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史学理论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7

2/57

剩余5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史学理论专项练习题汇编【考点点拨】历史学家必须根据史料来研究历史,马克思主义者更是强调历史家必须掌握大批史料,没有史料的史学家一如巧妇难作无米之炊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强调要占有大量史料,马克思说:“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历史的概念、基本要素及原则1.历史概念:历史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客观性、真实存在过的)。历史是过去发生事情的痕迹(史料)。历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和规律的科学(存在主观性,不可能完全接近真实的历史)。2.基本要素:史料:是研究和编篡历史所用的资料,如各种典籍、图表、碑文等。史料解释:结合社会背景等方面对史料的解读。历史叙述:对历史人物的经历和历史事件的概况或发展过程的直接描述。历史观点:是指某人或某类人站在某一角度、某一立场对历史的一些看法等。历史评价:依据研究的结果对人和事物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3.基本原则: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高考真题】一、选择题1.(2021.6·浙江高考·25)历史人物评价常易引发讨论,如对商纣王、曹操、武则天等人,古今史家众说纷纭。尤其是新材料的发现会引发新一波的讨论,以曹操墓的发现为例,一时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说辞。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合理的是(  )A.知人论世,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B.与时俱进,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C.察言观行,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侧重动机而非效果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D.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2.(2021.6·浙江高考·20)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越来越显示出经久的生命力、强大的解释力和重大的影响力。20世纪初,有学者撰文介绍《马克思学说》,其中提到:“观察人类社会,那最根本最原始的物件就是经济。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只是共同出产,社会里一切变动的最终的原因,须在一时代的经济里寻找。”上述文字重在介绍(  )A.唯物史观B.空想社会主义C.进化史观D.阶级分析方法3.(2021.1·浙江高考·25)关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历来有争议。分析下表双方的辩论观点,选项中合理的是(  )否定方观点肯定方观点元代中文文献中没有对马可·波罗的记载来华外国人不可能都被记载,即使记载,也可能遗失《马可·波罗游记》存在错载史实以及漏载中国特有的长城、茶叶、汉字等事物书中关于中国的多数记载已得到印证,未记载特有事物,可以合理解释《马可·波罗游记》稿本众多且内容不一致稿本有差异但不影响主体内容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可能是依据某种波斯的导游手册,编造出游记迄今为止没有发现有这种导游手册A.根据《马可·波罗游记》错载或漏载某些元代特有事物,可否定其真实性B.判断《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应从总体上看其是否提供了得到印证的资料C.历史研究要勇于怀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论带史D.学术观点须资料确证,如无实证,搁置争议,自圆其说4.(2021.1·浙江高考·21)19世纪中叶,两位年轻德国思想家撰写了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文中写道:“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该纲领(  )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①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②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③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④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史观A.①②B.①③C.①②④D.②③④5.(2020.7·浙江高考·25)有学者在研究中注意到,唐朝立国后重铸新币(见右(下)示拓图)这种新币是唐近三百年间流通的主要货币,唐以后仍继续流通了七百多年。不唯如此,钱的大小与轻重都成为后来铸钱的范例,对后世货币的铸造影响很大。有趣的是,关于此钱的读法,名曰“开元通宝”抑或“开通元宝”,历来各执一词,成为一件历史的悬案。有学者认为,应读成“开通元宝”;有学者则认为,“开元通宝”是正确的称呼,但考虑到唐宋时社会上称呼“开通元宝”已约定俗成,故也不能说是绝对错误。这说明(  )A.钱货可议,应注意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避免各执一词B.文献记载语焉不详,造成研究信息不对称,原本是一个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C.研究历史需要正本清源,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其他根据,还要有对材料的考证与辨伪D.史料存在“记忆之殇”,需要采用新技术以“唤醒”,进而解释历史如何被表象的问题6.(2020.1·浙江高考·25)艺术传神不易,借助艺术手段达到史事传神的目标更不易。对此,北宋王安石说得颇为透彻:“糟柏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这方面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都城东京清明时节从城郊到城内街市繁华热闹的市俗人事,被视为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重要佐证资料。这说明(  )A.艺术作品亦能成为传达真相、保留历史信息的工具B.艺术作品的原创性,决定了其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真实而可信C.文史哲合一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因此古画作不仅是艺术更是历史D.历史真相虽已随岁月飘逝,但古代艺术作品却可穿越时空真实还原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7.(2019·浙江4月高考选考·26)【加试题】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马”字,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说明(  )A.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B.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C.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D.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8.(2018·江苏高考·11)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发放时间每人每月定量出处1954年7月开始1.5斤北京市档案馆票证展览中的文字介绍未予说明1斤《北京粮食工作》1957年11月17日开始1.5斤《中国商业四十年》1957年12月1日之前1斤北京市档案馆藏《北京市食油供应办法》文件1957年12月1日之后1.5斤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  )A.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B.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C.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D.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9.(2018.4·浙江高考·29)【加试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任何新的生产力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它不仅仅是现有生产力的量的增加”。该论著及其所阐述的思想(  )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①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②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理论基础③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次合作的理论探索④充分肯定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0.(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11.(2017·海南高考·19)1960年,石油生产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12.(2017.11·浙江高考·26)【加试题】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关系是晚清史研究常常涉及的话题。慈禧身边的女官曾写下悲情故事《瀛台泣血记》,说光绪帝自戊戌政变后即被囚禁瀛台,直至去世。康有为、梁启超则从清廷派系之争为光绪抱屈。而据官方史料,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在御前会议同意断交、宣战,光绪帝发言激烈。预备立宪开始后,清廷档案对光绪帝政务活动均有系统记录,军机大臣及皇帝身边人员并有日记,足证光绪帝的最后十年仍参与处理国事。这说明(  )A.历史事实虽是客观的,历史的书写却需要合理的想象B.历史虽是过去的现实,历史的信息却可以各种方式存在C.历史学追求的是史实的纯粹与客观,而非细节的毛发毕具D.历史研究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档案记录,还要有口述历史相佐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3.(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14.(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6)表2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15.(2018.11·浙江高考·26)【加试题】中国古代自西周开始,就大体延续着以“谥号”臧否(褒贬)人物的传统。以西周后期引起“国人暴动”的周厉王谥“厉”(杀戮无辜)为例,有学者从近出“清华简”入手,认为多重文献所见未发现可以颠覆传统旧说的新史料,从理论上讲,在给周厉王议定谥号的时候,当时人们知道并掌握的事实一定不比今人少。厉王所为已严重突破国家伦理的基本底线,无需恢复名誉;有学者认为,对厉王的褒贬仅以“厉”字了之有失公允,提出应换个角度重新评价。由此出发,对待历史人物评价(  )A.应当坚持道德评价为先、价值判断跟进的原则B.宜遵行尊重古人的认识,即是对历史尊重的原则C.古人的评价未必科学,新说的建立一定要用材料说话D.需要立足现实穿越历史,按照逻辑规律进行时空思辨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6.(2022·广东省普通高中高三11月测评·12)传统观点认为,马丁·路德是市民阶层的宗教改革家;而人文主义者看路德与教廷的对决,始而喜,继而敬,终而崇拜;又有研究者认为,马丁·路德是封建诸侯“顺服的仆人”和镇压农民起义的帮凶。据此可知,关于马丁·路德评价的认识(  )A.因史料不足,难以准确判断B.评价人物,着重看其历史功绩C.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形象更趋饱满D.后期研究成果更合乎历史17.(2022·浙江省绍兴市高三11月考试·25)20世纪初叶,甲骨文的破译和近代考古学的引进为历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新的途径。《史记·殷本纪》所见商先公先王大部分在甲骨文中被认定,使人们意识到《史记·夏本纪》的内容也不会子虚乌有,与商先公同时的夏王朝应该是存在的。如在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共分4期,文化遗存相当丰富。据碳14测年得知,其年代相当于公元前20世纪至前16世纪,属夏王朝时期。所以,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夏文化的存在。这说明(  )A.夏文化有异于商文化,没有相应的文字佐证,所以夏文化会成为永久的“未解之谜”B.研究和认识夏文化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丰富的文化遗存无疑是研究夏王朝的出发点C.“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材料”的结合,夏文化的研究已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D.夏王朝存在与否,只有通过考古学的进展和历史学家的价值判断才能最终得到解决18.(2021·山东高考·19)(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英国在衰退吗?有学者认为,1870—1910年代的英国日渐走向衰退,英国真的在衰退吗?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下面几则史料,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材料一l有关英国工业生产的一组数据甲:1873—1913年英国工业生产情况统计表1873年1883年1893年1903年1913年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40404143—生铁产量(千吨)667186667089907810425粗钢产量(千吨)5822040299751157787煤炭产量(百万吨)130166167234292乙:1913年英、美、德电器产品             丙:1870—1913年英、美、法、德在l;占世界总额的比例                       ;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     ——据【英】B.R.米切尔《世界历史统计》等材料二l;材料三 (1)材料一这类史料对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必需的吗?说明你的理由。(3分)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英国经济状况的反映相互矛盾吗?请加以说明。(5分)(3)把材料二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3分)(4)材料三可以从怎样的视角拓展我们对问题的认识?(3分)(5)考量历史上一个国家的兴衰,应坚持什么原则?说说你的看法。(3分)19.(2020·北京高考·16)(10分)司马光修史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参考了各种史料。他另外撰成《资治通鉴考异》,说明取舍史料的理由。以下是《考异》的几个事例:材料一l关于隋末名将薛仁果的名字,《考异》提到《旧唐书》《新唐书》《柳宗元集》写作“仁杲”,《太宗实录》写作“仁果”。