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质量监测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山乡巨变”是描述新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一个关键词。当下文学若想有效地介入乡村现实,重获历史能动性,就需要吸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些重要历史经验,并在全新的时代语境下使其实现创造性转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参与“山乡巨变”的重要历史经验主要有三点:其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现代文学对于乡村的表述在整体上呈现“他者化”的倾向,其文本未能深入乡村内部。这种远距离的乡村想象模式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打破,赵树理、周立波等作家近距离书写“山乡巨变”,还原并介入农村革命的历史现场,发掘、利用民间话语资源,赋予农民主体性地位。经由他们,文学完成从被动表现农村生活到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实践的转变,农民的主体性得到极大地张扬。其二,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作家们主动进入劳动生产现场,深度参与乡村建设,逐步建构起创作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早在延安时期,一些作家就将文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在运动中写运动”的创作模式。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模式被进一步发扬,比如周立波在参与大海棠乡农业初级合作社基层工作的过程中创作了《山乡巨变》。其三,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作家们大都将广大农民群体作为潜在的阅读接受者,注重汲取评书、快板、戏曲等民间文化资源。此外,文学还被改编成电影、连环画、广播剧、戏曲等艺术形式,以更加通俗的表达方式缩短文学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因此,农民也由文字的被动阅读者转变为演艺活动的参与者,其在文艺活动中的位置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今天的作家要想真正参与到“山乡巨变”的进程之中,首先应该深入农村生活现场,全方位把握乡村社会的新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作家受到“纯文学”和人道主义思潮的影响,致使作品的思维模式和视角相对单一,使得这一时期的乡土叙事在整体上呈现荒芜化、奇观化、神圣化特征。当下,很多作家对于乡村的书写很大程度上受到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乡土想象模式的影响——或远距离审视乡村,对记忆中的乡土进行“还原”;或对乡村进行乌托邦化的处理,缺乏对乡村现实的把握。其次,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作家紧跟时代的脚步,与当时气象一新的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创作大量具有时代性与人民性的作品。当下的文学创作也应该不断地把新的时代主题纳入视野,结合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表现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当下,我们身处融媒体时代,数字资源大批量取代纸质资源,网络和手机的普及使得文字被视听形式大面积覆盖。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使得乡村文化空间逐步被都市话语主导的文化占领,农民日益丧失参与文艺活动的热情和动力。针对此变化与危机,新时代文学在传播过程中可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经验,推动其自身不断朝着数字化、影视化的方向延展,以更加通俗生动的形式渗入农民生活中,在更广阔的乡土空间中产生影响。当下我们的时代语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乡村振兴仍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文学对于乡村发展建设主题的呈现也远未完成。文学应担负起自身责任,结合历史经验参与到乡村的现实语境中,努力打造本民族的乡村叙事新经典。(摘编自曲美潼、徐志伟《文学参与山乡巨变的历史经验与现实路径》)材料二: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文学表达,不止于对现实乡村新变的呈现,也包括对传统乡土社会和乡村历史文化等的书写,如徐则臣的《北上》等充满史诗性的乡土文学之作,全方位书写传统乡土社会的历史演进和文化沿革,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诸多此类作品将中国乡村通过文学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这样的乡土社会实际上并非现实的乡土,而是文学中被建构起来的乡土意象,因此,这种乡愁是乡土社会艺术化与理想化的文学流露。但这也正是文学的意义所在,以文学的视角思考中国乡村几千年来不断赓续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历史思辨当下,是新时代文学书写“山乡巨变”的重要指向。新时代乡土文学的内涵与外延都在发生着变化,但其本质依旧是“文学”。