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语文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全册备课参考(2024秋)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9

2/29

剩余2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备课参考(2024秋)28 第一单元【单元概说】本单元的课文包括三篇现当代散文和四首古代诗歌。三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家名篇。朱自清的《春》,以生动形象的笔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一个特定时令的景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和赞美一个地方在一个季节里的风貌;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则不限于一时一地,而是描写大自然四季里多姿多彩的雨的形象。四首古代诗歌,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慰友人,或诉秋思,所描写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很精彩。这些古今名篇描绘了优美的四时之景,抒发了真挚热烈的情感,营造了美好而深远的意境,构思精巧,语言精致,值得好好欣赏体会。学习这些优美诗文,可以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激发审美情感、提升精神品格。同时,学习这些经典诗文,有助于学生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学习习惯。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要把握好重音和停连,体会声韵和节奏;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比拟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本单元的写作“热爱写作,学会观察”,旨在帮助学生理顺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悉心体会,力求在写作中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教学建议】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1.春21.在写作时自然而然地引用。2.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懂得欣赏比喻给文章带来的美感,引导学生借鉴模仿,吸收并化用于自己的写作中;掌握比拟这一修辞手法的要领。3.掌握朗读要领,把握好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技巧,知道哪些字词句要重读,哪些可以轻读,知道哪些词语、句子之间要停或要连。引导学生将朗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文辞的优美和情味。4.感受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要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景物描写,进而理解景物描写背后的深意。5.明确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增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信心。2.济南的冬天23.雨的四季14.古代诗歌四首2写作热爱生活,学会观察21春【背景链接】据学者考证,《春》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愁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达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分,写下了著名的散文《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出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勃美好的春天,它也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真实写照。创作本文时,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充满了诗情画意,也饱含了作者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乃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者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素养提升】体会《春》之图画美28 本文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凸显出绘画美,虽是散文,却满贮诗意,正是文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从色泽、层次和动态上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春景图。作者笔下的春景图色泽鲜艳,不仅有象征希望的“嫩嫩的,绿绿的”小草,还有“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繁花,也有温暖的“红红的”太阳的脸和“黄晕的”灯光,这些色彩描绘出了一个生机勃勃而又安静祥和的春天。在描写春景的时候,作者还通过有层次感的描写使景物意蕴悠长,例如对春雨的描写是从“人家屋顶上”到“小路上”“石桥边”再到“地里”,从近至远,层次分明。另外,朱自清使用精妙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动态(生机)美,在他笔下,花是“赶趟儿”的,蜜蜂是“闹着”的,气味儿是“酝酿”的,一切都是“生长着”的,洋溢着盎然的生机。作者从总体上描绘春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就活生生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体会朱自清语言的修辞美本文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极具艺术特色。全文共三十个句子,其中二十多句都用了修辞手法,且修辞手法的单用、连用、兼用、套用等综合运用,无所不包。作家凭借新颖奇特的构思、朴实隽永的语言,将修辞手法当作画家绘画的“颜料”,全方位、多层次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修辞的妙用让文章既具空灵的形象美,又有诗歌的韵味美。比喻、拟人是作者在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他不说春风拂面而是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一形象的比喻把春风同其他季节的风区别开来,写出了春风的特点。春天的脚步近了,小草开始生长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作者用一个“钻”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小草在春天里突破还未完全解冻的土地而生长的动态,表现了小草所蕴藏着的巨大生命力。朱自清先生的描写不是对自然景物的机械临摹,而是发挥了奇妙的想象,运用新颖贴切的比喻和拟人的写作手法,变静止为运动,赋予自然物特有的情趣。他的笔不是凝固的,而是流动的、飞驰的,描绘事物能形神俱出。他的散文的形象创造,几乎都想象丰富,比喻精巧,拟人恰到好处。体会朱自清语言的朴素美“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等口语化的叠音词,在文中营造了活泼欢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极具生活化的朴素语言让读者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到春雨的景象,使春雨的形象跃然纸上。再加上树叶子、屋顶、小草、小路上、石桥边、撑伞的人、地里披蓑戴笠的农民等,使整个春雨里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人感受到春意盎然,这些语言极具生活气息,朴素而感人。【疑难探究】课文以写景为特色,除了写景,还有哪些特点?除了写景,还有抒情,且蕴含哲理,景、情、理三者有机统一。景,遍布全文;情,细分为欣喜之情、热爱之情、向往之情;理,表明大自然生生不息,如同一种神秘的力量,推动世间万物萌生、繁盛。作者通过写景来抒情,各处都是情景交融的语句;哲理则贯穿课文始终,尤其是课文最后三段非常明显,春天由开始走向盛大的过程,正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的一种感悟。【文化素养】1.“东风来了”中“东风”怎么就是指“春风”呢?“东风”,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就是从东方刮过来的风,常常被文人直接用来指代“春风”。东风吹绿了芳草,吹开了花朵,吹来了无限暖意与生机。如“春色融融,东风吹散花千树”(王十朋《点绛唇·雪香梨》),表达出词人对东风送来温暖和希望的欣喜之情。“西风”在诗词中指“秋风”,蕴含着文人的满腔愁绪。晏殊《蝶恋花》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将秋风扫过后叶子纷纷落下的景象立体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只见西风落叶而不见离人归来,这一“西风”抒发出词中主人公的思念之情。2.怎么理解“杏花雨”“杨柳风”呢?“杏花雨”指早春的雨,“杨柳风”指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有画意。杨柳在春天最早发芽,是春来的信号,它随风飘荡,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感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28 2济南的冬天【背景链接】1.《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第一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的洋车》、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四节《济南的秋天》、第六节《“齐鲁”风光》、第七节《济南印象,诗三首》),发表在《齐大月刊》第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2.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中文。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直到1930年春才经新加坡辗转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文学教授,并编辑《齐大月刊》。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后,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素养提升】《济南的冬天》中的写景艺术1.紧紧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来写,使全文基调一致,色彩和谐。济南虽然地处中国的北方,但是冬天无大风而多日照,它在冬天最显著的气候特点是“温晴”(温暖晴朗)。文章紧紧抓住这一点,使笔下的种种景物跟这“温晴”天气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天图景。如果说,第2段主要写的是济南全景,第3—5段主要写的是济南的山色,第6段主要写的是济南的水上景色,那么,全文就是由这几幅互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图画组成的长轴。而这幅长轴,也就靠这“温晴”的基调统一起来,给人以和谐一致的美感。2.景物的层次安排得当,使眼前景物纷至沓来,而又井然有序。古老的济南,景色秀丽,素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怎样才能更好地把这些美好的景色展现于读者眼前呢?这就有一个写景的先后层次问题。文章首先让读者鸟瞰全城,得其全貌(第2段),然后让读者饱览那一城山色、雪后斜阳(第3—5段),最后才把读者领到那垂柳岸边,领略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儿热气”,和水藻越晴越绿的水上景色(第6段)。由大到小,从山到水,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自然这是就各大层次来说的。各大层次的内部,又同中有异,如第3段由写景而兼及写人,第4段由写雪而兼及写晴,第6段由写水面而兼及写天空。笔法活脱,不失参差错落之致。【疑难探究】文章的标题是《济南的冬天》,结尾却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样写是否矛盾?不矛盾。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为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地方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文章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的“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明了题旨,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赞美、喜爱之情。3雨的四季【资料链接】刘湛秋刘湛秋一直被誉为“抒情诗之王”,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于表现感觉和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他认为现代生活使人们“活得很累”,提倡“轻诗歌”“轻松散文”“轻松的生活方式”,主张“以轻对重,以轻对累”,于己“既不受名利之累,也不为劣境所苦”,也就是以平常心看待荣华富贵与利害得失,心似水、如明镜,淡化严肃、正经的说教所带来的僵化、刻板、不近人情的生活方式对人的影响。刘湛秋散文创作颇丰,以抒发情感、人生感悟为主。