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及模拟题专题汇编09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8

2/28

剩余2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09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第Ⅰ部分2021年高考真题1.(2021·浙江高考选考1月·10)右图为光绪三十四年《日新画报》刊登的画作,画中有“大姑娘拿着风筝来回奔跑,实在不好看。但分人家有点规矩,绝不能让姑娘在满街上疯跑啊!咳!此事不但因女学堂不甚发达,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岂不是无形的危险吗”等字样。此画反映A.近代男子传统服饰的变革B.女子普遍走出家庭步入社会C.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D.新文化运动批判旧礼教和旧道德【答案】C【解析】据材料“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可知,当时西方的电线电灯已经传入中国,即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故选C项;由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图中男子的服饰还是中国传统服饰,排除A项;“大姑娘拿着风筝来回奔跑”不等于女子普遍走出家庭步入社会,排除B项;光绪三十四年指1908年,此时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且材料是封建礼教思想,排除D项。2.(2021·浙江高考选考6月·9)右图为著名表演艺术家谭鑫培(1847—1917年)中年时代《定军山》剧照。下列项中,与此照及人物活动相吻合的是①时值有声电影刚刚传入中国②《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已摄制的第一部影片③艺术家所表演的剧种是京剧④剧照反映了近代中国民众服饰的变迁-28-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1929年有声电影传入中国,此时是无声电影,故①错误;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了谭鑫培的京剧短片《定军山》,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影片,故②正确;据图结合所学可知,《定军山》为京剧短片,故③正确;谭鑫培京剧服饰具有中国特色,无法体现近代中国民众服饰的变迁,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3.(2021·浙江高考选考6月·10)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未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行路难,行路难,逢窄路,真可骇。”据此判断,材料中的这种交通工具是A.由英国人最早发明B.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C.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D.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交通工具是汽车,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故选D项;汽车由德国人卡尔•本茨和戴勒姆发明,排除A项;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广泛应用共同组成中国交通事业的现代化,材料只是一种交通工具,且没有广泛应用,排除C项。4.(2021·山东高考选考·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小英雄”材料图5为清末儿童读物《启蒙画报》创刊号(1902年6月23日)刊发的《小英雄歌》。附录:《小英雄歌》(节选)小英雄,慧且聪,风姿豪迈天骨冲。英雄本原有二事,为子当孝臣当忠。读书须知辨邪正,圣经贤传相辉映。……小英雄,雄且英,家之麟凤国之桢。小英雄,休云小,少不好学行将耄。古人因文能见道,今人开智宜阅报。……图5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阐释。(13分)【答案】(一)信息提取-28- 信息举例:清末、1902年;画报、阅报;火枪、地球仪;孝、忠、圣经贤传;慧且聪、好学、开智;雄且英,风姿豪迈等。(若从图中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层次要求:层次1: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层次2: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层次3: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归纳整理。(二)历史阐释阐释内容:(1)“小英雄”形象产生的时代背景;(2)“小英雄”形象的内涵;(3)“小英雄”形象的评价。层次要求:层次1:没有对历史信息进行解释说明;层次2: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层次3: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恰当联系,并分别加以阐释说明;层次4: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阐释说明。【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中的历史阐释题,考查考生结合所学和材料分析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首先,要从题干提供的图文信息中提取与“小英雄”相关的信息。从材料的出处可以得出时空为清末(1902年),《启蒙画报》创刊号说明其目的是要通过画报这一大众传媒来启蒙民众或者青年人,从画报中的图片看,墙上有挂着的火枪(代表利用先进的武器保家卫国)、地球仪(表明要有开放的世界眼光)等;由附录中的《小英雄歌》中的歌词“孝”、“忠”、“圣经贤传”(代表青年人继承中国的精忠报国优良传统),“慧且聪”、“好学”、“开智”(代表青年一代积极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本领,具有渊博的知识),“雄且英”、“风姿豪迈”(表明青年一代具有爱国和英雄的豪情壮志与精神风貌)等。然后,整合信息,形成思路。结合历史阐释的基本思路,大致要阐释小英雄形象的内涵、形成的时代背景和进行积极评价。具体来说,上述画报塑造了一个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西方近代思想文化教育的青年形象,他具有世界眼光,踌躇满志、意气风发,随时准备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挺身而出、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壮志(内涵)。之所以要塑造这样的小英雄形象,是由于清末随着《辛丑条约》签订,列强的侵略进一步加深,面对民族危机,需要一批立志报国、救民于水火的青年人;同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其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传入使得民族主义思想被激发(时代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小英雄形象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追求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不断探索、积极进取的坚强决心和精神风貌。-28- 第Ⅱ部分2021年各地模拟试题一、选择题1.(2021·河北唐山二模·6)客邮是西方列强在中国领土上设立的邮政机构。1834年,英国人率先在广州开办邮局,之后法、美、德、俄、日等国也纷纷效尤。客邮最多时达五六百处,其中以日本数量最大。客邮的设立(  )A.服务于门户开放政策的侵略需要B.是对中国公民通讯自由权的侵犯C.阻断了中国近代邮政事业的发展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邮政的现代化【答案】D【解析】西方列强在中国领土上设置越来越多的邮政机构,虽然主观上是为自己传递信息和物品服务的,但是客观上也引领了中国邮政事务,推动了中国邮政的现代化,故选D项;门户开放政策是在19世纪末才开始的,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西方列强在中国境内开设的邮政机构并没有强迫中国公民使用,所以没有侵犯中国人的通讯自由权,排除B项;题干仅提到了西方列强在中国开设邮政机构,并没有提到阻止中国人开设邮政事业,排除C项。2.(2021·天津河东区一模·5)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B.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C.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答案】B【解析】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洋货输入中国“日益增多”影响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反映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故选B项;19世纪中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没有被商品经济取代,排除A项;外国商品的进入不能反映“关税主权”丧失,排除C项;近代中国市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排除D项。3.(2021·广东华南师大附中5月高三综合测试·6)1865年12月,在广州发行的一份报纸《中外新闻七日录》登载一则报道:“说有英国士勿医生(传教士)在汉口设立医馆,踵门求医者源源而来,去年所医男人一万六千零三十二名,女人二千七百名。”这则报道反映出(  )A.中国人消除了对西医的偏见B.西学东渐促进口岸风气开化C.传教士推动传统中医近代化D.国人自办报刊推动西学传播【答案】B【解析】1865年的这则报道是说英国传教士在汉口设立的医院为中国医治病人,中国的男女病人很多得到了救治,这说明随着西学东渐通商口岸有不少男女接受了西医,可见风气渐开,故选B项;单凭广州一地的信息没法得出整个中国的人们已经消除对西医的偏见,排除A项;传教士开放的医院,采用的是西医,而这不会使得传统中医发生变化,排除C项;题干中的报纸是在广州发行的,没有说明是报纸的主办方是不是中国人,排除D项。4.(2021·广东湛江二模·6)钟表自明末传入中国后,多为社会上层标识身份、装点时尚之用;但19世纪60年代后,钟表开始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在市面流行。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传统等级观念趋于消亡B.新的生活方式逐渐兴起C.战乱导致阶级流动加快D.工业制造能力进步明显【答案】B【解析】钟表由明末社会上层标识身份和装点时尚到19世纪60年代后开始成为日常生活用-28- 品流行,说明随着西方文明传入中国,近代新的生活方式逐步兴起,故选B项;在近代中国传统的等级观念都没有消亡,所以A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题干提到19世纪60年代后开始成为日常生活用品,所以钟表成了普通民众的日用品,没有体现阶层流动内容,排除C项;19世纪60年代我国的近代工业刚刚出现,所以制造能力进步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5.(2021·湖南六校高三4月联考·7)洋务运动时期,出现了留美幼童剪掉辫子、穿上西服的现象。清政府认为其言行举止受美国同化“而渐改其故态,不合礼仪、满身恶习”,而促使其“凄然回国”。据此判断,这一时期(  )A.服饰成为反清斗争的符号B.清政府停止派遣留美幼童C.西化与传统之间矛盾重重D.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动摇【答案】C【解析】题干提到清政府因为留美幼童剪辫子和穿西服而违背了我们传统的礼仪规范,令其回国,这代表了传统和西化的对立和矛盾,故选C项;题干中的幼童服饰改变仅仅是一个表象,背后代表的是清政府维护传统文化礼仪、拒绝接受西方文化,服饰并不是反清的符号,排除A项;题干不是清政府停止派遣幼童留美,而是促使留美幼童回国,排除B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D项。6.