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二轮专题
>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及模拟题专题汇编05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附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及模拟题专题汇编05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7
2
/27
剩余25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专题05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第Ⅰ部分2021年高考真题1.(2021·全国甲卷·28)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答案】A【解析】慈禧太后在1861年以“不能尽心和议”作为处置政敌的理由,说明慈禧太后主张与西方列强“合作”,而英国报刊的态度表明会支持清朝政府,这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将会使得太平天国面临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故选A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以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为标志,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涉及到慈禧太后和英国报刊两个角度的信息,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只能与慈禧太后的措施相关,所以不能完整体现材料内容,排除C项;题干信息使得我们可以推论出中外反动势力将会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并不能表明中国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排除D项。2.(2021·全国乙卷·28)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A.儒学地位颠覆B.列强侵略加剧C.政局变化迅速D.西学深入民心【答案】C【解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是因为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有废除八股取士的主张,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则是由于很快戊戌变法就失败了,所以该书商的对书籍销量的预判跟当时政局变化太快有关,故选C项;儒学地位遭到颠覆性打击最早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题干所述时间不符,排除A项;列强侵略从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就不断加剧,据此没法解释该书商所面临的困境,排除B项;西学深入民心无法说明“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排除D项。3.(2021·山东高考选考·6)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也就是说上谕变法缺乏足够的社会基础,也就是没能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故选D项;由“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说明自上而下的方式并不是其缺陷,排除A项;题干中“是从基础上开始”、“一个倒置的金字塔”说明评价者认为这场变法是从基础开始的,而实际上却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而不是强调变法措施问题,排除B项;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是导致变法缺陷的原因,而不是变法的缺陷,排除C项。4.(2021·浙江高考选考1月·11)1905年7月,孙中山与华兴会领导人商讨时指出:“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27- 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陈、张、明之乱,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孙中山旨在A.批判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B.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C.说明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性D.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答案】B【解析】据材料“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可知,孙中山忧虑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各自为战,主张革命的联合,故选B项;孙中山批判的是各革命团体的独自为战,而不是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排除A项;“联络人才”强调联合革命力量,而不是培养革命人才,排除C项;“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而不是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排除D项。5.(2021·浙江高考选考6月·11)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答案】B【解析】“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强调反封建求民主,“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强调反帝以自强,故选B项;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排除A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排除D项。第Ⅱ部分2021年各地模拟试题一、选择题1.(2021·河南开封三模·28)1840年《悉尼商报》刊登文章称,“鸦片交易在过去和现在都在损害这个国家的合法商业,威胁到我们的收入。”1850年纽约《商人杂志》发表文章说,“中国不能同时接受商品和毒品,因此,就英国而言,哪个工业应该受到鼓励?”材料主要反映( )A.鸦片贸易造成了英国对华贸易逆差B.鸦片贸易不利于英国工业革命-27- C.部分商人理性认识鸦片贸易的影响D.英国政府应大力提倡鸦片贸易【答案】C【解析】据材料“鸦片交易在过去和现在都在损害这个国家的合法商业,威胁到我们的收入”可知部分商人意识到鸦片交易影响了他们的收入,故选C项;据所学鸦片贸易扭转了英国对华贸易逆差,排除A项;据所学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排除B项;据材料“《悉尼商报》刊登”“纽约《商人杂志》”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民间的看法,而非政府态度,排除D项。2.(2021·福建泉州三模·7)鸦片战争前,中国主要外贸商品需从江南、两湖、福建等地运往广州,因此养活了一大批广西籍搬运工。五口通商后,外贸商品可以就近从上海、宁波、福州、厦门等地出洋,于是广西籍搬运工失业了,这成为了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诱因之一。据此推知( )A.农民起义冲击清王朝统治B.鸦片战争迫使中国卷入世界市场C.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D.五口通商推动中国社会结构变革【答案】C【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出现并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之一,而“五口通商”进一步加剧阶级矛盾,使得大批依靠粤汉线、粤赣线生活的农民失去收入来源,从而成为农民起义的主要力量,因此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由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的产物,故选C项;材料主要表达的是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是农民起义的诱因,并未提及农民起义对清政府的冲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农民起义的诱因,并未反映中国卷入世界市场,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但基本的社会结构并未发生变化,排除D项。3.(2021·福建漳州三模·6)邪片战争期间,道光帝认为林则徐禁烟、鸦片被焚和停止贸易是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因此,只要惩办林则徐、恢复贸易,中英关系就会自然恢复到战前状态。这表明道光帝( )A.做出结束战争正确决策B.仍然缺乏国家主权意识C.逐渐接受近代外交原则D.尚未认清中英冲突实质【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道光皇帝认为林则徐禁烟、鸦片被焚和停止贸易是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这显然未认识到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是工业革命后英国需要原料和市场,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道光皇帝的愚昧无知,认识不到中英冲突的必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道光帝缺乏国家主权意识,反映的是对鸦片战争的认识不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道光皇帝未认清中英冲突的实质,与近代外交原则无关,排除C项。4.(2021·安徽合肥三模·28)鸦片战争期间,姚莹认为“此时夷务关重,制造大号战船,实为要著”,并建议“造大舰必先储费,工价非倍于常例不可。而造船之人,又必习知洋面攻战者亲督之,乃能有用……庶可制敌取胜”。据此可知姚莹( )A.为洋务运动提供了理论源泉B.意识到了制海权的重要性C.预见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必然D.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答案】B【解析】据材料“制造大号战船……可制敌取胜”可知姚莹认为制造大号战船能够制敌取胜,说明他意识到制海权的重要性,故选B项;姚莹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排除A项;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但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排除D项5.(2021·四川遂宁三模·28)1844年4月,咸丰皇帝谕令对两广总督耆英“颁给钦差大臣关防”以“专办夷务”。这个钦差大臣“不同于过去的市舶司,也不同于已有的理藩院,乃是和‘夷官’具有对等性质的职位"。这一“谕令”表明清政府( )-27- A.对外关系体制开始全面改革B.从传统外交理念中萌生新变化C.与列强间初步建立平等关系D.正式设立专办夷务的外交机构【答案】B【解析】据材料“乃是和‘夷官’具有对等性质的职位”可知,此时清政府不再像过去那样以天朝上国的姿态自居,而是逐步融入世界的外交体系,故选B项;据材料“1844年4月”可知,当时只是开始在局部上意识到传统外交理念在经典社会的不适应,专门处理外部事务的总理衙门在1861年才设置,此时尚未改革,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清政府的外交理念的变化,且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列强的外交关系均为不平等关系,排除C项;1861年设置的总理衙门是正式办夷务的外交机构,排除D项。6.(2021·河北邯郸二模·6)据统计,1843—1860年,香港与五个通商口岸共出版西书434种。其中科学和其他书籍105种,占24%以上,内容包括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博物学、植物学、医学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西方科技知识开始不断传入中国B.西方科技价值获得中国社会普遍认同C.中国近代科技诞生具有一定基础D.