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7历期中】安徽省合肥市琥珀中学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合肥市琥珀中学教育集团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考古工作者在北京人遗址共发现了6个较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些化石可用于研究(    )A.人类起源B.农耕生活C.部落联盟D.社会制度2.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如果要研究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情况,下列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A.史书记载B.考古发现C.神话传说D.主观推测3.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以下成就属于中国原始农耕经济的有(    )①北京人会制作不同类型的石器        ②半坡先民会制作彩陶和建造房屋③河姆渡遗址普遍发现稻谷遗存        ④商周时期青铜工具数量众多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4.下图是根据远古人类考古遗址绘制的复原画。至今,我国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还在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修建这种房屋的远古居民是(    )  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5.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下列哪些反映半坡人生活状况的模型或实物可以入选其中①半穴居房屋模型      ②稻谷的朽粒          ③人面鱼纹彩陶盆      ④粟的朽粒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每年,满怀虔诚与崇敬的中华儿女会以多种形式祭祀炎帝和黄帝。其原因是A.他们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B.他们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C.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D.他们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7.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于治平了洪水。这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   )A.黄帝B.炎帝C.蚩尤D.大禹8.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出(   )A.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B.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C.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D.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9.“我一路赶车来到古都安阳,脑海里翻涌着的是洹河堤埝上商王的迁徙,殷墟遗址上殷商巍峨的宫殿群……把中华文明史推进了几百年。”材料中“商王的迁徙”指的是(   )A.武王伐纣B.盘庚迁殷C.商汤灭夏D.平王东迁10.西周崇尚礼制,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还作出规定:鼎和簋配合使用,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这种规定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C.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D.西周社会的礼乐制度健全11.图1和图2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两组相似度很高的文物。它们可用于佐证: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B.远古传说真实可信C.中国文字发展成熟D.皇帝制度已经确立12.读史明智,鉴往知来。如今的疫情,就是特殊的课堂。我们可以从我国数千年来的抗击疫病历史中汲取对如今防控疫情的启示。假如商代有“瘟疫”,有关“瘟疫”的文字记载可能出现在(    )A.竹简或木牍上B.丝帛或麻布上C.龟甲或兽骨上D.宣纸上13.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①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②大国兼并小国,实现局部统一③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标志④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4.下图的战国形势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分别对应的诸侯国为(    ) A.燕、楚、齐、秦B.楚、燕、齐、秦C.齐、秦、楚、燕D.秦、燕、楚、齐15.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人住宿,就要连坐,商鞅因此无可何。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A.变法违背民意B.变法深入贯彻C.变法遇到阻力D.变法宣告失败16.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以下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是(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善于经商的人        ③战场立功的人        ④固守传统的贵族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7.都江堰建造中,李冰充分考虑地形和水势特征,使它巧妙起到自然分水、分沙、排沙、沉沙作用。这体现了都江堰的建造(    )A.造福千秋B.因地制宜C.不误农时D.利于水运18.“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言论体现了对立双方可互相转化的哲学思想。这一言论出自下列哪一著作A.《道德经》B.《论语》C.《孟子》D.《韩非子》19.“以政令来教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会因求免于刑罚而服从;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约束(   )A.主张君主专制B.符合儒家主张C.宣扬“兼爱”思想D.倡导“无为而治”20.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A.王室衰微的表现B.商靹变法的背景C.秦灭六国的过程D.秦朝统一的意义21.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其中有许多“上郡”“代郡”等郡名和“蓝田”“下邦”等县名。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据此可知秦统一全国后(    )A.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B.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 C.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D.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22.吕思勉在《吕著中国通史》中写到:“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他的好处(   )①统一货币②焚书坑儒③统一度量衡④修建陵墓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3.秦简记载“五人行盗,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一记载说明了(   )A.秦朝的赋税很沉重B.秦朝的刑法很残酷C.秦朝的偷盗很猖獗D.秦朝的徭役很繁重24.历史课堂上,张老师提示“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   )A.黄巾起义B.陈胜、吴广起义C.李自成起义D.黄巢起义25.象棋是我国一项传统的益智类游戏。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两位人物有关(       )A.嬴政、吴广B.项羽、刘邦C.曹操、刘备D.苻坚、司马睿二、辨析改错(10分)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26.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资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判断:改正:27.相传炎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并发明了弓箭。判断:改正:28.战国初年,晋国被智、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判断:改正:29.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嘉陵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判断:改正:30.秦始皇派人开凿郑国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摘编自《礼记•礼运》 材料二:武王……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摘编自《史记•周本纪》材料三: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反映了在当时实行的是什么制度?“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何人开始的?(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分封的对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3)材料三中秦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替代“古封国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对此后我国历代王朝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 (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图一、图二两件青铜器的名称。(2)根据材料二,写出图三文字的名称。图四将文字统一为哪种字体颁行全国?