美国作家加兰曾说:“为一切时代而写作的最可靠的方法,就是通过最好的形式,以最大的真诚和绝对的真实描写现在。”说到底,“为一切时代而写作”的根本在于文学性与现实性碰撞后所生发的永恒性。就新时代乡土文学而言,作家要饱含对时代的热爱,去真实地书写“现在”,擘画属于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新史诗。(摘编自李明燊《用文学的笔绘就新时代山乡巨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下文学没有能够吸纳文学创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些重要历史经验,因而在书写新时期的“山乡巨变”上不尽人意。B.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文学作品中的农民主体性得以张扬,这与当时一些作家近距离书写“山乡巨变”的做法密不可分。C.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乡土文学曾走过一段弯路,如“纯文学”和人道主义思潮极大地影响了乡土文学的健康发展。D.徐则臣的《北上》等乡土文学通过文学的方式书写中国乡村,包含了对传统乡土社会和传统乡村历史文化等的书写。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中国成立初期,作家们主动进入劳动生产现场,延续了延安时期的“在运动中写运动”的创作模式。B.材料一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方面揭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经验”,思路清晰,层次分明。C.融媒体时代,由于数字资源大量使用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日益丧失参与文艺活动的热情和动力。D.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论证来使论证更具体,如材料一举周立波创作《山乡巨变》之例证明文章的观点。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经验”范畴的一项是(3分)()A.柳青的《创业史》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中心,呈现特定时代背景下乡村变革的细节,展示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B.赵树理置身于时代洪流内部,下沉深入农业生产实践一线,与农民深入接触,在协助监漳村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创作《三里湾》。C.《白毛女》在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经历从文字到歌舞剧、电影、戏曲等多种形式的改编,实现从文字到音画转化,全方位地调动民众感官。 D.许杰的《惨雾》、蹇先艾的《水葬》等作品中所描绘的乡村民风散发着原始野蛮之气,这些乡村形象使传统的“乡里空间”在知识上被“他者化”。4.两则材料都对文学参与“山乡巨变”进行论述,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5.当前文学应如何去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水云沈从文青岛的五月,是个稀奇古怪的时节,从二月起的交换季候风忽然一息后,阳光热力到了地面,天气即刻暖和起来。树林深处,有了啄木鸟的踪迹和黄莺的鸣声。公园中梅花、桃花、玉兰、郁李、棣棠、海棠和樱花,正像约好了日子,都一齐开放了花朵。到处都聚集了些游人,穿起初上身的称身春服。携带酒食和糖果,坐在花木下边草地上赏花取乐。就中有些从南北大都市来看樱花作短期旅行的,从外表上一望也可明白。这些人为表示当前为自然解放后的从容和快乐,多仰卧在草地上,用手枕着头,被天上云影、压枝繁花弄得发迷。口中还轻轻吹着唿哨,学林中鸣禽唤春。女人多站在草地上为孩子们照相,孩子们却在花树间各处乱跑。就在这种阳春烟景中,我偶然看到一个人的一首小诗,大意说,地上一切花果都从阳光取得生命的芳馥,人在自然秩序中,也只是一种生物,还待从阳光中取得营养和教育。因此常常欢喜孤独伶俜的,带了几个硬绿苹果,带了两本书,向阳光较多无人注意的海边走去。走过了浴场,走过了炮台,走过了那个建筑在海湾石堆上俄国什么公爵的大房子……一直到太平角凸出海中那个黛色大石堆上,方不再向前进。这个地方前面已是一片碧绿大海,远远可看见灵山岛的灰色圆影,和海上船只驶过时在浅紫色天末留下那一缕淡烟。我身背后是一片马尾松林,好像一个一个翠绿扫帚,归拂天云,矮矮的稀疏的马尾松下,到处有一丛丛淡蓝色和黄白间杂野花在任意开放。花丛间常常可看到一对对小而伶俐的麻褐色野兔,神气天真烂漫,在那里追逐游戏。这地方还无一座房子,游人稀少,本来应分算是这些小小生物的特别区,所以与陌生人互相发现时,必不免抱有三分好奇,眼珠子骨碌碌的对人望望。望了好一会,似乎从神情间看出了一点危险,或猜想到“人”是什么,方憬然惊悟,猛回头在草树间奔窜。逃走时恰恰如一个毛团弹子一样迅速,也如一个弹子那么忽然触着树身而转折,更换个方向继续奔窜。这聪敏活泼生物,终于在绿色马尾松和杂花间消失了。我于是好像有点抱歉,来估想它受惊以后跑回窠中的情形。它们照便是用埋在地下的引水陶筒作家的,因为里面四通八达,合乎传说上的三窟意义。进去以后,必挤得紧紧的,为求安全准备第二次逃奔,因为有时很可能是被一匹狗追逐,狗尚徘徊在水道口。过一会儿心定了一点,小心谨慎从水道口露出那两个毛茸茸的小耳朵和光头来,听听远近风声,从经验明白“天下太平”后,方重新到草树间来游戏。我坐的地方八尺以外,便是一道陡峻的悬崖,向下直插入深海中。若想自杀,只要稍稍用力向前一跃,就可坠崖而下,掉进海水里喂鱼吃。海水有时平静不波,如一片光滑的玻璃。有时可看到两三丈高的大浪头,载着皱折的白帽子,排列成行成对,直向岩石下扑撞,结果这浪头却变成一片银白色的水沫,一阵带咸味的雾雨。我一面让和暖阳光烘炙肩背手足,取得生命所需要的热和力,一面却用面前这片大海教育我,淘深我的生命。时间长,次数多,天与树与海的形色气味,便静静的溶解到了我绝对单独的灵魂里。我虽寂寞却并不悲伤。因为从默会遐想中,感觉到生命智慧和力量。