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被动了解西方科技【答案】C【解析】1843—1860年,香港与五个通商口岸出版西书434种中有24%以上的自然科学书籍,这就为我国知识分子了解近代科技提供了有利条件,为近代科技诞生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故选C项;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开始不断传入中国,排除A项;1843—1860年间,中国人大多还自以为是天朝上国,西方科技价值并没有获得社会普遍认同,排除B项;题干仅仅说到近代自然科学的书籍出版,并没有说到知识分子是主动还是被动接受其中的知识,排除D项。7.(2021·山东日照高三5月校际联考·6)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间,西学东渐已不同于此前的仅有传教一途,而是有着诸如传教士、翻译局、新学堂、洋务、外交使臣与留学生等多种渠道。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A.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客观需求B.民众对西方文化的选择性吸收C.救亡图存日益成为全社会共识D.统治者对“体”“用”认知的转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西学东渐已不同于此前的仅有传教一途,而是有着诸如传教士、翻译局、新学堂、洋务、外交使臣与留学生等多种渠道”,可知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西学的探索日益全面和深入,反映了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环境下,中国人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故选A项;“多种渠道”反映了民众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日益全面,排除B项;救亡图存对先进的中国人日益成为全社会共识,但是封建统治者顽固派、列强在华代理人除外,排除C项;封建统治学习西方的根本目的始终是维护封建统治没有改变,排除D项。8.(2021·广西高三毕业班4月高考模拟联考·28)《庚申夷氛纪略》是记载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篇私家著述。所述清军将领僧格林沁在京津保卫战中的“畏蕙”表现,曾经被学术界多次引用。但近年来经过越来越多的学者考证,这一记载严重失实。由此可知( )A.私家著述不利于还原历史真相B.观点不一导致历史真相无法还原C.史料考证对史学研究特别重要D.第一手史料的价值高于二手史料【答案】C【解析】据材料“但近年来经过越来越多的学者考证,这一记载严重失实”可知,考证史料真伪有助于寻找历史真相,故选C项;据所学私家著述也是一种史料,对还原历史真相能够起到一定作用,排除A项;据所学“孤证不为史”可知,观点不一有利于进一步探寻历史真-27- 相,排除B项;题干中未提及第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在价值上的比较,排除D项。9.(2021·山东济宁高三5月高考模拟考试·6)1860年,曾国藩上奏清廷表示“吾方以全力与粤匪相持,不宜再树大敌”,主张“俟该夷(英法)就抚”。1870年,曾国藩奏日:“道光庚子以后办理夷务,失在朝和夕战……遂至外患渐深……惟赖守定和议,绝无改更,用能中外相安,十年无事。”据此可知曾国藩( )A.未能认清西方列强的侵略意图B.对外妥协的倾向有所转变C.企图借助列强的力量发展洋务D.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答案】A【解析】据材料“俟该夷(英法)就抚”“惟赖守定和议,绝无改更,用能中外相安,十年无事”,可知曾国藩始终认为内部矛盾是主要矛盾,主张安抚列强,说明曾国藩没有认清列强侵华的本质,故选A项;据材料“惟赖守定和议,绝无改更”,可知曾国藩始终没有改变妥协的立场,排除B项;据材料“用能中外相安,十年无事”,可知曾国藩妥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稳定统治秩序,排除C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歧视洋人、盲目排外的内容,排除D项。10.(2021·安徽A10联盟高考最后一卷·28)清末“约定自开”商埠的浪潮中,东北三省共有自开商埠18处。清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握定主权为宗旨”,依“约”将部分应由中外“约定开放”的商埠变成了实际上的“自开”商埠,掌控了这些商埠的“行政、司法和关税”的主权。这表明清政府( )A.收回了丧失的国家主权B.近代外交意识有所增强C.主导国家对外开放进程D.竭力维护朝贡外交体系【答案】B【解析】据材料“掌控了这些商埠的‘行政、司法和关税’的主权”,可知清政府利用规则、在规则范围内力争挽回利权的近代化外交手段使得自开商埠的主导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故选B项;近代清政府丧失了部分国家主权,排除A项;近代清政府丧权辱国,并未主导国家对外开放进程,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利用规则维护主权,而非维护朝贡外交体系,排除D项。11.(2021·四川成都蓉城名校联盟第三次联考·28)表11861年设置总理衙门,具有一定近代外交性质的机构1864年总理衙门资助刊印了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1874年中国和秘鲁两国在天津正式签署《中秘友好通商行船条约》,建立了外交关系。条约第四款专门对领事保护作出规定1876年起先后在新加坡、英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国设置使馆并派驻使臣1881年经7个多月艰难谈判,《中俄伊犁条约》签署。曾纪泽争回了伊犁西南境的大片国土表1是中国近代外交的大事年表。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传统朝贡体系解体B.外交制度全面转型-27- C.外交环境有所改善D.近代外交意识渐显【答案】D【解析】从表中“总理衙门,具有一定近代外交性质的机构”“《万国公法》”“中国和秘鲁两国在天津正式签署《中秘友好通商行船条约》”这些内容说明中国近代外交逐渐向国际接轨,近代意识逐渐增强,故选D项;“总理衙门,具有一定近代外交性质的机构”等这些内容指与世界国家打交道,但无法体现清朝与周边蕃属国的交往形式,无法判断朝贡体系的情况,排除A项;通过表格内容可以看出,近代中国从外交机构到外交方法都尝试与世界接轨,向真正的近代外交转变,但通过这几件事件无法说明外交制度已经完全转型,排除B项;近代中国一直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外交环境不可能有所改善,排除C项。12.(2021·河北邯郸三模·6)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受命在北京换约受阻,他宣称:“赴京师乃攸关权利而非出于恩赐”,于是强行突入大沽,结果被清军击败。英、法决定再次组织联军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这次换约风波( )A.促使清政府允许外国办厂合法化B.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C.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D.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在中国内地由游历、经商和传教的特权,故选B项;允许列强投资设厂是《马关条约》,排除A项;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是《辛丑条约》,排除C项;推动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是《马关条约》,排除D项。13.(2021·山西二模·28)1854年,英美法三国领事制定了《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上海租界地出现了类似西方自治政府的市政机关,租界制度形成。1864年,英国公使致各领事书中说,“租界地与英国政府,并不容许其(指领事)管辖该地,该地仍属于中国之主权”。据此可知( )A.租界制度的施行缺乏条约依据B.英国遵守与中国签订的条约C.英法美在中国的利益达到平衡D.清政府力求修改不平等条约【答案】A【解析】根据“租界地与英国政府,并不容许其(指领事)管辖该地,该地仍属于中国之主权”可知,关于租界,清政府与西方国家并没有签订相关的条约,因此缺乏相应的依据,故选A项;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英国已经形成租界制,并没有遵循条约,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英人对于租界地的态度,没有体现英法美三国间的利益平衡与否,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英人的观点,是清政府没有与西方国家并没有签订相关的条约,没有体现清政府的态度,排除D项。14.(2021·河北张家口三模·6)太平天国军制规定,每13156户家庭有一个军帅,军帅各辖五个师,每师各辖五个旅。每个旅下辖五个卒长,每个卒长下辖四个两司马,每个两司马各辖五伍长,伍长各辖四名士卒。一个军含一万名士卒和3156名官佐,总共13156人。由此可见,太平天国( )A.体现了军政和民政的统一B.军队出现人浮于事现象C.构建了近代化的军事体制D.破坏了传统的小农经济【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太平天国军制规定,每13156户家庭有一个军帅,军帅各辖五个师,每师各辖五个旅……一个军含一万名士卒和3156名官佐,总共13156人”可知在太平天国的军制中,士卒也是农民,而官佐同时也担任军职和政职,这表明太平天国的军制具有军政和民政相统一,故选A项;人浮于事现象没有体现在材料中,材料中只是介绍太平天国的军制而已,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这种军制是现代化的,排除C项;材料中说的是军事体制,-27- 与经济无关,排除D项。15.(2021·湖北武汉五月供题·6)图1是“太平天国时期各族人民起义形势”示意图,它反映了( )图1A.清朝统治危机深重B.汉族官僚集团崛起C.人民反帝斗争高涨D.列强瓜分中国破产【答案】A【解析】据图可知,19世纪中期,清朝统治的重要区域爆发了太平天国和各族人民的多次起义,且波及范围广泛,反映了清朝统治危机深重,故选A项;材料只是“太平天国时期各族人民起义形势”示意图,不涉及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官僚集团的崛起,排除B项;人民反帝斗争高涨与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反抗清政府的统治不符,且此时资本主义尚未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反帝”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使列强瓜分中国破产,排除D项。16.(2021·山东淄博高三4月阶段性诊断考试·6)有位英国使节在信中写道:“显然,在不列颠船只能安全地航行在长江以前,必须和叛军达成某些协议。他们被认为占有长江沿岸的一些据点。……总之我大胆地认为:必须有一支强大得足以引起重视的海军武装力量出现在南京,还必须告诉叛军当局,我们不是以敌人身份出现的,也没有想参与正在激战中的中国内战。”这封信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 )A.鸦片战争时期B.太平天国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答案】B【解析】据材料“必须有一支强大得足以引起重视的海军武装力量出现在南京,还必须告诉叛军当局,我们不是以敌人身份出现的,也没有想参与正在激战中的中国内战。”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太平军占据了南京和长江流域,相对于清王朝来说是叛军,故选B项;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尚未出现内忧外患的局面,排除A项;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在武汉,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虽有义和团运动,但其“扶清灭洋”,排除D项。17.(2021·江西景德镇三模·28)曾国藩痛斥“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谓田皆天主之田也。商不能自贾以纳息,谓货皆天主之货也。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大变。凡读书识字者,焉能袖手坐观,-27- 不思一为之所也”。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太平天国( )A.违背了中国历史发展潮流B.没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C.彻底推翻了中国传统社会D.