(2021·浙江宁波高三4月选考适应性考试·9)1882年10月24日,顺天乡试在北京发榜,《申报》驻京访员连夜用快马将江、浙、皖三省士子中试名单送往天津,电传至上海,于次日见报,距发榜时间仅24小时,使江南民间尽快获知科考结果,给翘首以盼的江南士子带来新奇与惊喜。上述的“电”应是指(  )A.有线电报B.电话C.无线电波D.电台【答案】A【解析】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1881年津沪电报线路全线竣工并开放营业,与材料“《申报》驻京访员连夜用快马将江、浙、皖三省士子中试名单送往天津,电传至上海”相符合,故选A项;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但与材料“《申报》驻京访员连夜用快马将江、浙、皖三省士子中试名单送往天津,电传至上海”不符,排除B项;1906年无线电报在中国创设,排除C项;中国最早的电台由美国人奥斯邦于1923年在上海创办,排除D项。7.(2021·安徽蚌埠四模·28)光绪年间,有学者言道:“近顷西俗东渐,国人争弃绫罗缎锦,崇短衣革履,而江浙丝业扫地以尽”。这表明当时(  )A.西俗东渐引发时人担忧B.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西式服装取代传统服饰D.实业救国思想萌发【答案】A【解析】由材料“国人争弃绫罗缎锦,崇短衣革履,而江浙丝业扫地以尽”可知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风俗在中国传播,西式服饰兴起,使得中国传统的丝织业受到冲击,说明西俗东渐引发国人对传统丝织业的担忧,故选A项;1840年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已经开始瓦解,排除B项;西式服装兴起,但并未取代传统服饰,排除C项;国人服饰的变化无法说明实业救国思想的萌发,排除D项。8.(2021·广东广州一模·6)1891年,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一致决定建造甘肃至新疆电报线,虽线路绵长,经费紧张,工程困难,但“自创议以迄告成,为时仅历两载,而全省(新疆)贯通。”这反映了(  )A.政府试图维护国家利益B.民用通讯业的起步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D.中央集权遭遇挑战【答案】A【解析】1891年俄、英两国蚕食帕米尔地区的边疆危机出现后,清政府中央与地方高层迅速达成一致意见,决定立即建造甘肃至新疆省城电报线,即清政府试图维护国家利益,故选A-28- 项;清政府架设电报线,不属于民用通讯业,排除B项;清政府架设电报线,不是民族资本主义,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排除C项;地方权力过大挑战中央集权,材料不涉及,排除D项。9.(2021·四川德阳一模·16)1894年香港腺鼠疫流行期间,清政府根据两广总督的奏折,对港英政府的隔离、消毒等“洋法”提出异议。而且,多数香港华人情愿在家里采用中医药治疗,也不愿被送往西医医院疗理。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中西方文化的冲突B.传统医学逐渐式微C.中英民族矛盾尖锐D.公众卫生意识匮乏【答案】A【解析】由材料“清政府根据两广总督的奏折,对港英政府的隔离、消毒等洋法提出异议。而且,多数香港华人情愿在家里采用中医药治疗,也不愿被送往西医医院疗理”可知中英两国在防疫抗疫的思想和行为上存在巨大的分歧,这是当时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反映,故选A项;香港华人更愿意采用传统中医治疗疫病,说明传统医学依然是国人的重要选择,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英两国在疫病防治上的对立,而非国家、民族间的对立,排除C项;多数香港华人拒绝了西医治疗,但仍然选择了传统中医进行治疗,说明他们并不缺乏公共卫生意识,排除D项。10.(2021·河南九师联盟高三4月联考·29)1895~1898年期间,康有为等创办的《中外纪闻》开始每期只印1000份左右,很快每期就增至3000份以上,几个月内发行量就达到一万余份以上。同期,中国创办的类似报刊达60余种,这些报刊不但出现在沿海一带,而且也在汉口、重庆等内地城市出现了。这说明(  )A.近代传媒促进了维新变法的高涨B.维新变法推动了近代传媒业的发展C.报刊杂志启迪了民族意识的觉醒D.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成为社会共识【答案】B【解析】1895年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维新派大力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从而促进了材料中近代传媒业的发展,故选B项;民族危机的加深推动维新运动的高涨,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近代传媒业的发展但是没有体现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C项;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宣传维新思想,但材料不能体现其它报刊也是这个内容,故不能体现“共识”,排除D项。11.(2021·贵州贵阳一模·28)1896年,“西洋影戏”在上海徐园“又一村”与观众见面。当时广告称:电影“纯用机器运动,灵活如生,且戏目繁多,使观者有应接不暇之势。”影评也认为:“自电法既创,开古今未有之奇,泄造物无穷之秘。如影戏者,数万里在咫尺,千百状而纷呈,何殊乎铸鼎之像”“新文明之势力,蔽天而来,以吾数千年之旧文明当之,乃如败叶之遇疾风,无往而不败衄”。据此推论,电影传入(  )A.使中国传统文艺逐渐走向衰微B.中华近代文明的格局架构成形C.有助于社会观念的革命性变化D.引发文化领域除旧布新的潮流【答案】C【解析】据材料“新文明之势力,蔽天而来,以吾数千年之旧文明当之,乃如败叶之遇疾风,无往而不败衄”,可知电影作为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引起了先进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思考,有助于社会观念的革命性变化,故选C项;材料说的是电影,并不是中国传统文艺,排除A项;电影传入不足以架构中华近代文明格局,排除B项;电影传入与中国文化领域除旧布新并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12.(2021·陕西榆林四模·29)1898年5月,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女学堂——经正女学堂在上海诞生,中文课程主要有《女孝经》《女四书》《内则衍义》及十三经、唐诗、古文等,对学生的管理也提出“男女授受不亲”的原则。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女子教育(  )A.具有浓厚的封建保守性B.注重培养经世致用人才C.得益于维新运动的推动D.摒弃了“中体西用”思想-28- 【答案】A【解析】经正女学堂使女子接受教育,而教育的内容是伦理纲常,对学生的管理是“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伦理,体现出当时中国女子教育具有浓厚的封建保守思想,故选A项;经正女学堂使女子接受伦理纲常教育,而非学问需有利于解决国计民生现实问题的经世致用思想,排除B项;时间不符,维新运动是1898年6月—9月,排除C项;“中体西用”思想是以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女子学堂中的教育依然是封建伦理纲常,可知并没有摒弃这一思想,排除D项。13.(2021·湖南株洲一模·8)晚清时期,孙宝瑄在其《忘山庐日记》记载:“我国人谓疫有神,故设法以驱之。西人谓疫有虫,故设法以防之。神不可见,而虫可见。微生物乃天地间一大种类,终日与人争战,虫败则人生,虫胜则人死。”这反映出(  )A.近代科技改变中国传统疫病观念B.中国近代生物与医学有较大发展C.西方疫病的防治效果要好于中国D.新文化运动使科学思想广泛传播【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晚清时期,孙宝瑄在其《忘山庐日记》中记载,我国认为瘟疫是神对人的惩罚,所以想办法驱赶,西方人认为瘟疫是有虫,所以想办法防范,神不可见而虫可见,微生物是天地间一大种类,终日与人争战,这说明西方近代科技的传入改变了中国传统疫病观念,故选A项;材料仅反映了人们对疫病观念的改变,无法反映近代生物学与医学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中西方对瘟疫起源的看法不同,并未涉及防治效果如何,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晚晴时期,而新文化运动发生在民国1915年,排除D项。14.(2021·山东滨州高三5月模拟考试·6)“猜灯谜”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娱乐活动。清末上海某年元宵节上,灯谜“欧洲种(打一字)”的谜底是“伯”,“德律风(打一地名)”的谜底是“电白”,“成汤鸣条之战”(打一名词)的谜底是“商战”等等。这些灯谜(  )A.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B.体现了政府对西学的重视C.反映了民众崇洋之风盛行D.旨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答案】A【解析】清末上海出现与欧洲人种、电话和商战等相关的灯谜,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故选A项;元宵灯谜是民众娱乐,不能体现政府对西学的重视,排除B项;反映了民众崇洋之风盛行与“商战”灯谜不符,排除C项;白人、电话和商战等灯谜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不是说明其旨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排除D项。15.(2021·河北石家庄二模·6)1902年,清政府组建天津卫生总局,开启了地方卫生行政的序幕。1904年,成立第一个区域性卫生机构——北洋卫生局,并颁布《天津防疫章程》,规定天津铁路枢纽四围路口均派士兵把守,倘有车船搭载患病旅客,不但乘客要送医院隔离,而且车船也将被扣留没收,以示惩戒。这反映出当时天津(  )A.公共卫生安全得到有效保护B.成为清政府推行新政的试点C.政府主导市民生活习俗嬗变D.公共卫生管理体系逐渐形成【答案】D【解析】20世纪初,天津卫生总局、北洋卫生局等机构的建立,《天津防疫章程》的颁布,初步构建了公共卫生防疫体系,表明地方公共卫生管理体系逐渐形成,故选D项;“有效保护”指结果,但材料只是防疫措施,不涉及效果如何,排除A项;试点指全面开展工作前,先在一处或几处试做,材料没有指出在天津试点后,全国推广,排除B项;医疗卫生不是生活习俗,排除C项。16.(2021·吉林吉林二模·8)1903年,革命派在上海创办的《女界钟》刊文指出,要解放-28- 妇女,必先反对君权,结束君主政体,这就必须发动妇女参加争取民权的运动,呼吁妇女“救国救民”,“为造就新国民,组织新政府而奋斗”。《女界钟》的这些号召(  )A.指出了妇女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B.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C.把妇女解放同民主革命联系起来D.指出妇女解放是民族解放的先决条件【答案】C【解析】据材料“要解放妇女,必先反对君权……就必须发动妇女参加争取民权的运动”可知,这些号召将争取民权看作是妇女解放的前提条件,把妇女解放同民主革命联系起来,故选C项;材料仅提及要发动妇女参加斗争,但并不能说明妇女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到来的是同盟会的成立以及三民主义的出台等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排除B项;民族解放是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而非相反,排除D项。17.(2021·江苏徐州高三5月考前模拟·7)下图为1903年出版的《女界钟》目录。据此可知此时(  )A.维新思想影响深远B.女子权利得到保障C.民主科学成为主流D.传统思想渐趋改变【答案】D【解析】1903年出版的《女界钟》目录中涉及到了女性的道德、品性、能力、教育方法、权利、参与政治和婚姻进化论等方面的信息,这是在男尊女卑的社会氛围中一个关注女性的刊物,说明当时传统思想渐趋改变,故选D项;题干显示的是对女性的关注,维新思想强调的是对中国进行改良,其产生的影响主要是民权思想,而不是对女性的关注,排除A项;仅凭一个刊物对女性的关注和报道,并不能保证女子权利得到保障,排除B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的思想,而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18.(2021·山东济宁高三5月高考模拟考试·8)20世纪初,在《申报》登载的各式广告中,宣传传统“砖木结构”的低层房屋广告被“钢石”结构的高楼大厦取代;传统的马车、独轮车广告被轮船、火车、西式马车和黄包车取代。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传统媒介的不断衰落B.