心脏跳跃节奏中,即俨然有形式完美韵律清新的诗歌,和调子柔软而充满青春纪念的音乐。“名誉、金钱或爱情,什么都没有,这不算什么。我有一颗能为一切现世光影而跳跃的心,就很够了。这颗心不仅能够梦想一切,而且可以完全实现它。一切花草既都能从阳光下得到生机,各自于阳春烟景中芳菲一时,我的生命上的花朵,也待发展,待开放,必有惊人的美丽与芳香。” 我仰卧时那么打量。一起身,另外一种回答就起自中心深处。这正是想象碰着边际时所引起的一种回音。回音中见出一点世故,一点冷嘲,一种受社会挫折蹂躏过的记号。“一个人心情骄傲,性格孤僻,未必就能够作战士,应当时时刻刻记住,得谨慎小心,你到的原是个深海边。身体纵不至于掉进海里去,一颗心若掉到梦想的幻异境界中去,也相当危险,挣扎出来并不容易。”这点世故对于当时的我并不需要,因此我重新躺下去,俨若表示业已心甘情愿受我选定的生活选定的人所征服。我等待这种征服。“为什么要挣扎?倘若那正是我要到的去处,用不着使力挣扎的。我一定放弃任何抵抗愿望。一直向下沉。不管它是带咸味的海水,还是带苦味的人生,我要沉到底为上。这才像是生活,是生命。我是个乡下人,走到任何一处照便都带了一把尺,一把秤,和普遍社会总是不合。一切来到我命运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讨厌一般标准,尤其是伪思想家为扭曲蠹蚀人性而定下的庸俗乡愿蠢事。”“好,你不妨试试看,能不能使用你自己那个尺和秤,去量量你和人的关系。”“你难道不相信吗?”“你应当自己有自信,不用担心别人不相信。一个人常常因为对自己缺少自信,才要从别人相信中得到证明。政治上纠纠纷纷,以及在这种纠纷中的牺牲,使百万人在面前流血,流血的意义就为的是可增加某种人自己那点自信。在普通人事关系上,且有人自信不过,又无从用牺牲他人得到证明。所以一失了恋就自杀的,这种人做了一件其蠢无以复加的行为,还以为自己是在追求生命最高的意义,而且得取了它。”“我只为的是如你所谓灵魂上的骄傲,也要始终保留着那点自信!”“那自然极好,因为凡真有自信的人,不问他的自信是从官能健康或观念顽固而来,都可望能够赢得他人的承认。不过你得注意,风不常向一定方向吹。我们生活中到处是‘偶然’,生命中还有比理性更具势力的‘情感’。一个人的一生可说即由偶然和情感乘除而来。你虽不迷信命运,新的偶然和情感,可将形成你明天的命运,决定他后天的命运。”“我自信我能得到我所要的,也能拒绝我不要的。”辩论到这点时,仿佛自尊心起始受了点损害,躺着向天的那个我,沉默了。坐着望海的那个我,因此也沉默了。试看看面前的大海,海水明蓝而静寂,温厚而蕴藉。虽明知中途必有若干海岛,可供候鸟迁移时栖息,且一直向前,终可到达一个绿芜无限的彼岸。但一个缺少航海经验的人,是无从用想象去证实的,这也正与一个人的生命相似。再试抬头看看天空云影,并温习另外一时同样天空的云影,我便俨若有会于心。因为海上的云彩实在丰富异常。有时五色相渲,千变万化,天空如张开一张锦毯。有时又素净纯洁,天空但见一片绿玉,别无它物。这地方一年中有大半年天空中竟完全是一幅神奇的图画,有青春的嘘息,触起人狂想和梦想,看来令人起轻快感、温柔感、音乐感。海市蜃楼就在这种天空中显现,它虽不常在人眼底,却永远在人心中。秦皇汉武的事业,同样结束在一个长生不死青春常驻的梦境里,不是毫无道理的。(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描写五月青岛天气暖和,莺啼花开,游人如织,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B.作者独坐海边礁石,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意识到自己身体里蕴藏着无数力量。C.用一把乡下人朴素的尺子来丈量人事,让作者明白人常因缺乏自信而要证明自己。D.与心灵对话,于一问一答中倾听到来自生命底部的声音,显示出作者的心路历程。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阳春烟景中穿春服、吹口哨、仰观云天的游人从容快乐,反衬出作者的孤独悲伤。B.文章写野兔在林间嬉戏、小心谨慎探出脑袋这一细节,表现了作者的生活趣味。C.结尾写大海明蓝静寂、天空云彩丰富异常,既照应标题,又意蕴丰富,令人回味。D.作者借对生活日常的记叙生发感悟,再现了他在不同时期的生命历程与心灵挣扎。8.请简要概述问答中的两个“我”各自的特点,并分析他们先后沉默的原因。(4分)9.校电视台拟拍摄“从文在青岛”纪录片,邀你拟写三个分镜头脚本。(6分)要求:①为每个分镜头拟写标题②用一句话概括分镜头的内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选自《论语·雍也》,有删改)材料二: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选自《墨子·兼爱》,有删改)材料三: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仕者A世禄B关C市讥D而不征E泽梁F无禁G罪H人不孥。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之,此处为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与《五石之瓠》中的“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中的“之”意义和用法不同。 B.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场所,凡朝会、祭祀等重大典礼都在明堂举行。C.耕者九一,指井田制。土地分为井字形九区,周边八区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公田八户共同耕种,此即九分抽一的税率,是孟子以为最理想的土地制度。D.“内”与后文的“外”是针对男女而言的,意义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中的“内”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重点谈论儒家学说中两个重要的道德范畴“圣”与“仁”。孔子认为“圣”是人格修养中最高的境界,就连尧舜也难以达到。B.材料二中,作者从正面立意,假设天下人“兼相爱”,就能消除种种乱象,使天下大治。C.材料三中,有人劝齐宣王拆毁明堂,齐宣王拿不定主意,咨询孟子,孟子趁机向齐宣王宣传王政主张。