沉重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答案】D【解析】据材料“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谓田皆天主之田也。商不能自贾以纳息,谓货皆天主之货也。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利用天主教造反,扰乱了社会秩序,违背了儒家的封建伦理、纲常名教,是大逆不道,不能袖手旁观,这从从侧面反映出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故选D项;当时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已经阻碍了中国的进步,太平天国打击清朝封建统治,符合中国历史发展潮流,排除A项;曾国藩站在统治阶层角度来评价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关系不大,排除B项;太平天国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排除C项。18.(2021·山东聊城二模·7)在清代一总督署大门两侧,有一副对联:北吞大漠,南亘黄河,中更九水合流,五州称雄,西岳东瀛一屏障;内修吏治,外肄戎兵,旁兼三口通商,一代名臣,曾前李后两师生。下列能够印证该对联说法的是( )A.直隶地区军事地位重要B.东南沿海民族工业发达C.江南地区成为鱼米之乡D.湖广地区成为革命中心【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北吞大漠”可知该地北方有沙漠”,南亘黄河”可知黄河在其南面,“西岳东濠”可知西岳华山在其西边,结合地理知识,可知此地为现河北,即清直隶,又结合“曾(曾国藩)前李(李鸿章)后”可判断此处为直隶总督署,结合对联可知直隶地区军事地位重要,故选A项;依据材料判断出是直隶地区,并且材料主要提及军事方面,排除B项;依据材料判断出是直隶地区,排除C项;与C项方法一样,依据材料判断出是直隶地区,排除D项。19.(2021·河北唐山三模·6)1853年春,法国驻中国领事在给法国政府的公文中提到:几个星期以来,南京等地洋布一匹也销售不出去,就连鸦片也无法销售,价格急剧下跌。材料表明这一现象的出现缘于当时的中国( )A.国内政治形势变动B.民众自发抵制英法联军的侵略C.民族工业初步发展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答案】A【解析】1853年春,太平军占领南京,动荡的局势使南京的洋布、鸦片贸易受到影响,故选A项;英法联军的侵略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是1856—1860年,排除B项;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60—70年代,排除C项;材料是特定时间、地点的现象,不能用一般性的因素去解释,排除D项。20.(2021·江苏徐州高三5月考前模拟·6)19世纪60年代初,江浙官绅士庶丛集沪上,租界内所有房屋顿时人满为患,外商大肆兴建房屋,高价租给中国人居住,出现了“新建筑纵横十余里,地价至亩数千金……商家辐辏厘税日旺”的局面。这一局面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A.农民战争的影响B.西方列强的侵略C.商品经济的发展D.政府的招商引资【答案】A【解析】19世纪60年代初,太平天国运动正在进行保卫战,战争波及到了江浙地区,所以导致士庶为得到保护而丛集沪上租界内,故选A项;1856—1860年英法联军对华进行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但这不是江浙士绅丛集沪上的直接原因,因为19世纪60年代初已经结束,而且第二次鸦片战争主要是发生在华北地区,没有涉及到江浙地区,排除B项;商品经济的发展-27- 是江浙工商业者财富积累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江浙士绅丛集沪上租界的直接原因,排除C项;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并没有招商引资的举措,排除D项。21.(2021·安徽马鞍山二模·28)蓄发令是太平军每攻克一地后发布的第一道公告。洪仁玕在《钦定军次实录》中强调:“凡欲脱满洲鞑子之轭,投诚天朝,必须留发,以诠父母养育之恩,以顺上帝生成之恩,切不可剃之。”太平天国推行蓄发令旨在( )A.强化民众宗教信仰B.推行儒家忠孝文化C.对抗满清王朝统治D.维护汉人民族尊严【答案】C【解析】在中国古代满族的特征是剃发,而汉族的传统是留发,所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主张蓄发,是表明自己代表汉族来反对清朝(满族)的封建统治,故选C项;题干表现的是太平天国要求留发的规定,与宗教信仰无关,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对是否留头发或者说是对清朝的态度,而不是对儒家忠孝文化的态度,排除B项;头发在清朝统治者眼中代表的是服从其统治,而不是民族尊严,所以蓄发令也不是代表民族尊严,而是代表反抗清朝统治,排除D项。22.(2021·江苏苏北七市三模·6)清初的地方总督与巡抚的职位大多是由满族官员担任,自咸丰、同治开始,汉族官僚担任督抚的比例大大超过满族官僚。地方督抚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出现了督抚专权的局面。清朝政治格局的这一变化起源于(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答案】A【解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原来的八旗兵战斗力减弱,政府不得不依靠汉族官员,让他们组织汉族军队,随着这些军队不断发展壮大,汉族官员的地位得到不断提高,故选A项;洋务运动主要是经济方面,对汉族官员地位的提高关系不大,排除B项;戊戌变法是在1898年,当时是光绪皇帝,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是在19世纪末,当时是光绪皇帝,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23.(2021·山西太原三模·28)有学者指出:“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这说明“这场革命”( )A.加速了清政府统治的瓦解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C.开启了西学东渐思想潮流D.获得了知识分子群体的支持【答案】B【解析】据材料“向西方学习”可知这场革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这场革命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武昌起义使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近代西学东渐的开始,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没有获得知识分子群体的支持,排除D项。24.(2021·北京丰台区二模·6)下列表述与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影响相符的是( )-27- A.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C.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运动起步D.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答案】B【解析】材料所示为天平天国运动,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清政府起用汉族地主阶级,使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故选B项;鸦片战争标志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A项;洋务运动标志中国现代化运动起步,排除C项;《天津条约》开放汉口、九江等地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排除D项。25.(2021·北京西城区一模·7)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史实结论A《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主张体现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B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一批近代企业,建成新式海军说明中国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的C光绪帝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除旧布新的举措表明清政府实施了完整的资产阶级改革方案D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出社会主要矛盾是清政府与民众的矛盾【答案】A【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建立“四有二无”的大同社会,体现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故选A项;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筹备新式海军,但是以失败告终,未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排除B项;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目的是救亡图存,并未进行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排除C项;“扶清灭洋”的口号体现外国列强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排除D项。26.(2021·河北石家庄二模·5)有学者认为,中国内战的爆发时间恰恰与美国内战几乎同时,这使得英国面临同时失去两个市场的风险,因为中国既是英国最大的茶叶进口市场,又是鸦片倾销市场;美国则是它的长绒棉进口市场。这种失去对英国棉纺织业是致命的,这就使英国想办法恢复其中一个秩序,于是美国内战从旁影响了中国内战的结局。这可以用来说明( )-27- A.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B.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C.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经济秩序D.中国内战和美国内战都带有反殖民主义性质【答案】C【解析】中国既是英国最大的茶叶进口市场,又是鸦片倾销市场,太平天国运动对英国的经济秩序造成冲击,英国参与镇压太平军,重启中国贸易将弥补英国在美国内战中的经济损失,故选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侵略中国,与“中国内战”不符,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与“中国内战”不符,排除B项;1783年独立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英国对北美人民的殖民统治,1861年的美国内战不具有反殖民主义性质,排除D项。27.(2021·河北保定一模·6)江苏巡抚李鸿章对苏州阊门外所建题为“民不能忘”的汉白玉牌坊耿耿于怀,责问:“阊门外白石牌坊何以建于伪忠王耶?”他得到的答复是:牌坊为担任乡官者所捐建,建牌坊乃是因为太平天国的“减粮”政策。这使他深受刺激。李鸿章主政期间,苏州等地终于成功减赋。由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A.确实推行了《天朝田亩制度》B.推行的政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C.对清末地方治理起到助推作用D.重视摧毁过时的地方经济制度【答案】C【解析】李鸿章听说白石牌坊捐建是由于太平天国的减粮政策后深受刺激,并且在主政时促使苏州等地成功减负,说明太平天国的惠民政策促使清末地方治理中也有了相应举措,故选C项;《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题干中的信息没法看出是否推行过,排除A项;太平天国推行的政策是相对落后的,没法说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排除B项;太平天国想要推行的依然是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经济制度,题干并没有体现重视摧毁过时的经济制度,排除D项。28.(2021·福建漳州三模·8)中日甲午战争前夕,中国铁路铺设里程仅300多千米;战后八年内,中国铺设了4000多千米铁路,其中三分之二是由外国人铺设的。这表明了( )A.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B.中国近代化仍然举步维艰C.传统思想制约铁路发展D.