广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提升C.城市化水平有所提升D.民众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答案】C【解析】据材料“‘钢石’结构的高楼大厦”“轮船、火车、西式马车和黄包车”,可知这反映了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故选C项;“轮船、火车、西式马车和黄包车”不属-28- 于媒介,排除A项;材料中只介绍了《申报》中登载的各式广告的内容,不涉及影响,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民众生活水平依然低下,排除D项。19.(2021·浙江宁波高三11月选考适应性考试·9)20世纪初,《青浦县乡土志》记载:“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又昔之所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下列对此分析准确的是(  )A.崇洋媚外风气成为普遍现象B.政府急需加强公共管理引导C.西方文化对传统观念的冲击D.女子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答案】C【解析】据材料“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可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方式冲击下传统观念出现转变,故选C项;据材料“上海租界……自租界北辟”不能说明崇洋媚外风气成为普遍现象,以偏概全,排除A项;政府的公共管理无法从根本解决西方文明的冲击,排除B项;民国成立后,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不符题意,排除D项。20.(2021·广西桂林一模·30)20世纪初,国人创办的教育期刊曾大量刊发专号或专刊,如(教育杂志共发行40个专号,《中华教育界》共发行39个专号,《教育研究》其发行19个专号,《新教育于共发行9个专号,对当时教育的热点与难点进行深入探讨。这说明近代教育期刊(  )A.有利于近代教育发展B.突破地域界限,影响大C.办刊质量高,内容丰富D.涉及教育的各个领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国人创办的教育期刊曾大量刊发专号或专刊”“对当时教育的热点与难点进行深入探讨”可知,20世纪初教育类的教育期刊增多,并深入探讨了当时教育的热点与难点,说明近代教育期刊有利于近代教育发展,故选A项;材料中只反映了教育期刊的增多,并未涉及地域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教育期刊的质量和内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近代教育期刊的量增多,无法得知是否涉及教育的各个领域,排除D项。21.(2021·浙江宁波高三4月选考适应性考试·10)20世纪初,英商捷足制袜公司经常在当时中国报刊上刊登销售制袜机的广告。图2和图3分别是这一公司1912年4月和8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主要折射出(  )图2君欲每日赚三元乎           图3中国醒了A.民主共和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B.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C.改良旗袍成为城镇知识女性流行服装-28- D.外国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思想变革浪潮【答案】B【解析】广告内容由“君欲每日赚三元乎”变为“中国醒了”,说明销售广告由关注经济利益到关注政治形势,反映了商人的营销策略利用时局变化及时调整,故选B项;“中国醒了”只能说明外商利用时局变化去销售制袜机,且民主共和制没有真正确立,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材料是英商销售制袜机的广告,与改良旗袍无关,排除C项;广告信息只能看出时局变动,外商借机销售机器,不涉及外人积极投身中国思想变革浪潮,排除D项。22.(2021·浙江温州高三3月选考适应性考试·7)报刊被近人誉为传播文明的三大利器之一。下表所列20世纪初的画报在办报宗旨上共同指向(  )刊名办报宗旨《启蒙画报》“今人开智宜阅报,臧否人物且勿谈,是非朝政且勿告,我愿小英雄,览画报,启颛蒙,从兹世界开大同。”《时事画报》“仿东西洋各画报规则办法,考物及记事,俱用图画,以开通群智,振发精神为宗旨。”《开通画报》“有开愚故事,特别感化社会之演说,惟望写文寄信本馆,必能说明图画,以扩充耳目。”A.学习西方B.点评时政C.开启民智D.实业救国【答案】C【解析】据材料“今人开智宜阅报”“以开通群智”“以扩充耳目”可知,20世纪初的画报在办报宗旨上都强调开启民智,故选C项;《开通画报》办报宗旨没有涉及学习西方的信息,排除A项;《时事画报》《开通画报》办报宗旨没有涉及点评时政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三种画报都没有“实业救国”的宗旨,排除D项。23.(2021·湖南常德一模·7)表1反映出当时(  )表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国有铁路发展概况表铁路线开通公里完成年份投资回收率北京—沈阳987189722﹒7北京—汉口1306190515﹒8上海—南京32719086﹒2天津—浦口110719126﹒2北京—绥远49019155﹒6A.国有铁路发展“一枝独秀”B.清末新政推动了中国铁路快速发展C.民间资本遭遇“打入另册”D.列强的侵略阻碍了中国铁路的发展【答案】D【解析】表格中的数据显示从1897年到1915年,中国的国有铁路投资回报率呈现递减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的侵略逐步加剧,故选D项;表格仅提供了国有铁路,没有与其他类型的铁路进行比较,没法得出“一枝独秀”的结论,排除A项;表格提供的是国有铁路投资回报率的问题,不是铁路发展的速度问题,而且1912年清政府就被推翻了,排除B项;题干提到的是国有铁路,而不是民间资本,排除C项。24.(2021·浙江稽阳联谊学校高三4月联考·12)下图为光绪三十三年《日新画报》刊登的画作《不开通》,画中有“甘石桥第一女学蒙养院(女学堂),每日下学时候街上人挤了个满儿,简直的过不去。人看学生虽是好事,可也别妨碍交通呵。可是该处守望的也该竭力的劝勉为好。”此画能够反映(  )-28- A.城市社会生活的土洋并存B.近代男子传统服饰的变革C.女子普遍获得受教育权利D.维新运动中批判纲常名教【答案】A【解析】画面中的女学堂和男子长袍、辫子等信息体现近代中国城市社会生活的土洋并存、新旧杂陈,故选A项;画面未体现出近代男子传统服饰的变革,反映的仍是传统服饰,排除B项;“普遍”说法错误,排除C项;“光绪三十三年”是1907年,维新运动早已失败,排除D项。25.(2021.1·浙江高考·10)下图为光绪三十四年《日新画报》刊登的画作,画中有“大姑娘拿着风筝来回奔跑,实在不好看。但分人家有点规矩,绝不能让姑娘在满街上疯跑啊!咳!此事不但因女学堂不甚发达,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岂不是无形的危险吗”等字样。此画反映(  )A.近代男子传统服饰的变革B.女子普遍走出家庭步入社会C.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D.新文化运动批判旧礼教和旧道德【答案】C【解析】据材料“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可知,当时西方的电线电灯已经传入中国,即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故选C项;由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图中男子的服饰还是中国传统服饰,排除A项;“大姑娘拿着风筝来回奔跑”不等于女子普遍走出家庭步入社会,排除B项;光绪三十四年指1908年,此时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且材料是封建礼教思想,排除D项。26.(2021·安徽合肥二模·29)下表统计了株萍铁路、广九铁路、京汉铁路、沪宁铁路等路线建成后的物流营业情况。由此可见(  )国有铁路营业统计概况(1907—1911)年份营业里程车辆数载客人数装货吨数营业收入-28- 1907年3392公里703573609943443270-71723211908年3554公里776190501675292650-10765151909年3659公里80759352602580847954538811910年4218公里863511523650757402458490981911年5006公里89461278500484340293946393A.列强加紧了对华商品输出B.交通运输业实现了近代化C.辛亥革命爆发的时机成熟D.铁路物流业发展初具规模【答案】D【解析】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可发现,1907—1911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车辆数、载客人数、装货吨数逐年增加,营业收入也由负转正,表明我国铁路物流业发展初具规模,故选D项;题干中铁路运输的不一定是外国商品,且此时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A项;材料中仅反映了近代中国几条铁路的物流营业情况,不能表明全国交通运输业实现了近代化,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所学,辛亥革命爆发是经济、阶级、思想等多方面因素成熟的结果,不能单凭几条国有铁路营业状况来判断辛亥革命时机成熟,排除C项。27.(2021·湖北十一校高三第二次联考·7)1909年《大公报》上登载文章说:“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做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所演的故事里头,有许多的道理很可以劝善戒恶,教人警醒。……中国戏最容易引诱坏了青年的子弟,就是那好戏,也不免夹杂着迷信邪说。人能把爱看戏的心,移在看电影上,保管他有益处。”这篇文章说明(  )A.电影一定程度上得到时人的接受和理解B.《大公报》成为激进派的宣传武器C.中国还没有实现电影和传统戏剧的结合D.列强利用电影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答案】A【解析】由“人能把爱看戏的心,移在看电影上,保管他有益处”可知,文章认为电影对国人是有好处的,说明当时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认可和接受,故选A项;激进派出现在辛亥革命之后,与题干时间“1909年”不符,排除B项;文章的主旨是想说电影比中国戏更容易劝善戒恶,而不是说电影和传统戏剧是否结合,排除C项;由“劝善戒恶,教人警醒”可知,作者是想强调电影对国人是有好处的,而不是去说电影是为列强服务的,排除D项。28.(2021·四川成都一模·31)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反复宣扬“剪发易服改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他却强调过急易服将“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极具流弊”。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为彰显其权力正统和文化传承,将长袍褂明定为国民礼服。这说明(  )A.传统文化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B.国民政府遵循三民主义C.洋货与国货之争决定服饰变迁D.社会结构影响服饰选择【答案】D【解析】据材料“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反复宣扬‘剪发易服改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他却强调过急易服将‘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极具流弊’。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为彰显其权力正统和文化传承,将长袍褂明定为国民礼服”可知对于易服的态度随着社会的变化发生变化,说明社会结构影响服饰选择,故选D项;传统文化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能说明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反复宣扬“剪发易服改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服饰的变迁,没有体现三民主义,排除B项;材料没有洋货与国货之争的相关信息,且决定过于绝对,排除C项。-28- 29.