而唐太宗陵墓前有石马六匹,其中一匹的铭文为“白蹄乌,平薛仁果时所乘”。《考异》认为石马铭文“最可据”。材料二l关于唐玄宗的生日,《考异》提到《玄宗实录》记载的是八月一日,但通过查询历法发现这一时间有误。玄宗时文人顾况有诗曰:“八月五夜佳气新,昭成太后生圣人(即皇帝)。”故而《考异》认为玄宗生日是八月五日。材料三l关于吐蕃赞普世系,唐代林恩撰写的杂史《补国史》记载,唐文宗时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其弟继位。此事《文宗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考异》参照《补国史》编入。(1)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参考了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根据上述材料举例说明。(4分)(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资治通鉴》在哪些情况下会采用官修史书以外的其他史料。(6分)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0.(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l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钱穆《国史大纲》(1940)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及时巩固】1.(2022·海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诊断·3)《史记》记载,秦朝统一后,“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对于类似的这些记载,有人将其归为好大喜功,有人认为是暴政,有人说是郡县制的“配套工程”。这说明(  )A.历史结论是多数学者观点的综合B.史学界既成结论是无可置疑的C.历史结论受到研究者立场的影响D.看待历史以道德优先评价为准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2022·浙江省新高考高三上期中联考·25)明朝吏科给事中李沂,因建言朝廷处置宦官张鲸,并指责明神宗受贿,被杖责斥为民。此后,李沂居家近二十年去世,在乡里影响甚大,诸多民间传说以他为原型展开各种演义创作。史书所载李沂向朝廷进谏,不讲策略、不计后果,属于自杀式的忠贞型人物。但民间传说中展现给大家的是一位机智灵活、讲究策略的智者型官员。据此可知(  )A.传说受到官方的影响较小,史料价值往往高于史籍B.史学家应重视探寻历史规律,不必纠结于历史细节C.历史叙事与民间传说为社会呈现了多维的人物形象D.历史是不可再现的,历史叙事很难有客观性的记载3.(2022·四川省绵阳市高三诊断性考试·28)《史记·伯夷列传》为正史列传之首。司马迁以来,从伯夷、叔齐、严光、梁鸿到顾炎武、王夫之,历代史书给避世者和失败者以极高的历史地位,成为表彰匹夫之志的“中国史的诗意”。中国史学的“隐逸”书写(  )A.彰显了历史惩戒价值B.承担了道义传承功能C.批评了儒家伦理道德D.突出了修史的政治性4.(2022·四川省成都市高三联考·31)当前史学界一些学者认为宋代实行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宋代“抑制兼并”才是主流。同时,学界对“不抑兼并”政策实施的评价,既有否定,也有肯定。上述争议说明(  )A.社会环境决定历史评价B.多数史学家的意见更加客观C.批判思维拓展历史认知D.史学争议难以寻找历史真相5.(2022·湖州、衢州、丽水三地市高三检测·25)面对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激荡和冲突,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认为世界上的许多冲突是由不同的文明所造成的,强势文化必然战胜弱势文化。中国学者费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觉”的理论,倡导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正确处理与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了著名的“美美四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由材料可知(  )A.文明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B.不同视角引发不同历史认识C.意识形态差异决定文化冲突D.历史结论总是带有主观臆断6.(2022·山西省运城市高三10月检测·2)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的产生,是中国古代国家集权化进程中制度性选择的必然结果。集权国家的全面介入,是小农经济得以维持的前提。但集权国家复杂政治生态的影响,又是小农经济招致破产的重要因缘之一。小农经济破产之时,也就是集权国家基础崩溃之日。”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国古代(  )A.国家与小农的共生关系B.国家实现了对土地的直接控制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政府重视农耕经济发展D.动荡与剧变是重要的时代特征7.(2022·杭州地区高三上期中考试·25)以近代史学家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曾经提出这样一种说法:“东周以上无信史”,也就是说东周以前没有可靠的历史记载。王国维利用甲骨文材料,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证明《史记·殷本纪》记载的确切,向“东周以上无信史”提出挑战。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史学界的疑古思潮完全是错误的B.文献史料是历史解读的必要依据C.史学研究须重视实物史料的利用D.历史解读取决于史学家的权威观点8.(2022·广东惠州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16)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十九世纪开始于维也纳会议的1815年,结束于1913年;二十世纪开始于1914年,结束于冷战结束的1991年。这说明他(  )A.倡导时空观念的思维方式B.反对历史分期的研究方法C.认可唯物史观的指导思想D.肯定重大事件的历史作用9.(2022·广东省茂名市五校联盟高三联考·3)玄武门之变时,关于李世民携带的伏兵人数,有以下记载:记述出处“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自卫。”《旧唐书·太宗本纪》“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新唐书·长孙无忌传》“千牛16人、备身28人,不算其仪仗,计有四五十人。”(千牛、备身为太子侍从宿卫)《大唐六典·太子左右卫及诸率府》“尉迟敬德将七十余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资治通鉴》根据以上史料可知(  )A.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是被迫自卫B.《新唐书》成书晚于《旧唐书》,故《新唐书》更可信C.太子仪卫人数众多却在争斗中失败,故其战斗力低下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D.李世民参与到玄武门之变的亲信、士兵数量不能确定10.(2022·赣州市十六校高三上期中联考·24)“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对此记述有领导撰写的传记或回忆录、政府部门编写的资料、纪实文学、影视作品、厂史、厂志、学者论文、三线建设亲历者撰写的相关著述等。由此推知(  )A.历史呈现方式有多元化特点B.工厂和政府部门掌握的史料丰富C.纪实文学能客观反映当时现实D.厂史、厂志是最可信的史料11.(2022·云南省昆明一中高三双基检测·32)“南明”指明亡后在南方建立的与清相对抗的政权。1940年至1945年,吴晗等众多学者流落西南时,搜集南明史料、碑帖,踏勘南明遗迹,创作与南明相关的作品。这说明(  )A.民族文化统一战线已逐步形成B.满汉矛盾的历史阴影影响深远C.抗战激发了文人的历史代入感D.政府西迁改变了抗战地理格局12.(2022·广东省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6)传统观点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动力是西方文化的强势侵入;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动力来自中国自身的文明转型;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近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思想文化的进步是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主要动力。据此可知,关于该现象的认识表述正确的是(  )A.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B.历史的真实依赖于史学争鸣C.同一历史现象会有不同的解释D.史学研究在于突破传统观点13.(2022·湖北省智学联盟高三年10月联考·2)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分别按地理方位撰写边疆民族史,如《西南夷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西南夷列传》等。据此可知,《史记》(  )A.体现统一多民族国家观念B.推动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C.折射出“华夷共祖”观念D.承担着维护封建大一统的重任14.(2022·浙江十校联盟高三10月联考·25)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幕。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唐)刘禹锡《马嵬行》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五代)刘昫等《旧唐书》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15.(2022·广东省高三10月阶段检测·4)吕思勉曾说:“考据无论如何精确,总只是考据,不能径作为事实,这是原则。但亦有例外。如佛教的输入,断不能将宗教家的传说,即认为事实,后人考据的结果,其势不能不采。”他旨在说明(  )A.史学考据需要审慎态度B.史学考据背离历史事实C.宗教传说不含史学价值D.考据结果就是历史事实16.(2022·“山东学情”高三10月联考C版·15)辽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又称四时捺钵。特别有趣的是,皇帝在中京接见使者以后,往往还要到皇城外停驻的车帐中住宿,可见民族传统和民族习俗的深远影响。上述文字包含了(  )A.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B.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C.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D.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17.(2022·浙江省五校高三10月联考)王国维是研究甲骨文的早期重要学者。传世文献中关于商代世系的记载主要在《史记·殷本纪》中,王国维将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等互证,说明《史记》是一部信史,就是《山海经》之类不雅驯之作,其内容也不是毫无依据的。王国维运用甲骨文中出现的商代先公先王与《史记·殷本纪》中记载的商王世系作比较,以甲骨文为标准,纠正了《史记·殷本纪》中的一些错误。这说明(  )A.学者的权威性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B.商代的历史必须依靠甲骨文才能廓清C.文献史料有实物史料佐证能更加可靠D.神话传说只要加以考证都可成为信史18.(2022·浙南名校联盟第一次联考·25)早期中华文明,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二是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前一个点需要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即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后一个点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对此叙述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考古材料是了解和认识早期中华文明特征的唯一路径B.甲骨文、青铜铭文以及其他文献记载等全部属于文献资料C.传世文献出于当时人追述和概括,有很高的史料价值D.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是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途径19.(2021·天津红桥区二模·14)近期,《百家讲坛》节目播出了云南大学教授苏升乾讲解的明代仇英款《清明上河图》。在“画说中国故事9繁花锦绣画苏州”这集中,他讲到:以上材料反映了(  )A.明代科举考试录取比例低B.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伴而行C.明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D.明代苏州商业发展的专业化20.(2021·浙江稽阳联谊学校高三4月联考·25)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历来颇有争议。以下为与此相关的部分历史记载,这说明(  )记述出处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脱脱等《宋史》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文莹《续湘山野录》上闻其言,即夜召晋王,属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所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戮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癸丑,上崩于万岁殿。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A.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出发点B.研究历史不仅要有文献资料证据,还要有对材料的考证与辨析C.历史诠释需要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D.历史学应像其它社会科学一样提倡百家争鸣,而非定于一论21.(2021·吉林东北师大附中四模·35)20世纪80年代,欧美一些学者提倡在历史教学中以“世界史”取代旧有的以民族国家和欧洲历史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史”,力图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视角审视;人类历史,避免简单地拼合。该观点的提出是基于(  )A.欧洲国际影响力的持续下降B.美苏两极格局趋向于瓦解C.世界文明交往与互动的深入D.全球化弱化了国家意识22.(2021·天津和平区一模·15)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与此现象最为契合的结论是(  )A.历史事件难以还原真相B.史籍记载自相矛盾不可信C.启承禹位应是历史事实D.“家天下”由此开始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3.(2021·浙江宁波高三4月选考适应性考试·25)《史记》记载秦始皇廿六年分天下三十六郡,但司马迁未列郡名,导致后世众说纷纭,到1948年谭其骧先生在《秦郡新考》考定内史以外秦郡凡得四十六,时人以为盖棺之论。然而,2002年出土的里耶秦简记载传世文献前所未闻的“洞庭”和“苍梧”二郡,而无“黔中”和“长沙”,并明确记载“苍梧”郡是秦始皇廿五年设立,当必为秦三十六郡之一。