其散文笔触细腻,行云流水,有独特的唯美风格。其部分作品译有英、法、日、俄、意、德等多种语言的版本。他的散文《雨的四季》《三月桃花水》等都曾被收入语文课本。【素养提升】朗诵中关于停连的技巧28 停连是指在有声语言的表达过程中,为表情达意的需要所做的声音的中断和延续,是停顿和连接的统称。在朗读的多种技巧中,停连是内容丰富且变化多样的一种。一般来说,停连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落停,即停顿时间相对较长,句尾声音顺势而落,声止气也尽。这种停顿多用于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读完之后,句读停顿多用在句号、问号、叹号处。二是扬停,即停顿时间相对较短,停之前声音稍上扬或持平,停顿时声停但是气不断、意不断,停之后的声音或缓起或突起,一听便知道还有下文。这种停顿多用在一个意思还未读完而中间又需要停顿的地方。三是直连,即顺势而下,连接迅速,不露连接的痕迹。多用于内容联系紧密,持续抒发感情的地方。一般与扬停配合使用。四是曲连,即在连接处有一定空隙,但又环环相接,迂回向前。多用于既要连接,又要有所区分处。常与落停配合使用。在实际运用中,根据朗读者和听众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情感需要,可以将停连分成十种基本类型,即呼应性停连、区分性停连、并列性停连、分合性停连、强调性停连、判断性停连、转换性停连、生理性停连、回味性停连、灵活性停连。类型不同,停连的位置也不同。【文化素养】雨水雨水在气候学上有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少了,雨渐渐多了。每年阳历的2月1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时,为“雨水”节气。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初候獭祭鱼;二候雁北飞;三候草木萌动。”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雨水节气的天气特点对越冬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农谚说:“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广大农村要根据天气特点,对三麦(小麦、大麦、元麦的合称)等中耕除草和施肥,清沟埋墒,为排水防渍做好准备。雨水不是节日,所以这天民间很少有过节的习俗活动。不过在四川一带,雨水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每年雨水节气时,当地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罐罐肉、椅子回去拜望父母。在川西民间,以前在这天早晨天刚亮,大路边就有一些年轻妇女手牵幼小的儿子或女儿,在等待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行人。一旦有人经过,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拦住对方,就把自己的儿子或女儿按捺在地,磕头拜寄,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这在川西民间称为“撞拜寄”,即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撞着谁就是谁。“撞拜寄”的目的,是让儿女顺利、健康地成长。4古代诗歌四首【素养提升】《观沧海》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本诗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诗人通过描写大海的辽阔与壮美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把高潮放在诗歌末尾,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即对大海的感悟,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诗人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感情奔放。“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诗人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创造了一种极其开阔的意境,勾画出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和波澜壮阔的气势。《次北固山下》28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诗人放眼山川,寄情山水,“客路”“青山”“行舟”“绿水”等景象画面生动。这些景象很自然地激发起诗人郁积在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使情与景达到了和谐统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新的事物蕴含着蓬勃的生机,必将取代旧的事物,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诗人写景,独取飘忽不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境,融情入景,因此诗句于景中见情,虽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2.想象丰富,语意新奇。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抽象的“愁心”具体化,并将它寄予明月,让它与明月一同伴随友人到夜郎西。原本无情的明月,在诗人的笔下却变成了一个知人意、通人情的知心人,能够带着自己对朋友的关切和同情之心陪伴朋友到夜郎西。《天净沙·秋思》白描手法,言简义丰。这首小令仅用二十八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哀愁。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词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简洁凝练。九个名词前的修饰词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既不夸张,也不简陋,纯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暮色图。【疑难探究】1.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请你结合本诗谈谈诗人是怎样借助不同的手法来抒发雄心壮志的。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如“水何澹澹,……洪波涌起”六句表面上是在描绘生机勃勃的大海,实际上是在歌颂壮丽的山河,流露出诗人热爱山河的感情。而目睹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中原的强烈愿望。借助丰富的想象,充分表达雄心壮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诗人以沧海自比,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感情奔放。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借助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可以将自己对朋友的挂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运用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的手法,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挂念和同情。3.如何理解《天净沙·秋思》的内容和意境?《天净沙·秋思》写旅人流落天涯的悲愁。开端两句纯粹写景,作者只单纯地说了六种景物的名称,便将一幅秋野黄昏旅途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第三句虽然还是只说景物名称,但这三个词(“古道”“西风”“瘦马”)却具有丰富的意蕴,已经不是单纯写景了,“瘦马”一词,在这里还包含骑在马上的人。“夕阳西下”写时间,“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才明显写到旅人的心情。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旅人产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茫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天涯异域,远望漫长的前路,触动情怀,旅人便更易想到故乡的亲人,引起悠悠的哀愁。作者只说了“断肠人在天涯”这六个字,就饱含了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的诸多哀愁和悲凉。【关键能力】如何把握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情感?(1)看题目。题目中蕴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抓住这一切入点,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情感。28 (2)看作者。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化,所以,要准确理解诗歌,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就不能脱离作者孤立地臆断。作者的生平、写作风格、思想等,无不影响着作者的情感表达,所以,在鉴赏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相关背景等。(3)看时代。把握时代风貌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评析,才能准确领悟其蕴含的思想情感。(4)看意象。诗歌的创作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注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因此意象也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把握诗中的意象,就能参悟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5)看关键词句。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和作者的情感在诗歌中的走向等。一般来说,每首诗都有诗眼,即诗中最为精练传神的那个字或词。抓住了诗眼,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容易把握了。(6)看典故。古人写诗,常用典故。精彩的典故,以其精练的文字包含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往往只言片语便能形象地点明历史人物的运筹帷幄,寥寥数语便能深刻地揭示人生哲理。用典有用事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情绪和愿望,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歌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求言外之意。所谓“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是用典的共同特点。鉴赏时,应将古人、古事与作者的现实进行多角度的对照,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7)看小序、注释。小序、注释一般有以下几个作用:介绍写作背景,一般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句子,一般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一般暗示整首诗歌的艺术风格及情感基调;介绍别人对诗歌的评价,一般暗示诗歌的艺术特色。通过看小序、注释,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第二单元【单元概说】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从内容主题来看,都记叙了家人之间动人的故事,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的感情。《秋天的怀念》《散文诗二首》抒发了对母爱的赞美之情;《散步》表现了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世说新语〉二则》讲述了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和良好的家庭教养。在教学中,应努力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实现“理解作者情感”与“陶冶自身情感”的双重目的。从阅读技能的角度看,本单元继续学习朗读,训练朗读技能,包括外部语音技能和内部心理技能,其中外部语音技能包括对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的把握,内部心理技能则包括“情景再现”和“把握情感基调”,后者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另外,从文章写法的角度看,了解不同文章抒情的特点也是学习本单元课文的一个重点,《散步》《荷叶·母亲》等课文,抒发的情感比较显豁明了,可以让学生直接把握,而《秋天的怀念》表达的感情则非常深沉含蓄,需要在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本单元的写作“学会记事”旨在教会学生理清记叙要素,条理清晰地叙述事件,并引导学生尝试在叙事中抓住细节,表达情感。本单元的专题学习活动“有朋自远方来”分为三个板块,这三个板块既相对独立,又是一个有机整体。“探讨交友之道”侧重于让学生掌握知识积累、资料搜集的方法;“展示个人风采”意意在引导学生在策划组织活动中培养策划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气相求,广寻良友”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的交友观,引导学生选择能共同成长的益友。【教学建议】28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5.秋天的怀念21.积累字词,识记作家作品和相关文学常识。2.