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初中
>
语文
>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丰台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丰台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8
2
/18
剩余16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丰台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00分。练习时间120分钟。2.在练习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教育ID号。3.练习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练习卷上作答无效。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5.练习结束,将本练习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基础·运用(共16分)中华文化崇尚“和”,交往处世离不开“和”。为了充分汲取“和”的思想智慧,初二年级计划以“和谐相处,携手同行”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以下任务。任务一:讲解“和”之内涵“和”字最早出现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最初字形写为从龠禾声的“龢”字。《说文解字》解释说【甲】:“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也就是说,“和”的本义是从三孔定音编管内吹奏出来的标准乐曲,用以调和各种音响。可见,“和”字原本指古代乐器发出的和谐之音,后来才逐步引申到一切事物所具有的协调统一关系。“和”的思想可谓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尧舜时期,后来又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最终①(积淀/沉积)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说【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就是“和”的理想境界。“和”文化在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②(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引领作用。1.对文段中加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和”应读为“hè”B.“溯”应读为“sù”C.“源远流长”应写为“渊源流长”D.“维系”应写为“唯系”2.根据文段内容,依次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沉积②不可或缺B.①沉积②相辅相成C.①积淀②不可或缺D.①积淀②相辅相成3.两位同学正在讨论讲解稿中【甲】【乙】两处标点符号的使用,请你判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甲】处冒号应改为逗号,因为后面是转述《说文解字》里的内容。B.【乙】处冒号使用得当,因为这里就是直接引用费孝通先生的原话。 任务二:准备宣传材料4.宣传组的同学想将“以和为贵”书写在活动海报上来突出主题。请你在以下两幅书法作品中做一选择,并结合书体特点说明理由。【甲】【乙】答:选择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5.年级邀请专家来做讲座,主题为“以和为贵——人际交往智慧”,讲座现场要布置展板,以下是展板的备选标题。你发现其中不适用的一项是)A.和为成事之根本,和为人间之至情。B.众人拾柴火焰高,同心同德最可嘉。C.合作共赢促成长,以和为贵创未来。D.与鸟儿同游青山,与花儿共赏蓝天。任务三:撰写演讲文稿6.十四五岁的学生血气方刚,争胜心强,容易意气用事,引发矛盾。你准备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发表演讲,呼吁大家和睦相处,友善待人。请你完善演讲稿中的两段文字。①我们要将“以和为贵”视为青春的必修课。须知,斗则两败俱伤,和才能共进共赢。因而,当我们争吵得面红耳赤时,应该听从“和”的召唤,心平气和地伸出双手与对方相握;当我们因冷战而相对无言时,应当让“和”来解开心结,真心诚意地给对方一个友善的微笑。②“和”是阳光,可以融化敌对的坚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是针线,可以缝补生活的裂痕;“和”是桥梁,可以跨越人际的沟壑!(1)为使演讲内容更有说服力,你想要在第①段的方框内补充一段话,用以佐证“斗则两败俱伤,和才能共进共赢”,并与后文表达相连贯。下面备选内容中最适宜的一项是()A.《三国演义》中,东吴大都督周瑜赤壁之战大破曹军,名扬天下。他虽是杰出的将帅之才,却心胸狭窄,容不下才能高于自己的诸葛亮,几次设法加害均未得逞。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带着“既生瑜,何生亮”的不甘抑郁而亡,年仅36岁。B.