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二轮专题
>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及模拟题专题汇编08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附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及模拟题专题汇编08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6
2
/26
剩余24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专题08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第Ⅰ部分2021年高考真题1.(2021·山东高考选考·5)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A.“西学东渐”的深入B.民族危机的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思想解放的推动【答案】B【解析】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是有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加深导致的,而从“维新”代替“洋务”则是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后,洋务运动未能解决民族危机的产物,革命取代改良则是改良未能挽救民族危机的结果,所以这些变化都是因为民族危机的加深,故选B项;“西学东渐”的深入是为解决民族危机提供了可能,并不属于变化的必要条件,排除A项;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当时民族资本主义还没有产生,所以与其发展没有关系,排除C项;上述变化主要是由民族危机加深导致的,思想解放只是其可能性条件,排除D项。2.(2021·浙江高考选考1月·9)有史家言:“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凡此数学,魏氏或倡导之,或光大之。”文中的“魏氏”( )①首倡经世之学②推崇民主革命③主张“师夷长技”④关注世界史地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首倡经世之学,故①错误;“推崇民主革命”是指孙中山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故②错误;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故③正确;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3.(2021·山东高考选考·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小英雄”材料图5为清末儿童读物《启蒙画报》创刊号(1902年6月23日)刊发的《小英雄歌》。-26- 附录:《小英雄歌》(节选)小英雄,慧且聪,风姿豪迈天骨冲。英雄本原有二事,为子当孝臣当忠。读书须知辨邪正,圣经贤传相辉映。……小英雄,雄且英,家之麟凤国之桢。小英雄,休云小,少不好学行将耄。古人因文能见道,今人开智宜阅报。……图5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阐释。(13分)【答案】(一)信息提取信息举例:清末、1902年;画报、阅报;火枪、地球仪;孝、忠、圣经贤传;慧且聪、好学、开智;雄且英,风姿豪迈等。(若从图中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层次要求:层次1: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层次2: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层次3: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归纳整理。(二)历史阐释阐释内容:(1)“小英雄”形象产生的时代背景;(2)“小英雄”形象的内涵;(3)“小英雄”形象的评价。层次要求:层次1:没有对历史信息进行解释说明;层次2: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层次3: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恰当联系,并分别加以阐释说明;层次4: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阐释说明。-26- 【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中的历史阐释题,考查考生结合所学和材料分析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首先,要从题干提供的图文信息中提取与“小英雄”相关的信息。从材料的出处可以得出时空为清末(1902年),《启蒙画报》创刊号说明其目的是要通过画报这一大众传媒来启蒙民众或者青年人,从画报中的图片看,墙上有挂着的火枪(代表利用先进的武器保家卫国)、地球仪(表明要有开放的世界眼光)等;由附录中的《小英雄歌》中的歌词“孝”、“忠”、“圣经贤传”(代表青年人继承中国的精忠报国优良传统),“慧且聪”、“好学”、“开智”(代表青年一代积极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本领,具有渊博的知识),“雄且英”、“风姿豪迈”(表明青年一代具有爱国和英雄的豪情壮志与精神风貌)等。然后,整合信息,形成思路。结合历史阐释的基本思路,大致要阐释小英雄形象的内涵、形成的时代背景和进行积极评价。具体来说,上述画报塑造了一个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西方近代思想文化教育的青年形象,他具有世界眼光,踌躇满志、意气风发,随时准备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挺身而出、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壮志(内涵)。之所以要塑造这样的小英雄形象,是由于清末随着《辛丑条约》签订,列强的侵略进一步加深,面对民族危机,需要一批立志报国、救民于水火的青年人;同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其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传入使得民族主义思想被激发(时代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小英雄形象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追求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不断探索、积极进取的坚强决心和精神风貌。第Ⅱ部分2021年各地模拟试题一、选择题1.(2021·天津红桥区二模·5)魏源建议设立造船厂制造战船。他认为,“舟舰缮矣,必练水师”,在武举考试中增设水师一科,“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并且特别提出,出洋贸易的商船,经商家禀请,可派战舰护航,以保安全。魏源的构想( )A.尚未突破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B.强调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C.反映了洋务派专业人才的匮乏D.着眼于抵抗西方国家海上侵略【答案】D【解析】据材料“魏源建议设立造船厂制造战船、可以战洋夷于海中、出洋贸易的商船、可派战舰护航”,可知魏源制造战船的目的一方面是与西方列强进行海战,另一方面是保护本国商船,因此他的构想主要是抵抗西方海上侵略,故选D项;依所学,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突破了天朝上国思想束缚,排除A项;“可以战洋夷于海中、出洋贸易的商船、可派战舰护航”,可知构想主要是抵抗西方海上侵略,而非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排除B项;依所学,魏源作为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人物,而非洋务派,排除C项。2.(2021·华中师大一附中高考押题卷·28)福建布政使徐继畲在福建处理对外交涉事务,搜集外国事务和西人著述,撰成《瀛环志略》一书,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26- 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这本书( )A.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B.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正式摆脱了传统的华夷观C.对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D.是中国封建士大夫开眼看世界的世界地理著作【答案】D【解析】徐继畲是继林则徐、魏源之外又一位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其著作《瀛环志略》中介绍了西方历史地理情况,故选D项;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是《资政新篇》,排除A项;徐继畲个人的著述,不代表当时的清朝中央政府摆脱了传统的华夷观,排除B项;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在当时知识分子中的影响很小,并没有引起广泛共鸣,排除C项。3.(2021·吉林白山高三4月联考·28)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交给魏源的《四洲志》初稿仅有1卷,简要介绍了30多个国家。1847年,魏源以此为蓝本编著的《海国图志》达到60卷,到1852年又扩充到100卷。这反映了当时( )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成为时代潮流B.先进的中国人对世界知识的渴求C.传教士积极向中国输出西方文化D.洋务派迫切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魏源的《海国图志》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卷数不断增加,对西方的介绍也更详细丰富,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希望了解更多世界知识的愿望,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反映学习西方科技的信息,且当时学习西方科技并未成为时代潮流,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输入,而非传教士向中国输出西方文化,排除C项;林则徐、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并非洋务派,排除D项。4.(2021·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决战高考最后一卷·28)鸦片战争前后,部分清朝士大夫热衷于研究世界及中国边疆的史地之学,并出现了如下表所示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著作。鸦片战争前后介绍西方的主要著作代表人物著作成书时间林则徐《四洲志》等1841年魏源《海国图志》1844年姚莹《康輶纪行》1846年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夏燮《中西纪事》1850年据此可知,当时( )A.西方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B.中西思想的深入交汇发展C.西学传播顺应了维新思想D.华夷观念受到了一定冲击【答案】D【解析】鸦片战争后,部分清朝士大夫热衷于研究西方历史地理著作,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可知华夷观念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故选D项;鸦片战争后,仅是少部分知识分子意识到学习西方,而且这些著作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广泛共鸣,西方思想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排除A项;仅是部分知识分子介绍西方,并不能使中西思想深入交汇发展,排除B项;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排除C项。5.(2021·山东日照二模·6)鸦片战争前的经世思潮主要是批判社会现实、呼吁变法,用以解决社会危机;鸦片战争后,经世思想家倡导巩固边疆海防、师夷长技,进而发展为向西方学习。经世思潮的这一演进表明( )-26- A.学术学风追求务实革新B.士人阶层勇担社会责任C.有识之士华夷观念淡化D.经世思想体系走向开放【答案】D【解析】据材料“鸦片战争前、批判社会现实、解决社会危机、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入侵,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从而说明经世思潮吸收西方思想不断革新,这体现了经世体系走向开放,故选D项;“批判社会现实、呼吁变法,向西方学习”,材料强调的是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世体系逐步开放,而非学术学风,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世思潮内容受社会变迁带来的变化,而非强调“士人”的社会责任,排除B项;“师夷长技”仍对西方存在“华夷观念”,这与材料中“华夷观念”淡化不相符,排除C项。