2007年入藏的岳麓秦简又贡献了个前所未闻的“江胡郡”。这说明(  )A.历史研究对象的长久性造成了史实真相的不确定性B.历史学追求的是总体的变化规律,而非史实的纯粹C.历史研究是一个随新史料的发现而动态变化的过程D.史学家必须获取新的一手资料才能甄别史实的真伪24.(2021·浙江杭州二模·25)文献中“井田制”最早的出处,来自《孟子·滕文公上》。然而孟子并未见过井田制,他所说的井田制“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设计和猜想的成分居多。至于之后《韩诗外传》、《周礼·地官》、《谷梁传》、《汉书·食货志》中提到的种种更加具体的“井田制”的方案,则更无实施的可能。对此胡适、郭沫若、范文澜都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质疑。这说明(  )A.孟子理解的井田制符合商周生产力水平,可经逻辑推理证实B.历史是“层垒积成”的,离历史现场愈远则越远离历史真相C.一手文献资料的缺乏和考古无法验证,可以判断井田制不存在D.古人对前代历史的描述不可尽信,应搜寻多种史料综合判断25.(2021·浙江高三模拟考试·25)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后来转移到浙江嘉兴举行。在嘉兴的最后一天,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天的具体日期,长期以来存在争议。最后被论证是8月3日。结合下表,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观点依据结论8月1日说《申报》嘉兴刮巨风的报道,掀翻南湖游船若干一大代表回忆中没有出现相关细节8月2日说一大代表同天同批抵达嘉兴的记载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沪杭甬铁路火车时刻表、嘉兴火车站到鸳湖旅馆再到狮子汇渡口的实际距离、丝网船需要“先期雇定”等事实,可以确认代表是分两批、分两天乘坐早班车到嘉兴8月4日说根据《中国国民党九十年大事年表》的记载经过查考,这一记载缺乏史实依据:一大代表乘坐新宁轮8月4日中午驶离上海港8月5日说写于1921年10月13日的斯穆尔基斯的信件,明确记载“从7月23日到8月5日,在上海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信件所说的闭幕日期是嘉兴南湖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局成员回到上海后举行的中共中央第一次会议,斯穆尔基斯把中共中央第一次会议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混淆A.史料记载和个人回忆相结合,可以肯定史实发生与否B.厘清史实的真实性,需从材料出发,多角度逻辑论证C.对人们存在争议的问题,可以先树立观点,再找材料D.历史真相很难探索清楚,因为它存在“层累地造成”26.(2021·辽宁葫芦岛一模·3)图1为唐代劳动泥俑群图片。该图片所示(  )图1劳动泥俑群A.是研究唐代新疆历史第一手史料B.内容的真实性还需要进一步甄别C.足以证明当地的生活与内地一致D.是唐对新疆进行有效统治的力证27.(2021·山东烟台高三3月高考诊断性测试·3)下表为不同史籍对于隋大业十三年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帝(唐高祖)曰:“西河绕山之路,当吾行道,不得留之。”六月甲申,乃命大郎(李建成)、二郎(李世民)率众取之。《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殷峤)……义兵起,召补大将军府掾,参预谋略,授心腹之寄……从隐太子攻克西河。《旧唐书·卷五十八·列传第八》西河郡不从渊命,甲申,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资治通鉴·隋纪》建成至(太原),高祖大喜,拜左领军大都督,封陇西郡公,引兵略西河郡,从平长安。《旧唐书·卷六十四·列传第十四》(注:西河,郡名,在今山西汾阳)A.李渊为西河之战主帅B.殷峤为西河郡长官C.李建成为西河之战将领D.李世民攻克了西河郡28.(2021·山东青岛高三3月统一质量检测·6)有学者根据史料对“中国的重大灾害次数”进行统计:商朝一次、周朝两次、唐朝五次、宋朝八次、清朝二十次、民国三十次,据此他得出了“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越来越多”的结论。该研究(  )A.运用了整体研究的历史方法B.违背了论从史出的研究原则C.忽视了史料遗存年代不均的事实D.体现了历史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二、非选择题29.(2022·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山东卷·1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成功?失败?有学者认为:尽管洋务运动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但是“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下而儿则史料,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材料一他们的成就有日共睹:兵工厂在我们的城市和港口建立起来;矿山得以开发;电报线网络连接国内各省和京域;悬挂中国国旗的轮船在沿海和内河的航道上进行贸易往来。——摘编自(晚清驻法外交官)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材料二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自轮船通行江海,东南舟车多已经失业。现在津通失业之民,以车为生者约一万人,以船为生者约三万人,以行店负贩为生者约二万人……铁路开通之后,此项人等作何安置……今之谋国者,第之外洋之利,而不知所夺者止为中国穷民之利。——摘编自《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礼部尚书奎润等奏》材料三图2漫画《学生偏要毁了树》取材于洋务运动。图中年长者问:“孩子,你在我这里接触到那么多西学,你看这树……怎么救?”年轻学生回答说:“这种树并不适宜现在的环境,烧了种新品种吧!”图2(1)材料一和材料二这类史料对研究这一问题是必需的吗?请说明理由。(4分)(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洋务运动的看法为什么大相径庭?(4分)(3)把材料一、二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要注意哪些问题?(3分)(4)材料三意在说明什么问题?评价洋务运动要坚持哪些原则?(4分)30.(2022·佛山市顺德区高中教学质量检测·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我不得不相信:为了有效地了解时代,作为基础计划的范围就必须大加扩充;想我所做的这种研究,如果要使结果基本上成为有结论性的和必要的,把自己限制在某一个时代及其政治现实,或把自己限制在实用主义的框子中,或竟不去利用纯粹形而上学的和高度先验的研究方法,是不可能的。事情很显然,一个政治问题是不能单从政治本身去得到理解的,并且在事物深处起作用的重要因素往往只能从它的艺术表现去领会,甚至只能远远地用科学的或纯哲学的观念的形式去张望。——1918年【德国】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此认识提出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31.(2022·佛山市顺德区高中教学质量检测·17)能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先秦时期,燃料获取逐渐成为困扰人们的难题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不少篇章提及采伐薪柴的方法、数量、时间以及薪柴的市场价格。唐宋以降,北方燃料问题愈发突出。宋代发生了木柴、木炭的危机,即传统燃料危机。——摘编自赵九洲《宋代传统燃料危机问题新论》材料二表2关于宋代燃料危机的不同观点现象分析观点现象1:《宋史》等记载,北宋开封有16个年份出现大雪严寒天气,因雪灾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的就有8个年份。大雪严寒天气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现象频发,民众砍伐桑枣等经济林木屡禁不止等现象都说明宋代燃料危机现象突出。观点一:宋代发生了严重的燃料危机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现象2:唐宋以来民众砍伐桑枣,政府屡禁不止。现象3:汉代生铁含硫量一般在万分之三左右,宋代生铁含硫量却普遍较高。宋代华北定窑与磁州窑名满天下,但宋以后都急剧没落。因为燃料危机,宋代大量用煤炼铁,导致了钢铁品质的严重下降,黄维等人对出土的宋代铁钱进行测定,发现有的含硫量竟高达1.94%;使用煤炭烧制瓷器,釉中的诸多物质都可能与二氧化硫反应,影响成品瓷器的外观与质地,使得工艺水平大打折扣。16次大雪严寒天气有8次以上未见致人冻死的相关记载,说明引发开封燃料安全事件只是雨雪、战争等造成的“供给难足”而已。桑枣等林木不仅热值高,市场上更易售卖且售价更高。砍伐桑枣主要与燃料特性及经济利益驱动有关。黄维在同一篇论文中也指出陕西、山西等北方地区“用煤炼铁和用木炭炼铁都是同时存在的”,用煤炭冶铁“一直都不是普遍的”。观点二:宋代并不存在全局性的燃料危机——摘编自柴国生《“燃料荒”还是“燃料危机”:再论宋代燃料安全问题》等(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宋代“传统燃料危机”产生的原因。(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你认同哪种观点,试说明理由。据此谈谈你对历史研究中史料问题的认识。(10分)32.(2022·山东省中学联盟高三大联考·16)(14分)在古代漫长的岁月里,农民始终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材料二班固在作《汉书》时,曾引战国时期李悝变法的相关史料,有如下述:一个农夫,带家室共5口,治田100亩。每亩出粟一石半,全年收获为150石;土地税1/10,除去15石,尚有135石;每口食粮每月一石半,五口全年食用共消耗90石;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35石除去90石,尚存45石;每石值钱35文,剩余45石共值1350文;除去地方举办祭祀等公益300文,可以家室用度的为1050文;衣服每人应费300文,五口共为1500文,不足450文;此外治病与丧葬之费不计,而因军事动员之额外赋税又不计;(备注:汉代人头税为每个成人每年120文。)(1)分别说明材料一、二对研究古代农民生活状况的史料价值。(4分)(2)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构建你对古代农民生存状况的完整论述。(10分)33.(2022·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高三·19)(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雍正皇帝面面观材料一新帝雍正受法律、重公益,超过父王。帝王之中无人比他更不遗余力地鼓励农事。他对这一于国民生计不可缺少的百艺之首极为重视。各省农民被所在州、县长官评选为最勤劳、能干、孝悌者,甚至可以封为八品官。——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材料二自佛法入中国,历代皇帝,并无崇奉。其唯结缘种,与有所捂证者,种种不一。求其深入经藏,直达禅源。证涅槃之妙心,具金刚之正眼,于修齐治平之暇,禅粘华直指之宗者,其唯清世宗皇帝为第一也。——印光大师:雍正皇帝《拣魔辨异录》石印序材料三当时流传:雍正“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庾”“任佞”十项大罪。(1)印光大师与伏尔泰对雍正皇帝的评价各有何侧重?(4分)(2)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何高度评价雍正帝?(4分)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自雍正年间至辛亥革命时期对雍正帝负面评价较多的原因是什么?(5分)(4)你认为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有哪些?应遵循什么原则?(4分)34.(2022·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高三·18)(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形象下面材料是《马可·波罗行纪》对中国描述的部分内容。《马可·波罗行纪》大汗世界一切鞑靼之最高君主,今日世上从来未见广有人民、土地、财货之强大君主。这种纸币的制造,它的形状、制造和工序与真正的纯金或纯银币一样。可以用它购买他们所需的商品。杭州城,这个名字义为“天堂之城”。四周足有百英里,其中无寸地不住满人。以汉八里(大都)为中心,有道路通达州郡,每25或30里设一驿站。如有紧急的文书或物品,则日夜传递,百日的路程,十天之内就能送达。提取材料信息,对《马可·波罗行纪》塑造的中国形象加以阐释。(13分)(要求:表述成文、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5.(2022·山东省高三备考监测联考·18)(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经济真的会被唱衰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是西方国家特别关注的领域。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媒体时不时地放出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声音。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真的存在崩溃前兆吗?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该如何使用下面几则史料,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材料一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图5中国GDP总量及其增速走势材料二图6部分国家历年GDP数据趋势图材料三图7美国联邦政府长期赤字总额与未偿国债总额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材料一中的史料对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有什么作用?请说明理由。(4分)(2)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两则史料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相互矛盾吗?请加以说明。(4分)(3)把材料二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3分)(4)材料三可以从怎样的视角拓展我们对问题的认识?(3分)(5)考量某一时期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应坚持什么原则?说说你的看法。(3分)36.(2022·湖北省智学联盟高三年10月联考·20)【政治制度与思想观念】(12分)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世界现代化的过程中,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居于关键、枢纽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古今之变就是制度之变。从旧制度到新制度的变化,也可以反映出文明的承袭与转变。从“制度之变”出发,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会慢慢发生改变,无数种现代思想观念聚合成现代文明。托克维尔的这一论断,对于中国近现代的制度变革,也是同样适合的。结合上述论断,提取论题,并运用世界(或中国)近现代史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37.(2022·山东诸城高三10月份检测·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晚清时期历史教材简介表(部分)类别书名简介传统教材《御批通鉴辑览》等2本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768年成书,每一卷均有乾隆批语,涉及史书撰写的书法义例、君与臣关系、伦理纲常等,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新式学堂的中国史教学也直接或间接受其影响,直至19世纪末才发生明显的变化。