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届高考小说次要人物分析与冲刺专练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届高考小说次要人物分析与冲刺专练考点:1.岑燮钧《琴师》2.墨白《寻找》3.申平《老枪》4.鲁迅《幸福的家庭——拟许钦文》【考点研究】一、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文章中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是作者运用笔墨较多,主要描写的对象,通常对文章主旨有直接作用,也是我们赏析和品读的主要对象。另外,一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常常被我们疏忽,其实他们在塑造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旨上有重要作用。恩格斯曾倡导“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在一部小说中或是一部戏剧中主人公或主角就是红花,次要人物和配角就是绿叶,这是一种衬托的手法。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在一些小说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很多小说会出现群众场面,这些场面中的群众,大多是不重要的次要人物。而这些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小说虽然对这些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又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二、常见题型1.文章中……(人物)有怎样的作用?2.作者为什么要写……(人物)?3.作者写……(人物)有什么用意?4.文章的主人公是……,为什么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了……?三、解题思路1.对塑造人物形象:⑴对自身的作用:①塑造了……的人物形象,丰富了文章内容;⑵对主要人物的作用:②烘托/反衬/引导……(主要人物)的……(特点);示例一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对次要人物的着墨非常少,但他们却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文中的“我”面对穷困潦倒的于勒,还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这说明“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正义感的人。在这里通过对次要人物“我”的简单描写,就把菲利普夫妇冷漠无情、虚伪自私的特点充分地衬托了出来。示例二在《变色龙》一文中,火红色头发的巡警叶尔德林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从端着一个“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的筛子到报告“好像出乱子了”,从给警官脱穿大衣到两次对狗的来历进行判断,既表现出他忠实而驯服,又从侧面衬托了警官的专横多变、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这样,通过次要人物的衬托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使文章更含蓄、更客观、更有力。2.对情节的作用:③推动情节发展。(或)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示例三1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如《孔乙己》,在酒店这样一个场景里,充分发挥小伙计“我”的作用,通过“我”的耳闻目睹和感受,从几个方面来描写孔乙己的个性和悲惨遭遇。由于“我”担当的是只管温酒这样一种清闲无聊的职务,心里很烦闷,因此就有机会观察顾客们的动静,作品通过“我”的眼睛,正面描写孔乙己在酒店里的几个生活片段,突出地塑造了他那迂腐可笑、屈辱自尊的性格。作品又通过“我”的耳朵,听人家在背地里议论,侧面写孔乙己的屡试不第、偷书挨打,概括地介绍了孔乙己的身份、遭遇、癖好,并点明他性格形成的原因。“我”确实是个关键人物,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说出至关重要的话,做出重要的事,掀起轩然大波,把事件推向高潮。3.对主旨的作用:④深化了……主旨。(或)暗示了……的社会环境。(或)赞颂了或讽刺了/批判了……的社会现象。示例四《变色龙》一文中,围观者先是起哄看热闹——“还有人叫喊:‘别放走它!’有人从商店里探出头来,脸上还带着睡意。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当厨师把狗领走后,他们竟然一下子对着首饰匠赫留金哈哈大笑。他们不敢嘲笑警官的多变,而只敢嘲笑倒霉的人——这样既让他们非常开心,又无丝毫的危险性。这样一群小市民,虽然脸谱各异,性情有别,但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麻木不仁、愚昧无知、荒唐无聊、奴性十足。他们既为奥楚蔑洛夫出尔反尔、反复无常的性格提供了典型场面,也展示了19世纪8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中一副真实的画面,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俄国的社会现实。示例五在《孔乙己》中同样对“一群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孔乙己生活在众人的哄笑中,他在人们的笑声中登场,在人们的哄笑声中表演,最后在人们的笑声中走向死亡。