民族独立是交通发展前提【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甲午战争后虽然中国铺设大量铁路,但多由外国人铺设,外国人在中国铺设铁路是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表现,故选A项;仅根据铁路的铺设情况无法说明中国近代化的举步维艰,排除B项;中国的铁路多由外国人铺设是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表现,不是传统思想的制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与民族独立无关,排除D项。29.(2021·江苏苏锡常镇二模·6)下图为1894年《点石斋画报》绘制的“牙山大胜”图片。1894年7月,日本在牙山等地向中国军队发起攻击,甲午战争爆发。该报即以此为主题,进行报道。图画描绘的是清军发炮开枪、奋勇杀敌的场景,远处的日军纷纷弃甲曳兵、仓皇逃窜。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27- A.当时的报刊更能反映岀甲午战争的真实情况B.画报内容严重脱离历史实际,没有研究价值C.画报关注社会热点,报道内容与事实有出入D.画报作为重要的大众传媒,有思想启蒙作用【答案】C【解析】画报绘制的是“牙山大胜”的图片,所学知识表明牙山之战以日本陆军胜利告终,说明其报道内容与事实有出入,故选C项;所学知识表明牙山之战以日本陆军胜利告终,说明其报道内容不真实,排除A项;画报的内容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但可以作为参考,牙山之战确有此事,不能说没有研究价值,排除B项;画报绘制的是“牙山大胜”的图片,对民众有误导作用,无法起到思想启蒙作用,排除D项。30.(2021·内蒙古包头二模·28)1903年,清政府设修订法律馆,以“折衷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又“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为修订旧法、制定新法的宗旨。这表明,清末新律的制定( )A.学习西方与继承传统法制相结合B.导致中华法系的崩溃C.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法制体系D.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答案】A【解析】据材料“折衷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可知清末新律的制定把西方法制和传统法制相结合,故选A项;据材料“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可知保留了部分传统法律,清末的修律运动导致中华法系走向解体,并不是奔溃,排除B项;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虽然中国社会的性质在逐渐变化,但封建法律却几乎原封不动地保持着,排除C项;清末新律的制定没有反映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排除D项。31.(2021·青海西宁一模·28)孙中山提到:“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让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的主要原因是( )A.《辛丑条约》的签订B.代理人统治的实现C.义和团运动的影响D.清末“新政”的实施【答案】C【解析】据材“庚子、辛丑以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提到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使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力量,由此开始采用柔和的方法进行统治,故选C项;《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不是导致列强变更统治手段的原因,排除A项;代理人统治的实现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不是导致列强变更统治手段的原因,排除B项;清末新政的实施是在“庚子、辛丑”以后,排除D项。-27- 32.(2021·山东青岛高三5月统一模拟检测·8)1900年7月,美国总统麦金莱在写给光绪帝的信中表示:“我们派部队到中国的目的,是从严重危险中营救美国公使馆。……同时,本政府在取得其他国家的同意后,将乐于以此目的为陛下进行友好的斡旋。”美国总统此举旨在( )A.保障美国公民在华利益B.维持与清廷的良好关系C.获取对华侵略优势地位D.美化其侵略扩张的行径【答案】C【解析】据材料“190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结束了美西战争,试图通过插手中国事务,攫取利益,故选C项;保障美国公民在华利益不需要“为陛下进行友好的斡旋”,可见这只是美国插手中国事务的托词,排除A项;“为陛下进行友好的斡旋”并不代表美国总统是为了与清朝维持良好关系,是为了美国自身的利益,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取得其他国家的同意后,将乐于以此目的为陛下进行友好的斡旋”是为获取对华侵略优势地位,而非美化其侵略扩张的行径,排除D项。33.(2021·四川达州二模·34)1900年,日本加入八国联军,镇压中国义和团运动,由于是第一次与西方列强同盟,日本政府强调“野蛮之行为有损帝国之威严”,勒令士兵“严守军令军规”。但是在北京,日本兵却亲眼目睹了西洋兵抢劫、纵火、强奸等种种暴行。材料意在说明( )A.日本对西方文明的失望B.西方文明的虛伪C.中国文明蒙受深重灾难D.日本的军纪严明【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日本以为西方军队是文明之师,要求本国军队严守军规,结果亲眼目睹西方侵略者的暴行,这充分说明了西方文明的虚伪,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日本亲眼目睹西方侵略者的暴行,与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无关,排除A项;中国文明确实蒙受深重灾难,但这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反映的是西方文明的虚伪,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西方文明的虚伪,日本的军纪严明并非材料想要说明的问题,排除D项。34.(2021·广东汕头二模·6)1900年,美国国务卿要求驻柏林、巴黎、伦敦、罗马、圣彼得堡、维也纳、东京等地外交代表通知所在国外交部长:“我们认为北京的情况事实上已成为无政府状况……(美国)总统的目的和过去一样,将与其他列强共同行动。”这次“共同行动”( )A.引发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导致西方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沿岸C.刺激士大夫阶层提出政治改良D.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答案】D【解析】题干中体现的是义和团运动过程中,北京像无政府一样,美国等国的共同行动是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而这使得中国最终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D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开始于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这与题干中的“1900年”不符,排除A项;西方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沿岸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就开始了,与题干时间“1900年”不符,排除B项;士大夫阶层提出政治改良在19世纪末,也与题干时间“1900年”不符,排除C项。35.(2021·河北唐山二模·7)1900年春,梁启超劝诱孙中山以“勤王”名号起义,举皇上为总统,握手共入中原;同年6月,香港议政局议员何启建议孙中山与李鸿章合作组织广东独立政府。这反映出当时( )A.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名存实亡B.列强干涉中国内政以华治华C.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交织D.三民主义为社会各阶层接受【答案】C【解析】梁启超劝诱孙中山举皇上为总统共入中原,是希望资产阶级能够引领义和团当时反-27- 帝的形势,何启建议孙中山与李鸿章合作组织广东独立政府是希望资产阶级能够解决义和团与八国联军进攻中国的事情,挽救中国的统治危机,所以二者都是想解决中国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故选C项;1900年清王朝统治还没有名存实亡,清末新政后才走向名存实亡,排除A项;《辛丑条约》之后列强才开始以华治华,排除B项;1900年三民主义还没有提出,三民主义提出于1905年,排除D项。36.(2021·山东临沂二模·9)下列时间轴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时期山东革命发展情况。据此可知( )A.山东人民素有反抗精神和革命传统B.山东支部是最早成立的同盟会支部C.辛亥革命赢得了山东人民广泛支持D.革命党人最终掌握政权稳定了局面【答案】A【解析】“时间轴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时期山东革命发展情况”可以年地看出,同盟会在山东设支部说明这里革命氛围浓,从参加的人数来讲“56人”也比较多,从群众的觉悟来看,几次起义说明群众斗争精神强,故选A项;材料中只是提到“同盟会成立了,在烟台设立支部”并不有说明具体时间,不能说明其“最早”,排除B项;材料中“1911年11月13日,山东宣告独立”只参说明山东进行了革命,但无法判断山东人民的参与度,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并不好,排除C项;材料只是重点讲了山东的情况,对于全国政权形势无法判断,排除D项。37.(2021·广西5月高考模拟·29)武昌起义后,孙中山指出,“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有参政权,盖所必至。”之后,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此后,女子参政团体纷纷出现。这说明辛亥革命( )A.改变了女性受歧视的地位B.开启了中国妇女解放先河C.有利于扩大政治统治基础D.使男女平权得到真正实现【答案】C【解析】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女子参政团体纷纷出现,参政群体的扩大,有利于扩大政治统治基础,故选C项;仅是辛亥革命后妇女逐渐有了参政权,但是女性受歧视地位并未真正改变,排除A项;妇女解放运动出现于19世纪末,排除B项;辛亥革命后,出现了男女平权思想,但并未得到真正实现,排除D项。38.(2021·湖北武汉高中毕业班4月质量检测·7)1901年,清政府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1903年,设商部、学部等;1905年,设巡警部,裁撤国子监。这些措施( )A.推动了政权机构近代化B.有利于立宪运动发展C.动摇了专制统治的基础D.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答案】A【解析】“1901年,清政府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1903年,设商部、学部等”,说明晚清时期清政府顺应时代,开始促进机构的近代化发展,清政府的改革推动了政治机构的近代化,故选A项;立宪运动是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材料没有涉及议会政治与国体变更的准备,排除B项;“1901年,清政府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1903年,设商部、学部等”,清政府的改革推动了政治机构的近代化,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排除C项;材料的内容仅说明晚清时期政府机构的近代化调整,没有涉及到民主共和理念,排除D项。39.(2021·贵州毕节二模·29)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令人惊讶的是,废除这样一种关联无数人切身利益的选官制度,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社会风波,而是能够较平稳的-27- 实施。这说明( )A.新式学堂激增改变旧式价值观念B.清末新政有效满足民众利益诉求C.近代中国国民权利意识尚未觉醒D.教育形式内容革新渐成社会共识【答案】D【解析】“废除这样一种关联无数人切身利益的选官制度,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社会风波”说明多数人已经接受科举制落后这一事实,开始正视教育形式的改革,故选D项;“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在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兴起办新学的高潮,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清末新政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为前提的,不会以人民利益为重,排除B项;“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关联无数人切身利益”与大众利益相关,却与民主无关,排除C项。