传教士编译教材《泰西新史揽要》等7本主要讲述1800年以来欧美主要国家“变法自强之迹”,并追述1800年以前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史实,全书贯穿“浓厚的进化论观点”。清朝官方机构组织编译《俄国史略》《法国新志》等10本江南制造总局、京师同文馆等组织编译,受官方制约,内容相对陈旧,史观相对保守。引入日本教材《东洋史略》等2本1899年出版的一部亚洲史教材,主要讲述中国历史,中国学者引入此书将其作为近代教材以取代传统的中国史教材。国人自编中国历史教材《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等9本1903~1909年出版发行,是国人自编的第一套近代中国历史教科书,文字简短浅显,图文并茂,适宜蒙学阶段学生学习使用。——根据冯一下《晚清时期历史教材的新陈代谢》整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晚清时期历史教材的新陈代谢”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4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38.(2022·“山东学情”高三10月联考C版·1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李斯泰山刻石》释文:臣斯臣去疾御史大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材料二东平洪顶山北山崖壁“大空王佛”石刻,4字通高9.3米,宽4.9米,其中“佛”字高3.5米,普通笔画20—30厘米,捺笔最宽处50厘米,为古刻石刻艺术体现透视的非凡造例。是我国北朝佛教摩崖刻石之最,也是我国目前所知的南北朝之前的最大字体。南山北向铭赞中有详细叙述:“沙门释法洪娑婆国土阎浮□落天竺人也”。材料三泰山羊氏为汉魏六朝时期著名士族,泰安市新泰地区陆续出土了多方羊氏墓志。如:《羊祉墓志》,志文残毁,内有“熙平元年(516)……葬”之语。《羊烈墓志》志文:使君“开皇六年…薨”等语。其他羊氏家族墓志文中记载羊氏乡贯、谱系、联姻及人物生平等内容。提取材料信息,分析上述三则材料的史料价值。(12分)39.(2021·广东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某版《世界史》一书中部分内容的目录摘编。……第四部分 走向全球一体第二十六章 西方文明的革新: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1789年—1914年第二十七章 亚洲对工业化和民主化的回应,1850年—1945年第二十八章 非洲和大洋洲,1850年—1945年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十九章 西方在世界,1915年—1945年第三十章  1945年以来的全球竞争与世界一体化……根据上述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元史观的角度分析该目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编写原则,并说明依据。(分析出两条原则即可,史论结合)40.(2021·广东高三综合测试能力一·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文明史观出现于20世纪上半期。它以文明平等的多元文化论为基础,对西方中心论进行了较深刻的批判,对当时西方社会的变革和史学研究的发展有积极意义。遗憾的是,文明史观还有诸多缺陷,这以文明史观的集大成者汤因比为代表。一是宣扬文明社会泛宗教论。汤因比的史观实质是唯心史观,他基本不是以真实的人类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和出发点,而是以宗教为核心的信仰来解释历史。二是坚持历史发展循环论。汤因比认为所有文明的进程必经起源、生长、衰老和解体四个阶段,这就无从解释历史上许多文明的延续和当今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三是对“人类整体文明”的研究较为薄弱。汤因比以单个文明作为研究单位,将人类历史发展认定为一个个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却没有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缺乏完整的文明史概念和系统的文明史体例。——摘编自黄牧航、张庆海《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评析上述材料所示文明史观的利弊。(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文明史观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D【解析】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故选D项;评价历史人物,应从当时当地人民利益出发,排除A项;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价值标准苛求古人,排除B项;评价历史人物活动要把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统一起来,排除C项。2、【答案】A【解析】据材料“观察人类社会,那最根本最原始的物件就是经济……须在一时代的经济里寻找”可知,马克思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故选A项;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主张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著名代表人物为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等,排除B项;进化史观是以西方近代进化论解释历史发展的学说,认为人类社会是绵延不断的一种自然演进过程,社会进化所遵循的根本规律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排除C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项;阶级分析方法是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的根本方法。在阶级社会中,由于各阶级的经济地位、生活条件及利益和要求不同,因而产生各种矛盾和斗争,并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只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即研究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革命的态度,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对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存在争议,所以要判断《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应该从总体上看是否提供了得到印证的资料,故选B项;我们要说明《马可·波罗游记》之所以会“漏写”一些关于中国的事物,要考虑这些事物当时发展到何种程度,是否外来者进入到当时的中国,就如同现在旅游信息传递给大家的一样重要;并且马可·波罗的临终遗言是“我所说出来的还不到我见到的一半”,这也可以合理的解释“漏写”是究竟为何,排除A项;“以论带史”明显有过多的主观色彩,应为“以史带论”,排除C项;学术观点必须资料确证,“自圆其说”说法错误,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材料是对《共产党宣言》的描述,该纲领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故①正确;“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是《神圣家族》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②错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它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故③正确;《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史观,不符合题意,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5、【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有学者认为读“开通元宝”,有学者则认为“开元通宝”是正确的读法,但唐宋时社会上称呼“开通元宝”已约定俗成,也不能说是绝对错误,这说明我们研究历史要有相关文献资料和其他根据,要对史料进行考证与辩伪,故选C项;除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还应有相关文献资料的佐证,有时学者只依据不多的史料从一个角度去研究,应多学科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文献记载详实,没有造成研究信息不对称,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用新技术“唤醒”,“开通元宝”是顺读,“开元通宝”是旋读,各有其含义,在当时社会都存在,不能说历史被表象,排除D项。6、【答案】A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材料“《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清明时节从城郊到城内街市繁华热闹的市俗人事,被视为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重要佐证资料”,可见艺术作品,包括绘画也能传达真相、保留历史信息,故选A项;艺术作品受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不一定完全真实可信,排除B项;古画首先是艺术品,有些古画不是历史,排除C项;古代艺术作品可以作为历史佐证,但不一定真实还原历史,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表明固化的观点,不可盲从,需要与原始史料加以印证,故选C项;材料体现了怀疑历史定势思维(发现问题),进行深入考证,排除A项;材料与“摸索的过程”不存必然的关联,排除B项;材料恰恰体现了先怀疑观点,再查找资料加以考证,得出正确结论,排除D项。8、【答案】C【解析】要确定史料是否真实可靠,要有多种史料相互印证,展览的文字介绍中的“发放的时间和定量”与其他三个材料不符,因而并不是一定真实可靠,故A项错误;材料中“1斤”“1.5斤”不一致,因此记述不完全一致,故B项错误;材料中“档案馆藏《北京市食油供应办法》文件”相比其它史料,它属于第一手史料,更为可信,故C项正确;材料中“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可证明,有争议的是“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故D项错误。9、【答案】C【解析】该论著及其所阐述的思想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故①正确;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理论基础,故②正确;《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次合作的理论探索,故③错误;材料充分肯定生产力在推动各民族之间及民族本身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10、【答案】B【解析】历史事实除了通过历史叙述,还可以通过实物呈现,故A项错误;对于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两则文献有不同记载,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故B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项正确;北宋时期的文献虽然对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有不同记载,但这并不代表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故C项错误;历史叙述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因此综合多种历史叙述不一定能够确认历史事实,故D项错误。11、【答案】D【解析】材料中石油生产国“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仅仅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包含自己观点的阐述及结论性的概括,因此属于历史叙述,不是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目的的解释,属于历史解释,选择D项符合题意。12、【答案】B【解析】“而据官方史料,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在御前会议同意断交、宣战,光绪帝发言激烈。预备立宪开始后,清廷档案对光绪帝政务活动均有系统记录,军机大臣及皇帝身边人员并有日记,足证光绪帝的最后十年仍参与处理国事”表明历史的书写是根据事实,故A项错误;历史信息可以通过故事,档案等多种方式存在,故B项正确;历史学的研究也要追求细节,故C项错误;口述史不能直接作为研究的证据,要仔细辨别,故D项错误。13、【答案】D【解析】回忆录虽是亲闻、亲见、亲历的第一手资料,也会因作者时间久,记忆不清或个人利害得失,出现有意无意的疏漏、讹误,不一定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故A项错误;同样作为历史资料,回忆录和相关研究著作各有优劣,可相互印证,不能直接断定可信度的高低,故B项错误;据材料“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知,不同版本对内容会有所取舍或修改,但并非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故C项错误;据材料“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知,受政治环境影响,时代对历史叙述有一定的影晌,故D项正确。14、【答案】C【解析】材料“唐武德元年”,武德是唐高祖的年号,说明此时李世民尚未称帝,故A项错误;据材料“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可知,泾州战役的主帅是李世民并非刘文静,故B项错误;综合分析材料“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薛举寇泾州……不利而旋”“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薛举寇泾州……诸将为举所败”可知,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只能说明李世民患病对战役失败有一定影响,但不足以说明李世民患病导致战役失败,故D项错误。1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有学者认为,对厉王的褒贬仅以‘厉’字了之有失公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客观公正,故A项错误;同理,古人的认识不一定准确,同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有学者从近出‘清华简’入手,认为多重文献所见未发现可以颠覆传统旧说的新史料,从理论上讲,……厉王所为已严重突破国家伦理的基本底线,无需恢复名誉”、“有学者认为,对厉王的褒贬仅以‘厉’字了之有失公允”,古人的评价不一定科学准确,但是新评价必须以史料为基础,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多重文献所见未发现可以颠覆传统旧说的新史料”,评价要以史料为基础,不能凭空想象,故D项错误。