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及模拟题专题汇编30史学理论(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30史学理论第Ⅰ部分2021年高考真题1.(2021·广东高考选考·3)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幕。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唐)刘禹锡《马嵬行》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五代)刘昫等《旧唐书》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答案】D【解析】史料能否真实地反映历史事实,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史料作者对历史事实所持立场,《旧唐书》《资治通鉴》皆属于官修史书,更多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来思考问题,为君主提供政治借鉴之用,故选D项;刘禹锡的《马嵬行》是文学作品,受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不一定完全真实可信,但也能传达历史真相、保留历史信息,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排除A项;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有较多细节描写,但“还原了”说法过于绝对,并且违背了孤证不立的原则,排除B项;一般来说,时代越近越能接近历史的真相,可信度越高,但也不能绝对化,《资治通鉴》和《旧唐书》皆成书于唐代以后,且时间都比较久远,很难衡量二者的可信度高低,排除C项。2.(2021·浙江高考选考1月·25)关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历来有争议。分析下表双方的辩论观点,选项中合理的是()否定方观点肯定方观点元代中文文献中没有对马可·波罗的记载来华外国人不可能都被记载,即使记载,也可能遗失-18- 《马可·波罗游记》存在错载史实以及漏载中国特有的长城、茶叶、汉字等事物书中关于中国的多数记载已得到印证,未记载特有事物,可以合理解释《马可·波罗游记》稿本众多且内容不一致稿本有差异但不影响主体内容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可能是依据某种波斯的导游手册,编造出游记迄今为止没有发现有这种导游手册A.根据《马可·波罗游记》错载或漏载某些元代特有事物,可否定其真实性B.判断《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应从总体上看其是否提供了得到印证的资料C.历史研究要勇于怀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论带史D.学术观点须资料确证,如无实证,搁置争议,自圆其说【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对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存在争议,所以要判断《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应该从总体上看是否提供了得到印证的资料,故选B项;我们要说明《马可·波罗游记》之所以会“漏写”一些关于中国的事物,要考虑这些事物当时发展到何种程度,是否外来者进入到当时的中国,就如同现在旅游信息传递给大家的一样重要;并且马可·波罗的临终遗言是“我所说出来的还不到我见到的一半”,这也可以合理的解释“漏写”是究竟为何,排除A项;“以论带史”明显有过多的主观色彩,应为“以史带论”,排除C项;学术观点必须资料确证,“自圆其说”说法错误,排除D项。3.(2021·浙江高考选考6月·25)历史人物评价常易引发讨论,如对商纣王、曹操、武则天等人,古今史家众说纷纭。尤其是新材料的发现会引发新一波的讨论,以曹操墓的发现为例,一时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说辞。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合理的是()A.知人论世,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B.与时俱进,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C.察言观行,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侧重动机而非效果D.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答案】D【解析】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故选D项;评价历史人物,应从当时当地人民利益出发,排除A项;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价值标准苛求古人,排除B项;评价历史人物活动要把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统一起来,排除C项。4.(2021·全国乙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材料二《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18- 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12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5分)【答案】(1)共同:历史学家的使命感;追求客观真实,理性叙述历史;创新精神;开阔的视野;自主的实地查访与史料调查精神。(2)历史:古希腊城邦的发展与人文精神;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广泛接触;丰富的历史与神话传说;海外贸易与工商业比较发达。史记: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儒家思想的影响;史学传统;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3)要素:叙述一定时空框架内的历史事物;有指导思想;客观、准确的记载;丰富的史实;有作者的认知。【解析】(1)分别提取材料一、二中的有效信息并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得出其共性即可。由材料一中的“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和材料二中的“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得,历史学家的使命感;由材料一中的“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和材料二中的“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等信息可得,追求客观真实,理性叙述历史;由材料一中的“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和材料二中的“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可得,都具有创新精神;由材料一中的“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和材料二中的“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可得,都具有开阔的视野;由材料一中的“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和材料二中的“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可得,自主的实地查访与史料调查精神。