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曾与师父梅兰芳唱过“对台戏”。打对台之前,程砚秋特地到梅府去请求谅解,梅兰芳很大度地对他说:“放心去演。”结果两人的演出都场场爆满,不但令观众大饱耳福,还 促进了京剧的发展,传为梨园佳话。(2)你想在第②段写出四个并列的比喻句,形成排比句式,来增强演讲的语气。请在横线上把语句补充完整。任务四:分享活动感受7.实践活动即将结束之际,同学们在一起畅谈“和谐相处,携手同行”这一主题活动对自己的启示。下面表达欠妥的一项是()A.同学之间互让互助、彼此包容,人际间的矛盾才能消除乃至减少。B.和谐的班级氛围,是促进我们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C.当你抱着真诚与善意与同学相处时,他的心灵之窗才会向你开启。D.和同学们携手同行,意味着每个人都要有大局意识,不能太自我。【答案】1B2.C3.B4.案示例一:选【乙】。乙为隶书,书体古朴,能够体现“和”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特点。答案示例二:选【甲】。甲为行书,流畅活泼,笔划、各字之间配合协调,能够很好地体现“和”的思想。5.D6.(1)B(2)答案示例:“和”是春风,可以吹散误解的阴云。7.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A.调和(tiáohé):协调、和谐;使和谐。C.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渊源流长”为错别字;D.维系:牵绊,也指保持不使涣散。“唯系”为错别字;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①处:沉积:水流、风等流体在流速减慢时,所挟带的砂石、尘土等沉淀堆积起来;物质在溶液中沉淀积聚起来;某些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物质堆积起来,如海洋生物的遗体堆积等;比喻沉淀,积聚。积淀:积累沉淀,也指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区别:沉淀多形容情感,而积淀多形容文化、知识、经验、素质等。在此形容“中国文化”应使用:积淀。 ②处: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相辅相成: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在此形容其作用不能少,应使用:不可或缺;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A.【甲】处后的冒号使用正确,是对《说文解字》中内容的引用;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字体鉴赏。明确选用的书法作品,结合书体特点说明理由即可,注意要点明为何种字体。示例一:选【甲】。该字体端正平稳、放纵流动,笔画与笔画之间会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书写轻松、活泼、迅捷,为行书,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能够体现“和”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示例二:选【乙】。该字体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结构扁平,为隶书。该字体古朴,能够体现“和”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特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宣传标语。D.“与鸟儿同游青山,与花儿共赏蓝天”能够体现自然环境的和谐、美好,不能体现“以和为贵——人际交往的智慧”这一主题;故选D。【6题详解】(1)本题考查事例补充。根据①段“因而,当我们争吵得面红耳赤时,应该听从‘和’的召唤,心平气和地伸出双手与对方相握”可知,前文的事例应体现有争吵但是做到了“和”,A项列举的是周瑜心胸狭隘容不下诸葛亮,几次加害于诸葛亮未得逞,最后抑郁而亡;B项列举的是程砚秋曾与师父梅兰芳唱过“对台戏”,在打对台之前程砚秋特地到梅府去请求谅解的事例;故选B。(2)本题考查仿写。联系“‘和’是阳光,可以融化敌对的坚冰”“‘和’是针线,可以缝补生活的裂痕;‘和’是桥梁,可以跨越人际的沟壑”可知,仿写要符合“‘和’是……,可以……的……”的形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和”的意义即可。示例:“和”是流水,可以带走误会的砂砾。 【7题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A.语序不当,将“消除”与“减少”互换位置;故选A。二、古诗文阅读(共21分)(一)(共6分)8.默写。(1)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2)______________,悄怆幽邃。(柳宗元《小石潭记》)(3)诗人常用鲜明的对比来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石壕吏》“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两句中,官吏的蛮横逼迫和老妇的悲苦回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引人同情;《卖炭翁》里的“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两句,则让我们看到主人公的贫寒状况和他内心活动之间的矛盾,为之动容。