“笑声”贯穿着全篇,这阵阵笑声中透露出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方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乐和取笑,只有孔乙己到店“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表面上烘托了欢乐的气氛,实际上是以乐写哀,更令人悲哀,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了一层令人悲凉的意味,进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示例六在《我的叔叔于勒》写了菲力普的两个女儿、女婿,船长等人。这些次要人物的描写,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势力无孔不入,渗透到资本主义的每个毛孔里,爱情也是以金钱为转移的,爱情也渗入了铜臭。【考题对接】一、岑燮钧《琴师》琴师岑燮钧我们小的时候,住在县剧团里,父亲是团里的琴师。有一阵,父亲总是晚回来,母亲知道他是给团里一个小姑娘马玉娘拉琴后,就时不时跟父亲吵架。有一回,她拍着巴掌骂道:你以为你是好人,好人会被撵到乡下来?父亲似乎恼羞成怒,一个反手巴掌甩了过去,母亲摸着脸,张牙舞爪地扑了上来。从此,但凡要吃饭了,我就跑去叫父亲,我怕母亲去闹。父亲对马玉娘很耐心,我经常听到他说道:对,对,就这样唱,唱高音时,可以用气息托着,若断若续……云派唱腔就是这样的特点,像云一样,飘若游丝……那时,剧团青黄不接。老演员经过“文革”的耽搁,有的荒废了,有的形象不行了,正需要年轻演员顶上去。终于,马玉娘成了剧团的主角,可她的神态总是幽幽的。母亲是团里烧饭的。她不喜欢马玉娘,她喜欢李铁梅一样的,人精精神神,嗓子脆亮脆亮的。父亲不屑地说:你知道什么。果然。马玉娘渐渐地红了起来。有一天,大家都知道了,马玉娘要调到省里去,她被省团的云老师看中了。那天,父亲倒了酒慢慢地喝着,直到我们都吃完了,他还在喝。母亲催了几次,父亲喝道:你有完没完!1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大概是半年后,有一晚,我们听到敲门声,母亲走出去,一会儿转身向里喊道:马玉娘来了!父亲既没激动,也没热情,只是淡淡说,坐。马玉娘说了些省团的事,父亲只是“嗯”“噢”“啊”地应着,有时点点头。临到马玉娘要走时,他说:东西拿走!马玉娘说:只是一点点意思!父亲说:以后,你拿东西,就别来了。人家说这话是客气话,可是父亲却是一本正经的,弄得马玉娘很下不来台。父亲把东西硬是拿了出去,然后关了门。门敲了几下,然后听到马玉娘走了。母亲看看父亲,白了他一眼。本来,剧团刚刚有点生气。可是,马玉娘一走,又黯淡下去了。一个好演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后来,马玉娘托团里的一个老同事,给父亲捎来一把新的胡琴。父亲试了一下,收下了。马玉娘越来越红,新戏一个接着一个。可是,父亲越来越落寞,因为剧团解散了。父亲的最后两年是在省城度过的。母亲殁了,他也老得很快。他的心脏不行,把他一个人放在乡下,不放心,于是,我叫他来。起先,他不肯,我哭着“骂”了他,他才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肯跟我了。来的时候,他把那把胡琴带上了。我给他打开了戏曲频道。那时,乡下没有数字电视,戏曲频道是收不到的。我给他说,戏曲频道里经常有马玉娘的戏。她现在是省团的当家花旦了,还得了梅花奖。第二晚,果然看上了马玉娘的大戏。父亲一边看,一边给她打拍子。我问父亲,她唱得好吗?父亲点点头,说好,比原来更好了。她原来的嗓音里有一层翳,现在这一层翳散了,但又没完全散,就有了一种幽咽的美。这种嗓音,比起单纯的声音来,更有回味。戏曲讲的就是这么一个味。这一晚,父亲的话特别多,我从来没见他讲过这么多话,还讲得很有兴致。他以前是一个多么寡淡的人啊,一天说不了几句话。父亲说,当初,她因为是新招的,高音上不去,差点被刷掉。是他,力排众议,帮她另选流派,练唱三年,终于练出了一条像云致秋那样的幽咽婉转别具一格的嗓子……我告诉他,你知道吗,玉娘姐家就在我们前面的一个小区。我指着前面的灯光说,喏,就是那边高楼上亮灯的地方。父亲顿了顿。说,这么近啊……父亲身体越来越不好,每次我提及让玉娘姐来看看他,可他总是摇摇头。他不愿麻烦人家。父亲平平静静地走了。父亲去世后第三天,马玉娘摸到我家来,捧着两束花。她是从朋友圈里看到这消息的,说真不知道老师就住在离她家这么近的地方——真是太过意不去了。我说,父亲临终前,一直看着你的小区,可是,他就是不让我告诉你。她的眼圈红了,说,我知道,我知道,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她走到父亲的遗像前,献上两束花,深深地鞠了一躬。她说,另一束花是云老师的。然后,她转发给我一张照片,说你看看。我第一次看到了父亲“文革”前的照片:他在给云致秋操琴……(选自《四川文学》,2017年第12期)1.云致秋尽管在小说中并未出场,但是对刻画“父亲”这一形象起着重要作用,请结合作品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1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小说中几次写到父亲对母亲的言行有失耐心,这流露出父亲不被理解的郁闷、无奈,也与他对年轻人耐心细致的指导形成了鲜明对比。B.父亲一本正经地让马玉娘把东西带走,弄得她非常尴尬,原因就在于父亲对他辛苦培养的马玉娘离开县里去了省团之事一直耿耿于怀。C.县剧团曾因马玉娘走红而初显生机,又终因马玉娘离开而黯淡直至解散,这其中既与个体因素有一定的关联,也与社会因素息息相关。D.小说中父亲在谈及马玉娘的演唱时,话语顿时变得多了起来,可谓头头是道,颇有兴致,足见其对马玉娘的关注、厚爱、自豪、期望。3.小说中的父亲有哪些性格特点?                                                                                                    一、岑燮钧《琴师》【答案】1.①云致秋看中并培养了马玉娘,说明父亲同样慧眼识才,有培养之功。②对云致秋的唱腔(云派唱腔)特点了如指掌,说明父亲也有较高的艺术修养。③云致秋献花祭奠父亲,反映出她对父亲的敬重,从侧面衬托父亲的优秀品质。④父亲“文革”前曾为云致秋操琴,烘托父亲琴艺精湛。(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B【解析】“耿耿于怀”理解有误,父亲此举意在表明自己对马玉娘的培养只是因为爱惜人才,不图回报,体现了父亲无私的品格。3.①热爱戏曲,专注艺术。②乐于助人,不求回报。③沉默寡淡,为人低调。④内心孤独,隐忍压抑。二、墨白《寻找》寻找墨白星期天的上午,楼下来了一个卖煤的,我就站在阳台上往下喊,哎,卖煤的。卖煤的是位老人。老人抬头看看,把煤车停在路边,伸手擦了一把汗,他喘了一口气说,下来吧,下来看看。