。大儿子一家能好好松快一段时日,闺女和小儿子也能好好尽尽孝。谁的心里都得劲儿,谁的面子上都光鲜”。而作者在描写母亲中风时的表现,“那时她的右肢已经没有了韧劲儿,可她但凡在村里行走,就会格外注意保持平衡。她说不能让人看出来,不能让人笑话,也不能让人可怜”,母亲中风后怕人看出自己的行走困难,表现了她坚强的一面。母亲对于生老病死保持着达观的态度,如“她总是这样,会突然强调一下自己的年龄,语气里有骄傲,也有感伤,似乎还有一种释然”从中可看出她热爱生活乐观随性。15 最后,母亲作为一位老年农村妇女,难以避免地带有传统守旧的一面,比如她抗拒去医院,“只要不是大问题,母亲就绝不住院。她抗拒医院。她的口头禅是:那是啥好地方?不管身上有病没病,到了那个地方,心里就先病上了”,比如她骨子里有着对女儿是外姓人的看法,“没听说过‘七十不留住、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万一出了啥岔子,我可不能在别人家丢了最后那口气”“闺女再好,也是门亲戚。”4.①“这就不错”强调拥有母亲的幸福感,表明“我”虽失去了父亲,仍因拥有母亲感到幸福与安慰。②“也不错”进一步强调拥有母亲的幸福感,表明虽然母亲身体不好,也有缺点,但“我”对母亲始终有深沉的爱。③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我”对亲情的珍视,对生活的知足。④表现生活中普通人的朴实、自足,具有普遍意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在小说的结尾,作者连续用了“这就不错”“也不错”来表达自己对现状的满意。联系前文“虽然没有了老爹,但我是个有老娘的人”可知,此处作者所强调的是拥有母亲的幸福感。接着作者用“也不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幸福感。表明虽然失去了父亲,但拥有母亲,即使是一位疾病缠身的母亲也是幸福的事,这一表达充分地展现了“我”对母亲深沉的爱。也表现了作为普通人对生活的知足。“这就不错”“也不错”的重复表达,更是表现了这一幸福的普遍意义,突出了小说主题,丰富了小说的情感,也感染了读者。1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3-26 11:12:18 页数:15
价格:¥5 大小:44.98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