【答案】①.白露为霜②.凄神寒骨③.吏呼一何怒④.妇啼一何苦⑤.可怜身上衣正单⑥.心忧炭贱愿天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作答本题时应注意易错字“霜、凄、吏、怒、啼、怜、忧、贱”的正确书写。(二)(共7分)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小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9.从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身为寒士的诗人饱受秋风秋雨之苦:有_________时的愁难无力,有眼望群童抱茅而去时的________,有________时的彻夜无眠。 10.这首诗与《春夜喜雨》都因雨生情,虽一忧一喜,体现的却是诗人同样的情怀。请结合两首诗的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解。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注:此诗作于761年春天,杜甫定居成都第二年。两年来,诗人亲自耕作,与农民交往密切,深知春雨最解冬旱之苦。【答案】9.①.突遭狂风破屋②.焦急无奈③.难忍雨夜屋漏10.答案示例:《春夜喜雨》中的春雨适时而下,缓解旱情。作者称春雨为“好雨”,难掩喜悦之情,是因为想到风调雨顺预兆着好年成,老百姓的生计有着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不绝的夜雨,令人痛苦难眠。作者为自己草屋破漏而生忧之时,更想到天下众多受冻无依的寒士。所以两首诗中的喜悦和悲愁都不仅是个人忧乐,都体现出杜甫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情怀。【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①空:根据“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可知,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诗人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面对大自然中的狂风暴雨,茅屋被破,体现了诗人的愁难无力。因此这空应填:突遭狂风破屋;②空:根据“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可知,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诗人年老没力气,竟狠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诗人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体现了诗人的焦急无奈;③空:根据“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可知,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后诗人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因而这里体现了诗人难忍雨夜屋漏时的彻夜无眠。【10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和对比阅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雨,“自经丧乱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由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春夜喜雨》中,诗人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描写了春雨的特点和和成都雨夜的景象,热情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结合写作背景“两年来,诗人亲自耕作,与农民交往密切,深知春雨最解冬旱之苦”可知,作者之所以表达对春雨的喜爱,是因为它能为农民缓解旱情,体现的是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怀。总之,两首诗虽然一悲一喜,但都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三)(共8分)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缘溪行斗折蛇行行将就木B.与外人间隔独与老翁别事与愿违C.问今是何世是谓大同自以为是D.寻向所志寻病终不同寻常1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翻译: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渔人心里顿时豁亮起来,疑虑全消。 理解:渔人出于好奇走进了狭窄山洞,结果发现洞的尽头是个村庄,所以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乙】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翻译:桃花源里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理解:渔人意外闯入桃花源,桃花源里的百姓拿出好酒好饭来招待他,可见村中人真诚友善,热情好客。