16、 【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主要叙述传统观点、人文主义者和新的研究成果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评价具有差异性,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使人们对宗教改革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完善,故选C项;史学研究是否准确主要受到史料的可靠性和研究方法的影响,排除A项;人物评价需要建立在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结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个人功绩等多方面的视角进行评价,排除B项;历史研究成果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受到史料可靠性、史学研究方法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与时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排除D项。17、【答案】C【解析】据材料“《史记·殷本纪》所见商先公先王大部分在甲骨文中被认定,《史记·夏本纪》的内容也不会子虚乌有”“据碳14测年得知……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夏文化的存在”可知,文献史料(纸上之材料)与考古史料(地下之材料)相互印证,夏文化的研究已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夏文化的存在,故选C项;通过甲骨文的破译和近代考古学的引进以及现代科技的运用,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夏文化的存在,“夏文化会成为永久的‘未解之谜’”说法错误,排除A项;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存还需要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排除B项;历史学家的价值判断是在文献史料与考古史料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排除D项。18、【答案】(1)是。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理由:能结合工业化背景,说明工业部门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2)不矛盾。从材料甲主要反映了传统工业,乙反映了新兴工业的角度作答;从材料甲反映英国自身经济发展状况,乙、丙反映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角度作答。(若回答“矛盾”,言之有理有据,可的情给分。)(3)能认识到材料是个案,只能从一个层面或视角反映客观历史的角度作答。(4)能从一战后英国国际地位变化的角度作答。(5)所提原则合理,说明充分,符合唯物史观。【解析】(1)第一小问是否必需,首先明确研究的问题是“1870—1910年代的英国日渐走向衰退,英国真的在衰退吗?”,然后确定材料一中的这类史料与这个问题的相关性,因为相关,所以答案是肯定的,是研究所必需。第二小问理由,需要从“1870—1910年代”这个时期阶段特征出发去思考,这一阶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从发生到完成的时期,所以工业化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工业部门在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因而材料一中的史料都涉及到了英国的工业生产情况。(2)第一小问是否相互矛盾,判断是否矛盾的标准是看史料是否从同样一个角度有不相对立的观点,据此可知,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反映了英国工业发展的不同角度,所以不矛盾。第二小问说明,只要设定标准说明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的即可。具体来说,从新旧工业部门发展的标准来看,材料甲是1873—1913年英国工业中生铁、粗钢和煤炭三个部门生产的产量及其所占比重,这些数据主要反映了英国的传统工业生产发展情况,乙是1913年英、美、德电器产品占世界总额的比例,这些数据可以反映英国新兴工业发展的情况;也可以从三个史料所反映的主要国家来看,很明显材料甲只反映英国自身经济发展对比的情况,而乙、丙则反映多个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所以反映的是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这一角度。(3)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问题是“1870—1910年代的英国日渐走向衰退,英国真的在衰退吗?”而材料二是英国北部的纺织业重地坎布里亚这一个地方的工业兴衰的历程,这属于个案,只能从一个层面或视角反映客观历史的角度,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孤证不立,所以使用时需要再寻找其他证据使之能够互证。(4)材料三提供了一幅漫画作品,从中可以看出美国总统威尔逊是一个评判员,而英国在内的欧洲各国则是在搞“欧洲孩童秀”,漫画时间为1919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年,反映了一战后英国国际地位变化这一视角,英国由战前欧洲或者世界的霸主地位到战后沦为与欧洲其他国家地位相当,需要接受美国评判的地位,明显的地位降低了。(5)第一小问原则,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比如原则可以是:论从史出,历史主义,多角度分析,等等。第二小问看法:可以结合题干材料和设问思考,为研究英国是否衰落,题干提供了多个史料,需要通过不同类型的史料来分析,所以应坚持论从史出,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另外,研究英国在1870—1910年间是否衰落,要把英国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分析,而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和标准去分析,所以要坚持历史主义原则;研究英国是否衰落,不能仅仅看其经济发展及其地位变化,还要看其政治发展及其地位变化,所以要坚持多角度分析的原则;等等。19、【答案】(1)①史书:又可分为实录,如《太宗实录》;正史,如《旧唐书》;杂史,如《补国史》。②文集(和诗词),如《柳宗元集》、顾况的诗。③石刻、碑铭(或金石史料),如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2)①当官修史书出现明显史实错误时,参照可靠的杂史、诗文等来编写。如材料二中《玄宗实录》关于玄宗出生日期的记载有误,司马光采用了顾况诗中的描述。②官修史书史事缺载时,酌情根据杂史、小说的记载补入。如材料三中《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司马光根据《补国史》补入。③多种官修史书记载相互冲突时,采择与历史事件时间更近、错误可能性更小的其他史料。如材料一中正史与实录记载有冲突时,采用了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解析】(1)第一小问类型,根据所学,文献史料分为史书、文集、和石刻、碑铭等,其中史书按真实性又分为正史、杂史,按体例又可分为纪传体和编年体(实录)等。根据材料一中“《考异》提到《旧唐书》《新唐书》《柳宗元集》……《太宗实录》”“而唐太宗陵墓前有石马六匹,其中一匹的铭文为……”,材料二中“《考异》提到《玄宗实录》”材料三中“唐代林恩撰写的杂史《补国史》记载”等信息可大致将这些文献史料分为史书、文集和石刻、碑铭。第二小问举例,根据三则材料中的史料类型分类举例,如①史书分类里有:实录,如《太宗实录》;正史,如《旧唐书》;杂史,如《补国史》。②属于文集的史料有《柳宗元集》、顾况的诗。③属于石刻、碑铭(或金石史料)的有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根据材料中阐明的取舍史料的理由进行大致分类。根据材料一中“关于隋末名将薛仁果的名字,《考异》提到《旧唐书》《新唐书》《柳宗元集》写作‘仁杲’,《太宗实录》写作‘仁果’”可知,当多种官修史书记载相互冲突时,司马迁会采用官修史书以外的其他史料,采择与历史事件时间更近、错误可能性更小的其他史料,如材料一中正史与实录记载有冲突时,采用了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根据材料二中“关于唐玄宗的生日,《考异》提到《玄宗实录》记载的是八月一日,但通过查询历法发现这一时间有误”可知,当官修史书出现明显史实错误时,参照可靠的杂史、诗文等来编写,如材料二中《玄宗实录》关于玄宗出生日期的记载有误,司马光采用了顾况诗中的描述。根据材料三中“关于吐蕃赞普世系,唐代林恩撰写的杂史《补国史》记载,唐文宗时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其弟继位。此事《文宗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可知,当官修史书史事缺载时,酌情根据杂史、小说的记载补入,如材料三中《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司马光根据《补国史》补入。20、【答案】略【解析】首先,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读懂材料中的观点,例根据“三、所谓对其本国己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虛无主义......”可以得出钱穆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对待历史,不能从现有的社会环境及观念去评判过去,而应该从当时把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进去,进而去辩证地看待过往的历史;其次,依据主题从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论证主题,例如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史实。既要看到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以及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要看到封建专制给当时人们带去的压迫,以及对封建社会晚期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及时巩固】1、【答案】C【解析】题干中体现的是史学界对秦始皇在统一之后采取的修直道和移民实边等行动的评价,存在不同的结论,这是因为这些得出这些结论的人所站的角度和立场不同,所以说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研究结论,故选C项;题干体现的是列举不同学者各自的观点,并没有综合其观点,排除A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项;题干列举出对同样现象的评价不同人得出的三种不同的结论,但并没有对其进行评价,排除B项;题干中的结论是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得出的,知识列举出来,没法体现道德评价是否优先,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据材料“史书所载李沂……属于自杀式的忠贞型人物……讲究策略的智者型官员”可知,民间传说中的李沂与史书记载的迥异,为社会呈现了多维的人物形象,故选C项;民间传说不是历史事件的记录(其中可能包含着真实历史的某些因素),而是人民群众的艺术创作,史料价值不高,排除A项;史学家既要重视探寻历史规律,又要关注历史细节,排除B项;历史叙述本身是兼具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复杂过程,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据材料“历代史书给避世者和失败者……表彰匹夫之志”可知中国史学的“隐逸”书写承担了道义传承功能,故选B项;材料中“极高的历史地位……表彰”可知肯定态度,不是惩戒,排除A项;材料中“表彰匹夫之志”传承了儒家伦理道德,排除C项;材料中“避世者和失败者”不属于官方正面人物,不具有政治性,排除D项。4、【答案】C【解析】材料中对于宋代抑制或不抑制兼并的争论,体现出对于历史的认知应具有批判性思维,理性思考和判断,故选C项;社会环境会影响历史评价,并非决定历史评价,排除A项;通过比较历史学家的观点,可以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并非意味着多数史学家的意见更加客观,排除B项;通过史学界的争议,可以比较分析出历史真相,历史真相是可以得出的,并非史学争议难以寻找历史真相,排除D项。5、【答案】B【解析】面对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的激荡和冲突,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在国际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带有强烈的霸权主义色彩,而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的理论及“美美四句”,是从尊重和保护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多样性角度得出的认识,即不同视角引发不同历史认识,故选B项;“美美四句”表明文明具有包容性,其冲突是可以避免的,排除A项;“决定”说法过于绝对,意识形态差异加剧文化冲突,排除C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项;历史结论需要客观公正,“主观臆断”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6、【答案】A【解析】“小农经济的产生,是中国古代国家集权化进程中制度性选择的必然结果。集权国家的全面介入,是小农经济得以维持的前提。但集权国家复杂政治生态的影响,又是小农经济招致破产的重要因缘之一。小农经济破产之时,也就是集权国家基础崩溃之日”体现了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体制的互相存在的道理,也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原理,故选A项;小农经济是农民土地所有制,是一种私有制,所以国家只能以间接的方式控制土地,排除B项;“集权国家的全面介入,是小农经济得以维持的前提。但集权国家复杂政治生态的影响,又是小农经济招致破产的重要因缘之一”这里强调封建政权对农业的作用既有扶持,又有摧毁作用,排除C项;“但集权国家复杂政治生态的影响,又是小农经济招致破产的重要因缘之一”这里不仅指动荡,也应该包括稳定强盛时期,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据材料“王国维利用甲骨文材料,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证明《史记·殷本纪》记载的确切”可知,王国维利用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印证,证实了文献史料的确切,即史学研究须重视实物史料的利用,故选C项;疑古思潮在辨别伪书伪史方面贡献可观,“完全”说法错误,排除A项;文献史料只是历史解读的一种依据,还要依据实物史料等与之印证,“必要”说法错误,排除B项;历史解读取决于史料,要注重史料的收集与辨析,排除D项。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根据材料,史学家以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历史分期的重要划分标志,肯定了历史重大事件在历史分期中的重要作用,故选择D。材料并没有强调空间,故排除A。材料肯定历史分期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故排除B。材料中并未涉及唯物史观的理论,故排除C。9、【答案】D【解析】材料中不同史料对于李世民携带的伏兵人数有“九人”和“七十余骑”的不同记录,相差悬殊,因此其具体数量并不能确定,故选D项;据材料“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自卫”可知,《旧唐书》中所述李世民是主动自卫而非被迫,而其他三则史料中并未提及其是否“自卫”,排除A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项;《新唐书》和《旧唐书》都属于二手文献史料,史料价值是一样的,排除B项;材料中第三则史料虽提及太子仪卫人数,但是并未提到李世民的伏兵人数,而第四则史料又未提到太子的仪卫人数,故无法进行对比,不能得出C项结论,排除C项。