妻子说,多少钱一块儿呀?卖煤的说,下来看看,相中了再说价。于是我就和妻子一道儿下去看煤。煤不赖,煤块饱满而光滑,煤块上一点一点的焦煤在阳光下映射着太阳的光芒。妻子说,多少钱一块儿?卖煤的老人说,人家啥价咱啥价,还是一毛二。妻子说,好烧吗?老人说,不好烧不要钱。我说,说实话好不好烧?卖煤的老人脸就红了,他咽了一口唾沫说,我活到这把年纪没给谁说过瞎话,我每拉一车煤都要先在煤场试一块儿,不好烧我就不拉。老人消瘦的脸上满是皱纹,皱纹里积满了灰尘,看上去他的脸似乎从来都没有洗干净过。妻子看他这样,就说,不是不信你,上一次买的煤就不好烧,可卖煤的偏说他的煤好烧。老人说,人跟人不一样。妻子说,那是那是,看你也不会骗人,俺怕万一不好烧,再从五楼上搬下来不容易。这样吧,老人说,要是不放心,就先给我一半的钱,要是不好烧,还是我的煤。就这样讲定了。可卸煤的时候又有了问题,老人说,咱说到明处,搬到五楼一块儿给我加一分钱。1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我说加就加吧,一车煤搬到五楼也不容易。我安排妻子给老人倒上茶水,放上烟,而后就去书房忙我的,我在赶写一份材料。我在书房不断地听到老人的脚步声进屋来,那脚步很重,踏、踏、踏……同时伴着粗重的喘息,就有些坐不住了。等老人又一次搬煤上来的时候,我就走出来。我看到那些煤块被老人码在一个方板上,齐齐的一排贴在他的胸口上,由一楼搬到五楼,老人的腰都弯了,大滴大滴的汗珠从老人的脸上流下来。论年龄,他能做我的父辈,我怎能忍心看着他这样一趟一趟地搬下去?等他走后,我就对妻子说,我去帮他搬吧。妻子说,你帮他算老几,你去搬咋给他算钱?你去搬说不定他还不高兴。想想妻子说的也是,我就回到书房继续写材料。等老人卸完煤,妻子就先给他一半的钱。老人说,先给个整数吧,给五十,余下的过两天我再来。妻子说,讲好的先给一半嘛,要是不好烧我咋办?老人①________地说,好烧,真的好烧,我这么大年纪,骗你不是人。我说,就先给五十吧。妻子白我一眼,但最后还是先给了他五十元。那煤果然好烧,妻子很高兴,说,这老头的煤真好烧。过了两天,到中午做饭的时候,上面那块煤怎么也不起火。妻子就生气了,这个老头,骗人,这样的煤咋烧?正说着,有人敲门,开门一看,竟是那老头,显然,他是来拿钱的。妻子劈头就说,你这老头咋骗人?你弄的是啥煤?老人的脸刷地一下就灰了,声音也发颤,他②________地说,咋了?不好烧?我那煤好烧呀。妻子生气地说,好不好烧你自己过来看吧。老人就过来看煤,看着炉子上瞎红瞎红的煤块,老人③________地说,不一定哪一块,正赶上煤底了。妻子说,咋恁正好,正好赶上煤底了?老人就不言语,慌忙从屋里退出来,到门口他说,再烧烧看,真的,不一定哪一块,赶上煤底了。老人立在门前,好像做了错事的孩子,他低着头④________地说,再烧两天看,要是再不好烧,我就拉走。老人说完就松松地下楼了。又烧了几天,果然让老人说中了,不好烧的就那么一块,妻子也渐渐地高兴起来。妻子说,那老头一看就不会骗人。过几天妻子又说,他也该来拿钱了。可是从那天起,我们就再也没有见过那位老人。起初我总认为他会来,就对妻子说,会来的,他拉一车煤才赚几个钱?我们就一直等,一直等到那一车煤都烧完了,一直等到冬季来临,老人也没有出现。这样一件小事倒成了我的心病,老人搬煤的样子老在我的面前晃动,使我不能平静。我对妻子说,老人挣俩钱不容易,可他咋不来拿钱呢?妻子说,他不来我有啥办法?停了一会儿我又说,要不我去找找看吧。妻子说,这么多人,你去哪儿找?我说,人多,打煤的煤场总有数的吧?妻子说,那你去吧,把钱给他咱也心净了。在冬季来临的时候,我骑着车子在我所居住的这座北方小城的大街小巷去寻找那位卖煤的老人。可是我找遍了所有的打煤球的煤场,问了许许多多卖煤的人,也没有找到那位老人。他到哪儿去了呢?回他农村老家了吗?那几张十元钱的钞票都快被我捏出汗来了,可是,我始终没有找到那位面容消瘦的老人,那位实在忠厚的老人,在这个嘈杂的城市里消失了。1996年1.小说中“妻子”这一形象有何作用?(4分)                                                                                                    2.在文中横线处填上表现老人心理的词语(限两个字)。(4分)1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①     ②     ③     ④     3.赏析小说的对话艺术。(6分)                                                                                                    4.小说设置了一个在煤场寻找老人而不得的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个结尾的理解。(6分)                                                                                                    二、墨白《寻找》1.①衬托主要人物形象。妻子对卖煤老人的不信任,衬托出了老人的重信尚义、一诺千金。②推动情节的发展。由于妻子的不信任,才有了后面老人再次来家里要钱和“我”为了付给老人剩下的煤钱,而去找老人的情节。【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次要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从“自身作用”考虑,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衬托主要人物是次要人物的主要作用;从“情节作用”考虑,考虑是否起线索作用,是否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主题作用”考虑,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1)由句子“妻子看他这样,就说,不是不信你,上一次买的煤就不好烧,可卖煤的偏说他的煤好烧。老人说,人跟人不一样。妻子说,那是那是,看你也不会骗人,俺怕万一不好烧,再从五楼上搬下来不容易。这样吧,老人说,要是不放心,就先给我一半的钱,要是不好烧,还是我的煤”可知,妻子对卖煤老人的不信任,衬托出老人的重信尚义、一诺千金。(2)由句子“等老人卸完煤,妻子就先给他一半的钱。