6.(2021·河北张家口三模·5)郑观应曾说:“以西学言之:如格致制造等学其本也,各国最重格致之学,英国格致会颇多,获益甚大,讲求格致新法者约十万人。语言文字其末也。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据此可知,郑观应( )A.率先倡导中体西用思想B.认为西学存在着严重的弊端C.强调学习西方政治制度D.主张传统文化与西学相结合【答案】D【解析】郑观应认为“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即是中体西用思想,因此他主张将西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故选D项;率先倡导中体西用思想的是冯桂芬,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郑观应对西学弊端的认识,排除B项;随着时代的发展,郑观应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从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到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但材料并未涉及对西方政治的学习,排除C项。7.(2021·云南昆明“三诊一模”高考模拟考试·28)19世纪60年代,冯桂芬在观察国际局势后指出:“(中国)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并提出“采西学之善法。法苟不善,虽古先吾斥之;法苟善,虽蛮貊吾师之。”这种认识( )A.超越了“中体西用”的主张B.摆脱了夷夏观念的束缚C.意在学习西方近代法律体系D.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答案】A【解析】据材料“采西学之善法”可知学习西方的具体实用的方法,超越了“中体西用”只学习技术的主张,故选A项;材料中“夷”字表明还没有摆脱了夷夏观念的束缚,排除B项;冯桂芬主张采西学、制洋器、筹国用、改科举,清末新政时期,学习西方近代法律体系,兴起修律运动,排除C项;洋务运动已经兴起,排除D项。8.(2021·辽宁大连一模·5)1861年,奕䜣向咸丰帝提出在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对外交涉事务。咸丰帝虽然批准了这个建议,但有意加上“通商”两个字,设立的是“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以确保天朝与外夷之别。奕䜣随后坚决上奏,力求去掉“通商”二字,以求兼顾外洋政治等诸多事务。这反映了当时( )A.天朝体系已走向崩溃B.变局下的新旧思想冲突C.中国人固守夷夏之别D.中体西用是思想的主流【答案】B【解析】新思想与材料中“以求兼顾外洋政治等诸多事务”相符,旧思想与材料中“以确保天朝与外夷之别”相符,故选B项;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材料中“1861年”不符,排除A项;固守夷夏之别,与材料中“奕?随后坚决上奏,力求去掉”不符,排除C项;奕?是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但咸丰帝的态度不能说中体西用是思想的主流,排除D项。-26- 9.(2021·河北秦皇岛二模·6)洋务派官员志刚《初使泰西记》详细记录了他在波士顿参观的一家纺织工厂,包括机器的具体结构、如何运转、人力多少、产量几何后评论说“若使西法通行于中国,则西人困矣”,又说,“是由利心而生机心,由机心而作机器,由机器而作奇技淫巧之货,以炫好奇志淫之人。”这表明( )A.洋务运动缺乏实用型人才B.洋务派理性认知西方技术C.洋务运动受传统文化影响D.洋务派善于学习西方文明【答案】C【解析】洋务派官员志刚认为“……而作奇技淫巧之货,以炫好奇志淫之人”,体现了传统重伦理、轻技艺的倾向,故选C项;洋务派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排除A项;志刚认为西方机器生产“奇技淫巧之货”,说明没有“理性认知”,排除B项;材料体现洋务派对西方文明认识不足,排除D项。10.(2021·黑龙江齐齐哈尔三模·28)面对时局,晚清思想家冯桂芬痛感中国“不知夷”,认为对西方国家要“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最终提出了“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这一主张( )A.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B.加剧了与顽固派的矛盾C.强化了传统的文化心理D.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答案】D【解析】由材料“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可知为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冲击了传统的夷夏观念,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故选D项;中体西用的思想源自于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并未脱离社会现实,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出洋务派与顽固派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冯桂芬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已经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排除C项。11.(2021·山东泰安高考全真模拟·6)乾嘉时期,《墨子》、《老子》等诸子学主要起着“羽翼六经”的作用。道光与同治年间,社会上出现了“通子致用”的言论,甚至有人提出“西学源于诸子说”。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政府文化政策走向松弛B.国人对西学认识的深化C.传统思想观念发生变动D.科举改革影响内容选择【答案】C【解析】据材料乾嘉时期“诸子学主要起着‘羽翼六经’的作用”,可知儒家思想任占据主导地位,道光与同治年间“‘通子致用’的言论、‘西学源于诸子说’”,可知晚清时期,西学传播,诸子思想地位提升,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受到冲击,故选C项;依所学,晚清时期,清政府仍坚守“天朝上国”理念,政府仍采取文化专制政策,排除A项;“西学源于诸子说”可知,此时中国人仍坚持天朝上国心态,秉持传统“华夷观念”,排除B项;道光与同治年间,科举考试内容仍以儒家思想为主,排除D项。12.(2021·河北保定二模·6)北京同文馆设立后,翻译“西学”作品,各地纷纷效仿。上海、广东、福州等地陆续开始翻译各种不同文本的国际公法,如《各国交涉公法论》、《各国交涉便法论》和《公使指南》等,使此类书籍的引进形成一股潮流。该类书籍的翻译( )A.反映维新派对中国利益的重视B.符合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需要C.标志着中国对西方公法观念的认同D.表明清政府对传统外交体制的抛弃【答案】B【解析】翻译西学作品尤其是翻译国际公法成为一股潮流,使中国认识了世界,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法律观念,提供了国际交往中法律准则,有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故选B项;洋务派创立同文馆,与维新派无关,排除A项;翻译西方公法不等于认同,排除C项;此时清政府并没有放弃传统外交体制,1901年外务部的设立,反映了清政府向近代外交转变,排除D项。-26- 13.(2021·江苏南京、盐城二模·6)1875年,军机大臣文祥上《密陈大计疏》:“说者谓各国性近犬羊,未知政治,然其国中偶有动作,必由其国主付上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卿士也;付下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庶人也。议之可行则行,否则止,事事必合乎民情而后决然行之。自治其国以此,其观他国之废兴成败亦以此。”这说明文祥主张( )A.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B.效仿西方的政治体制C.借鉴西方的宪政精神D.畅通舆情反映的渠道【答案】C【解析】“必由其国主付上议院议之,……付下议院议之”“事事必合乎民情而后决然行之”,体现了部分洋务派官员认识到西方立宪政治先进性的一面,洋务派中出现学习西方民主宪政的倾向,故选C项;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是地主阶级顽固派,文祥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排除A项;效仿西方政治制度的是资产阶级,文祥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学习的是西方的技术,排除B项;畅通舆情反映的渠道是指畅通民众反映意见的渠道,与材料的内容体现西方宪政制度的先进性不符,排除D项。14.(2021·海南海口三模·7)在海防问题上,郑观应认为“徒以分省设防画疆而守,遇有事变拨调他省师舰以为接济,而号令不齐,医械不一。平日既无统属之分,临进难收臂指之效”。由此他主张( )A.学习西方先进科技B.统一军事指挥权C.建立装备精良海防D.尽快发展工商业【答案】B【解析】据材料“平日既无统属之分,临进难收臂指之效”可知,郑观应认为应统一军事指挥权以应对从海上而来的侵略,故选B项;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平日既无统属之分,临进难收臂指之效”不符,排除A项;装备精良海防指舰船、武器装备精致优良,十分完备,材料不涉及,排除C项;郑观应认为“卫商民,收海防之实用”,而发展工商业又为建立海防提供物质基础,材料不涉及,排除D项。15.(2021·江西五市九校协作体第二次联考·28)晚清第一任驻外公使郭嵩焘曾指出:“是所谓戎狄者,但据礼乐政教所及言之。其不服中国礼乐政教而以抄为事,谓之夷,为其倏盛倏衰,环起以立国者,宜以中国为宗也,非谓尽地球纵横九万里为夷狄,犹中土一隅,不问其政教风俗何若,可以陵驾而出其上也”郭嵩旨在说明( )A.要平等看待西方国家B.儒家秩序观适用于欧洲C.要主动学习西方文明D.优秀传统文化利于救国【答案】A【解析】材料最后一句话是关键句,意思是说应摒弃传统的“夷夏之辨”观念,反对视西方国家为“夷狄”,而应该平等看待他们,故选A项;郭嵩焘强调国际之间交往的重要,认为与之交往当讲求应付之方,因此并不能用儒家之道待欧洲之国,排除B项;郭嵩焘认为在外交中应当了解其他国家的国情,打破传统华夷观念,并未强调主动学习西方文明,排除C项;郭嵩焘认为在外交中应当了解其他国家的国情,打破传统华夷观念,并未提及传统文化优秀与否,排除D项。16.(2021·吉林吉林四模·28)下图是反映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社会思想政治发展状况的一幅漫画,这幅漫画( )-26- A.暗喻满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岌岌可危B.揭露出晚清王朝只有自救意识而无变革意识C.揭示出清朝政府政治改革的盲目性D.反映出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答案】B【解析】据上图,可知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先进中国人将西方先进的技术嫁接到东方封建制度上,这是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拯救晚清封建制度,故选B项;20世纪初晚清政权统治危机的岌岌可危,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晚清政权的经济改革,并不是政治改革,排除C项;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出现在鸦片战争前后,排除D项。17.(2021·西南三省三校“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二·28)1891年,康有为应陈千秋、梁启超之请,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讲学。讲学内容主要是“中国数千年来学术源流、历史政治沿革得失,取万国公法比例推断之”,“大发求仁之义,而讲中外之故,救中国之法”。这反映了康有为主张( )A.托古改制B.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C.中体西用D.西方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相结合【答案】D【解析】据材料康有为讲学的内容可知,康有为将西方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故选D项;托古改制是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为了实现改良的主张而提出的办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是康有为的主张,但材料并未体现这一内容,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要思想,排除C项。18.(2021·安徽芜湖二模·29)1893年,新教教会在华设办的最大的文化机构广学会的译书收入仅800元,到1898年剧增到18000元,到1911年更增至225579.84元,不到20年增加200多倍。此种情况反映了( )A.洋务运动推动教育发展B.西方专注对华文化侵略C.西方政治学说日益传播D.国人文化素质大幅提升【答案】C【解析】据材料“新教教会在华设办的最大的文化机构广学会的译书收入仅800元……不到20年增加200多倍”可知西方译作在中国畅销,反映了西方文化的传播迅速,故选C项;据所学1895年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排除A项;材料无法判断是文化侵略,还是主动引进,排除B项;据所学清末国人文化素质并未大幅提升,排除D项。