训练朗读技能,学会在朗读中再现情景,把握情感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3.理解作品中的形象,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和丰富学生的亲情体验,同时深化理解,尝试读出亲情之外的情感内涵。4.了解不同文章抒情的不同特点;明确记叙要素,学会在记事中抓住细节,锤炼语言。5.学习文言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感知课文内容,训练文言语感;积累常见文言词句及古代敬辞、谦辞。6.初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培养良好的交流习惯。6.散步27.散文诗二首28.《世说新语》二则2写作学会记事2专题学习活动有朋自远方来25秋天的怀念【名家点评】1.全文无一处、无一字提及母爱,但母爱渗透于每件事、每句话、每一表情动作,甚至每个字上;句句含情,字字如金,铸就一篇感人至深的经典美文。(胡山林《史铁生散文精选》)2.这种在菊花盛开季节中的怀念,是那样的苦涩、凄切而悲凉。(肖培东《这样的秋天,我期待)【素养提升】如何在指导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都需要通过培养语感来获得。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的结构美,都需要通过有指导、有要求的反复吟诵来感受,使学生能够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意”。本文的朗读语气不容易把握,因此要从四个方面突破。一是在语句的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如“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和“‘你要是愿意,就明天?’”这两个句子在朗读时语气、语调、语速完全不一样,应在这种不一样中揣摩母亲的内心世界,读出母亲对瘫痪儿子的用心与爱心。二是在阅读训练中反复比较,如删减三个“悄悄地”的训练,在删减关键词进行比较朗读中体会感情。三是在全文的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忧伤的,叙述的语气平静而内敛,朗读时要用丰富细腻的语气读出深沉的感情。四是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呈现一张一弛的波澜变化,富有节奏感,与作者内心的情感状态达到和谐一致,如第1段对话中“我”的绝望与暴躁(语调上升),母亲的隐忍与劝慰(语气轻缓、谨慎);第3段对话中,母亲的喜出望外、絮絮叨叨(语速快、充满喜悦),说到敏感字词,突然停止的低沉。第4段“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体会“再也”所表达的无比痛苦和遗恨终生的感情,然后反复朗读。【疑难探究】文中三次写到“看花”,有什么作用?第一次写“看花”是春天,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想让“我”在盛开的春花中感受生命的美好,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第二次写“看花”是秋天,母亲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她想在所剩不多的日子里陪“我”去看看象征生命力的菊花,渴望“我”从绝望中走出来;第三次写“看花”是在母亲逝世后的秋天,“我”和妹妹去看花,实现了母亲临终的愿望。菊花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菊花,恰恰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深情解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三次看花,串起了人物的情感轨迹,让我们体会到“看花”已不仅仅是看菊花,而是象征着母亲的人生信念:无论命运怎样,人生如何,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生命的价值。“28 好好儿活”——是对瘫痪儿子与未成年女儿的深深期待,这里的母爱也不仅仅是生活中的关心爱护,更是母亲博大的胸怀和人生信念。【文化素养】菊与人文精神1.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屈原《楚辞·九歌·礼魂》(殉道者的信仰)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中国文人的傲骨)3.至死不变英气多,举头南山高嵯峨。——郑思肖《菊花歌》(正气凛然的民族精神)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回归自然、物我两忘的情怀)5.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对失意人生的有情关怀)6.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蓬勃生命力的象征)【延伸阅读】史铁生文章的节选片段1.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2.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病隙碎笔》)【推荐阅读】《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6散步【素养提升】如何通过朗读了解人物,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徐世荣先生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朗读既能意会生情,又能表意传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文章中人物的语气语调,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进而把握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课文中人物语言的描写虽然不多,却突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如文中“我”的儿子,“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里运用对称的句子,以孩子的视角,既写出孩子活泼可爱、聪慧机灵,又表现了一家三代人其乐融融的生活,朗读时要读出儿童的天真聪慧。还有“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母子的对话很简洁,“我”在面对分歧时态度的果断体现在“走大路”三个字中,但在果断的背后却是担当和孝敬。母亲对儿孙的疼爱和善解人意体现在“还是走小路吧!”,朗读时“我”的话用稳健的重音去读,母亲的话用舒缓软和的音调去读。在简短的人物语言的朗读品味中,结合上下文让读者感受到了家的温馨、尊老爱幼的情感和中年人的责任。【疑难探究】什么是“对称句”?有什么好处?对称句,指把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对举着说的句子。从语意表达上来看,对称句增加了思想内涵的表现力,意味深长,如“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对称句很好地突出了“我”和母亲、妻子和儿子,两对母子三代人中,中年人担负的承前启后的责任。从语音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富有对称美,相互映衬,富有情趣,朗读中凸显语言魅力。【延伸阅读】二十年后说《散步》(节选)28 莫怀戚对这种责任的强调,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特点。有位加拿大的汉学家,十多年前即开始关注我们的春节晚会,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只有你们中国人敢于把老人这个包袱背在背上,这是你们的底气,也是你们的心灵最健全之处。旁观者清,我相信他说得很真诚。所以,新加坡教育部选华文教材时,也将《散步》选了进去——这是1996年的事。这说明,全世界都注意到了中华文化这个特点。其实,说尊老爱幼也罢,说人类的生命规则也罢,并无多大不同。说法本身并不要紧,关键是你如何行动。从人们的问话里我明白,教师们并没有从“人类生命规则”这个角度去理解这篇文章。但是,尽管与作者的角度并不完全重合,却毫不影响大家对它的评价。十几年了,年年选;现在各地自选教材,几乎全国都选,就是证明。与中华文化对比鲜明的,是西方文化:发源于希腊,成型于欧洲,在美国达到极致。“孩子的天堂,青壮的战场,老人的坟场”,对美国社会的此种描绘,已成共识。不错,美国很强大,但我不欣赏这种秩序。这种秩序其实是仿生——仿动物的,文化含量很稀薄。而且,就人类社会而言,这秩序差一种起支撑作用的因素,那就是协调。协调,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显著特点。这特点也是一种弱点,就是不适于竞争。但是,怎么说呢?我相信人类最终要走向的,恰恰正是协调,而不是输赢。7散文诗二首【名家点评】1.一代一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巴金)2.一颗善良美丽的星辰陨落了,而她的光芒,将永远留在几代中国人的心里……(魏巍)【素养提升】怎样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两首散文诗小巧、凝练、空灵、优美。老师可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纯真的童心、童趣;指导学生在诵读中探寻浓厚的爱母之情;在美读、表演读中体会两首散文诗清新典雅的语言风格。如《金色花》中的母亲做祷告时、读书时、去牛棚时几个情境都突出了妈妈的慈爱温和善良、孩子的活泼机灵,可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中感受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两首散文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学生练习朗读的非常好的范本,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力求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效果。【推荐阅读】选读《泰戈尔诗选》和冰心的《繁星》《春水》。8《世说新语》二则【资料链接】志人小说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记载历史人物奇闻逸事以及记录一些特别人物言行的杂录体小说。这类小说重在品藻人物、崇尚清谈,所以也称之为“清谈小说”,这种小说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志人小说”中的“志人”这个名称,是鲁迅从“志怪”推衍出来的。“志人”这个名目,为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所设立,与“志怪”相对而言。《中国小说史略》又说:“记人间事者已甚古,列御寇、韩非皆有录载,惟其所以录载者,列在用以喻道,韩在储以论政。若为赏心而作,则实萌芽于魏而盛大于晋,虽不免追随俗尚,或供揣摩,然要为远实用而近娱乐矣。”28 这里提出的观点很重要,即所谓志人小说,其写作目的,虽仍有记录史实、供人揣摩的考虑,但欣赏和娱乐的特点已经很明显。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小说的艺术特点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约旨丰。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士族文化的家庭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开始出现贵族精神的第一次下行,出现了整个社会的士族文化面貌,一个家族的文化积累和门风传统成为评价一个人的最重要标准,所以士族对家族教育非常重视,家书、家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地兴盛。南北朝时期的集大成者《颜氏家训》,就是士族家族教育的经典。这一时期,家学世代相传,注重文化传承,重视启蒙教育,涌现出诸多文化世家。文学世家如曹操、曹丕、曹植;书法世家如琅环王氏,王羲之、王玄之、王献之是其代表;史学世家如裴松之家族,其三代皆以史学相传;科技世家如祖冲之、祖脸之父子。士族重视子弟的启蒙教育,主要表现为重视蒙学读物、注重教育方式。家庭教育首先是启蒙课本。在教育的方式上,采用较为灵活的方法,多方面对儿童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引导。一是采用互动的教育方式,提升儿童教育中的互动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儿童发散思维的发展。由于世家大族家庭时常举行家庭聚会,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有时会即兴给出命题,以锻炼子弟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注重言传身教的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之家,他们家学深厚,家庭往往有极为浓厚的学术和文化气息,家庭成员也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而且日常交际往来的也多是世流名门,这种家学和家风陶冶对孩子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世说新语》记载了很多神童,如王戎、孔融等,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们都是得益于家庭这种浓郁文化氛围的熏陶与感染。三是合理运用鼓励和规劝手段施教。儿童年幼,一些行为或值得肯定,或需要规诫,但长辈需要处理得当才可对其成长有正确的引导。四是提供丰富的技能学习机会。魏晋时期儒、玄、道、佛交相掺杂,反映在世家大族家庭教育中的,则是他们会给子女提供各种技能学习的机会。因此在当时玄儒相对、佛道并行的情况下,许多世家大族子弟在经业之外兼修文史乃至琴棋书画的现象很普遍。【素养提升】如何让朗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让朗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从而提高学生文言学习的效率。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四读”来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一读,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读顺句子。