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1-2022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初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2022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初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一、基础(27分)初三准备开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1-7题。(共17分)【追本溯源明“自强”】下面是一位同季为此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综合性学习活动准备的开场白,请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小题。“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很多人视它为自己一生的箴言。这句话出自《周易》中的“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与坚毅的个性品质。①以天与人对应,不仅是一种思想方法②人也应该是刚毅坚卓、力求进步的③这正是我们最可宝贵的民族特性④更是一种顺天而动、法天而行的世界观念⑤独立自主、自尊自强、坚忍不拔、不屈不挠⑥如同天的刚强劲健。几百年来,这种自强的精神和勤芳的品质【甲】(相得益彰/理至易明),让外国人不救轻qù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无时无刻不发扬和继承着这种精神和品质,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清华校训是梁启超先生1914年在清华做题为《君子》的演讲时提出来的。他以“自强不息”为中心,激励清华学子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因梁启超先生在清华之演讲而扬名天下,遂成清华校训。1.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题目。(1)给加点字注音:箴言(2)看拼音写汉字:轻qù(3)结合语境,从文中的括号内选择正确的成语填入【甲】处。2.上述标序号文字的顺序被打乱了,请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A.①④③⑤②⑥B.①④⑥②⑤③C.⑤③①④⑥②D.⑥②⑤③④①3.文中划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后将正确的句子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4.选择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A.“自强不息”中的“息”是停止的意思。B.“深沉”“宝贵”“坚毅”,这三个词的词性都是形容词。C.“独立自主”“坚忍不拔”都是并列短语。D.“‘自强不息、厚德裁物’,因梁启超先生在清华之演讲而扬名天下,遂成清华校训”是因果复句。【答案】1.(1)zhēn(2)觑(3)甲:相得益彰2.B 3.语序不当。“发扬”和“继承”调换位置4.C【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积累。(1)箴言:拼音为zhēnyán,基本意思是形容规谏劝诫的话。(2)轻觑:拼音为qīngqù,意思是忽视、轻视。(3)相得益彰:意思是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理至易明:意思是道理述说到了极致,简单明了,极容易明白。这里形容“自强的精神和勤芳的品质”相互配合,所以应该用相得益彰。【2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本段话主要介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结合上文“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第①句“以天与人对应”是对前面的阐述,应该放在开头,引起后面的句子;“不仅……而且”是递进的关系,因此第④句应在第①句的后面;第⑥句照应上文,先谈“天”,②⑤句接着谈“人”;③句对上文进行总结,放在最后。故排序为:①④⑥②⑤③。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语病的修改。“伟大的中国人民无时无刻不发扬和继承着这种精神和品质,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应该是先“继承”,再“发扬”,语序不当,应该将其位置调换。【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字词意思、词性、短语类型和句子类型的分析。C.“坚忍不拔”是补充短语。故选C。【树立榜样学“自强”】5.从古至今,中国有许多自强不息的人物,也留下了许多体现自强不息精神和风骨的作品,请你举出一例并说说其含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几句诗蕴含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抒发了他不甘年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壮志豪情。【答案】示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蕴含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质,表达了 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挂起风帆冲破风浪,到达理想的彼岸。抒发了诗人不惧艰险,不畏风浪,勇往直前的精神。【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句子仿写能力。