13.阅读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材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②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③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注:①式:通“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扶着轼。②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③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桃花源记》和材料中所叙之事都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语句可以看出,桃源中的人们过着________的生活,而陶渊明身处的现实环境却与之相反,战乱频仍、污浊黑暗。材料中,在墓地哀哭的妇人已因虎患痛失三位亲人,却仍然居于山中不肯离开,其原因正如孔子所说:“_________。”【答案】11.B12.乙13.①.土地平旷②.屋舍俨然(或:“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③.宁静和谐、安居乐业④.苛政猛于虎也【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行:行走/爬行/将要;B.与:和/和/和;C.是:是/这/正确;D.寻:寻找/不久/平常;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甲】句中“豁然开朗”的意思是: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描写的是从洞中走出的时的自然环境,并非“渔人心里顿时豁亮起来,疑虑全消”;故选乙。【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出的理解社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见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都过着和平安宁、自给自足的生活,与当时的现实社会形成强烈对比。材料中,妇人说“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但不愿离去,是因为这里“无苛政”,按孔子的话说即“苛政猛于虎也”。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所以她和亲人宁愿一直住在这里。【点睛】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材料】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的很伤心。孔子用手扶著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三、名著阅读(5分)14.读书要有所关注,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疑问等关注点出发,选择阅读内容,做好摘抄笔记。请从《经典常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两部著作中任选其一,结合阅读经历,谈谈你的体会。(100字左右)【答案】答案示例一:阅读《经典常谈》我发现朱自清先生的写作目的是带我们“航到经典的海里去”。我对历史很感兴趣,所以首先认真读完了书里有关《史记》《汉书》《战国策》的篇目,并在此基础上阅读了《史记》中的部分“列传”,感觉受益匪浅。答案示例二: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我很关注保尔是怎样百炼成钢的。通过摘抄,我梳理了保尔成长的不同时期面对困难的表现,和保尔一起经历着他的精神成长,读懂了他钢铁般坚定的意志是如何炼成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题干要求从两本名著中,选择其中的一本,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是如何进行选择性阅读的。可以就自己的兴趣、问题、目的等方面选择一个方面进行阅读。示例:阅读《经典常谈》时,我对先秦的帝王将相或历史故事有探究兴趣,就先读了《<史记><汉书>第九》,读完收获很多;在阅读过程中,又激发起对先秦古诗的好奇心,于是就去看了《<诗经>第四》。依此类推,这样,读一章,带动另一章,如同滚雪球,逐步扩大阅读范围,有滋有味地读几章。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我从人物与情节的角度,梳理保尔·柯察金的革命道路,思考他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遭遇过哪些挫折,获得过哪些帮助,做了哪些思考,每一个人生阶段哪些因素对他有关键性作用,并进一步思考“我”的一生该如何度过。四、现代文阅读(共18分)(一)(共7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核心业务中。