(2)第一小问历史,根据希罗多德的生卒年代(约前484~约前420)来判定《历史》大概的写作时间为公元前五世纪中后期,然后据此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古代希腊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相关知识思考即可。具体来说,政治上,公元前五世纪中后期,古希腊城邦的发展、民主政治发达;思想上,此时古希腊人文精神得以起源;文化上,由材料一中的“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等信息可推论出,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广泛接触,由“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荷马史诗》”还可得出,丰富的历史与神话传说也是其时代背景之一;经济上,根据所学可知,古代希腊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海外贸易与工商业比较发达。-18- 第二小问史记,根据所学可知司马迁生活于汉武帝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作答即可。具体来说,政治经济方面,由所学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可得,西汉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稳定与繁荣是《史记》创作的政治经济基础;思想上,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的影响相对较大,这是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记史的思想背景;文化上,由材料二中的“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可得,良好的史学传统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也是《史记》能够完成的重要背景。(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记载的历史本身、写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及作者自身所具备的史学素养等角度来思考作答即可。从记载的史实本身来看,通过希罗多德著述的《历史》和司马迁著述的《史记》叙述可知,史书撰写一定要写一定时空框架内的历史事物;从指导思想来看,由材料一中的“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和材料二中的“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得,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从基本原则看,由材料一中的“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和材料二中的“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等信息可得,追求客观、准确的记载;从史学家的素养看,上述材料表明史家都占有丰富的史实和有作者自己的认知。5.(2021·山东高考选考·19)(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英国在衰退吗?有学者认为,1870—1910年代的英国日渐走向衰退,英国真的在衰退吗?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下面几则史料,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材料一有关英国工业生产的一组数据甲:1873—1913年英国工业生产情况统计表1873年1883年1893年1903年1913年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40404143—生铁产量(千吨)667186667089907810425粗钢产量(千吨)5822040299751157787煤炭产量(百万吨)130166167234292乙:1913年英、美、德电器产品丙:1870—1913年英、美、法、德在占世界总额的比例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据[英]B.R.米切尔《世界历史统计》等材料二材料三-18- 案例:坎布里亚的兴衰13—17世纪,坎布里亚一直是英国北部的纺织业重地,很早就利用水力进行生产。1780年代以后,坎布里亚使用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进行生产的工厂越来越多,19世纪中期,它的纺织业发展达到鼎盛,由于较少使用蒸汽动力,约自1870年代起,在内外的激烈竞争下,坎布里亚的坊织业逐渐走向衰弱,到20世纪初已全面没落。——[英]约翰·马歇尔《坎布里亚工业化的阶段》(1)材料一这类史料对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必需的吗?说明你的理由。(3分)(2)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英国经济状况的反映相互矛盾吗?请加以说明。(5分)(3)把材料二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3分)(4)材料三可以从怎样的视角拓展我们对问题的认识?(3分)(5)考量历史上一个国家的兴衰,应坚持什么原则?说说你的看法。(3分)【答案】(1)是。理由:能结合工业化背景,说明工业部门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2)不矛盾。从材料甲主要反映了传统工业,乙反映了新兴工业的角度作答;从材料甲反映英国自身经济发展状况,乙、丙反映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角度作答。(若回答“矛盾”,言之有理有据,可的情给分。)(3)能认识到材料是个案,只能从一个层面或视角反映客观历史的角度作答。(4)能从一战后英国国际地位变化的角度作答。(5)所提原则合理,说明充分,符合唯物史观。【解析】(1)第一小问是否必需,首先明确研究的问题是“1870—1910年代的英国日渐走向衰退,英国真的在衰退吗?”,然后确定材料一中的这类史料与这个问题的相关性,因为相关,所以答案是肯定的,是研究所必需。第二小问理由,需要从“1870—1910年代”这个时期阶段特征出发去思考,这一阶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从发生到完成的时期,所以工业化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工业部门在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因而材料一中的史料都涉及到了英国的工业生产情况。(2)第一小问是否相互矛盾,判断是否矛盾的标准是看史料是否从同样一个角度有不相对立的观点,据此可知,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反映了英国工业发展的不同角度,所以不矛盾。第二小问说明,只要设定标准说明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的即可。