根据题目要求,“中国有许多自强不息的人物,也留下了许多体现自强不息精神和风骨的作品”,如苏轼、郑燮、李白等人,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加上他的作品,结合所给示例的句式表达即可。示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句诗赞美了竹子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表达了作者刚正不阿、坚强不屈、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抒发了诗人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的豪情,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6.少年强,国家强;青春梦,中国梦。通过这次活动,王同学感触很深,他立志也要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于是根据下面这段文字中范仲淹和邓稼先的感人事迹拟写了一句座右铭,请结合下面这段文字的内容,仿照前半句将他的座右铭补充完整。青春应立志为国。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两弹元勋”邓稼先年轻时就立志要让中国变强盛,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青春座右铭:以天下己任发愤苦读,________________。【答案】让中国变强盛鞠躬尽瘁/(或:让中国变强盛毕生奉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仿写。仔细阅读材料内容,根据给出的句子形式进行仿写即可。认真审题可知,座右铭中的前半句是“志向+行动”的基本格式,概括的是材料中分号前的内容,所以后半句应该依据分号后的内容去写,可以结合“立志要让中国变强盛,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去拟写。如“让中国变强盛奉献一生”。【畅所欲言颂“自强”】7.近日上映的电影《长津湖》,选取抗美援朝长津湖之战为背景,以震撼场面、感人细节和精湛演技,再现“最可爱的人”的壮美形象,彰显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度赢得全网大热粮、票房大满贯。学校组织大家去影院观影,深入感受自强不息的精神。观影结束后,学校又组织大家去探望健在的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向“最可爱的人”致敬,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种。让英雄不朽,让精神长存!学校准备让你代表同学们向那些还健在的志愿军老兵装达敬意,你会说:【答案】示例:尊敬的志愿军爷爷,您们用鲜血刷洗了中国百年的耻辱,用汗水创造了和平的环境,用行动保护了祖国的安危;您们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习不负众望,为祖国的未来奉献自己的力量。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使用合适的称呼,要表达出对志愿军老兵的感激与赞美,并发表自己在他们精神感召下的决心和斗志。示例:尊敬的志愿军爷爷,您们一颗忠心献祖国,一腔热血保和平,一份无私显军魂,是您们的舍生忘死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向您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我们也会以您们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新时代为祖国的发展助力。8.默写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1)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2)________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3)__________________,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4)寂寂江山摇落处,_________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5)槲叶落山路,_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6)____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7)旷达,是一种人生态度和胸襟格调。面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美好祝愿“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灼热的执着与追求。【答案】①.忽复乘舟梦日边②.溪云初起日沉阁③.戍鼓断人行④.怜君何事到天涯⑤.枳花明驿墙⑥.云横秦岭家何在⑦.但愿人长久⑧.千里共婵娟⑨.春蚕到死丝方尽⑩.蜡炬成灰泪始干【解析】【详解】本题中的“戍、枳、婵娟、蜡炬”等字词容易写错。二、阅读(45分)(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亭久废,名人石刻颇夥①,兵后焚炼为垩②殆尽。亭后四贤堂,亦废。亭侧有玻璃泉,又名六一泉,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手掬饮之,温。(节选自宋濂《游琅琊山记》)【注释】①夥:多。②垩(è):白土。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3)复西行约三里许(4)可鉴毛发10.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1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全集》。