(2021·山东日照二模·7)古代中国,帝王纪年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一大特色;19世纪末康有为等大力提倡孔子纪年;20世纪初章太炎等推出黄帝纪年,为革命党人普遍接受和湖北军政府采用;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改黄帝纪年为民国纪年。纪年的演变(  )A.反映了天文历法的进步B.有浓厚的中体西用色彩C.被赋予了政治文化功能D.适应了思想解放的需要【答案】C【解析】据材料“19世纪末康有为”“孔子纪年”“20世纪初”“湖北军政府“黄帝纪年”、“孙中山”民国纪年”,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借助孔子形象进行变法,因此推行孔子纪年,革命党人主张推翻满清政府统治,提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因此推行皇帝纪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因此推行民国纪年,以上可知,纪年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故选C项;“康有为等大力提倡孔子纪年”,可知纪年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这与历法进步无关,排除A项;“孔子纪年、黄帝纪年”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体西用”是指维护中国传统制度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排除B项;“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民国纪年”,可知为适应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建立,采用民国纪年,因此并非适应思想解放需要,排除D项。30.(2021·浙江金华十校高三11月模拟考试·9)1912年1月11日,《民立报》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为题刊登文章,一字之差使人顿生换了人间之慨!这说明(  )A.民国时期民众思想观念有所变化B.陈独秀号召新青年追求男女平等C.女子开始普遍走出家庭,步入社会D.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移风易俗的法令【答案】A【解析】据材料“天下兴亡,匹妇有责”反映了中华民国成立后女性地位得到重视,传统男尊女卑的观念向男女平等转变,故选A项;新青年的说法源于陈独秀领导的开始于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此时尚早,排除B项;《民立报》重视女性社会作用的文章难以反映女子广泛参与社会活动的现实情况,排除C项;《民立报》的文章非政府法令,排除D项。31.(2021·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9)某书记载:“民国元年后出现的几百家报纸、几十家学术或政论性杂志,以及十几万所大小学校,不仅使知识分子在数量上猛增,而且为他们提供了更为独立的职业(例如教师、记者)、社会地位和更大的社会流动可能性。”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民国成立后(  )A.市民文化生活多样化B.社会经济结构变动C.报纸杂志实现了专门分工D.民智进一步开启【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民国元年后出现的几百家报纸、几十家学术或政论性杂志,以及十几万所大小学校”,以及知识分子数量和职业的变化,可知反映出民国成立之后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和机会增加,有利于推动民智进一步开启,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民国建立后教育文化的发展,并不能体现出市民生活的多样化,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报刊、学校、知识分子等文化教育的变化,没有涉及到经济结构变动,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报纸杂志的数量增加,并没有涉及报纸杂志的分工,排除C项。32.(2021·河北邯郸一模·6)表1所示为1912年出版的部分女子期刊。据此可知,当时(  )表1期刊创办地点创刊人/机构主要内容《江苏大汉报》苏州张昭汉提倡女学争取女权-28- 宣传进步思想《女权月报》上海文典、乐勤《中华女报》上海汤云秋《女界报》成都吴曾兰《女铎报》上海广学会,主笔为美国人亮乐月《女权》上海张亚昭《女子白话旬报》北京女子参政同盟会,总编辑唐群英A.解放妇女成为社会共识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扩大C.大众传媒推动思想解放D.期刊是传播新思想的主要载体【答案】C【解析】由题干可知,1912年前后出现了大量有关女权的报刊,这些报刊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有利于提高妇女地位,故选C项;解放妇女在1912年前后还是比较前卫的思想,还没有成为社会共识,排除A项;1912年新文化运动还没有开始,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期刊之外的大众传媒,所以没法比较得出期刊是当时传播心思的主要载体,排除D项。33.(2021·浙江精诚联盟高三12月适应性联考·9)《申报》(1912年2月3日)报道:有军士数十人手持并州快剪,见脑后有垂豚尾者辄行剪去,一时被剪愚民有抱头哭泣者,有反唇相讥者。……有乡民游某入城完粮,被差役拉住其发欲硬行剪去,乡民不从,两相争扭,致铁剪尖端戳入喉际,立即倒地……殒命。对此报道理解错误的是(  )A.不同阶层政治和文化信仰的差异B.剪辫子遭到当时大部分国人反对C.革命的进步性与简单粗暴性并存D.当时的思想观念呈现出新旧并存【答案】B【解析】题干提及的时间点是1912年2月,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不久,再根据题干中所述史实内容可知,有一部分人对于政府所颁布的剪辫法令持敌对态度,“有抱头哭泣者”“有反唇相讥者”“乡民不从”,但是不能扩大为“大部分人”反对该法令,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通过题干内容可知,临时政府倡导剪辫,而有一部分人对此却并不认可,这反映出不同阶层政治和文化信仰的差异,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剪辫象征着新政府的移风易俗,体现其进步性,而题干中“有乡民游某入城完粮,被差役拉住其发欲硬行剪去,乡民不从,两相争扭,致铁剪尖端戳入喉际,立即倒地……殒命”这一史实却又反映出在执行这一措施过程中的简单粗暴,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通过题干内容可知,政府所倡导的剪辫法令代表着新思想,而不支持该法令的属于旧思想,这就说明在当时存在着新旧两种思想,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34.(2021·山西二模·29)1921年初,北京电车公司成立。该公司在筹建过程中遭到各界的强烈反对。京师总商会认为“京师并非通商口岸,而民房、商店又栉比繁多,若势必兴办,定需拆毁民房”,使多数商家蒙受损失,“名为便民,实则害民”。这反映出(  )A.城市建设损害了市民的利益B.城市近代化与旧观念的冲突C.旧的商会组织阻碍社会进步D.北京的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答案】B【解析】根据“北京电车公司成立。该公司在筹建过程中遭到各界的强烈反对”可以看出,城市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旧有观念的阻挠,故选B项;市民认为电车会损害市民利益,是观念陈旧的体现,并不一定代表事实,排除A项;旧商会的观点代表的是市民立场,体现的是市民观念的落后,实质是旧观念对城市化造成阻碍,排除C项;材料缺乏纵向的城市化发展情况对比,无法体现城市化速度如何,排除D项。35.(2021·浙江高三模拟考试·10)下图为民国时期《春色》杂志刊登的一则征婚漫画。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项中不正确的是(  )-28- A.男女追求婚姻自主B.征婚存在虚假信息C.图中男女凸显等级差异D.白话文在漫画中被运用【答案】C【解析】图中男坐在沙发上女站着的信息判断不出二者的等级,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据图中文字“先生!我就是应征的”得出男女追求婚姻自主,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图中文字“那张照片是我四十年前所拍的啊”得出征婚存在虚假信息,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图中文字通俗易懂,可见白话文在漫画中被运用,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36.(2021·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一模·12)下图所示为民国初年的广告画,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①旗袍成为城镇女性的日常着装②女性服饰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③广告画成为企业宣传的最主要方式④中西合璧成为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A.①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④【答案】D【解析】旗袍不是近代中国城镇女性的日常着装,故①错误;旗袍的发展说明近代女性服饰朝着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故②正确;题干未涉及其他宣传方式,无法对比,故③错误;旗袍是近代中国服饰领域中西合璧的代表,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37.(2021·福建莆田二模·10)校歌是时代的记忆。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莆田某校校歌写道:伟哉中山兮遗教辉煌,……争民族独立,谋国家自强。致力科学之建设,拥护民主之宪章。校歌中的“争民族独立,谋国家自强。……拥护民主之宪章”的运动(  )A.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C.适应了近代救亡图存的需要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答案】C【解析】“中山”“争民族独立,谋国家自强。……拥护民主之宪章”描写的应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救国的举动,适应了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需要,故选C项;新文-28- 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辛亥革命后,排除A项;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完成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消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38.(2021·山东日照高三5月校际联考·8)下表为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各机关及学校放假日期。放假日期放假事由及天数1月1日中华民国开国纪念放假一天1月2、3日新年放假一天3月12日总理逝世纪念放假一天3月29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国纪念放假一天7月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纪念日放假一天8月17日孔子诞生纪念放假一天(限于学校)10月10日国庆纪念放假一天11月12日总理诞生放假一天星期日放假一天资料来源:《兹修正各机关及学校放假日期表公布之此令》,《江西省政府公报·中央法规》1929年第19期,第10—11页。节假日的设立意在(  )A.强化国民政府对社会生活的控制B.建构与政治统治一致的意识形态C.突出国民党对民国的“缔造之功”D.借立法重建宣示自身政治合法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华民国开国纪念放假一天”“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国纪念放假一天”“总理逝世纪念放假一天”“国民革命军誓师纪念日放假一天”“总理诞生放假一天”,可知国民政府的假日安排大多与国民党的重大政治事件有关,故选B项;假日安排体现的是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排除A项;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是1912年,与国民党无关,排除C项;通过立法规范国家的假日安排,体现的是政府执政权威,排除D项。