具体来说,从新旧工业部门发展的标准来看,材料甲是1873—1913年英国工业中生铁、粗钢和煤炭三个部门生产的产量及其所占比重,这些数据主要反映了英国的传统工业生产发展情况,乙是1913年英、美、德电器产品占世界总额的比例,这些数据可以反映英国新兴工业发展的情况;也可以从三个史料所反映的主要国家来看,很明显材料甲只反映英国自身经济发展对-18- 比的情况,而乙、丙则反映多个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所以反映的是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这一角度。(3)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问题是“1870—1910年代的英国日渐走向衰退,英国真的在衰退吗?”而材料二是英国北部的纺织业重地坎布里亚这一个地方的工业兴衰的历程,这属于个案,只能从一个层面或视角反映客观历史的角度,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孤证不立,所以使用时需要再寻找其他证据使之能够互证。(4)材料三提供了一幅漫画作品,从中可以看出美国总统威尔逊是一个评判员,而英国在内的欧洲各国则是在搞“欧洲孩童秀”,漫画时间为1919年,反映了一战后英国国际地位变化这一视角,英国由战前欧洲或者世界的霸主地位到战后沦为与欧洲其他国家地位相当,需要接受美国评判的地位,明显的地位降低了。(5)第一小问原则,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比如原则可以是:论从史出,历史主义,多角度分析,等等。第二小问看法:可以结合题干材料和设问思考,为研究英国是否衰落,题干提供了多个史料,需要通过不同类型的史料来分析,所以应坚持论从史出,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另外,研究英国在1870-1910年间是否衰落,要把英国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分析,而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和标准去分析,所以要坚持历史主义原则;研究英国是否衰落,不能仅仅看其经济发展及其地位变化,还要看其政治发展及其地位变化,所以要坚持多角度分析的原则;等等。-18- 第Ⅱ部分2021年各地模拟试题一、选择题1.(2021·天津和平区一模·15)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与此现象最为契合的结论是(  )A.历史事件难以还原真相B.史籍记载自相矛盾不可信C.启承禹位应是历史事实D.“家天下”由此开始【答案】C【解析】“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两种记载都表明启承禹位,只是方法手段不同,故选C项;历史事件是可以还原真相的,需要对史料进行甄别,排除A项;史籍记载自相矛盾要辨别真伪,不能说不可信,排除B项;启承禹位是私天下的开始,排除D项。2.(2021·江苏连云港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调研考试·2)相同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古书常有不同记载。表一内容说明(  )表一记载史书成书年代“伊尹放太甲于桐,尹乃自立,暨及位于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竹书纪年》春秋战国“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官……(太甲)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史记·殷本纪》汉代A.两种记载的观点一致且能够互证B.《史记》属于私人修史可信度较低C.价值取向是选择史料的重要标准D.《竹书纪年》更原始史料价值更大【答案】C【解析】《竹书纪年》和《史记·殷本纪》对这一事件的记载可以看到对历史主人公鲜明的态度和道德倾向,与它们自身的价值观是相联系的,故选C项;《竹书纪年》和《史记·殷本纪》对这一事件的记载可以看到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情节完全不同,他们的观点不一致,排除A项;《史记》也是汉代的官方许可的,其对史料的态度也是非常严谨,可信度是很高的,排除B项;《竹书纪年》年代比较久远,留下来的部分也是后人整理的结果,已经远非原始史料,排除D项。3.(2021·广东广州一模·1)成书不早于西周的《周易》中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学者认为其中的“鬼方”为“远方”。随着甲骨文的出土,学者认识到高宗是商王武丁,“鬼方”为当时的一个部落。这表明(  )A.商王依赖征伐维护统一B.《周易》的记载不符合事实C.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D.运用新史料可推动历史研究【答案】D【解析】随着甲骨文的出土,人们对于商代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纠正了之前的错误,推动了历史研究,故选D项;“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意思是殷高宗武丁征伐地处西北的鬼方国,经过三年的连续战斗才获得胜利,单凭这一信息得不出依赖征伐维护统一的结论,排除A项;《周易》的记载与甲骨文相互印证,符合历史事实,排除B项;商代占卜制体现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排除C项。4.(2021·浙江杭州二模·25)文献中“井田制”最早的出处,来自《孟子·滕文公上》。然-18- 而孟子并未见过井田制,他所说的井田制“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设计和猜想的成分居多。至于之后《韩诗外传》、《周礼·地官》、《谷梁传》、《汉书·食货志》中提到的种种更加具体的“井田制”的方案,则更无实施的可能。对此胡适、郭沫若、范文澜都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质疑。这说明(  )A.孟子理解的井田制符合商周生产力水平,可经逻辑推理证实B.历史是“层垒积成”的,离历史现场愈远则越远离历史真相C.一手文献资料的缺乏和考古无法验证,可以判断井田制不存在D.古人对前代历史的描述不可尽信,应搜寻多种史料综合判断【答案】D【解析】据材料“设计和猜想的成分居多”“至于之后《韩诗外传》、《周礼·地官》、《谷梁传》、《汉书·食货志》中提到的种种更加具体的‘井田制’的方案,则更无实施的可能”可知,古人对前代历史的描述不可尽信,应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故选D项;井田制是否存在直接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实未免过于草率,排除A项;历史真相是可以考证的,排除B项;井田制是存在的,排除C项。5.(2021·浙江宁波高三4月选考适应性考试·25)《史记》记载秦始皇廿六年分天下三十六郡,但司马迁未列郡名,导致后世众说纷纭,到1948年谭其骧先生在《秦郡新考》考定内史以外秦郡凡得四十六,时人以为盖棺之论。然而,2002年出土的里耶秦简记载传世文献前所未闻的“洞庭”和“苍梧”二郡,而无“黔中”和“长沙”,并明确记载“苍梧”郡是秦始皇廿五年设立,当必为秦三十六郡之一。2007年入藏的岳麓秦简又贡献了个前所未闻的“江胡郡”。这说明(  )A.历史研究对象的长久性造成了史实真相的不确定性B.历史学追求的是总体的变化规律,而非史实的纯粹C.历史研究是一个随新史料的发现而动态变化的过程D.