通过朗读来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成果,发现字音、句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如:先让学生读,在读中呈现问题,然后听读示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注意适时指导;再让学生试读,以检查字音、句读的掌握情况;教师再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由读、个人读、分组读、接力读等,在熟读中为理解文本打下基础。二读,读懂文意,读出情感。在第一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此环节的朗读,是带着问题朗读,在解决问题的探究交流中,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文本,可以说朗读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最好方法。这一环节问题的设计要注意梯度,从对文言文词语理解的解惑到内容、情感、写法的设问,有梯度地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三读,读出感悟,把握主旨。要达成这一教学目标,除了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朗读文本外,还要善于启发学生,根据学情设置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进一步深入理解,让学生在扎实阅读的基础上进入文本,实现理解。四读,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内容,揣摩虚词的语气、语调,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慢慢消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隔膜感和畏难心理,从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28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活动的起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延续;朗读是思维的起步,又是思维的延伸。通过朗读产生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问题,通过对新问题的探讨将教学进一步推向深入。以朗读串起整个文言文课堂活动,在教学环节的推进中,学生的知识得到积累,方法获得训练,能力得以提升,成长受到启迪。第三单元【单元概说】本单元所选课文都与“学习”这一主题有关,共包括三篇回忆性散文和一篇文言文。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根据自己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亲身经历,叙童趣,述真情,回忆了自己年少时的嬉戏和读书生活;于漪在《往事依依》中,记叙看山水画和《水浒传》插图、读《千家诗》、聆听诗歌朗诵等往事,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读书、求知、审美在成长中的重要意义;海伦·凯勒在《再塑生命的人》中,回忆了自己作为盲聋人的童年学习生活,通过具体的事件,表现了莎莉文老师循循善诱、耐心慈爱的美好品质,表达了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论语〉十二章》是节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的十二章,大部分是讲述学习与做人道理的内容,给人以哲理启示。本单元重点是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和精神上的启发,激发对学习生活的思考和热爱。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重点培养学生一气呵成默读完全文的习惯;在学习《往事依依》时,要指导学生勾画相关语句,梳理文章的结构,再联系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学习《再塑生命的人》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揣摩关键语句来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在学习《〈论语〉十二章》时,应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异。本单元写作的主题是“如何突出中心”,在训练学生写作时,要帮助学生认识立意(中心)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材料、安排主次详略,还可以进行一些有关写作方法和技巧的具体的指导。【教学建议】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1.积累生字词,背诵优美语句、经典章节以及儒家名言。2.学习运用准确的动词、生动的形容词。3.掌握默读方法,训练默读速度,在默读中感知文章内容。4.学习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文中的关键语句来把握文章内容及中心的方法,培养阅读时勾画重点语句、做旁批的习惯。5.认识文章立意的重要性,并围绕文章中心设计线索、组织材料、安排主次详略、表情达意。10.往事依依111.再塑生命的人112.《论语》十二章2写作如何突出中心2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2课外古诗词诵读1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资料链接】关于“三味书屋”28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现在的都昌坊口11号。塾师寿镜吾,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寿家台门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三味书屋就在寿家台门的东侧厢房。三味书屋的三味:古人说“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谓之三味;绍兴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次子寿洙邻先生说“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即经书是米谷,史书是蔬菜,子书是酱油肉末等调料。吃谷物是正道,表明了办学宗旨。认识中国古代的民间学堂——私塾私塾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知识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素养提升】古代文言文中的标点中国古代文言文一般是不用标点符号的,因此需要“明句读(dòu)”。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与今日的白话文有明确的标点符号帮助朗读截然不同,文言章句中的停顿并非固定不变,因声求气,作者之气质会自然地呈现出来。故虽文言文没有专门写在纸上的标点符号,却能够通过独特的虚字行气来完成文句的起承转合。清代袁仁林说:“夫虚字诚无义矣,独不有气之可言乎?吾谓气即其义耳。”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它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也反映了作者对某一件事的立场、看法、主张。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不直接在文章里写出来,我们必须认真阅读,深入思考、领会和归纳。1.分析文章的题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分析题目,再阅读文章内容,可以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2.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先读懂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将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再进一步思考作者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3.分析关键语段。可以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中心。它们的位置很灵活,或在篇首,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或在篇尾,收束点题,总结深化,卒章显志;或反复出现。另外,抓住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也能帮助我们快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4.分析文章的类型。写人、叙事的文章往往通过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通过事件揭示生活哲理或人生感悟;写景状物类文章要注意文章写了什么景物,景物之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疑难探究】如何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既有浓厚的封建教育观念,又有着开明思想的人”一说?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寿镜吾老先生是十分敬重的。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回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所以当“我”问他“‘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时,他不仅不回答,而且“脸上还有怒色了”。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这体现了他是一个具有深厚的封建观念的人。用戒尺打手心、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了他在管理学生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明思想。28 10往事依依【资料链接】于漪语录1.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深厚灿烂的文化使我激动不已,我常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更始终意识到自己重任在肩,要终身进取,做一名“合格”的教师。2.对自己的母语不热爱,很难有浓烈的民族情、爱国情。3.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要跟着时代前进,怎么会够呢?我鼓足生命的风帆,孜孜不倦地追求,顺境不自傲,受挫更刚强,有使不完的劲。4.古今中外所有留名史册的一流教育家几乎都具有这样的共性:他们从来不是关在自己的书房里闭门造车、空谈教育,也不是囿于个人之局部经验而沾沾自得,而是在实践中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科学的教育规律,最终在理论上有所建树,逐步构建起他们的理论体系。5.一颗狭小的心有浩浩荡荡的学子,有多情的土地,有伟大的祖国,胸怀就会无限宽广,无处不是学习的机会,无处没有智慧的闪光。6.我在几十年的教育工作历程中,克勤克俭,做了一些工作。说到底,我就是坚守了新中国教师的本分。11再塑生命的人【资料链接】失明失聪的她何以载入史册海伦·凯勒一岁多时不幸染上疾病,致使她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随之又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在海伦·凯勒7岁的一天,安妮·莎莉文成为了她的老师。经过了几年的努力,海伦·凯勒终于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她学懂的文字有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5种之多,而且知识渊博。从24岁大学毕业后到她逝世这60多年间,她的主要职务是写作和讲演,她跑遍美国各地,周游世界各国,全心全意为聋盲哑人的教育和福利事业贡献一生,曾受到许多国家的政府、人民和高等院校的赞扬和嘉奖。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海伦·凯勒如何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海伦·凯勒把自己的学习分成四个步骤:每天用三个小时自学,用两个小时默记所学的知识,再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将自己用三个小时所学的知识默写下来,剩下的时间她运用学过的知识练习写作。在学习与记忆的过程中,海伦·凯勒只有一个信念:一定把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记下来,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她每天坚持学习10个小时以上,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她掌握了大量的知识,能熟练地背诵大量的诗词和名著的精彩片段。到后来,一本20万字的书,她用9个小时就能读完,并能记忆下来,说出每章每节的大意,还能把书中精彩的句、段、章节和自己对文章的独到见解在2小时之内写出来。她的记忆力已经大大超过了普通人的正常水平。【素材积累】身残志坚,生命价值重于泰山1.司马迁司马迁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身受腐刑,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隐忍生存,用生命撰成《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这一史书新体裁。司马迁20岁时开始游历大江南北,考察有关史实,从而收集了大量史料。回到长安后不久,被任命为郎中,经常随汉武帝巡游四方。公元前108年,司马迁被正式任命为太史令,开始整理父亲收集的资料,阅读父亲的藏书。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着手编撰《史记》。公元前98年,因直谏被诬罔主上的罪名,天汉二年(前99)李陵率五千步兵出击匈奴,与数万匈奴骑兵苦战多日,力竭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被判处腐刑。