人工智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完整产业链的领域,涵盖芯片、算法、平台、应用等各个层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逐步扩大,人工智能市场得到快速发展。根据数据统计,2022年至2026年,。未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前景持续看好,市场空间非常广阔,发展潜力仍可进一步挖掘。2022-2026年全球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及预测(单位:亿美元)2022-2026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及预测(单位:亿美元)图1图2材料二2023年5月20日至31日,第29届北京科技周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举办。本届科技周以“热爱科学,崇尚科学”为主题,聚焦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展示了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芯片、量子等十几个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显现出北京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强大力量。在人工智能展区,一辆载有货物的白色小车正在自行配送订单。这辆白色小车名为“小魔驼2.0”,是毫末智行公司自研的第二代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可以适应全天候24小时配送需求,并根据指定路线实现从A点到B点的全路径无人配送。这只是北京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在北京已广泛应用于金融、交通、医疗、安防、教育等领域,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作为科创资源密集的高地,北京正朝向全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领头羊的目标不断迈进。材料三人工智能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目前正处于产业大突破前的技术冲刺和应用摸索时期。在这个阶段,能够推动技术突破和创造性应用的高端人才对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赢得更多全球顶尖人才的“芳心”,作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创新中心,北京出台了签证便利化等一系列面向国际人才的新政,旨在吸引全球一流的科学家及其研发团队来京贡献他们的智慧和力量。《2020北京人工智能发展报告》显示, 北京拥有全国近一半的人工智能高层次学者,核心产业人才总规模超过4万,已经成为国内甚至全球首屈一指的人工智能产业人才中心。15.根据图1和图2提供的信息,在材料一的横线处补写一句话。16.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中国的人工智能市场空间将会非常广阔,发展潜力大。B.第29届北京科技周主要展出了人工智能技术相关产品。C.北京出台了一系列新政,旨在吸引人工智能高端人才。17.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北京推进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答案】15.答案示例:全球和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将逐年扩大。16.B17.答案示例:人工智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大;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广泛,科创资源密集,科创力量强大;高端人才云集,有利于推动技术突破和创造性应用。【解析】【15题详解】考查图文转换。由图一“2022-2026年全球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及预测(单位:亿美元)”中柱状图每年增高可知,全球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将逐年扩大;由图二“2022-2026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及预测(单位:亿美元)”中柱状图每年增高可知,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将逐年扩大;据此整合作答即可。【16题详解】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B.有误,结合材料二第一段中“聚焦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方面重大突破,展示了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芯片、量子等十几个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显现出北京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强大力量”的内容可知,并不是主要展出了人工智能技术相关产品;故选B。