D.材料三中,齐宣王肯定孟子的王政主张,但又不想实行,辞以“好货”“好色”,孟子说,只要“与百姓同之”就行,最终说服了齐宣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4分)(2)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4分)14.这三则材料既体现了孔孟儒家思想的一脉相承,也体现了儒墨两家思想的相通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三则材料思想的相同点。(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春日怀秦髯①李彭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作清明。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②听流莺。[注]①秦髯:作者的友人。②日边:指京城,朝廷中。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雨后游园赏景,先写雨,再点明时序,曲折有致,波澜顿生。B.颔联用比喻手法写一派明媚景象、蓬勃生机,表现作者心情的欢愉。C.颈联“却怕”二字客观描述作者病体,又表达无心饮酒的主观情感。D.尾联切合诗题“春日”,形象明丽,意境丰富,给全诗带来了亮色。16.请简要分析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的是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并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写互相望着月亮可是却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思念之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将进酒》中,李白以曹植为例,表面上在谈喝酒,实际上表达了和曹植一样遭人排挤、有志难展的愤懑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家庭这概念在人类学上有①__________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亲子是双系的,兼指父母双方;子女限于配偶所生出的孩子。这社群的结合是为了子女的生和育。在由个人来②__________孩子生育任务的社会里,这种社群是不会少的。但是生育的功能,就每个个别的家庭说,是短期的,孩子们长成了也就脱离了他们的父母的抚育,去经营他们自己的生育儿女的事务,一代又一代。家庭这社群因之是暂时性的。从这方面说,家庭这社群和普通的社群不完全一样。学校、国家这些社群并不是暂时,③__________事实上也不是永久的,但是都不是临时性的,因为它们所具的功能是长期性的。家庭④__________以生育为它的功能,在开始时就得准备结束。抚育孩子的目的就在结束抚育。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4分)19.文中提到的“家庭”概念的内涵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如果把肥胖完全归罪于吃得太多,营养过剩,那是不太正确的。因为有些重体力劳动者,尽管吃的是粗茶淡饭,①__________。对于这个问题,科学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肥胖者②__________,这种基因同体内的3号染色体有关。由于这种基因藏在肥胖者的体内,③__________。研究表明,“肥胖基因”是应付困难时期的保险装置,它可以促使身体充分地利用一切食物,并将所吸收的营养物质储存起来。在一些长期极度贫困地区的居民体内,“肥胖基因”就比较多,因为这有利于从有限的食物中,吸收尽量多的营养物质储存起来。然而,随着人们餐桌上不断丰盛的食物,使“肥胖基因”成了人们的负担,由“生命的保护神”变成了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20.请在文中空缺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6分)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2.文末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人对这句话进行了延伸,提出“己所欲,亦勿施于人”,认为“己所欲,亦勿施于人”尊重的是他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读了以上材料,你对“己所欲,亦勿施于人”有了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质量监测语文参考答案1.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当下文学没有能够吸纳文学创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些重要历史经验”因果不当,表述绝对。根据材料一中“就需要吸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些重要历史经验,并在全新的时代语境下使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可知,还需要“在全新的时代语境下使其实现创造性转化”这一条件。2.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评价文本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农民日益丧失参与文艺活动的热情和动力”与“数字资源大量使用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因果关系不当。