(3)材料三中的“他”“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具体行动是什么?在治理国家方面,“他”的政治主张是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四、活动与探究(12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及影响(部分)主要特征影响A.兼并战争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B.制度变革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C.思想学术的繁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处的著名战役一例和C处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对应的历史事件名称。(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处成效最大的变法,并列举出该变法的主要措施。(3)综合上述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推动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参考答案与解析1.A【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考古工作者在北京人遗址共发现了6个较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人类头盖骨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A项正确;农耕生活,与原始农业的发展相关,而北京人遗址中的北京人是居住在山洞中的原始人类,排除B项;部落联盟,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几个亲近部落由于某种需要结成暂时或永久性的联盟的社会组织,与北京人遗址中的北京人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社会制度,是指反映并维护一定社会形态或社会结构的各种制度的总称,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制度,与北京人遗址中的北京人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可信度最高,考古发现属于一手史料,B项正确;关于我国原始农业的史书记载是后人所作,属于二手史料,排除A项;神话传说的真实性有待考究,属于二手史料,排除C项;主观推测不属于一手史料,排除D项。故选B项。3.B【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地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还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的生活,③符合题意;生活在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人也是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他们会种植粟,会制造彩陶,也过定居生活,②符合题意,B项正确;北京人是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原始人,使用打制石器,还不会从事农耕,①不符合题意;商周时期青铜工具比较贵重,广泛应用于祭祀,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4.C【详解】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C项正确;元谋人和北京人过的是穴居生活,排除AB项;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而题中房屋是干栏式建筑,排除D项。故选C项。5.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陕西西安,地处黄河流域,干旱少雨,居住半地穴式房屋;半坡人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人类;半坡人会制作彩陶,人面鱼纹陶盆是半坡人的代表作,①③④项符合题意,故C符合题意;②项是河姆渡人制作的黑陶,不符合题意,需排除含②的ABD三项,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6.C【详解】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C项正确;黄帝炎帝时期没有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排除A项;黄帝炎帝时期没有治理水患,排除B项;炎帝黄帝时期没有建立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7.D【详解】根据材料“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洪水,消除水患,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后人称他为大禹,D项正确;黄帝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的首领,是五帝之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炎帝的主要成就是发明医药,教民用耒耜种五谷,制作陶器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蚩尤是传说中制造兵器的人,为主兵之神,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8.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出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A项正确;二里头遗址是夏都城与商朝无关,排除B项;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都城与西周和东周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9.B【详解】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盘庚迁都之后统治稳定,B项正确;武王伐纣之后建立了西周,排除A项;商汤灭夏是指夏朝的灭亡,排除C项;平王东迁的是洛邑,就是现在的洛阳,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0.C【详解】根据“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西周是按照级别规定祭祀用品数量,充分体现了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AB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11.A【详解】据图片信息可知,四川三星堆遗址和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所出土的文物虽然各具特点,但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故A项正确;远古传说不一定真实可信,有很多虚构夸张的成分,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文字的相关描述,无法推断出文字发展的程度,排除C项;皇帝制度是在秦朝的时候确立的,与材料的时间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A项。12.C【详解】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因此商代有关“瘟疫”的文字记载可能出现在龟甲和兽骨上,A项正确;秦汉时期,书写的材料一般是竹简或木牌、丝帛或麻布,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才成为广泛的书写材料,BCD项都是商代之后的书写材料,排除BCD项。故选A项。13.C【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这一时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大的诸侯国消灭小的诸侯国,实现了局部的统一,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交融,①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争霸战争不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标志,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标志,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14.D【详解】据图片及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七雄的方位可以按照“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来记忆,①、②、③、④四处分别为秦、燕、楚、齐,D项正确;ABC说法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15.B【详解】根据题干的“商鞅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人住宿,就要连坐。”可以看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在秦国得到贯彻执行。故B符合题意;变法违背民意、变法遇到阻力和变法宣告失败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6.A【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商鞅变法规定,经商的人因经商致贫的要受罚,②不符合题意,商鞅变法废除贵族世袭特权,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17.B【详解】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崛江中游修筑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的“天府之国”。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李冰充分考虑地形和水势特征,使它巧妙起到自然分水、分沙、排沙、沉沙作用”体现了都江堰的建造因地制宜,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都江堰的建造特点不是作用,排除AD项;题干不能反映都江堰的建造不误农时,排除C项。故选B项。18.A【详解】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事物都有对立的双方,且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A项正确;《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排除B项;《孟子》《韩非子》分别反映了孟子、韩非子的思想,排除CD项。故选A项。19.B【详解】根据材料“以政令来教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会因求免于刑罚而服从,但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约束”可知,这段言论符合儒家主张。