为完成那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28 的《史记》,司马迁怀着巨大的悲痛日复一日地默默工作。公元前96年,司马迁出狱,汉武帝任命他为中书令,公元前91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记》。2.孙膑孙膑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是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被剔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先后设计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唐德宗时,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被供奉于武成王庙内,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12《论语》十二章【资料链接】孔子的仁学观念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以“仁”学为核心,以“仁”释“礼”,强调复礼归仁。那么,孔子仁学的要义何在呢?孔子仁学最重要的三个层面,即仁之内涵、为仁之方、仁与礼之关系。孔子之“仁”,即是约束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礼的规范,是以孝悌为根本而又超越血缘亲情、由近及远的“差等”之爱,是涵含、孕育各种美善德行的总德。一言以蔽之,在孔子看来,“仁”就是人的本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的美德的最高概括。孔子释“礼”归“仁”,将仁的基本性质确定为约束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并宣扬为仁的自觉性,力图把“礼”这种外在的制约,通过“仁”的德行修养,化作主体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孔子所谓的“为仁之方”即为仁的工夫与方法,主要就是“忠恕”之道。“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立身于世,也使别人立身,自己想做事通达,也使别人通达。“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施加于别人。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乃至万物,以对待自己的态度待人待物,从而成己又成物。这不就是“爱人”的具体体现吗?能如此,不就是一个“仁者”了吗?【疑难探究】《论语》里的“为学之道”有哪些?①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第三,专心致志。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的学习精神。②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③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28 ④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有表现。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做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更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还提出了“为己之学”的学习目的,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设计/孙志敏)第四单元【单元概述】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人生之舟”。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人生的,体裁丰富,形式多样。有对崇高精神的庄严颂扬,有对嘉德懿行的至诚礼赞,有对革命壮志的激昂宣告,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选择这些课文,试图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学会规划人生,珍爱生命。《纪念白求恩》是一篇纪念性文章,是毛泽东对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共产主义精神的颂扬。《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她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梅岭三章》通过回首征程、勉励战友、展望未来,表现了诗人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诫子书》是一篇富含道德劝喻意味的家书,文短意长,言辞恳切。学习本单元,要继续训练默读、圈点勾画、厘清文章思路。《纪念白求恩》一文逻辑清晰,可在默读中厘清文章思路,并通过把握人物形象,从中获得思想启迪;学习《回忆我的母亲》,要学会抓住文中标志时间转换的词语,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学习《梅岭三章》,要学会品味诗中的形象,把握三首诗内在的联系和诗人的情感脉络;学习《诫子书》,要学会勾画关键词,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本单元的写作“思路要清晰”主要训练学生在叙事之中做到思路清晰、言之有序。专题学习活动“少年正是读书时”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建议】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13.纪念白求恩21.积累生字词,背诵课文中富含哲理和富有文采的语句。2.学习默读(默读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重点是做到手到,边读边勾画关键语句及做批注。3.厘清作者思路,了解一般文章思路展开的常见方式。4.感受课文中展示的不同人生,学会思考人生,珍视生命。5.让学生学会谋篇布局,并体验拟写提纲的好处;注意行文线索,追求条理清楚。6.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并学会处理、整理各类文本,从中筛选信息。14.回忆我的母亲215.梅岭三章116.诫子书2写作思路要清晰2专题学习活动少年正是读书时213纪念白求恩28 【背景链接】1939年,加拿大共产党员、医生白求恩在抗日前线涞源摩天岭抢救伤员时手指感染细菌,后医治无效,于同年11月12日不幸逝世。延安各界于12月1日为其举行了追悼大会,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挽词,并于12月21日写下了这篇文章。毛泽东和白求恩有过一次亲切的会面和交谈,他们交谈了很多,从国际局势谈到国内政治和军事斗争,从白求恩以前的经历谈到即将面临的工作困难。他们不间断地谈了将近3个小时。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白求恩的逝世让毛泽东很悲痛,他怀着深切的悲痛和真挚的赞美写下了《纪念白求恩》一文。【素养提升】如何在默读本文时训练圈点勾画?本文很精粹,语言简明,要言不烦,线索明晰,几乎没有多余的话,很适合训练圈点勾画。对于文章中精彩的语句我们可以勾画出来,仔细品味,并写点个人感受;有些句子运用特殊句式,如结尾的排比句,态度斩钉截铁,旗帜鲜明,热情洋溢。还可以针对文章写作特点,做一些专项的圈点勾画练习。如让学生分别圈出文中叙述、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梳理白求恩的生平、作者对其品质精神的概括、作者对他的情感等。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既有正面的对于白求恩精神的阐发,又运用精到的笔墨勾勒反面的典型,我们可以圈点出与这两种人有关的词语,批注出各自的含义,通过词语感情色彩的比较,更好地理解白求恩精神品质的可贵。【疑难探究】1.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什么特点?这是一篇议论文,其语言简练、鲜明、有力,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表现在句式上,文章的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且句式整齐中有变化,富于节奏感。例如结尾部分,作者运用“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样一组排比句,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大意义,感情真挚,句式流畅,极富号召力。另外,文中多处运用整齐的句式,增强说理力量。如第1段论述列宁主义原理,进而强调世界无产阶级要互相支援,才能“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样的句式让人感到气势宏大,富有感染力。此外,文章在用词方面也极其讲究,因而非常准确、生动、凝练。例如在解说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时,运用两个“极端”,这个副词从程度上深刻地体现了白求恩对工作、对同志的态度,而在批评一些人时,运用了“拈轻怕重”“喜欢自吹”“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等词语,言简意赅,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些人对工作、对同志、对人民的态度,与白求恩的两个“极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中心思想。2.如何理解这篇文章在今天的现实意义?本文有着较高的思想教育价值,虽然文章中的一些说法带有时代的印记,如“国际主义”“列宁主义”,但白求恩大夫的优秀品德超越时代,丝毫没有过时。甚至可以说,在当今时代片面追求金钱、人心浮躁的大背景下,白求恩大夫大公无私的品质、对工作的责任感、对同志的满腔热忱,以及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都有着矫正时弊的价值。所以今天的学生重读这篇课文,重温文中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谆谆教导,不啻一次心灵的洗涤,有助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资料链接师:1939年。哎,到咱们中国不到两年啊!那么,他在中国是怎么工作的呢?头抬起来看大屏幕,陈寅初,请到前面来读。(屏显,配乐,生读。)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中,白求恩随部队辗转于荒凉的大西北,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用他的话说,过的完全是“高强度的生活”。在私人通信里,他偶尔述及1938年一年,其实不到一年的工作量:“去年我共行军3165英里,其中有400英里是徒步穿行于山西、陕西和河北三省。我共做了762个手术,检查了1200名伤员。我还重组了部队的卫生系统,写作和翻译了三本教科书,建立了一所医疗培训学校。”这是一组惊人的数字。如此繁重的工作、卓著的效绩,不要说一个人,就算一个小分队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在延安,外国专家很少。白求恩的到来理应受到当局的礼遇,仅每月发给他的津贴便相当可28 观。然而他谢绝了。以下是他写给军事指挥部聂将军的相关信件。亲爱的同志:今天晚上我收到了林大夫带给我的301元钱。这笔钱中的100元好像是付给我的个人津贴,另外的102.20元似乎是用来偿还我在药品上的垫支,而剩下的98.80元似乎是用来支付我在纱布和药棉上的开销。关于这第一项100元,我在8月12日发给延安军事委员会的电报中已经表示过拒绝接受并且建议将它用作伤员们的烟草专款。……其他的医生每月只有1元的津贴,而聂将军本人每月的津贴也只有“可观的”5元,在这种情况下,让我接收每月100元的津贴是不可思议的。另外,因为我需要的所有东西都是免费提供给我的,钱对我没有任何用处。致同志似的敬礼!白求恩师:聂将军是谁?生:……师:聂荣臻元帅!好,从刚才这个部分的介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白求恩?生1:我看到了一个不追求名利的白求恩。生2:我看到了一个节俭淡泊的白求恩。生3:我看到了一个舍己为人的白求恩。生4:我看到了一个无私的不求任何回报的白求恩。生5:我看到了一个毫不自私自利的白求恩。生6:为他人着想,不计个人利益的得失。师:好!那么现在看书,前三段毛泽东是怎样评价白求恩的?看大屏幕的要求——(屏显)读出前三段核心的议论句。以这样的方式说话:毛泽东要求我们学习白求恩_____的精神。师:好,迅速浏览第1段,找出核心的议论句。(生看书,画记号。)师:找出来了吗?生1:毛泽东要求我们学习白求恩国际主义的精神和共产主义的精神。师:好,非常好,圈出来。请看第2段,用刚才的语句形式说话。你来试一试。生2:毛泽东要求我们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师:非常好,她知道选前半句,而不选后边的具体表现的句子,聪明。圈出来。接着再看第3段。还是用刚才的形式说话。好,你来。生3:毛泽东要求我们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师:非常棒,都知道在长长的句子当中把最核心的东西提炼出来了,这是很高超的能力。嗯,孩子们,这是毛泽东对白求恩的高度评价。来,读“学习他”,预备起——(屏显)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学习他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生齐读)(节选自王君《向一位古典共产党人致敬——<纪念白求恩>课堂实录》)14回忆我的母亲【资料链接】朱德回忆母亲的形象提起了母亲,朱德将军满脸温情和悲痛。生他的时候,母亲不过二十刚过的年龄。她比一般妇女要高大一些,强壮一些,裤子和短褂上,左一块右一块都是补丁,两只手上突显着粗粗的血管,由于操劳过度,面色已是黝黑,蓬蓬的头发在后颈上挽成一个发髻,两只大大的28 褐色眼睛里充满了贤惠,充满了忧愁。(摘自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毛泽东写给朱德母亲的挽联毛泽东曾给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写了一副挽联:“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以此高度赞扬了朱德母亲的高尚品质,高度评价了他的革命战友朱德的革命精神。