19.(2021·广西高三毕业班4月高考模拟联考·29)下表是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部分幸存的官员对中国战败原因的叙述。这说明他们( )-26- 幸存者姓名职务叙述曾嘉祥枪炮官西人创立海军多年,其中利弊,无微不至,既设海军,必全按西法饶鸣衢守备海军章程,为我朝制所限,所以难而尽仿,所以难而操胜算也郑祖彝千总万不得采择与中国合宜者从之,不合宜者去之。去一不合宜,则生一弊A.强调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B.主张顺应维新变革的潮流C.逐渐萌生民主共和的观念D.认识到中体西用的局限性【答案】D【解析】据材料图表信息“既设海军,必全按西法”“海军章程,为我朝制所限,所以难而尽仿”“万不得采择与中国合宜者从之,不合宜者去之”可知,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逐渐认识到“中体西用”的弊端,故选D项;据所学1888年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北洋海军成立,而材料时间是1895年,排除A项;据材料“部分幸存的官员对中国战败原因的叙述”可知是对战败原因的反思,没有涉及维新变革,排除B项;材料人物是清政府官员,民主共和观念是革命派的观点,排除C项。20.(2021·重庆二模·6)1895年,英国人李提摩太将着重介绍19世纪欧洲各国兴利除弊历史、进化论色彩鲜明的《泰西新史揽要》译成中文。虽然该书被一些人称为“第三流的历史著作”,但第一版就印了3万部,并因供不应求而一版再版。这主要是因为它在当时( )A.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B.传播了西方最新的史学理论C.启迪中国人开始关注世界D.对欧洲历史作出了科学阐释【答案】A【解析】据“‘兴利除弊历史’、具有‘进化论色彩’的历史书籍大受欢迎”可知,这迎合了当时变法图强的现实要求,故选A项;《泰西新史揽要》中文版受欢迎是因其进化论色彩,而非最新的史学理论,排除B项;中国人开始关注世界是在19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1895年”不符,排除C项;据“着重介绍19世纪欧洲各国兴利除弊历史、进化论色彩鲜明的《泰西新史揽要》译成中文”可知,其主要是涉及欧洲各国的变革,排除D项。21.(2021·四川雅安三模·28)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刊文指出,汉代有与西方议会相似的制度。汉制议员多至数十人,其数与西国同;“不属署,不直事”,其职与西国同;国有大事,乃承问会议,则其开院之例与西国同。这一言论( )A.推崇了西方民主共和政体B.分析了中西方政治优劣C.固守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D.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答案】D【解析】据材料“汉代有与西方议会相似的制度”,可知梁启超为减少变法阻力,从中国古代政治中寻找维新变法的依据,与当时中国西方思想与传统思想的碰撞相关,故选D项;梁启超推崇西方君主立宪政体,排除A项;梁启超在寻找中西方政治的相似之处,并没有分析中西方政治的优劣,排除B项;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并没有固守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排除C项。-26- 22.(2021·四川泸州三模·29)《礼记》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解释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梁启超总结前人的想法提炼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表明( )A.当政者具有责任担当意识B.家国情怀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民族危机孕育了传统文化D.“家国天下”观念被时人普遍接受【答案】B【解析】材料中《礼记》、《孟子》等都对国家、家庭、个人做出解释,而梁启超总结前人思想进一步提炼“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从而说明家国情怀具有较深的历史传统,故选B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注重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而非当政者责任意识,排除A项;“梁启超总结前人的想法提炼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知近代民族危机下,梁启超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民救亡意识,排除C项;“《礼记》提出了、《孟子》解释、梁启超总结”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家国理念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排除D项。23.(2021·广东汕头二模·7)1898年,某学者构想了一套“太平世”理想社会,其要旨如下:图1由图1可知,当时该学者( )A.主张引进西方民主共和制政体B.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C.将西方思想与儒家思想相结合D.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答案】C【解析】由“总政府及区政府皆由民选”、“成年后由政府指派分任农工等生产事业”、“肥料工厂”等信息反映了受到西方思想影响,而“蒙养院”、“有等差”等信息体现了儒家思想,故选C项;1898年我国思想界主张引进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A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由题干中的“有等差”、“无国家”等信息可知,与马克思主义的人人平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主张不符,排除B项;1898年我国思想界主张保留君主,所以推翻清朝统治与之不符,而且题干也没有体现相关信息,排除D项。24.(2021·河南新乡三模·28)谭嗣同把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和世界大同的理想作为一种最高的价值目标来追求,即便在实践中尚无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客观力量和现实可能,也决不在精神上放弃对这一目标的追求,他主张贵知不贵行、行有限而知无限。这反映出谭嗣同( )A.找到了维新改良的现实力量B.试图用改良政体来解放思想C.用唯物论来进行反封建斗争D.力求冲破旧思想观念的牢笼【答案】D【解析】据材料“把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和世界大同的理想作为一种最高的价值目标来追求”“也决不在精神上放弃对这一目标的追求”,结合所学谭嗣同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可知谭嗣同力求借古代的大同思想宣传维新主张,以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故选D项;材料提到“即-26- 便在实践中尚无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客观力量和现实可能”可知并没有找到现实力量,排除A项;题干只反映了谭嗣同要求解放思想,未涉及解放思想的方式,排除B项;“即便在实践中尚无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客观力量和现实可能,也决不在精神上放弃对这一目标的追求”说明谭嗣同的思想具有唯心主义的特点,排除C项。25.(2021·四川达州二模·28)赫胥黎在《进化论与伦理学》中认为,人类社会伦理关系不同于自然法则。严复选译了其中的导言和第一部分,命名为《天演论》,认为进化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共通的客观规律,“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材料旨在说明( )A.严复选译存在断章取义B.严复赋予了进化论特殊的政治色彩C.赫胥黎的研究有待深入D.《天演论》未改变赫胥黎原著本意【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国家和民族也同自然界一样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其目的在于觉醒民族,挽救危机,说明严复赋予了进化论特殊的政治色彩,故选B项;材料反映了严复翻译时对赫胥黎的作品进行加工修改,深入研究,不存在断章取义,排除A项;严复翻译赫胥黎的作品时根据中国的国情,将自然界的原理同人类社会的原理相联系,不能说明赫胥黎的研究有待深入,排除C项;《天演论》是对赫胥黎原著本意的加工与完善,排除D项。26.(2021·宁夏银川17校5月联考·28)戊戌变法前,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对传统儒家经典重新阐释,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新儒学”体系。譬如:在哲学思想上,引进了进化论,以公羊三世说解释人类社会的进化;在政治思想上,引进了民主观念;在宗教思想上,引入西方基督教的一些形式。康有为此举旨在( )A.重新构建儒学体系B.寻找变法理论依据C.宣传民主革命思想D.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答案】B【解析】据材料“戊戌变法前,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对传统儒家经典重新阐释,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新儒学’体系”,可知戊戌变法前,康有为用西方民主观念、进化论和宗教思想等重新解释儒家经典,旨在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活动提供理论依据,故选B项;康有为目的在于宣传维新思想,并非重新构建儒学体系,排除A项;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与“戊戌变法”不符,排除C项;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是目标,不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宗旨,排除D项。27.(2021·福建龙岩三模·8)“中国之亡于静”是维新思想家共识。知识精英看待“天人之辩”时,不再把“天”理解成超人的主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幅机械论的宇宙图式。梁启超提出“创造、竞争”的“力的秩序”,认为免予劣败淘汰之数“于命丝毫无与者也”。这表明( )A.儒家传统宇宙观受到全面冲击B.维新思想依靠武力重建秩序C.变法图强成为朝野的普遍共识D.近代自然科学影响维新思想【答案】D【解析】据材料“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幅机械论的宇宙图式”,可知梁启超的思想受到了机械运动理论等自然科学的影响,故选D项;据材料“‘中国之亡于静’是维新思想家共识”,可知传统儒学宇宙观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政府对维新思想的推广方式的解读,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顽固派对维新思想是不赞成的,排除C项。28.(2021·福建南平二模·8)戊戌变法期间,日本出现了“亚洲主义”复兴的局面,即以日本为盟主,与中、朝等亚洲国家合作共同抵抗西方列强入侵。戊戌政变后,日本政府彻底否定了“亚洲主义”路线,而将中国视为怀柔与瓜分对象。由此可知,戊戌变法的失败( )A.推动了日本大陆政策的制定B.促进了日俄同盟关系的形成C.掀起了日欧瓜分中国的狂潮D.影响了日本对外战略的调整-26- 【答案】D【解析】戊戌变法前后日本的对外政策有很大变化,说明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影响了日本对外战略的调整,故选D项;“日本大陆政策”是自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制定的,排除A项;日俄之间的关系与戊戌变法没有关系,排除B项;掀起日欧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战后,排除C项。29.(2021·安徽“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29)谭嗣同批判片面的贞操观,主张“夫妇择偶判妻,皆由再厢情愿。”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了在法律上应确认妇女地位、婚姻由女子自主、已婚妇女不再跟夫姓等设想。这些主张( )A.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B.提高了广大女性的政治经济地位C.全面抨击了封建礼教的三纲五常D.指出了近代妇女解放的正确途径【答案】A【解析】据材料“夫妇择偶判妻,皆由再厢情愿”和“在法律上应确认妇女地位、婚姻由女子自主、已婚妇女不再跟夫姓”可知谭嗣同、康有为提倡男女平等、自由,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故选A项;材料只是谭嗣同、康有为的个人主张,不能改变当时广大女性的地位,排除B项;据材料“谭嗣同批判片面的贞操观”可知批判的是片面的贞操观,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批判错误的贞操观,没有指出妇女解放的道路,排除D项。