40.(2021·江西重点高中协作体高三第二次联考·29)在1906年和1907年之间,清政府开始制定官方奖励的详尽制度,分三类。第一,奖给高超技艺的手艺人和有所发明的技工;第二,奖给工业提倡者;第三,奖给投资者。这表明清政府( )A.对新兴工业态度积极B.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C.新政取得了较大成果D.立宪推动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清政府制定了详尽的奖励制度,对发明创造和投资实业的人进行奖励,体现出清政府对新兴工业积极态度,故选A项;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排除B项;清政府制定了详尽的奖励制度,仅是出台政策,不代表新政已取得了较大成果,排除C项;清末新政中的奖励实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立宪并没有推动经济的发展,反而因为打着“预备立宪”的幌子,一部分立宪党觉得受到欺骗,转而支持革命,加重了清政府的离心倾向,排除D项。41.(2021·福建厦门三模·8)1908年,全国各地的陆军军官学堂共有学员近两万人,其中派往日本留学的有700余人。1911年,在部队中服役的军官,有留日经历的达800名左右。这在客观上( )A.缓解了统治危机B.加剧了中日民族矛盾C.培养了进步力量D.削弱了欧美在华势力【答案】C【解析】题干体现20世纪初,中国留日军官人数较多,这些军官在日本除了接受军事方面的教育之外,还接受到近代西方思想,回国后很多人成为了推动革命和宣传西方思想的进步力量,故选C项;派遣留日军官主观上是为维护清朝统治的,但是客观上他们成了推翻清朝统治的力量,所以根本没有起到缓解统治危机的作用,排除A项;留日军官在日留学学习,并不会加剧中日矛盾,是日本的对华侵略行为才会加剧中日民族矛盾,排除B项;留日军官回国后推动中国革命,主要是推翻清朝统治,而不是反抗欧美侵略,所以不会削弱欧美在华势力,排除D项。42.(2021·四川绵阳三模·29)胡适曾说:辛亥之后,没有什么是神圣不可批判的。三皇五帝、孔子与儒教、佛教、道教、家庭、婚姻、孝道、神灵、长生不老,没有一样能逃过刨根问底式的批判与质疑。其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A.铲除了封建伦理B.完成了民主革命C.结束了专制统治D.推动了思想启蒙【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胡适看来,传统的一切看似理所应当的,习以为常的东西,辛亥革命后都可以拿来讨论和批判,这就是思想解放、思想启蒙,故选D项;材料只是说批判和讨论,并不是说铲除了封建伦理,并不是说封建伦理没有了,排除A项;民主革命是反帝反封建,材料讲的主要是思想方面,不是说完成了民主革命,而且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的反帝-27- 反封,排除B项;材料讲的主要是思想解放这一方面,不是讲政治上的结束专制统治,排除C项。43.(2021·华中师大一附中高考押题卷·29)下图是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隆裕太后代行颁布的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的退位诏书。这份诏书( )A.属于一手史料,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结束B.标志着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C.促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D.意味着反帝反封建的辛亥革命取得完全胜利【答案】B【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结束了清政府的统治,故选B项;中国近代历史的结束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排除A项;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辛亥革命并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帝国主义势力仍然存在,封建制度的根基也仍存在,排除D项。44.(2021·四川内江三模·29)1911年底,革命党和谈代表和袁世凯和谈代表讨论处理民族关系问题,达成了《满、蒙、回、藏待遇之条件》,规定“今满、蒙、回、藏各民族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所以待遇如左:与汉人平等”。这一规定( )A.实现了民族革命目标B.反映了民族认同思想C.消除了狭隘民族观念D.限制了袁世凯的篡权【答案】B【解析】据材料“今满、蒙、回、藏各民族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所以待遇如左:与汉人平等”,可知在南北谈判中,双方对民族问题达成共识,少数民族与汉人平等,这反映了民族认同思想,故选B项;民族革命指的是完成反帝任务,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排除A项;和谈只是缓和了狭隘的民族观念,并没有消除,排除C项;和谈并没有限制袁世凯的篡权,排除D项。45.(2021·湖南衡阳二模·8)1921年通过的《湖南省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省行政权由省长及省务院行使之”;第五十九条规定:“各司司长由省议会选举二人,咨请省长择一任命之。”据此可知,《湖南省宪法》( )A.反映了军阀割据下的政治理想B.捍卫了湖南近代的民主政治C.践行了美式民主分权制衡原则D.巩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答案】A-27-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各司司长由省议会选出两人,由省长选取一人担任,由此可知,军阀割据之下,独断专权,破坏民主政治,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军阀割据之下独断专权的政治思想,破坏民主政治,排除B项;材料违反了民主分权的基本原则,是独断专权的体现,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内容破坏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违背了辛亥革命希望建立民主国家的意愿,排除D项。46.(2021·四川成都三模·29)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曾向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借款,对方却以“金融中立”为由拒绝。清帝退位后,袁世凯向四国银行团提出借款,其中包括南京临时政府急需的700万两。在英国公使的推动下,四国银行团在第二天即向南京临时政府拨银200万两。这说明当时( )A.西方列强的侵华方针发生了改变B.南京临时政府丧失了中央政府的地位C.西方列强支持中国废除君主政体D.列强力图阻止中国走向独立富强之路【答案】D【解析】据材料主旨可知列强拒绝贷款给革命派孙中山,却迅速贷款给旧官僚袁世凯,说明列强不希望中国走向独立富强之路,故选D项;据所学西方列强的侵华方针是以华治华,没有变化,排除A项;据材料“四国银行团在第二天即向南京临时政府拨银200万两”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是中央政府,排除B项;据所学袁世凯复辟之时西方列强也予以支持,且孙中山也主张废除君主政体,排除C项。47.(2021·江西南昌三模·29)南北会谈,初步达成“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问题,从多数取决的协议”。这时,孙中山回国并被各省代表会议举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公开质问南方:“选举总统是何用意?设国会议决君主立宪,该政府及总统是否亦即取消?”这表明,袁世凯( )A.公开反对共和政体B.极力推行君主立宪C.凭借实力影响局势D.抵制进行社会革命【答案】C【解析】据材料“袁世凯公开质问南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凭借实力影响局势,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发表声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世凯当大总统,排除A项;袁世凯最终复辟帝制,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无从得知袁世凯对社会革命的态度,排除D项。48.(2021·吉林吉林四模·29)辛亥革命后的十多年间,各种“主义”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各类报刊的头版头条充斥着各色各样的政纲、政论和宣言;过去被政府严禁的政党组织,这时竞相宣告成立。辛亥革命后出现的这些变化( )A.体现出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西文化的碰撞B.有利于国民的民主精神和公民意识的形成C.标志着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D.推动了清末民初社会风俗习惯的根本变革【答案】B【解析】据材料“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登台亮相”“过去被政府严禁的政党组织,这时竞相宣告成立”,可知民国初期政治和时局混乱,但是也从客观上反映出各个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思考和探索,有利于引发人民对国家现状和前途的思考,培植人民的公民意识,故选B项;“中西文化的碰撞”没有触及题干的本质且背景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中国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在辛亥革命以前已经开始,排除C项;“根本”一词错误,排除D项。49.(2021·四川达州二模·29)表1为民国时期部分省份“中山公园”数量统计表(1925—1949)省份数量省份数量广东57云南7-27- 广西27山东4福建28河北3浙江22河南2湖北22山西2表1各省数据的差异表明( )A.孙中山先生社会影响力巨大B.广东省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摇篮C.近代中国城市建设水平不均D.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的影响不平衡【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民国时期为纪念孙中山的历史功绩而修建中山公园,但南方省份的数量远多于北方省份,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及国民大革命的根据地在南方,所以南方民众对孙中山的认同度高于北方,说明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的影响不平衡,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的社会影响力存在南北差异,排除A项;广东省是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根据地,孙中山在广东影响力巨大,所以中山公园数量最多,但无法得出“广东省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摇篮”的结论,排除B项;中山公园数量的差异说明孙中山的影响力不同,无法说明城市建设水平,排除C项。50.(2021·辽宁丹东一模·7)以张謇、汤化龙为首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在清末新政前期拥护改革,反对革命。但在武昌起义发生后,长江以南十几个省份相继宣布独立,实际是革命派和立宪派共同完成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对清政府的态度转变表明( )A.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B.立宪派认识到清末新政的局限性C.辛亥革命促使资产阶级的觉醒D.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政治目标一致【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立宪派对清政府态度的转变说明,他们逐渐认识到清政府的虚伪、欺骗和新政的局限性,故选B项;资产阶级立宪派对清政府态度转变的原因是认清了清政府反动腐朽的本质,反映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而非软弱性和妥协性,排除A项;资产阶级立宪派觉醒的原因不是因为辛亥革命,而是因为认清了清政府反动腐朽的本质,排除C项;立宪派的政治目标是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而革命派的政治目标是建立民主共和制国家,二者目标并不一致,排除D项。