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B.《醉翁亭记》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以及醉情山水,怡然自得的乐观精神。C.六一泉在醉翁亭旁边,流出的泉水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一样“水尤清冽”。D.乙文中“兵后/焚炼为垩/殆尽”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12.甲乙两文“推出”醉翁亭的写景顺序有什么相似点,并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答案】9.(1)茂盛的样子(2)居高面下(3)左右(用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4)照,照见10.(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2)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进入了醉翁亭。11.C12.由远及近,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给人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解析】【9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蔚然,茂盛的样子。(2)句意为: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飞鸟展翅似地,高踞在泉上。临,居高面下。(3)句意为:又向西走了大约三里左右。许,左右(用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4)句意为:能够照见人的头发。鉴,照,照见。【1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要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1)乐,乐趣。得,领会。寓,寄托。(2)沿,沿着。过,经过。入,进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C有误,“水尤清冽”的意思是水特别清凉,这一说法错误,由“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手掬饮之,温”可知,六一泉的水是温的。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比较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比较分析。甲文:以“环滁皆山也”总起,仿佛是一个航拍的全景镜头。然后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这样由远及近,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以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乙文:由“复西行约三里许”“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亭后四贤堂”“亭侧有玻璃泉”可知也是按照作者的行踪,由远及近,准确的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可知甲乙两文“推出”醉翁亭的写景顺序相似点是由远及近,这样安排可以准确交代醉翁亭的地理位置,给人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点睛】译文甲: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飞鸟展翅似地,高踞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乙:又向西走了大约三里左右,有泉水从两山之间流泻出来,分成了几条水道,叫做让泉。流水潺潺,非常清澈,能够照见人的头发。靠着岸边有一个亭子叫“渐入佳境”,现在已经废弃了,只剩下四个大大的字在崖石上刻着。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到了醉翁亭。醉翁亭早就荒废了,名人石刻非常多,但是战乱后焚烧成了白土,几乎没有了。醉翁亭后的四贤堂,也废弃了。醉翁亭旁边有一处玻璃泉,又叫做六一泉,有一根石栏杆压在上面,石栏杆下还压着一块大石头,大石头中间有一个小孔让泉水通过,直径大约五六寸,用手捧水喝,温的。(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谈读书(节选)①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 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十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者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者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踏一脚,就成了“消耗战”。②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1月版)【材料二】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①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是放下书、走出去行动的能力。②读书肯定是好事,但也容易令人产生幻觉:读过某些道理,便以为自己懂了。人们常说:“知道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的一生是由无数个选择构成的。