30.(2021·福建厦门三模·7)刊登梁启超《记江西康(爱德)女士》一文:她是一名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新女性,“发念救众生疾苦因缘故,于是专门学医……以中国之积弱引为深耻,自发大心,为二万万人请命,思提挈而转園之”。这反映了( )A.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B.留学生普遍接受维新思想C.新式教育推动社会进步D.医学救国的思想成为主流【答案】C【解析】“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新女性”“发念救众生疾苦因缘故,于是专门学医”、“以中国之积弱引为深耻”、“为二万万人请命”等信息说明,接受西式教育的女性在用自己的努力推动社会进步,故选C项;仅凭一个新女性的行为和梁启超的文章不能说明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项;文章只记载了一个留学生,不能说明留学生普遍接受维新思想,排除B项;题干只提到医学救国,未与其他救国主张作比较,没法说明是主流,排除D项。31.(2021·河南郑州三模·28)1902—1904年间,中国翻译的书籍中,大多来自英美日等国。翻译的史地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书籍中,来自日本的分别占到70.3%,61.2%和65.3%。这表明( )A.中日有着非常相似的文化教育传统B.国人普遍认同日本的政治体制C.先进中国人为探索救国道路而努力D.清政府仍然固守中体西用思想【答案】C【解析】由材料“大多来自英美日等国”“来自日本的分别占到70.3%,61.2%和65.3%”可知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的知识分子积极学习日本的先进经验,探求救国之路,故选C项;中日教育发展各有其自身特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人的态度,且“普遍认同”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清政府的态度,且这一时期清政府已经开始近代化的改革,排除D项。32.(2021·四川攀枝花二模·28)中国第一套完整、系统的新式教科书是1904年商务印书馆推出的《最新教科书》。教科书不仅参考了日本教科书的经验,还聘请相关日本人参与编写和审订。该教科书浓厚的“日本元素”表明( )A.中国与日本的文化教育传统相近B.日本侵略势力力图控制中国教育C.中国人期冀国家富强的愿望强烈D.君主立宪已成为民众的共同选择【答案】C-26- 【解析】“教科书不仅参考了日本教科书的经验,还聘请相关日本人参与编写和审订”主要是因为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该教科书浓厚的“日本元素”表明中国人希望国家富强的愿望强烈,故选C项;中国向日本学习,是因为明治维新的成功,不是因为传统相近,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向日本学习,而不是日本控制中国教育,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向日本学习,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情况,也没有反映出民众的思想共识,排除D项。33.(2021·山东临沂二模·7)日本学者实藤惠秀曾说:“(近代)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一方面是近代中国的文化史,另一方面更是近代中国的政治史。”这表明中国近代赴日留学生( )A.成为促使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B.引进日本的科学技术和生活习俗C.宣传实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D.在日本推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答案】C【解析】“更是近代中国的政治史”说明从留学生身上能反应中国的政治动向,能够反应这一点的是留学生在日本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这一史实,它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故选C项;在近代史上,日本是侵略中国的关系,不是正常关系,排除A项;“一方面是近代中国的文化史,另一方面更是近代中国的政治史”说明没有涉及到科学,排除B项;“一方面是近代中国的文化史,另一方面更是近代中国的政治史”传播中国的文化仅是一小部分,向日本学习才是主流,排除D项。34.(2021·河北邯郸三模·7)1905年,有文章指出若“以因果常例论之,国家政体,必胎于个人教育,政体之文野,视个人之程度而定。……(欧美)政体虽殊,而其为教育之结果,则无可疑”。据此可知文章作者( )A.着眼于补全政治制度的缺陷B.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价值重估C.受三民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D.认为中国未具备宪政的基础【答案】D【解析】据材料“国家政体,必胎于个人教育,政体之文野,视个人之程度而定”,可知作者认为国家政体必须立足于个人教育,国家政体的进步与否取决于个人的教育程度,即作者认为当时的中国教育发展程度难以满足国家政体的发展需要,故选D项;材料中作者主要着眼于国家政体与教育发展的关系,排除A项;1905年慈禧太后采纳左宗棠的建议,废除了科举制度,排除B项;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在1905年的《民报》发刊词中发表出来的,排除C项。35.(2021·天津南开区二模·7)某学者撰文指出,晚清时,以“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1907年,将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这实际上反映了( )A.传统中国向近代主权国家的转型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巩固C.海防与塞防的治理政策趋向统一D.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理【答案】A【解析】“以‘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其包含的思想是重视对国家边疆的管理,其实是国家主权的反应,说明国人开始意识到近代国家主权的重要性,故选A项;“晚清时”由于列强的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统一国家遭到破坏,排除B项;清政府在新疆、台湾、辽宁、吉林、黑龙江设置行省的做法是使边疆和内地管理统一,是近代主权国家的做法,而不仅是海防塞防的问题,排除C项;“‘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是在近代列强入侵的情况下对自己主权的捍卫,其根本目的是国家主权而不对边疆的开发,排除D项。-26- 36.(2021·湖北武汉五月供题·7)1907年,晚清著名立宪派代表杨度在《金铁主义说》一文中写道:“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亲疏之别。”杨度旨在强调( )A.礼教服务于封建政治的需要B.戊戌变法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C.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共同体D.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华之名词……夷狄可以进为中国”可知,杨度的高明之处在于超越民族的血统意识,提出中华民族与其说是一个种族融合体,不如看作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化的一体性、凝聚性和不可分割性造就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故选C项;“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强调礼教服务于中华民族这个文化共同体,排除A项;戊戌变法已经失败,且杨度是立宪派,而不是维新派,排除B项;1907年辛亥革命尚未爆发,排除D项。37.(2021·辽宁沈阳三模·7)晚清时期,郑观应指出,要振兴商务,应“仿西法”在各省设立商务局,“公举殷商及巧工设为董事”,“各省商务局绅董,秉呈军机转奏,庶下情上达,不至为一人壅蔽也”。这说明当时( )A.民主化改革深入人心B.重农抑商政策已经破产C.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D.传统经济政策受到质疑【答案】D【解析】郑观应是民族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代表,材料中的“仿西法”的经济主张反映了他对传统经济政策的质疑,故选D项;材料中郑观应的观点只涉及到商业方面的变革,没有涉及权力主体的变化,谈不上民主化改革,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破产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排除B项;郑观应主张设立商务局,是政府架构的变革,没有谈及机器的引进和近代企业的兴建及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化无关,排除C项。38.(2021·广东广州二模·7)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北洋政府对外公布中日交涉始末,声称“必须给后世的历史学家留下记录”;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将“二十一条”作为革命动员的依据;报界通过报道“二十一条”,提倡振兴国货。上述做法( )A.营造了民主建国舆论氛围B.开创了救亡图存新道路C.有利于民族国家观念强化D.阻止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给后世的历史学家留下记录’……振兴国货”可知“二十一条”的公布和报道激起民众的爱国意识,有利于民族国家观念强化,故选C项;“二十一条”体现了日本对中国的殖民侵略,且当时已建立中华民国,排除A项;以俄为师开创了救亡图存新道路,排除B项;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复辟帝制,不符史实,排除D项。39.(2021·安徽淮北二模·29)表1为《新青年》杂志提及频次最高的五大历史事件,据此可知( )表1历史事件提及次数欧战∕世界大战∕欧洲战争∕世界战争448十月革命∕俄国革命287复辟∕筹安会∕袁世凯称帝133义和团∕义和拳∕拳匪128-26- 法国革命∕法国大革命∕法兰西革命∕法兰西大革命93A.国际形势影响近代思想变迁B.义和团运动的主张得到了认同C.青年学生普遍关心世界政治D.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答案】A【解析】据表中信息可知,当时的人们比较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而这种对国际形势的关注又反过来影响近代思想的变化,故选A项;从“拳匪”可知并不认同义和团运动,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新青年》有多少受众,无法得出“青年学生普遍关心世界政治”的结论,排除C项;十月革命提到的次数排在第二位,不能说明主流思想发生明显转变,排除D项。40.(2021·河北保定一模·7)陈旭麓认为,如果说《新青年》杂志是较早地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了“五四”新文化和爱国运动;那末《民报》就是较早地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指导了辛亥革命。由此得出《新青年》、《民报》( )A.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B.介绍了革命派的理论主张C.表达了要求民主和进步的愿望D.激发了广大民众的革命热情【答案】C【解析】社会主义思想、民主革命思想、“五四”新文化和爱国运动、辛亥革命代表了近代中国要求民主和进步的愿望,故选C项;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题干并没有表达这样的内容,排除A项;《民报》介绍了革命派的理论主张,但是《新青年》不是介绍这样的内容,排除B项;题干要表达的是《新青年》、《民报》对宣传民主、进步所起到的作用,并没有提到对动员民众的作用,排除D项。41.(2021·江西重点高中协作体高三第二次联考·28)1917年,刘半农致钱玄同信中说:“我们这班人,大家都是“半路出家”,脑筋中已受了许多旧文学的毒……故现在自己洗刷自己之外,还要替一般同受此毒者洗刷,更要大大的用些加波力克酸,把未受毒的清白脑筋好好预防,不使毒菌侵害进去。”这一论述反映了知识分子主张( )A.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推动B.文学革命和政治革命相互联系C.自身改造和社会改造相互结合D.和平改良和暴力斗争相互促进【答案】C【解析】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号召“洗刷自己”,即进行自我改造,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受到新思想的洗礼,故选C项;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说自己是“脑筋中已受了许多旧文学的毒”,他们反对旧文学、旧道德,提倡新文学、新道德,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推动显然不符合他们的主张,排除A项;用新文学进行自身改造和社会改造,并没有提出进行政治革命,排除B项;“问题与主义之争”涉及进行和平改良还是暴力斗争,胡适主张改良主义,李大钊主张暴力斗争,刘半农致钱玄同信中说的仅仅是进行自身改造和社会改造,排除D项。