51.(2021·黑龙江齐齐哈尔三模·29)1919年5月3日晚召开的北京大学学生大会上,法科学生谢绍敏悲愤地咬破中指,裂断衣襟,写下血书“还我青岛”。5月7日,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发起人杨玉洁说:“所翼我女界同胞,投袂而起……问政府陈告力争,保全我领土,勿甘雌伏之讥,共奋雄飞之志。”这些现象反映了国人( )A.强烈的集体观念B.理性的爱国精神C.高涨的爱国热情D.激进的冒险行为【答案】C【解析】由材料“咬破中指,裂断衣襟,写下血书”、“保全我领土”可知五四运动时期学生誓死抗争国家主权,彰显出高涨的爱国热情,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个别学生的个人行为和思想主张,不能体现出集体观念,排除A项;“理性”与材料中“咬破中指,裂断衣襟”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学生的爱国行为而非冒险行为,排除D项。52.(2021·四川宜宾二模·29)图7是载于1919年5月1日《上海泼克》的漫画,图中英文为:“啤酒已尽,乃以空瓶归还原主。此种计划,未免侮人太甚”该漫画意在( )-27- 图7A.唤醒国人维护国家主权B.倡导国民革命运动C.抨击北洋军阀卖国行径D.宣传民族工业成果【答案】A【解析】漫画中“青岛”和“空瓶归还原主”体现了巴黎和会将青岛权益转让给日本,漫画有利于唤醒国人维护国家主权,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后来的五四运动,故选A项;材料体现是1919年,背景是巴黎和会,国民革命是1924—1927年,排除B项;“侮人太甚”体现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反对北洋政府,排除C项;漫画中啤酒代指过山东主权,不能字面上理解为民族工业,排除D项。53.(2021·江苏南京、盐城二模·7)“五四事件”以后不久,上海商业区的52条街道的商人和居民组建了52个街道联合会。不久,他们又组建了“上海马路联合会总会”的中心组织,成为了上海最有影响的社会组织之一。后来,它领导了上海居民要求民权的一些运动。这反映了五四运动( )A.发展了劳工组织B.传播了社会主义C.团结了社会力量D.扩大了民权运动【答案】C【解析】“上海商业区的52条街道的商人和居民组建了52个街道联合会”“上海马路联合会总会”,表明各阶层力量的联合,这反映了五四运动团结了各阶层的力量,故选C项;“上海商业区的52条街道的商人和居民组建了52个街道联合会”,表明不是劳工组织,排除A项;“它领导了上海居民要求民权的一些运动”,表明是为了争取民权,不是传播社会主义,排除B项;扩大了民权运动是社会组织的作用,五四运动的作用是成立了一些社会组织,团结了社会力量,排除D项。54.(2021·辽宁丹东二模·6)表1记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部分事件表1时间事件1895年夏张謇在《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中提出:“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1898年6月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开始了以变法图存为目的的改良运动。1900年6月拳民同清军于廊坊击退从天津向北京进攻的侵略军。-27- 表1中事件表明( )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B.中国各阶层深受民主思想影响C.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D.清政府封建统治缺乏群众基础【答案】A【解析】据“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可知,这是实业救国的思想;据“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开始了以变法图存为目的的改良运动”可知,维新运动体现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民族意识觉醒;据“拳民同清军于廊坊击退从天津向北京进攻的侵略军”可知,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的运动。因此,材料信息都反映出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故选A项;图示表格主要涉及知识分子受民主思想影响,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是农民运动,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为了救亡图存而采取的运动,以及农民自发抵抗外来侵略的义和团运动,与群众基础无关,排除D项。55.(2021·天津南开区二模·9)近年来,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共七册:《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1860年巨痛与自强》《1895年大梦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12年颠沛的共和》《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1949年百年瞬间》。从书名中可见,编者认为中国近代的社会变迁( )A.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B.与政治的改革密切相关C.与战争的影响紧密关联D.突变和渐变交错地进行【答案】C【解析】从书名中可见,这些书都是记载近代历史上一次次重大战争,尤其是外国侵略我国的战争,故选C项;从材料可以看出,所有战争均以外国侵略我国为主,不分开局部整体,排除A项;《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1860年巨痛与自强》这类书所涉及的史实是外国的侵略,没有生重大的政治改革,排除B项;从书名中可见,这些书均是战争相关,每一次都很突然,不存在渐变的问题,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56.(2021·黑龙江大庆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宋代知识分子人数众多,在社会上形成势力,他们作为政治上的一支独立力量有十分明显的表现。宋代由于积贫积弱,社会问题很多,一部分知识分子有感于形势严重,以天下为己任,奋起而挽救危亡。范仲淹提出传唱千古的口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王安石变法更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力求把变法革新进行到底。改革派和反改革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这其中有许多无谓的党同伐异,争夺权利,但也反映了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由许多知识分子组成的政治家力量的强大。朱熹就认为汉高祖、唐太宗都是假仁义以遂其私欲,可是他却反对君主独裁。陈亮认为,生民之初,君主是人民推举出来的,应该为人民办事。——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27- 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畬为代表的士大夫循着晚清经世致用的实学理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命题。虽遭遇举国冷遇的困境,却影响了后世国人对救国真理的探索过程。李鸿章更是敢于冲破藩篱,开启了近代化的历史征程。面对甲午战败,梁启超等人更是“以敌为师”,他在《戊戌政变记》中将变法看作是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断尝试的结果,认为林则徐等“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说是变法的萌芽。甲午战败后“朝野乃知旧法之不足侍”,于是“言变法者乃纷纷”,从而促成“天下人士咸知变法,风气大开矣”。戊戌政变后的清末新政“不仅继承了洋务运动的事业,而且也继承了百日维新的事业”,当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时候,它同时又保留和完善了这一部分改革的成果。辛亥革命后,面对社会乱象,孙中山继续为革命事业奔走号呼。陈独秀也将新文化看作是国人救国方案和思想启蒙不断走向成熟的结果,认识到“价值观才是根基。没有多数国民之价值观念的转变,共和制度就成了无本之木”。新文化运动后青年知识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材料三自从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真理,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可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导致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十月革命后,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摘编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知识分子挽救社会危机的思想行动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国人探索救国之路的特点。(6分)(3)指出材料三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7分)【答案】(1)思想:(4分)(范仲淹)居安思危,把国家命运、利益放在首位;(王安石)坚定信念、不断革新的精神,关心国家命运;(朱熹)反对君主独裁;(陈亮)君主是人民推举出来的,就应该为人民办事。行动:(2分)变法改革的实践;同顽固势力斗争。背景:(6分)宋代中期积贫积弱的现实,或面对辽、西夏的威胁,边疆危机;重文轻武,文官政治局面的形成;程朱理学的影响。(任取3点)(2)特点:(6分)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具有传承性或延续性;向西方学习(由向西方学习转向以俄为师);层次递进(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救亡图存和思想启蒙相结合。(5取3点,6分)(3)(7分)观点1:中国学习西方受到质疑(2分)。阐释:一战的残酷性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西方的欺骗性。(1分)观点2:中国人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面目发生了改变。(2分)阐释:出现了一个新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新的科学指导思想——马列主义;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共产主义;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无产阶级专政;更加符合中国国情。(4点取2点,每点1分)【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据材料一“范仲淹提出传唱千古的口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范仲淹)居安思危,把国家命运、利益放在首位;从材料一“王安石变法更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的大无畏精神”可知(王安石)坚定信念、不断革新的精神,关心国家命运;由材料一“可是他却反对君主独裁”可知(朱熹)反对君主独裁;据材料一“陈亮认为,生民之初,君主是人民推举出来的,应该为人民办事”可知(陈亮)君主是人民推举出来的,就应该为人民办事。第二小问行动,据材料一“力求把变法革新进行到底”可知变法改革的实践;从材料一“改革派和反改革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可知同顽固势力斗争。第三小问背景,从材料一“宋代由于积贫积弱,社会问题很多”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中期积贫积弱的现实,或面对辽、西夏的威胁,边疆危机;据材料一“宋代知识分子人数众多,在社会上形成势力”可知重文轻武,文官政治局面的形成;据所学理学的影响可知程朱理学的影响。-27- (2)据材料二“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畬为代表的士大夫循着晚清经世致用的实学理路”可知吸取传统文化精华;从材料二“循着晚清经世致用的实学理路”可知具有传承性或延续性;由材料二“师夷长技以制夷”可知向西方学习(由向西方学习转向以俄为师);据所学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所学可知层次递进(器物到制度到思想);从材料二“陈独秀也将新文化看作是国人救国方案和思想启蒙不断走向成熟的结果”可知救亡图存和思想启蒙相结合。