老人说,先给个整数吧,给五十,余下的过两天我再来”可知,由于妻子的不信任,才有了后面老人再次来家里要钱和“我”为了付给老人剩下的煤钱而去找老人的情节,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①自信 ②惊讶 ③自责 ④内疚【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分析人物心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有的还要结合上下文以及全文内容,看人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有什么样的表情、反应等。根据这些揣摩出人物的情感有哪些方面,最后用通顺的语句把这些情感表达出来即可。①处,由老人说的话“好烧,真的好烧,我这么大年纪,骗你不是人”可知,老人此时挺自信的,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自信”。②处,由句子“咋了?不好烧?我那煤好烧呀”可知,连用两个问句,说明老人此时很惊讶,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惊讶”。③处,由句子“看着炉子上瞎红瞎红的煤块”和“不一定哪一块,正赶上煤底了”可知,老人看见炉子上的煤不好烧,是在为自己没有在煤场选好煤的结果而感到自责,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自责”。④处,由句子“老人立在门前,好像做了错事的孩子”可知,用“做错事”来形容老人,说明老人此时心里很内疚,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内疚”。3.1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①语言朴实。没有豪言,没有壮语,没有光亮与时尚,正是用这看似寻常的言行举止,诠释着人生的真善美。②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妻子与老人的对话,塑造了老人朴实、厚道、重信尚义的形象,彰显了平凡中的崇高和卑微中的善良。③情节的转折。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写老人和妻子的对话,以老人卖煤要钱为主;结尾部分主要写“我”跟妻子的对话,以“我”找老人付煤钱为主。【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语言艺术的能力。对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的赏析,可以从如下角度切入:①关注语言的形象性,从字词表意的角度赏析;②关注语言的生动性,从修辞使用的角度赏析;③关注语言的色彩性,从色彩搭配的角度赏析;④关注语言的多变性,从句式安排的角度赏析;⑤关注语言的技巧性,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⑥关注语言的抒情性,从情感表达的角度赏析。解答本题可从对话的语言特点、对话如何塑造人物、对话与情节的关系三方面考虑。(1)“卖煤的说,下来看看,相中了再说价”“卖煤的老人说,人家啥价咱啥价,还是一毛二”“卖煤的老人脸就红了,他咽了一口唾沫说,我活到这把年纪没给谁说过瞎话,我每拉一车煤都要先在煤场试一块儿,不好烧我就不拉”,平实的语言,平实的人物,没有豪言,没有壮语,没有感天动地,没有光亮与时尚,但句句发自肺腑。行动源自内心,正是他们用这看似寻常的言行举止,诠释着人生的真善美,书写着人间的大爱大德。(2)“老人就不言语,慌忙从屋里退出来,到门口他说,再烧烧看,真的,不一定哪一块,赶上煤底了。……老人说完就松松地下楼了”一段描写,真实地表现了老人的朴实、厚道。(3)“正说着,有人敲门,开门一看,竟是那老头,显然,他是来拿钱的。妻子劈头就说,你这老头咋骗人?你弄的是啥煤?”“又烧了几天,果然让老人说中了,不好烧的就那么一块,妻子也渐渐地高兴起来。妻子说,那老头一看就不会骗人。过几天妻子又说,他也该来拿钱了”,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写老人和妻子的对话,以老人卖煤要钱为主;“……那几张十元钱的钞票都快被我捏出汗来了,可是,我始终没有找到那位面容消瘦的老人,那位实在忠厚的老人,在这个嘈杂的城市里消失了”,结尾部分主要写“我”跟妻子的对话,以“我”找老人付煤钱为主。体现了情节的转折。4.①主题方面,虽然没有找到老人,却找到了信义,找到了真善美,深化了主题。②人物方面,体现出老人的重信尚义、一诺千金,既然承诺了煤不好烧就不要钱,所以就不会再找到他。③艺术效果方面,留下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简单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由“那几张十元钱的钞票都快被我捏出汗来了,可是,我始终没有找到那位面容消瘦的老人,那位实在忠厚的老人,在这个嘈杂的城市里消失了”可知,老人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既然承诺了煤不好烧就不要钱,所以就不会再找到他。由句子“妻子说,那你去吧,把钱给他咱也心净了。在冬季来临的时候,我骑着车子在我所居住的这座北方小城的大街小巷去寻找那位卖煤的老人”可以看出,妻子和“我”在老人诚实守信的精神感召下,决心把钱给老人,信守他们的承诺,表现出了善良的一面,深化了主旨。“我始终没有找到那位面容消瘦的老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三、申平《老枪》老枪申平靠山乡派出所的何所长,带领所里的全部人马,全副式装,分乘两辆警车直扑后山。他们封锁道路,搜索前进,如临大敌。事情的确很严重:据紧急报告,山里有人在持枪打猎。在禁枪禁猎的今天,居然有人持枪狩猎,这简直就是对法制社会的公然挑战。还好,循着枪声,他们很快就发现了那个猎人,迅速围捕,很快将他捉拿归案。现在,那个“猎人”正被反铐双手蹲在地上。看样子他也就二十岁出头儿,一张脸上充满稚气和无辜。他前面的桌子上,摆着一支长长的老式步枪,还有几发已不多见的黄铜子弹。30多岁的何所长上网查了一下,这才知道这种步枪是“七点六二式”,是一种射程远,杀伤力强的步枪,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被广泛使用。“说吧,你这枪是从哪儿来的?”“这枪是我老太爷的。”1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你老太爷是谁?”那小子说出一个的名字,竟把何所长吓了一跳:这个人,是这一带远近驰名的老英雄。他不但在解放战争中立过战功,退伍后又带领民兵捉拿过美蒋特务,轰动一时。