10、【答案】A【解析】题干“对此记述有领导撰写的传记或回忆录、政府部门编写的资料、纪实文学、影视作品、厂史、厂志、学者论文、三线建设亲历者撰写的相关著述等”可知,对于“三线建设”有回忆录、部门资料、影视作品等不同呈现方式,故选A项;题干提及的是历史的呈现方式,非比较史料丰富程度,排除B项;纪实文学有一定的主观性,“客观反映当时现实”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绝对,排除C项;“最可信”不合史实,且孤证不立,排除D项。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40年至1945年,吴晗等众多学者流落西南时,搜集南明史料、碑帖,踏勘南明遗迹,创作与南明相关的作品”,可知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与南明时期的社会动荡类似,研究南明历史体现了知识分子对时局的关心,故选C项;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排除A项;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以民族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排除B项;政府西迁只是暂时改变了抗战时期的政治格局,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动力,研究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得出不同的解释,使人们对其认识趋于全面,故选C项;这些观点分别从不同角度去解释,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能说谁的解释更可信,排除A项;历史的真实要依据考古史料、文献史料及史学家的研究,史学争鸣能使我们接近历史的真实,“依赖”说法错误,排除B项;史学研究的主旨在于求真,而不是突破传统观点,传统观点也有其价值,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地理方位撰写边疆民族史,如《西南夷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西南夷列传》等”可见作者已经把这些边疆地区当作统一领土的组成部分了,故选A项;“分别按地理方位撰写边疆民族史”只能体现一种文化观点,无法为民族交融提供助力,排除B项;“《西南夷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西南夷列传》等”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里面的用词依然体现了华夷之辩,只能说明被中央管辖,却不能说明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血脉关系,排除C项;“在《史记》中分别按地理方位撰写边疆民族史”更多是从文化的角度客观的记载,而不是以这种手段去完成大一统,排除D项。14、【答案】D非选择题部分【解析】《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书,对马嵬之变的记载不相同,受到了史学家情感和立场的影响,故选D项;《马嵬行》虽是文学作品,也描写了一些民间故事,但也有一定的史学研究价值,排除A项;《资治通鉴》作为第二手史料,且时间久远了,难以达到还原真相,排除B项;史料的可信度,不能单纯从成书的早晚来判断,排除C项。15、【答案】A【解析】据材料“亦有例外”“其势不能不采”可知,史学考据虽有一定原则,但也需依据实际进行考量,说明其具有审慎态度,故选A项;史学考据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其应依据历史事实而非背离,排除B项;宗教传说也需鉴别,并不一定完全没有史学价值,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据材料“不能径作为事实,这是原则”可知,考据结果并不一定就是历史事实,排除D项。16、【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又称四时捺钵”属于历史解释,而“可见民族传统和民族习俗的深远影响”属于历史结论,故选B项;历史叙述强调对历史过程的具体解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历史叙述强调对历史过程的具体解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历史事实强调事件自身的客观存在性,排除D项。17、【答案】C【解析】据材料“王国维将甲骨文……说明《史记》是一部信史”“王国维运用甲骨文……纠正了《史记·殷本纪》中的一些错误”可知,王国维把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纠正了文献史料的一些错误,使文献史料更可靠,故选C项;材料强调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佐证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而不是学者的权威性,排除A项;“必须”说法过于绝对,商代的历史可以用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等互证,排除B项;神话传说很难考证,排除D项。18、【答案】D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据材料“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可知,充分发挥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的价值,二者相互印证,以了解、研究上古历史,故选D项;“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就无法充分发挥”说明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唯一”说法错误,排除A项;甲骨文、青铜铭文如果是考古发掘的,就属于考古材料,且材料强调研究上古历史需借助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的结合,排除B项;材料强调研究上古历史的基本路径是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的结合,而不是传世文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排除C项。19、【答案】BCD【解析】据材料“读书的人多,首先带动的就是对图书的需求量大,书籍的编辑、整理、印刷就成为产业的一条龙”,可知由于苏州科举取士人数较多,促进文化发展的同时,推动了书籍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并行,故选B项;“读书的人多,而且能考中状元的人多,书籍的编辑、整理、印刷就成为产业的一条龙”,可知材料除了强调明朝书籍制作等手工业发展的情况,还反映了明代苏州文化发展状况,若选C项,勉强符合题意;“画中有一个集贤堂,就是编辑、刻印和销售三位一体的经营”,可知出现了专门从事书籍方面的商店,因此商业发展出现专业化趋势,但材料中“苏州府八人,接近十分之一”还强调了苏州府文化发展状况,若选D项,勉强符合题意;“整个明朝的科举考试,共录取文状元九十人,其中苏州府八人,接近十分之一”,可知材料强调的而是苏州府在科举制中的比例较高,而非强调明朝科举比例,排除A项。20、【答案】B【解析】材料展现的是有关宋太祖赵匡胤死亡的不同记载,从而体现史料与史料辨析对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说明研究历史不仅要有文献资料证据,还要有对材料的考证与辨析,故选B项;材料有可能有谬误,使用时应注意考证,排除A项;对宋太祖死亡的不同记载说明历史叙述受阶级立场、占有的史料多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用时应注意甄别,历史诠释或多或少都带有主观意志,排除C项;百家争鸣指互相争辩,材料只是不同记载,排除D项。21、【答案】C【解析】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视角审视世界文明,取代此前的民族国家和欧洲历史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史”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体现出世界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不断深入,故选C项;20世纪80年代,随着欧洲一体化的程度提高,欧洲在世界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排除A项;两极格局在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而结束,排除B项;全球化背景下,为了自身的利益,各国更加重视国家意识,并非国家意识的弱化,排除D项。22、【答案】C【解析】“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两种记载都表明启承禹位,只是方法手段不同,故选C项;历史事件是可以还原真相的,需要对史料进行甄别,排除A项;史籍记载自相矛盾要辨别真伪,不能说不可信,排除B项;启承禹位是私天下的开始,排除D项。23、【答案】C【解析】从《史记》记载秦始皇廿六年分天下三十六郡,到1948年谭其骧先生在《秦郡新考》考定内史以外秦郡凡得四十六,再到2002年出土的里耶秦简明确记载“苍梧”必为秦三十六郡之一,以及2007年入藏的岳麓秦简又贡献了个前所未闻的“江胡郡”,即秦代行政区域是一个不断裁撤变更的动态过程,也说明历史研究是一个随着新史料的发现而动态变化的过程,故选C项;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逐渐接近历史真相,史实真相是确定的,排除A项;史实是历史真实的体现,历史学应借助纯粹的史实揭示历史真相,阐发历史变化的规律,排除B项;“必须获取新的一手资料才能甄别史实的真伪”表述过于绝对,也可以根据现有的史料多方印证去辨别,排除D项。24、【答案】D【解析】据材料“设计和猜想的成分居多”“至于之后《韩诗外传》、《周礼·地官》、《谷梁传》、《汉书·食货志》中提到的种种更加具体的‘井田制’的方案,则更无实施的可能”可知,古人对前代历史的描述不可尽信,应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故选D项;井田制是否存在直接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实未免过于草率,排除A项;历史真相是可以考证的,排除B项;井田制是存在的,排除C项。25、【答案】B【解析】阅读图表内容可知,通过当事人的回忆、火车时刻表、实地考察等多角度论证,在否定了其它四种说法后,厘清了中共一大结束的具体日期,故B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项错误,符合题意;史料记载和个人回忆都可能有谬误,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先树立观点,再找材料”违背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原则,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历史真相虽然存在“层累地造成“的现象,但仍可以探索清楚,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6、【答案】A【解析】图1作为唐代泥塑随葬品,出土于新疆地区,属于文物(实物)史料,是研究新疆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故选A项;由于是出土实物,且鉴定为唐代泥塑随葬品,所以内容的真实性是可信的,属于一手史料,不需要进一步甄别即可,排除B项;仅凭一个泥塑随葬品,只能证明新疆地区已有类似的生活情景,不能证明当地所有的生活都与内地一致,排除C项;泥塑随葬品只是当地手工业或者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没法得出政治上唐是否对新疆进行有效统治,排除D项。27、【答案】C【解析】《大唐创业起居注》与《资治通鉴》记载的都是李建成与李世民一起率众攻克西河郡,《旧唐书》有关传记记载的是李建成率众攻克西河郡,综合四则史料可知,李建成为河西之战中的将领,故选C项;“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可以说明李渊派李建成与李世民去攻克西河郡,而非李渊亲自参与西河之战并担任主帅一职,排除A项;《旧唐书》记载的是殷峤被封为“大将军府掾”,而非西河郡长官,排除B项;《大唐创业起居注》及《资治通鉴》记载的都是李世民与李建成一起攻克西河郡,并非李世民独自攻克,排除D项。28、【答案】C【解析】历史证据的准确性、全面性,才能支持得出科学的结论,但材料中“根据史料”的漏洞在于,现存史料是越古越少,越近越多,故选C项;“根据史料”“进行统计”只是统计法,与“整体研究”不符,排除A项;也是论从史出,只是史料不全,结论偏颇,排除B项;“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越来越多”不是现实意义,得出有效的历史经验教训才有现实意义,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答案】(15分)(1)是必要的。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理由:两则材料都是反映洋务运动发展状况的史料,材料一强调的是洋务运动在军事、经济方面的成绩;材料二强调的是洋务运动对于民生的影响。(如果回答不必要,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4分)(2)陈季同在外交官的立场上,对西方情况较为熟悉,因此多关注洋务运动的富强之面。(2分)奎润等站在国内实际办事官员的立场上,较为了解底层民众的实际生活,因此多关注民生的一面。(2分)(3)材料一选自清末外交官的文章,材料二选自清末大臣的奏章,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需要注意在使用时要收集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史料的互证。(3分)(4)材料三反映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道路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应该变革政治制度。(2分)原则:要全面地、辩证地、客观地看待历史事物;其次要看到洋务运动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所处时代中发挥的历史作用。(2分)【解析】29、(1)本题目属于史料价值类。在作答本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材料的主题,然后具体分析材料的内容是否与主题相关,以此判断是否有必要。第一小文“是否必需”,根据材料导入语“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成功?失败”可知材料内容应该与洋务运动有关,仔细分析材料一、二的内容,可知材料一和材料二这类史料对研究这一问题是必需的;第二小问“理由”,其主要依据是材料的具体内容:两则材料都是反映洋务运动发展状况的史料,材料一强调的是洋务运动在军事、经济方面的成绩;材料二强调的是洋务运动对于民生的影响。(2)之所以对同一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阶级立场、生活阅历、出发点等等。具体到本题目,根据材料一作者的身份——晚清驻法外交官,可知陈季同是站在外交官的立场上,对西方情况较为熟悉,因此多关注洋务运动的富强之面。材料二作者的身份——礼部尚书,可知奎润等是站在国内实际办事官员的立场上,较为了解底层民众的实际生活,因此多关注民生的一面。(3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本题目属于史料实证类。在使用史料时,要尽可能使用一手史料,还要注意孤立不正,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等相互印证。史料能否反映史实,还要注意作者的立场和目的。就本题目而言,材料一选自清末外交官的文章,材料二选自清末大臣的奏章,二者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需要注意在使用时要收集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史料的互证。(4)第一小问问题,根据材料三对话中学生的回答内容“这种树并不适宜现在的环境,烧了种新品种吧”可知材料三意在说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道路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应该变革政治制度。