39.(2021·广东“百越名校联盟”普通高中高三12月学业质量检测·8)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以感官娱乐为主的“软性电影”创作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进步影人所唾弃,中国电影界有一个普遍的认识,文艺界的最现实的任务便是展开面向全民族的“精神总动员”。这一变化(  )A.反映了电影始终以教化功能为主导B.说明了底层民众密切关注国家命运C.有助于建立国人对抗战胜利的信心D.给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造成沉重打击【答案】C【解析】据材料“展开面向全民族的‘精神总动员’”可知,文艺界的这一转变是为了当时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需要,有助于建立国人对抗战胜利的信心,故选C项;据材料“以感官娱乐为主的‘软性电影’创作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进步影人所唾弃”可知,A选项“始终”一词表述错误,排除A项;据材料“中国电影界”可知,材料并非描写的是底层民众,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日本面对这一变化的反映,且给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造成沉重打击的是中国军民的抗争,而非这一变化,排除D项。40.(2021·辽宁沈阳三模·8)1931年8月28日,废帝溥仪的侧妃文绣通过代理律师向天津地方法院提出调解离婚的请求。文绣虽然最终离婚成功,但她在整个过程中始终用“别居”、“脱离”这样的字眼来代替“离婚”。这反映了(  )A.文绣没能摆脱封建传统束缚B.社会生活近代化的曲折演进C.先进习俗彻底取代落后习俗D.自由平等的婚姻观念已普及【答案】B-28-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曾经贵为“侧妃”的文绣向法院提出调解离婚的请求,说明她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但她回避使用“离婚”这样的字眼,可见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是在曲折中前进,故选B项;文绣提出离婚说明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封建传统束缚,排除A项;文绣依然不愿使用“离婚”字眼,说明突破传统不彻底,落后观念和习俗没有被彻底取代,排除C项;仅文绣离婚例案不足以说明自由平等的观念已在社会普及,排除D项。41.(2021·四川广元三模·30)1931年,教育部为缓解高校压力特地颁文限制各省、市普通中学的设立,鼓励增设职业学校和在普通中学中设立职业科目。1932年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应注重养成生产技能及劳动习惯,使中等学校毕业之学生,均为生产分子”。上述材料反映了民国时期(  )A.实施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B.高等教育亟待发展C.注重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D.教育领域成就显著【答案】B【解析】据材料“为缓解高校压力”可知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亟待发展,故选B项;据材料与“增设职业学校……设立职业科目……注重养成生产技能及劳动习惯”可知民国时重视发展经济,排除A项;材料主体对象是学生,主体不一致,排除C项;据材料“颁文……提出”可知教育的主张和计划,教育成就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42.(2021·湖南衡阳二模·7)读表3表3近代女诗人空间分布状况(部分)籍贯人数占总数%籍贯人数占总数%江苏4430.3广东96.2浙江2819.3山西32.1安徽1510.3山东21.4福建128.3河北10.7湖南106.9陕西10.7影响近代女诗人地区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各届政府教育改革政策的变化B.各地区民主革命发展存在差异C.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D.西方列强侵略产生的冲击不同【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东南沿海地区的女诗人分布比重远高于内地,主要是因为近代以来东南沿海地区开放较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故选C项;材料中近代女诗人地区分布不平衡,与政府教育改革政策无关,排除A项;民主革命发展的差异是政治因素,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排除B项;西方列强侵略的冲击是次要原因,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排除D项。43.(2021·广西北海一模·12)下面是《新华日报》1945年9月22日的新闻报道简表。据此可知(  )篇名版面类别栏目凌江书屋秋季开学廉价十天1广告收复区教育的整理问题2评论友声专栏工业界继续呼吁救济2简讯-28- 紧急工贷50亿,根本不能解救危机2简讯纺织业有全面停工的可能2简讯数字下的重庆——五万多学生只有六百块黑板3简讯义民还乡问题3评论轮船都被征调川江航运难3简讯水的简单消毒法4专栏新华副刊农村工作还重要吗?4评论团结副刊星期川东通讯——重压4通讯请不要再开菜单了4评论新华副刊A.国民政府正在积极准备内战B.国民政府实行“恶性通胀”政策C.《新华日报》比较关注农村工作D.《新华日报》关注人民群众利益【答案】D【解析】由材料“《新华日报》1945年9月22日的新闻报道”可知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报刊,由“凌江书屋秋季开学廉价十天”、“水的简单消毒法”等篇名可知中国共产党关注民众的日常生活,关注群众利益,故选D项;国民政府于1946年发动内战,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而非国民政府,排除B项;由材料“纺织业有全面停工的可能”、“请不要再开菜单了”“水的简单消毒法”等可知关注的并不仅仅是农村的工作,排除C项。44.(2021·广东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4月教学质量测评·9)1949年9月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明文规定“提倡国民体育”;同年10月,朱德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议上指出体育事业“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的利益服务”。这些规定和主张,表明新中国的体育事业(  )A.强调一切由政府主导B.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C.主要服务于国防建设D.促进了教育的全面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体育事业“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的利益服务”可知新中国的体育事业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故选B项;据材料“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的利益服务”强调了体育事业发展的宗旨问题,没有提及由谁主导,排除A项;据材料“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的利益服务”可知并不只是服务于国防,排除C项;据材料“提倡国民体育”可知促进了体育发展,不能代表教育的整体发展,排除D项。45.(2021·河北唐山三模·8)《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后出台的第一部基本法,被毛泽东誉为“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该法律的颁布(  )-28- A.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成果B.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遵循新中国宪法的人民民主原则D.促进了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形成【答案】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规定了男女在婚姻中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男女平等,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所以有利于促进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形成,故选D项;据图可知,该法律的颁布是在1950年,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以前,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此时社会主义制度尚未确立,排除B项;新中国宪法是在1954年才颁布的,排除C项。46.(2021·江苏南京、盐城二模·9)1950年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等。”这部法律的颁布(  )A.肃清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余毒B.实现了婚姻自由与男女平等C.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婚姻制度D.适应了社会变迁与发展需要【答案】D【解析】新中国成立后颁布《婚姻法》,从婚姻法的内容可以看出是把婚俗改革与改变封建陋习相结合,同时服务于新中国建设的现实需要,因此,这部法律的颁布适应了社会变迁与现实发展的需要,故选D项;封建婚姻制度的余毒无法一下子肃清,排除A项;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是为了实现男女平等,但还没有完全做得到,排除B项;1950年《婚姻法》的颁布奠定了社会主义婚姻制度的基础,并不是确立制度,排除C项。47.(2021·广东广州一模·9)新中国初期的教科书插图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工人头戴工作帽,身穿工作服,在工厂劳动;农民头包白毛巾,身穿圆领对襟或单衣,在农田、果园劳作;妇女一改此前的纤弱形象,呈现出劳动妇女的健康美。此举意在(  )A.倡导“五讲”“四美”B.塑造社会的新风尚C.贯彻“双百”方针D.追求工业的现代化【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教科书提倡尊重和热爱劳动的理念,以此塑造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风尚,故选B项;“五讲”指的是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指的是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与材料中“尊重和热爱劳动”主旨不符,排除A项;“双百”方针是新中国关于文艺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倡导工人、农民和妇女等阶层热爱劳动,“追求工业的现代化”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D项。48.(2021·浙江衢丽湖三地市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11)下表是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状况简-28- 表,据此可以说明(  )发展阶段筑路总里程开始(1876—1894年)473.4公里,其中官办占69.3%第一次筑路高潮(1895—1911年)9200公里,其中借外资或列强直接修建占83.5%低谷(1912—1927年)2000多公里东北和沿海地区占比94%;列强直接或控制经营占86.7%第二次筑路高潮(1928—1937年)9000多公里A.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大力推进铁路筑路工程B.中华民国建立促进中国铁路事业迅猛发展C.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逐步控制中国铁路路权D.