【17题详解】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结合材料一第二段中“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前景持续看好,市场空间非常广阔,发展潜力仍可进一步挖掘”可概括为:人工智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大; 结合材料二第三段中“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在北京已广泛应用于金融、交通、医疗、安防、教育等领域,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作为科创资源密集的高地,北京正朝向全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领头羊的目标不断迈进”可概括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广泛,科创资源密集,科创力量强大;结合材料三第二段中“为了赢得更多全球顶尖人才的‘芳心’,作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创新中心,北京出台了签证便利化等一系列面向国际人才的新政,旨在吸引全球一流的科学家及其研发团队来京贡献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可概括为:高端人才云集,有利于推动技术突破和创造性应用。(二)(共11分)阅读《将月光包进粽叶》,完成下面小题。将月光包进粽叶①南风酥软,布谷啼清。新麦收打晾晒入仓后,秸秆的清香还未走远,粽叶的气息就翩然而至。②端午节,该是世界上最芬芳的节日吧。有屈子诗赋里萱草的暗香,有黄酒别具风味的醇香,还有来自乡野的菖蒲和艾蒿,在门楣散发着淡淡的幽香。但萦绕在我记忆里的,却是芦叶在盈盈水间散发的缕缕清香。那每一瓣青绿,都宛若一叶扁舟,为我载来流淌在母亲粽针尾孔里的粼粼月光。③家乡的五月,槐花、栀子的清芬弥散开来,蟒蛇河畔的芦苇在馨风中忘情地拔节,不知不觉就绵延成一片片郁郁葱葱的青纱帐。端午节来临前,母亲总要拎着竹篮到河边采芦叶。我和弟弟妹妹跟在母亲身后,欢快地穿行在芦苇丛中。【甲】身前身后的芦苇结成阵围拢过来,遮天蔽日的绿色让人恍若进了翡翠宫,就连空气也仿佛能拧出绿色的汁液来。我们一边唱着、笑着、嬉闹着,一边帮助母亲拣那最宽、最绿、最嫩的芦叶打来,扎成一个个细长的捆子,准备回家包粽子用。茂密的芦苇丛里,歌声、欢呼声和采粽叶的声音不时起伏,惊起一群群水鸟,扑棱棱飞向瓦蓝瓦蓝的天空。④端午节的前一天,母亲把晒干的芦叶洗净了,放在清水里煮。听得水咕嘟咕嘟地响了,看见冒出袅袅的热气了,芦叶的味道便弥漫开来。那一屋子清沥沥的香气,闻着就像心上盖了床让太阳晒得酥香的小花被,角角落落都是温暖的味道。【乙】煮过的芦叶经历了水与火的浴炼,变成了青褐色,浑身上下也多了一股子韧劲,仿佛一根根系扎乡情的绸带。⑤当一弯新月挂上树梢之时,母亲就开始包粽子了。只见她将三四片芦叶连水抿在一起,折叠成三角形、斧头形或哑铃形,然后灌进泡胀了的糯米、肉丁、大枣、红豆、花生仁之类的食材,末了用粽针将芦叶完缝合榫地收口。⑥第二天一大早,我和弟弟妹妹尚未睁眼,便依稀听到厨房里传来母亲拉风箱的声音。起床来到灶前,只见火焰还在轻舔着大铁锅的锅底,芦叶的清香却早已混合着粽子的糯香,在鼻息间轻漾开去,濡染了整个院子。我们就在这抵挡不住的粽香里耐心等着,走过来,走过去,左瞧瞧,右瞅瞅…… ⑦今夜,又到月影朦胧时分,我坐在老家的榆木桌前陪母亲包粽子。满头银霜的母亲颤抖着双手,把月光与憧憬一起包进粽叶,宛似这些年来无数次为我捆扎出门远行时的包袱。我捋着粽叶的脉络,像是要细数出年轮的翻转,一丝丝失落涌上心头。芦叶依旧,可当年那穿行在芦苇丛中的身影、洒落在芦苇荡里的笑声却怎么也觅不到了。只有这一枚枚粽叶,如同一只只竹筏,载着母爱和乡情撑过岁月的河流,年年为我送来飘香的祝福。⑧怀着一汪漂泊的心事,我帮母亲将芦叶尾穿进粽针孔。此刻,我蓦然悟出,这世间粽子的味道,只有在故乡,只有在母亲的手里,才会最香……(取材于孙成栋的文章)18.文章记述了作者在两个人生阶段里对端午节粽香的感受,用笔一详一略。童年阶段的叙述详细,写了母亲带着作者和弟弟妹妹一起_________、回家洗煮芦叶、包粽子、煮粽子的过程,当时作者的心情是_________的、充满期待的;而成年阶段则只写了陪母亲包粽子的片段,此刻作者的心情是_________的,因为_________。19.在第③④段画线语句中任选其一,结合上下文分析其表达效果。20.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将月光包进粽叶”的理解。【答案】18.①.到河边采芦叶②.欢快(愉悦、高兴)③.失落惆怅④.思念故乡(或:怀念童年、感念母爱等)19.答案示例一:甲句中“翡翠宫”“连空气也仿佛能拧出绿色的汁液”这些生动的描写,都突出了芦苇生长茂盛、色彩浓烈的特点,衬托出童年时我们采摘芦叶时的愉悦心情。答案示例二:乙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煮过的芦叶比作系扎乡情的绸带,不但形象地写出了芦叶煮过之后的色泽、质感,更借此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依恋。20.答案示例:题目串起了作者陪母亲在端午节月影下包粽子的两个场景。童年时充满欢乐和期盼;成年后离家日久,母亲也逐渐老去,往日踪迹难寻,令人怅惘。