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主张轻徭薄赋,以刑罚来管束,但不知羞耻,以礼制来约束,B项正确;法家主张君主专制,排除A项;墨家宣扬“兼爱”思想,排除C项;道家倡导“无为而治”,排除D项。故选B项。20.D【详解】根据材料“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并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D项正确;王室衰微的表现是春秋时期,排除A项;商靹变法的背景是战国时期,排除B项;秦灭六国的过程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1.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可知材料中的根本目的是保证皇帝的政令能准确的上传下达和畅通无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C项正确;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与题干内容不符,题干内容体现“《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排除A项;政治联盟,与合作协议相关,可知“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不符合秦朝史实,排除B项;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题干内容没有涉及,与题干内容“《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2.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在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秦始皇的好处有①统一货币③统一度量衡,①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修建陵墓给人们带来的是深重的灾难,②④是秦始皇统治时期残暴统治的一面的体现,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23.B【详解】根据题干“秦简记载“五人行盗,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信奉法家思想,主要以严刑峻法治理人民,B项正确;秦朝的赋税很沉重和秦朝的偷盗很猖獗不符合题意,排除AC项;秦朝时期北方修筑长城,修筑灵渠和驰道,徭役繁重,但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4.B【详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据“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可知,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陈胜、吴广起义,B项正确;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时期,排除A项;李自成起义发生在明朝,排除C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B项。25.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楚河汉界是以下棋比喻历史上西楚霸王项羽与汉高祖刘邦之间的一场楚汉相争,秦朝灭亡后,原来的农民反秦领袖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为争夺统治权进行了长达4年的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嬴政、吴广是秦朝历史人物,与题干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楚河汉界是以下棋比喻历史上西楚霸王项羽与汉高祖刘邦之间的一场楚汉相争,故B符合题意。曹操、刘备是东汉末年的历史人物,与题干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苻坚、司马睿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人物,与题干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B。26.判断:正确【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故原题正确。27.判断:错误;改正:炎帝改为黄帝。【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故原题错误,将炎帝改为黄帝。28.判断:错误;改正:智改为韩。【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与原有的秦、楚、燕,并称战国七雄。故原题错误,将智改为韩。29.判断:错误;改正:嘉陵江改为岷江【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筑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故原题错误,将嘉陵江改为岷江。30.错误,“郑国渠”改为:“灵渠“【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秦始皇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开发那里的经济,兴修了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故本题表述是错误的,应将“郑国渠”改为:“灵渠“。31.(1)制度:禅让制。人物:启。(2)对象:功臣、宗亲。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维护统治。(3)制度:郡县制。作用: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4)认识:政治制度要符合国情;政治制度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政治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详解】(1)制度:“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意思是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原始社会晚期实行的禅让制相符。人物:结合所学知识,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2)对象:根据材料信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召公奭于燕;弟叔度于蔡”,可得出:分封对象是功臣、宗亲。目的:结合所学知识,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3)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作用: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4)认识:本问属于开放性设问,答案只要是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正确认识即可。如:政治制度要符合国情;政治制度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政治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32.(1)司母戊鼎、四羊方尊。(2)甲骨文;小篆。(3)创办私学;“以德治国”。(4)要积极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学经典教育;树立文化自信。(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青铜器:根据图一、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司母戊鼎;图二是四羊方尊。(2)文字名称:根据图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图三文字的名称是甲骨文。字体:根据图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图四将文字统一为小篆颁行全国。(3)具体行动: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他”是孔子,他“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具体行动是创办私学。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政治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在治理国家方面,“他”的政治主张是以德治国。(4)如何对待: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积极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学经典教育,树立文化自信等角度作答。33.(1)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百家争鸣(2)变法:商鞅变法主要措施: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3)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制度变革;思想学术的繁荣。【详解】(1)著名战役:根据材料信息“兼并战争”“战国中期以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事件:根据材料“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C处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对应的历史事件是百家争鸣。(2)变法: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春秋战国时期”“成效最大的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主要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有政治上,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3)因素:本小题相对开放,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商鞅变法、百家争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推动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因素有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制度变革;思想学术的繁荣。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4-11-12 15:00:01 页数:12
价格:¥3 大小:595.08 KB
文章作者:浮城3205426800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