火车成为东北和沿海地区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答案】C【解析】据材料“第一次筑路高潮(1895—1911年)……占83.5%”“列强直接或控制经营占86.7%”可知,1985年—1937年列强经营占比高达80%多,说明当时中国在铁路上并没有掌握主权,帝国主义国家逐步控制中国铁路路权,故选C项;据材料“开始(1876—1894年)473.4公里……”可知,甲午战争以前是我国铁路发展的起始阶段,修建里程少,“大力推进”表述错误,排除A项;据材料“低谷(1912—1927年)”可知,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铁路处于低谷,“迅猛发展”表述错误,排除B项;据材料“东北和沿海地区占比94%”可知,1912年—1937年,我国铁路筑路主要在东北,但不代表火车成为东北和沿海地区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总里程才11000多公里),排除D项。49.(2021·辽宁葫芦岛一模·10)1955年新中国开始生产第一辆汽车;1979年汽车产量达158.7万辆;1980年至2009年,我国汽车产量达6882万辆,是前三十年的42倍;2020年中国全年生产汽车2522.5万辆、销售汽车2531.1万辆。材料反映出(  )A.民众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B.大众心态从保守逐渐走向开放C.汽车工业发展适应了社会需要D.中国制造水平一直领先于世界【答案】C【解析】建国以来我国汽车生产量持续较快增长,到2020年基本上达到了产销平衡,这说明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适应了社会消费需求,故选C项;单凭汽车一种产品的销售量没法反映民众消费结构变化,排除A项;大众购买汽车是消费心态的变化,不能反映大众心态是否走向开放,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我国汽车产量的提高,并没有体现汽车质量,更没有和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排除D项。50.(2021·新疆一模·31)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个人的家庭成分、政治面貌、社会关系等条件在人们择偶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70年代末以来,人们的择偶标准越来越注重于个人的情感、品质和能力。促使国人择偶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文革的左倾错误得以纠正B.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C.国人文化水平的大幅提高D.传统价值观念的瓦解【答案】B【解析】据材料“70年代末以来,人们的择偶标准越来越注重于个人的情感、品质和能力”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改革开放以后,阶级斗争的观念被弱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故选B项;“左”倾错误被纠正只能说明不再注重家庭成分、政治面貌等因素,无法说明注重个人情感、品质和能力等因素,排除A项;文革期间教育质量严重下降,国人文化水平受到影响,排除C项;传统价值观念仍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28- 51.(2021·广东湛江二模·10)表2是改革开放之初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多部以改革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向全国乃至世界讲述了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故事”。表2影片名称地点时间内容《雅马哈鱼档》广州1984年讲述19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广州待业青年阿龙、阿珠、葵妹等经营个体鱼档的故事《街市流行曲》广州1986年讲述1980年代中期广州街市年轻人追求事业发展,收获友情、亲情和爱情的故事《给咖啡加点糖》广州1987年讲述广州从事广告绘制的个体青年刚仔与逃婚到广州修鞋为生的农村姑娘林霞的爱情故事《太阳雨》深圳1987年讲述深圳图书馆管理员刘亚曦与主持美术广告设计室的刘亦东的感情故事这些影片(  )A.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B.折射出当时城市市民的生活风貌C.表明特区年轻人自我意识开始觉醒D.意在向世界展现改革开放的成就【答案】B【解析】表格中的影片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之初,生活在广州、深圳的年轻人开辟自己的事业、寻找爱情、友情、亲情等方面的故事,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城市市民新的生活风貌,故选B项;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是1992年开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广州在改革开放之初不是经济特区,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之初广州、深圳的年轻人创业和生活的故事,不是改革开放的成就,排除D项。52.(2021·广东湛江一模·10)20世纪80年代初,以新潮、时髦为形象标签的“广货”迅速风靡全国,众多国人第一次享用的国产方便面、夹心饼干、易拉罐饮料,第一次穿上的国产牛仔服、健美裤、蝙蝠衫,都是来自南粤。这说明当时(  )A.广东国企改革率先垂范B.广东最早试行市场经济体制C.城镇个体经济发展迅猛D.改革开放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答案】D【解析】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初,以新潮、时髦为形象标签的‘广货’迅速风靡全国”结合改革开放的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故选D项;材料所述是“广货”风靡全国,不能说明广东国企改革率先垂范,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广东最早试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所述“广货”不一定是城镇个体经济所生产,排除C项。53.(2021·河北石家庄一模·10)20世纪80年代,国内掀起“金庸热”“琼瑶热”“三毛热”“领袖和知名人士传记热”等读书热潮。进入20世纪90年代,财经类、应用类、科幻类图书渐成新宠,具有独特生活家居理念的时尚期刊《格调》等流行读物得到了白领群体的欢迎。这一变化主要是基于(  )A.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共存B.“二为”方向的方针开始得到贯彻C.民众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彩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答案】C【解析】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国内掀起‘金庸热’‘琼瑶热’‘三毛热’‘领袖和知名人士传记热’等读书热潮”、“20世纪90年代,财经类、应用类、科幻类图书渐成新宠”可知时代发展促使人们涉猎更广泛,生活更丰富,故选C项;材料只提及不同类型的书籍,并非书籍的呈现形式,排除A项;“开始”一词不合史实,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在21世纪初期,排除D项。-28- 54.(2021·广东广州二模·10)1984年,电影《雅马哈鱼档》风靡全国。影片讲述了阿龙、阿珠等待业青年合伙经营“雅马哈鱼档”,靠着自谋职业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故事。电影采用纪实性手法,取景于当时广州的街头和市场。1985年,该影片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据此可知,这部电影(  )A.主题思想具有前瞻性B.拍摄方式首创了纪实性的手法C.剧情取材于国企改革D.内容展现了广州扩大对外开放【答案】A【解析】据材料“自谋职业实现了自我价值”可知鼓励自由创业,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故选A项;据材料“电影采用纪实性手法”并不能说明首创纪实性的手法,排除B项;据材料“合伙经营……自谋职业”可知取材于私人经营,排除C项;这部电影内容展现了广州深化对内改革,排除D项。55.(2021·安徽“江南十校”一模·31)20世纪90年代以来,休闲文学开始成为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以写休闲并供读者休闲、娱乐为旨趣,题材涉及山水、艺趣和美食等方面。休闲文学的盛行反映了(  )A.文学已独立于政治之外B.经济体制改革影响广泛C.精神享受成为主要追求D.西方生活方式占据主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时间及“它以写休闲并供读者休闲、娱乐为旨趣”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休闲文学盛行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且从休闲文学的内容可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生活质量提高,而这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结果,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反映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且文学不可能独立于政治之外,排除A项;休闲文学盛行强调了精神享受的重要性,但不能表明是主要追求,物质追求同样重要,排除C项;休闲文学的盛行是经济发展的体现,与西方生活方式是否占据主流无关,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56.(2021·广东省惠州市高三模拟考试·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后,伴随中西交流的大规模展开,钟表开始作为生活用品在市面流通。1862年,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钟表对学生作息做出精确规定,此后,各大学堂相继仿效。1876年正式通车的吴淞铁路,诞生了首个列车时刻表。1880年代后,钟点时间已被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的近代企业普遍使用。同时,上海等地的政府机关开始对上下班实行精确的时间规定。到1890年代,钟表在城市的洋行、娱乐房、茶馆等商业机构中,也已被广泛使用。20世纪初,座钟与手表作为时髦的象征已经进入普通中产家庭与内地城市。——摘编自封磊《晚清都市钟点时间的社会化及其现代性》材料二1893年我在乡村私塾读书时,时钟是很难见到的。家塾里当然没有钟……时间是靠日晷来计算的。我的父亲因对西方机械技术感兴趣,1895年在书房置办一座时钟。每当整点报时时,却被当时家里的雇工及村民视为“鬼在作怪”。在乡村,时钟实际上并不必要,因为在乡村里,时间算得再准也没有用处。早两三个钟头,迟两三个钟头又有什么关系。乡下人计时间是以天和月为单位的,并不以分或小时来计算。——摘编自蒋梦麟《西潮与新潮——蒋梦麟回忆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钟表在中国推广使用的原因。(8分)(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晚清中国人接受钟点时间观念,分别有何局限?据此指出晚清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6分)【答案】-28- (1)原因:中西交流的开展(近代中国与世界联系逐渐加强);近代工业、教育、交通运输发展等的推动;近代城市发展的影响;思想观念的转变。(每点2分,任意4点得8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2)局限:材料一为学者的研究,但仅关注大城市和部分相关行业,缺乏更加广泛且充分材料作为佐证。(2分)材料二为回忆录,带有主观性,需要加以甄别。