而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往往是非理性的。这就是人最大的弱点:人是受情感驱动的,因而也是脆弱的。你读了再多的书,学会了再多的道理,在你面对实际的困境的时候,往往派不上什么用场。③你知道要学会投资自己,以期在未来收获机遇,但当你结束了一天的劳累,你是否真的能关掉美剧和电影,强迫自己好好去读几页英语?④你知道理性人追求边际效益,不考虑沉没成本,但当你真的面对抉择,要放弃你坚持了两年、三年、五年的东西,你能够放下执念么?⑤你知道作出决策时要排除情感干扰,权衡各方面利弊,可当你真的面对能左右你未来十年的选择时,你是否真的能做到心如止水?⑥书可以告诉你很多道理,但永远给不了的,是面对困境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做出选择时坚决的心境。⑦这两样东西,只有当你去经历了很多事情,沮丧过、失望过、痛哭过,你才能真正地把握到,也才能真正地拥有。⑧你会发现,生命中有许多属于自己的寒冷和深渊,只能够自己去面对。没有谁能够代替你去承担,也没有哪本书能够帮你去抵抗。知行合一,最难的永远是行。如同读书和阅历永远是互补的关系。可惜,许多读书人,最大的误区,就是以为读书可以代替阅历。⑨读书可以给你力量,但造就一颗强大的内心,需要提高对痛苦的承受力。也就是说,你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去经历痛苦,或许是风险,或许是损失,或许是恐惧,或许是你所厌弃和排斥的事物,直到你能够承受痛苦,你才能不被痛苦所左右。⑩读书的时候,你是在观看别人的生活,始终没有参与其中,也永远体会不到面对困境的绝望和无力。在书里面,你永远是安全的,永远不用被卷入现实的风暴中。也因此,你失去了真正磨练自己的机会。⑪所以,好好去体验身边的生活。去做一些平时想做但不敢做的事,去挑战自己的极限,去经历。不要怕风险,也不要怕损失。书可以教会你各种各样的招式,但如果你不在实战中应用,就永远算不上一个高手。(作者:Lachel,选自“知乎日报”微信公众号,有删节)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书要精读,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B.两篇文章都按照“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论述了自己对读书的见解。C.《谈读书》中认为多读书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内在。《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中认为“读书给不了面对困境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做出的选择时坚决的心态”。D.《谈读书》多比喻,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阐明道理。《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善推理,以逐成深入的方式阐明道理。1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内容。15.《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中第3、4、5段连用三个问句在表达上有何妙处?16.读了《谈读书》后,大家看法不一,展开辩论。请你结合短文开展辩驳。以下是小棠的观点:“我非常赞同《谈读书》中的观点;书多了反而是累赘,选几本读一读即可。这样既能节约时间,也能‘变化气质’。”以下是你的观点:“你曲解了朱光潜先生的本意,___________。”【答案】13.C14.材料一:读书要“选得精,读得彻底”;材料二:认为读书还要“放下书、走出去行动”。两篇文章分别阐明了学会精选精读和落实知行合一的具体做法。15.①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结构整齐,论证有力,突出强调“书可以告诉你很多道理,但永远给不了的,是面对困境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做出选择时坚决的心境”,并能引发人们对读书的思考。②三个反问句单独成段,给人以醒目明快之感,向第二人称“你”提出疑问,如同面谈生活家常,论述亲切自然。16.①朱先生观点不是这样的,所谓的“书多是一种累赘”,一方面因为很多读者“不专精”,会“迷方向”,另一方面书多且质量不一。“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十部甚至于数部”,所以我们要“选得精”,而不能随便选几本读一读。(或:②“选几本读一读”,少读书可“节约时间”等看法是不对的。朱先生反对的是贪多而不深入,没说可以不认真读书。文中他强调书要“选得精,读得彻底”,才能有助于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C有误,《谈读书》中认为“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并非“多读书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内在”。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能力。应该通读全文,把握全文中心,进行提炼概括。《谈读书》第一段先指出“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在此基础上在第二段提出自己的观点“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所以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读书要“选得精,读得彻底”,阐明了学会精选精读的具体做法。《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开篇就亮明观点“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是放下书、走出去行动的能力”。