老英雄活到103岁,前不久刚刚去世。他的葬礼异常隆重,县乡领导都出席了,何所长也去了。嗯,对了,当时好像的确见过这个小子。何所长上前给他打开了手铐,让他坐下,然后又问:“这枪是怎么到你手上的?”“是我自己找出来的。我老太爷藏枪的地方可隐蔽了,一般人不知道……”“你老太爷手里有枪,我们怎么不掌握?他的枪是从哪儿来的?”“这个……我说不清楚,我只是拿出来玩儿玩儿……你去问我太爷他们嘛。”事关重大,何所长立即向上级做了汇报,随后带人来到港口村,调查枪案。他们先找到了老英雄的儿子,也就是那个小子的太爷。这人也已经快90岁了,背也驼了,眼也花了,耳也聋了,说话也表达不清了,他比比划划说了半天,何所长才大概弄清,这杆枪是老英雄当年从北京拿回来的。看来,这枪来头还不小。何所长他们立即又去找老英雄的孙子。这人也已经60多岁了,是个退休公务员。他说的倒是非常清楚:这杆枪是1953年,老英雄到北京参加群英会时,周总理亲手颁授给他的,另外还有100发子弹。他小的时候,看见爷爷整天背着这杆枪,威风凛凛地进进出出。后来爷爷老了,枪就挂在家里的墙上,几乎一天一擦。再到后来,他外出读书,参加工作,偶尔回来,枪已经不见了。这可能和那时候收缴枪支有关。但是爷爷这枪不同,是国家领导人领发的奖品,据说也是办了持枪证的。但是枪去了哪里,他也没有问过。最后他说:“你们去问下我哥的儿子吧,我爷爷不能动的这些年,都是他在伺候,他或许知道情况。”于是何所长又去找老英雄的重孙子。这人近五十岁,正是那个“猎人”的父亲。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已经知道儿子因为持枪打猎被抓了,又见何所长他们来找他,就显得很慌张。何所长赶紧安慰他说:“你不要害怕,我们只是调查了解情况。我就想问你,那杆枪你见过吗?”“我……见过,是太爷擦枪的时候。可是太爷后来把枪放到哪里,我真的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太爷不能动的时候,曾经让我帮他擦枪。我不喜欢摆弄枪啊炮的,就没干,我就让我儿子帮他擦。后来他老糊涂了,仍然老是念叨:“我的枪,我的枪。”事情到此已经很清楚了:那个二十岁的小青年,那个生瓜蛋子,倒成了枪的最后知情者,甚至是传承人了。如果不是他不知深浅,把枪拿出来去打猎,可能这杆枪就永远不会面世了。何所长让人把小青年和枪一起带回村里来,让他指认藏枪地点。他轻车熟路,带着他们来到老太爷故居的后屋,轻启一面夹皮墙,里面竟然现出一间庄严的小屋来。只见墙上端端正正贴着毛主席、周总理的画像,画像两边是一副对联: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画像和对联下面,就是一个枪架,把那杆枪放上去,严丝合缝。旁边,还有子弹带、式装带等一些“配套设施”。何所长用手机把这一切都拍了下来,暂时放了小青年,让他随时听候处置,然后他带了枪和子弹带等返回了派出所。他要给上级写一个详细报告,既要讲清楚枪的来龙去脉,还准备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从村到乡再到县,所有人都统统失忆,根本就忘记了这杆老枪的存在。(选自《北方文学》2020年第7期)1.调查枪的来历时,安排了众多人物,这样安排有何妙处?(4分)                                                                                                    1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小说开篇描写围捕猎人的情节有什么作用?(4分)                                                                                                                                                      3.赏析画波浪线部分的描写效果。(6分)                                                                                                                                                      4.探究作者在结尾处设置“何所长准备提出一个问题”的意图。(6分)                                                                                                                                                      三、申平《老枪》【答案】1.①设置重重障碍,使用“延迟法”,突出“老枪”来历的光荣。【情节反复】②丰富小说故事情节,为最后何所长还想提出的问题“忘记了这杆老枪的存在”作了铺垫。③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结构艺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这篇小说结构的特点,即“延迟”,可以从手法、情节、读者感受等方面分析。【考点补充】加上“主题角度”。1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①小说开篇描写围捕猎人的场景,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情节角度】②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读者角度】,也为后文“老枪”的出现作了铺垫【情节角度】。【解析】评分标准:侧重鉴赏开篇的叙述技巧及其艺术效果。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段落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再结合所学的有关情节作用的知识,紧扣文本内容,从内容、结构等方面分析。【考点补充】针对浙考,宜补上“人物”“主题”两个角度,但本文无主要人物,“人物角度”可省略。“主题角度”宜补上,“暗示对革命精神传承问题思考的主题”。3.①准确使用“墙上”“西边”“下面”“旁边”等方位词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②如实呈现对联内容,直白地写出老英雄一生的追求和信仰,流露出人们的敬仰之情。③用白描的手法,简要地勾勒画像、对联、枪架等陈设和物品,突出小屋庄严的氛围。