史学家必须获取新的一手资料才能甄别史实的真伪【答案】C【解析】从《史记》记载秦始皇廿六年分天下三十六郡,到1948年谭其骧先生在《秦郡新考》考定内史以外秦郡凡得四十六,再到2002年出土的里耶秦简明确记载“苍梧”必为秦三十六郡之一,以及2007年入藏的岳麓秦简又贡献了个前所未闻的“江胡郡”,即秦代行政区域是一个不断裁撤变更的动态过程,也说明历史研究是一个随着新史料的发现而动态变化的过程,故选C项;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逐渐接近历史真相,史实真相是确定的,排除A项;史实是历史真实的体现,历史学应借助纯粹的史实揭示历史真相,阐发历史变化的规律,排除B项;“必须获取新的一手资料才能甄别史实的真伪”表述过于绝对,也可以根据现有的史料多方印证去辨别,排除D项。6.(2021·福建漳州一模·2)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秦朝太尉是虚设的。近年来,出土的秦封泥有“大尉府襄”和“大尉之印”,明秦朝确有“太尉”之职,“太尉秦官者”的记载不误。据此可知,该考古发现(  )A.与主流观点相互印证B.证实秦有人担任太尉实职C.有利于探求历史真相D.属于孤证不足为据【答案】C【解析】该考古发现打破了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说明考古发现有利于探求历史真相,故选C项;该考古发现与史学界主流观点不符,排除A项;该考古发现只能说明有“太尉”这一官职,不能说明有人担任过太尉,排除B项;该考古发现属于一手史料,有一定的可信性,排除D项。-18- 7.(2021·河北承德高三第一学期调研考试·6)下表为《淮南子·时则训》中的相关记裁,这从侧面反映出汉代(  )月份物候时禁孟春蛰虫始振办,鱼上负冰,獭祭鱼,候雁北母覆巢、杀胎夭,毋麛毋卵,毋聚众、置城郭,掩骼薶骴仲春桃李始华,苍庚鸣,鹰化为鸠母竭川泽、毋漉陂池,母焚山林,步作大事,以妨农功季春桐始华,田鼠化为鴑,虹始见,萍始生田猎毕弋,罝罘罗网,喂毒之药,毋出九门,乃禁野虞,毋伐桑柘孟夏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毋兴土功,毋伐大树仲夏螳螂生,?始鸣,反舌无声;鹿角解,蝉始呜,半夏生,木堇荣禁民无刈蓝以染,毋烧灰,毋暴布,门闾无闭,关市无索……禁民无发火季夏蟋蜂居奥,鹰乃学习,腐草化为妍树木方盛,勿敢斩伐A.科技服务农业的特点B.已探索出二十四节气C.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D.生态环保意识较强【答案】D【解析】由材料“母覆巢、杀胎夭,毋麛毋卵”、“母竭川泽、毋漉陂池,母焚山林”可知动植物的繁殖时节,不能捣毁禽鸟巢穴,不能砍伐树木,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推动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故选D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科技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二十四节气,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保护自然环境,并未提及精耕细作,排除C项。8.(2021·福建龙岩三模·2)《汉书·张骞传》认为张骞出使西域之后“西北国始通于汉”。考古工作者在清理秦始皇兵马俑馆前的一处砖瓦窑址时,发现其中多具骨骸被认定属于欧亚西部人种。新疆阿尔泰巴泽雷克墓也出土了公元前5世纪的丝织品。这说明(  )A.考古发现已颠覆了张骞凿空旧说B.年代久远导致了历史叙述的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运用首先必须辨别真伪D.考古发现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答案】C【解析】据材料“考古工作者在清理秦始皇兵马俑馆前的一处砖瓦窑址时,发现其中多具骨骸被认定属于欧亚西部人种。新疆阿尔泰巴泽雷克墓也出土了公元前5世纪的丝织品”,可知考古资料与古籍记载相冲突,但是考古资料属于一手史料,故选C项;考古资料的主要价值在于与古籍记载相印证,不存在颠覆的作用,排除A项;考古资料的价值受年代影响比较小,排除B项;结合材料可知,材料中的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是相冲突的,排除D项。9.(2021·山东烟台高三3月高考诊断性测试·3)下表为不同史籍对于隋大业十三年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帝(唐高祖)曰:“西河绕山之路,当吾行道,不得留之。”六月甲申,乃命大郎(李建成)、二郎(李世民)率众取之。《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殷峤)……义兵起,召补大将军府掾,参预谋略,授心腹之寄……从隐太子攻克西河。《旧唐书·卷五十八·列传第八》西河郡不从渊命,甲申,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资治通鉴·隋纪》-18- 建成至(太原),高祖大喜,拜左领军大都督,封陇西郡公,引兵略西河郡,从平长安。《旧唐书·卷六十四·列传第十四》(注:西河,郡名,在今山西汾阳)A.李渊为西河之战主帅B.殷峤为西河郡长官C.李建成为西河之战将领D.李世民攻克了西河郡【答案】C【解析】《大唐创业起居注》与《资治通鉴》记载的都是李建成与李世民一起率众攻克西河郡,《旧唐书》有关传记记载的是李建成率众攻克西河郡,综合四则史料可知,李建成为河西之战中的将领,故选C项;“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可以说明李渊派李建成与李世民去攻克西河郡,而非李渊亲自参与西河之战并担任主帅一职,排除A项;《旧唐书》记载的是殷峤被封为“大将军府掾”,而非西河郡长官,排除B项;《大唐创业起居注》及《资治通鉴》记载的都是李世民与李建成一起攻克西河郡,并非李世民独自攻克,排除D项。10.(2021·湖北十一校高三第一次联考·3)唐贞观年间,负责修史的机构“史馆”被移至“禁中”,由宰相监修正史成为定制。这反映了(  )A.宰相修史更为严谨客观B.宰相职权发生本质转变C.唐代君主重视正史修撰D.官修正史服务政治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负责修史的机构‘史馆’被移至‘禁中’,由宰相监修正史成为定制”结合所学,唐太宗将“史馆”从秘书省中分立出来,置于禁中使其成为独立修史机构,且由宰相监修正史,改变了私人修史的传统,体现了政府对修史的控制和垄断,说明官修正史服务政治统治,故选D项;宰相只是监修正史,且宰相体现的是统治者的意志,不一定比私人修史更为严谨客观,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宰相监修正史,并未反映宰相其他职权发生变化,排除B项;材料侧重强调唐代重视对修史权的控制,排除C项。11.(2021·湖北武昌区高三1月质量检测·4)《大唐创业起居注》呈现了一个富有政治韬略、老谋深算的李渊形象,而后贞观年间史臣删定的国史、实录都有夸大李世民、贬低李渊的倾向。由此可见(  )A.后出史学成果价值不如一手史料B.贞观之治是史臣逢迎之作C.历史记载会受时代和著史者影响D.历史因众说纷纭而不可知【答案】C【解析】据材料“《大唐创业起居注》呈现了一个富有政治韬略、老谋深算的李渊形象,而后贞观年间史臣删定的国史、实录都有夸大李世民、贬低李渊的倾向”可知李渊的形象在不同的记载里是有变化的,说明历史记载会受时代和著史者影响,故选C项;后出史学成果价值不一定不如一手史料,排除A项;材料针对的是李渊的形象,没有涉及贞观之治,排除B项;历史是可知的,排除D项。12.(2021·辽宁葫芦岛一模·3)图1为唐代劳动泥俑群图片。该图片所示(  )图1劳动泥俑群-18- A.是研究唐代新疆历史第一手史料B.内容的真实性还需要进一步甄别C.足以证明当地的生活与内地一致D.