上联中的“为母”指做母亲,应当怎样做母亲呢?毛泽东接下来说“当学民族英雄贤母”,告诉天下所有做母亲的人,要学习民族英雄朱德贤惠的母亲。上联在悼念朱德母亲的同时,又赞美了朱德。下联中的“斯人”指朱德的母亲,她是劳动人民的典型代表,一生勤苦劳作,并为中国人民培养了朱德这样的民族英雄。所以,毛泽东在下联中高度评价其“无愧劳动阶级完人”。联语高度浓缩,内涵极为深刻。“民族英雄”高度概括了朱德的丰功伟绩,“贤母”“劳动阶级完人”刻画了一个贤惠、朴实、热爱劳动的母亲形象。语言简练、朴实无华,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阅读推荐】老舍《我的母亲》杨绛《回忆我的母亲》莫言《母亲》贾平凹《写给母亲》15梅岭三章【疑难探究】这三首诗形式上可以独立成篇,但内容上却是一个整体,如何把握这三首诗之间的联系?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现在”“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酣畅淋漓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文学知识】组 诗组诗是指由同一诗题、内容互相联系的若干首诗组成的作品。组诗中的每首诗相对完整和独立,但是每首诗与组诗中的其他诗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主题相同,也可以是内容相关,还可以是空间或时间上的相近。目的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和不同取向上力求全面、透彻地反映事物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组诗以独特的文体特征折射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影响着其他文体,在文学发展史中有着特殊的文体学意义。比较著名的组诗有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左思的《咏史八首》、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六首》《饮酒二十首》、杜甫的《秋兴八首》、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等。【资料链接】①新中有旧。诗人创作时,或模仿前人诗句,或化用前人诗意。本诗首章三、四句与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相似;次章后两句与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异曲同工。②用典。“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中“头悬国门”的典故,出自《史记·伍子胥列传》。此处借用伍子胥头悬国门的典故,表现诗人誓要亲眼看到敌人彻底灭亡的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中,“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杀身成仁”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此处表现出诗人在面对必死险境之时,决心为真理、为人民解放而牺牲的精神。16诫子书【资料链接】28 儒家君子的修身方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君子可以从自省、克己、慎独、宽人等几个方面来修身。自省是指检省自己,从思想意识、言论行动等各方面去审视自己是否遵从道义原则。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自省是理性的智慧,是自己真正主宰自己。君子要通过时时内省,逐步完善修养,以成就高尚德操。克己是指培养节制自己的能力。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人们只有克制自己的欲望和不正确的言行,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都符合礼的规定。只要每个人都能以礼约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为君子,社会仁道得以弘扬。慎独是指在个人独处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是对个人内心深处比较隐蔽的思想意识进行自律的一种修养的方式,防止错误思想、私欲及邪念产生,时时保持正念,对自觉性要求更高。《中庸》说:“君子慎其独也。”慎独表明的是一种人生态度,表里如一;彰显的是一种人生境界,襟怀坦荡。宽人是指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孔子倡导“忠恕”的道德原则,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忠怒”指凡事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即君子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而对待他人则要宽容。君子学习、修身的目的在于“行义以达其道”。通过修己获得思想境界的提升,从而传播道义,德化民众,济世安民。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说修养自己就要使自己能够严肃、庄重、恭敬地做事;修养自己就要善待他人;修养自己就要使天下所有的百姓都得到安宁和太平。这在《大学》中被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修正身心,净化心灵,与道相合,与德相应。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胸怀坦荡、与人为善,才能够承担起维护真理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古代的家风家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代士大夫的生活信条。“人必有家,家必有训”,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许多已成经典。比如,周公旦的《诫伯禽书》、司马谈的《命子迁》、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李世民的《诫皇属》、包拯的《包拯家训》、欧阳修的《诲学说》、袁采的《袁氏世范》、朱柏庐的《朱子家训》等等,不胜枚举。家训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代的家训和家风,既给今人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知识,又给今人提供了思路和启迪。即使历史已越千百年,这些经典的家训和家风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追求也并没有过时,它们仍然能在古人的智慧与今人的困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达到借古人之智慧解今人之困惑的目的。【疑难探究】怎样理解文中的“静”?“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宁静专一方可修养身心。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作为。要做到“静”,自然要屏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明志),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设计/杨育利)第五单元【单元概述】28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内容不同,体裁各异,但都跟动物有关。《猫》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作者以人道主义的情怀,对三只猫得而复失的过程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描写了“我”与家人悲痛、遗憾的心情,尤其是对第三只猫的歉疚之情,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我的白鸽》是一篇记叙性散文,文章以质朴温暖的笔调,讲述了作者与白鸽相伴的温馨时光,抒发了作者对白鸽、对美好生命深沉而又细腻的爱。《大雁归来》是一篇生态学“观察手记”,看似只是平淡地记录大雁在春天的北归,背后却蕴含着对自然界一切生命形态的温情和尊重,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与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好文章。《狼》是一篇文言小说,写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争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这是人与动物关系的另一面,故事虽短,但矛盾激烈,情节紧凑,引人入胜。这些课文从不同的侧面记述了人与动物的故事,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展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学习本单元,要在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提醒学生将注意力从字句逐渐过渡到句子的主干,再进一步抓住段落的中心句,理解所读文章的深层内涵。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养成亲近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通过观察、记叙与动物的相处,训练学生观察生活及表情达意的能力。【教学建议】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任务一17.猫21.积累生字词和文言字词。2.继续训练默读,边默读边勾画重要语句并做摘录,把握作者的基本立场和态度。3.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它们所象征的可贵精神。4.引导学生观察动物、亲近动物、了解动物,总结观察方法。5.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手法,学会细节描写;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18.我的白鸽119.大雁归来120.狼2任务二亲近动物,丰富生命体验1任务三记叙与动物的相处117猫【资料链接】十二生肖中为什么没有猫?猫既然这么可爱,为什么十二生肖中没有猫呢?关于这个问题,民间有这样一种传说:十二生肖里没有猫,是因为猫迟到了。当年,玉皇大帝要海选十二生肖,让天下的动物进行考核比赛,先到南天门的十二种动物为入选者。结果,猫因为头天晚上被老鼠灌醉了,所以没有赶上报名。而老鼠反倒成了第一名!猫和老鼠也因为这事儿结下了梁子。所以,现在猫一见到老鼠就要捉住并吃掉它。其实,十二生肖应该是来源于古人对动物的崇拜,人们用十二种动物对应十二地支,配合“干支历”来纪时、纪日、纪月乃至纪年。人们在东汉时期的一座石墓中发现了一张“家猫捕鼠图”,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最早的有关猫的记载,因此我国祖先对“猫”的驯养应该是从东汉时期开始的,而我国大约在战国时期就已经确立了十二生肖。这或许可以说明为何十二生肖中没有猫。【素养提升】常用的圈点符号1.数字1、2、3……用来标示自然段的序号,便于查找内容。2.圆圈“○”画在生字或需要解释的词语上,用以批注时注音或解释词语。3.方框“□”画在生动的词语和典型的成语上。4.波浪线“”画在优美的句子下面,以便加深记忆、理解或摘录,也方便回读。5.横线“____”画在文章重点或关键句下面,以帮助理清文章结构及中心。28 6.分隔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可以附注层次大意。7.问号“?”标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或旁边,可以批注阅读时的疑问。8.三角符号“▲▲▲”画在重点或关键字词下面。【疑难探究】如何理解文中“我”的忏悔之情?这是文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我”的心理和思想加以体会、分析。第三只猫确有不少不讨人喜欢的地方,但这是它的本性,其实它并不干坏事。而人们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对不讨人喜欢的人和事,常怀厌恶之心,一旦有事,就给它定罪,结果铸成冤案。这样的教训太多了。还是应该重证据,绝对不能搞莫须有。因为猫常常望着鸟笼,就断定小鸟一定是被猫咬死的,这样的逻辑是荒谬的。“我”的武断,使黑白颠倒。篇末是“我”的忏悔,忏悔出自良心的自责。在“我”看来,“我”和猫在这件事中的区别在于“我”能说话,它却不能;“我”是强势,它处于弱势;“我”是施暴者,它是受虐者。一个弱小的生命就这样在“我”的强势话语权的围攻之下、在强势暴力的追杀之下含冤死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此种命运的又何止一只猫!中国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使得“我”会由一只猫的死引出如此深切的悔恨,所以这份忏悔来得非常真诚而感人。18我的白鸽【资料链接】飞鸽传书可靠吗?五代的《开元天宝遗事》中有记载,宰相张九龄少年时期,家养群鸽,他用鸽子与亲友通信,并称鸽子为“飞奴”。那么,飞鸽传书这样的信息传递方式是否可靠呢?飞鸽传书的原理就是利用鸽子的归巢性来实现的。鸽子具有很强的归巢能力,即便是被送到很远的地方,也能找到回家的路。但鸽子归巢是单向的,所以用它来传递消息,只能送往一个目的地,无法实现多个地点之间的来回传递。而且由于易受天气情况、鸽子的天敌等外部因素影响,飞鸽传书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告别白鸽(节选)陈忠实直到惨烈的那一瞬,至今依然感到手中的这支笔都在颤抖。那是秋天的一个夕阳灿烂的傍晚,河川和原坡被果实累累的玉米棉花谷子和各种豆类覆盖着,人们也被即将到来的丰盈的收获鼓舞着,村巷和田野里泛溢着愉快喜悦的声浪。我的白鸽从河川上空飞过来,在接近西边邻村的村树时,转过一个大弯儿,就贴着古原的北坡绕向东来。两只白鸽先后停止了扇动着的翅膀,做出一种平行滑动的姿态。恰如两张洁白的纸页飘悠在蓝天上。正当我忘情于最轻松最舒悦的欣赏之中,一只黑色的幽灵从原坡的哪个角落里斜冲过来,直扑白鸽。白鸽惊慌失措地启动翅膀重新疾飞,然而晚了,那只飞在头前的白鸽被黑色幽灵俘掠而去。我眼睁睁地瞅着头顶天空所骤然爆发的这一场弱肉强食、侵略者和被屠杀者的搏杀……只觉眼前一片黑暗。当我再次眺望天空,唯见两根白色的羽毛飘然而落,我在坡地草丛中捡起,羽毛的根子上带着血痕,有一缕血腥气味。侵略者是鹞子,这是家乡人的称谓,一种形体不大却十分凶残暴戾的鸟。