42.(2021·湖南永州三模·8)1918年4月17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在长沙成立了新民学会。在其影响下,湖南省相继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社会主义青年团、崇新学社、新社,俄罗斯研究会、健学会、湘两文化促进会等。可见,新民学会的成立( )A.深受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C.使湖南成为新思潮的中心D.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的广泛传播【答案】D【解析】材料中毛泽东等人均为马克思主义者,新民学会的任务之一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据材料“在其影响下”可知,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的广泛传播,故选D项;五四运动-26- 发生于1919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而新民学会只是一个进步社团,无法为其成立奠定阶级基础,排除B项;材料仅提到湖南一个地区的新思想传播情况,因没有和其他地区的对比,故无法看出湖南是否成为新思潮的中心,排除C项。43.(2021·湖北武昌高三5月质量检测·7)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派与东方文化派产生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中西方文化的性质差异是“古今之别”,还是“中外之异”,并由此产生学理(科学上的原理或法则)上的差异,前者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后者强调文化的民族性。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A.推动了思想文化的普及B.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C.对东西方文化价值的反思D.冲击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派与东方文化派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所以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对东西方文化价值的反思,故选C项;材料反映了两个学派的争论,没有谈及整理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两个学派争论的具体内容,尤其是文化的差异,与政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两者的观点不同,是学术上的争鸣,没有谈及社会影响,无法推知是否冲击儒家思想,排除D项。44.(2021·山东聊城二模·9)1919年《每周评论》刊文指出:“那共同感觉生活上不满意的事实,才能一个一个的成了社会问题,才有解决的希望。不然,你尽管研究你的社会问题,社会上多数人,却一点不生关系。那个社会问题,是仍然永没有解决的希望;那个社会问题的研究,也仍然是不能影响于实际。所以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一主张( )A.强调对具体问题的研究B.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C.否定了新文化运动成果D.脱离了中国社会的实际【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定时空:1919年的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所以此时不仅要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还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故选B项;材料强调不仅要研究具体问题,还要宣传理想的主义,排除A项;结合所学五四运动没有否定新文化运动的成果,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做了思想和文化上的准备,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继续,排除C项;结合所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工人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因此宣传理想的主义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排除D项。45.(2021·四川南充三模·29)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梁启超、蔡元培都曾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由此可知,在中国兴起爱因斯坦热( )A.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B.说明民主与科学对中国影响巨大C.反映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成效D.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明显进步【答案】C【解析】据材料“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结合1919年的时间点,说明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从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传播,故选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直接影响有限,排除A项;“相对论”属于自然科学,与民主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军阀割据的社会现状决定了中国科技发展缺乏有利的社会环境,排除D项。46.(2021·安徽A10联盟高考最后一卷·29)在1919年之前,报刊上的“社会主义”总共只出现了34次,而自1919年开始,“社会主义”的出现次数猛增,“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成为和“社会”一样常用的政治词汇,几乎征服了所有政治流派”。这反映了( )A.救亡图存的探索取得重大进展B.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C.近代传媒业推动新思想的传播D.政治流派的主张趋同-26- 【答案】A【解析】据材料“而自1919年开始,‘社会主义’的出现次数猛增”,可知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更加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救亡图存之路取得了重大进展,故选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表现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发生了变化,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B项;材料强调1919年五四运动的重要作用,并没有体现近代传媒业的发展及其作用,排除C项;1919年之后,多个政治流派兴起,他们的主张各异,排除D项。47.(2021·云南二模·29)1919年,有作者去函天津《益世报》,批判商家在国旗上贴“大减价”、“八五折”等字样;1922年,北洋政府农商部先后多次通令实业厅和各地政府,禁止任何商号注册“国旗”商标。这都说明( )A.群众爱国运动推动了国家现代化转型B.社会性质渐变激发维护国家尊严行动C.民主共和观念普及促进民族国家复兴D.实业救国思潮发展冲破传统经商理念【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不论是民间还是政府关注保护“国旗”的尊严,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国家意识在不断增强,故选B项;材料中有民间也有政府的反应,概括为群众运动太片面,排除A项;关心国旗体现维护国家尊严,不能反映民主共和观念,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实业救国”,排除D项。48.(2021·河北石家庄二模·7)1919年底,北京、天津以及留法学生中的进步青年以“工读、互助”为信条,组织了互助社一类的小团体,过起了“共产”的生活。此外他们还模仿日本九州的“新村”和美国的“劳动共产村”的做法,在中国进行“新村”实验。此类实验( )A.旨在促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B.助推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C.力图探索不同于苏俄的革命道路D.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答案】B【解析】工读互助主义试验“共产”生活,从而实现“平和的经济革命”;空想社会主义者进行“新村”实验,最终都失败,这使他们认识到社会没有根本改造以前,不能试验新生活,这就为一批进步青年认识空想社会主义和其他类似的改良主义思想的谬误,最终选择科学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故选B项;此类实验旨在挽救民族危亡和改造中国社会,排除A项;试验“共产”生活、进行“新村”实验是改良,不属于革命道路,排除C项;材料是改良主义和空想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模仿”也说明没有与中国国情结合,排除D项。49.(2021·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决战高考最后一卷·2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论道:“拥有事实的理论一定是能够征服人心的理论……成批……的人们,正是通过这一中介而最终成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中介”是( )A.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C.五四爱国运动的推动D.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答案】B【解析】据材料“拥有事实的理论一定是能够征服人心的理论”十月革命的胜利,以事实征服了人心,使中国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未来革命的希望,此后,一大批进步人士成为马克思-26- 主义者,故选B项;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科学,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五四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并没有使马克思主义获得“征服人心的理论”的作用,排除C项;北伐是国共合作抵制封建军阀的战争,并没有使得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排除D项。50.(2021·四川广元三模·29)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仍在发展,对马克思学说的介绍蔚为潮流。除了《新青年》,其他一些杂志和报纸都有不少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专文以至专栏。以1920年出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为标志,马克思主义著作纷纷被译介出版。材料表明当时的思想界( )A.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追求民主自由渐成社会风尚C.主导趋向出现明显变化D.出版界成为革命的主要力量【答案】C【解析】据材料“对马克思学说的介绍蔚为潮流……有不少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专文以至专栏……马克思主义著作纷纷被译介出版”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说明当时思想界主导趋向出现明显变化,故选C项;材料仅提及马克思主义学说,无法说明当时思想界百家争鸣,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不仅仅是民主自由,排除B项;无产阶级是革命的主要力量,排除D项。51.(2021·江苏新高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7)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版印了一千余册,很快告罄,之后其他书社多次再版。各地的党团组织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都将该中文首译本作为必读物。这主要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当时( )A.改造中国的有力武器B.倡导文学革命的重要学说C.西方兴起的主流思潮D.社会广泛认同的先进理论【答案】A【解析】《共产党宣言》的畅销主要是因为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改造中国的有力武器,故选A项;倡导文学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无关,排除B项;西方兴起的主流思潮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不是马克思主义,排除C项;当时社会广泛认同的思想是资产阶级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没有得到社会广泛认同,排除D项。