(3)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二“可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可知中国学习西方受到质疑;从材料二“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可知中国人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面目发生了改变。第二小问阐释,阐释应该从所学中寻找相关的史料来证明观点,据所学五四运动可知,一战的残酷性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让中国人看到了西方的欺骗性;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出现了一个新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新的科学指导思想——马列主义;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共产主义;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无产阶级专政;更加符合中国国情。57.(2021·安徽蚌埠四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湘军施行“将必亲选、兵必自募”的原则:曾国藩挑选统领,统领挑选营官,以此类推,直到最基层士兵。曾国藩一般是从同乡、师生、友朋、同学中挑选将领及幕僚,他手下将领同样如此。曾国藩热衷于向士兵灌输儒家思想。他以礼义忠信为本,制定严格的军事纪律。湘军待遇远优于绿营军。营官每月工资是50两银子,这个工资水平相当于朝廷从一品的高官。湘军在编制方面,以营为基本单位,分为水、陆两师,装备火器与冷兵器各半。火器中洋枪洋炮部分外购部分自主制造。——据王盾《湘军史》等材料二民国倾覆,军阀混战,孙中山痛感没有自己的军队来维护新生的共和政权。1921年底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见孙中山,建议创办军官学校,作为建立革命武装之基础。1924年1月,黄埔军校正式建立。军校主要设政治、教授、教练等部。政治部主管政治教育、党务和宣传;教授部和教练部(后合并为教育部)分管军事学科和术科的教学与训练。一批苏俄专家直接参与军校的筹建和顾问工作。1924年,黄埔军校教导团成立。教导团效法苏俄红军,实行党代表制度。军校规定所有员学生均需加入国民党,学员必须同时受军纪和党纪的约束。军队党化,破除了过去军队私有化的许多弊端,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巩固及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湘军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埔军校建立的背景及意义。(10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浦军校的建军思想与湘军的不同之处。(5分)【答案】(1)特点:地域性特点突出;官兵关系紧密;用儒家思想管理军队;待遇优厚;装备优良。(6分,任答3点)影响:促进中国军事近代化;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廷统治;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地方势力壮大,影响中央集权。(4分,任答2点)(2)背景:吸取前期的教训;继续革命的需要;共产国际和苏俄的帮助;国共合作的推动。(6分,任答3点)意义:破除了军队私有化的许多弊端;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巩固及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为国共两党培养大批军事人才;为中国民主革命做出重要贡献。(4分,任答2点)-27- (3)不同: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学习苏俄的军事经验;政党控制军队。(5分,答2点4分,答3点5分,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一般是从同乡、师生、友朋、同学中挑选将领及幕僚”得出地域性特点突出;由材料一“将必亲选、兵必自募”得出官兵关系紧密;由材料一“以礼义忠信为本,制定严格的军事纪律”得出用儒家思想管理军队;由材料一“湘军待遇远优于绿营军”得出待遇优厚;由材料一“装备火器与冷兵器各半”得出装备优良。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一“以营为基本单位,分为水、陆两师,装备火器与冷兵器各半”得出促进中国军事近代化;结合湘军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史实得出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廷统治;由材料一“火器中洋枪洋炮部分外购部分自主制造”得出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由材料一“曾国藩一般是从同乡、师生、友朋、同学中挑选将领及幕僚,他手下将领同样如此”得出地方势力壮大,影响中央集权。(2)由材料二“孙中山痛感没有自己的军队来维护新生的共和政权”得出吸取前期的教训;由材料二“民国倾覆,军阀混战”得出继续革命的需要;由材料二“1921年底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见孙中山”得出共产国际和苏俄的帮助;结合共产党对孙中山的帮助得出国共合作的推动。第二小问意义,由材料二“军队党化,破除了过去军队私有化的许多弊端”得出破除了军队私有化的许多弊端;由材料二“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巩固及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得出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巩固及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由材料二“黄埔军校教导团成立”、“分管军事学科和术科的教学与训练”得出为国共两党培养大批军事人才,为中国民主革命做出重要贡献。(3)由材料二“军校主要设政治、教授、教练等部。政治部主管政治教育、党务和宣传”得出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由材料二“教导团效法苏俄红军,实行党代表制度”得出学习苏俄的军事经验;由材料二“军队党化,破除了过去军队私有化的许多弊端”得出政党控制军队。58.(2021·燕博园高三综合能力测试一·18)(15分)甲午战争期间,《申报》作为当时有一定影响力的报纸,对这场战争进行了报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为朝鲜必当与日本力争,断不可稍有退让。”“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此一举”。——李新军《甲午战争前夕的<;申报>;舆论》材料二《申报》关于甲午战争的相关报告战役报道黄海战役当日击沉倭船四艘,受伤糜烂者三艘;倭船败北后,由我船带回旅顺口赶紧修理。辽东战役《连胜倭奴电音》“云自本月十五至二十三日,九连城、摩天岭、旅顺口诸处水陆各军与倭奴交战,连获大胜,击毙倭奴无数。”材料三《申报》关于甲午战争消息的来源构成消息来源分类自采事件当事人讲述、官府线人情报、朝廷谕旨、社会舆论。公开征求来自国内与国外,其中国外最多的是日本。-27- 转载(翻译)转载国内同行报纸和国外报纸,其中香港与日本报纸是转载消息两大重要来源。——摘编自曾庆雪《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申报>;的失实报道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前夕《申报》对战争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态度的历史与现实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中《申报》关于甲午战争的报道,可以确定的史实有哪些?哪些属于失实报道?依据材料三分析失实报道出现的原因。(6分)(3)对《申报》关于甲午战争的态度与报道,应该如何评价7(5分)【答案】(1)态度:主张对日采取强硬态度,甚至战争。(1分)历史原因:传统天朝上国观念,轻视日本。(1分)现实原因:洋务运动取得一定成效,国力有所增强;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认识不足。(2分)(2)确定的史实:中日在黄海、辽东确实发生了战争。(1分)失实报道:在黄海和辽东海战中,中国获胜。(1分)原因:战争消息来源众多,真假难辨;清政府封锁消息,报道较少;报纸编辑的政治立场或主观意图;消息多来自外界或社会舆论,权威性不高。(4分)(3)评价:反映了国人希望国家走向强盛的爱国热情;但是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民众;给后世的历史研究带来一定的干扰。(5分)【解析】(1)第一小问态度,据材料一“当与日本力争,断不可稍有退让”“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可知,申报认为中国不应对日本退让,并主张用战争解决中日积怨,可得主张对日采取强硬态度,甚至战争。第二小问原因,可从现实和历史两个角度分析原因,结合所学,历史上中国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日本是夷国,各方面落后,可得传统天朝上国观念,轻视日本;结合所学,此时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先进的军事工业,筹建了海军,还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国家整体实力有所增强,增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可得洋务运动取得一定成效,国力有所增强;同时,并未认识到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家实力增强,过于乐观,可得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认识不足。(2)第一小问确定的史实,结合所学,甲午中日战争主要发生在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威海、黄海北部等地,可知报道中战争地点是确定的,可得中日在黄海、辽东确实发生了战争。第二小问失实报道,根据所学,黄海海战中日本军舰并未被击沉,且黄海海战清军战败,丧失黄海制海权,与材料中“击沉倭船四艘”“倭船败北”描述不符;根据所学,辽东战役中清军战败,日本占领旅顺、大连并在旅顺进行大屠杀,与材料中“连获大胜”描述不符,可得在黄海和辽东海战中,中国获胜是失实报道。第三小问原因,可从报刊的信息来源、报刊编辑的主观立场去分析原因,从报刊信息来源看,当时清政府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封锁战争信息,使报刊很难得到一手真实信息,可得清政府封锁消息,报道较少;官方报道较少,导致消息来源众多,多来自外界或社会舆论,真假难辨,可信度不高;从报刊编辑的主观立场看,报刊信息的报道往往是报刊编辑主观立场的体现,可得报纸编辑的政治立场或主观意图。-27- (3)可从报刊的舆论引导方面谈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申报》中对战争胜利的报道,反映了当时国人希望战争胜利,国家强盛的美好愿望,可得反映了国人希望国家走向强盛的爱国热情;但是报刊起到的是舆论宣传和导向的作用,报道内容的失实会误导民众,认不清实际形势;且报刊业对当时时事的报道也是后人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如果报道失实也是不利于史学研究的,可得给后世的历史研究带来一定的干扰。59.(2021·河北张家口二模·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作为第一批开埠口岸,到光绪末年上海“租界内康庄如砥,车马交驰,房屋多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突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公审公廨、中西邮局、海关、银行、领事馆、电报局、巡捕房、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其他各业也无不发达,繁华胜昔。上海很快发展为全国最大的都市,人口由开埠前的20万猛增到500万。据统计,自1849年至1911年,上海各类各级学堂即有249所。上海从开埠到1900年,外国人创办的中、外文报刊即达60多种,占同时期外国人在华报刊总数的30%左右。同治四年(1865年),中国第一家煤气厂在上海投产;光绪八年(1882年),中国最早的电力厂在上海正式供电并架设路灯照明。经两年的筹建,上海自来水公司于1883年建成并开始正式供水,“激浊扬清,人皆称便”。——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材料二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开发开放浦东这一跨世纪的宏伟工程,对于上海和全国都是一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大事。