④小屋里的陈设和物品暗示人物身份,具时代特色,为后文何所长提出问题作了铺垫。【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先揣摩描写手法的特点,并结合上下文分析描写的作用,可以从描写手法、对象、人物形象、主题等角度分析。4.①结尾戛然而止,用何所长的问题启发读者思考,达到小说结尾意犹未尽的效果。②何所长的表现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何所长对革命英雄的珍视和崇敬之情。③老枪象征着革命传统,结尾揭示主旨,和平年代不能遗忘革命传统,给人以警示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结尾表达效果的掌握,同时也涉及到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本题时,从结尾本身的内涵、读者感受、表现手法角度思考。四、鲁迅《幸福的家庭——拟许钦文》幸福的家庭——拟许钦文注鲁迅“……做不做全由自己的便;那作品,像太阳的光一样,从无量的光源中涌出来,不像石火,用铁和石敲出来,这才是真艺术。那作者,也才是真的艺术家。——而我,……这算是什么?”他想到这里,忽然从床上跳起来了。他早已想过,须得捞几文稿费维持生活了;投稿的地方,先定为幸福月报社,因为润笔似乎比较的丰。范围吗,就定家庭。他跳下卧床,四五步就走到书桌面前,坐下去,抽出一张绿格纸,毫不迟疑,但又自暴自弃似的写下一行题目:幸福的家庭。他的笔立刻停滞了;他仰了头,两眼瞪着房顶,正在安排那安置这“幸福的家庭”的地方。他想:“北京?不行,死气沉沉,连空气也是死的。江苏浙江天天防要开仗;福建更无须说。四川,广东?都正在打。山东河南之类?——阿阿,要绑票的,倘使绑去一个,那就成为不幸的家庭了。上海天津的租界上房租贵;……①他又想来想去,又想不出好地方,于是终于决心,假定这“幸福的家庭”所在的地方叫作A。“总之,这幸福的家庭一定须在A,无可磋商。家庭中自然是两夫妇,自由结婚的。他们非常平等,十分自由。而且受过高等教育,优美高尚……”“不行不行,那不行!二十五斤!”他听得窗外一个男人的声音,不由的回过头去看,窗幔垂着,日光照着,明得他的眼睛昏花了;接着是小木片撒在地上的声响。“不相干,”他又回过头来想,“什么‘二十五斤’?——他们是优美高尚,很爱文艺的。……”他觉得胃里有点空虚了,放下笔,用两只手支着头,教自己的头像地球仪似的在两个柱子间挂着。“……他们两人正在用午餐,”他想,“厨子送上菜来,——中国菜。什么‘二十五斤’?不管他。为什么倒是中国菜?……”“劈柴,……”他吃惊的回过头去看,靠左肩,便立着他自己家里的主妇,两只阴凄凄的眼睛恰恰钉住他的脸。“什么?”他以为她来搅扰了他的创作,颇有些愤怒了。“1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劈柴,都用完了,今天买了些。前一回还是十斤两吊四,今天就要两吊六。我想给他两吊五,好不好?“好好,就是两吊五。”‘称得太吃亏了。他一定只肯算二十四斤半;我想就算他二十三斤半,好不好?”“唔唔,五五二十五,三五一十五,……”他停了一会,忽而奋然的抓起笔来,就在写着一行“幸福的家庭”的绿格纸上起算草,起了好久,这才仰起头来说道:“五吊八!”“那是,我这里不够了,还差八九个……。”他抽开书桌的抽屉,一把抓起所有的铜元,不下二三十,放在她摊开的手掌上,看她出了房,才又回过头来向书桌。于是他仍复恍恍惚惚的想——“什么菜?菜倒不妨奇特点。滑溜里脊,虾子海参,实在太凡庸。我偏要说他们吃的是‘龙虎斗’,也就是蛇和猫。总之,这第一碗一定是‘龙虎斗’,无可磋商。”“于是一碗‘龙虎斗’摆在桌子中央了,他们两人同时捏起筷子,指着碗沿,笑眯眯的你看我,我看你……”“这似乎有点肉麻,哪有这样的家庭?唉唉,我的思路怎么会这样乱,这好题目怕是做不完篇的了。”他终于忍耐不住,回过头去。②就在他背后的书架的旁边,已经出现了一座白菜堆,下层三株,中层两株,顶上一株,向他叠成一个很大的A字。“唉唉!”他吃惊的叹息,同时觉得脸上骤然发热了。“吁……。”他很长的嘘一口气,仍然想,“幸福的家庭的房子要宽绰。有一间堆积房,白菜之类都到那边去。那卧室又一间,床底下很干净,……”他当即一瞥自己的床下,劈柴已经用完了,只有一条稻草绳,却还死蛇似的懒懒的躺着。拍!他腰骨笔直了,因为他根据经验,知道这一声“拍”是主妇的手掌打在三岁的女儿的头上的声音。“幸福的家庭,……”他听到孩子的呜咽了,但还是腰骨笔直的想,“孩子是生得迟的。或者不如没有,两个人干干净净……”他听得鸣咽声高了起来,也就站了起来,钻过门幕,开了风门,闻得一阵煤油气。孩子就躺倒在门的右边,脸向着地,一见他,便“哇”的哭出来了。“阿阿,好好,莫哭莫哭,我的好孩子。”他弯下腰去抱她。他抱了她回转身,看见门左边还站着主妇,也是腰骨笔直,然而两手插腰,怒气冲冲的似乎预备开始练体操。“连你也来欺侮我!——连油灯也要翻了它!晚上点什么?……”“阿阿,好好,莫哭莫哭,”他把那些发抖的声音放在脑后,抱她进房,说,“莫哭了呵,好孩子。爹爹做‘猫洗脸’给你看。”他同时伸长颈子,伸出舌头,远远的对着手掌舔了两舔,就用这手掌向了自己的脸上画圆圈。“呵呵呵,花儿。”她就笑起来了。“是的是的,花儿。”他又连画上几个圆圈,这才歇了手,只见她还是笑迷迷的挂着眼泪对他看。他忽而觉得,她那可爱的天真的脸,正像五年前的她的母亲,通红的嘴唇尤其像,不过缩小了轮廓。那时也是晴朗的冬天,她听得他说决计反抗一切阻碍,为她牺牲的时候,也就这样笑迷迷的挂着眼泪对他看。他惘然的坐着,仿佛有些醉了。“阿阿,可爱的嘴唇……”他想。门幕忽然挂起,劈柴运进来了。他也忽然惊醒,一定睛,只见孩子还是挂着眼泪,而且张开了通红的嘴唇对他看。“嘴唇……”他向旁边一瞥,劈柴正在进来,“……恐怕将来也就是五五二十五,九九八十一!……而且两只眼睛阴凄凄……。”他想着,随即粗暴的抓起那写着一行题目和一堆算草的绿格纸来,揉了几揉,又展开来给她拭去了眼泪和鼻涕,就将纸团用力的掷在纸篓里。1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但他又立刻觉得对于孩子有些抱歉了,重复回头,目送着她独自茕茕的出去;耳朵里听得木片声。他想要定一定神,便又回转头,闭了眼睛,息了杂念,平心静气的坐着。他看见眼前浮出一朵扁圆的乌花,橙黄心,从左眼的左角漂到右,消失了;接着一朵明绿花,墨绿色的心;③接着一座六株的白菜堆,屹然的向他叠成一个很大的A字。一九二四年二月一八日(选自《彷徨》,有删改)【注】本文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部分内容如下:“我于去年在《晨报副刊》上看见许钦文君的《理想的伴侣》的时候,就忽而想到这一篇的大意,且以为倘用了他的笔法来写,倒是很合式的。