52.(2021·福建南平二模·9)1920年8月后,先进的知识分子陆续创办了《劳动者》《劳动妇女》《劳动周刊》等刊物,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工人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这( )A.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B.改变了新文化运动发展方向和革命性质C.扩大了共产国际在远东地区的重大影响D.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民族富强的要求【答案】A【解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工人进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说明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故选A项;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的方向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方向没有改变,革命性质也没有变,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排除B项;材料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思想上的传播,与组织上的共产国际无关,排除C项;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需求是民族独立,不是民族富强,与材料的内容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无关,排除D项。53.(2021·全国Ⅰ卷高三5月模拟高考适应性测试·29)1921年,新文学团体创造社成立,并逐渐从提倡天才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向革命转变,创始人之一的成仿吾提出这样的公式:(真挚的人性)十(审美的形式)+(热情)=(永远的革命文学)这反映出( )A.新文化运动注重民众文化的普及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C.文学革命从人性和情感层面立论D.中共成立改变了新文化运动方向【答案】C-26- 【解析】据材料“1921年”“永远的革命文学”可知,这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革命,再根据材料中的公式可知,成仿吾认为文学应包含人性、审美和热情,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民众文化的普及,排除A项;据所学1917年马克思传入中国,1921年不可能广泛传播,且材料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共成立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54.(2021·四川凉山州三模·29)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学术理论界开展了长达数年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参加论战的有陶希圣为首的新生命派,有托派,也有马克思主义者。论战各方都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章作支持,都号称自己使用的是唯物辨证的方法,但是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次论战( )A.标志新民主主义理论正式形成B.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广泛传播C.推动社会主义成为大家的共识D.表明仍没找到适合国情的道路【答案】B【解析】据材料“论战各方都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章作支持,都号称自己使用的是唯物辨证的方法”,可知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学术界讨论中国社会性质,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得到讨论,使更多人思考马克思主义,这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故选B项;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抗战期间毛泽东提出的,排除A项;进行讨论只是扩大范围,不能说成为共识,排除C项;此时已经找到了适合国情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排除D项。55.(2021·福建福州三模·9)1938年,经济学家王亚南与郭大力合作翻译的《资本论》正式出版。1946年,王亚南又出版了自己的经济学专著《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研究》,该书的逻辑与章法结构呈现出浓厚的《资本论》痕迹,被喻为“中国式的《资本论》”。由此推知,该著作深刻( )A.深刻剖析了资本流通的运行规律B.为新民主主义理论诞生奠定基础C.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D.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答案】D【解析】“中国式的《资本论》”说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研究》将中国的经济形态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故选D项;题干仅提到《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研究》被喻为“中国式的《资本论》”,并没有提到其具体内容,排除A项;《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研究》是关于近代中国经济形态的研究,而不是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研究,排除B项;《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研究》是关于近代中国经济形态的研究,不是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56.(2021·河北张家口一模·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戊戌奏稿》印行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收录了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期间的20篇奏疏。据当代学者考证,此书在出版刊行时,康有为对戊戌变法期间奏疏原件内容有所改纂。表2戊戌奏疏原件《戊戌奏稿》《应诏统筹全局折》康有为建议光绪全面维新,当务之急﹐凡有三事,“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事,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变政考》-26- “日本变法,以民选议院为大纲领……泰西各国略如此,然而皆强矣”“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康有为提醒光绪不可操之过急,“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民智不开……取乱之道也”“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请励工艺奖创新折》等称君权乃“雷霆万钧之力,势之所发,罔不披靡。如牧者之驱群羊,东西惟鞭所指”“中国礼法有过尊之弊而大害生焉”“人民虽卑,亦天之子”“信仰自由,为宪法大义”——据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等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戊戌奏疏原件与《戊戌奏稿》中政治主张的不同之处。(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对其戊戌变法时期奏疏进行改动的原因,并说明其史料价值。(10分)【答案】(1)不同:戊戌奏疏原件中只是强调利用光绪帝政治权威进行政治改革,而《戊戌奏稿》中增加了立宪法、开国会的政治主张;戊戌奏疏原件中尊祟君权,《戊戊奏稿》中代之以“兴民权,抑君权”。(6分)(2)原因:变法期间,康有为从斗争策略上修改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康有为逃亡海外后,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政治制度的认识更加深刻;回击革命派的攻击,以求摆脱政治上的困境;敦促清廷实行预备立宪。(6分,若答其他且言之有理也可)史料价值:《戊戌奏稿》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主张,引用时要十分审慎,去伪存真;《戊戌奏稿》中一些内容是康有为适应时代形势变化的需要而写作的,对研究康有为戊戊变法后的思想演化、中国社会的变迁有一定史料价值。(4分)【解析】(1)由戊戌奏疏原件中的“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和《戊戌奏稿》中的“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可得,戊戌奏疏原件只是强调利用光绪帝政治权威进行政治改革,而《戊戌奏稿》中增加了立宪法、开国会的政治主张;由戊戌奏疏原件中的“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和《戊戌奏稿》中的“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可得,戊戌奏疏原件尊祟君权,《戊戊奏稿》中代之以“兴民权,抑君权”。(2)第一小问原因,实际上是问《戊戌奏稿》相比戊戌奏疏原件内容出现变动的原因,可以结合二者的不同政治主张、从戊戌变法时期与戊戌变法之后面临的不同形势进行比较寻找原因。具体来说,变法期间,由于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康有为从斗争策略上修改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戊戌变法之后,康有为逃亡海外后,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政治制度的认识更加深刻;之所以有改动,其实是在戊戌变法之后,革命派势力崛起,立宪派面临着退出历史舞台的危险,康有为的改动是为了回击革命派的攻击,以求摆脱政治上的困境,也为了敦促清廷实行预备立宪。第二小问史料价值,首先要明确这一问是问《戊戌奏稿》的史料价值,不需要回答戊戌奏疏原件的史料价值。需要先明确说明它对于研究什么问题有价值,价值有多大,不能笼统说明它就是一手史料或者二手史料。具体来说,对于研究戊戌变法来说,《戊戌奏稿》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主张,不属于一手史料,引用时要十分审慎,去伪存真;《戊戌奏稿》中一些内容是康有为适应时代形势变化的需要而写作的,对研究康有为戊戊变法后的思想演化可以作为一手史料来用,也可以对研究中国社会的变迁有一定史料价值。-26- 57.(2021·辽宁丹东二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871到1910年,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与各种名目的社会主义思潮混杂,一起涌入中国。早期接触和传播社会主义的人物或群体中,有清政府派赴欧洲的外交官员、在华的西方传教士、留日学生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等。他们对社会主义要义的认识是有限的不同的人群以不同的目的,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来介绍探索宣传社会主义如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探索传播社会主义,是为实现“三民主义”,满足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摘编自李文坛《社会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早期传播(1871—1910)》材料二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社会主义既有许多不同的派别,又有空想和科学之分,而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社会主义。