实行特殊政策开发浦东,发展开放型经济,更有利于增强上海市的经济实力,上海必将成为21世纪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金融中心。——摘编自郭德宏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开埠后的上海在清末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及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历史意义。(6分)【答案】(1)地位:晚清社会近代化的最早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晚清新式学堂、新式人才培养的基地和近代传播媒介的发源地;晚清对外贸易中心和民族工业集中的重要地区;晚清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近代化设施发展的先驱。(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原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生产生活方式的推动;鸦片战争后开埠通商和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和发展的促进。(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2)意义:表明了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决心;促进了我国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和魅力;有助于巩固上海在中国乃至在远东和世界的重要地位。(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1)第一小问地位,结合材料一中叙述的顺序:近代工业文明兴起、学堂报刊的创办、煤气、电力、自来水公司等可得晚清社会近代化的最早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晚清新式学堂、新式人才培养的基地和近代传播媒介的发源地;晚清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近代化设施发展的先驱;据所学清末上海的贸易地位和发昌机器厂和轮船招商局等可得晚清对外贸易中心和民族工业集中的重要地区。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五口通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等知识可得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生产生活方式的推动;鸦片战争后开埠通商和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和发展的促进。(2)据所学浦东的开放的意义可得表明了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决心;促进了我国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和魅力;据材料二“更有利于增强上海市的经济实力,上海必将成为21世纪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金融中心”可得有助于巩固上海在中国乃至在远东和世界的重要地位。60.(2021·四川眉山三模·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7- 材料一英国议会起源于中世纪,在大贵族与国王的斗争中不断扩大其职能。都铎王朝时期,形成了“王在议会”的原则,即议会是由国王、上院和下院三部分联合组成。17世纪中期,资产阶级与新贵族以议会为阵地,进行反封建王权斗争,通过内战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定了近代议会制度的大框架,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权利。此后30多年间,是英国议会制度的“黄金时代”,“议会主权”达到鼎盛。——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近代议会实践活动大事年表19世纪四五十年代林则徐、魏源等人对西方议会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认为,西方“育才于学校,议政于议院”,是其富强的根本。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从“兴民权”的角度,提出“设议院,立议员”。20世纪初在资产阶级立宪派推动下,全国掀起了请求速开国会运动。1909年—1910年各省成立了咨议局,全国性的资政院也建立起来。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参议院作为立法机关,通过了《临时约法》。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实行专制独裁统治。——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新中国成立时,《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是当时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还不成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央人民政府于1953年2月公布了选举法。地方各级人大的逐步召开,选举产生了560余万名基层人大代表,16680名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人大代表以及1226名全国人大代表。1954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议会制发展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叙述议会制在近代中国的实践。(7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10分)【答案】(1)原因:议会传统与政治文化;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提高了议会的政治地位;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推动了议会改革,完善了议会制度。(8分)(2)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介绍西方议会制度,但未进行实践;19世纪末维新派提出“设议院”的改革主张,但在百日维新中并没有施行;20世纪初.清政府在“预备立宪”中开始议会的尝试,最后随着改革失败而终止;辛亥革命后,正式成立参议院,但很快被北洋军阀专制独裁统治所取代。议会制在近代中国的实践异常艰难、曲折,均以失败告终。(7分)(3)特点:与当时国内形势密切相关;以法律为依据;自下而上的层层递进选举。(4分)意义: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保证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适合我国国情,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为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提供了制度保障。(6分)-27- 【解析】(1)据材料一“英国议会起源于中世纪,在大贵族与国王的斗争中不断扩大其职能”可知,议会传统与政治文化推动英国议会制的发展;据材料一“17世起中朝资产阶级与新贵族以议会为阵地,进行反封建王权争”可知,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力量的壮大;据材料一“‘光荣革命’后,议会过《权利法策》,确定了近代议会制度的大框架,确立了议会力高于王的原则”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提高了议会的政治地位;据材料一“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权利”可知,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推动了议会改革,完善了议会制度。(2)据材料二“19世纪四五十年代林则徐、魏源等人对西方议会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可知,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介绍西方议会制度,但未进行实践:据材料二“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从‘兴民权’的角度,提出‘设议院,立议员’”可知,19世纪末,维新派提出“设议院”的改革主张,但在百日维新中并没有施行;据材料二“20世纪初在资产阶级立宪派推动下,全国掀起了请求速开国会运动”、“1909年一1910年各省成立了咨议局,全国性的资政院也建立起来”可知,20世纪初,清政府在“预备立宪”中开始议会的尝试,最后随着改革失败而终止;据材料二“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参议院作为立法机关,通过了《临时约法》”可知,辛亥革命后,正式成立参议院,但很快被北洋军阀专制独裁统治所取代。可见,议会制在近代中国的实践异常艰难、曲折,均以失败告终。(3)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三“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可知,与当时国内形势密切相关;据材料三“《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央人民政府于1953年2月公布了选举法”可知,以法律为依据;据材料三“选举产生了560余万名基层人大代表,16680名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人大代表以及1226名全国人大代表”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自下而上的层层递进选举。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三“选举产生了560余万名基层人大代表,16680名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人大代表以及1226名全国人大代表”可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保证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结合新中国的政治特色可知适合我国国情,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结合人民代表大会的直接作用可知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据材料“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可知为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提供了制度保障。-27-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及模拟题专题汇编05古诗词鉴赏(附解析)
2021年高考数学真题及模拟题专题汇编05三角函数(附解析)
2021年高考英语真题及模拟题专题汇编05形容词和副词(附解析)
2021年高考地理真题及模拟题专题汇编05地表形态的塑造(附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及模拟题专题汇编06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附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及模拟题专题汇编07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附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及模拟题专题汇编08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附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及模拟题专题汇编09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附解析)
2021年高考物理真题及模拟题专题汇编05曲线运动(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二轮专题
发布时间:2022-02-10 16:59:43
页数:27
价格:¥3
大小:661.6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