1.作者为什么不交代主角姓名,而以“他”代替?                                                                           2.结合文中画横线句的语言特点,简析人物形象。(1)“劈柴,都用完了,今天买了些。前一回还是十斤两吊四,今天就要两吊六。我想给他两吊五,好不好?                                                                           (2)“连你也来欺侮我!——连油灯也要翻了它!晚上点什么?……”                                                                           3.联系全文,理解字母“A”在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各自意蕴。                                                                           4.鲁迅称此文模仿了许钦文的《理想的伴侣》,试分析此文以推断许文的主要写作特色。                                                                                                                                                      四、鲁迅《幸福的家庭——拟许钦文》【答案】1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①更具典型性。“他”不局限于某个人物,更便于代表当时一类青年知识分子的常态,显得更有普遍的现实意义。②更好地表达主旨。“他”没有姓名,与其他没有姓名的主妇、卖柴者、女儿和字母替代的A保持一致,表现出幸福的虚幻,更利于主题的表达。③更利于读者阅读。“他”的宽泛性更便于读者对应现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写作特色(叙述视角)的能力。由“他想到这里,忽然从床上跳起来了。他早已想过,须得捞几文稿费维持生活了;投稿的地方,先定为幸福月报社,因为润笔似乎比较的丰。范围吗,就定家庭。他跳下卧床,四五步就走到书桌面前,坐下去,抽出一张绿格纸,毫不迟疑,但又自暴自弃似的写下一行题目”“他的笔立刻停滞了;他仰了头,两眼瞪着房顶……他想:……他又想来想去,又想不出好地方,于是终于决心”“但他又立刻觉得对于孩子有些抱歉了,重复回头,目送着她独自茕茕的出去;耳朵里听得木片声。他想要定一定神,便又回转头,闭了眼睛,息了杂念,平心静气的坐着。他看见眼前浮出一朵扁圆的乌花,橙黄心,从左眼的左角漂到右,消失了”,运用第三人称“他”,在“五四”以前“他”兼称男性、女性以及一切事物。现代书面语里,“他”一般只用来称男性。但是在性别不明或没有区分的必要时,“他”只是泛指,不分男性和女性,得出答案①更具典型性。“他”不局限于某个人物,更便于代表当时一类青年知识分子的常态,显得更有普遍的现实意义。由“但他又立刻觉得对于孩子有些抱歉了,重复回头,目送着她独自茕茕的出去;耳朵里听得木片声。他想要定一定神,便又回转头,闭了眼睛,息了杂念,平心静气的坐着。他看见眼前浮出一朵扁圆的乌花,橙黄心,从左眼的左角漂到右,消失了”可知使用第三人称“他”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当时的局势下,窘困具有普遍性,几乎每个家庭都面临着生存的危机,物质贫乏,缺吃少穿挨饿受冻,难以觅得幸福生活,于是得出答案②更好地表达主旨。“他”没有姓名,与其他没有姓名的主妇、卖柴者、女儿和字母替代的A保持一致,表现出幸福的虚幻,更利于主题的表达。由“他腰骨笔直了,因为他根据经验,知道这一声‘拍’是主妇的手掌打在三岁的女儿的头上的声音”“他弯下腰去抱她”“他抱了她回转身,看见门左边还站着主妇,也是腰骨笔直,然而两手插腰,怒气冲冲的似乎预备开始练体操”可见每一个家庭中的“他”的样子,既想为家庭有所担当,又无奈于现实的困境,让读者身临其境,通过联想想象与主人公、作者达成情感共鸣,得出答案③更利于读者阅读。“他”的宽泛性更便于读者对应现实。2.第一处:语言啰嗦,具体呈现劈柴价格的细微区别,最后以商量的语调(问号)作结,塑造了一个生活窘迫、精打细算,且依赖男人(没经济地位)的主妇形象。第二处:“连……也”句式反复出现,感叹句、反问句连用,语气强烈,可见一个心痛、生气,且因长期压抑而愤愤不平的家庭主妇形象。(言其无奈、唠叨亦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第一处:“劈柴,都用完了,今天买了些。前一回还是十斤两吊四,今天就要两吊六。我想给他两吊五,好不好?”这是“他”的妻子所言,属于日常生活的交流,细致交待买劈柴的情况,由用完了到买了些,再到价格的变化,甚至细致到具体的价格变化,可谓事无巨细,给人感觉很琐碎,啰嗦,但又符合生活实际,具体呈现劈柴价格的细微区别,最后以商量的语调(问号)“好不好”作结,塑造了一个生活窘迫、精打细算,且依赖男人(没经济地位)缺乏主见的有点卑微的家庭主妇形象。第二处:“连你也来欺侮我!——连油灯也要翻了它!晚上点什么?……”,这是“他”的妻子的一段抱怨牢骚怨恼的话语,使用“连……也”句式,反复修辞,突出妻子的委屈无奈痛苦,兼用感叹句、反问句,鲜明地态度,强烈的语气,可见曾经一位有点老实甚至懦弱,为生活精打细算费尽心思,面对难以维持生计的窘困状态所表现出了的愤懑不平,令读者想见该是受了多大的重压才让她如此心痛、生气,以致“气”不成声,这是长期压抑后的爆发,启发读者思考,家庭主妇的艰难的艰难处境看不到希望的沉重生活。3.①第一处“A”指幸福家庭所在地。但幸福之地难以找到,暗指当时中国无幸福可寻。②第二处“A”代表世俗生活中的琐碎庸常,象征现实的一地鸡毛。“他”构思“幸福的家庭”时一再被外界打断,充斥着现实的琐碎。1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③第三处“A”代表现实的压力、理想的沉陷。最后“A”屹然伫立,使他认识到面对沉重的现实,无处可逃,陷入精神迷茫。【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关键符号意蕴的能力。①第一处结合所在语境“他又想来想去,又想不出好地方,于是终于决心,假定这‘幸福的家庭’所在的地方叫作……”分析,“A”指幸福家庭所在地。一“想来想去”一“假定”说明幸福之地难以寻觅难,委婉暗示我们当时的中国百姓最基本的生存保障都不易,更何况“幸福”“快乐”,那简直是奢侈品,是无处可寻,希望渺茫的。