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陈独秀等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影响下,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向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们开始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李大钊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即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摘编自刘国新《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早期传播(1899—1921)》(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社会主义思潮的早期传播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6分)【答案】(1)变化:传播内容由各种社会主义思潮混杂到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主;传播群体由社会各阶层到以共产主义者为主力;认识深度由将社会主义视为西学的一种到系统深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6分)(2)影响:有效地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等政治运动,加速清政府的瓦解;为五四运动前后先进的中国人接受科学社会主义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有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6分)(答促进思想解放或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可酌情赋分,总分不超过6分。)【解析】(1)据材料一“马克思、思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与各种名目的社会主义思潮混杂,一起涌入中国”,结合材料二“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社会主义既有许多不同的派别,又有空想和科学之分,而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社会主义”可知,十月革命后,传播内容由各种社会主义思潮混杂到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主;据材料一“早期接触和传播社会主义的人物或群体中,有清政府派赴欧洲的外交官员、在华的西方传教士、留日学生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等”,结合材料二“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陈独秀等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影响下,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向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可知,十月革命后,传播群体由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到以共产主义者为主力;据材料一“不同的人群以不同的目的,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来介绍探索宣传社会主义”,结合材料二“李大钊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可知,十月革命后,认识深度由将社会主义视为西学的一种到将其不断系统深化;据材料二“他们开始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可知,十月革命后,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2)据材料一“如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探索传播社会主义,是为实现‘三民主-26- 义’,满足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可知,其有助于推动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加速清王朝瓦解;据材料二“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陈独秀等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影响下,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向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可知,为1919年的五四运动作思想准备;据材料二“他们开始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可知,其有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据材料二“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李大钊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可知,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思想基础。58.(2021.6·浙江高考·2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在探讨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大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开始显示出威力。在十月革命的强烈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1918年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于“五四”之后以异常迅猛之势形成高潮。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正是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的中国人的心目中,已经不再仅仅是被当作西方社会主义的一种新奇流派来看待,而是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受到热切欢迎。——选编自《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材料二八七会议后,怎样夺取武装斗争的胜利,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便成为摆在党面前的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这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是在党领导人民的集体奋斗中开辟出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材料三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引自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解读材料一,指出材料中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五四”之后形成“高潮”的表现,分析归纳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5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简述它对各地起义武装所起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概括“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开辟的意义。(5分)(3)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26- 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济领域进行的理论探索。②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概述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1978年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5分)【答案】(1)表现:各大城市出现研究团体;传播中心活跃;舆论界的热情。认识:适应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2)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用:树立了榜样,提供了比较完整的经验。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正确方向。(3)选择阐述①: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理论;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正确处理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工业化道路的理论。选择阐述②: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困结一致向前看》,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得出各大城市出现研究团体;据材料一“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得出传播中心活跃;据材料一“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得出舆论界的热情。第二小问认识,据材料一“正是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得出适应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据材料一“而是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受到热切欢迎”得出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2)第一小问根据地,据材料二“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结合所学得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二小问作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各地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提供了比较完整的经验。第三小问意义,“正确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据材料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结合所学得出这一革命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也是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的标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3)选择阐述①,结合和所学可知,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在总结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和鉴戒苏联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十大关系,提出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实际上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选择阐述②,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积极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他说,这场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在邓小平的推动下,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全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了思想准备;1978年11月,中共中央召开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在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困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正式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59.(2021·湖北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学改革联盟学校5月联考·18)-26-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14分)材料一20世纪初,列强在蒙古、西藏、新疆地区策划分裂活动,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开始出现。中华民国成立后,“五族共和”成为传诵一时的口号。1924年,孙中山在演讲中第一次使用了“民族复兴”一词,并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复兴”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思潮。