第二小问原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其首要的原则是“要全面地、辩证地、客观地看待历史事物”,再具体到洋务运动而言,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原则:看到洋务运动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所处时代中发挥的历史作用。30、【答案】(12分)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观点表述明确,史实运用合理充分,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表述清楚。二等(9—7分):观点表述比较明确,史实运用比较合理充分,逻辑比较严密,论证比较充分,表述比较清楚。三等(6—4分):观点表述基本明确,史实运用基本合理充分,逻辑基本严密,论证基本充分,表述基本清楚。四等(3—0分):能够写出某一观点或未能表明观点,也未能运用史实予以论证,或论证存在史实错误,逻辑混乱,表述不清。示例:论题:我赞同材料观点,影响历史的发展因素是多样的。论证: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与随之而来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推动了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也极大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启蒙思想等思想解放运动,把人从中世纪的各种束缚中逐步解放出来,从思想了否定了封建制度,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则推动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与扩展。20世纪初西方文明面临的危机其原因也是多样的。工业革命的开展,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暴露;另一方面,社会被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不平衡最终引发了世界大战。此外,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反思、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综上: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多元的,多角度的研究分析,有助于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历史事件,科学的把握历史规律。【也可从质疑、补充的角度提炼观点。例如材料观点认为:在事物深处起作用的重要因素往往只能从它的艺术表现去领会,甚至只能远远地用科学的或纯的观念的形式去张望。可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加以质疑。如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等。】【解析】首先,据材料“作为基础计划的范围就必须大加扩充……一个政治问题是不能单从政治本身去得到理解的……用科学的或纯哲学的观念的形式去张望”结合所学得出论题:我赞同材料观点,影响历史的发展因素是多样的。其次,论述时可举例证明,结合所学可从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20世纪初西方文明面临的危机都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角度入手;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结合所学可从经济、思想、政治角度展开,经济上: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与随之而来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推动了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也极大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上:文艺复兴、启蒙思想等思想解放运动,把人从中世纪的各种束缚中逐步解放出来,从思想了否定了封建制度,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则推动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与扩展。20世纪初西方文明面临的危机,可从工业革命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世界大战、科学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等角度入手。最后,总结升华,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多元的,多角度的研究分析,有助于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历史事件,科学的把握历史规律。31、【答案】(16分)(1)原因:农耕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增加;宋代城市化的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对燃料的需求增加;北方长期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燃料需求量大;北方战乱与农业开发,对自然资源造成一定破坏。(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2)认同材料一的观点;理由:有出土文物材料为依据,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冶铁、制瓷等行业均受到燃料短缺的影响,说明燃料危机是宋代比较普遍的现象;开封作为当时重要的城市,具有一定代表性。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认同材料二的观点;理由:燃料短缺问题主要发生在开封等城市,不能代表全国的情况;北方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手工业衰落的原因应综合分析;观点一对学者的研究进行了片面剪裁。(6分,每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认识: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史料类型是多样的;只有掌握了比较丰富的历史史料才能更科学合理的得出结论;历史研究要遵循一分材料一分结论的实证精神;要客观、准确的利用史料,不能主观剪裁史料。(4分)【解析】(1)据材料一“宋代发生了木柴、木炭的危机,即传统燃料危机”结合所学可知,农耕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增加,薪柴需求量大大增加;结合所学得出宋代城市化的发展,对木柴、木炭的需求增加;商品经济繁荣,尤其是冶铁业、陶瓷业等手工业的发展,对燃料的需求增加;据材料一“唐宋以降,北方燃料问题愈发突出”结合所学得出北方长期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燃料需求量大;结合所学可知,北方战乱与农业开发,对自然资源造成一定破坏,使传统燃料减少。(2)第一小问认同材料一的观点;理由:据材料二“黄维等人对出土的宋代铁钱进行测定”结合所学得出有出土文物材料为依据,一手史料可信度高;据材料二“因为燃料危机……导致了钢铁品质的严重下降”“使用煤炭烧制瓷器……使得工艺水平大打折扣”结合所学得出冶铁、制瓷等行业均受到燃料短缺的影响,说明燃料危机是宋代比较普遍的现象;据材料二“北宋开封有16个年份出现大雪严寒天气,因雪灾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的就有8个年份”结合所学得出开封作为当时重要的城市,具有一定代表性。或者认同材料二的观点;理由:据材料二“16次大雪严寒天气有8次以上未见致人冻死的相关记载,说明引发开封燃料安全事件只是雨雪、战争等造成的‘供给难足’”结合所学得出燃料短缺问题主要发生在开封等城市,不能代表全国的情况;北方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据材料二“宋代生铁含硫量却普遍较高。宋代华北定窑与磁州窑名满天下,但宋以后都急剧没落”结合所学得出北方手工业衰落的原因应综合分析;据材料二“北宋开封有16个年份出现大雪严寒天气,因雪灾导致人畜大量死亡的就有8个年份”得出宋代发生严重的燃料危机是不严谨的,因为还有8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次以上未见致人冻死的相关记载,即观点一对学者的研究进行了片面剪裁。第二小问认识,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史料类型是多样的;只有掌握了比较丰富的历史史料才能更科学合理的得出结论;历史研究要遵循一分材料一分结论的实证精神;要客观、准确的利用史料,不能主观剪裁史料等角度入手。32、【答案】(14分)(1)材料一是唐宋诗词属于文学作品。从中可以提取有关唐宋时期农民生活状况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史料研究价值(1分),但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需谨慎。应该将文学作品与其它史料进行互证;(1分)材料二出自正史属于文献史料,较为细致的记载了当时农民一年的收支状况,研究价值较高(1分)。但要注意其计算方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1分)(2)水平三:能够从小农的地位、特点、评价等多角度展开说明,语言准确,论证充分。(8—10分)层次一:概述古代农民地位及对国家的作用。(2分)如,小农是国家赋税编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的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封建政权的生死存亡。层次二:分析古代农民生活的基本特点和容易破产的具体原因。(6分)如,古代农民终身戮力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随着农耕技术的提高、家庭副业的开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在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之际,农民的生活相对安定,基本能做到自给自足。但是小农经济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在自然灾害、苛捐杂税、战乱、疾病等诸多不利国素的影响下,缺乏积累的小农家庭承担风险的能力不足,往往陷入贫困甚至破产境地。(每个方面3点,得满6分为止,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层次三:总结升华,得出结论性认识。(2分)如,勤劳勇敢的中国农民是辉煌灿烂华夏文明的主要缔造者,但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小农的生活只能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很难取得突破达到生活富足。水平二:能够多角度展开说明,语言较为准确,论证较为充分。(4—7分)水平一:仅能从某一个角度加以说明,语言不够准确,论证不够充分。(1—3分)【解析】(1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弄清史料价值,就要弄清楚两则材料的类型,属于一手史料还是二手史料,再考虑研究价值的高低,首先,材料一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通常被认作二手史料,因为其是作者经过主观加工后的产物,带有主观色彩,因此较一手史料而言研究价值较低,但仍然是可以参考的研究证据,重点要看是否能够和其他的史料相互印证;材料二是正史记载的文献史料,是对当时农民的社会生活情况较为真实的记录,研究价值较高,但是记载的经济内容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因此要注意把握数据的准确性,从史料类型和研究价值这两个方面分析概括即可而出答案。(2)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要明确,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农业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而农民作为发展农业的主体,是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封建国家的统治,中国古代自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就伴生了小农经济,逐渐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且带有脆弱性、落后性和分散性等特点,受到自然灾害和生产工具的影响较大,因此逐渐产生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形式,在社会安定的时期农民生活较为安定,基本能实现自给自足,对增加国家的税收和财政收入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综上所述,农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基础能直接影响国家的统治。从以上思路稍加总结即可得出完整答案33、【答案】(17分)(1)印光大师:赞扬雍正信奉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伏尔泰:赞扬雍正的法治、公益,重农事和农民。(4分)(2)法国等级森严,启蒙思想家追求自由、法治、平等。雍正帝重公益、法律,封农民为官,与当时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理念一致。启蒙思想家利用对雍正帝的评价批判等级专制,追求自由法治平等。(4分)(3)雍正帝加强专制,激化矛盾,当时的敌对势力的反对,辛亥时代反清革命的政治需要。(5分)(4)时代形势变化,(阶级民族或个人)立场,个人主观因素(视角、史料多少、史学素养等)。历史的评价、辩证的评价。(4分)【解析】(1)据材料二“于修齐治平之暇,禅粘华直指之宗者,其唯清世宗皇帝为第一也”可知印光大师赞扬雍正信奉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据材料一“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新帝雍正受法律、重公益,超过父王”“帝王之中无人比他更不遗余力地鼓励农事”可知伏尔泰赞扬雍正的法治、公益,重农事和农民。(2)结合所学启蒙运动知识可知,当时法国的国情等级森严,启蒙思想家追求自由、法治、平等;结合雍正帝的主要政绩可知雍正帝重公益、法律,封农民为官,与当时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理念一致;结合伏尔泰的目的可知启蒙思想家利用对雍正帝的评价批判等级专制,追求自由法治平等。(3)结合雍正帝的目的和近代民主革命的历史背景可知,雍正帝加强专制,激化矛盾,当时的敌对势力的反对,辛亥时代反清革命的政治需要。(4)第一小问因素,结合上述对雍正帝的不同评价和所学知识可知,时代形势变化、个人主观因素等角度会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第二小问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历史的评价、辩证的评价。34、【答案】(13分)答案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概括“中国形象”的内涵。(解决“是什么”的问题)(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形象’,反映出的背景与影响。(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3)本题的落脚点是对史料的价值的分析与运用,所以最后的小结应明确我们对待史料的原则与态度。答案示例:《马可·波罗行纪》反映了当时元代大一统,疆域广阔、政治稳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交通发达的历史事实,突出财富与君权,表达出对中国繁荣昌盛的欣赏与羡慕。(4分)马可·波罗来华时期,正值元朝国家统一稳定,陆上丝绸之路重新繁荣之际,而马可·波罗又以在中国游历经商赚钱为目的,故此对中国形象的塑造有夸大的成分。(4分)这一点被急欲开辟新航路、向东方获取财富的欧洲殖民者所利用,成为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因素。