接着结合生活实际指出读书“容易令人产生幻觉”和“书可以告诉你很多道理,但永远给不了的,是面对困境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做出选择时坚决的心境”。在此基础上证明了读书不可以代替阅历,应该“放下书、走出去行动”。所以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读书还要“放下书、走出去行动”,阐明了落实知行合一的具体做法。【15题详解】本题考查品析句子的能力。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三个问句,在内容上都是对面对选择时或存在矛盾心理时的发问,问句的形式可以引发读者思考,突出强调了“书可以告诉你很多道理,但永远给不了的,是面对困境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做出选择时坚决的心境”。在形式上,这三个问句构成排比,有节奏感,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气势,条理分明,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三个反问句单独成段,也起到强调的作用,给人以醒目之感。三个句子都运用了第二人称“你”,好像与读者面对面的交谈,使论述亲切自然。据此概括作答即可。【16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要结合《谈读书》的观点进行反驳。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是“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他认为“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在表达时可以紧扣这些观点反驳。示例:朱先生所说的“书多是一种累赘”,是因为读者“不专精”,会“迷方向”,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贪多而不深入,并不是多读书无益。朱先生的观点是“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我们还是要认真读书的,而不是用少读书去节约时间。(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剪一段时光温暖你 代连华①时光会苍老,生活则会继续。每段时光都会演绎着不一样的悲喜人生,匆匆逝去的是无情光阴,而沉淀下来的却是温暖记忆。②儿时最大的乐趣,就是依偎在奶奶怀里,看奶奶剪窗花。奶奶最擅长剪纸艺术,那时村里谁家有了喜事,总要找奶奶剪大红喜字或者并蒂莲花等图案,贴在窗户上增添喜庆气氛。③剪喜字是有讲究的,若是人家想要红双喜,那么奶奶剪的时候就要下功夫,一张红纸对折,一把剪刀细细地揣摩着,剪刀一路下去蜿蜒曲折。再把红纸打开时,一幅漂亮的红双喜字就剪出来了。④对于剪窗花,奶奶一直情有独钟。当年爷爷和奶奶从关里来到关外,一路走来缺衣少吃,奶奶就用自己的双手,走一路剪一路,用漂亮窗花换来一些食物。后来,日子虽然贫穷但总算安稳下来,奶奶还是喜欢剪窗花。⑤儿时,和奶奶去田野里打柴草,奶奶挥舞着镰刀在前面割,我在后面帮着往起摞。累了,我和奶奶坐在草丛里休息。奶奶不抱怨累,反而有兴致地观察着周围的野花儿,花儿五颜六色,一朵一朵娇艳欲滴。奶奶在心里记下花儿的模样,几天后,就能剪出一幅漂亮的窗花儿。⑥每到春节,是奶奶最劳累的时候,左邻右舍都来找奶奶剪窗花儿。他们一边嗑着瓜子一边闲聊,而奶奶的双手则要不停地剪着,常常累得腰酸背痛。看着村里人拿着窗花笑眯眯地离去,奶奶会露出欣慰的笑容。⑦有一年春节,奶奶剪出一幅大红的“年年有余”,我开心地准备贴出去,奶奶却领着我来到村东头。那里新搬来一户人家,生活很贫穷,窗户上糊着黑乎乎的窗纸。奶奶把大红窗花,贴在窗纸上,在雪花的映衬下,整个院子都亮丽起来,女主人拉着奶奶的手,眼泪不停地流着。⑧那时在农村,一般人家都是住草房。有一年,因为烟囱冒火,结果火烧连营,前村有一半人家烧得片甲不留,奶奶就把一些村民让到家里居住。每天,奶奶都要用白面掺些玉米面蒸一大锅馒头,还把家里存的腊肉拿出来,做菜给他们吃。但他们还是愁眉苦脸的,毕竟没有了家。⑨奶奶开始为他们剪窗花儿,一边剪一边安慰着:“这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只要人平安就好,勤快点将来什么都会有的,这就像剪窗花,把那苦日子剪掉,留下的就是让你看着开心的窗花儿,慢慢过好日子在后头呢”。奶奶剪出花样最多的是“岁岁平安、五谷丰登”,奶奶用朴素的语言,美丽的窗花,安慰着村民,让他们有勇气面对困难。⑩剪一段时光温暖你。在那贫瘠岁月里,奶奶的窗花比世间任何一朵花儿,都要芬芳美丽,四季绽放从不凋零。17.请简要说说标题在全文中的作用?18.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三段划线句子。 19.文中奶奶是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要分析。20.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21.文章说“匆匆逝去的是无情光阴,而沉淀下来的却是温暖记忆。”在你的生命中也有一个人给你留下温暖记忆,请把当时温暖的场景写下来。【答案】17.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作为全文线索;③暗示文章主旨,体现奶奶通过剪窗花温暖他人的主旨。18.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奶奶构思的细致与动作的娴熟,突出了奶奶的心灵手巧,抒发了作者对奶奶的敬佩之情。19.①勤劳能干。当年爷爷和奶奶从关里来到关外,奶奶就用自己的双手,走一路剪一路,用漂亮窗花换来一些食物。②善良仁慈。新搬来的一户人家生活很贫穷,窗户上糊着黑乎平的窗纸,奶奶便把大红窗花贴在窗纸上。可以,①文章以不同的人回忆“我”的父亲的事情为叙事线索;②不同的人回忆“我”的父亲带有不同的深厚情感;③他们的回忆让“我”对父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更敬佩父亲。20.在那生活艰苦的日子里,奶奶用窗花教育我们要具有关爱他人、乐观面对苦难的品质,使我们时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让“我”记忆犹新。