根据材料中“当下,我们身处于融媒体时代,数字资源大批量取代纸质资源……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使得乡村文化空间逐步被都市话语主导的文化占领,农民日益丧失参与文艺活动的热情和动力”的信息可知,“数字资源大量使用”不是“农民日益丧失参与文艺活动的热情和动力”的原因。3.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D项表明的是文学作品对于乡村的表述呈现“他者化”的倾向,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经验”。4.①材料一侧重阐述了文学参与“山乡巨变”时要注意吸纳历史经验,实现创造性转化。②材料二侧重阐述了文学参与“山乡巨变”时要注意体现其“文学”本质。(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5.①应深入农村生活现场,全方位把握乡村社会的新变化。②应与新时代的新乡村文化建设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把新的时代主题纳入视野,表现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危机与挑战。③应不断朝着数字化、影视化的方向延展,以更加通俗生动的形式渗入农民生活中,在更广阔的乡土空间中产生影响。④饱含对时代的热爱,去真实地书写“现在”。(每点2分,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6.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人常因缺乏自信而要证明自己”错。7.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反衬出作者的孤独悲伤”错。8.①特点:一个“我”热爱生命、执着梦想,以心为尺丈量生命与万物,自由而浪漫,骄傲而孤僻;另一个“我”关注现实,谨慎世故,相信“偶然”与“情感”的力量,又不失灵魂上的骄傲和自信。②原因:彼此双方都不能完全说服对方,但都引发思考:我们向理想进发的过程就是不断积累经验走向成熟的过程;理想可能无法实现,但它会永存心中,永葆美好。(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本的能力。9.①分镜头一:一个人的阳春烟景。以莺啼花开的五月青岛海边偶然相遇的从容快乐的游人群像来凸显孤单穿行其中的沈从文;②分镜头二:一个人的无声论辩。以大海、天空镜头的切换及“我”的背影特写来展现沈从文随性而起的心灵思索;③分镜头三:一个人的天光云影。以不断拉长的海天一色、云影变幻的空镜头象征生命中存在的“偶然”与“情感”等不确定因素。(每点2分,其他答案只要对应要求,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的能力。10.BEG【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1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言知识的能力。D项意思不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中的“内”同“纳”,是“结交”的意思。 12.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述内容要点的能力。D项“最终说服了齐宣王”于文无据。13.(1)看待子女、弟弟、臣下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所以不孝不慈的现象都没有了。[“视”译为“看待”(1分);“恶施”译为“怎么实行”“怎么会做”(1分);“亡”同“无”,译为“没有”(1分);句意1分](2)这四种人是天下穷苦无依靠的人。文王实行仁政,一定最先考虑到这四种人。[判断句,译为“是”(1分);“告”通“靠”,译为“依靠”(1分);“先”,形容词做动词,可译为“最先考虑”(1分):句意1分]【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4.三则材料体现的思想相同点:①对他人有爱心(同情弱者、博施广济、仁爱他人、兼爱他人);②推己及人,将心比心;③与他人同甘共苦(与民同乐)。(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参考译文】材料一:子贡说:“有人如果广泛地给予民众实惠,(紧急时)又能救济大众,这样如何?可以说是仁人吗?”孔子说:“何止是仁人,一定是圣人了!尧舜恐怕都难以做到。所谓仁人,自己要站得住,而且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通达,而且要使别人通达。能够联系身边的事物,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这可以说是实现仁德的方法了。”材料二:考察这是因何而起的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会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长与君主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子女、弟弟、臣下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所以不孝不慈的现象都没有了。还会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吗?看待别人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偷窃?看待别人如同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所以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没有了。还会有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如同自己的封地一样,谁还会发动祸乱?看待别人的封国如同自己的封国一样,谁还会发动攻伐?