(2分)《马可·波罗行纪》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因受立场、视野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与历史事实有一定差距,对此“中国形象”我们要辩证理性看待。(3分)【解析】据材料“这种纸币的制造,它的形状、制造和工序与真正的纯金或纯银币一样。可以用它购买他们所需的商品”可知,《马可·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波罗行纪》反映了当时元代大一统,疆域广阔、政治稳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交通发达的历史事实,突出财富与君权,表达出对中国繁荣昌盛的欣赏与羡慕;结合马可·波罗来华的时间可知马可·波罗来华时期,正值元朝国家统一稳定,陆上丝绸之路重新繁荣之际,而马可·波罗又以在中国游历经商赚钱为目的,故对中国形象的塑造有夸大的成分。这一点被急欲开辟新航路、向东方获取财富的欧洲殖民者所利用,成为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因素。因此《马可·波罗行纪》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因受立场、视野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与历史事实有一定差距,对此“中国形象”我们要辩证理性看待。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35、【答案】(17分)(1)材料一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的增长速度,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提供了重要依据。因为了解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最主要指标就是GDP总量及其变化趋势。(4分)(2)不矛盾。材料一是以柱状图的形式反映中国GDP的增长情况,材料二是以折线图的形式反映中国GDP总量与其他国家的比较,经济发展的走势是一样的;材料一的货币单位为人民币,材料二的货币单位为美元,换算后基本上是等值的。(4分)(3)虽然材料二较为直观地反映出中国经济总量在改革开放以来相继超越英、德、日等国成为世界第二,但还需从人均GDP排名等方面看,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因此不能单看国家经济总量。(3分)(4)材料三反映了世界经济领先的美国一直存在较为严重的国家债务问题与政府财政赤字问题。这提示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注意经济的协调发展。(3分)(5)一是客观性原则,即所选材料必须是真实有效的,选材料时所持的立场必须是客观公正的;二是联系性原则,即要联系其国内、国际时代背景进行考量;三是全面性原则,即要多方面分析现有材料。(3分)【解析】(1)第一小问作用,图表一是1977年至2017年中国GDP总量及增速走势,因此可以用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第二小问理由,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了解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最主要指标就是GDP总量及其变化趋势。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第一小问是否矛盾,材料一与材料二对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不矛盾。第二小问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对比项目不同,材料一反映的是1977—2017年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GDP的增速,而材料二则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对比,另外两个表中所用的计算单位不同,故不矛盾;材料一是以柱状图的形式反映中国GDP的增长情况,材料二是以折线图的形式反映中国GDP总量与其他国家的比较,经济发展的走势是一样的;材料一的货币单位为人民币,材料二的货币单位为美元,换算后基本上是等值的。(3)材料二较为直观地反映出中国经济总量在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上升,并相继超越英、德、日等国成为世界第二,但我国人口数量多,还需增加人均GDP排名,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因此不能单看国家经济总量。(4)材料三反映了美国未偿国债总额持续上升,财政赤字总额总体较多,反映了世界经济领先的美国一直存在较为严重的国家债务问题与政府财政赤字问题,这提示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注意经济的协调发展。(5)据所学知识可知,史料的选择和应用需要遵循的原则科学性选择、多样性原则、典型性原则、针对性原则、适量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等,考察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第一要选择客观真实的史料,选择材料时立场必须是客观公正的;第二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第三要多方面分析现有材料。36、【答案】(12分)【示例】论题:制度的变革影响思想观念的变迁。(2分)论证:制度变革在古今政治文明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制度的继承与变革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和文明的进程,改变了人民的思想观念。(2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完成了民国政治制度的创建,实行责任内阁制与总统制,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民国政治制度的变革,进一步革除了封建思想,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平等的理念也逐渐深入改造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俗,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6分)(如美国独立后,邦联制使美国处于困境之中。1787年制宪会议制定不颁布了美国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联邦政府,确立了总统共和制。新的政治制度巩固了美国的独立,同时,使共和精神和启蒙思想深入人心,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结论:制度变革是文明承袭与转变的重要内容,推动了思想的变迁和观念的革新。(2分)【解析】这是一个分析材料提出观点并证明观点的题型,通过材料“从‘制度之变’出发,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会慢慢发生改变,无数种现代思想观念聚合成现代文明”可得出观点:制度的变革影响思想观念的变迁。然后联系中国近代历史,找出与之相关的一些史实如辛亥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中外历史上关键的制度变革,从而分析由制度变革带来的思想上的变化以及历史影响即可。37、【答案】答案要点:晚清时期,传统教材仍然有很大市场。(1分)主要是由于晚清政府加强思想控制,传统科举继续存在,国门虽被打开,但总体社会风气仍显保守。(2分)但是,晚清历史教材也出现了新变化:(1分)鸦片战争后,大批传教士进入中国,为殖民侵略需要,编译历史教材;随着洋务运动开展,西学进一步传入,为培养新式人才,清政府组织编译教材;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国人为学习日本变革而主动引入日本教材;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废除科举制,推动民众自编教材。(8分)总之,晚清时期历史教材类型多样,表现出鲜明的新陈代谢特征,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2分)【解析】分析“晚清时期历史教材的新陈代谢”,主要从传统和变化两个方面进行。从传统看,《御批通鉴辑览》等2本主要涉及史书撰写的书法义例、君与臣关系、伦理纲常等,这些教材直至19世纪末才发生明显的变化,说明传统教材仍有很大市场,这主要是由于晚清政府加强思想控制和科举制仍然存在,总体社会风气仍显保守有关。从变化看,有多种途径的新式教材。传教士编译的教材主要是出于为殖民侵略服务,通过渗透进化论思想从而为军事入侵做理论支撑;清朝官方机构组织编译的教材主要是江南制造总局、京师同文馆等进行的,这与洋务运动、西学传播有关,为了培养新式人才才编译西方书籍;引入日本教材是由于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想要学习日本变法图强;国人自编中国历史教材则是在1903—1909年间,这和清政府进行清末新政、废除科举有关。所以,从总体看,晚清时期历史教材种类多样,但都是时代背景的反映。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8、【答案】(12分)参考(1)石刻、墓志属于文献史料,都是一手史料。(2分)(2)①材料一《李斯刻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刻石可以研究秦代文字篆体;刻石反映秦始皇封山泰山的史实,刻石里“臣斯臣御史大夫”反映官职、署名信息等。(4分书法、史实各2分)②材料二可以反映南北朝字体书法;佛教传播、刻经中僧人是天竺人(印度),印度佛教徒来中国传经史实。(2分)③材料三墓志可以研究羊氏家族传承、羊氏家族显赫人物经历可以与正史的记载相互印证、涉及婚姻、籍贯等社会信息。(2分)上述三则史料对于研究秦汉和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文学艺术以及社会生活有极高的价值。(2分)【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材料二属于石刻,材料三属于墓志铭,二者都属于实物史料,同时也是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学研究价值。材料一通过审视碑刻的铭文可以用于研究秦朝的篆体文字、官职设置、署名信息和秦始皇泰山封禅的相关史实。材料二是我国北朝时期的摩崖石刻,可以用于研究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和字体,通过铭文解读,还可以用于研究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以及天竺僧人在中国传经的史实。材料三是汉魏时期羊氏家族的墓志铭,可以研究羊氏家族文化的传承以及重大人物的生平,从而与正史相互印证,还可以研究汉魏时期的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39、【答案】答案示例:原则一:体现了文明史观的编写原则。(2分)依据:第二十六章将西方文明的革新归为工业革命或民主革命,(2分)这是以文明史观的角度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人类朝着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向演进。(2分)原则二:体现了近代化史观的编写原则。(2分)依据:第二十七章强调了工业化和民主化,(2分)这是以近代化史观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2分)原则三:体现了全球史观的编写原则。(2分)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依据:全部分总题目中的“全球大一体”和第三十章的“世界一体化”强调了世界各地的联系,(2分)这是以全球史观的角度描述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互动,联系不断加强的一个整体。(2分)【解析】根据题目信息“从多元史观的角度分析......”可知,本题作答之前必须明白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历史观。首先“西方文明的革新: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体现了文明史观的编写立场,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分析工业革命是人类逐渐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其次“亚洲对工业化和民主化的回应”体现了近代化史观的编写立场,人类近代化的演进是从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科学化和理性化开始的,“工业化”和“民主化”则从经济和政治上阐述了亚洲近代化的进程;最后,“西方在世界”“1945年以来的全球竞争与世界一体化”体现了全球史观,从全球发展的角度分析西方在世界地位的变化和世界一体化的发展。40、【答案】参考示例一观点:文明史观批判了西方中心论,但其坚持历史发展循环论会带来误导。论述: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近代文明在民主制度、工业经济、人文思想、近代科学等领域逐渐领先于世界,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西方中心论继而兴起。以文明平等的多元文化论为基础的文明史观出现后,无疑对西方中心论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汤因比等文明史观流派对西方中心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有利于史学理论的发展进步。但是,文明史观坚持历史发展循环论却是错误的。汤因比认为所有文明的进程必经起源、生长、衰老和解体四个阶段,这就无从解释历史上许多文明的延续和当今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比如,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持续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对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依然具有重大意义。这就印证了唯物史观中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理。结论:综上所述,文明史观的理论有利有弊。在批判历史发展循环论方面,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科学全面准确地研究历史,为社会发展服务。【解析】近年来,许多“史观”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流行一时,它们在开阔视野、活跃思维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启发意义。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克服了文明史观等其它史观在立足人的发展、关注人的解放等方面的缺陷。唯物史观纠正了文明史观中历史发展循环论的不足,认为社会形态是从低级向着高级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的趋势和表现。这期间蕴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同时这些规律又是可以被人们所认知的。从材料内容可以直接看出,其表达的是文明史观的优缺点。因此考生可以简单概括出材料的部分或总体观点。论述时,可以结合具体史实,比如文明史观所批判的西方中心论是如何产生的,然后点出文明史观的正面意义。接着,结合材料和所学,论述文明史观的局限性。最后进行总结升华。本题除了考查考生对文明史观等多元使馆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要考查学生能否充分认识到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第57页共5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3-17 19:44:08 页数:57
价格:¥9.99 大小:1.68 M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