月光下母亲亲手包的粽子里,包含着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对美好童年的怀念和对母爱的感念。【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第一空,写童年阶段,根据第③段“端午节来临前,母亲总要拎着竹篮到河边采芦叶”可提取“到河边采芦叶”;第二空,作者童年时的心情,根据第③段“我们一边唱着、笑着、嬉闹着”可概括为“欢快”“愉悦”“高兴”;第三空,成年阶段则只写了陪母亲包粽子的片段,根据第⑦段“一丝丝失落涌上心头”可知作者的心情是“失落”“惆怅”; 第四空,成年后,作者心情之所以感到失落的原因,可根据第⑦“当年那穿行在芦苇丛中的身影、洒落在芦苇荡里的笑声却怎么也觅不到了。只有这一枚枚粽叶,如同一只只竹筏,载着母爱和乡情撑过岁月的河流,年年为我送来飘香的祝福”概括为:思念故乡,或:怀念童年、感念母爱等。【19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甲句,“身前身后的芦苇结成阵围拢过来,遮天蔽日的绿色让人恍若进了翡翠宫,就连空气也仿佛能拧出绿色的汁液来”,是景物描写,把芦苇阵比作“翡翠宫”,“连空气也仿佛能拧出绿色的汁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芦苇的茂盛、浓绿的特点。结合下文中“我们一边唱着、笑着、嬉闹着,一边帮助母亲拣那最宽、最绿、最嫩的芦叶打来,扎成一个个细长的捆子,准备回家包粽子用。茂密的芦苇丛里,歌声、欢呼声和采粽叶的声音不时起伏”,可知这句景物描写还衬托出我们采摘芦叶时的愉悦心情,表现了童年时的欢迎时光。乙句“煮过的芦叶经历了水与火的浴炼,变成了青褐色,浑身上下也多了一股子韧劲,仿佛一根根系扎乡情的绸带”,把将煮过的芦叶比作系扎乡情的绸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芦叶煮过之后的色泽和质感变化。“系扎乡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依恋之情。【20题详解】本题考查题目赏析。题目“将月光包进粽叶”意思是在月影下包粽子。结合第⑤段“当一弯新月挂上树梢之时,母亲就开始包粽子了”、第⑦段“今夜,又到月影朦胧时分,我坐在老家的榆木桌前陪母亲包粽子”,可知文章写了端午节时作者陪母亲在月影下包粽子的两个场景,一个是记忆中的童年时,一个是现在的成年后。题目起到了概括全文内容的作用。结合第③段“歌声、欢呼声和采粽叶的声音不时起伏”、第⑥段“我们就在这抵挡不住的粽香里耐心等着,走过来,走过去,左瞧瞧,右瞅瞅”,可知童年时包粽子、煮粽子时,充满了欢乐和期盼。结合第⑦段“满头银霜的母亲颤抖着双手,把月光与憧憬一起包进粽叶,宛似这些年来无数次为我捆扎出门远行时的包袱”可知,成年后“我”离家日久,母亲也逐渐老去,“当年那穿行在芦苇丛中的身影、洒落在芦苇荡里的笑声却怎么也觅不到了”,令人怅惘。题目“将月光包进粽叶”,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之情。五、作文(4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文章。21.柳宗元路遇小石潭,渔人偶入桃花源,阅读中随文字寻胜探幽,实践中任活力纵情飞扬……无论你开启一段怎样的行程,只要有所收获,就是不虚此行。请以“不虚此行”为题作文。可写实,可想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答案】例文:不虚此行闻到秋光,沐浴蝉鸣,你在走廊的那里,而我在这里。——题记刚入初秋,带有西瓜味的暑气还未消散。窗外有几棵高大的翠松,苍劲的虬枝如殷殷伸出的手臂过渡了高涨的艳阳,只在楼前的地上留下微妙变化的光圈。窗外的麻雀在枝头上多嘴,手中的铅笔在纸上来来回回,一根根水笔如同一位绝世舞者在同学们的指尖转着圈。随着几位舞者的落幕,一沓登答题卡从窗边接踵而至。整栋教学楼沸腾了起来,几位班委纷纷起身,手中无意间多了几张试卷。我轻颤地抖开试卷,心渐渐被平复下来。忽地,语文课代表向我丢来了试卷,我慌忙地接住。那一圈、一横、一竖织成了张火红的蛛网,抹红了原先的白纸黑字。那接近两位数的分数犹如千斤顶,砸进了我心中的那片海。是史无前例的沮丧,我的手心已被捏出了汗。一句“语文老师有请”打断了我的思绪,携带着卷子。平日里短短的走廊,今日却走出了前所未有的漫长。额上的汗水早已密集成珠,顺流而下。轻轻转动把手,推门而进。语文老师用她那深邃的目光示意我走到她身旁。只见她用那饱经沧桑的双手接过试卷,一言不发。蓝笔在纸上慈祥地摩擦,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她画出许多条蓝线,终于打破了那洋溢在空气中的沉寂:“失分点都帮你划出了,得分点都在试卷上,能看得出?”她顿了顿,往我手中默默地塞了张餐巾纸说道来,阅读练习得不够,名著也不怎么背通,平淡如白水。别紧张,做阅读题时可以尝试着圈点勾画,平日要多积累好词好句。一次失常不重要,我相信你下次能再考出好成绩。”手指轻轻地抚摸着那些蓝线,在老师和蔼而又可亲切的目光中我恍惚地走出办公室。夕阳恣意地打在我身上。老师的话语如沐春风回荡在我耳边感谢您,老师。您的谆谆教海,让我不虚此行。是您,让我重鼓勇气,乘风破浪。感谢有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不虚此行”这个题目的一个关键词“行”,“行”是出行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表面的意思,出行的过程,也许是走进了博物馆,也许是亲近了大自然,也许是探访了一位好友……另一关键词“不虚”说明此次的出行有意义。通过出行,你也许开阔了眼界,也许满足了好奇心,也许陶冶了性情,也许收获了友情。