因此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现象就没有了。假使天下之人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之间不互相攻伐,封地与封地之间不互相侵扰,偷盗抢劫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安定了。材料三:齐宣王问道:“别人都建议我拆毁明堂,究竟是拆毁好呢?还是不拆毁好呢?”孟子回答说:“明堂是施行王政的殿堂。大王如果想施行王政,就请不要拆毁它吧。”宣王说:“可以把王政说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时候,对农民的税率是九分抽一;对于做官的人是给予世代承袭的俸禄;在关卡和市场上只稽查,不征税;任何人到湖泊捕鱼都不禁止;对罪犯的处罚不牵连妻子儿女。失去妻子的老年人叫作鳏夫;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叫作寡妇;没有儿女的老年人叫作独老;失去父亲的儿童叫作孤儿。这四种人是天下穷苦无依靠的人。文王实行仁政,一定最先考虑到这四种人。”《诗经》说:“有钱人是可以过得去的了,可怜那些孤单的无依无靠者吧。”宣王说:“这话说得真好呀!”孟子说:“您如果认为这话说得好,那为什么不实行呢?”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喜爱钱财(,实行王政怕有困难)。”孟子说:“从前公刘也喜爱钱财。《诗经》说:‘收割粮食装满仓,备好充足的干粮,装进小袋和大囊。紧密团结争荣光,张弓带箭齐武装。盾戈斧铆拿手上,开始动身向前方。’因此留在家里的人有积谷,行军的人有干粮,这才能够率领军队前进。大王如果喜爱钱财,能跟百姓一道,那对于实行王政来统一天下有什么困难呢?”宣王说:“我还有个毛病,我喜爱女色(,实行王政怕还是有困难)。” 孟子回答说:“从前周太王也喜爱女色,非常爱他的妃子。《诗经》说:‘周太王古公亶父,一大早驱驰快马。沿着西边的河岸,一直走到岐山下。带着妻子姜氏女,勘察地址建新居。’那时,没有找不到丈夫的大龄剩女,也没有找不到妻子的单身汉。大王如果喜爱女色,能跟百姓一道,那对于实行王政来统一天下有什么困难呢?”15.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比喻手法”错。16.①春日雨后游园赏景,心生欢愉;②思及自身老病,心情转为愁闷;③回忆旧友一往情深,畅想友人现状无比羡慕。(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17.(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3)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得分)【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18.①明确②担负③虽则④既(每处1分)【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19.①一个由亲子关系所构成的生育社群,②生育的功能是短期的,③抚育孩子的目的就在于结束抚育,孩子长成后也就脱离了父母的抚育。(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段内容的能力。20.①却还是会身体发胖②体内存在一种功能特殊的基因③故称之为“肥胖基因”(每处2分)【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补写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推断横线部分的内容。第①处,根据上句“尽管吃的是粗茶淡饭”可知,此处应该填写与之形成转折关系的句子“却还是会身体发胖”等句。第②处,根据下句“这种基因同体内的3号染色体有关。由于这种基因藏在肥胖者的体内”可知,此处应该是说肥胖者“体内存在一种功能特殊的基因”的意思。第③处,根据上句的关联词“由于”和下一段开头的“研究表明”“肥胖基因”可知,③处应该出现“肥胖基因”这个概念。21.修改:随着人们餐桌上的食物不断丰盛,“肥胖基因”成了人们的负担。(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病是:一是不合逻辑,“随着人们餐桌上不断丰盛的食物”不合逻辑,应改为“随着人们餐桌上的食物不断丰盛”;二是主语残缺,去掉“使”。22.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②把“肥胖基因”比喻为“生命的保护神”和“罪魁祸首”,③前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肥胖基因在长期极度贫困地区的居民体内对生命的保险作用,后者形象地表达了食物丰盛后“肥胖基因”成了人们的负担。(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由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出“己所欲,亦勿施于人”的说法,引导学生思考“己所欲”与他人的关系,“己所欲,亦勿施于人”指的是即使是自己很喜欢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做,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生活中,有些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帮助别人,要求别人,以为“出发点好就是对的”,结果也往往引起他人的反感。对待“己所欲”,我们也要加强沟通,尊重他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参考立意:①尊重是交往的内核;②加强沟通,尊重独立人格;③己所欲,慎施于人;等等。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22:10:01 页数:10
价格:¥2 大小:31.1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