是唐对新疆进行有效统治的力证【答案】A【解析】图1作为唐代泥塑随葬品,出土于新疆地区,属于文物(实物)史料,是研究新疆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故选A项;由于是出土实物,且鉴定为唐代泥塑随葬品,所以内容的真实性是可信的,属于一手史料,不需要进一步甄别即可,排除B项;仅凭一个泥塑随葬品,只能证明新疆地区已有类似的生活情景,不能证明当地所有的生活都与内地一致,排除C项;泥塑随葬品只是当地手工业或者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没法得出政治上唐是否对新疆进行有效统治,排除D项。13.(2021·浙江稽阳联谊学校高三4月联考·25)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历来颇有争议。以下为与此相关的部分历史记载,这说明(  )记述出处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脱脱等《宋史》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文莹《续湘山野录》上闻其言,即夜召晋王,属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所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戮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癸丑,上崩于万岁殿。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A.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出发点B.研究历史不仅要有文献资料证据,还要有对材料的考证与辨析C.历史诠释需要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D.历史学应像其它社会科学一样提倡百家争鸣,而非定于一论【答案】B【解析】材料展现的是有关宋太祖赵匡胤死亡的不同记载,从而体现史料与史料辨析对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说明研究历史不仅要有文献资料证据,还要有对材料的考证与辨析,故选B项;材料有可能有谬误,使用时应注意考证,排除A项;对宋太祖死亡的不同记载说明历史叙述受阶级立场、占有的史料多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用时应注意甄别,历史诠释或多或少都带有主观意志,排除C项;百家争鸣指互相争辩,材料只是不同记载,排除D项。14.(2021·天津红桥区二模·14)近期,《百家讲坛》节目播出了云南大学教授苏升乾讲解的明代仇英款《清明上河图》。在“画说中国故事9繁花锦绣画苏州”这集中,他讲到:-18- 以上材料反映了(  )A.明代科举考试录取比例低B.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伴而行C.明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D.明代苏州商业发展的专业化【答案】BCD【解析】据材料“读书的人多,首先带动的就是对图书的需求量大,书籍的编辑、整理、印刷就成为产业的一条龙”,可知由于苏州科举取士人数较多,促进文化发展的同时,推动了书籍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并行,故选B项;“读书的人多,而且能考中状元的人多,书籍的编辑、整理、印刷就成为产业的一条龙”,可知材料除了强调明朝书籍制作等手工业发展的情况,还反映了明代苏州文化发展状况,若选C项,勉强符合题意;“画中有一个集贤堂,就是编辑、刻印和销售三位一体的经营”,可知出现了专门从事书籍方面的商店,因此商业发展出现专业化趋势,但材料中“苏州府八人,接近十分之一”还强调了苏州府文化发展状况,若选D项,勉强符合题意;“整个明朝的科举考试,共录取文状元九十人,其中苏州府八人,接近十分之一”,可知材料强调的而是苏州府在科举制中的比例较高,而非强调明朝科举比例,排除A项。15.(2021·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联考·8)自南宋至明,孙悟空形象的变化如下表所示。孙悟空的形象塑造(  )出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南宋)《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元)《西游记》小说(明)形象特点“妖精”,取经过程中的护法,学问渊博、文质彬彬“白衣秀才猴行者”。身上残留妖性较浓,但开始向着平民化倾斜。剔除市井小民恶劣负面形象,抽离妖性,从桀骜不驯的齐天大圣转变为遵守道德良知的神猴。A.因阶级立场不同而不同B.因作者知识层次不同而不同C.因时代环境不同而变化D.因史料掌握程度不同而不同【答案】C【解析】根据“白衣秀才猴行者”“但开始向着平民化倾斜”“从桀骜不驯的齐天大圣转变为遵守道德良知的神猴”可知,不同时期的文学中塑造了形象各异的孙悟空,这说明孙悟空的形象塑造因时代环境不同而变化,故选C项;表格中的三个代都是封建时代,表格中没有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不同立场的区别,排除A项;材料没有具体说明作者,不能得出作者的知识层次不同的结论,排除B项;表格中孙悟空形象特点的不同,主要与不同时期的思想文化密切相关,史料的掌握程度不是孙悟空形象特点不同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16.(2021·山东威海高三上学期期末·15)下表内容是20世纪前期,部分教科书中有关孝文帝改革的论述。据此可知(  )时间教科书论述1907年《中国历史讲义》自是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1928年《初中本国史》国中一切制度文物……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A.清末新政促进了教育变革B.社会进步传播了唯物史观C.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交融D.时代发展丰富了史学观点【答案】D-18-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从否定逐渐转变为肯定,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史学观点得到丰富,故选D项;清王朝1913年就已经不存在,所以表格信息和清末新政无关,排除A项;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交融”只能解释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的论述,与其余两项无关,排除C项。17.(2021·山东青岛高三3月统一质量检测·6)有学者根据史料对“中国的重大灾害次数”进行统计:商朝一次、周朝两次、唐朝五次、宋朝八次、清朝二十次、民国三十次,据此他得出了“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越来越多”的结论。该研究(  )A.运用了整体研究的历史方法B.违背了论从史出的研究原则C.忽视了史料遗存年代不均的事实D.体现了历史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答案】C【解析】历史证据的准确性、全面性,才能支持得出科学的结论,但材料中“根据史料”的漏洞在于,现存史料是越古越少,越近越多,故选C项;“根据史料”“进行统计”只是统计法,与“整体研究”不符,排除A项;也是论从史出,只是史料不全,结论偏颇,排除B项;“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越来越多”不是现实意义,得出有效的历史经验教训才有现实意义,排除D项。18.(2021·浙江高三模拟考试·25)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后来转移到浙江嘉兴举行。在嘉兴的最后一天,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天的具体日期,长期以来存在争议。