根据材料“柳宗元路遇小石潭,渔人偶入桃花源,阅读中随文字寻胜探幽,实践中任活力纵情飞扬……无论你开启一段怎样的行程,只要有所收获,就是不虚此行”和要求“可写实,可想象”可知,可以写实际的出行,而且这次出行带给你收获或感悟,也可以展开想象,随阅读中的文字去出游,收获更多的知识和启迪也行。2..构思选材。实写一次出行,去哪里游玩了,见到了什么新鲜的事物,长了什么知识,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感受到了一些人物的什么品质。虚写看某类书籍,遇到了哪些人物,了解了他们的什么故事,他们有什么样的成功,他们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写出“不虚此行”的原因,注意详略得当,语言精美,结构精巧。22.门,是一个出入口,门里门外可能迥然不同。关闭的大门未必紧锁,虚掩的门后未必是通途。门像一道关卡,考验着我们的胆识和智慧。请以“这里有扇门”为开头作文。可写实,可想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答案】例文:门其实开着这里有扇门,门发出了它特有的吱呀声,混合着年代的古朴韵味。轻轻推开故乡老屋子的院门,是那个记忆里再熟悉不过的简陋的小院。太阳打着哈欠,慵懒地向山脚下一步步挪去。余晖下,老房子那紧闭的木门刺痛着我的心。小院里长满了杂草,篱笆旁一辆陈旧的木制手推车映入了眼帘。我缓缓蹲下身,轻轻抚摸着那沾满灰尘的把手,陷入了沉思。不必说小时候我和外公用它载年货时的欢颜,也不必说外公每天用它推我上学的关怀,更不必说那是我们全家使用的唯一的代步工具。过去的一幕幕,鲜明地铺陈在眼前,又怎能让我不感伤,让我不怀念?抬起头,依旧是那紧闭的木门,每看一眼,它都有意无意地触痛着我的神经,仿佛在告诉我:门已锁,早已物是人非,昔日美好不再。泛黄的春联还残留在木门上,依稀可见几个字:岁岁平安。我踱步走近,小心翼翼地探着头,从门缝里看屋内的一切:夕阳映照在斑驳的破墙上,屋内依然明朗,我似乎又闻到当年外婆酿的豆瓣酱的香味。过去生活的一幕幕,那般幸福,那般淳朴,都被这木门关在屋内,我触不到,我回不去。 我轻轻握住那上了锈的铁锁,潸然泪下。过去在这老屋子里简单淳朴的日子,是怎样的一种喜悦啊,过去的生活仿佛是一杯酿了上千年的美酒。杯中琥珀色的酒汁,浓郁如蜜,芳香扑鼻。年复一年,岁月这样久,才酿得这般的佳品,那些堆积的想念,如果发酵,也会酿出这样的香醇吧!慢慢地,我又难过又好受,这种心酸的幸福感余留在齿间,似乎在告诉我:过去的还未过去。脸上的泪水渐渐干了,我回过神来,渐渐明白,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再怀念儿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外公外婆,他们永远回不来了,他们被这道上了锁的木门,隔在另一个遥远的地方。曾经的美好记忆成为永恒,在我心里,过去的还未过去,儿时的记忆会伴我一生。外公外婆,他们依旧活着,在我的心里。这老房子,是我梦的摇篮。木门虽上了锁,可它其实一直开着。过去的种种美好,即使回不来,但这些幸福记忆,不也一直伴随着我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第一,审题。本文要求以“这里有扇门”为作文的开头,题目自拟,因此灵活性很强。“这里”是指示代词,这个地方。“门”是人出入房屋的必经之处,又引申为途径。由“门”可以联想到生命之门、人生之门、希望之门、理想之门、绝望之门、死亡之门、友谊之门、幸福之门、智慧之门、国门等。而且,开门意味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一个新时刻的启动,写作时,要理解“门”的含义。当然也可以写成现象类作文,在这个门的里面和外面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发生等等。第二,立意。我曾生活中,有的门紧紧关闭,有的门半虚半掩……但无论选择哪扇门,走进哪扇门,都需要我们学会开门。只有学会了用适当的方式开门,我们才能拥有更好的人生,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第三,选材。写作时选择一个自己擅长的角度来写。如论点“唯有开启门扉,才能明白当下之境遇,以见星汉灿烂”来写。可以写“门扉紧闭,将人拒之门外或将人囿于门里,宜用破门之法”,可以用清朝闭关锁国的反面事例,和中国航天事业的正面事例论证;从门外破门需要勇气,从门内破门需要实力。还可以写“半虚半掩,使人能窥其一方天地却又看不真切,推门可见全貌”,最后可以写无论面前的这扇门是紧闭还是半掩。我们都要勇于探索,门里门外都是不同的人生,切记不要画地为牢。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北京市丰台区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
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A)(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昌平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北京市大兴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房山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30 13:10:02
页数:18
价格:¥2
大小:75.2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