1935年国民政府设立民族扫墓节,1937年国共合祭黄帝陵。——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材料二晚清以来民族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勃兴以经济层面表现较为明显。“商战”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一个直接体现,强调“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须减内地出口货税,以畅其源;加外来出口税,以遏其流”,使“中国之富可期”。重商主义者提倡政府设“商部”,定“商律”,轻“厘税”,给“凭单”(专利证书),以期获得政府对实业的支持。利权观念是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随着晚清利权观念的侧重点由保富争利转向维护国家主权,人们所倡导的“收回利权”的主要方式也逐步由19世纪后半期的发展工商业、与外人商战向20世纪初的对外交涉、收回路权、矿权转变。——摘编自袁为鹏《从利权观念的变迁看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华民族观念变迁的历史背景与作用。(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经济价值。(6分)【答案】(1)背景: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分子的倡导与推动;中华民国的建立;十月革命的影响。(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作用: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推动政治民主化;促进反帝斗争发展;推动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等。(2分,每点1分,任答两点即可)(2)价值: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促进了近代经济的发展(或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抑商”观念(或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6分,每点2分)【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中提供的信息及时间结合所学这些时间里发生的与民族观念相关的历史事件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来分析宏观的背景,然后分析民族观念变迁的主观方面的背景即可。具体来说,客观上,由材料一“20世纪初,列强在蒙古、西藏、新疆地区策划分裂活动”、“九一八事变”和“1935年”(华北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等可得,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的加深;由材料一“1924年”结合所学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相关史实可以迁移出十月革命的影响。由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五族共和”可得,中华民国的建立,这是国内背景。主观上,民族观念的变迁一定有孙中山等这样的先进分子的倡导与推动。第二小问作用,可以从对民族、国家、政治、思想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民族方面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国家角度可以维护国家统一;政治角度分为对内和对外,对内有助于推动政治民主化,对外则促进了反帝斗争发展;思想角度,民族观念的变迁可以推动思想解放运动发展。(2)首先要注意审题,题目要求回答经济民族主义的经济价值,所以注意只从经济角度思考作答。由于是晚清时期,所以要从对外和对内两个层面来分析其经济价值。具体来说,由材料二“对外交涉、收回路权、矿权转变”可得,经济民族主义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由材料二“获得政府对实业的支持”可得,经济民族主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经济的发展(或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由材料二“重商主义者”可得,经济民族主义改变了传统的“抑商”观念(或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26- 60.(2021·江西宜春二模·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据《山海经》记载,炎帝为南方之神,蚩尤为九黎的部落酋长,盘古、伏羲的故事为汉族、羌族和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共有的神话。黄帝被认为是其他四帝的祖先,《五帝本纪》中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幸明德”。战国时期,七国的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拓跋珪在其昭文中说:“夫刘(邦)承尧统,旷世积德。……《春秋》之义,大一统之美,吴、楚僭号,久加诛绝,君子贱其伪名,比之尘垢”。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曾下令改变鲜卑族的风俗习惯、服装和语言,奖鲜卑贵族与汉族的士族通婚,改汉姓,学习中原的典章制度等。——据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和发展,使其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转,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局限于某种文化类型,而是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少数民族的构成及其地理分布具有特殊性,中国政府往往使用“边疆民族地区”概念,甚至采用“民族地区”指代“边疆地区”。随着国家由建设时期向发展时期转变,内外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边疆观念在适时调整,并在海洋边疆、高边疆、信息边疆等领域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摘编自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历史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原因,并简析其历史意义。(1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我国边疆治理举措的特点,并谈谈你对国家边疆治理问题的认识。(7分)【答案】(1)为其合法地位寻找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6分)(2)近代民族国家构建的原因:西方侵略、民族危机严重;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革命运动的推动;有识之士的倡导。(答对3点给6分)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6分)(3)特点: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全方位保护;突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4分)-26- 认识:要注重边疆开发和建设;要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促进共同发展;边疆观念要与时俱进。(3分,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给分,但总分不超过3分)【解析】(1)据材料一“匈奴人赫连勃勃,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少数民族政权建立者以皇帝后裔自居,从而为其政权建立提供历史依据;结合所学可知,五胡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内迁,材料中以“夏禹的后代、黄帝的后裔”自居,有助于缓和民族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下令改变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学习中原的典章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通过汉化等政策,学习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进程。(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入侵,民族危机加深,西方国家观念的传入,冲击了传统国家观念;据材料二“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革命派提出、孙中山一再强调”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新派等有志之士的推动与宣传;据材料二“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可知中国革命运动的推动。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二“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有助于改变传统国家观念,促进思想解放,启迪民智,培养民族、民主国家意识;据材料二“获得广大民众认可,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有助于推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革命运动;据材料二“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可知强调民族平等、团结,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据材料二“‘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可知有助于更新民族观念,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3)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和发展”,可知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支援边疆建设发展;据材料三“不局限于某种文化类型,而是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知国家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全方位保护;据材料三“甚至采用‘民族地区’指代‘边疆地区’”可知突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地位;据材料三“中国的边疆观念在适时调整,并在海洋边疆、高边疆、信息边疆等领域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可知边疆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深入探索。第二小问认识,据材料三“甚至采用‘民族地区’指代‘边疆地区’”可知要注重边疆开发和建设;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妥善处理民族关系;据材料三“边疆观念在适时调整,并在海洋边疆、高边疆、信息边疆等领域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可知注重实践探索,边疆观念与时俱进。-26-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及模拟题专题汇编08词语包括熟语(附解析)
2021年高考数学真题及模拟题专题汇编08数列(附解析)
2021年高考英语真题及模拟题专题汇编08名词性从句(附解析)
2021年高考地理真题及模拟题专题汇编08城市与城市化(附解析)
2021年高考化学真题及模拟题专题汇编08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附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及模拟题专题汇编05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附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及模拟题专题汇编07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附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及模拟题专题汇编09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附解析)
广东省各地级市2022届高考历史分类汇编 专题07 思想解放的潮流(含最新模拟题,含解析)
【备考2022】2022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二轮专题
发布时间:2022-02-10 16:59:50
页数:26
价格:¥3
大小:534.7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