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三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 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

2/4

剩余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三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学习准备:一、背诵、默写全文。翻译全文。二、解释重点词。归纳词类活用、通假字、重点句式、成语。1.《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____________。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渔人甚异之(        ) 具答之(       )欲穷其林(        )欣然规往(        )诣太守 (        )寻病终(        )落英缤纷 (        )  才通人(        )   屋舍俨然 (        )   阡陌交通(        ) 皆叹惋  (          )便扶向路 (  )寻向所志  (        )4.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古义和今义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            今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问题探究:1、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这个故事颇有传奇色彩,表现在哪里?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其次是桃源中人奇。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2.文章层层设疑的写法如何理解?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著姓名,无从查考。接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渔人进入桃源后,眼前出现的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图景。可是后来出而复寻,做好的标记全部消失,桃源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又“未果”而“病终”。这种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4\n3、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什么寄托?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里,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4.作者社会理想的实质是什么?作者理想的实质,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和平生活;是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大同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这种省略方式反映出陶渊明的语言风格(明净如一泓清泉,没有一点杂质)。6.“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如此”,指上文所说,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我的收获:课堂检测:一、本文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练习。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字。(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二、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作解释。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这里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现代汉语中,“交通”是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妻子,这里指妻子及儿女。在现代汉语中,“子”是词尾,无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表示条件的连词。4.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不值得。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如“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等。现代汉语中还指“不够”。阅读练习一、(2022长春中考)(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n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1分)1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①芳草鲜美()②屋舍俨然()③便扶向路()④寻病终()1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2分)1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1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二、(2022黔东南)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1、解释文段中加粗的词语。(2分)(1)屋舍俨然:(2)便要还家: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4\n三、(2022苏州)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8-10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8.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答: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答:“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10.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答: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25 21:57:32 页数:4
价格:¥3 大小:24.18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