②第二处“就在他背后的书架的旁边,已经出现了一座白菜堆,下层三株,中层两株,顶上一株,向他叠成一个很大的A字”,虚幻间眼前出现了最稀松平常的‘白菜堆’”,可见“A”代表现实的压力,缺乏幸福的家庭里必备的蔬菜——白菜之类,意味着‘他’的处境,连温饱都没有解决,这里的“A”代表世俗生活中的琐碎庸常,象征现实的鸡毛蒜皮油盐酱醋茶,在眼前的苟且中难以获得诗和远方,表现了“他”构思的“幸福的家庭”画面时一再被物质生活的困窘打断,难以挣脱日常的琐碎。③第三处语境是“接着一座六株的白菜堆,屹然的向他叠成一个很大的A字”,虚幻间眼前出现了最稀松平常的‘白菜堆’”,可见“A”代表现实的压力,家里缺少生火的劈柴,锅里缺乏果腹的白菜,物质条件如此,何谈精神追求?正所谓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缺乏幸福的家庭里必备的蔬菜——白菜之类,作为知识分子为了生计不得不屈从于物质生活,想要实现写作的理想却不能自拔于俗世。最后“叠成一个很大的A字”,使他认识到面对沉重的现实生活,精神无处可逃,陷入人生的迷茫。4.①反讽(对比、反衬)。本文题为“幸福的家庭”,现实却毫无幸福可言,想象中的无比“幸福”和现实的无比窘迫形成强烈反差,具有强烈的反讽效果。(若从轻松的笔调角度凸显其反讽性,亦可)②心理独白贯穿全文(以意识流的方式)。小说以“他”的心理描写(意识流动)为主,展开对“幸福家庭”的多角度臆想,再通过“劈柴”“白菜”拉回现实,使小说有浓郁的意识流色彩。③幻想与现实故事的“双线”交织。以幻想中的“幸福的家庭”的构思为主要故事,和“现实中的家庭”互为交织,共同推进情节发展,丰满了形象,拓深了主题。④结构的复沓(摇摆)。小说情节在想象和现实之间反复(摇摆),以充分展示“他”的心路历程和现实窘迫,展现矛盾及反差,突出了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分裂性。⑤复调特征(多重对话交织)。幻想与现实、世俗与个人,以及自我内部的多重对话体现了文本内容层面众声喧哗的复调特征,是复杂社会的缩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章写作特色的能力。题干的意思是本文的写作特色即为的《理想的伴侣》的写作特色,所以作答时只要能结合鲁迅的这篇文章分析出运用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即可。他一面为写作构思美好,“家庭中自然是两夫妇,自由结婚的。他们非常平等,十分自由。而且受过高等教育,优美高尚……”“不相干,”他又回过头来想,“什么‘二十五斤’?——他们是优美高尚,很爱文艺的。……”,一面不断地被现实生活拽回思绪,“不行不行,那不行!二十五斤!”“他听得窗外一个男人的声音,不由的回过头去看,窗幔垂着,日光照着,明得他的眼睛昏花了;接着是小木片撒在地上的声响”“他吃惊的回过头去看,靠左肩,便立着他自己家里的主妇,两只阴凄凄的眼睛恰恰钉住他的脸”,得出写作特色①反讽(对比、反衬)。本文题为“幸福的家庭”,现实却毫无幸福可言,想象中的无比“幸福”和现实的无比窘迫形成强烈反差,具有强烈的反讽效果。(若从轻松的笔调角度凸显其反讽性,亦可)由“他”的意识或想象串联情节,“那是,我这里不够了,还差八九个……”“于是他仍复恍恍惚惚的想——”““这似乎有点肉麻,哪有这样的家庭?唉唉,我的思路怎么会这样乱,这好题目怕是做不完篇的了”“他看见眼前浮出一朵扁圆的乌花,橙黄心,从左眼的左角漂到右,消失了;接着一朵明绿花,墨绿色的心;接着一座六株的白菜堆,屹然的向他叠成一个很大的A字”,得出答案②心理独白贯穿全文(以意识流的方式)。小说以“他”的心理描写(意识流动)为主,展开对“幸福家庭”的多角度臆想,再通过“劈柴”“白菜”拉回现实,使小说有浓郁的意识流色彩。1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情节发展呈现双线结构,一面是为写作“幸福家庭”而虚构想象,“什么菜?菜倒不妨奇特点。滑溜里脊,虾子海参,实在太凡庸。我偏要说他们吃的是‘龙虎斗’,也就是蛇和猫。总之,这第一碗一定是‘龙虎斗’,无可磋商”“于是一碗‘龙虎斗’摆在桌子中央了,他们两人同时捏起筷子,指着碗沿,笑眯眯的你看我,我看你……”;一面是逃不脱的窘困现实,“他抱了她回转身,看见门左边还站着主妇,也是腰骨笔直,然而两手插腰,怒气冲冲的似乎预备开始练体操”“连你也来欺侮我!——连油灯也要翻了它!晚上点什么?……”,得出答案③幻想与现实故事的“双线”交织。以幻想中的“幸福的家庭”的构思为主要故事,和“现实中的家庭”互为交织,共同推进情节发展,丰满了人物想要努力生活而不得的窘迫、矛盾、纠结的形象,拓深了旧时代知识分子被生活所困难以实现精神追求和理想的主题。“幸福的家庭,……”“他听到孩子的呜咽了,但还是腰骨笔直的想”“孩子是生得迟的。或者不如没有,两个人干干净净……”“他听得鸣咽声高了起来,也就站了起来,钻过门幕,开了风门,闻得一阵煤油气。孩子就躺倒在门的右边,脸向着地,一见他,便‘哇’的哭出来了”“他想着,随即粗暴的抓起那写着一行题目和一堆算草的绿格纸来,揉了几揉,又展开来给她拭去了眼泪和鼻涕,就将纸团用力的掷在纸篓里”“但他又立刻觉得对于孩子有些抱歉了,重复回头,目送着她独自茕茕的出去;耳朵里听得木片声。他想要定一定神,便又回转头,闭了眼睛,息了杂念,平心静气的坐着。他看见眼前浮出一朵扁圆的乌花,橙黄心,从左眼的左角漂到右,消失了;接着一朵明绿花,墨绿色的心;接着一座六株的白菜堆,屹然的向他叠成一个很大的A字”,得出答案④结构的复沓(摇摆)。小说情节在想象和现实之间反复(摇摆),以充分展示“他”的心路历程和现实窘迫,展现矛盾及反差,突出了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分裂性。一面是他自身在虚构和现实间交错,一面是窗外男人的声音,还夹杂着孩子、妻子的哭声或唠叨、抱怨、愤怒声,“他觉得胃里有点空虚了,放下笔,用两只手支着头,教自己的头像地球仪似的在两个柱子间挂着”“……他们两人正在用午餐,”“厨子送上菜来,——中国菜。什么‘二十五斤’?不管他。为什么倒是中国菜?……”“劈柴,……”““什么?”“他以为她来搅扰了他的创作,颇有些愤怒了”“劈柴,都用完了,今天买了些。前一回还是十斤两吊四,今天就要两吊六。我想给他两吊五,好不好?”得出答案⑤复调特征(多重对话交织)。幻想与现实、世俗与个人,以及自我内部的多重对话体现了文本内容层面众声喧哗的复调特征,是复杂社会的缩影。15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4-28 21:22:10 页数:15
价格:¥5 大小:58.99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