老屋屋脊上现在只有一只形单影孤的白鸽。它有时原地转圈,发出急切的连续不断的咕咕的叫声;有时飞起来又落下去,刚落下去又飞起来,似乎惊恐又似乎是焦躁不安;我无论怎样抛撒玉米粒儿,它都不屑一顾更不像往昔那样落到我肩上来。它是那只雌鸽,被鹞子残杀的那只是雄鸽。它们是兄妹也是夫妻,它的悲伤和孤清就是双重的了。过了好多日子,白鸽终于跳落到我的肩头,我的心头竟然一热,立即想到它终于接受了那惨烈的一幕,也接受了痛苦的现实而终于平静了。我把它握在手里,光滑洁白的羽毛使人产生一种神圣的崇拜。然而正是这一刻,我决定把它送给邻家一位同样喜欢鸽子的贤,他养着一大群杂色信鸽,却没有白鸽。让我的白鸽和他那一群鸽子合帮结伙,可能更有利生存。再者,我实在不忍心看见它在屋脊上的那种孤单。它还比较快地与那一群杂色鸽子合群了。我看见一群灰鸽子在村庄上空飞翔,一眼就能辨出那只雪白的鸽子,欣慰我的举措的成功。28 贤有一天告诉我,那只白鸽产卵了。贤过了好多天又告诉我,孵出了两只白底黑斑的幼鸽。我出了一趟远门回来,贤告诉我,那只白鸽丢失了。我立即想到它可能又被鹞子抓去了。贤提出来把那对杂交的白底黑斑的鸽子送我。我谢绝了。又过了一些日子,失掉我的两只白鸽的情感波澜已经平静。老屋也早已复归平静,对我已不再具任何新奇和诱惑。我在写作的间隙里,到前院浇花除草,后院都不再去了。这一天,我在书桌前继续文字的行程,窗外传来了咕咕咕的鸽子的叫声,便摔下笔,直奔后院。在那根久置未用的木头上,卧着一只白鸽。是我的白鸽。我走过去,它一动不动。我捉起它来,它的一条腿受伤了,是用细绳子勒伤了的。残留的那段细绳深深地陷进肿胀的流着脓血的腿杆里,我的心里抽搐起来。我找到剪刀剪断了绳子,发觉那条腿实际已经勒断了,只有一缕尚未腐烂的皮连接着。它的羽毛变成灰黄,头上黏着污黑的垢甲,腹部黏结着干涸的鸽粪,翅膀上黑一坨灰一坨,整个儿污脏得难以让人握在手心了。我自然想到,这只丢失归来的白鸽是被什么人捉去了,不是遭了鹞子。它被人用绳子拴着,给自家的孩子当玩物?或者连他以及什么人都可以摸摸玩玩的?白鸽弄得这样脏兮兮的,不知有多少脏手抚弄过它,却根本不管不顾被细绳勒断了的腿。我在那一刻突然想到,它还不如它的丈夫被鹞子扑杀的结局。我在太阳下为它洗澡,把由脏手弄到它羽毛上的脏洗濯干净,又给它的腿伤敷了消炎药膏,盼它伤愈,盼它重新发出羽毛的白色。然而它死了,在第二天早晨,在它出生的后墙上的那只纸箱里……19大雁归来【作者介绍】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林业学家、生态学家、科普作家,现代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生态伦理之父”。1909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林学院,后长期在美国国家森林局任职,1933年任威斯康星大学野生动物管理学教授,1935年在威斯康星河畔买下“沙乡农场”。从农场生活的经历中产生出了他的主要著作《沙乡年鉴》。这部著作融哲理与文学于一体,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哲学观,一直被视为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也被奉为环境保护运动的经典著作。【素养提升】利奥波德与他的《沙乡年鉴》《沙乡年鉴》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对沙乡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景象的系列追述,排列成“一个沙乡的年鉴”。第二部分所涉及的都是作者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威斯康星、亚利桑那、新墨西哥……几乎游历北美大陆,有观察有历险,也有痛苦有教训。第三部分分别从美学、文化传统及伦理的角度,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它是作者生态观念的思想结晶。沙乡,其实是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的一个被荒弃了的农场。十几年来,这片土地和它上面的一所破旧的小木屋便成了他的家。他和家人在这里进行着野生生物的观察和管理,将此作为主要的家庭事务。冬天,他们给鸟喂食,细心地给它们戴上环志。春天,在大雁南飞的咕咕声中,他们种植松树。夏天,他们播种和照料野花。秋天,他们观察冬眠前各种动物的奇异举动。在所有的季节,利奥波德都做着生物气候的观察记录。他身体力行,恭奉其事,以虔诚的态度面对自然。在《沙乡年鉴》中,利奥波德对那些飞禽走兽、奇花异草所做的富有诗意的描述俯拾即是,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那些生灵们的挚爱情愫。作者观察之细微,笔触之细腻,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读者在享受优美文字的甘霖的同时,也不时受到心灵的震撼。尽管,这是一本需要把心安静下来阅读的书,而且是一本早在1949年便问世的书,但今天读来,仍没有丝毫陈腐隔世之感。作者利奥波德是一个长期从事林业学和野生动物管理的专家。当年,他面对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环境肮脏等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由此28 产生的忧虑,难道不也是我们今天的忧虑?利奥波德对物欲社会一味以牺牲环境来追求经济价值的倾向进行了严厉批判,也为后人敲响了警钟。可以说,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利奥波德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与才智。沙乡是贫瘠的,然而利奥波德却不这么认为。他说:“如果我是一个经济学家,我就要把我全部的经济学上的思考对准这些沙子,还有就是鼻子下面的葶苗。”我们曾见过诗歌、回忆录等文本形式,而年鉴这一样式却让我们耳目一新。在一年12个月的季节更替轮回中,利奥波德细致地观察花虫草木的生长及其生活习性,从1月的“冰融”,3月的“大雁归来”,到4月的“春潮来临”,7月的“大草原的生日”,以及11月的“如果我是风”,12月的“雪上的松树”,都是一幅幅美不胜收的隽永画面,读着此书,仿佛随作者做了一次漫长而富有情趣的神游。《沙乡年鉴》,作为“绿色经典文库”之一,再次将利奥波德的思想和他抒情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本环境类书籍,值得我们每个热爱环境的读者去读一读。【疑难探究】如何理解本文的思想价值?作者在《沙乡年鉴》中提出,要建立“一种处理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在土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伦理观”,这使得他成为环境生态伦理学的先驱。伦理学本来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者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他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应该平等地和谐共处。从这种观念出发,作者发现,大雁这种生灵,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也有家庭结构,也有亲情,还有不少为人类所不及的品性。人类虽为万物之灵,但不应该自私地伤害它们,善待自然,将人类自身看作自然的一个平等成员,可以克服现代物质文明的弊病,让人类在心灵上获得提升。这就是本文的思想价值。20狼【资料链接】《聊斋志异》介绍《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它含蓄地反映了蒲松龄生活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认识。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寄托了他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孤愤。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聊斋志异》的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从题材内容来看,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①反映社会黑暗,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人民的罪行。如《促织》《梦狼》《梅女》等。②反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和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如《婴宁》《青凤》《阿绣》等。③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如《叶生》《于去恶》《考弊司》等。④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知过能改等。如《黑兽》《画皮》《狼三则》等。⑤表现了民间技艺的高超,如《偷桃》《口技》等。《狼三则》故事简介《狼三则》都是写屠户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爪牙的锐利,但最终狼都被杀死了,作者借此肯定杀狼是正义行为。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素养提升】如何理解文言虚词?古人有言:“之乎者也矣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28 说的是只要掌握文言文常用虚词的用法和规律,就能够初步掌握文言文写作技能。虚词,泛指没有实际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如本文中的“之”“而”“以”等。如何理解文言虚词呢?(1)语境推断法。要分析虚词,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即依据虚词所在的上下文进行判断。如“以刀劈狼首”的“以”是“用”,“可以为师矣”的“以”是“凭借”的意思。(2)语法推断法。即依据虚词在句中所起的语法功能去判断。如“亦毙之”的“之”在动词的后面作宾语,代指“正在打洞的那只狼”。“君子之行”的“之”在两个名词之间,就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久之,目似瞑”中的“之”在表示时间的状语后面,只能是起补充音节的作用,没有实义。(3)位置推断法。即依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判断其意思。同一虚词,放在不同的位置,其意义、用法也会发生变化。如,“夫”在句首(“夫君子之行”),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在句尾(“逝者如斯夫”),表示感叹。(4)语气推断法。“盖以诱敌”中的“盖”表示推测语气,是“大概”的意思。(5)句式推断法。一些文言虚词,常和某些词语固定搭配表达某种特定的意思,构成特殊句式。若能抓住这些句式,就能快速掌握虚词的用法与规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不亦……乎”这个句式意为“不是……吗”,“乎”用在句末表示委婉的反问。(6)词语推断法。利用成语或学过的词语等进行推断。如“喜形于(在)色、无济于(对)事”等。【疑难探究】怎样理解文章主旨?本文的主旨就是最后一段中作者的议论。狼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最初处于主导地位,企图伺机吃掉屠户;屠户利用有利地形“弛担持刀”;狼又主动“诱敌”进攻,屠户则处于被动地位,可是最终奋起自卫,先后杀死两狼。这表现了人的智慧与力量,说明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妥协,不能抱有幻想,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任务二亲近动物,丰富生命体验【纪录片推荐】1.《野性的呼唤》:本片采用真实记录、科学再现等方法,展现濒危的野生动物在自然界生存的精彩过程,科学分析动物的生存危机,以戏剧化的方式讲述关于野生动物的故事。拍摄范围包括中国北部森林、广阔草原、幽深洞穴、沙漠戈壁、青藏高原,这些人类不易到达的生态环境。每一种环境均聚焦各具特色的物种,大到旗舰动物,小到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细小生物。2.《同象行》:这是一次罕见的迁移,北上400公里后,一群珍稀的野生亚洲象闯入了人类世界。本片介绍了它们的习性及人类守护它们迁移的过程。3.《动物守护行动》:本片记录大熊猫的出生全过程,跟拍草原守护者帮助草原雕重返蓝天,展现“猫咪消防员”的花式救援,从森林、草原到海洋、城市,带你看人与动物互相关照、互相关怀的动人瞬间。4.《蔚蓝之境》:本片分为《季节的轮回》《潮水的节律》《湿地的竞争》《海湾的怀抱》《海岛的空间》《生存的挑战》6集,讲述了斑海豹在冰天雪地中抚育幼崽,巨鲸长途游弋张开巨口觅食,珊瑚产下的卵团在夜色里绚烂美丽、灿若星辰,小海龟从出生的沙滩到返回大海所经历惊心动魄的死亡之旅等故事,呈现一片神秘、壮阔、活力的蔚蓝之境。第六单元【单元概述】本单元所选编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白话小说28 《小圣施威降大圣》、童话《皇帝的新装》、神话《女娲造人》、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这些课文的共同特点是通过虚构的人物、情节、形象来曲折地反映现实,或诙谐展现神仙斗法时的精彩,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想象丰富,引人遐思。这些富于想象力的文本,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恶丑,向往真善美。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快速阅读,培养其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小圣施威降大圣》《皇帝的新装》篇幅较长,适合快速阅读的练习,《女娲造人》和《寓言四则》可以适当向课外阅读延伸。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是在阅读教学基础上的延伸,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联想和想象,深入体会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并在写作实践中大胆运用。【教学建议】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21.小圣施威降大圣21.学习快速阅读,通过寻找关键词语等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在默读中把握作者思路。2.