最后被论证是8月3日。结合下表,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观点依据结论8月1日说《申报》嘉兴刮巨风的报道,掀翻南湖游船若干一大代表回忆中没有出现相关细节8月2日说一大代表同天同批抵达嘉兴的记载根据沪杭甬铁路火车时刻表、嘉兴火车站到鸳湖旅馆再到狮子汇渡口的实际距离、丝网船需要“先期雇定”等事实,可以确认代表是分两批、分两天乘坐早班车到嘉兴8月4日说根据《中国国民党九十年大事年表》的记载经过查考,这一记载缺乏史实依据:一大代表乘坐新宁轮8月4日中午驶离上海港8月5日说写于1921年10月13日的斯穆尔基斯的信件,明确记载“从7月23日到8月5日,在上海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信件所说的闭幕日期是嘉兴南湖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局成员回到上海后举行的中共中央第一次会议,斯穆尔基斯把中共中央第一次会议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混淆A.史料记载和个人回忆相结合,可以肯定史实发生与否B.厘清史实的真实性,需从材料出发,多角度逻辑论证C.对人们存在争议的问题,可以先树立观点,再找材料D.历史真相很难探索清楚,因为它存在“层累地造成”【答案】B【解析】阅读图表内容可知,通过当事人的回忆、火车时刻表、实地考察等多角度论证,在否定了其它四种说法后,厘清了中共一大结束的具体日期,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史料记载和个人回忆都可能有谬误,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先树立观点,再找材料”违背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原则,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历史真相虽然存在“层累地造成“的现象,但仍可以探索清楚,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2021·山东潍坊高三上学期期末·10)20世纪60、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80-18- 年代初,学术界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洋务运动引进技术符合潮流的观点日益被接受。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认同B.“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已被打破C.对洋务运动的认识趋向全面D.发展逐步成为时代主题和社会共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60、70年代的中国处于“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的观点评判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被全面否定;80年代初,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近代化的观点评判洋务运动,认为洋务运动引进技术符合潮流,说明发展逐步成为时代主题和社会共识,故选D项;“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才是80年代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两个凡是”被打破与对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肯定评价无因果逻辑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从不同角度来看,并不是全面认识,排除C项。20.(2020·山东淄博二模·14)史学界关于文艺复兴的起源,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这反映(  )观点理由经济因素说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新文化的发展必然要冲破教会的桎梏。政治因素说有些统治者出于统治的需要,人文主义者被各地的政府机构任用,对推动文艺复兴起了积极作用。文化因素说意大利在吸收古希腊文化方面独占鳌头,从古代继承下来的文明居于领导地位。A.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B.角度和立场影响历史认识C.历史评价方式具有多样性特点D.历史认识取决于时代变化【答案】B【解析】史学界关于文艺复兴的起源,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和立场去认识,故选B项;一个历史事实可能产生不同的历史解释,材料中的历史解释都是基于历史事实的解释,不能说二者难以统一,排除A项;材料强调角度和立场影响历史认识,而不是历史评价方式具有多样性特点,排除C项;历史认识取决于多种因素,时代变化可能导致新的历史认识,“取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21.(2021·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11月教学质量测评·15)1980年,威廉·麦克尼尔写道:“与偏狭历史著作不可避免地增强冲突相反,一部简明的世界史应当树立个人与全人类祸福休戚与共的意识,从而避免民族冲突的恶果。”作者赞同的世界历史是(  )A.以欧洲历史为中心B.展现人类社会多样性的全球史C.以文明对抗为主线D.描绘不同文明相互融合的历史【答案】B【解析】“一部简明的世界史应当树立个人与全人类祸福休戚与共的意识,从而避免民族冲突的恶果”,体现作者的全球史观,赞同世界历史体现人类社会的多样性,故选B项;以欧洲为中心属于偏狭历史,排除A项;文明对抗与“应当树立个人与全人类祸福休戚与共的意识,从而避免民族冲突的恶果”不符,排除C项;“一部简明的世界史应当树立个人与全人类祸福休戚与共的意识,从而避免民族冲突的恶果”,体现作者的全球史观,赞同世界历史体现人类社会的多样性,材料没有涉及到不同文明相互融合,排除D项。22.(2021·湖南A佳大联考高三拓展卷·16)某课题研究小组据托马斯·杰斐逊(《独立宣言》主要起草者)恰好在1789年出任驻法国大使而得出结论:“法国国民议会发表的《人权-18- 和公民权宣言》受到了美国革命理念的影响。”这一判断(  )A.材料不充分、实证草率B.材料充分、实证有力C.材料不充分、解释合理D.材料充分、结论不准【答案】A【解析】据“托马斯·杰斐逊(《独立宣言》主要起草者)恰好在1789年出任驻法国大使”就得出结论为“法国国民议会发表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受到了美国革命理念的影响”,显然是材料不够充分,无法得出美国影响了法国,应增加更多的美国政治家、思想家的具体言论如何影响法国的史实才行,故选A项;仅凭杰斐逊出任驻法公使,就断定美国革命对法国影响大,缺乏说服力,排除B项;材料方面应增加具体的影响法国的言论,才能得出合理解释,排除C项;材料太少,无法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排除D项。23.(2021·北京石景山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1)著名史学家翦伯赞曾指出:“在任何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作者对当时社会所涂绘的阴影;不过他们所涂绘的阴影,有浓有淡而已。所以我以为集部之书,当作史料看,它们正是各时代的社会缩写,正是各时代的人民呼声,正是千真万确的历史记录。