突出了奶奶对“我”的影响之大,抒发了“我”对奶奶的感激与赞美之情。21.示例:有一次,我在操场上踢足球。我不小心将足球踢向了操场边正在和其他同学做游戏体育老师,足球刚好砸在老师的头上。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反而笑着说:“好好踢!”一句话,让我倍感温暖。【解析】【分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剪一段时光温暖你”,题目新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文章从第①段“时光会苍老,生活则会继续。每段时光都会演绎着不一样的悲喜人生,匆匆逝去的是无情光阴,而沉淀下来的却是温暖记忆”到最后第⑩段“剪一段时光温暖你。在那贫瘠岁月里,奶奶的窗花比世间任何一朵花儿,都要芬芳美丽,四季绽放从不凋零”,始终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线索;同时,从“温暖”二字,也暗示了文章的主旨,体现奶奶通过剪窗花温暖他人的主旨。【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题干要求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结合“剪喜字是有讲究的,若是人家想要红双喜,那么奶奶剪的时候就要下功夫,一张红纸对折,一把剪刀细细地揣摩着,剪刀一路下去蜿蜒曲折”中“剪”“对折”“揣摩”等词语,可以看出句子采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奶奶构思的细致与动作的娴熟,“剪刀一路下去蜿蜒曲折”突出了奶奶的手艺很好,非常自如地剪窗花,抒发了对奶奶的敬佩之情。【1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作答此题,找出文中对奶奶的描写进行分析即可。结合第④段“对于剪窗花,奶奶一直情有独钟。当年爷爷和奶奶从关里来到关外,一路走来缺衣少吃,奶奶就用自己的双手,走一路剪一路,用漂亮窗花换来一些食物”,可以看出奶奶勤劳能干;结合第⑥段“他们一边嗑着瓜子一边闲聊,而奶奶的双手则要不停地剪着,常常累得腰酸背痛。看着村里人拿着窗花笑眯眯地离去,奶奶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可以看出奶奶热心善良;结合第⑦段“那里新搬来一户人家,生活很贫穷,窗户上糊着黑乎乎的窗纸。奶奶把大红窗花,贴在窗纸上”可以看出奶奶乐于助人。【2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最后一段“剪一段时光温暖你”照应了标题,“那贫瘠岁月”说明那时的日子过得非常艰苦,“奶奶的窗花比世间任何一朵花儿,都要芬芳美丽,四季绽放从不凋零”说明奶奶剪窗花的细节,教会“我”热爱生活,乐观面对苦难,同时,奶奶热情帮助别人剪窗花,也教育我们要具有关爱他人,“那一段时光”非常温暖,使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对那段记忆充满了回忆和感激。【21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题干要求写出一个给你留下温暖记忆的场景,抓住“温暖”二字,言之成理即可。示例:爷爷本来也从不下厨房,可为了我,他开始学烧菜。整天不是盐放多了,就是水放少了。有一天,爷爷满面笑容的端来了一碗汤让我尝尝。我尝了一口,觉得太美味了,一口气把汤全喝完了,爷爷看着我说:“你喜欢的话,我以后经常做给你吃。”爷爷的话比汤更让人温暖。(四)名著阅读,完成下面小题。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在读过《艾青诗选》后,准备以此为主题做一期班刊。22.同学们找了著名作家对艾青诗歌的评价做了资料卡片,但不小心将评价其他诗人的资料卡片也混入了其中,请你根据自己的读诗体会,找出下列不是对艾青诗歌的评价的是()A.他至高无上的诗神是养育了他的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普通人民,在以后的诗里,他关注的中心,始终是与中国土地合而为一体的普通农民的命运。(钱理群)B.他的诗把我们从怀疑、贪婪的罪恶的世界,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它能使我们在心里重温着在海滨以贝壳为餐具,以落叶为舟,以绿草上的露点为圆珠的儿童的梦。(郑振铎)C.他所创作的长诗,以磅礴的气势表现了中华民族所焕发出的振奋精神和英雄气概。(张同吾)D.冰封雪冻的中国,一切土地上的劳作者都陷入了绝望的污巷。面对这一切,诗人只能唱出自己的愤怒,写出自己的同情,希望给那些寒冷中的人们带去些许的温暖。(李朝全) 23.你喜欢艾青的诗歌,并写了一篇读后感,想放入班刊中。同学帮你找了三幅配图,你决定用哪一幅图片呢?说说你的理由。A.高山田野图B.诗人远眺图C.海浪礁石图24.你还读到一首怀念艾青的诗,很有感触,想在中间再加一节,投稿班刊。那个讴歌土地/讴歌太阳的诗人/走了走了。那个大堰河的儿子/那个土地的儿子/走了走了。/________________/走了走了。他的诗没有走/还留在我们的心头/赶也赶不走。【答案】22.B23.示例1:用A,因为艾青三四十年代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太阳”和“土地”。“土地”象征着祖国。A图中的大地丰饶美丽,恰能表现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所以用A好。示例2:用B,因为艾青三四十年代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太阳”和“土地”,作者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现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因此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B图中诗人望着太阳,正是表现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对胜利的期待,所以选B合适。