(2分)特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2分)【解析】(1)据材料一“中西交流的大规模展开”可知,中西交流的开展,近代中国与世界联系逐渐加强;据材料一“1880年代后,钟点时间已被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的近代企业普遍使用”“(各大学堂)采用钟表对学生作息做出精确规定”“1876年正式通车的吴淞铁路,诞生了首个列车时刻表”可知,近代工业、教育、交通运输发展等的推动;据材料一“1890年代,钟表在城市的洋行、娱乐房、茶馆等商业机构中,也已被广泛使用”可知,近代城市发展的影响;据材料一“20世纪初,座钟与手表作为时髦的象征已经进入普通中产家庭与内地城市”可知,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2)第一小问局限,据材料一“摘编自封磊《晚清都市钟点时间的社会化及其现代性》”可知,材料一是学者的个人研究;据材料一“晚清都市钟点时间的社会化及其现代性”可知,材料仅关注大城市和部分相关行业,缺乏更加广泛且充分材料作为佐证;据材料二“摘编自蒋梦麟《西潮与新潮——蒋梦麟回忆录》”可知,材料二为回忆录;据材料二“回忆录”可知,回忆带有主观性,需要加以甄别。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一“20世纪初,座钟与手表作为时髦的象征已经进入普通中产家庭与内地城市”,对比材料二“1893年,我在乡村私塾读书时,时钟是很难见到的”可知,城乡接受钟点时间观念的不同,说明晚清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57.(2021·江苏新高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1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深衣属于汉服,因上衣、下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后成为儒生的专有服饰。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设计一种礼服,称为“朱子深衣”。朱子深衣的每个细节都融入了儒家礼仪教化的理念。该礼服的上衣为四幅(布),代表一年有四季,下裳为六幅,破为十二,即由十二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方,代表做人要规矩;后背处一条中缝从颈根到脚踝垂直而下,代表做人要正直。——据《朱子家礼》等材料二1912年孙中山提出要设计既体现革命精神又符合审美需求的新式服装,这就是后来的中山装。中山装是既区别于中国传统服装又区别于西服的新式服装。中山装体现出平民的实用风格,在继承传统理念的基础上也寓意三民主义等新观念:前衣襟有五粒钮扣,代表“五权(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分立”;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礼义廉耻)”;三粒袖扣,表示“三民主义”。孙中山创立的五权宪法体制和三民主义在服装上得到了体现,中山装成为革命的象征符号。孙中山带头穿中山装,国人竞相效法。中山装成为革命与时尚的象征,风靡一时。——摘编自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朱子深衣与中山装在服装设计上的异同。(10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山装流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6分)【答案】(1)同:体现对传统服装的继承和发展;(2分)凸显服装审美和自我表现的功能;(1分)注重服装的象征性(以服装细节比附思想文化内涵)。(1分)-28- 异:朱子深衣强调儒家礼仪(理学)的教化功能,中山装强调政治功能;(2分)朱子深衣体现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人伦秩序),中山装吸收西方文化元素(分权理论);(2分)朱子深衣主要面向儒生,中山装更体现其平民性。(2分)(2)影响:改变国人对服装的传统观念;(1分)促进平等观念的推广;(1分)有助于三民主义传播;(2分)成为纪念孙中山和革命的象征符号。(2分)【解析】(1)由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对比可知,朱子深衣在设计时体现了儒家礼仪教化的理念,属于中国传统服装且主要面向儒生;中山装则体现了五权宪法体制和三民主义,既区别于传统服装又区别于西服,突出平民的实用风格。因此,不同点主要从设计理念、服装本身的特色和应用范围三个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相同点:从宏观的角度观察,朱子深衣和中山装均是在一定文化基础上设计而来的,且二者都作为一种象征符号,象征着设计者的理念和信仰,从这两方面来说,二者是具有相同点的。(2)据材料二“中山装是既区别于中国传统服装又区别于西服的新式服装……在继承传统理念的基础上也寓意三民主义等新观念”得出改变国人对服装的传统观念;据材料二“孙中山创立的五权宪法体制和三民主义在服装上得到了体现,中山装成为革命的象征符号”结合所学三民主义内容知识得出,中山装的流行有助于三民主义传播、促进了平等观念的推广、成为纪念孙中山和革命的象征符号。58.(2021·重庆二模·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向导》周报,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公开出版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在第一期的《本报宣言》中鲜明地指出,军阀的内乱和国际帝国主义的外患,是中国政治上经济上统一和发展的最大障碍和“恶魔”;民族解放的道路,就是要推翻军阀的统治,推翻外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既得的权利和势力。该报先后设有“时事评论”“通信”“读者之声”“国民常识”“外患日志”等专栏,主要发表时事政治评论文章,以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向导》先后刊载了《为吴佩孚惨杀京汉路工人告工人阶级与国民》、《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之演说》、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重要文章。《向导》在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设有30多个分销处,发行量最多时近10万份。《向导》以其鲜明的革命思想光芒,指引政治行动方向,在各阶层读者,特别是青年中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中华民族的福音”。1927年7月,《向导》被迫停刊,前后共出201期。——摘编自马福龙《<;向导>: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1)《向导》周报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的重要文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其中的两件大事并予以说明。(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周报名称“向导”的理解。(4分)【答案】(1)说明: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二大分析了中国的具体国情,正确指出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3分)中共三大,确立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中国共产党从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认识到,必须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在共产国际推动下,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联合各革命阶级掀起国民革命。(3分)从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到反帝反封建,从单纯依靠工人运动到发动国民革命,都是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探索。(2分)其它符合感意,言之成理同等给分。(2)理解:《向导》周报的创立发行对党的纲领、路线、政策进行了有力宣传,指明了群众斗争的方向;广受读者欢迎,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推动了工农运动和国民革命的发-28- 展。(4分)(言之成理皆可,也可围绕某一角度分析阐述,例如“做工农群众的向导”。)【解析】(1)第一小问两件大事,据材料“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公开出版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可知,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分析了中国的具体国情,正确指出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据材料“在第一期的《本报宣言》中鲜明地指出,军阀的内乱和国际帝国主义的外患,是中国政治上经济上统一和发展的最大障碍和‘恶魔’;民族解放的道路,就是要推翻军阀的统治,推翻外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既得的权利和势力”可知,1923年,中共三大确立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中国共产党从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认识到,必须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在共产国际推动下,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联合各革命阶级掀起国民革命。第二小问说明,从中共二大到中共三大纲领的转变可看出,中共都是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出发,不断与时俱进,从倡导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到反帝反封建,从单纯依靠工人运动到发动国民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探索。(2)据材料“《向导》以其鲜明的革命思想光芒,指引政治行动方向,在各阶层读者,特别是青年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可知,《向导》周报的创立发行对党的纲领、路线、政策进行了有力宣传,指明了群众斗争的方向;据材料“《向导》在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设有30多个分销处,发行量最多时近10万份”可知,《向导》广受读者欢迎,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推动了工农运动和国民革命的发展。59.(2021·北京房山区一模·17)(10分)《红旗周报》材料一《红旗周报》是1931年3月到1934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此报主编是张闻天,作者有毛泽东、瞿秋白、周恩来、刘少奇、王稼祥等人该报刊登文章的篇目举例 《中央关于日本帝国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 《鄂豫皖边苏区劳苦群众的奋斗》 《关于全国灾荒与我们的策略的决议》 《中国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法令草案》 《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劳动法草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日宣战通电》 《为马克思逝世五十周年告民众书》 《苏联社会主义新城市的伟大建设》 《苏联工人阶级的创造及其生活》 《开展群众的斗争来回答白色恐怖》材料二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报党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积极探索。《红旗周报》刊登的文章指出:(一)“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一切伟大思想的结晶,是国际工人运动经验的总和,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宇宙观。”(二)“用一切力量开展群众的反对帝国主义运动,组织、准备、领导、武装千百万的无产阶级与农民群众进行革命的民族解放战争来保卫中国,反对日本及国际帝国主义的侵略与瓜分,来争取中国的独立、解放与统一。”(三)“中国的劳动民众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来为着这个政权而斗争,完全推翻国民党的,以及非国民党的(例如溥仪的)地主资产阶级的政权,然后才能够解放全中国,才能解放自己。”