而且其中的历史记录,往往是正史上找不出来的。”文中观点实际强调的是(  )A.文学作品比正史更具有历史价值B.文学作品可以与历史文献划等号C.文学作品是最可信赖的一手材料D.文学作品可作为特殊价值的史料【答案】D【解析】由题干中的“我以为集部之书,当作史料看”可知作者翦伯赞主张文学作品可以作为史料来看,由“其中的历史记录,往往是正史上找不出来的”可知,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正史所不具有的价值,故选D项;对于史学研究而言,正史属于比较权威的文献史料,文学作品往往是具有文学家加工的色彩,二者相比,文献史料远比文学作品更具有史料价值,排除A项;文献史料远比文学作品更具有史料价值,所以二者不能划等号,排除B项;文学作品属于二手史料,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24.(2021·江苏徐州高三5月考前模拟·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董仲舒):“(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为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班固《汉书·食货志》材料二纯粹法家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他们所采取的是国家本位,而不必是王家本位。他们抑制私门是想把分散的力量集中为一体以谋全国的富强,人民虽然受着严刑的压迫以为国家服役,但不必一定为一人一姓服役,因而人民的利益也并未全被抹杀,人民的大部分确实是从旧时代的奴隶地位解放了。商君正是这种法家的成功的代表。——郭沫若《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相关措施,并说明董仲舒的基本态度及意图。(7分)(2)据材料二,简析商鞅的历史贡献。综合材料,指出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5分)【答案】(1)措施:废井田,开阡陌;严刑峻法。(2分)态度:全盘否定(。)(1分)意图:批判法家,提升儒学地位;维护统治。(2分)-18- (2)贡献:实现富国强兵,(1分)打击奴隶主贵族,(1分)解放奴隶,(1分)推动社会转型。(2分)因素:立场,时代,视角。(2分,任意2点2分)【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由材料一“除井田,民得买卖”可得,废井田,开阡陌;由材料一“力役三十倍于古”、“刑戮妄加”、“断狱岁以千万数”等可得,严刑峻法。第二小问态度,由材料一“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力役三十倍于古”、“刑戮妄加”、“断狱岁以千万数”等可得,董仲舒的基本态度是全盘否定。第三小问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当时的意图和根本意图来思考,结合汉代儒学的相关知识可知,董仲舒提倡的是儒家思想,而材料中的董仲舒对商鞅变法持否定态度,就是批判法家,提升儒学地位;根本上来说就是维护统治。(2)第一小问贡献,由材料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可推论出实现富国强兵;由材料二“抑制私门”、“从旧时代的奴隶地位解放了”等可得,打击奴隶主贵族,解放奴隶,推动社会转型。第二小问因素,由材料一中的董仲舒全盘否定法家思想和材料二中的郭沫若肯定法家思想,出现不同的态度主要是由于二者所处的立场、时代不同,而且二者从不同视角看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25.(2021·吉林东北师大附中四模·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状况,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其创设的故事与人物,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材料一《官场现形记》,晚清李伯元著谴责小说,它由30多个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联缀起来,是清朝晚期文学代表作品之一。其部分故事摘抄如下:陕西同州府朝邑县赵温进京赶考,因拜礼太少而会试落榜,最后只好在京城里用钱捐了个官,做了赵中书……江西代理巡抚何某,悼号“荷包”,平生爱钱。三弟“三荷包”同样是个无底洞。两个“荷包”分脏不均而失和,抖出以前许多卖官鬻爵的旧账……“外国人劝山东巡抚做生意,候补通判陶子尧趁机上条陈,大讲“整顿商务”,被巡抚派往上海购买机器。陶子尧在上海被骗子魏翩仞、买办仇五科合伙骗去几万两银子,弄得狼狈不堪。幸好有山东试用府吏周因从中帮忙,此事才了结。周因得陶谢礼,前往浙江,协助旧交浙江巡抚刘中远办洋务。周与文案戴大理钩心斗角,互相拆台……材料二1954年爱伦堡发表了小说《解冻》。该作品一改斯大林时代粉饰歌颂的文学风格,将苏联社会生活的阴暗面展现在人们面前。作者笔下的主人公茹拉甫辽夫是苏联某工厂的厂长,他思想保守,没有人情味。为追求生产指标,他将工人盖宿舍的钱用来造车间,却最终因工棚倒塌造成死亡事故而被撤职。小说发表后引起了轰动,催生了一大批类似的作品,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解冻文学”潮……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解冻文学”走向低潮。——摘编自李华《赫鲁晓夫与苏联“解冻文学”潮流》等材料三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兴起一股要求清除文革恶果,探讨其历史根源的文学称为“伤痕文学”。1978年初卢新华发表了短篇小说《伤痕》。故事描写了一位年轻的红卫兵王晓华在极左思想影响下,坚决同自己的“叛徒”母亲断绝关系。九年后,当母亲的冤案平反,觉醒的王晓华去看望母亲,母亲却在几个小时前离开了人世。小说从侧面揭示了文革十年活劫在人们心灵刻下的难以弥合的伤痕,因此一发表就引起了共鸣。此后,中国文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摘编自杨民《“解冻文学”与“伤痕文学”前后的中苏文艺政策》(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官场现形记》所包含的历史现象。(10分)(2)依据材料二、三比较苏联“解冻文学”与中国“伤痕文学”的异同,并分析不同的原因。(12分)-18- (3)通过上述材料,写出你对文学作品史料价值的认识。(3分)【答案】(1)当时的历史现象:清朝官场腐败,内部矛盾重重;外国势力进入中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得以发展;洋务运动兴起,民族工业得以发展;科举入仕仍是社会主要追求目标;洋务运动(近代化)道路艰难。(10分)(要求答出五点)(2)相同:背景相同,都经历过个人崇拜、思想僵化的时期;风格相同:都属于现实主义风格;思想内涵相同:对人性反思,都具有人文情怀。(6分)不同:侧重点不同:“解冻文学”注重现实反思,“伤痕文学”重在历史教训反思;影响力不同:苏联文学兴起一段时间后衰落,中国文字的影响力年持久且深远。(2分)不同的原因:苏联模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思想得以真正解放(答出其它答案可酌情给分,如双百方针重新贯彻及民主政治重建等)。(4分)(3)文学作品因有艺术加工色彩,所以不能完全当作一手史料运用;与其它史料互证可作参考,所以具备一定的史料价值作用。