示例3:用C,艾青的作品《礁石》这首诗写礁石面对凶狠的海浪,“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着重写礁石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表现诗人不管是在历史的风云中还是在个人的隧跑的征途上,都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勇敢地迎接生活,也勇敢地迎接各种挑战。C项这幅礁石图正展现了诗人的这种精神,故选C合适。24.示例:那个悲悯人民的困苦那个忧伤祖国命运的诗人。【解析】【分析】【22题详解】B.“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一句可以看出郑振铎先生评论是《泰戈尔诗选》的《新月集》。故选B。 【23题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艾青诗选》是近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他的诗歌通常都富有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土地”和“太阳”是其诗歌中的主要意象。结合对艾青的诗歌掌握,任选一幅图片,说出理由即可。例如选A。艾青三四十年代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太阳”和“土地”。“土地”是祖国的象征,A图中的高山田野图展现出的是祖国大地的生机勃勃,大地上的草木丰茂,也象征着祖国蓬勃的生命力,从画面上看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更能透露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也更能能抒发出作者的爱国情怀,所以用A好。例如选B。B图中有太阳,有青年,有青年眺望太阳的画面,艾青三四十年代诗歌的主要意象也有“太阳”,太阳象征着光明,这个画面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光明的渴盼,所以用B好。例如选C。艾青的诗歌《礁石》里面塑造了“礁石”和“海浪”的形象,“礁石”面对“海浪”的冲击,依然乐观地积极地面对,没有屈服,“礁石”正如作者一样,在人生中遇到压迫、打击,却依旧向往光明,对未来充满希望,不屈不挠,C图里有礁石,有海浪,意境符合艾青的《礁石》,所以用C好。【24题详解】本题考查诗句仿写。作答本题时,可以借鉴本文第一行和第二行的结构形式,在“走了走了”之前填写的内容是“那个……那个”构成并列关系,例如:那个追求光明的人,那个渴望黎明的人。再如:那个仰面微笑的人,那个奋发向上的人。选择其中一个即可。三、写作(作文45分,书写3分)25.作文林清玄在《月到天心》中写道: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同学们,你心中的月亮是怎样的呢?请以“心中的一片月”为题写作文。要求:①写出真情实感;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级和姓名。【答案】参考例文心中的一片月躺在床上,我却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妈妈,我睡不着,你给我讲个故事我再睡。”“好,今天讲个猴子捞月的故事,好吗?从前呀……”有多少个岁月,就有多少个故事,每当看到天上那皎洁的月亮,作为一名住宿生,那种对家的思念就油然而生。海上升明月,天涯若比邻。古人借酒消愁,赏月思乡在现代也完全能理解。小时用的比喻:月牙弯弯像小船,我却并不赞同,圆月多好啊!它不似那弯月样的婀娜多姿,但却代表着美好和团圆,替游子指引回家的方向。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脱离家的怀抱、爱的怀抱,但恋家之心,已越来越强烈。向着月光指引的方向,我一路风尘仆仆的回到家,却发现家里空无一人,不禁担心起:“人都去哪了?”四周静悄悄的,显得七分空虚,三分寂静,唯有月光透过窗户散在我的脸上,也算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吧!不知从何时起,我心中的那一片月变的模糊起来,是因为学习没注意?是因为天气不好?还是根本就没有在意呢?心中的那片月,人们并没有用心去关注它,它却无声无息的关照着我们,关照着每一个人,如一盏明灯,为每一位迷路的人指引方向。写作业累了,我揉揉眼,望望月,灵感来了,干什么都轻松了,仿佛一切都豁然开朗,正如这时母亲端来的牛奶和水果一样,饱含着母亲对我的爱。心中的那片月是家,是爱,更是舍不下的情。【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审题:结合“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理解,题目中的“月”应理解为心中的某个人(或物),他(它)就像黑夜里的月光一样为自己指引前进的方向,为自己带来光明。当然,也可理解把月理解为心中的理想,这理想给自己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给自己带来前进的动力。据此分析可知,本文应以写人(或物)为主,从生活中取材,真实可感,力求以情动人,写出真情实感。思路:文首可以以题记的形式点明心中那片月光给自己的带来的影响,彰显自己的写作功底和思想深度。文中则写人记事,围绕与那人(或物)有关的故事来表现那人对自己的影响,这个故事可以是在月光下发生的,以照应题目,应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真情实感。文末则以议论或抒情升华主题,总结全文,并与文题或文首形成前后呼应,使全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文体选择:记叙文或抒情散文。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2-04 19:00:03 页数:17
价格:¥2 大小:2.03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