调动自己的体验,感受文学的奇思妙想,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3.背诵诗文,积累文学常识及常见文言实词。4.在写作实践中大胆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5.用精读和跳读的方法阅读《西游记》。6.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其主要内容,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22.皇帝的新装223.女娲造人124.寓言四则2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2整本书阅读《西游记》2课外古诗词诵读121小圣施威降大圣【资料链接】探究《小圣施威降大圣》“趣”之所在1.“趣”在题目。题目“小圣施威降大圣”包含了很多有趣的信息。孙悟空乃天地精华所生,上天入地,何所不能?号为“齐天”,意为与天地齐寿同春,何其威严,何其神圣,是谓“大”圣。而镇守灌江口的杨戬,乃玉帝之妹和凡人所生,他一半是人一半是神,号为“二郎显圣真君”,人称“小”圣。小圣为“小”,却能降服“大”圣,怪也不怪?原来,孙悟空曾被玉帝招安,做了个养马的芝麻官弼马温,后来知道自己上了当受了嘲弄,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自封为“齐天大圣”。既然“大圣”是自封的,自然并不为官家认可。而杨戬的称号却是玉帝亲封,是大家公认的,由此便不能从称号上来判定孙悟空和杨戬的神通与能力孰大孰小、孰高孰低,而最终小圣降伏大圣也就不足为怪了。作者是借他们的称号有意造成阅读上的错位,以戏谑的口吻来演说两位神仙之间的故事,小圣施展威力降伏了大圣,让人在忍俊不禁中产生阅读的渴望。2.“趣”在比较。通读课文,杨戬的正统庄重,悟空的滑稽诙谐,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神的形象和性格反差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人物形象反差越大,给读者带来的愉悦感越强,趣味性越足。仅举文中一处例子来加以体会:“水蛇跳一跳,又变做一只花鸨,木木樗樗的,立在蓼汀之上。二郎即现原身,走将去,取过弹弓拽满,一弹子把他打个躘踵。”孙悟空的形象格外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是因为他具有“顽童”的特征:爱闹腾、好耍赖、喜欢恶作剧。变作“花鸨”,也只有悟空能想得出来,他才不管花鸨高贵还是低贱,一心只想戏耍杨戬。玩起来,就要玩得尽兴,玩得忘乎所以。相比之下,杨戬却是一本正经,稳重矜持。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对杨戬给出的定位有诗为证:“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心高性傲”的杨戬很是注重自己作为神仙的身份与地位,见孙悟空变作一只低贱的讨人厌的花鸨,不屑于和他争较变化之术,觉得无论变作什么都有失身份,便取过弹弓射打孙悟空。殊不知,杨戬越是庄重矜持、一本正经,28 孙悟空在读者心中越发活泼顽皮、生动有趣。3.“趣”在变化。孙悟空和杨戬在打斗过程中各自施展变化的法术,可谓神通广大,大大吸引了读者的眼球。大圣变作麻雀,小圣变作饿鹰;大圣变作大鹚老,小圣变作大海鹤;大圣变作鱼儿,小圣变作鱼鹰儿;大圣变作水蛇,小圣变作灰鹤。随着作者的描述,读者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伴着悟空和杨戬幻化身形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在给我们展现奇丽无比的幻象幻境时,也向读者传递了极真的童心童趣。有变化,变化多,让人应接不暇,牵引读者期待着下一次的变化。最让人捧腹的是聪明透顶的孙大圣有时也会弄巧成拙,竟把尾巴变作土地庙后的“旗竿”,难怪被杨戬一眼识破。这个孙大圣,简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欢笑谐趣之余,我们不得不感叹作者写作技巧的高超。(节选自《语文教学通讯》,作者刘秀银,有改动)【名著推荐】古代神魔小说1.《镜花缘》《镜花缘》是一部带有浓厚神话色彩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借写海外奇风异俗,寄托社会理想,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现象和种种恶俗的不满与憎恶;同时歌颂了女子的才华,反映出她们在社会生活和政治地位上的平等要求,表现了尊重妇女的可贵思想。2.《绿野仙踪》《绿野仙踪》融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历史小说为一体,以明嘉靖年间冷于冰访道成仙为线索,连缀几个现实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抨击了时政,表现了惩恶扬善的民主思想,有较浓厚的现实主义气息。22皇帝的新装【背景链接】《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边陲的丹麦却还是个君主立宪制国家。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拒绝这一要求,英军于1807年炮击哥本哈根,摧毁了丹麦的舰队,丹麦便由中立倒向拿破仑一边,成为交战国。8年后,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为战败国而失去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起的工业也全部破产,丹麦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资料链接】童话一般有四种:拟人体童话(代表作如《木偶奇遇记》)、超人体童话(代表作如《巨人的花园》)、常人体童话(代表作如《皇帝的新装》)、科学童话(代表作如《胖子学校》)等。阅读时,要深入作者幻想的世界,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有的童话在文章中借主人公之口或用总结性语言把要说的道理直接说出来了,有的则需认真阅读理解,深入分析文章,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因此阅读童话时,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领悟生活真谛。【素养提升】速读能力的训练“速读”就是要读得快,但是太快了也不行。“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读得快,同时就要求理解很快,也就是要讲究“高效率”。否则,一味求快,浮光掠影,没有效果,快了也没用。张志公先生说:“快速阅读的能力不是一个孤立的能力,理解、记忆、速度三个方面构成阅读能力的整体。阅读教学必须从这样的角度考虑、设计方法。”下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速读能力的一些办法。28 1.扫视法:要读得快,就要眼睛看得快。我们要让学生养成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的习惯,学会合理扫视,纠正按“字”阅读、默读时动嘴、眼动没有规律等不良习惯,逐步扩大学生的“视知觉广度”。“视知觉广度”大,眼球注视时间短和中途回视的次数少,其阅读的平均速度就比较快。2.提要法:要提高阅读速度,必须养成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阅读的习惯,使他们在阅读时善于抓住重点,善于发现新问题、新观点和新材料。这可以用提要法进行训练。训练时首先要求学生把握各段大意;其次,要求学生能够迅速抓住文章的脉络;第三,要求学生迅速找到中心思想;第四,要求学生写内容提要,有的是写情节提要,有的写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有的可制图表。3.提问法:在培养速读能力时,可提出一些问题,要学生迅速阅读后解答。这些问题要有思考性,要让学生想一想之后能够回答。在教师提示之外,学生如能自己提出,当然大可奖励。但是提得有无价值,得当不得当,还须由教师指导。4.竞赛法:读得“多”和读得“快”是相辅相成的。经验证明,凡是课外阅读较多、知识较丰富的学生,阅读的速度就快;反过来说,读得愈快,就能读得愈多。因此,我们大力提倡课外阅读。总之,阅读速度同视知觉广度、阅读者的经验知识、思维能力和阅读习惯方法以及年龄特征有关。要培养速读能力,就要看得快,懂得快,记得快,在“懂、巧、熟”上下功夫。(选自《全国语文特级教师经验选》,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有删节)(设计/童丽慧)【童话推荐】1.叶圣陶《稻草人》2.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23女娲造人【资料链接】袁珂和《中国古代神话》《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神话学专家袁珂先生撰写的一部全面叙述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的专著。全书从世界是怎样开始的,黄帝和蚩尤的战争,帝俊、帝喾和舜,羿和嫦娥的故事,鲧和禹治理洪水,远国异人,夏以后的传说等几个方面对支离破碎的中国神话做了全面、完整、通俗的讲述。【素养提升】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往往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同文本进行零距离的对话,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动作用,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组织并指导学生主动投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在阅读中感知、感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逐步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逐步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疑难探究】如何理解课文的想象根植于现实又合情合理的特点?作者就女娲为什么要造人、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进行了丰富的想象。女娲是神,具有非凡能力,她造人的手段和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而在细节处理上,作者又赋予了她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从而使想象的内容既显“神威”,又符合人情事理。广阔的天地,莽莽的原野,死寂的气氛,使神通广大的女神感到了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就显得自然而真实;水中映出的或“笑”或“生气”的面容,诱发了她的“灵机”,想象巧妙而富于人类经验;“妈妈”的呼喊,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人”的产生,使女娲得到做28 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忙碌疲倦,正显出了一位母亲的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情节是想象的,虽然大胆夸张,但又是根植于现实,合情合理的。24寓言四则【资料链接】中外著名的寓言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源远流长,在先秦时期已具雏形。先后经历了先秦的说理寓言、两汉的劝诫寓言、魏晋南北朝的嘲讽寓言、唐宋的讽刺寓言和明清的诙谐寓言等五个阶段。有许多成语都出自古代寓言故事,比如“狐假虎威”“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其中《列子》《庄子》与《韩非子》收录最多。现在收录中国寓言的书籍有《中国寓言》等。世界其他国家的寓言作品也很多。世界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其他比较著名的寓言集或寓言较集中的作品有《克雷洛夫寓言》《列那狐的故事》《拉·封丹寓言》等。著名的寓言故事有《农夫和蛇》《农夫与狼》《狐狸与葡萄》《马和驴》等。【素养提升】怎样写好一则寓言?首先要有一个通俗简单的故事。精彩的故事是寓言成功的开始,寓言的篇幅短小,其目的是寓事说理。通过讲述故事来达到说理的最终目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能否起到劝导的作用。没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道理就没有一个安身的地方。但是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大自然的规律,不能有悖常理。故事既要短小又要趣味盎然、新鲜活泼,才能吸引人,让读者在笑声中有所获益。其次,一个简单明白的道理是寓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寓言创作的灵魂,就好似人类必须要有思维一样重要。在寓言创作中寓意是一根看不见的线,大多数时候,这根线并不会直接在文字中体现。但是,好的寓言的寓意,会随着读者的阅读进程而逐渐明晰,这是寓言独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我们写寓言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讲一些具有现实意义或教育性意义的道理。【延伸阅读】三人成虎庞恭陪伴魏国太子到邯郸做人质。在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不信!”魏王立刻答道。“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吗?”庞恭又问。“我会怀疑。”魏王回答道。“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地说街上有只老虎时,您会相信吗?”庞恭接着问。魏王回答道:“我会相信。”于是庞恭就劝诫魏王:“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此事。”魏王道:“我心里明白。”可是,庞恭刚走就有人诽谤他,刚开始,魏王还会为他辩解,后来诬蔑他的人多了,魏王就信以为真。等到庞恭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因此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2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9-26 15:40:01 页数:29
价格:¥6 大小:289.50 KB
文章作者:U-2009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