(3分)【解析】(1)据材料一“因拜礼太少而会试落榜,最后只好在京城里用钱捐了个官”可知,清朝官场腐败,内部矛盾重重;据材料一“外国人劝山东巡抚做生意”“买办仇五科合伙骗去几万两银子”外国人、买办等关键词,可知外国势力进入中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商品经济得以发展;据材料一“候补通判陶子尧趁机上条陈,大讲‘整顿商务’,被巡抚派往上海购买机器”可归纳出洋务运动兴起,民族工业得以发展;据材料一“周与文案戴大理钩心斗角,互相拆台”可知,洋务运动道路艰难;据材料一中时人对科举的态度可知科举入仕仍是当时社会主要追求目标。(2)第一小问异同,据材料二“1954年爱伦堡发表了小说《解冻》。该作品一改斯大林时代粉饰歌颂的文学风格”、材料三“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兴起一股要求清除文革恶果”可知,两种文学在创作背景、写作风格、思想内涵的相同点。据材料二“解冻文学”将阴暗面展现在人们面前、材料三“侧面揭示了文革十年活劫在人们心灵刻下的难以弥合的伤痕”可归纳出两者在写作侧重点的不同,“解冻文学”注重现实反思,“伤痕文学”重在历史教训反思;据材料二“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解冻文学’走向低潮”、“此后,中国文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可知,两者的影响力不同,苏联文学兴起一段时间后衰落,中国文字的影响力年持久且深远。第二小问原因,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苏联文学之所以兴起一段时间后衰落,是因为苏联模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而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思想得以真正解放。(3)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所以文学作品可以反映一定的社会状况,与其它史料互证可作参考,具备一定的史料价值作用;文学作品因有艺术加工色彩,有夸张和虚构的成分,所以不能完全当作一手史料运用。26.(2021·广东广州二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史上,总有一些国家、民族和地区高擎火炬,走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文明由低向高发展阶梯的前列。一些地区或民族的某种文明发展了、繁荣了,并以波浪式推向周边地区,刺激、影响那里文明化的进程,逐渐形成与其他地区相比独领风骚的局面。20世纪中期以来,有些学者研究认为人类社会从历史上的地中海时代,发展到大西洋时代,现在将进入太平洋时代。——摘编自何芳川《太平洋时代和中国》围绕材料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18- 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认同人类文明是中低级向高级发展,波浪式演进的观点。人类文明产生以来,经历了漫长的农业文明,在欧洲地中海,希腊出现了奴隶制民主政治。罗马发展了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其影响波及世界;15世纪以后,新航路开辟、海外殖民带动了北大西洋地区的崛起,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生产力极大提高,此后工业化浪潮逐步扩展到全世界,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二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人类进入信息文明时代,国家之间联系日益密切,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综上,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三个发展阶段,以地中海、大西洋、太平洋等地域为代表,逐步推动世界整体发展。示例二:同意人类社会发展分为“地中海时代”、“大西洋时代”,“太平洋时代”三个阶段的看法。地中海时代的勃兴,源自欧洲古希腊、罗马的兴起。古代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和罗马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大西洋时代的形成,开始于近代新航路的开辟,及随后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在资本原始积累基础上,欧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建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949年,中国赢得了民族独立,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和影响力逐步增强。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综上所述,人类杜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且三个中心渐次转移。示例三:我认为“地中海时代”“大西洋时代”“太平洋时代”三个阶段的提法不全面,忽略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地位。在欧洲处于“地中海时代”和“大西洋时代”的时候,东方孕育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东亚文明圈。中国相继经历秦汉、唐宋王朝,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日趋完备,形成了古代西大平洋地区的贸易网;儒学已突破国界,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另外中国的四大发明西传欧洲,对欧洲大西洋时代的到来起了突出的作用;火药炸毁了骑士阶层;指南针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造纸和印刷术,为欧洲思想启蒙运动提供了物质前提。综上所述,我认为人类历史三个阶段的提法反映了欧洲中心论观点,不符合历史事实。【解析】据材料“人类文明由低向高发展……以波浪式推向周边地区”可提出赞同观点:认同人类文明是中低级向高级发展,波浪式演进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希腊、罗马论述农业文明的发展;从工业革命论述工业文明的发展;从第三次科技革命论述信息文明的发展。据材料“人类社会从历史上的地中海时代,发展到大西洋时代,现在将进入太平洋时代”可提出赞同观点:同意人类社会发展分为“地中海时代”、“大西洋时代”,“太平洋时代”三个阶段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从古希腊、罗马的兴起论述地中海时代;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论述大西洋时代;从中国改革开放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论述太平洋时代。亦可提出反对观点:认为“地中海时代”“大西洋时代”“太平洋时代”三个阶段的提法不全面,忽略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的东亚文明圈、朝贡贸易论述同一时期不只“地中海时代”和“大西洋时代”;论述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反驳欧洲中心论观点。言之有理即可。-1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2-10 17:00:35 页数:18
价格:¥3 大小:438.8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