(四)“全国的最高的党的刊物……以后党报必须成为扩大党在群众中有影响的有力工具,成为群众的组织者。”阅读上述材料,概括《红旗周报》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当时的国内外形势。(10分)【答案】-28- 特点(4分):示例一(1)(性质)它是中国共产党在1931—1934年的机关刊物;(2)(作者)作者主要有张闻天,毛泽东、瞿秋白、周恩来、刘少奇等人。他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者(或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3)(内容):有实践文章和理论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劳动观点、群众路线等;及时报道当时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4)(作用或影响):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报,发挥了主流媒体的作用,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群众的政治素养,服务并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4个角度,每个角度1分,(4分)特点(4分):示例二(1)思想性: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作者张闻天,毛泽东、瞿秋白、周恩来、刘少奇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者;(2)阶级性: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刊登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劳动观点及群众路线等;(3)实践性:及时报道当时中国与世界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得实践;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及政权建设(中国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法令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等。(3个角度,两个角度,4分)国际国内形势(6分):国际: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国际局势紧张;日本大举侵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迅速(3分);国内:日本侵占东三省,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局部抗战开始;国共对峙,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并不断扩大,国民党围剿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及红军反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或工农民主政权建立等。(国际国内形势两个方面,各3分,每一方面各3个角度,每个角度1分)【解析】特点:示例一(1)据材料“《红旗周报》是1931年3月到1934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可知,它性质是中国共产党在1931—1934年的机关刊物;(2)据材料“此报主编是张闻天,作者有毛泽东、瞿秋白、周恩来、刘少奇、王稼祥等人”可知,作者主要有张闻天,毛泽东、瞿秋白、周恩来、刘少奇等人。他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者,或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3)据材料“该报刊登文章的篇目举例……”可知,内容有实践文章和理论文章。据文章名称可知,内容有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劳动观点、群众路线等;及时报道当时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4)作用或影响上,可从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报、发挥了主流媒体的作用、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群众的政治素养、服务并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等角度回答。特点:示例二(1)思想性:据材料“《红旗周报》是1931年3月到1934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可知,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据材料“此报主编是张闻-28- 天,作者有毛泽东、瞿秋白、周恩来、刘少奇、王稼祥等人”可知,作者张闻天,毛泽东、瞿秋白、周恩来、刘少奇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者。(2)阶级性:据材料“全国的最高的党的刊物……以后党报必须成为扩大党在群众中有影响的有力工具,成为群众的组织者”可知,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刊登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劳动观点及群众路线等。(3)实践性:据材料“该报刊登文章的篇目举例……”可知,材料及时报道当时中国与世界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得实践;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据地及政权建设(中国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法令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等。国际国内形势:国际:可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国际局势紧张;日本大举侵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迅速等方面回答;国内:可从日本侵占东三省、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局部抗战开始;国共对峙、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农村革命据地建立并不断扩大、国民党围剿革命据地、中国共产党及红军反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或工农民主政权建立等方面回答。60.(2021·吉林白山高三4月联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晚清时期,西洋体操首先在新式军队中引进。张之洞曾说:“体操学,关衰旺,人人胜兵其国昌。”其中,1904年公布实施的《奏定学堂章程》对初等、中等和高等学堂体育场地进行了具体规定,清政府还通过《操场规则》对《奏定学堂章程》中关于场地设施的要求进行落实。民国时期,以健身、娱乐为目的来制定我国体育设施相关政策,1929年颁布的《各县市公共体育场暂行规定》和《国民体育法》以及1932年后各条例的出台,使体育设施按行政层级逐级建立起来。1935年前后体育场地比1934年增加了近一半,1945年行政院核准的《国民体育实施计划》等,均对各省、市、县及乡镇体育场地进行具体规定并要求按年限建成。——摘编自孙成林《晚清至民国体育设施政策研究》材料二1949年10月,在中华全国体育筹备会上,朱德指出“现在我们的体育事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的利益服务”,大会还指出,要把体育运动与新民主主义建设结合起来。1956年,依据党中央提出的“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国家体委提出了“加速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方针,1959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1979年,制定以奥运会为核心的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奠定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1992年以来,党和政府又提出了结合中国特色发展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问题,2005年,体育总局出台了《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体育主题。——摘编自孙德红、田雨普《新中国体育发展战略重点调整轨迹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发展体育的措施,并指出其目标的变化。(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事业发展的特点。并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体育事业发展的认识。(15分)【答案】(1)措施:引入西洋体操;改革体育教育;颁布法令法规;完善体育设施。(8分)变化:由体育强兵逐渐发展为体育健身、娱乐。(2分)(2)特点:普及性;阶段性;政治性;开创性;现实性;世界性。(10分,答出五点即可)认识:体育事业的发展要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体育事业要逐步走向国际舞台,要充分发挥体育在外交活动中的桥梁作用;体育发展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不断丰富,与时代接轨,与国-28- 际接轨。(5分,言之有理皆可得分)【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西洋体操首先在新式军队中引进”可得引入西洋体操;据材料“对初等、中等和高等学堂体育场地进行了具体规定……关于场地设施的要求进行落实”等信息可知,近代历代政府作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定改革发展体育;据材料一“清政府还通过《操场规则》对《奏定学堂章程》”“1929年颁布的《各县市公共体育场暂行规定》和《国民体育法》以及1932年后各条例的出台”等信息可知近代通过不断颁布法令、法规来落实发展体育;据材料一“使体育设施按行政层级逐级建立起来”“均对各省、市、县及乡镇体育场地进行具体规定并要求按年限建成”等信息可知,近代历代政府不断兴建落实完善体育设施。第二小问目标变化,据材料一“晚清时期……‘体操学,关衰旺,人人胜兵其国昌’”“民国时期,以健身、娱乐为目的来制定我国体育设施相关政策”可得由体育强兵逐渐发展为体育健身、娱乐。(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一定要为人民服务”“群众性体育运动”等信息可知,新中国的体育是人民群众的体育,可得普及性;根据材料二中大意可知,不同时期国家会制定不同的体育发展战略,满足现实实际的需要,可得具有阶段性;现实性;据材料二“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的利益服务”等信息可知体育事业要服务于国家的政治发展战略需要,可得政治性;结合所学,现代中国发展体育事业中的许多措施在之前都没有出现过,可得开创性;据材料二“提出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体育主题”可知,中国体育通过奥运竞技与世界接轨体现世界性。第二小问认识,据材料二“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的利益服务”“要把体育运动与新民主主义建设结合起来”可知,体育事业的发展要要满足不同阶段国家的需求,可得体育事业的发展要与国家需求相结合;据材料二“1979年,制定以奥运会为核心的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制定了以参加国际奥运会为核心的体育发展战略,促进了中国的对外开放,融入世界舞台,可得体育事业要逐步走向国际舞台,要充分发挥体育在外交活动中的桥梁作用;现代中国不同阶段制定的不同体育发展战略,适应了不同时代健身、竞技、对外开放等国家发展的需要,可得体育发展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不断丰富,与时代接轨,与国际接轨。-2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2-10 16:59:50 页数:28
价格:¥3 大小:1.18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